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级大学物理1期末考试复习纲要(精选8篇)
1.2009级大学物理1期末考试复习纲要 篇一
组织行为学复习纲要
1.导论
1)组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系统)。2)组织行为是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所有行为。
3)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解释、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4)组织行为学的特点:①组织行为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改善行为②用系统研究的方法认识组织中人、群体和组织结构等的特点③用权变的观点看待管理④注重结果。
5)组织行为学研究始于1930`s的人际关系理论,成形于1960`s的行为科学理论,并随着人力资源理论、权变思想、组织文化等研究而得到逐步发展。
6)组织行为学常用技术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量统计方法、理论模型方法。
2.个体心理与行为
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价值观的内涵:①内容属性:说明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②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2)价值观的分类:①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法:理性价值观、唯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宗教价值观;②罗克奇:①终极价值观:个体生活的最终目标;②工具价值观:个体偏爱的行为方式以及实现终极价值观的手段。
3)价值观对管理工作的启示:选择组织目标,制定规章制度时,应考虑人员及群体价值观;致力于建设优良的组织文化,树立明确的组织价值观;重视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影响。
4)态度:是指关于客观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具有:指向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指导性和动力性。5)态度和个体行为: ① 态度一致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寻求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为间的一致性。这意味着个体试图消除态度的分歧并保持态度和行为之
间的协调一致,以便使自己表现出理性和一致性。② 认知失调理论(列昂〃费斯廷格,1950`s):当个体感到自己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态度与行为之间不和谐的时候,会体验到不协调和焦虑不安,即造成认知失调状态。费斯廷格认为,人们在经历认知失调后,会主动地驱使自己减少矛盾、恢复平衡。通常的途径包括:①改变或否定其中一个元素;②降低一个或两个元素的重要性或强度;③增加新的认知元素。认知失调理论有助于预测员工行为改变的倾向性。③ A—B关系:①中介变量:态度与行为的具体性;社会规范对行为的约束;问题中所涉及的态度的体验。②自我知觉理论。
6)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主要有四种:①工作满意度: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一个人工作满意度高,对工作就会持积极态度,相反,会持消极态度。②工作投入:个人在心理上对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性。③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与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④组织公民行为: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地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引发,这种行为的不断积累能够增加组织的有效性。
7)态度的测量:①态度调查:态度量表法;自由反应法;生理反应法;②工作满意度测量;③组织承诺测量。8)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
① 充分认识员工态度在管理中的作用及其复杂性。② 运用多种方法定期进行员工态度调查。③ 持续改进与态度有关的分析方法,提升研究水平的深度和广度。④ 改善对员工的态度,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9)知觉: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
10)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1)社会知觉:对人、社会群体、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知觉,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影响着主体的心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12)社会知觉的分类: ① 对个人的知觉: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借以了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活动。② 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以人的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作、表情、态度、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③ 自我知觉: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④ 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13)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①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兴趣和爱好、需要和动机、知识和经验、个体特征、价
值观、态度、期望等); ② 知觉对象的特征(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 ③ 知觉的情境因素(知觉的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降低)。
14)归因理论: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15)个性(人格):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独特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16)个性的主要特点:①整体性和层次性;②独特性和一般性;③稳定性和可变性。17)个性的分类和描述类型: ① 四种气质的类型:气质是指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② 荣格的内外向性格论:按照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的学说。主要分为:内向型、外向型。③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人格特质:指人的稳定的、经常出现的行为方式。假设人有多种特质,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这些特质,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在于人与人之间特质水平上的差异。④ 五维度模型:外向型、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⑤ MBTI:迈尔斯—布瑞格斯心理类型测量指标:外倾(E)—内倾(I)、感觉(S)—直觉(N)、思维(T)—情感(F)、知觉(P)—判断(J)。18)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个性特质
①控制点:内控性、外控型。
②马基雅维里主义:重视实效,与他人保持情感距离,相信结果可以证明手段的合理性。崇尚成功,忽视道德内涵。愿意说服别人,难以被说服。
③自尊:人们喜爱自己的程度。自尊与成功预期成直接正相关。自尊心强的人相信自己拥有工作成功所必需的大多数能力,不太喜欢选择那些传统型的工作,工作满意度更满意。
④自我监控: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而调整自己行为的个体能力。
⑤冒险倾向:接受或回避风险的倾向性。对管理者作决策所用的时间以及作决策之前需要的信息量都有影响。
⑥A型人格:A型人格:总愿意从事高强度的竞争活动,并长期有种时间上的紧迫感。不断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做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事进行攻击。B型人格表现为:
(一)从不曾有时间上的紧迫感及其他类似不适感;
(二)认为没有必要表现或讨论自己的成就和业绩,除非环境要求如此;
(三)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而非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四)充分放松而不感内疚。
19)个性与工作的匹配:霍兰德模型的启示:①个体之间在个性方面存在着本质差异;②个体具有不同的类型;③当工作环境与个性类型协调一致时,会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低的离职可能性。
20)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能够使人完成某项活动的个体心理特征。21)意志的内涵: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22)意志对行为的影响: ① 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② 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尤其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形成的。③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心智健康发展、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④ 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23)情感的内涵: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人对一定事物的态度体验。
24)情感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情感号召、情感联络、情感感化、注意抑制其消极作用。
3.激励理论与运用
1)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以实现个人和组织目标的活动或过程。
2)激励的原理:①需要:需要是指人对某种目标的欲望,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当人有某种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一种不安的状态;②动机:这种紧张不安就成为一种内在驱动力,促使个体产生行动的冲动,即是心理学上的动机;③行为:人有了动机后就会产生具体的行为。
3)激励理论可分为内容型、过程性、行为改造型三类。内容型激励理论,旨在找出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具体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后天需要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关注的是从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目标设置理论、期望理论和公平理论。行为改造型理论着眼于如何改造和转化人们的行为,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4)ERG理论(奥尔德弗): ① 生存需要(Existence):人在生理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要,衣、食、住、行等需要。② 联系需要(Relatedness):即社交的需要,如得到别人良好的反应,有个好的上司,有亲密的、支持自己的同事,以及得到别人的友谊。③ 发展需要(Growth):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5)后天需要理论(麦克利兰):有些需要是靠后天习得的 ① 权利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喜欢承担责任,竞争、地位取向。② 归属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渴望友谊、合作、沟通、理解。③ 成就需要:争取成功、达到高标准、追求卓越,渴望把事情做完美,独立工作。6)目标设置理论(Goal-settingTheory)——洛克(EdLocke)&拉萨姆(GaryLatham):组织成员努力获得的目标是对他们产生激励和相应的业绩的主要决定因素。7)期望理论——弗隆: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的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激励力量=目标效价×期望值,M=V×E)8)公平理论(亚当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9)强化理论(斯金纳):把人的行为看成是其结果的函数,讨论外部刺激和行为的关系。强化——指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条件之间的联系,即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积极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10)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11)波特和劳勒综合激励模型启示:
① 努力:效价+期望概率 ② 工作绩效:能力+努力+理解深度 ③ 奖励:应以绩效为前提 ④ 满意:取决于是否公平⑤ 满意→进一步努力
12)常见激励方法:物质激励、工作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竞争激励、危机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参与激励、发展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组织文化激励。
13)激励的一般原则:目标结合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按需激励、民主公正。
4.群体行为分析
1)群体(group):是两人戒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觃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2)群体是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群体的特征):①拥有一定行为规范;②成员
相互联系、影响、作用;③成员是互赖整体,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④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协作。3)群体的功能:完成特定任务、实现目标;满足成员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认同、地位和权力的需要;信息沟通的需要;制约个体行为。
4)群体的类型:①大群体和小群体;②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③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5)群体的发展过秳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① 形成期:成员间开始相互了解,并在对群体的任务和成员角色理解上达成共识。② 震荡期:成员会面临意见不合而产生的冲突争论,管理者应密切关注以确保冲突勿失控。③ 规范化期:群体成员间形成了紧密的纽带关系,并在群体目标和角色认识上达成共识。④ 执行任务期:群体的真正任务得以实现。⑤ 中止期:仅存在于最终需要解散的群体。
6)7)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8)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不仅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且对社会群体的社会实践发生重大作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缓解紧张情绪,提高群体士气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9)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个人因素、人际因素、组织文化因素、社会因素。10)改善群体人际关系的方法:
① 组织管理者—主劢引导
–创造有利环境和气氛,促进成员间交往 –建立合理组织结构,制订必要措施 –民主管理,改善上下级关系
–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培训群体成员 –思想工作理顺各种关系 ② 群体成员——自觉加强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重视性格锻练;加强角色意识;提高人际交往技巧等。
11)人际交往的原则:尊重原则、平等原则、互利原则、信用原则、相容原则。12)团队(Team):是由具有互补技能的人们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成员彼此承诺为实现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而紧密合作、协同努力。13)团队的类型:
① 按照团队存在的目的和形态
(1)问题解决型;(2)自我管理型;(3)跨职能团队。② 按照团队在组织中发挥的功能
(1)生产/服务团队;(2)行动/磋商团队;(3)计划/发展团队;(4)建议/参与团队。
14)贝尔宾认为,成功的团队应该是由具有不同性格、承担不同角色的人构成的。15)创建团队的过程:阶段一:准备工作;阶段二:创造工作条件;阶段三:团队形成阶段;阶段四:提供持续的支持。
16)团队情商:是指一个团体的综合调节控制调节能力。
5.沟通
1)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或行为上的矛盾。2)冲突的来源:
① 沟通因素(信息来源、表达偏差、传递渠道不同;双方态度、知觉等差异)② 组织结构因素(规模、角色冲突、权责分布;参与、奖酬制度、资源相依性)③ 个人行为因素(价值观;个人素质、性格、经验、知识……)3)冲突观念的演变:
① 传统观点:应避免冲突,冲突表明了组织内部机能失调。② 冲突的人际关系观点:冲突是任何组织无可避免的必然产物,但不一定总是有害的,它可能成为利于组织的积极动力。③ 冲突的相互作用观点:冲突不仅可以成为组织中的积极动力,且某些冲突非常有益,对组织或组织单元的有效运作绝对必要。
4)沟通的概念:指个人、群体、组织之间传递信息或思想,并达到共同理解的过程。
5)沟通的作用:人际沟通是组织中最基本的协调工作。①提供信息,正确决策;②统一思想,协调行动;③明确目标,有效激励;④情绪表达,融洽关系
6)沟通的过程:形成思想、编码、传递、接受、反馈。7)沟通渠道网络:
①正式沟通渠道:按组织内部正式明文规定的途径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它和组织的结构息息相关。
②非正式沟通渠道:指以社会关系为基础,与组织内部明文规章制度无关的沟通渠道。
8)有效沟通的实现:重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明确目的、制定计划;明确信息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简化、具体化;改善组织结构,建立有效政策和机制;选择适当的沟通形式;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和人际关系;改善沟通技能。
6.领导
1)领导的概念:①领导(名):是能够对他人行使指挥和控制从而引导人们去达成某一目标的影响力。②领导(动):运用各种影响力,指挥或带领、引导或鼓励部下为实现所认知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领导的内涵:领导的本质是对下级的影响力,是引导组织成员彼此互动、同心协力、形成团体共识,而达成组织特定目标的过程。3)领导的作用:指挥、引导、激励、协调。
4)领导者的权力:领导权力可分为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
① 合法权:来自下级传统的传统观念 ② 奖赏权:来自下级追求满足的欲望 ③ 惩罚权:来自下级的恐惧感 ④ 模范权:来自下级的信任 ⑤ 专长权:来自下级的尊敬
5)领导者权力的来源(领导者应正确认识和运用权力)① 正式权限论–领导者的权力来自组织()、上级授予 ② 权威接受论(巴纳德)–领导者的权力来自下级的认可 ③ 载舟覆舟论(魏征)–“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6)领导特质理论
① 出发点:根据领导效果的好坏,找出好的领导人与差的领导人在个人品质或特性方面有哪些差异,由此确定优秀的领导人应具备哪些特质。② 传统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所具有的特质是天生的,是由遗传决定的。③ 现代特质理论: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培养的。
7)领导行为理论:领导行为研究主要关注任务导向的领导行为和关系导向的领导行为。① 三种极端理论: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② 管理系统理论:系统1:剥削式集权领导、系统2:仁慈式集权领导、系统3:协商式民主领导、系统4:参与式民主领导。③ 领导行为四分图:①以组织为中心的领导方式:领导者规定他与工作群体的关系,建立明确的组织模式、意见交流渠道和工作程序的行为。——结构维度;②以体贴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建立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友谊、尊重、信任关系方面的行为。——体贴维度 ④ 管理方格理论:1.1型方式——“贫乏型管理”或“无为而治”、9.1型方式——“权威式管理”或“独裁的、重任务型的管理”、1.9型方式——“乡村俱乐部式管理”、5.5型方式——“中间式的管理”、9.9型方式——“战斗集体型的管理”或“团队式管理”。
8)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赫西和布兰查德):有效的领导通过选择恰当的领导方式来实现,选择的过程根据下属的成熟度(情境因素)而定。9)途径-目标理论(期望理论与领导行为四分图结合):领导者的效率是以能激励下级达到组织目标,并在其工作中使下级得到满足的能力来衡量的。
7.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指在组织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由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宗旨)、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其核心是组织的价值观。
2)组织文化的内容结构包括精神层、制度行为层和物质层。
① 精神层(观念层):精神层是指组织的领导和职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核心价值观、经营哲学、组织宗旨、组织目标和职业道德等,它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和原因。② 制度行为层:主要规定了组织成员在共同的组织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及风俗习惯。③ 物质层(器物层):是组织创造的器物文化,是精神层的载体,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
3)组织文化的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整合作用、辐射作用。
4)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民族文化、制度文化(政治、经济等制度)、外来文化、组织传统、个人文化因素(领导者、模范人物)。
5)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培育优良价值观念,塑造杰出组织精神;提高员工素质;提倡先进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加强礼仪建设,促进组织文化的习俗化;改善物化环境,塑造组织良好形象等。
2.2009级大学物理1期末考试复习纲要 篇二
一、《大学英语1》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90分钟。具体题型如下:
I. ReadingComprehension 30%(三篇文章,15题,四选一)
II. Vocabulary& Structure30%(30题,四选一)
III. Translation 40%(汉译英五句,20%;英译汉五句,20%)
二、复习范围: 《大学英语 第二册》1-7单元1、2-6单元课文翻译(英译汉五句出处)
2、1-7单元课后词汇、语法结构练习题(单选题出处)
3、1-7单元课后汉译英练习题(汉译英五句出处)
4、Test Yourself 1(Units 1-5)词汇与结构练习(单选题出处)
附:答题纸示例: 注意:请用黑色或蓝色笔涂抹覆盖选中字母;单选题,多选即判本题无分。如果要修改选项,可在已选字母上画叉号,再另外涂抹新选中字母;也可以用铅
笔。
Part I Reading Comprehension(30%)
01 [●] [B] [C] [D]06 [●] [B] [C] [D]
02 [A] [╳] [C] [●]07 [A] [●] [C] [D]
03 [A] [B] [●] [D]08 [A] [●] [╳] [D]
04 [A] [B] [C] [●]09 [A] [B] [C] [●]
05 [A] [B] [C] [●] 10 [A] [B] [C] [●] 11 [●] [B] [C] [D] 12 [A] [●] [C] [D] 13 [A] [B] [●] [D] 14 [A] [B] [●] [[╳] 15 [A] [B] [C] [●] Part II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30%)
Part III Translation(40%)
3.2009级大学物理1期末考试复习纲要 篇三
第一章
1.最早出现“教育”一词的是《尚书·尧典》:“命汝典乐、教育子”,后在《孟子·尽心 》(上)记载:“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狭义教育指的是1 3.更狭义教育指的是
4.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5.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 6.教育要素包括
7.为什么说学习是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8.依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征划分,教育可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9.依据教育系统自身发展的阶段划分,教育可以分为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和信息社会教育。1 10.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学说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11.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错误实质: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错误实质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1 1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说)2
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唯一正确的观点。
观点: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传递;
----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的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1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15.简述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6.结合实际谈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学校将出现哪些新的变化? 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18.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哲学 19.孔子的《论语》
☆教育功能:”性相近,习相远也”、重视后天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2 ☆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君子” ; ☆办学模式:创办私学;
☆学说核心:以“仁”为核心,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内容:“六艺”;
☆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20.《学记》
☆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尊师重道”、“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禁于未发”、2“不陵节而施”
☆启发性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1 21.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和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
22.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最早的教学法著作。
23.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它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主要贡献: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倡导“泛智教育”,提出“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特别强调普及义务教育;第一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等。2 24.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被认为 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 主要贡献:第一次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2;形成了“传统教学三中心”理论:教
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1 25.卢梭--《爱弥儿》 26.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德国)
主要观点: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
究;认为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27.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2 28.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 ☆教育即生活; ☆学生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 ☆课程即经验; ☆儿童中心论;
☆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29.赞科夫主张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30.绅士教育的提出者是洛克
第二章
1.教育功能就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划分,教育功能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 3.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上划分,教育功能可分为教育的筛选功能和协调功能。4.从教育作用的方向上划分,教育功能可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5.从教育作用的呈现形式上划分,教育功能可分为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6.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需要的过程。7.简述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2
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形成社会性发展目标;学会认同身份;承担社会角色。
8.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9.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出现负功能的成因。教育的效率化压抑个性发展;
教育的保守性不利于个体批判精神的培养; 文化的消极面通过教育对个体 产生消极影响; 教育者的局限性对个体 发展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 功利性教育导向和“过度教育”使个体幸福感丧失。10.教育对社会的正向功能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11、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表现在保存、选择、融合和创造功能。2 12.简述教育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层次。47
第三章
1.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1 2.教育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2 3.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的依据:社会依据、人的依据 4.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有哪些?
5.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通过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来。2 6.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7.“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的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美国的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法国的萨特(J.P.Sartre,1905—1980)等 1 8.“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A.Comte,1798—1857)和德国的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等人 2 9.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这种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 1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12.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13.美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
第四章
1.终身教育的创立者是法国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1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 3.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112 1 4.中国第一个学制 :1902午8月15日颁布,称“壬寅学制”,但未推行; 第二个学制:1904年1月13日(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颁布了第二个学制,史称“癸卯学制”;“壬戌学制”。5.学前教育:3-6岁幼儿
6.所谓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修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 7.义务教育性质:普及性、强制性、免费性 1 8.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方向
(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完全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五章
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提出这是加里宁。1 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3.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1 4.简述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6.教师职业独特的创造性的劳动特点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决定的。
7.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
8.什么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它的内容有内些?1(1)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即由一个专业新手转变成为专家型教师或者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2)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9.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10.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哪些?2论述131 11.简述教师的基本角色。
12.学生的本质特点: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13.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1 14.动因理论
内发论:孟子的性善论、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 外铄论:洛克的“白板说” 1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调动个体主观能动性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2 16.顺序性规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平衡性规律----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互补性规律----抓好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个别差异性规律----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17.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具有可塑性,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年龄特征 2 18.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服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 1 19.学校教育是环境中一种自觉性因素,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0.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作用2 21.从教育学的视角看,师生之间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22.师生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145 2 代际关系、政治关系、文化授受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 23.结合实际谈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149 1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
1.主张“课程即学习经验”的教育流派是实用主义教育学。1 2.课程的价值取向主要有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2 3.强调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注重课程的心理组织的课程流派是经验主义课程论。2 4.简述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的优缺点。157 5.简述课程组织的基本内容。161 6.我国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2
7.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2,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用以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8.课程计划的核心问题是学科设置问题。1 9.小学课程计划中,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10.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2 11.课程标准(原称教学大纲)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1 12.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165 1 13.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169 2 14.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助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15.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6.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2 17.活动课程总类繁多,如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户外教育、消费教育、健康教育等
18.综合课程包括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法制教育课、社交技能课、闲暇与生活方式课。2 19.结合实践论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83
第七章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于教师的将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教学的任务:传授和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与体力;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科学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高尚的道德品质。
2.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2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基础环节和中心环节?1 4.教师怎样备课? 5.课的结构有哪些?1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6.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1(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做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行为习惯。
(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8.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1
9.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互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1 10.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有哪些?
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学目标分类;列出综合性目标;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11简述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的依据。219 1
(1)、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师本身的素质;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2)、教学策略的运用: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树立整体观念;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 12.简述讲授策略误用的表现及建议。
(1)讲授策略误用的表现:过短的时间内呈现了过多的新知识;讲授时间太长,超出学生有注意的时限;讲授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讲授不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或对学生的知识准备做想当然的假设;讲时没有激发起学生有意义的理解知识的心里倾向。
(2)给老师的建议:语义准确,语词恰当,语速适中;讲授学生不太熟悉的新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先行组织者”,以明确知识的内在结构性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八章
1.简述学生中常见的心里障碍的表现 1(1)攻击:有些学生在学校抽到挫折,回到家里向家人出气,发泄机子的情绪。在学校可能会有违反课堂规则、破坏公共秩序、顶撞老师、打架、骂人、破坏公物等行为
(2)退缩:一些学生受到挫折后,会表现出一种与自己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3)焦虑:焦虑是一种特殊的恐惧和忧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4)恐怖:研究表明,一些学生如果在学校生活中受到了强烈的负面刺激或长期不当的影响,可能会形成学校恐惧症,极度讨厌学校生活,坚决拒绝上学,形成怕课堂、怕教师、怕校园的心理障碍 2.简述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
(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侮现象日渐增多
(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四)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吸食毒品威胁青少年的成长;网络欺凌取代校园暴力
第九章
1.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1 2.简述班级组织的特点
(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4)班级组织中的师与生交往是全面和多方面的。(5)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3、简述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策略 2(1)创造性的规划班级发展目标。(2)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第十章
1.教育评价是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2 2.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1 3.简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第十一章
1.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1 2.简述教师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确定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实践尝试、反馈评价、归纳总结等几个环节。3.个案研究 2
第十二章
1.简述新世纪教育改革有哪些特点 2(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4)、加强改进道德教育。(5)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4.2009级大学物理1期末考试复习纲要 篇四
(开卷)
一、基础知识考查(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中英南京条约
2、林则徐
3、预备立宪运动
4、宋教仁
5、一五计划
6、百团大战、7、遵义会议
8、国民参政议会
二、学习效果考核(20分)
请结合本学期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堂课,谈一谈你的学习收获。
三、理解运用(56分)
(一)论述题(从下列3题中选作2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如何正确认识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及作用?
2、为什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必须要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下面是有关抗战的一些史料,阅后请回答: 材料一:
“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
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国民党战场的战略性的进攻,逐渐地将其主要军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区战场;同时,针对着国民党政府的失败情绪,申言愿意和它谋取妥协的和平,并将卖国贼汪精卫诱出重庆,在南京成立伪政府,实施民族的欺骗政策。从这时期,国民党政府开始了它的政策上的变化,将其重点由抗日逐渐转移到反共反人民。这首先表现在军事方面。它采取了对日消极作战的政策,保存军事实力,而把作战的重担放在解放区战场上,让日寇大举进攻解放区,它自己则‘坐山观虎斗’。”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2—1043页。材料二:
“英勇卓越空前之百团大战,自八月二十日开始发动以来,至十二月五日,连续作战,整整三月又十五天,这一大会战消灭敌伪之有生力量,计毙伤日军20645人,毙伤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灭敌伪据点2993个,缴获了大批武器,计步马枪5437支,手枪281支,轻机枪179挺,重机枪45挺,重炮3门,大炮16门,平射跑8门,迫击炮26门,各种炮弹816枚,机枪弹367005粒,手榴弹4934颗,缴获与破坏交通器材,计飞机6架,装甲汽车13辆,坦克车5辆,汽车98辆,大车1148辆,自行车591辆,火车34列,火车头34个,车厢449个,无线电机30架,无线电话8架,有线电话346架,汽艇25只;破坏交通的成绩,计铁路948里,公路3004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铁轨217040根,枕木1549177根,电线杆109002根。等等。百团大战实为我国抗战以来空前未有之大创举。”
——《选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402—406页 材料三:
“我江南新四军军部及部队万人遵令北移,由叶挺等率领行至泾县以南之茂林地区,突破国军7万余人重重包围,血站七昼夜,死伤惨重,弹尽粮绝。挺等遵令率部北移,并遵守顾长官祝同指定路线向苏南转移北上,不意全是诱我聚歼之计,在战斗中据我所获包围军之消息,此次聚歼计划,蓄谋已久,布置周密,全为乘我不备,诱我深入,其所奉上峰命令有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等语。”
——《朱彭叶项抗议皖南包围通电》,《新中华报》,第195号,1941年1月16日。问题: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试指出自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对日和对中国共产党态度的变化。(5分)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试指出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的不同态度。(5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试指出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实行积极反共政策的主要原因。(10分)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开卷)
(B卷)
一、辨析题(从下列5题中选作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技术落后。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资产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3、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指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和地主阶级。
4、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基本实现,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5、“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二、学习效果考核(每小题
15分共30分)
1、谈谈教师课堂讲授给你留下的思考和启发。
2、谈谈实践教学中观看录像资料和阅读经典文献资料的体会感想和收获。
三、理解运用(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其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A卷)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林则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人翻译编辑了《四洲志》一书,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历史。
3、预备仿行宪政
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于1906年宣布“预备彷行宪政”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君主立宪的方案。
4、宋教仁
1912年,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它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后被袁世凯指使的人暗杀。
5、一五计划
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达1953计划提要。进行“一五”计划的编制,1954年9月基本确定“一五”计划内容。1956年提前实现“一五”计划的任务。
6、百团大战
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集中100个团共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的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史称百团大战。
7、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8、国民参政会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1938年6月,成立国民参政会,为各党派、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开发表政见的讲坛。
二、学习效果考核
请结合本学期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堂课,谈一谈你的学习收获。(20分)
要求学生就教师课堂教学中某一堂课的讲授,谈谈留给自己的印象、启示、思考。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请各位老师自己把握。
三、理解与运用
(一)论述题(从下列3题中选作2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如何认识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及作用?
参考思路: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对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的一些基本观点有正确认识:
(1)为什么说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可靠的同盟军;(6分)
一、解题:论点
二、论证1、2、3、4、三、结论
一、背景:对象
二、正文
问 之前
答
问 当前
答
问 将来
答
三、总结
从理论上看,在农民阶级中,“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这部分农民大概占到了当时中国农民总数的70%以上。他们当中大多“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故最易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没有贫农阶级,也决不能造成乡村的革命状态,完成民主革命。再者,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农民阶级自己的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最能代表他们的利益。这些决定了农民阶级中的贫农阶级可以成为中国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
从事实上看,学生要能运用大革命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事实进行证明。
(2)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6分)
从理论上看,由于农民人口占到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中蕴藏着伟大的革命潜能,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又是要在农村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进行土地革命,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农民阶级可以而且应当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从事实上看,学生应当能够运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者抗日战争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事实予以说明。
(3)但是,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地位的局限,决定了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革命胜利。(6分)
从理论上看,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的地位决定了,它不是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一起的阶级,因而,它不能代表当时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也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建国纲领。主要是这个因素,决定了它不能作为领导者领导近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从事实来看,学生要能运用天平天国,或者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单纯农民斗争而失败的事例来进行说明。
2、为什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必须要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参考思路:
回答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中国特殊的国情;第二,中国革命在大革命失败后面临的全新的革命局势。3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第一,毛泽东在《战争与战略》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 1
221XXX:《 打架议会,并不低级》,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legislativeviolence.html。
李志勇:<北京将择机收取拥堵费“治堵”>,http://news.163.com/10/1212/23/6NO8FRU700014JB5.html.3人文学院:《四川省老庄学会2010年理事会暨学术论坛在我校召开》,http:// 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因此,“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第二,从中国特殊的城乡关系来看,虽然城市也同样是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但是中国的乡村相对于城市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绝非离开了城市不能生存;而且,中国革命的绝大部分人力、物力资源也在农村而不在城市,这进一步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10分)
再从中国革命面临的新局势来看,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起了庞大的官僚军事机器,对全国的控制明显比北洋军阀更严密,革命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严厉镇压,从而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比过去远为强大,革命环境比过去更为艰苦,革命高潮不可能很快出现。这种情形也决定了只能将敌人统治相对薄弱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革命根据地,经过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革命方能成功。(8分)
但是,如果按照教材的思路只答第一个方面,也应当按总分18分评分。在这种情况下,18分具体如何分配,由各位老师自行处理。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8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0分)
参考思路:
关于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它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只有它才能制定出最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无数的优秀战士。它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中心拥护。
关于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从如何取得革命胜利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 4 宣传统战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一行到我校考察交流》,http://。首先,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因为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敌人非常强大,只有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奠定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
其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这是因为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施行独裁恐怖统治,因而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
再次,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是中国革命两个极为重要的武器,但是,这离不开掌握它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毛泽东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党,从而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第二,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国家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试指出自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对日和对中国共产党态度的变化。(5分)
答:国民政府对日态度的变化:转向消极抗日。
对中国共产党态度的变化:转向积极反共。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试指出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的不同态度。(5分)
答: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已逐步由片面抗战转向消极抗战,而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了全面抗战,不仅抗击了侵华日军的大多数,还成功地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样的宏大战役,从而开创了“我国抗战以来空前未有之大创举。”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试指出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实行积极反共政策的主要原因。(10分)答:主要原因有:
第一,日本侵华战略的改变。因“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国民党战场的战略性进攻,逐渐地将其主要军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区战场”,“同时,针对着国民党政府的失败情绪,申言愿意和它谋取妥协的和平”,这促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压力减轻,使之有条件推行积极的反共政策。
第二,在民族斗争中仍然有阶级利益的冲突。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这也引起了蒋介石的警觉。为了在抗战中同时遏制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因而推行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B卷)参考答案:
一、辨析题(从下列5题中选作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技术落后。答:错(2分)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腐朽,一是经济技术落后。也就是说,后者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2分)
但是,指出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者战争中一定要打败仗。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施行了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这样,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才成为不可避免的了。故错。(4分)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资产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答:错。(2分)
因为:第一,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它大体可以分为大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大资产阶级从来都是革命对象而非革命的同盟军;只有中等资产阶级才有可能成为革命同盟军;第二,即便是民族资产阶级,也非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就指出,它是一个动摇的阶级,或者可能向左跑入革命派,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从事实来看,一九二七年所发生的事变,也证明了这一点。故错。(6分)
3、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指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和地主阶级。答:错(2分)
应当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和开明绅士。(2分)所谓开明绅士,就是地主阶级的左翼,即一部分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地主,毛泽东指出,他们的政治态度同中等资产阶级大略相同。因此,对这一部分人,我们也绝不可忽视,必须采取争取政策。相反,地主阶级中的大地主阶级却是属于抗战中的顽固派,不是属于争取的对象,而是属于孤立的对象。故错。(4分)
4、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基本实现,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答:正确。(2分)因为全行业公私合营相比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国家采取了对资产家原有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核实私股股额,并以此为基础每年发给资产家5%的股息这样的办法。也就是说,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这些企业除了资产家领取定息外,同国营企业已经没有原则的区别,已经基本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故正确。(6分)
5、“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答:错误。(2分)
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存在,恰恰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理由。毛泽东进而认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已经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而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的这个估计,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是完全错误的。故错。(6分)
二、学习效果考核(30分)
1、谈谈教师课堂讲授给你留下的思考和启发。
要求学生就教师课堂教学中某一堂课、某章节或某一理论、事件的讲授,谈谈留给自己的印象、启示、思考。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2、谈谈实践教学中观看录像资料和阅读经典文献资料的体会感想和收获。
要求学生就所观看的影视资料、阅读文献资料的事件、观点阐述自己的体会、感想、考核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论述的能力。
三、理解运用(40分)
1、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其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哪些方面?(20分)
(1)中国共产党从八七会议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始,经历了以三大起义为代表的近百次武装起义,其中秋收起义受挫后,向农村区域的转移并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务新的革命道路。(2)主要创新点 ①理论创新
毛泽东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理论。②实践创新
在革命实践中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民军队建设;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
2、如何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0分)(1)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
(2)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伟大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3)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5.2009级大学物理1期末考试复习纲要 篇五
一.具体试题构成如下: 1.听力理解 25%
1)出题形式: 单选题、听写题
2)考点: 考查学生综合听力理解能力,检查推荐的听力内容。
3)出题范围: *8个短对话,2篇短文或长对话,占15%。单选题,8个短对话每题一分,2篇短文或长对话7个问题,每题一分,共15分。
*1-2篇听写填空题,出自《大学英语听说》(外教社版)第三册,占10%。填空题总共留出10个空格由学生填词,每题一分,共10分。
4)分数比例:占整个考试25%,每题1分,共25分。出题内容教材内占15分,其中听写占10分;教材外占10分。5)答题要求:
Section A
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hear eight short conversations.At the end of each conversation, a question will be asked about what was said.Both the 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After each question there will be a pause.During the pause, you must read th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and D), and decide which is the best answer.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Section B
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hear two short passages/two long conversations.At the end of each passage/conversation, you will hear some questions.Both the passage/conversation and the questions will be spoken only once.After you hear a question, you must choose the best answer from th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and D).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Section C
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will hear 2 conversations/passages.Each conversation will be read TWICE.Listen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information you get from the recording.(注意:本部分请直接把答案写在主观答题纸上。)
2.阅读理解 30%
1)出题形式:单选题和正误判断题。2)考点:考查学生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3)出题范围:共4篇文章。其中:1篇长阅读选自《快速阅读》第二册课后阅读部分,1篇选自《创意阅读》第二册(问题为Y/N/NG型,即Passage Four),一篇选自《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After-class reading;另外1篇选自课外。
4)分数比例:阅读占整个考试30%。20题,每题1.5分,共30分。5)答题要求:
Directions: There are 3 passages in this part.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some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an
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陈若曦、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d D).You should decide on the best choice and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Passage Four 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are requir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with Y, N, or NG and blacken letter A for Y, B for N, and C for NG.(注:答案涂在答题卡上,选择Y涂黑A,N涂黑B,NG涂黑C。)
Y(for YES): if the statement agrees with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passage;N(for NO):if the statement does not agree with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passage;NG(for NOT GIVEN): if the statement is not given in the passage.3.词汇与结构 20%
1)出题形式:单选题,选择适当的词或短语完成句子。题干要有足够信息,帮助学生判断正确答案。
2)考点:对所学词汇的语义和用法的识别能力。
3)出题范围:所考单词、短语和语法点均出自《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in-class 和after-class中的阅读文章, 《创意阅读》第二册,干扰项和部分题干也可来自以上范围。
4)分数比例:40题,每题0.5分,共20分。50道题来自精读教材,20道题来自泛读教材。5)答题要求:
Directions: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incomplete sentences,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and D).Choose the one that best completes the sentence, and then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the Answer Sheet.4.翻译 10%
1)出题形式:短句翻译。
2)考点:考查学生对所学语言点,包括短语、习惯表达法以及词组搭配的应用能力。3)出题范围:《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的课内阅读带有重要表达法的句子改编。4)分数比例:10题,每题1分,共10分。(用词和语法正确给1分,语法或拼写错误扣0.5分)5)样题:
It would have been difficult to find a happier child than I was as I lay in my crib at the close of that eventful day a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温它带给我的快乐)6)答题要求:
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Chinese given in the brackets into English.Please use words and expressions learned in the texts.团支书联席会秘书长陈心一,副秘书长陈若曦、雷柯、厉洋军、张文昭呕血整理
第四届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支书联席会期末复习宝典
5.作文 15%
1)出题形式:根据提纲写命题作文。(和学生所学课文主题相关)2)考点:考查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3)分数比例:15分。4)答题要求:
6.2009级大学物理1期末考试复习纲要 篇六
一.考试目的本学期举行的考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考核考生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主要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本学期讲授的主要内容, 即《新视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Ⅳ》的Units 1,3,5,7, 《新视界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Ⅳ》的Units 1,3,5,7.三.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
第一部分:听力理解(Listening Comprehension)(分值20%)
包括听力短对话(7%),长对话(3%),篇章(5%)及短文填空(5%)。主要考查《视听说教程》里的练习。
第二部分:词汇与结构(Vocabulary and Structure)(分值20%)
选择题(0.5’×10=5’),介副词填空(0.5’×10=5’),选词填空(1’×10=10’)
第三部分:完型填空(Cloze)(分值10%0.5’×20=10’)
第四部分: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分值20%1’×20=20’)四篇仔细阅读,每篇各五小题。
第五部分:翻译(Translation)(分值15%1.5’×10=’15’)
汉译英,英译汉各五句。主要考察《综合教程》里的翻译练习。
第六部分:写作(Writing)(分值15%)
7.大学期末考试复习经验 篇七
(一)、状态调整篇
状态决定一切。既然要投入紧张的复习中去,就要做好打持久一个月战的准备。平日里大家都忙于社团活动和各种讲座或者兼职工作,较少数的同学是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当然,也不应该如此),所以进入状态是对提高学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1、让自己走路比平常快30%,保持一个高度的时间紧迫的观念,热情饱满的对待每天的学习与生活。
2、在学习之前,把该吃的、该喝的、该处理的事情全部做完。手机尽量静音放到书包里,不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而打破自己的学习状态。此外,不要在学习的时候听音乐。当然,如果你的目的是屏蔽外部的噪音,那就另当别论了。
3、保证6—7小时的晚间睡眠时间和适当的午休时间。暂时收敛自己热爱韩剧,钟情人人,热衷各种球,沉醉于网游和聊天等等爱好和兴趣吧。自制力是很重要的。
(二)、时间安排篇
1、总的时间来讲,在期末考试倒计时一个月的时候,最初的两周可以专注于复习专业课和高等数学。这类课程需要思考和整理总结,需要拉较长的战线来做,毕竟这种课程是一两天突击不来的。正如我们有时候会听到某强人用一晚上背诵军事科学概论之类,在第二天的考试中获得超高的名次,却从来没有听闻一学期不学习数学却因为一晚上的通宵达旦苦读而在最后通过考试或获得高分。两者说明同样的道理:专业课和高等数学贵在平时的坚持与积累,而那些政治类的课程在后两周的时候穿插进入,慢慢地转移重心,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每天的行程安排(纯属个人建议):早上7点起床,完成一系列的洗漱吃饭等琐碎事宜(一定要坚持吃早餐,否则不但对身体不好,而且整个上午的精神状态都很低迷)。8点的时候能够坐在自习室或者是图书馆(鉴于学校图书馆正在修建中,临时图书馆僧多肉少的情况,这个起床时间可能需要提前。),开始上午的学习。上午11点之前的时间比较适合学习对逻辑思维和计算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同时短期记忆能力相对较好,所以建议看数学类、专业课中偏理科类的课程。
12点吃饭回来自习室或者图书馆之后,如果暂时没有困意的话,由于此段时间的效率较低,可以做些琐碎的工作:核对答案、抄书整理等。当周公来敲门的时候就跟他走吧,睡个小觉,为下午和晚上的学习养精蓄锐。大概14点的时候醒来,继续看书,侧重政治类、专业课中偏文科的课程,因为下午的时间是相对长期的记忆时间,短期记忆效果较差。在17:00的时候吃饭,用膳过后可以小憩一下,到外边走走、和朋友聊聊天、听听广播……都是一些不错的选择,目的是缓解一整个白天下来的紧张情绪。
18点(你是否还局限于19点的自习时间?)回到自习室或图书馆开始晚上的学习,对于很多人来说,晚上都是深度思考的黄金时间,很适合做数学类的题目或者是偏理科性的题目,也可以在此期间疲惫的时候读读英语课文等。大概22点(你是否又21点就按时而归?)回到宿舍之后根据个人情况决定洗漱的时间,尽量在23:30左右休息。在此期间上网除了看些新闻资讯、查阅邮件等其他必要的事情之外,坚持练习英语听力,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但是只要坚持,哪怕半月,也会给自己最后的听力成绩加分很多(期末考试不一定考听力,但四、六级绝对用得到)。至于卧谈会,特殊时期,也要有所收敛。
(三)、自我激励篇
1、每天在入睡前要想想自己的计划是否完成。如果没有,在稍稍鄙视自己一下之后,不要灰心,继续加油。如果完成那就微笑着入眠吧。
2、人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所以面对着厚厚的书本千万不要垂头丧气,这很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看完,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暗示和鼓励加劲。
3、如果觉得自己的学习不在状态,那就偶尔和朋友们玩玩格子纸的五子棋游戏或下下象棋(但不要入迷),在游戏中交流下近期学习心得与方法等,重新定位好自身,调整回最佳的学习状态。
8.高一地理必修1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篇八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宇宙中的地球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三大共性(能根据资料分析)
(3)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简单阐述)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它们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磁暴;极光等
注意: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区别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至少掌握三种图形的阅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太阳光照图(侧视、俯视);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
(2)主要知识点:
地球自传和公转方向、周期;地球表面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比较;区时的计算(注意北京时间);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昼夜长短的比较;主要节气的判读;季节划分的依据;晨、昏线的判断;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简单了解地球内部的三大圈层 (2)会区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⑴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能根据P31的活动,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事例(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课本P37的图,注意图中每个气压带中心纬度位置
(2)能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来读出气候类型,并判断气候成因(只要求跟风压带有关的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会根据等压线读出冷、暖锋,高、低压,并分析它们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2)会在等压线图上画出风的方向,会判断风力的大小
(3)会根据等压线和其他知识判断某地的天气特征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会根据有关资料判断全球气候的变化趋势
(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后果
●以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⑵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会判断洋流的性质
(2)会简要画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3)洋流对气候的影响(等温线图的判读)
(4)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放在鱼场的分布)
(5)会根据洋流分布图分析污染物的流向和对海上航行的影响
●以水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衡量水资源的标准及水资源的定义
(2)简单认识河流的补给类型
(3)会根据资料分析一个地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如以色列、咸海、我国黄河下游等)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⑶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会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根据课本所呈现的一些地貌(如黄土高原、新月形沙丘、风蚀地貌、河流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分析形成的原因
(2)三种山岳的成因及典型代表
(3)会判断背斜、向斜、断层等一些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在生产中的应用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山路公路的选址问题
(2)山地、高原、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演变中作用。
生物循环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能画出生物循环的示意图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以黄土高原和修水库为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09级大学物理1期末考试复习纲要】推荐阅读:
大学物理ii期末考试12-17
2022大学英语A级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10-17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行政法学 试题01-06
初二物理上册期末考试08-07
初中物理1--综合复习资料(力学)汇总01-25
九年级下册物理期末复习资料12-06
物理八年级期末考试卷11-13
物理化学期末考试题库12-16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复习资料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