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作业(8篇)
1.《元明清文学》作业 篇一
元明清文学
元代文学
绪论 元代文学概述
【教学目标】元代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特点;元代文学戏曲的概貌; 【教学重点】元代叙事文学的兴盛及其元代抒情文学的特点; 【教学难点】元代抒情文学特点及其审美情趣。【学时数】1学时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元代抒情文学特点及其审美情趣。
一、元代的社会历史与文化特点
1.民族压迫与融合。
元代由蒙古族掌握中原政权,元蒙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国民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西北少数民族如畏兀儿人,回回人)、汉人(原金朝汉族人)、南人(原南宋汉族人)。蒙古人政治地位最高,南人地位最低。政治地位的不平等,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元朝的阶级矛盾也很尖锐,官吏多贪赃枉法,造成冤狱,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对江南的搜刮尤为严重。尖锐的矛盾激起民变,爆发众多的农民起义,最终推翻元朝。这种社会现实,使元代文学作品多有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反抗意识。
蒙古贵族夺取中原政权后定居在汉族地区,随蒙古军征战的女真族、畏兀儿族,回回族等军士也与汉族人民杂居,他们的文化互相交流,形成元代文学以刚健、质朴、酣畅为主要风格特征,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
2.疆域辽阔,都市繁荣,俗文学兴盛。
元朝版图空前辽阔,横跨欧洲、亚洲。国家的统一为经济的繁荣奠定
曲属诗歌是清唱曲,两者均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是在北曲的基础上;把唱、念、歌舞和做工结合起来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现存剧目约600种,作品162种。仅据《录鬼簿》和《续录鬼簿》所载,有名有姓者二百二十多人,而“无闻者不及录”,估计还有许多遗漏。元杂剧的发展,以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杂剧中心在大都,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优秀作品,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杂剧创作渐呈衰微趋势,但仍然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家和作品,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杂剧以它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戏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座丰碑。
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的规模结构比北杂剧宏大复杂,而形式比较自由,曲调柔婉悠扬,尤为南方民众所喜爱。元灭南宋之后,南戏曾二度衰落,但元代后期,南戏又重新兴盛起来。现存南戏剧本,成就最高的是高明的《琵琶记》,较著名的还有被称为元末“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南戏发展到元末已经定型并臻于成熟,到明清演变而为长篇传奇。
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它主要来源于民间小曲和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一部分则从词调演化而来。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元代散曲作品现存小令3800余首,套数400余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前期散曲注重本色,风格质朴;后期散曲偏重词藻音律,风格趋于典雅。总之,散曲的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爽朗,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活力。
(二)叙事文学的发展
所谓文学的发展,应是指在原有文学基础上的突破与创新,元代叙事
元代的传统诗词具有兼融唐,宋的特点。并具有上承唐宋开启明清的作用。较著名的有刘因、赵孟頫、萨都刺、王冕、杨维桢等。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元代社会激烈动荡,使整个文坛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元代文坛审美情趣不仅“自然”而且具有淋漓尽致、饱满酣畅的特点。
2.《元明清文学》作业 篇二
洋溢着艺术情调和浓郁的书卷气息的苏州园林与文学, 便是明清苏州文人的心路历程的写照。既映射出文酒高会的风雅, 也潜藏着人生不顺的悲戚和无奈;既积淀了古代文人的名士风流, 也成为了士大夫文人思想和精神的凝聚物;既担当了文人忧患心态的物化形态, 也化为了他们寄托自我超越心绪的精神乐土, 反映了文人们对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的刻意追求。诗文兴情以造园, 诗文兴情以游园, 无论造园还是游园, 都是文人们表露性情的方式。故而“文”与“园”于明清的苏州来说, 本就应该不分彼此, 两者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1园林风雅牵引出诗文的意蕴
游赏苏州园林, 总会有一种进入画境的感觉, 园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 总能给人一种经过仔细推敲而置放的舒心之感。园林的这些个风雅, 给人的感受又如是吟诗作对时, 对字句有过的锤炼, 于是, 它们均妥帖地各就其位, 曲直藏露间彼此呼应而成了一首风雅动人的风景诗篇。文人园林便成为了诗文的物化形态, 造园也开始变得如同作诗行文, 逐渐牵引出了原本被诗文赋予主题之外的“意蕴”。
作诗与作文, 无论哪一个显然都极为重视“意在笔先”, 当园林变得与诗文一样时, 那么“意”便也出现在了园林的每个角落。“意”即文人赋予的思想认识、观念、精神世界, 有“意”便有了境界。造园与作诗, 赏园与作文, 从本质上看来实则并无二致, 都极为注重“意”的存在, 而观明清苏州园林, 自造园伊始即被文人赋予了文学式的深邃立意, 而这个“意”又引动了游园者的情思意蕴, 从而便让园林出现了“意随境改”。具体说来, 姑苏园林的“意”便是主题, 而“意随境改”也正是因为园林具有着与诗文一致的特色:境因人异, 意由心生。
明清苏州园林在苏州文学的书册里, 无不包含着文人的多样情感, 这便使得园林因这些主观情感的存在而具有了诗文之“意”, 也使得明明是同一座园林, 却在造园者与游园者之间, 游园者与游园者之间, 有了不一样的主题。清代宋荦《重游沧浪亭记》中, 记造园游之“日处尘坌, 因于薄书之徽纆, 神烦虑滞, 事物杂投于吾前, 憧然莫辨, 去而休乎清冷之域。寥廓之表, 则耳目若益而旷, 志气若益而清明”[2]5已得浩然之气, 明纷乱心绪, 表达的是游园之乐。然尤侗《沧浪亭序》则言“富贵无德而称, 勋业有时而尽, 未若文章之不朽”[2]9, 已从游园产生了议论, 直接从园林论到了诗文的价值。另外, 游者间对于园林“意”的拓宽, 也显得各具特色。俞樾《留园记》写留园“夫大乱之后, 兵火之馀, 高台倾而曲池平, 不知凡几, 而此园乃幸而无恙, 岂非造物者留此名园以待贤主乎?”[2]56从写园而写到人, 目的显然是为了以园赞人;“无边风月会宾朋, 扑蝶流觞聚裙屐。七子联吟雅集图, 十番鼓吹群芳席。”[2]53清代袁学澜的《乙丑四月初二日偕吴文清如、潘子塵生泛舟游寒碧庄》, 则只是简单的写出了赏园之趣。
2文学对园林意蕴的开拓与深化
从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上来看, 以文入园, 两者共生共存, 互为表里, 融为一体, 实则不仅使园林的文化意蕴更为浓厚, 也使文学借园林表现的诗文主旨愈加深邃, 读之更有韵味。
以文入园, 文学与园林的结合, 使赞赏园林的, 对造园游园的乐趣描写的愈加精彩。如若没有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中记“夸水为杠, 逾杠而东, 篁竹阴翳。榆槐蔽亏, 有亭翼然而临水上者, 槐雨亭也”[2]39, 则肯定鲜有人会于偌大的拙政园游览中注视这一小亭;如若沈德潜游复园时不说出“禽鱼翔游, 物亦同趣, 不离轩裳而共履闲旷之域, 不出城市而获山林之胜”[2]43, 不写《复园记》, 也就无法让后人看到园林中的悠闲自得;“每风日清朗, 升乎高以观气象, 俯乎渊以窥泳游, 熙熙阳阳, 中有自得。其与造物同趣者, 意画工有不能尽传者与?是上舍之天爵自尊, 与司寇之刚正特立, 有无忝祖德者焉。”[2]48如若沈德潜未见《兰雪堂图》, 则难见王心一归园田居风采之万一, 也就难作《兰雪堂图记》写尽其秀丽风景, 其景物之趣又有谁人得知?
以文入园, 文学与园林的结合, 弘扬人品行的, 无疑让所赞之人的人格品性在园林的一山一水间更显磊落。“良俦言集, 恣意偃仰, 修山阴之故事, 和苏门之遗响。”[2]41如若没有王宠的《拙政园赋》寥寥数字, 又怎能将拙政园主人王献臣潇洒的归隐品德彰显得淋漓尽致;“栖迟于数亩之园, 尘事不闻, 俗客罕至, 可以避世, 可以娱老”[2]69如若艺圃主人非有如此心性, 归庄《跋姜给谏扁额后》里也难写出如此洒脱超然的诗句。
以文入园, 文学与园林的结合, 写情的,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更显得情感的真挚动人, 园林才被赋予了与人心灵产生共鸣的情感。“我昔无画今有诗, 人生聚散能及时?一床明月一双鹤, 花开花落长相思。”[2]43如若袁枚不借《蒋诵先复园宴集图》诗来抒发对长女早早孀居的同情, 我们又怎能透过冰冷的园林建筑发现它背后隐藏的如此心殇的故事?“杨柳芙蓉次第栽, 一泓寒鉴复新开。群飞白鸟浑如鹤, 散绕青苹半似苔。垣短不将山翠碍, 廊虚能引月明来。溪鳞信美村酤熟, 莫怪游人茗艼回。”[2]142状物明志的, 似汪琬游石坞山房作《坐王咸中池亭》, 也不难看出游赏玩乐中对此情此景的喜爱, 动与静的结合, 也让园林里那别样的美变得触手可及, 园林与心的共鸣足以令人沉醉。
以文入园, 文学与园林的结合, 写个人追求感想的, 东山再起的渴望也得以在园林的点滴处彰显。“主人盖尝以谏官言事, 谪戍宣城, 虽未行, 及其老而追念君恩, 故取宣之山以志也。”[2]71 (清) 汪琬凭《艺圃后记》虽本意不是有此音言园主的出世之意, 但读之我们不难看见园主的复杂心结, 身即便出世, 但心可未尝如此罢;“见彼之为网师者, 终其身出没于风涛倾侧中而不知止, 徒志在得鱼而已矣, 乃如古三闾大夫之所遇者, 又何其超然致远也。”[2]76又如 (清) 彭启丰在《网师园说》中借园林的命名的缘由, 来取义纪事一吐心中所想, 绝妙而悄然地使褒贬之情生于园林, 超然的人格追求随之增加了苏州文人园林的深邃意蕴。
姑苏的园, 以文入园, 园林已然变为了明清苏州文人们笔下运用特殊的抒情语汇写就的一首首凝固的诗。
明清苏州的文学与园林本便是一体发展演变的, 也可说两者在不断互相影响着:一方面文学深化了园林的内涵, 另一方面园林也扩展了文学的表现方式。构园以文, 园拓文意, “文”与“园”彼此间不断地汲取生存的给养, 便决定了它们注定在自己的存在形式里留着对方的身影。
摘要:明清苏州私家园林拥有的独特魅力, 在于它与苏州文学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文学的审美视角出发, 对园林景观以及园林主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透过文学的视野, 走近与之相关的明清苏州文学, 探索出明清苏州私家园林在苏州文学影响下的主题, 以及明清苏州文学从园林中获得的新的内涵, 并让更多的人发现明清苏州文学与苏州园林的美。
关键词:明清,苏州,园林,文学,关系
参考文献
[1]陈从周.园林清议[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5.
3.略论明清叙事文学中的城市书写 篇三
本文探讨的文本主要是十七到十九世纪的广义的叙事文学,必要时也涉及较早,例如宋代的材料。此一时限的设定,主要是对应中国文学史上叙事体文学勃兴的时代。这段期间,话本、白话章回小说、韵文体长篇小说、文言小说等文类,此兴彼起,与戏曲一同形成了传统的“说部”观念,其影响力涵盖士人与庶民,甚至识字妇女也在其读者群之内,此一发展与城市的特质实为密不可分。而且由于小说等叙事文学往往易于发展出贴近生活的关怀,因此城市经验也成为叙事文学的核心之一。
以下即根据个人近年完成的几个研究,提出几项有关城市书写的观察。
节令与城市
传统生活随着节气的步调进行,这在乡里与城市当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城市具有人群聚集的特色,节令时期民俗的表现便与乡里有所不同。
在南宋人对临安的记述中,位在城外的西湖,在特定的节日便成为城市空间的延伸。例如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二如此记载清明扫墓的情景:“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一旦“都人”皆“倾城而出”,那么西湖也就等于纳入城内了。那至晚不歇的笙歌乐声,成为节庆时期城市居民生活的背景。
又如杭州的香市,也是年中特定时期出现的活动,但却对杭州的城市性格有很大影响。张岱曾详细描写晚明昭庆寺香市的细节: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至香市,则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
张岱让读者活脱看见那“撩扑不开,牵挽不住”的上万男女老少,拥塞于昭庆寺山门内外。不论古今中外,一座城市若是集中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那么外来者固然可以感受这座城市,但他们也往往代替居民,暂时扮演决定城市性格的角色。香客便是如此彻底改变了西湖春日的景色。
再举十九世纪的小说《林兰香》为例〔1〕。这部小说有许多地理民俗的描写,多属清代北京的纪实。不过,笔者以为这些岁时以及地域性的特色,很可能是作者参酌各种城市的“记载”而写出,借以渲染北京的城市风味。其实,许多城市忆旧文学(如《梦华录》诸书)都对岁时节气特别强调。小说写到一月间公子们到东华门灯市看灯;二月的“填仓”、“送穷”诸日,“大街小巷卖太阳糕的声传远近”〔2〕;四月初八如来生辰,“京城风俗,好佛之家,都煮五色豆儿相送,名曰结缘”〔3〕;四月十八东岳庙碧霞元君生日,“倾城车马,鼓吹连天,庵观寺院,及好佛之家,亦煮五色豆儿结缘”〔4〕等等,都是与节令有关的描写。女主角梦卿病中想吃酸冷之物,小说写她“远远听得街坊上打冰盏的声音”,顿生望梅止渴之思〔5〕,绝是北京风情。这些参照,说明《林兰香》的作者既以明代北京为背景,便尽量考察明代的北京实况,而不仅是以自己当代的生活经验为准。
声色感官与城市
城市生活对人的身体感官有特别的挑动,城市文学则响应城市经验,往往对城市的感官特质多所着墨。试以声音为例说明城市的特殊感官经验,二十世纪的作家张爱玲曾如此描述城市居民对声音的依赖:
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
在张爱玲的理解中,城市的声音犹如“声响的河流”,“汩汩流入下意识里去”。也就是说,城市的声音虽然嘈杂,却总能变成市民生活的背景,不但习而不察,甚至不能离弃。
在诸种“市声”中,市民的语言自有其地位,尤其与叙事文学的发展有关。如众所周知,北宋汴京的瓦社里,说话已经成为商业化且职业化的技艺,而南宋临安市井中说话兴盛,更是诸家记述必录的城市风情。由宋到明,说话传统最重要的发展就是刺激了话本小说的兴起,可以说,中国小说深深铭刻着声音的痕迹。
说话是城市的公众娱乐活动,白话小说是城市生产、城市消费的书籍,城市是两者共通的元素,城市与地域的特质也表现其中。方言是最能表现地域特性的层面。事实上明清白话小说普遍运用方言,吴地方言经常出现,正是因为许多小说与江浙地区有关。小说作者对方言的趣味深有体会,例如,最具代表性的西湖小说《西湖二集》,第十九卷《侠女散财殉节》开场便形容丫鬟:
又有粗使梅香亦为可笑,曾有诗道:“两脚鏖糟拖破鞋,罗乖像甚细娘家?手中托饭沿街吃,背上驮拿着处挨。间壁借盐常讨碟,对门兜火不带柴。除灰换粪常拖拽,扯住油瓶撮撮筛。”这首诗是嘲人家鏖糟丫鬟之作,乃是常熟顾成章俚语,都用吴音凑合而成,句句形容酷笑。
像这样的文字趣味其实必须行诸口舌,发乎语声,才得凸显。在没有说话人服务的情况下,读者须得自行捉摸方言的发音,才能了解为何“酷笑”,于此可见作者所设定的读者亦当是江浙一带人。这种对地方语言特性的自觉,在杭州的话本小说中多有呈现。事实上田汝成也曾注意杭人的语言特色。他在《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五卷“委巷丛谈”中,两次大篇幅讨论杭州人的“市语”,将语言特色与城市特性联系起来。流行于市井特定群众间的市语,有凝聚群聚共同感的作用,更是外来人因感到陌生而据以理解这个城市的声音。
乡野价值与城市
明清文人与城市的关系是多重而矛盾的,既有“不入城”的坚持,也有与城市相倚相生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城市的特质也往往由文人笔下城乡的对比得到突显。
明清文人有关城市的论述甚多,不能在此一一讨论。我仍想从一个叙事文学的例子来观照文人眼中的城乡关系与寓意。在此举的例子是十九世纪满人作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文康是旗人,更是个老北京儿,他的小说中不时流露强烈的北京情结。作者刻意推崇村野朴质的价值观,然而事实上,小说却到处泄漏“北京”与“外省儿”的紧张关系。最好的例子,应该是小说中两次互成对应的旅行──第三十二回邓九公北京城上戏馆子,相对于第三十八回安老爷涿州关逛天齐庙。老兄弟俩离了自己家乡,各惹了一肚子气,从而泄漏北京与外省的紧张关系。邓九公上京,闲来出门见识北京城,受邀上园子听戏,却撞见了一批故作风雅酸文假醋的世家子弟与“相公”。在九公眼里,这简直是个“大兔儿爷摊子”。叫做“元宝猪”(袁宝珠)的小旦扭捏作态,其实像个大锣锅子,号称“状元夫人”的小旦浓眉大眼,黑不溜偢,而北京城头号养小旦的阔公子叫做“肚香”(徐度香)。这番景象看得九公怄断了肠子。这一大段全由九公眼里看得,口中道出,直接对比出乡野的粗豪之气与北京风气的虚矫、逸乐。文康之所以有这一段辛辣的描写,一方面是故意讥刺《品花宝鉴》,一方面则显示他对当时的北京城市文化有所不满,而这也深深关联到他身为旗人的种族与阶级焦虑。
相对于九公的北京之游,安老爷的下乡之旅别有际遇。安公子中举后,安老爷走赴山东。刚离了北京,经过涿州城,听说当地的天齐庙出了凤凰,一时动心,以为恭逢圣朝盛事,因此决定一游。那安老爷在北京过了一辈子,却没逛过庙,这是头一遭。后来,安老爷却被一批到娘娘殿拴娃娃的妇女缠住,熏了一鼻子酒蒜狐臭味。这些妇女油头粉面,妖声浪气,围在安老爷身边,几番口出不堪的言语。受了如此平生未有之大辱,结果看到的凤凰,却是跑旱船的一个漆黑大汉,在那里嗲声嗲气地表演“扮装”!我们可以留意,在与邓九公北京戏园怄气对照之下,安老爷天齐庙惊魂一节再次透露小说的北京情结。毕竟涿州虽仍在直隶境内,但于北京城来说,其实已是外地,来自上京的安老爷,到了这儿反成土包子,他那讲究敦厚节制的文化素养,与此地的野趣是无法沟通的。
戏园子与天齐庙这两回书,代表城与乡的相互否定──两者都不是理想国。北京的富丽官场在朴质生活的对照下,显得苍白虚矫;乡野的日用价值则受限于草莽气质,无法展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小说中,作者想象了一个能够融合北京与乡村个别优势的理想境界,亦即位于城乡交界的私人庄园。在此可仕可隐,足可安身立命,而且既介于城乡之间,一面保有天然风光,一面又能培养文化传统。文康的文学想象,堪称兼容并蓄的“城市书写”,代表文人尝试消解城市潜在的危险性,融以乡野的正面价值。
女性文化与城市
现代以前,女性很难对城市的基础系统(infrastructure)主动作出可见的贡献,那么女性市民对城市的面貌是否造成影响呢?以杭州为例,暂且撇开隐喻的层面不谈,女性在城市中确实扮演很活跃的角色。杭州的女性居民是节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也是西湖声色的制造者。
其实,大家妇女盛装参与节庆活动,在杭州城历来如此。元宵灯市就是妇女最主要的自我展示场合。元宵一向是最热闹的庆典,在官民同欢、金吾不禁的传统下,这个节庆让人民有机会暂时颠覆秩序,突破时空与性别等等诸多界线。南宋杭州承继汴京传统,元宵灯市几乎是全民运动。《武林旧事》对杭州元宵庆典有详细的描写:
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游手浮浪辈,则以白纸为大蝉,谓之“夜蛾”。……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坠珥,往往得之。亦东都遗风也。
妇女对元夜的景色有决定性的影响。显然,周密的眼睛看到的不只是元夜的灯火,也不只是各阶层的游人,而是女人身上的细节。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等等诸物,都是插戴在冠子上的饰品,这些团团簇簇的头饰把女人珠围玉绕,再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合城出游的女子又不约而同地穿上白衣,配上满头颤动的珠翠闹蛾,映照月光,几乎是有意识地制造城市的风景。更不用说活动过后所遗留的,仍是代表女性的钿珥,成为残存的记忆。由此看来,从南宋临安到清代杭州,城市的女性居民一直保持积极参与城市活动的传统,娱乐自己,展示自己,凝聚妇女的群体,也成为杭州城市性格的基调。
女性的特质经由其音容笑貌、珠翠装束等元素的衬托,往往特别突出,转而定义了这些活动以及其空间的象征性别。苏东坡以西湖比西子的言犹在耳,编写于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余》在回溯杭州作为南宋“帝王都会”时也提到:“绍兴、淳熙之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耽乐湖山,无复新亭之泪。……是以论者以西湖为尤物,比之西施之破吴也。”以西湖为尤物,等于强调西湖──以及杭州──的女性性格。诚然,女性特质对西湖乃至杭州的象征意义,多半乃是透过男性文人的文字刻画渲染才构筑出来的,从周密以降,所有记载杭州景味的作者都对此心领神会。然而,居住或者来到杭州的女性也并非只存在于被他人记载与呈现的被动位置。女香客村妆乔画,行乐女盛饰巧扮,才女们诗吟湖上,这些都是有意识的举动,她们显然深刻体察到自己身为女性,出现在杭州西湖,对这个城市的风格与景观有多大的影响。
回忆与城市
怀旧或者梦忆的文字,在古典文学中颇堪称为一个小传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以断金碎玉的支离方式呈现北宋徽宗末年的都城开封,是对一时一地之社会文化的回忆。而若以杭城为例,则南宋有所谓“临安三志”,即周淙《乾道临安志》、施谔《淳祐临安志》以及潜说友《咸淳临安志》,都是专门记述杭州与西湖的专书。不过更令后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南宋末年以至元初,连续出现的几部根据耳闻目见的经验叙写并怀想临安风华的作品──灌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的《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其后,到清初回首晚明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之后的《武林风俗记》、《武林坊巷记》、《杭俗怡情碎锦》、《杭州杂著》等,乃至于民国以降编纂的各种有关杭州历史、景观与风俗资料。对晚明风流靡丽的怀思当以张岱的《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为代表,这些小品文字融入更多的个人色彩,作者怀旧的情绪笼罩着对地理、建筑与景物的描述,作者(“余”)的身影更不断转侧其间。上述这些作品都特别强调对一代繁华景象的“耳闻亲见”的经验,作者即使有抄录他人记叙文字之处,也会遮掩在整体的“个人回忆”的语境之下。
这些作品回忆南宋承平时期杭州的繁华景象,在精神甚至体例上与回忆汴京的《东京梦华录》相似。其实,这书写行为的仿效,正对应着临安在生活习俗对汴京的仿效。《梦粱录》便直接指出:“杭城风俗,……盖效学汴京气象。”就连城市中的饮食业,也是汴京的翻版,《梦粱录》便说:“杭城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开张亦效御厨体式,贵官家品件。”也就是说,临安作为南宋的“行在”,从一开始就被当作汴京的翻版来经营,但是又绝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因此,南宋以降的杭州,永远都处在记忆与遗忘之间。
孟元老解释《东京梦华录》的作意,说:“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时,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仅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曾经对已消失的风华耳闻亲见的这一代,与后代之间难以沟通,难以取信,造成了对遗忘的巨大恐惧。周密在《武林旧事·序》里这么说:
予曩于故家遗老得其梗概,及客修门闲,闻退珰老监谈先朝旧事,辄耳谛听,如小儿观优,终日夕不少倦。既而曳裾贵邸,耳目益广,朝歌暮嬉,酣玩岁月,意谓人生正复若此,初不省承平乐事为难遇也。及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而感慨系之矣。岁时檀栾,酒酣耳热,时为小儿女戏道一二,未必不反以为夸言欺我也。
周密对南宋都城的认识,始自故老口中的追忆,因此是历史性的,也是口授耳传式的。但是因为仍有亲自证实的机会,便没有不信任的问题。然而对再下一代来说,南宋的临安繁盛已不能重见,因此周密有了新的焦虑──口说不能取信于人。到了清代范祖述于太平天国破杭州之后作《杭俗遗风》,基本上仍旧是同样的逻辑:“杭城素称繁华之地,……以余生长是邦,目见夫四时行乐,靡丽纷华,诚有无美不备,应接不暇者。……兹于咸丰庚申辛酉,粤匪两次窜陷,……所在山水之胜,景物之华,莫不糟蹋殆尽,蹂躏荡然,可胜悼哉。后之慕此名者,不几无所考乎。”如何将记忆永恒化?孟元老及之后的许多杭州记录者,都选择对文字的神秘力量寄予厚望。然而,城市有自己的生命,即使是以古今遗迹闻名的杭州,也在无尽地变动着。最直接的说明,莫善于民国十五年《杭俗遗风》的增订者洪岳所申论。洪岳称,有一来自北方的“燕市客”向他提出质疑。因为“燕市客”用《杭俗遗风》作旅游指南,在杭州亲自印证,结果却是“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燕市客”因而发出“岂耳目之未周欤?抑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疑问。原作者范祖述信誓旦旦的“真情实事”,不数十年已经不能取信于读者。洪岳的建议,则是善读书者必须“洞察时代之殊异,与夫俗尚之沿革”。而他本人也对原书的记载逐条考订,如情况已经变异,则加以按语。记忆──叙写──遗忘,杭州叙事便在其中循环不绝。
城市的观察者、回忆者与记录者,虽然都自称陈述事实,其实有的暗藏忏悔少年放浪的心情,有的毫不掩饰自己对城市繁华的爱恋,有的则强烈拉远自己与城市的距离。因此,所有对城市的文字记载,都不是直接的表露,而是文字的织锦。城市的回忆者与记录者往往强调“我辈”的观念,突出自己与芸芸众生之间的区别,因为后者虽然生活在同一空间,却不见不闻,不思不知。于是,虽然身为拥挤城市的一员,而且总是将眼光放在生活最细节的地方,但这些城市作者不但没有集体感,反而刻意营造自己孤独的身影,如一缕升起的幽魂漂浮在城市上空。
明清叙事文学随处有城市文化的烙印。不仅诸多作品的书写与出版原本就是城市的产物,创作者或编写者也往往响应城市经验。而所谓城市经验,固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又不仅止于生存实境,而可以由眼耳鼻舌的立即感官延伸到文化与历史的绵长怀想。本文所叙,实乃不及万一,只能作为个人相关研究的一个粗浅概述。
注释:
〔1〕不少学者认为《林兰香》作于十七世纪,不过鄙见以为应是十九世纪的作品。
〔2〕根据清人的记载,中和日“京师于是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鸡糕”。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第14页。类似的记载可参见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第57页。
〔3〕《帝京景物略》卷二:“(四月)八日,舍豆儿,曰结缘,十八日,亦舍。”第117页。清代北京仍沿此风,参见《帝京岁时纪胜》,第18页;《燕京岁时记》,第61页。
〔4〕《帝京景物略》卷二:“四月一日至十八日,倾城趋马驹桥,幡乐之盛,一如岳庙,碧霞元君诞也。”第117页。
4.元明清文学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篇四
(一)及答案
元明清文学模拟试题
(一)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元杂剧一般是一本()折。
2.明朱权著有《》是现存最早的北曲谱。
3.“王国维认为关汉卿的杂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4.()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代伟人,是元杂剧的奠基者。
5.元杂剧《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传奇小说《》。
6.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祖是《》。
7.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是宋末元初的《》。
8.曾制造轰动效应,“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戏剧是汤显祖的《》。
9.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是《》。
10.清代小说中代表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的是《》
11.《金瓶梅》书名分别指书中人物李瓶儿、()、春梅三人。
12.《红楼梦》八十回抄本系统,大都附有()评语。
13.《长生殿》的作者是()。
14.《四库提要总目》称誉明初诗人()“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15.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风行一时。
16.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和王世贞。
17.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都属于()。
18.《项脊轩志》的作者是()。
19.茶陵诗派的领袖是()。
20.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一句指的是三国的()。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钟嗣成的()是研究元杂剧最早的珍贵资料。
A、《青楼集》B、《录鬼薄》C、《曲律》
2.散曲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新奇之处在于采用()。
A、反讽手法B、象征手法C、情景交融手法
3.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在向严格的写实努力的作品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金瓶梅》
4.鲁迅评()的结构为“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A、《三国演义》B、《红楼梦》C、《儒林外史》
5.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提出了()的观点。
A、自传说B、影射说C、讽刺说
6. 下列哪部小说属于炫耀学问的?()
A、《说岳全传》B、《西游记》C、《镜花缘》
7. 孔尚任《桃华扇》善于刻画政治历史人物,其中被刻画成八面玲珑的政治掮客是()。
A、阮大铖B、马士英C、杨龙友
8.“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提倡的口号。
A、公安三袁B、袁枚C、前后七子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元杂剧的文学要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曲词B、科范C、宾白D、题目E、脚色
2.汤显祖“临川四梦”中取材于唐传奇《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枕中记》的作品分别是()。
A、《牡丹亭》B、《紫钗记》C、《南柯记》
D、《邯郸记》E、《中山狼》
3.最能代表明代拟话本最高成就的是()。
A.冯梦龙《三言》B.佚名《欢喜冤家》C.陆人龙《型世言》
D.凌蒙初《二拍》E.金木散人《鼓掌绝尘》
4.《聊斋志异》三个重要主题是()。
A、暴露封建政治黑暗B、揭露科举制度弊端
C、描写婚姻爱情D、歌颂反抗侵略E、歌颂勤劳致富
5.下列属于世代累积型的长篇小说是()。
A、《三国演义》B、《西游记》C、《水浒传》
D、《金瓶梅》E、《红楼梦》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徐渭的《四声猿》只是一部作品。()
2.元代书会的出现对元杂剧的兴起有重大意义。()
3.诸葛亮的智绝被毛宗岗列为《三国》“三绝”之一。()
4.袁枚论诗主张肌理说。()
5.汤显祖是明代戏曲格律派的代表人物。()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临川四梦
2.才子佳人小说
3.台阁体
六、简答题(每题7分,共14分)
1.举例说明关汉卿杂剧的题材分类。
2.简述王实甫《西厢记》对传统杂剧体制的突破.
七、论述题(15分)
分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成就。
元明清文学模拟试题
(一)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四2.太和正音谱3.窦娥冤4.关汉卿
5.莺莺传6.三国演义7.大宋宣和遗事8.牡丹亭
9.西游记10.聊斋志异11.潘金莲12.脂砚斋
13.洪昇14.高启15.台阁体16.李攀龙
17.唐宋派18.归有光19.李东阳20.周瑜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 B2. A3. C4.C5. A6. C7. C8. C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 15分)
1. AC2. BCD3. ACD4. ABC5. ABC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错 2.对 3.对 4.错 5. 错
五、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2.清代小说名,公100回,又名《恶姻缘》。勾勒了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思想内容不高。书中对风俗的描写,对世态人情的把握,体现了作者写实手法的高明。
3.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以杨士奇、杨荣、言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三杨皆台阁重臣,故名。三杨文章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雍容典雅,富丽堂皇,缺乏内容。
六、简答题(每题7分,共14分)
1.关汉卿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社会剧,这里大多是公案剧,如《窦娥冤》、《鲁斋郎》;二是风情剧,如《救风尘》、《望江亭》;三是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等。
2.(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来叙写崔、张的恋爱故事,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还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在第—本的第五折,第四本的第四折等若干折里,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3)这种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不仅能以比较完善的戏剧形式安排剧情,使戏剧冲突波浪迭起、丰富曲折,也便于更细致、更全面塑造人物形象。
七、论述题(15分)
1.《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之上,主要是通过选取合适的素材和准确的、透入人物深层心理的刻画来完成的。许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素来不以为有何不妥、有何深意可究的事情,经过作者的提炼和描摹,有时加上稍稍的夸张,便清晰地透出了社会的荒谬与人心的伪妄;而当人们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却又觉得它仍然是真实的生活写照。
2.吴敬梓的眼光是十分尖锐的,但他并不缺乏对社会中平凡人物的理解和同情。他笔下的人物固然有严贡生那样十分卑劣粗俗、令人厌恶的角色,但这类人物只是现实生活里各色人物中的一小部分,作者并不是把他所讽刺的对象一味当作所谓“丑类”来描绘。
3.《儒林外史》善于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但并不以叙述者的身份对此进行分析介绍,而喜欢纯用白描手法,以人物自身的动作、对话来表现,笔锋内藏而涵蕴深厚。如第五回写严监生之妾赵氏在正室王氏病重时每夜焚香,哭求天地,表示自己愿代王氏死。到了王氏提出一旦自己死去她可以扶为正室时,“赵氏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只一句,便写透了赵氏的内心。当然,这也是她在卑贱的地位上的苦苦挣扎。
5.明清文学常识 篇五
明代
1、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
2、宋濂,字景濂,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浙江青田人,时称刘青田。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著有《郁离子》、《诚意伯文集》
3、“前七子”、“后七子”是明中叶的文学流派。“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后七子”以李攀龙与王世贞为代表。其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4、唐宋派是明代中叶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道合一”。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有《震川先生集》。代表作有《项脊轩志》。
5、“公安三袁”(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明代晚期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其文学主张是“性灵说”。
6、徐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游记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记》,是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作者在书中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被称为“古今纪游第一”。《游黄山记》出自本书。
7、张溥,字天如,明末复社领袖。著有《七录斋集》。
8、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9、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施耐庵《水游传》、罗贯中《三国演义》、吴承恩《西游记《与清代曹雪芹《红楼梦》。
10、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主要作品为《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1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代表作《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
12、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主要作品《西游记》是著名长篇章回神魔小说,是古典文学中最辉煌的神话作品,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峰。
13、话本产生于南宋,是说话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拟话本是模拟话本而作的小说,著名作品有“三言”、“二拍”。
14、冯梦龙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长州(今江苏省)人,明代文学家。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15、凌蒙初,字玄房,号初成。著有“二刻”:《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6、传奇本是唐宋时代在魏晋笔记小说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情节曲折奇特,结构完整的短篇小说,用文言写作,到明代,传奇专指一种特定的戏曲形式。其戏剧结构、篇幅长短不限,视故事情节而增减,一段戏称为一出,与宋元南戏一脉相承。明代有两大流派: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重意趣)和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重格律)。
17、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因作家是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神灵梦感来启开情节,故又名“临川四梦”。《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戏曲史上,他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清代
1、明末清初文章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世称南雷先生或梨洲先生。撰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著有《日知录》。王夫之,字而农,世称船山先生,著有《船山遗书》。
3、“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与魏禧、汪琬。代表作侯方域的《李姬传》、《马伶传》,魏禧的《大铁锤传》,汪琬的《书沈通明书》《江天一传》。
4、清初“词家三绝”:指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独树一帜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5、王士祯,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是清初诗坛论诗上。
6、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清代诗人,散文家。主张“性灵说”,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是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著有《随园诗话》《小仓山房文集》(《祭妹文》)。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7、“桐城派”,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方苞字灵皋,号望溪,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首创“义法”说。著有《望溪先生文集》。姚鼐字姬传,安徽桐城人。住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是继方苞、刘大櫆之后“桐城派”的集大成者,《登泰山记》为其代表作。
8、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清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其戏曲理论保存在《闲情偶记》中,《芙蕖》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中的“种植部”。
9、洪升,清代戏曲作家、诗人。代表作《长生殿》,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10、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又号云亭山人。主要作品为《桃花扇》,写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剧。洪升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11、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山东)人,清代文学家。主要作品为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12、吴敬梓,字敏轩,晚号文木老人。主要作品为《儒林外史》。
13、纪昀(yún),字晓岚,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有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纪文达公遗集》传世。《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的作品,采用六朝志怪的笔法,也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14、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主要作品《红楼梦》(高鹗续后40回)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
15、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己亥年(道光十九年)归途中写了315首绝句,总题为《己亥杂诗》,表达对国事的感慨与生平经历的哀乐。
16、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戊戌维新的领袖,政治家、文学家。《少年中国说》《谭嗣同》出自《饮冰室》。
17、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宁海人,近代著名学者和文学批评家。著有《人间词话》等。
6.古代文学史-4明清 篇六
1.台阁体:杨荣、杨溥、杨士奇。2.茶陵派:李东阳。
3.前七子:何景明、李梦阳。
4.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诗文,提倡诗文复古,反对宦官专权。
5.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6.唐宋派:归有光、唐顺之、王慎中、茅坤: 7.徐渭(杂剧成就最高):“明曲之第一”杂剧《四声猿》(绝异:A.贯穿一种狂傲的叛逆精神B.曲词艺术和杂剧形式。):《狂鼓史》(“击鼓骂曹”)《玉禅师》(A.揭露封建官吏官府丑恶B.强调娼妓也可进入佛门C.对禁欲主义嘲弄)《雌木兰》(花木兰爱国主义精神,及男女平等,女子也可报国。)《女状元》(A.赞美封建社会女子不让须眉的才能B.黄崇嘏一旦暴露身份便被剥夺卫国治国的资格,这是对人才的摧残,是封建制度的黑暗。)
8.喜剧理论著作:吕天成《曲品》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王骥德《曲律》最早的有关南北曲的论著。9明代“三代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无名氏《鸣凤记》(a.取材《水浒传》林冲故事,多做改动,如把林冲与高俅父子的冲突写成忠与奸的矛盾;b.经魏良辅改进后的昆腔写作的传奇剧本。把范蠡与西施的爱情和国事的兴衰巧妙结合,将爱情主题与政治主题融为一体;c.写严嵩等结党营私,杨继盛等痛斥严嵩惨遭杀害等。表达对黑暗政治的激烈批判。)
10.沈璟:戏曲理论:A.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上“协律”,即“合律依腔”。B.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11.汤显祖(戏剧成就最高):戏曲创作“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12.冯梦龙:“三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白话小说 13.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文言文 14.“三灯丛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彦《觅灯因话》
15.清初诗人:A.遗民诗人:顾炎武、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B.国朝诗人:宋琬、施闰章、纳兰性德C.入仕文人(易代文人):钱谦益、吴伟业、侯方域 16.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17.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 18.杨潮观:《吟风阁杂剧》A.形式:短剧集,每剧一折,每折前有一小序B.内容:借用历史人物、事件、传说,加以点染,以表达作者的爱憎。19.李玉:“一人永占”(《一笠庵四种曲》)甲申之前反映世态人情的:《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20.古代戏曲中第一部描写现实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剧:王世贞的《鸣凤记》)名词解释 台阁体:是明代初期以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作家群及创作,这些作家多是太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在创作上内容平乏,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但他们也表现出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在风格上显得典雅华丽。唐宋派:是出现在明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代表人物有于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的传统。故称唐宋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的基本理论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公安派:指明代后期受李贽“童心说”影响而提出的因主要人物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他们均是湖北公安县人,故称公安派。其核心理论是主张袁宏道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花部:清中叶传统戏曲衰落,而迅速发展的形式生动、风格粗犷、富有强烈生活气息的地方戏,包括京腔、秦腔、梆子腔等,各地方戏已成为剧坛主体,演出剧本包括《清风亭》等。简答
1.《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艺术虚构情况及其虚构准则?
答:虚构情况:A.正史所无,纯属虚构的情节。如桃园三结义、空城计等。B.正史记载简略,《三国演义》又加夸张与渲染。如刘备之访孔明,将“三往”曲折为“三顾茅庐”的故事;将“率众南征”衍成“七擒孟获”的故事。
C.把正史所记某人之事,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如把有损刘备宽厚形象的行为转嫁给性格暴烈的张飞。
虚构准则:有利于更集中地表现人物性格;有利于情节的丰富多彩,生动感人;有利于美化颂扬蜀汉集团及其人物。2.沈璟戏曲理论
A.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上“协律”,即“合律依腔”。B.强调语言必须本色。3.清中期四大诗歌理论 A.王士祯提倡诗之神韵。
B.沈德潜标举格调,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C.袁枚提倡性灵,主张抒写个人情性。D.翁方纲提倡肌理,以学问为诗。4.桐城派三人散文理论:
A.方苞:义法论,即言有物,阐道翼教;言有序,雅洁。
B.刘大櫆:适世用,即文章要为现实政治服务;神为气之主,即要有精神气。C.姚鼐:讲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并用;讲文章有阳刚阴柔之分。5.《儒林外史》讽刺特点?艺术成就?
A.讽刺的最大特点:真实性。在冷静如实的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讽刺。如马二先生原型是冯粹中,他他被科举制弄得昏头昏脑却仍坚信科举天经地义。
B.讽刺不是对某个人的针砭,而是对整个科举制的揭露。风格含蓄委婉深沉。如对夏总甲和周进的描写将身份、地位、性格等一笔写尽,表现前者粗鲁傲慢,后者苍老寒酸。
C.通过人物言行的前后对比以及表里不一制造讽刺效果。如胡屠夫对范进态度的前后变化,反映了市井小人的市侩习气。6.《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A.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委曲多变;人物性格鲜明、富有变化。B.花妖狐魅,多具人情。是艺术形象的共同属性,既有人的思想感情,又有动物原型的自然特征。如《绿衣人》中绿蜂化成的美丽女子。(声细如丝)
C.描写委曲,序次井然。语言特点,虽写幻境,并不玄虚;凡所藻绘,多用白描;叙事简洁含蓄。如《婴宁》中写王子服独往西南山,其中景物的描写。7.《长生殿》艺术成就
既有戏剧文学的可读性,又有演出实践的舞台性。强烈的对比艺术:《惊变》前的宫廷欢乐与其后的离别凄苦的对比,突出对兴旺的感叹。突出的性格特征:对李隆基性格刻画最为成功。李隆基身为帝王不能像痴情男子那样殉情,作为风流天子又不能像某些天子 真正忘情。
浓郁的抒情气氛:a.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如《闻铃》借景抒情,加重悲剧气氛,表达李隆基悲苦心境。b.吊古伤今,更深广地咏叹历史上的不公、人世间的不平。
神话色彩:下卷写李、杨先后升入仙界。幻想他俩的爱情天长地久只能在神话中实现。结构宏伟、组织严密:以李杨爱情味主线,以朝政为副线,两条线索彼此串穿,互为关联。8.《西游记》艺术成就
A.情节构思:a.戏笔与幻笔相兼:构思出幻想奇特,既有现实的真实感又有神魔世界的奇异感、生动性。如花果山无拘无束的生活正反映了饱受压迫的百姓对自由的向往。
b.用幽默笔调设置妙趣横生的情节:描写师徒、神佛、妖魔之间的错综的矛盾,各自独立又环环相生。如三调芭蕉扇。c.用游戏笔墨刺世泄愤,贯穿全篇,是吴首创。如观音院中僧人某宝贝。
B.形象塑造:a.人物形象性格定型,通过虚构的情节、幻想的环境来多层次渲染、强化、丰富这种性格。如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宽恕罗刹女等中性格的渲染。b.用游戏笔墨统一了形象的生物性、社会性、神奇性。如孙悟空既有猴性又有人的社会特点、性格特征。心理状态。
C.珠串式结构:全书主线贯穿但又相对独立。9.《牡丹亭》艺术成就
A.情节结构的特色:构思杜丽娘出生入死、起死回生的情感历程,以此展现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冲突与调和。B.人物塑造的特色:注重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C.运用语言特色:文学语言而非生活语言;剧诗而非口语。也有明白如话、通俗晓畅的。论述
(一)《水浒传》的艺术特色 人物描写:
个性鲜明、各具风采:如心雄胆大、勇武刚烈、果敢沉着、富于传奇色彩的打虎英雄武松;粗鲁性急的鲁达等。
揭示形成不同个性的原因;对各阶层人物及其关系以及逼上梁山的种种情节进行描写,真实展现北宋社会生活,将人物置于此历史环境中,直接或间接揭示人物个性形成因素。如李逵贫民出身和鲁智深提辖经历都是其独特性格成因。
通过行动斗争刻画人物,展现性格发展变化;如林冲起初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后来的桀骜不驯、敢作敢为,是因为火烧草料场、手刃路谦富安之后。
具体手法:a.注重人物出场的描写,一出场就处于复杂矛盾中:如林冲一出场就写他妻子被高衙内调戏。
b.注重构思有力度的动作性情节描写,表现人物英雄气概:如武松打虎,用夸张笔调增饰传奇色彩。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成就出色:如写武松景阳冈打虎,通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一兜,武松的一闪、一躲、又闪、一棒的细致描写,将人虎相搏的惊心场面清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表现了武松的勇猛神威。
结构艺术:环链结构/串连结构:主线为起义斗争的发生、发展直至失败,从人物故事系列到逼上梁山串联起来。
语言特点:A.全用通俗口语,标志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 B.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宋江开口十之八九必讲忠义。
C.风格壮美:写人叙事、描景状物细腻、简洁夸张等,但都粗犷豪放。
(二)如何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爱情(婚姻)悲剧:宝黛钗的爱情是作品的灵魂、悲金悼玉
宝黛的爱情是建立在叛逆之上的,受到封建礼教的反对。最终林黛玉病死。
宝钗的金玉良缘更符合贾府的利益,以及对宝玉的改造。但宝玉不爱宝钗,宝钗也是封建婚姻的殉葬品。
女性悲剧:剧中女性,无论小姐、丫环、夫人、奴仆,都被摧残、扭曲、蹂躏,最终被吞噬。以十二金钗为中心,写了很多女子的遭遇和命运,所谓“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正是写这些女子都有一部心酸的历史和命运。
家族悲剧:写出了贾王薛贵族没落的过程,暗示封建王朝的衰落,写出了无可挽救的衰败。贾府衰败的原因:
后继无人:文字辈须眉浊物;玉字辈纨绔子弟;草字辈无人成才。
道德沦丧、生活荒淫:敲诈勒索、图财害命、荒淫乱伦,如贾珍贾蓉与秦可卿。贾府上下矛盾重重:如宝玉挨打、嫡庶之争,绣春囊==邢王二夫人斗法。经济拮据:秦可卿之丧。
贾家的罪恶史:贾蓉花千两银子捐官。
人生悲剧:以宝玉为核心,具有反叛意识,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建和人道主义精神,但他处于伦理之家,思想与社会格格不入,最后无路可走。宝玉的反叛: A.无意仕途:不仅自己无意仕途,对追名逐利的贾雨村之辈也深恶痛绝。B.反对世俗礼仪:对上层社会的贺吊往返毫不关心,对家族荣辱从不介意。C.渴望自由:既是宠儿,又是囚徒,偷读杂书,暗交蒋玉菡,私祭金钗 D.平等思想: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偏见。“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见了女儿就觉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
(三)《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标志我国古代小说发展最高峰。“天然浑成”成为其最有价值的总体艺术特征。
结构:网状结构:A.两条线索:a.宝黛钗爱情b.四大家族的衰亡旁及社会各方面。全书以第五十五回为标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以宝玉挨打为高潮;后部以抄检大观园为高潮。双峰对峙,遥相呼应。B.讲究微观结构的精巧:如从一点引出几条线,最后又有归结;明暗写相交错;同写两家事,构成复线发展等。
情节:A.重大冲突与生活小事巧妙结合。如抄检大观园中绣春囊时隐时现,有如盘马弯弓。B.以小见大,有深远寓意。如通过对宝钗、王熙凤、宝玉、贾母过生日时的描写,表现矛盾冲突的过程。
人物刻画: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突出人物性格。A.精彩的人物出场艺术,给读者最强烈的第一印象:如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B.把人物置于重大矛盾冲突或重大事件发展过程中:如晴雯、鸳鸯的反抗皆在激烈矛盾中刻画。C.运用比较的艺术手法:整体上对比,如黛玉与宝钗,晴雯与袭人,王熙凤与李纨;在细节中比较,如写刘姥姥凑趣,引出一场大笑,每个人笑态的不同。D.用绘画中“皴”,即在不同条件下,以不同形式重复表现某种性格特点:如宝玉摔玉、砸玉等。E.多种形式的侧面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如对黛玉和探春居室的描写,将两者的娇小和爽朗表现出来。F.描写心理活动方面,富有民族风格。以一言半语、一个动作、一诗一画等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是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写意、传神。
语言艺术:语言既通俗晓畅又委婉细腻。表现在叙事和些人的语言上,尤其是写人的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方面:A.贵在传神:如凤姐在听到鲍二的媳妇吊死时的描述,流露出凤姐的故作镇静和处乱不惊。B.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写凤姐个性突出的语言,以及宝玉几分痴呆语言中带有的奇异、警策之语,而在醉酒后又颠三倒四。C.以诗词刻画人物:是书中人物的创作,如黛玉葬花词,宝钗咏絮诗。
红楼梦版本:抄本“胭脂斋”的脂评;印本:程甲、程乙 背诵篇目:1.登太白楼(王世贞):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明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2.牡丹亭.惊梦(汤显祖)A.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B.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3.后秋兴(钱谦益):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7.湖南师大明清文学史考点总结 篇七
张岱的著作:《琅嬽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藏书》
小品:《湖心亭看雪》《金山夜戏》《柳敬亭说书》《西湖七月半》146
徐渭是明杂剧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徐文长集》《逸稿》《四声猿》《南词叙录》210
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临川四梦是指《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228
金瓶梅的作者仍以欣欣子序中说的兰陵笑笑生最为接近278
英雄传奇小说:杨家府演义,并非严格的历史小说,假历史做引子,凭空结撰的英雄传奇。叙述杨家世代英勇抗敌御侮的故事,重点描写杨业、杨延昭、杨宗保祖孙三代英勇抗辽,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包括幽州大战、杨业碰死李陵碑、杨延昭把手三关、杨宗保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西征等情节。同时小说也描写了众多英雄形象,在民间影响大。275
凌濛初的二拍是指《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长生殿》把《牡丹亭》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死爱情,从青年男女恋爱生活阶段带入已婚后的夫妻生活阶段,他继《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属”的口号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天长地久的夫妻爱情理想。
桃花扇写的是: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反思,“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故事所联系的明末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描写,以表现当时存在的民族的、阶级的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从而揭示弘光王朝兴亡的历史原因。334吴敬梓的其他作品:诗文集《文木山房集》《诗说》《史汉纪疑》(未成书)369
《红楼梦》是一部成熟的现实主义作品
瞿佑的《剪灯新话》:是以传奇为主的笔记小说。多模仿唐人传奇,但专写烟粉灵怪故事,与唐传奇取材多样有所不同。内容奖善惩恶、表彰节义、记录神异、宣扬因果,思想大多比较陈腐。具有上承唐代传奇,下启清代笔记小说的桥梁作用。418
宣鼎的《夜雨秋灯录》:歌颂爱情之作《麻风女邱丽玉》《雪里红》《筝娘》《蚌珠》
揭露社会黑暗《赚渔报》《白长老》《王大姑》420
施公案是第一部侠义公案小说
清代共有杂剧一千三百多种
唐英著作:戏曲集《古柏堂传奇》《天缘债》《双钉案》《面缸笑》《十字坡》《梅龙镇》436乾隆三大家:蒋士铨、赵翼、袁枚437
黄图珌《雷峰塔》:保存下来的传奇题材的最早剧本,白娘子为温柔多情,执着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身上的妖气大为冲淡,但剧作仍然否定了这一“不合法”爱情。白娘子被镇压在雷峰塔下,许宣则经法海点化遁入空门438
《品花宝鉴》:作者陈森,第一部以狎客为才子,优伶为佳人的狭邪小说。448
《荡寇志》:作者俞万春,清后期,452
《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思想比较复杂的长篇小说,大量来自黑暗现实、揭露统治阶级残暴、批判清王朝的腐败的真实材料,也有一些歪曲现实、咒骂革命、敌视人民群众的描写。内容复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所持的洋务派立场。463
学人之文:清初具有初步启蒙主义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倡导经世致用之文,强调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借文章“纪政事”、“察民隐”宣扬自己的政治学术主张,故他们的文章都是学人之文。473
明夷待访录:一部政论集,《原君》《原臣》《原法》十三篇,突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474
清初三大家(文)作家作品:“文人之文”,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魏禧《邱 1
维屏传》《大铁椎传》、汪琬《钝翁前后类稿》《江天一传》474
桐城派鼻祖方苞《望溪先生集》《集外文》《集外文补遗》有作品有理论
理论核心是“义法”义,言有物。法,言有序477继承方苞的是刘大櫆和姚鼐478龚自珍《病梅馆记》是文学色彩浓厚并富有讽刺性的小品484
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早年倾慕桐城文,于桐城派标榜的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加上“经济”一条,使古文适应时代要求,以纠正桐城文空谈义理,脱离实际的倾向。利用政治地位招揽人才,“曾门四大弟子”吴汝纶、黎庶昌、张裕钊、薛福成486
湘乡派:曾国藩利用桐城派自立门户,笼络人才,即名湘乡派487
神韵派:王士禛,独宗唐人,标榜“神韵”之说,以为作诗应以“妙悟”为主,对当时诗坛影响极大,成为清诗的一大宗派,王士禛获得“清代第一诗人”。502
沈德潜理论主张 :首创“格调”之说,认为“诗贵性情,亦贵诗法”。复古主义诗歌主张。提出“法无一定,唯意所之”重视立意,强调诗人自身的思想意识修养505
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510龚自珍:理想主义是他诗词中最主要的特点。《己亥杂诗》514
诗界革命: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特点是“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并具体提出“第一要新意,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黄遵宪是诗界革命一面旗帜。519
同光体两个年号主要作家:陈三立、沈曾植、陈衍、郑孝胥522
革命派诗 《对酒》(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525
清初三大家(词曲)朱彝尊、陈维崧、纳兰性德529
浙西词派代表作《曝书亭集》《长亭怨慢》、《红藕庄词》、《秋锦山房词》、《香草居集》530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457
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500
“浙西六家”作家:朱彝尊、龚翔麟、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
名解:
1、吴江派:明万历年间强调格律的戏曲创作流派,以吴江人沈憬为代表,主要成员有沈自晋、沈自征、叶宪祖等,强调场上之曲,反对案头之曲,基本主张是“合律依腔”和“癖好本色”,但只重本色,不重当行,又流于粗糙、肤浅。代表作如沈憬的《属玉堂传奇》。与临川派分歧的焦点是吴江派偏重于舞台性而临川派偏重于文学性。
2、公案小说:明代中后期长篇小说的一类,实际上都是短篇小说集,篇与篇或回与回之间并无联系,均可单独成篇。在明末,由于吏治腐败,冤狱遍地,人们希望有刚正不阿,清明廉洁的清官出来为民伸冤,正是这种情绪促使公案小说得以产生,如《龙图公案》等。案件内容多为民间刑事案件。文字粗糙,为思想水平不高,但它为后来的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素材,积累了经验。
3、苏州派:清初专业化剧作家的代表派别,社会地位与创作情况都与元杂剧繁荣时期的“书会才人”极为相似。其剧本既能密切联系舞台实际,故事性强、情节变幻、讲究穿插,又能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反映出时代的某些本质。故政治性题材大为增加,而爱情题材相对减少。代表作家有李玉、朱佐朝、朱素臣等,代表作有李玉的《一笠庵四种曲》。其理论主张有:崇尚本色,主张“本色填词不用文”;强调观众,特别市民欣赏的需要;强调现实性,为现实服务。他们的努力延缓了昆曲的老化和僵化,推动了清初昆曲创作的一度繁荣。
4、新红学派:或称为考据派。本世纪二十年代,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等人,一方面继承乾嘉学派学风,同时又接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影响,对《红楼梦》作出了新的解释,其代表之作是胡适《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红楼梦辨》。新红学派成功地用考证的方法代替了索引的方法,用重证据、重资料的实事求是学风代替了主观臆测,肯定其作者为曹雪芹,从而开始把《红楼梦》研究纳入科学的轨道。
5、《醒世姻缘传》:一名“恶姻缘”,清初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作者西周生,它假托明英宗正统年间至宪宗成化年间为背景,实际上反映的是清初现实,叙述了一个两世恶姻缘的故事,前二十回写前世姻缘,后二十回写今世姻缘。采用因果报应的观念,以揭示官僚贵族家庭内部关系的冷酷和残暴,但实际上写出了封建社会趋于解体时期,传统道德观已经无法维持原来的伦常关系。作品还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小说通过家庭写社会,借以写出时代的本质。这一构思对后来的《红楼梦》多少有些影响。
6、花部:清中叶戏曲创作衰落,比较粗俗的各种地方戏剧则适应了观众的需要迅速地发展起来。花部原为演出部门的称谓,进而演变成剧种的代指。花部指其声腔花杂不纯,多野调俗曲,带有明显的贬意。但却以丰富的内容、活泼的形式、粗犷的风格和通俗的语言,博得广大群众的喜爱。正是花部的竞争,加速了昆曲的衰落。
7、狭邪小说:即妓女小说,这类小说把文人嫖妓(包括男妓)当作人生一大乐事来表现。尽管有的多少接触或暴露了半殖民地社会的腐败和文人的堕落,但作者的主观态度却是欣赏和津津乐道而不是批判。这些小说或者渲染封建名士与男妓的同性恋,或者专写没落文人荣华富贵的美梦以及爬不上去的悲哀,或者以欣赏的态度来叙写嫖客玩弄妓女的手段而成为“嫖学教科书”。这类狭邪小说既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延续,又是才子佳人小说的堕落。比较著名的有《品花宝鉴》。
简述苏州派创作的主要特点。
1、崇尚本色,主张“本色填词不用文”。强调观众,特别市民欣赏的需要。改变了“十部传奇九相思”的传统,大量写政治戏和时事戏,从而提高了传奇的价值,借传奇写作以求影响世道人心。把写戏当作一项严肃的工作,强调真实性。
2、剧作数量丰富。
3、其剧本完全是场上之曲,适合舞台特点,便于搬演。
4、注意塑造下层人物、包括奴仆的崇高形象,如李玉《清忠谱》里的颜佩韦等五人。这些情节不可讳言宣扬了奴隶道德,但作者的命意乃在于表彰奴仆的高风亮节,为下层人物扬眉吐气。
5、他们相互联系,经常合作写戏。如李玉的《清忠谱》就有毕魏、叶时章、朱素臣等四人“同编”。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有哪些?
一、揭露政治黑暗:集中揭露和批判黑暗腐败的政治,鞭挞那些无恶不作的贪官污吏和土 豪劣绅,同情被压迫民众的痛苦遭遇,或进而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的故事,是《聊斋》中最富有现实意义的,如《促织》《席方平》;
二、批判科举弊端:对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做了深入的揭露和尖锐的抨击,蒲松龄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通过艺术形象集中揭穿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弊端的作家,如《叶生》;
三、歌颂理想爱情:描写男女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故事,《聊斋》中占篇幅最多、成就亦最高,如《聂小倩》;
四、其他:从其他不同角度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揭露,或讽刺世态之庸俗,或刻画人心之险恶,如《劳山道士》;对美好的事物加以歌颂,如《义鼠》。
简要说明志怪体笔记小说的含义:
明统一后,文史之学复振,记录历史所闻或考证之类笔记甚为流行,加以宋元平话的影响和明人对小说的重视,因而促成了笔记小说的发展。内容为志怪,保留志怪小说原有体制的笔记小说就是志怪体笔记小说。如袁枚的《新齐谐》、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以及梁辰恭《池上草堂笔记》、许奉恩《里乘》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阅微草堂笔记》,能另辟蹊径,自创特色。以其为例,纪昀不满《聊斋》用传奇法,有意追摹六朝志怪质朴简淡的文笔,篇幅短小,记事简要,重实录而少铺陈。但说教过多,人物形象单薄,艺术成就远逊于《聊斋志异》。思想内容上有反理学倾向,描摹了人情世态,对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亦能有所批评。书中不少作品以故事为说理工具,重在劝戒,内容虽有可取之处,但大量的还是宣扬封建道德的迂腐之谈,作者“信圣贤不信道学”,表明他仍然信守孔孟之道。
为什么说京剧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1、为戏剧文化实现了一个重大转折:从杂剧、传奇、昆曲(以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洪昇)的以剧本创作为中心发展到以表演为中心(谭鑫培、王瑶卿、金少山、梅兰芳)。戏剧艺术的核心,已经不再是文学创作,而是表演艺术。
2、剧目广泛继承从元杂剧以来各个剧种一切有价值的剧目,包括杂剧、传奇和昆曲中的传统剧目,也包括高腔、秦腔、二黄等声腔的流行剧目,还有不少从我国古典小说名著中改编而成,剧目极为丰富。
3、具有较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表现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品质,表达出他们为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而进行的英勇不屈的反抗和斗争,如《铡美案》表彰了舍己救人、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等高贵品质,深受群众欢迎。
《长生殿》在以李扬爱情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中有何新意?
1,主旨是言情,但是把情放在婚后。《长生殿》把《牡丹亭》中所表现的那种生死爱情,从青年男女恋爱生活阶段带进已婚后的夫妻生活阶段,它继《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的口号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天长地久的夫妻爱情理想。
2,把情放在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下来表现,使情与政治、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
3,以前的多是歌颂或者是批判李杨爱情,而洪昇是既同情又批判。一方面他们是爱情的主角,是被讴歌的对象;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地位让他们成为种种罪恶的承担者,成为被批判、被谴责的对象。
4,《长生殿》相较以前描写这一爱情题材的作品,更为详细、深刻、细致、全面的描写了李杨爱情的成熟过程。
桃花扇在《桃花扇》中有何作用?
《桃花扇》主旨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总结南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道具桃花扇是其创作上最引人注目之点。
1、以扇来观国家兴亡,以小见大,2、从内容看,用一把扇串联全局
持扇——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
(以物传情)
说一说《儒林外史》的语言特色。
总的来看,其语言风格是:精练含蓄,质朴辛辣,没有过多的游词,而余韵自在。
1、全书基本上采用普通汉语,虽然以经过加工提炼的苏皖一带方言作为基础,但又着眼于语言的普遍性,尽量少使用过分偏僻的土语。故钱玄同称之为“国语的文学”。
2、善于用白描的手法来描绘人物,语言精练含蓄,寥寥几笔,就能把人物写得形神毕具,声态并作。还善于在通俗的语言中夹用成语、谚语、歇后语及文言词语,而又比较和谐。
3、书中人物语言也较有个性特色。尤善于叙写人物的长段发言和议论,作为揭示人物内心、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手法之一,而且能写得波澜起伏,趣味盎然。
举例分析《红楼梦》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
1、典型塑造,不仅表现在塑造典型人物的数量上,而且还表现在典型人物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鲜明的个性和充分的真实性上。如黛玉的“多愁善感”。
2、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用红黑两色将人物分成绝对的好人和坏人的写法,曹雪芹虽对他笔下的人物有鲜明爱憎,但不搞绝对化、理想化。如作者虽不赞成薛宝钗封建主义的人生观和思想作风,但对她的聪明才赋、豁达大度等都持肯定的态度。
3、常用相互烘托、对照的办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尤其在关系亲密、互相接近的人物中,作者总是极力表现出他们彼此性格之间的明显差异,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姊妹,她们出身、门第、环境、教养大体相同,而她们的个性、才能、遭遇、归宿却大不相同。
4、注意对下层人物的刻画,不仅数量很大,而且艺术质量很精,如晴雯、鸳鸯等,作者以深切的同情心描写了她们的痛苦、不幸,她们的反抗和她们的美好品质。
5、小说主要采用了内心独白方式以代替心理分析,使心理描写内容大为增加,使日常生活描写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塑造人物典型,适应中国古典小说不作孤立静止的抽象心理分析的民族风格
6、作品还从各个不同方面,如住所、绰号等来渲染、烘托人物性格,如黛玉所住的潇湘馆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周围的一草一石,都仿佛蕴含着这个孤女的幽怨与哀愁。
7、小说中人物诗词成为塑造典型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或象征人物命运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同为“柳絮词”,宝钗写的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跃跃欲试的雄心,而黛玉则表现了“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悲哀。
8、书中人物语言无一不符合人物声口,反映人物个性,而又能变化万千,表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王熙凤的语言油嘴滑舌,粗俗中寓有诡谲。
分析黛玉形象。
林黛玉是封建社会中的叛逆者,在她身上反映了封建礼教桎梏下妇女的不幸命运,以及与这种命运相抗争的傲岸不屈的精神和对叛逆爱情的追求。她与贾宝玉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她支持宝玉的叛逆,从不曾劝他去“立身功名”。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这个形象的生命和价值。
她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多愁善感、凄苦忧郁。这固然与她多病的体质和那种天赋的感受力异常的诗人气质有关,更重要的乃是同她那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命运有关。
正如宝玉一样,爱情成了她生活中惟一可以望见的光芒,甚至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她大胆地追求自由的爱情,但同时又摆脱不了把恋爱当作不道德行为的传统意识的支配。因此,她经常处于心理矛盾之中。当爱情终于突破内心封建意识的堤防,但她的苦痛却因感觉到封建家族的沉重压力而丝毫没有解除。
宝黛的共同弱点是没有摆脱物质生活上对封建家庭的依赖,然而黛玉孤傲不群,落落寡合;感受力丰富,但却很少做抽象的理性思考,对社会认识不如宝玉清晰,但对周围生活中的一切庸俗、龌龊、势利的鄙夷却超过宝玉。
8.中国古代文学作业 篇八
清代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是()。
A.张惠言B.朱彝尊 C.陈维崧 D.纳兰性德
您的答案:A 2.第2题
李清照是今()人。
A.河南 B.江西 C.湖南D.山东
您的答案:D 3.第4题
《桃花扇》的基本故事是()。
A.李甲和杜十娘的爱情故事 B.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 C.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D.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您的答案:C 4.第5题
元末杨维桢以诗得名,其乐府诗多揭露社会黑暗,竹枝词则饶有民歌风味,当时人称他的诗歌为()。
A.铁笛体B.东维体 C.铁崖体 D.廉夫体
您的答案:C 5.第8题
下列作家不属于金代的是()。A.蔡松年 B.党怀英C.吴激 D.刘因
您的答案:D 6.第10题
竟陵派提倡的诗风是()。
A.典雅工丽 B.幽深孤峭C.清新自然D.温柔敦厚
您的答案:B 7.第11题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提倡的口号。
A.公安三袁 B.袁枚C.前后七子 D.沈德潜
您的答案:C 8.第12题
《窦娥冤》的作者是()
A.马致远B.关汉卿C.白朴 D.王实甫
您的答案:B
9.第14题
晚明思想和文学革新的旗手是()。
A.李贽B.袁宏道 C.钟惺D.谭元春 您的答案:A 10.第15题
《四时田园杂兴》是()退隐石湖时所作。
A.范成大B.杨万里 C.陆游D.张耒
您的答案:A 11.第17题
桐城派后期的中心人物是()。
A.方苞 B.曾国藩C.魏源D.梅曾亮
您的答案:B 12.第20题
钟嗣成的()是研究元杂剧最早的珍贵资料。
A.《青楼集》B.《录鬼簿》 C.《曲律》D.《元曲选》
您的答案:B 13.第24题
()编刊《六十家小说》,即《清平山堂话本》,成为最早的话本专集。A.洪楩 B.凌濛初C.陆人龙 D.冯梦龙
您的答案:A 14.第29题
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
A.格调说B.神韵说 C.肌理说 D.性灵说
您的答案:B 15.第35题
《娇红记》是部爱情剧,作者()。A.孙钟龄 B.汤显祖C.孟称舜 D.李渔
您的答案:C 16.第38题
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
A.黄庭坚B.杜甫C.陈师道D.陈与义
您的答案:B 17.第39题
晏几道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写与歌女重逢时的情形,今昔对比,百感交集。此词的词牌名为《
A.鹧鸪天B.临江仙 C.踏莎行 D.木兰花慢
您的答案:A 18.第40题
《白石词》是()的作品。
A.姜夔B.吴文英C.辛弃疾 D.李清照
您的答案:A 19.第42题
》。
柳永流传至今的词作共二百多首,其词集名为《
》。
A.乐章集B.花间集C.珠玉词D.小山词
您的答案:A 20.第44题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是黄庭坚《
》中的诗句。A.登快阁 B.寄黄几复C.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D.题竹石牧牛
您的答案:A 21.第3题
关汉卿的杂剧有()
A.《汉宫秋》B.《窦娥冤》 C.《西蜀梦》 D.《张生煮海》
您的答案:B,C 22.第9题
周邦彦的词以(CE)内容为主。
A.政治斗争B.田园风光C.羁旅之愁D.爱国豪情 E.艳情
23.第13题
永嘉四灵指(ACDE)。A.徐玑B.陆游 C.徐照 D.翁卷 E.赵师秀 24.第16题
《三国演义》在语言上吸收了()的成就,使用了一种比较平易浅近的文言进行创作。
A.传记文学 B.诗歌C.说唱文学 D.才子佳人小说
您的答案:A,C 25.第23题
下列作家属于江西诗派的是()。
A.陈师道 B.陆游 C.苏轼D.黄庭坚
您的答案:A,D 26.第30题
清初的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下列系统()。
A.为〈金瓶梅〉系统,以家庭生活为描写的中心,著名的有署名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B.为《水浒传》系统,写英雄传奇,著名的有陈枕的《水浒后传》。
C.为《三国演义》系统,主要是演义历史的通俗小说,著名的有《梼杌闲评》。D.为才子佳人系统的小说,较有成就的署名名教中人的《好逑传》。
您的答案:A,B,C,D 27.第33题
下列属于辛派词人词集的是()。
A.《龙川词》B.《碧山乐府》C.《草窗词》 D.《后村别调》 E.《须溪词》
您的答案:A,D,E
28.第34题 朱彝尊的词标榜南宋,推崇()。
A.苏轼B.李清照C.姜夔 D.张炎
您的答案:C,D 29.第41题
清词中兴的表现是()。
A.出现了不少词作大家B.词的创作数量不仅超过了元明两代,而且超过宋代
C.创作了大量新的词牌D.词学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E.词作的整理和编辑获得很大的成就
您的答案:A,B,D,E 30.第43题
张先被人称为 “张三影”。这三影指()。
A.云破月来花弄影B.帘压卷花影C.堕轻絮无影D.洞户银蟾移影
您的答案:A,B,C 31.第6题
江西诗派都为江西人。
您的答案:错误
32.第7题
陈维崧词学姜张一派,风格委婉。
您的答案:错误
33.第18题
王实甫的《西厢记》有五本二十折。
您的答案:正确
34.第19题
陈师道作诗力求“朴拙”之美。
您的答案:正确
35.第21题
袁枚论诗主张肌理说。
您的答案:错误
36.第22题
元好问的独特诗风是情感悲凉而骨力苍劲。
您的答案:正确
37.第25题
南戏《琵琶记》的作者是王实甫。
您的答案:错误
38.第26题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您的答案:正确
39.第27题
《金瓶梅》是经过作者完整构思独立创作的作品。
您的答案:正确
40.第28题
公安派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曲,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
您的答案:错误 41.第31题
侠义公案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施公案》。
您的答案:正确
42.第32题
《水浒传》全书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独立与整体一致相结合的特点。
您的答案:正确
43.第36题
李渔的传奇无一不是地地道道的场上之剧。
您的答案:正确
44.第37题
《儒林外史》属于讽刺小说。
您的答案:正确
45.第45题
元好问的一些诗歌作于身陷蒙古兵围城之际。
【《元明清文学》作业】推荐阅读:
元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08-29
元明文学练习题集09-30
次元明韵寄子由 赏析10-13
明清文学文化论文11-20
明清旅游古镇规划10-10
中国明清小说的发展12-20
第19课 明清小说复习教案07-13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案10-17
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