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学习方式(精选14篇)
1.哈佛的学习方式 篇一
哈佛幸福课堂学习有感
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胡炜炜
2013年南京市职教教研室组织的网络培训再次开始,职教教研室为我们老师精心准备了各类型的视频培训资料,其中有职教信息化教学发展专题讲座,有新兴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剖析,有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和技能大赛点评,在这些资料中让我颇感兴趣的是美国哈佛幸福课堂讲学。
哈佛大学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
(TalBen Shahar)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在20世纪末产生于美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心理学运动,并不是一门新的心理学科。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旗手Seligman 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积极心理学正是对战后和平时期心理学依然只强调矫正心理疾病的反叛。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目标指向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完善发展。
幸福课,其实是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相对于研究我们的物质生活,研究人本主义的人类的行为和各种思想精神,这种人文主义重视的是主观的人的感受和思想状态。
泰勒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他的这一理念及其精彩的授课,使得幸福课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被选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
“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而如何获得幸福更是人们一直不停在追求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哈佛幸福课堂对我们如何建构个体的幸福和快乐提供了重大的启示:我们要变得更积极、更乐观、更幸福的关键在于能够转变——思维方式的转变。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举得例子,一个人失恋了,被女友抛弃,他会非常的难过,想想自己哪里不好,开始自卑,反省反省反省,然后变成恼羞成怒,怨女友,怨老板,怨政府和总统„„他的世界变得只有这一件事,看待这件事的眼界只集中在这一点。其实,他并不是不能幸福、不能快乐,失恋没有限制他的积极,而是他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积极。
将注意力聚焦于一个问题,那我们就会像上面这个人一样偏执于问题的一面而无法自拔,会错失许多现实的重要部分而看不到全面的真实的现实,幸福将永远离我们很遥远。因此说,一个人幸福与否的评价更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个体内定的标准,那么幸福就在于个体能否适时地改变、从而建立起一个恰当的幸福标准。
实现转变的前提是内心的安静,内心的平静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接受现实,获得安静,才能实现转变,才能从悲观和负性事件中走出来,才能关注到生活中积极的因素。这些都是实现思维、视角转变的前提。
当思维方式改变,视角转变了,困扰人们的消极悲观的情绪就会散去,积极情绪得到扩展建立,在这种情绪下,天是蓝的,人是美的,生活处处洒满了阳光;在这种情绪下,我们的眼界宽了,我们会从自身的人和事上走出来,注意关注他人与他事,思考现在我能做什么,我能去哪里,我把时间用在哪里,它把我们带出下行螺旋,而进入上行螺旋,从而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有着积极情绪体验的人,在感觉良好时,他工作的动力和精力更充沛,那些成功的专业人士,因为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自己遭遇挫折与打击时,能脱离狭窄收紧,积极扩建进入以获得积极情绪,从长远来看,他们会因此取得成功。
有着积极情绪体验的人,他们更开放更宽容,因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快乐是容易感染的。别人快乐,所以我也快乐,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自己继而帮助他人,所以努力为自己争取快乐,不但有助于我们获得成功和幸福,而且能引导我们对他人更加宽容和亲切,为我们创造更加和谐的生存空间,在彼此的友爱与影响中,更加真切地感受生活的快乐与美好,从而得以享受人生的幸福与美好。
这就是思维方式改变,视角转换给我们带来的美好人生,这就是思维方式改变,视角转换创建的力量
所以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人们需要不断改变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改变,会变得更有创造力,更博学,适应性更强,更易融入社会,获得更健康的人格。
一些有感悟的几句话:
Let’s pursue our passion。(追求自己的热情所在。)
Change is possible。(改变有可能。)
If we focus on the negative, we make a worse country.(如果我们仅仅关注于消极负面,我们的国家也会更糟糕。)
Not to dare is to lose ourselves。(没有胆量尝试,便丧失了自己。)Not the attaining of goals but the having of goals that leads to happiness。(幸福不是实现目标而是拥有目标。)
When you have a direction, you become happy.(当你拥有方向时,你就快乐了。)
Take time out to recover from work and stress。(工作和压力之余,需要时间消遣恢复精神。)
Happiness is contagious.(幸福可以传染。)
Be a rat racer and hedonist at the same time。(做一名竞争者,也做一名享受者)
2.哈佛的学习方式 篇二
一、用“儿歌”提高认知水平
儿歌短小、精悍, 读起来朗朗上口, 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将数学与儿歌联系起来, 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认识“上下, 前后、左右”时, 可出现儿歌:“一二三四五六, 上下前后左右……头在上, 脚在下, 胸在前, 背在后, 两手侧平举, 指着左和右。”要求一边读儿歌, 一边做动作, 甚至可以让它成为课中操。相信经过几次练习, 这六个方位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又如“10的分与合”可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 二八二八手拉手, 三七三七真亲密, 四六四六一起走, 五五凑成一双手”。
二、用“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 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 适当运用游戏, 有利于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 符合小孩子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 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人民币的认识”的练习中, 可设计“天线宝宝卖文具”的游戏:“拉拉新开了一家文具店, 欢迎小朋友去参观……四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当‘天线宝宝’, 其他孩子当顾客, 看价钱、讨价还价、付钱、找钱……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真正实现了‘玩中学, 乐中学’。”
三、设音乐, 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 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 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 让人尽情想象、思索, 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 或配乐朗诵, 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如在《月光曲》一文的教学中, 在教学前配上贝多芬的《月光曲》的音乐, 通过音乐的熏陶, 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 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 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插入表演,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 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对小学生来讲, 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 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 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较难理解, 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听音乐, 边让学生表演,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表演中不仅展示了具有艺术专长的学生的天赋, 还让学生在感官的刺激下更好地去理解课文的真谛。课后, 同学们还不停地将课堂上学到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 可见, 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3.哈佛大学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1 篇三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标杆
林 杰
(北京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875)摘要: 哈佛大学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是美国最早的教师发展和教学促进中心之一。自创建以来, 博克中心致力于哈佛大学全体教师与研究生助教教学水平的提升, 中心的活动主要是支持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 采取个体辅导、工作坊、习明纳等多种形式以满足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博克中心还开展与教学相关的研究, 出版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教师教学,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博克中心成为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一个标杆。关键词: 博克中心;大学教师发展;标杆
上世纪70 年代中期, 美国一些慈善机构如丹佛斯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将致力于大学教师发展的教学中心建设作为优先资助的对象。1976 年丹佛斯基金会给了哈佛、斯坦福、西北大学等五所大学启动资金, 开启了美国大学教师发展专业化的新时代。
时任哈佛校长的德里克·博克依靠这笔资助建立起本校的教学中心---哈佛-丹佛斯中心, 初衷是通过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哈佛大学本科生教育的质量。1991 年哈佛为纪念担任校长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博克而将其改名为博克教学和学习中心。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博克中心已经成为全美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领头羊, 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首屈一指的研究中心。博克中心在满足本校教师发展需求的同时, 还积极帮助别的学校筹建教学促进中心, 推广哈佛大学的教师发展模式。
一、博克中心的理念 1.好教师不是天生的
美国高校早期承担教师发展任务的机构一般是各院系, 上世纪70 年代逐渐向新成立的教学中心或教师发展中心转移。这一时期有关大学教师发展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之前大学教师被认为是专业化人员, 拥有较大的教学与研究自主权, 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由教师自主决定。一个教师能否胜任教学更多取决于个人禀赋。而70 年代之后心理学、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天生的好教师”是一种主观偏见, 教师并非天生就知道如何传递知识。即使一些大学学者是天生的好教师, 他们也存在继续提升的空间。
博克中心现任主任詹姆斯·威尔金森指出中心的宗旨是: 帮助教师成为好的研究者与好的教学者。在哈佛大学要获得终身教授的教职, 教学技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学好的教师不一定获得终身教职,但教学差的教师一定获得不了终身教职。即使在哈佛大学, 一些教师擅长做研究, 却不一定擅长教学。因此, 教师教学的后天改进工作由博克中心协助进行。威尔金森举例, 哈佛某副教授水平很高, 但教学一塌糊涂, 系里讨论给不给他终身教职。后来还是决定该教师先提高教学技能再说。于是系主任打电话给威尔金森, 请他们务必帮助此公尽快提高教学技能。威尔金森答道: 为什么五年前不来找我们呢? 在哈佛大学, 教师是否参加博克中心的活动, 一般由教师自主决定。但也有强制执行的情况。哈佛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全校90% 班级的学生在学期末都要求填写对教师的评价问卷, 每年的统计结果被制成表格并公开出版。学生们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选择课程, 教师也可以与同事们相比照。那些教学评价不合格的教师或助教们将会收到院长或系主任的信, 要求他必须去博克中心补课。
2.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博克中心信奉一句中国的古老格言: 闻之不如知之, 知之不如见之, 见之不如行之。如何成为一个好教师? 博克中心的专家(developer)并不打算在理论上与教师探讨教学问题, 而是与教师一起通过反馈、咨询、课堂录像等方式, 帮助他们切实提升教学能力。中心的正式项目包括寒暑假教学研讨会, 微格教学, 英语培训(针对国际化的助教和教师), 围绕着领导力、写作、先进个案研究等主题的习明纳, 初级教师培训, 论著出版等。中心的活动内容多样, 形式灵活, 吸引教师有效参与, 满足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需求。为了能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发展活动, 中心精心设计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在一门基础物理学课上, 中心专家让学生写日记, 然后将学生日记的摘要给任课教师阅读。然后将他们分成三组, 说说学生的问题在哪, 以及如何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20 分钟后, 有两组报告结果: 他们读不懂学生的问题是什么, 因为学生根本就未听懂教师讲授的内容。一位教授感慨道“:每次课后, 我总会询问学生们有没有问题, 没一个人举手。我以为我的课讲得很清楚了。现在我才明白, 有许多学生根本没听懂, 以至连个完整的问题都提不出来” 这个实验让教师体验到发现教学问题的乐趣, 这比直接告诉教师“学生听不懂你的课”更管用。
二、博克中心的服务对象 1.争取百分之八十的教师参与
博克中心目前是美国最大的, 受资助最多的大学教学中心之一。现有16 位专职人员, 每年预算为一百四十万美元。博克中心的对象包括教授、讲师、访问学者、助教, 服务都是免费的。但与其它大学的教学中心不同的是, 博克中心主要服务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教师, 这些教师约占哈佛全校师资的半数。但是许多大学教师的主要兴趣在于学术研究, 视教学可有可无。哈佛大学的教师也不例外。因此,教学中心如何让教师主动参与进来是个棘手的问题。据博克中心的估算, 哈佛大学有10% 的教师对教学情有独钟, 即使学校没有教学中心促进, 他们也会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而另外10% 对教学毫无兴趣。所以, 哈佛全体教师中有80%是可以争取参与教学促进活动的。
2.扩展到研究生助教
博克中心每年大概培训600 位教师, 以研究生导师为主。现在从事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 教师的内涵也在扩大, 包括了研究生助教。因为在美国, 研究生们通常担任着助教的任务。他们负责组织每周一次的大课讨论, 或者在实验室中指导学生实验。在哈佛, 一些研究生还成为本科生导师。对这些缺乏教学经验的研究生而言, 引导课堂讨论比单纯的演讲还要难。因此在80 年代, 为适应研究生担任助教的需要, 相关培训项目很快发展起来。
1995 年哈佛通过决定对研究生进行教学培训。当时每个系可以自由决定培训项目。教学能力逐渐成为美国大学聘用新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 尤其是在文理学院。哈佛的研究生教学培训项目不仅使学校得益, 而且也为研究生们毕业以后的求职提供了优势。这些研究生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大学作教师,他们很快能胜任教学工作, 这大大提高了美国大学的教学质量。
三、博克中心的服务内容 1.课堂教学的支持
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支持和服务是博克中心的首要工作。中心的专家们与各学科教授、首席教师以及教学团队一起工作。服务的内容包括课程开始前对教师进行培训;为助教提供微格教学;参与教师会议, 传递教育教学资源;讨论并进行中期课程评价;安排录像或课堂观察。此外, 中心还提供一些特殊需要的服务, 如帮助外籍教师学好英语, 能够让他们参加习明纳讨论, 观摩录像, 以及通过电子邮件提供 建议。
在教师或助教初登讲台之前, 博克中心可以提供微格教学实践。来自各院系的每位教师都要准备上好一次课, 然后听取来自专家小组的意见。专家之间的讨论将会开启有效教学的便捷之门。每次教学案例都会用影像记录下来, 然后由中心的教学专家们进行富有成效的、一对一的研讨。将课堂讲授过程录像, 并与中心的专家一起观摩录像,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教学的方式。博克中心的咨询专家们通常富有信心和耐心, 他们能够关注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 并且保护教师的隐私。中心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免费提供录像的拷备。在授课教师要求下, 中心的专家深入教师的课堂进行观 察, 课后与教师共同探讨, 以便于从旁观者的立场就教师的教学提出洞见。这种方式适用于规模小的班级, 或者当教师认为录像方式可能会干扰学生的情况下。
中心还从教学的基本技巧入手, 给教师提供具体建议。如如何编制课程大纲, 如何准备讲座, 如何引导课堂讨论, 如何进行课堂管理(处理课堂冲突)。其中, 美国大学教师几乎人人都需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是学会应对多元化的课堂环境。种族、性别、民族、性取向、宗教、班级、学生态度、知识结构、原有经验等因素都影响到课堂教学。博克中心要求教师摆脱成见, 善待每一个学生, 对多元文化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偏见进行反思。设计建立起开放的课堂环境, 让每个学生有安全感, 让材料适合所有学生。在种族成分复杂的环境中, 如何机智而有效地进行干预, 并控制好热点议题。
2.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与反馈是师生间交流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获得及时的课堂教学反馈可以使教师适时调整其教学方式。博克中心要求所有的教师在学期的一半或四分之三时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反馈。学生对课程或教师授课的评价既可以用纸化问卷也可以上网回答。在规模小的班级, 一些教师倾向于通过讨论的方式获得反馈信息。这种早期评价可以使教师及时调整不当的教学方式。每学期末, 学生们都会收到评课的电子邮件, 即Q 评价。评课在网上进行, 评价结果向教师与助教们公布。每学年度, 大多数课程的评价结果会被集中总结, 制成《Q 指导手册》。教师们如果需要自己的评课结果,可以到网上下载。如对评价结果及问卷有不解之处, 或者技术性问题无法解决, 可以向博克中心预约。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是博克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 中心的专家们建议教师授课前对学生进行前测, 了解学生的水平与需求, 然后与课程结束后的测验进行比较。进行期中测验, 以了解教学效果, 并做及时调整。每次教学结束, 进行一分钟问答, 了解学生仍然困惑的问题。博克中心不直接对教师进行评价, 但可以从行政办公室获取本科教学评价的信息, 对每学期的教学优异者进行奖励, 授予“哈佛大学卓越教学证书”。授予对象主要是助教和讲师, 此举以期激励初级职称教师。评价条件是, 教学评价成绩在4.5 分以上者方有资格申请(满分5 分)。博克中心会将每学期获奖者的名字及所授课程的名单公布出来。
3.教学研究与出版
博克中心一方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反思, 另一方面中心也开展一些教学和学习方面的研究,目标是促进课堂实践, 提高中心的绩效。比如新教师与助教们经常询问的一个问题是: 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教学中, 布置多大的阅读量为合适。多年来, 哈佛学院的课业要求中对学生阅读量都有细致的规定。但是, 布置了阅读作业并进行评分并不意味着阅读效果就达到了。博克中心曾对几百位本科生做过一项调查, 结果显示完成阅读任务的仅占43%。这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改进阅读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博克中心鼓励教师们拿出像在学术研究上那样的探索精神, 进行教学反思。为了鼓励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调研、评价和革新, 博克中心提供如下服务:(1)支持和管理与教学相关的研究项目, 包括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完成的论文或研究项目;(2)进行一些调研, 内容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对概论课程、教学观念等认识上的差异, 本科生对课堂教学的预期及感受;(3)针对一些教学革新项目进行持续性的评估, 如新教师培训、以行动为基础的学习、教学研讨会;(4)将教学研究成果提交给哈佛大学相关委员会, 并在全国和国际性会议上作报告。
博克中心备有与教学相关的书籍、影片、杂志等信息供教师查询。此外, 中心还将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升华, 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或翻译, 转化成易于操作的资料或报告, 公开出版, 提供给哈佛的教师。如《如何教授美国学生: 给国际教师和助教的指导》是一本给国际教师和助教的指导手册, 以帮助他们适应美国的课堂文化。主题包括美国学生的观念, 如何做好易于学生理解的报告, 讨论的引导和维持, 理解非言语的表达方式。如《经验之谈》是哈佛大学处于学术职业生涯早期的教师习明纳的论文集, 主题包括有效教学技巧, 师生激励, 课堂讨论, 合作学习, 评价及反馈, 教学和科研的平衡等。
三、博克中心的活动形式 1.个人咨询和辅导
博克中心为所有的教师和教辅人员提供个人咨询。咨询的内容主要围绕教学而展开, 包括演讲技能与技巧, 课程设计, 布置作业、论文、出试题, 课程与助教管理, 引导讨论的技能技巧, 学期教学评价, 评分以及对学生作业的反馈, 大课如何公平评价, 录像和课堂观察。此外, 还包括如何解决课程中所遇的特殊问题, 以及教师内心困惑。范围非常广泛。
博克中心还按教师和助教的需求, 进行私密的个体培训和辅导, 内容也很广泛, 从课堂表现, 学生参与到发声技巧。有这样一个实例: 一位教师联系中心, 因为她的评教成绩很低, 学生们抱怨教师讲授得太_枯燥, 缺乏激情。于是中心的专家和这位教师在一起观看了上学期的课堂录像。专家注意到这位教师为讲授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上课时逐字逐句去念。她的言语表述不够清晰, 与学生没有目光交流。于是专家鼓励这位教师在讲授中运用即兴发言的技巧, 脱离讲稿。建议她尝试讲授核心要点, 而不用逐字逐句念讲稿。专家对这位教师的发声和演讲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训练, 提高了她措辞的技巧水平。这位教师发现这些培训令她和学生有了深入而持续的交流, 从而在讲授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度。
2.习明纳和午餐会
习明纳(专题研讨班)是博克中心最常用最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知名者有“克里斯坦森习明纳”, 这是由教师及富有经验的助教组成的高级研讨班, 旨在通过对来自真实课堂情境的案例进行研讨, 提高教师们在课堂上引导讨论的技巧。每年秋季开班, 为期十周。研讨选择的真实案例都是反映课堂冲突的关键时刻, 教师如何做出抉择。大家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进行课堂激励, 探究导致课堂冲突的因素, 探寻教师在不利情况下如何激励学生学习。研讨班约有30名成员, 来自各个学科。这些教师聚在一起探讨教学技巧, 分享成功经验, 相互取经。“研究生写作助教研讨班”是1988 年由哈佛学院的来自不同学科的教辅人员、助教、导师、讲师及其它教学工作人员发起组成的为时一个学期的研讨班, 其宗旨是如何给予学生的写作以足够的关注。具体目标是使用符合教育规律的一些高效策略, 对学生的写作、设计和作业进行回应, 通过写作训练来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开班头两天的培训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方式, 及有关写作教学的研究。助教还要进行评判学生作业的练习。
随着教学技术的变化, 尤其是网络教学的改进, 博克中心致力于提高教师网络技术的习明纳越来越多。其中每月举行一次的“网络教学习明纳”由博克中心与学术技术小组(Academic Technology Group)共同承办。针对那些对于在课程中运用网络资源, 以及在教学中使用网络技术感兴趣的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每月习明纳的具体主题有所不同, 在网上公布。比如随着FaceBook、MySpace 等学习软件在学生中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博克中心会举办学习这些软件使用方法的习明纳,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营造的网络空间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反映。
再如“预防剽窃习明纳”, 教学技术研发小组设计了一套能够甄别剽窃的软件(Turn It In), 在许多课程教学中得到运用, 这个软件可以有效发现学生作业中的剽窃问题。这个习明纳就是给教师讲授如何使用这个软件, 并由一些使用过软件的教师介绍经验。
鉴于教学逐渐成为聘任、晋升、终身教授的重要条件, 博克中心除了提供常规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外, 还经常发起午餐会。在餐会上大家讨论各种议题, 如利用教学文件夹去获取奖励基金, 或者将之付梓等。
3.工作坊和模拟剧场
为贯彻“知之莫若行之”的原则, 促进理论转化为实践, 适应教师特殊需要的工作坊被逐一规划出来。博克中心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在组建工作坊前都会了解每个学科的特殊性、课堂情况及学生的需要。如“说与学”是将口头交流技巧的教学渗透进研究生课程的项目。
通过说来学许多途径, 如课堂讨论,口头报告, 辩论等, 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批判性思考, 加深对课程材料的理解, 促进专业学习, 培养重要的 交流与领导技能。
再如
行动学习系列课程(ActivityBased Lear ning)包括一系列课程, 为学生进行公共服务、田野工 作、社区研究与实习提供准备。这些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加深和丰富学生的学术经验和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将理论、方法和概念与社区的资料和经验结合起来。
博克中心还向密歇根大学学习, 设有职业演员表演的小剧场。演职员可以模拟复杂的教学情境和学术生活中较为敏感的议题, 用间接而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引发观众(教师和助教们)的讨论。博克_中心的模拟剧包括三个环节: 10-20 分钟的简短表演;演员与观众的互动, 包括提问, 甚至可以指出表演的不当;与观众展开讨论: 他们看到什么, 哪些像哪些不像, 表演提出了什么问题, 对表演有何改进意见。
四、博克中心的启示
哈佛作为世界一流大学, 非常重视教学, 进而重视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博克中心的建立将教师发展工作提升至学校组织的层面, 自中心创建以来哈佛大学给予了持之以恒的支持。中心与各院系密切配合, 主导着哈佛大学教师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在哈佛大学, 教师的教学评价成为获得终身教职的必要条件。这一方面反映了哈佛大学视卓越教学与学术研究具有同等重要性, 另一方面将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与博克中心的教师发展工作联系起来, 在制度上保障了教师发展活动的开展。当然, 哈佛大学教师更多是自愿参与博克中心的活动, 因为这些活动能切实满足他们的需要, 解决他们遭遇的困惑。
4.成功的学习方式 篇四
学习好的不一定都是“天才’,但是他们很努力,并惜时的不停学习知识。——题记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天资并不聪明,记忆力也不好,但勤能补拙,他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书,别人只需要看一两遍就可以记住它的内容。但郑板桥不行。于是,他就多读几遍,一些经典书籍,他会读上百遍,知道融会贯通,彻底弄懂才肯罢休。正由于他勤奋努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
司马光在睡觉时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后就又开始学习,写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完成了《资治通鉴》的编纂。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在理发时,也在考虑乐曲创作,常常情不自禁的停止理发,记下他构思出的新乐曲。他说,“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的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5.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 篇五
当前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师非常重视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兴趣等,不仅能在教育过程中依据幼儿的个体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还能根据幼儿的经验、兴趣等生成幼儿园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很好地顾及幼儿的个别差异。但是,却普遍存在着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方式关注得少,研究得少,甚至忽略幼儿学习方式的现象,尤其很少关注幼儿个体独特性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性。用统一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实施教育活动,往往既达不到预定的教育目标,也不能对幼儿的发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对幼儿学习方式的关注、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
《辞海》对“方式”的解释是“某种活动采用的方法和活动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学习方式就是指个体为接受和保持新的经验(信息和技能)所采用的方法和活动形式。儿童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不同的心理学派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了便于研究幼儿的学习方式,根据学习方式的定义及各心理学流派对学习的分类,我们可以把幼儿学习方式分为学习形式和学习方法两部分来理解。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幼儿的学习形式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自选活动等。从幼儿学习行为的角度出发,幼儿的学习方法有观察学习、操作学习、模仿学习、倾听与表达学习、交往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感受学习、探索发现学习等。在幼儿实际学习的情境中,这些学习方式是交融在一起的,幼儿需要同时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完成活动。
对幼儿学习方式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个是幼儿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点,即研究幼儿学习方式的共性:另一个是对幼儿个体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即研究幼儿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性。目前,前者的研究较多,而后者的研究较少。本文更多关注的是后者。分析幼儿的学习方式
对幼儿学习方式的研究首先要求教师对幼儿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蛛丝马迹”进行细致的观察、判断与分析。之后,还要依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对幼儿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归纳总结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或个别幼儿所具有的学习特点,并为每个幼儿建立学习情况的档案,作为教师组织活动、决定采用何种方式、何种策略进行教学的依据。
案例一
(江苏省级机关实验幼儿园陈晓梅提供)
在中班“会飞的风筝”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风筝布置在教室四周,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幼儿在观察风筝时,对风筝的整体造型最感兴趣。一下就看出了它们的不同之处(凤鸟风筝、金鱼风筝、孙悟空风筝、米老鼠风筝、娃娃风筝等),而对风筝的细节部分如颜色、花纹、形状、尾巴等不敏感,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风筝的具体细节,目的是为下一步幼儿自己制作风筝做好知识经验的准备。但幼儿仍然关注风筝的整体造型,教师好不容易才完成引导幼儿观察风筝细节的活动。
在幼儿动手制作风筝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先用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构图之后才动手制作,虽然看上去花的时间长,但最后顺利地完成,且质量较高。而少部分幼儿不假思索,拿起材料就做,起初速度很快,可有的返工重做,有的虽按时完成,但作品较粗糙。
[教师的分析]
幼儿对风筝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学习的方式。在观察学习的方式中幼儿表现出了幼儿阶段的认知特点。即首先认识的是事物或观察对象的整体部分,也就是以场依存性的形式知觉事物。皮亚杰也认为。年幼儿童的知觉行为是“整体性”的。
幼儿制作风筝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操作学习。这也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活动中两类幼
儿的不同表现说明了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特点。前者属于沉思型。后者属于冲动型。沉思与冲动反映的是个体信息加工、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的学习者运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往往做出反应,都是正确的;而冲动型学习者则反应速度快,对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但容易发生错误。
[教师的反思]
1.教师应如何根据幼儿在观察学习中表现出的“整体性”认知特点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在出示图片或教具时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2.每个幼儿在操作学习中表现出的思维特,最是否在其他的学习活动中也有一致的表现?
案例二
(南京市第二幼儿园乔彦提供)
小班幼儿数学活动——5以内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操作材料:1个皮球、2辆小汽车、3朵花、4个布娃娃、5个茶杯。教师出示5张图片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考虑,从数量最少的往数量最多的排。幼儿一将布娃娃排在第一位,原因是喜欢布娃娃。幼儿二把汽车排在第一位,原因是汽车跑得快。幼儿三把皮球排在第一位,原因是皮球只有一个最少。
[教师的分析]
集体教学活动中一开始幼儿的操作完全是幼儿原始认识的表现,幼儿个体的经验、喜好及对事物的认识削弱了对“数字排序”操作要求的认识。这说明小班幼儿操作学习过程中易受到操作材料的影响。
[教师的反思]
1.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操作学习中材料的提供一味地去迎合幼儿,反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何种性质的操作材料,应根据教育目标及幼儿学习的特点来考虑。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在其他的学习方式中,提供的材料是否会影响幼儿的学习?
案例三
(河海大学幼儿园汤卫提供)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四小天鹅》。过程一,教师提问:听了这段音乐心里感觉怎样?想做什么。过程二,“这首乐到底说的是什么呢?再仔细听一遍。”过程三,教师提供了四组材料:粉笔画、彩笔直、贴色块、跳舞,请幼儿听音乐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在过程一中,文杰回答老师说,不知道要做什么;过程二中模仿他人的话,别的幼儿说什么,他说什么;过程三中,开始选择色块,贴了三个小一圆形,然后用彩笔添画了一个人,在天上又点了许多小圆点,最后选择粉笔,画了两条线,添上树,又点上许多点。
[教师的分析]
三个活动过程为幼儿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该幼儿的音乐能力在班级中属于较弱的,在过程一中对音乐没有自己的感受,在过程二中完全模仿同伴对音乐的感受及表达.但在过程三中,他的表现又属于创造型的.而且画面也能反映出音乐欢快跳跃的特质。这说明第三种学习方式较符合该幼儿。该幼儿更多是用操作学习的方式而不是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教师的反思]
1.不能简单地从幼儿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判断幼儿的学习结果,给幼儿的发展下结论。
2.同样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应考虑根据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来设计。通过上面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观察幼儿的学习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视
角。教师观察的内容是我们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司空见惯的。依据心理学理论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特点,而且也能发现幼儿对期带有共性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察改变了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又多了一个观察孩子的视角,多了一份对幼儿的理解。幼儿表现出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不仅决定着幼儿的学习结果,而且也值得教师去深思,为什么有时教师自认为设计得非常完美的教育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如果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作个有心人,就能够了解班上每个幼儿在学习方式上表现出的个体特征,教师的分析和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刻地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幼儿学习方式的关系。
积极调整教育策略
观察幼儿的学习方式、积累和分析观察资料,最终目的是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教师调整教育策略的目的是让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兴趣、不同能力,尤其是不同学习风格的幼儿达到共同的发展目标。关键是在幼儿群体中使用不同的教育策略,使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幼儿获得成功。调整教育策略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如何与幼儿的学习方式匹配,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另一个是“扬长促短”,培养幼儿具有个性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匹配策略。甩匹配的方式调整教师的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幼儿喜爱或擅长的学习方式相适立,使幼儿能够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优势,以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同时照顾不同学习风格的幼儿,尽量在活动中留出幼儿自主活动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如针对案例三中的情况,教师在设计活动写教案时就应该考虑到幼儿接受信息时在感觉通道方面的个体差异,提供多种途径让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而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虽然也提供了多种途径,但按部就班,一般会先让幼儿说说,再让幼儿用动作感受,然后再采用绘画或其他形式,这就会使得幼儿没有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的余地。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风格,变换自己的教学风格,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使每一类幼儿都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发挥自己的长处。如果教师不变换自己的教学风格,一味采取一种教学风格,会造成部分幼儿长期得益,而另一部分幼儿长期受损,不能使每个幼儿都获得应有的发展,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同时也违背《纲要》的精神。补偿策略。补偿的策略是指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采用某些教学方法或材料避开某些幼儿学习方式上的弱点或影响幼儿学习效果的因素。如在案例一中,教师通过分析发现,在观察学习时,大部分的幼儿更多关注风筝的整体造型,而制作风筝则要求幼儿对风筝的结构和细节部分有一个明确的感性认识,否则后面的操作过程就无法进行。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就可以考虑,准备一幅弱化风筝造型的黑白风筝结构图,然后再让幼儿观察在这个基础上各种风筝的诞生,这不仅能使幼儿很快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而且还有利于幼儿的创造。再如案例二,幼儿学习数字的排序,教师就应考虑提供的材料对幼儿学习“排序”的干扰。
纠正策略。指教师为了帮助幼儿有效地学习,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使幼儿在学习方式方面受益。强化某种学习方式的相关的知识技能。纠正幼儿在学习方式方面的偏差,从而使幼儿克服自己的弱项,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例如,在思维方面,有的幼儿表现出冲动型的学习特征,有的幼儿是沉思型的学习特征。在案例一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要求冲动型幼儿先说出自己的设计、构思和选材再动手继续操作。冲动型的幼儿在观察学习时也会观察不仔细就急于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同样要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组织好语言再说出自己的答案。又如。不喜欢与他人合作学习的幼儿,教师要寻找恰当的机会让其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学习与他人合作。每个人包括教师自己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或自己认为好的学习方式不一定适用于他人,对幼儿更是如此。有时教师认为为幼儿提供了适合的学习环境、学习材料、信息途径,而往往结果却大相径庭,如案例二。因此,教师在使用纠正策略时要避免主观化的倾向,尽量从学习的结果和幼儿的长远发展的角度,从幼儿的学习方式的特点出发,帮助幼儿完善自己的学习风格。
6.哈佛的学习方式 篇六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 自发性:自发性是相对于被动性而言的。自发性指人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作用, 在人的具体活动中表现形式是自律与主动; (2) 选择性:自主学习将学习者的权利交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个性特点积极主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3) 调控性:调控性主要指的是主体的调节性,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个体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4) 自评性:在自主学习中, 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用来优化后来的学习。
2 移动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中的优势
2.1 移动学习对时空的跨越
移动学习使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真正实现了对时空的跨越, 其最直接的应用形式就是让学习者通过移动设备来实现数字化学习, 解决了时间不同步和空间相分离的问题。移动学习设备, 可以随身携带, 自主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 任何时间与学习伙伴、老师、专家交流, 这种新的、随时、随地、随身的学习方式更迎合了自主学习的特征, 使得学习更方便。
2.2 以学习者为中心
移动学习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 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移动设备为辅助手段, 以数字化资源为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养成学生诚实守信、负责任的学习态度。学习者非常愿意和渴望使用各种新的技术进行自主学习, 更重要的是, 实验发现, 通过移动学习,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感到乏味, 促进了与同伴和老师的交流, 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2.3 技术支持
目前, 技术支持方面, 手机厂商已经开发出了能支持浏览器的手机, 如WAP手机、Imode手机、GPRS手机等, 并且3G通信系统技术可实现以下功能: (1) 提供移动上网功能; (2) 提供移动资源库; (3) 提供移动BBS和移动博客; (4) 提供移动多媒体传输功能。这使得随时随地“轻松面对面”的交流成为可能。设备普及方面, 大多数学习者拥有手机、mp3、电子词典等, 笔记本电脑也迅速普及, 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
3 移动学习设备支持下的自主学习
3.1 MP3/MP5播放器
MP3播放器是较为流行的娱乐、学习设备, 其主要用来播放音频教材, 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便携性。由于它的体积非常小, 学习者可以随身携带, 上课时可以将老师的声音录制下来, 把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地方, 回到家里后再反复的试听, 直到听懂为止。也可实现如学生病了不能去上课, 将MP3录制下来的课堂教学信息在家里听, 同样可以感受到在课堂上的学习气氛, 没必要再单独请同学或老师来家里补课。MP5除具有MP3的所有功能外, 还有以下比较明显的优势:屏幕较大且支持较多的视频格式以及摄像功能, 而且可以通过接收地面移动数字电视信号, 收看数字电视节目。利用它来学习古诗文非常灵活有效, 当你坐在汽车或者火车上时, 你可以用MP5看古诗文视频教程, 一边听标准且带有感情的朗读, 一边看与之对应的图片和动画以及文本内容, 让眼睛、耳朵、大脑同时获取信息, 学习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有助于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和长时记忆。
3.2 普通手机
普通手机是以语言通信为主的手机, 这类手机一般便于携带、待机时间比较长、可以通过短信、通话实现实时的文本或语言交流, 且操作比较简单, 基本上不受使用者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限制, 学习者零起点就可以开展学习。
短信是普通手机在自主学习中使用较普遍的一种方式, 学习者可以定制手机早报或者健康小提示, 手机早报可以定制每天一句或者两句英语的形式, 可以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方来学习英语, 一年下来可以学习300-700句日常英语。还可以定制健康小提示, 每天可以发送一条短信,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感冒, 或者哪些食物相克等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短信可以支持同步学习, 当学习者有疑问时, 可以向老师在线提问, 老师可以进行实时答疑。另外, 老师还可以发布课程内容、发送测试题、提供反馈结果等方式对学习进行支持。
3.3 掌上电脑
掌上电脑 (Pocket PC, 或PDA) 是便携式个人计算机, 拥有桌面电脑大多数的功能。它能实现收发email、管理通信录、安排日程、浏览多媒体文件、即时通信等功能。与普通手机相比, 掌上电脑的优点是显示屏大、分辨率高、支持无线网络协议, 可以访问无线局域网和因特网。
在自主学习中, 学习者可以利用掌上电脑上的程序, 如记事本、移动概念图软件等, 记录、归纳、总结学习心得, 通过无线网络访问局域网中的教学内容, 上传、下载学习资源。染色体关联知识概念如图1所示。
当你认真完成上面的染色体知识概念图以后, 你对染色体相关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没必要刻意去记忆, 就把染色体的主要知识点掌握清楚了。
3.4 智能手机
从应用角度看, 智能手机可以理解为像电脑一样, 具有独立操作系统, 由用户根据需要下载由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软件, 通过安装此类软件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展, 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手机的总称。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掌上电脑+手机=智能手机”。从功能角度看, 智能手机除具备普通手机的全部功能, 如正常的通话、发短信等功能外, 还具备PDA的大部分功能, 特别是个人信息管理以及基于无线数据通信的浏览器和电子邮件功能。结合3G通信网络技术, 智能手机将成为一个集短信、通话、网络接入、学习、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个人手持终端设备。从呈现内容角度看, 智能手机覆盖面广, 突破了传统纸质媒体和电视媒体在互动性等方面的不足以及网络媒体不能满足空间维度随意性的限制。它集纸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优点于一身, 更具备无线网络媒体传输的“随时、随地、随身”的新特征, 用户能够直接使用互联网上广泛的资源来满足学习需求, 是理想的自主学习设备。
3.5 学习机
学习机是一种便携式电子学习设备, 是新一代学习支持工具。由于学习机比掌上电脑和智能手机便宜并且使用简单, 所以受到很多中小学生的青睐。调查发现, 大多数学生用学习机学习英语。学习者可以根据单词辨析、单词填空、听力测验、听写等题型测试, 依据测试情况得出对单词的掌握程度以便制定下次的学习计划。不仅如此, 在学习方法上不再循规蹈矩的死记硬背, 而是通过经典句子和互动式情景会话, 在语境中记忆单词。它还有强大的发音功能可实现单词、句子、整篇发音与翻译, 是真正的“情景英语”随身听, “情景课堂‘随身带。当然用它阶梯式训练英语听力也是非常有效的, 从单词→句子→对话→语篇, 使听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得到提高。
另外, 现在的学习机可以通过数据线与PC机相连, 通过PC机从网站下载学习内容, 然后进行离线学习, 学习完毕后, 可将已有的学习记录上传到网站上, 还可以向老师提交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机以其强大、人性化的学习功能和高品质的语音效果, 被誉为自主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最佳随身助手。
4 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 将移动学习设备的灵活性和移动性等特点与自主学习的自主性和调控性等特点有效结合起来, 学习者在自主学习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终身教育的要求下, 自主学习者应该树立时时学习、处处学习、事事学习的观念, 将移动学习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相信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移动学习设备将会在自主学习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摘要:移动学习方式是一种有效实现自主学习的新途径。分析了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定义及移动学习在自主学习中的优势, 重点阐述了在几种移动设备支持下的自主学习, 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便捷、更灵活、更有效。
关键词:移动学习,自主学习,移动设备
参考文献
[1]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靳玉乐.自主学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7.爱的表达方式学习心得 篇七
想要在生活中获得快乐和自在,不能够没有爱,爱是一切幸福的门槛,也是幸福大道上的铺路石。但是要学会爱,不是件容易的事。
什么是爱?有人认为学佛境界就是把自己修成无七情六欲的人,有爱就有恨,会带来痛苦,也是所谓的看破红尘。事实上,真正带来痛苦的不是爱,而是爱的变形。爱并不局限于爱情当中,有亲情之爱,友谊之爱,陌生人之间也可以有爱,社会中,我们也能见到许多诸如菩萨一样的慈悲之人,他们不计报酬,任劳任怨,救济贫苦。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能让我们感觉到——爱!
爱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通过语言的交流表达爱,肯定别人,赞美别人,通过语言的交流传达自己的感情。
通过做事情表达爱。
通过送礼物表达爱。
有的人只要跟喜欢的人在一起,通过时间上的陪伴也是表达爱。
通过身体上的接触。一个温暖的拥抱等。
每个人表达的爱的方式都不一样,男人跟女人之间就非常的明显,男人认为我去专心于事业,通过事业上经济上的成功给女人带来安全感,男人认为这就是非常爱一个女人了,而女人可能就更专注于你都不愿意花时间陪我,不愿意跟我聊天交流,这哪是爱我啊。矛盾就这样产生了,两个人都是在表达爱,只是发送出去和接收到的频率不一致,所以两个人之间就根本感觉不到爱,所以才会有了争吵。所以我们在爱一个人之前,先去了解对方接收的方式是怎么样的,同时问问自己我能接受的爱的方式是什么,他能给到我想要的爱的表达方式吗?在相处过程中,也要通过语言的交流沟通知道对方需要什么,不要一味地凭感觉,凭自己的想像,我觉得这样做他(她)会喜欢,不要停留在自以为是。
我们对父母的爱也有表达不对的时候,我们以为给钱给父母花了,就是爱他们了,而父母真正需要的爱就是我们的一个陪伴,一起吃个饭而已。
父母对小孩子的爱,给孩子过多的期望和枷锁,把孩子压得无法喘息,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小孩子需要的爱可能也就得简简单单的一句鼓励,或者一个无作业无补习课的一个周末。
我们都把爱给扭曲了,我们要把爱还原。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爱的。从我们小时候出生开始,我们通过哭闹,期望能得到母亲的安慰和爱抚。对爱的呼唤,是我们的本能。长大后,如果我们缺乏爱,那我们就会把爱变成情绪,变成习气。在工作中,在人际交往中,发脾气闹情绪有烦恼,这其实是我们内在的儿童自我的表现,我们身体已经长大成人,但是思想却还停留在儿童的层面。爱是人类最基础的需要,爱和无明本是一体,要破除无明,并不是要逃避爱,而是要将爱还原,看清本质。我们学佛之人,首先就要给到别人爱,这种爱,是原真的爱,是没有任何扭曲变态的爱,用这五种方式给到别人爱,同时也对别人爱的表达方式能理解,能接受。
我们修行之人,要学会还原爱,也要会还原所有事情的本质。
8.疫情的网上学习方式作文 篇八
老师通知我们,下载一个APP,它的名字是钉钉。我们以后可就要靠钉钉这个APP来学习新的知识了。记得刚接触这个APP时,我可是每时每刻都在想:钉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里面都有什么功能呢?之后到底要怎么使用这个APP呢?现在,我用我们上的第一节课作为例子,给大家讲一讲吧!
2月10号,我们正式开始了第一节直播课,一大早,我们一家都围在手机前,生怕因为不熟悉不会操作等原因接受不到信息,错过了课程,还好,一切顺利。那一节课,是由某学校的某老师讲的,因为不知道她叫什么,就暂且称为某老师吧,第一课的题目是《古诗三首》,而老师呢,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古诗词的意思,还为我们扩展了更高层次的内容,让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并且,还将我们容易出错的地方都一一讲了一遍,也将课后题以及生字词都让我们给学得明明白白的。钉钉上的直播课和我们平常在学校里上课还是有很多的不同,比如,在学校里上课跟老师交流、沟通,更直接,更方便。我们可以看见老师,老师也可以看见我们。
在钉钉里,不全是我的老师讲课,其他学校的老师也在这里面讲,所以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我想,不止我们学生不习惯,老师也如此吧,毕竟都是刚刚接触直播,那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起努力吧!对于钉钉,我还是有一些建议想对它说,老师发出直播,提出问题,我们回答问题后,老师直播的视频上会显示,这会挡住我们的视线,让我们有一些内容看不见,我希望钉钉的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修改一下。
9.哈佛的学习方式 篇九
“核心课程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其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和艺术、道德伦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组成了哈佛的七大“核心课程”。以“道德伦理”课程为例,所给的课程包括《民主与平等》《正义》《自我,自由与存在》等14门课程;而“科学”课程则包括《宇宙中的物质》《爱因斯坦革命》《环境的风险与灾难》等11门课程。
刘瑜对“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印象至深,在这份名单里,她感兴趣的就有37门之多。“对于一个求知欲旺盛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让你举着筷子,却不知该从何下手”。作者也因此发出心声:不知道我们的清华和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迈出人生中重要一步的18岁的青年,开出上述37门课中的几门?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对于当前国内大学的课程设置知之甚少,但对于高中的课程改革还是略知一二的,尤其是我所任教的复旦附中。众所周知,复旦附中被誉为沪上最像大学的一所高中,“学在复旦附中”成为初中优秀毕业生的向往。我相信,不大的校区之所以有如此魅力,追求的一定不是“大楼之大”。复旦附中长期以来致力于探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学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视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个性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建校至今,不断通过适当的途径引导学生感受复旦附中的文化积淀,学习复旦附中特色课程,进而提升着学生们的综合素养。
2010年以来,为进一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广泛调研和深入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复旦附中的校本课程建设最终确定了八个板块的核心课程,这个涵盖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课程框架,突出“以兴趣促进学生,以理趣启发学生,以情趣打动学生,以知识丰富学生,以能力提升学生”的课程思想。其意图是让学生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的“地图”印在脑海里,以后走到再偏僻的道路上,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无论是哈佛大学的七大“核心课程”,还是复旦附中的八个板块,其差异也许仅在于层阶不同而已。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一所高中的学校精神的本质,一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如何深奥,而恰恰是如何恢复学生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意犹未尽地、孜孜不倦地追问关于精彩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和社会之奥妙。我们基础教育需要造就的,应该是康德式的天真、达尔文式的天真、爱因斯坦式的天真、雨果式的天真等。
10.传统英语学习方式的弊端 篇十
http://
传统英语学习方式的弊端
我们这代人学英语,词汇量是永远的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单词基本是靠背的,所谓背单词,就是脱离单词的实际应用,通过记住其对应的中文意思来记忆单词的方式。通过背的方法来记单词,一方面单词很容易忘记,另外一方面形成了很多中国式英语。
传统学习英语的方法,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记单词、学语法和刷题上面,所以阅读量是非常小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弱的,更不用说听力和口语能力了。看没有字幕的原版电影就不说了,就是给一本原版小说,也是没几个人能够轻松看下去的。
我们这代人的英语学习方式,是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可悲的是,我们的小孩很多还在重复我们的悲剧。唯一的区别,就是多了几年唱唱跳跳,和校外机培训机构的应试训练。
两年左右的唱唱跳跳,然后接系统的应试教材,没什么听力基础,没有词汇量,没有阅读能力,花大量时间学习应试教材,听力,单词,语法,阅读,写作一起上,这是目前大部分小孩的英语学习路线。其中,词汇量成了学习进度和速度的拦路虎,每课十几二十几个新单词,小孩学得痛苦不堪!小学毕业了,甚至初中毕业了,很多人还是读不了初章书。
所以,经常有人问:小孩英语词汇量不够,有什么好方法扩大词阿汇量吗? 不管是不是专家,一般都会回答:大量的阅读。
道理大家都懂,可是,没有词汇量,如何进行大量阅读?大把大把的生词,如何让小孩读下去?
于是,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如果破解这难题?
听和读一样,都是扩大词汇量的最好方式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大量阅读是扩大词汇量的最好方式。
阅读之所以是扩大词汇量的最好方式,是因为单词在文章里面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上下文的,有情形的,所以记得牢。在记忆单词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学到该单词的用法。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上下文猜生词的意思,不用每个单词都去查字典,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可以发现,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有类似的功效,并且比阅读这种方式,对年龄的要求更低,那就是听!听故事,听有声书,也是有上下文的,也是有情景的,也是可以根据上下文猜生词的意思的。
听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主要有:
1、生活中的日常对话,在真实的情景中建立音和意之间的联系;
2、亲子阅读/点读,通过绘本/书本的画面辅助和父母的讲解、拓展建立建立音和意之间的联系;
3、看教学片和原版动画片,通过视觉效果和模拟的语言环境,帮助小孩建立音和意之间的联系;
4、动画片和绘本/分级/桥梁书先看后听,听的时候小孩脑子里会回忆起对应的画面和情景,从而加深声音和对应意义之间的联系;
5、裸听(高级分级读物/桥梁书/章节书),通过上下文猜测新单词的意思;
文章来源: 外教一对一
http://
生活中的日常对话是英语启蒙的最好方式,但普通家庭的父母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起步阶段,听的最好方式是亲子阅读,同时可以配合原版动画。等积累到2000左右听力词汇量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以自主听音频为主,辅助原版动画的方式。当词汇量积累到2500-3000左右的时候,开始学习SIGHT WORDS和PHONICS的学习,不符合拼读规则的进行整体认读,逐步将听力词汇量转化为阅读词汇量。当然这个阶段还需继续提高听力能力和积累听力词汇量。当用1-1.5年时间学完PHONICS的主要规则的时候(我这里说的不只是光学规则,更多的是配合大量的分级读物和桥梁书的阅读,以及相应的配套练习进行强化),阅读词汇量可以达到3000以上,从可以开始进入初级章节书的级别。
自主阅读初章书是一个关键性节点,从此以后,小孩可以自己通过自主阅读积累词汇量,而做父母的,普通家庭已经没有能力也不需要再辅导小孩英语了,从此开始就转变为一个资源提供者的角色了,同时也意味着变轻松了。
从时间上来说,我觉得二年级要达到自主阅读初章的水平(鸡血家庭幼升小就可以达到)。什么WTE,SBS,新概念,都可以晚一点开始,只要你用有了3000阅读词汇量和自主初章的阅读能力(对应的就是大量的原版阅读),后面这些应试教材的学习都会非常轻松和快速,事倍功半。更重要的是,你培养了小孩英语原版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这对你小孩来说,将是终身受用;
语言启蒙要符合小孩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
回到开头的这位妈妈的问题上来。小孩的英语启蒙(其实不止是英语启蒙,其他方面也一样),要符合小孩的生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小孩的每个年龄段都有适合该年龄段做的事情,只有做适合该年龄段的事情,才是高效的,违背这个发展规律的,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该做没做的事情,以后需要用加倍的时间去补回来。
从小孩的生长发育来说,4岁以前,小孩是不适合读的(当然极少数牛蛙除外),一般来说,5岁左右开始学习阅读,6岁左右开始练习写字。在5岁以前,或者说6岁以前,听是幼儿语言启蒙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输入方式。这个阶段也是幼儿听力最敏感的年龄段,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对于听的吸收效率是最高的。如果你这个阶段给没有给小孩打下足够扎实的听力基础,那么以后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补。而小孩的阅读敏感期在6岁以后,也就是说,如果你在6岁以前让小孩读的话,效率也是很低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囡囡爸建议5岁左右开始学习阅读,6-7岁具备初步的自主阅读能力,从而在阅读敏感期可以开始快速、大量的阅读输入。
在语言方面,我们的母语从一出生就开始启蒙了,小孩如果在读小学前能够自主阅读章节书,都是非常厉害、非常超前的,作为外语的英语,我们有什么理由去超越母语呢?5岁开始学拼读/认读,6-6岁半实现自主阅读原版初章书,这个进度已经超越大部分美国小孩了,就算是2年级达到初章水平,也是和美国小孩同步了。但是,你达到这个进度的关键,不是在于你多早开始准备阅读,而在于你听力的基础打得有多好!听力词汇量积累的多少!想想我我们小时候中文的认字和阅读是怎么开始的吧,正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母语听说基础(也就是说,要认的字/词已经在我们的听力词汇量里面了),所以才会很快地记住这个字或者词,如果小孩根本没有听到过要学的这个字或者词,那么需要花好几倍的时间才能记住。
11.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很好的做法。因为学生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表达、交流,将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材料、思维方式、思维成果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还可以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其他小组的同学共享。
如教学“观察鲫鱼外形特征和内部主要结构”时,将学生分成4组去做“探究鱼的各种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的实验,每组按不同的要求去探究:第一组,剪去背鳍和臀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背鳍、臀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二组,剪去尾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尾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三组,剪去胸、腹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胸、腹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第四组,剪去所有的鳍后观察其游泳状况,分析鱼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各组得出结论后向大家汇报,再组织学生在组间交流观察。在实验过程中,人人有事干,个个有收获,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1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尝试 篇十二
一、利用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最现实的、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 是形成有效学习方式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主要尝试从以下几种方式: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 特别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问题, 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活中的有趣现象, 一类是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教材中的轴对称现象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课的问题情境就属于这两类。
2. 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数学美。
“数学美自身的魅力集中反映在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审美原则。”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增加数学内容的趣味性。
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数学的巧妙运用、数学名题和趣题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勾股定理》一章中, 就充分利用了数学的趣味性。
二、以教材为中心, 为学生营造多种方式学习的氛围, 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 通过观察、探索, 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 ”并制定了经历、感受等过程性目标, 而学生已形成“听话”的习惯, 动手能力差, 缺乏活动热情, 面对活动不知所措, 有畏难情绪, 甚至出现置之不理的现象。因此让学生有效地活动成为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措施。
1. 活动前,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器材、程序、时间、活动方式等。
但教师的准备, 并不是包办代替, 学生能准备的, 就让学生准备。活动中, 明确目标, 让学生带着问题, 边动手, 边观察, 边思考;同时指导学生之间有目的地交流, 相互促进。活动结束, 要详细记录活动结果, 仔细分析, 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鼓励、表扬, 对活动出现偏差或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 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在这一形式的学习中, 首先要创
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师是参与者, 而不是评价者, 甚至有时装作不懂。生生之间, 不仅能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更要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明晰他人的思路, 并溶入到自己的思路中, 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显示合作交流的作用。
3.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答疑。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学生不敢甚至不愿提出问题, 人云亦云, 不懂装懂, 这与课程标准中“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相悖, 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尤为重要。质疑也就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4. 利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充分利用教材中“大量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样才能“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持久动力。
三、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 促进其学习方式的改变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 特别是过程性评价, 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进行兴趣的自我培养, 自觉地改变学习方式。有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加速器。特别是当学生有新奇的想法时, 更要及时激励。要尽可能布置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 既增强创作者的信心, 也使其他学生产生仿效的愿望, 当有适当的机会时, 他们必然会将这种愿望付诸于行动。久而久之, 就会达到“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作用
教师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内因, 教师是外因。教师只有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环境, 才能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组织者;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是合作者;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只有在不同的条件下起到相应的作用, 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数学学习中不断改变、完善学习方式。
13.哈佛校训的启示 篇十三
哈佛校训的启示
http://db.hzu.edu.cn/hzxy/ReadNews.asp?NewsID=703
偶在报刊上看到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让你与柏拉图为友,让你与亚里士多德为友,重要的,让你与真理为友”,感触良多。
众所周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名留千古的大哲人。所谓哲人,就是有智慧之人,与哲人为友,就是与智慧为伴,可见哈佛对学生一素质的要求之高。但校训的真正意义在于最后一句“重要的,让你与真理为友。”它是哈佛人祟尚真理、追求学术自由的最朴素的表现!也许正是这种氛围让哈佛享誉全球!
与真理为友,是哈佛人的最明智之举。它使真理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试想,能与真理做朋友,那么师生之间又何不可为友呢?朋友的关系是双方平等,坦诚相待。由此推论,师生间的“争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哪怕“争”得面红耳赤。事实上,他们争辩恰恰是因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哈佛精神是什么?哈佛精神就是祟尚学术自由的气度!
在我国也提倡学术自由,但自由很大程度上属于老师们的“专利”。由于老师掌握学生的“生杀大权”(如学生的成绩、德行评定等掌握在老师的手里),故学生不敢轻易“冒犯”老师。比如,有些老师喜欢灌输教育,它有两个弊端:一是迫使学生埋头抄笔记,甚为讽刺的是有些学生把老师的咳嗽声也记录下来,这样的学生岂不成了复印机?还有些老师不愿听到,甚至不允许学生的质疑的声音。他们把学生的质问当成对自己学识的挑战,这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发言权。长期处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容易形成定性思维,缺乏独创精神和挑战权威的勇气,不利于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
灌输教育往往造成课堂主客体的易位。我认为,老师上课的目的不是炫耀自己的水平有多高,让学生祟拜自己,因为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衡量一个老师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多大的人格提升。其实如果老师乐于接受学生的“挑战”,才是学生们真正的朋友和师长!才是他们心目中真正的权威!
前不久一位美国博士应邀到我校演讲。他边讲边问,力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加到他的演讲中来。然而同学们的反映让他感到很失望:“你们中国学生面对老师提问,老是低着头看桌子,回答就真的是那么难吗?不就是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嘛!要是在美国,不知多少学生举着手抢着回答呢!”经博士的不断鼓励,同学们逐渐活跃起来,先前的拘束消失了。他们争着举手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些甚至与博士的观点针锋相对。而博士却始终微笑着,与同学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他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是人,始终尊重学生的想法。博士的学识是何其渊博,其气度又是何其宽广呀!全场爆发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场教育课,虽短尤长、尤深!
同样一节课,有的死气沉沉,有的热烈激荡,何哉?上好每节课,老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外,还要求老师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乐于和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习惯,拥有鼓励学生反驳的勇气,以及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承担责任,不但不失面子,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因为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学识,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
重读一遍哈佛校训:“让你与真理为友。”当我们理解这条校训的真谛时,我们会感觉到真理是那么的可亲可近!师生们的胸怀将更加宽广,交流将更加坦诚、自由,彼此间的隔膜将自动消除;学术争论不是个人矛盾之争,是为了更好地捍卫彼此共同的追求——真理和自由!
14.高考学习最重要的三种学习方式 篇十四
学习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能否将所学习的知识点理解掌握,这样才能真正的将我们的知识点内容剖析出来,并于实际学习中运用,而课堂学习,就是我们最方便的学习理解地点,在课堂中,老师会充分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内容,并传授给我们相应的解题思路或学习方法,在上课过程,要紧紧的跟随老师的讲课节奏,唯有如此,才能充分的吸收消化所得的知识点。
二、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只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学习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随时把握计划的合理性,确保我们可切实可行的将我们所制定的计划完成,如果制定的计划过难或过易,过难无法完成就会将后续的学习计划都打乱,导致后续的学习都无法及时的完成,而过易就无法有效的提高我们的学习水平,这样无法有效的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唯有合适可行,我们才能一步步的踏向自己梦想的彼岸。
三、确定大小目标
【哈佛的学习方式】推荐阅读:
优秀的书籍《哈佛家训》的读书心得09-15
穿越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10-08
幸福课哈佛09-21
哈佛英语10-23
哈佛励志金句07-21
哈佛大学名言08-04
哈佛幸福课英文字幕08-01
哈佛大学幸福课08-31
哈佛启示录作文10-17
励志电影风雨哈佛路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