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作品思想及感情如何表达

2024-08-02

《兰亭集序》作品思想及感情如何表达(精选3篇)

1.《兰亭集序》作品思想及感情如何表达 篇一

作品思想

一、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

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四、文章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

概要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品简介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2.《兰亭集序》作品思想及感情如何表达 篇二

一、要让学生深切领会“思想感情深刻”这一话题的内涵

所谓“思想感情”,就是指文中的景象、事件、人物、风情、活动等客观现象所触发的作者强烈的感官刺激、情绪反应和不同心情以及在作者心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念头、想法甚至感慨(即感悟与评价);而“深刻”则是指作者借文中的人、事、景、物的描述所寄托的意识、信念等方面的内涵。

二、要让学生明白文章结尾“思想感情深刻”的目的

强调记叙文结尾思想感情的深刻,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情商,激活思维深度,熟悉揭示事物的本质、丰富人、事、景物内涵的方法,由现象到本质,使主旨的揭示和提升向更深层次发展,进而反复锻炼其表达形式——或抽象、或形象、或寄托、或隐喻的创造性,最终达到凸显与深化主旨的目的。

三、要让学生努力尝试思想情感表达深刻形式的多样性

优秀的记叙文,结尾部分往往是水到渠成,或托物感怀,或触景思怀,或睹物感怀,或顾景兴怀,或柔远绥怀……,感人至深。不需刻意精雕细琢,只需选准立足点,选巧表达形式,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深化文章的思想情感,达到深化主旨,感染读者的目的。下面就结合具体文章,来谈谈几种最常见的深化记叙文结尾思想情感的形式。

(一)托物感怀 立足于对过去人、事、物的回顾和思考等,运用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形式,来再现曾经的情景,以达到释放自己内心思想情感的目的。

【例一】《枕着菊香入睡》,林夕子先后写了“每天,我都捡一撮野菊花泡茶”;“每晚,我都枕着野菊花入梦”……,自然引出文章的结尾:

说也奇怪,自从我枕着妈妈亲手缝制的菊花枕,我的睡眠又恢复了正常,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就连脸上可恶的痘痘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我真得感谢我的母亲,是她的一味爱心偏方让女儿安然入梦。夜深了,我泡了一杯菊花茶,枕着那个菊花枕,想着母亲在田间忙碌的身影,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激伴着幽幽的、淡淡的菊香在心头慢慢升起,让我幽然入梦。梦中,母亲佝偻着背,在山坡上寻觅灿烂芳香的野菊花……(《七彩语文(初中)》2013.9)

【点评】作者正是通过对菊香枕中父母爱子之心的娓娓道来,把淡淡的菊香与浓浓的亲情融合在一起,深沉幽婉,恬静自然,仿佛浓雾中一缕柔媚的光华,流淌着一个女儿对母亲的深深感念之情,感人至深。

(二)触景思怀 立足于过去经历、体验的娓娓道来,运用引论和臆论相结合的形式,抒发情怀,解开心结,与读者共享心底的那份积淀已久的情结。

【例二】在船里吃枇杷是一件快适的事。吃枇杷要剥皮,要出核,把手弄脏,把桌子弄脏。吃好之后必须收拾桌子,洗手,实在麻烦。船里吃枇杷就没有这种麻烦。靠在船窗口吃,皮和核都丢在河里,吃好之后在河里洗手。坐船逢雨天,在别处是不快的,在塘栖却别有趣味。因为岸上淋不着,绝不妨碍你上岸。况且有一种诗趣,使你想起古人的佳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古人赞美江南,不是信口乱道却是亲身体会才说出来的。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我谢绝了二十世纪的文明产物的火车,不惜工本地坐客船到杭州,实在并非顽固。知我者,其唯夏目漱石乎?(《塘栖》结尾)

【点评】“在船里吃枇杷”不仅是丰子恺深藏心底的童趣,也是一种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思的排遣,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江南情结。江南佳丽地,乡野清逸情,对诗趣的率性,对不文明的谢绝,真诚坦率,既富有艺术个性,充满审美情趣,又张扬自己的生活爱好。一句“知我者,其唯夏目漱石乎?”含蓄隽永,韵味幽远,道尽了心中永远难释的故乡情结。

(三)睹物感怀 立足于眼前人、事、景、物的描述,运用客观描述和形象感觉相结合的形式,表达自己某种特定思考和感受,以达到真实再现客观事物固有特征的目的。

【例三】奥马鲁镇是具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风情的古老小镇。有一列废弃的火车,电钮一按还可以发出轰隆的鸣声,烟囱中冒出火苗,让人回到欧洲19世纪的蒸汽时代。有一架飞机模型吊在那里,房顶上有一个人准备放下钩子将它吊起,还有一架老式的自驾车。这一处的实物看起来很陈旧,但给人以时代感和现场感,营造了浓浓的维多利亚气息。

古镇有一家电视台,游人可以随意进入参观,里面一名老年男子正在专注地播音。电台简陋古朴,让人们不时地重温着时代的经典。

整个小镇给人以怀旧感,别有情调。(李新《新西兰散记》2013.11)

【点评】文章结尾看似怀旧,其实是在欣赏古镇点点滴滴中所蕴含的历史韵味,钦叹古镇历史底蕴的承传者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执著,欣赏奥马鲁镇的维多利亚时代风情的醇正和格调的高雅。正是这种别有的情调,让游人会时时重温到维多利亚古老风情的魅力。

(四)顾景兴怀 立足于现实生活,着眼于未来发展,运用合理与不合理情绪辩论的表达形式,通过对自己或他人曾经行为的合理与不合理的反省,进行合理信念的辩论,进而形成新信念,以促成新行为的形成,进而达到补救的目的。这样,既深化了文章结尾的思想情感,又促动了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一箭双雕。

【例四】不过呢,这堂公开课的老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把宝钗贬斥了一顿。我坐在那里想,这些孩子是接受老师的观点呢,还是暗地里不服气呢?在我自己除非常识性的问题,是不太喜欢直接给学生一个结论的,而更愿意让他们自己去形成自己的观点的。

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路要走,他们思想的发展,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或许不用大人们来操心。这么一想,我倒觉得安慰了。

【点评】让孩子被动地接受成人的思维和信念,这是对孩子个性最粗暴的扼杀,其根源在于老师的“唯我独尊”的核心价值意识。合理的信念是尊重学习者特定年龄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合理的行为应该是让孩子们拥有自己的思维、思想和情感,让他们知道自己在读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这才是合理化的阅读。

3.《兰亭集序》作品思想及感情如何表达 篇三

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过程中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是对感知的材料进行综合、归纳的活动,是学生阅读实践中必不可少的方法。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情节,也就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我们阅读文章大都是先从了解文章的内容入手,即写人叙事的文章要了解谁做了什么事,写景状物的文章要了解描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然后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为把握文章的中心奠定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灵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即段意综合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常用的方法。例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第一大段主要写了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国;第二大段主要写了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第三大段主要写了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到祖国,而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他,阻挠他回国。最后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关怀支持下,钱学森终于和回到了祖国。

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概括中心思想最基本的方法。多数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是直接点出来,二是通过具体记叙的人和事去理解,去体会概括出来的。例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顾自己家庭贫困,毅然收养已故邻居西蒙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从中可以作者的写作目的为:反应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

上一篇:企业员工放假通知下一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