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2024-07-18

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共15篇)

1.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篇一

摘要

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现状不容乐观,企业文化直接关乎到企业未来发展,影响到企业整体发展路径。研究企业文化内容创新,有利于推进企业未来发展,推进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实现企业实力扩张。

关键词:企业文化

创新 发展

目录

1.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1 1.1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自身特点,个性不够鲜明......................................1 1.2企业文化建设着重外在,忽视内在的完善..........................................1 1.3企业文化建设脱离实际情况..................................................................1 1.4企业家自身素质存在不足......................................................................1 2创建新型的企业文化内涵........................................................................2 2.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体系,营造企业文化的软环境......................2 2.2打造企业的核心价值,构建企业创新机制..........................................2 2.3创立新型的企业制度文化,坚持规范经营的策略..............................2 3创新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2 3.1提高企业领导的自身素质,创建文化型企业......................................2 3.2挖掘企业人力资源,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力..........................................3 3.3重视高科技产品的开发,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3 结 语...................................................................................................................3 参考文献............................................................................................................4

1.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1.1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自身特点,个性不够鲜明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应根据企业的特点、概况,提炼出本企业所特有的企业文化,我们看到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提不出自己的企业精神,用诸如“团结、进取”等词语概括企业精神,让人看不清企业文化的个性。如果不注重企业的个性特色,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一个标准、一种模式,那么必然导致企业文化雷同、缺乏应有的鲜明个性和风格,达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1.2企业文化建设着重外在,忽视内在的完善

有些企业从办公楼到工厂车间,到处都悬挂着诸如“团结”、“拼搏”、“进取”、“奉献”之类的标语口号,这些口号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因而就认为这就是企业文化,还有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只要把规章制度制订出来,汇编成册,下发班组,这就是企业文化,这两种认识都走进了误区。只重视外在的东西,并没有深入的去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这样的企业文化,并没有同公司一起成长,不够完善。一些企业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统一服装,但对企业的理念不能真正达成共识,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的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1.3企业文化建设脱离实际情况

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和意义的理解片面化,却不切实际地总结出了一整套的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由于领导的观念和员工的想法相距甚远,所以得不到员工的认同,企业文化已被束之高阁,无法使企业文化的深厚内涵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中。企业文化实践中要从实际出发,抓住关键,认真去精选,循序渐进,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实现先进的企业文化。

1.4企业家自身素质存在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能力。在实现企业的原始积累后,企业在各方面实现大发展,企业的所有者及企业员工的素质面临新的挑战,以适应日益发展壮大企业的要求和责任是放在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主要问题。企业家,他们的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决定着企业的命脉。

2创建新型的企业文化内涵

2.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体系,营造企业文化的软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是大多数员工为企业管理决策的因素,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雇员应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升,为提高企业创新与企业竞争力。企业发展创新中起着主导地位是员工,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企业才能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员工的素质,已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标记。只有高素质的员工,为适应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的主体,只有不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不断加强员工的知识,每个员工能够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和聪明有限的知识,为先进生产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突破,从而使企业长期保持不败的地位。

2.2打造企业的核心价值,构建企业创新机制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和管理理念,行为规范,在企业战略发展阶段,并引导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各种业务活动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企业的核心价值在里面是一种凝聚力,对外是一种竞争能力。如何构建企业的核心价值。

2.3创立新型的企业制度文化,坚持规范经营的策略

现代企业制度,是符合社会生产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标准化体系。可以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分离的政府组织方式;是理顺产权关系的组织形式;是使企业成为独立法人的组织保证;是转变企业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实现科学管理措施。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解决国有公司全面走向市场遇到了一系列的系统性矛盾。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搞好改革。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是不该国将创建国家人民长期积累数以万亿的国有资本运营站在一旁,把。政企分开,一个是政府行使宏观管理职能,不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二是政府作为所有者,必须通过一套制度安排业主代表的企业,而且还行使权力拥有者;三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创造条件,为企业摆脱“办社会”的痛苦。

3创新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3.1提高企业领导的自身素质,创建文化型企业

一是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方面,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加强党的精神,加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党性,主要是坚定的政治信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提高素质和能力,解决根本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研究,是要持之以恒,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等方面的学习。学习是必修课程之一的企业领导者。

二是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的干部必须团结合作的精神,宽以待人,谦虚谨慎的态度;要带头廉洁自律,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有勇气接受责备,指责,冷静,需要时间为。

三是领导能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文化知识和素养,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政治干部学点经济管理,生产和技术知识,知道一点管理的专业知识,懂经济,了解生产,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技术,生产的干部应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学会做群众工作,做思想工作方法和技能,对各级领导干部尽可能成为领导科学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慈善,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领导干部。创新提高,掌控全局,科学决策,危机管理能力。

3.2挖掘企业人力资源,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力

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在当前的劳动力短缺的严重的时代,人才是特别宝贵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深化管理。

3.3重视高科技产品的开发,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面对品牌效应和高新技术应用于火灾生产企业的作用。品牌是国家权威部门和社会对产品的接受程度,体现在“名牌”,“名牌”和“知名品牌”等荣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品牌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可避免的结果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驱动;高新技术应用于火灾生产企业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打造知名品牌,我们也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新技术的应用是我们的品牌名称的关键。

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企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越来越成为所有企业都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构成企业竞争力最具战略性、基础性和决定性的要素。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浪潮中获胜,都不可能坐拥既有的企业文化而一劳永逸。适应新需要、新环境,不断为企业文化注入新血,已经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增强生命力的重要选择。纵观中国企业近几十年的发展路程,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于中国企业走上迅速崛起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考虑创新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帮助,这也是我们从中国企业的崛起乃至腾飞中得到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启示。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新概念,但依然是一个新课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尝试,对于推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3] 王超逸.最经典的企业文化故事[M].中国经济出版社

2.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篇二

企业创新, 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但实际上, 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 创新决定一个了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企业要持续发展, 创新是根本保证,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提高创新意识变成企业的首要任务。要创新当然要培养大家的创新性思维,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具有发现性和开拓性的思维, 该思维要具有首创性, 广阔性, 要善于驰骋联想, 不分点面, 不分正反, 让思维打破惯性, 发散开来。树立创新性思维并非一蹴而就的, 这当中需要员工本身一个自我突破的过程, 需要克服传统定向的, 线性的思维, 且不自卑, 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才能走在别人的前列。企业要自主创新必然要技术创新, 以市场为导向, 创造出新的商业化模式, 在恰当的时机切入, 才能整体化企业的创新建设, 加快企业的发展。

现在很多企业都将创新作为自己重要的战略任务。公司领导也会对员工创新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企业创新呢?

在很多人看来, 创新就是指的新产品, 新服务, 新业务、新技术的挖掘等, 这些好象与多数员工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当公司推动创新运动的时候, 似乎无从下手。其实, 真实意义上的创新不仅仅是层面上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还包括思维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文化创新。

首先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同时, 要注意培养员工的制度创新以及管理创新意识, 要紧抓不同重点的变革和创新, 如以组织结构为重点, 重新划分或合并部门, 流程改造, 改变岗位及岗位职责或以人为重点的变革和创新, 即改变员工的观念和态度, 知识的变革、态度的变革、个人行为乃至整个群体行为的变革或以任务和技术为重点, 任务重新组合分配, 更新设备、技术创新, 达到组织创新的目的。

其次在新世纪新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企业的成功与否, 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除了要有“健全的脑力、一定的教育、专门的技术的知识、机智灵敏、充沛的经历、坚强的毅力、忠诚老实、判断力和一般常识、良好的健康状况”诸多优点外, 还要在决策方面成为优秀的故障排除者和资源分配者。因此, 在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越发重要, 以人为本思想在员工头脑中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 提高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的素质, 培养他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创精神, 已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和首要任务。

创新对于公司和个人都很重要, 这都离不开先进优秀的企业文化。新时代的创新作用得到空前的强化, 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 生产规模或经营成本已不再重要, 而创造性和灵活性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因此, 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文化与传统的企业文化强调的创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新时代的企业创新更加注重激发个人的创造灵感和创造热情, 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的要求和愿望, 使其智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而对传统企业文化理念提出的集体观念、群众意识、绝对服从等等持批判态度。新时期的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 以人的管理为中心, 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 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员工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自我意识后, 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 成为自我激励的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 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 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 为企业努力高效地工作。企业只有创造出适合个人创新、组织灵活机动、完善人才流动的体系, 才符合新时代的企业发展道路, 是企业充满新鲜活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公司提供创新文化, 尽量为每一位职员提供创新的机会和氛围, 让员工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保持活跃的思维、工作的激情, 提倡创新的概念, 使创新的意识要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 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创新, 只要敢想敢说, 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企业文化通过改变员工的旧有价值观念, 培育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建立起组织和员工之间的依存关系, 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与整个组织有机的统一起来, 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 凝聚成一种合力与整体趋向, 以此激发出组织成员的主管能动性, 为达成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

企业文化要想有创新首先要选择适合本企业的价值标准, 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首要战略问题。这就需要企业立足于自身的具体特点, 根据目的、环境、习惯和组成方式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模式。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文化模式一旦确立, 就应通过各种形式感召员工, , 为了让员工认同, 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立足点就是务实, 从员工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让员工感到企业文化的感召力, 深入人心。其次, 要让深入人心的文化模式有必要的制度保障, 建立奖惩制度, 另外领导的率先垂范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成功的企业不仅需要认识目前的环境状态, 而且还要了解其发展方向, 有意识的加以调整, 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 以适应挑战。

综上所述, 企业创新这个并不新鲜的话题正在被赋予新的含义, 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覆盖着诸多的领域, 企业领先者为了保持领先的地位就必须时刻把握好该领域的创新方向, 从而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处在激变时代, 企业的管理方式必须从常规阶段进入创新阶段, 新世纪的企业管理, 从根本上讲, 将是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和扁平, 将注重平等与尊重、创造与直觉、主动与创业精神、远见与价值控制, 将依靠信息共享、虚拟整合、企业间相互依存。

新时代的企业必须要有创新管理,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而不断创造优势, 为赢得未来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企业创新涵盖着企业的方方面面, 企业要持续发展, 创新是根本保证, 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提高创新意识变成企业的首要任务。

3.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内容创新 篇三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加强

所谓的社会管理就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和法规,进行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各个环节的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过程。因此,进行社会组织和事务的管理,能够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既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各种矛盾与冲突进行协调的必要前提。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法律为保障,以行政强制为基础,进行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约束。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只有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实现管理内容的创新,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社会管理工作做不好,就会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对社会管理内容创新的认识,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将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

一、促进社会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

促进社会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加强创新意识,是保证社会管理工作实现创新的基本条件,也是创新社会管理体系的关键。

社会管理人才,是指就业于社会管理各个职业领域的人才队伍,一般可以分为职业化、专业化及社会化三种。加强社会管理离不开合格的高素质、高能力的社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组建。因此,必须要不断加强职业化和专业化社会管理人才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此来促进他们开展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市场化招聘机制,进行优秀社会管理人才的选拔,从而为社会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二、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要想加强社会管理工作,对其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保证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理清政府的职能,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体系的构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公共需求的增多,片面依靠政府的管理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首先,要对政府的管制职能范围进行缩小,把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仲裁能力和制定规则上,以此来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社会组织能够转移政府部分职能,对政府管理工作进行辅助,并且对社会领域改革方向进行代表。因此,加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使其适应社会建设的要求促进其管理体制的创新,从而实现社会组织的自我建设和内部的治理。最后,还要注重发挥公民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公民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元素,社会管理离不开公民的支持。所以,要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其社会主义精神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完善公民之间互助机制的建立。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工作。

三、创新管理工作,改善民生

社会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管理控制的问题,它还与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进行社会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的发挥,从而实现民生的改善。实现民生的改善,一方面,要进行社会管理服务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加强网络等新兴多媒体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实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统筹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矛盾的化解,做到以人为本,了解民众的需求与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正义,以此来进行社会矛盾的缓解。同时,还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衔接。

四、围绕基础管理,确保社会稳定

实现社会管理工作的加强,就必须围绕基础管理进行工作的开展,以此来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要加大国家公共资源和资源的投入,实现社会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要加强矛盾激化预防机制的建立,定期开展矛盾摸底排查,进行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实现问题的多渠道发现与掌握。同时,还要促进多元调节机制的完善以及处置突发事件机制的创新。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以及司法调解一体化的调解格局的构建以及针对突发事件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立,能够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应

急、急救水平,对各类社会问题进行及时地化解,确保社会稳定。

总之,加强社会管理及内容的创新,是实现我国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社会管理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创新,以此来增强社会管理的水平,促进我国经济与管理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海泉.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思考.政法学刊,2011.

[2]李春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思考.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

[3]任国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构筑社会和谐体系.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

4.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篇四

只有把社会、把公民组织起来,公共服务的网络才能伸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公民才能受到关注和关爱

在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粤北山区县,县里给每个乡镇都配备一辆垃圾收集车,镇里为每一条山村都配了垃圾桶,村委会挨家挨户动员村民们,把垃圾自觉地送到收集点去。自此以后,村前村后的垃圾少多了,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

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地解决农村社区的垃圾问题,恐怕比修一两个供参观用的“新农村样板”有意义得多。因为,一个覆盖全县城乡的垃圾处理网络形成了,原来分散地处理垃圾的农村居民被组织起来了,农村朝着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又扎扎实实地迈进了一大步。

能否这样认为,只有把社会、把公民组织起来,公共服务的网络才能伸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公民才能受到关注和关爱;而本不宽裕的社会资源,也可以通过“组织”来整合,更合理、更有效、更公平地为更多的人提供公共服务。因此,“组织起来”非常重要。

把社会和公民“组织起来”,首先要转变对“组织”的狭隘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通过党组织、政权组织、工青妇组织、村居自治组织等“体制内”的法定组织,开展社会管理。这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当下的广东社会,除了“体制内”的法定组织之外,客观上已经存在着许多“体制外”的社会组织,这些“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出现和发育的基础,源于社会各阶层日益强烈和丰富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诉求,也反映了公共治理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愿意组织起来,担当公共治理主体的职责。因此,只有拓宽对“组织”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才能实现从“依靠群众打天下”向“依靠群众治天下”转变。比如在农村基层社区,就可以通过基层党员的带头作用,并借助农村各类传统群体,大力发展维稳、治安防范、农业培训、产业化服务、文化、慈善、宗教等群众的“自组织”,把党建工作、基层政权建设和扶贫“双到”渗透其中,形成一张覆盖农村社区的大网,以更加广泛地联系广大农村居民,使处于分散状态下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目标。

把社会和公民“组织起来”,需要转变的第二个观念是,“组织起来”的这个“组织”该干什么和怎么干。一个阶段以来,“体制内”的法定组织往往视各级领导者“对社会管治”为己任,虽然也为群众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但还是多少给群众留下了“管理控制的多”“索取的多”“服务的少”“给老百姓实惠的少”等感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七一”讲话所指出的,“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将基层党建和政权建设与完善发展社会组织结合起来,切实转变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村居自治组织的职能,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工作重心下移,从“对社会管理控制”向“为社会和群众服务”转变,让各级党组织和政权组织都成为贴近老百姓的“服务型”的组织,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树立基层党政组织的威信,进而发挥其在建设和完善发展社会组织中的核心导引功能。

5.创新作文教学实录的内容 篇五

师:今天我们上一堂创新作文课,即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师板书:“故事新编”编出精彩)

师:同学们先听听下面这篇文章;然后认真思考这篇文章有哪些优缺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师朗读短文《八戒当官》,生听完教师朗读后大声笑了起来。)

师:此文思维活跃,想像丰富,读来令人发笑。下面请同学们谈谈听后的感受,为了便于发言,我们分四个小组进行,每小组指派一名同学整理观点,代表本小组发言。准备时间为6分钟。(生畅所欲言)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谈谈看法。

生(一小组):这篇文章形式新颖活泼,借神话人物八戒来刻画当今社会的贪官污吏,极富讽刺意义,值得我们学习。

生(二小组):我们同意第一小组的看法。此文的语言幽默诙谐,极富表现力,如“副科提正科,得花两万多”等。把贪官的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生(三小组):本文作者想像大胆新奇。写八戒成了州长后,昔日的嫦娥居然为八戒的钱和权与他重续旧好。语句不多但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人们自私、势利的变态心理,令人深思。

生(四小组):本文改编了古典名著《西游记》,乱点鸳鸯谱,违背了原作,八戒的语言与我们现代社会的人差不多,显得离奇荒诞。我们提倡文章要真实表现生活,此文做得不够。

师(微笑):四位同学讲得都很有道理,反映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前三位同学都给了此文很高的评价。总的说来,这篇文章是成功的创新之作,文章于幽默诙谐中见沉重,把一些现象揭露得一览无遗。文章做到了形式新,想像新,语言新。第四位同学的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少同学都有这种看法。的确写文章要有真实的体验,要说真话、抒真情。同学们试想一下:类似此文中八戒的贪官有没有?

生(齐答):有。

师:这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点头)是。

师:从这一层面来说,此文做到了真实地再现生活。不过是借助虚拟的人物八戒及其相关的神话人物来表现的,看似荒诞滑稽,实则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统一。我们写文章在占有了真实的材料后,就可以进行艺术的夸张和虚构,使人物形象个性凸现,达到深刻表现主题的目的。如:我们学过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竞选州长》等。这是文章创新的一种方式。写文章不要一味地拘泥于体裁和现成的“套路”。这一点同学们应注意,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师:这篇文章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故事新编”的表现形式,用此形式使文章大大出彩。那么“故事新编”这种形式有何特点呢?在写作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生(少数):不清楚。

师:“故事新编”这种形式往往以人们熟知的人物或事件为依托,融入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况,来达到艺术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它通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表现深刻的主题,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让读者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如对《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新编的故事就很多,也有对中国其他古典名著的主要人物进行新编的,如《八戒炒股》、《宋江下山》等。(师对这两篇文章作简述、简评)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和讲解,同学们对“故事新编”这种形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下面进行课堂操练,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进行构思,写出要点。提示一下:可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人们熟知的人物,或是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等等,进行改写新编,要求有新意,反映现实生活要深刻,时间为6分钟。

生(齐答):好。

师:请同学们举手,把自己的构思谈一下。

生:我写的题目是《武松打狗》,内容要点是写某某某长的“小蜜”养了一只狗,经常咬人,众人皆怒,没人敢制止。于是人们请来打虎英雄武松,武松询问其背景,知其背后有某某某长撑腰,且该长极其凶恶,他也被吓跑了,走时发出了“打狗难于打虎”的慨叹……师:很好,构思巧妙,反映的问题深刻,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新编”构思,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还有其他同学要说吗?

生:我想借神话人物哪吒的故事反映学校补课的情况,揭露应试教育的弊端,并提倡素质教育。题目可拟为《哪吒大闹学校》。

师: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精神,不过应尽量把故事写得生动些,以增强趣味性。

生:我所想的故事题目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网上情缘》,主要写林黛玉、贾宝玉家庭出身差别大,两人在网上相识、相知,最终走到一起,并不顾家长的反对,毅然辞去已有的工作,创办了“宝黛爱心网站”且获得了成功。师:构思有独特之处,不过要有鲜明的主题,还应该认真琢磨,使文章更精彩。

师:同学们,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人都谈,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讨论,编出精彩的故事来。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对于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等庄重严肃的大事不能采用此种形式加以表现。这点千万要记住。生(齐答):明白了。

师:通过这种形式的尝试,我们品尝到了作文创新的乐趣。同学们还可深入思考、认真讨论,想出更好的形式,把作文写得更精彩。下面布置今天的作文题目及要求:

题1:《红楼梦》中刘姥姥独闯大观园的故事令人捧腹,假如进大观园的人不是刘姥姥,而是李白、孔乙己、范进等,又如何呢?请同学们发挥想像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投影仪显示《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园中的场景,教师加以简要评点和启发。)

6.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篇六

2、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21世纪的教师应该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实施教育教学。

②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终身教育以保持新鲜活力,促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③适应现代教育的新趋势——网络教育,对教师素质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纪的学生应该思考自己的学习问题:

①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变更传统学习模式,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②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学会学习。

③在网络环境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21世纪的学校应该思考建设新型师资队伍,培养新型学生的关键途径;加强资源库的建设,为网络教育提供坚实保障等问题:

①如何进行资源库结构的建设。

②如何

强化教师和学生的网络意识。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资源库,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3、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1)选题富有挑战性。本选题基于信息化大发展,传统教育与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7.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篇七

不同行业企业,其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研究这些特点和内容有利于探求其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规律,从而为科技进步管理指明方向。本文研究煤炭这一特殊行业企业的科技进步特点和技术创新内容。

1 煤炭企业科技进步特点

煤炭企业与其它企业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生产特点:煤炭企业的劳动对象是非再生资源,是固定的, 煤炭生产场所是移动的;煤炭企业生产准备周期长;除露天开采外,大多数为地下作业;运转量大,矿井运输提升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消耗材料不构成产品实体;煤炭洗选加工地位重要;煤炭企业生产过程既消耗和占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又消耗和占用自然资源。煤炭企业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科技进步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方面。

(1)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约束。

煤炭企业属于资源约束型企业,这种资源上的约束体现在劳动对象(煤炭资源)上,而不是其他生产要素的约束。这是采掘工业与其它行业在科技进步上的最主要区别。在著名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中,模型中隐含着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只要拥有资金和劳动力这两个主要生产要素,总可以构造出某一经济组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使二者结合,从而得到一定的产出。它在宏观的科技进步分析中可能较为适用,但在微观的特别是煤炭企业科技进步分析中却不合适。这是因为煤炭企业的产出不仅受资金、劳动力和技术水平的影响,而且受煤炭储量以及地质条件制约。这就要求在思考煤炭企业科技进步,特别是对其进行评价时,要充分注意这一点。

(2)要注意煤炭资源的赋存状况。

煤炭资源的赋存条件制约着煤炭企业的科技进步及其评价,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资源的赋存条件决定了对开采技术的选择。企业只能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去选择以先进的实用技术为主体的多层次技术组合来开采本地资源;另一方面,在进行微观的(企业)科技进步评价,特别是不同企业之间的科技进步评价比较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剔除资源赋存上的比较优势,客观公正地刻划出企业科技进步的本来面目。

(3)要着眼于选择先进技术而不是产品的更新换代。

煤炭产品使用价值的不可转移及其高低的天然决定性,使煤炭企业科技进步的着眼点与机械加工行业显著不同。它决定了煤炭生产企业的科技进步的着眼点,应该是如何更高效、低耗地生产(开采)煤炭。这也就指明了煤炭企业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以及科技进步工作的着眼点,应该是如何选择先进技术而不是产品的更新换代上。

(4)要高效回收煤炭资源。

煤炭资源的非再生性,决定了煤炭企业必须注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回收。由于现阶段一些先进的煤炭生产(开采)技术在某些方面的功能缺陷,不可能将特殊条件下的煤炭资源予以回收。因此,一般情况下还应采用传统的生产(开采)技术来弥补一些先进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不适应、不经济甚至无能为力的功能缺陷,即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应有传统的生产(开采)技术相配合。

(5)要合理配置技术结构。

现代煤炭企业广泛采用机器体系进行生产,某一过程技术(环节)效能的发挥会受到其它过程(环节)技术水平的制约。因此,各个生产过程(环节)的技术之间必须达到功能上的相互适应与协调,以形成一个有机联系、互相适应的技术系统。它主要表现在煤炭企业基本生产过程与辅助生过程中的各环节如采煤、掘进、运输、提升、通风安全、排水等系统生产能力的协调上,它们之间必须保持生产效能上的平衡,否则,必将引起煤炭生产过程的严重失调,即出现有的环节能力不足,而有的环节能力又过剩的失调与浪费现象。

(6)要把安全生产作为重要内容。

煤炭工业的另一大特点是地下作业。人员、设备、材料等都要深入到地下才能开展工作,因此,采用的技术、装备越先进,就越要求搞好安全保障。因此,降低风险,提高安全保障系数是煤炭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内容。

(7)要走合理集中生产之路。

从煤炭井下生产的原理上来看,企业的煤炭生产不可能大范围地拉线布点(即很多的工作面同时生产),只能采取提高工作面单产,走合理集中生产之路。即集约化生产在煤炭企业科技进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生产组织上的改良在企业科技进步中是无形的。

2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

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主导技术创新、相关技术创新及其与主导技术的协调配置上。企业技术创新应追求以主导技术为核心的、相关技术合理配置的整体技术体系的创新。

2.1 煤炭企业主导技术创新

所谓主导技术,是指在社会总体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下,各行业和企业便形成了各自的技术发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牵动整个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龙头技术。衡量一个企业科技进步水平的高低,除采用科学的量化方法外,人们往往从宏观上看这个企业主导技术的更新速度和在本行业中的地位,主导技术更新速度快,在本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才是科技进步先进企业。煤炭企业生产的核心是采煤工作面,因而采煤工艺和装备就自然成为了煤炭企业的主导技术,将采煤工艺和装备的创新称之为煤炭企业主导技术的创新。

2.2 煤炭企业相关技术创新

一个行业或企业除主导技术外,还有许多与主导技术相配套的技术,称之为相关技术,只有搞好相关技术与主导技术的合理配置,主导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出较高的效益。煤炭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把煤炭顺利地从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地下采出来,除要进行大量的地质勘探和矿井建设等前期工作外,还要进行大量的巷道开拓掘进,为采煤准备充足的战场;采出的煤炭要从地下运到地面,就得形成相应的运输和提升系统;为了维护一定的安全工作空间,就得进行大量强有力的支护;为了稀释和排出井下的有害气体,保证工人的身心健康,就要建立通风、消火注浆、瓦斯抽放、综合防尘系统;为了提高煤炭质量,就要建立煤炭洗选加工系统;等等。把这些与采煤密切联系的技术,称之为煤炭企业的相关技术,这些技术的创新就是煤炭企业相关技术的创新。

2.3 煤炭企业相关技术与主导技术配置

在主导技术与相关技术之间,主导技术带动相关技术发展,相关技术对主导技术起保证作用。主导技术和相关技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当采煤主导技术进步时,要求各相关技术也要相应进步,这样,主导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矿井综合生产能力,创造出较高的整体效益。否则,若相关技术不配套,主导技术再先进,生产系统也会出现“卡脖子”环节,使主导技术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如果相关技术过于超前,比主导技术能力大得很多,也同样会产生技术能力浪费的现象。只有实现了最佳的配置,才能达到技术经济合理的目的。

煤矿主导技术和相关技术合理配置的原则是:以主导技术为核心,合理选择相关技术,相关技术的能力应略大于主导技术的能力,即从采煤工作面到地面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各个环节的技术能力,应当是由里向外逐渐加大,留有合理的富裕技术系数。当主导技术发生变化时,就要通过技术改造的方式,对相关技术进行匹配性改造,使之跟上主导技术的发展步伐,创造出最佳的整体效益。

3 我国煤炭企业的技术发展及优化配置

3.1 我国煤炭企业主导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煤炭企业主导技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变革约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其特点是用打眼放炮和“顿巴斯”采煤机代替人工手刨镐的方式落煤,用小型链板运输机替代人工拖筐的方式运煤。第二次变革是20世纪60年代完成的,其特点是用浅截式普通机组取代打眼放炮落煤,并配以可弯曲链板运输机运煤。第三次变革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个阶段是高档普采和综合机械化采煤并行发展的阶段,高档普采与普通机组采煤的主要区别在于工作面顶板支护上,前者用单体液压支柱代替了后者的金属摩擦支柱,而综合机械化采煤和高档普采相比,是前者用液压支架取代了后者的单体液压支柱。发展到90年代,综合机械化采煤得到大面积的普及和提高,已成为煤炭企业主导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3.2 综采技术的发展方向

综合采煤机械化是煤矿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重要手段,是煤矿企业技术进步的最主要标志,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井下开采都在沿着这个方向前进,不断更新和完善综采技术,向大功率、自动化方向发展,采煤机和运输机功率已加大到2000KW以上,综采液压支架实行电液阀控制,综采设备整机实行电脑集中控制,逐步向无人工作面过渡。年产千万吨的高产高效工作面已经相继出现。厚煤层开天窗放顶煤综采的发展为厚及特厚煤层的一次采全高拓宽了路子。就综采效能来看,目前正处于上升阶段,还远未达到功能极限,现在的课题应是如何借助其他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来改造、完善目前的综采技术,提高其适应能力和技术效能,使之更适合企业的自然资源条件,推迟其功能极限的到来,并且要密切注视国际、国内采矿技术的新动向,以便采用更先进的适用技术,实现更高更新的技术目的。走高产高效综采技术发展之路,是煤炭工业的希望和发展方向。

3.3 综采矿井生产系统优化

矿井生产系统是煤矿企业主导技术与相关技术的集中体现地,只有不断搞好生产系统优化,才能形成矿井的综合生产能力,保证主导技术的快速发展。煤矿综采技术的出现,使采煤技术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综采占用设备多、体积大、吨位重、推讲速度快、产量高,要求采区和工作面尺寸及巷道断面要大型化、开拓掘进要快速化、支护形式要科学化、运输提升要连续化。为此,以往按炮采、普采设计的矿井各系统,已经不适应综采机械化大生产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技术改造来实现生产系统的优化。

(1)发展掘进机械化,为综采生产提供充足的战场。

煤矿地下作业的特殊性,要求必须坚持采掘并举,掘进先行的方针。在主导技术采用综采后,一定要注意抓好掘进机械化的同步提高工作,以促进掘进单产的提高,满足高产高效综采工作面接续的需要。

(2)实现生产集中化,为综采生产奠定牢固的基础。

综采技术的发展体现了现代化大生产的新格局,它要求煤矿生产实现集中化,同时也为煤矿的合理集中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实现合理集中生产,是煤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煤矿企业应该随着主导技术的变化,采用各种先进的巷道布置及采煤方法,优化采区及工作面参数,尽量增加工作面储量,提高采区和工作面的生产能力,减少搬家次数,延长连续生产的时间。要多采用长壁工作面,推行跨巷开采和转角开采,加大采高,减少分幅次数,简化巷道布置系统,实行机轨合一、一巷多用,减少专一功能巷道,尽可能少布置岩石巷道,推行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使巷道重复使用,推行长距离集中供电供液等方法,为综采提供广阔的战场,使综采设备有用武之地,实现减面增产,高产高效。

(3)矿井支护科学化,为综采生产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煤矿的支护技术应该对主导技术的正常运转起到安全保障作用,综采生产集中程度的提高,使采区和采面尺寸加大,服务时间延长,这就要求支护形式要具备强度大、回撤速度快的特点,以满足快速落煤后顶板支护的需要,也就是要发展综采液压支架和单体液压支柱支护。掘进巷道支护,要向支护强度高、轻便、易操作、经济型支护方向发展,普及光爆锚喷技术。

(4)运输提升连续化,为综采生产通畅脉道。

矿井的运输提升系统是煤矿生产的命脉和咽喉,井下生产出来的煤炭、掘进出来的矸石和生产所需的设备、材料、人员等,都要经过运输提升系统提到地面和送往井下。可见,矿井运输提升货流量大、种类复杂,并具有连续性和不均衡性的特点,其能力大小直接影响着各系统能力的发挥。因此,煤矿企业要通过详细测算后,对生产矿井运输提升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加大提升电机功率,变换减速器速比,加大提升容器容量;要尽可能实现胶带运输机连续运输。

此外,矿井还应改造好选矸系统、供电系统、排矸系统、压风系统等,使生产矿井的各个系统得到配套发展,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凤武.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与主要标志[J].科技管理研究,1999(2):42-44.

[2]张凤武.煤炭企业科技进步系统及其评价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8.语文作业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篇八

一、避免机械抄写作业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的著名理论《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八大潜能》,其中详细论述了音乐、逻辑、自然、身体协调、美术、需要、人际交往和自我反思的各自特性和他们互相之间的联系和结合。对小学生来说,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环境以及家庭成长背景都是不一样的,有他们的特殊性,教师要善于在学习活动中捕捉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心理需求,突破单一的机机械抄写形式,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设计形式多样化的语文作业强化和巩固学习效果,从而有效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

二、甄选课内智能作业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从过去只留笔头作业,过渡到既留笔头作业,又留多媒体智能作业,最后逐步过渡到利用智能多媒体工具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当然笔和纸等传统的交流工具是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无法取代的,语文教学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摒弃传统,搞一些不切实际的花架子,而是要将语文教学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去,让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语文。

三、融合课外开放作业

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课外作业采用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是开放的,富有研究性和实践性的,鼓励学生去观察、去研究、去探索。让学生通过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利用现代视听手段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丰富知识视野,关注现实生活。学生还可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现代媒介进行线上学习,借助微信、QQ或其它即时通讯平台来完成语文作业。语文课外作业,离不开写作,写作自然离不开生活实践和读书。那么,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者读书笔记是小学语文表达能力形成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个新的突破和尝试,让学生把语文课外读物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或者精彩的片段,或者学生对作品的认知,批评和类似的个性化叙述等发到班级QQ群或者班级微信群,与大家一起进一步讨论和交流。这样的语文作业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四、设计综合拓展作业

除了利用手机、电脑、ipad等多媒体工具进行线上交流与分享来完成语文作业,还可以通过课本剧表演、设计制作语文手抄报等方式拓展和丰富学生语文作业的完成渠道,同时在完成语文作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审美情趣。把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及诗词为改编成剧本,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后进行编排并表演,这种演绎课文的方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编演的过程充满了智慧、刺激和挑战,它把语文教材中的静态文本通过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和情景创设全方位的呈现出来,变呆板的语文课本为灵活的演出实践,让学生在角色的演绎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如当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汇总和小结,让学生设计并制作语文单元手抄报,将美术学科和语文学习进行整合,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呈现整个单元的语文知识。学生们设计的单元手抄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同时在设计手抄报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9.创新创业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篇九

__年11月1日早晨七点,同学们提前半小时来到了上课的教室。观看了职来职往__1026期《酒店服务行业人才求职成功》,大家不时为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大学生的睿智鼓掌欢呼,为最终求职成功的选手欢呼,也为求职失败的选手惋惜不已。

七点半,管看完视频,经过短暂的休息后大家围坐一起开始讨论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问题。有的同学提议,作为青年人应该有敢干敢拼的精神,我们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要自主创业,发挥自己的专业本领为社会上需要心理咨询的人服务。这样做同时也能为国家减轻就业压力,但另外的同学则认为如果自主创业失败还是会增加就业压力。而且自主创业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对许多家庭条件本来就不富裕的同学来说根本是痴人说梦。所以他们主张先就业、再择业,有能力的话再创业。

10.军队院校教学内容创新论文 篇十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推进现代化教学的核心,是先进文化在教学领域最直接的体现。军队院校只有始终抓住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这个主题,实现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才能把现代化教学引向深入。

一、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近年来,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内容体系单

一、知识结构陈旧、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低层次循环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要按照现代化教学工程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加大教学内容创新的力度。一是要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员的教学工具,学员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介。二是要加强基础教育,提倡双语教学,打牢学员的科学文化基础;要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战法、新装备教学,解决好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问题。三是要不断充实信息化战争理论的教学内容,提高军事人才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按照信息作战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各层次各类人才应具备的信息作战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充分论证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体系,使信息化战争理论在各层次的课程内容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四是要加快教材更新。强化教材质量监控和编选协作机制,树立精品意识,逐步建立全军院校教材信息数据库。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现实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努力提升战斗力的关键,其目的是使学员获得与岗位任职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课程建设必须围绕不同层次的任职岗位,突出岗位任职特点,注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突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以满足军事斗争准备对多种军事人才的需求。为此,一是要跟踪科技发展前沿,贴近部队建设实际,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实现打得赢、不变质的目标贯穿到教学内容体系中去。二是要用现代的观点精选传统内容,及时充实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新成就的重要内容,以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三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紧贴部队作战任务,紧贴武器装备发展,紧贴科技练兵实际,紧贴任职岗位需要,以满足第一任职需求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目的,把使命任务分解、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教学训练课题或训练问题,更好地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

三、坚持学科专业发展的和谐性

加强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创新,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建设一批有特色的课程,从而推动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健康发展。一是要准确把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特点,深入研究新型军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按照系统设计的思想,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二是要紧紧抓住优化课程体系这个重点,打破学科特别是课程间的壁垒,对现行课程体系实施结构性优化重组,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增加反映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设置介绍知识结构、传授宏观思想、培养思维品质的概论性课程,实现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军事教育的有机融合。三是要根据武器装备的发展不断创新,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而不断变化,构建层次上深化、体系上完备,全面、系统、开放、灵活、进出有序、机制完善的动态课程体系。

四、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能带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牵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军校教育将原先单一的任职教育、学术性教育,发展为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就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生长军官的教育,应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辅之以创新性学习。

中高级培训或研究生教育,则应侧重于创新性学习,辅之以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推进受教育者知识的创新、拓展和深化,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根据学员的学习实际,因人而异地确定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设置与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衔接,以教学内容的创新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是把培养学员运用知识的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教员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以扩大学员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能力为主导。二是给学员主动权。多提供一些自学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员独立地进行综合、分析活动;帮助学员用创新的精神学习知识,使其敢于、善于提出新的思想和见解。三是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不断活跃学术研究气氛,增强学员探索求新的欲望。四是在教学中,要不断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并结合实际,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书本知识。

参考文献:

11.电视新闻的内容创新与发展路径 篇十一

【关键词】电视新闻 报道 理念 融合

新闻是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本,报道新闻是电视媒体的中心任务。2014年,各级电视台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立台,坚持“三贴近”,继续“走转改”,在报道题材与报道形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在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地发展以及媒介融合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呈现出内容丰满、形式多变、理念更新与融合发展的新景观。

一、传播内容:重大主题活动与重大事件报道进一步创新

(一)“两会”报道面目一新

每年3月,对“两会”的报道可谓是新闻媒体宣传的头等大事。2014年,中央电视台的58个栏目、70个板块对“两会”进行了全面报道,并采用全高清设备对重要场次的活动进行现场直播,还首次运用4G技术为报道增添新活力。严肃的“两会”不等于死板的解读,2014年各电视媒体的“两会”报道既不“板”也不“硬”,运用多种手段将“硬”新闻变“软”。一方面,新闻语言淡化政治色彩、力求“短、实、新”,贴近性大大增强。从报道方式来看,由传统的说教式报道变为把新闻向观众娓娓道来,主持人的播报语态更加“接地气”。另一方面,创新报道形式,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两会”内容。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了多个形式新颖的专栏或板块,如“两会说吧”“两会微海采”等等,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体现了“民有所呼、会有所应”的互动式报道。此外,还利用当前颇受关注的大数据技术,推出“两会大数据”板块,使“两会”报道变得生动形象。

(二)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丰富多彩

“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反映国家和民族奋斗历史的爱国主义题材、海洋题材、“丝绸之路”题材等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是2014年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梦”系列报道中,央视新闻频道及《新闻联播》等重要栏目纷纷开辟专栏,延续“走基层”系列报道的采编风格,摒弃 “主题先行、实例来凑”的做法,采用“街头随机采访+讲述个体追梦故事”的形式,成功地推出了一系列有深度、有特色、接地气的报道,以正面宣传的形式树立了一个个先进典型形象,有利于凝聚社会正能量。此外,各省级卫视也进一步创新报道内容与报道形式,对“中国梦”主题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的报道。这些报道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使“中国梦”主题的传播不仅入耳、入眼,而且入脑、入心。

(三)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迅速及时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力所在。电视新闻报道不是简单的关注,更不是集体“围观”,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蜻蜓点水,当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现场报道必不可少。2014年,全国各级电视台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每一次突发情况发生后,电视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紧握话语权,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在云南香格里拉大火、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马航失联、新疆和田地震等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公信力与舆论引导力明显增强。

二、传播理念:“新闻立台”为核心,“服务受众”为主导

(一)坚持新闻立台,“走转改”常态化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的立台之本。在2014年时政新闻报道方面,各级电视台都更加重视新闻的选择,重点报道显现出生动的细节、有趣的现场,而不是面面俱到,改进了会议新闻程式化报道的弊端。在今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联播》始终坚持以新闻传播规律与新闻价值要素为选择标准,坚持“三贴近”原则,除了按时按量报道会议进程外,还持续关注国内外大事,体现了国家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民生新闻是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源。2014年是中国民生新闻发展的第12个年头,央视持续实践“走转改”,2014年1月12日,央视新闻频道在《走基层》中播出7集连续报道《蹲点日记:杨立学讨薪记》;1月14日,《新闻联播》以连续报道的形式播出4集报道,该系列报道引得许多网友称赞。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央视为其他各级电视台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各级电视台也将“走转改”常态化,将镜头对准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春运购票等百姓关切的话题上,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二)以受众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

在新媒体传播模式下,电视新闻传播变“宣传主导型”为“报道主导型”,受众的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电视新闻传播顺应此趋势,变得平易近人,向观众靠拢。一方面,各级电视台的新闻服务类节目,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在贴近性上下足功夫,力求投本地观众之所好。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从百姓的角度解读新闻,将新闻“故事化”。“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②

三、传播方式: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打造传媒合力

(一)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范围

触媒渠道的多元化使受众分流,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唯有积极融入新媒体环境当中,以融合促发展,才能在资源上实现共享,覆盖更广泛的受众。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的央视,自2012年起实行微博、微信、客户端“三步走”战略,全方位搭建起新媒体平台。2014年各省级卫视也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受众范围,使得电视新闻借助新媒体平台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用户黏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数量、速度、广度、深度和路径都发生质的飞跃,电视新闻传播在内容生产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了多形态、多媒体传播。例如湖南卫视的《新闻当事人》、江苏卫视的《新闻眼》等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纷纷开通官方微博,采用“标题+导语+图片+视频+网页链接”的多媒体形式发布新闻,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弥补了传统电视新闻的不足。与此同时,电视新闻传播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成功地培养了大批“粉丝型”观众。在2014年的“两会”报道中,央视网也以全方位、多终端、多语种的形式深度报道“两会”,除了对重要会议活动进行视频和图文直播外,还推出了“给总书记捎句心里话”“我有问题问总理”等特别板块,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性提升,用户黏性也随之增强。各地方电视台也纷纷与新媒体“亲密接触”,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辟自己的新闻宣传阵地。

参考文献:

[1]谢金华:《浅析电视新闻创新“说话方式”的路径》,载《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1期.

[2]鲁凯:《把新闻做成电视剧——浅谈电视新闻的“编剧思维”》,载《当代电视》2014年02期.

[3]宫承波主编:《新媒体概论》(第四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页.

[4]“央视新闻”微信阅读数居媒体公众号首位_广告频道_央视网(cctv.com)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2.体育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创新 篇十二

1、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 体育教学工作受重视的程度还是不高的, 体育教学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具体分析,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体育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工作中, 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陈旧问题。很多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升学率, 注重文化课程的教学, 忽视了体育课程的教学, 每周安排的体育课程课时比较少, 学生的锻炼时间少。学校对体育教学的关注程度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体育教学工作中, 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的层次已经有了提高, 他们接触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的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体育教育中, 授课对象的素质有了重大的变化就不能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学需求,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1.2、教学内容偏少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方面分析, 体育教学中, 存在着教学内容单一, 内容偏少的问题。很多学校对于体育教学提不起足够的重视, 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出现一个人管理多个班级的情况, 这种情况导致了教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丰富教学内容上面。普通的体育课教学中, 大多是做一些准备活动, 教师进行一些基本的体育训练, 由于课时时间的限制, 教学内容不过是拓展到排球, 篮球等等, 没有更多的, 深入的理论性教学和更多的实践性教学的丰富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偏少, 学生接触的体育知识不全面,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 教学内容比较少, 也是目前我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1.3、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除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问题以外,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学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也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比较单一, 教学评价大多是通过课堂考核的方式来进行, 这种体育考核评价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评价方式不够全面, 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 不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 对于学生的评价结果不够客观, 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体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

针对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体育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具体分析, 体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2.1、创新体育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 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中, 教学方式的创新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我认为, 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可以多加入一些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体育教学基本上也是教师讲授一些基本的内容, 接下来的时间学生进行练习或者是自由活动。我认为, 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古板,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师需要加强和学生的互动, 深入到学生中, 参与学生的课堂练习。通过加强和学生的互动, 教师可以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能够带动学生在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更好进行教学评价。这也是教学评价机制优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2.2、丰富教学内容

除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外, 教学内容的丰富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的丰富, 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适当的加入新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接触的体育活动内容也不断丰富。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讲, 体育教学中, 也应该努力丰富教学内容, 尽量多增加一些学生在课堂之外学习不到或者学习有难度的教学内容。同时, 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 还要注意注重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因为体育课程的学习是学生交流的一个重要课程, 学生们走出教室, 在体育课程中, 教学内容设计不仅要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更要注重通过这些课程的设计调动学生互动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 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素质。

体育课程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工作,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要注重改革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体育教育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是知识能力的要求, 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 所以,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 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而体育教学, 就是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重点。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方式,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淑贤.新课程理念下职高体育教学模式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 (1) .

13.完善与创新并举形式和内容共谋 篇十三

一、处理好四个关系,积极推进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一是处理好村民代表会议与其它村民自治内容实现形式的关系。以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渠道和基本载体,建设起以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目的的一套体系及搞好村务公开制度的民主管理形式。二是处理好村民代表会议与村民会议的关系。村民代表会议必须经过村民会议授权,村民代表会议对村民会议负责,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建设中应该明确有关的村民会议授权范围,建立健全明确的规定和制度。三是处理好村民代表会议与村委会的关系。村委会要向村民代表会议负责报告工作,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委会召集并主持。在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范围内的关乎村民利益的问题,村委会要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代表会议作出的决定,则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四是处理好村民代表会议与党支部的关系。村党支部对村中重大事务进行研究,提出建议,然后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事,党支部不能更改,如需变动,党支部需要提请村民代表会议重新讨论。

二、把握重点环节,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首先,应以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为依据,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村民自治章程的形式,明确相关内容,使村民代表会议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同时,严格推行代表候选人,按选举程序选举村民代表,经常对村民代表进行培训教育,保证村民代表的“质量”。其次,村民代表会议内容和程序不仅要以村民自治章程等形式加以明确,而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村民代表会议的议事内容还应该不断扩大,逐步深化,并要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做好村民代表会议召开前后的工作。

14.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篇十四

我校党支部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以丰富党员教育内容为重点,活跃党员教育形式为主线,以建设党员教师队伍为主体,在党员教师教育管理中注重方式创新,提高了党员教师队伍素质,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一)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调动党员教师学习积极性。为了使理论学习变的不再枯燥乏味,针对学习只做笔记不见学校效果的现实,学校党组织精心策划,周密安排,融《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若干条例》《十八大报告》《党章》等法律法规为一体,开展了“教师法律知识竞赛”、“十八大报告知识竞赛”、“党章知识竞赛”等活动,党员身先士卒,对教师学习提高起到了引领和带头作用。

(二)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去年七一前夕,学校开展了以“必答、抢答、冒险、竞猜”为主要形式、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党史知识”有奖竞赛,有效地调动了全体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竞赛,全体师生重温了党的发展历程,增长了知识,深深地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学习和积极工作的信心和动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结合节庆教育活动,提升党组织战斗力

(一)巧庆“三八”,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

每年“三八”来临,学校支部都要开展全体教师参加的各种比赛活动,如“踢毽子”比赛、“跳绳”比赛、“转呼拉圈”比赛等。教师比赛热火朝天、精彩不断;学生观看,鼓掌祝贺,好不热闹。

(三)喜迎“六一”、“国庆”,挖掘挖掘师生潜能。

每年国庆,学校都要组织师生开展歌颂党、歌颂祖国的各种活动。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师生红歌演唱”、“庆六一文艺汇演”、“迎国庆教师诗歌朗诵”、“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古诗文朗诵”比赛等群众性文艺活动,不仅陶冶了师生情操,还挖掘了师生潜能。

三、开展“四项”活动,提高党组织凝聚力

为了使广大教师有一项过硬的技能、一个健康的身体,并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校开展了“四项”活动,一是送教师外出学习,不断提升业务素质。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年教师课堂比武,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三是关心教师生活,为广大教师建立午休室、洗澡间,解决了路远教师不能回家休息的实际困难;四是给家庭困难的孩子送温暖,学校为在校的十三名孩子买了书包、文具等用品,在全校师生大会上进行赠送。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教师体会到了组织的温暖,提高了教师对组织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同时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四、严格值班制度,提高学校师生安全感

为了使广大师生有一个良好安全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一是学校领导每人一天,加强值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严格

门卫管理制度,进行进出校门登记制度,禁止闲杂人员出入,消除不安全因素;三是加强楼层教师值班制度,防止学生课间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15.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篇十五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报网融合、台网融合, 到目前三网合一的稳步推进, 融合发展已成为当今媒体创新发展的主流趋势。新媒体时代, 广播在注重新的生存形态 (接收终端) 创新的同时, 更要注重满足受众对获取内容的特定期待和要求, 只有坚持内容和终端的同步创新和推进,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 在融合中打造多元化终端平台

衡量广播节目的影响力, 收听率目前是其主要指标, 不少广播电台内部也把节目收听率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关键性指标。但是我们要明白, 由于广播自身的传播特性, 其传播效果终究是要通过接收终端来实现的, 而且终端可实现对渠道的绑定, 渠道的不同决定了终端实现方式的不同。现代社会, 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半径扩大, 节奏加快, “流动”成为经常性的状态。特别是移动电话、PAD以及以此为载体的微博微信、微电台的逐渐推广用, 为人们信息接收终端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有效平台和可能。因此, 新媒体时代, 广播收听率和终端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验证、思考。如何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实现终端的多元化, 是广播创新转型, 实现自身提升的关键所在。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完善, 特别是智能手机等各类移动终端走入寻常百姓生活圈, 其对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冲击是肯定的, 受众的分流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对广播而言的确是一个“悲剧”, 但笔者认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对广播未来的发展更是启发、惊醒和机遇。因为, 以伴随性和移动性见长的广播, 在传播特性上与新媒体具有某种相似的共性, 只要大胆探索, 敢于创新, 选准二者恰当的融合点, 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中大有可为。

近年来, 不少广播媒体在与网络的融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像最早出现的网络广播, 主要是广播节目的在线直播和点播, 还有专门创办的网络电台, 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银河台。再到后来的数字音频广播和移动广播等。这些新终端的运用无疑拓展了广播的受众人群。

随着3G移动通信技术和4G移动通信技术的逐步完善, 智能手机的拥有量, 特别是高端和年轻人群的拥有量成倍增加, 而这也正是广播目前改变受众结构, 着力要锁定的受众人群。数据研究与营销服务机构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 2012年二季度, 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已达到2.90亿人, 环比增长15.1%, 其最典型的市场走势是智能终端正在由中国的高端人群消费转向中端消费群体。这为正在转型的广播来说, 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接收终端平台美国风投KPCB合伙人、“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 (Mary Meeker) 发布的《2012互联网趋势报告》称, 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用户人数将增长42%, 人数可达11亿。而中国以近3亿智能手机用户位居榜首, 增速达50%。这可谓是广播最大的潜在受众群。当车载广播发展逐步饱和的时候, 手机广播会是不少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方便、快捷获取讯息的主要选择。

除此之外, 依托智能手机终端逐步拓展和推广在线网站、windows平台、安卓系统和苹果IOS系统下的终端插件应用、微电台以及通过云来实现聚合的内容库, 通过云计算、云分享的方式实现内容分发、讨论和互动等, 这些都是广播可以接入和融入的新终端形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旗下新媒体公司央广视讯去年年底推出的新版“央广手机台”客户端 (ios和安卓版) , 直接为受众提供电台直播, 新闻、娱乐、搞笑、音乐、综艺、时尚、动漫等方面的视频新体验, 就是广播转型的新探索。

手机的移动性、伴随性与广播传播特点的吻合, 使其成为受众收听广播的首选终端。尼尔森最新公布的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通过移动电话收听广播的人群已点到了48%, 收音机、车载收听41%、网络收听也有20%左右的比例。随着移动通信技术革命性的发展, 业务资费水平的下降, 具有上网功能手机的日益普及, 移动电话这个广播接收终端将为广播产业未来发展提供一条崭新的思路, 以往单纯依靠广告收入来维持电台运作的经营模式将被打破, 使广播节目的付费收听、使手机广播变得切实可行。正如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所说, 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 但是会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新终端的拓展也为传统广播寻求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 带来的不仅仅是终端的拓展和创新, 多元化的终端也必然对传播的内容有新的要求。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平等性, 要求我们传播的内容必须符合其特点, 只有这样, 才能被受众认可, 才能真正达到传播的效果。

2 以特色内容聚合个性化受众

当前, 新媒体的发展不断催生新的传播形态, 并且推动着平台、产品、内容和终端的多层面的融合和互动。某种程度上讲, 通信技术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 使媒体间的竞争更加凸显内容为王的重要性, 因为无论我们使用的终端是电脑、移动电话还是PAD等其他终端, 受众关注你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有用信息, 看到、听到的永远都是真正有价值、有灵魂的娱乐和资讯。内容为王, 终端制胜, 应是广播在媒介融合中坚持的原则。新媒体时代, 广播在积极拓展终端的同时, 我们传播的内容也要迎合受众获取的习惯和需求。

有人把传媒经济的实质概括为“影响力经济”。我们拿什么去“影响”受众, 去争取受众的青睐, 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呢?首推的无疑是内容。只有那些特色鲜明, 定位准确, 内容贴近, 制作精良、形式鲜活的品牌栏目、精品节目, 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全球著名传媒集团之一的维亚康姆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默.雷石东认为, 媒体传播的“内容就是国王”。实践也证明, 最终决定一个媒体在市场位置的, 还是他的产品:媒体传播的内容。

但内容的选取必须迎合新媒体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和传播的特点。以往的节目内容制作只需要满足受众的共性需求, 但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则更加个性化、分众化。在对获取信息的渠道上, 受众会根据自身需要, 对媒体会进行组合性和选择性使用, 对获取的内容有着特定的期待和要求。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就认为, 新媒体时代, 广播不能仅依靠以前的价值要素制作内容, 内容制作需要符合当前文化属性和功能, 发现和解决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同时, 媒介与媒介、媒介与听众之间的跨界资源整合也将成为今后媒体竞争的重中之重、战略之本。

新媒体时代要牢固树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 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渐渐地由过去被动地接受信息, 转变为主动地、有选择地使用媒体信息, 并且还具有强烈的参与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的传播内容要体现出受众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参与的体验性、互动性。所以说, 新终端传播的内容不是传统广播节目内容的简单平移, 也不仅仅是将传统广播节目内容与新终端的简单结合, 我们发布的内容要符合甚至引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特定需求, 激发受众的认可和讨论, 体现受众本身的重要;其次, 内容的选取要契合自身的平台, 符合广播的传播特点, 以品牌提升影响力, 为新的发展甚至跨界整合式发展提供支撑;最后, 要持续不断创新, 以精品的内容引领传播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新媒体时代, 广播等传统媒体并非消极被动, 其在传播内容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广播媒体几十年来打造出的社会影响力并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消失;再者广播媒体有着一支业务精, 素质高的采编队伍等, 这些优势都新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同时, 广播自身要加强节目生产制作各个环节的工作, 建立健全节目质量建设体系和节目质量反馈体系, 狠抓节目生产质量、制作质量;与受众信息需求同步, 动态性地加强和完善节目生产建设, 以特色的内容吸引受众, 提升广播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广播的创新与转型既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也是着眼未来发展和对传播规律再认识的策略选择。内容为王, 终端制胜。广播以丰富的内容去拓展市场, 聚合受众;终端运营商则以技术平台不断进入广播产业发展链条。内容和终端比冀齐飞, 召示了广播发展和提升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申启武褚俊杰《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 载《传媒》, 2011年第6期。

[2]潘永汉赵晖《谁在听听什么听下去——新媒介环境中对广播“三要素”的再认识》, 载《中国广播》, 2010年第1期。

[3]谭天陈菲《终端制胜:广播新闻的形态之变——兼论广播新闻研究的现状》《中国广播》2012、9

[4]谭天赵敏《中国广播亟待第三次升级转型——破解广播发展困局的思考》

[5]郑维东《内容为王终端制胜》《收听研究》

上一篇:人大评议工作下一篇:外贸业务员面试口语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