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名师先进事迹(共15篇)
1.小学教学名师先进事迹 篇一
求真务实、乐教敬业,奉献山区的教育事业
——小河中学教学名师张建平单行材料
张建平,男,现年46岁,汉族,大专学历,中学一级数学教师。于1988年7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一直在农村基层中学任教。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从教二十六年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做到教育创新、教书育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个人理论素质和思想修养,恪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耐心地辅导。做到了用真情感动人、用行为影响人、用知识武装人、用品德塑造人。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因为工作求真务实、乐教敬业,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特别是在多年中考中数学成绩名列全县前茅,成为我校数学的一面旗帜,在平凡岗位上干不平凡的事业。
一、情注课堂,以爱育人
张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他注重班风学风建设,思想上关心学生,感情上亲近学生,生活上关怀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师生关系特别融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班级在各项评比中成绩优秀,在常规管理考核中一直名列前茅,在平时的各阶段性学习考试中遥遥领先。他从不放弃一个学生,经常放弃休息时间,进行家访,与学生个别谈心,与家长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他的鼓励帮助下,一些消极懒散的学生,重拾起学习的
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
二、严谨治学,大胆创新。
对新课程新理念认真研读,掌握扎实,运用熟练,能够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树立“良师益友”型的师生关系。摒弃“教师权威”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与学生成为朋友。通过自身的人格榜样,影响和鼓励学生明确目的,端正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与学生一起享受成绩进步的喜悦。
2、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直致力于学校的课改研究。上课时教学方法新颖得当,读、说、写、算、演、唱,形式活拨多样。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还因地制宜,动手制作相关教具,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精心准备,查找资料,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及时予以肯定表扬。课后及时批改作业,鼓励学生认真订正,并对学生进行辅导,补缺补差,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教学业绩
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日常课的教育质量。在教学中能对教材有深刻的分析理解,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动态,科学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突出重点和难点分析。同时能做到语言、生动、流畅、通俗易懂、动作规范、大方准确。在教法上吸收精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讲、练、看相结合。在教学中,快乐教学和激励性评语是他的特色,在快乐的环境中,学生爱学、乐学。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技能训练,所教初三数学在2008年、2011年、2014年县中考中 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了县教体局和镇政府的表彰奖励。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工作在教学一线,所负责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做到最好,正常的工作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加班加点已经成了他工作的习惯,有时也会身心疲惫。但回首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么踏实,他又倍感欣慰。张老师始终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四、引领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边教学边研究才能做发展型和创新型教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在教学工作中,他继续研究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骨干老师的作用,成为家长、学生和教师心目中的好老师。在教学中他时刻牢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那些学得好的学生,张老师鼓励他们抛开书本,去学一些课本以外的知识,以此来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对于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他抽出业余时间给他们吃偏饭,辅导学生从简单的数学题做起,启发学生灵活用用数学公式、定理解决数学问题。
多年来,张老师一直担任数学教学,数学成绩名列全县前列。2014任毕业班数学获全县教育质量第一名,同时被评为小河镇先进教师。
担任年级组工作,坚持科学育人,正面引导,使该年级成为学校工作中的一面旗帜。
担任学校副校长分管安全工作,六年来制订了各项制度,签订了各项安全合同,管理规范细致有效,实现了安全事故零发生,得到了社会和上级的赞誉和好评。
综上所述,任教以来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他默默的工作与辛勤耕耘,见证了他的成长与发展,见证了他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他用自己的坚韧与执著、用自己的敬业与奉献,用自己辛勤的工作实绩,不断诠释着新时期的教师精神,不断书写着一个教师所从事的神圣事业的篇章。
2014年8月321日
2.小学教学名师先进事迹 篇二
名师团队打磨精彩课堂教学教学精英共同演绎经典文本
适用人员:小学语文一线教研工作室、年级研课组、课题研究组成员
★2016年《小学语文教学》推出专辑之二《名师新课·作文教学》
最前沿的作文教学理念最实用的作文教学案例
适用人员:小学语文一线教研工作室、年级研课组、课题研究组成员
★2015年《小学语文教学》(人物)合订本
内含2015年《小学语文教学》(人物)所刊登的程惠萍、王小毅、武凤霞、王玲湘、张彤、王红、吴福雷、窦桂梅、李祖文、夏伍华、孙双金、李娟、刘荃等名师及名师团队的12期专刊
3.小学教学名师先进事迹 篇三
关键词:小学英语;名师;课堂教学;追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42-03
“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指在学生回答了教师预设的问题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这种教学形式能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启发主动质疑,促进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英语教师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乐趣,合理有效的“课堂追问”应该是构建这种运行体系,促进师生、生生互动的催化剂。
近来笔者观看了多位英语特级教师的视频课,发现大师级的教师都非常善于捕捉学生口语表达的信息,通过“Why”“How”“When”等问题把会话引向深入,使会话内容更具体,语料更丰富,信息更全面。下面仅撷取几位名师的部分课堂实录,供大家研究与学习。
一、追问要“导”——有目的地步步为营
师生交流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对话形式。如果教师能在交流过程中巧妙地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就能使学生对所探讨的内容有更全面的认识。设计问题要有梯度,要为学生的自主思考留有余地,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小问题一步步由浅入深,进行主动思考,丰富课堂语言,从而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案例1】英语特级教师韩佩玲老师教《牛津英语U8》(5B)的Free talk环节:
T:What'' your hobby,×××?
S1:I like swimming.
T(追问):Great. Can you swim very fast?
S1:Yes.
T:Super.
T(转向另一学生):What'' your hobby,×××?
S2:I like swimming.
T(面对同样的回答,追问):Oh, I see. Do you often play table tennis?
S2:Yes, I play table tennis after school.
T(追问):Do you play with your friends?
S2:Yes, I do.
T:Oh, that''s very great.
【赏析】打枪要切中目标,追问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这种“热身”加“复习”式的师生对话到前两句就结束了。对于两个学生相同的回答,韩老师紧扣教学目标不断追问,对学生的回答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让师生对话得到进一步的延续。这种简短的延续,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去积极表达,从而让毫无感情的师生问答,转为一种有意义的运用。
二、追问要“追”——有逻辑地抽丝剥茧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说得更自然、更放松、更投入。谈话中教师的善于倾听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信任、尊重、民主、平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助于教师把握谈话内容,及时发现学生在反馈中所产生的宝贵的教学机遇,并开展有逻辑的追问。
【案例2】特级教师鲍当洪老师在上《What do you need?》一课时是这样与学生对话的:
T:What''s your name?
S1:My name is Chen Dongsheng.
T(追问): 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S1:...(没反应)
T(追问):Do you have a telephone? ( 做打电话的动作)
S1:...(没反应)
T:Ok. It doesn''t matter. But I want to write down his name Chen Dongsheng.
But I don''t have a pen. I need a pen. Can I have your pen?
S2: Yes, here you are.
T:Thank you.
T:Hello! What''s your father''s telephone number?
S3:134 ...
T:I know your father''s number is 13466666666. (学生答不出,老师就随意说一电话号码)
T:(面向全班问)Can I write his father''s number in my hand?
S5:No, you can''t.
T:You are right. I need a notebook. (再次追问)May I have your notebook?
S6:OK. Here you are.
这时候老师就在黑板上板书:I need a pen. He needs a basketball. She needs an apple. 并带读这些句子。
【赏析】教师原意是想通过问一学生的名字和他家的电话号码,以向他们借笔和借本子做记录为由,呈现本课的句型:I need...没想到农村学生比较害羞,并且和教师事先没有见过面,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课堂陷入僵局。但是老师仍然亲切自然地与学生拉家常,通过追问让学生理解telephone number,从而理解该词组和notebook的逻辑关系,再追问讨论并逐渐尝试语意表达,启发学生的观点产生,让学生理解了need的含义。正是教师一步步逐层深入的追问,引起了学生对话题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诱发了学生自己主动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使得文本的导入水到渠成。
nlc202309031058
三、追问要“拷”——有深度地盘根问底
追问的价值在于探明学生的思维状态,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因此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浮于表面,一时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追问,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其思维水平,但应避免设计思维含量太高的问题追问学生,以免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案例3】特级教师龚海平老师在“小学英语现代与经典观摩课”上对学生的追问,堪称经典:
T:Madam, it means “married woman”. Understand?
Ss:(众口一词地回答)“Yes!”
T:(追问)Really?Are you married?
Ss:(疑疑惑惑地回答)No.
T:(追问)Is Peter''s father married?
Ss:(齐刷刷地回答) No!(台下听课老师都笑了)
T:(龚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married 已婚的”)Peter''s father has a son, so he''s married.
S1:(小声嘀咕)那可不一定。
T:Yes, you''re right. Maybe he''s divorced.(台下老师又笑了)I have a daughter. (追问3)Am I married?
Ss:No.(台下又是一片笑声)
T:My wife and I are not divorced, so I''m married. We''re in a family.
对于这一话题讨论到此为止,继续上课。
【赏析】追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话题的理解与认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实现教学预期效果。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出龚老师对这一环节的处理非常精彩,第一次追问“Are you married?”学生回答“No.”他没有被学生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也没有急着往下赶进度,他停了下来,通过深度追问让学生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在这个过程中,龚老师的追问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追问要“活”——有创造地节外生枝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应该是动态的、生成的。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发现、体验英语,通过大量的实践,使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学生个体对某个特定话题的理解程度、所持观点态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教师在备课时是无法完全预测这种差异的。只有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真实的交流,这种差异才能表现出来。追问恰恰是挖掘这种真实信息的有效手段。
【案例4】特级教师沈峰老师在上六年级的一堂复习课时,学生们询问有关沈峰老师的姓名、喜欢的颜色和动物之后,一个学生意外提问:
S1:Excuse m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park?
T(追问):Go to the park? Yes, I’d love to. Now? Shall we go to the park now?
S1:No.
T(追问):When are we going to the park?(停顿,接着追问) After the class, right?
S1:(思考沉默)At the weekend.
T:At the weekend. OK, OK, thank you. Sit down, please. So we’re going to …
【赏析】本案例充分表现了授课老师高超的课堂追问技巧。面对学生意外的提问,沈峰老师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在老师一点一点的重复、追问、提示中步步深入会话,学生内心倾听的能动性达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倾听、沉默、思考中内化吸收语言,最后输出自己的语言,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真正思考问题作出回答后,老师再一次反复,归纳小结的同时,学生内在的语言结构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获得多方位的听、思、说的能力。相信学生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和别人进行交流时要真实,不能敷衍了事。
五、追问要“补”——有拓展地随机应变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理念,呼唤生成的课堂。但预设和生成,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或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因此,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教师要借助教学文本,把握契机,在文本的空白处适时追问,引领学生发掘文本,促成拓展延伸,提升文本价值,让学生在课堂结尾处再形成一次思维高潮,体现出“课已终,情犹存,意更深”的课堂教学艺术。
【案例5】还是沈峰老师,在牛津4B 《Unit 6 Let′s go by taxi》的教学中,和学生谈论回家的话题:
S:Let’s go home now.
T(追问):OK. But how?
S:By taxi.
T:(追问)I have no money.(教师的回答都辅以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
S:On foot.
T(追问):I’m so tired.
S:By bike.
T(继续发难,追问):I can’t ride a bike.
S:我骑车带你(学生被逼无奈,急得说了汉语,师生大笑)。
【赏析】案例中的内容实际已经超出书本,延伸到了现实生活。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学会某种语言后要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以固定句式应付教师的提问。沈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发难,逼得学生不停地想办法来解决老师的问题。在师生大笑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沈峰老师对于语言学习的独到见解和课堂设计的独特创意。在老师发难的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接受思维和表达的挑战。这样的训练不但有力提升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语言的实用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追问是艺术课堂的有效催化剂。小学英语教师要具有课堂追问的意识,更要具有追问的精神。敢于追问和善于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展现。它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课堂调控能力;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敏锐捕捉生成信息,将“意外”巧妙地转化为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品悟名师课堂上追问细节的同时,我们更要借鉴、吸纳,在实践中不断地消化、锤炼,以成就自己的魅力课堂。
参考文献:
[1]葛玲芬.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2]熊银华.建立课堂口语活动机制 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3]张传宗.构建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语言教学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1,(3).
[4]龚亚夫.重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0,(12).
[5]周兴国.对话教学:有待进一步澄清的几个问题——对当前对话教学理论研究的审视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0,(7).
4.小学数学名师教学实录 篇四
片段一:生活激趣
师:刚才我们了解同学喜欢看电视。看一下片头,猜一猜,它是什么节目?(听声音猜)
生:幼幼乐园
师:我也喜欢看的。你知道每天什么时候播出的吗?
生1:6点半
生2:下午6点半
生3:是8点30分。
生4:晚上6点半
师:我们还可以说晚上6时30分。
师:到底是不是晚上6时30分播出的呢?
播放
生1:上面18点就代表晚上6点
生2:18点就是代表晚上6点。
师:也就说,18时30分,就是晚上6时30分。
师:我们发现18时30分是另外一个计时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计时法。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伊始,孟老师就巧妙设计了从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中的时间入手来学习计时法,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初步认识另一种新的计时法。这是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入手,学生对时间的体验比较深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又能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片段二:探究新知
1、播放中央电视台节目预报。
师:在这里节目中那些你最喜欢的节目?
生1:我最喜欢里面的动画城,它是早上6时
生2:我是喜欢中国动画,晚上7点40分播出。
生3:我最喜欢看神奇之窗,是早上7:30播出。
还有其它………………
师:上面的这些计时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
2、师:在我们生活中,除了电视上有这种计时方法,还有其它吗?在生活中找找。
生1:电脑上
生2:会场上有
生3:商店营业时间上有
出示肯德鸡的营业时间。
出示汽车票
生:还有电子表也有
3、师:生活中的钟表你会看吗?
出示一个钟表。
出示12时
生1:晚上24时
生2:晚上12点
师:你怎么知道是晚上12点。
生1:那儿有个月亮。
生2:我认为趴在那儿睡觉,有月亮,所以是晚上12点。
师:我们时钟都是顺时针走的,一起来看看。
播放走钟,出示到升旗的时间
生:是早上8点
板书:上午8点
播放走钟,出示吃饭的时候
生1:是中午12点
生2:我也认为是中午12点。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太阳在头上,还在吃午饭
板书:中午12点。
师:时针走了几圈?
时针倒走,并拉出12个数。
师:走了多少个小时,一天结束了吗?
〖评析:从电视中的24时计时法的认识到寻找生活中的24时计时法,让学生经历从感知到建构的过程,初步形成了24时计时法的概念。在看生活中的钟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出两个不同的12时,引发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更加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欲望。〗
出示上课。
生1:是下午1时。
生2:我认为是下午13时,
师:下午13时,还是下午1时
生1:我认为是下午1点。
生2:用24时计时法,就是13时。
师:赞成13时举举手,赞成下午1时的举举手。
师:准备好你的理由,然后说说看。
学生讨论。
生1:时针指着1,所以是下午1点
生2:我认为是13时
生3:前面已经把前面12个小时,画出来了。所以后面再加一个小时,所以就是13时。
师:有没有同学赞同下午1点,也是13时的。
师:下午1时就是13时。
继续再走一格,
师:你说说看,你认为是几时?
生:14时
出示晚上8时的
生1:是晚上8时
生2:是晚上20时
生3:我认为是晚上20时。
生4:如果用24时计时法,是晚上20时
板书:晚上8时,
20时
出示晚上11时
同桌互相说说看。
师:如果再走一格,你说说看,应该是几时?
生:晚上24时。
师:又走了一圈。我们同样把走过的一圈再接来了,清楚的看一看。
师:现在钟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
生:两圈
师:一共走了多少小时。
生:24
师:一天结束了,新一天又要开始了。
每年最后的时刻,寒山寺的钟声就鼓响了。
师:第一声钟时鼓响的时间,是新的一天开始了。如果这个时间用什么表示?
生1:13时
生2:24时
生3:早上0时
师:新的一天开始,就可以用0时来表示。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数学学习不是教师强制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主体通过体验、猜测、实践、总结、反思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总能巧妙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分组讨论、并通过实践验证猜想,使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
4、师:上午8时,如果用24时计时法,我们怎么表示
生:8时,因为在13时之前的时候在表上还是这个时刻。
提示,另一个写法:08:00。
师:上午8时,与晚上8时,改成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吗?
生:上午8时,就是8时,晚上8时,应该说是20时。
师:你这个20时,是怎么得来的?
生1:晚上8时,还距晚上24时还有4时。
生2:早上8时,与晚上8时相差12时,中间正好就是12。早上的8时加上12时,就是20时。
师:中午12时,改为24时计时法。
生:还是12时
〖评析:这个环节的教学通过对比两种计时法来让学生进行认知,让学生认知中能建构方法,教师把观察、思考、创造的权利交给了孩子,并能自主学习。〗
片段三:巩固深化
1、电脑出示上课的时间(10:00)
生:上午10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时间指向10,因为是上课。所以上午。
师: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话?
生:还是10时。
2、下午3时踢球。
生:是15时,下午的3时,加上12时。
3、“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生1:你在看电视。
生2:我在写作业
生3:在放学的路
生4:上午5:00我在睡觉,下午5:00我在写作业
4、分别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呢?
出示作息时间表。
5、通计时法改为24时计时法。
学生动手操作。
展示学生的作业
6、电子屏幕上是什么计时法
生:24时
师:你能用普通计时法表示吗?
出示14:00电子表
生1:是2时
生2:是2时
生3:是下午14时
生4:下午2时
师:为什么有同学说成2时……,你们同意吗?
7、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说时间。
8、出示公共车站牌。(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时刻)
9、出示火车票。(引导学生观察火车票面上的时刻)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数学练习通过让学生说图中的时间自己在干什么、认识电子屏幕、改写计时法、认识生活中的时间等形式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5.浅谈小学语文名师教学风格 篇五
——于永正老师阅读教学风格赏析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上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过去的语文教学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规律,把“分段”、“概括大意”这个手段变成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式。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段落及其概念我们是不可能完全回避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把分段、概括段意作为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来看待。于永正老师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他能摈弃了传统的“以理解为目的,以讲解为手段”的教学模式。他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在读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他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情、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体现了我们现代教学的新理念。下面就其在阅读教学中的片断赏析如下:
一、重朗读:有效培养语感。
现代阅读教学强调朗读教学,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见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读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方面要求,不能互相分割,分别要求,应该一以灌之、密不可分。于老师的课结构模式朴实,真实但又不失情趣。如他在教授《全神贯注》一文时,一切从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有理。第一次读书,目的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符合儿童当时的心理;
第1页,共4页 第二次读书,给了充分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二遍。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流利。第三次朗读------指名汇报朗读。指导学生读得更流畅。书读了四五遍,于老师又安排了两组读书比赛。书读了七八遍,大多数学生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结构安排正是考虑学习主体的学,遵循母语读书内化的学习规律而安排。在《新型玻璃》的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让学生把课文读好,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化语言、培养语感的最有效手段,为了达到读好的要求,于老师不惜时和力。
阅读课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课,其重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通过语言内容的理解,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规律的发现,以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者的指导,就在于带领学生走进教材,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阅读指导中,于永正老师注意以明确的目的、多样的方法、相机的点拨、及时的调控、鲜明的层次,把学生带进神奇的境界,为我们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二、读出趣:享受读书快乐。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实践表明,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深深地爱上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那么,他的教学至少成功了一半。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可谓欢声相连,笑语不断,要是借班上课,一节课下来,学生往往围着他难分难舍。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以有效的导读手段,让学生获得了读书的乐趣。请看《狐假虎威》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阅读课就是读书课,上节课大家读得真好,特别是最后那位读狐狸老虎话的同学,口气大,连我都被蒙住了。(笑声)现在,咱们接着往下读。下面7、8两节就是写它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得非常精彩,请仔细读一读,过一会儿,我请几个小朋友把这节写的事表演一下。要想读好,必要认真读。
(学生认真读书。然后指名读,学生读的时候,老师板书“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之后,老师找了五位小朋友,一位戴上老虎头饰,一位戴着狐狸头饰,另外三位分别戴上小鹿、兔子、野猪头饰。)
师:其余的同学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
第2页,共4页 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
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
生:狐狸在前面走,老虎在后面走。因为书上说了:“再往狐狸身后一看,呀!一只大老虎。”
生:图上画的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师:这二位导演读书真认真。——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
生:他们在森林深处,要站得远一点。
师:看来小朋友们把课文读懂了,都是出色的导演。下面请一位小朋友读7、8两节,由5位表演动物的小朋友表演。
(一生朗读:“狐狸”在前面大摇大摆地走,老虎在其后东张西望。)
师:(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
生:(扮演老虎者)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众笑)
(“狐狸”“老虎” 继续往前走。“小兔”“小鹿”等一见“老虎”“呀”的一声,撒腿就跑。)
师:(问“鹿”)你们为什么跑?害怕谁?
生:(扮演鹿者)我怕的是老虎。
师:不是怕狐狸?
生:谁怕它呀!(人笑)
师:同学们,不,各位导演,对他们的表演有意见吗?
(小朋友们给予充分的肯定。)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者通过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夸张性赞扬,对精彩情节的阅读前提示,对阅读任务的具体性明确,对读书效果的表演性检查,对学生演出的随机性点拨,使学生消除了读书的枯燥乏味,感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使学生摆脱了课堂的束缚,获得课堂的自由。这样引导,学生怎不感到读书的无穷乐趣呢?
三、读出形:感受语言形象。
张光鉴先生在他的《相似论》中曾明确指出:“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存贮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我们称为相似块,人们对外界的认识过程中常常依赖它的存在。”在阅读教学中,深切感知内容,是引导理解语义,感受语境,品析语技,积累语言的重要基础。而小语教材大多是客观事物或想像事物的描述,引导感知内容,实质就是感知语言所描述的事物。随着自我生活
第3页,共4页 的丰富,影视接触的增多,课外阅读的拓展,学生头脑中已经贮存了课文内容的相似的形象画面。阅读中,须以有效的方法激活贮存的与课文相匹配的相似块,引导他们凭借联想想像,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变语言的感知为形象的感受。在这方面,于永正老师确实是别具匠心,他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转化、形象还原能力,或读中联想,读后描述;或读中揣摩,读中表演;或边读边演,边演边读;或读中板画,边画边读,使语言与形象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请看《燕子》的教学片断:
师: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生: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的翅膀,一条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师:还没变成自己的话。——谁再说?
生:(动情地)燕子的羽毛乌黑发亮,一对翅膀轻快漂亮,一条尾巴像把剪刀,多么活泼可爱呀!
师:说得真漂亮!你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一生朗读,师生作画。)
师: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同桌互相说。)
师: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燕子)看,这只燕子多么美!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翅膀与众不同。师插话:“的确和别的鸟的翅膀不一样。”)飞起来又轻又快。一条尾巴像把剪刀。„„画得栩栩如生!
在上述片断中,为引导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于老师一是要学生借助想像,描述形象。要学生在仔细读第一节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子。并要求强调用自己的话说,从而使学生经历了“课文语言——语言形象——自我语言”的转换。二是要学生借助绘画,展示形象。他让一学生慢读课文,师生作画,再让同桌互相介绍自己所画的燕子,进而指名登台介绍老师所画的燕子。这样引导,促进了“语言一形象一语言”的转换,使学生加强了对语言形象的感受,促进了语言文字的内化。
6.听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论坛有感 篇六
博爱县实验小学王红芸
星期天,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论坛活动,有幸目睹吉春亚教授和杨德伦大师的风采。大师就是大师,他们的课听起来轻松、自在,就是一种享受!不用作秀,不见疲于应付学生,不为显要教师自身,只有引导孩子们并和孩子们一起进入语言文字的学习。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堂,崇尚这样的语文课堂。
最有收获的是吉春亚老师的报告。吉老师信手拈来,上了两节课:《笠翁对韵》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轻轻松松却耐人寻味,语文味很浓。大师的风范今天着实让我领略了一番,面对突发的问题应对自如:来到大会现场才知道学生们的课都已经上完了,只好换成五年级下册的课文《笠翁对韵》,可孩子又都没有带书。几分钟内,吉老师就立马定了三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1、先上这节课的第一课时,如果书来了就上第二课时;
2、如果书没有来,再上另外一节课;
3、还可以上一节作文课。就这样,在没有书的情况下,吉老师带领学生上了一节《笠翁对韵》,到下课前,几乎人人都能看着提示把课文背诵下来。整节课,吉老师应对自如,没有一点慌场的表现,这也只有真正的教授能做到的。上完课,正好打印的资料来了,可算有书了,吉老师就又接着上了第二节课《“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节课更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自主找出了作者描写人物的句子,而且,在吉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是学生很自然地知道了,在读名著时,不光要读出表面的意思,还要读出背后的内涵。她把她语文教学的要义传授给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我被吉老师那富于诗情画意的语言和课上浓浓的语文味所深深吸引。
吉春亚教授的报告更是精彩。语文教学的目标要定在外显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上。是呀,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职能,才能给成长的孩子带去点什么。把课堂交给孩子们,老师的语言就要简练,更多的时间用在孩子们的听说读写上。可惜,时间不够,吉老师的报告没有讲完,没有讲彻底,实在是在场老师的一大损失!
通过学习杨德伦专家的讲座《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我知道了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将这种学习方式引入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教给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组织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须格外重视教学生学会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方法,如,结合题目、课文重点、课后练习发现并提出问题,抓住文中情节矛盾处、前后对比处、艺术空白处发现并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具体的、过程性的学习方式,三者间不是孤立的、独立的。其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探究”是关键。没有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就失去了根本,就无实效可言;而缺少有价值的“合作”“探究”过程,“自主”的质量又往往只会停留在一般水平上。
7.小学教学名师先进事迹 篇七
老师教作文的知心帮手学生学作文的贴心法宝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教研员、教师
★2014年《小学语文教学》增刊之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指导·优化》
名师全力指导课堂教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宝典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教研员、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 (会刊) 2014年7、8合刊专辑《“自选文本”选文·解读·教学》
引领“自选文本”教学服务教师多元课堂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研究人员、教研员、教师
编辑部电话0351-3047074
8.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招募令 篇八
联盟由全国中小学内具备一定专业基础和足够成长热情的各级各类名师工作室自愿组成,属于群众性社会团体。联盟倡导新理念——以专业指导专业,以名师成就名师。依托《教师博览》《江西教育》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创造名师引领、探讨教育、服务教学、共同成长的浓厚学习氛围和宝贵学习机会,大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发展,进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幸福指数。
联盟会员的权利有:
1.免费参加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会员名单(含学校名、名师姓名)常年刊登于每期《教师博览》原创版。
2.所有会员由联盟授予 “中小学名师工作室”铜牌,并获赠自入会之日起全年的《教师博览》原创版一套。
3.有优先在《教师博览》《江西教育》杂志、《教师博览》《江西教育》微信公众号、江西教育网等平台发表各种文章的权利。
4.《教师博览》微信公众号(目前有24万粉丝)专门开辟“名师工作室”专栏,定期推出会员相关文章和研究成果;《教师博览》原创版、科研版及《江西教育》杂志,优先发表会员作品。
5.会员可优先获得联系出版、宣传推广个人或集体著作的权利。
6.对联盟理事会有选举与被选举权; 有权优先优惠参与联盟组织的所有活动。
联盟会员的义务有:
1.坚持按时参加联盟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参与研讨交流、撰写文章、论文评选、年度名师评选等。
2.名师工作室旗下名师,每年需作为主讲人参加1-2次《教师博览》《江西教育》主办的学术讲座、基层教研或送教下乡活动。
3.自觉维护联盟的形象和声誉,积极完成秘书处布置的各项任务。
拥有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专家们,欲加入联盟,需向联盟秘书处提交入会申请,获批后方具备会员资格,享受会员待遇。
欢迎向秘书处索取联盟章程与报名申请表。
秘书处联系人与联系方式:
王 慧:0791-86765719,QQ 729628267,邮箱 729628267@qq.com。
胡波波:0791-86765972,QQ 1340863327,邮箱1340863327@qq.com。
《教师博览》杂志社
9.《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篇九
——感悟刘可钦老师常态生命课堂
暑假中,有幸拜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得以在家中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作者针对当下教育现状,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方式。主要内容包括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更使我受益匪浅。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
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比如刘老师把“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换成“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人生得意,读了书,你不至于忘形;人生失意,读了书,你不至于沉沦。
10.长岗中心校小学教学名师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原则,以 提高全乡教学质量为目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使全乡课堂教学上档次、上水平。
二、工作目标
1.使全乡课堂教学水平有一个新跨越。
2.促进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
三、评选条件
1.在岗任课教师,胜任大循环教学工作
2.热爱教育事业,热心课改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学生,师德高尚,无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对师德师风有问题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
3.教学水平位于乡校前列,是乡校教育教学的积极践行者、带头人;近三年来在县以上出过公开课(示范课),或获得过县以上优质课(示范课)、课改先进工作者称号;
4.教学质量高,近三年所教学科综合评比位于乡校前四名; 5.研究能力强,有自己的研究项目或具有校级以上研究成果; 6.有较高名望,有较高的知名度,被广大师生及家长、社会认可。
四、评选标准
1.课堂教学情况(40分)(1)授课教材为非所教年级教材;(2)授课对象为非所教年级学生;
(3)按低段(1—3年级)、高段(4—5年级)范围内任选授课年级,任选教材,所讲内容为本学期已教过的知识,提前抽签备课;(4)说课(5分钟)
2.语文数学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拓展性知识:在业务学习笔记里出)(时间为1.5小时)(40分)(1)业务知识5分
(2)小学语文数学知识35分 3.教学基本功20分
听写100常用词
钢笔字
简笔画
命题简笔画
五、评选过程
1.10月8日—10月9日:拟定方案,召开村校长会议,落实工作任务
2.10月10日—10月20日:以校为单位,按中心校下发评审条件,自行评审,同时上报评审结果及参赛名单。(20日上午各校上报参评教师名单)
3.10月21日—10月26日:中心校组织评审,选出出席县级人选教师。
六、领导组织 组
长:韩彦生 副组长:吕方武
凌庆元
组
员:翟玉霞
付
军
张学波
郭秀云
11.名师教学主张的实践研究 篇十一
名师教学主张的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教学主张的教材化研究——使教学主张有根有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客体和对象,课堂教学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认识矛盾,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内涵,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托,没有了根基。所以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度、角度,以及从教材中解读出来的意义和内容,就成为了决定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前提和关键。名师对教材的研究和解读首先要达到一些基本的共性的要求,如,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本质和本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内容和难点重点,融会贯通地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但是,对名师而言,仅仅做到这样是不够的,还要达到更高的要求:独到见解。独到者,独具慧眼也。名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而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共性为个性,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庸为智慧。这个过程就是名师教学主张的教材化过程,教学主张作为名师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名师钻研和解读教材的独特视角,是名师发现、挖掘教材新意的探测器,名师要用主张来统领、解读教材,这是给教材注入、渗透主张、思想、智慧的过程,使教材个性化、生命化;与此同时,不断从教材中挖掘和提炼出体现和反映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使主张变得厚重、丰富,有根有源。
从研究的角度说,从教材中挖掘和提炼出体现和反映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要达到以下三点:第一是显性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隐形存在变成显性存在。名师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一定是教材(学科)所内有的或内含的,但一般不是教材自身的主线和明线,通常是暗含的,名师钻研和分析教材就是要将其显性化,变成教学内容的明线。第二是结构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零散存在变成系统存在。它要求名师要把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不同章节、不同课文里所蕴含的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按照某个思路和线索串联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结构和系统。第三是张显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微弱存在变成强大存在。名师具有特殊的眼力,能够发现教材中关于自己教学主张的细微的东西,并将其放大,使其成为亮点。
二、教学主张的教学化研究——使教学主张看得见、摸得着
教学主张不仅要进入教材,还要进入教学。所有的好教师都能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精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灵活地驾驭课堂,使教学取得明显的效果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名师也不例外,课上得好是名师的基本功,擅长教学是名师的必备前提。但是,名师的教学还有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从外在的表现来看,就是个性和风格;从内在的要素来看,就是主张和思想。教学主张的教学化研究,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教学主张作为教学的导向,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使名师的教学活动“烙上”自己的个性,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真正的名师一定是一个教学艺术家,而风格正是作为艺术家的名师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中一贯表现出来的一种“韵味”“格调”“风貌”,风格是一种境界(不是一个特征),它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教师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能匹的境界。这也是名师的神奇和魅力所在。值得强调的是,名师的个性、风格一定要和自己的主张和思想相融合,一脉相承。否则,个性和风格可能会变成没有内核和精神的空壳,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
从教学主张的内容来看,有的主张直接指向教学活动本身,如“自主语文”“学语文”,这样的主张本身就是从教学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当然它很容易转化为特定的教学方式、程式,形成一种基于教学主张的教学模式。相对而言,这样的名师和主张可学性很强,别人比较容易学,推广价值大。有的主张却不是直接指向教学活动的,而是指向学生和学科的,这些主张是从学生和学科角度立意的,如“童趣数学”“文化数学”“儿童品德”“生活品德”;还有一些主张则指向人类终极价值追求和目标,从哲学、伦理学、美学等视角立意,如“易语文”“善语文”“美语文”。这些立意相对高远的主张就不那么容易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因为它们与教学实践的距离较远,也可以说这些主张的价值更多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质性和可操作性的,也可以说我们很难从这样的主张中抽象出一种大家都能效仿的普遍的教学模式。但是,没有落地的主张不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吗?所以,教学化研究的重点难点就在于要把这些立意相对高远的主张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要素、表现、特征,让别人从你的课堂依然可以看出你背后的主张。
三、教学主张的人格化研究——使教学主张名师化、精神化
教学主张不但要进入教材、进入教学,还要进入教师本人,成为教师人格的一部分和特征,名师的主张不仅要通过教材、教学表现出来,还要通过名师自己的生活和为人表现出来,这样才更令人信服。设想一下,一位主张民主教学的教师,为人却非常霸道;一位倡导合作教学的教师,自己却从不跟同事合作,结果会怎样?这种没有身体力行的主张还有意义吗?教学主张的人格化研究使名师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课题研究,一般的课题研究做了、写了,也就结题了,任务也就算完成了。名师的人格化研究也就是个人的人格修炼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至少是难以结题的过程。我们知道,教学主张从本质上讲就是名师独特经历、探究、体验、感悟、阅读、思考而形成的对教学的一种见解、一种思想,简单地说也就是名师的教学观。人格化研究就是要把这种教学观进一步升华为名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转化为名师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真正的主张包含名师个体的价值、信念、热情,与人的血液、神经、灵魂融为一体,是名师的一种性格、一种气质、一种作风。强调教学主张的人格化研究也意味着,名师的教学要达到以人教人的境界,名师不仅要凭知识、技能、技巧、才艺、智慧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引领学生。唯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名师不仅要成为一名教学艺术家,更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格楷模。
12.小学教学名师先进事迹 篇十二
关键词:大学区,名师工作室,优质资源,共享,教育均衡
一、名师工作室诞生的背景
教育的不均衡性体现为教育在全国各地有着差别, 就是在一个市、一个区也有着很大的差别, 尤其是各种教育资源不均衡, 由来已久,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高考制度加剧了这种不平衡性, 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
陕西省西安市从2012年在城四区试点“大学区管理制”, 2013年3月在全市实施。在区县域中小学中, 以一所优质学校为龙头, 联合3~5所同一办学层次的学校组成一个大学区。大学区内实行“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统一教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评价激励”, 让所有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学区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估措施, 搭建交互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实施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指导与帮扶, 以及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和生源的均衡分配, 从而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
二、西电实验小学大学区英语名师工作室的成立
陕西省西安市西电实验小学大学区名师工作室基于上述背景, 在2012年3月成立。由三所学校组成:陕西省西安市西电实验小学、陕西师范大学大兴新区小学、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劳动路小学。“名师工作室”主要成员为三所学校英语教研组长, 以及教学成果显著的中青年教师。大学区教学管理以发挥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示范辐射力量, 带动学区英语教师成长为目标, 稳步推进学区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一年多的运行, 在完善大学区大教研组管理和建设, 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扶持和提升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结合自己学区的实际情况, 以品牌活动为突破口, 全面推进大学区的英语教育教学工作, 提升学区英语教育教学水平和效果, 名师引领、全员参与、互相提高, 使教育教学工作落到了实处, 受到了专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和大力推广。
三、具体做法
1. 加强相关政策的学习, 领会吃透精神
认真研读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明确了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 确保方向明确;认真学习、领会西安市教育局推进大学区建设的文件精神, 明确任务, 有一个清晰的理念, 作为建设的指南;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研究相应的建设思路和举措, 尤其学习和借鉴友好学校的经验。
2. 强化调查调研, 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学目标
加强实际调研, 了解了西电实验小学学区各成员校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各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学生生源状况、教学管理等做翔实的了解, 做到心里有底。
3. 工作室机构建设逐渐得到完善, 工作室管理机制基本理顺
确定了工作室成员教师名单, 进一步明确了各人工作职责, 不断摸索尝试工作室的活动管理和运作机制。
4. 积极协调, 多途径抓教师队伍建设
(1) 把学区英语教师交流作为工作重点, 对学区老师做了更细致的了解, 为做好均衡调配打基础。交流以相互听课、学区赛教、座谈会、外出观摩为主要活动, 增加教师的互相了解, 互相认识。一年多来, 派出三所学校英语老师参加了各级各类观摩课、培训课13次;“名师工作室”8次亲临学区授课现场, 直接掌握研讨情况, 带动教研组老师开展议课评课, 及时进行指导交流。“名师工作室”的生动实践, 有效拉动了整个学区教师的快速成长。
(2) 学习优秀经验, 在交流中增加与外校教师同行、专家和教授的了解和沟通。英语名师工作室老师于2012年10月前往山西省太原市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这次观摩研讨会上, 四位老师听取了观摩课17节, 参与专家报告两场, 参观了大学基地, 并利用休息时间参加了一场交流讨论。通过认真地参加这次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老师的眼界得到了扩宽, 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3) 着力培养年轻教师, 让人人成就“名师”。学区各英语组针对新上岗教师采取措施, 积极辅导, 做好传帮带工作。本着“发挥老年优势、引导中年骨干、培养青年教师”的原则, 大学区英语工作室开展了“搭档小组集体备课系列活动”, 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改变创新, 由老、中、青结合成三人备课小组, “老带青、青促老”, 使更多的年轻教师切实体验备课的基本原则、规范过程、操作方法, 以“互帮互助”的形式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有7位英语老师被相继评为“第十大学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
5. 设立共同研究课题, 鼓励学区老师进行自我发展规划
西电实验小学英语组、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英语组积极开展浸入式英语课程教学研究。劳动路小学英语组也相继开展了“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研究”的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 并于2013年6月顺利完成市级小课题结题工作, 并再次申请了新课题。2012年11月, 西电实验小学英语组与劳动路小学英语组参与研究了“新课标形势下小学英语网络作业形式探究”的“十二五”规划课题。经国家相关部门严格审核, 双双被中国教育学会英语专业教学委员会授予“国家级英语十二五规划课题陕西省首批实验基地”。
6. 建设学生特色英语活动形式, 以活动促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学习、探索、设计, 开展具有自己特色的英语活动, 形成学区的品牌活动是我们一个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设想和目标, 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大学区首届和第二届英语口语大赛经过初赛到决赛, 取得了完满成功, 受到一致好评。活动是由学区长陆锁英校长提议, 亲自指导, 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侯西科校长、劳动路小学张晓丽校长协调组织, 学区各学校英语组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的结晶。此次活动先由三所成员校进行班级、年级选拔, 经校级初赛后进入学区级决赛。比赛形式有儿歌、故事、演讲、歌曲、小品剧等。此活动加强了学区英语特色建设, 锻炼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是学区间校际交流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此外, 工作室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竞赛活动, 李阿妮老师获第六届奥林匹克杯作文大赛全国优秀奥林匹克作文教练员称号。劳动路小学在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省级选拔赛中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组织单位”。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在第九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全国总评选活动中荣获儿童A组朗诵类银奖和英语类铜奖, 姚艳敏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劳动路小学在第五届、第六届奥林匹克作文大赛中均取得了可喜成绩, 三位英语教师获指导类一等奖, 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7.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省、市区教研活动, 拓展视野
2012年10月, 马玲老师受莲湖区教育局推荐参加西安市第二届基础教育资源专家评审。2012年, 马玲老师参加莲湖区第三届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英语学科一等奖;李明明老师教学论文《i+1英语浸入式教学探索》获西安市教科所一等奖;刘清老师、郭晓茜老师、刘磊老师、张筱宜老师的论文获“第八届全国中青年教师 (基教) 论文大赛”二等奖;李阿妮老师教学课件《My home》获西安市优秀资源课件二等奖。2013年5月, 马玲、郭晓茜老师荣获“第七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一等奖, 刘清老师获得全国二等奖。郭晓茜老师获陕西省最佳语音语调单项奖, 马玲老师的论文获全国一等奖, 另有5位老师的论文获得了二等奖, 2位老师的论文获得了三等奖。在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第九届全国中青年教师 (基教) 论文大赛中, 有9位老师的教案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在西安市教育学会主办的“2012年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征集活动中, 9位老师获一、二、三等奖。
8. 继续办好英语浸入式教学, 推出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
2012年3月“浸入式英语”课题组第二次教学研讨活动在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举行。2012年4月, 英语浸入式课题组专家康叶钦博士来到大兴新区小学指导英语教学工作。2012年11月, 浸入式英语课题组总负责人前往大兴新区小学进行听课指导, 听取了浸入式语音课综合课程, 受到专家一致好评。2012年12月, 劳动路小学与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马庞寨小学的联谊活动中李阿妮老师进行了词汇展示课,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3年3月在西电实验小学成功举行浸入式英语教学观摩活动, 2013年5月在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成功举行浸入式英语教学观摩活动, 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 探索浸入式教学研究提升的途径和方法。2013年5月, 刘清老师代表本大学区参加莲湖区小学英语教改研讨课观摩活动并做示范课, 受到与会老师和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9. 研究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教育的衔接, 提供指导办法
2012年10月, 西电实验小学为一年级新生印制了《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表》, 对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背景、教材的使用、对老师的意见要求、家长对英语学习的认识等情况做了了解和沟通, 为更全面细致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打好基础。9月, 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英语组为各年级学生印制《英语听读情况反馈表》, 让学生回家后将听读内容、听读时间予以记录, 做好学生在家的听读监督。11月, 劳动路小学针对高段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词汇过关测评卷, 及时了解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 根据测评结果, 进行反思分析, 调整教学方法。各成员校英语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 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予以深层剖析和讨论, 并于课后进行及时的反思。
1 0. 携手国际志愿者, 加快国际化教育教学步伐, 提升办学品位
2012年6月, 美国的大学生志愿者Ten-zen和Mesa来到了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 2013年5月新西兰Mark Taylor, 2013年9月美国加州Anna和丹麦Sara来到西电实验小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英语老师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此外, 劳动路小学聘请来自加纳的Bobby老师讲授英语课, 陕师大大兴新区小学聘请拥有TEFL资格证书的Tanya Blank老师全面讲授浸入式英语课, 接受加拿大浸入式英语课题组专家访问及美国杨百翰大学参观交流团访问, 全面提高了英语教学品质。
13.小学教学名师先进事迹 篇十三
2014年5月7日,在开平市西郊小学阶梯教室,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丁玉华老师的名师讲堂,并听了丁老师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公开课。
丁老师的课,我是第二次听,但两次的感觉也不一样。参加这次研讨活动再一次让我感受着名师名课的独特魅力,欣赏着名师课堂教学的独到设计,反思着自己日常教学的不足之处,真是受益匪浅。短短40分钟的一节课,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洒脱自如的教学风格不仅征服了学生,也感染、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课后,还听取了丁玉华老师作的《化茧为蝶》讲座。在她精彩的讲座中运用大量的、鲜活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为老师们分析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许多问题,阐述了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其幽默的话语,丰富的内容,精彩的分析,会场内不时传来老师们的赞许和阵阵掌声„„
14.小学教学名师先进事迹 篇十四
----2011年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观摩展示活动听课有感
第二小学
王淑芹
2011年11月13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究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一共听了三节数学课,分别是来自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的牛献礼老师讲的“烙饼问题”,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辛亮老师讲的“可能性”,还有来自北京小学大兴分校的王敏校长讲的“方程”。但就是这3节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观摩课让我受益匪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虽然,短短的一天观摩可能根本学不到各位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力,但能收获到的是我看到自己的浅薄和不足。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一下,希望能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数学课中应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综观以往的诸多教学设计,“烙饼问题”一般的教学基本流程是:通过操作活动探索交流3张饼、4张饼、5张饼„„的最佳(费时最少)烙法,从实践中发现规律,归纳并表述烙法的操作模式——如果要烙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地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地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最节省时间。进而引导学生发现烙饼所需的总时间与烙饼张数之间的关系:总时间=张数×3(张数﹥1)。在练习阶段,有的教学设计还出现了“若锅
里只能放4张饼、5张饼、10张饼,至少需要几分钟”之类的拓展题目。
从数学建模的观点来看,这样的教学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既没有对这一操作模式何以为最优作出“数学的分析”,也没有对烙饼张数与所需总时间之间何以存在这一关系作出“数学的解释”。这就造成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理性涵养的缺失,给人一种“不透彻”、“不解渴”的感觉。教学中,既要通过抽象概括,归纳出一般的操作模式,又要对这一模式进行具有一般性的数学证明,才能使学习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牛献礼老师在这点上就处理的很好,他在讲到烙3张饼需要烙3次时,提出了“想一想有没有可能找到比烙3次更少的方法?”学生答没有,然后他接着说“再想一想,能不能列个算式来说明一下为什么最少要3次?”3×2=6(面)6÷2=3(次)3×3=9(分)这样依次去推理4张、5张、6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二、数学课中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
每位教师都渴望自己的课堂精彩,那么,看一节课精彩不精彩,究竟是看老师呢,还是看学生?我想,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衡量有效教学的关键指标就要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生的学习。“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内在需要和基础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教学要精确到与学生的要求相联系,“否则会造成“痒的地方没挠到,不痒的地方使劲儿挠,结果还是痒”因此我
们要从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更重要。(插入案例)有位老师在讲“认识余数”这一公开课时,他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他说把15块糖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应怎么分?结果有的孩子就说了每个小朋友7块,然后把剩下的一块再一人一半,老师说那怎么分啊?孩子说可以一个人咬下一半再给另一个人,老师说那多不卫生啊?另一孩子说没关系,我有刀,可以用刀切。总之孩子就是能平均分,最终这位老师没办法就说,不能再分了,只能剩下来。我想这位老师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到孩子想什么,如果把前提条件换一下,用14根小棒搭3个一样大的正方形,还剩几根?效果会不会就好多了呢?
三、数学课中应保证有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机会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时间有密切关系,要通过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确保学生用于有效学习的足够的时间。教师应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教师集中力量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想学的。给学生提供心理冲突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建立意义的机会,给学生自主操练的机会。在这方面我做的就不够,总是不放手,总想眉毛胡子一起抓,最终效果很不好。在这次听课中,牛献礼老师这样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家用电器是原装的好,但作业是组装的好”我想我们不防也试试。
四、数学教学中怎样的互动对话才更有效?
当前,“互动—对话”已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形态,但怎样的互动对话才更加有效呢?我想,它决不只是老师与个别学生“打乒乓式”的交流,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高明的教师善于发挥“倾听—梳理—激疑点拨”的作用,能适时地介入讨论,又能适时地退出,始终让“问题之球”在学生之间流转,以保证互动的广度和深度。课堂的生成千变万化,学生思考的深入、精彩纷呈的回答,绝不仅仅来自学生个性思维的张扬,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一次恰当的引导、精彩的点拨。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画龙点睛”,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能只画龙不点睛,没有点睛的龙是不会腾飞的。
15.小学教学名师先进事迹 篇十五
这样的内涵发展之路能否走得通, 关键是能否拥有一支与之匹配的教师队伍。基于这一认识, 学校成立了名师成长共同体, 用团队的力量来推动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的内涵式发展。在实践中, 我们着力处理好“名师与名校”“共性与个性”“团队与个体”“引领与辐射”四种关系, 使名师成长共同体真正成为思想的高地和名师的摇篮, 成为学校内涵发展名副其实的基石。
一、名师与名校同成长——名师成长共同体的目标追求
蔡元培先生曾说, 大学之“大”, 在于有“大师”。同理, 名校之“名”, 在于有“名师”。名师是名校的支撑力量, 无名师, 名校则名不副实;名校是名师的成长沃土, 无名校, 名师则其名难显。我校发轫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诞生了著名的新安旅行团, 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省模范学校、省级实验小学等殊荣。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组织形象来激励教师的专业成长意愿, 提出了“思想素质好, 有追求;知识功底厚, 有潜力;业务能力强, 有特长;科研基础实, 有创见”的新安小学教师形象标准, 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意识的自我觉醒。我们建立了名师成长手册, 按年度记录共同体成员的教学教研成果, 使他们的成长轨迹能够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让他们清清楚楚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 真真切切感受到自身努力的价值, 明明白白瞻望到自己的发展前景, 从而不断为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而奋斗。我们还用学校“十二五”主课题《基于新旅实践的小好汉成长教育研究》来统领名师成长共同体的研究工作, 让每个人都成为课题组成员, 使名师个体的内涵发展与学校整体的内涵发展呼吸相通、情意共鸣、节律共振, 从而自觉将学校的目标追求内化为自我的目标追求, 使分散个体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逐步凝聚、发育为与学校整体办学相一致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 实现名师与名校的共同成长。
二、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名师成长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立足共性, 尊重个性, 这是我校名师成长共同体的基本运作理念。共性是团队存在的基础。立足共性, 才能达成共识, 形成导向, 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成长目标。个性是个体成长的推手。尊重个性, 才能充分发挥个体各自的禀赋特长, 满足个体不同的成长需求, 从而不断激发个体成长的原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在各学科子团队中确立了各自的共性化研究方向, 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团队围绕学校主课题中的“思维课堂”项目展开研究, 德育团队围绕学校主课题中的“自主成长德育模式”展开研究, 使各子团队都有各自相同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向, 便于形成研究合力。除了研究方向共性化, 我们还对共同体成员提出共性化要求。一是成长要求共性化。对骨干教师要求三年内成为区级学科带头人, 对区级学科带头人要求五年内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二是学习要求共性化。要求每位成员每年读四本教育专著, 完成15000字的学习笔记,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三是示范辐射共性化。要求每位成员每学期带两个徒弟, 上一节示范课, 举行一次专题讲座。
尊重个性, 主要体现在成长订制化、培训校本化、学习菜单化、评价多元化。成长订制化, 要求每位成员根据自身特点为自己“量身定制”成长规划, 并交由团队讨论通过, 让教学型、研究型、班队管理型等不同类型的老师都能够找准自己的最佳发展区, 通过多样化途径获得成名的机会。培训校本化, 指的是共同体开展的各种培训能够紧紧围绕学校主课题展开, 紧扣问题导向, 紧贴教学实际, 体现校本特点。如本学期开展的“走近语文思维课堂”“优化问题设计, 促进思维发展”“阅读教学呼唤‘质疑问难’的理性回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等主题培训, 均紧紧围绕学校主课题中的“思维课堂”研究项目展开, 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 体现出学校当前的办学个性。学习菜单化, 是指学校将共同体成员读书内容列成菜单, 供各成员自主选择, 各取所需。评价多元化, 是采用“星级教师”评选的方式, 列出“爱岗敬业之星”“课堂教学之星”“教学质量之星”“教育科研之星”“班队管理之星”等五个评选项目, 让不同类型的成员都能得到肯定, 找到自我价值, 让“名师”的标准不再局限于发表论文和优课获奖的数量上。
三、团队与个体相依存——名师成长共同体的存在基础
团队不是抽象存在的, 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构成的。个体的思想、行为直接影响着团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个体也不是孤立的个人, 而是接受团队整体影响、规范和塑造的“团队有机体”。因此, 加强团队建设, 抓实团队管理, 用团队的力量来引导、规范和塑造共同体成员, 从而形成团队和个体的良性互动, 是确保团队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一是重视团队文化引导。我们提出“淡化竞争, 强化合作”的口号, 强调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在团队目标规划中, 明确团队成员的各自分工, 提出合作要求。在学习方式上, 倡导合作学习的理念, 成员间结成多个学习小组, 互相探讨, 取长补短。在优课竞赛、基本功比赛等赛事中, 要求团队成员齐上阵,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从备课、上课、研课, 到后勤服务、现场准备, 均活跃着团队的身影。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 逐渐形成了互助合作的团队文化。
二是加强团队制度建设。包括团队学习制度、专题研讨制度、集体研课制度、师徒结对制度、团队成员间互听互评制度、团队考核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这个抓手来抓实团队的过程管理, 将个体置于制度的规范之下, 从而保障团队的规范化、常态化运行。
三是开展团队特色活动。各子团队通过经常开展富有学科特色的团队活动, 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如语文学科团队开展的写文比赛、美文诵读比赛, 数学学科团队开展的解题竞赛, 英语学科团队开展的情境对话比赛, 德育团队开展的班级常规观摩、班级管理经验介绍、评语撰写比赛等。
四、引领与辐射齐着力——名师成长共同体的运行形态
专业成长, 需要专业引领。引领得当, 事半功倍;引领缺位, 事倍功半, 甚而南辕北辙, 陷入方向不明、盲目用力的泥沼。我们采取的引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导师引领, 二是课题引领。导师引领, 是在每个学科子团体中选择一名专业素养过硬的特级教师或市级学科带头人担纲导师一职, 为团队成员示范引路, 指点释疑, 引导团队成员沿着正确的研究路径前行。课题引领, 要求共同体成员人人参与学校主课题研究, 同时依托主课题开展“问题导向型”的微型课题研究, 以课题研究来引领和推动自己的专业成长。
小乘佛教重在“渡己”, 大乘佛教重在“渡人”, “渡己”与“渡人”, 正是小乘、大乘的境界差别之所在。教师专业成长亦如佛教徒修行, 仅满足于自我提升, 境界未免稍低;用自己的专业素养来辐射、带动群体性提升, 这才是名师应有的风范。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在教师群体中实施名师引导工程。通过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开设名师示范课和名师专题讲座、举办行知论坛和成长讲坛等途径, 充分发挥名师共同体的示范辐射作用, 引领和带动全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促进未来更多的名师脱颖而出。从这个意义上说, 名师成长共同体成为我校教师队伍内涵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
【小学教学名师先进事迹】推荐阅读:
小学课文《鸟岛》名师教学实录11-05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心得07-31
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教学观摩研讨会01-07
平顶山市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07-21
淮北市第十四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10-21
马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事迹材料12-22
名师古诗教学实录10-13
教学名师工作设想12-03
名师习作教学实录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