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与方向教学计划

2024-09-17

位置与方向教学计划(精选15篇)

1.位置与方向教学计划 篇一

位置与方向是在学生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线路图,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所以在教学的开始,先从“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的儿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让生记住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以后,再引导学生发现:东西是相对的,南北也是相对的,而且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教师再利用多种活动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如:课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房间的示意图,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反思《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学会了辨认东南西北以后,再学习认识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我也同样教学生用儿歌和手势帮助记忆,学生很快掌握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同时还画出坐标图,有了坐标图,学生就能很快辨认出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之后师生一起搜集有关位置与方向的资料,交流 “如果在大自然中迷路了,如何辨别方向,”生能通过给出的一个方向,找出其他的三个方向。能看懂公交车上的路线图。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感觉学生掌握得还是比较好。

总之通过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位置与方向教学计划 篇二

一、教学目标要正确定位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设, 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准绳。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 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我们以第六册“东南西北”教学来阐述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为师生的共同学习和生成进行导向和激励。

“东南西北”是“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空间基本概念的发展, 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教材在编排中首先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方位出发来认识这四个方向, 并知道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向, 南北也是两个相对的方向, 然后再把这些方位与地图联系起来,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最后再应用方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基于教材的编排及学生的年龄特点, 可以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 在学习“上下左右”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现实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知道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 使学生认识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增强学生学数学, 用数学的意识。

在这节课的目标中, 前两点落实到了具体的知识点,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会用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具体的方向前两点的描述, 并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而且强调的是在具体情景中学会观察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中, 我们不但需要关注的是目标在制订时必须与教学内容要有个性化的联系, 体现它的针对性;而且更要关注目标的阶段性, 目标需要分解, 需要分步实现, 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但如果偏离目标的整体定位, 随意拔高要求, 学生就会感到困难。特别是“左右”的教学, 有一句话这样描述教学现状:教师教的是“左右为难”, 学生学的也是“左右为难”。

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引入判断标准由人到物的转换训练, 以及被观察物是否具有“生命"的特征。比如小鸡的左边是什么, 以“我”作为标准;妈妈的右边是谁, 以“妈妈”作为标准。到底什么时候以“妈妈”作为标准, 什么时候以“我”作为标准, 我们认为可以直接以观察者作为标准, 没有必要这么复杂地去思考以上的问题, 左右的相对性的问题, 实际上就是一个标准的问题, 标准统一了, 学生会辨认了, 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这样的教学降底了难度, 学生学的开心, 教师教的开心, 学习效率也就上去了。因此只有确立了合理、灵活、科学且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才能更好地预设课堂, 使我们的课堂既扎实, 又灵活。

二、教学的价值要充分体现

如何把数学教学中的《位置与方向》和科学教学中的《位置与方向》区别开来, 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又一个问题。数学课中的“东南西北”与科学课中的“东南西北”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为什么要学习《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 它的价值何在?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出数学的抽象性、推理性、探索性、问题性及数学语言表达等方面, 也就是体现出我们常说的“数学味”呢?我们的理解是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首先,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叙述生活中的方位。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语言是沟通与理解的载体,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 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 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我们还是通过“东南西北”的教学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除了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分辨其余的三个方向以外, 还必须学会用规范的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让学生清楚以谁作为标准, 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在引导学生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时候, 要让学生指出相应的参照物是什么, 并能用规范的数学化的语言叙说, 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这也就是数学课的“东南西北”与科学课的“东南西北”最大区别所在吧。

其次, 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在体验中感悟学习的价值。教师通过设计挑战性的问题, 让学生激起思考的热情, 感悟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这一点远比掌握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全身心地进入知识之中, 学生可以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体验数学的思维方式及方法价值。

例如四下的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为什么要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首先要感悟到许多目标都在参照物的同一个方向, 它们距离某一参照物, 角度有大有小, 所以要找到它的位置, 就必须要用到角度。然后进一步思考, 在同一个角度上有很多的物体, 所以还必须要有距离。这两个条件都确定了, 才能准确地找到物体的位置。整个过程, 教师没有机械地介绍方向和距离, 而是很好地让学生经历了“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形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仅是感官的参与, 更是一种认知与情感的参与, 是经历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突破的愉悦”, 是对数学活动的理性的抽象与反思, 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价值。

三、学习材料要灵活选择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获得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学习材料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外拓展的课程资源等。教学中, 选择不同的学习材料, 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就不同, 学习材料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能力的形成。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们必须做有机的处理, 或调整, 或取舍, 或“深挖”。

在本版块内容的教学中, 有大量的生活素材, 这些生活素材如何取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由于图小, 几个城市相对集中, 学生画上坐标量出度数, 误差很大, 影响教学效果, 也不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教学时可以适当处理, 只要求说出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就可以, 没有必要说出准确的度数, 可以选择其他的题材来解决同类的问题。

受45°的局限, 根据教材的设计反而会削弱对相对性的进一步体验, 我们可以适当改变度数, 把45°改成50°或其他的度数, 这样学生就能用较小的度数表示物体的位置。

3.《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了解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学生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根据所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难点: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收集有关北京的资料。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总面积……

生:北京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物,比如故宫、颐和园、万里长城……

生:天安门广场是北京最大的活动中心,每天要接待上万名游客……

师:同学们查到的资料可真丰富,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天安门广场是我们首都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几乎所有的游客到了北京都要来这里看看。你们瞧(出示天安门广场情境图),这里有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天安门城楼、故宫、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等。你们去过这里吗?那我们请去过的同学当一次小小导游员,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些建筑的具体位置。

生:这里是国旗,从这儿向上走就到了天安门城楼,再向上就到了故宫……

生: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在人民大会堂,向右走就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再向右走就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生:欢迎来到天安门广场,这里是著名的天安门城楼,北面是故宫,南面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向南是毛主席纪念堂……现在开始自由活动,活动完后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左面集合。

师:这三位小导游介绍的各有特点,都非常好。那你们知道在什么地方集合了吗?谁愿意上来指指?

学生指的位置不同。

师: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他们弄错了?

生:不是弄错了,是所处的方向不同。

师:那能不能用一个更准确的词来表示天安门城楼在国旗的哪一面呢?

生:天安门城楼在国旗的北面。

师:“北”这可是个新名词,你们听说过吗?“北”是表示什么的?和北一样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生:东、南、西、北。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位置与方向(板演课题)。

师:你怎么知道天安门城楼在国旗的北面呢?

生:从地圖上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又东。(出示标志)

师:人民大会堂在广场的哪面?毛主席纪念堂在国旗的哪面?你还知道什么了?

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毛主席纪念堂的东面。

生:国旗在天安门城楼的南面。

生:故宫在广场的北面……

师:其实东南西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或者词语和东南西北有关呢?

生:太阳从东方升起。

生:冬天要刮西北风。

生:我家住在半坡东街……

师:看来有关东南西北的知识还真不少。那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来辨别方向呢?请同学们看例一(出示例一图)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具体情境中的方向

师:同学们看早晨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

生:东方

师:如果我们知道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那么,怎么样来辩认其它三个方向呢?

生:(小组讨论)(一分钟)

生:汇报

师:老师也有一首儿歌能让你们很快的辩认出方向来,你们想学吗?

师;(出示儿歌)边说边做动作。

师:自己小声说一说,再根据儿歌找一找方向。

师:谁 能说给大家听一听。(找二至三名)

师:现在谁 能用我们掌握的方法来帮小明找一找学校里建筑物的位置?

生:(填空)

师: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下,做个小游戏,请4名同学到前面来,听老师口令自报方向,(转半圈再报)。

师:通过这个小游戏老师能看出同学们已经能正确的辩认出方向,你们是用什么好方法把它记住的?

生:1儿歌2方向相对3 按顺时针排列的

师:既然同学有这么多的好方法,那谁 能说说我们们学校操场的各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物?

(二)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同学们,既然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在我们坐在教室里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你站在操场的中间,操场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哪些建筑物

生:操场的东面是升旗台,西边是大门,北面是学前班楼,南面是新教学楼。

师:你能把你刚才想到的做成校园的示意图吗?

师:注意,摆的时候要先确定方向,再摆出建筑物,摆完后交流讨论一下,还有哪些摆法。(教师给学生发示意图纸,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出现多种画法。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几种画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的上面为东,有的上面为北。

生:一样,无论怎样画,操场的北面都是幼儿楼……

师:同学们画的都非常正确。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便于观察,利于操作,我们画图时都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那现在,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将手中的地图变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形式呢?

学生将示意图旋转。

(三)认识其他情境中的方向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如果我们换个时间,换个地点,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你还有其他辨别方向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告诉组里的同学。

学生汇报。

组:看树叶,树叶茂盛的一面是南面。(观察大树)

组:看年轮,年轮密集的一面是南面。(出示木桩教具)

组:看标志,道路上会有指示方向的标志……

三、总结

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真了不起。其实,大自然中有许多天然的指南针,只要我们细细观察,多多地去想,都可以加以利用。

4.《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四

在课堂上,我借助课件引发矛盾冲突,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将课堂变为学生的学堂,既让学生们学会了相关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此外我还为学生合理的安排了口头练习与书面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尽管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课后仍然感觉有很多不足,梳理之后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在复习东南西北,并介绍校园环境的环节。学生说出“校门在教学楼的北面”,这时如果能提问:教学楼又在校门的什么方向呢?则既巩固了位置具有相对性这一知识点,同时也是为后面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2、在描述正兴德茶庄所在方向时,可以考虑进一步强调东偏南和南偏东的区别,应该会更利于学生理解两种说法的不同。同时关于南偏东的夹角60°是如何得来的,也应该让学生简要做一说明。

3、在小结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时,虽然强调了方向和距离的重要性,但到底是先确定方向,还是先描述距离没有点透,估计会给个别学生造成一定的疑惑,此外,观测点作为重要的参照物,应该反复进行强调。

5.《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五

1、图上方位与实际方位的联系区别

在引导学生认识实际方位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以教室中的实物为中心,画一幅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巩固了实际方位,又引申出了图上方位,同时学生由于所定方位不同,实物也就不同,所以图的画法多种多样。这样便可以引出图上方位,并且编成口诀告诉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的区别认识

由动物园图认识全部八个方向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和认识其他4个方位,可以将八个方位写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间的一竖区分左边为西,所以分别是西南、西北。右边是东南、东北。并且告诉学生由于西和东,北和南相对,所以西北对东南,西南对东北,再以米字一横划分,上方是北,即西北、东北;下方是南,即西南、东南。

3、图上方位要确定标准

在确定某一建筑物的方位时,以某一建筑物为标准,它是一个方位,而以另一个建筑物为标准,它又是另一个方位。以花坛为标准是在花坛的北面,而以大门为标准,则在大门的东北角上。所以,确定标准是关键,在教学“我向正南方向走50米到路口,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米到公园。要求学生画出路线示意图。” 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明白此题中的观察点是在不断地变化,一开始自己要确定一个起点作为观察点,然后向正南方向走50米到路口,到了路口要以路口为观察点,再向南偏西约30°走100米到公园。还要让学生明白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多少米。还要提醒学生每画(走)到一个地方,标出这是什么地方

其实,在教学中,教材的把握还是关键的,要求教师每一节课都能领悟教材的每一个细节,做到心中有数,但在处理上,教师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少说,多听。

赵 英

6.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 篇六

陕西省柞水县曹坪镇中心校 姜典红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册第9页例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根据已积累的一些感性的经验。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再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找一找﹑说一说﹑做一做、动一动等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描述、表达、交流等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4)从生活中引入,到游戏中体验,直至生活中应用,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学已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精神,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适时进行迎世园、促和谐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设计理念】

《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结合教材编排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导入,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层次鲜明的练习。着重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导入部分,以老太太去世园为开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引入新课教学,衔接自然,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新课教学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再通过师生互动环节的教学,使生明确了参照物不同,方向就不同,透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巩固练习的设计趣味性很强,击鼓传花的游戏有效的巩固了所学知识,加强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助人为乐活动解决了课前的疑问,前后照应。

总之,数学是与现实密切联系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数学教学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思想,并运用数学思想来观察分析,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让学生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教学中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有用的数学知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位置与方向》。教材从现实生活的场景入手,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识。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学生分析】

(1)不同学生的思维差异和认识水平可能不同,因此要准备一些更直观的教学。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这八个方向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上一年的学习中,已经会用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因此对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三年级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要创设一些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准确的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方向也就不同。

【课前准备】

1、课件﹑投影仪、中国地图。

2、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一张中国地图,学生分组就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视频短片:(一位老太太去西安,他在车站下车后东瞅瞅,西望望。她看见一个小学生就问:听说西安举办世园会,在哪儿呀?怎么走呀?小女孩说:会址在西安灞桥区,在东面,你最好买一张地图找找看。老太太说:明白了。赶紧买张地图看一看,原来他在汽车站,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世园会馆在东面,我赶紧过去看一看。)

2、谈话导入:

师:从以上情景中你知道了什么?或想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看图时要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去看。

生(2):我由此想起了我们学的八个方向,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学生边说师边板书)

生(3):我知道了到了陌生的地方如果不会看图是很不方便的。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我真为你们高兴。同学们想不想再学一些看图的本领?

生:想!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板书:位置与方向)(二)探究新知

师:在地图上找出陕西省。(学生分组在图上找,指出来)

师:陕西省的东面是什么省?(分组找,说出来:是山西省和河南省)师:陕西的西面、南面、北面各是什么省? 生依次答出:甘肃省、重庆、内蒙古。(出示课件展示它们的位置)师:谁能说说北京在陕西省的哪个位置? 生:东北面。

师:(课件展示它的位置)师:云南在陕西省的那个位置? 生:西南面。

师:宁夏回族自治区在陕西省的那个位置?湖南省在陕西省的哪个位置?(生回答后,师依次用课件展示它们的位置)

师:看来同学们对识图已经掌握的不错了,那么谁能说说我在你的什么位置?(教师边说边站在学生的中间)学生说出自己在老师的哪个位置。

师:为什么我在李阳的前面,而在张菲的后面呢?这是怎么回事呀?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答案呀?

请一位学生站在教师的位置观察,引导生发现:参照物不同,方向就不同。师再变换位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老师的哪个方向,进一步使学生理解物体的位置与对应的参照物有关系。师小结:以后我们在说物体的位置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三)巩固练习(1)游戏《击鼓传花》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玩游戏?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做《击鼓传花》的游戏。

(游戏规则:老师把事先准备好的花交给第一组的第一个学生,老师背对着学生,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开始传花,当音乐结束时,花在谁的座位上,就由这位同学以自己为参照物,随便站在教室的某一个地方,说说周围的同学分别在自己的什么位置。说错了给同学们唱首歌…)学生开始游戏…

(2)助人为乐。

师:课前我们看了一段视频。那位老奶奶要去世园会,我们能不能帮她找找世园会的位置呀? 生:能。

(师课件出示西安城区平面图,引导生看图,找出老奶奶现在的位置,再找找世园会的位置,生说出世园会在老奶奶的什么方向,再说出她行走的具体路线。)师再用课件演示一遍。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大家学到了什么呢?你们感觉愉快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老奶奶找世园会位置的视频引入教学,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关注,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为新课的学习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等形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为了有效体现这一要求,在新课的教学中,我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地图上找陕西省,再依次找出陕西省的东、西、南、北各是哪个省,让学生首先明确四个基本方向。再依次找出北京、湖南、宁夏、云南四个省,说出他们在陕西的哪个位置,进一步了解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由简到难,逐层深入,学生在动手找的过程中自然领会了知识。

3、媒体的有效利用,使知识的呈现直观、形象,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三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处在感性经验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还要以形象性为主。因此,无论是导入,还是新知呈现,都借助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学生在找一找这一环节中,教师及时的用课件动态演示,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了八个基本方向,透破了教学的重点。

4、创设了有效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愉乐中掌握知识。同时渗透了游世圆,促和谐的情感教育。如:击鼓传花、助人为乐等游戏活动,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在助人为乐活动中,还对学生的进行了关爱他人的情感教育。

5、前后照应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课前设疑导入,既有趣味性,也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准备。经过一系列的研讨,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回头解决所设的疑问,水到渠成,首尾照应,效果很好。

7.位置与方向教学计划 篇七

如果按照过去几年的移动宽带数据增长率 (80%�100%, CAGR) 继续发展, 未来5年 (2012年�2017年) , 移动宽带数据量将是现在的20倍到30倍, 多数公司都做出过类似预测。

数据强劲增长的驱动力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互联网OTT内容的丰富, 未来视频、图片类内容会占到越来越大的比重;第二, 来自固定宽带大步提速的带动;第三, 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新机型的不断涌现;第四, 网络技术和容量的提高;第五, 成本和资费的下降。

随着移动宽带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 Wi-Fi数据使用量也在大幅增长。图1是美国市场上蜂窝移动宽带和Wi-Fi的使用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 Wi-Fi数据使用量已占到智能终端的很大比重。

(资料来源:爱立信、Com Score、Informa)

Wi-Fi技术、产业和市场发展

下面我们对Wi-Fi技术、市场的发展做一个回顾。日渐普及的智能机已经成为运营商的主要数据收入来源, Wi-Fi已成为智能机上的必备连接手段, 很多移动运营商已开始规模使用Wi-Fi, 将其作为数据分流的手段。这推动了运营级Wi-Fi的快速发展以及Wi-Fi与蜂窝网络的融合。ABI预测, 运营级Wi-Fi市场将继续增长, 5年后将达到目前的8倍, 占企业及消费类Wi-Fi市场的一半。

Wi-Fi技术本身也在由传统的企业网技术向运营级发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Wi-Fi联盟及WBA组织正在推动改善Wi-Fi体验, Wi-Fi联盟目前已发布了HotSpot 2.0和1.0的规范, 并推出了名为passpoint的认证体系, 旨在提升Wi-Fi使用体验。WBA则联手运营商开始了基于Hotspot2.0规范的NGH (下一代热点) 现场测试, 致力于为移动用户带来无缝的Wi-Fi体验及全球漫游。另一方面, 蜂窝网也在朝着SmallCell的方向发展以增加容量, 厂商也开始提供SmallCell与Wi-Fi集成的产品, 从而以最优成本增加网络容量并为非蜂窝终端提供业务及覆盖。

现阶段, 为了增加蜂窝网络的容量及作为室内覆盖的补充, 大部分移动运营商均已经建有一定规模的Wi-Fi网络, 主要将其作为分流的手段, 同时运营商也将Wi-Fi作为提升竞争力的一个手段, 增加用户黏性, 这方面的典型如at&t、PCCW、Softbank等。以at&t为例, at&t自2008年开始建设Wi-Fi热点以分流iPhone对3G网络带来的频谱压力, 目前已拥有3万个国内热点, 分流了大约20%的移动流量到公共热点AP上。Freemobile则为500万个家庭用户提供带Wi-Fi AP的家庭网关, 并在Wi-Fi上启用了基于SIM卡的无缝认证, 改善用户的Wi-Fi体验。日本的Softbank则同时提供热点AP及家用AP, 在家用AP上Softbank采取了与FON合作的模式, 共部署了7万个家用FON AP, 平均分流了20%的3G流量。

对于像Verizon及Telstra那样拥有足够蜂窝网频谱资源的运营商, 他们并不提供Wi-Fi, 而是仅仅依靠蜂窝网提供移动互联网业务。对于纯Wi-Fi设备的接入, Verizon及Telstra均提供使用HSPA/LTE上行、Wi-Fi下行的无线路由器MIFI设备供Wi-Fi接入。

Telstra在三个频段共拥有90MHz双向频宽, 并将再申请2x45MHz频宽, Telstra目前不上WLAN。移动宽带依靠丰富的频谱资源、HSPA+ (21Mbit/s) 、HSPA+ (42Mbit/s) 和LTE的演进来满足容量增长需求, 这种持续的演进带来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在市场上体现为市场份额第一, 并且保持高ARPU值、高EBITDA。Telstra预计到2016年数据量将是现在的16倍, 而大城市的频谱只有80%到120%的增长空间, 所以Telstra也在考虑下一步的演进, 现在计划在墨尔本试验HetNet。由于蜂窝HetNet可能的成本上升和Wi-Fi与蜂窝互动技术的完善, 融合Wi-Fi的Het Net也可能成为其未来选择之一。

Wi-Fi的运营方式

运营商对Wi-Fi基本都采用的是补贴模式, 固定运营商对固定宽带用户只收家庭宽带费用, 对公共站点Wi-Fi宽带提供免费接入, 以绑定家庭宽带用户, 为用户提供方便。

FON是一种汇集资源和共享资源的的模式, 用户提供Wi-Fi接入资源, 比如将家庭带宽的50%开放给公共接入, 可以获得自己在公共场所FON和漫游地FON的免费接入, 运营实体靠整合大家资源来壮大网络, 出售FON盒子获得收益, 这是一种绿色的方案, 没有额外的站址建设, 完全利用已有的宽带网络, 而且利用空闲的带宽和空闲时间, 提高了Wi-Fi的利用率。到2012年中FON已有超过6百万的热点分布在全球各地, 80%的用户通过移动手机接入。

移动运营商和固定运营商类似, 在Wi-Fi使用上也采用交叉补贴的方式。其交叉补贴商业模式如下:服务商或设备商提供一种免费产品来吸引用户, 从而让用户消费其他相关联的产品, 这是商业中常见的模式, 如吉利提供免费剃须刀, 但通过刀片的收费来保证收入;苹果公司的很多应用是免费的, 但以此卖出更多的终端获得收益;运营商补贴终端, 通过套餐补回来也是如此。图2对交叉补贴模式进行了解释。

所以移动运营商通常不对Wi-Fi单独收费, 但捆绑MBB套餐, 即通过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或吸引用户来保证甚至提高其在MBB上的收入, 美国、日本、韩国市场的移动运营商都采用了这种用法。比如现阶段at&t对其3G/4G数据套餐用户及固网包月用户的Wi-Fi都是免费的, 但使用漫游合作伙伴的Wi-Fi则是单独收费的。Freemobile为智能机用户提供了每月19.99欧元包括HSPA在内的包月套餐;在Wi-Fi上不限流量, 在HSPA上每月3G封顶。Softbank也对包月的高端3G/4G用户提供了免费的Wi-Fi服务。

Wi-Fi的另一个作用是承载大容量业务, 像文件下载和长视频浏览/下载, 比如观看一个60分钟720p的视频需要近1G的流量, 如果在蜂窝移动宽带上传那么产生的费用可能会超出用户的支付意愿。

考虑到不同网络的成本、移动带宽的资费、网络的忙闲、业务的特征和用户的需求, 未来的网络需要走向融合, 并且是智能的融合网络, 实现既满足用速度:智能手机的主驱业务驱动对网络速度的需求

网页浏览和在线视频这两类业务在智能手机众多种类的业务中贡献了大部分数据的流量, 这是爱立信数据业务实验室对全球移动宽带网络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共同特征, 这两类业务是目前移动宽带网络的主驱业务。即时通信类业务虽然在智能手机上的渗透率非常高, 但这类业务对网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生大量的信令, 而数据流量并不大。在线视频对网络的要求表现在下载速率上;而网页浏览除了对下载速率的要求外还存在对网络传输延迟的要求, 但从用户角度上看延迟也是在速度的范畴之内。

爱立信消费者实验室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智能手机用户的调查显示, 四个关键词可以代表好的客户体验:方便、快速、简单、稳定。智能手机用户这样来描述好的客户体验:除了传统的语音业务外, 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方便快捷地使用数据业务, 当我点击网页时网页可以迅速地展现出来;当我观看在线视频时, 我不需要等待过长的缓存时间视频就可以播放, 并且播放过程是流畅的。

为能“基本”满足上述客户体验 (如在10秒内打开网页) , 移动宽带网络至少要保证每个智能手机用户0.3Mbit/s的下行速率和不超过100毫秒的端到端延迟;如果说要“较好”地满足客户体验 (如在4秒内打开网页, 流畅地观看高清的视频) , 移动宽带网络则需要为每个智能手机用户提供1.5Mbit/s的下载速率和不超过70毫秒的延迟。这样的性能要求对于目前移动宽带网络的峰值能力来说不成问题, 但不要忘记当我们谈到这些数字时, 我们不是在谈峰值能力, 而是随着小区中用户数的增加, 可以为每个用户提供这样的服务, 更进一步是能够为处于小区边缘的用户提供这样的服务。这对网络性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最佳网络性能:带给移动宽带运营商成功

让我们看一下在不同的市场中最佳网络性能的战略是如何带领移动宽带运营商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向成功的。

在美国市场, at&t的iPhone的平均下载速率是其主要竞争对手的2至4倍, iPhone的销售量也为对手的2至4倍。不仅如此, iPhone在at&t网络中的ARPU比在其对手网络中高出10% (见图4) 。

在澳大利亚市场, 智能手机在Telstra网络中的平均下载速度高出其竞争50%及100%, 作为回报, Telstra的移动用户总数在18个月中提高了25%, 这样的数字在澳大利亚这样成熟的电信市场中是非常少见的, 除用户数的增长外, iPhone用户在Telstra中产生的ARPU比在其竞争对手的网络中高出9美元。

结束语

8.“确定位置”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八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初次和同学们一起上课,感觉非常好,很想认识在座的各位同学,谁来自我介绍一下?(学生自我介绍。)

师:我还想认识第1小组的第2个同学。

生:我叫小浩,今年11岁,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和画画。

师:好一个爱好广泛的小伙子,我再想认识第6小组的第2个同学。

生:我叫雅娣,是班里的文艺委员,特别喜欢唱歌,

师:嗯!听出来,你的声音特别好听。从刚才的对话中,老师发现大家把靠右的这组作为第1组,然后依次往左数,最左边的是第6组,平时在教室中也是这样的吗?

生:是的!

师:看来这已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了。那好。第3小组的第4个同学应该就是你了。贵姓?

生:姓刘。

师:小刘同学,现在让你介绍一名同学让我认识,你会介绍谁?说出他的名字?

生:他叫小博,是我们班数学学得最棒的同学。(师板书:小博。)

[评析:上课伊始,教师从轻松的自我介绍入手,创设了一种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为抽象的“数对”学习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模型。]

2,揭示课题。

师:让我猜猜小博同学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是不是第l小组的第4个?还是第4小组的第1个呢?那么就是第6小组的第6个?(学生一一否定。)

师:看来这样猜。很难猜得对,大家帮帮忙,想一种方法来确定他的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独立操作,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到的同学。通过写一写、画一画把你的想法完成在卡纸上,让我一看就能找到小博同学的位置。(学生独立操作。)

师:大家完成得差不多了。谁来向我推荐你的方法?

生1:他的位置是第4小组的第3个。

师:简单、明白。

生2:他在我这组往右数第2小组的第3个位置上。

师:以他的这组为标准,也能找到小博同学的位置。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3:我是用画图的方法。(出示座位图。)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有6个位置,小博就在第4小组的第3个位置。

师:他这样的方法能看得懂吗?如果大家是站在老师这个位置看全班的座位,这张图应该怎样放?

生:转过来。

师:(将生3制作的座位图转过来。)小博同学的位置变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还是第4小组第3个位置,因为老师和我们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但位置没变。

师:很有道理,现在我们把全班的座位图放大。(出示课件。)大家看,刚才大家介绍的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说小博同学的位置在第4小组第3个。(板书:第4小组第3个。)

[评析: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定位标准和知识水平的不同,确定位置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教师十分注意尊重学生多样化的思维,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确定小博同学的位置,然后在交流中自然地引导探究,形成共识。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让他们思维经历异中求同的过程,进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2,探究知识。

师:在这张座位图中,你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同桌说一说。(同桌用语言描述自己在座位图中的位置。)

师:(指着第3小组第5个位置。)这是谁的位置?

生:老师。这是我的位置。我的位置是第3小组第5个。

师:(课件演示:先出示第3小组的一条竖线,再出示第5排的横线,两线相交成一点,就是第3小组第5个同学的位置。)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他的位置在竖线和横线的交叉点上。

师:(指着第6小组第3个。)他的位置可以看成哪一条竖线和横线的交叉点呢?

生:表示第6组的竖线和表示第3排的横线是交叉点。(课件演示。)

师:既然这样,我们全班同学在座位图中的位置都可以看成这样两条线的交叉点,是吗?那我们的座位图就变成具有许多交叉点的方格图了,在方格图中你能找到表示自己位置的那个点吗?请标出来,与伙伴交流。(学生标出位置,同伴交流。)

师:刚才,我们在方格图上标出了自己的位置,还用语言加以描述。其实,在数学上还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些交叉点的位置。想不想知道?比如说,小博同学在表格图中的位置,只要用两个数,你知道是哪两个数吗?

生:4和3。

师:4和3表示什么意思?

生:4表示第4小组。3表示第3个。

师:这样的一对数在我们数学中叫它“数对”。(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正确的写法,还要在两数中间加上逗号,外面加上括号,数对中头一个数表示第几组,后一个数表示第几个。读的时候可以这样:“小博同学的位置是4、3。”

师:下面谁能用数对表示图中另外两位同学的位置?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学生口述。)

[评析:本环节中,教师有效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既直观又形象,有利于学生对数对形成清晰的概念。教师从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准确地揭示了一个对于学生来说崭新、抽象的知识点——数对。]

3,阶段练习。

(1)用数对表示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然后同桌互说,互猜好朋友是谁?

(2)游戏“韩信点兵”,分3个层次。

[课件出示数对,学生起立,口述含义,如出现:(3,5)、(5,3)。]

师:两个数对都由数字3、5组成。为什么会有两个同学站起来呢?

生:两个数字3、5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意思就不一样。

[课件出示方格图上的几个交叉点,相应的学生说数对,其他同学用手势判断对错,如出示:(2,2)。]

师:两个2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前一个2表示第2组,后一个2表示第2个。

师:在我们班的位置中,这样的数对还有吗?如果有个班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是(7,7),你知道这班有多少个人吗?为什么?

生:这班有49个人,因为(7,7)表示有7个小组,每组有7人,所以7×7=49(个)。

[课件出示速度加快(1,6)(2,5)(3,4)()。]

师:你猜会是谁?为什么?

生:是(4,3),因为这些数对都在一条斜线上。

生:有规律。数对中前一个数依次增加1,后一个数依次减少1,所以是(4,3)。

师:观察很细致,很会思考。

[评析:巩固练习以“韩信点兵”的形式展开,教师设计中注重知识性、层次性和趣味性,以此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巩固认知,发展思维

的目的。]

三、深化认知,拓展应用

1,深化应用。

师:数对除了可以表示我们的位置,在生活中还有其他用处。看,这张是《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学校分布图》,谁能用数对向老师介绍图中多所学校相应的位置。(学生用数对表示图中4所学校的位置。)

师:(课件出示。)这里还有几所学校,清根据相关信息把它们标记在地图上,其中,长庚小学的位置在(4)。全福小学的位置在(7,),你能确定它们大概在什么位置?

生:长庚小学的位置应该在横线4的上面,而且在我们学校的隔壁。

生:全福小学应该在竖线7的上面,大概在(7,10)吧。

师:看来,只给我们一个数字,很难确定它们的位置。这样,给大家一点提示。(课件出示:长庚小学的位置在市第二医院的西方:全福小学的位置在分布图的最北部。)大家能确定了吗?(学生确定它们的正确位置。)

2,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下面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帮忙。(出示课件。)一艘船在茫茫大海上遇险求救,如果你是搜救人员,你先要知道什么?

生:先要知道它的位置。

师:怎么确定它的位置呢?(出示课件。)其实,为了确定地球上一点的位置。人们就在地球仪上标上横向的纬线和纵向的经线,根据经纬线的交叉,可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如: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是北纬40度,东经116度。其实,数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很广泛,同学们有兴趣,可课后查查资料了解了解。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一环节,教师设计的运用数对解决地图上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无所不在、变化多端,增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评:

“确定位置”这节课要求学生能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会用语言文字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数对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的知识打下基础。

“数对”这一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老师在这节课的设计申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学生现实情境“座位”导入,以认识学生入手,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彼此距离,又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既唤醒了学生已有对确定位置的认知,又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基础,也为抽象出“数对”构建了一个现实模型。

2.自主探究与引导深化相结合,提供了知识构建的基本过程,准确揭示数对构成及含义。教师从中设计了两个环节:首先,让学生自己根据问题进行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开放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其次,教师在学生交流中合理引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的感性材料,合理的动态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有序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数对”有个清晰的理解。

9.《方向与位置》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给定的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2、结合现实情境,经历辨别方向与确定位置的过程。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辨别其它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教学难点: 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方向。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去郊游吗?(喜欢)今天有三位小朋友要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桃花村。来,咱们认识一下。

(点击:P63图片)师:可是他们在去桃花村的路上却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二、组织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

1、生活中辨别方向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位小朋友遇到什么困难了呢?(点击:哪是北?)原来他们不清楚哪是北方? 那么,你们知道那是北方吗?指一指。(板书:方向)

在生活中你们有什么办法辨别方向吗? 生1:我看太阳认方向,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

师:太阳总是在东方吗?板书(东、西)

师:我们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可以辨别方向。除了看太阳认方向,你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2:可用指南针,指南针红色的一端总是指向北方。白色的一端指向南方。(点击课件)板书(南、北)

生3:树的年轮较密的向着北方,较疏松的向着南面。

师:(点击课件)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看树的年轮可以辨别方向。朝北的一面较密,朝南的一面较疏。

生4:看树叶可以辨别方向,朝南的树叶长得茂盛,朝北的树叶长得稀疏。

师:在夜晚怎样辨别方向?

生5:在夜晚用北极星辨别方向。北极星总是指向北方。(点击)

2、找规律

师:同学们收集了这么多辨认方向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你发现了方向有什么规律?

生:南北、东西各是一对相对的方向。

师: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辨别方向。

3、师:你们知不知道有一首辨别方向的儿歌?老师告诉你们: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东对西,南对北,东南西北,要认清。(点击)

活动二

1、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师:同学们把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南北分得很清楚。地图上的该如何区

别呢?

师:地图上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点击)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一年级学的。

师:你们真棒,说的非常对,人们在绘制地图或平面图时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请大家随老师手势一齐指着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个规定对我们后面进一步学习方位用处可大啦,同位再互相说说。

2、辨别简单的平面图。

师:(课件出示教材P71页2图)这是一幅简单的平面图,你能看懂吗? 生:图上有方向标,所以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生:村子的北面是大山,南面是小河,西边是工厂,东边是果园。师:咱班的同学真是聪明,下面同桌互相说一说,如果你的同桌有困难你可要帮助他。

3、解决三位小朋友的困难

师:我们再来看看三位小朋友还遇到什么困难(点击)?到桃花村怎么走?(点击)这是桃花村的平面图,谁来说说三位小朋友在哪个位置?

师:三位小朋友从这里出发(点击红点),怎样走能到达桃花村? 生1:先向北到树林,再向东到桃花村。

生2:先向东到竹林,再向北穿过果园就到桃花村。师:还可以怎样走?

生3:我还有一种走法,向北走到树林,再往西走到杏花村,再往南走到湖,再往东走到竹林,再往北走到果园,再往北走到桃花村。(还没等他说完学生已经小声议论“太远了”、“太麻烦了”……这位学生也不好意

思地低下了头。)

师: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这种走法。由此可见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可能有多种方法,我们应该选择最优的方法解决。

三、拓展应用

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三位小朋友到达了桃花村,同学们想不想随三位小朋友进去参观一下桃花村小学呢?

生:想!(点击)。

师:看,这就是桃花村小学的平面图,参观完桃花村小学,老师想问大家几个问题,桃花村小学的教学楼大门朝哪个方向,我们学校的大门朝哪个方向?(点击)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面,教学楼在校园的()面,大门在校园的()面。

师:好了,郊游结束了。接着他们要去几位好朋友的家里去玩(课件出示练习:课本P66页第5题),你们能帮他们找到朋友家吗?

今天,我们不仅到了美丽的桃花村,而且,学到了不少新的数学知识。可见,只要大家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

四、小结:

10.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十

《位置与方向》这一内容涉及到同学们的空间想象和动手的能力的问题。一到空间和动手操作,就到了重点中的难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方法运用于手上,这本身就是重点训练项目,其次知识点的琐碎,地图与实际生活的转化更是学生要突破的地方,更是能力培养的难点。不仅是我有啃骨头的教学感受,很多老师也觉得这部分的教学是事倍功半的。就拿“哪偏哪”来说,让孩子很有效的区分“东偏北”,还是“北偏东”就不容易。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给我介绍了好方法,最常用的是运动法,就是要动态的想象角是如何移动形成的。我是很喜欢拿来主义的,随即就运用到教学中,但是实践出真知,真正在教学中运用起这个方法却发现差强人意,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倒是很容易理解“哪偏哪”的意义,但是做起题来,却频频出错,并没有收到期望的效果。

为什么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已经很科学了,可学生就是老出错呢?我觉得这和学生做题的意志品质有关系,他们不愿意每道题都要想象一边。也和学生对角的`认识是有关系。小学阶段认识的角是一个静态认识,就是两条边一个顶点,而不是由一条线段绕段点旋转形成的,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本身就没有和移动挂钩,那么用这种东移动到西,来解释东偏北,是否有认知上的障碍呢?理解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我改变了一下方法。在我们所地图上有四个主的方向,但在各主要方向之间还有其他方向:如东偏北,为了让学生搞清楚,到底是东偏北40度还是北偏东50度这一问题,我反复让学生看书,让学生来发现“偏”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无论是东偏北40度还是北偏东50度,说的都是一个方向,但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有一个习惯性的用法,就是我们往往看角度较小的这一区域。记得刚教授这一课时,由于我是先让同学们放手去做,并没有先传授知识,结果好笑的说

法出来了,居然还有同学说,东偏东南的,我并没有批评这些同学,我让他把他的想法说给我听,他说某个地方确实是东往东南这方向在偏。哦,原来是这样。因为,在三年级,我们学了位置与方向,讲了东与南相间的这一区域是东南,所以有同学就说是东偏东南。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高兴,因为他们是自己在思考问题,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在班上示明:东偏南就是从正东方向往正南方向偏,所以,我们习惯说东偏南或南偏东。学生恍然大悟。

11.位置与方向教学计划 篇十一

本文就《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课的磨课、授课和课后反思小议概念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课题: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参考很多教学设计发现其设计流程基本是大同小异:

1.课题引入:从立交桥、教室内部的线条(根据教材上所给)引出空间直线间的几种关系。

2.概念一:由引入得到不平行、不相交的两直线,提问:“给个怎样的名称好?”让学生自主给出异面的名称和定义。教师板书,对空间直线间的位置关系进行两类分类,并完成教材上的思考。

3.从初中学习的线线间平行的可传递性出发推广到空间,即给出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利用公理4完成例2的教学内容。

5.给出等角定理、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及相关的概念。

6.小结。

二、质疑

质疑一:上述流程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过程,整个教学设计看似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就教学的四维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来看,实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质疑二:关于教材思考一的处理,这是一个关于平面翻折的问题,而平面翻折问题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但是经过分析后决定把这个例题简化处理,因为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空间想象能力在这个时候还处于直观感知的阶段,让他们做理性的分析显然是超前的。

质疑三:异面直线的定义中“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怎么讲。对刚接触立体几何的学生来说,由于缺少足够的理论体系的支持,这个问题对他们而言其实也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所以处理成了“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一种空间直观。

质疑四:等角定理的顺序,教材中是先给出等角定理后给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讨论后认为,这个定理是为了说明角的唯一性而给出的,它起到的其实相当于“引理”的作用,但是,高等数学中的一种严密的逻辑结构,对高中生来说却不是那么好接受的,因此将定理后移,使之成为一个唯一性的必要定理。

三、定课

针对这些情况,在对教材内容做了详细研究后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动。设计如下:

1.课题引入:平面中的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其关系其实在平面的一个非常基本的图形——正方形中可以清楚直观地表示。(平行和相交)通过类比空间,我们用正方体来研究,看看空间的直线到底有哪些关系。

2.提出问题:平面中的两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例如正方形中)那么空间中的两条直线呢?(将正方形空间化成立方体)对比正方形中的关系:平行和相交。对剩下的直线提出问题。还有一类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直线,给出异面直线名称,师生共同完成异面直线的定义。利用上面给出的问题,通过直观感知和操作确认,完成定义中的“不同在任何一平面”的难点突破。

空间直线的分类:(1)从共面异面角度来区分,分异面直线和共面直线。其中共面直线又包含平行直线、相交直线。(2)从交点的个数角度来分:没有交点和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的情况。其中没有交点包含平行直线、异面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的情况是相交直线。

3.公理4:

回顾例1中找平行直线的方法,得出平行公理。引导学生形成理性地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平行公理,平行公理的数学表示,平行的可传递性)利用平行公理完成课本例2的证明。接着追问:当空间四边形对角线相等的时候,四边形是一个什么四边形?再进一步创设问题:怎样再增加条件,使四边形成为一个正方形?(学生直观给出,引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

4.异面直线所成角。

由例2的追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并提出了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在平面中角是用來度量直线倾斜程度的量,那么空间两直线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量呢?(学生直观感知空间角的存在)给出空间角的概念。从角的唯一性出发,给出等角定理。(直观感知,不证明。)由点0的任意性,最简单的找角的办法就是在一条直线上找一个点,定为0,将另一条直线平移过来,从而完成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作法。

5.知能提升。

在我们的学生了解并掌握了如何找异面直线所成角这个方法之后,完成例3这个问题。学生不管是知识方面还是能力方面都得到了真真的提升。

6.小结升华。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相应要注意的事项。

7.作业。

四、反思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我们的课堂应当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进行一系列的设计,我们的问题不能高于也不能低于学生的既有知识,要设计一个最近发展区,这也是一种有效的预设,本文从学生已有的平面几何中的线线关系进行设问,并通过平面几何问题空间化,引出空间中的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问题,这既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也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是一种华丽的生成,教材和课标的问题设置都是以长方体为载体,也为课例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有结合实际,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出发,细细地研读教材和课标,仔细地磨课,很多课虽然看上去山穷水尽,但是转眼间又会柳暗花明。

12.位置与方向教学计划 篇十二

1. 出示教材第19页的情境图。

2. 导入:大家来看, 这是五年级某班在上课, 张亮就在这个班, 谁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在哪儿?

生1:第2竖排的第3个。

生2:第5竖排的第3个。

生3:第3横排 (可能从前往后数或从后往前数) 的第2个。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表示方法,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 都需要用两个数据确定位置。

3. 掲示课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板书:位置1: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4. 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表示张亮位置的方法, 显得有些乱, 看来我们得规定一下。明确:大家所说的第几“排”, 在数学上竖着的排叫做“列”, 横着的排叫做“行”。

(教师板书:竖排→列横排→行)

按照习惯, 数列的时候从左往右数, 数行的时候从前往后数。要求学生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都按顺序标上序号, 让同座的同学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一般情况下, 我们在说物体的位置时先说第几列, 再说第几行。

让同学们用我们规定的方法描述一下张亮同学所在的位置。

张亮: (第2列, 第3行)

5. 师:你们能用这种方法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如王艳、赵雪同学的位置)

让学生同桌一人随便指一指情境图上的某位学生, 另一人说一说这位学生的位置, 然后交换练习。

师:你们知道吗?张亮的位置还可以简单地用数对 (2, 3) 来表示, 表示张亮在第2列、第3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的内容: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6. 提问:根据人们日常描述的习惯, 大家猜一猜括号里的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 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向学生明确并强调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 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让大家试着用数对这种方法来表示一下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 (如王艳、赵雪等)

生:王艳的位置是 (3, 4) , 赵雪的位置是 (4, 3) 。

讨论: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有什么异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1:都是用数字3和4来表示, 不同的是它们的顺序不一样。

生2: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把第几列和第几行弄反了。

7. 师引导:现在我们回到现实情境, 说一说咱们班里, 哪一竖排是第一列, 哪一横排是第一行, 并且学着用数对的方法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

可以多叫几名学生回答, 以加强练习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8. 让学生试着用数对表示自己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 并思考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1)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 并讨论。

(2) 引导学生明确:表示前后同学位置的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的相同 (在同一列) , 表示左右邻居的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的相同 (在同一行) 。

9. 游戏活动:指一生说数对, 其他学生根据数对找同学。

1 0.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先分组讨论, 再指生全班说一说。

1 1. 练习巩固:

(1) 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题;

(2) 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4题。

1 2. 师: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用数对来表示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

生2:我知道了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 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师:同学们还要注意, 列是从左往右数, 行是从前往后数。

从具体的现实情境入手, 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另一方面为设置矛盾、激发兴趣做了铺垫。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通过描述张亮的位置, 来感受描述方法的不统一带来的不便, 体会到统一描述方法的必要性, 从而渗透正确的描述顺序、描述方法, 为学生理解“数对”这一抽象概念奠定了基础。

在未引入“数对”概念之前, 应该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充分地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达物体的位置。这样可以为学生引入、理解“数对”概念做好有益的铺垫。

在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说一说自己在班上的位置这一教学环节时, 学生开始显得有些迟疑。当时我立刻感觉到, 学生所处的位置和老师所处的位置是不同的, 学生是被观察者, 老师是观察者。我当时提醒学生应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来观察述说。课后, 听课老师对于我的这一说法提出异议, 认为他们听课老师也是观察者, 应告诉学生站在授课老师的角度来观察述说。我同意他们的说法。

在做巩固练习时, 应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让学生用数对的方法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另一方面反过来让学生根据物体的位置说一说怎样用数对来表示;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二者的对应关系,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对”。

在最后总结时, 应再次特别强调: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 数对的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是不能颠倒的。因为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 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其含义不同。

摘要:本文首先呈现了教学“位置1: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课的过程, 然后从教后的得与失两方面进行教学反思。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从实际生活到抽象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位置,第几列,第几行,数对

参考文献

[1]数学五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3) .

13.小学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篇十三

1.学生通过课前了解有关定向运动方面的知识,知道定向运动是根据地图指示,选择最佳路线,达到目的地的一项运动。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要具备借助地图的指示和识别方向的能力,也是一项智力和体力并存的一项运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了解数学课本之外的一些知识,学生非常感兴趣。

2.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知道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还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所要具备的四个要素: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这对于后面学习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

1.习题的处理上,个别学生出现不会用量角器量角度的现象,不知道0刻度线与哪条坐标轴对齐《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再教设计:

1.要侧重于对量角器放置问题的解决,真正让学生明白东偏北就是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东对齐,从东向北数30°,也就是从0刻度线向北数出30°。

14.《位置与方向》数学教学反思 篇十四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一是在室外辨认方向,二是在室内辨认方向。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具体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上方位与实际方位的联系区别

在引导学生认识实际方位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以教室中的实物为中心,画一幅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巩固了实际方位,又引申出了图上方位,同时学生由于所定方位不同,实物也就不同,所以图的画法多种多样。这样教师便可以引出图上方位,并且编成口诀告诉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的区别认识

由动物园图认识全部八个方向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和认识其他4个方位,可以将八个方位写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间的一竖区分左边为西,所以分别是西南、西北。右边是东南、东北。并且告诉学生由于西和东,北和南相对,所以西北对东南,西南对东北,再以米字一横划分,上方是北,即西北、东北;下方是南,即西南、东南。

三、图上方位要确定标准

在确定某一建筑物的方位时,以某一建筑物为标准,它是一个方位,而以另一个建筑物为标准,它又是另一个方位。以花坛为标准是在花坛的北面,而以大门为标准,则在大门的东北角上。所以,确定标准是关键。

如在教“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这一内容时,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以什么为观察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它是以北京为观察点。而“北京在上海的什么方向上。”它是以上海为观察点。如果学生把握好了观察点,就比较容易地得出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四、采用表格式进行路线描述是个好办法,既清楚又简洁明了。

总之第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总之,这节内容开始和最后一个环节,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教室的有效资源,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包含数学问题的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单元教学反思

15.位置与方向教学计划 篇十五

校内研究课,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这几种常见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所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初次教学主要按照以下的流程进行:

首先通过上课发言举右手认识左右,找一找自己左面与右面的人或物品;接着完成教材第10~11页的第1、2、4题,巩固对上下、前后和左右的认识;然后运用“() 的 () 面是 ()”以及“() 在 () 的 ()面”这两种句式,描述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体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最后根据指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摆出相应的物体。

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分辨清楚上下、前后、左右,对于运用上下、前后去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在运用左右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时出现了问题。当描述“自己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一个物体的左面是什么?右面是什么?”以及“一个物体在自己的哪一面?”这三类问题时,学生出错率较低;当描述“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哪一面?”时,大部分学生出现了困难。在教师不断强化之后,学生的错误率仍然较高,原本计划运用动手操作掀起本课学习高潮的一个环节,结果却比较尴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找了课堂里出现的一幅图与班级里的一些学生进行了交流,现摘录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想法:

师:看看这幅图 (图1),你知道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

生1:篮球在足球的左面。不对,篮球在足球的右面。

师:你为什么一会儿说左面一会儿说右面呢?你是感觉到谁在左面,谁又在右面呢?

生1:篮球在左面,足球在右面。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篮球在我的左手这面,所以篮球在左面;足球在我的右手这面,所以足球在右面。

师:现在你能够说清楚,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吗?

生1:篮球在足球左面。

……

师 (站在生2的左手边):你能说一说,老师在你的哪一面吗?

生2:老师在我的左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你在我左手的这一面,所以在我的左面。

师:你看图 (图1) 说一说,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

生2:篮球在足球的右面。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足球在右面,篮球就在足球的右面了。噢,不对,在左面。

从上述的交流可以看出,对于左右,学生的理解停留于自己的左右手,并没有真正理解左面和右面的意义。所以,在课堂里让学生描述位置关系的时候,如果是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则能够借助于左手右手来判断左右。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运用“() 的 () 面是 ()”这种句式来描述,因为问题里面有方向词的提示,学生能够主动联系起左右手的经验来判断左右。当运用“() 在 () 的 () 面”这种句式来描述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于左右的认识仍然停留于身体上的左右手,未能把自己对左右手认识的经验迁移到其他物体中,形成对于左右的空间理解,再加上对判断左右的参照物把握不准,导致在判断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如何让学生深度理解左右的含义,找准参照物,灵活运用左右来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呢?备课组的老师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实践与思考

1. 基于自身,认识左面和右面。

上下、前后、左右这6个方向,都是从人自身出发去确定的,然后再把这种认识经验类推到其他的物体中去。上下一般是以自身站立时竖直的方向为标准,前后一般是以自身站立时面朝的方向为标准,上下、前后两组方向的确定标准与人的行为有一致性,在判断的时候较为容易。左右一般通过个人的个体行为来确定,然后不断强化记忆形成理解,由于个体行为本身有不确定性,以及行为本身的固化需要一定的时间,造成了学生在左右认识上出现了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下方式,让学生认识左面和右面:

师:小朋友们,上课发言就举右手,像老师一样,举起你的右手。想一想:你的右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右手可以写字。

生:右手可以拿筷子。

生:我右手上有个痣。

……

师:你能够找到右耳吗?右眼、右腿呢?

(学生找出了右耳、右眼、右腿)

师:在老师的右手、右耳、右眼、右腿的这一面是我的右面,能够指指你们的右面吗?

师:老师的另一只手是左手,举起你的左手,说说你的左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左手写字的时候用来扶着本子。

生:我喜欢用左手拿勺子。

……

师:你能够找到左眼吗?左耳、左腿吗?

(学生又找到了左眼、左耳、左腿)

师:你的左面在哪里呢?用手指一指。

生:我的左手、左眼、左耳和左腿的这一面就是左面。

师:同座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的右面坐着谁?左面坐着谁?

生:我的左面是××,我的右面是××。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记得右手,××在我的右手这一面,所以,我的右面是××。另一只手是左手,××在我的左手这一面,所以,我的左面是××。

生:我记得右眼,我的右眼下面有个痣。××在我的右眼这一面,所以,我的右面是××。

上述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凭着自己的行为以及身体上面的特殊标志等个性化的特征认识左右手,然后经历概念的过程性变式,把对左右手的认识迁移到左右眼、左右耳和左右腿,最后以身体上的这些部位为标准去认识左面和右面。通过基于学生的身体部位去认识左面和右面的意义,学生对左右这两个方向的理解与记忆依附着自身具有个性特征的身体部位或个性化的行为方式而存在。

2. 借助自身,拓宽左右空间。

如果学生对于左右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自身左右的认识,那么这种认识是静态的。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通过描述自身与他人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把认识左右的经验类推到与自己方向相同的其他人身上,借助于自己的左右去理解他人的左右,拓宽对左右空间的认识,为后续在更复杂的情境中理解左右打下基础。在教学中,备课组老师通过下面的过程丰富学生对左右的认识:

师:请小明、小芳和小冬三个同学起立 (如图2),小芳说一说,你在小明的哪一面?在小冬的哪一面?

生 (小芳):我在小明的右面,在小冬的左面。

师:奇怪了!小芳为什么一会儿到左面,一会儿又到了右面?

生:一次说的是在小明的右面,另一次是在小冬的左面,是两个不同的人。

师: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站在不同的两个人的旁边,说出来的方向可能就不一样。你们再看看,小芳在小冬的左面,那么小冬在小芳的哪一面呢?

生 (小冬):我在小芳的右手这一边,所以我在小芳的右面。

师:同座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在我的哪一面,我的你的哪一面?

(学生自由交流,老师指名发言)

师:听了刚才小朋友们的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在我的左面,我在××的右面,两次说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生:说他在我的哪一面的时候,是看着我的左手说的;说我在他的哪一面的时候,是看着他的右手说的,两次看的左右手不一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不同的人作为参照物来描述自己的位置以及两个同学互相描述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在描述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那么描述的左右方向也不相同;如果确定了B在A的左面,那么也就确定了A在B的右面,理解左右两个方向的动态性和相对性,拓宽了学生对于左右空间的认识。

3. 超越自身,压缩思维过程。

左右虽然是动态的,如果确定了描述左右的参照物,在特定的空间和情境中,左右两个方向就确定了。在描述两个人之间位置关系的时候,有学生自身的参与,学生容易找到描述左右的参照物。但是,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由于缺乏自身的参与,学生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容易出现混淆。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之间位置关系时,要进一步强化学生选准参照物的意识,压缩思维过程,形成对于左右方向的空间记忆。在后续的练习过程中,备课组老师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这样调整:

师:你们能够说说文具盒的左面是什么吗?右面呢? (如图3)

生:文具盒的左面是粉笔盒,右面是铅笔。

师:奇怪了,刚才我们依靠自己的左右手、左右耳等来判断左右面的,现在文具盒可没有左右手、左右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把自己当成文具盒,利用我的左右手来想的。

师:真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在判断生活中物体的左右时,可以利用我们自己的左面或者右面来帮助思考。现在谁来说一说:文具盒在铅笔的哪一面?铅笔在文具盒的哪一面?

生:文具盒在铅笔的左面,铅笔在文具盒的右面。

师:想这两句话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第一次把自己当成铅笔,第二次把自己当成文具盒。

师:为什么一会儿把自己当成铅笔,一会儿当成文具盒?

生:一个说的是文具盒在铅笔的哪一面,就把自己当成铅笔,然后去想左面和右面;一个说的是铅笔在文具盒的哪一面,就把自己当成文具盒来判断左面和右面。

(看图进行快速填空练习,用“( ) 的 ( ) 面是 ( )”以及“( ) 在 ( ) 的 ( ) 面”这两个句子进行练习)

师:你们在说这幅图的时候有什么窍门? (图1)

生:“篮球的左面是什么?”就把自己想成篮球,想左面是什么。

生:“篮球在足球的哪一面?”,就把自己当成足球,然后再去想左面还是右面。

师:看来,要想说得又对又快,首先要想到把自己当成哪一个物体,然后确定好左面和右面,这样就方便多了。

通过描述生活中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把刚才描述两个人之间位置关系的经验主动迁移,把自己当成图中的物体确定左右,然后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左右方向的记忆从借助于身体中具体的部位记忆走向空间记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的最后进行描述两个物体位置关系的比赛,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想到了要准确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首先要找好确定左右方向的参照物,然后再去判断,自动压缩了思维过程,提高了描述两个位置关系的正确率。

上一篇:醉人的秋天作文200字下一篇:教务主任开学典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