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重点难点

2024-08-22

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共12篇)

1.课程教学重点难点 篇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亮点、重点、难点浅析

一、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引人注目的亮点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突破无疑成为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学生的身心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应倡导的“以学定教,主体凸现”的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简直是在沉重压抑下度日,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师那样,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2、学习方式的多元性。

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学科中心论”。最终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第二,要重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探究方法的体验,重视参与,培养个性和人格。第三,要培养课程资源意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开发利用资源意识,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就是学习过程突现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决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发明创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3、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标准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二、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诱人入胜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

1、课程地位有新高度。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支撑课程有新理念。

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近年来,美国兴起的构建主义心理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再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无疑也是一个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

3、教育过程有新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二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四是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五是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4、对教师素质有新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无疑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开放意识,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都要有开放意识。其次,是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一个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突破性进展,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但它仍有许多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理论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一,目标制订无梯度。各地情况不一,学生差异很大,统一目标,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对于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也要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标一元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实践操作高难度。课程标准怎样更

[1][2]下一页

有可操作性。它的实践性不强,因为很多目标是带前瞻性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有待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需要进行大量探索。

第三,师资培训加力度。《语文课程标准》只有文本的意义,而要转变为现实的功效,则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挑战,其次是已有教学习惯的挑战,再次是对自身文化积淀的挑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归根结底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更新陈旧的知识、观念、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使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第四,教育评价换尺度。落实新课程标准,必须改革固有的评价机制,评分、评估、评语相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摒弃以考试为唯一尺度的做法和唯分数论的评价。努力使语文教学评价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客观化。

第五,标准本身欠精度。新《课程标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又如:什么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本身就是实践课。“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些纰漏,不一而足,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上一页[1][2]

2.课程教学重点难点 篇二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院校所开设的网页制作或设计类课程只停留在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的简单应用上,并没有对网站、网页等概念做出清晰的描述和讲解。学生的实践练习也大多限于插入图片、链接或视频动画等。而接触到BS系统开发类课程时又不得不复习站点、CSS等概念。这样做不但会使课堂效率低下,而且也会影响相关课程的授课质量。

针对这一现状,我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主要强调网页设计相对网站开发的关联性,同时也突出了网页制作技术本身的特点。概括而言:也即要求网页制作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着眼于Web标准,最终应使学生能够创作出符合Web标准的网页。并为将来学习网站(或BS系统)开发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加强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1.1 让学生明确Web标准的相关技术及观点

要求学生创建符合标准的网页,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何谓Web标准”以及其相关技术问题。在开课之初就应强调其重要性与特点。比如下述的几个问题:Web标准并不是单一的标准,而是一系列标准的集合;符合标准的网页应由三部分组成——结构、表现、和行为,对应的标准也分三方面等。

此后,适时地让学生明确HTML、XHTML、XML和CSS等概念,并把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特点和各自的作用进行简明而确切的讲解。突出强调XHTML和CSS两个概念,因为日后对这两者的熟练运用是创建“标准网页”的必备技能,也即实践教学中的重点核心内容。

1.2 让学生了解使用Web标准进行网站开发及制作的目的与好处

直接学习相关技术并进行实践是可以的,但很容易会让人产生“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疑问,所以,让学生了解Web标准所带来的好处,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讨,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在阐述时应注意介绍顺序:

首先,应让学生了解网站标准制定的目的。主要可以介绍如下几个方面:确保任何网站文挡都能够长期有效;简化代码、降低建设成本,与此同时,节省用户打开和浏览网页的时间;让网站更容易使用,能适应更多不同用户和更多网路设备;当浏览器版本更新,或者出现新的网络交互设备时,确保所有应用能够继续正确执行。

然后,将实现开发者与使用者双方都能获益的目的。一方面是对网站开发者和所有者的好处:更少的代码和组件,容易维护;带宽要求降低(代码更简洁),成本降低。例如:当ESPN.com使用CSS改版后,每天节约超过两兆字节的带宽;更容易被搜寻引擎搜索到;改版方便,不需要变动页面内容;提供打印版本而不需要复制内容;提高网站易用性。可举例:在美国,有严格的法律条款来约束政府网站必须达到一定的易用性,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网站浏览者的好处:文件下载与页面显示速度更快;内容能被更多的用户所访问(包括失明、视弱、色盲等残障人士);内容能被更广泛的设备所访问(包括屏幕阅读机、手持设备、搜索机器人、打印机、电冰箱等等);用户能够通过样式选择定制自己的表现界面;所有页面都能提供适于打印的版本。

总而言之,Web标准与其它行业标准制定的目的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要确保产品的兼容性和满足人性化设计要求。

1.3 在教学中将问题引入XHTML代码规范

代码的规范实际上就是相应语法规则,是必须重点讲解的理论内容,因为它是指导实践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全面讲解,并在实践中反复强调。但限于课时及教学整体目标,可以将部分重要的规范做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讲解顺序大体如下:

1.3.1 所有的标记都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结束标记

这与以前在HTML不同,即便是单独不成对的标签,在标签也要最后加一个"/"来关闭它。例如:

1.3.2 所有标签的元素和属性的名字都必须使用小写

XHTML对大小写是敏感的,例如:

1.3.3 所有的XHTML标记都必须合理嵌套

因为XHTML文档对严谨的代码结构有着相对苛刻的要求,所以一层一层的嵌套必须是严格对称的。

1.3.4 所有的属性必须用引号""括起来

在HTML中,可以不需要给属性值加引号,但是在XHTML中,它们必须被加引号。例如:

必须修改为:

如有特殊情况,则需要在属性值里使用双引号,可以用",单引号可以使用',例如:

1.3.5 把所有<和&特殊符号用编码表示

任何小于号(<),不是标签的一部分,都必须被编码为<

任何大于号(>),不是标签的一部分,都必须被编码为>

任何与号(&),不是实体的一部分的,都必须被编码为&

1.3.6 给所有属性赋值

XHTML规定所有属性都必须有一个值,没有值的就重复属性本身。

1.3.7 不要在注释内容中使“--”

“--”只能发生在XHTML注释的开头和结束,也就是说,在内容中它们不再有效。如有需要,可用等号或者空格替换注释中类似“-------”的符号串。

2 实践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2.1 使学生设计的网页能符合Web标准的基本要求

进行实践环节时,可对学生进行概括性的介绍,比如:要让网页符合Web标准,简单说就是不用HTML+Table来组织页面内容,改用XHTML+CSS来实现。传统的网页排版工具——表格,将仅仅用于展示数据。而不再用来实现排版和对象的定位。

所以,实践环节的最重要内容除了制作符合规范的XHTML文档外,就是CSS的学习与运用,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

2.2 让学生通过练习逐渐理解“结构与表现、行为分离”的含义

“结构与表现、行为分离”是Web标准的核心思想,单纯在理论是很难理解透彻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体会才能准备把握其内涵。但在此之前,让学生了解如下几个概念是必要的:

内容——就是页面实际要传达的真正信息,包含数据、文档或者图片等。注意这里强调的“真正”,是指纯粹的数据信息本身。不包含任何辅助的内容。

结构——如果有一段文字,那么我们必须给这段文字进行格式化。比如把它分成标题、作者、章、节、段落和列表等。才能够让人很容易去阅读。否则就会很难准确的识别它所包含的信息。

表现——虽然定义了结构,但是内容还是原来的样式没有改变,例如标题字体没有变大,正文的颜色也没有变化,没有背景,没有修饰。所有这些用来改变内容外观的东西,称之为“表现”。好的“表现”会使内容看上去更舒适。

行为——体现网页与用户的交互能力。

这些概念转述给学生后,要恰当运用实例讲解,建议在授课前创建出能够充分体现概念特点的网页,包含完整的CSS及页面文件,但要清晰、简明。此时不必过分强调外观,能直接说明代码的功能作用最好。

2.3 正确书写DOCTYPE的重要性

要对学生强调:DOCTYPE是Document Type的简写。主要用来说明XHTML或者HTML的版本。这对于XHTML文档而言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因为浏览器根据DOCTYPE定义的DTD(文档类型定义)来解释页面代码。所以,如果设置了错误的DOCTYPE,页面在浏览器将不会按预想的方式显示。

XHTML1.0提供了三种DOCTYPE可选择,分别是:过渡型、严格型和框架型。

在教学中可使用“过渡型”DOCTYPE开展实践,因为它依然可以兼容表格布局、表现标识等,不至于让学生觉得其技术要点较以往变化太大,难以在初学时掌握。

2.4 养成良好的命名习惯

不同于HTML语言,XHTML中可能会出现大量需要命名的元素,比如最常用的

标签的ID,在授课时培养学生为这类元素命名时最好能做到“望名知义”,这一点实际上与程序设计中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命名习惯不仅能够使代码的可读性大大增强,也将为日后的维护与修改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发现:此类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想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能只偏重任何一方,必须做到两者兼顾。

此外,当学生的网页制作技术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可对网页外观的设计加以要求,并对“颜色搭配”等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争取最终收到“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效果,借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设计水平。再有就是教学内容上可以有一定的前瞻性,比如适当的介绍一些与相关的内容等。

参考文献

[1]前沿科技,曾顺.精通CSS+DIV网页样式与布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29-32.

[2]曾顺.精通JavaScript+jQuery[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2:7-9.

[3]旭日东升.网页设计与配色经典案例解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68-69.

[4]Sanford J J.ASP.NET Web界面设计三剑客:CSS、Themes和Master Pages[M].张云,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2-25.

3.游泳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其教学方法 篇三

一、克服怕水的心理

初次接触水或者被水呛过的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怕水心理。存在怕水心理的人在见到水或接触到水时,会不由自主地紧张,在水中活动时呼吸紊乱、急促,或者经常倒吸凉气,是很容易把水吸进气管、呛进肺部。所以克服怕水心理是学游泳的第一课。为使学生克服怕水的心理,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措施:首先,先转移学生的注意。如在岸上先做一些轻松愉快的游戏,或者是做一些针对游泳技术动作的辅助练习,这样会有效缓解紧张情绪。其次,选择合适的水深。对初学游泳者而言,选择齐其腰深的水位为宜,使其站在水中不会有太大的漂浮感,能站得稳,而蹲下去水又可漫过头顶。第三,下水前先向学生讲明情况,如水深,站在水里会有什么感觉,慢慢蹲下又会有什么感觉,在水中行走又会怎样。第四,下水体验。让学生下水后在池边排队站好,手扶池壁慢慢蹲下让水浸至脖颈然后站起,反复做几次,接着让他们扶池壁走走看,再手拉手走走看,再松手走走看,最后尝试一下在水中跑步。每做一种练习我们都要关注学生的表情,问他们有何感觉,看他们的适应情况。如果他们动作到位、感觉准确,说明他们对水有所适应,怕水的心理自然会慢慢消除。熟悉了水性、消除了怕水心理,这就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在水中活动时,最好采用用口呼吸的方法。因为用鼻子吸气吸到水时容易呛进气管呛到肺里。用口呼吸时吸气吸到的水可以在口腔里缓存一下,或者吞到肚子里,这不会有太难受的感觉,危害较小。在水中练习前要让学员明白怎样叫吸气,怎样呼气、吹气,怎样叫闭气以及在水面才可以吸气,水下只能憋气吹气。先在岸上练习:张嘴吸气——憋气(默数5秒)——撮口吹气。反复练至熟练。再让他们下水练习:水面张嘴吸气——闭嘴入水憋气(默数5秒)——撮口水里吹气(边吹边站起来)。如此反复练习,熟练掌握用口呼吸的方法后,学生在水中的安全又有了进一步的保障,也为学习完整的技术动作做好了准备。

三、学习水上漂浮

练漂浮就是要让身体自主浮起来。在学生熟悉水性时,对水的浮力有一定了解,这时再告诉他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当,人只要吸饱气,把胸腔扩张起来,增大排水量是很容易浮起来的。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水浮力的存在,可以做这样一个游戏:要学生趴在水底地面,或把水底的东西用手捡起来。初学游泳的学生,往往是吸饱一口气往水里钻。东西可能会被捡起来,但怎么也趴不到地面。让学生折腾一番后,再告诉他们一个简单的方法:“入水后把体内的气吹掉,就可以趴到地面上了。”让学生尝试一下,他们对水浮力的认识就更深刻了,也学会了利用水的浮力。练漂浮时还要注意的一点,要求学生全身放松。有些学生在漂浮时遇水波晃动会感到心慌、紧张起来,总想抓住什么、靠住什么。他先是乱动、乱抓一番,然后翻个肚朝天。这是因为水具有流动性、会起波浪。你想抓住它、靠住它,它会“软”下去、“闪”一边,让你使不上劲,翻个肚朝天。其实遇水波晃动时,你只要继续放松,跟水斗“软”不斗“硬”,那么波浪也拿你没办法了。

四、掌握游泳的技术动作

为了使学生尽快学会游泳技术动作,可先在岸上做模仿技术动作练习,建立一定的动力定型后,再到水中练习。游泳运动要利用水的特性来进行。比如水会产生与动作相反的阻力,那么就利用它获得向某个方向运动的动力;水有浮力,就利用它上浮;水有流动性,我们就可破浪前进等。要快速前进时,那么往后运动的动作要多、要快,而往前运动的动作要少、要慢。这些都是利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因此,游泳技术动作就有动作方向、动作快慢、节奏的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也就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学“蛙泳”时,我们可以把“蛙泳”完整的技术动作过程分为“划(手)”、“收(手、腿)”、“伸(手)”、“蹬(腿)”四个阶段。我们知道“划”和“蹬”要快,“收”和“伸”要慢。在岸上做模仿练习时,我们可以通过口令来调节动作速度。如:“划”、“收”、“伸”、“蹬”对应“1”、“2”、“3”、“4”,那么口令“1”和“4”要短促有力,“2”和“3”则要舒缓绵长一些。跟随口令进行练习,动作快慢节奏也就练出来了。当然我们还可以再分细一点来练。如先练腿脚动作:“收(腿)”、“翻(脚)”、“蹬(腿脚)”,后练手部动作:“划(手)”、“收(手)”、“伸(手)”。同样可采用口令节奏调节动作速度的方法来练。

责任编辑 邹韵文

4.《社戏》重点难点指导-教学教案 篇四

“看戏后深夜行船”的景物描写有两段文字,与前文的景物描写一样,也写夜航,而且是同一条航线。但由于时间不同,光线的明暗也就不同;光线的明暗不同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此时看戏回来,天黑了,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叙述。这样写,既避免了与前文重复,又注意到了相互照应。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去时,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回来时,用一个比喻句,用老渔父的喝采来写孩子们划船技术高。

这两处景物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丝丝入扣,细致缜密。

5.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解决 篇五

一、教学重点难点的新认识

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无所不包,尽管作为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已经筛选,但仍然很庞杂,且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重与课时少的矛盾,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以前中学历史教学目标更多强调掌握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确定教学重点更多地是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出发,将某一历史知识是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重要作用或影响作为确立教学重点的依据,或者是从教科书的体系出发,将历史知识做出比较,确定重点,很少讲历史学科特点与基础教育特点结合起来考虑。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实际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重点尤其是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的。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要判断是否为教学难点,就要分析学生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一般形成学习难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对于学习的内容,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因而难以开展抽象思维活动,不能较快或较好地理解。例如,在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时,由于学生缺乏对远古时代历史的感性认识,所接触到的考古材料又十分有限,因而在理解远古人类历史的时候,就时常感到困惑:远古时代既然没有文字,其各阶段的划分及那些形象的描述是怎样得知的?如果这些问题学生得不到解答,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就难以掌握。所以,该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获得对远古人类生活的感性认识,使其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状况。

第二种是在学习新的概念、原理时,缺少相应的已知概念、原理作基础,或学生对已知概念、原理掌握不准确、不清晰,使学生陷入了认知的困境。例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特有的专业名词或历史概念,像“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租借地”“近代化”等,中学生对这些概念是比较陌生或模糊的。在教学当中,如果教师不能把这些概念讲透,那么学生在学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所造成的危害时,就会存在认识不清的问题。所以,让学生明白这些概念的内涵就是教学时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第三种是已知对新知的负迁移作用压倒了正迁移作用。即已学过的知识在对学习新知识时,起了干扰作用,因而在已知向新知的转化中,注意力常常集中到对过去概念、原理的回忆上,而未能把这些概念、原理运用于新的学习之中,反而成为难点。如在学习美国的“西进运动”时,一些学生把在以前学习到的关于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和在南北战争中南方种植园主对黑人奴隶压迫的史实,负迁移到对“西进运动”后果的理解,把对“西进运动”的后果之一——对当地印第安人的屠杀迫害,理解为对黑人奴隶的迫害,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明白美洲大陆居民的构成情况,就成为教学突破难点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种是教材中一些综合性较强、时空跨越较大、变化较为复杂的内容,使学生一时难以接受和理解,而这些内容往往非一节课所能完成,这是教学中的“大难点”。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治制度、民族融合等问题,近现代史上近代化的进程等问题。这些问题讲好了,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讲不好则成为生硬的说教。因此这类内容在教材处理和教学方法选择上都是难点。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

以此为依据,从历史教学内容的科学系统来看,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为教学重点难点;从教育学的活动要求来看,培养学生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从情感教育和品德养成来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教学重点难点。总之,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指教材中最主要的内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它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历史教学的重点是指体现历史基本线索、主要化解和直接服务于具体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2、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由教学目标确定。如:《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课程标准规定其知识目标是“了解大运河的概况及其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以大运河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有关大运河的教学内容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如何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就成为教学的难点。

由具体内容在整体课时(单元)内容中的地位确定。如:《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中将“贞观新政”作为教学重点是因为该内容是初唐政治最主要的内容,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

由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来确定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如:《合同为一家》一课将“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作为重点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为维护国家统一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时二者是统一的。例如“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中,“废分封,立郡县”一目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材料加以说明。有时二者又不统一,如“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重点是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主要措施,而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教师就不能过多地补充材料,而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历史作用作简要的评价。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

1、突出教学重点

在准确确定重点之后,就应该考虑采取措施如何做到真正突出重点。仅就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而言,下列几个方面对突出重点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分清主次。特级教师支玉恒说:“那种把教材所有内容无巨无细都钻得深而透之作法,并非聪明之举,如果进而把这些东西都要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则更是弊多利少。面面俱到其实面面不到。浅尝则止,水过地皮湿式地教学,是绝对不可取的。因此吃透教材,首先是吃透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灵活调动教学内容,可以围绕中心问题合理变动顺序,力求从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做到既有中心,又有向心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二是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以求课堂讲授内容具体、深入、明确,使重点更加突出、丰满。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则予以适当精简,概而述之。三是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予以切实保证,使重点部分得以讲清讲透。当然,突出重点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总结、积累。

2、突破教学难点,方法很多,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位熟悉,其目的都是为了化难为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多媒体辅助法。对于头绪较多,时空概念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媒 体辅助法,这主要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同时发挥作用,以便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教学,头绪多,地名多,人物多,光靠老师讲,学生看,恐怕很难弄清楚,但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些内容。

第二,架桥铺路法。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初中生一下子 弄不懂,可以设计一些铺垫,通过架桥铺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铁骑牛更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关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是难点,直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讲,初一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不妨做些铺垫,创设一些新情景,让学生想象:战国的含义是什么?处在这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厄运?学生答: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铁农具出现后,奴隶主就驱赶奴隶用锋利的铁农具为自己开垦荒地,增加财富。可是在奴隶制下,奴隶的地位如何?他们是否会有积极性?学生答:他们没有人身自由,生产的再多,自己还是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积极性。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货物作为地租。劳动者通过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获物自己支配。你们觉得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学生答:奴隶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是农民,这些开明的奴隶主也就是新兴地主。这样,虽回避了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问题,但没有回避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第三,补充材料,化解难点法。对于一些结论性难点,化解的方法是需要引用一些 典型的事实材料,并以材料为依据进行分析,从而化解难点。例如《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一课,如何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对于刚接触世界历史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指导学生查阅该法典的相关内容: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奴隶主头上的奴隶标志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在阅读、感悟材料中,就不难理解“它是一部奴隶主性质的法律文献”,其实质是保护奴隶制度的。用材料分析法破解难点,不仅给人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第四,表格比较法。比较法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正如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例如,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两次战争的领导阶级、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不同结局的出现也就很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

第四,分层设问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把问题按难易程度分解成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小问题,小坡度式地层层递进,划难为易,由易到难。例如,如何帮助学生认识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体与政体、国家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本身就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以下几个台阶:(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组织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学生沿着这些台阶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

6.高一物理重点和难点教学计划 篇六

大多数同学认为本课功课比较复杂,学起来比较吃力,还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就不会解题,高一物理力与运动教学计划拿来给大家锻炼一下:

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简单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一个沿光滑水平面以10m/s的速度运动的.小球,撞墙后以原速度被弹回,与墙作用的时间为0.2s.求小球的加速度.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它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也是学习其他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本课以必修1教材为依据,通过定律的探求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常用方法,所以本节课不只是让学生知道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更应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超重与失重

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力学单位

(1)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知道经典力学发展历程中有哪些物理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2)了解经典力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对当时自然科学、社会发展的影响.

7.课程教学重点难点 篇七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剖析

(1) 重点与难点要区别对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于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这两个概念, 不能模糊地一概论之, 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来区别对待。教学难点主要是指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难以理解的生词生字、句式结构、情感内容等知识;教学重点则是指语文教学内容中, 学生需要着重学习、记忆, 并将其运用到语文阅读学习中的知识点。所以, 小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学习的时候, 必须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明确区分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知识, 使小学生奠定扎实的语文阅读基础。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概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于培养学生基础阅读能力, 使之可以将阅读能力运用到更多的学习科目中, 从这一点上来讲,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必然包括了对最基本的语言、句型、文章的认知与活学活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促使小学生从语文阅读学习中掌握大量的汉字、生词与句式, 二是要通过阅读学习来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思想感情与人生价值观, 三是要以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来打开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是要促使小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应试教育模式。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概述。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而言, 应当分为教师与学生这两个部分来讲。在学生层面,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是一大难题, 且小学生对于书本内容中的知识阅读是一知半解的, 在进行语文阅读的过程中, 会出现各种问题;在教师层面, 语文教师如何全面地把握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实际情况, 根据语文阅读实情和教材教学要求, 有方式、有策略的解答、阐述教学难点, 同样非常重要。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正确把握重难点的合理策略

(1) 全面解读教学大纲, 深刻挖掘阅读教学重难点。语文教师作为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引导者, 必须要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和教学大纲进行全面、详细的理解, 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从而更好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对于小学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教材, 语文教师首先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阅读与理解, 结合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 细致区别阅读教学内容当中的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 形成详细的教学备案, 并通过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正确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

(2) 结合新课改要求,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重视阅读情趣和习惯的培养, 二是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是要注重阅读体验, 做到能够合作交流。因此, 结合新课改要求,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上述要求, 合理地制定语文阅读教学内容, 同时要牢牢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 层次分明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引导, 从而实现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3)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突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 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 逐步摆脱了照本宣科的错误方式, 合理地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进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不仅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同时也更加鲜明地突出了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 使语文阅读教学的工作效率获得提升, 学生收获的阅读知识也更加丰富。

(4)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加深师生之间的阅读教学重难点讨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把握, 不能只由教师说了算, 小学生作为语文阅读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 能够切身体会到学习的难点部分, 因此, 笔者认为,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小组交流等方式, 促使学生之间就语文阅读体会和重难点内容进行交流, 然后教师再与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讨论, 这样不仅使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会遇到哪些不容易理解的知识, 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内容,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知识与难点内容, 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主体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语文教师应当全面解读教学大纲, 深刻挖掘阅读教学重难点, 合理结合新课改要求,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加深师生之间的阅读教学重难点讨论。

参考文献

[1]邹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1.

8.课程教学重点难点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阅读方式,使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就能进行广泛的文字阅读,从而积累大量文字阅读经验。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以后的教育经历起着基础性作用,是小学生语文教育工作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国家教育局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要求各地区的小学教育应该基于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本地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本文主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现实的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从现今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在“自顾自”的照本宣科,学生则机械性地在下面听。虽然新课标已经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是很多教师依旧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难以进行转变,不仅如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积极性不高,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不愿意或者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回答,使很多教师无法知晓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这样让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认识不足

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乏足够透彻的理解和投入,大多数教师单纯凭借自身多年的经验来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及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对于课本和新课标的研读不重视,对教材课文的理解不透彻,对课文深层次的情感挖掘不充足,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不懂得完美运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进行基础性广泛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则在于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全面熟悉课本大纲,抓住课本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教好一门课的前提是必须要熟悉透彻的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并对教学大纲进行详细和全面的解读。因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在课本下足够功夫,分析课本阅读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形成详细的教学方案,通过实践中有趣的教学途径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语文阅读的技巧。

(二)结合新课标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改革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一,重视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三,加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合作交流。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现状,根据新课标改革后的具体明确要求,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式,牢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有步骤和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在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班级的语文阅读学习状况,采取适合高效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在教学手段上应该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合理的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方法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丰富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内容不再单一,使小学语文内容重点和难点变得更加鲜明,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对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不应该是教师,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非常有必要,这样不仅使学生有学习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积极性,而且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学生换位思考,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状态,了解课文中哪些地方容易理解,哪些地方不容易理解,从而具体改进教学内容、方式和教学侧重点,这样对于教学的改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我国义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过程的基础和重点内容。如何结合当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熟悉掌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重点和难点,是决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得出,教师首先要全面透彻地分析教材,结合新课改要求,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海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把握[J]. 求知导刊,2014(12).

[2]刘宁琪.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析[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

[3]姚秉含.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9.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篇九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主要是指关于如何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问题。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有何重要性?怎样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即采用那些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本文作者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教学心得,供大家教学参考。

二、众所周知,教学的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基础知识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由一些基本事实即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和公式等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知识。技能是指应用基础知识去完成某些实际任务的能力,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而基本技能则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技能称为技巧。

那些对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和技能起决定作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称为教学的关键。它是教学活动中解决主要问题的着手点。例如,在平面几何中,教学的重点应是公理、定义和定理。定理是由公理和定义推导出来的。公理和定义就是教学的关键。可见,教学的关键也可以说成是教学重点中的重点。

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或教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重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避免和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

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中,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然而它主要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和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即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对同一项材内容,有的教师较易讲请楚,不成为难点;而有的教师较难讲请楚,成为难点。同样,对同一项教材内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难理解,成为难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易理解,不成为难点。因此,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难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克服确定教学难点中的盲目性和固定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难点。

三、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而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如果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不当,而且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那末不但谈不上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章节甚至整门学科或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因为,这样一来,学生未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和技能会不断积累,越来越多。这就必然会导致整门学科或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降低。所以,必须从每一堂课着手,尽全力解决好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在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中,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尤为重要。它是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的关键。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比较容易的。事实表明,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能在教案中写出重点和难点的项目和内容,然而在教案中没有写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式方法的情况却屡见不鲜;甚至有个别教师还不知到什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或有那些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式方法。

总之,正确确定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不仅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而且是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端正、教学责任心和教学能力强弱以及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功。

四、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式方法,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必须重视和认真备课。这是解决好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前提条件。为了正确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认真做好以下几项重要工作:

1、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只有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才能明确本学科或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基本内容、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和进度要求,才能正确确定教学重点。特别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显然,为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服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列为教学重点。而且,有的学科的教学大纲,对于本学科或课程的教学重点有明确的规定,只需结合教学实际贯彻执行就行了。因此,熟悉和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第一项重要工作。

2、深入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的重点主要决定于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例如,如果教材中某一内容是诸内容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或者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内容的关键,那么这一内容就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第二项重要工作。

3、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难点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除了教师本身要有自知之明以外,还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特别是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据以正确地确定教学的难点。显然,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或容易掌握的教学内容不必列为教学难点。因此,全面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第三项重要工作。

4、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和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

要善于总结自己在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方面的经验。同时,虚心学习别人在这方面的经验。不断地用它们去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案。这是正确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第四项重要工作。

五、突出教学重点就是在教学中要讲清主要问题,讲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重点的行之有效的常用方式方法有:

1、保证时间

保证时间,就是在突出重点上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为此,在备课时要合理安排重点和非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做到主次分明;上课时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着重讲解

着重讲解就是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力求讲深讲透,使教学重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突出重点的基本方法。为此,在备课时要备好教学方法,特别是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在教学重点上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索;上课时要做到有详有略。

3、口头强调

口头强调就是要用准确的语言和加重的语气向学生明确指出教学的重点。可以在每堂课的复习旧课环节,再次口头强调旧课的重点;在每堂课的引入新课环节,在指出本次课的内容和目的要求的同时,口头强调新课的重点。从而使学生在听课时心中有数,能够主动地去领会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板书提示

板书提示就是采用板书图文这种直观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可以对重点内容板书必要的插图;可以详细地板书重点内容;可以用彩色粉笔板书重点内容的讲授提纲和要点,或者在其下画下划线。总之,通过板书提示使学生对教学重点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若学生能笔记板书内容,就能将教学重点记录下来,反复复习和领会,从而不断加深对教学重点的印象。

5、实践应用

在这里,实践应用是指利用实践应用这类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例如,针对教学重点布置复习思考题、练习题和作业,上习题课、实验课和实习课等。这类方式方法既有利于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也有利于训练和掌握基本技能。

6、考查考试

在这里,考查考试是指通过考查考试环节去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它主要是指针对教学重点进行考查考试的命题和考题的分值分配。应用这种方式方法来突出重点,不但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重点的高度重视;并且能够检验突出重点是否成功和有效,以利于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六、突破教学难点,就是对教学难点内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弄懂和会做。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一般针对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加以突破。突破教学难点的行之有效的常用方式方法有:

1、保证时间化难

与突出教学重点一样,突破教学难点也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2、慢速化难

慢速化难是指在讲解难点内容时,放慢讲解速度和教学进度。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边听、边思考、边记忆、边消化吸收。

3、直观教学化难

对于由于学生感到知识抽象和实验操作复杂而产生的教学难点,可以采用加强直观教学、补充感性知识和经验这种方法去加以突破。直观性教学手段,除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以外,主要是具体的实物、教具、模型、图片、图表、音象教材以及模拟和现场的实验、实习等。当然,在给学生补充感性知识和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抽象思维。

4、分解难点化难

对于由于教学内容复杂使教师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可以采用分解难点、各个击破这种方式方法去加以突破。它要求将一个大型难点分解为若干个小型难点(其中也可能分解出非难点),以大大减小突破大型难点的难度;然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逐个突破这些小型难点,从而达到突破整个大型难点的目的。对于综合性强的大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课题,采用这种方式方法突破难点,一般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5、温故知新化难

对于由于旧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使学生难于接受新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教学难点,可以采用温故知新这种方式方法去加以突破。它要求教师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和技能,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温故知新,既是针对本门学科,又是针对相关学科而言的。

6、实践应用化难

在这里,实践应用是指采用实践应用这种方式方法去突破难点。它主要包括上习题课、实验、实习等方式方法。通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再加上教师及时、具体的现场指导,是易于突破难点的。这种方式方法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突破难点。

七、为了解决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还应对以下几点给予足够的重视: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具有特定内涵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的重点不一定是难点,教学的难点不一定是重点。然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往往具有“同一性”。例如,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难以讲清或学生难以理解,它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另外,就每一堂课或每一课时而言,是否有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或者是否同时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有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同一性”。在以上介绍的一些方式方法中,有的既适用于突出重点,也适用于突破难点。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另外,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有灵活性。例如,当原来确定的难点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到难以理解时,教师就不必再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时间和精力,而应立即增加教学内容或布置课堂作业。再如,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估计到的疑难问题,又需要在课堂上讲请楚,因而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时,教师应精减一些教学内容,或把部分课堂作业改为课外作业。总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处置。

10.课程教学重点难点 篇十

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前提小学数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课前的充实准备,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不仅纵的有这样的联系,还有横的联系,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能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汇贯通。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实际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一些特点,当新旧知识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或所学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特例时,教学时就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直接由旧到新,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新旧知识连结纽带的断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正因如此,自己在教学中运用了迁移规律,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1.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中则要突出演变点,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如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这部分知识,要以前面能整除的除法验算为基础。两类验算都要用商和除数相乘,后者演变的是还要加上余数。教学时,不但复习能整除的验算方法,还以1276为例要复习有余数的除法,其中重点追问:这道题中1276,商21是平均分的127吗?那么平均分了多少?验算时只用商和除数相乘行吗?应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大家讨论。这样就能顺利地掌握新规律和验算方法。2.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的,教学中则通过突出连接点这一途径,从而突破重点难点: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由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通分两个旧知识组成的,它的关键问题是因为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教学新知识前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是旧知识,并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为什么它们能 为什么?这时又可用旧知识通分来代替,则成为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讨论此题的计算步骤,抓住规律化异为同,沟通新旧知识,从而突破难点。3.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与某一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教学时则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点难点:如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多位数除法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分层次逐步推进,突破各个难点,学好试商的方法。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基础的,后者是除数由一位变为两位、三位,出现了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的问题。但无论除数是几位数,试商方法都是一致的,即有共同点,就是教学中应抓住的,教学时,先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复习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及试商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明白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及试商方法同一位数除法相同,进而再研究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总结归纳出除数是一、二、三位数的除法都是从最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除到哪一位够除,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就抓住了一类知识的共同点,仿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再把新知归为旧知识。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为学好多位数的试商,达到正确地迅速地求出商,提高计算能力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是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的又一途径。

三、依据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板书内容,并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揭示教学重点难点的示意图,也是把握重点、难点的辐射源,板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把提纲性、艺术性、直观性融为一体,既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又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自己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认真选择突出重点的板书内容,精心设计板书,并力求做到板书的形式新颖、布局合理、有层次、别具一格,突出重点。例如:在备 正反比例应用题对比练习课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把突破口放在板书设计上:如下:正反比例应用题对比练习课不同点:等式:商=商 积=积相同点:1.意义:x变、y随x变2.步骤:相同从板书的内容上看体现了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板书的形式上看,比较直观,对比性强,学生便于比较,对学生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于是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能总结归纳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异同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与板书内容的沟通,学生便从正反比例的意义上、解题思路上、条件方法上总结出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异同点。因此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板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格局是突破重点难点的途径之一。

四、强化感知,突破重点、难点几何部分中的概念及有关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要突破这些难点,教学中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强化感知,突破难点。如圆柱与圆锥底面积、高、体积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内在联系是六年级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学时自己采用直观教学与代入求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反复观察分析,做法分为如下三步:1.将橡皮泥捏成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即底面积12.56平方厘米),高为5厘米的圆柱体。板书:已知:r=2 h=5 求S=?(12.56)V=?(62.8)2.再将这个圆柱体捏成一个以12.56平方厘米为底的圆锥体(学生先想象这个圆锥体的形象,再按要求做)想算结合:什么没变?什么变了?与原来圆柱体有什么关系?(V不变、S不变、形变、H变)板书:已知: V=62.8 S=12.56 求h锥=?(15)155=33.把圆锥体捏回圆柱体,再捏成以圆柱高5厘米为锥高的圆锥体;想算结合:什么没变?什么变了?(V没变、H没变、S变)与原来圆柱体又有什么关系?板书:已知:h=5 V=62.8 求S锥=?(37.68)37.6812.56=3通过直观教学和计算相结合,学生发现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学生自己动手,直观教学,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记忆深刻,并通过教具、学具的应用,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以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谓精心设计练习,关键在于精,精就是指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重点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一套一套地让学生练习。例如:三位数乘多位数新课知识重点是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积是多少个百,乘得的积的末位要写在积的百位上。这一个新知识是在学生掌握

11.课程教学重点难点 篇十一

一、利用多媒体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宣布课程的练习内容,不考虑学生的练习兴趣,导致学生在机械、枯燥的练习中消耗体力。长此以往,学生容易消极地对待体育课的训练内容,甚至出现有的学生逃避参与体育训练的情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合作教学模式。在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导演的角色,规范和指导学生所扮演的演员角色,巧妙地运用师生、生生、组际间的互动,把导与演分离开。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体育动作只能通过教师的个人示范,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因为有的体育动作速度较快,在瞬间就可以完成,学生看不清动作细节,无法很好地把握动作要领。渐渐地,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心理。

运用多媒体开展体育教学,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拆解展示,以更为直观的形式把体育动作要领展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个动作的技术环节时,就能准确地把握动作要领。如在教学《立定跳远》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动画把预摆、起跳、腾空、落地这四个环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边播放慢动作,一边给学生讲解,使学生很容易把动作技能印在脑海中。

三、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反复示范动作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了解每个动作细节。但是,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体能会越来越差,做一些有难度的动作就显得力不从心,无法“逐帧”示范每个动作,造成学生概念理解模糊,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如《前滚翻》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团身抱紧。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先播放前滚翻的慢动作,再配上愉快的音乐,然后让学生模仿、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动作,无法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就能拍下学生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观看,对比自己的动作与正确的动作,了解自己动作的好与不足之处。如《广播操》的动作难点不是动作本身,而是动作的准确性。笔者把学生的动作拍下来,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很容易就看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纠正自己的不足。

四、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体育教学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的,当学生学习一些动作时,会感到单调、乏味,教师可以播放节奏感强的音乐,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耳目一新。如在教学《健美操》时,只有叫口令的学习以及有节奏的动作,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播放动感的音乐,有效调动学生的身体,促使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进行摆动。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发潜力巨大。如何把多媒体技术引进体育教学领域,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地探索、认真地实践。

12.教学重点、难点的差异性与统一性 篇十二

对于教学重点来说, 它主要决定于整个教材内容的结构体系, 换句话说, 教材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和任务, 是确定教学重点的主要依据;它既是教师设计教学计划与课时计划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方向, 又是要完成学生学习目标所必需的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知识与技能的结构体系是客观存在的, 这也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重点同样具有相对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只有抓住了教学重点的这个特性, 才会使教师克服和避免在确定教学重点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 有助于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作到重点突出, 进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对于教学难点,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客观存在的教材内容, 但它主要还是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即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素质与实际操作能力, 这也就充分体现了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对于体育教学来说, 影响它的因素不仅与教材内容本身的难易程度有关, 更与教师自身业务素

可以按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顺序依次进行。依据新课标的精神, 可以一改以往学习头手倒立时, 要求学生手、头的位置如何放, 头部什么位置着地等传统的做法, 而是从学生倒立失败可能出现的摔背、摔腿入手。以传授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保护为突破口, 并结合学生简单易懂的物理实验, 初步让学生明白倒地后自我保护的原理和方法。之后,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从头、两手和两脚的五点支撑到头和两手一脚的四点支撑, 再到头和两手的三点支撑, 直至分腿倒立等, 逐渐提高身体的重心, 逐步接近头手倒立动作的标准。为了改变技巧枯燥乏味的特点和调节学生们的运动兴趣, 中间可以穿插“猴嬉玩垫”的游戏。让学生在模仿可爱动物的同时, 既缓解了学生头颈的紧张, 又活跃了课堂练习的气氛。结养以及作为教学服务对象的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息息相关。比如说, 对于相同的教材内容, 如果教师较容易讲解、示范和组织教学, 则不成为难点, 反之则成为难点;同样对于同一项教材内容, 由于学生能力问题, 有绝大多数学生容易接受或完成, 则不成为难点, 反之则成为难点。只有了解教学难点这一特性, 才会有助于教师克服确定教学难点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和固定性, 使教师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类方法去突破教学难点, 使整个教学流程更加顺畅, 促进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统一性

通过前面可以了解到, 就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决定因素而言, 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就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而言, 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促进, 互为统一的一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是两个具有特定内涵的不同的概念, 在教学实践中, 有时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难点, 而教学难点也不一定成为教学重点, 二者相

束部分, 可巧妙利用技巧垫子, 选用保健按摩放松, 让学生既得到身心放松, 又学到推拿按摩中消除疲劳的基本穴位选取和基本手法的操作。整节课, 以认识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心理负荷规律为理论依据, 从而有效地将感知、思维、实践活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团队互助精神紧密结合, 融为一体。这样, 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一个由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组成的“面”之中,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时, 左右逢源, 上下贯通, 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都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

总之, 以“点”、“线”、“面”相结合来确立体育教学的重难点, 从纵的方面看, 可以使知识与技能的脉络清晰, 上下位教材环环相扣。从横的方面来看, 可以使不同的知识与技互区别, 各尽其职, 但在特殊的条件下却又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有时甚至互为一体, 比如说,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所要教授的内容即属于本堂教学的重要知识和技能, 同时对于这部分内容, 教师比较难以讲解、难以示范与组织教学, 或者学生因学习过程中阻力大、难度高而难以学习和掌握的情况, 那么这时, 它既属于教学重点, 也同样属于教学难点。

另外, 就整个教学体系而言, 它们的相似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它们都要求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熟悉新课标, 深研教材教参, 同时, 还要实际了解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的知识面和相关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 这样才能合理地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其次, 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都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方式方法来突出重点和难点, 进而进行有效的教学, 以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最后,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都属于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主要内容, 也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合理组织教学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 两者相辅相成, 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顺利, 更好地达到和完成教学目标。

能之间相互联系, 融会贯通。让学生掌握知识时左右逢源, 上下贯通, 形成“点成线, 横成面”的知识结构, 让体育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于体育课堂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再高明的教师也不能事先完全预计到真实课堂中可能发生的一切, 因而在授课工程中, 体育教师还要及时吸纳学生的反馈信息, 灵活处理重点和难点, 以取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 (教师用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

[2].吴健.体育课堂中重点难点的有效突破[J].体育教学, 2009, 8.

上一篇:计量标准授权管理办法下一篇:中学文明礼仪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