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也要讲营销

2024-09-08

慈善也要讲营销(精选2篇)

1.慈善也要讲营销 篇一

党报:宣传也要讲艺术

党报,毫无疑问,应当成为党和群众沟通的一座重要桥梁,是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重要工具。但是一提起党报,眼前便会浮现出一个干枯的老学究的形象,深奥而无趣;一提起宣传,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人在上,众人在下,台上人指手画脚的场景。而当这两个词碰到一起的时候,对其的反感程度可想而知。我也一度认为党报宣传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它的本色,无法改变,这种印象也波及到了我对马克思新闻思想的看法,认为这种弊病是在他那个时代就有的,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但是,当我看过马克思的一些新闻著作,对他的新闻思想有所了解后,才发现,我现在见到的党报宣传的形象是一种缺陷,并不符合当时马克思的党报新闻理念。马克思的新闻思想认为党报应该重视宣传的策略和艺术,应该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路线,应该发挥监督功能,开展批评等等,但是,纵观我国的党报,还差得很远。

目前来看,党报在宣传上有以下几点是使我或大多数人产生反感的原因:

一是党报宣传的理论性过强且不能与实际相联系,此类新闻的内容抽象而笼统。这主要表现在会议新闻上。一直以来,会议新闻的写法似乎东一成不变,没有创新,一般就是像流水账一样,何时何地是谁开了什么样的会,会上又做了什么报告,内容是什么,基本以交代五要素为主。甚至有些记者干脆把会议的简报中的内容直接搬上报纸,看起来又省事又不会出什么差错,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对于这种照搬照抄、理论性极强的内容,没有具体的事例或现实情况作依托,普通大众是没有办法完全理解的,这样的传播很显然是无效的。马克思的党报新闻思想中也提出党报应当理论结合实际,立足于现实,成为党和群众的喉舌,要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但是,连内容都不能让群众完全明白的党报,与群众的共同语言都很少,又怎么做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有些会议内容没有经过记者的分析与思考,就全盘扔给受众,此外,对于为什么开这样的会,这样的会议对群众有何意义,会上的内容有哪些是与群众里紧密相关的等等,这些都很少涉及,甚是没有。作为“桥梁和沟通”的党报新闻,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上面的政策不能通俗的传达给大众,受众自然就不可能对此作出反馈,这样一来,上下之间的隔膜会加深,对于党和政府开展工作有害无利。

另外,这种新闻往往是唱高调的多,监督群众的多,自我批评的少。

二是党报宣传在语言上空洞没有文采。造成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会议讲话人本身,就如有一年春晚小品《汇报咏叹调》中的情节:没参加会议,居然还能把会议内容汇报得分毫不差,这对于当前官场上的形式主义之风无疑是一种讽刺。但这个小品中反映的问题确实存在,且不在少数,这样空洞的讲话也实在难以让新闻工作者写出有新意的报道。另一方面,在对待宣传性报道上,记者本身有一种不正确的态度,认为宣传就是讲讲道理,做做指示,也就那么一说,此外再加上及记者中自我保护式的“政治敏感”,对于领导的讲话不敢做任何的“改动”,采用最保守的办法:你怎么说,我怎么写。这样一来,记者写稿子也没有激情,自然出不了好作品。但是,即便是事件本身枯燥无味,但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新闻工作者本身也应尽力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中寻求新的角度。虽然是作为宣传,免不了要讲些道理,但党报新闻工作者不能因此在写报道时也不顾受众的接受能力照抄不误。此外,在写作形式上,有些新闻工作者总是使用固定的模式,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式的报道,没有创新。

三是宣传时语气的生硬。党报工作者在做上情下达的工作时,往往因以领导的口吻教导群众,俨然一副家长作风的面孔。

这些报道中大都使用“应该”、“一定要”、“绝不能”、“必须遵

守”等命令式的词语,对群众进行耳提面命式的教育,要知道,这种方式只会招致人们的反感。

不客气地说,党报的这些现状实在是不像马克思新闻思想中的描述地那样。当然,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对于党报宣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新闻工作者真正的降下身份来,用心听一听群众的意见。真正的做到以读者的需要为本,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这样,宣传的效果才会好。

而要做到宣传得有艺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一个上级领导和普通民众的沟通者,最起码要让群众明白所报道的内容究竟说了些什么。这就要求记者静下心来去研读上级制定的政策、方针和路线,通过与上级的交流,在理解正确政策路线含义的前提和基础上,将这些理论性的语句转化为通俗的、百姓能看懂的内容。

第二,报纸整体的姿态要放下来,语气要平和亲切,让群众觉得是在与其面对面地交流,而不是在台下接受教导,当党报把自己放在领导的位置上,俯视群众的时候,就已经在自己与群众之间制造了一堵墙,与群众拉开了距离,所以在语气,在用词上,要注意与生活接轨,摒弃官话、套话、大话,多说些实在话,在宣传的同时注重对群众的服务,宣传的目的是让群众理解接受上级所做的决定,从而更好地推进政策的进行,最终还是让广大群众受益,记者在报道时不能只顾前者而忽略党报宣传的最终目的。

第三,在内容上,党报工作者要深入百姓的生活,发现百姓正真关心的事件,并将这些情况如实的反映给上级,做到下情上报,让领导者及时地了解百姓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从而做出决策予以解决。此外,在上情下达的时候,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党报也要对上层领导做监督,对党和政府工作人员中官僚主义、特殊化,对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批评,并多做自我批评。但是有不少官员和记者认为宣传就是说好话,应当以正面宣传为主,要注意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维护社会稳定,搞批评报道很容易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及时的适当的自我批评不但有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还能使党在群众心中建立起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和对人民负责的良好形象。对一些实行政策中遇到的困难的报道还可以让群众理解领导层的难处而相互体谅。

此外,在报道体裁上要多样化,要活泼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受众,否则,受众连看都不看,就更不要提做宣传了。针对这个问题,报刊可以采用一些百姓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文体,融合到新闻报道和宣传中去。比如使用日记体新闻,即以日记的形式来报道新闻,这种文体集合日记和新闻的优点,通俗易懂,活泼亲切。日记的形式一下子就会吸引受众的眼球,像《解放军报》的2007年3月8日第五版“两会日记”栏目中的《学学“加减法”》一文。文中写道:“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就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具有敢于和自己较真儿的勇气,一是要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把干工作的出发点搞对头,把正确的政绩观树起来,不搞‘政绩工程’;再就是转变工作指导作风,脚板常往基层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打赢,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题目的新颖与有趣儿,语言的通俗与贴近,用到新闻中不但不觉得轻浮,反而给人一种真诚和亲切感。

总之,要想达到宣传的最佳效果,就要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抓住热点,深入浅出,自我监督,使党报新闻有可读性。这就是党报应努力的方向,是党报宣传时应注重的艺术,是符合马克思的新闻思想的内涵,也是真正地做到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为指导。

2.友情也要讲门当户对作文 篇二

首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今天这么多同学挤挤一堂,XX年、后同学们都还能聚在一起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别说XX年、20年,就是你刚刚过去的初中、小学的同学,依旧保持来往的有几人?请大家再想一想,什么样的人你依旧保持着联系?

有人认为,旧社会爱情讲究门当户对,制造了很多人为的人间悲剧。例如,贾宝玉和林黛玉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可是贾母和凤姐却认为贾宝玉和薛宝钗是“天生的一对”,因为他们俩才“门当户对”,使得林黛玉香消玉损。

然而,真的是爱情不需要门当户对吗?贾宝玉和林黛玉结合了就一定幸福吗?

让我们从电影《简爱》中来寻求答案吧。电影中,简爱有一段著名的、感情充沛的表白——

你以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同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给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用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用血肉之躯跟你说话,就好象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一同站在上帝面前,彼此平等——就象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这段一贯被当作是女性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对白其实鲜明地反映了:爱情是讲究“门当户对”的。简爱内心是自卑的,不然她也就不会如此执着于强调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不然她也不会如此在意自己的贫穷和相貌平平。简爱甚至希望上帝给予她财富和美貌,这样她才能主动争取自己的爱人。最后,上帝真的给了她财富,虽然没有让她变美,但让罗切斯特毁了容。好了,这下终于“门当户对”了!这个时候简爱才义无反顾重投罗切斯特的怀抱,说到底,简爱才是最在乎“门当户对”的那种人!

很多人对“门当户对”深恶痛绝,然而这不是它本身的错。人们一谈到“门当户对”马上就想到,双方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要旗鼓相当。其实这只是一方面,“门当户对”还包括思想观念、教化修养、生活习惯、生长环境、喜怒好恶等等的相近或相等。所以,是不是两个“门当户对”的人走到一起,幸福的`系数更高呢?

不仅爱情如此,友情也同样如此。

刚才问了大家,如今有多少同学仍旧保持往来?谁还在与你往来?答案是:浪里淘沙,优胜劣汰,只有那些“门当户对”的同学还在保持联系啊!

如果今天你不奋斗,XX年后、20年后你的同学还会与你保持联系吗?肯定不会!

当XX年、20年后,你的同学生活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高楼大厦里,事业有成,舒适而优雅;而你却生活在农村的老家里,常常为生活担忧。请问:你的同学会经常与你保持联系吗?即使他们不嫌弃你,你自己也会嫌弃自己的啊!饭都吃不饱,你还会买火车票、飞机票到北京、上海去会你的老同学?即使去了,还会有共同的话题吗?

真的如此,友情也讲究“门当户对”。这个“门当户对”不一定指的是金钱和地位,但至少交往的双方必有“门当户对”的爱好、财富、修养、习惯……等等,如果什么东西都悬殊,友情也便结束了!

上一篇:青岛赏花会LOGO征集启事下一篇:对策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