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整风运动内容及意义(精选11篇)
1.延安整风运动内容及意义 篇一
关于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及现实意义
摘要: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几十年来艰苦奋斗、艰辛探索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延安精神既体现了时代的本质特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符合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理论基础,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弘扬和传承。因此,它的历史价值绝不因时代的更新而逊色,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延安精神 科学内涵 现实意义
一、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
延安精神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他们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的精华与结晶。所有这些,融合而成为一种社会精神,就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成为我们党的优 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精神体系涵盖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
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是延安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追求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作为 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息。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成为革命者向往和敬仰的地方,数以万计的进步青年,为了追求理想和信念,追求正确的政治方向,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他们在这座革命的大熔炉中,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逐步升华,从而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一生的奋斗 目标。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坚定信仰,人们就会有一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气概,有一种以苦为乐的无产阶级的乐观情怀。可以说,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强的革命信念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它是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我党开展的延安整风(从 I941年5月开始,到1945年4月结束)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经过整风,使党内开始盛行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流毒在思想上得到清算,全党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经过整风,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也正是在延安整风时期,形成了我党特有的三大优良作风 :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首先是一种科学精神,它主张靠真理吃饭,靠科学吃饭,而不是靠吓人吃饭,靠迷信吃饭。其次实事求是也是一种实际精神,它反对夸夸其谈,言行不一,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产生实效。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和实际精神的统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人格要求。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于延安精神的各个方面,所以是延安精神的精髓。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延安时期,是我党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密切,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最好的时期之一。无论是党政工作人员,还是干部、战士,都自觉地为人民谋利益、办好事,培养了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党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纳党外人士李鼎铭的意见,实行“精兵简政”;推广刘建章合作社的经验,为人民办实事等等,充分体现了我党时刻关心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正是由于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使党的凝聚力、感召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了延安时期党的空前团结与统一的局面,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深厚基础,直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因此,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党领导革命事业蒸蒸日上的根本原因。它既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核心。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战胜困难、求得胜利的一件重要法宝。延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和蒋介石的经济封锁,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和财政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在严峻的形势下,党领导广大抗日军民开展了生产自救的大生产运动。他们吃小米,住窑洞,穿补丁衣服,开荒种地,纺纱织布,以无比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和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实践中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仍然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法宝。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延安精神的最主要的深层内涵。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和时代精神的体现。
二、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并不是某些人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简单的基于对既往激情岁月深切怀念而产生的“延安情结”,而是由我们所处的主客观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
(一)延安精神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大法宝。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也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邓小平同志说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集中和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果背离了延安精神,丢掉了革命传统,没有了理想信念,脱离人民群众,一味追求个人享乐,还怎么谈得上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呢?
(二)延安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既是百余年来我们的先辈梦寐以求的宏伟目标,又是前人从来没有尝试过的空前伟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依靠伟大的团结,伟大的实践需要有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在战争时代,夺取政权需要延安精神;在和平时期,巩固政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延安精神。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达到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党群关系上、军民关系上都和谐,必然要求共产党人发扬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真正转化为凝聚人心、团结奋斗、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延安精神是从容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的思想武器。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一个极为复杂的内外环境下进行的。从国内来看,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更趋复杂。如果不能清醒地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就可能引发社会危机,危及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从国际来说,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形势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大大增加了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事实上,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松过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思想渗透,国内的有些人也从未放弃宣扬“全盘西化”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了民族精神,没有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我们怎么能保证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利益?延安精神就是应对这种复杂环境和尖锐斗争有力的思想武器。
(四)延安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如果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把13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会陷入混乱的深渊。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和深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延安精神,必定会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
培养教育下一代,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首先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合格。当今的青年人,没有经过艰苦岁月的磨炼,对中国的国情也了解不深,一些人怕艰苦,图享受。尤其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下,不少青年崇尚金钱至上,强调自我价值,奉行所谓“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导致人生价值观的扭曲。延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代表了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要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人生崇高目标和最大幸福,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青年真正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延安精神是培养教育青少年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教材。用延安精神培育合格人才,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
三、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主要途径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发扬革命精神问题讲过这样一段话:“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已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弘扬延安精神,最重要的是靠持之以恒的提倡和教育。邓小平同志提到的“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为提倡和教育指明了最主要的工作方法。“大声疾呼”,就是要造成舆论,广泛宣传。“以身作则,”就是要知行统一,付诸实践,不能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尤其是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具体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
一是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在全党、全社会弘扬延安精神,领导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关键。
二是造就浓厚健康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弘扬延安精神,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让延安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要让广大干部群众系统地了解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延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以及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三是深入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坚持不懈地同腐败作斗争。延安精神与以权谋私、挥霍浪费、贪污腐败,是两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对立。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同腐败现象作斗争,这就要求共产党员要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自觉保持和弘扬延安精神,才有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思想武器。
历史造就了延安精神,时代需要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代代相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中共宁强县委老干局 2013年5月30日
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内容详析 篇二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必修Ⅰ模块的重要基础理论,对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看,学生已了解到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及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但从学习能力要求看仅限于会用简单方法演示两种运动形式,会用一些地理事实说明地球存在的两种运动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同时,个别省区义务教育阶段选用的是历史与社会和科学课程标准,这方面的学习就更为薄弱。
伴随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学习要求。从这条标准的行为动词看,强调“分析”能力;结合知识内容要求看,该标准包含着四层递进的含义:一是知道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特点及相互关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三是分析这些规律及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四是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
对照各版本教材,对课标的诠释基本趋同。从教材的编写思路看,中图版与人教版相似,鲁教版与湘教版相似。从学习方法、知识呈现过程、具体知识及呈现方式看,各版本教材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课标并综合各版本教材建构如下知识结构体系(如图1)。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公转轨道;了解不同参照系下地球的真运动和视运动;认识地球两种基本运动之间的关系(同时运动、相互叠加)及黄赤交角的存在和意义;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的产生、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地球形状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并分析原因;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地理实验(模拟和演示实验)、地理观察和观测的学习方法;掌握阅读、绘制、运用和分析地理示意图的一般方法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及观察、实物或多媒体动画演示及观察、阅读图像、对比和综合分析、绘制示意图等方式学习,在此过程中了解地理模拟实验和实物演示的一般观察方法,掌握阅读、分析和绘制示意图的一般技能。通过对地理现象观测,实际案例、图片和文字材料的探究,分析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并分析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观察地理事物、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实验、实物或多媒体动画演示及地理现象观测,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形成探究现象和问题的意识、动手操作的习惯,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地球两大运动的关系及产生的地理意义,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和有规律可循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和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观念。
三、重难疑点
1.教学重点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应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规律是理解和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意义是运用层面的拓展(即对现实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解析)。从技能层面看,学会阅读、绘制、分析、运用各类地球运动示意图是这部分教学的能力要求重点。
联系整个高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标准,再结合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在教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应重点放在昼夜更替、地方时的产生和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对自转引起的地球形状变化只需了解,其地位仅限于使自转产生地理意义更为全面和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在教学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应重点放在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四季更替中的天文四季。对于气候统计上的四季、传统意义上的四季以及五带划分这些内容的教学应定位在知识的拓展延伸、今后学习的基础辅垫以及激发学习兴趣上。
2.教学难点剖析
虽然高一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所发展,但是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还相当薄弱。因此,让学生理解宇宙中的地球有两种同时进行、相互叠加的运动并理解运动带来的地理意义难度很大,而且学生还未接触数学中的球面知识,学习中又要联系运用一些物理知识,难度就更大。
难点一:地球运动的方向和周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均呈自西向东学生较易理解,难在从不同视角观察地球的运动方向及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一是理解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二是理解不同视角下两种运动的叠加,即从北(南)极上空看自转和公转均呈逆(顺)时针方向,且地轴的空间指向几乎不变。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难在理解不同参照系下地球的真运动和视运动。以恒星为参照系是地球的真运动,其自转周期是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公转周期是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以太阳为参照系是地球的视运动,其自转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即通常所说的一日),其公转周期是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难点二:地球运动的速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有三个难点:一是明确球体运动存在两种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二是理解地球自转时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任何地点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含变化规律及一般计算方法)。三是理解地球公转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太阳位于公转轨道的焦点上;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地球公转时其速度出现快慢现象及变化规律。
难点三:黄赤交角的存在和意义。这部分学习的难点是首先要理解为何存在黄赤交角,其次在明确黄赤交角大小的基础上理解其存在的意义——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影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难点四: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学习这部分内容难点多。一是辨清几个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如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地方时与时区、区时;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二是理清几则相互关系。如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地方时与自转角速度的关系;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昼夜长短、太阳高度与四季的关系。三是掌握几个重要的地理规律。如晨昏线的日和年移动规律;东西位置不同地点的地方时早晚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在南北半球的偏转规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天文、气候和传统四季的划分规律。四是掌握几个计算方法。如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方法。五是各类地球运动示意图、太阳光照图的判读、绘制和分析。六是运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解释自然现象,分析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月星晨东升西落、北半球冬夏半年日数差异、河岸的冲刷、风的偏向、冬夏日室内接受日照的差异等。
3.教学疑点解析
这部分内容存在的主要困惑是教学程度的把握,如人教版和湘教版教材皆用一定篇幅以读图思考或活动形式编制了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和实际运用,而中图版和鲁教版均作简约化处理。回看课标,这部分内容应是教学重点,意在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地方时,学会分析地方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如,湘教版教材在活动中编制了自转线速度的计算、用观察日影的方法测定所在地的经度、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学计算。回看课标,这些内容都不是教学的重点,只是为学生理解某个知识、提高某种能力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因此,应依据课标再结合高一和高三不同学段的考查要求选择和把握教学目标。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1)采用模拟实验、模拟演示与绘制示意图相结合的方法,将动态运动转为静态图像理解。理解不同视角下的地球运动方向及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的存在和意义等都需要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无法感知空间运动,建立空间概念,难以把握运动的空间特征。通过教师的模拟实验和演示及学生亲身模拟演示能触发学生观察的视角和探索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转绘成示意图,就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渐转为理性理解的过程。在教学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黄赤交角的存在及意义、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时,都可采用将教师的模拟实验与学生的模拟演示相结合,将学生的模拟演示与学生绘制示意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和数理推理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和特点形象化、具体化。分析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变化带来的影响等知识时,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方法,若将这些计算与图形相结合,会使难于理解的公式图形化,使抽象思维变形象思维,有助于学生把握计算的本质。如教学地方时和区时运用的计算公式为:某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度);某地区时=已知地点的区时±两地区时差(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侧用“+”,西侧用“-”)。教学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大小变化时运用的公式为: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其中φ为当地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用“-”,冬半年用“+”)。若运用数形方法,将计量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更容易理解。
(3)运用比较分析法,使易混淆的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地理规律清晰化。在学习恒星日和太阳日、恒星年和回归年、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地方时与区时、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时,让学生对这些地理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在学习晨昏线的移动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在南北半球的偏转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时,可运用几幅示意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它们的主要差异,总结其一般特点,从而准确理解地理概念、明晰地理示意图、把握地理规律。
(4)运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运用知识。在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时,可联系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实际案例,如日月星晨东升西落、北半球冬夏半年日数差异、河岸被冲刷、风的偏向、冬夏季节室内照射阳光的差异、住宅小区楼间距与采光、太阳能热水器支架的调节、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等。通过情境创设、问题设置、生生探究和师生评价等环节,让学生在探究分析中学会运用知识。
2.图表使用
(1)地球自转周期示意图(图2)。该图主要用于理解不同参照系下地球自转的周期,运用该图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明确地球是运动物体,太阳和恒星是不同的参照系,恒星距地球遥远而位置相对稳定,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二是该图为宇宙空间俯视图,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均为逆时针。三是P为地面上某一点,P与地心(E)、太阳(S)或某一恒星(☆)两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自转周期。在使用此图时,若用一张纸板制作的地球(纸板上标注P点及P与地心的连线)相结合一起演示地球运动,并列出相应比较表(表1),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图3)。该图的运用有两个关键:一是引导学生对示意图进行比较分析并学会归纳总结。通过比较分析感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了晨昏线移动,从而导致昼弧夜弧长短变化(即昼夜长短变化);通过分析归纳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如表2)。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并绘制相对应的示意图,如南北极上空观察、局部截图观察的昼夜长短变化图。
3.活动指导
课标在活动建议中提出“运用教具、学具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更替和四季形成的原因”的建议。此类活动适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通过学生参与演示、进行观察,更便于探究自然现象的成因,具体教学方法见前面介绍。
课标还提出了“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及体会”的活动建议。此类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教师应结合课标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几项观察类探究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中,观察类探究活动如日月东升西落、北斗七星斗柄的四季朝向、物体影子的日变化、冬夏季室内照射阳光的差异等。开展此类活动相对比较容易,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坚持,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和绘制成相应的示意图,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观察现象进行探究分析。适宜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测算小区住宅楼的采光条件;利用杆影测算当地的地理坐标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等。下面以利用杆影测算地理坐标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为例加以说明。
活动时间:阳光明媚的某天中午前后。测算当地经度可以任选一天,而测算当地的地理坐标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好选择在二分二至日(考虑学期应选择秋分日和冬至日)。
活动准备:选择一块平坦开阔地,保证杆影不受阻挡;将一根木杆垂直立于地面并露出地面2米(木杆太短日影可能不清晰,杆长不限会给计算带来麻烦);一条皮尺;一个指南针。
活动过程:①用指南针找到正北,在立杆的地面画出一条朝正北的线条(如图4);②中午前后观察并记录杆影经过地面正北时的时间及杆影长短(若当地在北京东侧选择12点后,若当地在北京西侧选择12点前);③利用地方时计算公式推算当地所在的经度,利用三角函数公式计算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④另外选择某天或某节气,再次观测、记录杆影长短并算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⑤比较前后两次杆影长短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五、思考与练习
拓展思考1: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思考,若地球自转或公转的方向发生变化,则自转周期会发生什么变化?
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难点,明确以某恒星为参照系的是地球真运动,以太阳为参照系的是地球视运动。当自转或公转中的某一方向变化(即不同向运动),则恒星日>太阳日;当自转与公转的方向都变化时(即同向运动),则恒星日<太阳日。
拓展思考2: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发生什么变化?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什么变化?五带划分会发生什么变化?
3.参加延安整风运动[模版] 篇三
林伯渠在领导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同时,积极参与领导和投身于整风运动。毛泽东指出,整风和生产“这两个环子,如果不在适当的时机抓住它们,我们就无法抓住整个的革命链条,而我们的斗争也就不能继续前进。”①
--------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1108页。
整风运动,是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一次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早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就作出关于学习问题的决议,提出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的任务。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总结过去党内的路线分歧,批判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学风,从思想根源上分清了路线是非。九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党在历史上、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治路线问题,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肯定了一九三一年临时中央成立后党中央犯了路线错误。林伯渠出席了这次会议,他以兴奋的心情发言说:毛主席的报告很好,我完全同意。在中央苏区时,表面上看组织生活很严,但都怕说话,因为说错了就要挨斗争,这实际上是组织生活中极不正常的现象。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发扬了马列主义的优良传统,把党的路线端正过来了,有着重大的意义。一九三六年九月保安会议时,我感觉党更进步了。到西安事变时,便感觉到党更统一了。这次会议上,过去很少说话的同志都说话了,我非常高兴。林伯渠还借用历史上儒学中的汉学与宋学之争作比喻,批判了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他说:汉学只片面强调实际调查,成了繁琐哲学;宋学忽视实际调查成为空想主义。他还作自我批评说:我在边区工作中,对盐的产、运、销及发行钞票问题上,都有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我不是马列主义的教条,而是老经验的教条,因袭陈旧的知识,缺乏创造性。
九月会议上,中央决定编辑印刷《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组织在延安的一百二十多位高级干部进行理论学习,总结和研究党的历史,所以,从这时开始,在延安党的高级干部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整风学习。一九四一年,林伯渠结合学习列宁的《“左”派幼稚病》、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七大的报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六大以来》党内文件,还写了长达五千字的自传,回顾了自己所走过的战斗历程。
在高级干部学习理论,讨论党的历史问题期间,党中央先后作出了“增强党性”、“调查研究”等决定,提出各级领导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而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是决定政策的基础,号召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加强调查研究。林伯渠一贯注重实际,注重调查研究。他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一九四一年冬,虽已年近花甲,仍然冒着风雪严寒,亲自率领一支二十多人组成的考察团,赴甘泉、富县进行调查研究。
林伯渠这次出巡,没有事先通知县政府。十二月二十日,当他们一行突然出现在甘泉县城时,有几个认识他的人,马上就传开了,老乡们纷纷而来,看到的是一位手牵马缰,风尘仆仆的布衣长者。林伯渠在县政府稍事停留,了解该县的概况及检查工作后,便深入到农村中去。他运用“解剖麻雀”的办法,选择甘泉县三区二乡为对象,把二十多人分成小组,到行政权或自然村,一面参与行政工作,一面进行农村调查,以便全面了解乡村各方面的情况。
林伯渠手持拐杖,走家串户,亲自调查研究。一九四一年是边区公粮最重的一年,他带着这个问题,了解群众的反映。一天,林伯渠和一位姓吴的农民攀谈起来。这位农民虽不认识他,但眼见这位老者和蔼可亲,于是无所顾忌地保侃而谈,最后他说:“今年征收的公粮是比往年重些,但人民不是怕重,而是怕不公平。”他以反问的口气说:“老先生,你说重吗?日本鬼子打来了,老百姓睡觉都不得安宁,八路军拼着性命保卫我们,这样一想,还能说重吗?”
林伯渠每到一个地方,那里的群众就络绎不绝地去看望他。许多人象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向林伯渠倾诉衷肠。他们诉说对政府的意见,揭露某些干部徇私情的事实,对政府某些工作提出建议,甚至连两亲家之间的纠纷都告诉他。林伯渠和他们亲切交谈,了解到很多真实情况。凡和他谈过话的老乡,逢人便说:“这才是我们的主席呀!没有一点官架子。
奇怪的是,我们的一切他都知道哩!”
林伯渠不辞辛劳,亲自检阅自卫军,巡视冬学、慰劳驻军、接见公营商店代表、参加新年庆祝会。他很少有休息的时间,往往刚一下马,就又被请去讲话了。有一天,他发高烧,驻军请求他去参加群众大会,他也毫不迟疑,带病前去参加。林伯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精神,使干部和群众深受教育。当地军民对这位慈祥剀切的边区政府主席,倍加爱戴和信赖,无论在什么地方遇见他,人们都争先打招呼,向他反映各种情况,许多老乡提着鸡蛋、面条、爆玉米花等物品,去慰劳他,以表他们的深情。
在甘泉县考察半月之后,一九四二年
一月五日林伯渠率考察团离开高家哨,去富县继续考察。当天,林伯渠为沿途群众争交粮草的情景所感动,特赋《早发高家哨》诗一首:
骏马坚冰踏洛河,纷纷瑞雪舞婆娑。
载途公草驴争拥,觅食饥禽陇见多。
天意难知厄重耳,法轮无语笑荆轲。
群山皆冷心犹热,反著羔裘当薜萝。①
--------
①《林伯渠同志诗选》,第34页。
一月七日,林伯渠一行抵达富县,受到富县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富县,他召集县参议员和士绅进行县政座谈,征询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富县参议会李副议长针对运盐人畜拥挤和路途遥远,牲口有伤亡等弊端,建议组织专业运盐队,实行分站转运、合作联运的办法。边区参议员赵晋卿谈征收公粮问题时说:“今年公粮比较重,政府没有直接分配,由参议会来公决,这个办法很好,比较公平合理。但是,对于粮食折合量问题,政府仍应进行研究。”大家畅所欲言,有情况反映,有批评意见,有工作建议。林伯渠倾听了每个人的发言,认为大家的意见对政府工作很有帮助。
富县是个新区,民间纠纷较多,林伯渠一行所到之处,常有拦马告状的事情发生。有一个老乡听说林主席来了,连追四五个地方,一见林伯渠就跪下告状。在富县短短十多天时间,拦马告状的案子有四十多起,大多是婚姻和土地等纠纷。
林伯渠对此非常重视,后来这些案件都得到了妥善处理。
在考察过程中,林伯渠始终和随行人员同甘共苦。同志们见他偌大年纪,工作又那样劳累,还和青年人一样吃着小米饭,实在有些不忍心,就悄悄地做些大米饭给他吃。但他发现只是给他一人吃大米饭,却说自己肚子痛拒绝了,仍同大家吃一样的小米饭。有时因工作要在机关吃饭,同志们借机多做几个菜,让他补补身体,也受到了他的批评。他说:“现在正是困难时期,大家都要时刻想到在敌后浴血奋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我们有小米饭吃就不错了,为什么还要搞那么多菜呢!”
林伯渠在甘泉、富县考察期间,访古寻胜,触景生情,还写下了《宝室寺铜钟》、《杜工部遗居羌村》、《茶坊新市场》、《军民晚会》、《太乐区》、《张村驿》途中即景诗六首。
一月下旬,林伯渠考察回到延安,边区政府举行了欢迎大会。边区政府秘书长周文在致词中,对“林老越山涉水,披雪迎风,肩着新民主主义的旗帜,向下层深入”的精神,备加称赞。林伯渠在雷鸣般的掌声之后,用洪亮的声音,报告了考察富、甘两县的情况。续范亭将军用激动的口吻,雄浑诚朴的音调,朗诵了称赞林伯渠出巡归来的诗句:
年来足迹遍神州,革命先锋一老牛,不学导引不避世,童颜鹤发自风流。①
--------
①《续范亭诗文集》,第30页。
二月九日,边区政府召开政务会议,林伯渠报告了甘、富考察观感。他以亲自调查了解的具体情况,指出这两个县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三三制实行得比较差,县参议会没有开展经常工作;租佃关系未能适当解决;对人权保障不够;行政机构尚不健全;干部文化水平太低等。针对这些情况,他提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下层,提高在职干部的文化政治水平,特别是对承上启下的区级干部,教育工作更为重要;要经常对群众进行政策法令的宣传,提高他们的认识。林伯渠讲的情况和提出的建议,为改进政府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林伯渠的甘、富调查,为边区广大干部学习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带了头,为在即将全面开展的整风运动中反对主观主义的学风,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大会上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指出这次整风运动的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整风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整风的方法是“团结——批评——团结”。二月八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出版局联合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又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这两个报告,标志着整风运动由准备时期转入普遍开展时期,由高级干部的整风学习发展为全体党员的整风学习,由以政治路线学习为主转变为以整顿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风为主。
为加强对整风学习的统一领导,二月初,边区政府召开政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边区一级的学习指导委员会,推定林伯渠为主任。四月十四日,中共西北局召开干部会议,讨论整风问题,决定成立陕甘宁边区分学习委员会,由任弼时、高岗负责。并决定按政府、军队、党和民众团体三个系统,分别组织领导学习的委员会。政府系统领导学习委员会,由林伯渠、谢觉哉总负责,高自立任秘书,刘景范、南汉宸、周兴、周文等参加,负责领导边区政府所属各厅、处、局及学校的学习。
林伯渠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他从党的几次路线斗争中认识到,党能发展壮大成为今天这样一个拥有八十万党员的大党,实在来之不易。历史经验证明,党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革命成败的关键,而要坚持正确的路线,必须不断在党内开展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牢固掌握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他在《循范亭同志之约移住延园,诗以记之》中这样写道:
枯杨生稊满园中,活跃春情已不同。
性命如今能补益,稳撑立场整三风。①
林伯渠对整风运动充满信心,热情很高。他认真精读中宣部所规定的每一个整风文件,联系中国革命的斗争历史,联系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并写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和富有哲理的诗篇。他在《读文件》诗中写道:
欲将炉火炼纯青,克复功夫仔细寻。
待到肖妙真好处,态度辩证艺术心。
存在为主思维宾,由来认识重双映。
是非界限如何定,稳着立场结万人。②
--------
①《林伯渠同志诗选》,第41页。
②《林伯渠同志诗选》,第42页。
在深入学习文件的热潮中,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一周年。七月一日,中共西北局机关、边区政府机关、保安处、行政学院四个单位党的总支部,在延安大礼堂召开纪念大会。林伯渠发表讲话,他系统地回顾了党的战斗历程后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如此力量,原因在于它“已为马列主义理论所武装,它已布尔什维克化了,它从来就有着不调和的革命态度及行动,这些表现在它的党员的奋斗精神上,党有自我批评的传统,党员坚守无产阶级立场。”他还说:中共所值得夸耀的,“乃是在它一开始成立时就懂得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正确的估计了中国革命的动力,一开始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为民族事业武装奋斗的经验和苏维埃运动的经验,并由英明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根据了马列主义的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里,创造了新民主主义论这一类型的生动具体的指导理论来。”①他号召全体党员认真切实地学好整风文件,以实际行动纪念党的生日。
--------
①《解放日报》,1942年7月2日。
林伯渠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中,常常抽出时间,参加边区政府各厅、处的整风学习,直接了解情况,进行具体指导。为了搜集掌握基本情况,九月初,他还亲自到延安县政府所在地川口,和刘秉温县长交谈了六、七个小时,详细地询问政府各项工作,并且直接参加延安县甲、乙两个整风学习小组漫谈会,就联系实际进行思想革命、新老干部在学习中要相互帮助、工作和学习如何配合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指导。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九日至一九四三年一月十四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延安召开了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地方县级以上、部队团级以上的党内负责干部三百多人。这次会议是在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同志经常到会作报告或讲话。延安中央高级学习组的全体同志和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大部分高级干部都到会旁听。这次大会以整风的精神解决了三个重大问题:第一,对边区党历史上的路线争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政治路线上总结了边区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分清了是非功过。习仲勋、马文瑞、刘景范、贺晋年等同志,都以亲身参加党内斗争的经历,批判了“左”倾错误执行者不懂中国和西北实际情况,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主观主义错误,清算了一九三五年错误肃反所产生的恶果。第二,批评了当前工作中的偏向,许多同志联系实际做了自我批评,揭露了党内闹独立性的现象,反对了地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和军队工作中的军阀主义倾向。第三,分析了陕甘宁边区的内外环境和党的状况,确定了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工作都以生产和教育为中心任务。中共西北局高干会,是整风运动中的一件大事,极大地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的整风运动和各项工作。
林伯渠在历时八十八天的会议上,先后作了多次发言。会议在检查抗战以来边区党内存在的错误倾向时,林伯渠就政权工作中,部分党员存在着严重的闹独立性(特别在上层)和自由主义等错误倾向作了《政权工作中两个根本思想问题》和《关于整党问题》的发言,摆了大量现象,并对某产生的根源,作了深刻的剖析。他说:对新民主主义如何认识,这是政权工作中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问题。现在,有些同志在政权工作中只强调形式,忽视内容;只强调民主,忽视集中,只强调团结,忽视必要的斗争。这就从根本上违背党的新民主主义路线,形成右倾危险。他还说:对环境与任务的认识,这是我们制定政策和掌握政策的出发点。现在有些同志却无视边区处在革命战争环境这一根本特点,忽视养活军队、拥护军队的重要性,希望边区关起门来,单独建设,搞所谓的正规化,主张“百端俱举”、“样样是中心”,忽视为革命战争服务的生产和教育两大基本任务,这些也是右倾思想的表现。我们有些同志坚持自己的这些错误,有意无意的抵制中央与西北局的领导,“这就是政府工作中闹独立性与自由主义的主要根源。”①他号召从事政权工作的同志,特别是高级负责同志,要努力做无产阶级的政治家,反对闹独立性和自由主义,清算自己和别人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错误倾向,贯彻党对政权工作的领导。
--------
①《林伯渠同志在一九四二年高干会上关于政权工作中两个根本思想问题的发言大纲》,1953年11月6日西北局办公厅秘书处翻印。
会议在检查抗战以来的建设工作时,林伯渠作了《关于财政经济问题》的发言。他根据贺龙传达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精神,对抗战以来陕甘宁边区在财政经济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回顾。他说:我们摸索着做了一些事,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只是零零碎碎的。检讨边区财经工作的缺点,总起来说有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方面,存在着保守观念和教条主义。保守观念表现在单纯地为财政而财政,只看到有限的收入,而不想财政的来源。他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进行自我批评说:我过去对财政工作做得不少,在辛亥革命后,办过地方财政,在国民党的中央做过财政工作,在南昌暴动时,做过财政工作,在中央苏区,也做过财政工作,老一套很多,这就容易产生保守思想。“我这种保守的观念,表现出来的就是为财政而财政,”“不从经济上来解决财政来源,而只是在财政数目字上来打圈子。”“现在我们的各级干部、财经干部应该懂得,在经济财政上,这种保守的观念是要不得的,这对于我们新民主义的经济、财政是不适合的,我们的财政要从大量的发展经济、发展生产中来解决。”①在谈到财经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倾向时,他说:我们有些同志脱离抗日战争的时代,不顾边区的具体条件,作出了很大的计划,要在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边区发展重工业,夸夸其谈空洞的理论和设想,一点问题也不能解决。这种资产阶级教条主义思想,也是完全要不得的,必须彻底纠正。第二,贯彻执行政策方面,如对减租减息、运盐等,许多同志也知道重要,但态度消极,听其自然,没有发动群众,没有把劳动力组织起来,因而未能很好贯彻。第三,工作作风方面,有官僚主义,不能及时了解情况、检查和总结经验。最后,他强调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边区政府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建设问题,现在我们不仅要注意组织人力物力去发展生产,把生产很好的组织起来,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有深刻的认识,这是争取抗战胜利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的重要关键。(2)要把发展生产和精兵简政联系起来。精兵简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生产。精兵简政目的中的统一与节约,更要把握住,因为它和经济工作、财政工作,关系极大。(3)要树立建立革命家务的思想,反对官僚主义,克服漠不关心,不检查不总结的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经济财政工作做好。
--------
①《林伯渠同志在一九四二年高干会上关于财经问题的发言》,1953年12月21日西北局办公厅秘书处翻印件。
林伯渠在这次会上还作了《简政整政问题》的报告,对以下八个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
(一)目前政府工作要集中力量于生产和教育两大基本任务;
(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
(三)改善领导作风,提高工作效能;
(四)加强乡政权工作;
(五)反对关门主义,巩固三三制政权;
(六)开展拥军优抗运动;
(七)政权工作中的共产党员要绝对服从党的领导;
(八)改造干部的思想作风。
林伯渠在高干会上的报告和发言,特别是关于三三制的论述,受到了与会者的共同赞许。
为加强中共西北中央局的领导,还在会议进行期间,即一九四三年一月六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即发出通知,批准高岗、林伯渠、贺龙、陈正人、贾拓夫五人为西北局常委,林伯渠为边区政府党团书记。
一九四三年三月下旬,整风运动进入全面检查总结阶段。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林伯渠在中央会议上多次批评过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干部路线,提出应解决所谓“罗明路线”及批判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的问题。这时,他又回忆起此事,并写了《偶忆》一诗,以记取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
偶忆往事便心惊,谢古邓毛剩小平。
割截无情读八股,江西路线有罗明。①
--------
①《林伯渠同志诗选》,第56页。
为了贯彻西北局高干会规定的发展生产是边区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之中心”,在实际工作中改善领导作风,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六日,林伯渠又亲自深入安塞、志丹两县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在农村短短的十天,他耳闻目睹高干会后农村呈现出来的新气象,写下了《农村十日》一文。文章写道:
沿着延安到志丹的大道上,春雨润泽了肥沃的田野,路旁熟地大部已翻过下种,茁壮的麦苗向阳挺立着。显露在农民脸上的,是喜悦的颜色,他们一个个都赶牛到地里去了,家里只留下婆姨小娃。一路上运盐牲口络绎于途,南区合作社运盐队的小旗时常招展在人们的眼前,木板成了北上牲口主要驮运的货物。羊羔早下来了,随着大的羊群踯躅在青草葱茂的山坡上。
……
两大任务是传达下去了,问到乡村干部,他们都可
以告诉你今年要生产和学习,……“本来吗,老百姓搞的就是生产,政府替老百姓做事不搞生产搞什么呢”,当我问到一个村主任对生产任务的认识时,他这样表示出他的信心与热忱。
……
在逐渐的进步中,我们已看到下面的工作作风开始
转变过来了,农村的面貌也一天一天在改变着。在目前农忙的日子里,农村里找不到一个闲人,干部也都下乡了,活动在田陇间,山沟里。过去只忙于动员工作,平时无事的现象已经消灭,现在乡村工作是忙个不了,天天有新的内容,经常要去了解检查。正如一个乡村干部所说的,现在问题是具体的,老百姓和你讨论农贷、牛瘟、制纺车、合股买牲口,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上级也不是用过去的作风应付得了,不能不切切实实做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拿出具体事实来。……①
通过调查研究,林伯渠对农民在生产中许多具体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并在群众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入调查,使他掌握了领导边区工作的主动权,同时,也为彻底转变干部的领导作风树立了榜样。
整风运动的深入发展,使广大党员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一九四二年,在中共成立二十二周年的时候,林伯渠发表了《举起马列主义的旗帜前进》一文,他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而且能够以马列主义的立场与观点去继承我们民族一切最优秀的传统。”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经验,武装斗争的经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革命宝库中的珍品,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榜样。”②他坚信:只要忠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把它在实践中加以发展,运用它去指导当前的革命运动,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
--------
①《解放日报》,1943年5月30日。
②《解放日报》,1943年7月2日。
在整风运动中,林伯渠经常说:“干部决定一切,干部的思想更决定一切。”对于犯了错误的干部,他总是采取爱护和帮助的态度。一九四二年有这样一件事,边区政府秘书冯振寰因病去世,办公厅指定总务处科长廖德震料理冯的后事。在收殓时,廖把死者的一支钢笔留下自己用了。为了此事边区政府机关党总支开会批评廖的错误,林伯渠、谢觉哉等都参加了。会上,有的同志说这是品质问题,要开除廖的党籍,一时持这种意见的还占了多数。林伯渠发言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现在边区这样困难,廖德震把死者钢笔留下使用是可以的,其错误在于没有给组织打招呼。要历史地看一个同志,在长征途中,廖德震作战非常勇敢,几次攻城,都是他冲锋在前和敌人搏斗。对他的错误,应该批评帮助,但要全面的看这个同志。“批评帮助同志,就象下药助人治病,‘药入不出汗,厥疾不瘳’,所以态度要严肃恳切,才能扶助有毛病的同志,勇于改正错误。”林伯渠的发言,使廖德震受到了很大教育,他作了深刻的检讨,表示一定要吸取教训,搞好工作,将功补过。与会的年青党员也都明白了“治病救人”的深刻道理,大家一致同意免于对廖的处分。好范文版权所有
林伯渠对老干部关怀备至。徐彬如是一位老党员,大革命时期,在广东大学做党的工作,曾和林伯渠在一个党支部过组织生活。一九三一年由于在上海反对王明“左”倾错误,被打成反党右派并被开除党籍。抗战开始后,徐彬如在林伯渠领导下,在西安工作了两年多,一九三九年调回延安。林伯渠考虑徐彬如的经历,在工作安排上注意从各方面使他得到锻炼和提高,曾先后建议让他担任边区参议会秘书长和留守兵团政治部联络部长。林伯渠对徐彬如在王明“左”倾错误统治时期被打击迫害的历史,深表同情。在整风运动中,他曾向毛泽东汇报过这个情况,并且要亲自带徐彬如去见毛泽东,把这件事情谈清楚。后来,中央组织部长陈云打电话对林伯渠说:“毛主席的工作很忙,你们不必找了。徐彬如的历史问题可以解决。”此后,对徐的历史问题便作出了正确的结论。直到一九七九年,徐彬如回忆林伯渠关怀干部的情景时,还激动得热泪盈眶。
雷经天担任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多年,中央调他到南方去工作。但他在担任高等法院院长期间,有些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在整风运动中受到了批评,思想上有些包袱,也对边区政府有些意见。林伯渠亲自找他谈话,主动承担责任,做他的思想工作,解除思想上的疙瘩。林伯渠说:“过去政府对法院工作关心不够,每年最多讨论一次司法工作,使法院成了一个独立的山头,工作做好做坏凭自己,自觉性差的人就容易产生自流现象。近两年来,司法工作的任务比较明确,方法也比较对头,工作还是抓得紧的,成绩也很显著。你没有学过法律,对于搞司法工作,大家都经验不足,边府对法院工作也缺少经常检查,这在今后是应该加强和改进的。”①林伯渠推心置腹的谈话,使雷经天解开了思想上的疙瘩,愉快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
①《李维汉同志的回忆》。
王凌波是一九二五年入党的老同志,对革命忠心耿耿,曾两次被捕入狱,均坚贞不屈。一九三七年九月被释放后,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主任兼新四军驻湘办事处主任。一九四○年冬到延安,任行政学院副院长(林伯渠兼院长),为边区和敌后根据地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王凌波工作非常刻苦,因劳累过度,于一九四二年九月三日突患脑溢血。正在延安县检查整风学习的林伯渠,闻讯急驰行政学院。当时,王已不能说话了,医生正在诊治,林伯渠对医生说:“你要想尽一切办法抢救,要什么药,我们设法找”,并且一直守护在王凌波的身旁。王凌波终因病势严重,抢救无效而逝世。林伯渠非常悲痛,在延安各界代表举行的公祭会上,他流着泪报告王凌波战斗的一生和病殁的经过并执绋送葬。为悼念这位革命老战友,他在挽联中写道:
天胡为此醉兮,来从追捕,去若电火,一片丹心报党国。
我实愧公多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万株桃李迎门墙。①
林伯渠对干部既尊重,又信任。一九四二年九月,李维汉被中央派到边区政府担任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当时,康生的权力很大,手也伸得很长。李维汉到了边区政府后,康生借口李在历史上犯有某些错误,规定不让李看机密文件,有些会议也不能参加。林伯渠知道后很生气地说:“他是边府秘书长,不看文件,不参加会议,怎么搞工作呢!”并指示秘书处,凡送给他看的文件,一般都要送李维汉同志阅读。每当秘书送文件给林伯渠时,他还经常询问:“罗秘书长②看过没有?”在林伯渠主持召开的会议上,凡李维汉在场,他都要主动征求李的意见。
--------
①《解放日报》,1942年9月7日。
②李维汉,别名罗迈。
在整风审干和“抢救运动”中,林伯渠反对康生等人搞“逼供信”,保护了不少干部。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康生就用“逼供信”的办法,强迫原甘肃地下党员、陕北公学十九岁学员张克勤承认是“特务”。十二月二十六日,康生在西北局高干会上作关于锄奸问题的报告,随意夸大敌情,提出了开展反奸细斗争的任务。一九四三年四月一日夜,他亲自圈定名单,指令边区保安处在延安逮捕了二百多名“特务”、“叛徒”、“反革命”和嫌疑分子。四月十二日,在八路军大礼堂召开干部动员大会,他说:“这几个月我很忙,白天开会,晚上捉鬼。”在这种情况下,边区机关的审干工作也开始了。康生又直接插手边区政府机关的审干工作,他认为边区政府不严密,要求研究审干的会议在保安处开,并亲自参加边府党组会议,这实际上是给林伯渠施加压力。
七月十五日,康生在八路军大礼堂作“抢救失足者”的报告,宣布已有四百五十八人“向党坦白悔过”,号召“未坦白的人赶快坦白,不要放松一秒钟的时间”。在康生报告后的短短十多天里,边区政府系统就召开了三次大会,第一次是以坦白号召坦白,第二次是欢迎和劝说,第三次是控告。一时,剑拔弩张,形势咄咄逼人,“抢救运动”愈演愈烈,冤屈了不少同志。
由于康生利用张克勤年幼无知,一手制造了“红旗”党假案,涉及甘肃、四川、河南、湖南、湖北、云南、贵州、浙江、陕西等十多个省的地下党。在“抢救运动”中,边区政府系统一百多人也被当做特务、特嫌、叛徒“抢救”。开始时,林伯渠不在延安,回来知道这种情况后,他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勇敢地站出来保护一些他了解情况的革命同志。比如,“红旗党”的火也烧到了张曙时的头上,林伯渠便说:“张老是我们党的老同志,参加过南昌起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党做了许多工作,不要乱加怀疑。”林伯渠还亲自去看望张曙时,对他说:“我们都是老同志,都尝过‘左’的滋味,连毛主席在中央苏区也不例外。”劝他要放宽心些。
林伯渠的秘书区棠亮,是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因在广州时写过一些文章,也成为被“抢救”的对象。有人对她施以逼供信,甚至要进行捆绑吊打。从不发脾气的林伯渠,知道后拍着桌子说:“怎么能这样搞呢!”这是不符合党的政策的。有力地保护了区棠亮。
还在一九四三年六月间,毛泽东在一封电报的批示中就提出:对绝大多数轻重嫌疑分子不予逮捕,原则上不杀一人。但在“抢救运动”盛行的日子里,康生却想在延安开杀戒,要以边区政府的名义公审枪毙人。林伯渠把这一情况汇报给毛泽东,毛泽东不同意。十月九日,毛泽东在给绥德反奸大会的指示中强调指出:“一个不杀,大部不抓,是此次反特务斗争中必须坚持的政策。”①这样,才免除了一场错误肃反。
--------
①《中共党史大事年表》,第71页。好范文版权所有
鉴于“抢救运动”造成的恶果,中共西北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即通常所说的九条方针)和毛泽东关于“一个不杀,大部不抓”的指示精神,曾进行了多次的研究讨论,决定对所有的案子都要进行甄别。边区政府机关,在林伯渠领导下,成立了以帅孟奇为主任的甄别工作委员会,本着坚持调查研究,严格掌握政策,一个人只作一个结论,不留“尾巴”,结论要同本人见面的精神,对审干和抢救运动中的案子,一一进行了甄别,许多错案都得到了平反,有少数人的政治历史问题,因受当时条件限制,一时无法查证的,则先暂时挂起来待以后再作结论。
一九四三年秋,打退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以后,中共中央决定,从十月十日开始,党的高级干部重新学习党的历史和党的路线,林伯渠也随着整个运动转入了总结和研究党的历史经验的阶段,直到七大前夕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4.党的群众路线内容及现实意义 篇四
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群众路线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革命的成败以及社会建设的根本问题。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个问题,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走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在党的领导方法上的具体运用和具体体现
走群众路线,合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5.学校文化建设的含义、内容及意义 篇五
一、学校文化的涵义、层次结构、特征第一种类型是把“文化”作为动词来理解如在中国古代文化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立”。第二种类型是把“文化”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或人类生活方式的总和强调文化的人为性。它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第三种类型是把文化理解为社会某一种具体的活动或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广义除了未经改造的自然环境之外凡人类创造出来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和为人学习与传递下去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狭义指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它把文化只限于精神生产领域。其作用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创造的能力影响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1人类社会在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进行的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及其成果。2传播这些精神财富的活动及其手段狭义的文化概念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3一定时代与社会中各民族或阶级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群体特性、传统、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它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这些方面既反映文化的历史沉积又蕴含着创造新文化的潜力。1物质形态2用物质手段存留的观念形态和象征符号。3与各种文化创造和传播有关的活动形态以及与此有关的相应团体、社会设施4人的心理、行为形态
1、含义一种是从狭义上来界定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主要指开展学校教育所进行的艺术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包括学生中的各种社团活动等。”第二种是从广义上界定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属于文化发展的一个过程一个部分一个整体一个自我调节系统包括文化的创造实践、整合教育和运行”“学校文化是人们所创造的以特定的主体教师、学生及职工为载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第三种认为学校文化应该从广义、狭义两方面去下定义。广义“学校文化是指校园中这一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狭义“学校文化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课堂教学过程以外的校园生活的存在方式。”主要包括第二课堂和青少年学生的各种课余生活通过校园生活所反映出来的审美观、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等。第四种是我们的认识“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潮、校风、学风以及以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等内容。但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核心。需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一方面是社会大文化在学校内的折射另一方面又是学校历史传统的积淀。第二学校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师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学校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是整个学校文化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第三学校文化中承载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主要指师生的活动方式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生活方式它是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21学校文化的外显层主要指对象化了的物质形态如校园、校舍布局设计、校园绿化景观、教学设施、娱乐场所、操场、健身俱乐部、图书馆建设等以及显现在外的学校主体的活动形式如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各种各样的竞赛、比赛、公益劳动和实践活动等。这是学校文化的“外壳”也是学校文化“内核”的载体。2学校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指学校中特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守则、领导体制、检查评比标准以及各种社团和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范围等也称之为学校的制度文化。这是学校文化的保障体系。3学校文化的内隐层——核心层主要指学校内师生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群体目标、治学态度以及种种思想意识表现为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风气、校园人的审美趣味、道德情操、思维方式等。这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构成是学校文化的内核。31 一继承和创新原则二建设的系统性原则三建设的公平性原则四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原则五合理规划整体布局原则六以点带面边评边建原则学校文化建设是指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现代学校文化的选择、设计、转化和生成。其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学校文化是内隐在学校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学校内部制度以及教育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学校文化建设最少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师生文化
三、学校文化建设各方面内容及基本要求一学校价值文化建设基本要求
1、基本内容包括学校定位、核心价值观、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原则、领导作风、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学校文化价值的载体是校训、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校章程。
2、学校价值文化建设基本要求学校发展定位明确、客观、理性。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浙江大学求是创新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人民大学实事求是河北大学实事求是笃学诚行河北师范大学求真知怀天下忻州师范学院厚学启智修德树人白寨中学崇德求真创业成功以生为本张扬个性发展专长培育创业英才——办学理念四疃中学勤奋崇德善思博学“服务、特色、民主、科学”为办学理念
1、学校标识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形象标识、视觉标识、行为标识等。
2、具体要求1形象标识文化的文化载体是校徽校旗、校歌校铃、校刊校报、壁画壁挂、书联橱窗、主题雕像、格言警句等。要求应注意风格统一内容上应准确、规范、科学。2视觉标识文化的文化载体是学校的整体面貌、规划格局、特色建筑和文化设施等如主楼、门厅、主墙设计、主楼门相设计、外楼墙面设计、阅报栏、特殊区域标识设计学校简介、校园文化主题板、网页设计制作校外宣传栏、展板版式、展台模式、条幅缓旗等。具体要求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特点注意艺术性与学生年龄的结合充分体现本校的独特性能够让人读懂和接受。3行为标识文化的文化载体是教育、教学的方式宣传手册的编辑封面、内文、版式会议、仪式、节庆活动、纪念活动、竞赛活动、公益活动的组织等。具体要求让文化表现出来流动起来唱响起来。
1、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文化、建筑文化、景观文化等。
2、载体及要求1生态文化的文化载体是各种绿化项目如花草树木等。2建筑文化的文化载体是大楼、校道、地面、走廊、楼道、楼层、墙壁、卫生间、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功能室、会议室、体育馆、图书馆室、展览馆室等。建筑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是艺术化、生活化、人文化、学园化、低龄化布局合理、协调和谐。3景观文化的文化载体是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楼、文化牌楼、墙体文化围墙、楼廊文化墙、校门文化墙、厅科技大厅、艺术大厅、科技长廊、英语角、艺术长廊、书画长廊、园生物园、板报园地、广播园地、区教学区、办公区、信息技术区、艺术活动区、运动区、休闲区、光荣榜、角读书角、环卫角、电脑网吧等。景观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是按学科、德育、文化传统进行命名布置典雅、宁静优美、相映成趣用艺术美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制度、人事制度、评价制度、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学校制度文化的载体是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教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文化、课程文化、评价文化等。1课堂文化的文化载体是常规课堂教学、常规教学管理各类讲座、专题座谈、教学设计公开课、听评课、互评课、电子化备课等。2课程文化的文化载体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课程、学科类课程、艺术类课程、科普类课程、康体类课程等。3评价文化的文化载体是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德育评价、体育评价、环境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主要内容包括行为礼仪、典礼仪式、评先选优活动、教职员工手册、学生手册学校形象、教师形象、学生形象、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等载体是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夏令营、冬令营、主题活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植树节、教师节、儿童节等文明班级、文明学生、三好学生、活动标兵、校园歌手的评选活动等。具体要求是寓文化于各项活动之中展示学校各类文体活动成果以及学生的各种活动情况。教师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行为方式。教师文化的载体是师德师风、参与合作、教学教研等。要求很多。创建学习型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发展平台建立互动的合作模式进行专业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享经验分担困难教师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实现自我、反思自我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教师的个人尊严、业务追求、学术气氛、工作秩序及成就感得到适当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仪容仪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业务水平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情感管理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教师文化建设需要把握1思想应树立新的教师权威观念——人格魅力2内容注重提升教师的现代教养水平3师生关系建立自然合作文化离散式文化、巴尔干式文化、人为合作文化、自然合作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社团文化、班队文化、伙伴文化、个性发展、行为习惯等。载体是各种主题活动、实践操作、项目竞赛、现场表演、主题班会、心理辅导、作品展览、班刊班报、小发明、小制作等。具体要求搭多彩平台、展多样才华施个性化教育。途径班级、学生社团是文化的传承者、发展者、践行者要求
1、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2、校长要加强自我建设努力成为一个“学习者”“思想者”“研究者”使校长成为学校发展的掌舵人
6.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及意义 篇六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在广东、河南、山东等地进行了乡村建设的实验,其中以在山东邹平的实验最见成效,引起当时社会的关注。国民政府当局和学术界均到邹平考察取经。其成功的核心是因为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以及可操作的路子,还有就是梁漱溟等人的专注精神。
【关键词】梁漱溟 乡村建设 核心内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在广东、河南、山东均进行过乡村建设的实验,其中以山东邹平的实验最为成功,并具有当代借鉴意义。其出发点是改造农民的思想与道德素质,塑造新型农民。应该说这确实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从文化思想史来看,它继承了梁启超提出的“新民说”的济世观。围绕这一点,形成了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的核心内容。另外,梁漱溟还就如何贯彻其指导思想提出了具体的步骤与路子,从而使其思想落到实处。而且,在进行这场实验的过程中,梁漱溟等知识分子表现出来的吃苦致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背景:为凋敝的农村寻求出路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土地革命,动摇着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农村经济也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压榨下濒临破产的边缘。农村问题成了举国瞩目的问题。在地主资产阶级“建设”农村、“复兴”农村的喊叫声中,梁漱溟、晏阳初等人在多地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为凋敝的农村寻求出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山东邹平、河北定县、江苏无锡、昆山四地,尤以1931~1937年间梁漱溟主持的邹平实验最具影响。
梁漱溟之所以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是基于他对中国社会的独到认识。梁漱溟始终抱着“故我以为中国问题的内涵虽包括有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而实则是一个文化问题。”之所以从农村着手,则因为“中国原来是不像国家的国家,没有政治的政治,国家权力是收起来不用的,政治是消极无为”。所以中国建设不能走自上而下的路,只能从下面做起,从社会运动做起,最直接的则是从乡村建设开始。梁漱溟在1931年出版了《乡村建设理论》一书,将这些思想理论化,并且在现实中积极实践。
有关数据表明,1924~1937年间,占总农户3.11%的地主占有土地41.47%,而61.4%的贫雇农则只有20.77%的土地。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农村社会动荡不安。乡村破坏的严重现实引起了梁漱溟等人的高度关注,对其原因的认识又使他采取改良的建设办法来拯救乡村,并希望通过乡村建设来拯救整个中国。梁漱溟说:“乡村建设运动实是图谋中国社会积极建设的运动。”
指导思想:“团体组织,科学技术”
什么叫“团体组织,科学技术”?按照梁漱溟的解释,就是把散漫、各自谋生的农民组织起来,培养他们的团体精神,这就叫“团体组织”。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要求,因此当时成立的主要是有助于生产发展的经济合作社。在邹平,梁漱溟等还提出“大家齐心向上,学好求进步”的理念,以体现“团体组织、科学技术”。建立合作社的目的在于“利用合作形式来增加生产——建立一个资本由大家共同支配、享受和占有的经济制度”,以克服过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有了合作社,就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减少了受损失的可能,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
为了支持发展生产合作社,邹平县还特别设立金融流通处,兼县金库。只要愿意,农民都可以到那里去存款。同时规定,借款必须是集体,也就是只有加入合作社,并以合作社的名义才能借。为了保证资金的不流失,一般不借给个人。贷款合作的前提,是以资助集体引进和使用新式科学技术发展生产,这就使资金流向了扩大生产领域。
为了区别于传统的乡镇行政组织,梁漱溟主张以乡为单位,成立董事会,由全乡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出任学长,内设乡队部、户籍室、卫生室。村学组织与乡学差不多。乡学村学中的成员,涵括全乡全村。通过这种民间自发组织,体现伦理主义,在“这个团体里面的组织构造,是采取个人尊重团体、团体尊重个人、少数人尊重多数人、多数人尊重少数人”,其要点“就是尊重对方,仿佛没有自己”。以此培养大家的团体意识和集体精神。
体现形式:乡学、村学
在梁漱溟的主张影响下,邹平县的整个行政系统实行机关教育化,以教育力量代替行政力量,集中力量将实验计划推行于社会。梁漱溟将邹平县传统的7个行政区取消,按地理、习俗等,将全县划分为14个乡,乡以下为自然村庄。取消乡镇公所的自治组织,而变为乡学村学,并不是不要自治组织,而是要培养训练乡村自治组织的能力。
梁漱溟说:“此刻的中国,天然的要着重民众教育,或说社会教育。此民众教育或社会教育,即乡村建设。中国的民众多在乡村,故民众教育即乡村社会教育。中国是乡村社会,故乡村教育即乡村社会教育,此种教育是很活的,很实际的教育,此教育即乡村建设”。结果是,行政改革中实际贯穿了其乡村建设思想。
为了改进民风民俗,提倡新道德,在梁漱溟的提倡下,邹平农村还成立了“乡村改进会”和“忠义社”等群众性的道德组织,清除那些在个别村或乡还颇为盛行的“落后而有害的习俗”,如缠足、抽鸦片、吵架斗殴等。有些村庄的协会还把道德劝诫编成歌谣。这些对移风易俗很有意义。
制度建设:重订乡约礼俗
乡村建设的目的是塑造新农民。如何塑造,梁漱溟主张从文化上下工夫。即建设新文化,不过,这个新文化是要从中国的旧文化中产生出来的。推行新的法制礼俗,代替旧式混乱秩序。梁漱溟尤其强调,发挥传统伦理精神培养农民的作用,借鉴西方现代化国家丹麦的农民合作运动的经验,并“采用中国古人的所谓乡约做法”。中国古代的乡约起源很早,但正式见诸于文字并流传于今的是宋代的“吕氏乡约”,要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梁漱溟很看重乡约的积极性作用,他说:“乡约这个东西,它充满了中国人精神——人心向上之意。”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是从情谊出发,以对方为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到连锁密切融合无间的地步。此外还应加上,团体对个人,个人对团体,彼此互相尊重,互有义务。他还认为,乡村组织必须是教学组织,提倡农民“求进步”、“向上学好”。乡学是“政教合一”的机构。“所谓政教合一就是把人生向上这件事情亦由团体来帮助,使人的生命往更智慧更道德更善良里去。换言之,把帮助人生向上的事情亦由最高有力的团体来作,这就叫作政教合一。”
梁漱溟强调的乡约是不依赖政治力量,以礼俗代替法律,依赖广大农民群众,依赖广大农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并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社会运动或新的文化运动,以便敦促农村中的大多数人自觉地养成“新政治习惯”,“让多数人从被动地位转到主动地位,从散漫消极变为积极团结。”也就是说,很重视民众的自醒自觉。表现对底层民众人格的尊重。这一点与一般士大夫们的立场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梁漱溟乡村建设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得到底层民众参与支持的重要原因。梁漱溟认为中国的乡约在注意培养农民的“新政治习惯”,这与西方的政党竞争选举、三权对立等是截然不同的。
梁漱溟认为,西方社会政教分离,社会秩序建立在武力之上,人们各自为谋,自求生计,失业、安全等社会问题突出。就是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教育分离,没有做到“三者合一而不相离的”,“理性代替武力”,“教育居于最高地位”。梁漱溟的目的就是要加强社会生活经济化和教化,弱化社会生活的强制性,从而实现社会和谐。“政教合一”的乡学村学,其特殊性表现在:达到领袖与农民的结合,政事与教育的结合,并寓事于学,把人生向上之意蕴涵其中。其构想是一个政治原则和伦理原则的混合体,充满了儒家的理想色彩。“而实际上的表现,则是政治化的儒家,即不是用道德理想转化政治,而是在通过其他途径取得政治权力后,用政治来干预、歪曲学术,使„道统‟变为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在历史上儒家的这种理想从未在现实中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自然在乡村建设中也难见其成。1981年梁漱溟在给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工作人员卢资平的一封信中写道:“邹平为我过去致力乡村建设之地——在邹平首尾不满八年,幸承地方父老不弃,而实未能为地方造福,思之歉然。”也就是说,邹平乡村建设试验的效果与梁漱溟的期望目标距离是很大的。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 篇七
在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后来在措辞上作了修改,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也表明中国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8.延安整风运动内容及意义 篇八
用延安整风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2014年01月17日08:16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在整风过程中,培育形成了对党的建设具有深远影响的延安整风精神。对于如何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同志提出“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新形势下,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延安整风精神,对于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将延安整风的学习研究精神融入活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并始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发展它。延安整风就是一次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动。毛泽东同志号召全体党员发扬“攻读”精神,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问题的了解和深入。通过整风运动,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新形势下,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将学习研究精神融入其中。应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牢固确立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价值追求;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引导党员干部深入研究在信息社会环境中开展群众工作的特点规律,探索和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
用延安整风的实事求是精神指导活动。延安整风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树立实事求是的精神,扫除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党八股。为培养实事求是精神,毛泽东同志大力提倡调查研究,要求广大党员和干部深入调查研究,学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他深刻指出:“我们是信奉科学的,不相信神学。所以,我们的调查工作要面向下层,而不是幻想。同时,我们又相信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 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自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成了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就需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地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求真务实之风纠治“四风”,以求真务实之举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使延安整风的勇于纠错精神贯穿活动。延安整风中,我们党找到了解决党内思想斗争与教育的科学方法,即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党正是通过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统一了思想认识。这也充分说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利器”,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法宝。新形势下,随着社会环境和担负任务的发展变化,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风气开始打“折扣”,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在很多地方变成了“钝器”。因此,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钝器”变为“利器”,就要引导党员干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真正达到“洗洗澡”、“治治病”的目的。
以延安整风的艰苦奋斗精神助推活动。为了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我们党在延安整风时发动了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可以说,以苦为乐、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党发展壮大的红色“基因”。当前,一些党员干部滋长了奢靡享乐的思想,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将其作为“助推器”。要大力培养党员干部勤俭节约的品质,管住“舌尖上的浪费”,克服讲究排场、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强化党员干部的艰苦奋斗观念,始终保持为党的事业夙夜在公、殚精竭虑的奋斗精神;教育党员干部保持埋头苦干的作风,改掉奢靡之风,把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好,始终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血肉相连。
9.延安整风运动内容及意义 篇九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基本观点】
(1)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座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10.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篇十
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这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是:19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7月3日美国《海约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0月16日《英德协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三次缓解的过程从所谓有限的军事行动到“领土与行政的完整”,从“利益均沾”到不利用中国形势“获得领土利益”等,都是一次比一次更加具体明确,并使个别具有领土野心、企图趁火打劫的帝国主义强盗也终于没有达到目的。因此,通过义和团运动中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结果就起到了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作用。
义和团运动以其英勇战斗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不得不来一个紧急刹车,中止他们的瓜分罪行。单凭事业的正义性,而不靠英勇的战斗去把它付诸实践,最后也必是一番空话,一事无成。帝国主义列强根本不会因为他们掠夺殖民地的强盗行径的非正义性而停止其疯狂罪行的;不然的话,何以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沦为他们的殖民地了呢?这种人们所谓的“一种可怕的真理”(an awful truth),在世界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义和团运动之所以能起到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作用,乃是由于它是一次民族起义运动,是一场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这种运动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军事力量所镇压不了的。数十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史证明,它虽屡经镇压,却此伏彼起,更加茁壮成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它具有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性质的缘故。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义和团运动,它的这种性质就更明显了,规模也大得多了。
保存了中国的文化和文明
义和团运动既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它就相应地保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悠久的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得以在这个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中存在下来,中国悠久的文化和文明之保存乃是中国在政治上没有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直接后果。
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本来是互相影响,彼此渗透,互相补充的。毋庸讳言,中国近代由于西方产业革命没有波及到中国,它是落在文化发展的后面了,但是,它是可以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急起直追。迎头赶上的。正像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大发明,曾经有助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之结束一样,中国文化和文明在将来也是很可能对世界文化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在义和团运动中,英勇的拳民敢于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号称“八国联军”的“挑战”(Challenge)作出“应战”(Response),就把所谓中华民族是“一个未开化的群体”,“一批没有活力的群众”,“一群没有民族热望的东亚病夫”,所谓中国是“一个无可救药的病人”,是“一个垂死的国家”等种种诬蔑,一扫而光,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它的文化并未衰老,而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没有像挑战一样的应战,就不会产生创造性的火花”。义和团运动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挑战所作出的应战证明,中国文化和文明是有其生存的价值和权力的,而中国几千年来的悠久文化和文明并借此得以保存,义和团运动的功绩是不朽的。
遏制了一场可能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1900年全面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如果说它曾经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就曾经相应地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瓜分中国领土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如果说义和团运动不曾阻止列强瓜分中国的话,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后来为了争夺我国东北的势力范围尚且不惜一战。不过,这时发生的帝国主义战争多半不会是日俄战争,却很有可能是英俄战争;也有可能不只是两个国家,而是两个国家以上参加的帝国主义战争。当然,也有通过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协商来进行和平瓜分中国的可能性,虽说这种可能性很难实现。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了用实力来解决矛盾,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试问,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要消除生产力发展和资本积累同金融资本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分割这两者之间不相适应的状况,除了用战争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正是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如18的美西战争(the Spanish-American War),1899—19的英、布战争(the Anglo-Boer War)已经表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殖民地的矛盾是可以,而且在事实上也是通过战争来解决的。
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从“扶清灭洋”到“扫清灭洋”这个政治口号的变更上,我们看到了义和团运动曾经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
1900年1月到5月31日以前,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发展很快,但在这段长时期内都没有一个外国人或外国传教士在直隶曾被拳民伤害过一事,便可为证。至于“扶清灭洋”口号的正式提出,它在当时是适应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特别是农民的认识水平,并且它在客观上也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因为当时瓜分危机迫在眉睫,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这个口号的提出有助于联合清政府的爱国官兵,共同抵抗外国侵略军,这已经为历史事实所证明。当然,这个口号有局限性,它使拳民丧失对清政府背叛义和团运动的警惕,因而在背腹受敌的形势下京、津沦陷。中国人民正是在义和团运动中,亲身经历到了清政府的可耻背叛和出卖,亲身经历到了中外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亲身经历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它作为帝国主义列强的走狗的事实,大大提高了觉悟,才最后打出“扫清灭洋”的旗帜的。
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
义和团运动不仅在当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保存了中国的悠久文化,阻止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可能爆发和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并且还成为“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周恩来于1955年12月《在北京各界欢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是这样地把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同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联系起来观察并从这个角度来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功绩的。他在《讲话》中说:
11.运动会口号及条幅内容 篇十一
我精彩,我运动。我运动,我健康!走向E世纪!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人类需要体育,世界向往和和平!
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体育使城市充满活力,城市因体育勃发生机!
人人关心体育,体育造福人人!
青春活力,团结友爱,尊敬师长。
久久生辉,永放光芒!
高二.十班,十全十美,勇夺第一!
拼搏,拼搏,再拼搏,奋斗,奋斗,再奋斗!
前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播下希望,充满激情,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高二.14,永不言败!
运动场上,激情飞扬。
一枝独秀,秀出丰采。
关注十七的表现!期待奇迹的出现!实力最佳,与时俱进,开创未来。
高二、十九,魅力永久,充满自信,赢得胜利。
不轻言放弃,终有一天,我们会展翅高飞。
不断进步,力求最好!
年轻没有失败,只要亮出风采!
命运全在拼击,奋斗就是希望。4班: 创造另一个新天地。
5班的欢乐,无边无际,5班的风采,5班的信念,无坚不摧,5班的精彩!
把青春合美好都留美丽的母校,为你添彩,为你骄傲!
荆棘莫不越,光乎华中,耀其中华!
和自己比赛。为了明天,超越今天,我们最愉快!
顽强拼搏,赛出风格!
只要不气馁,奇迹就会发生。
双腿走遍中华!
坚信未来的明天将属于我们。
为班集体的荣誉而奋斗!
精神的动力,源于运动。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飞翔 飞翔 飞翔!
敢爱、敢恨、敢拼、敢闯!
没有激情就没有希望,没有拼搏就没有成功。
虔诚治学,豁达泄世,修剪自我。
没有最棒的,只有最好的。
只要拼,只要博,成功就在不远处。
永不言败,永不退缩!
今天,我为华中而骄傲;明天,华中以我而自豪!We are the best!we are the wonder!积极去拼搏。
敢爱、敢恨、敢拼、敢闯,圆梦在26班。
刻苦学习,团结一心。
奋勇拼搏,披荆斩棘。
二年十班,永争第一
勇冠江山
史上最强
二年十班
放马金鞍
惟我十班
超越梦想
激情无限!努力拼搏,永夺第一。
我精彩,我运动。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超越极限,超越自我。
团结拼搏,永创辉煌
团结、拼搏奋斗。
青春无畏,逐梦扬威。
我运动、我快乐我锻炼、我提高
比出风采、超越自我更强我能、更快更高。
拼搏追取、善学勤
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团结拼搏、争创佳绩
飞跃梦想、超越刘翔
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奋发拼搏、勇于开拓
展现自我、争创新高
奥运精神、永驻我心
强身健体、立志成材
顽强拼搏、超越极限
挥动激情、放飞梦想
青春无悔、激情无限
顽强拼搏、勇夺第一
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奋发拼搏、勇于开拓
遵规守纪、团结互敬
拼搏奋进、永远进步
团结拼搏、争创佳绩 飞跃梦想、超越刘翔
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奋发拼搏、勇于开拓
展现自我、争创新高
奥运精神、永驻我心
强身健体、立志成材
顽强拼搏、超越极限
挥动激情、放飞梦想
青春无悔、激情无限
顽强拼搏、勇夺第一
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奋发拼搏、勇于开拓
遵规守纪、团结互敬
拼搏奋进、永远进步
全民健身 利国利民
健康第一 从我做起
全民健身,光我中华。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风流今朝,尽在高
二、放飞梦想,坚持理想。
【延安整风运动内容及意义】推荐阅读:
延安整风10-14
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现实意义06-23
2022《我们,从延安走来》心得及启迪12-15
传承延安魂,铸就中国梦——延安学习心得12-24
延安日记萧军06-23
延安游心得08-26
观延安体会08-28
论延安精神08-30
延安培训感悟11-07
延安枣园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