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精选8篇)
1.初中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 篇一
开拓初中物理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功能之我见
【内容摘要】本文先论述了初中物理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功能有知法、守法、用法功能,接着又分析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渗透法制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开拓初中物理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功能要做到以下三点:找准渗透知识点;把握渗透知识点的时机;掌握知识点的渗透程度.【关键词】渗透法制教育功能、知法、守法、用法功能等。
初中物理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功能有哪些呢?据笔者调查研究,其内容如下:
一是知法的功能。
例如,在进行到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的教学时,通过光的传播中有一个重要的规律: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根据这个规律,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其后会形成阴暗区域,也就是影子。这就涉及了居民的采光权问题。所谓采光权是指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之间,一方为接受日照而要求另一方限制其建筑物或植物距离或高度的权利。《物权法》第八十九条对“采光权”有明文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大城市住宅日照标准为大寒日≥2小时,冬至日≥1小时,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
降低;旧区改造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我们通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与采光权,使学生深刻知道采光权的概念,了解物权法的界定,进而知道采光权是自己合法的权利。
二是守法的功能。
例如,通过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现象”中的噪声控制教学,先要知道噪声的概念为: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以及对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再了解噪声的危害以及控制后,不失时机穿插《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七章第三十九条规定:“建设项目的噪声污染防治设施没有建成或者没有达到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的要求,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设计规范》中规定:住宅卧室、起居室(厅)内的允许噪声,昼间应小于或等于50分贝,夜间应小于或等于40分贝。住宅卧室、起居室(厅)宜布置在背向噪声源的原则。电梯不应与卧室、起居室(厅)紧邻。凡受条件限制需要紧邻时,必须采取隔声、减振措施。这样让学生来理解噪声的两种定义和噪声污染的相关法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噪声的定义。同时,学生也更愿意遵守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对学生守
法教育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三是用法的功能。
例如,在进行物态变化中的风、云、雨、雪等教学时,先分析风、云、雨、雪等形成过程: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形成了云,云中的水通过降水落下来变成雨,冬天则变成雪。落于地表上的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从地层里冒出来,形成泉水,经过小溪、江河汇入大海。形成一个水循环。再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在江河、湖泊设置排污口的,还应当遵守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禁止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存放可溶性剧毒废渣的场所,应当采取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的措施。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分子扩散与环境污染,教育学生环保要从自我做起。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了合理用水、防止水污染的意识。
为什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渗透法制教育功能呢? 详而言之,当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在青少年中进行法制教育已迫在眉睫。《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要确保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质量,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推进中小学法 3
制教育的深入开展。《纲要》还明确指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有
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法律意识、法制素质是未来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试想,如果一个物理学家没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法制素质、人文精神,他可能不但不能为国家为人类带来进步和文明,而且会助纣为虐,给国家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由此看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对包括物理教学的所有学科教学的要求,是物理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简而言之将法制教育与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如何开拓初中物理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功能?通过实践,开拓初中物理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功能要做到以下三点:
1、找准渗透知识点。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点之中,呈隐性状态。例如,在声的利用的教学中,声音可传递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五条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第十六条,违法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于罚款。在光的色散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眼睛和眼镜的教学中,可渗透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
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
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知识点的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知识点的渗透程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
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
位又不越位。总之,法制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大课题,这有待于我们广大教师去认真探讨和研究。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相信,只要我们一线教师端正态度,勇于探索,结合教学实际,在法制渗透方面探索一些可行的途径,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会逐渐培养深厚的法制意识,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祖国接班人和建设者。
2.初中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 篇二
一、日常交际语的渗透
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为无可奈何地接受, 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 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日常交际语渗透和培养呢? 我着重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从 称 呼 语 着 手
国内有不少学生和老师上课互致问候是这样的:“Goodmorning,students. Good morning,teacher.”殊不知 ,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教材1A“Good morning,Miss Li.”时 ,我就启发学生就中文里对老师的称呼和英文中对老师的称呼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在英国文化中,学生一般称呼年纪轻的女老师为Miss(小姐),称呼男老师为Mr(先生),而不是如中文中所说的teacher(老师),等学到单词student,teach-er时 ,学生已非常明白它们的用法。中西方称呼语的最明显差异在于:汉语称谓中,职务、部分职业和职称均可被列为头衔,作为称呼。而英语中则不然,如英语中就没有Teacher Gao的称呼。另外,在英语中,在不知其姓的情况下用敬称“sir”,而汉语中则用敬称老大爷、大叔、大嫂等。
2.从 恭 维 语 着 手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You look young”,“You look nice”等句,应礼貌地以“Thank you.”作答。讲到这儿我给学生讲了个笑话: 有一位美国客人在他中国朋友的结婚典礼上客气地恭维新郎:Your wife is very pretty.新郎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谦逊地回答:Where,where.(哪里,哪里。 )美国客人一脸困惑,迟疑片刻,小心翼翼地回答: Well,everywhere. 学生听完,个个笑得前仰后翻。其实在英美文化中,恭维他人的外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以上句子的运用频率相当高。在以后的课堂上,当我跷起大拇指,热情地夸奖某位学生的出色表现时,学生都能够得体地、自信地回答我:“Thank you,Miss Wu.”
3.从 道 歉 语 着 手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提及两种道歉语,一是“I’m sorry.”,二是“Excuse me.”。这两句话的含义虽然都是对不起,但用法不同,“I’m sorry.”侧重让对方原谅自己的过错,“Excuse me.”则是打扰别人时使用的礼貌用语。我向学生公布一份调查结果:道歉语的使用,无论是使用频率还是使用范围,美国人对道歉的使用远远高于中国人。学生纷纷表示怀疑,我又举了如下例子:中国某位公司领导参加会议迟到,只见他大摇大摆、慢慢吞吞地走进会议室, 面无表情地看了看早已等候多时的职员说:“恩,都到齐了?那就开始开会吧! ”而美国一位普通教授在上课迟到后会说:“I’m sorry. I’m late.”并诚恳地向学生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听完这个事例,某些学生若有所思。相信他们以后一定能够准确恰当得体地运用这两句话。
4.从 招 呼 语 着 手
在学习朋友之间的问候语之前,我对学生说:中国人常以“你吃了吗 ? ”“你到哪里去 ? ”作为问候和打招呼。但在英国 ,如按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对方则会莫名其妙,听了第一句他们会认为你要请他吃饭,听了第二句则认为你在打听他的私事,极不礼貌。听到这儿,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学习西方人是如何打招呼的, 最简单的就是Hello或Hi。另外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都相当于“您好”,只是时间不同而已,Good night不是打招呼的话,而是告别时说的话。
二、生活通俗语的渗透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和句子,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贬义的词,在西方文化中却可能具有褒义。如dog, 中国有很多其含贬义的词语,如走狗、落水狗,等等。但在英美人眼里,狗是亲密的朋友、伙伴,甚至将狗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如Lucky dog等习语,都是褒义的。另外,小学英语教材中有“How old are you? I’m ten.”的对话出现,其实,对于英美人来说,他们是很忌讳问此类问题的,因为他们觉得年龄是隐私, 不愿别人干涉。所以当学生问我:Hi,Miss Wu. How old are you?我很神秘地笑笑 ,回答他们 :It’s asecret. 并向学生讲了有关英美人的“隐私权”问题。相信当他们真正和西方人交流时,一定不会再问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各种习俗节日的渗透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西方的节日都有其丰富的背景历史,我利用重要的节假日及特殊的情景, 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特别是在圣诞节这样特殊的日子,节前一个月内各大小商店餐厅等都已经开始布置环境、宣扬气氛,小学生也受其感染, 开始互送卡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特殊的情景氛围,介绍外国文化,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印象深刻,学以致用。
在这些特殊的节日,我是这样做的:在愚人节,先对学生撒个谎(一般学生都想不到老师也会说谎),等他们都对老师的谎话信以为真的时候,才说出真话,然后在学生的欢笑声中给他们介绍愚人节的玩法和节日的目的是大家增进感情而不是恶作剧。在感恩节,引导学生将之与中秋节对比理解,虽然我们国家没有感恩节, 可是我们只要对父母心存一份感恩的心,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前进。圣诞节,是英语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就像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节日一样。两者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如圣诞大餐和除夕团圆饭,接送圣诞礼物和收压岁钱等。我在2014年的圣诞节那天,给学生介绍圣诞节的来历、特殊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的春节对比,在师生的热烈交流中,学生兴致勃勃地学相应的一些单词、词组 :Merry Christmas,Santa Claus,Christmas tree,Jingle bells,give presents,eat turkey,Spring Festival,lucky money等。这样不仅增添了学习情趣,加深了对语言的记忆,了解了异国风情,母语、英语互不干扰,而且真正起到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作用。
3.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之我见 篇三
所谓“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别人所给的帮助,认恩、知恩,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素材、活动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认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需要切入学生个体心灵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现象、事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抱怨、矛盾、仇恨和对抗,多些理解、宽容、友善和快乐,才能明确责任,和谐相处;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才会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业,对社会予以回报。
一、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倘若我们的教育仅以可以量化的效率为主要目标,而缺乏对思想和情感完整性的追求,缺乏对精神与文化的敬畏,那将成为没有灵魂的教育。”[1]语文学科教学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大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之一。感恩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传承下去。我国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诗经·大雅》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的“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等指的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晋朝时李密以孝敬祖母闻名于世等等都是鲜活的感恩事例。语文学科教学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渗透感恩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是德育的现实需要
其一,当代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时下,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为他们创造了较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今天的孩子开始更注重自我感受、自我享受。再加之有些父母不能理智地教育孩子,溺爱、迁就和包办代替,致使孩子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感恩似乎成了没必要的东西。他们忘记了我国自古就有的“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忘记了感恩或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感恩。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其二,感恩教育正逐渐从语文课堂消失。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不少语文学科老师没有坚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把语文课当成了知识与技能训练课,只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喊喊的口号,只教书不育人,没有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正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消失。
3.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细化的具体要求
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感恩教育其实是一种更实际更具体的形式。现今的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很多人高呼“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但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提出学校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源何在。其实,现行德育真正缺乏的是实效。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并实践抽象而宽泛的德育概念,谈何容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感恩教育才应运而生。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肯定地指出:“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把感恩作为基本情感之一,让它成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之一,也许更利于广大中学生接受。在这方面,语文学科大有可为。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勇担重责,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教学应切实把感恩教育作为渗透德育的切入点,让学生认恩、知恩、懂得报恩,不忘国家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父母之恩。
三、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途径
1.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的反映的是山河的壮美,有的反映的是人物的高尚情操,有的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少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例子,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因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选文情况,挖掘、整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去品味课文所包涵的感恩之情,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感父母之恩,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师长之恩,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让学生感自然之恩,陶冶美好心灵;让学生感社会之恩,树立回报他人的意识;让学生感国家之恩,培育爱国精神。
2.将感恩教育穿插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中
道德教育重视移情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感恩教育不能光停留在让学生懂得感恩的道理上,最重要的是要把感恩思想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让感恩变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并促使学生去影响别人影响社会。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中释放他们的感受、体验、情感。通过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让学生辩,让学生演,去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一)写一写。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体现自我,实践自我的最好场所。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及写作训练,通过写去表达学生的真实的感恩情感。(二)说一说。学了课文后,学生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通过说,来展露学生的内心感恩之情。(三)辩一辩。让他们畅所欲言,敞开他们的心扉,飞扬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感恩故事的震撼。(四)演一演。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或课文所给予的情境中扮演角色,使学生体验感恩之情。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地。学生通过角色换位,去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角色换位使学生产生心理换位,使学生的感恩之情向深刻性、丰富性、理性升华。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课外阅读历来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感恩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恩教育。
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感恩手抄报、黑板报、墙报,写感恩书信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方式。
4.语文教师应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教学的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语文教师应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比如利用校园周边地区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利用影视剧作品,国内外的相关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的生活话题等,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可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让感恩教育走进社区,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到聋哑学校献爱心,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同老人拉家常,给老人梳头等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语文教师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积极利用。
注释:
[1]窦桂梅.超越自己,寻找教师的专业尊严[J].人民教育,2006,(17).
4.初中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 篇四
教科室 胡继云
摘 要:高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形的关键时期,而高中英语作为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本文结合高中英语学科的特点,阐释了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并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途径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发展和定形的关键时期,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则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现行使用的高中牛津英语教材每个单元有一个话题及一个交际功能项目。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将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
一、高中英语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语言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传承着人类历史积淀的精髓。它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知识,还可以培养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包容性格,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高中学生的人生观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要根据他们健康成长的特点和需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 1 展观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逐步培养他们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入到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打牢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思想基础。
2、高中英语的学科特点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知识和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 这句话突出强调了英语所具有的工具性特点,而作为一门语言,英语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在素质教育被高扬的今天,把英语学科的思想性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与英语的工具性并不是互相孤立的两个方面,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英语教学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英语技能的简单过程,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具有思想性和美感性的教学素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情感、志趣和个人品格的形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便于他们能正确的认识世界,最终沉积为学生内心层面最有价值的财富,那就是关于人生和价值的深思。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现行高中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题材广泛,大多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内容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音乐体育、妇女权利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我们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1、立足大纲与教材,寻找英语知识和德育感悟的最佳结合
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刻领会课文素材背后的德育内涵,而不仅仅只关注这节课堂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要做到以英文知识为载体,以传授英语基本知识为途径,确立明确的德育目标。例如:通过模块五Unit 2 The environment的讲解,让学生清楚当前环境的不仅如人意,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从而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活动,让他们动脑筋,想办法,积极讨论保护环境的措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2、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悟德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因此,教师要尽力开展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为目的的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主动参与的意识。此外,建立课外活动学习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道德的愉悦感。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进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
3、率先垂范,发挥教师的榜样导向作用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育家加里宁也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言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学生;用愉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用端庄的举止和谦逊的语气来形成民主、平等、友善、活跃的课堂气氛;用文明的课堂用语,比如“Please”,“Thanks”,“Thank you all the same”等来建立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理解、融洽的感情交流渠道。教师彬彬有礼的举止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还对学生讲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创新教学手段, 真正实现寓德于教
英语学科的自身特点是交际性、工具性,同时还传授英语语言基本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就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严格按照教学规律,深入挖掘、充分合理的利用英语课本素材中的德育因素,采用“寓德育于课堂;寓德育于言传身教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切切实实的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获取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升华和心灵的洗礼。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应当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既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5.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之我见 篇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英语教师已进入更为理性的思考阶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改进课堂教学行为、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已经逐步成为教师的共同追求。课堂教学效益能否实现最大化,课堂教学能否实现高效的关键在教师。在目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因素,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层次性;对教材研究不足、教材处理粗糙、教教材现象严重;教学活动不合理、存在无效或低效活动;课堂练习针对性差且缺乏层次;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激励性评价过少等。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1.从教学目标入手——分层、细化
美国的教育家布卢姆说:“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指学生在参与一定的教学实践活动后的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生必须达到的具体要求,又称为学习目标。它是一个由上而下的多层次系统。课时(课堂)教学目标需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初中学生特点,由初中总目标--阶段目标(学年、学期)——模块(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逐步分解、具体化而确定。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以学生层次(分层)为基础,以显性目标(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为主线、可达成为核心来细化、确定。它具有以下特征:①主体明确: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②重点突出,目标描述明确、具体。③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④多重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难易不同的目标。⑤可达成度高,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成相应层次的目标要求。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用What,Why和How来思考自己确定的目标。例如,如果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Develop reading skills,就此目标教师要自问:What kind of reading skills? Why should students develop it? How can students develop it? 通过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理顺思路,确定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和途径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教材处理入手——整合、调整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关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只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主要载体,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就要走出机械地“以教材为本”的“教教材”的误区,在“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已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和学的实际需要,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处理。为实现教学目标更有效的达成,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优化教学内容:①取舍。保留适合学生实际,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教材内容;删减掉繁难的、不切实际的内容;②增补。适当增补更加符合学生需要和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③替换。另选语言材料或设计活动对教材中不太理想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④改编。对教材的个别过难或不规范或缺乏真实性的内容和设计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学生的练习进行针对性的改编;⑤扩展。对于教材中难度过高的教学活动,增加降低活动难度的准备性或提示性活动;对过易的活动附加适当的延伸活动;⑥调整。教学内容确定后,按照语言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和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顺序上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调整。
3.从教学过程入手——有序、高效
教学过程是由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多个教学活动组成的连续过程。实际教学中,分预设和实施两个阶段。“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过程的预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基。教
学过程的预设本质上就是教学活动的预设,即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和优化各种目标明确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实施即是按预设的教学过程在课堂上逐步实施,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预设的语言实践活动,逐步达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实施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①有序。活动要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口头到笔头、由现象到规律循序渐进;②目标明确。每一个活动都要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对难度较大的目标进行分解、设计多个活动逐步加以实现;③趣味性。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尽量真实;④操作性。活动要便于操作,便于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且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⑤易于评价。活动后要便于观察和测量活动效果,以便及时激励评价和弥补;⑥适量、适度。活动的量要适中,难易适度; ⑦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对应的活动,同一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
4.从课堂练习入手——强化、落实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合理、形式丰富、适量、适度的练习不仅能促进新知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还起着对教学的反馈与调节作用,以及对学生学习起着成就激励的作用。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小专项式练习就成为课堂练习形式的首选。它具有针对性强、用时少、题量小的特点、能达到堂堂练、堂堂清的教学效果。设计和使用课堂练习时应做到:①针对性。紧扣课时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知识和能力并重;②适量。练习的量要适中,过量不仅挤占教学时间,削弱目标的落实且让学生产生厌烦感,降低效果;③适度。严格控制练习的难度,且按由易到难、由知识到技能顺序编排;④分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由易到难地进行分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多重标准,分层要求,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激励自我超越;⑤形式多样。练习题型丰富多样,避免形式单
一、枯燥呆板的练习降低学生兴趣;⑥成功率。提高练习的成功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内动力;⑦评讲评价。评讲时突出重点、突出问题并根据练习的完成情况,及时表扬进步,鼓励成功;⑧补练强化。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补充强化练习,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5.从成就激励入手——体验、提趣
6.初中英语词汇目标教学之我见 篇六
我认为要学好英语,词汇是关键。英语单词的记忆是所有英语学习者,无论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大学生所面临的最大的学习障碍。无论你是谁,只要你不会背单词,不喜欢背单词,不热衷于英语单词的学习与背诵,那么你永远也学不好英语,甚至你根本没办法学习英语,更别说对英语产生兴趣了。因而,如何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自觉地记单词,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应该不断地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以下是我在英语学习及英语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1.增强信心是提高词汇学习能力的基础条件。信心是力量的源泉,信心是成功的前提。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启发式外语教学法,就突出强调了自信心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这种理论认为,如果学生认为学习外语很困难,那真的就会感到困难;但是如果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坚信自己有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语言才能,就会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自信心会使人们自觉地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摸索行之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进取,不甘失败;反之,如果缺乏自信心,遇到困难则会灰心丧气,自暴自弃,最终一事无成。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宽容,更要鼓励,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以表扬。自信心是逐步把建立的,是通过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同时受到外界的赞许后树立的。如果教师不放弃,学生是永远有希望的。
2.理解识记是提高词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记忆主要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而识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始和前提,识记得越牢固,保持的就越持久,回忆就越容易。理解识记既可提高英语单词当时的识记效果,又可增进保持和回忆,从而在单词记忆成绩上明显高于机械识记的成绩。理解过程就是学生对学习材料分析、综合、归纳,并与过去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发生丰富联想的过程,从而通过多种方式使新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深深的印迹,纳入牢固的记忆系统。而机械识记在大脑皮层留下的印迹是孤立的、肤浅的,所以很容易失去。因此,在词汇教学时应首先抓单词特征,根据词义、词性、词音、词形、构词特点进行分类比较、辨析归纳、学新联旧、全面扩展,同时利用图片、实物、音像、情景进行立体化教学,使抽象文字变成具体形象,激发大脑皮层多部位的兴奋性,从而增强记忆效果。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运用语音知识记忆单词。记忆单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运用语音知识进行记忆。英语中许多单词的读音是有规则的。语音基本知识,包括字母、音素和语音规则,如果掌握了这些语音读音规则,就能极大地提高单词记忆的效率。
(2)运用单词的结构记忆单词。单词是由词根加前缀、后缀组成,每个词根和部分词缀一般都有一定的意义,且词缀有词性之分,学好词根、词缀有助于更加牢固地记忆单词。
(3)分类记忆单词。可根据个人喜好将单词分为学科类、动物类、植物类、鸟类、昆虫类、服装类、衣食住行类、世界政治类、体育运动类等等。分类记忆的优点是全面集中而又能触类旁通,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4)通过联想帮助记忆。孤立的单词不容易记住,通过联想我们可以使之形象化、生动化、系统化。如:由good想到bad,由long想到short,这是一种利用对立联想的记忆方法。利用归类法联想效果也很好,如我们可以把表示学习用具的pen,ink,pencil,rubber,ruler,notebook等放在一起进行记忆。如果有些单词本身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1可以联想,我们也可以人为地加上某些情趣帮助记}乙。例如:将eye中的ee想象为两只眼,Y就是中间的鼻子,而look则是睁大两只眼睛。另外,还可以把一连串意义上有关联的词编成句子或短文一起背诵。
3.媒体资源是提高词汇学习能力的辅助手段。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如影‘视资料、广播电视节目、音像制品等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应该在英‘语课上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运用的真实情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同样,在词汇教学中,影视资料也可用来帮助学习记忆单词。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各种感官的多种刺激,容易在大脑有关部位建立起多方面的暂时的神经联系,因而有助于记忆。多媒体和影视作品让听觉器官和言语运动器官等多
种器官协同记忆。
7.初中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 篇七
商务英语在中国已走过了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 商务英语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勇于革新、不断完善, 特别是近几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生产、资本和贸易的全球化, 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大。在这种背景下, 商务英语专业作为独立的本科专业应运而生。2007年, 商务英语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正式成为独立的本科专业。
2010年西南财经大学申报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 打破了长期以来西南财经大学只有“英语”本科专业的局面, 给西南财经大学的商务英语学科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近年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内外环境的变化, 使西南财经大学的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 商务英语专业如何建设与发展, 是我们每个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西南财经大学的商务英语学科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特点,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实现商务英语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1 对西南财经大学的商务英语专业明确定位
目前国内兄弟高校的商务英语建设已经发展成不同模式。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英语+商务”模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商学专业模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商务+英语”模式。西南财经大学应正确处理商务和英语二者的关系, 防止在在专业方向上出现偏差, 避免出现下面的情况:要么只关注英语技能而忽视了商务方面素质的培养, 要么轻视英语基础在商务英语专业中的重要作用。西南财经大学的商务英语专业应坚持“英语+商务+人文素养”办学特色, 培养以英语为基础, 具有商务知识、经济知识和国际商法知识, 并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有了明确的定位以后, 才能以此为起点, 培养出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
2 依托西南财经大学强势学科资源, 办出特色
目前, 中国开办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超过700所, 经教育部批准的正式开办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也有十三所之多, 这其中有第一个开办商务英语专业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也有具有某些外语教学优势的外国语大学如上海外国语大学, 也有同属于财经类大学的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面对强手如林的形势, 西南财经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重文化”的人才培养思想, 依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财经类强势学科资源, 坚持“英语+商务+人文素养”办学特色, 以英语与商务有机融合为核心, 特别是在商务英语的商务方面, 坚持以国际金融为特色, 培养既有扎实的英语知识与技能, 又有丰富的经济、管理知识, 同时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专门人才。
3 重视师资的引进与培养
商务英语与单纯的英语专业不同, 本专业的复合性决定了师资力量的复合性。现在能够熟练教授商务知识的教师不在少数, 能够熟练教授英语的教师也不在少数, 甚至是过剩, 但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更需要这样的师资队伍:既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 又要有广博的商务经济方面的知识、国际商法知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 并且能紧跟国际发展大势。同时还要求不同类型的教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否则会出现各方面都略懂一点, 但是哪一方面都不甚精通的状况。要集中精力和资源重点建设若干重点课程。有了高素质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
4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为具有金融特色的211工程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虽地处西部, 但同样吸引了高考学子的目光。毋庸置疑的是, 商务英语专业肯定不是西南财经大学的优势学科。鉴于西南财经大学高考录取时采用“专业清, 志愿清”的录取原则,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是被调剂来的, 由于与自己的专业志愿相悖, 许多学生入学后专业思想不稳定, 很多人想着转专业, 有些学生转不了专业但没有学习兴趣和动力。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要通过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要留得住学生, 吸引好学生,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商务英语的学习之中去。
5 处理好英语基础和专业课的关系
商务英语专业是以英语为基础的复合型专业, 首先应该注重的是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毕竟商务英语是以英语为本体的专业, 如果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即使有再多的商务知识, 也无法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在英语基础方面, 要着重开设关于其他文化的课程, 要对文化背景、文化习惯有充分的了解。不同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跨文化的商业活动也必然或多或少会有文化的冲突。因此, 要了解其他文化, 尊重文化差异, 才能在跨文化商业活动中游刃有余, 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冲突, 取得最大的效益。
6 重视人文素养的作用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文素养对专业没有太大的作用, 尤其是经济类的专业, 认为学好经济专业的知识就可以了, 人文素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不会对专业学习乃至将来的就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这是一种误区。如果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首先他的专业课学习会受到很大影响。拿英语学习为例, 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化修养, 对某些英语文化背景、文化常识的理解就会不到位, 进而会影响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 乃至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其次,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素质, 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工作当中都会成为一个人进步的动力。其中, 爱国思想, 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都是一个人必备的素养, 有美好的品德, 才能谈得上人才的培养, 否则, 如果有才无德, 对个人来讲是素质的缺失, 对社会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再次, 历史、哲学此类的人文学科会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学生一旦形成了一种思辩思维, 在思考其他问题时也会自觉运用, 对个人的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 在商业报刊、杂志上, 文学、历史典故随处可见, 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在将来的工作中也会出现问题。
7 重视实践环节
实践出真知, 这个道理应用于所有专业的学习, 商务英语专业也不例外。听、说、读、写、译, 每一项都需要具体的实践。尤其是口语的学习, 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在这一方面, 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模拟真实的交流环境和文化氛围,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更直接地接触英美文化, 有了实际的接触, 有了自己独到的认识, 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想, 更好地学习商务英语专业课。
8 要有所创新
虽然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有着蓬勃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专业, 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如果无所创新, 最终会失去发展活力。创新的范围十分广泛, 从专业品牌的打造到学科教学方式的创新, 再到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都需要大量的创新工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当然创新不仅是学科本身的创新, 还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要有创新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着眼于课本知识, 更要积极思考, 用不同的思维去看待同样的问题, 在同样的方向另辟蹊径, 偶尔的灵光一现也许就会独成一家之见, 为专业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另外, 思维的活跃也会为专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9 注重商务英语品牌建设, 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专业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范围内, 只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还远远不够, 更要积极走出去, 产生良好的品牌效益, 使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从而提升西南财经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知名度。我们的品牌体现在教学上, 就是在教学大纲设计、教材建设与选用、师资引进与培养、重点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范式的改革、质量监控上要有所作为;体现在成果上就是毕业学生的质量, 要得到社会的认可, 得到同行的尊重, 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
参考文献
[1]王关富.商务英语学科建设:回顾与展望[J].中国ESP研究, 2010 (1) :12-16.
8.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文化教育 文化冲突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英语教学应该是对人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建全人格、文化知识和意识等的全面素质教育,了解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全球意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与文化密不可分并且也构成了社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现代的外语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往往具备较好的读写能力而听说能力相对单薄。了解一国的文化是学习该国语言的有效途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对外国文化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1 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
必须承认,在长期的英语教育中对外国社会文化的教育是十分匮乏的。语言研究虽仅指语言本身但交际能力的培养却是在社会生活中慢慢习得的。跨文化交际中本族语使用者和非本族语使用者在交往中就会产生“culture shock”导致语用失误现象。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1.1、汉英词汇内涵差异
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不同文化观的表现形态,它往往反映的是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在不同文化框架下语用的群体、社会和国家会因为所处自然环境、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对一定事物和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因此,就出现了英汉词汇对应和不对应的情况。
例如:英汉两种文化中蜜蜂和bee在含义上很相似。人们常说:一个人埋头苦干,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英语中则被写为as busy as a bee;又如英文的dragon和中文的龙,在西方神话中, dragon被认为是凶残邪恶的怪物,是邪恶、灾难的象征
在英语中dragon year的意思就是灾难。但在汉语中,龙则是吉祥、尊严、权力的象征。比如龙凤呈祥、望子成龙并且中国人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另外,在汉语中,人们常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例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相反在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的意思。
1.2、日常语言习惯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见面问候的时候常习惯问:“您吃了吗?”以吃饭作为打招呼的一个方式,而在西方人习惯中问:“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不仅是问是否吃饭了而且还有请其吃饭的意思。
在其他社会礼节的使用上比如在“谢谢”一词的使用上中国人使用“谢谢”一词的频率比中国人要频繁得多,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只有在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才会说“谢谢”在亲属和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常常使用“谢谢”一词会被人认作太客气和拘束,但在西方无论是上下级关系还是家庭成员或者是陌生人之间无论大小事都会说“谢谢”而这里通常并不理解为太多的谢意,仅仅是礼貌用语。
2 如何增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
2.1、采用情景教育方法创造交流气氛
语用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重在应用,在英语课堂重制造一些相对简单的情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则能令学生对该情景下的对话更加记忆深刻。情景教育法是以学生进行交际活动为前提,让学生在轻松、特定的语境下体会英语思维习惯。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下unit10单元It’s a nice day, isn‘t it?中,可以让学生先假设他们在公共汽车站遇见一个外国人并且是相互陌生的,问学生你将如何开始你们的谈话,并且你们的闲聊能持续多久。让学生分成若干个组给相对充裕的思考和准备时间。老师在台下通过评价和记录学生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在如在教授八年级英语下册unit7单元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时利用PPT来告诉学生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going abroad for vacation. But there is something unpleasant. Some of them of them do something impolite. If you see that, what should you say to them? 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一系列图片,图片包括遵守礼貌规则的图片和一些反面例子的图片,这样就从感官上引导了学生的正面礼貌礼仪的学习。
2.2、比较背景文化教育方法
对比分析法是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借鉴,才能令学生了解到母语语言和文化对学习第二外语的干扰。因此可以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西方日常的称呼、打招呼、赞扬和表示感谢等自然的渗透到英语课堂的对话中。
例如,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一般先推辞,以示“礼貌”避免让赠送人误认为“贪婪”,然后将礼物放在一旁并不再谈及。外国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对于别人送的礼物采取的是“迎合”的态度,表现为高兴的接受礼物并且当面打开,来表示对赠送礼物的喜爱。这也是对赠送礼物者的一种尊重。又如,在受到夸奖的时候中国人往往说“没什么,还差的远呢”体现出中国人比较内敛不张扬,但是西方人可能会认为是虚伪、做作。这样通过对比中西方日常行为的差异就可以意识到文化背景的冲突,从意识思想上重视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2.3、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
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让学生接觸和吸收西方英语国家的本地文化,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可以推荐一些相对简单的英文读物、电影。收集一些西方国家节日和具有当地特色的物品。老师同时可以邀请学生和外教、外国同学一起过万圣节、圣诞节等传统西方节日,在日常中就点点滴滴的渗透西方文化。
3 小结
综上可述,我们必须把运用语言的能力与学习语言的能力提到同等的重要地位。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英语教学中绝不能单独只教授语言而忽略了对文化的传授。不论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一门语言。但是文化是多元的、变化的,了解文化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努力摄取西方国家社会各个方面最新的信息,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孙亚,戴凌.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谭照亮.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反思与重构[J].湖南文理学院报, 2009, (3)
[4] 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 2003, (3)
【初中英语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听课评课之我见03-08
初中英语作文:考试作弊之我见 My View on Cheating i09-21
初中教育教学管理之我见08-17
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10-19
初中英语学科特点01-19
初中班级管理之我见07-11
初中数学新课改之我见11-12
初中英语学科教学设计07-09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07-03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