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翠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2025-01-01

王志翠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10篇)

1.王志翠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篇一

王志翠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陈庄镇中心小学“问题导学”教案专用 科目:数学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五年级 班 主备人 王志翠 二备人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第二 课时 项目 主 备 二 备 学 习 目 标 1、知识点: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认识正方体的棱长 。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 , 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3、情感培养(习惯培养)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重难点 重点: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问题预设(任务要求等) 教师点拨、总结等 (一)复习导入: 引导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 教师板书课题 “正方体的认识 ”) 问题提出(一):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二)、探就新知: 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 2、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学生独立观察,动手操作,组内汇报交流。 问题提出(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问题导学: 1、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对应知识点练习: 判断。 A、正方体有 6 个面、 12 条棱和 8 个顶点。 ( ) B、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 ) C、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D 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2题。(训练意图:巩固正方体的.特征。) 2、练习五的第8、9题。(训练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巩固正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4、从生活中找一个正方体包装箱,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 归纳总结: 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完全相等,有8个顶点。 正方体 长方体 小结:正方体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 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测量、讨论、交流,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完全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板书设计:正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的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完全相等,有8个顶点。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后反思

2.王志翠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篇二

主备人 主讲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掌握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并指导他们之间的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能熟练的测量简单的物体的长度并解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生变处处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 千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千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当堂训练,拓展应用

l击鼓传花,答对问题,才可向后面的作为传下去。

2分米=()厘米

1米=分米

7厘米=()毫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米

80毫米=()厘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在()里填上是适当的单位。

(1)一棵大树高4()

(2)回形针长是30()

(3)一根跳绳长是3()

(4)板凳高是90()

(5)蟮笔长是60()

(6)小花生赢l4()

(7)学校旗杆高8()

3、估一估,量一量。

估一估:讲桌高()长()量一量:讲桌高()长()4、量一量,走一走。宽()宽()

(1)量一量,自己的一步有多长?

(2)走一走,从教室前面的黑板走到后面的黑板要走多少步?

(3)想-想,教室-周大约有多长?

5、班级知识角。

(1)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是中国的杭州大运河,全长约l800千米。

(2)澳大利亚最大的袋鼠体长27分米。

(3)位于山东中部,号称五岳之手的泰山,主峰海拔高度1553米。

(4)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动物是蓝鲸,体长可达34米。

二、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个人补充及建议

板书设计:

2分米=()厘米

1米=()分米

7厘米=()毫米

6000米=()千米

3千米=()米

80毫米=()厘米

教学反思:

作业设置:

3.王志翠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篇三

崔仕友三年级第三单元第 一 课时教案

陈庄镇中心小学“问题导学”教案专用 科目:数学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三年级 班 主备人 崔仕友 二备人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课题: 简单的数据分析 第 一 课时 项目 主 备 二 备 学 习 目 标 1、知识点: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能力培养: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情感培养(习惯培养)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难点 重点: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难点: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出问题并加以理解。 问题预设(任务要求等) 教师点拨、总结等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1)、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2)、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问题(一):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提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2、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4、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5、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6、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问题(二): 横向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1、组内交流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3、讨论: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P40第1题。 (1)、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2)、先让学生把各种动物奔跑的最高时速和鸵鸟的最高时速进行数值的比较。 (3)、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直观地看出哪几种动物比鸵鸟跑得快,哪几种跑得比较慢,谁跑第一,谁跑第二。 问题链接(一): 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 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问题链接(二):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还可以帮我们决策。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板书设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横向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教后反思

4.王志翠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篇四

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时教案

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时教案 下冶二小 段素芳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理解并询问他人在过去时间里干了什么事情。 2、掌握句型: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did./ No, I didn’t. 二、教学重点 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句型: 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did./ No ,I didn’t. 三、教学难点: 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did./ No ,I didn’t. 四、教学过程 Warm-up (1) Hang-man game ( 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 read books) (2) Let’s sing:At a zoo. (3)Free talk.,并进行开火车训练。 Preview:动词原形、过去式操练 引导学生能快速地说出动词原形或过去式,先慢后快。借此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新句型。 Presention (1)出示图片介绍:This is John.What do you do yesterday?Did he go swimming?Did he go fishing?让学生听Let’s try,完成练习。(板书Did he…? Yes, he did. No, he didn’t..) (2)板书新结构,依次出示动词原形卡片,进行回答。 (3)介绍另一老朋友Mike .Ask:What do you do yesterday?Did he go fishing?Did he read bools?Did he clean the room? (板书)引导学生静听之后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4)listen 和分角色朗读。 (5)指生朗读,然后进行替换练习。 (6)请几组学生表演。 (7)Let’s find out. a.出示准备好的调查表格,与一名程度较好的从学生进行示范问答,并根据该生的`回答填写表格。 b.学生两人一组练习新句型,并完成Let’s find out.的任务。 c.请几组学生展示汇报。 Consolidation a. 出示一个事先填好的表格让学生进行问答练说,并汇报。 b. 看Yes,I did.|No, I didn’t.让学生自组问答或对话进行展示。 c. 学生抄写本课时的四会句子。 七、板书设计: Did you read books? Yes, I did. No, I didn’t.

5.王志翠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单词:blue, green, yellow, red, purple.2.能够说唱歌谣,并能理解其大意。

3.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我们多姿多彩生活的情趣。

4.能根据指令,找出相应的蜡笔。Show me your blue crayon.5.难点正确表述自己喜欢的颜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认读单词:blue, green, yellow, red, purple.2.能够说唱歌谣,并能理解其大意。

3.能根据指令,找出相应的蜡笔。Show me your blue crayon.4.难点正确表述自己喜欢的颜色。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单词卡片,以复习结合新授的形式,用一节课的时间,通过单词学习、图片结合、游戏竞赛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于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习惯。通过歌谣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貌和良好的语感。

四、教具准备:

单词卡片、彩纸。录音机和磁带。

五、教学过程 1.热身

听录音复习第二单元歌谣(Clap your hands ……),让学生边说边做,达到热身的目的。2.复习

复习字母操,分组竞赛。3.新课展示

(1)展示彩虹的图片导入今天要学习的是关于颜色的单词。(2)逐一展示单词,通过游戏竞赛的方式练习单词。

(3)在blue后画一个笑脸,说:I like blue.让学生重复。让学生说出他们喜欢的颜色。教学生自编Chant:I like blue, me too.I like green, me too.I like yellow, me too.I like red, me too.I like purple, me too.(4)复习短语:Show me your pen.导入Chant里的句子:Show me your red crayon.老师说句子,学生举相应颜色的蜡笔。(5)听录音认读单词,听录音学唱歌谣。4.总结

先让学生总结,后教师总结。5.布置作业 熟读Chant。26个字母写5遍。

板书:

Unit 3.Let’s paint.A PK B blue green yellow

6.王志翠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约分》第二课时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创设情境 :

1、提问: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

2、找出14和49的最大公因数,并且回答:两个数的公因数与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要认真观察和温故知新的好习惯。

(二)启发思维,自主探索 :

1、出示例2课件。怎样求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

(l)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

方法一:先分别写出18 和27 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

方法二:先找出18 的因数:①,2,③,6,⑨,18 再看18 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 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方法三:先写出27 的因数,再看27 的因数中哪些是18 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的因数:①,③,⑨,27

方法四:先写出18 的因数:1 , 2 , 3 , 6 , 9 , 18。从大到小依次看18 的因数是不是27 的因数,9 是27 的因数,所以9 是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

(3)集体研讨归纳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每一位学生都有爱表现的心理,所以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汇报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让学生达到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三)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找出下列两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和8

27和9

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课件出示:当2个数是倍数关系的时候,较小的数就是他们的最大公因数。

就用这样的方法快速说出5和30的最大公约数。(课件)

你能再举个这样的例子考考大家吗?

【设计意图】 “试一试”的练习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并巩固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完成教材第81 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

(1)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2)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 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增强练习课的兴趣性和知识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校民乐队排练时遇到了排队问题,让我们利用今天新学的知识帮他们解决吧:弹琵琶的有12人,拉二胡的有18人,弹奏每类乐器的孩子分别排队,要使每排人数相等,每排最多有几人?这时弹奏每类乐器的孩子各有几排? 每排最多有几人?(学生讲自己的想法)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

【设计意图】将练习分为不同的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梳理。同时感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归纳梳理,总结收获

(2分钟)

师:学校民乐队排队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吗? 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求最大公约数的重要性。让学生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不同的辅导材料以及不同的学习情况布置不同的作业。

【设计意图】将作业分为不同的层次,让不同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巩固提高。同时感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检测:A卷:

7.王志翠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篇七

循环小数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并能够正确进行区分它们之间 的关系.2、我要学会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3、激情投入,阳光展示,全力以赴,挑战自我.学习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等概念.学习难点:

培养应用能力,综合能力.收集生活中的重复现象.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观察课本33页400÷75的竖式计算,可以发现竖式中余数总是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继续往下除的话可能永远也(),所以它的商可以表示为().2、用竖式计算28÷18和78.6÷11,边算边观察余数和商的情况.28÷18

78.6÷11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3、()叫做循环小数.像上面的()、()和()都是循环小数.还可以写作:()、()、().4、自学课本34页,说说什么是循环节,再写出下列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3.2525…=()

0.45858…=()0.99…=()

0.3042042…=()

5、先计算15÷16和1.5÷7,再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自学课本34页,说说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

二、达标测评

1、在○里填上“=”、“<”、“>”

1.666○1.6

2.35○2.3

50.238○0.238 4÷5○0.8

1.23○1.233

2.72○2.72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2、判断

(1)、无限小数都是循环小数.()(2)、3.1415926…是无限小数.()(3)、0.5555是循环小数.()(4)、7.16161616是循环小数.()

3、服装厂原计划做120套西服,每套西服用布4.8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用布4.5米,原计划用的布现在可以做西服多少套?

4、计算下面各题,商是循环小数的用循环小数表示.5.7÷9=

1÷0.6=

4.62÷8=

2.42÷1.8=

1.42÷1.1=

10÷7=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5、0.275275……的小数部分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小数部分前100位上的数字和是().四、整理学案

8.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篇八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体验前与后、左与右的位置与顺序。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初步培养学生首先确立参照物,再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反应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体会前后,左右的相对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难点:

准确的区分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游戏,猜一猜同学的位置。

教师说位置,学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学习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转身,把你周围的同学介绍一下?

(1)出现两种情况:

说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介绍吗?)

说不出左右,(他这样介绍同学的,你还能怎么介绍?)

(2)比较,两种说法哪种更好?

(3)原来我们可以用左右来介绍两边的同学,这样说真清楚,你也能这样介绍你两边的同学吗?

(4)我们刚才用了哪两个词介绍我们两边的同学的?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板书:左右。

你的哪边是左边?右边呢?

指指你左边是谁?右边呢?

2、做游戏。

跟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举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脚向前一步……

3、练习

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都在左边走呀?

组织学生讨论,像前后那样得到结果:面对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学习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绍你的前后都是谁?

(三)、观察课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看到景物

学生认识上、下

三、巩固练习

46页试一试。

1、看参照物。

2、说出相对应的前后左右的车。

47页练一练

1、左右的练习。

2、相对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题: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9.王志翠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篇九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学习难点:

运用平移、旋转的图形变换思想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

问题:黑板上展示的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呢?学生对黑板上拼出的四边形进行识别。教师强调定义的两方面作用:一是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二是平行四边形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性质。问题4: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画图,亲身感悟平行四边形。教师画图示范。结合图形介绍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对角线等元素及平行四边形的记法、读法。

二、开放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教师提问观察这个四边形,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它的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2、学生利用学具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以使用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适当予以指导。

3、汇报:学生展示实验过程,相互补充探究出的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出的结论按边、角进行归类梳理,使知识的呈现具有条理性。

4、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说理,验证这两个结论。

教师小结:连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是我们常做的辅助线,它构造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熟悉的三角形问题。充分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繁化简的数学思想。

三、运用

P41例1、2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讲解。

四、练习

P42练习第1——2

五、总结: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实验、说理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六、作业

10.王志翠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篇十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1节

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理,能正确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经历比较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异同的过程,加深对笔算加法计算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笔算。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层次练习

(课件出示)

口算:30+20

50+26

92+4

61+25

35+32

3+45

13+72

44+53

(二)第二层次练习

1.请每位小朋友写两道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

2.写完后每位小朋友用竖式算一算。

3.把小组内同学的题分分类,有什么相同点或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加法、算理都一样。

不同点:有的需要进位,有的不需要进位。

小结:笔算加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第三层次练习

闯关游戏

1.第一关:计算

(课件出示)

0

+

+4

+3

+2

(先各自练,再指名板演,然后校对)

2.第二关:分蘑菇

课件出示第8题:

兔妈妈采了很多蘑菇,准备分给兔宝宝们。于是兔妈妈先分给每个兔宝宝一只篮子,咦?蘑菇上怎么有道数学题呀?原来兔宝宝们要找到蘑菇上算式的结果与篮子里的数相同才能吃到它。这下兔宝宝们可着急了,你们能帮帮小兔吗?

3.第三关:

在○里填上“>”、“<”、或“=”

4+38○40+38

76+21○99-5

67+9○69+7

83-3○83-8

57-5○38+17

25+47○35+35

提示: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结果的大小,有的题可以依据算理不计算直接比较,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简单推理能力。

4.第四关:实际应用

书柜里上层有38本书,中层有26本书,下层有34本书?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提示:学生能够选择需要的相关信息进行正确计算。

(四)小结并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对两位数加两位数进行了练习,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其实用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帮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呢。(板书课题)

【王志翠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教案】推荐阅读:

享受读书的快乐——王志芳11-17

优秀班干部事迹材料王志鑫12-26

上一篇:平面图形面积教学设计下一篇:父亲节感恩作文300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