帮扶村调研报告(精选16篇)
1.帮扶村调研报告 篇一
走访帮扶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到任职单位现场办公”活动的要求,本人于4月10日,深入所帮扶的xxx村,走访慰问了联系困难户,通过进村入户与村民进行面对面交谈,详细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家中存在的困难、生产生活中的需求等情况,并将联系卡送到他们手中,告诉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意见和诉求,可以随时联系,帮助协调解决。现将本次驻村调研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全村现有村民620人,180户,耕地面积236亩。村委班子4人,党员20人。本次走访主要联系了困难群众王玉花一家。王玉花,女,现年47岁。其家庭贫困主要原因是因病致贫,其丈夫患有乙肝多年,多年的积蓄都用于了治病,家庭负担较重。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家庭收入较低。王玉花丈夫常年卧病在床,王玉花因需要照顾丈夫,没有外出打工,其家庭收入只要依靠从事种养业,偶尔在村子附近打一些零工,收入极其有限。而这些有限的收入,大部分都投入到了给丈夫治病上。
2、“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王玉花家庭收入不来就少,其中的绝大部分又用于给丈夫治病。尽管王玉花家已经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但合作医疗保障程度依然偏低,报销
费用依然较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主要措施
1、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王玉花家是因病残致贫的,依靠自身力量是难以战胜贫困。要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将一些住房条件差,劳力负担重,非农收入低的农户纳入低保范围。进一步提高低保金的发放金额和发放范围,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获益。
2、完善农村医疗救助体系。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规定需由个人缴纳的参保费用可由政府医疗救助资金予以补贴,免去个人应缴部分。同时提高门诊和住院的报销比例,实行特困户大病救助的提前介入,病人入院后相关部门即视可能产生的医疗费用给予救助预拨,并简化医疗费用报销手续,对贫困户医疗报销实行上门服务。
3、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只有村集体富裕了,才能拿出资金来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只有大多数村民富裕了,才能做到对困难群众的无偿帮助。应帮助困难群众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种养业,及时提供农民致富信息和资金扶持,免费为贫困家庭提供技能培训服务,指导他们科学种养,寻求金融扶持,帮助有能力和技能者自主创业。
4、提供适当的就业机会。加大困难群众劳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力度,重点对被老幼、病残者所困,难以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及时提供本地农业或非农业就业机会;对文化程度低,缺少技能的劳动力,及时搞好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帮助联 2
系务工;对特殊的困难劳动力,可以由区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
5、切实有效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结对帮扶是新形势下帮助农村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行之有效的方法,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和个人,应进一步加大结对帮扶的力度,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既要搞好企事业单位的结对帮扶活动,又要广泛动员和组织个体经营户、社会上有能力的爱心人士,志愿加入到“民间结对”帮扶之中,形成全社会乐于帮助困难群众的良好风气。
2.帮扶村调研报告 篇二
波湖村地属滨湖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资源贫乏,交通不便。五年前,波湖村曾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2006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市人民检察院被定为波湖村定点扶贫单位。市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将帮扶工作列为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在考察调研基础上,对扶贫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并派出得力干部组成工作组,常年驻村帮扶。工作组同志认真负责,勤奋务实,与村干部一道,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争取各方支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三年多以来,市检察院自筹资金18万元,争取省、市、县有关部门项目资金160万元,动员企业帮扶资金380万元,合计整合资金558万元,帮扶村里生产发展项目6个,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22个。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带动了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昔日贫困落后的波湖村一跃进入全县先进村行列,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不足千元,提高到现在的2100元。
几年来,市检察院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为帮扶村找出路、谋发展、解难题,重点做了以下几件大事、实事和好事:
一、开发与推广九江水梨,促进产业化发展
九江水梨是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推广项目之一。07年以来,为了帮助群众增产增收,波湖村引进企业投资80余万元,采取“基地+农户”的形式,集中连片种植700余亩,分散种植500余亩,总面积达1200余亩。预计3-5年投产后,年总量可达360吨,产值75万元,全村人均增收315元。
二、创办自来水厂,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
波湖村地处滨湖,属血吸虫疫区,人畜饮水既不卫生又不安全,汛期过后水源尤为紧缺,加之土层结构特殊,打井取水困难,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当地群众和干部。市院领导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后,决定招商引资创办自来水厂。驻村工作组先后邀请了6个企业老板来村考察洽谈,结果都因各种原因而未达成合作意向。最后,九江市的陈阳生老板被工作组的诚意和爱民之心所打动,不计风险,投资126万元,于2009年10月开始筹办自来水厂。当地群众积极投工投劳,终于在2010年2月初自来水厂建成并投入使用。至此,全村及邻近大岭村的谢司余、蔡两个村庄共计584户,2602人用上了安全洁净的自来水,村民用水难的历史宣告结束。
三、加强水利建设,确保农业丰收
跃进沟渠道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的水利灌溉工程,因年久失修,直接影响全村的农业生产。市院工作组多次到市、县水利部门,争取项目资金30多万元,完成了该沟渠1400米的U型槽改造,解决了10个小组1000余亩农田抗旱用水所需。同时,对8个小组的池塘、2个小组的堰沟进行清淤和护砌,对小河垅水库加高加固,对涵管闸门进行维修,通过这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增强了农田灌溉保障能力,为农业丰收打下了基础。
四、兴办社会事业,造福全村群众
2008年,在市、县教育部门的关心下,市院工作组共筹集资金3万元,帮助村小建起了篮球场,配置了篮球架。同时,经过多方筹资共筹集资金15万元,兴建了村卫生室和一幢农家书屋,面积300平方米。农家书屋藏书达到1万多册,满足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五、动员企业帮扶,促进生态示范村建设
樟树郭村生态示范村,是省扶贫办安排的鄱阳湖核心区生态示范村项目,国家投资5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直接惠及村庄35户,125人。由于村庄基础条件较差,上级拨款不足,市院工作组向外积极争资,加上村民投工投劳和企业老板捐助,总计筹资达到80余万元,对村中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和美化,清理、护砌村中沟渠和池塘,建起了篮球场、村民休闲场所,安置了村民健身器材等,还帮助群众发展蘑菇、莲藕、菊花种植和土鸡养殖等生态环保产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3.帮扶村调研报告 篇三
8月8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云岫在副秘书长于守臣等有关同志陪同下,到省人大办公厅牵头对口帮扶的长春市绿园区合心镇的东安村、新农家村进行调研。对口帮扶的省中医药管理局、皓月集团的领导同志参加调研。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宁、绿园区委书记陈克信、绿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胡云河等陪同调研。王云岫副主任分别到东安村和新农家村,参观考察了村的办事大厅、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情况,并了解村里为农民服务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到蔬菜大棚了解农民的生产和收入情况。最后与帮扶村和区、镇的同志座谈。
王云岫副主任在听取了情况介绍后,对村的基层政权建设等方面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村委会班子坚强有力,在市场经济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重点强调了几点意见:
1.继续协助当地党委做好帮扶村领导班子建设工作,促进自主发展
各村的班子建设是村里加快发展的根本。村班子建设要与“三项工程”建设、“三帮扶”等工作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班子建设,切实提高村组织发展经济、服务民生、化解矛盾、联系群众的能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树立公正廉洁、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增强其凝聚力和号召力,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教育广大农民群众,使他们懂得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直接受惠和受益的也是农民群众,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2.进一步完善村的发展规划,科学组织实施
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坚持规划先行是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推进的重要保证。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协助各村完善发展规划。同时,要加强组织实施,推进棚膜经济的发展,协调蔬菜瓜果的生产与社会需求结合点,加强村屯环境改造等等,逐步实现产业园区化、土地集约化、组织合作化、居住社区化。
3.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智力帮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加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发挥省人大的优势,协调有关代表、专家,为村里的农业生产提供科技帮助,同时还可以与省科技厅、省农委、省农科院、省畜牧等有关单位协调,为村里的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4.协调帮助落实有关项目
第一,继续完成从东安村到长白公路的道路修建工程。去年经省人大协调省财政厅农发办拨款100万,今年已经开工修建,但资金不够,今年要继续协调省农发办资金落实工作。第二,新农家村拟修建养老院一事,要在政策方面帮助协调。目前该村建养老院的前期事情正在办理,如有政策方面的问题,应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帮助研究论证解决。第三,继续发展棚膜经济。针对东安村、新农家村提出的棚膜规模小,希望继续发展棚膜,扩大面积的问题,要积极帮助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使这两个村的棚膜经济形成一定的规模。第四,改造農村环境,加强公益事业发展。今年东安村要加强社区建设,加强社会福利设施的建设;新农家村要进行围墙改造等工程,改变农民的生活、居住条件。这些工作都是民生工程,应该积极支持抓好抓实,如果省里有什么优惠政策,要积极协调。
5.要多渠道研究帮扶办法
帮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省里统一部署的,各部门对这项工作责无旁贷,省人大相关帮扶单位,这几年在帮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好评,下一步要继续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加大工作力度,为帮扶村做出更大贡献。省中医药管理局、皓月集团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对口村经济发展,环境改造等做工作。争取在帮扶期间使各村都有较大变化,早日实现小康。
目前,省人大办公厅及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逐项解决落实。
4.帮扶村调研报告 篇四
婺源县人民政府:我村是位于我县赋春镇西北最僻远的一个山村,交通十分不便.村距镇政府有35华里.全村辖8个村小组,总人口2132人,远离村庄15华里,人均不到半分位落景市界地的耕地上供养着全村二千多人口繁衍生息。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偏差,农业抗灾避灾能力低下,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林业资源日益减少等诸多因素,虽经干部群众多年艰苦奋斗,这里仍未摆脱贫困的羁绊。特别是近两年,由于原来一些农田供水水塘漏水或倒塌,全村农田用水资源急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村民在春天播种希望,到秋季却双手空空。据调查,全村农民负债率在60%以上,256户贷款额达230万元,户均贷款9000元。许多村民目前无力偿还贷款,生病无钱医治,子女无钱读书不在少数,就是有的村民连日常生活不能为继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全村人均收入居于全镇未位,贫困人口大量增加,返贫率上升,贫困户由2000年的30多户增加到80多户,贫困人口达400余人。目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585户农民中有90多户生活困难,共有各类救助对象330余人,其中贫困户38户160人;残疾人员82人(其中无业人员79人);农村五保户10人;民政传统救济对象42人;农村低保对象66人;大病重病患者19人;贫困学生18人;特殊困难人员39人。8户农民正面临断粮境地。。。近年来,我村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开展为弱势群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活动,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帮助解决了不少涉及吃饭、就医、就学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为我村的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同时积极制定造血型扶贫帮困新措施。通过落实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帮扶措施,扶持可扶对象实行扶持脱贫。帮助部分贫困村民脱贫,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由于村级自身财力薄弱因素,我村的社会救助面还比较小,自我救助能力还很薄弱.据统计, 2005年我村实际享受农村低保救助人数为64 人,得到上级贫困扶助户数27
户.而从我村2005年底统计调查数据来看,我村年户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村困难户就有26 户,涉及78 人,户均纯收入在500-800元之间的特困难户有13 户,涉及41 人.所以说,我村需要救助的缺口很大,得到救助的人员还只是村中急需救助扶贫的一小部份,根本不能达到应保尽保的要求。
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维护我村发展和实现我村经济社会的持续的一项重要工作.鉴于我村实际情况,请求县镇两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我村社会救助的投入,确保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救助与保障,同时请求上级部门针对我村村情出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着眼发展,注重治本的帮扶思路,在文化、交通、通讯、农业开发、林业资源综合利用上选题立项,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倾斜,在打好全村经济发展基础的同时,对可帮扶对象创造有利的条件,给予特别的经济扶持,帮助他们掌握劳动实用技术,扶持他们从事适合自己的致富项目,通过政府、社会力量的扶贫困活动措施,从而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走上富裕之路。
特此报告
长溪村民委员会
二000六年元月十六日
5.村帮扶工作总结 篇五
今年是贯彻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建设美好社会主义新型牧区的重要之年,也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关键之年,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在入户调查摸底中做到“四深入 四了解 四明白”
一是深入致富能手和贫困户家中,了解大岔村经济发展现状、农牧民增收渠道、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等,明白该村今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二是深入党员、村干部家中,了解村“两委”班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白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三是深入科技示范户、双文明户家中,了解文明村、文明户的创建情况,农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实用技术、法规法纪教育情况,明白农牧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工作重点;四是深入上访户、有矛盾纠纷的农户家中,了解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明白如何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通过了解调查,大岔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设施条件差,畜牧业抗灾保畜能力不强,畜牧业生产的潜力发挥不出来。
一是全村高标准的暖棚少,到处走风漏气、不保温、质量差。
二是部分牧户有圈无棚,个别牧户有圈有棚无放牧员宿舍,春夏秋冬四季住在毛毡房中,没有羊舍的15户占总户数的13%。棚舍质量一般的户占总户数的69%,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占80%。
三是牧道建设差。全村110户中冬春草场没有便道的20户,夏秋草场没有边道的40户。群众搬迁拉运储备饲草料极为不便。
四是集体共用设施年久失修,不能很好的为牧业生产服务发挥作用。如药浴池修建于19xx年,现已严重破损不能使用,部分牧户因夏季雨水多隆畅河水大,无法过河。给就医、购置生活用品造成了困难。
五是草原围栏投入建设面积少。全村共有围栏面积85580亩,仅占可利用面积的18%。草原的使用管理条件差,户与户之间草原纠纷多。
2、村办集体经济弱。主要原因是牧场设施差,鹿场棚圈、住房、围栏年久失修,影响着村办集体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向前发展。
3、群众生活困难。主要原因是偿还改制牲畜价款,大部分基础生产畜被出售,其中有6户因欠款数额过大,按要求未能鉴草原有偿承包合同,户均基础性生产资料少。
针对存在的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彻底解决贫因户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积极向办公室和乡企局领导定期不定期的汇报大岔村的情况,得到了办公室领导和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为了解决大岔村的问题,帮扶领导安县长主持召开了专题会议,由办公室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协调共落实资金5万元,区乡村各落实1万元用于解决大岔村的贫困问题问题,最终决定将13户贫困户迁往明花开发区。
二是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民主法制示范村建设》,通过开展争创“五好村”、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三八红旗手”等活动,广泛组织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知识,大力倡导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新风尚,充分发挥村级治保民调组织的作用,针对社会治安状况差的情况进行了批评教育,治安处罚、行政相结合的措施,使一些群众反应大的问题加以解决,使本村的社会治安逐步得到了好转。
三是认真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农牧民参加了区乡举办的科技培训50多人次,注重农牧民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科技知识培训,加强对党员和致富能人的培养,今年共培训致富能人7人,入党积极分子3名,村级后备干部2人,深入开展“双链条”活动,加强党员联系户制度,鼓励致富能力强的党员联系帮助贫困户。由7名党员联系7户富裕户帮助贫困户,解决了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缺资金、缺劳力的困难。
四是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大岔村成立后,村上办公场地偏远,开会、搞文体活动十分不便,经常借用农牧户房子使用,给群众造成了不少的麻烦。为解决这一问题,村委会多次向区乡、县直有关帮扶部门讲困难,反应情况,得到了县政府、县法院等部门的直接帮助,8月10日,新村委会进行了落成典礼,彻底解决了大岔村办公场地困难的问题。
五是认真做好各种宣传工作。利用开会入户之机,认真做好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工作,以及抗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二、主要措施
为了确保本村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广泛深入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县委《关于加强牧区工作促进牧民增收意见》的精神和党在农牧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引导群众更新观念。转变旧的生产生活方式。勇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以科技保发展为主题,以改善生活质量为动力。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建设美好社会主义新型牧区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扶贫帮困的目的,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促使农牧民群众能够早日脱贫。
二是以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走种草养畜,农牧并举的路子,调整粮、经、草比例,引进优良种畜,加大推广力度,提高育肥能力,增加牧业收入。
三是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确保扶贫建设项目的完成。抓住时机,动员群众做好备料工作。并且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与帮扶单位协调,农牧民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的办法,充分发扬自务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确保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是充分发挥党员、团员、青年、妇女等组织的作用,在全村开展以“双培双带”、“党员连心桥”为主的党性实践活动。把“三个代表”与扶贫帮困,增收致富结合起来,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实际困难结合起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广大党员的思想,充分发挥党团员在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五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广泛开展创建“双文明”村和“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活动,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牧民思想文化阵地。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教育群众牢固树立“国家、集体、个人”三兼顾思想观念。
六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要求乡上包村领导,县区下派帮扶工作队员和村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实实在在为群众生产生活办几件实事。同时要严格遵守纪律,坚守工作岗位,密切联系群众。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还存在问题,缺乏一种创新意识。
2、工作安排方面不够细化。
3、由于单位工作较忙,工作缺乏一定的主动性。
6.走访慰问帮扶村活动方案 篇六
案
为更好地落实好中央、省委关于党员直接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措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服务人民群众,争做群众贴心人,进一步增强部机关干部的宗旨意识,经XX办公会研究,对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结对帮扶户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走访慰问活动时间
1月29日7:30
二、参加活动人员
机关领导及结对帮扶干部,30人。
三、活动内容及任务
会议议程(乡党委书记主持)
1、XX市领导致欢迎辞
2、XX村村支书发言(代表两委班子、村民,谈感受,表信心)
XX商会纺织分会代表发言 市体育局XX局长发言
4、XX部长讲话
(二)入户慰问(要将慰问品送至帮扶群众家中)
1、XX部长慰问 陪同XX部长人员:
2、前XX慰问11人(组长XX;乡村干部:XX)可分为若干组分头入户。村里可准备三轮车备用。
3、后XX慰问(组长XX;乡村干部:XX)
在村干部协助下,可分为若干组分头入户。村里可准备三轮车备用。
4、西宽于(组长 XX;乡村干部:XX)
在村干部协助下入户。
三、任务分工
(一)XX负责安排活动。(组织、通知、)
(二)XX负责安排车辆。(2部中巴、商务车备用)
(三)XX负责慰问品周三运达XX村指定地点
(四)XX负责方案,安排照相、摄像
四、做好结对帮扶民情日记
7.帮扶村调研报告 篇七
高阜镇石陂村为省级贫困村,位于资溪县北部,316国道沿线,离县城9公里,距镇政府3公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贫穷与落后就是这里的代名词。脱贫致富的梦想对石陂村的老百姓来说更是遥不可及。
自2011年10月起,江西省社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资溪县高阜镇石陂村实际,围绕扶贫目标和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开展定点包扶工作。近两年的时间里,如何改变石陂村的面貌,让贫困老百姓筑梦、圆梦,让所有勤劳者拥有致富的机会、拥有成功的希望,成为省社联干部职工的一个心结。
江西省社联党组高度重视定点包扶工作,将帮扶列入党组议程,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党组成员、副主席为副组长,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包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机关党委人事处牵头,选派了一名处长和两名科级干部组建了驻村扶贫工作小组。党组书记、主席祝黄河十分关心共建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多次听取驻村扶贫工作小组的汇报,并于2012年6月亲自到扶贫点实地考察,帮助制定帮扶工作规划、协调落实项目和资金。他还要求工作组人员吃住在村不离岗、田间地头摸清实情,切实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党组成员、副主席黄万林、吴永明、胡春晓,副巡视员赵小春等领导也多次到村调研,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祝黄河强调,做好机关工作,加强机关建设,要始终以为民务实清廉为基本价值取向,切实把为民体现到为群众谋利益的实际行动上,把务实贯穿于转作风、抓落实的各项工作中,把清廉书写在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的旗帜上,用实干托举富裕和谐秀美的“江西梦”,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如今的石陂村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村内街道、广场、房前屋后干净清爽,家家窗明几净,各类物品摆放井然有序。两旁翠绿的行道树迎风招展,夜晚的村庄在路灯的照耀下灯火通明,老百姓都喜笑颜开地追逐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找原因,结对子,定目标
为民、务实、清廉,首先是为民。确定帮扶后,社联扶贫工作组走进老百姓家中,召开村民座谈会,通过村党组织“自诊”、乡镇党委“问诊”、职能部门“巡诊”,号准了石陂村贫困滞后的“脉”,找到了改变村面貌的“真方子”,治好了“病根子”,同时也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改善了干群关系。
石陂村内辖13个村小组,总户数480户,低保户40户;总人口1870人,党员60人。村内设有1所完全小学,有100名学生和9名教师。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400亩,人均0.8亩;山林面积共8500亩,早年已出租4200亩,村里无租金收入。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扶贫小组到村帮扶的第一件事就是协助村里配齐配强了村级领导班子,完善了村级组织,推行了重大村务“四议四公开”、村干部“四定两监督”制度,夯实了脱贫致富的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针对村级班子成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扶贫工作组对村级班子成员进行了教育培训,开展了“三培两带两服务”活动,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明确了目标、增强了信心、拓展了班子成员带领村民致富的思路,班子成员的工作能力明显提升。
沉下去,办实事,解矛盾
为民、务实、清廉,根本在务实。扶贫工作组与村委会一道克服各种困难,争资立项,大力推进石陂村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四改”(改水、改电、改路、改厕)和“五通”(通班车、通邮、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网络宽带)、“六有”(有幼儿园班、有卫生室、有图书室、有文化活动室、有商业服务网点、有垃圾收集站)工程;推进毛科、满坑二桥重建,3.5米宽5.5公里长村级公路硬化,自来水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帮助村里协调联系、筹措资金30多万元用于二桥重建,切实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此外,扶贫工作组还多次与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取得联系,争取在石陂村新增一个新农村建设点。目前,项目正在落实中。
“浮在上面永远解不开村里的结”。会领导十分重视助贫帮困工作,党组成员、副主席黄万林二次到点专程走访困难家庭,为他们送上了慰问金和生活必须品;党组成员、副主席胡春晓在得知村里有白血病小孩后,当即联系省红十字会与之结对帮扶,为小孩家庭解决了大难题。省社联共青妇团也积极支持帮扶工作,在非常有限的工作经费里挤出16000多元,为全村的贫困户、孤寡老人、单亲家庭、因病致贫家庭送上了慰问金和棉衣棉服等生活用品。在积极组织机关干部助贫帮困的同时,工作组还经常督促村干部关心生活困难的村民,带领他们致富,共促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进农家,知实情,找出路
为民、务实、清廉,清廉是关键。在帮扶石陂村的过程中,社联干部职工一直努力解决老百姓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指明了发展的道路,改善了基础设施,并且从不拿老百姓的一针一线。村民们感动地说:“没有社联干部的帮扶,村里矛盾解决不了,路修不好,发展产业更不可能。”
通过摸底调查发现,过去石陂对全村无一家企业,无大型种植、养殖业专业户,大部分村民需要外出谋生,2/3家庭为留守家庭。估计有300-400青状年外出打工或做为个体户经营面包店、水煮摊等。在家的村民以务农为主,仅10多户从事运输业。务农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同时,种植少量的烟叶,西瓜等经济作物,养有少量鸡、鸭、鱼、猪等,但规模很小难以带来较大经济效益。
要从根本上改变石陂村的贫困现状,必须从产业发展上下真功夫。工作组通过多次调研后认为,石陂村适合发展烟叶、篙笋等特色产业。在协助和指导村两委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工作组人员上下奔走、多方联系,从省科技厅等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为提升村民素质、增强致富技能,工作组人员在搞好农业实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自筹经费3万多元,为农民购买了1000多册涉及农业科技、实用种植技术、党史知识、道德风尚等方面的书籍,组建了石陂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图书阅览室。该实事入选省直机关工委“百件惠民实事”,并受到表彰。如今,石陂村致富的项目、资金有了,种植技术也提高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大大提升,产业发展已初现雏形。
村民们还畅谈着他们的梦想--农村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居住条件的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对他们来说,梦想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8.帮扶村调研报告 篇八
该村共18个自然村、328户、1700多人,经肇庆市检察院3年多全力对口帮扶,过去“致富难”、“生活难”、“行路难”、“读书难”、“饮水难”、“用电难”、“住房难”、“办公难”等问题基本解决,贫穷落后面貌已不复存在。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村委会及帮扶的22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帮扶修建的5.6公里硬底化村道和3座桥梁连通了9个自然村;两层教师宿舍、饭堂综合楼拔地而起,自来水、互联网进学校;7户危房户住上了新房;水电进村委会,村委会搬进了两层全新装俢、设施基本完备的楼房办公……这些可喜变化,村干部在市检察院召开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座谈会上以“苦去甜来福到”来综述,并由衷地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市检察院的大力支持。
动真情,使足劲,见实效
2010年5月6日,从村委会往山里走,映入市检察长张平坦眼里的是低矮、破旧的泥砖房,泥泞、崎岖的小路,没有桥梁的小溪,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收入的村委会,没有办公设施的村委会“办公楼”,没有什么增收渠道的贫困户……手机信号也是若有若无。贫穷,触动了检察长的心。他语重心长并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凝聚更多的力量,采取更得力的措施幫助这里改变现状,摆脱贫困。
自挂点帮扶群星村以来,市检察院把它当作服务肇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大事来抓,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先后多次召开党组会、扶贫工作座谈会,到帮扶点开展调研活动,了解该村及村民最关心、最直接和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二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平坦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抽调责任心强、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优秀干警抓落实;三是责任落实到位,以院领导和主要科室的科长各挂钩帮扶1户的方法,将22户贫困户帮扶责任分配落实到每1名领导和干警身上。四是驻村工作到位,该院精选了2名优秀干警组成驻村工作组,并专门配备了车辆、相机、手提电脑等工作和生活设备,使驻村干部全心全意舍小家顾大家,自觉把群星村作为第二故乡,做到“身、心”都驻村,极大地促进了该院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顺利开展。
真抓实干,到点到位
扶贫先扶志。为确保稳定脱贫,尽快奔康致富,市检察院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觉悟、致富意识、法纪意识和种养技能,勉励学生勤奋读书。
为让该村22户贫困户早日脱贫奔康,市检察院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给该村贫困户每户提供1.5万元左右的发展生产资金,帮扶20户贫困户每户建3间共36平方米猪舍养殖母猪和肉猪,并为每户提供3头以上母猪和3头肉猪苗,每年养猪收入近2万元;帮扶1户养鸡300只,纯收入9000多元;帮扶1户种植800多株沙糖桔,年增收1万多元。受助贫困户喜上眉梢。
为使该村稳定脱贫,市检察院注重发展“造血”型集体经济。针对该村地处偏远、山多地少等实际情况,2010年,在县城投资30万元,为村委会购置了1间79平方米的商铺,并与开发商签订了为期5年的租赁合同,月租金收入3000元。同时,筹集资金10万元,融资封开县广远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年收入2万元,确保了该村集体经济有了中长期的收入
市检察院还把解决老区群众期盼解决的行路难问题作为扶贫开发奋斗的目标,想方设法,攻坚克难,用心帮扶。筹集资金280万元,新建了5.6公里硬底化村道和3座桥梁,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学生上学难这一老大难问题。路通财通,该村农、林产品能及时运出外卖,也能卖个好价,增加了农民收入。
科技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市检察院心系老区,情系教育,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材,协调筹集投入100多万元,为村小学修建教师宿舍、饭堂综合楼、围墙和篮球场等,配置一批电脑、电视机和体育健身器材,开通了国际互联网,更换了崭新的桌椅,送去了办公台椅、学习用具、课外书籍,还为学校安装了“清洁山泉自来水”。教学环境的大大改善,激发了教师教学热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善办公条件,调动村委会领导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是市检察院扶贫的又一举措。投资6万多元,为村委会改造装俢两层旧学校作办公用,并安装了水电,送上电脑、电视等,还建立了电教中心。
改善村容村貌,创建文明卫生村是村民的心愿。市检察院把群众的愿望作为已任,选择白绳自然村为试点,协调筹集资金8万元,改善村容村貌,把白绳自然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卫生村。整条自然村的改观,群众拍手称颂。
为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市检察院筹集25300元,为22户贫困户的110名村民和有困难的村民缴纳养老、医疗保险,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住有所居,也列入了市检察院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内容。积极帮助7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修建了户均80平方米以上新房。
市检察院还把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2010年春节前后,该村旱田岗自然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将山林以58.5万元的价格承包给当地一个老板砍伐,因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存在瑕疵,双方在履行合同中出现许多纠纷,甚至引发了群体事件。驻村干部耐心细致地做村民思想工作,引导他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通过市检察院艰苦细致的调解和与县、镇、村民代表及山林承包老板沟通协调,最终双方握手言和,签订了和解协议书。一桩历时3年多,经过两审,曾到省、市上访的诉讼案画上圆满句号,村民将写上“共建和谐为民解困”的锦旗送到市检察院。
群众满意,上下称赞
从2009年9月开始,到2012年底,3年多来,市检察院共筹集、投入资金610.95万元,帮助22户贫困户发展养猪、种柑桔和发展该村集体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小学教学和通信网络环境,改善村委会办公条件等。到2012年底,22户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年人均纯收入达11300多元,比帮扶前增加近7倍;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2.56万元。
市检察院对口帮扶群星村发生的可喜变化,得到了市、县领导、各级考评组、村委会和村民的充分肯定与赞扬。2011年6月,省交叉检查组认为该院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做到了领导重视、抓得实在、村民满意、成效显著。2011年7月,市委领导在全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该院的工作,并号召各帮扶单位向该院学习,像该院那样用真情帮,使足劲干,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市委副书记吴华钦、副市长郑剑戈等领导称赞该院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到点到位,成效显著。2012年11月,市扶贫办主任冼树聪到群星村检查指导,对该院的帮扶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帮扶力度大,帮扶措施实,帮扶效果佳”。2010和2011、2012年底,群星村村民一连三年给该院写感谢信,送来感谢。
9.3村帮扶贫困学生简报 篇九
工作简报
伽师县烟草专卖局“访惠聚”工作队编
2018年6月8日
伽师县烟草专卖局驻塞克孜阿代木村脱贫攻坚纪实
伽师县烟草专卖局驻塞克孜阿代木村工作队,通过深入开展四同四送活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主动发现群众困难,排忧解难。经过梳理,我们摸排出家庭困难的10户家庭11个孩子在县城或外地读书,有些家庭有2个孩子都在外上学,每月会产生上千元费用,压得喘不过气,虽享受低保、临时救助等惠民政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支出与日俱增,对于普通农民来说,确实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针对此问题,伽师县烟草专卖局驻塞克孜阿代木村工作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了解决方案,一是通过引导群众调整土地种植结构,多种果树、蔬菜,整理庭院中空地进行种植,不浪费土地,增加收入。二是与在外上学孩子谈心谈话,引导孩子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学校内食堂、超市等商业场所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给家里减轻负担。三是工作队队长塔伊尔江·吐尔逊率先领取三名贫困学生帮扶任务,并倡导单位职工及朋友进行帮扶,共集结5人,对每个贫困学生每月给与100元帮助,在周一三结合活动时发放,截止6月,帮扶金额已达3300元。
群众领取帮扶金时留下感动的泪水,村民阿瓦古丽·阿卜杜热依木含着泪说:“我小时候没上学,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所以我必须让孩子们好好读书,大女儿今年高考,二女儿上高二了,工作队到我们家开展四同,发现了我的困难,而且这么快就给我解决了,忠心感谢共产党给我们派来了这么好的工作队,谢谢你们。”在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与力所能及的帮助,雪中送炭,群众工作效果得到有效提升,群众感恩党、感恩祖国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10.xxx村2017驻村帮扶计划 篇十
一、xx村基本情况
xx村全村有xxx户xx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xx户,贫困人口xx人,党员xx人,贫困党员xx人。该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植的稻谷、玉米以及部分养殖业。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
二、帮扶计划
本着以强化基础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原则,积极引导村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以选准帮扶项目,办实事为突破口,多方筹集资金,调动全体村民积极性,全面推动新联经济、精神文明双发展。根据侗洲村的发展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一)村民致富工程
联系涉农部门,培训村民种植和养殖知识,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递不畅,寻求多方向、多渠道的致富路。组织开展1-2次党员外出参观学习活动。(二)村容村居美化工程
1、修通xxx、xxx、xxx三条通组公路。
2、申报中心村节能路灯项目及总支部活动室、办公楼维修。
3、xxx篮球场硬化及篮球架更换。
4、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
5、大力开展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搞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河道、坑塘、沟渠综合整治,申报建设垃圾池及焚烧池xx个,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净化农村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6、申报完成中心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
(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工程
1.解决xx村部分群众“就医难,看病贵”问题。
2.搞好节日送温暖活动。儿童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对相应人群进行慰问,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群众中去。
三、2017年帮扶工作
1、联系涉农部门完成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
2、完成xx通组公路修建工作
3、为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联系就业岗位
4、争取村总支部老年活动室项目建设资金
5、争取xxx篮球场硬化建设项目资金
6、完成xxx合作社建设、验收并投入使用
xxx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
11.帮扶村调研报告 篇十一
黎平县召开离退休干部中秋座谈会
9月14日,黎平县委在南泉山大酒店举行离退休干部中秋座谈会,县四家班子领导与部分离退休干部欢聚一堂,喜庆佳节、共话发展。县委书记王茂才主持座谈会,县长肖凯旋向老同志通报了2016年县委当前工作情况。老同志们对县委当前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黎平县委离退局)
三穗县委离退局开展教师节慰问活动
9月9日,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表达对在基层一线辛勤耕耘、艰苦工作的教师们的关怀与爱戴,充分体现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三穗县委离退局局长吴才勋与相关帮扶单位深入雪洞镇桃溪小学开展教师节慰问活动。(吴昌敏)
锦屏县委离退局到高朗村帮扶计生贫困户
近日,锦屏县委离退局姜先光校长一行4人到平略镇高朗村开展计生“三结合”帮扶工作。此次离退局共走访帮扶了6户计生贫困户,通过座谈、倾听群众心声等方式,从多方面了解群众需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杨云辉)
长顺县召开2016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会
日前,长顺县召开2016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会,县委书记高晓昀在会上讲话。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友军向离退休老干部们通报了长顺县2016年上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的工作思路及工作安排。老同志们围绕通报情况纷纷谈感想、提建议,为长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长顺县委离退局)
贵定县召开2016年上半年离退休干部工作情况通报会
9月1日,贵定县委离退休干部工作局组织老干部到盘江镇金海雪山、四季花谷、千户布依寨、沿山镇农林科技产业园等项目点参观。当天,召开了全县离退休干部2016年上半年经济工作情况通报会,县委组织部部长马登宏,副县长王年军出席会议,会议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离退局局长雷作胜主持。
龙里县委离退局掀起学习先进典型热潮
日前,龙里县委离退休干部局组织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开展学习“脱贫攻坚·党员先锋”先进事迹报告会精神专题会,观看了《党员先锋:脱贫攻坚 冲锋在前》电视短片,强调邓迎香、杨波、潘学军、刘善平、陶正学、姜仕坤等6位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们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事业的热情。(罗昌友)
罗甸县委离退局“三送三询”做好老干部慰问工作
近期,罗甸县委离退局通过进家门、上医院、到床头等方式,逐一登门走访慰问付家安、谭宗文、岑元昭等50多名离退休干部,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老干部的心坎上。在慰问过程中做到“三送三询问”——送一份防暑降温慰问品,送一份“两学一做”学习材料,送一句高温健康友情提醒;询问生活和思想情况,询问单位服务尽责情况,询问意见建议。(罗甸县委离退局)
平塘县委离退局认真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待遇
近日,平塘县委离退局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召开集中学习会,传达学习2016年半年工作总结会议精神、相关违反换届纪律案例通报,并再次组织观看《镜鉴》警示教育宣传片。会议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离退局局长、县老年大学校长杨映其主持。(郑涛涛)
三都县创新“3+2”管理服务模式 促进老干部工作和谐发展
近年来,针对新形势下的老干部管理工作,三都县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整合利用各类有利资源,创新“3+2”管理服务模式(“3”即:实行复合式网格服务,组建保姆式服务团队,创建三位一体活动平台;“2”即:落实各项待遇为老干部提供服务,发挥老干部优势为县域经济服务),求解老干部服务工作最大值,取得良好社会效应。(三都县委离退局)
兴义市老同志走进“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重点项目建设现场
8月29日,兴义市组织全市副县级以上离退休干部考察调研“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重点项目,让老同志们走进项目建设现场,提前感受和体验了国际山地旅游大会的浓厚氛围。州委常委、市委书记许风伦等陪同考察调研。(何玉梅)
贞丰县委离退局到猫坡村进村入户走访
为深入开展好联乡驻村帮扶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有关要求,在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离退局局长陈尤禹的带领下,该局全体干部职工于9月11日深入帮扶点猫坡村开展进村入户走访,并在猫坡村活动室同村支两委召开座谈会。(贞丰县委离退局)
安龙县组织老专家服务团开展农村科技培训
8月30日,安龙县委离退局、安龙县关工委联合组织老专家服务团到招堤街道办打江村开展农村科技培训。此次培训邀请县老科协会长邹诗学、县农业局高级畜牧师陈万祥两位专家,针对食用菌种植技,牛羊、生猪、家禽等养殖技术对100余名村民进行培训。(安龙县委离退局)
册亨县关工委为脱贫攻坚献策
为推进纳福办事处红旗村的脱贫攻坚工作,8月16日至17日,册亨县关工委主任朱崇光一行6人到云南省安宁市“双赢”合作社参观考察,并达成了初步协议:由“双赢”合作社与红旗村党支部合作带领贫困户共同发展养鸡项目。目前项目进展顺利,首批鸡苗进场,并开始进行合作饲养。(册亨县委离退局)
普安县组织老干部参加“中国苗族第一镇”同心节活动
近日,普安县离退局组织10余名老干部和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参加“中国苗族第一镇”——龙吟镇举办的苗族同心结活动,实地观看了苗族刺绣、射弩、斗鸟、斗鸡、山歌对唱和民族服饰纪念品、农特产品展示活动,目睹了最具民族风情、精彩动人的歌舞表演。(刘祖江)
望谟县老年大学第十套健身球操开班了
9月6日,望谟县老年大学举办全县老年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业务第十套建身球操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结束后,学员们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基本的动作训练。第十套健身球操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身心,提升学员的热情和丰富晚年的健康生活。(刘利)
晴隆县2016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会召开
8月26日,晴隆县2016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会召开。县委书记张国志,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林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卓刚出席会议。赵善平、何应国、王興林等老干部对晴隆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结合该县实际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陈代吉)
12.帮扶村调研报告 篇十二
“鲤鱼跃龙门”的神话传说就发生在龙门村, 龙门村古称禹门口。龙门村是一个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小山村, 人口3540口, 土地20余万平方公里, 北靠有名的大石头——吕梁山, 西临黄河故道, 风多、沙多、石头多, 自然条件差。然而,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 龙门村迅速发展成为楼群林立、花木掩映、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的现代化新农村, 远近闻名的三晋首富村、文明村。尤其是近十年, 村集体经济增长56倍, 驰誉全国并已经引起大江南北无数省、市、县干部群众慕名观摩和参观。龙门村何以实现“鲤鱼跃龙门”?
二、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龙门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落实,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在以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同志为代表的龙门村党委、村委会的带领下, 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
1、观念创新与制度创
观念创新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没有与时俱进的先进观念, 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制度创新是实现观念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没有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再好的发展理念也会落空的。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因果, 不能偏废, 也不能取代。龙门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立足于观念创新与制度创新, 特别是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首创的“四轮驱动”的经济模式, 即以集体企业为主体, 带动和扩大股份制企业、联户企业, 引导和支持个体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模式是农村区域经济走出“围城”的一种新的创造。他最大限度的冲破了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 为村属经济的发展奏响着一首高亢而和谐的“交响曲”。“四轮驱动”经济发展模式是观念与制度创新的集中体现, 事实上, 龙门村的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一个发展观念的创新和保障这种观念实施而建立的制度创新。
2、资金筹措和资本运营
龙门集团的发展没有一分钱的贷款,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中, 资金是最具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生产要素, 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龙门村人深知资金的重要作用, 走上了就地聚财、集资入股、自我循环、滚动发展的路子。这就是龙门人百年不烦的资金资金筹措和资本运营的“经”。集资入股, 自我滚动, 是龙门村发展经济的法宝。在龙门村发展的初始阶段上, 账面上只有七八十万元, 不够建一座焦炉的资金的三分之一。资金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的障碍, 而金融部门又不贷款给龙门村, 群众又不愿意入股。龙门村不得不自谋发展, 创办了第一家企业, 第一年盈利80多万元。随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1994年, 为扩大企业规模, 进行资金的筹措, 这一次群众集资入股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共筹措资金800多万月, 超出原计划200多万元。历年来, 龙门村村民在村办企业中入股资金高达1.3亿元, 正是凭借这些集资入股资金, 加上集体经济的不断积累, 龙门村由一个村办企业发展成为拥有多家公司的龙门科技集体。
3、优势产业与产业链条
龙门村原本是黄土高原上的纯农村, 人多地少, 风沙大, 自然条件恶劣, 不适宜农业发展。在这种背景下, 龙门村开始挑战产业结构, 形成了稳定保障第一产业,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构大思路。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不断壮大煤--焦--电---铝这个产业链条, 是龙门村脱贫致富的根本思路, 也是龙门村经济实现迅猛发展的基本途径。在做大做强煤焦业这个传统优势产业时, 龙门村研究市场, 捕捉信息,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资源配置, 拉长产业链上做文章。1988年建设第一座“红旗3号炉”开始, 到1998年就发展为六组“红旗3号炉”, 产量由开始的6万吨猛增到70万吨。现在龙门村的两座机焦炉总产量达到了110万吨, 加上副产品总产值可达10多个亿。
4、兴办工业与反哺农业
龙门村全村3500口人, 耕地面积不足1800亩。每人平均不到0.35亩, 同时气候条件恶劣, 农业出现了十年九不收的基本历史事实。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下, 促使龙门村走上了以工业兴龙的路子, 而后又用兴办工业挣来的钱反哺农业, 以工补农, 以工养农。龙门村人认为, 反哺农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珍惜每一寸土地, 保证基本农田面积, 最主要的问题保护耕地, 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侵袭, 重要举措就是千方百计的减轻农民的负担, 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再富也要把地种好”, 这是龙门村以工补农、反哺农业的真实想法和目的。
5、传统产业与朝阳产业
朝阳产业指的是旅游业, 龙门村经济起步是靠煤焦业发展起来的, 支撑龙门经济大厦的顶梁柱也是煤焦业, 这是龙门经济的传统产业。但是, 龙门村人清醒的意识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资源枯竭传统产业将无优势可言。相反, 龙门村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但地理位置优越, 资源十分丰富, 而且有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龙门村在发展旅游业上是尽可能恢复龙门“旧八景”和东禹庙, 大力宣传龙门新八景, 开辟禹门--石门--壶口一日游。从装扮村庄入手, 把龙门村建设成为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 目前来看, 龙门村建设了跨度为81, 6米长的“鲤鱼跃龙门”进村门口楼已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称得上是天下第一村门, 建设了全国农村第一街, 集多功能于一体的“龙门文化活动中心, 龙门广场等。与此同时, 努力改变服务质量和基础设施, 为开拓旅游业提供优质、便捷的条件。
三、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成绩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龙门村开始焕发出了活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之后, 龙门的当家人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 逐步走上了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来。1996年, 在以原贵生为代表的村党委、村委会的带领下, 乘风破浪, 大刀阔斧地发展集体经济和股份制经济, 使龙门村经济驶入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从而实现了经济大腾飞。经过短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龙门村基本上达到了“农村城市化, 农民职工化, 农村现代化, 特别是龙门集团实现了重大的发展, 2008年实现了销售收入15亿元, 流动资金10亿元, 上缴国家税收1.5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 农民人均缴税4万余元。
四、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龙门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在以原贵生同志为代表龙门村党委、村委会的领导, 开拓进取, 锐意创新, 实现了龙门村跨越式发展。龙门村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范。龙门村的发展不仅为河津市农村树立了一个典型模范, 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值得学习借鉴。
1、发展理念和机制的创新
龙门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制度的创新和观念的创新。特别是龙门村首创了“四轮驱动”的经济模式, 坚持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联户经济, 个体经济四个轮子一起转动, 协调发展, 促进龙门村的跨越式发展。用原贵生的话说:“千条理, 万条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千变化, 万变化, 人们生活富不起来就是没变化。事实上, 龙门村发展变化归根结底就是发展观念和机制的创新。
2、因地制宜, 发展优势产业
龙门村根据本地区人多地少, 自然条件恶劣, 不适合发展农业这一情况, 大力发展工业, 以工促农, 以工补农, 以工养农。特别是大力站煤焦业这一优势产业, 逐步做大做强煤焦业, 煤焦业真正成了龙门经济的半壁江山, 成为了龙门经济的龙头老大。与此同时, 龙门村不断研究市场, 捕捉信息,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形成了煤--焦--电--铝的产业链条。新的形势下, 龙门村大力发展旅游业, 作为龙门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大促进了龙门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龙门村的新农村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农村建设,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兴办工业与反哺农业的关系、兴龙富民与为国贡献的关系, 共同致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正是龙门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正确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 始终坚定不移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和和谐社会构建的缩影。
4、有一个坚强、务实、清正, 创新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
龙门村党委书记、龙门集团董事长原贵生同志是党的十七大代表, 全国劳动模范, 省市人大代表, 在他身上时刻迸发着不懈追求执着奋斗的火花, 他团结带领龙门村党委、村委和全村的百姓, 艰苦奋斗, 自立更生, 开创了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局面。以原贵生为代表的领导班子, 在连续三次村委会干部换届选举时, 99%的村民对原班子的成员投了信任票, 村委会成员每次都高票当选。这一切充分证明了百姓对这一班子成员的高度信任。这一领导班子始终坚定不移的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走民主政治之路, 实行“两议、五公开”制度。
五、结语
龙门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典范。龙门村是三晋大地的首富村, 是镶嵌在黄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他不仅仅是山西新农村建设的骄傲, 也为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摘要:2005年10月, 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河津市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之路进行研究, 围绕龙门新农村建设取得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分析龙门村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为其他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四轮驱动,创新,科学发展,原贵生
参考文献
[1]原德彦:《三晋龙门村》,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13.关于村帮扶的工作计划 篇十三
一、基本情况
龙潭镇朱圩村地处龙潭镇西南部,全村共有19个村民
组,耕地面积1.2万亩,956户,人口3226人,劳动力人口1863人。该村设党支部2个,党总支1个,党员总数108人,现任村干8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86户,510人。2014年底脱贫47户,74人,2015年底脱贫24户,45人,2016年底脱贫56户116人;其中2015年底返贫14户32人,2016年底返贫5户8人。现有未脱贫户178户,289人,其中一般贫困户89户,154人,低保贫困户57户99人,五保贫困户32户36人。2017年计划脱贫146户234人,2018年计划脱贫17户28人,2019年计划脱贫15户27人。全村无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水稻种植为主,闲暇时有1200余人到江浙一带务工。
二、工作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的帮扶,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稳步增加贫
困户收入,实现2017年预脱贫户稳定脱贫。同时对照重点贫困村出列标准,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着力改善村基础设施状况,尽早达到出列标准,为龙潭镇朱圩村2018年出列打下坚实基础。
三、工作措施
一是落实帮扶措施,大力发展产业。在深入村组调研,摸清摸准贫困户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协助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重点采取产业就业扶贫等方式增强其内生动力,明确帮扶时间节点、责任、人员,将帮扶工作做实做细,争取做到帮扶工作有实效、群众认可。对贫困户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较高、劳动力衰减的情况,引导他们发展劳动强度较小的鸡鸭鹅等养殖,帮助他们争取到户补贴,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效益。对因病因残户,积极将351、180等健康脱贫措施宣传到位,帮助贫困户办理相关手续,让他们切实减少医疗支出,享受到扶贫政策实惠。
二是积极协调争取,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扶贫工作
队人脉广、信息灵、渠道多等方面的优势,在朱圩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帮助争取项目、资金,着力改善基础设施状况。对光伏项目村站变压器,积极帮助协调县供电公司,确保尽快安装并网发电,早日发挥项目效益。对村里2017年计划修建的两条断头路,要积极协调县发改委予以落实或列入计划。对村卫生室改建,要争取列入第一批改建计划,尽早启动改建。对村科普示范点项目,要争取资金尽快落实到位。对村老年活动室项目,要加强跟踪落实,争取县民政局承诺尽快落实。在稳妥实施好以上既定项目的基础上,要根据群众需要,尽力争取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公共配套服务项目,明显改善朱圩村面貌。
三是规范建档立卡,完善软件资料。针对前期村里少数
14.2020年联系村帮扶工作总结 篇十四
2020年,XX县统计局在县委县政府及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以“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为契机,深入联系村,结合扶贫政策和农户实际,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现将我局联系帮扶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成立局联系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联系村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任联络员,负责日常联络工作。
严格按时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全力推进、力求见效。二是定期召开联系协调会议,及时通报分析帮扶措施及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帮扶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将联系村工作纳入联系干部的年终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工作不扎实、不落实,任务不完成的联系干部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二、精心组织、落实措施
我局把联系帮扶工作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与我局业务工作一道研究,一道部署。一是要求帮扶联系干部到帮扶村帮扶户每月不少于一次,要求联系干部要研究政策,熟练掌握帮扶政策,要深入联系村联系户开展调研,确定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今年来,局主要领导每季度都到联系村、联系户开展调研指导工作,分管领导、联系干部每月不少于一次,走访慰问,确定措施,选准项目,指导工作。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关精神和安排部署,局党组成立了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班长的脱贫攻坚工作专班,全面排查脱贫攻坚工作短板,强力助推各项问题整改,全力推进帮扶联系村脱贫攻坚工作,分片分组分户责任落实到人,与镇村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一道,进村入户开展全覆盖遍访摸排,对村民普遍关心的重难点问题及时收集汇总到村,并按照县、镇、村统一安排部署,实行每日调度工作制度。
三、扎实开展、务求实效
1.深入联系村开展工作。
一是深入联系村开展调研,掌握村整体情况,与村干部一起理清发展思路。
二是抓好支部结对共建工作,发挥村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今年,结合“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我局在七一之际深入联系村开展支部结对共建。三是深入联系村开展工作,2020年局主要领导及帮扶责任人开展入村入户走访XX人次,发现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问题X个,经与镇联系领导、村两委会商,将相关问题上报,目前均已得到妥善解决。2.深入联系户开展工作。一是深入联系户理清脱贫增收思路,选准对接发展项目,发展到户产业项目,发展特色产业,驻村干部带领村两委主要同志考察“XX南黄兔”养殖项目,积极探索致富新路径;二是多渠道联系,帮助本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变增加输血总量为增加造血功能,加强农村各类实用技能培训,增强联系户自我发展潜力;三是做好社会兜底保障工作。认真做好低保户评议、残疾人生活补助申请等工作,同时加大大病救助政策以及“351”“180”政策宣传。
3.开展走访慰问和送温暖活动。我局时刻关注联系村不同群体的生产生活情况,开展多层次的走访慰问工作。一是“六一”开展了“关注留守儿童”走访慰问工作,为XX小学在校的X名学生送去学习用品,局党支部书记与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心里情况。二是“七一”开展慰问困难党员活动,为XX村的X名困难党员送去党的关怀与温暖。
15.帮扶村调研报告 篇十五
遵化市位于河北省东部燕山南麓, 北倚长城, 南临津唐, 东通辽沈。地处京、津、唐、承、秦大旅游圈中心地带。素有“冀东第一城”之称。面积1521平方公里, 总人口70.2万。1992年, 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马坊岭村位于遵化城西, 现有农家两百多户, 一千余人。马坊岭村世代以农耕为主, 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乡村中, 却产生了一个技艺娴熟、颇有名望的民间乐班—吴家乐班, 他们吹奏的吴家古曲享誉全县。
本人于2008年10月, 对吴家古曲进行调查、采访、录音及搜集乐谱, 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仅对吴家古曲进行初步的介绍、分析, 对其传承和发展进行总结, 并提出一些保护措施。
第一部分
一、吴家历史
据马坊岭村民间艺人米井利先生讲, 马坊岭村自唐代起建村, 唐王李世民率军东征时, 在马坊岭村立兵营, 在此地休整多日, 马坊岭为训练军马之地。
当时的马坊岭村, 仅有三户人家, 陈、马、吴三姓, 因此地驯马, 马粪堆积, 周围百姓来这里收积马粪做肥料, 故此, 当时人们称这里为“马粪屯”, 从此立村。时至清初时期, 人们嫌“马粪屯”的村名不雅, 改为“马坊岭”。又有一说, 明代马坊岭村曾出过一位训勇的将军, 名叫马坊, 此将战功显著, 阵亡疆场。朝廷追记马坊的功绩, 马坊阵亡后, 把他厚葬于马坊岭村北, 因马坊的人头被敌将斩去, 朝廷命人按将军图像铸一金头随葬。马坊的墓地十分气派, 曾有石人、石碑、石桌, 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仍存遗迹。为表彰马坊的功绩, 马粪屯从此改名为马坊岭。
二、吴家古曲的历史溯源
据现存的马坊岭村史料记载, 吴氏家族在当地是首富, 音乐世家。吴氏家族的吴保宗创办了当时享誉全村的“造笙华室”, 即乐器作坊。其创始年代已无从考证, 传说甚少。“造笙华室”制作的笙、管、笛等乐器经销北京、天津、唐山及东北各地。
到了民国初年, 吴家财势已渐没落, 但在音乐方面却异军突起。吴保宗的三个儿子吴占圣、吴占峰、吴占余三兄弟, 不仅能制造乐器, 而且很有音乐方面的天赋。当时的吴家三兄弟经常带着自己制作的乐器到北京、天津、丰润等地叫卖。一次, 三兄弟在丰润县城西叫卖乐器时, 丰润县大天宫寺龙门法派第十九代律师马老方丈和浭阳泉水山灵岩观紫东道人鲁诚真在此路过, 发现兄弟三人不仅乐器制作精美, 而且爱好演奏乐器, 有音乐方面的才能, 只是技艺不精。当时的鲁道士和马老方丈都是音乐造诣极深的音乐家, 掌握着大量的民间乐曲。于是, 兄弟三人于民国四年 (1915年) , 拜鲁道士和马老方丈为师, 学习音乐方面的技能。鲁道士和马老方丈为了更好的传授音乐技能, 于1915年, 有鲁诚真手抄, 将其掌握的大量民间乐曲谱写成书, 赠送给吴家三兄弟。
三、吴家古曲简介
吴家古曲, 现存两本, 均为道教音乐大师鲁诚真手抄。第一本, 抄于中华民国四年 (乙卯年) 荷月望日 (农历六月十五日) , 卷首书小序, 简介吴氏三兄弟在大天宫寺拜师学艺的过程, 收录古曲谱、民歌、唱曲91首;第二本, 抄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癸酉年) 冬季, 收录曲谱76首, 其中大部分曲目与第一本相同, 部分曲谱有所改动。两本曲谱共计收录古曲、歌曲97首, 曲谱以音乐形式记录了从春秋、秦、汉及历代各阶级人们的喜、怒、哀、乐。
两本古曲均为工尺谱记谱, 工尺谱是我国古代音乐曲谱的记录方式, 以文字记谱, 即“上、尺、工、凡、六、五、一”, 相当于现代简谱中的“1、2、3、4、5、6、7”。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 工尺谱没有音节, 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模式, 各地、各乐班的表现方法也有所不同。
两本古曲谱, 以音乐形式记录了从春秋战国、秦、汉到唐、宋、元、明、清历代, 从皇室到仕、农、工商各界人士的喜、怒、哀、乐。
四、吴家三兄弟主要概况
吴占圣, 男 (1883—1971) 吴氏兄弟排行老大, 多才多艺, 不仅会制作笙、管、笛等乐器, 二胡、板胡也能制作并演奏, 而且技艺精湛。
吴占峰, 男 (1885—1944) 吴氏兄弟排行老二, 以吹管子为主。
吴占余, 男 (1887—1972) 吴氏兄弟排行老三, 主要以吹笙为主。
据当地人讲, 民国初年每逢正月十五, 遵化、丰润、玉田、蓟县四县乐班出会比赛, 吴家乐班年年独占魁首, 吴家音乐也因此名扬冀东, 兄弟三人被人们称为“弟兄三乐师”。在解放后的1956年, 已72岁高龄的吴占余率众弟子应邀参加唐山地区的音乐会, 仍然夺得了第一名。
吴家三兄弟在冀东音乐界负有盛名后, 曾有北京一教堂聘请三兄弟去做乐师, 但因三兄弟性格保守, 谢绝了邀请。1927年左右, 三兄弟开始在家收徒传艺。
五、传承
吴氏家族依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 古老的“收徒学艺”的方法, 也成为吴氏家族保存至今的唯一有效的传承形式。吴氏三兄弟在讲学过程中采用“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传授, 在整个传承过程中, 没有性别的限制, 传承也是非家族性的。
吴家古曲主要传承人简介:
吴保宗男, 生卒不详, 吴氏三兄弟的父亲。“造笙华室”传人
第一代:吴占圣男, (1883—1971)
吴占峰男, (1885—1944)
吴占余男, (1887—1972)
第二代:李智林男, 遵化李庄子
李广福男, 遵化新庄子
高任山男, 遵化新庄子
吴中田男, 遵化新庄子
张俊英女, 遵化新庄子
吴圣田男, (1930—) 吴氏三兄弟老二吴占峰之子, 1956年学习吴家古曲至今。吴圣田自幼跟随父辈, 受其父辈影响, 耳渎目染, 对自己掌握的“吴家古曲”熟记于心, 能完整领会曲谱的含义。2005年被河北省评为首批文化传承人。
六、吴家古曲演出的时间、场合
(1) 每逢庙会, 吴家乐班则代表全体村民游绕本村的大小各庙会。如四月十八的彼家山庙会、四月二十八的上隐寺庙会等。奏乐娱神,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平平安安。
(2) 鬼节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 民间俗称“鬼节”, 许多地方都有类似的祭“鬼”活动, 以安慰先辈亡灵。每年此日, 吴家乐班的成员汇聚一堂, 白天奏乐、走街, 并祭拜先祖。
此外, 在跑旱船、闹龙灯、祈福求神、过会、扭秧歌、娶亲等民间传统活动中, 吴家乐班也都参加演出。
第二部分
一、生存现状
吴家古曲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了, 当时吴家三兄弟的演奏技艺享誉冀东, 对古曲诠释的枝节丰满。然而时至今日, 吴家乐班已今非昔比, 现已无法组织演出, 呈逐渐衰弱的趋势, 吴家古曲的传承后继乏人。现吴家古曲的唯一传人吴圣田老人, 已有80岁高龄, 且身体状况不佳, 这项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即将面临失传。
二、保护措施
保护这项珍贵的民族艺术, 已经成为每个民族音乐学工作者的责任。笔者认为, 就吴家古曲的现状分析, 吴家古曲的继承后继乏人的现象很严重, 应把培养传承人视为重中之重。因此, 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来吸引人们学习这项民族艺术, 传承人也可改变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 将个人技艺以图谱、音响的方式保存下来, 便于后人研习。
吴家乐班演奏的吴家古曲充分显示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音乐特色。任何一种艺术的发生、承续和繁衍, 不仅要依赖其丰富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 也需要懂得和喜爱它的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魏明德.全球化与中国—一位法国学者谈当代文化交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15
[2]项阳.传统的回归与“旧掉重弹”[J].人民音乐, 2003,
16.帮扶村调研报告 篇十六
【关键词】村宴;食物中毒;调查处理报告
【中图分类号】R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07-02
2012年1月31日,昆明市官渡区关上村村民在客堂宴请亲朋好,引发一起20人食物中毒事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合区食品药品监督局开展事件调查,查明了中毒原因,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事发经过
1.1基本情况
昆明市官渡区关上村村民于2012年1月31日在关上村委会客堂宴请亲朋好友,请厨师9人(村上的非专业厨师),帮厨约40人(亲朋),每餐约15个菜。早餐无共同性食物。中餐就餐人数约800余人,菜单如下:绿椒炒见手青、牛肉冷片、炒木耳、墨鱼仔、青椒辣子鸡、炸红薯、排骨藕汤、香辣猪脚猪尾、炒白菜、甜白酒、炸鸡脚筋、炸鸡翅中、蒸南瓜、荞饼、洋丝瓜炖猪皮共15个菜。晚餐就餐约800余人,有干巴菌、酥肉、螃蟹、山药、凉米线、虾、八宝饭、野生核桃、羊肉、鸭子、肚子、鸡肉、凉黄瓜、百合、鱼共15个菜。
1.2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最少的吐了2次,最多的吐了10次,腹泻物为黑黄色水样便,最少的腹泻1次,最多的腹泻10次。20名患者中,1人发热,20人恶心,19人呕吐,14人腹痛,12人腹泻,12人头晕,未观察到症状特别重的患者,均无脱水、抽搐、青紫、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经区医院使用胃复安针、奥美拉唑、间苯三酚针、林格液等抗炎、补液治疗后。截至2012年2月1日3时,所有患者均好转。
1.3 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查结果
本次食物中毒的20人中,最短潜伏期4小时,最长潜伏期餐后9小时,发病时间多集中餐后5—8小时)两个时间段,平均潜伏期6.8小时。20名患者中,男性7名,女性13名;年龄最大的74岁,年龄最小的10岁;1名儿童,19名成人;居住地分散;截止 2月1日凌晨3时后未再增加类似症状的新病人,此次事件发病总人数20人。
1.4实验室检查结果
对19件食物样品进行检测,19件样品砷、锑、铋、汞阴性,亚硝酸盐小于1.0mg/kg;未检出变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霍乱弧菌、致病菌。12件样品受到大肠菌群污染。
2 卫生学调查
经调查,用餐场所条件简陋,无专用清洗及消毒设施,生熟加工区域不分,无餐具保洁柜等相应设施,餐饮具及炊具等无专门管理人员,卫生条件差。用餐场所经营户未办理卫生许可证,食品加工制作人员为临时聘用的民间厨師,无健康证,卫生意识和基本卫生知识缺乏,食品加工制作操作不规范,食品卫生质量较差。
3 调查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将此次事件判定为因大肠菌群污染引起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
4 讨论
村宴集体用餐场所用餐总人数多,大部分集体用餐场所条件简陋,无专用清洗及消毒设施,生熟加工区域不分,无冷藏设施,无餐具保洁柜等相应设施,餐饮具及炊具等无专门管理人员,食品进货渠道不明,卫生条件差。集体用餐场所经营户办多数未办理卫生许可证,食品加工制作人员为办事人及其家属或者临时聘用的民间厨师,多无健康证,卫生意识和基本卫生知识缺乏,食品加工制作操作不规范,食品卫生质量较差。
【帮扶村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统计局驻村帮扶调研报告09-20
贫困村帮扶单位扶贫调研报告07-26
关于市级部门帮扶群众工作的调研报告09-25
村困难家庭帮扶措施07-30
村帮扶协议书10-14
帮扶薄弱村工作情况的汇报09-26
县供电局结对帮扶村工作总结06-19
爱心帮扶工作自查报告10-06
文广新局帮扶工作自查报告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