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知识竞赛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七年级历史知识竞赛教学设计 篇一
语文百科第二单元A卷
姓名()学号()得分()
一、填空题60
1、我国的国歌是(),2、最早的文字叫()。后来人们把字刻在竹子和木块上,在竹片上写叫(),在木块上写叫()。
3、中国第一张儿童自己办的报纸是()
4、三顾茅庐是名著()中的典故,是指()去三顾茅庐。
5、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6、在我国古代,()品尝了百草,选出了供人们吃的谷物。
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
8、请写出五岳之名,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9、李时珍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10.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巴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11.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
二、选择题33
1、下面哪个故事不是三国故事()
A赤壁之战 B三顾茅庐 C负荆请罪
D草船借箭
2、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口号是()
A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B和平与发展
C更快、更高、更强
3、古代用“金石丝竹”代指音乐,其中金石指()之类乐器,丝竹是指()之类的管弦乐器 A琴瑟
B钟磬
C萧笛
4、唐代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的“儿女”指()A、孩子们 B、儿子和女儿 C、青年男女
5、我国现行的历法主要分为()
A阳历和公历
B公历和农历
C阴历和农历
6、“温故而知新”是()主张的。A陶行之
B孔子
C鲁迅
7、美国的首都是()A纽约
B伦敦
C华盛顿
8、故宫建于()迄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A元朝
B清朝
C明朝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A重阳节
B春节
C端午节
10、下面哪个不属于三国故事?()
A赤壁之战
B三顾茅庐
C负荆请罪
D 草船借箭
三、连线8 王师北定中原日
霜叶红于二月花 却看妻子愁何在 多多花开淡墨痕 停车作爱枫林晚
漫卷诗书喜欲狂 我家洗砚池边树
家祭勿忘告乃翁)语文百科第二单元B卷
姓名()学号()得分()
一、填空43
1、我国的国歌是(),诞生于()
2、请写出五岳之名,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3、最早的文字叫()。后来人们把字刻在竹子和木块上,在竹片上写叫(),在木块上写叫()。
4、选择朝代与都城:河南开封
南京
北京
洛阳
杭州()在历史上正式成为都城是从金代开始的,当时称燕京。东周是以()为都城的第一个朝代。
()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当时叫做大梁。南宋称()为临安府。
()在东吴时代叫做建业,从东晋开始叫做建康。
5、根据雅号选写国名:芬兰
中国 马来西亚
瑞士
印尼
荷兰
钟表王国()
丝绸之路()
千岛之国()橡胶王国()
千湖之国()
低地之国()
6、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巴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
7、诗经通常分为()、()、()。
8、成语“一字千金”的来源与()的字有关。
9、补充成语
不()而()
不()一()
不()而()
不()一()10.《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写的。
11、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
12.《十面埋伏》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独奏曲,描述的是楚国的()和汉国的()战争的故事。
13、()的画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14.三顾茅庐是名著()中的典故,是指()去三顾茅庐。
二、选择7
1、大洋洲最大的国家是()A澳大利亚
B维也纳
C纽约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A《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B《论语》、《大学》、《庄子》、《中庸》
3、下列是“唐宋八大家”中唐代两位是()A李商隐
王维
B李清照
李白
C韩愈
柳宗元
4、在我国古代,品尝了百草,选出了供人们吃的谷物的是()A扁鹊
B 神农氏
C李时珍
5、比喻在物体内部支撑的架子是()。()指手段,一般用作贬义,指待人处事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比喻立场。A脚跟
B骨架
C手腕
语文百科第二单元C卷
姓名()学号()得分()
一、填空 40
1、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三鼎甲”指()、()、()。
2、人们把()称作“地球的肺”,把湿地称作()。
3、请写出五岳之名,西岳()、北岳()、中岳()。
4、最早的文字叫()。后来人们把字刻在竹子和木块上,在竹片上写叫(),在木块上写叫()。
5、古希腊神话中为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的是()。
6、朝代与都城
()在历史上正式成为都城是从金代开始的,当时称燕京。东周是以()为都城的第一个朝代。
()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当时叫做大梁。南宋称()为临安府。
()在东吴时代叫做建业,从东晋开始叫做建康。
7、根据雅号写国名。
钟表王国()
丝绸之路()
千岛之国()
千湖之国()
8、“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
9、唐代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的“儿女”指()
10、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巴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的代表作是 “爱情三部曲”——()、()、()。他的批判性自传体是()
11.请写出三个三国故事:()()()
12、《声声慢》是()写的词。
13、沈括著述的科学巨著为()
14、我国古代最多产的剧作家的()
15、战国七雄是()、()、燕、韩、()魏、()。
二、选择题10
1、“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含量的增加而造成的。A样子
B氩气
C 二氧化碳
2、《屈原》这部历史剧是()写的。A屈原
B柳宗元
C郭沫若
3、下列是“唐宋八大家”中唐代两位是()A李商隐
王维
B李清照
李白
C韩愈
柳宗元
4、大洋洲最大的国家是()A澳大利亚
B维也纳
C纽约
5、比喻在物体内部支撑的架子是()。()指手段,一般用作贬义,指待人处事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比喻立场。()比喻所控制的范围
A手心
B骨架
C脚跟
D手腕
6、“温故而知新”是()主张的。A陶行之
B孔子
C鲁迅
语文百科第二单元A卷
答案
姓名()学号()得分()
一、填空题60
1、我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2、最早的文字叫(甲骨文)。后来人们把字刻在竹子和木块上,在竹片上写叫(牍),在木块上写叫(简)。
3、中国第一张儿童自己办的报纸是(儿童时报)
4、三顾茅庐是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典故,是指(诸葛亮)去三顾茅庐。
5、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6、在我国古代,(神农氏)品尝了百草,选出了供人们吃的谷物。
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
8、请写出五岳之名,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李时珍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10.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巴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春)、(秋)。
11.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词)。
二、选择题33
1、下面哪个故事不是三国故事(C)
A赤壁之战 B三顾茅庐 C负荆请罪
D草船借箭
2、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口号是(C)
A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B和平与发展
C更快、更高、更强
3、古代用“金石丝竹”代指音乐,其中金石指(B)之类乐器,丝竹是指(A C)之类的管弦乐器 A琴瑟
B钟磬
C萧笛
4、唐代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的“儿女”指(C)A、孩子们 B、儿子和女儿 C、青年男女
5、我国现行的历法主要分为(B)
A阳历和公历
B公历和农历
C阴历和农历
6、“温故而知新”是(B)主张的。A陶行之
B孔子
C鲁迅
7、美国的首都是(C)A纽约
B伦敦
C华盛顿
8、故宫建于(B)迄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A元朝
B清朝
C明朝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A)A重阳节
B春节
C端午节
10、下面哪个不属于三国故事?(C)
A赤壁之战
B三顾茅庐
C负荆请罪
D 草船借箭
三、连线8 王师北定中原日
霜叶红于二月花 却看妻子愁何在 多多花开淡墨痕 停车作爱枫林晚
漫卷诗书喜欲狂 我家洗砚池边树
家祭勿忘告乃翁
语文百科第二单元B卷
家)、姓名()学号()得分()
一、填空43
1、我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
2、请写出五岳之名,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3、最早的文字叫(甲骨文)。后来人们把字刻在竹子和木块上,在竹片上写叫(牍),在木块上写叫(简)。
4、选择朝代与都城:河南开封
南京
北京
洛阳
杭州(北京)在历史上正式成为都城是从金代开始的,当时称燕京。东周是以(洛阳)为都城的第一个朝代。
(河南开封)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当时叫做大梁。南宋称(杭州)为临安府。
(南京)在东吴时代叫做建业,从东晋开始叫做建康。
5、根据雅号选写国名:芬兰
中国 马来西亚
瑞士
印尼
荷兰
钟表王国(瑞士)
丝绸之路(中国)
千岛之国(印尼)橡胶王国(马来西亚)
千湖之国(芬兰)
低地之国(荷兰)
6、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巴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7、诗经通常分为(风)、(雅)、(颂)。
8、成语“一字千金”的来源与(王羲之)的字有关。
9、补充成语
不(约)而(同)不()一()
不(辞)而(别)不()一()10.《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写的。
11、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词)。
12.《十面埋伏》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琵琶)独奏曲,描述的是楚国的(刘邦)和汉国的(项羽)战争的故事。
13、(张大千)的画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14.三顾茅庐是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典故,是指(诸葛亮)去三顾茅庐。
二、选择7
1、大洋洲最大的国家是(A)A澳大利亚
B维也纳
C纽约
2、“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A)A《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B《论语》、《大学》、《庄子》、《中庸》
3、下列是“唐宋八大家”中唐代两位是(C)
A李商隐
王维
B李清照
李白
C韩愈
柳宗元
4、在我国古代,品尝了百草,选出了供人们吃的谷物的是(B)A扁鹊
B 神农氏
C李时珍
5、比喻在物体内部支撑的架子是(B)。(C)指手段,一般用作贬义,指待人处事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A)比喻立场。A脚跟
B骨架
C手腕
语文百科第二单元C卷
姓名()学号()得分()
一、填空 40
1、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三鼎甲”指(状元)、(榜眼)、(探花)。
2、人们把(森林)称作“地球的肺”,把湿地称作(地球之肾)。
3、请写出五岳之名,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4、最早的文字叫(甲骨文)。后来人们把字刻在竹子和木块上,在竹片上写叫(牍),在木块上写叫(简)。
5、古希腊神话中为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的是(普罗米修斯)。
6、朝代与都城
(北京)在历史上正式成为都城是从金代开始的,当时称燕京。东周是以(洛阳)为都城的第一个朝代。
(河南开封)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当时叫做大梁。南宋称(杭州)为临安府。
(南京)在东吴时代叫做建业,从东晋开始叫做建康。
7、根据雅号写国名。
钟表王国(瑞士)
丝绸之路(中国)
千岛之国(印尼)
千湖之国(芬兰)
8、“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论语)(中庸)(孟子)(大学)。
9、唐代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的“儿女”指(青年男女)
10、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巴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的代表作是 “爱情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批判性自传体是()11.请写出三个三国故事:(赤壁之战)(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12、《声声慢》是(李清照)写的词。
13、沈括著述的科学巨著为(梦溪笔谈)
14、我国古代最多产的剧作家的(关汉卿)
15、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二、选择题10
1、“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的(C)含量的增加而造成的。A样子
B氩气
C 二氧化碳
2、《屈原》这部历史剧是(C)写的。A屈原
B柳宗元
C郭沫若
3、下列是“唐宋八大家”中唐代两位是(C)
A李商隐
王维
B李清照
李白
C韩愈
柳宗元
4、大洋洲最大的国家是(A)A澳大利亚
B维也纳
C纽约
5、比喻在物体内部支撑的架子是(B)。(D)指手段,一般用作贬义,指待人处事所用的不正当的方法。(C)比喻立场。(A)比喻所控制的范围 A手心
B骨架
C脚跟
D手腕
6、“温故而知新”是(B)主张的。A陶行之
B孔子
C鲁迅
2.七年级历史知识竞赛教学设计 篇二
一、“读”
历史学科属于社会学科, 在教学中属文科类, 注重“读”的方法, 能使学科教学突出文科性质, 又能改变历史学科在教学中因所学知识内容多为过去发生的事情, 缺少直观现实的道具应用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缺点。“读”不是没有计划的读, 而是教师要在备课时, 有目的有意识地全篇阅读或挑选课文内容中的一部分来让学生读, 课文的导言部分 (如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华夏之祖》的导言) 、史料部分 (如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中的历史人物孔子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历史事件的重要内容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中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意义 (如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伐无道, 诛暴秦》中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等) 。而阅读的方式, 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 采用全班默读课文 (有助于学生从兴奋的课间活动中安静下来, 收敛心神,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和线索) 、全班集体朗读, (琅琅书声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个人朗读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等形式, 从而既能体现文科的特点, 又能达到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作用, 一举两得。
二、“思”
“思”即为学生思考问题。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让学生进行思考, 无疑是一种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全文或一部分内容进行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出问题, 思考问题, 让学生真正地参与教学, 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人, 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 也是对学生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同时让学生真正全面提高素质,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历史, 读懂历史。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时, 在全班全文阅读的基础上, 我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 解答问题, 思考“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生活方面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产生这种不同点的原因是什么”;在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让学生先后朗读了导言中司马迁在《史记》和《宋书》里对江南的描述后, 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动脑筋”题:“两者对江南的描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并让学生分组比赛, 看哪一个小组能最快最多地发现问题, 解答问题, 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节课过程中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问”
“问”是在学生“读”“思”的基础上,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回答;或是学生就自己在读和思的过程中无法解答的问题向教师提出疑问, 让教师解答。这种方式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 可以增强学习的探究性,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当然在这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培养学生能力, 向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方向进行, 也要加强对学生所提出问题的方法引导, 不能任意而为之。在“问”的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针对所问题目的难易程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解答,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在回答问题中获得成就感, 提高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如在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中, 教师提出 (1) 秦朝是在哪年完成了统一? (2) 秦统一后的最高统治者称什么? (3) 秦统一后使用的文字、货币叫什么? (4) 秦统一后采取的加强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有哪些?等等基础性的问题, 应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解决课文的知识点,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知识点。在学生对基础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 再通过思考和启发来问“通过本课的学习, 你能说说你对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认识吗?”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七年级历史知识竞赛教学设计 篇三
今夜,明月分外圆。清风徐徐吹来。使人感到十分温馨。在这个夜晚,我们班上举行了一次月球知识竞赛的栏目,使我们的课外又增加了许多的知识。这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每个节目都各具特色,使人难以忘怀。有紧张激烈的问答题,优美动听的月亮歌曲;有诙谐幽默的小品表演,灵活好看的舞蹈;还有感情真挚的朗诵等等。在这些节目中,最使我难以忘怀的还是月亮诗背诵和讲故事了。先说讲故事吧,当屏幕上出现月亮故事这个标题时,我真有点不知所措,因为我们这个组从头到尾就没有准备过这个节目,但是,如果我现在弃权,那么就要记零分了。眼看着前面的同学以个个都能流利的讲出自己准备的故事,而我却焦躁不安,但是我必须准备以个。啊!我知道了,前几天不是看过一个关于月球的来源的一个故事吗?别人一定想不到的,就是它了。轮到我讲故事了,我信心满满的大步跨上演讲台,我们组员们都为我捏一把汗,而我,却在台上轻松自如的尽情挥洒,虽然有时我吐错了一个字,甚至记不清楚下一句话了,但是,我是相信我自己的,相信自己一定能为组里争取分数。讲完后,台下响起一阵激烈的掌声。通过这次讲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自信。
这次活动最精彩的莫过于背诵月亮诗了。知道为什么吗?那就跟着我一直看吧,第一组的代表上台了。他说了三四句就下台了,然后一组的组员陆续背诵。每个组都有五分钟时间。背对每个句子得五分!这个环节可是得分的关键哦!继续看吧,第二组的代表上台了,不过她好象没做好准备,也说的不多,但是呢,鲁冰花同学可厉害了,一口气说了二十多个句子,对我们来说已经是极限了,随后,三组也说,他们得分也很不错。
到我们这一组了,我们组第一个代表就是我,面对以上三组的精彩表现对我的压力可不小啊。记时要过了,还有两分钟记分员报着时间催促道。我飞快的跑上台,准备多说几个,可是当我背了三句话时,脑子里变得一片空白,那些平时挂在嘴边的诗句也跟我玩儿其了捉迷藏。为了整体,我悻悻走下台来,虽然我在台上的表现不是很如意,但是其他组员的表现让我感到十分舒心,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说,使我们这一组这轮的分数能够领先,通过这次说诗句,使我知道了团结力量大的真正含义。
4.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四
一、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北:P1101727年,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共同管理西藏。
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史实
北:P110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设伊犁将军,加强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主要措施:略。
四、戚继光抗倭:明朝时戚继光抗倭。
P104-105(1)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倭寇到到处烧杀抢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2)戚继光训练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后又开赴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抗倭寇基本肃清。
五、郑成功收复台湾
北:P105—106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地区,1661年,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在当地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顺利地在台湾登陆并迅速包围了入侵的荷军。1662年,荷兰总督被迫签字投降,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和其他国家也起到保护作用。
六、雅克萨之战
5.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篇五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 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 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掌民政 司
三司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掌刑狱
都指挥使司(都司)--掌军政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2、特务统治
锦衣卫成立于洪武年间,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由皇帝亲自主持,负责保卫皇帝安全,侦缉官员 和百姓言行,不受法律约束,可直接实行缉捕。
3、八股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考试命题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考生不许有自己的见解,严重束缚了人们 的思想。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文体: “八股文” 。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2、明成祖加强统治:
①1421 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②强化君权,进行削藩;
6.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篇六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规模:日本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东渡:
1.评价:鉴真是唐朝和日本文化交流中影响的人物。
2.六次东渡: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鉴真的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盛后,派遣世界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进中医,天文,历算等.
4.朝鲜音乐也传入唐朝.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主要活动及贡献:
(1)在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回国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大唐西域记》: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隋唐科举制度:
北: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二、武则天
北:P13-15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四、唐与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北: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鉴真东渡
北: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识图P34鉴真东渡示意图)
(三)玄奘西行
北: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为了求取佛经精义,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玄奘西行示意图)
六、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略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P6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北:P75-7612,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为元世祖。
初一历史复习方法
一、历史学习:似易而实难
2、难在答题——题能看懂,答案难做,容易失分。
具体对策:
“一看”,看清分值,把握得分点,做到心中有数;
“二找”,按照题意,回归课本,找到相关知识点;
“三规范”,答题语言规范化是最容易忽略的问题。
3、难在复习——书有几本,题海无边,难以入手,效率不高。
具体对策:
文明史,历史复习的新角度;
专题化,历史考试的总趋势;
重基础,体现基本能力要求;
重现实,适度结合热点命题。
二、历史解题:公式化模式+发散思维
根本原因(根源)+具体原因+直接原因(最直接的称导火线)
内部原因(自己的)+外部原因(对方的和环境的)
主要原因+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2)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三、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3、判断成败及原因
4、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5、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7.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 篇七
[知识要点]
1、农业的进步
(1)水利
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2)农业 耕犁:安装了犁壁。
耧车:播种工具。
(3)耕作技术,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4)农作物,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桑麻广泛种植。
2、手工业进步
(1)丝织: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2)冶铁: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3、商业繁荣,长安,洛阳出现专业商业区——市
8.七年级历史知识竞赛教学设计 篇八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
⒉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为了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联系,巩固统治。
4.大运河:2+3+4+5=1。2:全长两千多千米;3点:中心洛阳、北到涿郡、南到余杭;4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5大水系: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1: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开通后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巩固了统治。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1)、选贤用能,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3)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4)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5)、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武则天统治时期,史称“贞观遗风”,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⒋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由于他重用贤能,任用名相,锐意改革等。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5.唐朝出现的新型农业工具——曲辕犁,可用于控制入土深浅。与新的灌溉技术——筒车一起,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⒈科举制度:(1)隋朝时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和发展。
(2)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3)常设的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明经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4)科举制度的作用(p130)
2.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骑马出行普遍而富有情趣。
3.唐朝习俗风尚、思想文化的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唐朝的时代精神:博大开放、汇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
(1).设都督府,由当地贵族管理: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并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2).和亲,会盟: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3).册封,会盟: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2.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体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3.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即拥戴他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4.吐蕃就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唐朝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原因:唐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⒈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2.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3.唐太宗时,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大唐西域记》)
4.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
事件内容
身份
时间
目的地
目的独行或
结伴
是否
回国
共同
贡献
精神
鉴真东渡
僧人
唐玄宗
日本
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结伴
否
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都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玄奘西游
僧人
唐太宗
天竺
西行取经
引进文化
独行
是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总结出隋唐时期我国有哪些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
①我国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②《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品;③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④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⒈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指的是李白,人们称他为诗仙;“杜”指的是杜甫,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⒉唐朝时期的乐舞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舞》。
⒊唐朝时,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其中以泥塑和壁画(如壁画《飞天》)为代表。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政权名称
建立
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
916年
契丹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北宋
960年
汉
赵匡胤
汴京
西夏
1038年
党项
元昊
兴庆
⒈1004年,辽军的进攻威胁到北宋都城的安全。对此,宰相寇准坚持宋真宗亲征。
⒉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这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⒊1044年,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⒈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他就是金太祖。
⒉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掳走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⒊金灭北宋的同一年(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形容的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
5.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⒈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⒉宋代,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重心南移主要原因:(见笔记)
⒊“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⒋北宋前期,从越南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
5.宋代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6.宋朝时,瓷器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中国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7.北宋前期,由于商业的繁荣,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的纸币有会子、关子。
⒏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并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设蕃坊、蕃市、蕃学。外贸范围广。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⒈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⒉宋朝时,社会的主体是士农工商。
3.宋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户编定为坊郭户进行管理。
4.宋代城市中出现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瓦舍的出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⒈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
⒉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首领是铁木真。
⒊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政权建立。
4.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元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5.元朝建立后,很快便出兵灭了南宋。南宋大臣文天祥坚持抗元,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6忽必烈即位后,大力推行以采用汉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①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②推行重农政策。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诏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7.元朝实行人分四等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8.元朝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⒈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
⒉战国时期,人们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 宋代,人们进一步发明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应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
⒊元代的黄道婆向黎族族人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加以创新,使松江地区成为江南棉纺织中心。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黄道婆成为“衣被苍生”的棉神的化身。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⒈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
⒉《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被誉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3.宋代三大词人:北宋苏轼、两宋之交的李清照、南宋辛弃疾。
4.元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关汉卿是元杂剧最负盛名的作家,代表作是《窦娥冤》
第17课 探究《清明上河图》
⒈《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它是北宋张择端所作。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政治:废宰相制度,设立厂卫制度、设立廷杖制度、设立军机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1.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由胡惟庸案开始,废除了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设立廷杖制度,它使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
明成祖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
⒊“厂卫”包括东厂和锦衣卫,它是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⒋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⒌科举制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无法选拨到真正的人才。当时所作的文章称为——八股文
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⒈明清时期,我国边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等国的侵略。
⒉明代,戚继光于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然后又到福建和广东抗倭。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3.明末,在高山族人民的帮助下,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了占据台湾地区的荷兰殖民者,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4.17世纪40年代,沙俄大举入侵我国东北地区。80年代,在雅克萨反击战中,康熙帝亲征。清军重创俄军。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清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方式:武力平叛、加强管理、联络感情)
1、平定准噶尔部、回部贵族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2、建立对**、**的册封制度和“金瓶掣签”制度,设立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设置将军和参赞大臣等官职,加强对东北和西北边疆的管辖。
4、以会盟联姻等方式,并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联络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的感情。
二、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恩威并重、刚柔并济
三、⒈准噶尔是蒙古族的一支,17世纪时得到了沙俄的支持,发动叛乱,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曾亲征大战噶尔丹。
2.回部是维吾尔族人。
⒊清朝,顺治皇帝接见西藏喇嘛教首领**,正式赐予“**喇嘛”的封号;
康熙皇帝接见另一位喇嘛教首领**,正式赐予“**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和**都得经过中央册封。
4.乾隆皇帝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⒈明成祖迁都北京,经他营造的新北京城由外向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在称为故宫。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扰。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⒈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代表作《本草纲目》,它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2.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3.明清四大名著分别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⒈郑和下西洋。时间:明初,1405——1433年
次数:七次
到达的地方:郑和的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意义: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原因:(1)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
(3)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影响了中国的进步。
(4)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3.闭关政策的影响
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⒈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荣盛世指的是:康乾盛世。
⒉“康乾盛世”时期包含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统治时期。
⒊明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向近代文明演进。
⒋明清时期面临的主要危机体现在哪些方面?
(1)农民战争的打击,如李自成起义、白莲教起义;
(2)实行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文字狱等政策阻碍了历史发展;
(3)封建统治者愚昧自大,固步自封,不了解外部世界,落伍于世界潮流;
(4)英国19世纪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中国更加陷入了深重的危机。
史料诊所
一、以下情境描述中,有四处错误。
请逐一指出,并加以改正。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唐朝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我国最早的石拱桥;北宋平民蔡伦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四百年;指南针也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由意大利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的明长城,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错误:
改正:
(2)错误:
改正:
(3)错误:
改正:
(4)错误:
改正:
材料分析题:
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为祖国的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阅读材料,请回答: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全球通史》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材料三:“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体现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在这一民族政策的指导下文成公主嫁给了谁?他是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清朝时期为了管理这一少数民族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3)从材料三中可以获得的有效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控制实行了什么制度?
(4)概括指出材料中提到的封建帝王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的作用?
二、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
在明清时期,面对入侵,抒写了民族不朽的篇章,创造了千古的英雄业绩。请回答:(一)知识归类:
【明清外患的到来】
【坚强不屈的反抗】
(1)明朝:倭寇之患
抗击倭寇
(2)清朝:
侵占台湾
收复台湾
(3)清朝:
入侵黑龙江
抗击沙俄
(二)理解感悟:
(4)在中华民族不屈的反抗中,我们体会到一种怎样的精神?
9.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篇九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
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
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
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初一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3、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华夏之祖】
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
黄帝→人文初祖
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遗址在云南省元谋县(位于长江流域)。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遗址在北京周口店,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3.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4.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会人工取火,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的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山顶洞人,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破.解彩陶之谜】
陶器产生的历史条件:
陶器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形成而发明的,距今大约七千年。而农业大约是在距今一万多年前开始出现的。在农业生产出现之前,人类的远古祖先靠原始的狩猎、采集维持生活。由于所获食物的有限,一般都是随即消费掉了,很少需要贮存;贮存容器多由大自然中的植物枝条或较大些的果实硬壳加工、编制而成。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以后,一方面所获取的食物多了,需要贮存多余部分以备无收获的季节食用;另一方面,植物的种子也需要贮存保留至来年再种;再者,要防止自然界其他动物、虫类对贮存食物、种子等的危害,原先的那些容器显然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陶器的出现是必然的,它是农耕生产的伴随物。
陶器的发明与火的利用,是与人们对于粘土的认识分不开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远古祖先们逐渐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会变得硬结起来,如再经火烧烤,则会变得更加坚硬,且火烧时间越长、火力能达到的程度越高,粘土的坚硬程度就越高。这时候的粘土,即使再泡进水里,也不会松散或变软,且再不会回复到粘土的原本形态。因此,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远祖认识火和粘土的性质、作用的结果。
彩陶,顾名思义,就是表面有彩绘装饰图案的陶器。它分为彩陶和彩绘陶两种。彩陶是在陶坯上直接绘制图案,然后入窑烧制的,其特点是彩绘图案可经久不脱;彩绘陶则是将花纹图案绘制在烧成后的陶器表面,其缺陷是图案花纹容易剥落。彩陶的制作:
彩陶的制作,主要有几个环节:挖陶窑、制陶坯、烧制。
当时的陶窑主要有两种形式:横穴窑、竖穴窑。它们的面积一般不大,大型陶器一次只能烧制一只,小型的一般一次也只能烧几只到十几只。
彩陶的坯子一般是手工制成,具体有两种方式:小型的器物大多直接用手捏塑的方法制成陶坯,比较大型的器物用泥条圈叠筑法或泥条回旋盘筑法。前者是先把经过充分搅拌、揉捏的粘土搓成泥条,然后把泥条做成一个个圆形泥圈,再把泥圈一个接一个地迭起来,制成坯子;后者是把一根泥条回旋盘成陶坯的雏形。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陶器的制作也开始采用轮制法。这样制成的陶器厚薄均匀、外形美观。
初步成型的陶坯在稍稍晾干后,要用光滑的石子或其他一些光滑坚硬的工具对它的表面进行压磨,以使之缜密平整。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
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的老师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只有对它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它的动力,所以对于政治和历史的学习也是如此。中学阶段学习历史和政治并不只是为了成绩,一个人的政治和历史水平的高低往往会表现在一个的修养上。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享受,就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政治、历史,首先就是要培养对政治、历史的兴趣。
学会归纳总结。
学习政治和历史不能仅仅是囫囵吞枣似的死记硬背,要学会归纳总结。对于初中的历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把所学的历史事件串起来,然后拓展,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进而牢牢掌握课本的内容。对于初中的政治,可以把类似的热点话题总结到一起,比较他们的不同点,比较他们反映事实的差异。把政治和历史知识点用自己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有助于学习和掌握。
多读书,多关注热点话题。
不能仅仅把学习的范围局限在课本上,当课本上的知识点掌握的足够熟练,我们可以去多读一些课外书,像《史记》就是一本很好的了解历史的课外书。课外时间也可以抽时间观看新闻联播,我们可以从新闻中获得书上没有的对历史事件和热点话题的看法,我们能从新闻中了解到大众对于热点话题的看法,这对我们学习初中的政治和历史是十分有用的。
改变以分数为中心的观念学习历史:
要想学好初中历史一定要改变自已心里一切以分数为为中心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分数将会被越来越谈化人生的标签,不少中学生以及家长并没有从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中走出来,认为分数在考试中占的分值较小,于是给它一个“副科”的名字,这无形中会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一种错觉,历史不重要,这样以来就无形的降低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后的时间分配,从心理上改变思维,不为分数而学习,这不仅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也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心理素质。
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历史
纲举目张的学习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历史学有它自身的学习方法,它的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围绕着中心线去讲述的,也就是说,它的知识点不是散乱的,在学习每一个章结的时候都以围绕着这条线索来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比如,整个历史书都是围绕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及社会风俗和影响来发展的,无论学那个历史事件或者那一个章结,都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眼光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以来,历史也就变得不那么复杂了。
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初中历史:
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特别是初中历史,基本停留在对历史根须念和定义的认识节段,在这个节节段,有大量的历史图片供同学们欣赏和参考,要具体结合地图,人物图片,时代背景图片,这样才能对做出一个全景展现,极有利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并且在学习这些地图或图片的时候,也就基本了解了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熟知了每一个朝代的地域版图以后,自然就会明白,那个朝代是强大的,那个朝代的发展是落后的,疆域广扩的国家背后一定有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后盾。
用比较的眼光学习初中历史:
10.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篇十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
采用育秧移植。③蔬菜有许多新品种。④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⑤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⑴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⑵长安城:①建筑宏伟;②市坊分开(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③街道规划整齐;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
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思考: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①设置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
②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③册封制度: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和南诏的首领
④军事进攻:唐太宗打败东突厥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
思考:隋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辉煌的文化?
①经济繁荣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七年级历史知识竞赛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树08-20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06-27
七年级历史教学评价07-23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总结11-04
七年级下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09-11
历史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9课06-27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06-16
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七年级何云耀09-08
七年级下历史教学工作总结(邓丽霞)06-14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的教学反思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