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风险论文

2024-10-11

金融市场风险论文(精选11篇)

1.金融市场风险论文 篇一

2.1制度风险取代价格风险不可避免的,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业深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创,而由此产生了众多的信用风险。

这种风险的不断强化很可能使得过去的金融市场风险由新的金融监管风险所取代。

并且随着金融信用风险的不断扩大,两种风险都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如果控制不住,还有可能造成金融机构的信用崩溃的惨痛代价。

2.2金融产品被价格风险取代虽然世界货币体系中美元挂钩已经取消,但是目前的`全球经济,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元汇率以及利率的动荡仍旧是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

并且目前金融市场都是通过美元资产进行统计,一旦美元的价值变化,国际金融信用问题在未来也必将会更加动荡欺负,弊端日益明显。

可见价格风险深深地影响着国际金融风险。

这将导致各个国家的政策调整以及市场的调整的难度系数大大地提高。

纵观这几年的美元变化,动荡不定的,但是更可怕的是美国的操纵美元。

价格风险对金融产品风险的取代不容我们忽视。

2.金融市场风险论文 篇二

一、金融市场风险的识别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要想弄清金融市场的风险因素以及其表现形式, 就需要对其进行详细地了解。金融市场风险的识别过程实际上对是指金融机构或工商企业在经营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风险判别, 并对其影响做出估计, 从而更加了解金融市场的风险。风险识别、市场因子分析、风险结构估计、风险状况报告是风险识别的主要方面。

(一) 识别

尽管金融风险在企业的表现形式多样, 但是资金流失以及企业的财政情况才是金融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果要对金融风险进行相关的识别和认定, 需要考察现金流生产的主要环节, 以及生产经营活动等。另一方面, 企业对于资金管理需要加强制度方面的制定, 加强资金的管理, 从可能导致资金流失发生变动的风险进行总结, 以把握解决问题的具体防范措施。

(二) 因子分析

根据金融市场价格间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情况, 可以将一个具体的市场风险进行分解, 具体分为一种或几种单一市场风险因子, 风险之间出现相同的市场风险因子是正常现象。对做市场因子进行研究过程中必须要把企业的各项业务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分析, 以保证在同一时间区间上的市场风险一致。还能在企业内部进行小范围的冲消, 再把企业各项业务的市场风险进行分析和归并, 从而了解企业的总体市场风险状况。

(三) 结构估计

金融市场风险结构作为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是表明企业的市场风险因子不同水平波动的概率将会造成市场风险的程度情况。在进行市场风险结构的估计时, 除了将企业内部的业务状况考虑在内外, 外部市场环境的系统分析也是应该考虑的内容。一般情况下, 只需要参照分析出市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某一集对企业发展运行造成的影响情况, 就可以进行市场风险的结构性质, 例如:低、中等、显著、高等级别的判定。

(四) 状况报告

对于企业来说, 如果经历了市场风险种类及其结构分析等相关分析后得出企业的风险报告总结。市场风险报告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弄清已经遇到的风险问题, 并给予一定的解决措施或者处理方案, 全面反映了企业总体风险状况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市场风险种类及其影响;市场风险的结构性质。鉴于企业经营生产的现金流的分布情况看, 金融市场环境以及不同市场风险的结构性质也会随时间而变化。因此, 应定期对风险状况的估计结果进行调整。

二、规避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 完善金融市场

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后, 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虽然我国的经济贸易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但是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既是机遇, 更多的还是挑战。我国的市场和国际市场目前实现了接轨, 中国的自主商品能够及时投入到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 但是金融方面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事实, 特别明显的一点就是国际市场由于需求量变化、价格调整等问题造成金融风险的出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首先是我国自身存在的经济梯子问题。其次是国际市场上带来的影响。从上述问题来看, 我国的市场体系不够完整, 例如:根据相关的标准, 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是金融体系最基本的组成, 这些都是必须具备的元素。根据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经济发展情况来看, 金融市场逐渐朝着规范化、国际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在金融风险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市场架构, 市场规模扩大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第二, 衍生品创造了一个风险管理的市场, 其意义在于补充和完善了金融市场的所需, 大大加快了金融市场各组成部分的更新与发展。

(二) 建设金融工程

众所周知, 金融市场风险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巨大的阻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收入的增加必将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兴起和发展。金融工程作为21世纪的标志性工程, 将我国的发展对象和目标转移到金融工程中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是一次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难得机遇。中国如果想实现市场经济的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应该把投资重点放在金融业上, 以此来提高自己的金融竞争力, 积极参与到国际上的金融竞争过程中去, 通过采取:放开金融价格、消除金融压制、鼓励金融创新等相关措施来积极参与到新世界金融业工程中去。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动中国金融工程进步的同时, 需要以一个科学的眼光看待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应该把眼光放长、放大, 这样才会发现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解决措施的选择提供真实的资料来源。

目前金融业已经成为我国行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这是因为金融工程能够代表现代金融高科技的运用情况, 对于中国金融体系实现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目标有着深远的促进意义。国家或者政府需要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抉择, 对于金融技术应该加大资金投入, 提高金融工程技术的效率, 避免金融风险的出现。在发展金融工程的时候, 需要做到的几个方面是以金融风险管理为中心, 实现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加强金融体系的风险配置功能的改进, 目前, 造成中国金融体系风险配置功能不完善的实际表现形式为, 不能有效地进行风险配置, 且没有足够的市场工具。中国在发展金融工程技术的时候, 需要给予金融工程足够的重视。弄清金融工程技术先进性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情况,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为了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金融工程技术来发展自己, 特别是在完善金融体系风险配置功能, 提高金融机构管理决策水平等方面开展金融管理工作。对于金融工程, 我们也应当深刻认识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目前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 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金融管理, 防止出现照搬照抄国外的产品和模型。对于金融工程的管理作用, 我们可以使用金融工程技术来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对于金融工程的局限性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三) 实施金融监管

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有着必然性和紧迫性, 这不仅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管理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国际资本流动需要。尽管我国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但是世界市场仍是资本主义市场为主, 并且形成了跨国联系, 造成各国资金流动跨国界。资金的跨国流动能够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最直接的就是经济危机。一旦某个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问题,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应该加强金融监管。第二, 我国金融市场的需要。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 中国的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 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更是显示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成绩。尽管我国的金融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出现了很多金融违规事件, 使得金融风险的概率加大。

以上的问题均表明在我国加强金融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这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笔者分析总结了加强金融管理的具体措施, 可以从几个方面开展:

(1) 弄清风险承受能力。金融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行业, 出现问题后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国家应该弄清自己的风险应对能力,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设定可承受的风险范围。避免因风险能力薄弱而带来的问题, 对于风险承受力的范围更加需要控制, 否则将出现经营危机;阻碍了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 加强风险管理力度。风险管理力度的增强, 主要是经过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其重点在于做好以下工作, 例如:风险的识别、衡量、管理方法、控制、监察等不同的环节。目前人们对于风险的衡量已经积累了很多测试方法, 并且对风险控制系统检查, 形成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3) 保持信息反馈。保持信息反馈的意义重大, 除了可以满足市场有效前提的存在, 保证各个资金投资者的合理流动, 促进国内监管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 保持金融信息的反馈, 应该积极发挥“两会一行”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 的作用, 通过三方联席会议制度, 使得内部关系和谐发展。 (4) 完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能够对金融风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法的裁决, 也是约束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但是当前我国对于金融业的法律还比较少, 这就不能保证我国金融市场健康的发展。国家应该召集大量既熟悉国际惯例又了解国情的人才, 进行构建监管法律体系的工作。 (5) 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自律的根本是在倡导企业实施自我管理, 如今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采取的方法是行业自律进行金融监管。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辅相成, 只有将其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自律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 金融业的发展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是巨大的, 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融资证券化等都是将来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造成全球经济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 带来的结果是金融资产在价格、估计、预算等方面逐渐成为了测量金融市场风险的关键所在。根据这一情况, 我国应该积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在金融工程和金融监管两大方面实现突破。

参考文献

[1]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型与技术[M].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李贵义.金融全球化与金融风险管理[J].甘肃金融, 2006, (7) :2-4.

[3]程希骏, 胡达沙.金融投资数理分析[M].第1版.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 2001.

[4]陈忠阳.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 2004, (4) :76-79.

3.金融市场风险论文 篇三

具体到操作,企业应该怎样做呢?

思想风暴

当前,很多企业将其自身陷入“悲惨式增长”原因归咎于不可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多上市公司年报中也提到的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的业绩下滑,我们认为这实质上是“企业经营不善”的一种借口,因为企业完全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管理这些风险。

我国企业在加工制造能力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自主知识产权和金融方面却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特别是金融领域。企业通过金融领域转移管理风险的意识较差,如果不从思想上重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我国企业也面临如日本的“金融败战”一样的问题。企业通过参与期货市场等金融衍生品市场,运用套期保值手段,利用期货市场反映远期价格的功能,锁定原材料成本或者是销售利润,达到管理风险的目的,并更好地专注企业所擅长的加工制造业。

在思想意识上的不重视或者是有误区、对期货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我们很多企业的教训很深。我国山东某全国知名民营轮胎厂,通过采购天然橡胶生产轮胎,近年汽车价格不断下滑,轮胎价格也持续下降,而上游天胶价格却由于生产的季节性、供应的不稳定性价格波动很大,这使得该企业理应有通过期货市场买入套期保值转移天胶价格波动风险的需求,但该民营企业家一方面思想上认为期货风险大,类似赌博,另一方面认为该厂采购量大,供货商一般会低于市场价几百元每吨供货。该民营企业家严格来说,最多是实业家、产业家,不能称之为企业家,他犯的致命错误就是,企业面对原材料价格变动风险,不利用金融市场管理,而漠然视之,其实这才是赌博。另一方面,供货商可以优惠几百元供货,但价格的变动远远大于几百元的水平,也可以称之为“占小便宜吃大亏”。该企业的直接后果是在2005年一季度橡胶价格在13000附近时没有参与期货市场,天胶价格后来一路上涨,至2006年初接近20000元/吨,企业经营陷入了很大的困境。

风险评估

在思想上重视企业面临的风险后,就要了解本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比如是原材料采购的风险,还是产品销售的风险;是进出口汇率的变动风险还是持有的货币资金利率变动的风险。了解企业面对的风险,作出参与哪些金融市场、哪些品种以及买卖方向的判断,并据此做出套期保值计划。计划的制定应以本企业现货实际需求为依据,套期保值是对风险的转移与规避,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从保值的本意上讲,保值就是将风险的敞口部分封上,只要企业对市场有敞口,就有必要保值,面对哪些风险就规避哪些风险。

意在长远

企业如果长期有计划地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并严格遵循既定的方针和原则,其长期的整体销售业绩(或采购价格)是可以高于(或低于)同行或市场平均价的水平。不能单看某一次保值的操作结果,不一定就能获得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说,不一定每次保值都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但长期做下来是会有显著效果的。同时要正确认识保值过程中期货市场的亏损,期货市场中的保值交易并不能保证企业在期货交易的估算中都是盈利。其原理是利用期现两个市场套期保值,以一个市场盈利弥补另一个市场亏损。企业进入期市的目的是保住认为合理的价格(即目标价格),管理原材料价格风险,期货市场的亏损刚好说明了现货市场的盈利,或者是期货市场的盈利用于弥补现货市场高价采购的亏损。在这方面,企业的决策者尤其要认识清楚,期现两个市场要结合起来分析。

健全内控

我国企业通过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监控制度非常重要。我国企业要加倍谨慎地加强对风险的防范,交易从业人员应主动把握市场消息,充分意识到市场中潜在的风险,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应培训;从制度层面形成化解风险的体制,使之在实践上证明行之有效,并坚决贯彻执行;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使得风险管理日常化、制度化。同时减少人治,降低人为错误,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企业在开展期货套期保值业务时,应该通过专业机构建立严格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利用事前、事中及事后的风险控制措施,预防、发现和化解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

4.金融市场风险论文 篇四

金融要素市场建设-什么是金融要素市场?

什么是金融要素市场?

金融体系大概的划分主要是三个体系,一个是金融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一个是金融的市场体系,还有一个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的要素构成:交易对象、交易主体、交易工具、交易价格。

金融体系大概的划分

主要是三个体系,一个是金融的宏观调控和监管体系,一个是金融的市场体系,还有一个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市场的要素构成

交易对象、交易主体、交易工具、交易价格。

交易主体。金融市场上的狭义主体是指参加金融交易的资金盈余或不足的企业和个人以及金融中介机构。广义主体是指包括资金供给者,资金需求者,中介人和管理者在内所有参加交易的单位、机构和个人。

交易对象。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不管具体形态如何,都是货币资金,其交易都是实现货币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转移的过程。

金融市场上的交易工具又称金融工具和融资工具,它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这种工具必须具备规范化的书面格式、广泛的社会可接受性和可转让性以及法律效力。

金融工具的价格则是指它所代表的价值,即规定的货币资金及其所代表的利率或收益率的总和。

5.区域金融创新与区域金融风险控制 篇五

摘要:区域金融经济行为要想向前发展,就要需要有创新的思路。然而区域金融创新受到金融风险的制约,同时它也带来另一些风险。本文对区域金融创新能够达成经济效益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的问题作出一些论述。

关键词:区域金融 创新 风险

一、使用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的意义

区域金融创新的理论来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论》中提到的理念,他认为金融创新是在区域金融经济活动中,针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种创新,它可能是针对某个金融经济活动开展环节的局部创新,也可以是从宏观的思路看待整个金融经济活动以后整体的创新。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补充和扩展了区域金融创新的定义,然而它的核心定义仍然不变。

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基于地缘政治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一种金融活动,它的特征是针对地缘政治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开展金融活动,使金融活动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不断的创新支付清算体系、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完善金融机构的机制、拓宽金融市场体系等,这种区域金融创新推动着使金融活动向前发展。

然而,金融活动也伴随着各类风险问题,这些风险存在的因素来源于个体的因素、金融体制的因素、政府宏观调控的因素、市场竞争的因素等,区域金融活动的风险与其他金融活动的风险的区别在于它有传播性、关联性、扩散性,它带来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由于区域金融活动带来的风险非常巨大,人们需要在区域金融创新中控制风险的程度、需要使用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减少区域金融活动中风险存在的程度。

二、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目前的问题

人们在开展金融活动的时候,背后一定会伴随着各种风险,为了让金融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人们会应用种种方法规避各类风险。然而如果一味的规避风险,则金融创新很难完成。以腾讯公司与浦发茛行共同研发的微信银行为例,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银行卡现有的功能,人们要求能在移动设备中更快捷的使用银行卡的功能,于是浦发银行与腾讯公司合作,把网上解行的功能与微信平台结合起来,让人们能很方便地使用微信完成银行卡的功能。然而这种金融活动开展的方式受制于微信平台的普及、软件功能的体验等。部分银行考虑到风险问题,就会慎重的考虑是否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创新。可以说,区域金融的风险制约着区域金融的创新。

一种区域金融创新模式在使用的时候,有时会带来新的风险。以20支付宝公司与天弘基金共同推出的余额宝的网上投资方式为例,它用比银行利息更高的利润吸引支付宝用户投资,受到用户的好评。然而它面临着两大风险:余额宝本身运营的风险,如果余额宝不能让支付宝用户获得收益,将难以持续发展;银行对之进行限制的风险,由于余额宝的发展将会触动银行的利益,因此银行可能会共同联手限制余额宝的发展。可以说,区域金融的创新会带来更多新的风险。

三、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引起区域金融风险类别的分析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区域金融创新活动在进行的时候,创新的主体需要意识到自己是否能够即时兑现自己的承诺。信用风险是区域金融创新可持续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区域金融创新活动在进行的时候,会背负一些债务,创新的主体需要了解到自己是否能即时偿还债务,如果创新的主体在运营时经常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经营前途将不会被投资者们看好,区域经营创新也难持续进行。

(三)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是指区域金融创新活动在进行的时候,创新的主体有时会需要得到持续的资金投入,否则创新活动将无法开展。资金风险是区域金融创新必须要控制的环节。

(四)其他风险

其他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即区域金融新活活动开展的时候,需要有足够完备的硬件条件与软件环境支撑金融环境的进行;市场变化的风险,即创新的主体在进行区域金融创新时需全面的研究市场的变化;创新的主体在完成区域经济创新活动时,相关的工作人员需具有足够的职业道德。以上都是金融创新面临的风险因素。

四、优化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具有风险控制的意识

金融活动的主体使用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展开运营时,需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这意味着在金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时要了解风险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从中找到一个最恰当的.比例,使经过创新的金融活动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比如说,人们采用项目经理制度,就是要让优秀的经理人全权负责项目经营的活动,通过运用优秀的人力资源达到区域金融创新的目的;人们有进行项目运营时,要强调内部控制,并使用内部审计与常规审计的方法控制项目运营存在的风险。

(二)提出风险控制的方法

要减少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需要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可以控制的因素。以目前人们对区域金融创新风险控制的方法来说,人们目前首先使用监控的方法控制人为的因素,让参与金融项目的人员了解自己在进行金融活动时,一言一行都受到监视,自己不能在进行金融工作时存侥幸心理;其次,人们运用合理制度评估项目风险,比如人们评估现有的资金、需要投入的资金、可能产生的收益等多种指标的方法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估,只有通过评估方案的金融创新项目才可投入运营;最后,人们使用信用风险限额与评级的方法评估区域金融创新的活动,人们要求项目开展时,需要有一定的保证金、抵押品、第三方担保机构介入等方法控制区域金融活动存在的风险。

(三)优化风险控制的环境

为了让区域金融活动能顺利的进行,人们有时需要区域金融经济开展的主体形成一个自律的规则,这个规则能约束各个金融活动主体的行为,让金融创新的主体能够有自律的思路。优化了风险控制的环境,就能够避免区域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引发的恶性竞争,使运营的风险降低。

五、总结

区域金融经济行为要想向前发展,就要需要有创新的思路。然而区域金融创新受到金融风险的制约,同时它也带来另一些风险。要让区域金融创新能够达成经济效益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就需要分析这些风险产生的因素,并提出适当的策略对风险因素进行控制。采用这种方法能使区域金融创新能够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孙淑英.环渤海经济圈金融创新研究[J].特区经济,(01).

[2]张玉喜.金融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金融创新需求与供给研究[J].学术交流,(10).

6.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篇六

[摘要] 2008年的美国由于房地产市场泡沫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令世界谈“金融色变”,金融危机的发展演变为经济危机,甚至波及到部分国家的政府更迭。危机的变化之快、波及之广、危害之烈出人意料,令人深思。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內在要求、金融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程序等因素,就决定了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必然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即金融审计责任越来越大,金融审计风险也日益加大。因此,为了降低审计风险,金融审计需要重点从审计人员、审计方法、审计內容等三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强化金融审计,以提高金融审计质量,防范金融风险。

关键词:金融风险 金融审计 防范措施

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枢纽,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的状况。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金融业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隐患。规范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改革,维护金融安全,不仅是金融行业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发挥金融审计监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领域。

一、金融风险概述

金融单位的固有风险体现在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上。金融风险是经济风险的一种,是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金融风险的分类

1.市场风险(Market risk)。它是由于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以及商品价格等)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风险。这些市场因素对金融参与者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通过对其竞争者、供应商或者消费者所造成的间接影响。

2.信用风险(Credit risk)。它是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无法偿付或者无法按期偿付)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几乎所有的金融交易都涉及信用风险问题。

3.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它是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可能损失的风险。当金融参与者无法通过变现资产,或者无法减轻资产作为现金等价物来偿付债务时,流动性风险就会发生。

4.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它是由于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金融参与者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二)金融风险的危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风险往往会给社会经济秩序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

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金融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途径

(一)强化内控检查监督,预防金融违规行为。

金融审计发展经历了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效益和风险审计三个阶段。通过对大量违规案例的查证以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评价,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制度设计不健全的问题,督促金融机构改进完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并指出存在的风险环节,提出整改建议,促进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以规范制度的形式堵死可能导致违规经营的漏洞,防患于未然。

(二)实时监控金融运行,主动识别潜在风险。

金融审计组织方式由“事后审计”、“一审管几年”的模式发展到跟踪审计(调查)模式,强调持续跟踪、主动预警。例如当前正在开展中的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投向结构专项跟踪审计调查,通过对多家银行业务经营数据的连续监控,采取上下联动、总体分析、分散核查的方式,实时掌握新增贷款投向特点,对不符合国家调控政策和违规发放的问题贷款迅速核实,及时纠正,起到了辅助经济决策和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

(三)揭露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保持惩戒威慑力度。

金融审计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揭露隐藏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个个“地雷”。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线索,必须坚持一查到底,及时移送有权处理部门并对后续处理处罚加以跟踪落实。揭露金融领域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不仅是为了惩戒违法犯罪分子,也是体现国家审计权威,保持审计监督影响,震慑潜在违法违规行为,促进金融机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有力措施。

(四)落实审计建议整改,发挥审计建设作用。

审计整改和落实建议是体现金融审计维护金融安全作用的又一重要方面。为避免落入“审完就走,再审仍犯”的误区,金融审计采取了多种方式加强审计后续工作。除对国家审计有权处理的违规事项直接进行处理处罚,对超出权限的移送有权机构处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审后的总结归纳提炼出违规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性缺陷,并以上报相关经济决策机构或通报给金融机构本身的方式,促使其完善机制、改进管理,以此发挥金融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三、金融审计防范金融风险的优势

(一)金融审计的独立性更强。

相对来说,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除了对金融业实施监督,还承担着行业发展和管理的责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内在性冲突。而审计机关则是完全独立的,其形成的审计

结论和给出的意见更为客观公正,有利于解决监督和管理的内在矛盾。

(二)金融审计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从审计任务和审计建议来看,金融审计具有高层次性。在揭露违法违规问题的基础上,着眼于宏观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标本兼治的措施建议。从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来看,金融审计具有广泛性。既对金融机构进行审计,又对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审查;既对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又对业务合规性进行检查。

(三)金融审计具有灵活性。

较为灵活的组织模式和独有的技术方法能够适应金融创新变化,既能对单个金融机构开展审计,也能就交叉性金融业务等事项实施专项调查,及时应对金融市场风险。

四、如何发挥金融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功能

(一)强化金融审计,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金融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金融审计人员必须是知识广、能力强的“四手人才”。一是加强宏观分析能力培养。金融审计必须要宏观着眼,及时反映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效果。二是将强数据挖掘能力培养。金融业的业务数据标准,为数据分析和挖掘创造了先天条件。有意识地将科学的数据分析运用到审计工作中,锻炼队伍,提高审计效率。三是加快金融业务知识更新。金融创新一日千里,审计人员更应该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二)金融审计工作要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重点关注重大和异常的金融业务。金融风险形式多样,种类纷繁,不断翻新,防不胜防。所以,在实质性测试的过程中,将审计资源向重点风险领域倾斜,分轻重缓急,重点防范。一是防范跨国金融机构的热钱投机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应当建立必要的预警、阻截、化解,使其不能到我国兴风作浪;而是防范地下金融活动给金融企业带来的各种风险,如地下钱庄、民间借贷、企业之间的违法金融活动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等;三是关注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特别专注以创新为幌子,钻国家法律的漏洞,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四是紧紧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检查宏观政策执行效果,重点揭示抵消宏观经济效果的行为。

(三)科学构建国家金融审计组织模式。

传统的金融审计组织模式都是“事后审计”,只能是就问题谈建议,不能提前及时发现事物发展的“苗头”,发挥的是“亡羊补牢”作用。要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必须创新组织模式,在金融审计中将审计关口前移,不是单纯的事后监督,而是事前介入、事中督查,注重“防患于未然”,实施跟踪审计。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凭借跟踪优势,提前给予建议,防范问题的发生。对重大金融事项实施跟踪审计,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必要手段。

(四)国家金融审计要有中央和地方全局观念。

由于历史和国情原因,中国的金融机构按层级划分为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更为明显。全国性金融机构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抗风险能力都远远高于地方金融机构。目前金融审计的重点还是放在全国性商业银行机构,而地方性银行交给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署在组织金融审计项目时,基本上各业务司局和特派办一起开展总分支机构的审计,而相应地区的地方审计机关并没有协同的开展该地区的地方商业银行的审计,结果是审计报告只能反映单一机构的风险状况,而不能反映整个地区的整体金融风险状况。中央和地方审计机关协同作战、共同推进更好的发挥金融审计的监管功能。

参考文献

7.金融市场风险论文 篇七

(一) 金融风险控制理论

金融风险控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上是指运用一定的手段对风险进行处理, 为了防止进一步的损失;金融风险控制广义包括风险识别, 预测, 评估和预防的每一个环节, 治理风险, 减少损失为目标, 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在本文中, 金融风险控制的理论是在词的最广泛意义上的金融风险控制的理论。预测和评估金融风险是金融风险控制, 市场风险, 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前提条件是其主要控制对象, 防止风险,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 金融风险控制的一般原则

金融风险控制的一般原理就是以最低的成本, 最高的效率, 保证利润。

1. 最低成本的原则。

主要包括金融风险控制的交易成本, 执行成本, 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的费用。在金融风险控制的实现都应该先考虑如何以最小的成本, 以达到最佳的成本。

2. 最高效率的原则。

原则上是最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遵循的另一个重要原则。通过采用一定的控制策略, 在最短的时间内, 以降低风险的影响降到最低, 强调速度和效果的风险控制是指金融风险。

3. 保证利润的原则。

有些风险可能不能带来好处, 如信用风险损失, 要尽量避免这种风险。和对偶的绝大多数, 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并能带来的好处。金融风险控制的得与失, 尽可能的综合平衡, 以减少保障利润损失的同时。

(三) 金融风险控制与监管的内容

金融风险控制是风险决策和风险处理过程的实施, 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 主要在三个层面上的风险控制。为了控制金融风险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两个方面。

是内部控制的主体是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 以规范的经营环境, 实现机构, 人员, 和不同的部门对商业活动的限制的盈利目标, 以预防和控制潜在的风险。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部门职责明确, 这样做的权利, 相互制约;定期披露的流动性指标, 安全性和盈利性指标, 通过检查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外部控制主要是指监管控制。监管机构通过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 监管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制度, 减少和控制对金融体系的风险。外部控制方式包括发展稳定的金融发展战略, 以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显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审计责任的其他监管机构;建立监督和金融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金融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二、我国的金融监管发展现状与其主要问题的分析

对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法制变革进行理论研究和制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其有益经验, 让中国的金融监管法制变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尽快完善, 跻身世界金融监管法制强国之列。

(一)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目前, 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层次分明, 主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法律规范、银行业监管法律规范、证券业监管法律规范和信托业监管法律规范构成。具体而言, 整个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分为四个层次, 首先为全国人大颁行的法律;其次为国务院或地方政府为主体制定的行政法规;再次为证监会、银监会和其他相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及其规范性文件;第四层次为交易所、行业协会以及相应的自律性规则。监管内容的制定逐层细化, 但都以上一层次内容为主要依据而制定。

(二) 我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危机发生后, 我国诸多富豪一夜间倾家荡产, 诸多金融投资者、消费者的积蓄化为乌有等等情况的发生, 不能说和落后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无关。由此可见, 我国金融监管法制在金融综合经营程度不断加深、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形势下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 同业监管标准不同。根据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的规定, 对其进行监管的只是根据其注册成立之时所属性质进行监管。这就导致同种金融业务有可能适合不同的法律。这样以来, 有些金融机构在逐利去害的天性驱使下, 将业务投向监管较为宽松的领域, 容易导致金融业的畸形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混乱。

其次, 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易于出现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我国目前严格的分业监管模式, 导致监管机构各管一方。但是在金融综合经营的条件下, 例如保监会仅对相应金融机构的保险产品进行相关监管, 对于保险机构制作的兼具证券保险性质的金融产品, 通常因为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而忽视对其的监管。或者, 各监管机构因金融产品本身性质属于自身监管范围, 都对其进行监管, 这势必就形成了监管真空或者监管重叠的情形。在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的全球影响下,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机构分离工作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监管部门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金融控股集团管理的整体风险, 银行业占据了整个金融部门的资产减少, 不良贷款率, 资本为银行监管体系的主要指标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银行监管效率是有限的, 划分监管层对于新的金融衍生产品, 缺乏风险控制的经验, 即使个别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盲区, 对大型金融集团的监管实践中经常出现交叉调节和反复现象的监管, 造成监管效率低。

最后, 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在我国, 金融监管法制并没有对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监管做出制度性的规定。在实践中, 金融监管机构曾经协商达成《三大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备忘录》, 但此种形式的协调机制并没有法律强制力, 最后也流于形式, 没有产生真正的协调效果, 无法实现各监管机构互通有无从而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的目标。

三、健全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与防范的举措

(一) 实施金融监管方式的改革

我国金融监管的金融机构妥协部门行业的发展很容易忽略了机构风险的发展积累, 最终导致灾难的整个系统。因此, 中国应该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 强调金融稳定监管责任。根据不同的监管机构更多考虑到行业的风险问题, 并考虑较少的现状行业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 建议的责任和金融稳定的问题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考虑监管部门, 并注意监管和层次的综合性。从经营层面, 直接面向市场, 监管者可以掌握第一手的数据和案例, 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监管信息失真的问题, 其金融风险监测是可行的, 可靠的。经过金融危机的主要西方国家提议的实体划分, 以控制系统性风险, 在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 你可以使用这个功能来中国的人民银行, 加强其权威, 以稳定我们的金融体系。

(二) 银行要加强信用风险防范

为了防止银行信贷风险, 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 在管理, 以提高其通过增加盈利的抗风险能力。首先要加强银茂的合作, 积极支持外贸出口, 以符合外贸企业扩大封闭式贷款的条件;开放式外汇担保人民币贷款业务积极, 拓宽了贷款期限, 扩大外汇担保人民币贷款申请等。其次,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积极创新业务品种, 推动多元化的资产和收入。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 不断创新业务品种, 特别是要改变信贷资产的情况占了绝对的优势,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 调整资产发展战略, 促进多元化的资产和收入。此外, 应及时妥善处理银行的不良贷款。现在, 在不良的大量的降水贷款, 鉴于复杂的原因, 处理不良贷款难, 应根据资产的银行, 债转股, 企业重组, 政府的支持我国银行信贷风险消化“的理念。关闭银行的不良资产, 在某种意义上是政府为防止金融危机和财政政策的调整。

(三) 进一步完善金融风险的监管机制

8.金融市场风险论文 篇八

关键词: 金融衍生市场 风险监控体系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32-02

一、金融衍生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金融市场

金融衍生市场的风险比较高,市场体系比较脆弱。尽管金融衍生市场具有转移风险的功 能,但是金融衍生市场在集中转移,分散和分配金融风险的同时,却呈现出其自身运行的高 风险性。更令人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不是运用衍生交易来保值,而是利用其高 杠杆比率以小博大,并因而加剧金融市场衍生市场的不确定性。根据巴塞尔委员会1994年主 持完成的“普罗来歇尔报告”(The Promisel Report)的研究,与金融衍生交易相关的风 险可以分为企业特定风险(Firm-specific Risk)和系统性风险(Systemic Risk)两大类 。并且两大类风险的存在都具有客观性。

二、企业特定风险主要有以下五种

1.市场风险。

即衍生产品价格对衍生产品的使用者发生不利影响的风险,也即衍生产品的价格产生逆 向变动而带来的价格风险。从理论上说,无论衍生工具价格如何变动,衍生工具与其基础资 产的损益相抵,不应当存在市场风险。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完全的风险对冲很难实现。 同时,金融衍生市场与基础性资产市场在价格变动上是互动的,并且,衍生市场对基础市场 异常敏感。在完全放开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的基础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价格波动是 没有限度的。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波动往往导致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的暴涨暴跌。这种涨 跌将带来金融衍生交易的巨大风险,甚至导致金融衍生市场的崩溃。当衍生工具价格的变动 与其基础性金融工具价格的变动并不完全成比例时,在存在对冲缺口时,就会进一步导致风 险头寸的扩大,进而引致巨大的风险。

2.信用风险。

即交易对手无力履行合约义务的风险。对于场内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信用担保是通过 交易所设定的保证金制度并通过清算所监督实施的,因而规范的交易所的信用风险是很低的 。但是,在场外交易市场中,由于交易对手是分散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并且信用风险是时 间和基础资产价格这两个变量的函数,而许多基础资产价格的变化是随机的过程。因此,衍 生工具的信用风险比传统的信用风险更复杂,并且更难以观察和预测,信用风险随时可能发 生。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市场业务量不足,无法获取市场价格,使得交易者 无法平仓,交易者只能等待执行最终交割的风险。一般特定的金融衍生工具在交割期临 近时流动性可能会有所降低,如果有大量的未结清头寸,这时可能难以在金融衍生市场 平仓,或者只能部分地进行平仓。这种条件下衍生工具的价格往往易出现剧烈波动,这更加 剧平仓交易难度。另外,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由于市场深度不够,往往流动性风险是很大的。 有的新产品,一遇市场剧烈波动,就难以找到交易对手。而金融衍生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 是,新的衍生产品或工具层出不穷,因此,流动性风险是重要的风险。

4.操作风险。 即由于技术问题,报告及控制系统缺陷以及价格变动反应不及时等引致损失的风险。它们在 本质上属于管理问题,并在无意状态下引发市场敞口风险和信用风险,要矫正这些问题往往 会导致损失。

5.法律风险。指合约内容法律上有缺陷或无法履行的风险。法律风险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中可能经 常出现。这是因为,金融衍生产品是新的金融工具,而且层出不穷,产生纠纷时,常常会出 现无法可依和无先例可循的情况。加之,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都是全球化的,真正要 对之实施有效监管,必须有各国货币当局参与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管辖和国际协调。由于 任何金融交易都存在着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从理论上看,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是可以通过 有效管理来进行避免。

因此,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衍生工具风险,还是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 三种风险互相不独立,即市场风险的显现,可能导致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显现和加剧; 信用风险的暴露也可能诱发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产生。流动性风险既可能是信用风险和市 场风险的导火索,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也可能是流动性风险的助推剂。

三、系统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金融机构同质化倾向。

一方面,金融衍生市场的高额利润,使金融衍生市场成为银行业务的新领域;另一方面 ,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使金融体系中的机构功能发生了变化:同一种经济功能,可以通过 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金融机构来实现。比如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使期 权交易所可以提供和保险公司相同的保险服务。保险公司为了防范风险也要介入衍生工具市 场。这样,金融业的业内竞争、业外竞争日益激烈,使得金融机构体系出现同质化倾向。同 质化倾向又导致金融机构体系的竞争更加激烈。这种机构结构在某一市场发生问题时会因为 “共振效应”引发系统性风险。

2.衍生工具市场与基础资产市场关系密切。

金融衍生工具因基础性产品的风险存在而产生,衍生工具的交易往往需要通过与基础性 产品的对冲交易来完成。例如,期权头寸通常不是以一个相等或相反的头寸进行套头交易, 而是在与衍生品相关的现货市场上的一系列交易中完成的。这一动态套期保值技巧不仅密切 了衍生品交易与其基础资产价格的联系,而且会由于对期权对冲头寸的反复调整而使基础资 产价格变化的幅度增大。基础资产市场价格波幅加大将激发相应的衍生品交易规模扩大。因 此,一个市场体系发生金融动荡,另一 个市场体系就可能很快被蔓延和波及。

3.信息不对称、不充分,导致衍生市场的监管缺位。 由于许多衍生品是表外业务项目,使直接市场参与者评估对手承担的相关风险变得更加 困难;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使得既定的会计制度在反映交易边界、评价风险、确认市场价 值、披露财务事项等方面明显缺乏标准和能力。进而使监管当局更不能及时了解风险的积聚 以及风险的暴露程度。

4.金融衍生市场具有全球性特征。

金融衍生工具产生和发展源于金融全球化加速的过程,金融衍生市场具有全球性特征, 一个市场的波动很快就会传导到世界的其他市场,这种波动的连带性更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 日新月异,发展到使得大部分市场参与者以及各国货币当局来不及反应的程度。简言之,金 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打破了银行业与金融市场之间、衍生产品同基础性产品之间以及各 国金融体系之间的传统界限,从而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传播到全球金融体系的每一个 角落。

四、中国金融衍生市场风险监控体系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监管有效性存在问题。

第一,监管设置不当。首先,从市场准入的角度看,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管由银监 会负责。银监会把能够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限定为在我国境内设立的银行、信托 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而把券 商、投行和专门从事衍生品交易的期货交易所和期货公司排除在衍生品交易的大门之外,已 显不妥。其次,从监管对象的角度看,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日益交叉,使整个金融 机构的业务趋于综合化,金融集团的发展初露端倪,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中银国际等银 证合作、银行与基金的合作等势不可挡。如银河证券与荷兰银行明确就衍生品交易达成协议 。 混业经营逐步加强的趋势,使得目前以机构类型确定监管对象和领域的监管模式难以有 效发挥作用,且易导致监管歧视。

第二,监管覆盖不全。金融衍生品种类繁多,尤其是场外交易的衍生品,可以根据客户 的要求(量身订做),随意性大、组合能力强,导致新的衍生品层出不穷。这就导致监管措施 和相关法律法规难以跟上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难以做到统一监管,容易出现监管真空。 同时, 监管体制落后不但导致预期监管目标无法达到,还会刺激监管套利的出现。 目前, 国际上的金融衍生品在几年前就已超过1200种。目前,我国虽然还很少,但随着市场需求的 扩大,种类会迅速增加,将使我国原本就已覆盖不全的监管更加难以跟上衍生品市场发展的 步伐。

第三,监管手段落后。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是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两个重要手段, 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使得在现行会计制度下这两个重要手段日显落后。金融衍生品交 易大多为表外业务,降低了市场参与者资产负债表和金融市场风险特点及分布的透明度,监 管部门难以通过财务报表获取充分的信息。尤其是场外衍生品交易,没有类似于交易所这样 的机构提供统一的价格和交易信息。其市场透明度更差。而银行在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时 ,可绕过巴塞尔协议对最低资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资本即可提高盈利性,且不影响银行资产 负债表的状况。出于盈利目的进行的投机交易越来越多,不但增大了整个市场的潜在风险, 而且传统的监管手段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四,监管效率低下。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性加上虚拟性,使其交易不同于一般商品交易 表现为某个时点的交易,而是一个过程,交易价格随时发生变化。金融衍生品交易还具有开 放性,直接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此外,衍生品复制组合能力强,金融 机构可通过衍生工具将受监管的头寸重组为监管力度较弱的工具。这些特点不仅对衍生品的 市场参与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对监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严峻考验。近年来一系列金融衍 生品灾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者对衍生品的特性缺乏深层了解,无法对交易过程 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目前西方国家普遍缺乏熟悉衍生品运作与管理的监管人员,我国更是 如此。

五、结论

发展金融衍生市场实际上是推进金融创新的过程。从总体上讲,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 的经济制度基础基本具备,但微观市场条件存在缺陷,两者之间存在不协调。随着市场化水 平的提高,金融深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目前,金融业承担国民生产总值90%的分配和运行, 金融资产比重迅速提高,股票市值、国债规模越来越大。加上,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 央行体系的改革,提高了金融业的效率和监管水平。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的建立,标志 着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经济市场化、金融深化形成了发展 金融衍生市场的强大动力源,而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则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 是 我国对衍生工具的监管缺乏经验。我国对证券业、商业银行、保险的监管分别由证监会、银 监会、保监会分别执行,对于股票现货市场的监管都存在证监会和证交所之间的监督职能纠 缠不清的问题,如果衍生金融业务合法化后,对衍生业务的监管是由谁为主,依据什么原则 划分还难以确定。对衍生金融发展的其他约束还有观念上的束缚因素,传统观念中存在对买 卖空交易和投机性交易的道德排斥,使得对衍生金融交易有心理上的忌惮,这些都将对衍生 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主持.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路径研究.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十二 期资助课题的系列报告之一,2005

2.邢天才.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市场的几个问题.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2)

3.胡怀邦.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市场的战略思考[M].财贸经济,2000(9)

4.龙浩.WTO与金融衍生市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12月第22卷,增刊

5.谭燕芝,蔡伟贤.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模式比较与启示[M].求索,2005(4)

6.李靖野.发展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思考[M].中国金融,2000(9)

7.李国俊:发展我国衍生金融市场的研究[M].农村金融研究,2000(11)

8.魏进高.发展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思考[M].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第20卷,2003( 12)

9.江岩.关于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若干问题[M].山东社会科学,2003(1)

10.田立.关于建立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必要性的几点思考.商业经济,2004(9)

11.谢全彪.关于我国建立和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理性思考[J].经济师,2004(2)

12.邱蓉,周万生,曹敏.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府新论, 2001(4)

13.余波,单树峰.机构投资者与金融衍生品市场[J].商业研究,2004(23)

9.金融风险管理 篇九

近年来,伴随沪深股市的暴涨暴跌行情,投资者入市踊跃,特别是新 人市的个人投资者比重较大且呈持续上升趋势,一部分投资者尤其是新 人市的投资者对证券知识缺乏系统了解,风险意识淡薄,风险承受能力 较低,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只看到炒股赚钱的可能,不懂得或忽视炒股赔 钱的风险,在“ 赚钱效应” 的驱动下,市场非理性投资行为上升,风险有所 积聚。因此,个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将会面临许多重大风险。

一、首先,每个证券投资者都要面临证券投资风险。证券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过程中遭受损失或达不到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它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1、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变动的不确定性。系统风险对所有公司、企业、证券投资者和证券种类均产生影响,因而通过多样化投资不能抵消这样的风险,所以又成为不可分散风险或不可多样化风险,它包括政策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和市场风险。

2、非系统风险是指由非全局性事件引起的投资收益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中,各个公司的经营状况会受其自身因素(如决策失误、新产品研制的失败)的影响,这些因素跟其他企业没有什么关系,只会造成该家公司证券收益率的变动,不会影响其他公司的证券收益率,它是某个行业或公司遭受的风险。由于一种或集中证券收益率的非系统性变动跟其他证券收益率的变动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而可以通过证券多样化方式来消除这类风险,所以又被称为可分散的风险或可多样化风险,它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

二、其次,作为个人投资者,还将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相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个人投资者没有机会获得较为准确、及时、真实的信息,从而做出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投资策略,因此在证券投资中处于劣势地位。

10.金融市场风险论文 篇十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与通常所说的二级市场炒作或以换手率来衡量的流动性不同。单纯的市场炒作仅仅将财富在投资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它本身并不能创造任何价值,也无助于公司的经营管理,除了给国家创造税收和给公司增加手续费收入,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分析,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在下述两个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一是为股东提供一种监控股份公司的方式,即“用脚投票”。作为投资者的股东有两种监控方式,或者是被动型监控的“以脚投票”,或者是主动型监控的“以手投票”,后者我们在下文论及。如果公司业绩差,股东可以卖出股票,一走了之。这种被动型的监控对公司管理层形成的约束力与股东的身份和特点有关。如果股东是散户,管理层并不在乎其买卖;如果股东是大的机构投资者,管理层就不敢掉以轻心了,因为大的卖单会使公司的股价急剧下降,既会影响管理层与股票挂钩的收入,也容易导致外部接管。二是加快信息的流通。证券市场配置资金的效率有赖于价格信息的准确性。只有当股份公司的股票价格如实反映了所有关于该公司基本面的信息,比如公司的业绩、业务增长情况、市场前景等,证券市场才是有效率的,它对资金的配置才是有效率的(Fama,1965)。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证券市场的本质是信息市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可以使得信息尽快地反应到价格中去,提高市场的效率。

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便利与金融中介机构在资产转换(时态中介与规模中介的综合)中的流动性保险功能类似,但前者远胜于后者。就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而言,它源于从大量分散的储蓄者手中吸收资金,然后用以发放贷款或进行投资。在这一转换过程中,金融中介机构以牺牲其资产的流动性为代价来为储蓄者提供流动性便利。这在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其负债主要是短期性的活期存款,而资产主要由长期性的贷款构成。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来自于大数法则的运用:由于储蓄者的存款行为是大量而分散的,机构可以根据大数法则对储蓄者的流动性需求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根据这一预测,机构在保留一定的流动性准备后,将其余资金用于贷款或投资。由此可以看出,机构的流动性保险功能受制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对储蓄者的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是否准确,或者说大数法则是否适用。在社会安定、经济环境稳定的条件下,人们对未来收支的预期是稳定的,对金融中介机构也是有信心的,因而他们到机构的存款和取款行为也不会出现突变。但一旦出现社会动荡、经济环境急剧变动,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就会变得不确定起来,其现时的收支行为也会出现变异,从而影响到机构流动性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在极端情况下,人们会同时涌向机构提款,出现恐慌性挤兑,甚至引发“骨牌效应”,酿成金融危机,中断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性转换链条。二是金融中介机构能否顺利回收其贷款或投资。一般而言,机构的贷款或投资是长期性的,期限越长,发生坏账的风险越大。如果机构经营不慎,累积了大量的坏账,也会中断其流动性转换的链条。

二、汇集资本和分割股份

所谓汇集资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筹集资金。资本积累有限的个人投资者无法从事所需资本巨大的事业,如铁路、钢铁、石油等行业,但通过在股票市场发行股票来成立公司则可完成这一任务。股票市场所能达到的筹资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或通过金融中介融资所无法比拟的。汇集资本实际上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它类似于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转换功能。

证券市场不仅提供了汇集资本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还提供了分割股份的方式,并由此派生出界定产权的功能。比方说,一项投资需100万元,但发起投资者(即筹资者)手中只有10万元,那么,他可以另找9个每人出资10万元的投资者,这样,10人的资本汇集在一起正好是100万元,且各人在总的资本中占10%的比例;或者发起投资者为了保持在投资中的控制地位,也可以找更多的投资者,比如说90个每人出资1万元的投资者,这样,91人的资本汇集在一起正好是100万元,其中发起投资者占10%的股份,处于相对控股地位,而其他投资者只占1%的股份,处于被控股地位。在上述汇集资本和分割股份的过程中,筹资者与投资者之间没有也不需要任何超越经济关系的联系,但通过股份的代表物股票,他们就可以将新成立企业的不可分割的物质财产进行细分,形成明晰的产权,所以,通过证券市场能够对产权进行初始界定;同时,通过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买卖,可以将附着在物质财产上的各种权利分离出来单独进行交易,使得产权能够行使和执行。在这方面,证券市场较之金融中介融资有着明显的优势。

三、风险管理

快速流动、高度分散的证券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管理功能:一是风险定价。证券市场在现代金融理论中又称为公开市场,其中交易的标的主要是一些标准化的媒介物,如股票、债券等基础金融产品以及其他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标准化衍生产品,如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指数期权、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由于这些标的是一些标准化的媒介物,我们就可以运用各种定价方法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风险定价。正因为如此,定价理论才得以成为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之一,因对期权定价理论作出巨大贡献的美国经济学家Merton和scholes还因此荣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公开市场相对应的是金融中介机构发放贷款的议商市场,在这一市场上,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融资活动是通过直接议商完成的,故有议商市场一名。由于公开市场上交易标的的标准化,其风险定价功能远胜于金融中介机构在议商市场中的一事一议式的风险定价功能。二是分散风险。由于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好,变现性强,投资者可以方便地构造风险最小的最优风险组合,并可根据市场及时作出调整,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同样,以降低风险为目标的资产组合理论也在现代金融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马柯维茨、米勒和夏普因此还成为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共同获得者,米勒甚至将马柯维茨于1952年在《金融学刊》上发表的“资产组合选择”一文视为现代金融学的开端。

金融中介机构有两种分散风险的方法。一是通过向众多客户发放大量贷款构造风险分散的资产组合;二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无论从构造组合的成本还是从组合本身的收益――风险比来看,前者要远逊于直接通过证券市场构造的资产组合;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由基础证券派生出来的,所以后者与证券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是联系在一起的。

四、信息生产

无论是通过市场还是通过中介进行的资金配置方式,要确保资金配置效率,必须让资金流向资本回报率最高的地方;而要确保资金流向资本回报率最高的地方,必须保证影响各备选项目的风险收益所有因素都得以充分的披露,所以充分的信息是确保资金配置效率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证券市场具有良好的信息生产功能。证券市场上存在一种信息驱动交易者(information-motivatedtraders),他们相信(有意或无意)自己拥有关于某种证券的尚未被他人知悉或理解的信息,因此该证券被市场错误定价,他们可以通过买入或卖出该证券来获利。由于信息驱动交易者的存在,公司的价值总能被挖掘出来,并反映到其股价中。道和戈登(Dow&n

bsp;andGorton,)认为,证券市场可以传递前瞻信息(prospeetiveinformation)和后顾信息(retrospectiveinformation),前者是尚未实施的投资的信息,它可以帮助公司对当前的投资决策做出判断,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提高未来的公司价值;后者是证券市场的交易者对公司已经作出的决策的事后判断,它为公司经理的经营绩效提供了间接定价机制。这两种信息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证券市场提供或传递信息是以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为前提的。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法马(Fama.1965)的定义,完全有效率的市场就是市场上每个公司股票的价格都反映了所有关于该公司基本面的信息,如公司的盈亏状况、公司产品的质量与市场前景、管理层的能力等。另一个恒等的定义是,在一个完全有效率的市场上,证券的价格总是与其投资价值相等。如果有A、B两家公司,A公司上述基本面的情况比B公司好,或者说A公司的投资价值高于B公司,但A公司的股价却比B公司低,那么资金自然优先流向B公司,这样的市场就不是有效的,因为公司股价没能反映A公司比B公司好的信息。所以,在一个有效率的证券市场上,股价已经包含了所有关于公司基本面的信息,这就是现代金融理论中有名的效率市场假说。换言之,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上,投资者只要观察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就可以推断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这样一来,通过市场融资的信息成本大大低于金融中介机构融资时花费在事前调查、事中审查、事后检查等方面的信息费用。当然,效率市场只是一理论中的假说,一个理想的参照系,证券市场实际运行的效率程度就各不相同了。在一个效率不高,比如说像我国连弱式效率是否达到都存在争议的证券市场上,价格还未包含所有关于公司基本面的信息,投资者当然不能仅凭股票价格变动就进行投资决策,而必须对公司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这些活动必然花费大量的信息费用。那么,效率程度不高的证券市场与金融中介之间,究竟通过哪种方式融资的信息成本更低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

根据利兰和派尔(LelandandPyle,1977)提出的L-P模型以及其他几位经济学家提出的类似的信息生产模型,金融中介作为一种投资者、项目或经纪人的联盟,可以降低投资的信息生产成本。拉马克里什兰和塔克(RamakrishnanandThakor,1984)认为,如果同一企业不是通过金融中介而直接从多个投资者中筹集资本,每个投资者都要对企业进行调查和监督,造成信息生产的重复。如果指定某个信息生产者作为信息经纪人对企业状况进行调查和监督,这些重复的信息生产成本就可节省。当单个的信息经纪人结成联盟,信息生产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结成联盟的经纪人就是某种经纪类金融中介,如证券经纪商、交易商、投资银行等。

除了信息生产的成本外,信息生产过程中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信息的公共产品属性导致了信息的供给不足;二是信息质量不易辨别,导致信息市场上好信息不足,坏信息充斥。利兰和派尔认为,金融中介根据收集和处理的信息买入和持有贷款或证券类型的资产,可以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因为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是“私有产品”,不能随意出售,金融中介机构在信息生产过程中不用担心信息的外溢;通过对资产的合理定价,也间接解决了信息的质量和可信性问题,因为信息的质量已经体现在资产的价格中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中介具有充当信息生产者的天然优势。

从以上分析看,证券市场与金融中介在信息生产上各有优势,不能简单地定论哪一种资金配置方式更好。在理想的强式效率市场上,股价已反映了所有公开信息和内部信息,投资者没有必要再费时费力去从事有关证券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所以证券市场的信息生产成本要远低于金融中介。然而,即便是最发达的美国证券市场,有关实证研究表明也只达到弱式效率(Fama,1965,1970;Alexsander,1964)。若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强式效率,则需要收集、分析和处理有关公司的信息,在这方面,金融中介机构具有天然的优势。

五、为投资者提供监控和激励手段

确保资金配置效率的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有效的监控和激励机制。信息生产主要解决事前的非对称信息,即逆向选择问题;而监控与激励主要解决事后的非对称信息,即道德风险问题。监控(monitor)是指外部核实或约束。对于道德风险中的隐藏行动问题,委托人必须对代理人施以适当的监控,防止代理人作出不利于委托人的行动,如欺诈行为。激励(incentive)是指开发内在的潜能,使代理人在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的同时,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防止偷懒(shirking)行为。为了防止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委托人常常是监控与激励并举。

证券市场为投资者监控公司提供了两种机制。第一,股东直接对公司进行干预。作为投资者的股东有两种监控公司的方式:一是主动型监控,即股东“以手投票”。股东可以参加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成员,或就其他公司有关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投票表决,对管理层构成直接约束;二是被动型监控,即股东“以脚投票”。如果股东对公司管理层经营管理行为不满意,可以卖出股票;如果出现大量股票抛售,公司股价急剧下跌,既会影响公司在市场上的再次融资,也会给管理层带来第二种监控机制的压力,这就是证券市场上的外部接管。当一上市公司管理层经营不善,业绩不佳,盈利下降时,在有效的市场上,这些信息就体现为其股价的下跌。当股价下跌至某一价位,专事外部接管的袭击者认为通过改组管理层可以提高公司业绩,提升公司价值,他们就会大量买入该公司股票以达到控股目的,然后以控股股东身份改组公司管理层。在外部接管的潜在威胁下,管理层不得不努力工作,以提高公司业绩,防止股价下跌。证券市场上的袭击者还可以产生一种“鲶鱼效应”,他们就像生物链中的鲶鱼一样,在弱肉强食的同时,也迫使“弱肉”强壮起来。

证券市场还提供了一种激励公司管理层的有效手段,这就是与公司股票价格挂钩的管理合同,或称经理人持股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公司管理人员的薪酬收入中,只有少部分的现金,大部分收入是股票或股票认购证(warranty)、股票期权等与股票挂钩的权证。这种管理合同形式在发达国家越来越流行。比如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前总裁亚柯卡在任期间,其账面工资超过500万美元,其中现金只有100万美元,其余都是股票或与股票挂钩的权证。管理人员薪酬与公司股票挂钩的好处是,如果公司经营管理完善,业绩提高,公司股价上升,管理人员的股票收入也会增加;否则,管理层收入有限。当然,这种激励机制也是以市场的有效性为前提的。如果公司业绩不能在股价中反映出来,即使管理层收入与股票挂钩,也不能激发他们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相反,还可能引诱他们的短期投机行为,甚至直接参与本公司股价的炒作,正所谓“经营再好不如庄家炒”。

在金融中介机构与借款企业之间,除了借贷关系外,双方还在资金结算、股权控制、人员交流等多方面有联系,金融中介对借款企业进行监控具有

得天独厚的优势。戴蒙德(Diamond,1984)的受托监控模型证明,由于金融中介作为众多投资者的代理人对企业进行监控,避免了由各投资者分别进行监控的重复,金融中介在受托监控时的监控成本与代理成本之和比由各投资者分别监控时的监控成本之和要小,因而具有监控的成本优势,但金融中介的监控成本优势受制于其客户的多样化。对比金融中介与证券市场在监控方面的作用,二者各有其优势,同时也各有其限制;但在激励机制方面,证券市场可以提供与股票挂钩的管理合同,而金融中介却无能为力。

【参考文献】

[1] Fama,E.,1965.“TheBehaviorofStockMarketPrices”[J],JournalofBusiness,January.

[2] Diamond,D.W.1984.“FinancialIntermediationandDelegatedMonitoring”.ReviewofEconomicStudies.LI:393-414.

[3] Dow,J.andGrayGorton,1997.“StockMarketEfficiencyandEconomicEfficiency:IsThereaConnection?”JournalofFinance,52(3).

[4] Leland,H.E.andPyle,D.H.,1977.“InformationalAsymmetries,FinancialStructureandFinanciall.Intermediation.”TheJournalofFinance.Vol32,May:372-387.

[5] Ramakrishnan,R.andThakor,A.V.,1984.“InformationReliabilityandaTheory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ReviewofEeonomicStudies.LI:415-432.

11.金融市场风险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风险及建议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现状

2012年12月19日,国家财政部公布截止到2011年末,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29818亿元,其中养老保险结余4684亿元。2000年,我国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并于2011年出台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对基金的投资渠道和范围进行了规定。然而社保基金投资也面临着一些问题,2011年《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可以看出,社保基金保值增值仍需重点关注。

二、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风险

社保基金管理过于分散,加大了投资风险成本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过于分散,呈现出“条状分割、块状管理”的现状。一是社保基金由3个部门分别负责管理,形成了“条状分割”。二是社保基金区域分级管理,由省、市、县7000多个地方社保(农合)基金经办管理机构分别管理,每一个部门管理本级的社保基金,形成了 “块状管理”。[1]这种管理体制的分散化导致了管理主体的分散化,增加了基金管理难度。三是全国约一半省市实行税务征收、财政专户、社保发放的收支存管理体制,部门分割缺乏沟通,造成基金隐形流失。

基金收益率低,面临贬值风险

目前我国社保基金的投资,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作了严格限制,只允许将基金结余存放银行和购买国债。如果单从绝对数看,现行政策能使基金总额增加,但如果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社会保险基金实际已隐性贬值。[2]其次,社保基金投资工具和投资方向单一,投资收益率低,造成基金的保值增值难度加大。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将不断加大,收支矛盾将更为突出。

监管职能部门分散化,造成监管真空风险

目前,全国各地成立了由人社部门牵头,财政、审计、人民银行、地税、监察、纠风、卫生等部门参加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实施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管,但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管力度薄弱,使得基金安全和投资运营缺少监管。在实际监管中,社保基金往往被视作一般性财政资金,监管职能由各部门分散承担,形成了监管的真空地带。

三、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

(一)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够完善和成熟

社保基金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机构投资者,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了社保基金投资模式的选择,甚至影响社会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然而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仍然不太合理,导致社保基金基本只能进行单一的投资,绝大部分的社保基金投资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它们的增值与利率是分不开的,当金融市场不稳定造成利率上升时,会使得社保基金资产缩水,导致社保基金再分配功能混乱和责任不清。

(二)投资渠道狭窄,缺乏有效的保值增值手段

据了解,从现行制度看,考虑到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性,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等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只能存银行和购买国债,不得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3]由于目前国家已不再发行特种定向债券,所以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只能转存银行定期存款。

(三)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权能不明确

目前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管理职责主要由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担,由于没有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机构,而且将投资管理职责作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附带职责,使得目前社会保险结余资金处于无专人管理、无专门机构投资运营的状态。

四、促进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建议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我们应当立足于具体国情,借鉴并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着力完善当前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逐步改变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难的现状。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基金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

(一)完善现有制度并确保得到有效执行

(1)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应享受优惠利率、及时转存定期存款等相关规定。

(2)各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细化的配套措施,用以指导和规范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

(3)成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基金投资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制度,指导和监督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过程。

(二)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制

从历年来的社保基金挪用案中,不难看出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的重要性。为此要加强三方面监督:一是内部机构监督,即社会保险行政主管部门对本部门和下级机构的监督;二是外部机构监督,即财政、审计、监察等其他政府机构对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监督;三是社会监督,即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的监督和舆论监督。

(三)适当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

(1)财政部定期向社会保险基金发行定向特别国债,并根据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需要确定期限,较好实现基金安全与收益的匹配。

(2)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根据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投资运营机制健全和投资管理水平提高程度,有计划、分阶段地允许部分社会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

(3)科学设计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期限组合,将长期、中期、短期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社会保险基金支付的时间和金额以及经济周期变化。(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参考文献

[1]庞波.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2011.

[2]单晓红.浅谈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中国社会保障,2007(11).

[3]高斐.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资讯,2013.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期中文言下一篇:如何管理仓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