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品牌建设

2024-09-20

浅论高校品牌建设(精选11篇)

1.浅论高校品牌建设 篇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从高校标志设计看高校品牌文化建设

从高校标志设计看高校品牌文化建设

摘要:本文从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中的标志设计的角度出发,就品牌文化的功能、表现形式,对高校的品牌形象文化建设进行阐述。一方面为高校标志设计提出建议,另一方面为高校的形象特色建设提供良好途径。

关键词:视觉形象识别 标志设计 高校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校品牌形象是高校被社会公众所感知的印象,是学校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中的情感反映。在其形象系统中,高校标志是将学校理念经过艺术凝练,以具体的图案形式表达出来以便公众直观接受的视觉符号。高校标志作为学校品牌视觉识别系统中最为核心的元素,是学校视觉形象的灵魂,在学校品牌的塑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标志是学校宝贵的无形资产,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增加辐射度。

一。高校品牌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

通过高校品牌文化对高校师生起引导作用,如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价值观念等的指引,即把师生引导到高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

约束功能

成文的或约定俗称的规范纪律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都起着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不是硬约束,而是软约束,一种由内在心理约束而起作用的对行为的自我管制。

凝聚功能

高校品牌文化以育人为本,尊重情感需求,从而在高校中形成一种团结友爱、奋发向上、互相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高校的师生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高校文化所确立的共同价值和信念所起的作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激励功能

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师生都感到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

融合功能

高校品牌文化能潜移默化师生的思想、性格、情趣。一个新生入学后,通过耳濡目染,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学校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从而把自己自然而然地融合到集体之中。

二.高校标志设计对品牌文化的表现

文化是精神、是力量、是引导行为的思想与哲学、也是唯一无法被科隆的竞争要素。而高校标志作为其文化中的一个元素,是以上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的途径。高校标志不仅是视觉传达设计,更重要的是办学理念的体现。标志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去构造一个整体的有机组合体,给师生以某种信任、某种荣誉、某种个性、某种感情上的满足。高校的办学理念是高校形象的基础,要创造对内能凝聚师生、对外能赢得社会大众的成功形象,“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在导入标志计划中,必须重视与强化高校办学理念的开发与传播,才能真正实现标志设计的根本使命。

如今中国大陆高校的标志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文字型

汉字本来就是一种富有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的代表,其形象富有艺术性和美感。而大多数采用汉字及其变形作为标志的高校中选择篆字比例较高,一方面与其学校的悠久历史形成统一,另一方面也使其标志极具表现性。以复旦大学标志(图1)为例,“复旦”二字,其一取旦旦努力,振兴中华之深义;二取“复我震旦”,反鞑爱国之意志;三取光辉绚烂,自强不息之意。以每天都充满希望的日出,寄寓着兴学救国的宏大理想。其标志选择鲜亮的橘色,配以篆字体,一种文化内涵的沉淀,光明的象征,正直的代表,希望的彰显,与其建校的宗旨准确贴合。

图1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释意型

释意型高校标志具有浓重的传统色彩和感情色彩,往往寓意较为深重,并且表现手法多样。例如上海同济大学(图2)的标志:其内部为几个人物划船的图案,暗喻着“同舟共济”的思想。从当今欣赏角度来看,它还传达了团队合作的现代人文主义精神。在具体表现时,作者省去时代、种族和地域的特征,用简洁的手法来突出同舟共济这一理念的旷古与永恒。

图2

突出教育特性的

突出教育特性的高校标志体现了学校的行业特性,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教育性质的学校。以专业性学校为例,如北京舞蹈学院(图3):标志整体是一个舞蹈着的人物姿态,简洁明了,主题明确,分辨率极高,同时也展示出来舞蹈的一种自然与活力。

图3

突出地域特性

高校作为一个省区或市区范围内的最高学府,是地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高校的历史和建立基础都与当地的历史和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有些高校的标志设计从所在地域的历史与文化出发,表现当地的特色。以三峡大学为例(图4),它位于世界水电之都、长江三峡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宜昌市。标志简洁明了的体现了三峡地区的典型特征,直观的表明了三峡大学的所在地,代表性极强。

图4

标志性建筑物

高校标志设计中另一典型的手段就是以校园内坐落的具有历史或现实意义的建筑物为主体元素,用以体现该校的人文风气和历史特点。这种类型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代表性。例如天津理工大学(图5)为例,其标志主体采用的是天津理工大学的主教学楼变形,辅以其建筑主体色,搭配协调统一,整体简单明确。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图5

新颖独特的标志类型

随着文化交流的普遍和便捷,标志设计的风格也越来越显丰富,独特的形式屡见不鲜,重在凸显其学校的个性。这类型的学校多以艺术或设计院校居多,例如山东艺术大学(图6),抽象的艺术表现,传统文化的融合,极具个性的表现,给人过目不忘的深刻印象。

图6

三.品牌形象力的构建

从专业的品牌学中的品牌形象战略而言,品牌定位是品牌战略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要梳理一个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强势品牌,就要从一开始该建立和实施品牌定位战略,为日后的品牌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品牌定位战略实施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品牌战略,能够进一步推动品牌的健康、长远发展。

品牌形象力的构建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品牌形象的性格魅力是品牌形象力塑造关键

就品牌的形象力而言,品牌的性格魅力是最重要的,它是与众不同的体现。所谓魅力,意味能吸引人的力量。品牌形象之所以有魅力,主要是源于贴切的品牌形象定位、准确的品牌内涵表现,从而升华了品牌的形象体系,达到与特定目标形成相同的价值共识和审美共识。

品牌形象的审美力是品牌能否拥有性格魅力的关键

品牌形象的魅力离不开品牌想想应具有的审美力。这可以从两点来说明:第一,从艺术的角度上说,品牌形象的设计必须是美的作品,必须是符合当下审美情趣和审美心态的艺术作品。第二,从发展的角度说,品牌形象设计的审美力还存在着引导审美趋势、提高什么能力的目的。满足往往只是审美力的初步体现,引导才是审美力更高境界的提升。当目标人群对品牌形象有了认同感以后,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品牌审美意识和标准的影响,使其品牌生命有所延续。

品牌创造力是品牌形象力形成的核心

如果说品牌的性格魅力离不开审美力的支持,那么品牌审美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提升就离不开品牌创造力的拓展。品牌的创造力体现在品牌形象系统的而设计从过程中,也体现在品牌产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之中。创造力是品牌形象力形成的关键,而独特则是品牌创造力的关键。

高校品牌形象力的构建

构建完善的高校品牌形象力,是在当今高校数量迅猛增长的情势下,高校迎接时代挑战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途径不仅能够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能够让人对众多高校中进行准确分类和定位,有助于高校选择适当的人才进行培养,也为考生和在学校学生提供更明确的选择标准。

从完善高校的品牌形象力角度进行高校标志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设计突出学校特色

高校的品牌形象和标志设计应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唯有个性的突出才能完美的体现学校创新精神。高校品牌形象的独特性是教育体制发展到竞争时代的产物。不同特色的高校形象特征和个性气质是截然不同的。

(二)遵循现代标志设计和使用的规范

高校标志的设计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前瞻性眼光。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在时间中不断进步,整合定位,以适应全球化大环境的变化。

(三)重视高校的社会性质

高校作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在推动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学校的宗旨和服务就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利益与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其标志设计所蕴含的思想特色、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也必将以其特有的方式作用于周边的环境,对社会产生着巨大辐射和影响。

参考文献

[1]林采霖品牌形象与CIS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2]张旭贤论高校品牌形象中的标志设计 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10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3]丁嘉明品牌标志设计湖南美术出版社

[4]朱仁洲 吴海红 张瑜论高校UIS设计中的VI设计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

------------最新【精品】范文

2.浅论高校品牌建设 篇二

关键词:赣南,红色旅游,品牌

在土地革命中, 赣南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 留下了灿烂的红色文化遗产, 可以说赣南每一块土地都闪烁着红色的光辉。如红都瑞金, 苏区模范兴国等无不闻名遐迩。先辈的无私奉献与艰苦奋斗的精神承载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期望, 在国人中有深厚一致的心理认同。另外, 赣南较之其他老区还有更特殊的优势, 苏区文化其他各地也有, 但中华苏维埃的赤色首都是唯一的, 这就使瑞金完全可以与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并驾齐驱, 这构成了赣南发展红色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之所以说是核心竞争力, 即指他处没有且无法复制的独特的资源。赣南所拥有的就是这样的稀缺资源, 可谓优势明显。但是优势不是胜势, 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 品牌建设是关键。本文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以期抛砖引玉。

赣南红色旅游品牌建设着重两点, 一是树形象, 挖内涵。赣南的红色旅游的形象已经定位即红色故都或共和国摇篮。这是长期的革命历史形成的,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但是同样是革命圣地的瑞金, 何以在形象上、影响力上与井冈山、延安等相比, 有一定差距呢?学术上有称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 却没有叫瑞金精神的, 甚至苏区精神的叫法在学界都有争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恐怕主要原因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大部分是党内左倾路线占主导地位, 并将党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排挤出领导层的历史, 这就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或多或少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瑞金的形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对于赣南来说, 短时间改变这种现象困难很大, 这并不等于说赣南可以无所作为。相反赣南在加大苏区历史的宣传方面仍大有可为。赣南要通过各类媒体, 向大众以严谨的态度、通俗的形式展示这段历史, 歌颂苏区精神。特别是影视作品, 象《长征》、《井冈山》那样以恢弘的气势, 真实生动地再现反围剿斗争和苏区建设的历史。也可以考虑与《中国红歌会》合作, 把主会场搬到瑞金, 以提升瑞金形象。赣南不但有责任宣传这段光荣的历史, 还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现在赣南定期举行苏区历史的研讨, 加大了对苏区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这很好, 但还不够, 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开展红色文化遗产的细致普查, 以期新的发现, 从而增添新的内涵。

二是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品牌是赣南红色旅游的生命。一个成功的旅游品牌是深入游客的内心的, 能给游客一生带去美好的回忆。首先是要向游客提供优质的红色旅游产品, 满足游客的需求。目前, 赣南提供的红色旅游产品, 形式较为单调, 多是物品陈列, 橱窗展示, 配以图片文字说明。这种方式是常用方式, 对解说员要求较高。解说员必须知识丰富, 能生动地介绍每一文物的来龙去脉, 及历史细节以引起游客的兴趣, 从而弥补这种方式的缺陷。另外,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用多媒体手段来再现当时的历史画面, 已成为新的补充形式。这种方式形象逼真, 颇能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赣南要尽可能使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来展现当年苏区的光荣历史, 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如井冈山排演了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 这给现场游客带来了极其震撼的感受。而时下体验式旅游开发模式作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发展迅速。红色旅游在开发体验式旅游中有先天优势, 井冈山和延安等红色景区通过策划当年战争场景让游客参与进来演出, 让游客着实过了一把戏瘾。赣南可借鉴他们的经验, 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 以提升产品的品质。如策划大柏地战斗场景让游客参与演出 (可应游客要求制成光盘) , 也可组织游客参加打草鞋比赛, 或在梅岭开展野外生存体验式旅游 (保证安全) 等, 总之, 调动游客全身心投入体验活动, 获得精神满足, 是体验式旅游的优势所在。

其次, 向游客提供周到的服务, 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好品牌必须要有优质的服务来支撑。这主要考验地方政府的执行力。旅游环境有软硬之分, 硬环境指为游客学、食、住、行、娱乐、购物、通讯等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硬件物质条件, 如各类配套设施。硬件设施不要追求豪华奢侈, 在红色旅游为主的景区, 由于红色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游客体验革命精神的, 豪华的设施恰与红色旅游的宗旨背道而驰, 因此硬件设施只要做到卫生、便利、安全、适用, 即可满足需要。软环境指为旅游活动的进行创设的人文氛围, 包括规则制度、服务质量、民风民俗等。赣南各地政府要依照法律坚决打击违法经营的旅行社和景点, 给旅游业一个良好的经营秩序, 同时给游客一个安全舒心的旅游氛围。要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教育和监管, 特别是导游, 导游是赣南对外开放的窗口, 是赣南的形象大使, 他们的素质是旅游的关键。要让游客看到导游, 就能体会到老区人民的淳朴、热心、诚实的胸怀。另外一些老区的摊贩向游客兜售土特产品或纪念品时, 往往以次充好, 利用游客不知行情, 任意宰客, 从而给游客极坏的印象。各地政府要打击这种不良行为并教育广大群众。许多游客是抱着寻根或者说寻求精神家园的心态来的, 少数经营者的不良行为, 会给老区蒙羞, 也让游客有物去人非之感。老区人民当年形成的淳朴、热心的道德风尚是一笔无形资产, 给人以家的温馨, 具有无法比拟的价值。要留住游客, 吸引回头客, 这是极其重要的。各地政府要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去教育引导群众, 不可等闲视之。良好的软环境构成了景区的软实力, 也是竞争力, 其重要性甚至超过硬件条件。

最后, 整合绿色、土色 (乡土) 、古色、红色等各类旅游资源, 提供复合型旅游产品, 使得游客能够一边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 一边寄情田园山水, 或一边瞻仰灿烂的古代文明, 一边体验客家风情, 从而满足游客的多方面需要。

总之, 品牌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 需要长期的艰辛努力。赣南红色旅游品牌的建设其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3.高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浅论 篇三

摘要 现阶段高校中教学方式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集中在实验室教学,是区别于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现阶段高校教育的重要方法,实验教师做为实验室各项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实验教师队伍决定了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关键字 实验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7

0 引言

现阶段高校都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高校实验室首当其冲的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师作为管理实验室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直接参与者,实验教师队伍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达到标准。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通过实验教学中的实际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树立同学间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团队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验室的建设需要一批优秀的实验教师队伍。现在国家特别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情况下,传统的实验教学和实验方法受到挑战,实验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在培养学生动手实操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其中实验教师不仅要与学生、理论课教师发生联系,并且要充当理论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更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直接培养者。凡此种种,高校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实践经验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队伍。

1 当前实验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验教师队伍整体得不到重视

一直以来,各高校都将实验教师当作教学辅助,甚至很多高校都不承认实验教师是教师的一部分,实验教师主要工作是管理实验室,只要实验室管理好了,不出教学事故,那就没什么问题了。而且实验教师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这样实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理直气壮的指导学生,从而导致实验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损伤了实验教师的积极性,使其进步动力不足。

1.2 实验教师队伍人员配置不合理

实验教师是高校普通教师队伍的一部分,区别于普通任课教师的是,实验教师要管理实验室,实验室的管理需要一批精明强干的实验教师队伍,如何合理使用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及其管理水平,延长实验室设备的使用年限,以便更好的为学校师生服务。但是因为学校政策方面的原因,同职称的实验教师要比普通教师待遇低,从而导致优秀人才不愿意来实验室工作,实验教师的流动量大,实验教师队伍不稳定,实验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极其缺乏,大多数人只是从事简单的设备和实验室管理工作。

1.3 学校对实验教师队伍没有完整的培养机制

目前,各高校对于普通教师的师资培训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多层次、多通道、较完善的培养机制,从教师刚入职时候的岗前培训、提升科研能力的“百人工程”青年教师 、“三个层次”骨干教师,以及提高教学素质的国外访问等等,学校对于教师的培训已经有了较详细的配套政策和较为畅通的渠道。相比而言,实验教师的培训则相对缺乏。在各高校的培训计划中,只有对理论课教师的培训,而很少有对实验教师的培训。这种情况导致很多实验教师产生只要不出教学事故,设备能正常使用就可以的消极思想,从而极大的挫伤了实验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2 如何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2.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高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在校的具有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参与到实验教师队伍中,以此带动整个实验教师队伍上一个全新的台阶,高校要真正做到将实验教学做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方法,实验室做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并将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做为体现各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展示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此外,学校相关领导要到基层实验室去调研,了解当前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尽量想办法解决问题,增强实验教师的自信心,体现学校重视实验教师队伍的现象,并且充分发挥实验教师的人才优势,鼓励有思想、有能力的教师进行科研,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而从实验教师队伍自身来说,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认识。由于实验教师长期管理实验室,导致对外交流不多,实验教师的工作与别的部门的交叉较少,实验教师如果没有课的话,就只管理实验室,总认为实验室管理好了,工作就完成了,长此以往影响自身发展。因此,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究其本质只有认清自己的工作情况,改变原来固有想法,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为主动,要具有主人翁的精神,努力参与到教学、科研中来,体现自身价值。

2.2 完善实验教师队伍梯队建设

要想建设好实验教师队伍,就要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实验室的工作千差万别,如果干好干坏一个样,那势必会形成有人偷懒也可以过关,长此下去会影响实验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导致干什么工作都不好组织。总体而言,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分层次,大体分三种,一是专职实验教师,需要职称高、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可以上实验课的人,他们是实验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二是实验技术人员,具体负责管理实验室、做好实验课前准备工作、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三是实验室工勤人员,负责实验室卫生、清洁等。

2.3 实行本职工作量化

实验教师的本职工作是管理实验室,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临时的工作,比如教务处安排的各种考试,要用到实验室,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等,实验室开放也需要安排加班等等,如果没有合理的工作考评,那么实验教师工作就没有差异,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所以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量化考评细则,通过量化管理来评定每个实验教师的工作量。

2.4 培养高层次人才

实验教师的工作复杂化,多样性,实验教师不像专职教师,下课就没事了。实验室教学设备的维护、更新换代,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课后的器具整理工作等等,都需要实验教师要具有广泛的學科知识。高校应设立实验教师队伍的长远培养计划,通过学院立项吸引实验教师进行科研,分批组织实验教师去参加国内外相关培训,学习当前先进的实验室管理技术及经验,参加国家组织的高校仪器设备研讨会,学习先进的知识,不定期组织实验教师队伍培训或者去兄弟院校访问,通过参观学习进行提高,学习优点,改正自身不足,努力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 总结

建设好一支优秀的实验教师队伍,需要协调并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只有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理顺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落实各项措施,才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有效的推动实验教师队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湖成.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34~35

4.浅论高校品牌建设 篇四

关键词:高校;品牌化建设;党建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内涵

在经济学领域中,品牌是一个名称、符号或设计,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一方面代表着独特的意念、文化与特征,另外一方面则是产品质量、信誉和竞争力的综合表现,是区别于其他商品的重要标志,超越于产品本身具有的有形价值。在以往,关于品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多是在经济层面里进行探讨的,而将品牌创建理念引入到高校党建工作实践中来,则是一项全新的课题。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表和符号,即高校党建品牌化活动的品牌名、logo或其他等外在标志符号。二是理念和行为,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和行为活动的载体。为了更好地推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品牌化建设,我们应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服务师生为重点,以基层党支部和支部党员为主体,培育具有高度认同感、品牌感染力深,模范作用强的党建特色活动和创新实践,以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战斗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保障。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是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可以不断拓展高校党建工作新思路和新方法。在进行学生党建工作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完成各项工作,解决党建工作中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通过特色而鲜明的党建品牌来吸引和凝聚师生,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强化党建引领,并利用党建工作的品牌化凸显党建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推动高校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促进高校党学生建工作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的动力。

2.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载体

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积极开展党建项目品牌化,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重要的育人过程。通过高质量的品牌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个体影响力的普遍增强来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激励广大党员不断积极进取追求上进,以更完美的表现展示党的先进形象。另外,通过培育党建品牌活动,丰富党建形式,以党建带动团建,加强对广大青年团员的教育引导和榜样示范,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3.高校学生党建项目品牌化建设是应对党建工作挑战的重要举措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研究性,但思想不成熟、组织观念和责任意识淡薄,容易受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和负面新闻的影响和误导。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党建工作载体和方法使党建功能实效性欠缺,因此需要采用大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以党建品牌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党建活动,发挥党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1.创新品牌化建设的工作模式,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需要由一系列制度文本构成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科学制度,它是党建品牌保持影响力和持久力的前提。好的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就像一面旗帜,可以把广大学生党员牢牢地凝聚在旗帜周围,发挥出强大的正面力量。例如广东白云学院 “阳光队”,是财经学院党总支管理下的学生党员志愿者队伍,在党建的各项工作中,结合我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培训教育、管理考核、支部建设、先锋模范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建设,夯实了品牌体系的建设基础。

2.构建品牌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强化党建品牌效应

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品牌建设只有得到广大党员的认同和信任才是真正的党建品牌,才能使基层党建工作得到可持续发展。广东白云学院财经学院在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党支部建设等方面建立系统全面的工作机制,共同打造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在学生当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形成了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同时“阳光队”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坚持以最新社会思潮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活动。如:“我的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系列活动、“阳光杯”技能展示等,使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凝聚他们的全部力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导示范作用。

3.推进品牌化建设的网络体系,提高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浅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 篇五

雷超罗少杰

(1.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5;)

摘要:高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重任。研究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者,而研究生党员,不仅是研究生中的骨干,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新生力量,身上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大背景,如何抓好研究生党建工作,意义变得十分重大。本文将从目前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以及改善现状的对策两方面来谈谈研究生党建工作。关键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

第一作者:雷超(1992-);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学;

11近年来,中央非常重视高校党建工作,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的重要指示上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对[1]。”这就对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研究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抓好研究生党建工作,使研究生在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共产主义贡献力量,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3]。针对高校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高校党建工作的研究就有着特殊的意义[4]。

一.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随着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党员队伍也在日益壮大。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大体上来说是令人满意的[5]。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

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各项工作中起着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近几年研究生党员队伍的扩大,但是研究生专职党建工作人员配备却未达到要求,甚至有些高校没有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这直接影响基层党组织建设。除此之外,因研究生专业较分散,科研任务较重,不像本科生有许多集体活动的时间,这导致党员之间交流的机会变少,彼此间缺乏认识和了解,有许多同志都不认识自己支部的成员,这导致支部的凝聚力不强,战斗力不强。另一方面,上级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没有足够重视。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认为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都应该以学业为重,其他的都不需要关心。因此,部分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科、学术、科研和实验室等方面的建设,对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缺乏深度的思考和认识,忽视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6]。

(二)党支部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保证[3]。但是如果有了完善的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的话,制度也就成了一句空谈。笔者所在的支部依照相关规定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例如,组织生活考勤制度、组织培养与发展制度、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人制度、定期党员民主评议制度,要求支部对各项工作要有详细记录并定期对支部工作进行会查[7]。但由于研究生自身存在复杂性、独立性和分散性等特点[3],支部在实际的执行中并没有落实。例如,在笔者所在的支部,由于支部成员分散且还有部分成员要经常离校到实验基地或是被导师安排外出学习,所以在开展支部活动时,支部成员很难全部出席。由于这个原因,支部的活动和工作难以开展,工作的详细记录就会大打折扣。

(三)党支部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动有程式化的倾向。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通常只是念念党内文件,听听专家的报告[8]。至于党支部活动,通常也只是党支部的活动看看影视片,参加一些义务劳动。党支部活动缺乏创新性,不仅很难引起党员们的兴趣,而且还有可能引起党员们的厌恶,认为是在浪费时间。这样的政治学习和党日活动效果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很难触及个人的思想灵魂,导致党员的觉悟很难在学习和活动中有所提高。

(四)研究生党员对党建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认知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只注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以及论文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研究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的教育。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研究生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脱节[9]。例如,部分导师重业务工作、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出现学生“业务工作、党建工作两张皮”扩大化的现象[10]。另一方面,研究生自身对科研的意识——科研进展的是否顺利直接影响能否顺利毕业。所以大多数研究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轻视思想政治学习,认为党建工作是虚的、不重要。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曾发生过类似事件,通知党员开会或是学习文件,部分党员就会以做实验没时间为借口推托。

由于高校党建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务必要分析不足,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配合高校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一)完善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的作用 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11]。高校应充分认识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基层的坚强战斗堡垒,承担着师生、宣传师生、组织师生、团结师生及把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各项决定落实到实际工作中[12]。加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队伍建设是完善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的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高素质的研究生党建工作者自身需要有自律自觉、不断学习,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深厚的理论基础功底、强烈的责任感以及灵活的工作方法与技巧[9]。优秀的研究生党建工作者,可以增强支部的凝聚力。不仅如此,优秀的研究生党建工作者可以协调支部与上级的关系,当支部的实际情况与上级下达的指令有冲突时,及时灵活的协调可以更好地完成任务。

(二)制定奖惩制度。

完善的制度和切实有效的执行力度并存才能有助于支部日常活动的顺利开展。许多研究生党员认为自己已经是党员了,不再重视党组织的考察。这种思想误区严重影响了党支部制度执行力度。支部对组织制度要严格执行,从正式、预备、入党积极分子三个层面来管理[13]。对应其不同的身份,制定不同的奖惩措施。例如,如果是预备党员,因其自身的行为影响了党支部制度的执行,延缓其转正的日期;如果是党支部委员无故缺席会议,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工作态度消极,上级领导应给予批评,严重的撤其委员职务„„对于那些表现优秀的党员同志,可以在会议上提出表扬,可以优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等。惩戒可以起到威慑作用,有利于同志们自律,奖励可以激励同志们积极向上。

(三)创新党支部活动

新颖的党支部活动不仅可以增加支部的活力,而且可以提高支部的凝聚力。为了提高党员们的积极性,活动要与研究生的专业学习特点相结合,倡导建立学习型和研究型党支部。至于具体的活动开展,可以广泛听取研究生党员们的意见,集思广益,让党员们参与进活动的策划中去,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积极性与参与度。

(四)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具有明显个体特征,大量的活动与教学科研紧密相关 , 解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问题的主要途径在于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和导师手中[14]。加大导师参与党建工作的力度,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不容忽视的,研究生会将其导师的思想言行在无形中不断地吸收内化,毫无疑问,导师是引导影响研究生思想动向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支部在党员发展、评选优秀党员、支部建设和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主动与导师联系,征求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并适度邀请导师参加支部活动[3],利用导师帮助,使研究生党员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和科研工作同样重要这一事实。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未来的接班人,肩上的责任重大。研究生的党建工作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正如《离骚》所言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数次的探索,才能搞好研究生党建工作,为党和国家输送优秀的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6.浅论高校品牌建设 篇六

论文摘要:近年,随着高校招生扩招,高校引进青年教师数黄也随之增加很多,这给保证教学质蚤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与教师自身的角度,提出了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1的方法和途径。

近年,随着高校扩招及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全国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数量也相继增加很多。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如何培养新增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一个急迫而艰巨的任务。他们整体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青年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进青年教师大都是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学位人才,但是具有高学位未必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从业者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学术水准,还需要一定的教育知识和教学实践。尽管青年教师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是一般在成为教师之前,基本都没有教学经历和教学实践,欠缺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不完善,尤其是备课不充分。备课是教师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整节课内容的掌控能力,导致教师不能按照进度完成课堂教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驾驭课堂能力差,组织能力较薄弱,节奏快慢把握不好;缺乏教学技巧,致使教学内容空洞无趣甚至出现漏洞,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些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能力控制授课的节奏,语言不分轻重缓急,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而且讲课过程中,没有起伏,使得学生听起来感觉索然无味,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说话等等,不能很好的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局。

(3)教学基本功较差。主要表现为板书较乱、书写质量较差;语言表达不够严谨,重复较多,口头语多而乱;语速过快或过慢;课堂前后知识的衔接不够好,前面知识的传授不能很好的为后面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作为教师,欠缺这些基本能力,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无法很好的掌握书本知识,影响教学质量。

7.浅论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 篇七

一、感恩文化的内涵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内涵诠释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 感恩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仁爱”思想的核心就饱含感恩的内涵。孔子曰:“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主张:“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的“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更是将“仁爱”置于社会关系中, 表达了孟子寻求社会感恩良性互动, 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张。

我们在否定封建枷锁的同时还应看到, 以“忠、孝、节、义”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三纲五伦”的封建社会伦理制度也不全是糟粕, 同样也饱含感恩的内涵。儒家文化认为个体要努力实现“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的道德品质, 通过忠、孝、节、义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程度, 其内在本质就是感恩, 其感恩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忠”为报国恩, “孝”为报亲恩, “节”为报夫恩, “义”为报友恩。

(二) 当今时代高校校园感恩文化的内涵

不同时期感恩文化的内涵决定于同一时期社会对感恩的理解, 探讨当今时代高校感恩文化的内涵, 首先必须明确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状况的感恩的内涵。有学者提出, 所谓感恩, 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 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有的学者认为, 所谓感恩, 就是对在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

从学者们对感恩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从感恩互动的主客体来看, 感恩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关系, 这些互动关系勾画出了现代感恩文化的内涵范畴。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现代社会的感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内涵包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对社会的热爱与奉献、对自然的亲近与保护、对集体的信赖与维护、对师长的尊敬与感激、对父母的理解与孝顺, 对他人的坦诚与关爱, 对生命的敬重与珍爱。

高校校园感恩文化是社会感恩文化的重要单元, 是由一所高校全体成员共同构建和认同的感恩文化, 除了“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界定外, 其具体内涵应包含社会感恩内涵的全部。同时,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 高校校园感恩文化理应成为社会感恩文化的引领者。

二、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的不足

面对部分当代大学生感恩缺失的现象, 国内众多高校都加大了感恩教育的力度, 在校园感恩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足, 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感恩教育系统性不足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加强感恩教育对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感恩教育具有普遍性、层次性、体验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感恩教育的普遍性体现在其教育内容覆盖了“社会关系的总合”的方方面面, 人身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恩情是普遍存在的。层次性体现在感恩教育的内容包括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 从过程来看, 感恩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体验性体现在感恩教育还是一种体验性教育, 它需要受教育对象去实践和体验。长期性体现在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德育工作, 不是短期内通过一两个教育活动就可以立竿见影的。感恩教育的这些特点客观上决定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目前, 虽然众多高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在内容上几乎都涉及到了感恩所包含的方方面面, 但教育活动的系统性不足。这种系统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其一, 学校层面对各院系具体的感恩教育活动统筹规划、系统指导略显不足, 具体教育活动虽然“遍地开花”, 但比较零散, 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够, 系统性较差。其二, 感恩教育还没有真正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 具体的、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几乎成为了感恩教育的全部载体, 感恩教育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着力点的作用在“非感恩教育主题”的其他教育活动中体现不足。其三, 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不足, 第一课堂的感恩教育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全员育人的氛围还需大力加强。

(二) 校园感恩文化氛围不浓

校园感恩文化和校园文化乃至大学文化一样, 同样具有物态、礼态和心态三种形态。物态主要是指可视的承载文化的器物, 礼态主要是指各种礼仪、庆典、纪念活动, 心态是文化系统中的核心, 是存在于特定群体的思想和感知方式, 是特定群体所共有的理念和意识。同时, 大学文化还可以分为物质层面、活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等, 其中精神层面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校园感恩文化也可分为这四个层面。

用文化的三种形态和四个层面来考量目前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的状况, 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感恩文化氛围不浓, 还未达到“文化”的高度。部分高校的感恩文化建设还暂时停留在感恩教育活动的层面, 物态文化和稳定的礼态文化不足, 校园感恩教育活动和感恩文化宣传、提升、凝练不够, 有利于感恩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激励不足, 学生几乎是感恩教育的唯一对象和感恩实践活动的主要引领者, 感恩还未成为高校全体成员共同的道德追求, 感恩文化还远未达到精神层面的“心态”的高度。

三、加强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 遵循感恩教育的特点, 统筹规划, 加强感恩教育

1. 整合资源, 系统设计。

高校可以从学校层面, 根据感恩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统筹规划和协调安排全校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 突出非主题教育活动的感恩元素, 发挥两课课堂在感恩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注重两课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把感恩教育作为一条重要的主线贯穿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始终。

2. 找准感恩教育的切入点, 增强教育有效性。

感恩教育具有普遍性, 与此同时, 人的道德是有层次的, 感恩道德事实上并不是道德层次中的高境界, 却是人实现道德价值的起点, 由此决定了学校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不能定位过高, 要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小事抓起。另外, 感恩教育的内容包括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 从过程来看, 感恩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感恩意识应是高校加强感恩教育的切入点。因此, 高校开展感恩教育应该贴近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从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手, 善于挖掘大学生身边的感恩典型事迹, 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为重点, 进一步提升感恩教育的实效。

3. 全员教育, 全员参与。

在一所高校内, 感恩教育的对象不应仅仅是学生, 实施者也不应仅仅是德育教师, 而应是全员教育、全员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感恩教育最好的环境, 师德教育, 乃至全体教职员工的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 也是一所大学感恩文化的基石, 同时, 也只有一所高校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感恩实践, 感恩成为全体成员共同的、自觉的道德追求, 感恩才能真正成为一所高校的文化。

(二) 注重各个文化层面的共同作用, 营造感恩文化氛围

一所学校通过各个文化层面的共同作用, 包括景观的烘托、活动的渲染、制度的激励、精神的感召, 才能够形成充满温馨的气息、向上的舆论, 使人受益无穷。校园感恩文化的建设也应注重各个文化层面的共同作用,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中, 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其一, 在物质层面方面, 进一步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其二, 在活动层面, 一方面打造感恩主题教育精品活动, 另一方面, 将感恩教育融入重大传统庆典活动中, 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等。其三, 在制度层面, 建立和强化更明晰的感恩奖惩机制, 完善感恩制度体系。其四, 在精神层面, 进一步加强感恩文化的宣传、提升和凝练, 使感恩成为校园时尚和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

高校校园感恩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其目标应是通过长期的建设、积累和积淀, 将感恩固化为校园文化传统, 使感恩成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成为全体成员的观念定势。

参考文献

[1].张万玉.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4)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4)

[3].黄文利.浅议大学生感恩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4].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 2005 (8)

[5].班中考, 黄洁.论大学文化及文化传统[J].江苏高教, 2002 (3)

[6].王文科.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J].桂海论丛, 2008 (6)

8.浅析高校出版社品牌建设策略 篇八

内容摘要:从改革开放到现在,高校出版社在国家政策与自身努力的双重努力之下获得了飞速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出版业中举足轻重的新生力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我们需要看到高校出版社在品牌建设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文中就高校出版社品牌建设进行分析,并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品牌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出版社 品牌建设 读者

在出版业进行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包括高校出版社在内的全国所有经营性出版社真正的成为了市场主体。它们在面临更灵活的运行机制的同时,也面临着更残酷的生存竞争环境。以下探讨皆基于课题组所作的相关问卷调查研究之上。

一.高校出版社知名度状况分析

1.变量一:地域。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知名度超越了地域的限制。以湖北省为界,前者在省内省外的认知率均达到60%左右,后者也有50%左右的读者认知率。而南京大学出版社的读者认知度仅有30%左右,可见其品牌建设还有所欠缺。至于湖北省的四家高校出版社,除了武汉大学出版社能够将读者认知度保持在40%—60%的范围内,其余三者在省内省外巨大的知名度差距,体现出它们的影响力还仅限于湖北省内、甚至于武汉市内的现状。

2.变量二:年龄段。各个高校出版社,在青年群体中的知名度大都比在中老年群体中的知名度要高出一些。这可能是受高校出版社自身定位的影响,毕竟高校出版社坚实的受众群体正是在校大学生。其中,尤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知名度的群体差异性最为明显。能够牢牢地抓住一类受众群体,并拥有如此之高的读者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广西师大社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校出版社的品牌建设途径

为了解高校出版社的品牌建设途径,在问卷设计环节中,研究者从两个方向来设计有关品牌建设途径的问题——读者喜好和高校出版社自身资源优势。

1.读者喜好

1.1出版。在图书类型的选择偏好上,79%的读者喜欢阅读文学类书籍;紧接其后的是社科类、生活类、历史军事类、艺术类书籍,它们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体。出版社想要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出版图书类型的选择上,这些是不能忽视的几个重要选项。

1.2宣传。通过调查发现,有76%的读者会去关注出版社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宣传平台。如此高比例的关注度,可以想见,这些网宣平台的建设是何等重要。而在关于出版社官方网站建设方面,91%的读者认为官网的建设对于出版社的形象和宣传有影响。在网站内容上,读者关注的重点依然是图书信息、活动信息等。出版社在进行网络宣传时应该更多地考虑读者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1.3销售。读者选择购书渠道时,网络仍然是最大的阵地。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87%的读者一般会通过亚马逊、京东等购物网站购买书籍,而64%的读者仍然会选择正版书店进行购买。出版社与这些网站、连锁书店进行适当的合作,能够拓宽销售渠道,提高销售量,扩大影响力。

2.资源优势。高校出版社背倚身后大学,拥有良好的学术氛围、专业资源以及教师指导,这是高校出版社的先天资源优势。调查数据显示,有90%的读者认为大学本身的知名度对旗下出版社的品牌塑造有影响。最为显著的例子便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了。同样,有82%的读者认为高校出版社的知名度会反哺该大学,影响大学的口碑和声誉,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

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华师出版社的读者认知度现状。在第一部分的高校出版社知名度调查中,我校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获得的读者认知度并不令人满意。通过调查数据显示,了解华师出版社的读者,62%是因为手头有华师出版社的书;而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受访者是华师学生,拥有学校“自产自销”发下来的书籍(且绝大多数为教材或教辅)。通过媒体宣传和他人推荐而了解到华师出版社的读者,分别只占总数的5.4%和7.5%,可以想见华师出版社在广告宣传以及读者口碑上的不足。这一点还可以从读者对华师出版社的印象上看出来,有70%的读者对华师出版社的印象是“不清楚,没感觉”。而且在所有受访人当中,有52%的读者完全没有主动购买过华师出版社的图书;在购买阅读过华师出版社书籍的读者中,又有41%的人认为华师出版社的图书“不吸引我”。这一系列数据反映了华师出版社在市场影响力和读者认可度上的薄弱。

2.读者建议。第一,读者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错误太多,校对不严谨”。作为一家出版社,连最基本的校对环节都错误百出,在内容质量上得不到读者的认可,这是很难令人满意的。其次是建议华师出版社“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大量读者都认为华师出版社的知名度太低,而且很少有见其宣传活动。然后就是装帧问题。不少读者反映华师出版社的图书装帧略显粗糙,降低了读者的信任度。毕竟装帧是一本书带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内容质量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好的装帧设计同样不可忽视。最后是读者反映的华师出版社图书种类过于单一和同质化,大部分都是研究性书籍和教材教辅,普适度不足。

此份报告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读者对于高校出版社的态度和需求,为出版社的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9.品牌建设与品牌管理学习总结 篇九

——期货公司的品牌之路

通过两天品牌建设与品牌管理课程的学习,从薛维舟老师风趣幽默又不乏实战案例的授课中,系统的了解了客户、产品、服务、品牌的定义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期货公司的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之路有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品牌建设的基础,首先要明白公司所处的市场阶段,不同的市场阶段争夺客户的方式是不同的:

市场发展初期,圈地是笼络客户,成为行业老大的主要方式,谁的地盘大,谁就是老大;

随着市场的发展,当地盘固定,份额固定,竞争就会以价格为导向,谁的价格低,谁就越容易吸引客户,因此降价成为主要竞争手段; 当市场进一步成熟,地无可圈,价无可降,或者圈地和降价不会产生市场份额的变化,只能导致行业利润下降的时候,增值业务就会成为吸引客户,增加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武器,这个时候市场是以服务为导向的;

当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的增值业务,这时候只有明确自己公司的目标客户群体,树立产品品牌或企业品牌才能在市场继续生存下去并有利润。

基于以上定义,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期货行业属于第二个阶段的末期,第三个阶段的初期,因此期货公司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开发增值业务,通过提升服务来吸引客户,这也是后续品牌之路的基石。怎样的增值业务,也就是服务能吸引客户呢?

根据产品与顾客的匹配原则,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客户人群特征、客户群体需求顺序、产品功能服务和客户需求的匹配关系几个方面来考量。

客户群体划分,特征提取的时候,重点关注客户的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性别、职业五个方面,这个五个方面确定了,基本上这个人的需求也是大致相同的。

例如一个20岁,从父母那每月领1000元零花钱的大学生,会考虑开通期货账户进行交易么?至少这类人群不会成为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因为20岁大学生的消费是冲动型的,而期货是理智型消费,同时20岁的大学生的首要需求并不是理财,而是完成学业、舒适、安全、体现身份等,所以教育辅导机构、学校周围的饮食娱乐场所、学生品牌服饰应该着重研究此类人群的需求,从而设计符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拴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比如新东方教育机构,虽然价格比普通辅导机构昂贵很多,但是一直过硬的通过率,满足了学生学习的主要需求,建立了品牌。

我分析了我公司客户人群的结构,多以25岁以上60岁以下的中青年男性为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希望获取高收益,能够承担高风险的特点。这类人群的首要需求是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经济性,因此我们提供的增值服务要考虑这些需求。比如进行账户诊断提醒,这个措施可以满足客户财务健康的安全性需要;比如人工下单过程中变口头报密码为自助输密码,给客户资金安全感;比如客户经理对于所服务客户的交易相关问题或个人问题给与适当关注,及时协助客户解决各种问题(不限于交易问题),能增加客户舒适感和方便感。这些增值业务都是能提高客户满意度,让客户产生依赖的好措施,是建立企业品牌的基础软件。

通过两天的课程学习:从理论上了解了产品的发展过程,渠道长短和产品、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不同长短渠道建设过程要注意的问题,市场营销过程中市场推广与销售的关系,产品和品牌的关系,这些各种关系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是建设品牌过程中所必须关注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品牌的建立,尤其是企业品牌的建立,绝对是细节决定成败的功夫活。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品牌建立之后的管理,更是对一个企业软件硬件各方面素质的考验,有多少知名品牌毁于一旦,原因可能就是一个方面的薄弱。

10.浅论企业文化建设 篇十

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 发展 研究对策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 经济 得到了大力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甚至有人预测中国民营企业有60%在五年内破产,有85%将在内消失。而大量的 调查 和事实表明,导致民营企业迅速消亡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文化的缺失。事实证明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创造企业发展的良好 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打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而民营企业进行文化 管理 能够使企业达到管理的较高境界。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使企业全体员工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每位员工把自己当做一项事业来经营。因此,急需采取相关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配合企业自身的发展[1]。

1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形成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力量,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其外在表现就是行为方式,即企业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责任感、自豪感、精神面貌和职业化行为规范等,文化的改变会带来行为方式的改变[2]。

2企业文化的作用

2.1企业文化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因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发掘出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士气。同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企业无形的约束与支柱,当企业管理趋向团队化时,它就是企业内部团结的纽带、沟通的渠道,是团队之内或团队之间相互默契的“共同 语言 ”。因此,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氛围确立后,它所带来的是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的深层结构中“装”上了一台马力十足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企业创新、进步的精神动力。

2.2企业文化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中小民营企业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加上自身利润导向的经营观念,造成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给私营企业形象造成难以消除的影响。当年温州的假冒伪劣商品全国闻名,给民营企业形象造成的影响至今难以消除就是一个血的教训。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迅速获得声誉。因此只有民营企业靠自身的企业文化塑造才能摆脱恶名,塑造品牌,改善企业形象从而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素质[3]。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且被大多数员工所接受,企业必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员工就会开拓进取,奋发向上,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提供给消费者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良的售后服务。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深厚的企业,企业的知名度越高,企业形象越好。

2.3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给企业的创新提供动力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性管理,是硬性规章制度的必要补充,但软硬管理不是独立的,硬性规章体现着软的人性管理,符合人的本能需求,而软性管理却也内含铁的纪律和约束力量,两者优势互补,是科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4]。

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是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多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如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缺乏合理的用人机制、决策缺乏 民主 意识等问题,因此为适应未来的发展,通过文化建设,可以促使整个企业主动充电,推进民营企业管理现代化,从而在未来 市场 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5]。

3民营企业 文化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来说,我国民营 企业文化 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民营企业家很多从简单的作坊做起,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个人素质和 管理 水平也亟待提高。二是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战略地位和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意义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没有真正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足够竞争力等缺乏清醒的认识,也没有真正把企业文化建设提到足够重要的地位上来,没有把其作为企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工作之一来抓紧落实到实处。三是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大部分员工的素质都不高,对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理解以及对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认识不清楚,这是企业持续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危机。四是民营企业文化往往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零碎而不稳定。企业精神既没有突出本企业鲜明的文化个性,也没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这种缺乏个性和特色的企业文化自然很难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促进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4.1提高企业家素质, 发挥核心作用

由于民营企业家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他们的率先垂范和倡导对企业文化的构建,对企业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决定的作用。但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不高,“土老板”数量很多,这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知识 经济 、信息时代,企业家的知识、智力、现代化文化程度决定了企业竞争力和发展程度。日本人说,代表日本左右脸的是本田和松下,因为本田的汽车生产革命和松下品牌与两位企业家的智慧是分不开的。所以要搞好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家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步[6]。

因此在构建企业文化、实施 文化战略 过程中,民营企业家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和形成崇高的品格,也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 总结 经验,不断学习,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家要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自觉地开展理念革命,在思想层面上重视“企业文化”,而且要努力学习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渊博知识、才思敏捷、较强洞察力的企业家。当前,不少民企老板已开始觉醒,纷纷参加 MBA等各种专业培训班学习,希望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来寻找企业发展的方向和出路。同时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缔造者不仅应该积极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要善于学习,特别是要学习成功的企业;更要善于合作,与优秀的企业合作,与成功的企业合作,能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和思维能力;善于利用,要让优秀的企业家、优秀的人才为你所用,企业要发展,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人才利用很关键[7]。

4.2更新观念,注重企业灵魂的塑造

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 教育 、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但是通过对年产值几百万到近两亿的多家民营企业文化 调查 中发现,许多民营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于做表面的文章,而忽略企业文化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

有的企业非常注重厂容厂貌、员工言行举止,注重会议、内部报刊等,但可能企业员工并没有从内心真正的认同企业文化,却将表层看作是摆设和负担。而有的企业则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种思想灌输、说服教育,是宣传部门、工会的事情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只要制定出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员 工学习、了解并严格实施,企业的文化建设就可大功告成,企业精神也就可以培育起来了,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长此永久不变的信条。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实质。没有健康的企业文化,没有规范的企业管理机制,一旦遇到危机,表面上再规范的企业也都会很快陷入困境。这种只注重表层的形式而忽视内在价值与理念的“企业文化”,只能导致企业老板对企业文化情有独钟,而员工对企业文化管理的认识模糊肤浅、相对冷漠,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不能形成企业文化的强大推动力[8]。

首先改变重形式、轻内涵的有害理念,注重企业灵魂的塑造,突出个性特点。民营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中,一定真刀真枪,超越形式主义,以企业经营灵魂塑造为中枢,培育适应 市场 经济的集体价值观,培育反映企业集体个性的集体行为。其次中小民营企业一定要保持制度制定与文化理念的一致性,将本企业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各项制度之中,通过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来保证企业价值取向的实现;通过制度的稳定性与长期性来实现企业文化在员工心中的内化;通过企业制度的相关控制体系调控企业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及时纠正偏差,并根据现实情况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前瞻性建议,推动企业文化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www.LWLM.com编辑。

4.3提高员工的素质

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在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又不断的推陈出新、发展企业的文化,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企业优势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民营企业可以采取诸如与晋级、评优挂钩等激励方法,鼓励文化水平低的员工循序渐进、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的好和坏与绩效考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还可以从员工中选拔出不同岗位的骨干,送到高校系统学习,或者到优秀的企业去实践和培训,或者由企业自行组织到企业外部学习可专心学习,水平比较高,但是要离开工作岗位,而企业自行组织,可以不脱离岗位业余或半业余学习,批量大, 成本 低。

4.4建设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和行为 哲学 ,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才具有生命力。但是目前我国不少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奉行“拿来主义”,一味模仿国内外其他企业的做法,这使许多民营企业的文化带有雷同性,没有突出本企业鲜明的文化个性[10]。

比如在有关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描述中很多企业都用了相同的 语言 和号。诸如,“质量就是生命”,“顾客是上帝”,“团结、高效、求实、进取”等。雷同化的企业精神既没有突出本企业鲜明的文化个性,也没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这种急于求成、千篇律的企业文化自然很难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还有的企业从创建之日起,就采取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忽视了根据企业所处的宏观 环境 和微观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从而使原本对企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文化变成了企业发展的障碍。对一个企业而言,僵化的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决策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将使企业在激烈的 市场 竞争固步自封,最终被市场所淘汰。曾经风光无限的苹果公司在与微软及 IBM的较量中屡屡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准确定位自身的企业文化,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将这种文化灌输和渗透到企业员工中去,形成自己个性色彩鲜明的企业文化。只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才能引起员工的认同与共鸣,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的民营企业应结合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的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客观条件,继承我国的 传统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文化。其中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我们必须利用各种信息,把人才作为发展的中心,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本途径,以培养企业理念和塑造良好形象为手段,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新企业文化。同时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发挥自身适应性强、经营灵活等优势,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管理思想和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了解自身所处的宏观微观环境并把握其本质,提高创新思维,建立创新文化,努力使企业向学习型组织、知识型企业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的今天,在中国加入WTO 已成事实的经济背景下,民营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之路,要认识到企业文化作为新型资源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性。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己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因此,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我国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而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营企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对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2]王红升.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20xx,(21):44-48.

[3]陈重文.浅谈中小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集团经济,20xx,(3):11-15.

[5]曲景泰.民营企业发展若干问题与对策[J].北方论丛,20xx,(3):3-6.

[7]崔海娇.企业文化、协同与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分析[J].大众科技,20xx,(8):31-33.

[8]杨大楷.民营企业的文化重构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xx,(4):23-25 .

11.浅论高校品牌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高校文科学报;品牌建设;地域文化;统筹;编辑;作者;政府

【作者单位】潘亚莉,江苏大学杂志社。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760077),江苏大学杂志社科研立项。

学术界论述集中认为地域文化是高校文科学报发展的基础,如刘雁翔、胡秋萍认为地方高等院校文科学报以地域文化为依托构建特色栏目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只要在这个方面大做文章,就能做出优秀栏目。艾小刚、吴卫东认为地方高校文科学报以地方文化为支撑建设特色栏目,才是带动学报整体提高学术质量的务实之道。关于地域文化和高校文科学报品牌建设的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关系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一、地域文化与高校文科学报的品牌建设的关系

笔者认为,如何有效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是高校文科学报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每个高校与其所在地是血肉相依的整体,传承与传播地域文化是高校文科学报的重要职责之一。高校文科学报在传承、传播和创新地域文化形态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承载着传承文化、繁荣学科建设、支撑学术研究的重任;而丰富的地域文化又为高校文科学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二者是共赢的。

1.地域文化是高校文科学报品牌建设的依托。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看, 地域文化是源流, 是载体, 是支撑。现如今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来说, 地域文化是窗口, 是名片, 是动力, 更是目标。在高校文科学报的选题策划和栏目建设过程中,地域文化无疑是其品牌建设最好的依托之一。如《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的《首都研究》栏目,依托的就是北京作为五朝古都、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样的地域文化;《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得益于镇江市的外籍儿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成就与贡献。

2.高校文科学报是地域文化深化发展和传承的平台。高等院校作为所在地学术研究的集中地,地方文化研究的制高点,有责任、有义务担当传承、传播和研究地域文化的主力军,高校文科学报地域文化特色栏目的设置,不仅有学术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能创造出极好的社会效益,高校文科学报要积极为地域文化的研究搭建高层次的平台,同时创设自己的品牌,实现经济效益。

二、高校文科学报在地域文化栏目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文科学报在栏目设置过程中都注意到了紧密结合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在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需要我们冷静地审视。

1.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在同一地方的不同高校学报之间的地域文化栏目设置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导致研究题材雷同,内容雷同。这一现象并不是少数,在很多位于同一城市的高校学报之間都有。比如,《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西夏研究》栏目和《宁夏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西夏研究》栏目,《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的《吴文化研究》栏目 和《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的《吴文化研究》栏目等。这种重复建设的现象如果不能得到改善,将不利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对高校文科学报的品牌建设也是一种伤害。

2.受编辑学术视野的影响。编辑的学术视野决定了高校文科学报地域文化栏目的质量。而编辑的学术视野受到每个编辑个体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影响。由于长期从事伏案工作,与外界接触不多,知识的更新换代也受到影响,因此有些编辑无法承担起栏目的创新建设任务,不具备学术创新的视野,不了解学术领域的最新动态,自然很难遴选出好的稿件,也很难跟专家平等地交流对话。

3.作者队伍建设困难。作者队伍建设对高校文科学报地域文化栏目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域文化的研究者不可能都集中于某一地,或者某个学校。如何团结老一代的专家、作者,发展新生代的年轻学者,将他们吸引到专栏,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庞大的工程,需要栏目编辑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

三、促进高校文科学报地域文化品牌栏目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文科学报在栏目品牌建设过程中应该强化地域文化的影响,为学报核心竞争力的获取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1.加快学术期刊的市场化经营和现代企业化管理,统筹地区发展。对高校文科学报的地域文化栏目建设来说,位于同一地区的高校之间形成合作状态是最佳的,高校杂志社之间应该搭建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比如赛珍珠是镇江市的一块金名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1991年就开始开设《赛珍珠专题研究》栏目,20多年来,这一栏目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为赛珍珠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该市的另外两所高校——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高专的学报也同样刊发赛珍珠研究的论文,试图将这一文化特色发展为学报的特色,但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合作关系。三家学报可以通过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的网站,依托于镇江市赛珍珠纪念馆,建立赛珍珠史料库、赛珍珠研究作者群;或者在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下面增设期刊部,统筹三所高校的地域文化栏目,即使每一家学报都开设《赛珍珠》栏目,也能做到各有侧重,在共同推进地域文化发展的同时,保持各自的特色。

2.创新编辑理念,建设和谐编辑部。要想获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编辑队伍的建设应该摆在首位,编辑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首先,应该鼓励编辑从繁杂、枯燥的案头工作中解放出来,做交际型的编辑,关注社会、文化的最新动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担当地域文化传播者和传承者。其次,学报主编们应该鼓励编辑做职业规划,参与各种培训班和学术讨论会学习,甚至继续深造,使编辑了解最新学术动态,积极从事科研活动。

3.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作者队伍建设。学报的编辑要在对栏目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选取相关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注意编辑加工的规范化、标准化,并尽快发表,缩短出版周期,保持作者对学报的信任和信心;在版面处理和编校规范上让作者得到更周到的服务,争取将每一次交流的机会都变成增进感情的机会,留住作者,使其长期给学报提供高质量的文章。如《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对赛珍珠文本的研究,到中美文化的交流,见证了一批又一批赛珍珠研究者的成长。编辑部一直以来提供赛珍珠研究的资料查询服务,成为赛珍珠研究的信息中心。

4.借助政府搭建的地域文化平台,通过举办活动传播品牌,进行品牌建设。地域文化的发掘和建设有助于发展地区的旅游经济,因此各级政府都热衷于地域文化的建设。近几年来,宣传本地名人、搭建地域文化戏台的各级政府越来越多。高校学报可以借助政府这一平台,宣传地域文化栏目,从而促进栏目品牌的建设,也使地域文化名片的品位得以提升。如镇江市政府多次举办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抓住这个机会,在每一次会议中充当会议论文的审核者、会议论文集的制作者,为研讨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在每一次会议的专家集结过程中,该刊编辑部都获得了众多专家的信赖和支持,团结并发展了赛珍珠研究的作者队伍。会后,很多参会的论文以及历次研讨会的综述得以在《赛珍珠与中美文化交流研究》专栏中发表,产生了极好的社會影响,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转载机构转载。

如上所述,高校文科学报在传承、传播和创新地域文化形态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丰富的地域文化又无疑为高校文科学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高校文科学报与地域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校文科学报之间要携手合作,促进编辑队伍和作者队伍的建设,借由政府搭建的平台唱自己的大戏,抓住具有学术生长力的公共话题促成栏目的诞生并进一步助推学报的长足发展,将信息资源、人脉资源和编辑出版资源有效整合,成就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增进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地域文化在促使高校文科学报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拥有了高校文科学报为其搭建的高质量的、国际化的展示舞台。这是一个值得高校文科学报编辑为之付出努力的课题,应该有更多的出版人参与讨论,进一步探索高校文科学报地域文化栏目的品牌建设。

[1]刘雁翔. 地域文化:地方高校社科学报构建特色栏目的基石[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6).

[2]胡秋萍. 论地域文化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影响[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6).

[3] 艾小刚,吴卫东. 以地域文化为支撑建设学报特色栏目——第三届“全国社科学报评优活动”地方高校社科学报获奖优秀栏目分析[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6).

[4]潘亚莉. 2012年镇江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5]刘德龙. 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上一篇: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信息传递训练题下一篇:能力培训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