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第四单元试卷

2024-08-02

五年级下第四单元试卷(共9篇)

1.五年级下第四单元试卷 篇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暂且引用李清照的一首词来做文章的引子,而实际上除了第一句勉强符合外,后面的三句,都是子虚乌有的情节。

前夜,或许是大前夜,曾雨狂风骤。

是晚上约八点左右的时候,狂风骤起,吹打得玻璃窗噼哩啪啦地响,外面不时传来玻璃被吹裂掉落地上的声音,清脆而悦耳,夹杂在在风的呼啸声里,竟然有着一股慑人的质感。

未几,雨便来了,豆大的雨点(自然并非亲眼所见,夜的黑把雨点隐藏,但听见雨点打在玻璃上的声响,便可知非豆大、甚至更大不能有此声势。)斜斜地敲在窗玻璃上,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时之间,风声雨声玻璃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抛开。

这样的雨夜,除了静静地听雨,闲杂事等,还是暂且抛于一边吧。

小楼一夜听春雨,王安石的诗,写出了意境,心境,情境,所以喜欢,并多次引用,拿来为自己脸上贴金。四月的末梢,还算是春天吧,夜,春雨,听,唯独没有的只是一座小楼罢了。透过玻璃看出去,远远近近都是高高低低的楼房,虽然看不清它们的现在,却知道它们都绝非是小楼一座。钢筋水泥的骨架,让它们可以无休止地往上生长。

什么样的楼才是小楼?我无法说出答案,但却明白地知道,此刻自己所处的房子,无论用什么样的答案,也归类不到小楼中去。

小楼一夜听春雨,终究还是流淌在内心深处的诗境罢了。

很多年前,老家,雨夜,一个人,这份场景曾多次在现实中出现。雨落在屋顶的瓦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如弦如丝,时急时缓。什么大珠小珠落玉盘,什么惊风乱s芙蓉水,什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那时一概地不知道,只觉得这雨声恁是好听,又清又凉,比收音机里听过的所有歌曲都好听。

仔细想想,原来小楼一夜听春雨,自己是曾经享受过的,而且不止一只,百次,千次,万次地拥有过。

如此想想,也便渐渐地原谅了此刻的雨声了,虽然它们并不是特别好听,只是这个中的原因,终究怪不得它们,它们和多年前的雨,并没有什么大分别吧。有分别的是我们,我们把自己关在高高的钢筋水泥里,我们的耳朵里塞满了太多的尘诟,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太多的杂乱,这夜听春雨,又如何能有十分的美满呢?

没有浓睡,没有残酒,没有卷帘人,没有海棠依旧,只是恰逢了一场夜晚的大雨,竟然扯出这么多的思绪,也算是又酸又迂又腐得可爱了。

2.五年级下第四单元试卷 篇二

一、正确认识中学生与流行音乐、教材音乐的关系

初一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是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慢慢形成和定型的阶段。这个时期, 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变化, 开始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 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 对外界的事物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容易对一些问题认识不够全面, 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而现阶段大部分流行歌曲都涉及情感生活、表词达意直接明了, 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旋律变化丰富、配器音效动感而震撼, 充满了时代的气息。然而初一音乐教材有一些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单元内容, 如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第五单元《环球之旅——亚洲之声》,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兴趣。

面对流行歌曲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冲击, 我们不能“闭关自守”, 这样会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然而初一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区分流行音乐的优劣或者对影视歌手盲目崇拜。因此, 音乐教育应当成为音乐资源的指导者和学生音乐生活的指路人。

二、如何将流行音乐合理引入初一课堂

1、将流行音乐引进课程导入部分,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导入是上好音乐课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教师教授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第一步, 往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促进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铺设的作用, 音乐教师应该在了解教材内容和逻辑的基础上, 结合最能激发初一学生兴趣的流行音乐设计出有效的导入。例如:七年级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环球之旅——亚洲之声》,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日本音乐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并且学唱歌曲《樱花》。而多数初一学生对日本的了解甚少, 对学习日本的文化和音乐的兴趣也不高。同时, 歌曲《樱花》这首作品是采用日本都节调式写成,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唱歌曲的难度。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可以选择亲自为学生表演受学生欢迎的流行音乐《天空之城》作为课程导入, 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还可以提前与班上有乐器特长的同学排练完成小提琴钢琴协奏《天空之城》。这样一来, 导入的音乐内容一下子拉近了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而导入的形式, 也较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教学过程很自然地过渡到日本这个国家的音乐文化介绍, 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安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将流行音乐引进拓展部分, 大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1) 欣赏环节之后的拓展

初一的音乐教材为每单元第二课时安排了丰富的音乐欣赏部分, 其中有部分作品是器乐曲。但是其中的多数乐器在现在的舞台上难得一见, 这就使学生感到陌生。再有其中一些乐器的音色不那么圆润动听, 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例如: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教材要求欣赏朝鲜歌曲的同时, 了解伽琴这种乐器。笔者在实习旁听过程中发现学生听完教材配的伽琴音频, 都开始打瞌睡, 很难集中注意力用心欣赏。因此, 教师可以选择视频——伽琴演奏《卡农》 (本视频由8把伽琴同时演奏《卡农》为街舞表演配乐) 。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旋律《卡农》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使伽琴的音色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学生喜欢的街舞也利于激发学生的观看兴趣。

(2) 课后小测的拓展

初一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末尾都会安排一些“小竞赛”或者“小测”, 意在测试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然而整天埋在语数英书堆里的初一学生, 又怎会有激情完成音乐课上的课后笔头练习。对于此, 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最后5至10分钟来做听辨的测试。而这写听辨的音乐作品, 教师可以选择流行音乐与传统相结合。例如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在讲解草原上的蒙古族、新疆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藏族音乐特色后, 教师可以安排如下几首歌曲作为听辨测试的曲目:《雅鲁藏布大峡谷》 (藏族) 、《万马奔腾》 (蒙族) 、《香巴拉并不遥远》 (藏族) 、《掀起你的盖头来》 (新疆哈萨克族) 。其中歌曲《万马奔腾》、《掀起你的盖头来》为传统民歌, 其他三首为流行音乐。如此安排一方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 又让学生不知不觉得听了两首本来不太情愿接触的传统民歌, 教学效果显著。

3、充分挖掘流行音乐中的传统音乐元素, 努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初一音乐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安排欣赏藏族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而这首歌曲的音区极高、演唱方法较为传统, 歌唱家音色嘹亮, 故初一学生对这样的歌曲陌生。如此一来想要通过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来讲解藏族民歌的特点显然难度很大。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藏族流行歌曲中的传统音乐元素, 选择具有较明显传统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来对比讲解藏族歌曲的特点。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索朗扎西的歌曲《幸福香巴拉》, 将此与民歌《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作对比性的介绍, 启发学生发现两首歌曲在歌词、题材内容、速度、旋律、音高音区等方面极为相似, 从而引导学生总结藏族民歌的特点。同时, 提示学生发现《幸福香巴拉》充分结合藏族传统音乐特点, 运用rap (说唱) 等现代流行歌曲创作手法, 抒发了对“香巴拉”的无限憧憬与向往。这样一来, 教师迎合学生兴趣, 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与藏族传统音乐作对比,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于藏族传统民歌特色的印象, 还让学生了解到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并不是分离的, 大多流行音乐都是建立在传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 加入现代元素写成, 这就为端正学生认为传统音乐“土”、“过时”的理念起到一定的作用, 同时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结语

3.五年级下第四单元试卷 篇三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8分)

澄澈(chénɡ

dènɡ)

涟漪(yī

yì)

供货(ɡōnɡ

ɡònɡ)

燕国(yān

yàn)

蚌壳(fēnɡ

bànɡ)

倭瓜(wěi

wō)

晃眼(huǎnɡ

huànɡ)

点缀(zhuì

chuò)

二、读拼音,写汉字。

(12分)

1.我用线想shuān()住一只mà

zhà(),可是却让它跑掉了。

2.因为爸爸不分zhòu()夜地耕yún(),我家chénɡ()包的土地收ɡē()的麦子非常好。

3.爷爷家院子里种了一棵sānɡ()树和一棵yīnɡ()桃树,鸟儿在树上跳来蹦去,就像在空中闲ɡuànɡ()。一只hú

dié()飞来,落在树上。它们自由自在。

三、填一填。

(10分)

“愈”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节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再查______画。“愈”字的解释有:①更,越;②贤,好;③病好了。“愈是寒冷,愈是顽强”中的“愈”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痊愈”中的“愈”应选第______种解释。我能为“愈”找两个形近字______、______,分别组词为________、________。

四、形近字组词。

(8分)

侨()

瞎()拨()衰()

骄()

割()拔()哀()

五、对号入座填词语。

(6分)

阴暗

阴凉 阴森

1.这部电影的画面()恐怖,令人不敢直视。

2.地下室光线(),空气潮湿。

3.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的地方睡着了。

痴迷

着迷

迷惑

4.他不爱学习的表现令我()不解。

5.人类对飞行一直很(),从远古长着翅膀的天使,到今天的太空穿梭机,人类从未放弃过。

6.那里风景如画,令我(),常常在那儿流连忘返。

六、按要求写句子。

(6分)

1.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园子里的桂花。”(仿写)

_________________,也比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改为转述句)

七、日积月累(11分)

1.《祖父的园子》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本文展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童年生活。

2.季羡林先生认为月是________明,这表达了他对______________之情。我国有许多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____________。再如:举头望明月,______________。

3.儿童是那样的天真可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儿童学种瓜时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小孩“脱冰作戏”的情景。

八、课外阅读。

(14分)

暖冬

小的时候,是那么疯。数九寒天的,跑到村东小河上砸开一块冰,蹿上去,拿一根细竹竿撑着河床,那冰就行驶开来,成一条冰船。

那是一个午后,我把一根竹竿挥得虎虎生风,突然从脚下传来断裂的咔嚓声。低头一看,一块冰分离成两块,慢慢漂向相反的方向。我急了,大叫一声,人掉进了河里,好在河水不深,我颤抖着牙关爬出来,跑回了家。

我被母亲大骂一通,屁股上,落了母亲恶狠狠的笤帚。母亲说那河那么深,你不知道?母亲把我的湿衣裤拿到院子里晒。冬天的阳光,象征性地洒在上面。那些衣服很快冻成冰棍。母亲坐在炕沿,看着我,愁眉不展。那些年月,家里没有多余的棉衣棉裤,冰天雪地的,明天怎么上学?

我一直把自己包在棉被里,看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我小心翼翼地吃饭,小心翼翼地和母亲说话,小心翼翼地写作业和睡觉……

夜里我醒来,看到微黄的光圈和一抹年轻的剪影,那是母亲和她的油灯。

早晨我被母亲推醒。我惊奇地发现,母亲竟给我捧来了新的棉袄棉裤。干燥的棉袄棉裤穿在身上,暖和并贴身。每一个扣子都亮闪闪的,像从夜空中摘下的星星。我背着书包上学,走到院子里,突然回头。母亲正在玻璃窗后看着我。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我,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

那年冬天特别冷。但我一直认为,那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1.根据句子的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写在括号里。(2分)

(1)由于忧愁而双眉紧锁,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

(2)言行举止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

2.从文中找出与题目相对应的一句话,用“___________”画出来。(2分)

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6分)

(1)“母亲愤怒并愁苦的脸”中,母亲“愤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愁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第5自然段连用三个“小心翼翼”,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4.“那目光是从冬的缝隙抽出的春的阳光,随着我,静静地织成一条温暖的路。”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多选)(2分)

A.思乡

B.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念

C.对母爱的赞美

九、习作。

(25分)

童年,短暂而美好,但却发生了许多有趣或难忘的事。请你选择一件事来写,注意写出怎样有趣或为什么难忘,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题目自拟。(4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chénɡ

ɡōnɡ

yān

bànɡ

huǎnɡ

zhuì

二、1.拴

蚂蚱2.桑

蝴蝶

3.昼

三、Y

(喻)

愉快

偷袭

(比喻)

四、侨(华侨)

瞎(眼瞎)

拨(拨开)

衰(衰老)

骄(骄傲)

割(割草)

拔(拔草)

哀(悲哀)(答案不唯一)

五、1.阴森

2.阴暗

3.阴凉 4.迷惑

5.痴迷

6.着迷

六、1.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2.这里的月亮再圆,也比不上家乡的月亮。”

(答案不唯一)

3.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他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他看。

七、1.呼兰河传 萧红 快乐、自由、幸福(意思对即可)

2.故乡 故乡的思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低头思故乡

3.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八、1.(1)愁眉不展(2)小心翼翼

2.那年冬天特别冷。但我一直认为,那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一个冬天。

3.①“我”因为贪玩,掉进冰水里,母亲又心疼,又担心家里没有多余的棉衣棉裤,冰天雪地的,明天“我”怎么上学

②突出强调“我”知道错了以后的表现

4.①“我”有了新的棉衣可以御寒,无受冻之忧;

②“我”有了母亲用爱的目光编织成的可以伴随“我”人生的温暖的路。

5.BC

4.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篇四

姓名成绩

一、拼一拼,写一写,注意把字写端正。

xiāo yān chān fúqíng yìpáo xiàotïng guī yú jìn()()()()()xiōng tangshā yǎshēn yínfàng sìxuě zhōngsîng tàn()()()()()

二、联系课文,选择表示句子所含感情的词,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依依惜别②满腔仇恨③心情沉重④无限崇敬⑤无比感动

1.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3.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蕈,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4.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5.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们读了《再见了,亲人》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亲人,分别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事中体会到的,文中我最喜欢的几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色的鱼钩》向我们介绍了一个__________的老班长,文中“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组课文都非常令人感动,其中《__________》令我印象最深,特别是主人公(),让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掌握了不少有趣的成语,如:

()汤()火含()茹()任()任

()

千里()()()胆()心全()全()

四、比较下面句子,哪句写得好,并说明理由。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

2.水渐渐上升,漫到人们的腰。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

五、语言积累。形容人间真情的四字词语或诗句可真多,我能写。

四字词语:雪中送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认真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盯

着乱哄哄的人们,老汉没有说一句话,可是,他那张清瘦的脸分明在说:

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您()着全村妇女,()着打糕,()着炮火,()过硝烟,送

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在括号里填写词语,你从填写的动词中读懂了什么?“雪中送炭”在这里是什

么意思?

()

七、阅读后答题。

妈妈,只有您会欣赏我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三十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五十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第四十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室,妈妈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二十一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他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告别时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

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听了这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落在手中的信封上„„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破天荒:

按捺不住:

2.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赞赏——()凝结——()温柔——()

3.这位妈妈的话中有很多地方令我们感动。请把你最感动的一句话画出来,并在句子旁写上你的读后感受。

5.五年级下第四单元试卷 篇五

人山人()垂()丧气小心()()山()地裂

腾云()雾和()相处九()云外恋恋不()

二、查字典填空。(3分)

1.“绪”用()查字法,查()部,再查()画。

2.“曳”用()查字法,查()画。

3.“臾”用()查字法,查()画。它的第三笔的名称是()。

三、给下面词语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的序号。(12分)

1.观:①看②景象③看法

奇观()观点()参观()

2.道:①道路②道理③说④用语言表示情意⑤量词

街道()头头是道()一道河()道谢()

3.异:①有分别,不相同;②奇异、特别;③惊奇、奇怪;④另外的,另的;⑤分开。

形状各异()异常美丽()异样()异国他乡()

四、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后面括号里打“√”。(9分)

1.“粗糙”应该读“chūcāo”,不读“cūcāo”。()

2.“珍珠泉”就是像珍珠的泉水。()

3.“小小的叶子一串串,一层层,长得密密麻麻,结成了一顶巨大的绿色的帐篷。”是比喻句。()

4.流传着一个神秘的故事。()

5.“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是一句拟人化的句子。()

6.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乌云。()

五、修改病句。(9分)

1.他经常回忆过去的有趣的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来宾们观看了我们精彩的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课铃一响,安静的校园立即顿时沸腾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风轻轻地吹遍了田园,把花粉吹送到远处。湖里的水,被风吹起了碧绿的皱纹;湖边的杨柳,也被风吹得摇曳(yè)着青嫩的新技。

四季的风,最可爱的要算是暖和的春风了。春风像慈母的手抚摸(mō)着大地,小草被春风吹得翩(piān)翩起舞,好看极了;小动物也被春风吹得浑身舒服;农民们在春风吹拂下开始撒播种子,为将来美好的收获而工作。

夏天的风有时很闷热,使人十分烦恼,有时又很清凉,使人十分舒服,有时却像凶猛的巨人,咆哮地刮起来,使大海掀起十多丈高的大浪,更会带来倾盆大雨,使山泥倾泻,山洪暴发,使人家破人亡。

秋风像一个仙女,踏着轻盈(yíng)的舞步,使大地变得十分爽朗。枫树的叶子像燃烧中的火焰,飘到金色的大地上,年轻人都在秋风中到野外去游玩。

冬天,凛(lǐn)冽(liè)的北风把树梢上的叶子都吹了下来。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小草已经枯萎了,小动物不见了,它们都冬眠去了,大地呈现着憔(qiáo)悴(cuì)的样子。

四季的风,各有不同的姿态,各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都尽了自己的职责,去管理大地,使大自然有规律地循环不息。

1.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2.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把错误的读音划掉。

闷热(mēnmèn)清凉(liángliàng)

3.分别说说下列内容各是哪些自然段讲的?

(1)总的介绍风。

(2)分别介绍春、夏、秋、冬四季的风。

(3)四季的风各有自己的特点,各尽自己的职责。

4.在文中找出两个打比方的句子,用“﹏﹏”画出来。

5.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的风?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30分)

题目:我想告诉你

要求:把你想告诉别人什么写清楚,写具体,做到有中心,有条理。

6.五年级下第四单元试卷 篇六

姓名:————

一、细心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计20分)

1、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对齐,也就是()对齐。2、0.47加上()个0.01是0.5;()加上7个0.1是1。3、6.53至少加上(),才能得到整数。4、11.67比()少8.49;41.74比()多17.45。

5、比9.25吨多500千克是()吨;比1.95米少8厘米是()米。6、7.5与0.61的和比它们的差大()。

7、小丽带了15元去买一本10.2元的书,她还剩(两本,那么还缺()元。

8、两个数的和是3.79,如果一个加数增加4.2,另一个加数减少3.5,和是()

9、两个数的差是2.51,如果被减数减少1.3,减数增加1.2,差是()。

10、整数的最小计数单位比小数的最大计数单位大()。

11、根据6.4-2.47=3.93,请写出一个加法算式()、一个减法算式()。12、2.17+3.84+6.16=2.17+(3.84+6.16)应用的运算律是()。

13、一桶水,倒去3.2升,剩下的比倒去的多2.8升,这桶水原()升。

14、李师傅用两条长度分别是1.27米、1.3米的绳子接起了捆扎报纸,接头处用去0.2米,接好后的绳子长度是()米。

二、缜密思考,判断对错(每题1分,共计5分)1、44个百分之一加上0.56的结果是1。()

2、计算小数加、减法,得数部分有0的要把0去掉。()

3、一个两位小数加上另一个两位小数,和一定是两位小数。()

4、一个三位小数减去一个一位小数,差一定是三位小数。()

5、和是小数,两个加数一定都是小数。()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每题2分,共计20分)

1、一根电线长20米,第一次剪去3.8米,第二次剪去4.15米,这根电线和原来相比,短了()米。)元,如果他想买A、12.05 B、7.95 C、3.8 D、7.23

2、加法算式中,一个加数增加2.6,另一个减少1.2,和就增加()。

A、2.6 B、3.8 C、1.2 D、1.4

3、两个数的差是4.5,如果被减数减少0.6,减数增加1.4,差是()。

A、5.3 B、3.7 C、2.5 D、6.5

4、把0.58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比原来的数大()。

A、0.522 B、5.22 C、57.42 D、574.2

5、在一道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差的和是12,减数是4.8,差是()。

A、7.2 B、1.2 C、16.8 D、10.8

6、甲乙两数的和比甲数多2.7,比乙数多3.5,甲数比乙数多()。

A、6.2 B、0.8 C、3.5 D、2.7

7、一支钢笔和一本练习本共12.7元,已知钢笔的单价是8元,一支钢笔比一本练习本贵()元。

A、4.7 B、3.3 C、8 D、20.7

8、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5米,宽是0.4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米。

A、2.9 B、1 C、5.8 D、10

9、在十位上的2比在十分位上的2大()。

A、9.8 B、9.98 C、1.98 D、19.98

10、莎莎在计算1.39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的把末尾对齐,结果得到1.84。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A、5.89 B、6.34 C、4.5 D、3.23

四、注意细节,认真计算。(共计30分)

1、直接写出得数(每题1分,共计6分)

3.6+4.8 = 5.2+0.48 = 1-0.01 =

4.7-0.47 = 0.76-0.6 = 0.64+0.46 =

2、用竖式计算。(每题2分,共计12分)

35-18.6 = 12.7+3.47 = 17.6-6.9 =

10.6-6.98 = 6.7+5.89 = 5.07-4.890 =

3、简便计算。(每题3分,共计12分)

26.75+8.32+3.25 3.64-2.57-0.43

5.37+10.9-2.37 19.38-(3.25+4.38)

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每题5分,共计25分)

1、红红在计算5.42减去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减号看成了加号,结果得到6.5,这个减法算式的正确得数是多少?

2、一筐水果连筐重11.45千克,卖了一半后,连筐重6.45千克,原来筐内有水果多少千克?筐重多少千克?

3、维修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6.25千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1.05千米,还剩6.45千米没修,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

4、(1)各自从家到学校,小月比小强多走多少千米?

(2)小月从家到少年宫一共要走多少千米?

5、张老师买一件物品,付给营业员50元,营业员把这件物品标价的小数点看错了一位,找给张老师46.75元,张老师说找多了,那么应该找回多少元?

7.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作文范文 篇七

第周第课时本学期总第课时执教者焦丹清

训练内容戏剧大舞台单元第四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一、习作要求

.1、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剧种(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2、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

3、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有趣的经历,把它们写出来。

二、老师指导

【我要写】.七十年代,我国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外公演。周恩来总理亲笔撰写海报:“欢迎欣赏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观众如潮,盛况空前。

这就是中国戏剧的魅力。难怪鲁迅先生在他的《社戏》中也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曾几何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每个角落都有着各富特色的地方戏,无一处地方没有票友的吹拉弹唱。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就是写了听戏或听戏过程的感受,我们也从中领悟到了戏剧的魅力。

【写什么】.由于影视文化快捷而广泛的传播,也许同学们对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不过我们可以采访或者询问家中长者,请他们说一说他们当时或者第一次看传统戏曲演出的经历和感受;也可以查阅书籍,搜寻一些诸如梅兰芳蓄须罢演等名家逸事;或者就影视文化和传统戏曲你更喜欢谁开一次辩论会等等。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收集各类资料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英特网、图书馆等,我们都可以去淘一番金。

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材料分类整理:如家乡戏发展史、辉煌史、优秀家乡戏剧目、精彩唱段等等,形成一些个具体的知识点。说不定,你还可以就此写一篇颇有价值的小论文呢。我们准备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正是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那么,选择一篇课文,先改编成戏剧,再约几位同学参与排练,并且在班上的文艺晚会公开表演一番,亲身体会一下传统戏曲的魅力,不亦乐乎!

【怎样写】.一、介绍戏剧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然后整理就可以了。

二、编写小故事,有两种情形:改编和新编。

改编就是在尊重原故事的基础上,就其中的细节,比如心理、对话展开大胆的想像,从而丰富人物的形象,深化主题,也让读者容易理解,产生共鸣,增强戏剧的感染力。

所谓“故事新编”,是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著、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情节、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加以丰富想象,使其焕发现代气息,成为一个崭新的故事。

不管改编和新编,都要注意:一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心理,如细节等方面的想象,但又不能天马行空;二要挖掘,挖掘出新意,绝不能泥古不化;三要和话题挂钩,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四是最好能和现实发生“关系”,能带点“刺”。但要注意两点:

要熟悉“故事”,即要了解原故事的必要背景、意蕴及其他相关知识,以避免内容上牵强附会、知识上张冠李戴,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前提。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联系得上。举例来说,用《西游记》来写一篇作文,如果编孙悟空贪小便宜,好吃喜睡,时常耍一点弄巧成拙的小

聪明,那岂不离谱了?

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写作时不要简单地复述原故事,不要拘泥于历史题材,必须加以生发改造,进行切合题意的必要演绎。最常见的新编方式是错位演绎,即时空错乱——古今杂糅,中外互通,熔于一炉。比如,将名著、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安排到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中来,展示他们崭新的行为、言语、心理等;又比如,写历史,但又艺术地穿插进某些典型的现代生活细节。

三、谈感想或者写有趣的经历,要做到真情实感。

【学生习作】(例文)

《梁祝》让我陶醉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总括听的感受,高度评价《梁祝》的价值。)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荻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在仅仅几弦间。有哪一壶陈年佳酿比这筝曲更醉人呢,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筝音款款,一首引得众宾泪沾襟。(通过比较来突出听的独特感受。)

初听梁祝,是在西湖畔,我正凭栏远观西湖上迷蒙的雨雾,筝音借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突然共鸣,那流传的凄美故事,彩蝶的翩翩双飞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婀娜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跌宕时而幽怨,春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未曾知道筝的21弦可以演绎出人间悲欢离合。(初听《梁祝》人已经被征服,被凄美的故事所感染。)

再听梁祝,在某个静谧的夜,乐曲从CD中流淌出来,回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烟云,几许拂面的晚风,(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乐声)灵魂开始舞蹈,没有忧愁没有烦恼,随着思潮飘舞,穿过回忆走过未来。(再听《梁祝》已化成灵魂的共鸣。)

现在,我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弹奏梁祝,编织梦想,轻拢慢捻,筝就是知己,可将心事付瑶琴,你知道筝是有生命的吗?指尖的弦在颤动,有时是佳人的微笑,有时是流浪者的愁肠百转,有时是夕阳近黄昏的无奈,闭上眼,千丝万缕织成一网情愫,带着心和灵魂上升、上升,空气中飘着花香,清脆的筝音传得很远,这是一泓永远的泉,我醉在其中。(用排比和联想形象地写出了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乐声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是人,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在向你倾诉。)

我想知道思绪中有多少道网,网罗了我全部的梦想,无论是华丽的网,朴素的网,空虚的网,真实的网,我都无力挣脱,只能在网中用指尖抚着网络,或哭或笑,或喜或悲,那都是我最真的情感。(用网在比喻音乐的魅力。)

点评:这篇佳作的第一个特点是语言的老练。作为初中生,作者的语言功底令做教师的也自叹弗如。排偶的运用,绝妙的比喻,词语选配的精致,引语的点化,段落的匀称,以及用词的避复,都十分老到。这样的文章,若无丰厚的艺术素养,是无法一挥而就的。第二个特点是情感的真实。“在西湖畔”“初听梁祝”,泪流满面;“在某个静谧的夜”“再听梁祝”,灵魂随着思潮飘舞;“现在”“弹奏梁祝”,编织梦想,醉在其中。听的何等陶醉,奏的何等陶醉!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构思以及超过600字以后的篇末抒情,看出该考生作文时的从容和激情。文章是一篇相当温馨、动人,有着个人化感受的佳作。

第一次看戏

时间要回溯到1998年的夏天。

那一年我七岁,读小学一年级。放暑假后闲着无事,便到住在郑公的叔叔家去做客。

郑公是老区公所的所在地,常住人口上千,算得上是一个历史颇为悠久的农村集镇了,虽然不大,却很繁荣。

在我的记忆里,那年似乎是我第一次到郑公,什么都觉得稀奇。一天在集镇街道转悠转悠,听见一座门匾上写着“郑公剧院”的大楼房里传来锣鼓声和咿咿呀呀的唱腔。吃饭时告诉了奶奶,奶奶说:“哦,那是来了个楚剧团,在我们剧院演十几场呢。晚上我们看戏去!”

我要马上就去。奶奶说:“这时他们已经演完了,要等到天黑了又会再演一场。”

于是我便急切的盼着夜幕降临,不时的出屋去看街道上的路灯亮了没有。终于,当各家各户的灯光依次亮起来的时候,奶奶带着兴高采烈的我走出了家门。

走进剧院。嗬,剧院好大!里面到处都是人,说笑的,叫卖的,人声鼎沸。我感兴趣的是热闹,还可以吃瓜子。不多时,一阵锣鼓声响起,整个剧院顿时安静下来,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指挥着似的,人们停住了一切活动,目光集中处,幕布缓缓拉开,几个古装的人物在台上红红绿绿的动。奶奶说:“今儿演的是《杨四郎探亲》,就是那个杨家将的故事。”那时杨家将的事我不懂,我纳闷的是:夏天我们已经恨不得打赤膊了,古人穿这么多的衣服不嫌热呀?而且,像他们那样有话不好好说,还有什么锣啊鼓的叮叮咚咚吵闹不休,唱的也不如说的听得清楚啊……

那场戏的具体情节我并不很懂现在也大多记不得了,只知道当时一切都那么的新鲜:铿锵的锣鼓、悠扬的唱腔、古典的服饰、长长的水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后来很少能在舞台上看到戏曲表演了。只有有时候,偶尔可以在电视里面看见一点,听他们咿咿呀呀的唱……

[点评]:作者比较全面详细的记叙了自己观赏一场戏曲表演的全过程。作文并不直接从看戏说起,而是拓开一笔,写到叔叔家的度假、介绍集镇风貌,直到第五自然段才进入剧场,然戏剧的情节依然不是作者叙述的重点,剧院的热闹场景,还有作者幼稚而天真的纳闷,写得相当生动细腻,也就写出了童真的趣味。如此看来,是不是有一点像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也许,这就是小作者追求的效果罢

当京剧碰到了摇滚

似乎是偶然,其实是必然。

人们在感叹着世界变化之快时,有许多外来文化偷偷闯进了我们的世界。

当京剧碰到摇滚,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呢?会不会京剧就这样黯淡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摇

滚的疯狂?或许到那时,中国人才会懂得国宝--京剧的风采。才会懂得珍惜。

幸好,这个社会还有那么一群人维护着这特有的文化。听过李纹的《刀马旦》,你就会明白,京剧碰到摇滚会怎样,才会庆幸自己的文化不会被时间遗忘,也才会懂得去珍惜它。只有像李纹那样,将中国自己的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才不会让自己那特有的宝藏遗之荒郊,才不会让自己无颜以对江东父老。

当京剧与摇滚结合,才是精彩的。我要向整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呐喊:“中国文化真精彩!” 当京剧碰到摇滚,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让我们看到文化的未来,也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点评: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进入,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作者能够以一种轻松的语言来写中

西文化的交流交融,确属不易。开头谈“京剧碰到了摇滚”是必然,结尾谈“京剧与摇滚结合,才是精彩的”,特别是中间部分结合在洋味十足的节拍里巧妙地填充了古老神秘、热闹非凡的东方戏曲种种意象的《刀马旦》来谈,不仅让人感到中国古老戏曲诱人的美

感与时尚的当代生活画面在这里进行着跨越时空的迅速切换,更使人产生对古老文化及美的神往。文章短小,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言之有物,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

四、习作尝试

.题目

1、编写课本剧

在电视屏幕上看《三国》《水浒》,是不是觉得心旷神怡。从名著到影视剧,编剧功不可没。同样,课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范例,它又远不仅只是一个范例。我们可以做一回编剧,选择一篇你感兴趣的课文,将其改编为剧本,文题自拟,作文不超过1200字。

提示:按照我们所熟悉家乡戏曲的特色要求,将课文改编成家乡戏,排一排演一演,何乐而不为呢!编写课本剧,首先要注意编写台词。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一般只是言简意赅的必要的陈述,而在剧本中,人物关系、心理活动、环境因素,甚至事件要素等,均要借助剧中人物的台词来交代。所以说,写好了台词,剧本就成功了一半。另外,场景、道具的布置和安排,还有故事情节在舞台上的集中等,均要注意得当合理。

题目

2、创作剧本

知道家乡流行的戏曲吗?也许,它现在还只是在少数人们口头流传。让我们拿起笔来,将这些极富地方色彩的戏曲定格在书本之上吧。还可以合理改造,让你的剧本更加精彩。题目自拟,1000字之内为宜。

提示:创作剧本和课文中将家乡戏改写成故事的训练模式刚好相反,与编写课本剧相近,不同的是原情节必须自己创造。要求选择身边新近发生的故事,结合舞台表演的要求,灵活设置道具。台词依然是本题训练的难点,可以参考编写课本剧的相关要求。

题目

3、话题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戏。不同的是,戏可以重演,人生却不能再来。请以“戏”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作文。

8.五年级下第四单元试卷 篇八

本次试卷的知识面比较广,试题百分之九十来自于课本和练习册。本试卷包含“填空、判断、选择、比较、计算、解决问题”六种题型,主要是通过侧面考查学生能否利用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能力。

二、考试情况

本班共有39人,及格率81%,平均分71,优秀率25%。最高分92分;90分以上2人;80—89分12人;70—79分11人;60—69分6人;不及格8人;最低分29分。成绩不理想。

三、具体答题分析

(一)填空题填空题以基础知识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完成较好,出错较少。其中第8小题“将35g糖和2kg水混合成糖水,糖占糖水的()。”部分学生审题不够仔细而出错,没注意到“糖水”一词。第10小题“43秒=()分,39小时=()日”个别学生因缺少实际生活经验和对时间单位理解不够而出错。

(二)判断题这道题同学们完成的较好,只有第3题有个别同学出错。

(三)选择题第4、5小题有部分学生选择错误,个别同学是速度和时间概念较差出错,还有同学是审题不够仔细而出错。

(四)比较大小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答对,个别学生不细心而出错。

(五)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少数学生对假分数的概念不清而填错。

(六)通分和约分少数学生存在约分不彻底和通分没用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9.五年级下第四单元试卷 篇九

――修身正己,净化心灵

【编写意图】

第四单元四课计五篇文章,篇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星海中的一粟,文质兼美。

选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语言具有“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介,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在享受语言美的同时,又得到思想的净化。

选文《陋室铭》,它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传诵不衰,脍炙人口。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选文《爱莲说》,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是流传后世的传世佳品。选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编者有意把这四篇经典之文,攒成一个单元,让学生咀嚼,欣赏中华文化之浩瀚,之深邃,之美丽,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又陶冶了心灵,为学生生命奠定了一个牢靠的基础。

【教学设想】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架构有二:一是略读,二是写作,在选文中都有内在的联系,有例可循,学生既可学得,又可习得。

1、本单元强调重点学习略读,在单元提示中,有对略读的要求:“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在本单元第一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还规定了时间要求:“这篇散文2100多字,尽量在5分钟读完。”单元目标与选文目标有相关,学生对略读很明确,在试教中,感觉到学生能很快学到略读之法,这对提高阅读效率大有好处,将使学生终身受用。

2、写作教学贯穿在整个单元阅读的过程中,对学生习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学生在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没有明确的中心,同时对表现中心的材料不善取舍,无详略之分。而本单元的“怎样选材”写作专题与单元课文阅读有机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写作习惯。

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围绕中心,从待人厚,律己严两个方面组材。待人厚主要从修改文章、送客、复信三个材料写;律己严主要从写话是话、重视语文两个事件来写。

在《怎样选材》中,又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判断详略,并思考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处理,紧接着,注意材料的真实性,新颖性,且在“写作实践”三道作文题中,各有相关的写作提示,学生通过选文学习,作文指导,写作起来有方向。

【学习内容】

部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读课文),第十四课《驿路梨花》(教读课文),第十五课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第十六课《短文两篇》,其中有刘禹锡的《陋室铭》(教读课文)和周敦颐的《爱莲说》(教读课文)。有写作指导课《怎样选材》,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还有《助词(一)》、《助词(二)》。

“修身正己”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从为人处事方面来赞颂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陋室铭》是从生活条件差来表现刘禹锡不慕荣利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是从名利方面来表现了作者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以及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则是从“孝”和“敬”方面来谈修身养性的。“修身正己”以选文为载体,辅以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自然渗透,正如单元提示所说:“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

【单元设计说明】

2课时单元导读课单元导读+文学常识+浏览单元文章总起、定向

2课时群文阅读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丛书三篇文章学习略读,

感悟人物品格

2课时精读拓展课《驿路梨花》+丛书两篇文章赏析精彩语段,

培养社会公德心

1课时情感意蕴课《最苦与最乐》+丛书多篇文章巩固略读方法的应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课时自主阅读课自由选择阅读《崇德修身》其他文章保证自由阅读的时间,

提升品德修养

2课时古文赏读课《短文两篇》朗读赏析背诵

2课时写作训练课单元写作训练《怎样选材》内容前置,任务驱动

【主题划分及课时安排】

单元导读课主题一:学汉字文化,传词语瑰宝

2课时单元导读课单元导读+文学常识+浏览单元文章

1、通过比较,初步感受语言风格;积累本单元重要字词。

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出重点生字词并掌握其音、形、义。借助课下注释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相关内容,掌握本单元作者、写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结合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研讨与练习”,反复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可小组内互助学习。

一、识记字音、字形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自学指导: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先独立完成注音并写会以上字词,10分钟后由小组长负责检测,检测完毕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个人复备

二、理解词义

说说下列词语的含义

自学指导: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完成,组内由组长负责给组员安排学习任务,10分钟后检测并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汇报展示,教师对重点词语的含义做讲解。

三、积累运用词语

1、词语接龙对下列四个词语进行接龙活动,

2、连词成句运用下列四组词语分别写一段完整的话

学习指导:1、词语接龙可在小组内展开比赛活动,接龙不局限于成语,词语也可以。

2、连词成句要根据表达需要恰当的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也可以使用关联词语。

以上两项活动首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给予指导,10分钟后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展示。

四、阅读课文,积累文学常识、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圈点勾划关键词、句、段。做好读书笔记。

第二课时

一、听写大赛:各组抽签听写生字。

二、名人趣事(作家作品回顾)

分小组交流,有关于这几篇文章的作者出处及相关的故事。

三、课文内容概括,并分组交流

群文阅读课主题二:诲人不倦躬行君子

课型:1+X(一篇课内精讲篇目带多篇丛书篇目)

教科书分析:

1.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2.《新课标》要求:七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同时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获得有益启示。”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和略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写人记事的散文不再陌生,除了掌握了概述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章中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领会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借鉴本文写法进行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练习。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4.通过这篇文章要让学生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引领学神在学习人物美好品德的基础上掌握写人写文的技巧。

学情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现代文的学习方法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渐渐开始有了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所以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理解文章,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4.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5.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夹叙夹议、行文平易、内涵丰富的写作特点。

学习内容: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悼沈从文先生》

方法指导:《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采用阅读指导法和关键词赏读法,重点指导学生基于“一定目的或重点”略读,再对需要深刻理解的问题进行精读

学习略读的方法:

1.默读,运用意群视读。

2.注意首段和尾段的内容。

3.抓段意,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4.扩大“视野”,增大扫视范围。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导语:大家看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知道是谁写的吗?它出自我们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之手。字体浑厚圆润,气概凛然,正如叶老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先生,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

二、阅读文章,速读感知

1、略读两篇文章,尽量在六分钟内读完。

2、读完后,思考哪个情节你印象最深,回读批注。

3、从这个情节中你感悟到叶圣陶先生怎样的品格。

三、品读感悟,追思敬仰

1.叶圣陶在作者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作者通过那些事件来表现他的品德?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

3.深入探究,把握内容。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体现?

那批阅修改的痕迹,

是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体现。

改动的是标点,传递的是态度。

那的,

是先生的体现。

是,是.

四、主题阅读

《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悼沈从文先生》

1、选择一篇文章略读。

2、读完后,思考哪个情节你印象最深,回读批注。

3、从这个情节中你感悟到先生怎样的品格。

小组内交流,班级展示,教师点评、小结。

4.用句式写真情

学生自主阅读主题丛书

那的,

是先生的体现。

是,

是.

小组合作,班级展示

那批阅修改的痕迹,是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体现。

改动的是标点,传递的是态度。

那铿锵而出的话语,是蔡元培先生英勇无畏的体现。

维护的是学校,宣扬的是民主。

那陋室门外的花圃,是沈从文先生乐观从容的体现。

种下的是花草,流露的是豁达。

过渡语:通过大家对叶圣陶精神品质地

5.在本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小组合作说说它们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诲人不倦躬行君子

五、推荐阅读作业设计:

1.找出文章中让你印象深刻或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好批注和摘抄。

2.《那些难忘的人》中四篇文章

精读拓展课主题三: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课型:1+X(一篇课内精讲篇目带多篇丛书篇目)

教科书分析:

1.小说《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屋”和“梨花”是文章的两个线索物,贯穿了整篇文章。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所见所闻为序,围绕“小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现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3.作者彭荆风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和她的小妹妹在十几年中相继照料一间路旁小屋,为过往行人提供方便的故事。然而,作品并没有停止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为过往旅客做好事的这种生活现象的描述上,随着情节的展开,作品进一步表现出梨花姑娘精心照料这间小屋的思想动因。原来这小屋是十几年前路过这里的一支人民解放军部队建造的,修建这间小屋是为了给行人遮风避雨。文章相当生动地展现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青少年一代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精神风貌,将他们的心灵的真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4.七年级学段,学生基本能读懂小说类的文章。并能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学习本文新颖巧妙的构思,同时抓住关键词语“梨花”,说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分析本文记叙的巧妙构思时还需要教师引导。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雷锋精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主动帮助他人的意识,缺少关心他人的举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也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当代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与其产生共鸣之处,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将内在的精神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重点:

1.理请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的巧妙设疑的构思方法。

2.理解“梨花”的多层含义及作用。

主题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把同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事情写得具体清楚的特点。

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学习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自觉为人民服务,多做实事做好事。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学习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内容:1.《驿路梨花》

2.语文主题丛书:《滴水之恩》《指路小孩》

方法指导;采用阅读指导法和关键词赏读法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赏析精彩语段,培养社会公德心

一、图片导入,切入主题。

导语: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

1.出示任务(PPT显示):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1)学生浏览图片,回忆诗句。

(2)预设:

柳絮风轻,梨花细雨。――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总结过渡: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

解释题目:“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出示任务:学生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关键词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

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可借助文章标题,首尾,文中反复提及的人、事、物。)

(一)概括课文,一个故事

1.出示任务:

(1)思考:

A.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B.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C.按小茅屋修改、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D.按“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E.比较两种记叙书序,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学生活动:快速圈点勾画,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并列出表格。

2.反馈指导

(1)学生要明确事件发生的地点。

(2)要抓住文章的主旨思想。

(3)学生勾画出文中的时间点并列表。

(4)补充并完善课堂笔记。

提示:

一个故事:小说通过发生在袁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按小茅屋修改、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总结过渡: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三、细读课文,写法探究

(一)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1.出示任务:

(1)思考:

A.“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发生了几次误会,作者设置了几个悬念?

B.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呢?

(2)学生勾画圈点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

(3)学生自主学习并简要概括。

2.反馈指导:

(3)关键词句:“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主人家是谁?”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她一定是梨花。“”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梨花呢?“

提示:

两次误会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三个悬念: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表达效果: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回答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进行细致的品读赏析,感知”我“和老余的激动与疑惑,瑶族老人的善良与见到梨花姑娘的妹妹时的激动心情。

3.总结过渡: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之后,全文便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那么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

(二)追根溯源,寻找主人

1.出示任务:

(1)思考:你认为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是瑶族老人吗?是梨花吗?是梨花的妹妹吗?是解放军叔叔吗?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2.反馈指导:

到小说的最后,通过哈尼族小姑娘,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深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继续帮助过路人,并且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接管了小茅屋;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心存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所以,小茅屋的建造者、照管者都是主人。

(1)通过寻找小茅屋的建造者是谁,进一步明确文章的线索,推动学生对文中人物内心善良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3.总结过渡:驿路上的行人得到了照顾,在孤独的旅途中,在漆黑的夜晚,在饥饿的疲惫里,是这间小茅屋给予了他们希望与温暖,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感恩在路上。那么,课文题目是”驿路梨花“,”梨花“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又有何含义呢?

四、聚焦”梨花“,体悟情感

(一)五写梨花,各有不同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讨论、交流。

2.反馈指导:

五写梨花: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学生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2)把握文本主旨内容。

(3)补充完善课堂笔记。

3.总结过渡:作者描写”梨花“贯穿了全文,也是文章的线索,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指是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那么,你能在课文中寻找到对”雷锋精神“传承的事例吗?

(二)梨花绽放,处处花香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体现呢?

(2)学生圈点勾画,总结概括。

2.反馈指导:

A.”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B.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C.哈尼族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D.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E.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1)学生要抓住文章的人物及事件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明确文中人物做好事的目的,以此来更明确地把握文章主题。

3.总结过渡:”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在学习了文本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三)驿路梨花,品味妙处

1.出示任务(PPT显示):

(1)思考: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2)学生自由交流。

2.反馈指导:

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1)”驿路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2)”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3)”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3.总结过渡: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与不幸,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这个社会便会充满真、善、美。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驿路梨花

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山峦层叠日暮作好铺垫

山陡人稀天晚担心露宿

意外看到梨花产生希望

小屋无灯无人设出悬念

第二课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课时目标:赏析精彩语段,培养社会公德心

一、导入新课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二、主题阅读,提升感悟

1、阅读篇目:《美丽的微笑与爱心》《滴水之恩》《指路小孩》

2、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

强调略读方法: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可以跳读。

哪个人物打动了你?因为他做的哪些事?

”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从”小人物“身上汲取营养,看看哪些是值得学习的?

3、小组合作,交流分享

从阅读的篇目中任选两篇,分别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读后感。

(参考格式:读了,我被触动了。由此联想到.这篇文章让我获得了这样的启示:.)

(或者读完后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品读心得。班级展示,各组选代表与其他组代表交流分享。教师点评小结。

学生充分阅读,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组交流后展示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适时评价,适当鼓励点拨。

三、拓展延伸,洗涤心灵

1.出示任务(PPT显示):在与文本、与作者的交流中,你是否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呢?如果哈尼族小姑娘想再一次修葺这个驿站,你想为她或者这个驿站做点什么呢?

2.反馈指导:

我想帮她再种一些梨花。

我想给驿站取一个名字:梨花思缘。

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我想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

……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文本中的精神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2)用关爱的情感去帮助他人,这也是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一种体现,也是对文本主旨的升华。

四、布置作业

本文构思精巧,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现在要求改作直接描写,以《梨花来到了梨树林》为题,根据课文有关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续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

情感意蕴课主题四: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课型:1+X(一篇课内精讲篇目带多篇丛书篇目)

教科书分析:

1.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这篇议论性散文,从浅显的问题出发,阐释了一个深刻人生的哲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没有尽责任,就是自投苦海。文章先提出一个常需思考而又困惑着人们的问题: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否定了”贫“、”老“、”死“,而是身背一种未了的责任,然后阐述为什么身背未了责任最苦。接着又论述了什么事最快乐,为什么”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最后得出身负重任者享受的是苦中真乐的结论,再通过责任能否推卸得出”最苦“与”最乐“关系的认识,使论题更加凸显,观点更加鲜明。

2.《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有关阅读训练的目标共十五项,基本指导思想是: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新课标下,语文课文一般分为精读课和略读课。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发现,阅读课教学在具体实施中经常出现两个偏差:一种是把”略读“全变成”精读“,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另一种是完全由学生课上或课下”自己看“,几乎没有收效。这两种情况都严重影响了阅读课的教学。

3.培养略读能力。首先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本大意。其次,化整为零,依照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引导学生整理并加以积累。最后,再化零为整,理清文脉,在对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感悟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深刻立意的认识。通过三个层次的略读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框架,从而形成对规范议论文的逻辑感知能力。指导研读文章。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以及7―9年级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以这样一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论据充实的议论文作范例,有助于学生总结,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了解议论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统一关系,为培养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学习议论文知识打下基础。

4.阅读理解程度与阅读速度是略读中的一对矛盾,因此,对略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阅读速度两者结合起来。本文乃梁任公经典演讲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语言特点,使略读与精读能力均得以提升。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又简洁的语言。由于七年级的起始阶段对带有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谈话、讨论、诵读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仿写句子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

七年级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少年中国说》《敬业与乐业》等文章片断,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文中俗语、古语、名言的意思与作用,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⒈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⒉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⒊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⒋”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⒈学习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⒉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巩固略读方法的应用

主题学习目标:巩固略读方法的应用,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习内容:《最苦与最乐》

语文主题丛书:《幸福的真意》《敬业与乐业》《幸福的人》

方法指导:先略读了解大意,再自读勾画,合作探讨,对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有引读之法。

教学过程:

1.略读课文,把握观点

方法引路:

1.以题目为抓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针对从题目中产生的疑问,略读课文,从文中找到作者的观点。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填在下面横线上。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默读思考,明白说理

默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完成以下问题。(用文中词语来回答)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3.归纳总结,明确思路:

4.举一反三,学会分析

默读第四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说明尽责任后是最快乐的?

5.总结全文,明确目的

默读课文第4、5段,结合全文,说说面对责任是我们应该逃避还是承担?为什么?

五、归纳总结

综合观点:(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第二课时: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主题阅读,提升感悟

1、阅读篇目:《幸福的真意》《敬业与乐业》《幸福的人》《学问与智慧》《最先与最后》

2、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朗诵,激发起学生昂扬少年情怀,增添一份神圣的责任感。

一、导入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请同学们齐声诵读:(ppt显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节选自《少年中国说》

二、拓展阅读

自主阅读丛书四117页《敬业与乐业》、135页《学问与智慧》139页《最先与最后》《幸福的真意》、《幸福的人》

划出文中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说说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写在书上。

思考、批注:

①幸福的真意是什么,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②如何敬业,如何乐业?

梳理心得,交流展示

三、能力迁移:

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ppt显示)

⑴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躬耕陇亩的陶渊明

⑵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⑶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⑷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三、学生交谈,发表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赠送寄语

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古文赏读课主题五:陋室可铭,德者居之出淤泥不染,持一身傲骨

学习篇目:《短文两篇》

方法指导:朗读赏析背诵

一、整体把握

1.《陋室铭》

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在当地居住的简易房子。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文章开篇四句,简洁有力。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芬芳馥郁。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再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无丝竹“二句则含有对比的意味,突出了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既像隐士,又居于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至”何陋之有“):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屋舍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

2.《爱莲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作者周敦颐是北宋哲学家,人品高尚,胸怀洒落。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后一部分则揭示了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作者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入题,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做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心意。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的心态,与陶渊明独自避世和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的区别的。接下来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语言精练而一气呵成。最后一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格。

第二部分,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在作者眼里,三种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逃避现实,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君子。到篇末,作者进而对”爱“做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里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二、素养提升

理解托物言志的文章,要引导学生从物象的特征入手,抓住理解”物“的特点,也就类比出作者的感受或思想了。这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陋室铭》的作者借”陋室“表达自己的志趣。他笔下的陋室,是”苔痕上阶绿“,读者从淡雅之色中可以感触作者的恬淡之心;是”草色入帘青“,淡雅中又生机盎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而”素琴“”金经“则暗示了质朴高雅的情趣。自然环境、生活情境,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明生动的”陋室“,也就突显了一个鲜明生动的”吾“(作者),从而使”德馨“的含义变得具体可感了。

《爱莲说》的作者则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具体地说,”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理解本文的主旨,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把握莲的整体形象,然后借助丰富的联想仔细寻味,这样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才会鲜明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读课文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熟了文章,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谁来说说在朗读课文时也没有不会读的字啊?)

3.谁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朗读的效果。

4.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词语理解

(2)重点句子

四、探究道理

《陋室铭》陋室可铭,德者居之

1.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的?

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和”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5.拓展延伸

(1.)阅读主题丛书4(221页)《新陋室铭》。

(2.)仿写:以”“铭为题

提示:学习铭,劳动铭……

师抛砖引玉:

为师铭

路不怕远,坚持就行;厄不怕近,拼搏就成。桃李不言,润物无声。春夏送笑颜,秋冬迎新容。讲解细入微,谈心意诚诚。课堂品文章,谈人生。摒世俗之影扰,涤纯净之心灵。古有孔夫子,今有陶知行。欣然曰:无愧今生。

《爱莲说》出淤泥不染,持一身傲骨

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说莲花的品格?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4.拓展延伸

阅读主题丛书4,160页《枫叶礼赞》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自主阅读课主题六:自主阅读课

自由选择阅读《崇德修身》其他文章(3课时)

读书汇报,展示分享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读书汇报展示交流

活动准备:

1、对丛书阅读篇目进行批注式阅读。

2、课后自主积累阅读。

活动目标:

・通过共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加强阅读积累,提升语文素养。

・通过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走向文章的深处,感受生命的魅力。

・通过个性化的推荐,将课外阅读引向更广阔的远方。

活动流程:

・书中内容知多少

看谁读得好?

形式:抢答。共20题。

规则:每抢到一题且回答正确,组内考评加5分。

・思想天空无限美

看谁读得深?交流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1、小组交流。按A-B-C-D的顺序发言,结合精彩语段,分享自己的批注,丰富自己的点评。准备班内精彩展示。

2、班内交流。可一人代表展示也可小组合作展示。

・书海凭你阅,天空任你飞个性推荐,图书漂流

送给亲爱的你:

上一篇:发展工业经济的思考下一篇:节能考试题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