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的意义情感随笔

2024-06-26

结婚的意义情感随笔(精选3篇)

1.结婚的意义情感随笔 篇一

喜欢你,只因你是那道光

地平线 陈东霞

没有任何来由地喜欢一个人,缘何?

年轻时,喜欢一个人,只是单纯地喜欢,两情相悦,即便萍水相逢,却能一见钟情。那是因为青春荷尔蒙的作用。人到中年之时,再无视觉感官的需求,同声相吸,同气相求,则因相同的爱好,走在一起。

众人熙熙,何以在万千人中觅到让你倾心不已的人,除却能力,无他。如何在短时间内甄别一个人,使其成为你仰慕的对象,自身也需过硬的本领。

一无所有之时,有一个喜欢你的人,能陪你度过人生最寂寞的时光,指引你前进的方向,他像一道光,照亮你所有的阴霾,驱散万劫不复的魔障。羽翼丰满,就能所向披靡,用自己的光,靠自己翱翔。

1

而立之年,根本不明白此生真正意义所在,仅此在单一的工作上默默耕耘,期许苦尽甘来,然现实的利剑一次次击穿幻想。除却不能近距离贴近的少年,身边所有都不能激起点滴欢乐,唯拼命工作以填充难捱的寂寞。然过多消耗脑力和体力同时,身体一向羸弱的我,终不堪重负,一次次晕倒在讲台上。没有星星的夜晚,努力寻找发光体,除却书籍,没有可以替代之物。

于是,开始疯狂阅读模式,办公室,住室,不大的空间,几被书籍填充。虽然是科班出身的文科生,然毕业后一直从事纯理科化学的教学工作,十年,不曾触及文字的温度。一旦接触便爱不释手,这既是我的优点也是我致命的短板。每每读书至子夜时分是常有之事。乡下的夜来得格外早,喧嚣已不复存在,此时,便是我最佳的阅读时间。一卷厚重的书,一语深情的话语,分明就是隔世的恋人,灵犀相通的传递。

看的书多了,慢慢就有甄别,没来由地喜欢上了散文和诗歌。而这些抒情类的文字,大都晦涩难懂,如若没有深厚扎实的根底,断然不能写出此番清新秀丽之美文。

看书之余,能直击心灵的文字,第一时间立即摘录下来,如此,便养成摘抄的习惯。欧阳修写文章构思有“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即在马上行走的时候,在枕上临睡之前,在厕所解手的时候。吾虽不能和苏大文豪相提并论,然其优点却悟得一二。床上、办公室、书桌上、沙发上等,时时都有可供观看之书,自然少不得文笔伺候。

读书,悟道。逐渐有了仿写的冲动,遂举笔开始书写。因汶川5·12地震之殇,心痛一月有余,日日泪水洗面,如若能以文字记载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若干年后能清晰回望走过的痕迹。

而在一次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时,一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在谈及名师成长之路时,论及窦桂梅蜕变过程,因“千字文”成就自我。每日一篇“千字文”,用文笔记录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渐渐成就自我。其时坐在台下的我心动不已,如若我也能如窦桂梅老师这般,是否也能凤凰涅槃。怀着这样的憧憬,开启每日雷打不动的写作之旅。

无人激励,没人喝彩,书写至最深处,独自欢欣,暗自垂泪是常有之事。靠着这点念想,笔耕不辍。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能量感染周围之人,渐渐成为一个小小的发光体。

2

靠着正能量的吸引,受身边诸多朋友的激励,于是在网易博客、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原创文章。不知不觉间,竟也有朋友欣赏关注。

在人生最无助的那段时日,是书籍这道光,指引我前进的方向。而现在我要用我的翅膀,展翅翱翔,但光一直在,从远方到身旁。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己的代言人。申请微信公众号,费尽诸多周折,从没有对外人言。对文学偏执之友,竟也开始动笔,书写心中律动。一来二去,天涯成为毗邻,相互切磋有之,希提高有之。

艺柯姐,早年就是一名出色的语文老师,其身后的文学底蕴,提笔成文,早已司空见惯。而今看到我微信号文章心动不已,遂请我代为帮忙,也喜成为自媒体时代自己的代言人。

大姐,文笔清新秀丽,尤喜诗歌。不长时间我们即注册成功,一篇篇含义隽永的诗歌,生动展示在空间。喜悦,自然溢于言表。而我也甚欢愉,能尽绵薄之力帮助身边之人,自然也是吾等快事。

其后,久违谋面的师兄,因亲戚关系走在一起,竟然也对文字情有独钟。为何称其为“师兄”?我们并非师出同门,自然不能以普通师兄领悟之。为兄,年长我十几岁,年轻时曾在教育战线奋战数十载。故称其为“师兄”。并非出自同门之师。

“师兄”,对生活有着最为深切的感情,这些在其发表的数篇长短不一的文章中都能感知。家乡巨变、中年回忆、家长里短等无一不在其文字中体现。

和“师兄”交谈,始知,其文字受吾等影响,遂开启原创之旅。且日日喜不自胜,即便躬耕午夜,依旧乐此不疲。

相互交谈不多,大抵以文字为话题,隔空依然能感知“师兄”那份张力。看到我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后,也有独创的念头,遂电话沟通。

注册、申请、登录、推送。一个个繁琐的程序,手把手输出,利用周末难得时间,知天命之年的“师兄”也成为自己的代言人。那份舒心的微笑,仿若孩提一般无二。人生,行至中年,对欲望竟渐渐消退,开始对人生做起减法。而想“师兄”这般执着之人,实乃不多。然,越是稀缺,愈加珍惜!

3

“人到三十始觉悟”某日偶然在林清玄的文字中看到:到了三十岁的时候,要把全部的时间用来觉悟。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有用来觉悟,就会一步步走向死亡。”,明白“觉”就是“学习看见”,“悟”是“我的心”,所谓“觉悟”就是“学习看见我的心”。

所幸,在我人生最好的年华,30岁之时,开始用书籍丰盈灵魂,开始以文字记录成长轨迹,渐渐使自己成为一道光,照亮自己,不知不觉间照亮别人。

我明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发光的人,那个人离你很远,但你愿意拼尽全力去接近他,去学习他,去成为他,后来,你离他越来越近,或许你会发现,你爱的并不是他,爱的只是内心深处那个更优秀的自己。

随着自己长大,那个发光的人,或许以后不那么重要了,或许也会很快忘记了。

但在一无所有时,它曾经光芒万丈,它曾经指引过方向,只是曾经的青春,是现在更好的自己,也是更美好的明天,接近他,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光,接近他,成为他,然后用更亮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

公众号:陈东霞

2.结婚的意义情感随笔 篇二

情感是学生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往往较为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 却忽略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情感教育处于空白状态。这使得历史教学显得枯燥乏味,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那么,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呢?下面, 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情感意识的概念

所谓情感意识, 是指人的情感程度, 主要包括人的道德感、美感及荣誉感等。它是人从情感角度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评价, 即人对外界刺激作出的相应情感反映。

二、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意义

1. 历史课程改革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情感教育是实现现代教育理论创新的突破口, 其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植根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培养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历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 历史教师有必要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2. 历史教学具备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优势。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历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物理、数学等学科来说, 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素材, 这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也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历史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教师通过有关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教学, 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 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能产生热爱真理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进而树立起战胜困难、不畏挫折的信心。

三、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途径

1. 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作为历史教师, 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传授历史知识、技能的同时, 要处理好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间的关系, 努力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情感素材, 重视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满堂灌, 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历史教师自身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也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注重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 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道德品质等, 树立起良好的育人风范。

2. 教师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需要教师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第一,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可运用岳飞精忠报国、苏武威武不屈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在运用这些素材进行教学时, 应让学生的内心受到冲击, 让他们体会到崇高的美感, 使其以民族先贤为楷模, 培养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二, 教师要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如, 唐太宗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 认识到必须居安思危、以史为鉴, 贞观之治才得以出现。第三, 教师要通过特定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如, 在学习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时,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 引导学生观看电影《甲午风云》的片段, 让学生深入感受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苦难与屈辱, 激发他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之情。第四, 鼓励学生进行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除此之外, 合理运用图表等直观教学手段, 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促进其情感意识的形成。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3.结婚的意义情感随笔 篇三

教育性, 除了其专业内容所决定以外, 更主要的是其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它总是站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边, 以弘扬科学和民主为己任。

知识性, 则不仅仅表现为传道授业, 教书育人为基调, 它更突出的是说文道理, 谈今论古, 天南地北, 海阔天空, 显得很“杂”。但其“杂”又并非杂乱无章, 而是杂而不乱, 总是为一个中心服务。这样, 在所谓“杂”的形式下就给人许多知识, 给人很多趣味, 教人俱多智慧。

形象性, 要求随笔不仅可以借助现成的形象, 而且必须尽力勾勒出自己的典型形象以阐述事理。优秀的随笔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 而是将真理寓于形象之中, 或讲一个故事, 或引用一段历史, 或描绘一些生动的社会现象, 或打一个发人深省的比喻, 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来突出自己所说的对象, 使读者能从感情上唤起丰富的联想, 并潜移默化地从中获得明确的结论。

此外, 形象性还要求随笔作者直抒胸臆, 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品质, 爱憎分明的感情, 从而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进而激发读者的情感。

随笔的表述方式是多样化的, 主要有随感、针砭、赞扬和论辩等。随感旨在对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给读者以强调、提醒、告诫、呼吁或提示, 以表达作者的一种观点、愿景、建议或预见, 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工作的健康开展。针砭, 作为一种批评或贬责, 要求切中时弊, 对某种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缺点错误, 不良作风给以及时揭露和批判, 并对症下药, 指明方向。赞扬, 以正面表彰先进人物、新事新风、新鲜经验, 倡导处于萌芽状态的新思想新精神, 从而由小见大, 有力地推动教育学改革。论辩, 指的是拚正是非, 论述事理, 着重从理论上、思想上、认识上给人以新的启示。

进行随笔的创作, 关键在于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抓准问题。所谓“准”是指所提出问题, 确实是教育教学中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

二要找准突破口。所谓突破口, 也就是角度。这种突破口最好是由小见大具有典型性的正反教育教学现象, 或具有萌芽性的新鲜事物, 或古今相承能生发出新意的历史典故, 或行业相通能转化成金的他山之石。

三要追求精炼。“文以意为主”, 精练的文章, 首先是主题精练。主题精练, 即指主题有独到新意, 旨远意深, 又指主题的单纯集中。意在笔先, 作者应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坚持舍弃“不必命之题, 不屑言之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炼意”。当主题确定后, 还必须对论据进行梳理、剪裁。刘勰说:“裁则芜秽不生”, 强调了剪裁的重要。此外, 还要锤炼词语, 推敲字句, 讲求语言的精练和文采。精练和文采并不矛盾, 精练不是苟简, 而是精彩和练达。人们把随笔视成说理性散文, 就足以说明追求语言的艺术性在随笔写作中的重要意义。例如笔者在清华大学学习之时撰写的另一篇随笔性散文, 当属此类文章中的精品之作。

四要巧构波澜。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有了千回百折, 峰回路转, 才能藏奇储险, 引人入胜。因此, 写随笔必须注意章法, 力求尺水兴波, 连绵起伏, 千万不可搞直筒子结构, 一引典故, 二发议论, 三提号召;或者一树靶子, 二加批判, 三定调子。教育随笔要力求全文一波三叠, 一唱三叹, 让你一时“好向源头通曲水”, 一时又“再向天外看奇峰”。

笔者曾有感于初等数学研究者的不被人理解, 甚至遭人非难的社会现象, 写下了一篇《为孤独高傲的“初等数学研究”者高歌》的随笔文章, 作为例文附上。

为孤独高傲的“初等数学研究”者高歌

时下, 泡酒吧, 坐音乐厅, 打高尔夫成为了一种时尚。然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些活动虽然高雅, 但都是贵族的享受。当然也有大众化的娱乐, 比如玩麻将, 打扑克, 下围棋……, 人们也可以乐在其中。多人玩味的几人游戏难免会经常发生“三缺一”的尴尬, 于是有一个小小的群体, 玩起了清贫者可以负载、孤傲者可以独享的游戏———玩数学。

对数学教师和数学爱好者而言, 它既是游戏, 也是生活, 生活与游戏融为一体, “游戏人生”不再是人生的亵渎, 而是升华, 这也是数学爱好者独有的“艳福”。

初等数学研究者理当属于拥有享用“艳福”的使者。他们灵感的突发, 拓展了教学中的数学问题;他们高超的技艺挖掘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不等式;他们宽阔的视野延伸了多面体的凹凸性。他们乐于探究的精神, 创新了初等数学研究的新成果, 创建了折线理论。他们的成果虽然不能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 但他们也从来没有想到居庙堂之高, 与大师平分秋色、附庸风雅。

他们沉浸在数学的王国里, 做喜欢做的事。他们不像一个乐于玩扑克的人一样, 津津乐道于某一盘牌赢得痛快, 或耿耿于怀某一局牌输得惨烈, 从来也没有想去申报牌类运动的几级桂冠。他们企盼的是得代数之趣, 铸几何之魂。然而, 正是这一批得“闲云野鹤之趣, 魏晋雅士之情”的初等数学研究者们重提古老题材, 重探千年课题, 使一些古老的遗产得以保留使几千年来的数学文化得以继承。

初等数学的研究者们就像艺术的玩家一样, 钟情于一幅画, 一方印, 却在不经意中保住了一份历史, 弘扬了一种文化。正是他们对数学的痴情, 才使得被时代所覆盖的数学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 是他们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经典数学问题, 淡出教材, 精心研究, 换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他们不愧是数学文化遗产的保护神, 他们是传播数学文明的使者。

纵观高考数学命题的发展, 如2002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试题“用三角形纸片剪拼三棱锥和三棱柱模型”;而后又有2003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题“以计算机二进制为背景的组合数学”压轴题, 这些形式新颖的试题都超越课本, 超凡脱俗, 其背景来源无疑都是来自初等数学研究, 只有深谙其中奥秘的人们才有希望获得成功。怪不得经常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概:“要想在指导高考中有所成就和建树, 不仅要懂得从课本中找联系, 从竞赛试题中找借鉴, 从高等数学中找启示, 同时还应该从初等数学的研究中寻找智慧, 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更是如此”。

初等数学研究, 本应是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 却被一些人怠慢了。有人认为它是无用之物, 是故纸堆里的东西。甚至还有人在非难于它。对此, 一个真正的初等数学研究者, 大概是不会与之争辩的。他们信奉的是“走自已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他们之所以如此执着, 是因为他们还是教学研究的奠基者, 没有哪一项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成果不是建立在初等数学研究之上的。上个世纪80年代涌现的两位初等数学研究大师杨之、劳格先生, 他们博古通今, 综观现状, 揭示了初等数学的五大特征:初等、基础、综合、有较高的普通教育价值、与高等数学融通。

当今世界, 鱼龙混杂, 学术界亦是如此。有的人或嫖窃他人成果, 或伪造试验数据, 媒体常常会冒出这样不端的新闻。然而, 却很少有人在初等数学研究上造假, 这是因为用初等数学研究的成果很难交换到一些人所需要的荣誉和光环。这是初等数学研究的悲哀, 同时它也是初等数学研究之大幸。正因为如此, 才使初等数学研究始终保持着一份宁静, 坚守着一方净土。从而营造了“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奇文同品读, 疑义共诠释”的研究氛围。

2003年底, 我有幸在南京荣获了全国第六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更有幸的是我聆听了著名的美籍华人数学家项武义先生和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先生的学术讲座, 这两位令我高山仰止的大师, 一位以圆锥截线的来龙去脉为中心课题, 简明扼要地叙述一段由古希腊几何学到牛顿天体力学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传奇故事。而另一位则从数学的特点谈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他们的演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从初等数学问题引入, 博古通今, 贯通中西, 通俗易懂。时儿将一个几何题、一个代数变换, 把听众带入了中学时代“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的美好记忆中, 并将初等数学研究的情结溢于言表。于是我当时就在想, 初等数学中如果没有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 没有未被发现的规律, 那么, 怎么会激发大师用初等数学研究的方式来惠及后生呢?

一提起数学, 有的人犹如“谈虎色变”。然而, 在大师的眼中, 初等数学可以归结为“数”“形”两条主线。“数”即函数, “形”即几何。他们认为数列是函数的特例, 方程是函数值为零的特款, 不等式是函数值大小的比较……。而对于三角函数, 大师们更是技高一筹, 他们认为“三角函数就是单位圆上点的坐标, 三角函数所有性质的根源, 都来自圆的对称性”。如此精辟的论断, 引领后学在数学的领域里不断的探索。这一切都证明了希尔伯特关于“任何一门学科, 只要它能提供丰富的问题, 它就有生命力”的见解。由此可见, 初等数学不但有生命力, 而且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就可以摘取初等数学皇冠上的一颗颗明珠。

二十世纪80年代起, 初等数学研究方兴未艾, 硕果累累。杨世明先生发现全息现象, 汪江松教授与黄家礼老师联手甄别几何明珠, 特级教师杨学枝将不等式的若干方向不断推进, 熊曾润教授和王方汉老师洞析星形折线, 沈文选教授和冷岗松教授则把初等数学作为一门课程引进了大学课堂。他们都是我国初等数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是我所熟悉的雅士哲人, 正是因为他们那雅士般的闲趣和哲人般的智慧换来了今天初等数学研究的繁荣。

回眸上下几千年, 谁知数苑多少事。有谁会知道,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会成为组合数学的经典, “1+1”会成为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又有谁会知道, 幻方会由《易》演绎至今, 变得如此精妙绝伦, 博大精深。使她们流传下来的不是她们实用性, 而是她们的艺术性。如果我们的先贤都以“是否有用”作为标准来取舍的话, 那么, 这些美好的东西早就被历史所湮没。

初等数学自她们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与衣食住行无缘, 与功名利禄无涉。而吸引研究者的并不是这些身外之物, 而是数学问题的本身, 问题本身的魅力, 问题所指向的理性精神, 以及思考问题所产生的愉悦心情和探究问题所激发的生命活力。

“代数瑰宝, 几何明珠, 数苑奇芭”都是初等数学美好的别称。我们珍视初等数学, 即使在评价数学进展的《数学译林》中也开辟了一个属于初等数学研究的栏目“数学小品”, 将她称作“小品”, 大概表达了人们对她的一份珍爱。

上一篇:领导者言语表达艺术下一篇:行风热线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