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语言暴力浅析

2024-07-10

教师课堂语言暴力浅析(精选10篇)

1.教师课堂语言暴力浅析 篇一

浅析近五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语言特征

[摘要]网络语言暴力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问题,基于人们对网络的广泛使用和对各种事件的关注而产生,本文从冲突论的视角分析了网民个体进行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并分析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同时提出了建议及设想。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 冲突 功能 网络实名制 [中图分类号]C915 今天,许多人都已离不开网络,甚至有一些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络上度过。网络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信息,并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言论空间。然而随之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即网络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受侵犯和损害。语言暴力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伤害。而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一个帖子或报道,描述一件大众感兴趣的,或能激发社会内在情绪的事情,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传播平台演化成全民关注的公众事件,对当事人或组织造成不应有的压力,而且会影响事件的进程或司法判断,导致大大超过所犯错误的惩罚(张朝阳)。

网络语言暴力之所以存在,主要原因是发言人的身份有匿名性,并且很难对发言者所说的话去追究责任。对于这一点,也许有人会提出,现在由于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完全的匿名性已经不存在了。然而笔者认为,虽然现在在网上也存在着人肉搜索的情况,但是这只是针对个别人而言,对于其他大多数普通网民来说,是不会被别人进行大规模地人肉搜索的。因此,说那些发表暴力性语言的小网民是匿名的且无法追究其责任是说得通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毫无顾忌地发表着粗俗暴力的语言。

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性质和成因,张朝阳说“:施暴者不是某个人,而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是记者或发帖者对后果的无意识,是网站编辑为制作吸引人气的内容的转载行动,是大众易于相信的惯性。”张朝阳只承认网络语言暴力的无意识性。

但笔者认为,除了这种集体的无意识行为,网络语言暴力更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试用社会学经典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暴力: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性质(一)现实性冲突

是针对某一个人(名人)或某一件事所进行的网络语言暴力,因为某人或某事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因此在网络这自由的平台上发表他们的看法,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过激的言论。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推动事情的解决。等到事件平息并达到多数人满意的效果时,这些网络语言暴力就会消失。(二)非现实性冲突

1.不可否认,现如今存在着一些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人,他们对社会强烈不满,因此在他们浏览网页的时候,当看到他们不满的事情,都会忍不住要去骂一骂,以解心头之恨,并无具体的针对性。这些人有的可能伴有生活中的暴力或者自杀的倾向,需要心理的冶疗。

2.有些人是为了发泄情绪的需要,把在网上骂人做为一种自我放松的活动。他们可能是工作太累,人际关系出现了紧张,于是通过在网上骂人这种方式来缓解自已的情绪,进行自我心理的调节。有时当生活中的不顺利期过去之后,这些人会恢复过来,文明用语。

3.可能存在着一些有组织的反社会团体,他们刻意在网络上进行煽动、挑拨、蛊惑人心的行为,散布各种暴力话语,旨在分裂社会。笔者见过最多的是南北方人的对骂,有些不明白的网民跟在后面乱起哄,加深了南北方人民的不理解与偏见。如果有存在这种故意分裂社会的人和行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进行高度的重视。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暴力主要是由于发言者的匿名性及发言者为了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这种行为有时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但更多的是一种有意识行为。网络语言暴力的存在对一些人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伤害,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我们应当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净化我们的网络环境。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功能

网络语言暴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功能,其中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网络语言暴力比较显著的正功能就是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普通民众由于生活的压力或者是对一些事情不满时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的过量蒸气通过安全阀适时排出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科塞)。网络上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通过畅所欲言渲泄了个体的不快,减轻了个人的心理压力,也减轻了由于个人心理失衡而对社会造成的潜在压力。从这一方面来看,适当的粗口也并非一无是处。但是这种暴力语言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程度,或是演变为一种明显的对他人的人身攻击等,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就是网络语言暴力的负功能: 有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发布生活照片,无非是希望多结交几个网友,或者是向别人炫耀一下自己假日旅行目的地的风光,或是自己的独特着装,但这也为不怀好意的暴力推行者创造了条件。他们恶意修改原有图片,并肆意发表颇具攻击性的言论。由于网络语言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也有网友因为无法承受而自杀。

网络施暴者大多是匿名登录,有时一个人可以用好几个身份登录,最终人们看到的结果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同时向一个人发起人身攻击。而最为突出的,也就是最易受到攻击的是名人,在名人的BLOG里,名人们每天遭受着来自各地的谩骂,这对很多名人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伤害,有的名人也因为无法承受而自杀。此外,还有一些人有着仇官仇富的心理,对凡是和官员或是富人有关的报道都进行过激的言语攻击。最近,网络上有人将“教授”定义为“叫兽”,伤害了教授的人格尊严,等等。这些,都是网络语言暴力的极端负面影响。

因此,总的来说,虽然网络语言暴力有一定的正功能,但是其负功能已远远大于正功能,已经对个人、对社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三、建议及设想

(一)对网络上发表暴力性语言的网民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调查和了解

因为无法得知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工作以及收入状况,也就无法真正彻底地分析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所以,应当进行一些问卷调查及访谈,得到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对那些经常在网上发表暴力言论的人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这种行为的共性和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政策,尽量减少网络上的暴力语言。(二)发展网络安全技术

搞了几年的网络实名制至今不能真正地实行下来,其中可能是因为牵扯到了一些个人的或者组织的经济利益。网站、网吧、未成年网民,还有呢?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似乎都对实名制不太接受,这也是推行不力的原因吧。那是否是实名制的设置或者技术上出现了问题?是否应当加以改进,使实名卡的使用更加方便,且不伤害到人们的经济利益呢?毕竟实名制的目的是为了网络安全。

是否可以给每一台电脑的主机箱里都加一个小的读卡器(此项费用可由国家出钱,或由国家补贴),这个读卡器类似于网吧的那种插计费卡的计时器。(而网吧的电脑以后要配两个插卡槽,一个插计费卡,另一个插这种实名卡。)每一个需要上网的人必须去派出所办理一个上面存有身份证号及基本个人信息的网络实名卡,上网时,无论在家在单位还是在网吧,都必须插入此卡,方可通过网络验证,连接上网。此技术还需要联合各大宽带公司、电信、网通等,一起合作进行。技术要方便到网民将卡插入读卡器即可连网使用。同时,要做到对普通网民隐私的绝对保护,保证网民的信息安全。只有各大网站及论坛的高级网管才能有权限查看网民的个人信息,其他人无权查看。由于普通网民并不能看到别人的个人信息,因此上网的感觉与现在相比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当有人发表暴力性的言论时,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警告,警告到一定次数仍不听劝告时,就彻底封闭他的发言权。为防止有人用技术手段私自改动电脑的机箱线路,以达到匿名上网的目的,各网络、宽带公司要用技术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没有检测到个人信息卡,则无法连接到网络。这样便可以使人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网上文明用语。当然,此项技术的推行在一开始可能需要强制执行。【参考文献】

[1]科塞(著),孙立平(译).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4.[2]李贤斌.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分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2008,第5期.

2.教师课堂语言暴力浅析 篇二

一、“语言暴力”的现象和危害

教师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的现象由来已久。北京师范大学康健教授曾在已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中进行过几次主题是“回忆自己最难忘的教育经历”的调查。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写下“曾经是个孩子, 曾经渴望尊重”的年代, 被老师侮辱和语言中伤的痛苦经历。

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在1万多名中小学教师中征集文明用语和文明忌语, 老师们列出了两千多句文明用语和一千多句教师忌语。区教委筛选公布了40句教师忌语, 如“你无药可救”, “你真笨, 你真傻!”“白痴!”“闭嘴”、“低能”等, 这些“忌语”令许多家长大为震惊, 他们没想到孩子在学校里会遭受这样的心灵伤害, 而孩子们却声称已

经习惯了。

《“教师职业语言”中的批评教育口语研究》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先利用访谈法对8所城市、城乡结合和农村中学的部分学生、教师、校长及家长进行交流访谈, 调查教师平常使用的批评语言, 为问卷调查征集了典型的情景和语言材料, 再对8所中学的部分初、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统计显示, 36%的初中生和33%的高中生认为老师有时使用暴力语言, 9%的初中生和5%的高中生认为老师经常使用暴力语言。80%初中生认为, 教师的暴力语言使他们“学习压力更大”, “同学往往学老师这些语言去讽刺挖苦他们”、“不能专心听课”、“与老师关系不好, 害怕老师”、“人格造成伤害”、“厌学”、“自卑”、“引起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离家出走”、“自残, 自杀”。许多学生表示, 这种影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89%的高中生认为, 教师的暴力语言使他们“很没面子”、“心里难受”、“造成严重打击”、“情绪很低沉”、“师生之间有矛盾”, “伤自尊”, “厌倦学习”, “师生关系不再融洽, 学习不再快乐, 只会认为是负担”, “有可能自杀”等等

可见, 校园里“语言暴力”现象非常严重。这种“语言暴力”造成的伤害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语言暴力”侮辱了学生人格, 摧残学生的心身健康。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有自信, 有自尊, 他们幼小的心灵更为敏感和脆弱。“笨蛋”、“白痴”、“弱智”, 这样中伤的话可能让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毁于一旦, 给他们的心理蒙上很大的阴影, 甚至造成心理疾病。有的甚至使学生“感到沮丧”进而“离家出走”、“自残、自杀”, 他们厌学、逃学, 丧失前途和生活信心,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或自杀等严重恶果。据媒体报道, 重庆市渝中区初三女生丁某因为上学迟到, 班主任汪老师当着同学的面赤裸裸地贬损:“你学习不好, 长得也不漂亮, 连‘坐台’的资格都没有。”丁某遭此侮辱, 一时想不开, 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身亡。其次, “语言暴力”恶化了师生关系, 影响了教学效果。学生“讨厌老师”, “学习不再快乐, 只会认为是负担”。经常听到有孩子说在学校里和老师关系不好, 书念不下去了, 要转学或辍学等等。

二、“语言暴力”的根源探究

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奉行“师道尊严”、“玉不琢不成器”, 因此封建社会的各类学校中, 教师可以手拿戒尺任意责罚和打骂学生。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 是教师体罚学生和使用“语言暴力”的历史根源;教师职业素质、心理健康、应试教育制度和学生自身表现问题是“语言暴力”的现实原因。

1. 应试教育制度造成的心理压力

在应试教育和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下, 考试是老师的法宝,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 考试结果、升学率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也是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指标。学校、社会、家长对教师期望越来越高, 教师心理压力太大, 恨铁不成钢, 而“差生”便成了少数教师的“眼中钉”, “笨蛋”、“白痴”等语言遂成了家常便饭。

2.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低下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 是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 因此, 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和语言修养, 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和学生的心。但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低下, 没有深刻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有些青年教师, 缺乏教育经验和耐心, 喜欢以语言暴力取代循循诱导;有些教师人文精神缺失, 在处理师生关系时, 要显示自己的威严, 把骂人当做一种管理手段;有些教师为了追求个人快速评优晋级, 把学生当做急功近利的工具, 因此, 加剧了校园“语言暴力”的产生。

3. 教师心理不健康

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 教师承受巨大压力而形成不良心态是教师“语言暴力”存在的罪魁祸首。首先, 教育体制中的激烈竞争, 如评优晋级、按绩取酬等, 使教师工作压力很大。其次, 从心理学角度看, 他们选择了这个职业, 就要扮演为人师表的角色, 不得不常常掩盖和压抑一些真性情, 从而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再次, 教师工作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 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因此, 易造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 进而导致心理问题。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调查发现教师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问题, 如自卑心态严重、妒忌情绪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 约有5成教师存在心理障碍。这些“语言暴力”倾向, 正是教师在一种不自觉的状况下转移自己的这些心理情绪。

4. 学生表现不良

受社会大环境影响, 每个学校和班级里, 总有一些无心向学、调皮捣蛋、有不良行为的学生, 他们学习比较差、纪律松散, 影响了整个班风和学风, 无论教师怎么苦口婆心教育, 他们都没有改变, 进步也不大, 因此, 教师就失去了耐心, 出现了急躁、反感、厌恶等情绪, 批评时粗暴之言就会脱口而出。

三、“语言暴力”的解决办法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 使学生健康成长, 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因此, 要对教师的“语言暴力”进行矫治、监督、引导, 提升教师品格修养和批评艺术水平, 使教师真正在各方面都做到“为人师表”。

1.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现代教育思想中, 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塑造者、学生心灵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教师职责定位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新一轮教学改革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 教师要牢记新时期的教育使命, 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 在生活上热爱、尊重、信任和宽容学生, 做学生真正值得信赖的朋友;教学上, 建立和谐的教与学关系, 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杜绝任意责罚和打骂学生, 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2. 践行“爱”的教育,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教师要常带微笑, 多给予学生表扬与鼓励, 热爱、关心学生, 营造宽松、快乐、和谐的空间, 师生情感交融, 学生才能“亲其师, 信其道”, 才能快乐学习、生活与成长。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形成高尚的人格, 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进取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以适应教育领域和学生思想的不断变化;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做到依法从教。这样, 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高超的教学水平、良好的修养与人格魅力去感化、影响学生,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3. 缓解教师压力,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当前教育体制中的激烈竞争和社会、学校、家长给予教师的极大压力, 使教师的心理产生许多不健康问题。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要调整现行的某些不合理的考核制度, 降低教师的压力, 还要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 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让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 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释放, 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 平和稳定的健康状态。

4. 重视“语言暴力”问题, 加大查处力度

学校应重视“语言暴力”问题, 建立保护学生的监督机制, 加大对教师和学生的宣传教育力度, 设立学生投诉信箱, 及时处理出现的“语言暴力”问题, 以起到警戒的作用, 避免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或是不了了之, 以至于“语言暴力”问题在校园里肆意横行, 学生们只好默默忍受。

5. 研究批评艺术,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批评在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 但要注意批评的承受力和效果, 避免“语言暴力”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 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批评的艺术和策略, 达到最佳的批评效果。多使用如: (1) 开玩笑式批评, 开玩笑是一种积极的礼貌策略, 可以使老师在达到批评目的的同时, 避免威胁被批评学生的面子。例:别以为老师是猜字专家呀, 我可猜不出是什么字。 (2) 表扬式批评, 表扬别人在某一方面取得的成绩, 来含蓄地提出要批评的人在这一方面存在的不足。例:前面几位同学的课文背得多熟练, 要是其他同学也这么熟练该多好啊! (3) 先扬后抑式批评, 在批评他人时, 老师常常尽量做到礼貌, 避免唐突。例:你一向都很准时, 今天怎么了? (4) 借用规章和道德规范批评, 老师不直接提出批评, 而是通过陈述规章或道德规范来达到批评之力。例:学校规定乱丢垃圾是要被罚打扫卫生的哦。 (5) 非人称指向批评, 把重点放在学生所犯的错误或错误造成的后果上而不是直言不讳地批评学生, 从而保留了对方的面子。例:这两份试卷怎么错得一模一样呀。

3.关于教师的语言暴力问题分析 篇三

内容摘要: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只有运用文明和谐的语言才能够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语言要求一定要保持文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在这几年来,在我们的中小学校园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变少了,但是教师对学生辱骂、嘲讽、当众指责,甚至孤立漠视等现象却是屡见不鲜。教师的语言暴力在我国的中小学已是较为普遍的了,这种畸形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危害。社会、家长、教育部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 关键词:教师 语言暴力 沟通 一、概念界定

在普遍的观念中,对于“暴力”的理解一般便是使用武力对对方的肉体上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然而,如今西方社会对于“暴力”有着不同的理解,“暴力不必总意味着身体暴力,它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可以表现为用语言伤害一个人的情感和尊严”那么作为日常交际的语言可以作用一种暴力的形式存在吗?教师的语言在什么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语言暴力?本文将对此进行进一步阐述。通过对暴力及语言暴力概念的界定之后,可以得出运用暴力和语言暴力的人是在社会上或是评价体系中拥有一定的权力及地位的。而在我国悠久的师生观中,教师作为施教者,在面对学生时,无形中便拥有了一定的权利及地位。同时,教师之所以为施教者,便是因为其在资历上、学识上、年龄上均上高于学生的,因此教师相对处于权威的地位。虽然我国有一系列相关的教师与学生的权利及义务,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给予一定的保护。但是,我国在教师所行驶的权利上并没有相关的法律以明确的限定,特别是在教师的惩戒全中,出了体罚这一项被法律明令禁止外,其他超越肉体的惩罚的方法以及界限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因此,教师存在权力滥用的情况也多有发生。张雪梅通过列举教师语言暴力的具体表现把它定义为:教师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谩骂这种类型的言语,使得学生身心收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从语言学来看,教师的语言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有声语言,另一类是无声语言。有声语言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媒介。眼神、表情、态度等体势语言是一种无声语言,是教师语言中最重要的辅助语言。因此,“恶语伤人”是一种教师语言暴力,用冷漠的眼神、态度孤立弃置学生的“冷暴力"也属于一种教师语言暴力。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在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方面以校园暴力为主。国外学者的研究著作主要有:[德]哈贝马斯著,沈清楷译的《话语伦理学与真理问题》;法国乔治·索雷尔著,乐启良译的《论暴力》;英国米歇尔·艾略特著,新苗编译小组译的《反校园暴力101招》;美国伊文斯著,宋云伟译的《语言虐待》等。挪威作为世界上最早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并将此上升为国家的政治层面问题的国家。挪威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世界各类人士广泛的关注,其中有三位学生因遭受到了校园暴力事件而自杀。这使得校园暴力成为挪威政府极度关注的问题之一。1985年的日本,16位小学生因受到校园暴力伤害而集体自杀。这个事件震惊了全世界,然人们在痛惜悲愤之余的同时也在反思校园暴力这一令人发指的问题。自此,校园暴力伤害问题已然从学校教育领域的问题上升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此后学术界也开始了进一步对校园暴力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教师暴力语言的界定问题,国内也有部分学者的著作及文章作了论述。著作如徐久生的《校园暴力研究》,辛学伟的《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浅析》,胡东芳的《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檀传宝的《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等。文章如王红的《对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思考》,曹虹青的《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及根源探析》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辛学伟认为:“‘语言暴力是指用诋毁、谩骂、讽刺等歧视性语言,使他人精神层面遭到侵犯,它属于一种精神伤害。”国内学者对于教师语言暴力的界定已较清晰、完整、全面,为本文对于教师语言暴力的界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4.语言暴力作文600字 篇四

早晨,邢老师对我们说了一件不好的事情:思奇同学与另外一个外班同学是小学同学,两人见面会互相打招呼,一次,两人打招呼的画面被另一名女同学看到了,恰巧这位女同学倾慕于那位小学同学,看到这幅画面,嫉妒的火焰在心中熊熊燃烧,于是便写了许多小纸条来辱骂思奇同学,这纸条中还包含思奇同学在校表现以及个人家庭情况,而这些消息恰恰是本班同学向外透露的!很难想象,一个初中学生是怎样写出那些不堪入目的话语的,那些阴暗恶毒的话语深深笼罩在思奇同学的心中……我希望思奇同学能奋发图强,做到知耻而后勇。

吃完午饭回到班级时,邢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奇闻,外班的一个男生和他的班主任说他在我们班交了一个女朋友,上学期在我们班找了一个不是很好看的,这学期又换了一个好看的。邢老师以为他会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帅哥,结果在看到他的模样后却惊呆了。据邢老师的描述: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眼睛有些许的歪斜,样貌极其丑陋的一个男生。说到这,我不免有些好奇,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他的凭空臆想,还是真的如他所说呢?如果是事实的话,那又会是有什么样的女生能和这样的男生走到一起呢?而这个男生能说出这样的.话,他是不是某些地方有什么问题呢?不过话又说回来,我希望班上的女同学不要被不好的事情所打扰,要维护好自己的名誉。

5.教师课堂语言的魅力 篇五

著名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或以及师生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倒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那么,教师的语言如何才能有魅力呢?

一、要有智慧之美。教师的语言不同于一般人的语言,因此决定了教师的语言应该充满了智慧之美。教师语言的智慧美表现在学识渊博、通情达理,分析问题能抓住本质,遣词造句颇有功夫,表达准确,逻辑严密。而更主要的应该体现在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发事件能够反应敏捷,随机应变,迅速正确的作出判断,运用巧妙的语言、智慧的语言变被动为主动,在教育教学中时时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机智和主导作用。

二、要有个性之美。这与老师个人的性格、修养、情趣等紧密联系,因此不同的教师由于有不同的性格而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或清新活泼,似清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或沉稳刚毅,有缓有急;或诙谐风趣,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禁;或温馨柔和,不紧不愠,却又富有哲理让人慢慢品味咀嚼。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要追求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各具魅力的个性特征,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用语言熏陶人的作用。

三、有艺术之美。形象生动,描绘事物绘声绘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语言的音调和谐、优美、高低起伏,节奏鲜明,疏密有致富有色彩感。得体巧妙:教师的语言要符合教师的身份,大方、庄重,不信口开河,力求用最准确的语言恰当的表达内容。教师语言的巧妙之处还在于由一个内容过渡到另一个内容,让转入与过渡显得自然。对于突出重难点,解释疑惑有经验的老师只需轻轻一点,就使学生豁然开朗。富有幽默感: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学习效果最好,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指出:“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要“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亲其师”是最有效的办法,要做到“信其道”,在课堂展示你语言的魅力从而让学生感受你的魅力,也许是一条捷径吧!

1、讲述性语言:行云流水,一言一语皆幽默。

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教学语言,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2、问答性语言:巧设机关,一问一答求互动。

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犹如一个个路标,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老师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在一次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

3、情感性语言:春风化雨,一吟一咏润心田。

教育心理学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课堂上。老师那饱含着浓郁情感的语言,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4、激励性语言:点石成金。一字一句拨心弦。

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失当的、不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课堂激励俯拾皆是,或以含糊其辞的“答得不错”来回应学生的精彩回答,或一味给以“你真棒”、“好极了”的廉价表扬,而一些讲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追求所谓“完美”的教学效果,更是常常只提问和激励那些回答问题正确率高而且流畅的学生,而对那些思考问题较慢、回答问题经常出错的学生.则置之不理。

老师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温暖的抚摸,热情的期待,这些有声和无声的激励语言,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使学习变成了一件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也使课堂教学更加契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师与学生之问形成良性互动。

6.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 篇六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声音的控制艺术和讲课的语词艺术两个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分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力求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传递和延续人类文化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在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信息的互相传递,多数是凭借语言为中介来进行的。教师传授的知识能否被学生所理解,关键在于他能否把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通过语言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没有任何一堂课能离开语言去表达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不是严谨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头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大凡讲课受到欢迎的教师,其语言表达都充满了科学性、逻辑性、生动形象性、富有启发性和幽默风趣。正因为如此,孔子、夸美纽斯、杜威、赫尔巴特等界的泰斗们,无一不对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无论是满头银发的老教授,还是初出师门的新教师,无一不在追求着教学语言艺术的完美。本文将从声音和语词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语言的一些技巧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声音的控制艺术

课堂教学的语言,对于音量、音质、节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巧妙的对声音加以控制,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对声音控制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更会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合理的利用声音,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发音的技巧

讲课不同于闲聊,它要求音量灌满全教室,并且连续讲话的时间较长。有的教师不知道合理使用嗓子,不懂得发音的技巧,结果要么声音微弱,学生听不见,影响教学效果;要么扯起嗓子喊,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过分使用声带,造成声音嘶哑,损害自身健康。只有正确使用发音技巧,才会拥有响亮、动听的声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呼吸是发声的基础,“气息通过喉部声带的震动形成声音,再经过口腔和鼻腔协调合作产生“共鸣”,最后通过舌、齿、唇的协调动作发出各种音调,形成我们丰富多彩的声音。吸气是发声的准备,讲课时要求教师吸气多一些,吸得深一些。戏曲演员讲究“气人丹田”,就是在感觉上把气吸到小腹部,发声时总是感到小腹在用力。教师讲课虽不用这样的严格的要求,但尽量把气吸得深,声带才不易疲劳,如果讲课时感到胸部劳累,那就表明气吸得浅了,久而久之会损害自身的身心健康。

咬字不准,吐字不清,语言含糊,这也是教师讲课时常见的毛病。最有效的办法是经常进行朗读练习,选取精彩的文章段落,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朗读,有意识地注意字音的完整。最好能象曲艺演员那样,选两、三段绕口令,锻炼唇、齿、舌的协调活动功能,持之以恒便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第二、节奏的控制

讲课说话的节奏太快,是许多新教师易犯的毛病。主要原因由于教师精神紧张,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表面上看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教学效果却不佳。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语言的速度以每分钟90-120个字为宜。节奏过快,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学生的大脑对听取的信息处理不及,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教学语言节奏过慢,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精神涣散,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与效果。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学语言的节奏应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要求等各种因素相适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越要相应地放慢讲话的速度,增加停顿;当教师要通过描绘一件生动具体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教师的讲述可以快一些,这样能较顺利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要通过摆出了几件事实,启发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一个科学结论时,教师的语言要放慢,给学生以充分的推理判断和思考的时;当教师在归纳叙述科学概念、科学结论时,要逐字逐句清晰准确,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科学原理。

第三、声调的掌握

声调上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变化,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语言技巧。合理掌握声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语音语调的变化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变化的语言则是导致学生疲乏、精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

提高音量、降低音量、沉默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一般地讲,教学中讲到关键点时,或需要强调突出某个问题时,可以提高声调,放慢速度;在讲一般性陈述和过渡性的内容时,可用中低声调交替讲解加快语速;当发现学生出现疲态时,应及时更变语音语调,以引起注意,重新兴奋起来。

短暂的沉默是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引起学生注意教学内容,激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当教室内比较喧闹时,教师利用短暂的沉默,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比如,讲完一课的重点后停一下—然后再轻声地重复一遍。或向全班同学公开提出问题后,适当地有意地停顿,而暂不要求谁来回答。都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质量。

二.讲课的语词艺术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古代的教学论著《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讲课的教师,讲起来娓娓动听,引人人胜,不善于讲课的教师,则是平淡无味,使人昏昏欲睡。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先过语言艺术这一关。使课堂语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词准意切,通俗易懂

词准意切,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词语必须准确明了,不能含糊其词。有的论著中把其称为“教学语言的性”。它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无误,必须精确地表达知识的内涵。对各种现象的描绘,对概念、定义的表达,都要做到语言词准意切,不使人发生歧义和误解。比如:有的教师望文生义,对概念的解释不进行细致的推敲,“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法人就是负有责任的人”等等,这些解释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N对传授的知识也不能信口开河,今天说一样,明天说一样,让学生无所适从。即使学术上有争论的,也应该给学生讲明白,我们取哪种说法,使学生心中径渭分明。比如:在《教育学》的教学中,讲到教育的起源这一问题时,就有劳动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等多种理论,教师应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指出其优缺点,什么理论最正确,应采取什么理论。

既有书面语言的严密精确,又有口头语言的通俗易懂,顺口悦耳,便于说、听和记笔记,这是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我们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听懂、学会、练熟。其前提条件是教师使学生听懂。如果教师的语言吞吞吐吐、词不达意,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莫明其妙,这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有些书面语,学生不易理解,这是极为正常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教师还必须把比较难懂的书面语言变成比较通俗的口头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这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词准意切,又要通俗易懂,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第二、亲切热情,文明礼貌

亲切热情,就是在教学中语言要有亲切感,充满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多鼓励,以宽为主,以严为辅;不能老拉着脸,板着面孔。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这时一般都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再比如:一个学生作文没有按时交,他告诉教师忘在家里了,这时教师可以对他说:“是啊,为了写好这篇作文,你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可惜今天不能看你的作文了。这样让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礼貌用语,不仅在社交中运用,在教学中更应加以运用。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是教者,就可以居高临下,动辄训人。和学生说话也要讲礼貌。象“请”、“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让学生既感到与老师之间平等,又感到老师谦虚可敬。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常引用一些名人诗句、格言成语来表达教师的意思,同学们感到老师词语丰富、生动、文雅,也就更敬重老师了。

第三、生动形象,诙谐幽默

7.教师课堂语言暴力浅析 篇七

随着《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现代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不受到体罚、辱骂、性侵等暴力行为。而语言暴力的发生较为隐蔽, 没有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 逐渐呈上升趋势。教师的语言暴力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亚于体罚, 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抑郁、自杀等后果。这与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理应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重视。为了具体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情况, 笔者选取了长沙市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 各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问卷300份, 其中有效问卷287份 (小学94份, 初中96份, 高中97份) , 有效率为96%。

1.1 中小学生遭受体育教师语言暴力基本情况调查

从表1中可以看出:小学和初中有一半学生曾受到过体育教师的语言暴力, 高中生的情况相对好一些, 但也有超过1/3的学生受到语言暴力;调查显示, 男生受到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人数要比女生多得多, 主要是由于性别特点的影响, 女生比男生更文静、乖巧, 自尊心更强, 更乐于遵守课堂纪律, 因此遭受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女生很少。

1.2 中小学生对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态度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仅有极少数的学生对体育教师语言暴力“没感觉”, 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语言暴力对自身造成的心理影响很严重;从年级上来看, 高中生比初中与小学生对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看法更深刻, 这与学生的年龄和见识的增长有关。

1.3 中小学生对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反应

从表3中可以看出:小学生中有54%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语言暴力是老师为同学好”, 中学生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语言暴力会伤害学生人格尊严”, 并且有一部分中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没有权利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可见,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对于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认识也逐渐增加。

2 中小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

2.1 心理问题

体育教师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引起的, 由于中小学的体育课没有得到学校领导应有的重视, 导致学校对体育教学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 还出现很多主课教师占用体育课的上课时间去“补课”。在这样的氛围下让体育教师感到同为教师, 学校的重视及对待的程度区别很大, 造成了体育教师的失落感。由于经费上面的不足加上教育体制本身的问题, 体育场地、设备、器材没有得到更新和添置, 体育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出去进修、培训, 体育教师无论在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还是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上都得不到充分满足, 这种种因素都可能加重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 这一系列压力带来了负面情绪, 而这些情绪得不到有效缓解时, 学生就成为了他们释放压力的对象, 语言暴力也就随之产生了。

2.2 话语权失控

话语权从狭义上来说就是说话权, 即控制舆论的权力。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力。后现代哲学家福柯在《关于语言的话语》中这样论述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他说:“在任何社会里, 话语一旦产生, 立刻就会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在体育课堂上, 体育教师具有“话语权优势”, 更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这是因为在体育教师与中小学生的交往过程中, 学生是处于知识和智慧都基本上弱于体育教师的劣势方, 而体育教师掌握着课堂上的主动权, 在对待学生的行为上就更加随意。当体育教师认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后, 学生的表现仍不如意时, 就难以掩饰自身的不满情绪, 嘲笑、谩骂、贬低等语言暴力现象随之发生了。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对教师的语言表达方面的制约不够多,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应当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 以确保学生免受来自教师方面的心灵伤害。

2.3 课堂管理能力不强

在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方面, 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明显高于其他文化课教师。这是由于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活动场所基本上都在室外, 环境较为宽广, 体育教师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管理, 而每项运动都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 可见体育课无论在教学形式、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是与其他文化课大不相同的。体育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既要注意学生的安全, 同时还要把课堂秩序管理得有条不紊, 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这就对他们的教学组织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缺少相应的管理经验和能力, 在面对失控的课堂秩序时, 先耐心地说教, 但是发现这种方法不管用后, 便使用非理性的语言暴力来“教育”学生。而中小学学生本身就处于活泼好动时期, 体育课上的好动表现更加强烈, 大部分学校历来不重视体育课, 学生大多数也只是把体育课当成一门娱乐放松的课程, 在课堂上表现也因此更加随意, 无论对体育教师还是体育课程都丝毫不放在心上。在这种状态下, 体育教师一味地使用语言暴力来发泄心中的不满, 只会使学生更加地排斥体育教师和体育课, 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2.4 自身口语素养欠缺

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最重要的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体育教师教学用语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符合教学需要而逐步形成的, 作为一种职业语言它遵循与该职业相关的语言规律。部分体育教师不注意加强个人的学习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学识不够、修养不足、人格不够完美。这样就导致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责任心和爱心, 脾气也会相对急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不能以相互平等的心态处理与学生间的关系, 经常扮演权威者的角色,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说话过于随意, 不考虑学生的感受, 也不考虑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随口便对学生进行厉声斥责或尖酸刻薄地讽刺和挖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做到示范动作准确到位, 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口语水平, 掌握一定的口语技巧, 所以体育教师的语言修养相对于一般人的语言修养而言, 显得更为重要。体育教师的语言修养对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它可以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成败。尖酸刻薄的语言会抑制学生的思想与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厌烦的情绪, 进而影响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3 防止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对策

加强体育教师对语言暴力的危害意识是防止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首要任务, 体育教师应当自觉约束自己在课堂上的言行。可以通过宣传讲座等形式向体育教师展示语言暴力给学生带来的严重后果, 运用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加强学校对体育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重视, 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采取相应的监督手段或者举报措施, 对违反规定的体育教师予以相应的告诫或处罚, 为维护安定和谐的教学环境做出努力。

学校应当加强对于体育教师的培训, 并且不能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 更应加大对于体育教师个人道德素养方面的倡导。

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在对待体育教师与其他文化课教师上应一视同仁, 在对待体育课与文化课上也应保持相同的态度, 保障体育教师应有的工作待遇, 尽量减少体育教师可能受到的工作压力。

完善法律法规对教师语言暴力的制约制度, 使体育教师意识到自己没有权利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 从法律的角度维护学生的权益, 减低学生可能受到的心理伤害。

参考文献

[1]李长庚, 白素英.中小学教育“软暴力”现象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 2005 (11) :32-34.

[2]李秀娟.“教育惩戒”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科学, 2005 (22) :31-32.

[3]耿振勇.从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看教师口语素养的提高[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80-81.

[4]轰桂兰, 张霭云.对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理性思考[J].修辞学习, 2008 (1) :64-67.

[5]范运祥, 吴鹏, 马卫平.对体育教师课堂语言暴力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 :82-86.

[6]辛学伟.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浅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10 (23) :35-36.

[7]鲁晓平.教育语言暴力问题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12) :47-49.

[8]邢思珍.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话语权[J].当代教育科学, 2004 (7) :36.

[9]王红.对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8 (8) :49.

8.浅析教师语言与课堂效果 篇八

关键词:教师语言;课堂效果;基本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声音太小,声音太小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听不清楚。虽然老师一直在很认真地讲解,但是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分心走神,很难将全部的精力放在老师的讲解上。

2.声音太大。很多老师的大嗓门已经成了习惯。可是声音的大小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并不是成正比。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老师的声音越大,课堂效果越好。

二、教师语言在课堂调控中的作用

1.指示作用。即教师的发出指令,让学生去执行,使课堂积极有效、有序,平稳地往下进行。

2.沟通。教师用恰当的态度和语气与学生交流,理解和接受学生所反饋出的各种听课效果。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3.批评。教师用说理,宣布规则和决定的方式,说明自己决策的理由,使学生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以老师的身份制止学生的违规行为。

三、语言调控的基本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嗓子,还要讲究科学的语言调控,为我们的课堂添彩。

1.语调要饱含深情。老师的教学语言要力求“融情于声,以声衬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只有让学生在老师的语调变化中,不自觉地融入老师营造的语言氛围中,真正地做到师生一体,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2.音速要快慢适中。教学语言的调控必须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有目的地调换自己的语言速度,做到快慢适中。

3.教学语调还要与其他表情达意的手段协调配合。在具体教学时,老师的语调还要适当地配合仪态、手势、眼神、表情。如果老师讲到慷慨激昂时脸上却没有一丝庄严;讲到妙语佳境处,嘴角却没有浮现出一抹会心的微笑;对学生批评教育时,表情却显得冷漠和厌恶,那么,不管你的声音多么悦耳耐听,都不会吸引学生一直关注你的课堂。

4.慎用网络语言。作为21世纪的老师应了解我们身边的新鲜事物,这样我们在课外与学生交流时可以适当地选择网络语言,这是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课堂教学用语要慎用网络语言,在课堂上不同于课外。课堂上我们的教学用语应该是标准的、规范的语言。

总之,教师只有结合自身的条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在我们的语言教学法上进行创造和发展,才能形成既适于自己又适于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言习惯,才能最大限度地构建师生和谐的高效课堂。

9.教师课堂语言暴力浅析 篇九

关键词:教师权威;语言暴力;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3-013-2

一、教师语言暴力的含义与常见形式

1.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含义

对于暴力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暴力是有意地运用自身的力量或者外界赋予的权力,对自己、他人造成身体或者心理伤害、发育障碍、权益的剥夺等。和平理论的研究者者约翰·加尔顿(J.Galtung)则认为:暴力也包括对他人身心方面的潜力发展的限制行为。暴力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对权力的不合理利用,二是对他人造成肉体或精神上的伤害和潜力上的限制。那么,何为语言暴力?社会学家布迪厄更为明确地指出,将语言仅仅看作声音的外显形式、沟通的手段,实际上忽视了语言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具或媒介的本质特点[1]。语言是权力的一种表现方式,语言暴力就是以语言为手段的滥用权力的表现,并对他人造成伤害和潜力发展上的限制。

金生鈜指出,无论是体罚式的身体暴力、知识霸权、话语霸权,以及威胁、恫吓、打击人的自尊式的心灵惩罚,都是现实教育中教育权力泛滥、异化而成为教育暴力的表现。[2]教师权威属于教育权力的范畴,教师以语言为手段威胁、恫吓、打击学生的自尊,给他们带来精神和心灵伤害,是对教师权威的滥用。国内学者张志斌和张悦从教师的权力和优势地位出发认为:教师语言暴力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凭借外界赋予的权力和优势地位,对学生使用嘲讽、威胁、恐吓甚至谩骂等侮辱性语言,对学生的身心造成创伤的言语行为[3]。由此可见,小学教师语言暴力可定义为: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教师利用自身的权威优势,对小学生实施威胁、恫吓、讽刺、歧视等不文明、不道德的语言攻击行为,或者以语言为手段,强行支配和控制学生的言行,甚至思维方式,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并限制或摧毁受教育者各种可能性的发展的言语行为,是对教师权威的滥用。

2.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常见形式

以沈阳市某小学班主任孙某的不文明语言为例,29段音频记录着孙某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的恐吓威胁、打击侮辱、讽刺等不文明语言,有的不文明语言甚至涉及到学生家长。打击侮辱型语言:“你说你们就笨到这个份上了,我现在说话你们都不懂,我们都没法沟通……就这个傻班,咋办!”讽刺型语言:“你俩就这么杵着,一直杵到小学毕业,会说的你也不敢说,你就在那边畏畏缩缩,像乌龟一样地活着,就这么憋屈地活一生啊?“吭哧瘪肚、扭扭捏捏说不出来……就是监狱里的坏蛋被警察抓住了都没至于这样,监狱里犯大错误的都没至于这个德行啊!“小卷考我也判完了,×××是被我撕了,××是臭不要脸啊,别念了,滚回家得了你,出去要饭去!”甚至,一些不堪入耳的语言让学生家长也“无故躺枪”,如:“你妈吃药没?你告诉她,老师说的没治好,再换个地方继续治!”

二、小學教师语言暴力的归因分析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权威的错误理解和利用。教师权威是由教师的内在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构成的内在权威,与由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所赋予的外在权威的统一,是自愿性和强制性的统一,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自由发展为目的。教师对这四个维度的侧重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权威类型,对学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王阳在其关于小学生视野中的教师权威的调查表明:在小学阶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师的制度性权威的影响呈现减弱的趋势,而人格魅力权威的影响力在学生心目中越来越大,知识权威和传统权威的影响则始终都比较稳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越来越倾向于服从教师的内在权威,如果教师不能合理利用教师权威,就会在国家政策法规禁止体罚学生的前提下,以语言为手段,对学生造成不可挽回的精神创伤。

1.对教师权威内涵的误解

对教师权威内涵的误解主要体现在片面理解上,最常见的就是将教师的外在权威作为教师权威的全部内涵,过度依赖外在权威约束学生,而没有提高内在权威的觉悟,过于强调教师权威的强制力,忽视它的自愿服从性。这种强制性缺乏理解、爱与尊重,不能让小学生从内心服从于教师,进而就容易产生教师语言暴力。

2.对教师权威目的的误解

教师权威的目的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自由发展,其细节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偏颇言行和思想循循善诱;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他们的潜力;鼓励和认同学生的创新精神等。然而,有教育者却认为权威是为了使学生的想法和言行完全服从自己,并美名其曰:管理课堂秩序,为了学生成绩的提高等,强行让学生遵照自己的意图,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个性特点,抑制他们各种可能性的发展。当小学生达不到规定要求时,教师就很可能实施语言暴力。

3.教师的内在权威受到威胁

雅斯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权威来自于内在的精神力量,一旦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消失,外在的权威也随之逝去。当权威受到损害时,那么它就会抓住强权[4]。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内在权威影响越来越大,首先,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深入,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兼顾个性发展,学校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如对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其次,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知识来源多元化,这都对教师的专业权威带来很大的冲击;另外,当教师缺乏应有的师德、心理健康状况不好、教学态度不端正、人格修养差或能力不足时,他的个人魅力权威就会减弱甚至消失。当教师的内在权威受到威胁时,外在权威也会受到影响,用外在权威去约束学生的发展,易造成权威的滥用,进而产生语言暴力现象。

10.教师课堂语言暴力浅析 篇十

关键词:肢体语言课堂教学调控功能

在一项针对美国13个州的小学进行教师肢体语言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教师运用丰富、明确的肢体语言进行教学,让少儿的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能够调节学生情绪和课堂氛围,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那么,什么是肢体语言呢?简单说来,肢体语言就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它是教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姿态等。

研究显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55%的记忆内容由教师语态和体态引发,38%的记忆内容由授课内容本身决定,比如学生的兴趣爱好、熟悉程度;剩下7%的内容则处于混乱或流失中。

笔者综合多年教学经验,发现教师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调控功能:

(一)可以激发学习激情,增强学生信心

老师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当天的授课质量,从而决定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情况。试想一个呆若木鸡、言语寡淡的老师和一个表情丰富、热情激昂的老师,哪个更能感染学生?当然是后者!

因为单调枯燥的讲课容易使人疲劳,使人分散注意力。相反,如果教师在讲课时适当辅以手势、表情,就能够带动气氛,保持课堂的活泼生动。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往往能够通过眼神、举止将自己美好的感情和内心的想法传递给学生,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最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尊重被赏识,这对孩子来说也不例外。笔者发现在课堂上给表现积极的学生一个赞美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次热烈的掌声,竖起一根大拇指,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点点头,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信心倍增,学习兴趣更浓厚。

过去。我们为了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严感,常常板起面孔说教。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不被接受,因为这会被贴上不稳重不成熟的标签。素质教育实施后,我们不禁反思,其实教师的威严并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之上,因为这只会让学生感到压抑、紧张,并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二)可以有效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维护课堂秩序

传统的一张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式太死板,难以长久维持学生注意力。在学生注意力出小差,发生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后,我们通常也是毫不客气的批评指正。

新时期课改倡导教师角色定位由课堂活动的领导者转变为组织者、管理者,这就要求我们不能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即使对于最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们也不能企图依靠铁的纪律和揮动的教鞭来控制其课堂行为。

这时候,教师肢体语言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如对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放慢语速、提高声调或暂停讲课,并用目光震慑的方式来达到暗示效果。在眼神警告不奏效的情况下,教师再走到学生跟前,进一步明示,从而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确保教学目的的顺利实现。

对于有出小差苗头的学生。教师时不时投去柔和的目光,用眼神进行积极暗示,告诉他老师时刻关注他,期待他认真听讲,期待他积极发言,也能够“稳定军心”,将其游离的思维拉回课堂中。

上一篇:司机评优通知下一篇:九年级信念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