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马的导学案

2024-08-04

29.马的导学案(精选12篇)

1.29.马的导学案 篇一

一、1、“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1、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1、(1)①“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

(2)、《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3)《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诗风转变:激昂豪迈——沉痛忧伤

(转变原因:《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

2、(1)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具体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具体表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拓展: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2)能进行合理想象即可。

自主练习(二)

(1)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所以只有母亲送行。

(2)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2.29.马的导学案 篇二

一、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二、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及编写原则

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共设置八个环节。下面对几个关键地方予以说明。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目标确定得不适度,学生就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二)知识链接。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习内容。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以下五个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问题化原则。

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

3.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4.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学法指导。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物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科学方法,达到促进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物理常见的研究方法有:分析归纳法、等效(替代)法、建立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等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渐渗透各种方法。或在导学案中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或者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口头说明。

在复习课中也能体现学法指导。一章的知识学完后,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典型例题,展开讨论和独立思考,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除了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外,也应该很好地指导、引导学生对本章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梳理。

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随时校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当然在每节课中都要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发展性。

(五)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导学案上最后一个问题一定设计为本节知识的体系建构。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六)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四、编写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好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3.谈课改下的导学案模式 篇三

关于如何扭转此种局面,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更加科学的实施教学,这一直是学校,是我本人很关注的问题。在近两三年里,在学校的带领下,我们学科也进行了多多少少的课改尝试。

预习案的使用,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在预习案中,对于基础达标的设计,是要求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的,这样一来,学生课余会主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去解决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知识源储备过程,课堂上师生对话就有了坚实的基础。预习案的设问导读环节,也让学生对该课的重点有一定的了解,课堂上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预习做好了,语文课堂自然不会死气沉沉,导学案从而就激活了整个语文课堂。老师讲得少了,学生发言、交流、展示的机会多了,以前的“满堂灌”式也得到了一定改观。课堂逐渐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甚至学生乐于交流让他们敢于对老师质疑。这也是我最为欣喜的一点。因为我现在教的是初三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储备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前上课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死记。可是自从导学以来,他们探讨交流多了,课上他们有时会通过一个问题出其不意的延伸,深层次地探究,让老师和学生碰撞出火花,甚至有时与我争的面红耳赤。即使这样,我们却越来越享受这种过程,我觉得他们的思维活了,更有思想了,当然语文课也越来越有生气了。

“121导学案”模式让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得到了强化。要完成一套完整的导学案(预习案、学案、检测案)学生得从课文入手,感知课文内容,自觉扫清文字障碍,读顺课文;相关问题的设计,不知不觉中学生进行了多侧面多角度的阅读,强化了其读的能力,小组交流,发表自己意见,进行平等对话,不但拓宽了听说渠道,也让听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特别是课堂最后10分钟的小检测,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实现课堂高效的有力保证。一堂课下来,有没有收获,在检测中可以立马反应出来,这样也便于老师,学生及时的查漏补缺。总得说来,新型模式下的课改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

根据上面的一些收获,我也对自己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总结,我们在上课使用导学案时,教师语言一定得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既然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比如可以在导学案上增加 “温馨提示”“知识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这样实效性更强。以前我们的导学案上问题很多,实际操作下来很机械,问题一长串摆出来。不但没勾起学生兴趣,反倒让学生望而生畏,经过摸索,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对课本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适当的提示,让学生像侦探一样去发现其中的蹊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半命题作文的导学案 篇四

课题:怎样写半命题作文训练目标:

1、了解半命题作文的结构和形式。

2、掌握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技巧。

3、能为半命题作文灵活补题。训练 时间:两课时训练过程:文题导示: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只提供一个不完整的作文题,由考生将题目缺略的部分自行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半命题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考生立意、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加以限制,既可使评分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半命题从本质特点上讲,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学生。其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1.补前半题:如《我的梦想》;2.补后半题:如《告别》;3.补中间部分:如《给的一封信》;4.补首尾部分:如《,别再让我》。另外,还有补正标题的或补副标题的。

写好半命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读懂题目,对题目做适当分解。一般来说,一道作文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部分。当然,并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个部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的各个部分组成进行准确、细致、全面的审查。只有这样,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在___中成长》,作文题给出了填充处可供选择的四个词语(幸福、快乐、竞争、挫折),而且规定填充处只能从中选出一个,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有的考生没有注意这个要求,选择了其他词语,就会轻易地丢掉不少分数。

二、在分解题目的基础上,要从上述三方面寻找关键词(或词组)。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么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如2009年福建卷《这也是一种》,题目中的“这”显然是关键词,它是指示代词,指代比较近的事和物。比较近,就暗示你所写的要突出真实、真切之感,最好是写你自己的感受。把“这”字替换一下,就可以明了写作的内容——如失败、挫折、平凡、缺憾等。另一个关键词是“也”,“也”

表示同样。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理解、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再如作文题《我终于》,有的考生对“终于”两字视而不见,所写作文只有“终于”产生的结果而没有写“终于”之前的经过情况,这样,就偏离了题意。我们在拿到题目后,先要分析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如:“善待(亲人、生命、自己……)”,从这个题目现有的文字部分即可看出,“善待”即好好地对待的意思,“善待”的对象可以是亲人、生命、自己……也可以是你觉得应该好好地对待的人、物或精神、品质等。再如:“讲给 的事儿(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从这个题目的已有文字可看出,本文应写事,而且是向别人叙说的口吻,叙说的对象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中的一位即可。

三、要补好文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便正确定向下笔。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易于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如“我和(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2.考虑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如“珍惜所拥有的 ”,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上文若写记叙文,则可补上母爱、亲情、友谊等;若写议论文,则可补上青春、生命、智慧等。当然,题目要求中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的,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一旦你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必然要接受该文体的制约。

3.符合语法逻辑。即补充部分与给出部分在语法上要搭配得当,不能有语法错误,并且符合生活哲理。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例如:《我明白了》,此题要补充的应该是一个什么道理,或者某人所说的话的意思,如“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是符合语法的,但如果补充成《我明白了唱歌》,就不符合语法了。又如《我第一次》,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

4.内容健康。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___的滋味”,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等词语,让人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写作时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而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5.避免雷同。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制的一面,考生中最常见的毛病便是补题雷同。尤其是传统题材,补题雷同的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更是突出,写的作文“撞题几率”也相当高。比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 》,极易雷同的补题是《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等,由于平时习作中多出现类似的命题,相当多的考生似乎只有“一天”、只有“一件事”是“难忘的”;写《当我面对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时,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 的时候》的作文便会成批出现,要“面对”的似乎不是“挫折”就是“成功”。试想,思维闭塞,缺乏创新,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补题,怎能不出 现补题雷同的现象呢?

6.不能过大。像《走近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如果把题目补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对于这样大的题目,文章容易写得空泛、笼统,难以写出真情实感。所以,在补题的时候尽量把题目具体化,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例如补为《走近姚明》、《走近大观园》、《走近诸

葛亮》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用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写活伟人、名著、科学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

四、要选好材料。补好了文题,也就成了命题作文了,那我们就要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对已经补好的文题进行审题,审人称、审体裁、审题眼、定选材范围。要将选择的材料进行认真的筛选,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五、要有好的开头,扣题的结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要能抓住人心,吸引读者往下读,分数也会有所提高。半命题作文如果没有结尾会让读者感觉文章没写完,所以结尾也是作文的关键。开头和结尾可用同一语句或同一风格(如排比句、带哲理的议论等)来写。

六、要有个性、亮点。有个性、亮点,才是有创新的文章,也才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标题追求“眉清目秀”,注意色彩的点染,动态词语、修辞手法的运用;情节追求“一波三折”,采用误会、陡转、巧合设置波澜;语言追求“文采动人”,锤炼词语,变换句式,采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等。

写作题目:走近为题目(要求:首先把题补充完整;字数不得少于600字;体裁除诗歌外)

【满分作文展示】

站在老屋的门口

湖北一考生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悠哉悠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担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了。

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待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

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不肯,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

【评析】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感情丰富、意蕴深远的抒情散文。作者立足于“老屋”门口,追溯往事,回忆与“老屋”相关的人和事,以时间为序,用疏淡的写意笔法,再现了爷爷门前抽烟、奶奶倚门静思默想、爸爸坚守老屋以及我伫立门口感叹岁月的典型场景。画面虽为平常人事、琐碎家常,但寻常中显奇崛、疏淡中见真情。这里既有物是人非、岁月沧桑的沉重感叹,也有血脉相承、追宗怀远的幽邃情思,可谓情景交融。透过本文营构的平淡疏远的意境,我们可以体察出作者丰富细致的情感世界,亲历作者对于亲情、生命、岁月等人生主题的体验和思

考。文中祖孙相伴的美好亲情、奶奶对爷爷的沉痛追思、爸爸对父辈旧居之地的执意坚守,以及“我”对岁月沧桑的沉重感叹,感人至深。本文感怀人生,起于“老屋的门口”,立象尽意,随着感受与体验的渐次深入,归结于“岁月的门口”,意蕴深远。

走近大自然

走进大自然,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梦黄多彩的世界。她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它是那样的美妙,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壮丽,又是那样的可爱。我渴望走进自然,因为我爱它;爱它的春夏秋冬,爱它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来吧让我带你走进自然。

当嫩绿的小草从地里探出头来张望世界时:当杨柳抽出新芽换上新装时;当小燕子站在电线上“叽叽叽”的演奏出春的第一乐章时,春姑娘来了。她来看望久违的朋友,为它们带来珍贵的礼物---春风、春雨。她让这个春天更美丽,更富有生机。

当火辣辣的太阳晒到脊背时,夏天来了。我们走进林间,去倾听小鸟们的歌唱,去和友善的小动物追逐嬉闹:我们走向海边去倾听海的召唤,穿上潜水衣去探寻深海里奥秘:夜深人静时,遥望星空,那满天的星斗似颗颗珍珠镶嵌在天空,闪闪发亮,无限壮丽。

当秋妈妈忙着为数目披上金装时,秋天到了。一阵凉风吹过,树叶纷纷落下,似蝴蝶翩翩起舞:那红彤彤苹果,黄橙橙的柿子,亮晶晶的葡萄,沉甸甸的稻穗,挺着大肚子的玉米,以及农民伯伯脸上洋溢的喜悦,构了一幅多么好看的图画,让我们充分感受当了秋的甜秋的香,秋的美。

当北风呼啸,山川盛着银装时,冬天来了。辛劳的冬姑娘为麦苗盖上厚厚的棉被,为大地铺上银色的厚地毯,小伙伴们在银色的世界里打雪仗、堆雪人,无忧无虑的跑着、笑着,尽情地游戏着。

5.如何进行有效的导学案设计 篇五

玛纳斯包家店学校

郑淑萍

一、什么是导学案(认识导学案)

所谓“导学案”,字面解读应该是:“导”就是指导、引导;“学”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包括独自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形式。“案”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学生的学习方案,而不是知识和习题的简单堆积。“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而编制的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流程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学案一定是以学为主,以学定导,先学后导,导学案绝对不是通常所说的教案。

所以,科学编写和使用导学案是构建有效课堂,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关键。

二、导学案需要体现的四个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学生通过阅读,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获取知识。

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三、导学案中应包含的基本栏目

要素: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学生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巩固

特点:重学情、重任务、重指导、重反馈。

四、学习目标的制定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五、导学案编写和使用过程中的十个基本策略 1.依靠团队合作

2.做好行为策划与行为管理 3.时时关注学情 4.相信并依赖学生

5.要切实提高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6.坚决彻底地重视学法指导 7.对导学案要坚持批改

8.把握好导学案与分层教学的关系 9.正确认识和处理教材和导学案的关系

10.正确处理学案导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6.粤教必修歌词的导学案设计 篇六

【课标导航】

抓住意象,鉴赏歌词

【自学引领】

“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长江之歌》《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那就是我》《弯弯的月亮》咏唱的都是“爱”,对祖国文化的爱,对家乡故园的爱。歌曲,因配以优美的旋律较诗歌更通俗,更普及。这四首歌,均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歌,翻开歌词,也许你就会不自觉的哼唱出来。那或雄浑高亢,或深情细腻的歌声早已深深烙于你的脑海。可你细品过歌词吗?这课书,我们就一起细细品味一下歌词的魅力。在细品歌词之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长江之歌》是如何描绘母亲河的风采的?

【提示: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赞美长江。第一节写长江在空间上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节从时间的角度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2、《我们拥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采用哪些意象来表现中国精神的?

【提示:运用“黄土”“长城”“黄河”“气节”等意象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3、《那就是我》选取哪些意象表现对故乡的思恋?

【提示:以“小河”“水磨”“炊烟”“牛车”“渔火”“海螺”“明月”等意象勾勒出故乡的形象。以“浪花”“竹笛”“风帆”“山歌”等意象表现“我”与“故乡”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

4、《弯弯的月亮》那穿透胸膛的忧伤来自何处?

【提示:故乡是宁静美好的,然而故乡又是封闭落后的。这忧伤来自一种对现实的反思。这首歌较前三首对祖国家园的赞颂、依恋,更多了一层思考。】

【知识窗口】

1、《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播出时没有主题歌,后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主题歌歌词。仅仅13天就收到稿件4000余件,后军旅作家胡宏伟的《长江之歌》被选作主题歌,并由王世光谱曲。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江,它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沿途汇入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

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孕育了中华民族烂灿的文明。《话说长江》就是一部讲述长江流域地理和历史的电视系列片。

2、黄 ,原名黄湛森,1941年生于广州,1949年随父母移民香港,196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从事广告、电影、作曲等职业,任过香港电视台、电台主持人,与金庸、倪匡、蔡澜一起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又与倪匡、蔡澜一同被称为“香港三大名嘴”。写出多首歌曲,其中《上海滩》《笑傲江湖》是“经典中的.经典”,被冠以“流行歌词宗匠”。62岁,他又回到港大攻读流行文化博士,其人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脍炙人口的广告语“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就出其笔下。他的创作雅俗不悖,是香港流行文化的杰出代表。

3、阿娇

7.29.马的导学案 篇七

课学案满满的印满了两张八开出了一节课能完成的练习量。有的导纸的正反

的在面。预习的时间里完成它里面大部分是练习题;, 有的练习题学生们很难

导的难度颇高, 学生在自己预习的时候是很难完成的, 导致学生们在预习的与面的学习时候就在心;有的导学案前里留下了阴影, 不利于后面设置的导学学这却问些无题问法过题链大去接过展到空开具, 想体学象实生, 质固但的然是知可这识以些点借问, 题给助

人的感觉是表面花哨, 没有实用价值。

这些导学案的设计就偏离了它的初衷———“导与学”。

一、恰到好处的“导”

导学案顾名思义, 就是导学方案, 它是由老师在上课前提前发给学生的, 让学生可以以此为依据对新课进行自学, 预习并发现问题的方案。学生们可以把发现的问题放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 必要时有老师的精讲点拨并最终掌握知识。导学案其实就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的一个“路径图”, 指导着学生的学习。它主要包括两个内涵, 即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是指导学生去更高效地学。

1. 方向性

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它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即清楚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它毕竟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线路图, 学生们在看到它之后要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与目的。

我们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告知学生们一节课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事。就像一句老话说的:我们不能只顾低头拉车, 偶尔也要抬头看路。

2. 启发性

导学案的编写要注意有启发性。所有的知识点、语言点, 尽量不要全都一股脑儿地都给学生罗列出来。我们要给出引子, 留下一部分,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他们自己去找到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空前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这份满足感和成就感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在课堂上亦是如此, 现在的课堂不是看教师讲的如何, 而是看学生学的如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学生来说, 被动的灌输是效果最差的学习方式, 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来的知识才可以永远不忘。

3. 层次性

导学案的编写不可以是一样的难度持续到底。不可以让优等生感觉所有的题目都很简单, 没有挑战性。也不可以让后进生感觉所有的题目都很难, 都做不出来, 以致产生挫败感。导学案上的讲解和练习题都应该是低难度的内容, 中等难度的内容和高等难度的内容都有, 它们的比例最好是3:5:2。这样就可以让优等生感觉有些高难度的题可以让自己的实力可以得到发挥, 后进生也感觉自己可以顺利地解决许多问题而充满的希望, 从而更有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方面亦是如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难度应该针对全体同学。其难度也是应该有个合适的比例。不管是提问还是任务的设置都要考虑到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基础知识水平。既不可太难, 也不宜太简单。最好是让大多数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知识水平上再拔高一点就可以完成。

4. 多样性

导学案的编写应该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丰富多彩, 在内容上也应该有些不同, 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课堂教学方面也是同理, 死板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效率低下的。青少年们的天性让他们喜欢灵活多样, 丰富多彩的课堂。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里才能兴致勃勃, 斗志昂扬。

二、卓有成效的“学”

学生的“学”是在教师指导之下的学, 不是盲目地学。好的方法可以让你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都遵循这同样的理论。学生们明白了老师如何去编制导学案, 也就明白了如何去学。

1. 要目的明确地学

不论是导学案的编制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 都会把学习目标明确的提出来, 学生的学习到底是否成功就看能否完成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都紧扣高考的要求, 每次完成一个学习目标就意味着向高考又迈进了一步。

2. 要勇敢地质疑, 大胆地探究

完成导学案的过程其实就是预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鼓励学生们要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学生们可以展开充分的大胆的探究和质疑, 思考的越深刻, 对问题的了解就越透彻, 就越是有利于上课时候的理解与掌握, 上课的效果才会越好。

3. 要积极地交流展示

课堂上的交流与展示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为就是在这个环节里面, 学生们会把自己预习时也就是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思考和疑惑表达出来, 并求证。如果学生们的思索和探究得到了大家和老师的认可, 他们会有种极其巨大的成就感, 信心会得到极大地增强, 学习的欲望也就会更加的强烈。就算是有些错误也没关系, 因为他们学到了正确的知识, 成绩得到了提高。

4. 要认真聆听精讲点拨

老师的精讲点拨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在这里学生们可以理解原本不懂的东西, 可以明确原本模糊的东西, 可以坚定原本明白的东西。总之, 这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时刻, 不可错过。

现在的高效课堂, 学生是主体, 是整节课的“主演”。老师反而成了配角和辅助者。这对老师来说并不是更加轻松了, 相反压力更大了。因为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老师必须做万全的准备, 否则很难做好精讲点播。

8.29.马的导学案 篇八

一、增强导学案设计多样性,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设计应该体现灵活开放,积极拓展学生的学用渠道。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该立足于英语课程的学科特性,落脚于学生的英语接受能力与发展需求,尽可能地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多样有趣的形式,如创设问题情境、采用话题探究、融入儿歌说唱、角色扮演与英语游戏竞争等,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观念,为构建互动式师生关系铺平道路,为导学案的有效实施增加砝码,为建设气氛活跃、踊跃参与的英语课堂扫清障碍。

案例一

笔者考虑到六年级阶段的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人格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十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友情,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与尊重。因此,在这单元的导学案设计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写信”的动手实践环节。在课前预习环节,笔者神秘地让学生准备了明信片(信纸)、信封、邮票、胶水等学具。在实践拓展环节,笔者首先出示了一张朋友在美国旅游时寄回的明信片,并将明信片以扫描的形式显示在多媒体课件上,同时将这张明信片在班级里传阅,以此激发学生们对收到、书写明信片的渴望,引起学生对接下去动手实践活动的关注。随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们呈现了笔者回复这封明信片的过程,将书写明信片的一些注意事项“润物无声”般地渗透其中。最后,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知识,动手制作一张明信片寄给自己的笔友或者亲人。

反思

在这个导学活动设计中,笔者首先采用直观教学,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明信片作为活动导入的“药引”,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随后,又设计了实践动手环节,以培养学生“用英语做某事”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加强导学案运用自主性,丰富师生互动方式

导学案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落实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凸显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实现师生之间友好和谐的互动交流。因此,笔者认为在导学案的运用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脱离学案的设计原则,尤其是在探究活动中,应该适时放手,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主动地去探索英语语言的奥秘,并通过有效的启发与互动,推波助澜地将英语知识与掌握要领教授给学生。

案例二

笔者考虑到本单元的导学案设计应该考虑到将英语与音乐的学科整合,将音乐的审美教学渗透于英语活动中,以欢快的音乐节奏激活英语课堂,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由此,在课前导向设计前,笔者首先收集了一些学生们耳熟能详的英语歌谣,并把高潮部分编辑整理,作为教学导入。

在教学导入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我来猜歌名”的游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前奏或高潮部分,看看那个小组猜得多,就在评价表上前进一步。

反思

在本单元的导学案教学设计中,笔者十分关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以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旨在利用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提高英语课堂的活力。

三、推进导学案修改双向性,促进经验互动传承

“学而不思则罔”,在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是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必经之路。笔者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强调学案修改与完善的双向性,即在进行自我教学反思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机地参与到学案评价过程中,并把学生的评价意见纳入学案修改的参考标准,以此提高教学的互动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英语课堂的有效互动。

案例三

笔者在第一课时,设计了以“爸爸我们去哪儿”为背景的生活情境,通过与父亲的对话,目的地的距离,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在这个教学情境中,笔者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个目的地以及限制条件(如旅程费用、时间限制等),让每个小组根据所给条件,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并设计相应的口语对话。在这活动探究后,笔者设计了两个评价活动,第一个引导学生以小组互评的方式,对刚才各小组的活动成果进行交错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弥补本小组的不足。第二评价活动则围绕如何让活动更加合理展开,笔者“反主为客”,提出问题:你能做得更好吗?

反思

通过这样的双向评价,使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变得更加直接,为导学案的设计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修改意见与完善空间,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基于优化师生互动形式的导学案英语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自我思考意识的养成,提高学生口语实践与语言创造的水平,实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学研究无止境,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索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新渠道、新方法、新平台,把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动力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切实地喜欢上英语学习与探究。■

9.生本课堂构建中的导学案之再认识 篇九

生本课堂构建中的导学案之再认识

侯雪琛 肖忠

摘要:正当导学案风靡中国中小学校课堂时,领军者――杜郎口中学却宣布取消之。是耶?非耶?当辩证观之。一方面,导学案有助于变革教师的教学观念,构建生本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使用不当,它就会成为“伪生本”,加重学生负担,甚至扭曲教学活动之本质。所以,根本在于,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把导学案视作教师的“工具”、学生的“拐杖”,当用则用,过时即弃。

关键词:生本课堂;导学案;运用

导学案,最早源于洋思中学的讲学稿,完整成型于杜郎口中学,随后风靡大江南北,创造出半个中国的学校争相使用的一大壮观。

可是,2012年10月25日,杜郎口中学却公开宣布――全校

取消导学案。随后,人民网上出现署名文章《杜郎口肥皂泡的破灭》,怒斥杜郎口中学及以导学案成名的推手李炳亭为“大骗子”,忽悠了中国当代基础教育。

杜郎口为何这样做?导学案究竟是一场学校课堂从“以教为本”向“以生为本”的根本性变革,还是一场忽悠闹剧?它今天是否还能继续前行,其明天又会如何?

在教改的路上,笔者和同伴们也一直未曾停下探索的步伐。

正是缘于对“高效生本课堂”的追求,我们试图对导学案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创设功用、运用利弊及发展前景做一些探究。

一、导学案的创设功用之认识

1946年,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诸如“听讲”“阅读”“声音、图片”“示范”等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的传统方式,学习效果在30%以下;而“小组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等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在50%以上。

可见,即使仅仅是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出发,我们也需要转变教的方式,打造以学生为本的生态课堂,变“师教”为“生学”,变“师控”为“生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达成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切实落实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把课堂的“主持”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主探究习惯,进而在以课堂为平台构建的立体交互环境

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把课堂的“主持”权包括时间、活动交给学生,教师就必须退居“次”位。但教学目标的实现又绝不允许教师撒手不管,因此便决定了教师必须设法调整自己的位置,充当“引导者”“调适者”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低学段尤其如此)。这大概就是导学案出现的直接渊源。

导学案作为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依然源于设计者――教师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功利性

需求。

经过各地各类学校的广泛实践,我们已认识到导学案在“理想”状态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好处。

1.导学案是对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之类不顾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风气的有力纠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问题设置即是导学,导学案依托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之编写基本原则,将教材以科学知识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问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而对问题进行归纳分类作出层次划分,也有利于学生由易到难地探究问题和掌握知识。

2.导学案凭借强烈的.指向性特征,在问题间设置“梯子”,标明路线图,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凝聚在课堂,开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自主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易于看到自己的丰硕成果,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导学案提倡学生自学,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究、讨论,激发他们深层学习的动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创造“生本课堂”,可获得精彩的教学生成。

4.导学案也“逼”使教师认真仔细备课,精心梳理、选择教学内容,让导学案能以小见大,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之

功效。

二、导学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负效应之反思

杜郎口中学为什么在导学案风靡大半个中国、被推崇备至之时,断然宣布取消它呢?

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在于,随着课改的深入,导学案的“副作用”已逐渐显现。

1.导学案长期使用,以致形成定势,有违教育之根本。在现实的教学运用中,有些教师只是把以前课堂上要说的话(教学内容)变成了要学生做的题;导学变题海,把导学案当作试卷去讲,使得创造真正的“学生主体化”课堂的愿景成为一张“画皮”。

尤为突出的问题,还在于“时间缺口”――以减轻学业负担为初衷的导学案正在成为学生的新负担。一些教师唯恐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不够多”“不够深”“不够细”,设置问题“大问套小问”、有了“巩固”还不忘“拓展”……诸如此类,其实就是“满堂灌”――口头上不“灌”了,却改“灌”在纸上了。一节课的导学案洋洋洒洒好几页,学生看见就头皮发麻,哪里还谈什么“探究”!

以高一学生为例,他们的学业任务(所谓主课)包括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九科,每科老师都会在新课前发导学案,这样,每科每天只按20分钟处理导学案计算,最少需要180分钟,而学生每天自由支配的时间哪里可淘来这3个小时?时间一久,学生难免抵触,初则消极应付、拆东墙补西墙,久则拼凑抄袭,甚至干脆不看不做。

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时间缺口”也时常出现。一些教师设置问题自作多情,过多过细,同时对学情把握不充分,把时间交给学生“自由”探讨,又放开了却收不拢,转瞬间40分钟过去,“任务”却完不成――一节课上成一个小时出头(一些示范课也如此),真难为了学生!

可见,如果认为它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且长期使用,就可能“再”入歧途,违背教育的本质。

2.导学案极易掩盖教材的开放性、广博性、联系性,长期使用可能造成学生视野的狭窄。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样本,是参照,是载体,但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教学内容。导学案只能是教材知识中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参考或辅助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让学生把导学案当作任务来完成,则大错特错。学习是为了积累知识,更是为了增长智慧。学生必须将教材中的内容上挂下联,思考其中的联系性、延伸性、开放性、创新性。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好思考、多联系、勤对照、挖本质、找规律的习惯,那么学生的洞察力、整合力、分析力、创造力等能力就可以不求自得,由此产生的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的快乐感、荣耀感才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否则,导学案就会帮倒忙。

3.导学案长期使用会使学生产生“模式依赖”,可能导致学生探究冲动的缺失。导学案使用的起始阶段,对于习惯于“听讲”的学生来说,为了让其掌握学情,理清知识脉络,教师编写导学案是有价值的。但教师心中一定要清醒,“导学案”源于教材,但毕竟不同于教材,它只是学生形成自主能力前的一项预备、一根拐杖,是一种临时性的辅助,而绝不是教学中的必备。如果老师一味追求“知识问题化”的套路逐渐被学生熟知,学生拿到导学案后,不是以一种好奇的心态去探究学习,而是从各类参考书或网络渠道获取五花八门的“答案”,学生好奇的张力就会减弱。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导学”“伪生本”。

导学案,说到底,只是教改探索路上的一支“伴奏曲”,何时该用,何时该舍,具体到相关学科,该如何体现学科特色,就必须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这,考验的就是教师的智慧。――学生尚不会学习时,不妨用之,扶其上路,教会其迈步;待学生已掌握学习方法,有了学习自觉,则该坚决弃之,以免阻碍了学生发展之路。因为,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研究教学、设计课堂,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心态、心灵出发,任何手段都必须为育人宗旨服务。学校和教师既不能把导学案看作教学模式变革的“万能钥匙”,更不应该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新的负担。

10.29.马的导学案 篇十

课题:拔萝卜(教材28~29页)

课型:新授课时数:2课时上课时间:主备人:执教人:

学案 教案

一、仔细阅读第28页上面的情境图。(分清条件和问题)划出重点字。

二、独自学习书上的几种方法后小组交流。

三、独立完成28页试一试后相互交流。(1)讲清计算过程。(2)检查竖式正误。

四、独立完成29页练一练第1题后相互交流。

五、独立完成29页练一练第2题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六、独立完成29页练一练第3题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七、独立完成29页第4题后小组内交流结果。

八、指名读29页第五题,叫学生划出重点字。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

九、29页第6题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www.xkb1.com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熟练地计算。

一、指名汇报图的意思。

二、指名讲解计算方法。共四种。第一种演示。第二三种换题指名讲解计算过程。重点在列竖式计算。

三、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注意分析错误原因,尤其是竖式的格式及算理。

四、指名汇报结果,集体订正。注意分析错误原因。

五、教师巡视指导叫小助手帮忙做小老师。

六、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七、讲解森林医生的订正格式。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八、指名汇报第5题的计算方法。学生完成后指名展示集体订正。

九、用投影仪展示第6题,集体订正注意分析错误原因。

11.29.马的导学案 篇十一

可是细看之下,我发现这些漂亮的导学案暗藏着许多问题。有的导学案包含了太多的练习题,甚至已经超出了一节课能完成的练习量。有的导学案满满的印满了两张八开纸的正反面。里面大部分是练习题,学生们很难在预习的时间里完成它;有的练习题的难度颇高,学生在自己预习的时候是很难完成的,导致学生们在预习的时候就在心里留下了阴影,不利于后面的学习;有的导学案前面设置的导学问题过大过空,学生固然可以借助这些问题去展开想象,但是这些问题却无法链接到具体实质的知识点,给人的感觉是表面花哨,没有实用价值。这些导学案的设计就偏离了它的初衷——“导与学”。

一、恰到好处的“导”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导学方案,它是由老师在上课前提前发给学生的,让学生可以以此为依据对新课进行自学,预习并发现问题的方案。学生们可以把发现的问题放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必要时有老师的精讲点拨并最终掌握知识。导学案其实就是为学生学习而准备的一个“路径图”,指导着学生的学习。它主要包括两个内涵,即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是指导学生去更高效地学。

1.方向性

导学案的编写要体现它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即清楚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它毕竟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线路图,学生们在看到它之后要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与目的。

我们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告知学生们一节课的学习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事。就像一句老话说的:我们不能只顾低头拉车,偶尔也要抬头看路。

2.启发性

导学案的编写要注意有启发性。所有的知识点、语言点,尽量不要全都一股脑儿地都给学生罗列出来。我们要给出引子,留下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他们自己去找到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空前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这份满足感和成就感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在课堂上亦是如此,现在的课堂不是看教师讲的如何,而是看学生学的如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学生来说,被动的灌输是效果最差的学习方式,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来的知识才可以永远不忘。

3.层次性

导学案的编写不可以是一样的难度持续到底。不可以让优等生感觉所有的题目都很简单,没有挑战性。也不可以让后进生感觉所有的题目都很难,都做不出来,以致产生挫败感。导学案上的讲解和练习题都应该是低难度的内容,中等难度的内容和高等难度的内容都有,它们的比例最好是3:5:2。这样就可以让优等生感觉有些高难度的题可以让自己的实力可以得到发挥,后进生也感觉自己可以顺利地解决许多问题而充满的希望,从而更有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方面亦是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难度应该针对全体同学。其难度也是应该有个合适的比例。不管是提问还是任务的设置都要考虑到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和基础知识水平。既不可太难,也不宜太简单。最好是让大多数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知识水平上再拔高一点就可以完成。

4.多样性

导学案的编写应该在形式上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在内容上也应该有些不同,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课堂教学方面也是同理,死板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效率低下的。青少年们的天性让他们喜欢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里才能兴致勃勃,斗志昂扬。

二、卓有成效的“学”

学生的“学”是在教师指导之下的学,不是盲目地学。好的方法可以让你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都遵循这同样的理论。学生们明白了老师如何去编制导学案,也就明白了如何去学。

1.要目的明确地学

不论是导学案的编制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都会把学习目标明确的提出来,学生的学习到底是否成功就看能否完成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都紧扣高考的要求,每次完成一个学习目标就意味着向高考又迈进了一步。

2.要勇敢地质疑,大胆地探究

完成导学案的过程其实就是预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们要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学生们可以展开充分的大胆的探究和质疑,思考的越深刻,对问题的了解就越透彻,就越是有利于上课时候的理解与掌握,上课的效果才会越好。

3.要积极地交流展示

课堂上的交流与展示对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就是在这个环节里面,学生们会把自己预习时也就是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思考和疑惑表达出来,并求证。如果学生们的思索和探究得到了大家和老师的认可,他们会有种极其巨大的成就感,信心会得到极大地增强,学习的欲望也就会更加的强烈。就算是有些错误也没关系,因为他们学到了正确的知识,成绩得到了提高。

4.要认真聆听精讲点拨

老师的精讲点拨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在这里学生们可以理解原本不懂的东西,可以明确原本模糊的东西,可以坚定原本明白的东西。总之,这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时刻,不可错过。

现在的高效课堂,学生是主体,是整节课的“主演”。老师反而成了配角和辅助者。这对老师来说并不是更加轻松了,相反压力更大了。因为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必须做万全的准备,否则很难做好精讲点播。

总之,只有学生学的好才是好成绩的保证。我们的导学案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抓住导学案的精髓“导”与“学”,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成绩。

12.29.马的导学案 篇十二

浙江省云和中学

毛慧敏

摘要:导学案课堂教学是区别于传统师生授受关系教学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也是现在高中政治课的常用教学模式。在此,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着眼于“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以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三种典型课堂为依托,来初步探索导学案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课型,导学案设计,教学模式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多数教师包括笔者自己虽然在备课和教学指导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一直未能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常常忽视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指导者、引路人这一讲法,反而是“反客为主”,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则沦为配角。

为此,笔者认为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地回归并属于学生,让学生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就必须要注重课堂模式的转化,也即从传统的单向“授——受”模式向双向的“学——教——学”互动模式转变,积极探索并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由“先教后学”变成“先学后教”,让学生走在教师前头,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运用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运用有两个步骤,一是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二是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运用。

(一)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原则

导学案作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传统的教师单独用的“教案”或者学生用的“学案”还有单纯的课后或课堂“巩固练习”不同,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共用的一个文本,必须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习题案于一体,做到“三案合一”,从而解决教案与课堂、学案与课堂、习题巩固与教师反馈相脱离等问题。为此导学案设计与编制就必须遵循以下的共同原则:1.确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即主体性;2.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导学性;3.具有可供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的内容,即探究性;4.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即层次性;5.有充分的“留白”供学生完善和创新,即开放性。

(二)不同课型中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

在遵循导学案设计和编制原则的基础上,再具体针对不同课型设计和编制出相应的导学案进行教学。以下是笔者对不同课型导学案设计和运用的粗浅尝试。

1.新授课中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以“公司的经营”为例

作为新授课,学生初次接触相关的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是粗浅甚至是空白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和能力,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渐引导为主,为此,笔者在该课教学中,依据上述中的设计原则,设计和编制了了以下几个题组:

题组一:①如果有机会对学校所在地附近一块空地进行商业开发,该如何选择?②开发后的店名应该叫什么?为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热情,纷纷自由组合开始讨论。)

通过该题组设计,创造了特定情境,让学生产生创业活动的兴趣,凭借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模拟创业活动,激发出创业的理想和愿望。

题组二:①在“XXXX企业(公司)”开张的准备中,听人说以公司的形式来进行运作比较好,我们该怎样尝试?②到工商部门登记的时候,应该注册哪种形式的公司呢?为什么?③“XXXX企业(公司)”开张后,结果发展超乎想象的好,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近千万的资产,得到市民的认可。若考虑进一步发展,应该怎样去做?

在该题组的探究中,学生获得了公司制的优点、公司的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组织架构等为解决问题而必须的知识,完成了创业知识的储备。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本环节尝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考判断力、风险分析力、团队合作力等其他创业能力,从而在体验活动中辩证看待自我作用的发挥,思考自己创业的定位与方向,适应未来的社会。

题组三:(延续题组三基础上)经营得当的XXXX公司蒸蒸日上,多元化经营也开始初见成效。就在满怀憧憬之时,突如其来的危机欧债危机打破了梦想,不仅不能发行股票,反而由于投资分散造成严重亏损,我们该怎么办?

该题组与时事政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探究学习了“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的同时,也有意的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

通过这种导学案设计,充分地提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和乏味,不仅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还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索,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复习课中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为例

复习课不是“炒冷饭”,将学过的知识简单的重复一遍,而是应该在复习中 2

查漏补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真正的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针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这一课,我在导学案的编制中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播放视频:新疆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事件(学案以文字背景呈现)。该环节以多媒体方式呈现,生动而有震撼力,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将其注意力迅速拉回到课堂上,同时也表明了复习的主题,导入复习课课堂。

环节二:课堂自主知识梳理: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或者独自主完成的方式自主梳理本课的知识要点,请在下表中列出通过自主复习,你获取和巩固的知识信息。(表格略)该环节中,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进行知识构架,搭建起自己的课时知识网络,主要是知识的记忆和回顾环节,为教师下一环节的开展奠定知识基础。

环节三:选取当时的关于民族问题(关于新疆乌鲁木齐发生的“7.5事件)的重大时事热点问题,编辑成三则材料(略),以题目的方式呈现。根据上述材料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请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为什么“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2)请从政府和公民的角度说明如何巩固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该环节紧扣环节一视频所展示的时事政治,注重课堂的流畅性,同时围绕本课知识要点进行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的同时,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习题课中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以一堂主观题讲解课为例

习题课既不是侧重于知识的解读与传授,也不侧重于对某个单一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而是涉及到学生对某一范围知识甚至是所有所学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综合的内化理解和灵活地调取和运用。习题课也不是简单的教师“滔滔不绝”念答案,学生低头“奋笔疾书”,而应该是一种全新的课堂体验和感受。本例是笔者在今年高复会上学习来的,个人觉得是很不错的高考复习课导学案,为此将其借鉴和运用过来的,整合如下:

阶段一:播放公益广告视频“美丽中国”,作为时事高频热门词汇,将学生注意力迅速拉进课堂,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让“美丽中国”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为后阶段的高考模拟题命题埋下伏笔。

阶段二:参考高考样卷政治第40题,以“美丽中国”的相关材料来模拟出题(材料略),问题设计如下:

40.(1)指出材料一中图和表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消费和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提出建设 3

美丽中国的相应对策。(12分)

(3)请运用《哲学生活》中(?)知识……(14分)(请你补充建设“美丽中国”相关材料,并自编仿真题)

该阶段主要是以仿真演练与知识能力方法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师主要发挥指导作用,给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的高考考场氛围。教师的具体操作如下:①在教师进行限时记时的情况下,学生带着紧张感完成指定的某一问;②然后教师以实物多媒体呈现几位学生的答题;③现场请学生对照参考答案,对同伴进行点评批阅;④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点评,并针对该题,师生共同总结出一般的答题模式。

本环节设置亮点和难点之处就在于教师的课堂操控和引导,笔者极为欣赏该复习课授课教师的教学表现。从问题设计来看,第三个问题有很大的“留白”,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和探究,充分地现了笔者所列出的“探究性”和“创新型”的原则。

三、结语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激活政治课教学,让学生在政治课堂这一方天地中体验快乐、自由翱翔、良久受益。在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方面,我的尝试还刚刚起步,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在往后教学实践的不断的努力中,自己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 [2] 基础教育实施纲要(试行稿)解读.

[3]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泊子小学学校工作计划下一篇:英文求职信:个人品质常用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