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让课堂充满活力》

2024-06-28

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让课堂充满活力》(精选17篇)

1.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一

“兴趣教学”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兴趣教学”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万 娟

感谢“新课改”给教育天地洒下新的阳光、注入新的活力!让作为初中英语教师的我幡然醒悟了:坚决拒绝满堂灌!完全摒弃题海战!和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彻底决裂!走进“新课改”,我选择了“兴趣教学”!努力全方位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英语这门课,从兴趣索然到兴趣盎然,从厌学到乐学、善学、会学!在新课改的阳光下,我们的英语课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成了学生的“快乐大本营”!因此,学生都说:“是新课改,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妙趣横生,充满活力,我们越来越爱学英语啦!

学生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学习兴趣常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消除不良因素,抓住“兴趣点”,展示“兴趣点”,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找准最佳的切入点,引发“静水投石”的中心辐射效应,使“兴趣点”的挖掘、增强和巩固起到以点带面,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作用。

其实,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学生还是蛮喜欢这门课的,可是,由于老式的课堂教学把“英语学习”和“背背背”“默默默”捆绑在了一起,把英语教学塑造成了“满堂灌”“题海战”的代名词,而英语对学生而言,和英国一样遥远而又遥不可及,一下课就没影儿啦,完全体会不到:英语其实和汉语一样,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所以,过了新鲜劲,学生就不怎么喜欢甚至厌学这门课了,真是“奈何!奈何!奈若何!”啊!然而,“新课改”的春风催生了“兴趣教学”,给教育天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的英语课焕然一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型的英语课,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却个个都成了“角儿,教师主要做幕后的“导演”,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家不再紧张,不再怕说错或发音不准被老师批评、被同学们笑话,人人有话说,人人有事做,整堂课有声有色,充满欢声笑语,例如,在教学animals时,我设计了一个“动物运动会”的游戏,让学生想办法装扮成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再用英语做自我介绍,把学习内容融合到学生喜闻乐道的话题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个个都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表演,学习效果出奇的好,真是棒极了!这样的英语课,学生乐意上!这样的老师学生更喜欢!这样的英语,学生当然愿意学啦!

教师通过花样翻新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型英语课堂的又一亮点!比如,通过实物展示、投影播放、动作表演和简笔画,巧设情景,可以把词汇更形象具体地展示给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灵活多变的交互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表演等活动,创设学生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可以让学生通过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来突破语言关。记得在学习介词“in,on,beside,under”等的用法时,因为抽象不太好理解,我就设计了下面的课件来辅助教学:画面上先出现一个漂亮的小屋,里面有sofa,bed,table等家具,还有banana,apple,toy等实物,一个小女孩进来找东西,配音“Where is my toy/apple/…?引导学生回答“I t’s on the desk/under the sofa/…”等等,随着鼠标的点击,苹果、玩具等随即出现在桌子上、床下、沙发旁等,鲜艳的卡通画面配上充满童趣的标准发音,再加上实物的真实移动,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掌握了介词及其具体使用语境。而在学习Can you play the guitar ?这一单元时,我是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的,就是在一个大纸箱里放入football,basketball,guitar等作为送给学生的礼物,同时还备有英语说明卡片,让学生通过work in pairs 或work in groups等活动猜这些礼物,猜对了就能如愿拿走the gift,否则的话就和礼物无缘了,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甭提有多高了,真是你追我赶啊,惟恐机会稍纵即逝礼物被别的小组抢去了,而且在后来的practice中,这些礼物和卡片又多次以击鼓传花等别样的活动方式派上了用场,通过这些有声有色花样翻新的活动,不但学生的学习效果会超乎我们的想象,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更接近于学English用来交际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觉到英语原来并不遥远,其实就在眼前啊!如此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学生能不喜欢吗?

新型英语课的另一闪光点是作业布置更加注重趣味性,多样化、灵活性、层次性,难易更适中,更富有启发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生活英语大搜索”活动,捕捉身边的英语,比如采访、贴英文标签、观看英语节目等实践性较强的作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英语就在身边,随处可见,再也不像英国那么遥远了;而制作英语贺卡,单词卡等制作型作业,则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到了I can do it in English!的乐趣。有时候,我也会布置改编对话、故事等创编型作业,来拓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也更加关注学习过程,更多的是鼓励、支持和表扬,在我看来,学生人人都有闪光点,要让学生对自己、对英语学习更有信心!这样的作业,谁还不乐意做呢?还有谁不乐意参与活动呢?

应运而生的兴趣教学,让我们的英语课堂花样翻新、充满生机!让我们的教师更智慧、学生更聪明!让羞于开口的学生活泼起来了!也让我们的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而融洽!让我们高声呼喊:“新课改,我们欢迎你”“兴趣教学”我们喜欢你!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三中学)

2.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二

一、有效把握教学内容

有效把握教材, 准确领会教材编排目的, 然后据此组织科学合理、生活丰富的学习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在研读教材时, 应该以“促进学生有效建构”为价值导向, 从编者的视角、教师的视角和学生的视角三个方面去品读教材的每一个内容, 并对教材做出扬弃与优化处理。如, 教学北师大版“确定位置 (一) ”, 教材设计的是“下图是小青班上的座位表, 说一说小青的位置”, 学生对此没有什么兴趣。于是, 教师对教材进行了这样的处理:上课一开始, 教师就对学生说:“哪个同学能介绍一下自己的爱好?”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教师趁着这个机会说:“请第2组的第5个同学介绍。”等他介绍完后, 教师问:“你怎么知道老师喊的是你呢?”学生很自信地说:“我的位置就是第2组第5个。”教师顺势揭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然后出示“我们班的座位表”, 再让学生说一说, “我们班的班长坐在哪儿”“你的好伙伴坐在哪儿”……这样的设计,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在不知不觉中很快地掌握了新知。由此可见, 创造性地“用教材”, 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让教材更加切合学生实际, 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数学课堂更有活力。

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和措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下面以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为例。

教师:上课前先和学生玩个小游戏。出示两组扑克牌:红心:4、8、10;黑桃:3、7、9。

游戏规则:对这两组牌进行比较大小, 每次各出一张牌, 谁牌大谁就赢;三局两胜。

教师:谁愿意试一试呢?

学生纷纷举手, 跃跃欲试。由于学生总想着赢教师, 纷纷先出牌。可是上台表演的学生都输了, 他们心里充满了疑惑。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 为什么老师每次都能赢?是不是老师总能赢呢?

问题一提出, 学生议论开了。教师顺势导入课题:“学了今天的内容, 同学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 很顺利地进行下面的教学。本节课学生学得很有兴趣, 很快掌握了新知。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寻找有效生活素材

数学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到处存在数学思想。教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 大胆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学习的大课堂。下面以“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为例。

教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都找到了吗?说说你是在哪儿找到的?谈谈你对百分数的认识。

学生1:我在我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百分数。标签上标注:棉的成分占70%, 就是说衣服上不止有棉花还有其他的成分, 棉花占它们总数的70%。

学生2:我看见酒的食品上有标着酒精的度数, 如酒精38%, 就是说酒的成分中, 酒精占了38%。

学生3:流水洗手30秒以上, 可清除80%的细菌。就是说手上的细菌有100%, 洗去了80%。这条信息我是在网上看见的。

……

学生非常高兴地说出自己找到的一个个百分数, 同时也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找到百分数。百分数真是无处不在!教师趁势导入新课———百分数的认识。本课的教学, 就是让学生捕捉生活素材, 联系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为更好学习百分数做好了铺垫。

四、引导有效学习方式

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和不同的学习内容, 选择最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学会数学, 能用数学的思想、方法,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并亲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多种体验。

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 教师可打破传统的操作方式, 将圆32等分后逐一剪开, 独立成一个一个的小扇形, 再让学生自由转化成曾经学过的图形。学生的兴趣很高, 在小组内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多角度地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 他们拼出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 极大地丰富了对圆形变化的感性认识。接着, 教师可再让学生分别观察、研究圆和转变后图形间的关系, 进而殊途同归, 总结出S=πr2这一公式。这个实践活动, 以动促思, 启发创新。这种教学“把个体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学习的甘苦、领悟到成功的愉悦。

五、利用有效生成资源

数学课堂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资源, 这些资源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一些情景和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就能为学生展现灵动的课堂, 从而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 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连接起来就能构成三角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是。”面对这一错误, 教师没有及时反驳, 而是巧妙利用错误资源, 创设了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 (1) 小棒的长度是5厘米、6厘米和9厘米; (2) 小棒的长度是2厘米、6厘米和8厘米; (3) 小棒的长度是3厘米、2厘米和7厘米。利用这三组小棒让学生分别摆出三角形,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终于明白了“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它是有条件限制的”。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 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在纠错的过程中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也使课堂呈现出一种人文之美。

六、采用有效评价方式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改进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手段。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 把握时机给予正确的引导、评价和鼓励, 促使学生学习更投入,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如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 学生经过推、拉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后, 一个学生突然提出:“如果把三角形的一边断开, 再把断开的地方用螺丝旋上, 这个三角形还稳定吗?”教师首先表扬这个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提问, 同时让学生互相猜猜, 看看是否稳定, 为什么。有的学生说稳定, 有的学生说不稳定。教师让他们互相争辩,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 统一了认识。就这样,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 获得了知识, 发展了能力。

实践证实了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应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评价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 使他们多一点品尝成功的愉悦, 多一次享受成功的体验, 让成功伴随着他们, 激励他们积极主动学习新知,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篇三

静观和反思我们今天的某些课堂,哪里有相互学习的状态和氛围呢?教师的高高在上和“一言堂”,使课堂变得沉闷无味;教室里缺乏倾听、“慎学”的气氛。教师按照体现共性,过于理性的目标来实施教育,要求学生“齐步走”,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学生的独特感受、质疑要加以鼓励。这一新课标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

前不久,我与学生一起研讨了《理想的风筝》一文。在引导学生读懂全文的基础上,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能不能从课文中的内容和具体的句子中去体会。没想到,学生兴趣高涨,谈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

A说:刘老师是一个充满稚气和童趣的老师——看着他那浮在脸上甜蜜的笑……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B说:刘老师是一个有毅力的老师——一天上好几个小时。

C说:刘老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讲历史,讲民族英雄。

D说:刘老师是一个有耐心的老师——只见他静静地伫立在教室的一角,聚精会神地聆听同学们的发言……

E说:刘老师是一个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生的老师——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并适时引导。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五十多双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有的甚至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发言,就连平时最不愿发言的学生,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祈盼着教师把发言的机会留给他,整个课堂活起来了。看到这情景,我满心喜悦,说:“好!同学们,你们此时此刻对刘老师的感受太多了,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在课堂上说出,那么请在书上写下你最真切的感受。”我发现,平时最懒得动笔的学生都在那里用心地写着。

学生七嘴八舌的发言、不同思维的碰撞,使课堂充满活力激情,这也是共性与个性相互依存的体现。

从这堂课上我认识到,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独特灵性的具体而生动的个体。因此,在教学中,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尊重学生鲜明,甚至是微妙的个性差异,洞察学生身上以及相互之间交流的学习能力,我们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才会使课堂充满童心、童真,才会使课堂真正充满活力。

4.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四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内容的人文性逐渐增强,但是“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逐渐消失殆尽,现在的语文课堂显得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活力

笔者根据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一、挖掘教材内涵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占了很大比例。其目的之一是弘扬优秀文化遗产,更多的是让学生能从文学作品中受到熏陶,感受其博大的内涵、典型的社会意义,了解其高超的表现手法,从中受到多方面的裨益。

1.感受人文性

充满人情风味。地理风光的语文教材,都充斥浓郁的人文性。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教材的感受能力,挖掘教材的深度,运用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去处理教材,使教材发挥其应有的魅力,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如,在《边城》一文中,作者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水光山色,构成了理想的人情世态。作品通过翠翠表现出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作者这样理想化的描写,不仅是对社会矛盾的`淡化,也是对纯真的人性美的追求。另外,作者这种诗化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回味和想象空间……在这里,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湘西的人情风俗,还能在字里行间体会生命的赞歌。这篇文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针对此类文章,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作家专题作品的讨论、诗歌朗诵等,让学生在开放的语文知识中遨游,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注重趣味性

语文是由文字组成的,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着手,从作者生动的语言描写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及思想。比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片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教师可准备相关的图片芭蕾舞女或是荷叶实物,让学生把眼前看到的荷叶与芭蕾舞女联系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先是看到的,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繁密茂盛的荷叶,片片相连;由于出水很高,就像是亭亭的舞女的裙,联想到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进而将静态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翠色的裙子,在舞台上翩翩起舞,呈现出荷叶的姿态。这样,结合文中的描述,伴随着充分的想象,学生才能将眼前的景物看成是活的、有生命的动体,既把握了文本的内容及思想,又升华了文本的内涵,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设计教学方式

成功而具有活力的一堂语文课,与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的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应力求新颖而充满趣味,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成功,也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1.紧抓学生心理,打造活力课堂

想要上好高中语文课,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的,还应该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从他们身心特点出发,激发他们的潜力,打造有效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造一堂有活力的课堂,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课堂中,教师如果只是按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言堂”,不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不注意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就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学知识,只能是被动地学习,这样的教学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和经验,只能是被动地学习,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处于滞后的状态。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抓住他们的心理,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架设思维桥梁,放飞学生思绪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有能力就是要学生既可以自己动手动脑,又能够独立思考。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为他们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从文本出发,放飞学生思绪,让他们各抒己见,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畅谈自己独特的见解。

3.加强课内朗读,提高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教学中,它们没有首次之分,每一项能力的培养都不容忽视,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性格、作者的情感,让学生自己渐渐进入角色,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内涵,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的情绪也渐渐在朗读中被感染,情绪高涨,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只要课堂呈现出其应有的活力,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极大地提高。

5.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篇五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时期,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小学英语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听说,从听听说说、读读认认、唱唱玩玩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本学期开始,我市在小学一年级全面铺开英语教学,这对于仅有六岁多的小孩子在学习母语的同时学习第二语言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小孩善于模仿、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且乐于参加活动,这也是他们学习英语的有利条件,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孩子更轻松的学习英语,必须把英语课堂搞活,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掌握一门语言。下面从五方面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直观教学,直接感知。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总是通过感官获取各种信息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存在的。为此,视觉在学习和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的认识总是经过从简入深、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往往要凭借具体事物或者表象进行思维,而直观教学正是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维提供形象的直观的印象,能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需要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单词图卡、词卡,人物头饰等,在教学生认读单词之前,我必首先让学生看图片,引导他们观察,接着要求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读音,进而让他们模仿发音,这样一来,不仅不需要花时间去解释含义,而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直接感知,在图文并茂的情景中学习,既加深认识又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媒体,激发情趣。

电教媒体的示范比教师的口头示范更具生动、形象、规范的特点。合理充分利用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活泼的实物、挂图、投影机、录音或录像以至电脑辅助教学等视听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活课堂,具有重要作用。

(一)、运用录音机,激发兴趣,创设英语情景。

1、利用录音机播放一段节奏明快的歌曲、伴音或歌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先锋英语》小学一年级第一册p38的歌谣“A Little Insect”,通过录音机播放音乐,学生被节奏明快的歌曲深深吸引,使他们都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收听、跟读地道的英语,把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

3、给学生创造条件,为其录音、播放,让他们听到自己的发音,感知自己发音的优、缺点,进而发扬优点,矫正不足,继续提高。好奇是小孩的天性,通过录音比赛,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进而把课堂搞活。

(二)、运用投影仪,呈现出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光学投影仪胶片的使用,不仅起到小黑板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制作一些彩片、插图等丰富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生动、形象的情景,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下面以《先锋英语》一年级第一册p37为例:出示投影片,画面上仅显示a yellow train,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One boy in a yellow train),我又把one boy生动地插入到火车中,让学生在动感中理解句子:One boy in a yellow train.通过这样生动的教学,学生必能准确、牢固地记住所学的知识,且学习积极热情也会很高。

(三)、放录像,变静为动,使学生身在其中,知其所学。

教学录像能做到图、文、声、色并茂,字幕与动画的巧妙运用,使音、形、义有机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在英语课堂上借助录像机等设备可提供生动直观的形象和视觉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产生良好的兴趣和情绪,进而也使课堂“活”起来。

(四)、运用电脑,融声音、画面、动作、知识于一体。

在英语口语的教学中,先用电教媒体提供示范,让学生通过看、听来学习规范的英语,然后进行模仿说话,最后操练巩固。可以加深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三、编辑歌谣,增强记忆。

在美妙的音乐中,唱唱跳跳,轻轻松松学英语,其中乐趣不言而喻,还可以通过唱歌来培养学生兴趣、增强记忆、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先锋英语》这一套教材中,编者编辑了许多有趣的歌谣,这些歌谣清脆动听,深受小孩子的喜欢。根据小孩喜欢听和唱歌谣的特点,我把课文中的一些内容也编成了顺口溜或歌谣。如:教“What colour is the…?It’s….”的句型中,我就配用了简单轻快的音乐,学生很快就学会并记住了句型。

四、游戏活动,贯穿教学。

根据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造新颖多样、富于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和游戏,来唤起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达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接受和参与的活动。根据教学要求,我尽量把传授知识和游戏融为一体,设计一些适合教材的游戏。比如:学习了有关颜色的单词后,我准备了一些彩色铅笔和其他各种颜色的物品,放在一个大盒子里,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来。我说:“Show me a green pencil.”这个学生按听到的从盒子里拿出相应颜色的东西,全班同学说:“Yes.”或“No.”;又如教完数字1至10后,我设计了一个“Who is missing ? Can you guess?”的游戏。在游戏的同时,我还引进了奖励的激励机制,对获胜的同学分别奖给一些小红星或小红花等,以此来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把学习推向高潮。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享受游戏的乐趣。学生在欢乐中获得新知识,学习能力也在游戏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五、竞争比赛,激活课堂。

形式多样的竞争比赛是激发情境、激活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竞争永远是一剂课堂兴奋剂。竞争好胜心理驱使学生乐于参与比赛活动,这又是进行某项或几项知识与技能综合训练的手段,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在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中,无论是参赛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个个都十分投入。无论是小组比赛还是个人比赛,学生都满腔热情地参加,课堂气氛可谓空前的高涨。我在一年级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最热闹的一环就是竞争比赛。在竞赛过程中,学生们都能赛出基础,赛出质量,赛出能力,且越赛越有兴致。

运用竞赛,挖掘学生的学习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思维的灵敏性。学生在紧张欢乐的气氛中既获得知识,又不易产生心理疲劳,有效地避免了学生课堂上的“走神”现象。

“悬梁刺股”式的学习方法毕竟已经过时,没有“苦”,学生照样能学好英语。欢乐的教学手段必将在英语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挖掘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英语。想方设法把课堂上活,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得更快、更轻松。

关于英语词汇教学的认识英语教学论文

词汇是英语语言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承担者,要掌握好、运用好一门语言,必须具有丰富的词汇。英语教学要点之一就是要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运用外语的关键。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可见词汇在语言交际和思想交流方面是多么重要。可是在目前的英语词汇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并未对词汇教学给以足够的重视,而学生往往也只是死记硬背,处于“背了忘,忘了背,背了又忘”的恶性循环之中,大大消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进行词汇教学呢?我们平时大都注意构词法、联系记忆法和音标记忆等,但我个人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以下是我日常的英语词汇教学中摸索出的一点粗浅经验。

一、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从事英语教学工作7年,听过许多老师上的公开课、观摩课,却很少有词汇学习课,这说明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只注意语法和句型的教学,对这些知识反复讲解和操练,却不够重视词汇教学。教师普遍认为,词汇很容易学,语法才是难关。词汇教学是低层次的脑力活动,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占太多时间,只要教会学生读这个单词和理解它的意思,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背,然后给学生听写就算完成词汇教学。

其次,许多学生觉得单词枯燥无味,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单词的讲解流于形式,教师往往是将新教词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跟着自己或录音读几遍,然后进行词义讲解,而词义讲解往往又脱离具体的语境,显得很抽象。对他们来说,英语单词就是一连串毫无联系的符号,背了就忘,学习时得不到快乐,时间长了,有些学生对单词渐渐失去了兴趣,对英语学习也产生了厌烦的心理。有些学生甚至对自己的记忆能力产生了怀疑,最终放弃英语学习。

再次,由于学生对英语单词读不出来,拼不出来,不知道意思,在听说训练时常因不认识单词而听不明白,阅读理解时遇到生词就无计可施,在进行英文写作时,由于词汇知识缺乏而无从下笔,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

二、如何做好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人类思维活动和思想交流首先是依靠词汇进行的,不熟练掌握词汇,就不可能掌握一种语言,然而,词汇的积累必须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努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学生掌握的词汇越多,教与学两方面的整体进展就越大,因此,在教学生学习词汇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认为词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而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词汇学习的过程中去,并在其中起指导作用。

(二)采用多种方法,灵活多样呈现生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在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学生的天赋得到充分的发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单词的呈现方式决定着教师是否在一节课的开始就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呈现新单词的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有新意,有创意。下面介绍几种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运用的生词呈现方法,它们很受学生欢迎,效果很好。

一、直观教学法

用实物、图片、玩具、幻灯片等一系列辅助教具以及动作、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教词汇,既形象生动,又可节约时间,同时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授关于路标的词汇时,教者可以应用图片来呈现抽象的单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这些鲜活的图画、照片等发生兴趣,就能极大地提高它们记忆外语单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在短期内得到高效的记忆。如介词的学习,可先请一位擅长表演的同学到讲台上来,用讲台、黑板、门等做道具,让这位学生按要求变换站立位置,以此来学习方位介词near, between, behind, in front of 等。

二、情景呈现法

利用情景教单词,是初中学生较喜爱的一种方法。这种单词呈现,首先要创设真实语境,比如说,学习电话用语时便可拿两部电话进行模拟,在交谈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样在学习购物、借物、问路、邀请和看病等情况,在这类真实的语境中,教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学生们置身于他们熟悉的日常交际情景中,真正参与活动,既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自然而然地学习新词。

三、游戏学词汇

教学游戏集活动和竞争于一身,是实现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途径。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刚刚接触英语,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远远比让他们死记硬背几个英语单词更重要。根据这一特点,课堂上教师应经常用组织竞赛的方式进行单词教学,使竞赛活动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有趣的游戏和谜语中感知生词,能够使他们在乐中学,在这种愉快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受成功。

四、归纳法

在学习某个新词或词组时,可联想先前所学的相同、相近或相反的词或词组,进行系统的归纳、归类、比较并加以辨析,以克服混淆,达到灵活应用。如动词变名词(design—designer),名词变形容(snow—snowy),形容词变副词(correct—correctly)及前缀(common—uncommon),还可常教一些词的用法,如:spend, take, cost, pay等,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要及时地归纳,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识。

6.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篇六

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一个崭新的适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就是创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着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

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

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7.课堂教学细节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篇七

笔者在执教中职语文文言文辛弃疾的作品《青玉案·元夕》时,课前作了详细的设计,包括文本诵读、整体感知、主旨探讨等三部分。在实施第一个环节时,我请了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诵读,这个学生没有处理好感情和节奏。该生诵读完,我让其他学生做点评,学生找到的问题跟我想的差不多,都认为没有把情感体现出来。这时,我灵机一动:学生都说诵读的学生没有把情感表达出来,那学生读完文本所理解的情感都是什么样的呢?评价这位学生的其他学生能否通过诵读把自己体会的感情较好地表达出来呢?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作品主旨、情感、诵读水平的把握,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师:大家都说刚刚诵读的同学把作品的感情没有体现出来?那你们理解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能否通过诵读演绎出来呢。

生:我觉得是悲情。

师:那请你给大家示范一下,看一下大家能否体会到。

生:好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

师:同学们,他诵读的怎么样?你们有没有感受到他诵读时的“悲情”?

生:有一点意思,但不是很明显。

生:好像没有表现出来,我听了之后感觉感情是很平淡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的诵读技巧还得提高。

生:老师,我读了之后感觉诗人想表达的情感是孤独寂寞的。而且课文后面的习题里面也说作者的情感是孤独寂寞的。

师:你很聪明,知道利用文后的习题推理。那请你诵读一下作品,把你体会到的孤独寂寞的情感表现出来。

生:好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

……

通过这种办法,不仅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同时,教师也可通过对此细节的捕捉、利用,掌握了学生对作品主旨的把握,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处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极大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求。

课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提问会让我们措手不及。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可能会中断教学,大脑一片空白,不知所措,很尴尬。个别老师还会将其视为学生在故意刁难老师,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其实,这是一个好现象,一方面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很关注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表明学生在课堂上也在思考一些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可能不是教师提前预设到的。其实,如果能利用好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非预设、“刁钻”性问题,可以给课堂带来活力与生机。

笔者在执教《青玉案·元夕》时,就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万万没有想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问题。刚开始也有点心虚,毕竟自己课前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由于处理得当,此问题刚好给本课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没有搞明白。

师:什么问题?

生:“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她”?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谁来帮他解答?

生:我的理解是古代(汉语)没有“她”,只有“他”,这是通用的一种表达。民国时期还有很多大作家把这两个字混用。

生:这里的他就是指作者自己。他内心很矛盾,一直在寻求解脱、安慰。在此次元宵节,他突然想明白了,找到了以前那个坚持自己信仰、理想的辛弃疾,他知道了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去做。

师:他们俩的回答你满意吗?

生:好像很有道理。我比较认同“他”就是指作者自己,可能作者在坚持自己的信念、理想的过程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动摇过,甚至想过放弃,但是他一直坚持下来了。此次寻找,是要再次提醒自己别跟那些醉生梦死的达官贵族一样忘记国家的耻辱与仇恨。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上课前对整堂课的设想、计划,上课时绝对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事先设计来组织教学活动。语文课不同于政治课、历史课,也不同于数学、英语。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作品主旨的理解时,不同经历、背景的学生一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课堂上可能产生一些教师未曾预料的设想,这些细节有的要靠教师去捕捉,有些要靠教师去合理利用。关注细节,预设细节,捕捉细节,提升细节,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教学细节,细而不小[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3年12期第16~17页

[2]李宇明.语文教育的七个维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12上期第6~10页

8.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篇八

关键词 创新精神;课堂氛围;创新意识;猜想;合作讨论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创新与实践,可以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因此,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科技激烈竞争具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该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2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可以说:没有探索就没有创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利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深化过程,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可激发探索欲和创造欲的问题环境,给学生自由广阔的天地,使他们有认真思考的时间和可以动手操作的空间,以使经历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具体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 让学生直觉猜想

你认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等底等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

(2)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①小组讨论填写领料单,派代表领材料

圓柱体容器

圆锥体容器

做实验用的材料

注:同型号的圆柱、圆锥等底等高,做实验用的材料水、沙、米及实验用的容器由各组自由选择。

②小组合作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结 论

小组间交流,得出结论:

结论1: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3: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与圆柱,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从而很容易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

像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同学们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科学家”,在愉快的情境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3精心设计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创新

数学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学会创新。

(1)条件的开放性。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在动物园里有猴子6 只,熊猫2只,梅花鹿8只,天鹅3只,大象1头,要求学生用学到的知识,任选其中两种动物说说他们的倍数关系。”(2)问题的开放性。所提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主体必须搜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题。如对一年级的小朋友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桃树有10棵,李树有20棵,杏树有15棵”你能提哪些问题?(3)解题策略的开放性。例如:某厂计划40天完成1200个零件,实际16天完成560个。照这样计算,能否完成任务?学生从不同思路入手,探求出多种解法:

①560÷16=35(个)35×40=1440(个)1440>1200,所以能完成任务。

②1200÷40=30(个)560÷16=35(个)35>30,所以能完成任务。

③560÷16=35(个)1200÷35≈35(天)35<40,所以能完成任务。

……

(4)结论的开放性。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有这样一道题:生物小组同学饲养兔子和鸽子,饲养一只兔子一天需要0.5元,饲养一只鸽子一天需要0.2元,该小组每月有30元活动经费,他们能饲养多少只鸽子?多少只兔子?(一月按30天计算。)

解法1:他们只饲养兔子,0.5×30=15(元)30÷15=2(只)

解法2:他们只饲养鸽子,0.2×30=6(元)30÷6=5(只)

解法3:他们既饲养兔子又饲养鸽子,0.5×30=15(元)30-15=15(元)0.2×30=6(元)

15÷6=2(只)……3(元)

通过开放性题目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思考问题,不仅发散了思维,还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独特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创新意识。

4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猜想不但促进了数学理论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数学方法论的研究。倘若要把数学学习与数学发现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对一些适合自己水平的数学事实先进行猜想,然后再补行证明。

如在“圆面积的计算” 教学中,先让学生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如图所示,边观察,边猜想。

提问: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r)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4r)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呢?(圆面积<4r)。问:比4r小一点,那到底是多少呢?

这样通过猜想,使学生初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廓,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时,让学生猜想吧!给学生“说”和“做”的机会。

9.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论文 篇九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师着力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问题处理能力、注重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活力课堂 教学效率 途径与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中心工作。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但往往收效甚微。那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就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思维的强大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对科学有兴趣。”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何等重要。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身边的现有资源是很多的,如多媒体网络,还有和教材配套的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录音磁带、教学光盘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课堂教学过多的照本宣科,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活动的余地,就会束缚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就很难谈得上学习的兴趣了。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穿插游戏、故事、表演、辩论、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晏子使楚》、《将相和》这两篇课文时,我并没有把时间花在讲、问、答上,而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导他们读文字,想动作,练语气,扮角色。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大胆想象、自主交流,随后认真扮演起其中的角色来,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表演课文中的人物,饶有兴趣地体会了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又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安排学生辩论:是否只需要做对人们有用的人,要不要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也注重外表的人。通过辩论,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的明白了“落花生”精神的内涵,知晓了如何做一个现代的“落花生”。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布卢姆认为,老师的心理激励及老师所教给学生的不断自我激励比时时斥骂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一些提出与众不同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即使他的观点是毫无道理或错误的,切忌出现嘲笑、讽刺、挖苦现象,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使用这些鼓励性话语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你真会读书”、“通过你的朗读,老师知道你已经把课文读懂了”、“你真会学习”、“你的朗读真棒!”等。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千万不要吝啬这些话语,因为这些话语像绵绵细雨一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在运用这些鼓励性评价的语言时,也不能滥用、模糊的用,要把握好“度”。

二、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有了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导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对每节课都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的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当一个人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学生一旦具有这种强烈的动机,那么这一节课他肯定是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的,也就是说,学生参与积极活动的时间在这一节课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师制定的目标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要求过高,学生即使很认真、很努力也达不到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目标要求过低,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在课堂上就紧张不起来,会产生“课堂疲软”。正如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崔峦教授所说:课堂教学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千万别“荒了自己的园,种了别人的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处理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和鼓励学生,使之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是思考的结果。能够出题考对方或提出问题,一方面表明学生是思考过的,另一方面表示自己思考上的疑惑;这说明学生正参与着学习。但是,教师必须要对问题的提出与回答作出积极而又慎重的点评,点评既不能影响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达到修正思路的目的。还要注重加强学生对各种问题的反思性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处理能力,学生才能更好的主动参与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会大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逐渐提高。

四、课堂教学注重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的作用,学生处在主体的地位。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同时,语文这门学科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模糊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通过交流、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和老师一起学习的快乐,同时又超越了自己的认识。而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了解彼此的见解,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加正确和全面的理解课文内容。

10.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是否能读懂学生可以判断课堂教学的成败了。那教师在课堂就得读懂学生。一要备学生;二要备自己;三要备教学过程;四要备教材;五要善沟通。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教师

学生

课堂

读懂 课堂是师生每天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探究知识、充分展现智慧的场所,也是师生生命价值得以彰显的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质量对他们个体生命质量的意义,“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感情得以沟通,价值得以实现。由于学生是思想、性格、身心发展特征等差别都很大的一个群体,因而对学生的了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读懂学生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那么在课堂上教师怎样去读懂学生呢?

一、“ 备学生”,掌握生情

“生情”在这里指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基础差异、爱好特长等等。“备学生”也就是要在课前把学生的情况当作备课这一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备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班里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哪种认知发展水平,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有多大的发展潜力,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学生应有的一般思维水平与学习发展阶段,并据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案。”教师还要有一种积极主动的行动,针对学生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所实施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充分地掌握了生情,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读懂学生,否则,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的放矢,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刀切”、“教师主宰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会有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师生之间也难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二、联系生活找数学,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朴素的数学思想,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撷取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生活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等。又如教学《估算》时,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你的体重大约是()千克?学校教学大楼大约高()米?一个苹果大约重()克?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三、“ 备自己”,更新观念

“备自己”,其实就是教师要有一个很清醒的自我认识:我对学生了解吗?我对教材熟悉吗?能活用教材吗?我在多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我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吗?对自己的认识也包括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控制者、权威、霸权话语的发布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师要读懂学生先要读懂自己,没有对自己的深度“解剖”,要想真正读懂学生其实也是不现实的。

四、“备教学过程”,勤于反思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三个基本元素。“备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在每结束一节课后,要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师的讲解效度、学生的应答方式、教师的提问方式、教学时间的分配等要素展开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而良好的习惯又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体现在课堂上,也让教师读懂学生有了一种主动的意识。

五、“备教材”,因材施教

“备教材”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整体和深度的理解,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另外,教师要能灵活使用教材,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增添或删减教材。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尽量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学生“活”起来。

六、活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进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引着学生,扶着学生,助着学生走向教材,回归生活,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我就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也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在学习《分类》之后,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分类方法,回家把自己家中的东西进行分类摆放,把在家的分类情况再带到课间和学生互相交流。又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开展模拟购物活动,把买来的东西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学生边议论自己买的东西,边算一算自己花的钱数,自主与合作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极高,学生便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⑴铅笔和橡皮一共用了多少钱?⑵笔记本比铅笔贵多少钱?⑶每个玩具飞机6元钱,给售货员1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学生经过讨论均有较满意地解答,这样教学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能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发展数学。

七、善沟通,形成合力

多元智力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教师仅仅用一种单一的学科视角来读懂学生可能就产生一种误区。所以教师群体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善于沟通,进行合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多沟通交流,多交换意见,利用各自资源差异,实现优势互补,争取多一个读懂学生的角度,多一份“认识”学生的信息,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作为共同的目标。教师还要“走出去”,主动了解社会,从社会流行思潮、多元价值、风俗习惯等方面来了解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道德教育的社会影响因素,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去充分了解学生,以期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在课堂上读懂学生,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作为设计和实施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细心解读学生的成长需求、寻找并确定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当代教师的一种基本责任,当教师从读懂学生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快乐的时候,“教学相长”才被赋予了其真正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以“生活”为桥梁和纽带,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进而达到教学材料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统一,引着学生,扶着学生,助着学生走向教材,回归生活,让学生为“需要而学习”。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我就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也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11.新课改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篇十一

一、新课改为学生营造了与众不同的学习氛围

新课改让学生动起来了,生命力焕发出来了。走进课堂,再也不是一排排桌椅整整齐齐地摆在讲台下面了,而是以小组为单位,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教室里没有了讲台,但教室四周却挂满了黑板。那些黑板成了同学们展示交流成果的平台,他们把自己的收获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分享,共同成长。课堂上,每个自由发言的同学都滔滔不绝,这样的课堂,哪位同学还会保持沉默、一言不发呢?会说的带动不会说的,不善于表达的在善于表达的影响下,今天说一句、明天说一句,时间长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虽然课堂纪律乱了点,但学习气氛变得更浓了,课堂放得开,学生的动作和声音是思维与表达需求的正常反应,是情绪与情感的自然流露,应该把它看作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部分。但课堂也要收得拢,虽不强调绝对安静,但至少要保证发言者的表达不受干扰,要保证教学过程的畅通无阻。课改后的课堂应充满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关爱。

二、新课改让学生学会了自觉充电

每次在学习新课之前,为了明天有更出色的表现,同学们都会准备大量的预习资料,了解更多的新知识。他们明白了电脑不光能用来打游戏,更重要的是通过电脑,可以查询大量的知识。从此,上网查阅资料成了同学们充电的最重要的途径。比如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第二单元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詹天佑》《宋庆龄和她的保姆》等,所讲的事情距离现在孩子们的生活较远,为了让学生能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我要求大家都要查找资料,比一比看谁了解得多。第二天同学们都拿出了厚厚的资料,在展示的过程中,他们也深深地被临危不惧的李大钊、不惜牺牲自己的郝副营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等人物的伟大精神所感染,从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在展示的过程中,有一个同学说,如果那时让评选感动中国最杰出的人物,我一定选他们,他们真是太伟大了。此时有同学插了一句,那你知道2007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吗?只见那位同学微微一笑,很轻松地说出了钱学森、闵恩泽、方永刚、谢延信、罗映珍、李丽等十大人物,并说出了自己也同样佩服他们的原因。问话的同学带头为他鼓掌,其他同学从惊诧中醒来,也报以热烈的掌声。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们不但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学获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三、新课改让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人们常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疑就是疑惑、问题。自主探索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解放。新课改中,每位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都要从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在自学时把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然后根据手中的资料联系上下文看能不能自行解决。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居庸关隧道和八达岭隧道各自不同的开凿方法,并且要标出工作面,同时我问学生詹天佑利用创新精神设计了“人”字形线路,除了“人”字形线路的设计,你自己还有没有办法也设计一条线路来解决火车爬陡坡的问题。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就在练习本上画了起来。在学生自主探索之后,我安排学生交流各自探究的方法和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人人发言,发言时要讲清楚自己是怎么研究的、结果怎样这两个问题,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启发,拓宽了视野。同时我结合中国嫦娥一号飞船探月成功,告诉同学们正是中国的航天人具有伟大的创新精神,才使中国的航天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中国人正在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激励每位同学都要具有创新精神。

四、新课改让每位学生都成为了辩论家

每一次的讨论交流,各个小组的展示汇报,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质疑补充,真正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将相和》一课学完后,我让每位学生说出学后感想。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大将军。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还有的学生说痛恨秦王,因为他不应该随便欺负别的国家。但有的学生立马反驳道:当今形势不就是这样吗?美国实力强,他不是照样在世界上霸道嘛。因此,要想不被欺负,必须有志气,学好知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这样激烈的辩论会节节都会出现。比如《景阳冈》刚学完,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同学们就这个话题各抒己见,大家都有各自的观点,你一言我一语辩论开了。从辩论中,同学们不仅提高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升华。

总之,新课改给课堂注入了活力。作为教师,要继续学习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12.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二

一、结合教材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悬念的力量在于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在对知识的好奇心的驱使下, 认真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 我在执教“轴对称图形”时, 结合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爱动、爱问的特点, 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悬念:赵州桥是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为之写下了很多赞美的诗句, 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有人形容赵州桥是“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这座桥的建筑设计者李春的智慧也跟他的作品一样得到了举世的赞誉.同学们, 其实只要你用心发现, 你会从照片中找到李春设计这座桥的构思特点.请你拿起笔来在纸上画一下赵州桥, 看看你能不能找到其中的奥妙.

学生面对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悬念, 立刻跃跃欲试, 他们纷纷拿起了笔来描画赵州桥.在他们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时, 我适时解开了谜底:同学, 一定发现了吧, 这座桥有一种对称之美, 就像飞机的双翼、蝴蝶的翅膀一样.如果在它们的平面图上, 在准确的位置画一道直线, 直线两边的部分是能够完全重合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悬念设置, 密切联系所要教学的内容.集趣味性、知识性、操作性于一体, 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使课堂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二、渗透数学审美教育, 增强数学学习趣味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它完全不像有的人所认识的那样枯燥、乏味, 而是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涵.无论是数学的内容与形式, 还是理论与实践, 无不彰显着独具魅力的美.比如, 数学所具有的形态美, 使人领略到的是对称之美、简洁之美、和谐之美等.数学所具有的历史美, 使人所欣赏到的是每一个数学的方法、定理、故事, 都有一个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历史典故.数学对人类产生的作用是独特的, 也是文学、美术、音乐等学科所不能与之媲美的.而数学最突出的美是数形的统一.为了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数学的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 去感受数学之美, 提升审美素养, 在数学的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比如, 我在执教“有理数的乘方”的过程中, 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珠穆朗玛峰的照片.面对这座世界第一高峰, 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学生为其高大巍峨而心生赞叹.这时, 我讲到,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为8848米, 如果将厚度为0.1毫米的纸, 连续折叠10次有10厘米后, 再折叠30次就等于12个珠穆朗玛峰高度.学生听到这里, 顿时感觉不可思议.他们带着对这一问题的好奇, 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中.在讲完乘方的知识后, 学生自主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们列出了0.1×230的算式, 并通过计算机计算, 证实了我给出的问题的正确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通过形象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 渗透了审美教育, 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投入主动探究的学习中, 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巧妙运用游戏教学, 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初中学生活泼、爱动的特点, 将趣味性高、参与性强的游戏导入课堂教学中, 为学生营造活力四射、欢声笑语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 消除学习的压力, 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 开心地学习知识, 愉快地接受知识, 积极地运用知识, 真正体现出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理念.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留下了更加深刻的记忆, 提升了学习的有效性.

13.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三

一、改进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都习惯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即从“一般——特殊”的演绎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幼儿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

课堂要充满活力,首先是要改进教学方法。要少用演绎式教学方法,多用归纳式教学方法。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所谓 “归纳式”,是先抓现象,然后从这些现象中抽出其中的精神,再用基本的最深刻的原则来验证。它的特征是: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鼓励发挥自己的新见解,思考问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鼓励进行移植和组合思维的直觉性、跳跃性等等。归纳法是进行探索的方法,它容易让人走弯路,但却是引导幼儿进行创新思维的教育方法,除此之外,还应提倡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大班数学教学“4的分解与组成”中“4可以分成2和几”?就可以让幼儿自己自主地进行操作,自己发现其中的原理,然后教师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把自己所用的分解方法用恰当的语言归纳出来,这样课堂中才会充满创新的灵气。

二、强调幼儿的参与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幼儿的自主参与能力。所有教学效果都是以幼儿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分为师生谈话、分组讨论、实物操作这三类活动。

1、师生谈话。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谈话及交流,这是师生平等参与的形式。在参与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一问一答,也可以通过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这种形式有利于幼儿养成自觉思维的习惯,了解思维过程。如在进行“比较4和5”的教学中,师生谈话是这样进行的: 师:4与5谁大谁小? 幼儿齐答:5大4小。

师:谁能说出你是怎样知道的? 幼儿甲:从图中看出来的,4个苹果要比5个苹果少,所以4比5小。

师:谁与他的想法不同? 幼儿乙:4个小朋友排队短,5个小朋友排队长,所以我说5比4大。

幼儿丙:5块钱比四块钱买的东西多,所以5比4大„„

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因为幼儿充分参与到了教学中,在题目上做了一篇不小的文章,使得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使教学充满了生机。

2、分组讨论。这是以幼儿分组活动为主的形式,教师在活动中要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对幼儿的研究给予鼓励或肯定。在这一形式中,幼儿参与的机会更多了,他们可以围绕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分析,然后提出逐组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同时对其他小组的意见进行评价。如在“比较纸条的长短”的教学中,让幼儿讨论,说一说怎样使纸条一样长,有的幼儿说:“把长的撕掉一块儿”;有的幼儿说:“把短的接上一块儿”„„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充分研究讨论的空间,幼儿也就在互相讨论中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物操作活动。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小学具等实物让幼儿共同参与的形式。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幼儿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幼儿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发展其各种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强化创新意识

1、充分相信幼儿的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吉乐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我国的章志光教授也说过:“从可能性来看,任何一个政党,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即潜在的创造力。”人人都有创造欲,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幼儿也不例外。作为幼儿教师,绝不能认为幼儿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实,我们在“七巧板”游戏中幼儿用图形拼贴出了很多教师也没有拼贴出来的图案,有轮船、手枪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新潜能。

2、热情鼓励幼儿的创新精神。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我们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绝不能漠然置之。例如:在学习“圆柱体”时,有的幼儿用纸卷成纸筒,告诉我说:“这个也是圆柱体。”我对这个孩子进行了表扬和肯定,告诉他,他的想法很好。

3、爱护幼儿的创新萌芽。幼儿的创新活动一般是低层次的,由于受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往往是幼稚的,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荒唐可笑的。但我们绝不能责备,更不能挖苦指责,不能抑制、抹煞他们的发现,而应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并给予肯定,爱护他们长出的创新萌芽。如在“认识梯形”的教学中,图上有个倒放的梯形,有个幼儿说:“老师,梯形翻了个跟头。”这名幼儿的想法很有新意,我当即表扬了他。

14.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四

石璧华

罗平县教师进修学校自2009年3月开展小学教师语文、数学参与式全员培训以来,上半年累计培训10期,每期5天,每期120人,合计培训1200余人次。之前,2008年3月,学校还组织了“西发”项目罗平县参与式小学教师培训,培训4期,每期8天,每期80人,共达320余人次。

在“西发”项目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中,广大教师能充分认识参与式教学的重要意义,参与式教学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自学能力与交往能力等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培训中,学校外请部分教师上参与式数学、语文、示范课,让培训学员悉心观摩并参与实际教学,让学员查找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帮助解决;培训中,参与者能按时出勤,全程全员参与培训活动,对活动始终怀有浓厚兴趣,能够保持热情与良好的注意状态。课堂上,参与者与培训者交流民主、平等、充分;参与者敢于质疑问难,善于从多角度发表不同见解;参与者善于倾听,认同并理解他人观点,能够在参与中友好合作,融洽沟通。在示范课上,上课教师能结合参与式的理念要求和学生实际,把课上得井然有序,活泼生动,不仅使学生学得知识,还全面锻炼了学生能力,课堂上,不时使观课教师发出由衷赞叹!实践证明,有效的参与式教学,能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2008年6月中旬,罗平县教育局委派进修学校教师对“西发”项目罗平县小学教师参与式教师培训效果进行调查,在各乡(镇)完小,以不记 名问卷方式,通过听课、评课、观察课堂变化、与上课教师倾心交谈等形式,全面征求参加参与式培训教师对培训效果意见、建议。根据反馈信息和实地调研,我县绝大多数教师认同参与式培训的理念和原则,认为培训内容适合自身需要,有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部分教师表示,在自己的教学中,要尝试应用参与式教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新课程要求,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面貌。正是在实地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经过分析,一致认为教师掌握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益,参与式教师培训能够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此,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小学教师参与式全员培训,具体培训任务交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全面负责。

在县教育局领导的重视下,教师进修学校精心组织,认真制定了学校“参与式”教师培训学员管理规定、“参与式”教师培训班主任职责、“参与式”教师培训上课教师基本要求,针对参与式培训科目,结合教师专业,学校把教师分成两个语文教研组和两个数学教研组,实行按期分组教学,每期由一个语文组和一个数学组承担培训教学任务,另外两个教研组下乡跟踪调研。从2009年3月份开始全面实施小学语文、数学参与式教师培训,经过培训和调研,小学教师的课堂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教学效益得到明显提高。所取得的成绩,是进修学校教师心血的结晶。

二、教师敬业,潜心投入

进修学校有一批思想觉悟高、专业素质强、工作作风实的中坚教师,是他们的敬业奉献,潜心投入确保了培训任务落到了实处。培训过程中,各教研组教师人人承担班级管理任务,个个是参与教学能手,体现了我靠 学校生存,学校靠我发展的高度主人翁精神。培训中,各教研组统筹协调,精诚团结,务实进取,任课教师态度端正,不断转变培训服务观念,探求培训途径,培训形式多样,深受广大学员欢迎!

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全面贯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平等参与”的理念,做到培训活动融理念、知识于参与式活动中,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充分关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培训就是要让学习者通过参与活动,自主建构参与式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参与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体验参与式教学的优越性。围绕培训目标,各教研组课前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培训内容,认真组织备课,多方收集资料,分析教学难点、重点,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制订了准确、清晰的适合学员水平和需要的各章节教学目标。无论是数学参与式培训,还是语文参与式培训,上课教师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课堂参与活动中,并能结合学科性质、特点,灵活应用小组工作、设计问题导向、展示实物成果、穿插学习游戏。课堂教学中,上课教师能有效、合理地利用各种培训资源,能有趣地介绍和讲解培训内容,组织活动形式灵活多样,点评和反馈及时恰当,注重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课堂上,学员能够相互尊重、注意倾听、交流民主、相处融洽,对不同观点的表达探讨能生成新的理解。教学参与中,学员不时发出阵阵鼓励的掌声,不时唱出欢快的歌声,不时流出畅朗的笑声,鲜活思想的碰撞不断让课堂生成新的精彩!课后,各科上课教师及时总结,不断反思,深入查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补充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每次上课后,各科教研组教师都要根据学员交流汇报表、意见表,针对查找问题进行深刻反思,撰写反思日记;同时,学校领导,各教研组 相互听课,相互督促,交换意见,达成共识,逐步提高了上课教师的培训水平和能力。

通过培训,使参培学员从理念上、形式上、方法技巧上全面系统地认识了小学语文参与式、小学数学参与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使培训真正贴近教师生活、切合教师实际、解决教师所需,彰显了小学教师参与式培训的独特魅力!

三、下乡调研,成效显著

教师进修学校通过对参加培训教师的跟踪调查,课堂上,参培教师大都能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宽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求知欲、创造力得到有效激活,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引导者,更多地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单纯地教教材的现象少了,而代之的是对教材的扩展、延伸与构建,是对课程资源的重新审视与利用。通过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自由讨论的空间有了,乐于表现的机会来了,学生课堂上的有效参与,加强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融洽了课堂氛围,学生的人人“参与”,并感受到了参与成功的喜悦,课堂的生命力唤发了。在大水井乡四个完小的调研中,学期统考,使用参与式教学的教师比不使用的教师教学质量明显高出了许多,其他乡(镇)完小的教学质量也是如此。

15.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五

在课堂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新课堂中, 教师将更多地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培养。学生间的广泛交流讨论, 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会使知识重新发生整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教师主动地传授, 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校验和调整, 学生的自我内省是自我学习、主动解疑的前提。同时还需要学习者在合作、交流中开展学习活动, 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意识。

新课堂非常重视学生自学, 构建自己的学习模式, 自我培养, 自我控制, 使学习活动的各要素协调运转,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 新课堂在学习目标上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彼此切磋、互相交流, 并从中寻找到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长点, 形成自我激励。

因此, 课堂学习活动, 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讨论, 实现课堂上的学生自主, 使知识、技能、技巧、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二、合作讨论, 交流体验

小组讨论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学习形式。小组讨论的有效开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既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又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同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加理解别人, 关心他人所谈论的话题, 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小组讨论的有效开展必须:

1. 分好组, 成员担任一定的角色

教师在分组时, 可以把具有不同观点、不同经历、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这样既可以保证口若悬河和沉默寡言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 可以让每个小组都有不同风格的学生。同时, 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讨论题目或活动目的, 让学生自由分组。教师分组和学生自己分组相结合,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式中获得益处。

2. 确定讨论的内容

内容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疑问和注意,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同时还要强调内容的难易程度,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 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很难进行深度的思考。过于难也会使学生失去讨论的热情。

3. 确定讨论的形式

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讨论形式, 两人一组还是多人要随机而定。

4. 对讨论进行一定的促进和指导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应讲求方法, 要正确引导, 效率才能高。一方面, 教师要放手给学生更多地参与, 更多地表达意见, 力争解决难题, 另一方面, 在讨论中有争议时教师要做到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5. 小组讨论的展示

一般而言, 最简单的方式是让小组总结他们的结论。可往往会发生混乱, 小组成员发言不稳定, 个别学生开始垄断课堂中的发言, 甚至短时间难以找出合适的发言人, 造成时间的浪费, 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教师提出:她的班上有60位学生, 等小组讨论的结果出现以后, 却很难让结论展示出来, 因为组太多, 不可能让每个组的代表都发言, 势必会挫伤有些孩子的讨论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使得教师非常困惑。其实对于大班额的课堂来说, 进行小组讨论有一定的难度, 可并非不能实行。在大班额课堂中小组讨论结果的展示, 可以采用“发言人” (由小组提前推举一名发言人来表达本组的意见, 其他成员可做适当的补充) 与“纸上谈兵” (将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写在黑板或大白纸上, 由大家共同阅览, 和自己小组的结论形成对比, 产生新的想法) 相结合, 引导学生将讨论延伸到课外,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相对而言, 班额较小的课堂可以采用“发言人”和“各抒己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6. 给予一定的评价和反馈

结果展示后, 教师要积极地归纳和总结各种意见, 并进行及时评价, 帮助学生整合知识, 形成新的思维和认识, 使小组讨论更具有活力, 学生也乐于参加。同时在小组讨论中引入“竞争”, 使各小组之间形成对比, 也应当指出, 小组讨论不能只注重形式, 更应当关注实际的教学效果, 问题得到解决, 学生有所收获, 还要与讲授、演示、自学等活动结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人说, 智慧有其鲜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欢悦、幸福, 这是智慧的表情。要让学生智慧起来, 首先就要让他们愉快起来、自由起来, 只有愉快的心情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的闪现。有了这个前提, 在加上老师富有智慧的设计和启发, 学生的智慧之火就会被点燃, 课堂也就会有灵动的旋律和七彩的光芒。

摘要:小组讨论是一种基本的课堂学习活动形式, 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 强化指导, 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6.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篇十六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017-01

1 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要设计一节富有创意的语文优质课,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语文教学要突破千篇一律、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而有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生怕遗漏了什么,生怕学生没有学懂。其实语文课中许多信息,教师不讲学生也知道。这些技能,学生平时就已经形成。由于语文教学中,教师面面俱到,其结果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还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不知道的,教师却一带而过,学生的疑问得不到解决。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应该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探究。

不少教师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把教学的精力放在两次比赛的过程中,有的利用教具演示比赛的过程,有的把两次比赛的过程制成课件进行演示。其实两次比赛的过程,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无须花很大的精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上《田忌赛马》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田忌第二次赛马时为什么能胜齐王上,他是这样设计的:(1)学生默读课文,分别画出描写田忌的神态和情绪的词语(用—— 表示),齐威王的神态和情绪的词语(用 表示),孙膑心里的词语(用……表示)。(2)默读课文第一、第三两大段,学出两场比赛的战果表。(3)学习课文第二大段(第3-12自然段)后讨论:(1)孙膑根据什么想出了调换马匹出场次序必能取胜的策略?(2)第二次的三场比赛中,哪一场是最关键的?为什么?(3)第二次的第一场比赛结束后,如果齐威王还想战胜田忌,有没有办法?(4)齐威王为什么在第二次的第一场比赛后没有调整策略?(5)为什么孙膑能够“胸有成竹”?支老师的这个设计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因此,必须创设一种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只有和谐、活泼的气氛才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专制、压抑的课堂氛围则给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带来障碍。作为课堂组织者—— 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你读的很正确,若声音再大点就更好了。”“说错是正常的,没关系,再想想,再往宽想一想!”这样就能常常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一句“你真棒!”“你的说法真有新意!”“你真聪明!”“嗬!你读得还真有味道!”……把这-声声赞扬送入儿童的耳际,流入幼童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学生就更愿意护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教学”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语文教学中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掌握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拓宽学生思维,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龟兔赛跑”的教学片断,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想法?生1:乌龟怎么能跟白兔去赛跑。这样比赛是不公平的。生2:白兔怎么会睡得那么死,半路上怎么睡得着呢,等她醒来时乌龟已经爬到了,这不大可能。生3:我想乌龟准是事先已经知道白兔半路上要睡一觉的,要不,他再傻也不会跟白兔比赛跑步呀!生4:说不定,乌龟先跟白兔商量好了,白兔是假装睡觉,有意输给它的。师:同学们说得都有自己的道理。老师尊重你们每个人的理解,尊重了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老师把学生看成了一个独特的人来对待,体现了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3 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思维

依据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进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拓展书本知识。语文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小池塘》一文教学后,结合教材内容我设计了如下课外活动:第一:补充练说小池塘:(1)师:春天的小池塘真美啊,请小朋友想象一下,除了太阳、白云、月亮、星星,小池塘里还会倒映着什么呀?这些倒影又像什么呢?(2)用“___倒映在池塘里,像___。”练习说话,在练说时要注意抓住两者之间的联系。(3)小组之间练说。(4)小组推选代表说一说。教师及时给予评价指导。第二:拓展展示小池塘:(1)保护环境美:①假如你来到小池塘边会说些什么?你想怎样保护这大眼睛呢?②让学生展开讨论,充分想象、发表见解,以加深认识,升华感情,受到环保教育。(2)自主表现美:①大眼睛真美丽,真是一幅美丽的画,你能把这幅美丽的画画下来吗?②学生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现,并进行展示。(3)课外表现美:①课后,你怎样把小池塘的美丽告诉爸爸妈妈?②引导学生背诵,和大人一起去观察、介绍小池塘,还可以拍照片,搜集有关小池塘的图片、儿歌等。在活动中进行句式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以及表达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会打开思维的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通过感知、理解、想象、表达来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因此而变得生动、多彩;组织学生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小池塘的美,把自己的感受画下来。

17.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十七

扶风高中韩玉玲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我们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体验,就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共创生动盎然的理想课堂,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只有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知识的技能和本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所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心情变得愉快,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

比如对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二、创设主体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得学习兴趣得以延伸

“授人以鱼,未若授人以渔”,要让学生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课堂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1、目标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的思想,则要求教师不光要备教法,更多的是要备学法,必须“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设计出符合教学规律的立体化的教学方案。同时立体教案还必须突出素质教育的宗旨,目标设计要突出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主体,而不是以知识灌输为主体。因此,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确定教学内容或选择教学材料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②要给予学生个体选择的机会。在选题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在教学内容方面最好有一定的弹性。

③要照顾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

④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要尽量给学生展示、说明的机会。

2、时间安排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教

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失落。而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此法进行教学,保证每节课学生练习的时间都不少于25分钟。事实证明,采用此法进行教学,收效甚好,学生学习热情高且知识掌握、吸收快。

3、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组织形式,这种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要改革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从“主角”到“配角”的角色转换。例如,在一节公开课中,我就采取了多种组织形式:任务驱动形式、自主探索形式、小组讨论形式、小组竞赛形式及自我评议等形式。所有这些形式都是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所进行的。并且,这些组织形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及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因此这节课也得以成功。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投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施开放教学。

开放式教学不拘于一种形式,能够使学生在民主、活跃的气氛中自主探索,敢于质疑,乐于争辩,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使学生多层次、多维向地思考,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气氛中,师生之间的情谊得到加深,学习的自信心得到加强,学习的兴趣得到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合理安排开放题,积极组织活动课,实施课堂开放。这样能给学生提供充分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为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创造条件。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当然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运用策略的必要性,不能为了激发而激发,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

扶风高中

韩玉玲

上一篇:敬老孝亲下一篇: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