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2024-06-30

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17篇)

1.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篇一

一、走向生活,开阔视野,引发思路

社会即课堂,教育即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是一座语文矿藏,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既然如此,语文学习的时间就不应被限制在上语文课时,可在学数理化生、文史法时,利用各学科的发展丰富语文知识,可在与亲友、师长、同学、伙伴日常交往时,强化语文表述能力。

语文学习空间也不应该被缩小在狭小的教室里和手中的课本上,它可以延伸到图书馆、阅览室、市场、田野、游览胜地、报刊杂志、电视、因特网。我们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放开眼界,拓宽视野,超越课堂45分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投身于广阔丰富的生活天地中学语文练本领。例如,我有意识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节目,如挑战主持人栏目、对话栏目,学生们通过挑战法制天地主持人,知道了“标的”、“公诉”等法律术语,通过挑战生活主持人,学生们了解“股票”、“牛市”、“熊市”等知识。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即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路。

二、丰富实践,锻炼技能,积累知识

过去,我们认为学语文就是读读课本,背背笔记答案,写写模式化的作文,在课堂上学生是学生,教师是教师;上课是上课,学校是学校,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就要换个人,现在看来,这种学习语文方式是落后的,消极的,拙劣的语文学习,学语文的方法是灵活的,多元的,开放的。

学习的本质是参与实践,是在活动实践中尝试、发现、体验、感悟,获得新知实现超越与发展。因此要求每位学生都应有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的思想和准备。首先,鼓励学习参与生动活泼的课堂听说读写活动,把听说读写落实为学生具体实在的行为。比如读,就得要求学生去用心思反复朗读、默读、吟诵、检索、圈点勾画、批注质疑,善于发现,相机点拨,因势利导,使“读”取得实效。

其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如组织辩论、演讲、书法、征文竞赛活动,开展参观、访问、调查、宣传活动,创办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等,开展每项活动,都是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自我的良机,放弃了参与,也就放弃了学习,错过了进步提高的机遇。如教学《羚羊木雕》一文,由学生自行编排课本剧,亲手制作道具,自由分配角色,在表演过程中,用心揣摩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神态运用等方面表现出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和作品的思想感情,剧中“我”的扮演者在表演父母坚持让她向朋友要回羚羊木雕这一情节中,竞然眼含着泪大声的喊出“不”。

事后,同学们问她,你为何表演的如此动情,她激动说:“因为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剧中,同学们无拘无束表现自己思想、认识、情感,从中体会到朋友真诚的友爱,同时也明白“真正的友谊是一种理智的友谊”。课本剧的表演让每位学生都能破除狭隘的学习观,以极大热情使自己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在亲身实践中感悟语文的妙趣与魅力,在亲身实践中积累生活经验,锻炼技能,在亲身实践磨炼意志品质,情感心理。

三、质疑问难,培养个性,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已有观点和现成的结论,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书本,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其他同学的见解和主张。如在教学《三峡》一文的过程中,就文章的结构有不少学生通过自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绘三峡四季景致?作者为何将冬春两季放在一段描写?这样写的用意何在?还有学生提出文章景致描写的不饱满,更有同学提出文章可以修改,文章末尾写“渔歌”两句可删去。

针对提出的问题,笔者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拓宽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通过质疑、引导、解难,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三峡》结构的独到,学生从参与学习过程中品味出了文章的结构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品质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使学生主动学习,由“学会”变成“会学”。

四、感悟语文,发展情趣,灵活应用

语文不应仅是书本上纯理性化的语文知识,学语文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向生活。首先要求学生大量阅读优美时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了解新最快捷的信息,感受生活的主旋律,把握时代审美情趣。如定期举行配乐朗读比赛,在自读课本中,在报刊杂志上选取富有生活气息,反映当前时代风貌的时文,配乐朗读,围绕“谁读得最有感情”来进行读――评――议赛。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其次,让学生关注富有生活气息和表现力的流行语,如“网虫”、“日子在发霉”等,丰富学生的语言,改变了学生只从课本上学习语文的思想,感悟语文内在美,语言美,艺术美,发展学生情趣,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语文。

2.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篇二

一普通高校羽毛球课的教学现状

高校体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 然而目前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体育如何面对现实、展望未来, 切实摸索出一条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思路;如何改革高校体育教学,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配合全民健身,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是摆在每一位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由于社会的发展、国际的交往, 高校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部分高校现行的学年制教育体制已满足不了社会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国高校势必要采用新的教育体制, 改革旧的学年制教学, 以求得生存和发展。高校羽毛球教学基本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演示与表象演练教学以及重视规则和裁判法的学习、改进考核评价方法等教学措施。

二影响羽毛球课教学效果的几个因素

1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 掌握的羽毛球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教学过程中很难满足不同基础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不利于因材施教。

2体育场地、器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羽毛球是极易损耗的教学必需品, 消耗量非常大, 有时需要学生自己购买。由于部分国内高校在室外上课, 天气影响很大, 容易导致教学计划临时改变,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羽毛球的练习内容单调, 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安排过多, 课上变成了羽毛球运动竞技项目的训练课, 使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片面追求竞技效应, 运动负荷较大, 给学生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

5对学生的考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自身能力提高状况的评价, 严重影响了先天身体素质不足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进行教学。

三羽毛球教学中应采用的方法与措施

1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 分组教学法。由于大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接受能力等客观上存在着差距, 传统体育教学“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的做法往往造成“优生跑不快, 差生跟不上”的结果。为此, 我们在羽毛球教学中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 通过对学生专项素质的测试或对学生技术动作掌握情况的考查, 将原自然教学班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组进行教学, 各组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 之后根据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情况, 对各组学生进行必要调整, 促使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和提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针对性强。而对各层次的学生根据进步大小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又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竞争激励机制, 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

(2) 念动训练教学法。念动训练是一种心理念动的训练方法, 利用心理学中运动表象的原理, 反映了某一个具体的技术动作在空间、时间和力量方面的具体形象, 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联系, 是动作学习和动作完成最直接、最重要的过程。具体方法为:教师进行准确的动作示范和动作要领讲解两至三遍→学生全身放松, 闭目自然站立→教师讲动作要领→学生想象教师的示范动作并进行复制→反复想象复制动作→学生实际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学生实际练习掌握技术动作。

(3) 比赛教学法。比赛教学法是在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 安排学生两人或多人进行比赛练习, 从而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此方法对练习较为简单枯燥的技术动作尤为有效, 如:步法练习中, 安排两人进行步法比赛练习, 看看谁的步法准确、灵活、快速。

(4) 多球训练教学法。多球训练法是指在单位时间内, 通过连续、反复多次击球动作, 来增加练习强度。其中, 有一球一击练习和多球单独练习两种基本形式, 用来纠正错误动作和提高动作的准确性。

2运用多媒体演示与表象演练相结合的技术教学法, 加快技术动作的掌握

技术教学是选项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术不下四十种, 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能突出重点, 由学生自己去举一反三。为此, 我们在握拍、发球、击球和步法等四大类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动作, 如正反握拍法、发高远球和网前球、击高远球和扣杀球、上网和后退步法等等。然后将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相关技术动作制成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反复观看, 许多有条件的同学还拿去自己刻录优秀运动员精湛技术动作的光盘, 加上教师详细的讲解示范, 使我们的技术教学达到了起点高、起步快、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技术动作演示的基础上, 针对某些羽毛球技术速度快而连贯、不易掌握的情况 (如扣杀球等等) , 我们还尝试运用了表象演练法, 以加快和完善技术动作的形成。课上在观看了录相和教师示范后, 在教师的口令下,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闭目反复想象动作过程, 再想象自己在做这一动作, 使头脑中出现的动作表象与实际动作趋于一致。课外再要求在每天进行10-15分钟的表象训练, 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从而有效地避免那种在学习中机械模仿的现象, 不断纠正练习过程中的偏差, 加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巩固。

3坚持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培养锻炼习惯

目前,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 只有借助课外体育才能将大量的练习充分消化。课堂教学也只有与课外体育相互配合、齐头并进, 在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的有机结合中, 学生的锻炼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提高。羽毛球运动技术细腻, 比赛的技巧性较高, 对身体素质如速度、耐力、灵敏等更有较高的要求, 不进行长时间的自觉练习, 掌握技术动作、提高比赛水平是不太容易的。因此, 羽毛球教学十分需要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我们在抓好课堂理论和技术教学的同时, 还特别抓紧抓好学生的课外练习。课外练习有固定场地和器材, 由教师和班干部共同负责考勤。课外练习的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重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培养锻炼习惯。比如, 在教师集体辅导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自主组建兴趣小组或小型俱乐部, 并且在各小组和俱乐部之间经常组织交流比赛, 以相互帮助和指点, 共同提高。

4重视规则和裁判法的学习, 增进对专项的认识和理解

掌握羽毛球的规则和裁判法, 对于更好地认识该项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掌握各项技术和战术十分必要, 也为大学生们更好地组织课余比赛所必需。为了尽量少占用课堂练习时间, 我们采取集中学习与课堂间歇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课内外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第一次课安排集中学习, 将羽毛球规则和裁判法连同该项运动的特点及锻炼价值等知识, 扼要地加以讲述, 内容精练之后, 在课堂练习的间歇 (如安排在每次课的开始或结束, 有的放在课上比赛的间歇) 再进行重点问题的实地讲述。这样, 既便于学生活学活用, 又控制了课堂运动强度, 还节省了时间。临场裁判也被作为考试的一部分, 因此, 在课内外练习中, 分组教学比赛的同时, 各组学生都要求轮流进行裁判实习。这样, 通过一学期的选项课学习, 羽毛球规则和裁判法都较好地为学生们所掌握, 同学们对羽毛球运动也因此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增强了对各种技、战术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5合理制定考试内容和方法, 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 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 考试对学生和教师都能提供正确的信息反馈。因此, 合理的考试对搞好教学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制定考试内容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二是实战能力;三是规则和裁判法的掌握;四是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这项由教师和学生根据该生的平时考勤和锻炼情况共同打分) 。以上考试内容能比较全面地检验学生该项目的学习效果,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了他们课内外的锻炼积极性, 有利于他们锻炼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钱杰.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4) .

3.浅析小学班级管理措施与方法 篇三

【关键词】小学班级 管理建设 学生参与 激励策略

小学阶段是人生知识启蒙与品德素养建立阶段,在此期间,学生大量时间都在学校度过,班级管理对小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由于小学生在这一时期喜欢表现,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对小学班级管理,教师要善于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自身和群体发展规律。在班级管理中要多以民主方式进行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推动班集体整体教学素质的提升。

一、教师要真正懂得学生的内心

古人云:“亲师者,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级教学工作开展和管理的基础。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自身素质鼓舞感染学生,所说所做要让学生信服。师生之间的沟通联络还要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上,在班级生活上,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付出真心,关注他们身体、心理变化,对生病、情绪低落的学生能及时给予照顾安慰。在学习上更要关心学困生,要做到耐心指导,鼓励其求学上进,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能信任老师,听从老师教导安排。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比如一个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与其心智相仿,关系密切的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这样教师对班级管理就无法顺利进行。一个有心的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级,首先要能与孩子进行交流,细心观察,体会领悟小学生心理,能懂得小学生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班主任要改变家长思想观念,要形成对班级管理就是为孩子服务的想法。这样在与孩子进行相处,就能让学生愿意亲近老师,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做班级的主人

新课程理念中,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根本改变,不再是只能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个体。学生作为班集体的组成部分,就要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要让学生将班集体当作自己第二个家。要想真正发挥学生主人作用,教师要在班级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经营管理班级。要想将班级管理好,班主任要熟悉每一个同学,从中发现管理人才,培养班干部。要想管理好班级,首先要让班干部先管理好自己,在为同学服务过程中,能够起到感染、示范、带头作用。在这样班集体中,每个学生才会感受到自身存在价值,都会积极争取为班级建设献计出力,无形中增强了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荣誉感,对班级管理工作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班级建设管理上,设立目标激励机制

小学班级建设也要有长远规划和实施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可设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能凝聚全体同学向同一个方向努力。首先教师要设立班集体总目标,要从整体上与其他班级进行对比衡量,让学生有清晰认识,激励他们为了集体荣誉增强团队意识。其次要分配给每个人目标计划。集体荣誉的获得不是仅靠几个人就能实现的,需要全体努力。在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分类管理方法,先与班干部进行谈话,共同制定措施,要班干部以身作则,以自身素养影响带动其他同学。之后再与其他同学逐一恳谈,按照每位同学不同特点为其设定不同目标。最后在总结阶段通过召开班会进行检验,对努力上进、进步明显的学生以物质、精神奖励,可让优秀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取得学习进步的方式方法,并说说自己今后的发展规划,让小学生不在荣誉中迷失自己。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板报设计

班级的内部设计不应由班主任一人定夺,要在全体学生中集思广益,多角度展示小学生思想设计,体现自身价值。班主任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从设计美学角度营造班级文化氛围,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在板报设计过程中进行书画、图片、内容设计,然后让所有同学共同参与。在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是一次很好的团队协作体验,进而加强班级凝聚力。

五、构建良好的班风

一个班级的成功管理,班级风气的养成必不可少。班风对学生知识学习和思想道德养成有重要作用。班风的形成与全体师生同学共同努力分不开,它包含严明的组织纪律和融洽的学友关系,有乐观向上的学习氛围,同学间体现出友爱与关心互助。良好班风的形成,班主任首先要做到用心与孩子接触交流,在以有爱的语言、真心的关怀行动对学生产生影响,点燃学生的友爱之心、建设集体的热心、努力学习的恒心,让全体同学在这样良好的班级氛围中,共同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吉诺特.接受我的爱:老师如何跟学生说话[M].许丽美,许丽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21.

[2]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2.

[3]卢勤.写给世纪父母[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24.

4.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篇四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也不是学生学习监督者和控制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合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教师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侃侃而谈,充当主角,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感受成功的愉悦,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日益深入,过去那种追求学生整齐化发展的做法将不合适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将被当做一种教学资源。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从而达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成为教学的主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不同的服务,力求让教师、教材、课堂教学都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

二、钻研文本

新课程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教师自身要吃透文本,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否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是一句空话,‘人文’也就是废话,只能是毫无价值的楼阁吧了。

我执教了多年的语文,但每教学一篇新的课文,总是这样做的:首先读一遍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难不理解的词语,查字(词)典解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在一旁作上标记。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我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

另外,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材上作好标注,并且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好。重点词句的含义,写在一旁,课堂上参考。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已经掌握清楚了,我才开始写教案,而且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

一篇课文应该怎么上,我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对于不同的教师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把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否则说什么也是毫无意义的,做为一个教师,你教学语文首先就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放哪个在第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比传授学生的知识更为重要。但是,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这可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利用创设的情境来提问,这样做往往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善于利用这样的发方法,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发展智力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鲜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如果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5.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篇五

(2015—2016学年下期)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因此,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语文成绩需要我们每一个环节踏踏实实地教,学生扎扎实实地练。

一、下面就如何提高我班语文教学质量,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培养我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能学会学习,自觉学习,合理安排学习生活,这样会受益终身。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听课、说话、观察、思考、阅读、写作等学习习惯。

(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提高语文成绩肯定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语文,想上语文课。只有不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堂课中如何牢牢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更为重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准备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堂语言要有激励性、趣味性,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重点。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我争取运用趣味性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喜欢学习汉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激励性的语言,如 “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2、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可以应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背诵古诗、朗读课文以及写字比赛等,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3、多采用直观的教具、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单凭教师的讲述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具体。

4、游戏激趣。在识字教学中,能否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这是识字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令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因为低年级识字量大,课时紧,教师要想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的确很难完成。根据低年级学生顽皮、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喜欢游戏。教学中,我应该多把游戏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保证课堂40分钟的教学质量

要保证课堂40分钟的教学质量,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首先是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

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课堂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守纪律就是要求学生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不能做小动作,当然学生在思考和体验的过程中,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

2、其次是要上好每一堂课。

为了保证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平时我一定要认真地备课,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的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它既可以很大限度的吸引学生,也可以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多抽学生回答问题,多关注那些胆小的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多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

(四)抓好学困生的学习

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在提高语文教学成绩中显得至关重要,大部分学困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成绩低劣而丧失了学习信心,为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成绩,除了在课堂上督促孩子认真学习之外,采用家校联系方式,让家长多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经常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课堂上多关注他们,多向他们提问。

二、本学期的奋斗目标

通过本学期,我将会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期末平均分力争达到90以上,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95﹪。

6.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与方法 篇六

文章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作文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历练和持之以恒的实践锻炼。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做到每个学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一次作文教学都有所侧重,逐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切不可“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如,我们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新课标确立的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来确定中高学段不同的作文训练形式与能力训练重点:

中年级(第二学段)是儿童观察的活动的“敏感期”,观察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微性和概括性显著提高,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如自然景物、小动物、人物动作、人物外貌、人物对话和周围环境素描等),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即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典型性,形成典型表象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策略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作文要“对写话有兴趣”,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这不仅是一种教学要求,更重要的反映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重要向导。

1.命题引趣

题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情绪。新颖有趣的命题,能引发学生的习作情趣。小学生正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如果作文命题的范围过大、过笼统,缺乏趣味感、朴实感,必会造成学生作文的心理负担。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还会使学生对作文失去信心和兴趣。缩小作文的命题范围、肢解题目、化繁为简、循序渐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致的有效途径。

2.情境创趣

有趣的情境是习作的催化剂。创设一定的情境,犹如给学生再现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想象)。在作文之前,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很容易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

3.高分励趣

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可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笔者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调查,小学生极少看老师的评语,最看重的是老师给的分数。给学生的作文打高分,是激励写作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4.竞赛激趣

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喜欢比赛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一些写作大赛,或赛开头,或赛结尾,或赛观察,或赛想象,或赛系列日记„„学生在竞赛中尝到了竞争的乐趣,得到了个性的张扬,引爆了情趣想象的火花,续接了习作兴趣的链条。另外,竞赛游戏活动的本身,也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5.评价固趣。“激励”、“评价”是心理学上讲得两大功能。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两个心理功能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后的愉快,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传统的评价是“玉中指瑕”——找缺点找毛病。正确的做法是“沙里淘金”——找优点找亮点。特别是针对文章中的那些“个人的独特感受”,都倍加“珍视”。

二、限时作文策略与方法 在我们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往往忽视成文时间的限制,有不少教师常常将文题布置给学生后,让其带回家去完成,而把习作课时用来进行课文教学。表面看来,这样做既未影响学生的作文训练,又挤出了一些时间来学课文,岂不是两全其美。其实,这种做法弊多利少,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真正提高。对于限时习作,应该成为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层面。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和要求:在“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应该引入和建立当堂限时写作训练规制,使限时习作与非限时作文两者“双轨运行”、相辅相成。

限时习作训练有两层意思: 一是对学生写作而言,即所谓“写作过程限时法”。每次学生写作只能安排一个课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当堂完卷。40分钟完成400字,时间大致这样分配: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不超过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5分钟。40分钟写不完400字的,宁减字数不增时间,可以从实际出发,先要求写200字,第二次写250字,第三次写300字,第四次写350字,这样逐步加快,一直训练到40分钟能写满400字为止。

7.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篇七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应对措施

一、农村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问题

1、“填鸭式”阅读教学方法较为严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 在进行指导之前, 要详细剖析阅读内容, 让阅读教学课堂具有互动性、对话性。这样也会促进学生们自己独立思考, 反复深入学习阅读内容, 同时在阅读学习当中, 增强合作意识, 促进互动性。但是就目前而言, 我国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是“填鸭式”教学, 由于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比较落后, 无法与新课标达到一致, 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们单纯的看书识字, 没有明确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同时, 新教材所要求的“互动性、对话性”在农村小学当中也没有贯彻落实, 所以当今农村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仍然是一块比较薄弱的部分。

2、学生缺乏个性化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 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活动, 主要内容有想象、感知、兴趣、情感、记忆、意志、思维等等, 学生在阅读时通过这些心理活动, 对话高尚的心灵, 汲取人类精神。由于小学生在认知水平、个人经历、心理及其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所以众多学生阅读同一本课文也会出现各不一样的感受, 而这就是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受到学生主体差异影响以及语文教育人文性影响。因此,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 要区别对待存在这种差异性的学生。在新课程当中, 个性化阅读是一个新的标准, 个性化阅读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该被教师落后的观念所束缚, 更不应该以教师自认为的方式来替代学生的个性化思考。由于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没有重视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也没有专业设计个性化阅读方案, 进行阅读教学实践, 这样就导致学生觉得阅读空乏无味, 产生可读不可读的心态。

二、应对措施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才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在语文教学当中, 教师要突出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 从而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习惯。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这样就会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之前,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可以适当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来思考, 激发学生探究疑问的欲望。比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一课程时, 可以布置给学生一道非常富有挑战性的话题, 比如:阅读了这篇文章之后, 我们充当一回广告设计师, 给黄山设计广告语, 让全世界的人来了解黄山。通过这样的话题, 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充分进行思考。再比如教学《惊弓之鸟》这一课时, 在课前向学生发问:众所周知, 只有弓和箭才能射下一只鸟, 但是在没有箭的情况下, 这个人又是如何射下鸟的呢?给同学们制造悬念,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2、在语文教学当中要重视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 不能简单理解为整齐划一的阅读水平, 让所有学生成为优等生, 而是让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 拓展更大的阅读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时, 要充分发挥不同水平以及不同爱好的学生的特长。不应该让教师成为课堂中的主体, 而要让学生成为阅读课堂上的主体, 将这种观念进行转变, 有利于学生活跃课堂, 激发阅读的兴趣,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视野。在阅读教学课堂当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的感受和理解, 要教会学生破除桎梏, 从那些条条框框不合时宜的观念当中解脱出来, 让心灵在自由的心境当中去追寻语文的美, 张扬人性善良, 探求真诚的人格。

3、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为了促进阅读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学时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情境, 使得教学变得生活化。四年级课本当中, 有很多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文章, 这些课文与实际生活情况相差甚远, 抒发的情感让四年级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有点难以理解, 但是教师在阅读这些课文或者讲解这些课文时, 要注意缩小理念上存在的差距, 在教学中注重拓展教育, 让学生了解旧时候人们的贫困生活、红军长征所表现的艰苦奋斗的意志等等。只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4、注重阅读教学的延伸性

小学四年级的语文阅读, 书籍量有限, 而且学生对生活实际情况的了解也是相当的有限。要让学生在阅读时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是十分困难的。为了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教师应当注重阅读教学的延伸性。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课堂中,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探究, 从有限、桎梏的思想中解脱出来, 走向更加自由、广阔的天地。

三、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当中, 教师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阅读教学的目的, 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友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新课程研究 (上旬刊) , 2012, 05:89-90.

[2]查智琴.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现状及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4.

[3]张雪艳.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8.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篇八

【关键词】高等数学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8-01

在新时期发展形势上,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现了两种改革方向。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创新与优化能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在教学形式上,利用充足的教学资源以及合理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更快掌握高等数学知识。

一、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总结式的结合形式

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并做到相关知识的综合利用形式,以完成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首先,由于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相关的知识点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就要启发学生学会理解知识点,禁止一些死记硬背现象的发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要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培养目的,教师在该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题型,利用一个数学题,引入学生学会多个思维方式,在不同发展角度学会探索,并帮助学习在这种教学中体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说,学生的多思维角度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变化、利用总结式的教学形式,期间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能将高等数学中的各个环节联合起来,以促进教学课堂的完整性。

(二)提纲式的结合形式

对于提纲式预习形式,在高等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前进行预习,提高提纲式的教学质量,还要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高等数学知识以提纲式的方式进行展示,使学生能更容易掌握知识点,帮助学生在高等数学中提高知识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在对微分方程进行急求解过程中,首先,要对方程的形式进行求解,g(y)dy=f(x)dx,然后在分析方程的主要解法,并对分离变量法进行分析。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可以先写出分离变量的方程式,在对两端的积分进行求解,并得出隐式通解,最后将隐函数显化出来。

(三)教学过程的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教师针对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任务中,要注意以练习的方式讲解重点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优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要接受理论知识,还要促进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化,使学生能掌握高等数学知识的有效应用与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反函数性质教学中,在一个坐标平面内,对y=f(x)、x=g(y)的图形是关于直线Y=X对称的。学生在能够掌握反函数的性质之后,还要学会将直角坐标系画出来,并以直观性的相关知识表现出来。

二、教学形式上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教学形式的改革

随着网络教学形式的不断改革,学生的上网时间也得到不断延长,该现象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在该形式下,利用网络实施教学能促进良好的改革方向,在高等数学教学活动中,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学会创新,并自己对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编写、设计,然后将已经设置好的教学方式放在校园网站上,该现象不仅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还能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从而在总体形式上提高教学质量。

(二)师资情况

目前,高校教师存在严重的短缺现象,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高,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降低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一些研究生跟随助教进行听课学习,并帮助教师完成课上的辅导工作。不仅有效的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还可以利用使教师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教研工作,从而为学生难题的解决提供较大方便。

(三)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总体知识水平,应不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在考核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在平时教学期间,还要有效提高差等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抽查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平时不仅仅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应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而且,教师还应主动关注这些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多提问;在生活中还要多关心,并尊重该类学生。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不仅会增加信心,还能在以后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总结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提高高等数学质量的主要形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将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基础条件,并以学生为主导方向,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不断学会创新,以促进应用能力的新时期改革。

参考文献:

9.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创新论文 篇九

【摘要】

数学是义务教学阶段的重要科目,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学内容。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事业,也应当在新的时代深入改革,展示新的景象,提高育人的综合效能,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数学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方面,也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进行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数学学科在人才培养和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效用。基于此,从多个角度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学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10.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篇十

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在各教育阶段的不断渗透,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微课教学、字理教学等已经被得到广泛的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保证各种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发挥自身真正的价值,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精心的设计,能使其体现出教学方式的个性化特点,使相应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能对教学知识重难点进行突破,使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一、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采用字理教学

(一)在象形字识字教学中应用字理教学

象形字是语文指事字和形声字的基础,其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特点,所以在进行象形字教学的时候应该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图片,再讲解古体汉字,然后再进行楷体汉字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汉字图片,然后将古体字的演变过程向学生讲解,之后再向学生分析楷体字和象形字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楷体字的字形进行分析,从而对字义进行理解。

比如,教师在进行“山”字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学生绘制山川简笔画,然后再向学生进行“山”这一文字的古代文字,学生在观察这一简笔画之后就能了解到甲骨文就是根据山川轮廓演变来的,接着再向学生进行“山”字楷体,将其与该字的古文字相比较,引导学生观察“山”字的与山峰形状相像,在观察字形的同时,对汉字字义有所了解。再这样的教学形式下,能帮助学生对象形字的自学提供指导,达到由此及彼的教学效果。再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象形字,像木、水、弓等,然后指导学生自己绘制简笔画进行汉字识记。比如,教师在进行“弓”字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弓”的简笔画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将图画的形状进行解说,再对字的形状仔细观察,再讲一讲两者的相似点。在对比中,学生就能对“弓”字是如何演变形成的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掌握自主理解学习象形字的能力。

(二)在小学语文指事字识字教学中采用字理教学

指事字属于独体字,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能不能采用与象形字相似的教学方法进行指事字的教学,需要根据构成方式进行指事字的分类和归纳教学。比如,像针对“下”和“上”这样一种具有符号特征的字,一般都只需要向学生强调字形和演示字义。教师在讲解这样一类汉字的时候,只需要让学生对汉字的上下空间概念进行理解。如果要带领学生对这一类汉字的演变进行观察感受,反倒会使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学习造成负担。

另外,在进行指事字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为学生讲解象形字之后,对指事性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进行重点讲解。比如“本”字的构成,即是在象形字“木”上部加上一横,代表树木的根茎,这个字的延伸字义既表示为事物的根本。这样一来就能将看似不好理解的指事字生动形象化,与此同时,还能还能满足新课标对学生审美情趣的要求。

二、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教学

(一)应用微课将识字教学具体化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属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效率并不高,还会影響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学生整个教学生涯中重要的基础教学,是学生的学习起步期,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微课将所学文字与实物相结合,或者通过微课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与文字相联系,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识字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版《坐井观天》这一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坐井观天”的动画视频,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然后在学生保持较高兴趣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学习文字,这样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微课视频中,学生也能通过所观看的动画大体了解到“坐井观天”这一词语的意思,教师在之后的教学讲解中就会有较大的作用。

(二)应用微课将识字教学生活化

在进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掌握学生的兴趣,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站在实际角度,将学生的生活与识字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然后再围绕着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或者说实际物品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此加深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以教学内容为主题,引导学生围绕着固定的主题思考和探索。

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人教版中《耳口目》这一课程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将“耳”“口”“目”等文字配上相应的图片、象形以及读音,然后制作成形象的微课视频,并将微课视频提前给学生,让学生能在预习的时候对这些文字的读音、形状以及意思有基本的了解。然后在课后为学生通过微课平台讲解在课上没有理解的字词,让学生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另外,微课还能为有多余时间和有较高兴趣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语言、文字等知识的自主学习,以此拓展自身知识面,在逐步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识字基础上提高自身识字技巧和表达能力。

三、总结

11.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篇十一

一普通高校羽毛球课的教学现状

高校体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高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然而目前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体育如何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切实摸索出一条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思路;如何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配合全民健身,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是摆在每一位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由于社会的发展、国际的交往,高校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部分高校现行的学年制教育体制已满足不了社会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高校势必要采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旧的学年制教学,以求得生存和发展。高校羽毛球教学基本采用分层次分组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演示与表象演练教学以及重视规则和裁判法的学习、改进考核评价方法等教学措施。

二影响羽毛球课教学效果的几个因素

1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掌握的羽毛球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过程中很难满足不同基础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

2体育场地、器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羽毛球是极易损耗的教学必需品,消耗量非常大,有时需要学生自己购买。由于部分国内高校在室外上课,天气影响很大,容易导致教学计划临时改变,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羽毛球的练习内容单调,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安排过多,课上变成了羽毛球运动竞技项目的训练课,使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片面追求竞技效应,运动负荷较大,给学生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

5对学生的考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自身能力提高状况的评价,严重影响了先天身体素质不足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进行教学。

三羽毛球教学中应采用的方法与措施

1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分组教学法。由于大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体育基础、接受能力等客观上存在着差距,传统体育教学“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的做法往往造成“优生跑不快,差生跟不上”的结果。为此,我们在羽毛球教学中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通过对学生专项素质的测试或对学生技术动作掌握情况的考查,将原自然教学班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组进行教学,各组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之后根据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情况,对各组学生进行必要调整,促使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和提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针对性强。而对各层次的学生根据进步大小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又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竞争激励机制,大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

(2)念动训练教学法。念动训练是一种心理念动的训练方法,利用心理学中运动表象的原理,反映了某一个具体的技术动作在空间、时间和力量方面的具体形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联系,是动作学习和动作完成最直接、最重要的过程。具体方法为:教师进行准确的动作示范和动作要领讲解两至三遍→学生全身放松,闭目自然站立→教师讲动作要领→学生想象教师的示范动作并进行复制→反复想象复制动作→学生实际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学生实际练习掌握技术动作。

(3)比赛教学法。比赛教学法是在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两人或多人进行比赛练习,从而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此方法对练习较为简单枯燥的技术动作尤为有效,如:步法练习中,安排两人进行步法比赛练习,看看谁的步法准确、灵活、快速。

(4)多球训练教学法。多球训练法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连续、反复多次击球动作,来增加练习强度。其中,有一球一击练习和多球单独练习两种基本形式,用来纠正错误动作和提高动作的准确性。

2运用多媒体演示与表象演练相结合的技术教学法,加快技术动作的掌握

技术教学是选项课的重点内容之一,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术不下四十种,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由学生自己去举一反三。为此,我们在握拍、发球、击球和步法等四大类中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动作,如正反握拍法、发高远球和网前球、击高远球和扣杀球、上网和后退步法等等。然后将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相关技术动作制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反复观看,许多有条件的同学还拿去自己刻录优秀运动员精湛技术动作的光盘,加上教师详细的讲解示范,使我们的技术教学达到了起点高、起步快、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技术动作演示的基础上,针对某些羽毛球技术速度快而连贯、不易掌握的情况(如扣杀球等等),我们还尝试运用了表象演练法,以加快和完善技术动作的形成。课上在观看了录相和教师示范后,在教师的口令下,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闭目反复想象动作过程,再想象自己在做这一动作,使头脑中出现的动作表象与实际动作趋于一致。课外再要求在每天进行10-15分钟的表象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有效地避免那种在学习中机械模仿的现象,不断纠正练习过程中的偏差,加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巩固。

3坚持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培养锻炼习惯

目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借助课外体育才能将大量的练习充分消化。课堂教学也只有与课外体育相互配合、齐头并进,在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的有机结合中,学生的锻炼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提高。羽毛球运动技术细腻,比赛的技巧性较高,对身体素质如速度、耐力、灵敏等更有较高的要求,不进行长时间的自觉练习,掌握技术动作、提高比赛水平是不太容易的。因此,羽毛球教学十分需要实行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我们在抓好课堂理论和技术教学的同时,还特别抓紧抓好学生的课外练习。课外练习有固定场地和器材,由教师和班干部共同负责考勤。课外练习的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重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培养锻炼习惯。比如,在教师集体辅导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组建兴趣小组或小型俱乐部,并且在各小组和俱乐部之间经常组织交流比赛,以相互帮助和指点,共同提高。

4重视规则和裁判法的学习,增进对专项的认识和理解

掌握羽毛球的规则和裁判法,对于更好地认识该项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掌握各项技术和战术十分必要,也为大学生们更好地组织课余比赛所必需。为了尽量少占用课堂练习时间,我们采取集中学习与课堂间歇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课内外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第一次课安排集中学习,将羽毛球规则和裁判法连同该项运动的特点及锻炼价值等知识,扼要地加以讲述,内容精练之后,在课堂练习的间歇(如安排在每次课的开始或结束,有的放在课上比赛的间歇)再进行重点问题的实地讲述。这样,既便于学生活学活用,又控制了课堂运动强度,还节省了时间。临场裁判也被作为考试的一部分,因此,在课内外练习中,分组教学比赛的同时,各组学生都要求轮流进行裁判实习。这样,通过一学期的选项课学习,羽毛球规则和裁判法都较好地为学生们所掌握,同学们对羽毛球运动也因此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增强了对各种技、战术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5合理制定考试内容和方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考试对学生和教师都能提供正确的信息反馈。因此,合理的考试对搞好教学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制定考试内容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技术的掌握程度;二是实战能力;三是规则和裁判法的掌握;四是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这项由教师和学生根据该生的平时考勤和锻炼情况共同打分)。以上考试内容能比较全面地检验学生该项目的学习效果,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课内外的锻炼积极性,有利于他们锻炼习惯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钱杰.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12.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篇十二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能力特点差异。“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 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开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按照同样的要求、同样的进度进行教学, 就难以兼顾所有的学生, 影响了教学效果。引入“分层教学”的模式, 一方面, 可以避免部分学生由于内容偏简单而丧失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还能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在分层教学理论基础上, 阐述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设计, 使认知能力和个性特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次教学理论概述

1.分层教学的概念

结合小学语文课程的实际, 本文将分层教学定义为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 具体来讲, 在小学班级授课的前提下, 结合个体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认识状况等几个方面的区别对学生分类, 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2.分层教学的意义

在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的情况下, 分层教学的实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1) 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差异, 分层次教学能够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差异。在尊重这些差的基础上, 指导其进行语文思想与方法的领悟, 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将学习能力和个性程度相近的个体集中在一起, 能够更好地把握水平相近的个体的认知规律。一方面, 有助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另一方面, 也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丰富。

(3) 个体的语文能力存在差异, 但并不意味着其智力水平和学习潜力有着本质的差别, 所以, 分层次教学能够提高各种层次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三、分层次教学策略探讨

1.划分教学层次

如何划分教学层次, 是分层次教学实施的关键。结合笔者所在的小学实际情况, 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以及具体的培养目标, 划分分三个教学层次。

(1) 层次A:基础层

基础层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的思维训练, 使之能够掌握常用的语文思想, 在此基础上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2) 层次B:基本层

基本层的重点, 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会以语文语言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 最终努力成长为具有较扎实语文基础的学生。

(2) 层次C:优势层

优势层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素质, 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探索与创造的能力, 学会灵活运用语文知识, 发展自身的爱好和特长。

2.划分学生层次

通过问卷调查和成绩测试、个性评测等方式, 结合学生对语文的爱好与具体专业, 学生进入相应层次进行培养, 从而以适合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进行分层教学

在教材内容的设置方面, 应在突出语文的基础地位的前提下,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在保证基本内容讲授的同时, 结合学生层次与具体专业, 进行分层教学。

4.具体方法与策略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不再沿用传统的教学策略, 而是引入了分层教学辅导的模式。

(1) 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 应该紧密结合各层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层次较低的学生设置较低的起点, 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在设计相应习题时, 结合学生的的实际以小跨度、多步骤的方式使之达到语文知识的认知与记忆。对层次交稿的学生则可以引导其提升进度, 通过适合的学习梯度, 在学生能够负担的前提下, 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增强学习信心与兴趣。由此, 对于层次A:基础层的学生, 备课时将重点置于基本方法与基本能力;对于层次B:基本层的学生, 备课时将重点置于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而对于层次C:优势层的学生, 备课时将重点置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 分层辅导

分层辅导,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策略。可以在实际讲授中, 将一个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小的项目, 项目之中的基本问题和拓展问题分别分配给层次不同的学生, 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学习的机会。在作业的设计上, 可以把基础题、能力题、灵活题分别配置给基础层、基本层、优势层的学生, 分别起到查漏补缺、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的作用。

(3) 合理评价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 首先应该引入纵向发展评价模式。摒弃传统评价中过于注重学生之间横向比较的方式, 转而在正视学生个体特征的前提下, 一方面,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 注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是否取得了突破性的技能和水平提升, 从而激励学生维持学习的积极性, 力求取得更大的进步。此外还应在学业成绩考察的基础上, 考察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等, 真正实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 科学测试

在测试方面, 结合具体的层次划分, 可以将考试题目分为难度不同的层次, 如可以分为基本题目、解决问题的题目以及创新能力的题目等, 建立层次不同的测试体系, 采取灵活的测试形式, 真正测评出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在阐述分层次教学理论依据的基础上, 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 论述了为适应学生中所存在的个别差异而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实践, 本文的目标为层次互不相同的学生构建更加适应其个性特点和知识需求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2010.

13.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探 篇十三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小学英语有效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索,将小学中高段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对比,总结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将眼光投向阅读教学资源的拓展,以达到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成为有成效的阅读者的重要目的。

<关键词>:英语阅读 模式和方法 趣味 能力技巧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读懂简单的文章,形成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打好基础。英语阅读的顺利完成与理解,绝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学生大量英语单词、句法和背景知识的沉淀和良好的阅读技巧。因此,我们既要了解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又要探索小学阅读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以促使阅读教学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飞跃。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困惑

阅读是理解是吸收书面信息的重要手段。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则意味着学生有可能获得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更多的终身受教育机会。在一般阅读课上,针对阅读材料,教师通常会采用了成人阅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让学生先阅读,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然后老师答疑,最后根据阅读理解回答问题。这种方式出现了以下课堂教学反馈:阅读时多数学生大声朗读,部分学生小声朗读,部分学生乘机说话。答疑解惑时,部分学生听得很被动。回答问题时,稍有难度举手发言的便寥寥可数,更谈不上良好阅读习惯、技巧与方法的培养,整个课堂的阅读教学沉闷而又乏味。

随着课程改革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不断深化,小学英语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作为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教学已成为小学中高段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2.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3、情景意义教学的原则

4、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的原则 5.重阅读策略和技巧的能力培养原则

6、课内、课外有机结合的原则

三、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常用模式和方法

(一)小学阅读教学常用模式和教学法。

课文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归纳为“听-问-读-解-导-创-练”七大步骤。阅读教学方法为“SQ3R”五步教学法。这种方法是由罗宾逊提出来的,并盛行于美国各类院校。SQ3R代表:纵览(Survey)、提问、阅读(Read)、背诵(Recite)、复习(Revise)。其中,阅读前活动包括预测、提供背景知识、略读与跳读;阅读中活动主要有信息转换活动、提问题;阅读后活动常见的方式有讨论、角色扮演、填空、复述和写作

(二)中高段阅读教学模式与方法对比

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是需要教师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和针对性的方法指导,从而逐渐形成的。现行的大多数小学英语教材,都是从四年级开始涉入阅读教学内容,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中、高段学生虽然年龄跨度看起来不大,但在英语基础知识积累和语言能力方面实际差异较大,所以四年级中段阅读课和五、六年级高段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应有所针对性地区别开来。

一)中段阅读教学模式:由点及面的重点切入教学

1、教学基础流程:

新旧知识结合→重点句型操练→全文阅读→综合扩展练习

2、具体过程模式:

(1)新旧知识结合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阅读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准备如何,将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但是,准备要有策略。一篇课文,如生词较多,句型较难,学生毫无准备,加之四年级学生基础相对较弱,直接进入自主阅读则如囫囵吞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找出与本课相关的已学知识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对比和结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旧知复习过渡到本课的新知。教师预先告知学生所学内容,让学生进行预习,并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以故事阅读为例,可提前让学生对故事进行整体初步的浏览,了解基本内容,并布置学生利用查字典的方法对一些生词进行预习。

(2)重点句型操练

新旧知过渡后对文章的重点句型,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讲解,并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反复操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重点句型,为片段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3)全文阅读

学生能熟练运用句型后再展开全文阅读,就能较快的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真正做到读懂阅读材料。(4)综合扩展练习

在理解阅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会形成自主思维,这时,教师应为他们提供一个扩展练习的平台,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模仿部分文章内容,形成自己的语言,对相近的事物进行描述和交流。

3、教学案例:

例如将PEP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下册册第一单元Our SchoolA部分作为一篇关于参观学校的阅读材料来教学。教师可以先通过展示图片在规定时间里的“记忆王”的游戏来复习本单元前面所学的学校设施单词和询问地点的句型“Where is the canteen/playground/library...”。复习旧知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在学生准确说出记住的单词后自然创设拿取奖品的情景引出“This way,please!”并教授。接着通过图片远近的对比提问:“Look, what’s this? What’s that?”(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自然引入阅读文章中的重点句型“This is the teacher’s office.That is my classroom.Do you have a canteen? Do you have lunch at school?”(这是教师办公室。那是我的教室。你们在学校吃中饭吗?)然后运用看图描述、连环练习、猜测游戏等两三种不同方式进行句型操练,让学生熟练掌握该句型。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基础后,让他们开始采取“心记法”,听1-2遍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整体感知全文,寻找有关信息,完成对课文的表层理解即听准,并在文本中勾划出参观线路图。教师结合课文进行评讲后,学生再次自主阅读文章,阅读全文,增强理解。这时老师适时给出几条阅读小贴士,在教法中渗透学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培养阅读技巧的意识。同时通过“True” 和“False”的判断和”What do the visitors think of the school”等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让他们在掌握了一定阅读背景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正确理解和深入掌握,对重点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学深学透,方便进行角色扮演。最后进入的扩展环节,也就是创联环节,老师创设情景,告诉学生们设计一个梦想校园,并分组模仿文章中的句型写出对梦想学校功能室的广告介绍词,并用口语进行表述。这时,老师引导学生使用所学词语,同时创设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氛围,展开随心所欲的语言创造,将课堂所学转为真实情境中的言语交际运用,逐步使学生实现由知识到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用中学,学中用,从而达到理解的最高境界。

4、特点及优势:

重点句型切入教学针对中段学生基础知识积累不够,但新鲜感和可塑性较强的特点,由点及面地展开教学。在教师明确目标的指导下,首先通过趣味游戏由旧知复习引入新知,避免了生硬灌输,增加了学生的亲切感;接着通过重点句型入手进行铺垫,教师利用CAI通过远近对比,在黑板上画出说明课文主要情节的简笔画,并标出关键词、要点及提示。教师解剖对课文的分割式串讲法及逐句翻译法,只对课文中出现的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主要语法或词语做必要的解释,排除阅读障碍就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全文阅读的“钥匙”,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了学生阅读的自信心,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重难点的解决,使接下来的全文阅读水到渠成,学生便能轻松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加强了“读”的能力,并由阅读形成自己的语感,产生表达欲望;最后的扩展环节,为他们的书面和口头表达提供了练习近平台,由教师的被动教学轻松过渡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整个过程全面兼顾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培养,使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如爬梯子,步步高升。二)高段阅读教学模式:由面及点的阅读扩展教学

1、教学基础流程:

阅读导入→泛读全文→重难点讲解操练→总结升华练习

2、具体过程模式:

(1)阅读导入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引导是对阅读教学的铺垫,也是教师对整体课堂的把握。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技巧,如设疑法、直叙法、表演法等灵活的方法,通过巧妙的安排,带领学生愉快地走入文章之中。

(2)泛读全文

通过引导铺垫后,就可以直接让学生会进入全文阅读。同时,教师应该考虑到文章的难易程度,从而对教学步骤作适当的安排。如果文章比较容易,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近,可以从文章的整体开始,从粗到细,先通读全文,完成理解题目,然后,鼓励同学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而较难的文章,则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提炼中心,找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重难点讲解操练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找出了文章中的重难点后,师生就可以共同商讨解决这些学生经过思考自己提出的重难点问题,以此来使学生相互促进。然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列出重点句型和短语,让学生进行操练。

(4)总结升华练习

在教授完课文以后,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达到基本的能力培养目标,还要有拔高性的练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例如:1)复述练习,从有教师提示到无教师提示,培养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2)改写练习,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然后学生间进行交流,既巩固了文章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和理解能力;3)话题讨论,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挖掘出文章中的闪光点,如一些对学生学习及生活有积极意义的内容,或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话题,展开讨论;4)短剧表演,让学生分组合作,把文章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既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些总结升华练习都可以在教学中自然渗透,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强化语言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的综合能力。

3、教学案例:

例如PEP人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第一单元This is my day.B部分 “Read and Write”,它讲述的是Zoom 和Zip讨论周末活动“Weekend Plan” 的阅读故事。由于文章较难,教师应先做好准备,通过将整堂课设置成闯关任务的方法,以钓鱼游戏、顺风耳、魔力眼、脱口秀和记忆王等挑战任务,层层递进,并配以给动画课件或图片配音的方式,用简练的语言直叙其中的主要内容,增进学生的了解,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并提出文章中的生词和难句;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这些生词、短语和句子,如 “weather report”, “too, either”, “be going to”, “together”等,师生共同探讨解决,然后,请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至两个进行造句;在全文泛读课文阶段,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彼此合作、讨论和分享,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接着针对本课由于天气下雨,Zoom和Zip的周末安排被打乱等主要故事情节,提炼中心,对学生启发式提问:“What does zoom and zip do on the weekend?”“What are zoom and zip going to do on the weekend?” 检查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

随着阅读和理解的不断深入,老师设置不同的趣味挑战,展开表演和竞赛。在脱口秀阶段,教师利用简笔画、图表、关键词和典型句子结构给以提示,恰当点拨,引导学生背诵和复述课文。这样充分依照认知和记忆规律,通过反复刺激,提高语言要点特别是新学词语的复现率。同时,图文的提示提供了具体的语言情景,为右脑的形象思维创造了条件,因而使双脑效应优势得以发挥,使背诵和复述能够顺利进行。通过挑战游戏“记忆王”,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将一封被泥点污染的回信进行填空的形式巩固,进一步增强了语篇的理解,也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自然过渡。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最后的总结升华环节,也就是创作仿写环节。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结合教材内容,激发、训练学生思维。课件展示一个外国访问者的周末计划和安排,学生以写回信的形式进行创作,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语句等必备的语言知识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运用。

4、特点及优势:

阅读扩展教学针对高段学生有一定词汇量和句型等基础知识积累,简单的句型讲解觉得枯燥乏味,同时自主能力又相对较强,急切想了解全文内容的特点,由面及点地展开教学。首先,教师有技巧的钓鱼游戏和猜测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全文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接下来的全文阅读和难点提出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读”的技巧,和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重难点问题 “can ,can’t” “too, either”的理解,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听”、“说”,句型和短语的操练也起到了巩固新知的作用;最后的总结升华练习则是一种拔高性的练习,让不同基础学生的能力都能发展再快一步,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基础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写作练习和自由交流,既巩固了文章内容,又训练了学生“写”和“说”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四、拓展阅读教学方式

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一种丰富的思维、良好的习惯和实践的技能,并将这些获得转化为生活中的再学习、交流、使用和创造的能力。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中,而更应该关注学生们学习的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敏锐力和资源整合的能力,通过采取一些拓展阅读教学的方式来保持学生们能力获取的生命力。

1、课辅资源

通过为学生添置课外阅读材料,扩大阅读知识的储备量,拓展视野。这些材料可以是小诗,谜语,笑话,童话故事,科普文章等等。

2、网络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和大容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设计吻合他们兴趣点的主题,让他们搜集资料进行汇报,如时文、广告、杂志、路标,各种网络媒体资料甚至是英文说明书。

3、国际资源

借助国际先进的教学经验和不同的阅读读物教学法,了解他们适合于不同读物文体和阅读目的的读法和技巧,做到东西取经,教育互补。

4、活动资源

创造一切阅读环境让学生浸入学习。通过各类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在高段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式,如讨论,主题辩论,演讲等师生平等和谐的高级形式的体验阅读成果。

总之,无论是小学中段阅读教学还是高段阅读教学,都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我们的教学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方便,实用,始终贯穿于我们日常的英语教学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发现,认真摸索,善于总结,根据具体实践找到更好的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更快,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信心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不是呆板地“读”文章,而是“欣赏”文章。在阅读中培养能力和技巧,把一道道练习题看作是一次次挑战,为取得胜利而去调动一切思维能力去寻找文本中的蛛丝马迹。其实我们应该让他们知道,阅读就是一种最价廉物美的情趣活动,它更多的是一种心里猜测的游戏,需要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规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最终让他们成为有成效的阅读者。

参考文献:

14.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篇十四

一、科学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

教师在选择安排教学内容时,严格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新课程标准,在本着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力求制订出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1.健身性原则。健身性是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首要特征,如果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没有实际锻炼价值,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这样也就失去了体育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因此,健身性是评定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标准。

2.教育性原则。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有一定的锻炼价值,还应有教育意义。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使选择安排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规则等有机的结合,寓教育与活动中,达到教书育人、增强体质的目的。

3.趣味性原则。趣味性是体育运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的发面,如果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没有趣味性,体育教学就会失去吸引学生的动力。坚持趣味性原则,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中得到锻炼,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挥体育锻炼的特殊功效。

4.安全性原则。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体育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体育运动损伤了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那就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宗旨

5、可操作性原则。新课程改革给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拓宽了范围,不在局限于传统的、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情选择一些乡土气息浓厚的、可操作性强的民族活动走进课堂,使教学内容得到了合理有效的补充。

教学中,教学原则的选择利用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灵活机动地选择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原则,并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修改、搭配,以此来保证体育课堂的教学效度。

二、合理搭配教学内容

在小学阶段搭配教材内容,要优先考虑小学生所处于的特殊发展阶段,小学生善于模仿、乐于表现自己;有效注意时间短暂,兴趣转移快,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能在短时间内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选择安排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遵循体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本着先难后易,先新后旧,先灵敏、速度后力量、耐力等方式进行因地制宜、科学统筹、合理搭配。

水平一阶段的学生教学内容以基本活动为主,如队列练习、基本体操、走、跑、跳跃、投掷、滚动与滚翻、攀登与爬越、韵律活动和简易舞蹈等内容,与相应的游戏教材搭配起来易于被学生接受。这样被游戏化的教学,符合该阶段水平的儿童特点,使其能长久地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水平二阶段的学生主要以跑、跳、投、体操、武术、小足球、韵律活动等内容为主,同时辅以相应的民间体育活动、体育健康常识、学校特色等内容并采用游戏和趣味性较强的比赛相搭配。

水平三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发展学生速度、柔韧和灵敏素质为主,同时选择搭配加速跑、跳远、体操、武术和球类等项目,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掌握一到二项健身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为终身自觉从事体育锻炼夯实基础。总之,合理搭配教学内容的选择方式会有所不同。讨论中,很多教师都能够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安排教学内容,都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同时在教学中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和地域特色。尽管影响教学的因素很多,只要选择搭配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都是成功的体育课堂,是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最好方式。

三、构建教学内容的注意事项

小学生兴趣广泛但不稳定持久,同一内容的练习,时间久了就会感到枯燥无味,进而产生怠倦心理,随之也会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构建教学内容时应从以下方面引起注意:

1.对教材进行科学细致的加工,以充满趣味性、游戏化的方式来适合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

水平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为队列练习、基本体操、走、跑、跳跃、投掷、滚动与滚翻、攀登与爬越、韵律活动和简易舞蹈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实际特点进行加工,使不同的练习内容得到有机结合。如投掷内容,教师以“移动篮筐”的比赛方式进行教学。具体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每两个小组用一只小篮球进行比赛,两组各有一只废纸篓或两个学生手牵手形成“球筐”。各组规定一人拿筐,可以在规定的场地内自由移动,随时准备接同伴投来的球。经过转换方式进行教学,相信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在集体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2.在传授技术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如:投掷项目的安排,在水平一阶段设计投纸飞机,投小沙包等,水平二与水平三阶段再进行投掷垒球等。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境教学,来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这是保持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3.加强对运动技术的分析,帮助学生认知动作并合理运用。小学阶段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同一形式的练习内容也要采取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教学中教师安排的学练过程要有层次,使不同差异、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练习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练习时间,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如跳跃项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水平分别设置出40厘米、50厘米、60厘米等多种不同的高度,给不同素质能力的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真正做到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15.谈谈小学英语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篇十五

一、明确“先学”学什么

1.学习简单易学的内容。简单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太难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自学习惯的培养。

2.复习与本课单词有关联的知识。复习与旧知有密切联系的新知,通过就单词向新知识的演变,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会产生成就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授课时教师要安排小组自学环节,让学会的组员教不会的组员。对“走错”或“迷路”的学生以恰当的引导。教师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题、个别询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做好铺垫。

二、明确“先学”如何学

1.对比学习法:把新单词与旧单词进行音、形、义的比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思考、揣摩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了解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这样既能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分解学习法:这主要是根据单词结构上的特点来分解单词,学习其发音和意义,在学习较长单词时可采用这种方法。

3.竞赛学习法:也就是在单词学习中,采用单词接龙等方式,分组进行比赛,哪组说的单词多,哪组就获胜。这种学习方法用在复习课中特别有效。如,在教六年级复习形容词时,我让学生比赛说形容词,看谁说出的形容词最多。

在实行“先学后教”时,学习方法固然重要,学习方式也不能忽视,尤其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学习小组的建设。学习小组中的成员最好是好、中、差生搭配,按座位就近编排。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是需要经常进行培训的,小组编排好了就不要随意调换。

三、明确“后教”怎么教

所谓“后教”,是指在学生充分自学后,师生间、生生间互动式学习。对于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做过多讲解;对于仍不能理解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和点拨,使学生通过讨论或“兵带兵”的形式进行拓展,最后教师进行补充与总结。“先学后教”的“教”不是单纯指讲授的意思,是“点拨、引导”的意思,通过“生生互教”和教师的“点拨”,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后教”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合作学习,互学互教。在学生充分自学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交流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互学互教,可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的学生有成就感,“被教”的学生又能愉快接受,轻松掌握。

2.抓住重点,能学不教。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一些重点不可能全弄懂。这时,教师要抓住重点和关键,教学生不会的,教学生不懂的,教学生需要的。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就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必多讲,甚至可以不讲。

3.突破难点,学而不能必教。对于学生学不会的难点,教师的“教”显得尤为重要,这正是教师要大显身手的地方。“授业解惑”在此就真正体现出来了,此时的“教”就起到了“雪中送炭”的功效。这样既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难点,又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导演和主角,会觉得原来学习可以如此快乐!

4.作业前移,当堂训练。要设计相应的练习当堂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巩固所学单词,拓展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样既能当堂检测学生对单词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没掌握好的地方,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纠正;也能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把课后作业前移,课后学生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下一课的自学。练习的设计不要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信息量的爆炸,若仅仅停留在传统教学单一的听写操练和枯燥的机械模仿中,那么学生只会越学越少。一堂课若只能灌输知识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去体验和实践,那么这节课是失败的。

16.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善措施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现状 对策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师资水平偏低

据调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较为薄弱,师资结构不够合理,师资水平整体较差,其中许多教师虽然具有合格的学历,但实际上许多都是通过“函授”等方式取得的学历。虽然这些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以提升自我,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课堂上不用普通话讲课,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不够丰富,对语文知识的应用不够灵活等,这些表现都与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此一来,其语文教学活动主要依赖于经验的总结,而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变,这不仅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无法满足我国教育不断发展的需求。

2、家长的配合不够

学生的第一位老师是家长,但是,有很多家长都没有尽到做好第一位老师的责任。目前,农村有三种类型的家长让我们难以配合。一种是,家长本身学识有限,对现代的知识感到很茫然,家庭辅导对他们来说比登天还难;第二种是有部分家长有能力给子女作辅导,但是由于他们忙于挣钱,忙于农活,没有时间好好管理自己的子女,把子女交给学校就是学校的事了;第三种情况是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等长辈。他们没有太多精力管理,与学校及教师间也很少沟通,或者就是过分溺爱子女。这类孩子都比较厌学,学习成绩也不好。这是语文教学也是各科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3、学生语文基础参差不齐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未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别,“一刀切”的语文教学现象还存在,不能因材施教。例如,农村小学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来说较为困难,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他们来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4、教学方式不适应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特别是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将以往那种传授知识的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但是,在不少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明白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听得就越累,无法把握学习的重点。

二、改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对策

1、师资水平在不断提升

提倡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课堂教学,避免方言和不恰当的口语出现在课堂上;第二,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语言艺术性的展现,在教学导入的过程中以及对文字的教学过程中展示语言文化之美;第三,教师应通过多读书、多参与教师培训讲座等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只有语文教师自身修养提高了,才能在课堂上使语言更加丰富,学生才能从教师的语言、动作等教态方面感受到语文知识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2、提升家长对子女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意识

从升学来看,语文只要肯记,其实是一门容易取得成绩的学科。从社会发展来看,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学习对子女来说也是一样重要的任务,家长必须以正确的观念来引导子女。因此,在广大的农村小学,需要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以便正确引导家长及其子女对子女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3、加强农村小学语文差异性教学

农村小学学生的原有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具体教学策略上需要进一步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有很大的自主权。此外,农村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整个班级的语文教学计划。对于学生积极性高、学习资源丰富的班级,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学习;对于学习资源暂时缺乏的班级,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仔细学习基础知识,先达到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要求。

4、实施多样的教学方法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被动灌输的现状,究其原因,是教学方法太单一,教师只知道一味地向学生们灌输该记住什么,什么该会写,什么问题该怎样回答,完全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其实作为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需要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多重学习,比如合作学习、讨论学习、体验学习等,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也可以进行师生互动,探究属于自己班级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们增加语文学习的乐趣,最大限度地学好语文。说到课堂,美国语文教学的环境相对比较人性化,符合小学生好奇的心理,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效果也会非常好。

5、重视学生审美和情感教育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在于它不只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灌输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母语教学,是文化的传承和体现,是能够塑造学生人格内涵养成的科目。所以在小学生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审美和情感的教育。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采用高科技教学,或者模拟情境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贴近语文文学之美,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以情动人,以理育人,才能培养“智商”“情商”相得益彰的人才[3]。

三、结语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需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并结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才能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玉杰.浅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学时代,2014,09(22):121-122.

[2]赵秉东.多媒体技術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学理论,2013,07(15):258-259.

[3]尹新喜.新课程改革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品牌(下半月),2014,12(14):288-290.

17.小学音乐教学措施与方法 篇十七

作者:刘洁来源:山东学前教育网时间:2012-10-18点击:2201次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选登

课题名称: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

课题编号: 2011-YB-344

课题负责人:刘 洁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童年是人生最无忧无虑、充满快乐的时代,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随着三年幼儿园生活的结束,孩子们走向另一方新的天地,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小学。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现在,做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依然是每个幼儿园关注的热点和重要工作。

当前已能充分重视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但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上却存在着下列问题:

1、当前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幼小衔接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上应有新的策略与方法。

2、幼儿教师的短期效应观念,为了大力挖潜,尽早尽快地做出所谓的成绩,而拼命地抓特长,反复片面训练幼儿某些方面,而废弃了幼儿基本素质,于是拔苗助长与压迫抑制并存,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从而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3、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幼儿园教育要求与小学教育要求不同,幼小教师互不接触,幼儿在常规管理方面缺乏过渡期,进入小学阶段后,明显不能适应小学生活。

4、幼儿角色转换,心理上需要一个过渡期,当前幼儿教育缺乏过渡培训期。

5、幼儿教育过多渗透了知识内容,而忽视了更重要的育人的功能,从而带来了负面效应。影响了学生生命活动的质量。

6、忽视幼儿个性的正常发展,保教保育不能并重,往往是“保育过度”或“保教片面”。

7、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法、要求对幼儿而言是太突然,教者、学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带,不能融为一体。

在现实中,我们的幼小衔接形势也是不容乐观的。但在由幼儿教育向小学教育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孩子在身份、角色、关系、环境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刚入学的儿童大约有40%会出现上述情况。“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阶段看似简单实则重要的一环。因此要通过科学的办法,使幼儿园小朋友顺利地进入小学展开学习生活,为小朋友们做一个充分的学前准备。学前教育对于基础教育乃至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对于幼儿尽快的适应小学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孩子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有重大的意义。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课题的提出,是建立于我国幼小衔接现状的基础上,探寻真正适宜于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

(二)本课题提出及其研究的意义

实践意义:

从幼儿到小学生,这是每一个人所必须经历的,陶行知也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见《陶行知全集》P81)由幼儿园升入小学,幼儿要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的交流为主改为学习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基于这些,“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课题的提出将从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从幼儿的心理、生理以及学习习惯、入学必备的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突破,从而为教师提供方便,更为孩子各方面与小学的接轨提供保证。

理论意义:

在其研究及其理论的意义上看,幼儿入学前后各半年是幼小衔接的阶段,然而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许多幼儿的身心在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困难。“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课题将立足于我国幼小衔接的现状,从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研究,以便于更好的整合于幼儿园课程,完善幼小衔接工作。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一)概念界定

1.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1)衔接:衔接是指两个邻近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工作上的相互衔接,它们应该在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互相衔接。

(2)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此时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幼小衔接”,实质指的就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

(3)幼小衔接期:是指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这恰好是结束幼儿园生活、开始接受正规小学教育的初期,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

2.研究问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就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而言,“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是基于我国现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现状而提出来的,该课题以现今幼小衔接的现状为切入点,了解现在存在的问题,探索在幼小衔接这个阶段适宜幼儿进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切实为孩子升入小学打下基础。

(2)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任务而言,本课题研究试图探讨在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中,家长、教师所要明确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方法,幼儿所要具备的各个方面的能力、知识,以及在达到这些能力与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教学所运用的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认同并帮助幼儿消除诸多因为身份变化而带来的不适应,寻找适应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3)就其研究的具体问题而言,本课题研究将根据现今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从幼儿、家长、教师三方面入手,沟通、交流、研究,探索相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提高社会性发展,尝试编制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目标、内容及评价指标,以形成完整的幼小衔接的体系。

(二)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

人是劳动的产物,人具有独立性,自主性,社会性,创造性的本质特征。而从幼儿到小学的一贯制教育,明显不利于幼儿本质的展示与更好地扩展,从这一角度看,应切实加强幼小衔接策略的研究。这也是陶行知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和《民主教育》等文中提出的“六大解放”(1、解放小孩子的眼睛,2、解放小孩子的头脑,3、解放小孩子的手,4、解放小孩子的嘴,5、解放小孩子空间,6、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这一精神宗旨。充分论证了学生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特征。

2、社会学中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在人的交往活动中存在,交往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人没有交往则不能生存,人本身的发展要求社会互动,幼儿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目标规定了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合作,能使学生有效发展,长足进步,优化组合幼小衔接后能产生1+1>2的效果。

3、心理学、脑科学理论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一生中储存的信息量可达1千万亿个信息单位(bit),而人类至今只利用了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大概是十分之一。人脑神经细胞有140亿个,其中百分之八十在15岁前已经形成,而幼儿时期是脑细胞形成的一个很重要阶段,可挖掘的潜能最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方式、习惯如果能顺利、平稳地得以转变,将十分有利于人自身的和谐、高速发展。

4、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论述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见《陶行知教育文选》P293;P7;P298);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写道:“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独展辉煌的新时代,创新则是新时代的主旋律,知识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的素质应从幼儿开始培养。

5、加德纳多元智慧理论

积极开发幼儿各方面潜能,为幼儿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6、新《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7、《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指出:“搞好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为入小学做好准备,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相关的课题研究综述

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幼儿在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01年7月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幼小课程衔接是其中关键的一部分,它指“幼儿园课程和小学课程之间的连续性,连贯性,持续性”,对幼儿较好地接受义务教育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教育界也对此进行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基于此,本文就幼小课程衔接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已有的关于幼儿数学课程及教学研究成果,及其所呈现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构成为本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更是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幼小课程衔接的理论基础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界对幼小课程衔接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主要是从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领域来研究幼小课程衔接。

(1)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在1979年提出了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也是处在生态环境中,人的发展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他确定人的发展公式“D=F(PE)”(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函数)。

(2)登洛浦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创立的发展生态学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他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系统组成,包括四个系统:第一层是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第二层是中观系统,中观系统中的个体通过与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为其一部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所学课程以及教学活动都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环境。第三层是外观系统,包括主动权和事件。尽管当地的教育政策、方案、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父母职业、干预、当地的设施以及这些方面的重整,幼儿可能不直接经历,但都有可能对保育中心里的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第四层是宏观系统,指广泛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的意义,以及权利和义务等,这些方面会对幼儿产生间接的影响。以上四个系统的交叉渗透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整体图。

(3)丹麦学者布拉斯托姆(Stig Brostrom)借鉴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维果茨基提出的“情境性学习”(contextual learning)的观点来解释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2003年,其所做的一项个案研究发现,幼儿的个别学习是一个整体,它是由幼儿与环境中的物体和人相互作用组成的,如果转移到另一个环境则不容易发生迁移,因此幼儿在转入新环境时会发生不适应现象。

(4)社会性建构思想作为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建者,维果茨基高度重视文化对心理发展的作用。他提出了极为重要的理解心理过程的历史原则,认为一切都应当是从历史的、社会环境及相互联系中加以理解。目前西方对维果茨基理论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维果茨基关于儿童心理起源于社会交往的理论是非常正确的,学校、教室、幼儿园作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环境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而教师或其他成人对儿童的指导作用更不容忽视,同时,应该给儿童提供儿童间相互交往的环境并让他们学会交往的方法。

2、幼小课程衔接的研究问题

从国内来说,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得到了教育界专家们的认可和支持。从90年至今,幼教工作者们进行了许多多样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如“幼小衔接”课程为特色的园本课程,1990年至1994年间,联合国儿童教育基金会和原国家幼教处联合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主要是从幼儿园大班、学前班及小学一年级阶段着手,幼教机构的准备重点放在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关于“幼儿园与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状况与改进研究”,也有相关论文在专业类期刊得以发表。如:《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崔淑婧 刘颖 李敏谊)一文发表于《学前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李秀;陈宝华)一文发表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第2期;《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指导的实践与探索》(颜海琼)一文发表于《林区教学》2008年10期。已有的这些研究表现出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现实要求的应对,甚至有相关研究成果难能可贵地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尝试性的运用。

从国外来看,近年来在“欧洲早期教育研究委员会(EECERA)”的历届会议上,有诸多关于此类研究的文献,由美国早期儿童与家长协作会(ECAP)出版的电子刊物《早期儿童研究与实践》(ECRP)也有相关研究。2005年,欧洲早期教育研究委员会(EECERA)的一些学者还编辑出版了专门讨论入学衔接的电子刊物《儿童入学衔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itions in Childhood)国际期刊。

2003年,克拉克和沙普(Christine Clarke&Pamela Sharpe)调查了入小学前的500个家庭的看法,并继续追踪调查了进入小学六个月之后的270个家庭的看法,通过分析家长的观念为教师开展幼小衔接的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近年来,倾听儿童的内心呼喊也成了研究幼小衔接的重要因素,2003年,冰岛学者Johanna Einarsd otter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末对48名5-6岁的幼儿进行了集体访谈,目的是了解学前儿童对上小学的看法和态度。在研究中,可以发现参与调查的幼儿对进入小学学习有不同的感觉,有些幼儿显然很兴奋,期待在新环境里学习,而有些幼儿则担忧自己的小学生活能否达到学校的期望。这为教师了解幼儿的心声提供了信息,同时也为教师采取合理的措施提供帮助。

前苏联为保证幼儿教育向初等教育的顺利过渡,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进行了长期广泛的实验和理论探讨。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而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儿童入学准备的根本问题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形成学校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小学开设预备班,不是采取传统的学校上课形式,而是在游戏中加进一些特殊的作业和练习,并逐渐加大难度。

瑞士和英国考虑到幼小衔接的需要,其教育机构设置的主要趋势是将学前两个年级与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在同一个环境中,将幼儿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结合或合并为一个教育阶段来考虑,不论从环境布置、课程设计、教师培训都以创设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发展而协调的学习环境为中心。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成为了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能够掌握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他们入小学的负担。而这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等诸多方面的衔接,在能力、习惯等的培养方面也不仅仅是几种具体能力的培养,而是一项大的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工程,还需要不断分析现阶段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将会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尝试,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本课题与已有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已有的关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大多是从某一方面出发进行的针对性强的研究,例如:十一五课题 “结合本园实际,做好有效衔接工作”中,重点做的是为上学的孩子做好与小学的联系,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加强合作。“幼稚园与小学学习适应与生活适应衔接课题之初探”中重点研究的是升入小学前的孩子在学习能力方面要有那些提高等,但在内容的系统性、教师、幼儿、家长观念转变、角色定位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上面都有欠缺和不足,本课题将在现有课题的基础上,就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观念转变、角色定位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适宜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一整套的有效方案和策略。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和交流,教师和家长都能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做法。

2、关注家园互动,给予家长必要的支持并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观念,让每个家长成为幼小衔接教育的合作伙伴。

3、幼儿对小学产生兴趣,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初步的了解。

4、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方面有新的突破。

5、认同并帮助幼儿消除诸多因为身份变化而带来的不适应心理,寻找适应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二)研究内容

从幼儿到小学生,发生了质的变化,坐立行走都有了具体的规定,入学前期,幼儿应作好生理上、心理上、技能技巧上等各方面的准备;教师也应作好相应的准备,所扮演的角色也应有相应的变化。

1、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与管理的能力。

(1)适当延长集体活动的时间,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

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适当延长,大班上学期集体活动时间不变,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

(2)有初步的时间概念,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合理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如上幼儿园不迟到、不早退,有病或有事及时请假;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手工或阅读作业,请家长辅导幼儿按时完成,帮助幼儿建立时间概念等。

通过作业行为的训练,使孩子了解什么是作业,学会用正确的握笔姿势与写字姿势完成作业内容。按照正确的流程进行听、记、写、检察等方面的训练。通过任务意识的训练,训练孩子的能力。

(3)培养自我管理学习用具的好习惯。

通过展开专门的教育活动(漂亮的文具盒、我的好朋友——书包等主题活动),让幼儿学会使用学习用具以及怎样保护学习用具;让幼儿了解学具在书包里的摆放顺序,教幼儿掌握整理书包的一般技巧,教幼儿懂得爱护书本是小学生的责任的道理。

开展 “背书包进学堂”活动,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每天带好所需用品,合理安排好课间休息时间:能独立背着书包进班。

2、利用阅读,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发展。

(1)促进幼儿听的能力。

孩子首先是用耳朵“阅读”,因此,每天要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为孩子朗读故事,可以是晚饭后或睡觉前。朗读者必须咬字清晰、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朗读不能完全照搬书中的文字,可根据故事情节增添一些形容词或象声词,促进幼儿听的能力。(听)

(2)促进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看)

教师和父母可随故事情节提出一些观察的问题,如:他又换了一件什么衣服?住在什么地方?手里拿着什么等故事语言以外的内容。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画面上的文字及页码的位置、顺序等,可以为孩子入学奠定基础。

(3)促进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思)

在孩子不了解故事情节时问“怎么办”,如讲到大灰狼来到小兔家敲门时:“小兔们该怎么办呢?”让孩子充分地想象,然后再把结果告诉他。当孩子已经知道结果时问“为什么”,如“乌龟为什么得第一?”等等。还可以通过引导孩子续编故事、重新给故事起名字等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4)促进孩子表述能力的发展。(说)

故事告一段落或讲完一个故事时,与孩子一起交谈,以孩子说为主,父母或教师必须注意倾听,及时引导孩子的话题,使之紧紧围绕故事主题,又能联系到自身或周围的生活。交谈中注意培养孩子语言的条理性、概括性,对故事内容和人物进行评价,提高孩子的辨别分析能力。成人的语言也要由生活化向知识化、逻辑化过渡,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5)促进孩子朗读的发展。(读)

每一个故事讲完后,可以要求孩子学着自己大声朗读故事,在朗读过程中逐步对孩子提出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的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规范的朗读方法。

(6)促进孩子书写的发展。(写)

这里的写并非是书写的意思,而是在阅读活动中,应注重幼儿对汉字的识记的窍门的培养。当您的孩子的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识记中您可以要求孩子找找同一编旁的字有哪些?如:海、洋、江、河都是“三点水”;还可让孩子想象有些字换掉编旁后,会变成什么新字?如:池、她、他、地;还可以让孩子想一想有些字加上一笔后,会变成什么新字?如:大→太;日→目;在这样的游戏中巩固幼儿对汉字的认识。

(7)促进幼儿对识字的兴趣,增加识字量。

在阅读中可以有意识的指字读故事,并且让幼儿重复讲述故事,通过不断的指认可以丰富幼儿的识字量,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

利用《韵语识字》教材,带领幼儿朗读、指念,达到丰富识字量的目的。

利用“小篮子”游戏,结合生活中、教室中的物品,配以名称卡,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丰富识字量。

3、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1)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

(2)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要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老师或成人信任你,才给你布置任务,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3)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特别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劳动观念。请家长配合幼儿园的目标要求,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拣菜等。

(4)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家长们也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5)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该主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细节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时,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在活动中,特别是自由活动,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4、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语言习惯、思维习惯。

(1)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上课专心听教师或同伴讲话,能听清并记住教师的要求,按时完成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到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并学会检查自己的作业。

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如读书时,左手压书,右手点字,读到哪里手点到哪里:写字时,时刻记住三个一,即一尺、一拳、一寸。认真倾听老师和家长的要求。给孩子讲了故事后可以请孩子复述,训练孩子的记忆、理解能力。教孩子理解老师和父母的要求。提高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做事拖拉。养成阅读背诵的习惯。

(2)遵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

开展活动让幼儿了解遵守作息时间的意义,并逐步了解自己在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为能遵守小学作息时间奠定基础。

(3)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

班级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激励幼儿早起,参加幼儿园的早间活动,同时加强家长工作,让家长配合,让孩子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通过时间观念的训练,使孩子学会认识时间,学会整点与半点的表示方法。合理利用和珍惜时间,并会制定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时间表。减少和避免磨蹭、做事拖拉的坏毛病。

(4)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自己做。

教师提供机会,让幼儿开展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等活动,如自己穿衣、收拾图书和玩具、自己擦桌子、积极参加值日生活动、自己的衣物自己管理等。要求家长也在家庭中提供相应的机会,增加幼儿的生活能力。

(5)养成看书、写字姿势正确的好习惯。

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教幼儿知道如何正确看书(看书的姿势及用眼问题)、正确握笔的方法、写字的姿势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5、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

(1)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各班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幼儿园的早操,户外活动等,增强幼儿体质;鼓励幼儿不随便请假。

(2)每名幼儿必须学会跳绳和拍球等方法。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3)组织运动会,提高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

(4)开展“亲子运动”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体会运动的快乐。

在园里定期开展亲子运动活动。

6、幼小衔接中家、园、校三位一体进行配合教育的策略。

(1)带着孩子们到小学参观。

各班争取家长配合组织幼儿到幼儿园附近的学校参观。如:小学校园的各种设置、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校应该遵守的校规、校纪等情况;在参观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孩子们去感受学校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不同。让孩子们感受学校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之处,从而激发孩子们渴望上学的积极性和渴望当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2)引导家长开展对孩子心理适应的培养。

如:孩子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孩子的作息时间、孩子的各种生活能力(自我管理、与他人交往、应付突发事件、安全意识等)、孩子的心理素质等。

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为孩子顺利地走进学校生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3)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作用。

“家长园地”是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窗口。大班末期可设立幼小衔接专栏,根据目标有计划地选择和更换内容,让家长在小小的“园地”中,学习并掌握科学地的教育观、儿童观,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努力。

(4)针对家长中的认识问题,召开家长会和举办专题讲座。

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介绍幼儿园培养目标和大班学期工作计划以及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措施。成立家长学校,请幼教专家来园讲课,使家长认识到入学准备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准备,还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

(5)为孩子创造学习环境。

家长应该开辟出一方学习小天地,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学习房间或一个角落,要求安静、简洁,因为东西过多会分散学习注意力。灯光应柔和,左侧取光。孩子写作业时一定要专心认真,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养成磨蹭的坏习惯,必要时,家长可以陪孩子一段时间,但不要过多指导或唠叨,以免影响孩子学习的注意力。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对照比较,逐步提高。

1、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作好观察记录并进行前后对照。观察内容涉及幼儿在幼儿园末期与小学刚入学两种情境下的生活与一般发展(行为、行动和社会能力)以及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等。

2、调查法

了解教师对实验内容理解与实验操作情况,通过调查问卷、访问家长等手段了解研究对象的能力发展、情感变化、知识结构改善、意志品质形成等情况。

3、研讨法

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评估、研讨、分析、总结等,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4、个案分析法

加强研究对象个体间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与行为变化等情况的观察,强化定性与定量的分析。

5、文献研究

及时收集国内外前沿的研究成果,汲取相关的研究内容为本课题研究所借鉴。

6、行动研究

提出研究方案后,一边实施,一边观察分析结果,随时调整修改行为。行动研究法适宜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7、个案研究

选择个体后,可以通过访谈(访谈对象包括教师、家长以及幼儿等)、问卷等来追踪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方案论证申报阶段(2011年7月至2011年8月)

1、与课题组教师座谈,彼此交流、了解幼儿入学前后的表现,根据实际情况撰写课题方案。

2、组建科研团队,确定研究方案,并对课题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建立研究制度。

3、学习、研究和梳理相关理论文献,加强对相关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为下阶段开展研究做好思想上与知识上的准备。

第二阶段,课题启动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

1、学习相关文章及有关资料,全面了解幼儿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学校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进行课题开题论证。

2、修改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行动研究;找出大班段幼儿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并开始付诸于实践。

3、组织家长会或家园活动,利用此契机学校为全体家长做“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或邀请家长到小学看看等,优化“幼小衔接”家长学校活动。

4、发放告大班幼儿家长书及有关资料,进行研究,出台调查分析报告。

5、实验教师在研究中准备做好观察、记录、分析、反思、总结,及时收集整理提炼有效地研究策略、方法。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2年1月-2013年8月)

1、把发展思维能力和提高前书写、前阅读能力的各项措施落实于实践。如:创设科学区,组织诗歌朗诵会和命题讲话活动等。

2、大力发展幼儿的无意注意,逐步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可以通过教师的要求、幼儿制定的规则、幼儿之间的竞赛、幼儿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等来实现。

3、制定大班幼儿作息制度。

4、由大班老师和小学一年级老师进行研讨活动,分享交流关于幼小衔接互动新的指导策略,使大班老师了解小学的知识体系、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对于一些知识的传授能与小学衔接,并适当增加一些执笔姿势及书写习惯的教学。同时,也帮助小学老师了解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能力。

5、参观小学,并请小学一年级老师来园对大班幼儿进行幼小衔接专题讲话,激发幼儿对上小学的兴趣。

6、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安排大班老师进小学听数学课和语文课,进一步了解小学的教学方式和小学生行为规范,促进大班“我要上小学”主题的生动开展。邀请小学男老师来园上体育示范课,帮助幼儿感受小学的生活,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7、和幼儿共同创设模拟教室,开展每周一次“模拟教室”活动。

8、请一年级小朋友家长回园开设讲座“假如我还是大班小朋友的家长”,请他们根据切身体会体会来谈谈,宝宝上小学后自己的感受,并与大班幼儿家长交流注意的问题。

9、举办大班幼儿亲子联欢会或者毕业典礼。

10、研究幼儿幼小衔接的档案袋评价方法,包括资料的搜集、标准的制定、评价的策略及档案袋的分享等。

11、根据研究结果发表1——2篇论文。

12、研究幼小衔接的综合评价策略、思路及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与梳理、完善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

1、通过一年的深入研究与实践,获取相关一手资料和数据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得出课题研究结论和报告,撰写相关论文、汇编策略集。

2、梳理课题成果,宣传推广。

3、在前面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为下一轮幼小衔接课题研究提供有效方案及策略。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1、2012年3月完成“对目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子课题系列研究成果(一篇实验报告、一些课题研究论文、一套完整课题研究资料等)。2、2012年6月完成《幼小衔接教育策略集锦》。3、2012年12月完成《幼小衔接活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集锦、幼小衔接个案集。

4、2013年4月完成阶段经验论文集。5、2013年8月完成幼小衔接相关的活动图片资料集。

6、2013年12月完成幼小衔接有效模式探究的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

(一)成立课题组

组 长:刘 洁

副组长:唐红艳

组 员:姜玉红、马晓辉、李秀梅、张成艳、殷 彤、马新芝、陈宏英、隋维谦、曲卫强、王 欣、刘葵芬、赵艳秋、刘巧艳、姜 辉、林 丽、刘文红、李 玲、曹丽萍

(二)已取得的主要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论文40余篇,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准备和基础。

其中,《谈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获全国论文一等奖;《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获山东省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智力学具与尝试教学结合的试验研究》获中央教科所论文评比一等奖;《中班幼儿装饰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发表于《中国基础教育》;《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论文评选一等奖;《对教师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培养》获烟台市论文评选一等奖;《形成幼儿良好性格》发表于《新中国教育总览》;《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获山东省社科院论文评选一等奖等。

(三)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快乐入学 家庭总动员(一)幼小衔接——迈向小学第一步》(李生兰 张帆 梁莲兰,)家庭教育,2004年06期

《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尹芳)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年06期。

《家庭环境对入学前儿童准备的影响》

《小学儿童入学准备的类型及其与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1期。

《入学准备在美国:不仅仅是入学准备》(刘焱)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李敏谊;刘颖;崔淑婧)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环境与儿童入学准备:国外儿童入学准备教育实践的生态化取向及其启示》(孙蕾 吕正欣)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5月。

(四)课题研究的相关条件保障

课题组做到:

1、做好学期计划与总结。

2、定期开展活动。

活动形式:园内定期研讨学习,外出学习、听取相关讲座。

活动次数:每学期园内课题研究活动不少于16次。

3、建立资料档案:确定专人管理,每次活动都要有一整套材料与详细规范的记录。

(五)经费保证

上一篇:形容矛盾心情的语录下一篇:小学计划生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