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共13篇)
1.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篇一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摘要:在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改革,从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中国农民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国农业经过曲折的变革与发展,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重建了农户经济,终于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继而向小康社会迈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正朝着现代化方向前进。可以预料,随着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1.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农业的现状是家庭分割制度,既按人口分地,每家只有几亩或十几亩的小块天地,这就十分不利于田地的统一管理和合理开发。不过,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农民的人口众多,无其他大块的经济来源。
2.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依我个人理解及查阅资料,我认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向、新层面表明,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出现以下的新趋势或是我的个人建议。
2.1改变农村农业的经营承包方式
现在,中国的农村仍然是小块分割制度,既浪费资源又不好管理,效益不是很高。虽然养活了几亿的农村人口,可并不能使他们致富,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反而束缚了劳动力。若改为大块承包方式,不仅好管理,提高效率,而且使一部分人彻底从农业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其他行业发展。但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大块经营技术,这就需要人才的投入和国家的支持。不过,现在许多国家已有了先例,比如美国、俄罗斯,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
2.2推广生态农业
我国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
现代先进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牧、副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正确地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明确指出:“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农业模式,也正在逐步试验推广,目前试验已从生态农业 户、村、乡发展到生态农业县。”因此,中国生态农业和国际可持续农业是一致的。我国各地生态农业建设经验已经证明,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为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
2.3重视海洋农业
海洋农业是一种利用海洋这一巨大的资源宝库,发展以海洋捕捞、海洋养殖为重点的新型农业。因此,像对待地力 一样提高“海力”,促进水产养殖、向集约化、农牧化方向发展,营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创建海洋农业目前方兴未艾,发展海洋农业 已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海洋农牧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海洋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海洋开发方面,应该把发展海洋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2.4探索基因农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物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克隆技术、新的尖端生物加工法的应用与发展,给人类带来无限憧憬。生物技术突破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与物种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基因的界间转移,极大地拓宽了生物界种质优势的利用。人们不仅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品种,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新的动植物品种。近10多年来,我国在转基因抗虫、抗病毒和品质改良农作物与林木方面,对转基因大豆、棉花、烟草、马铃薯、小麦、玉米、甜椒、花生、菠菜等进行田间试验。其中,抗叶病毒的转基因烟草已大面积生产应用,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已进入大面积应用示范阶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农业必然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不过,这是把双刃剑,处理不好,小则带来食品安全,既转基因作物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大则带来物种和生态危机。
2.5建立网上农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各个方面的信息进入电脑网络。气候、土壤、水 与物种等环境资源信息,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流通、价格信息,科技、教育、政策法规等信息,通过计算机联网,成为人类共享资源。中国农业信息网站已于1998年开通,主要栏目有:科技教育信息网、菜篮子信息网、畜牧兽医信息网、花卉信息网、果业信息网、包装信息网、气象信息、供求热线、农业信息、农业产品资讯等。越来越多的农民已经发现,互联网用途广泛、使用方便,而且充满乐趣。如河南、山东的农民种植的苹果、花生 等农副产品,不但通过网络打开销路,产品还飘洋过海卖给了外国人。信息网络化使农业生 产经营突破地域限制而走向国际化、全球化成为可能。
2.6注重新能源开发
21世纪是能源的时代,谁掌握了能源谁就有发言权。而农业每年会产生大量的可再生能源——作物秸秆,而现在许多地方对秸秆的处理是在地里放火烧掉,这极大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如果可以将这些秸秆充分利用起来,必将是21世纪的一大壮举,也解决了21世纪的最大问题——能源。而且,这是个天然纯净,无污染可再生的能源。所以,这是个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必须大力发展。
从以上分析,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将朝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知识化、市场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相互融合与协调发展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构建多种类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尤其是重视发展各种形式的高科技农业即知识型农业,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有效地形成农业与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互动机制的运作方式,推进农业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型的转变,从根本上消除粗放经营方式所带来的资源浪费、效率低、环境污染等严重的消极后果,逐步实现我国农业由非持续型农业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走出一条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对大学生的启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作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准确把握推进农业农村经济
发展的思路,一是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和严峻的自然灾害,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保供给、稳物价、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下半年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仍呈多发重发态势,防灾减灾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较大。三是下半年农业农村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扎实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全力实现粮食第八个丰收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化农村改革,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当看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效时,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因为我知道我们的社会还在进步还在发展。当得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时,作为一位公民和社会的特殊群体,我感觉到我们的责任。当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发展进行憧憬时,我希望它是欣欣向荣的。
参考文献: [1] 兰志明.世纪之交 加快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西藏科技.2000(03)
[2] 吴德育.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J].福建农机.2006(03)
[3] 丁伟.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
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4)
[4] 李硕雅.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J].理论学习.2009(07)
2.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篇二
由于我国“经济转轨”进程的不断推进, 因此加大了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 我国的金融发展也表现出典型的城乡“二元性”特征:在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上, 农村金融逊色于城市金融, 进而使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日趋加大。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 存在着农村经济增速减缓, 劳动力大量过剩和效率低下, 传统的乡镇企业缺乏活力, 农村市场广阔但是无法激活,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源, 须在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方面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仍停留在国家金融在农村范围内广度上的附属和延伸, 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并完善宏观金融体系, 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和金融支持, 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障碍
(一)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金融支持乏力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农村信用社是中坚力量, 几乎垄断了大部分的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导致竞争力弱化并且对市场不敏感, 其所拥有的金融服务产品主要以存贷款业务、金融代理和结算为主, 业务范围狭窄。农业银行受金融市场改革的影响, 运营的主要目标已经从传统农业金融信贷逐步转移到回报率较高的非农业金融方面, 导致其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势地位日益弱化。农业发展银行是国家支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典型和惟一的政策性银行, 但是其目前的发展状况堪忧:经营运作的范围小, 基本没有和农民以及农业生产之间产生相应的资金借贷关系, 并且筹借资本的效率低下, 来源比较单一, 违背其建立的初衷。此外, 邮政储蓄典型的“只存不贷”模式, 没有提供很好的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
一方面, 农业扩大再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资金积累的总量和规模, 但是广大农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 又加上自有资金匮乏, 仅仅依靠自身积累收效甚微, 迫切需要农业金融支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 农业是弱质产业, 要承受自然风险和比其他产业更大的市场风险。农村金融机构综合考虑风险因素, 担心贷款无法收回, 从而在发放贷款问题上缺乏信心和动力, 必然弱化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因此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严重匮乏, 金融支持举步维艰, 经济的二元化格局难以打破。
(二) 农村经济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 信用环境建设滞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和《担保法》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在没有明确的制度认可的情况下, 不能转化为金融部门承认的抵押物”。大部分需要金融援助的农民在申请金融支持时, 除土地之外没有其他可用于抵押的资源。土地原则上只能进行农业生产, 擅自改变用途进行处理、变现或者抵押都是违法的;即使可以抵押, 相比较城市住宅来说土地价值较低。鉴于此, 金融机构不愿将其作为抵押物。这必然导致农村资源无法与金融信用挂钩, 农民贷款举步维艰。
此外, 征信系统之中并未纳入农户以及农村中小企业的相关信用信息, 这两项恰好都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关键, 金融机构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才可以搜集到相对符合标准的客户信息作为发放贷款的参照条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使得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 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三) 金融工具单一, 技术手段落后
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凸显的弊端包括:1.交易手段落后, 服务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2.涵盖的业务种类以及品种偏少, 目前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存、贷款和简单结算业务层面;3.电子化、智能化的技术尚未得到充分运用, 有些农村信用社不具备健全的结算体系, 在进行异地结算业务时往往要依靠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多层次的转汇。结算效率低下, 资金运转不灵, 农民无法获得优质、快捷和高效的服务, 从而使信用社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甚至萎缩。在这种情况下, 科技含量高和现代化的有价证券交易系统很难延伸到农村, 农民很难获得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以及其他金融工具。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向多元化、货币化、产业化以及市场化发展, 农村金融出现了数量日益庞大的需求主体, 单一的金融工具以及落后的技术手段势必阻碍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 农村金融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尚不完善
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农村金融的有序健康发展, 但仍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从事的活动内容进行相应的规制;无法保证在统一的法律框架下, 不同层次的融资方式以及组织机构开展合理、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无法深入细致地控制农村金融的风险。农村金融服务具备高风险和低收益的特性, 要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必须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当前, 我国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规模巨大的支农贷款无法取得贴息以及相应的风险补偿, 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资金供给的积极性, 导致大批的农村资金外流, 很多本来发展良好的金融机构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形成“马太效应”, 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实现农村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的政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 加大农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
农业银行县以下分支机构应扩大完善, 重新定位其服务对象和层面, 重点扶植优势企业, 并在大力支持乡镇企业优化重组、小城镇建设等方面起到主体作用。2.进一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金融支持作用。农发行要把收购资金进行封闭式运作;积极拓宽筹资渠道, 凸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融资的功能;加大对生态、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并将商业银行负责的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纳入自己的经营范围。3.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巩固支农先锋队的中坚作用。以农户为关键服务对象。在资金处理上扣除法定准备金之后, 尽数投向农村经济, 限制对城市的流入。4.邮政储蓄存储的资金须“用之于农”。此外, 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涉农业务。
(二) 严格规范农村民间金融信用体制, 扩大信用范围
1. 规范农村民间金融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中小企业以及农民的信用档案记录, 优化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环境, 降低运行成本。加大对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核查力度;平衡和规范企业、中介和农村金融机构三者间的信用关系;优化选择、强力整合各类信用相关信息, 积极防范由担保中介信用缺失招致的风险。2.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加大资源向信用的转化力度。地方政府要立足当前农村融资难的客观实际, 采取大胆、有效的尝试和改革, 不断激发广大农民的创业热情。如可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 (包含宅基地) 、林木所有权以及自有住宅所有权作为担保的有效标的物, 继而实现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生产资本的进阶式推进。
(三) 推进农村金融工具创新, 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在推动农村金融工具的创新方面以农村经济良性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基准点, 金融机构要立足“三农”, 充分认识市场需求的导向性, 摈弃当前盲目求快的“量”的扩张观念。监管部门需要考虑降低金融工具的创新市场准入门槛, 合理降低农村金融工具创新给社会带来的成本;努力开发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 并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支持体系, 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和金融创新。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产品, 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四) 优化农村金融支持法律环境
目前, 我国没有针对金融支农的专门法律, 建议立法规制中央银行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及监督指导, 制定科学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以及退出机制, 保证其合法权益。此外, 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我国还需考虑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因此, 国家必须从宏观层面推出农业保险法, 对保险额度、费率、条款以及财政补贴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以法律形式规制政府在农业保险中应发挥的作用, 严格避免金融支持的随意性。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出跨越式发展, 但仍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金融支持的不足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关键原因。分析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支持的相互关系及农村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提出应在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开展农村金融工具创新, 增强服务功能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大农村金融支持。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改革,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殷薇婕, 蔡麟.从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看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现象[J].中国商界, 2009 (8) :12-13.
[2]主丽娜.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增长[J].经营管理者, 2011 (19) :33-34.
[3]赵欣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价格月刊, 2011 (1) :27-28.
[4]阮素梅.安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09 (9) :41.
3.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篇三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农业政策;创新;分析
自从在二零零四年后,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出现较大变化,并且农产品供给能力也在全面提高,农业收入也得到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根据现如今情况分析,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其发展形势带来一定的调整,因此在日后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与高度重视,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的经济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具有着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现阶段农业经济总体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形势好于预期,为实现全面增收以及种民生、稳粮的目标提供良好的基础,金融危机没有对我国农业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走势产生任何的改变。一是,农业生产得到比较稳定的发展,但是对于农产品而言,其供求紧平衡一直属于长期态势;目前由于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足,价格相对来说总体稳定,全面粮食以及农业生产都能保证其稳定的发展态势,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居收入的不断提高,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产品会处于平衡状态;二是,在二零零九年的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状况比预期的要好,但是持续增长这一趋势会出现变化;二零零九年上本年,农民在收入上存在困难,但是对于人均现金收入,进一步达到两千七百三十三元,实际增长为百分之八点一,对年初的预期要高。所以农民增收受到的主要影响就是市场因素;三是,农民公外出进行就业的这种形势已经出现好转,农村劳动力进转移的主要格局就是大规模的对就业进行转移;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劳动力在转移的速度上一直都出现减缓现象,但是根本没有对其转移的基本态势进行改变。现阶段,农民工外出就业基本上能够对二零零八年底的水平进行恢复,就业过程中的形式已经得到好转,但是对于就业中的压力,还需要持续相对来说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农村劳动力在整体上的就业形式还存在不乐观现象。四是,对城乡进行统筹发展已经得到比较不错的进展,但是关键领域改革依然是任重而道远;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进行充分的建立,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试点范围进行不断的扩大,普遍建立相对来说比较低的农村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有些地区对该试点进行开展,对农村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由于农村公共品以及公共服务供给具有着比较大提升空间,但是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相应的矛盾。
二、在对金融危机进行应对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特征
现阶段,由于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出现比较大变化,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表现的相对来说比较明显。农业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和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仅使产前环节,还是产后环节都会加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能源等一系列相关产业以及农业的融合业在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征比较突出,可以更好的去抱我金融危机的契机提高其向着新的阶段进行不断的演化。二是,农业产业布局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化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并且政策引导对其区域布局的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农业农村经济对其冲击表现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并且大国效应主要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从而凸显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其波动以及调整将会日益频繁。
三、农业政策的创新
(一)对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
以往在更多时候主要擅长对农业生产进行严抓,并且在农产品的实测中其宏观控制也缺少相应经验,并且缺少有效政策方面工具。对于农产品价格波动所出现的新形势,必须要根据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农产品特点从而对价格的运行规律进行研究,对波动周期进行掌握,不断完善农产品调控手段。与此同时也要统筹考虑生产者以及加工企业等自身效益,重点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因此在日后需要对其给与高度重视,保证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政策基本上的导向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农产业数量供给,在促进生产方面也不遗余力。然而其越来越为明显的趋势为连续丰收后,一部分农产品也出现区域性以及结构性等,所以必须要改变追求增产措施,从而尽可能的根据市场信息引导农业的结构调整。同时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必须要积极的传递市场信息,然而并不是对其市场信息进行扭曲,政策也要在稳定产量的目标基础上关注增收目标,因此在日后必须要对其给与高度重视,保证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水平得到全面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必须要提高户籍制度的改革
针对于户籍制度而言,主要制约二元结构转换以及农民快速增收的关键所在,十多年以来,根据沿海较为发达的省份以及小城镇作为代表的部分地区开展户籍制度的改革试验地点,但是没有能够涉及到户籍制度核心,主要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制度,比如:住房保障以及养老等。所以户籍制度的改革其关键主要是剥离和其联系在一起的各种福利制度,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城乡的基本权利,并且也能够让城乡居民共享到平等发展的机会。
(四)必须要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完善
现如今农村的低保以及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工作已经得到稳定的推进,并且农村社会的保障社会水平也在全面提高,但是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城乡之间存在着两种不相同的设计、相互隔绝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根据近期情况分析,必须要提高试点进度以及提高财政投入,从而提高补助标准,更好的实现应保尽保,抓紧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方法。然而根据长期分析,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不断的统一。另外,还要对国棉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加快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第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土地以及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保证农民在除此分配环节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外,政府还要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尽最大努力向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贫困农民倾斜。
四、总结
通过上述内容分析,现如今伴随着工业化以及市场化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自然以及市场等方面不确定因素以及调整,要想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必须要对农业政策进行不断的创新,同时也要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布局,从有效降低农业以及农村经济非正常波动所带来的影响,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带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红宇,孙立刚,张海阳,李伟毅,李娜.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判断[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24):120-124.
[2]回良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7,12(24):147-151.
4.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篇四
关于我国农业及农村形势的几个主要问题
本文以丰富的`数据资料描述了目前农业和农村形势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隐忧,又从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对目前形势的演变进行剖析,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就影响形势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研讨。
作 者:丁力 作者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刊 名:软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FT SCIENCE年,卷(期):200115(3)分类号:F32关键词:农业 农村 形势
5.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篇五
[摘 要]当前形势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表现出一些新势头,是对我国非公经济的发展方向的进一步深化。因此,如何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把握非公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 矛盾问题 对策
一、制约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与 20 世纪 90年代中后期相比,其增长速度是下降的。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当前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1.行政性垄断和政策制约现象的存在,仍妨碍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政策是好的,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上令难下行”的情况,各地方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展开资源配置权的争夺,不仅妨碍了非公有制企业的正常进入和市场的公平竞争,而且加剧了政策间的相互制约。
2.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严峻。我国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第一,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下,虽然短期资金融通难度降低,但长期权益性资本严重缺乏;第二,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大多数的金融机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为金融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服务范围、服务品种和服务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需要;第三,一些执法和审计部门在观念上依然存在着所有制差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贷款难易程度和贷款出现坏账的法律追究方面。在实际工作中的确存在着对国企贷款出现坏账时不予追究、对私企贷款出现坏账时就要追究法律责任的不公现象。在我国,98%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是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的不动产少、企业资信度低等问题制约,其贷款要求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认可。如何采取各种措施更好地解决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是“十一五”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而且还将会继续影响和制约“十二五”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3.企业过多重视横向兼并与重组,注重做大而忽视做强,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的经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即非公有制企业先追求做大、后重视做强的倾向。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多数得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借横向兼并与重组做大、做强的战略。调查结果表明,横向兼并与重组虽然有助于企业规避市场竞争风险,有助于企业规模的平面扩张、企业资本规模的简单广化,然而却无助于企业核心技术的实质性提升和企业资本的根本性深化。
二、现阶段推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
1.转变观念,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打破行政垄断,消除政策之间相互制约。要努力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已颁布实施的有关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政策,通过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构建和完善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秩序。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完善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使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在法律的约束下进行,进一步排除企业进入壁垒,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切实保证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多种所有制公平参与、平等竞争的良性竞争格局。
2.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围绕建立符合中小企业发展要求的融资机制这一中心,通过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和推进民间金融合法化进程,促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资信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引导中小企业健全优化财务制度,提升这类企业的融资能力。3.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机制体制创新,增强其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要引导家族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形成民主决策机制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鼓励家族企业实行产权结构改造,重点是对引导家族企业积极建立有效吸纳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创新。使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企业的生产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并且促进就业。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人力资本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非公中小企业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进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能力。走出家族企业的发展“瓶颈”,发展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
4.采取措施大力转变企业发展模式,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依靠纵向兼并和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升。企业纵向兼并和重组以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为基础。企业应该变更先做大后做强的观念,应该先做强再做大,企业纵向兼并和重组则可以实现首先做强然后再做大。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大力鼓励企业开展纵向兼并和重组,特别是鼓励大型的非公有制企业着力开展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双向和价值链高端的兼并和重组。通过此种类型的兼并和重组推动企业产出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企业产业之间关联度较高、产业链较长、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发展与扩张路径。当然,在企业规模扩张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探究企业规模扩张的适度边界,以避免企业借兼并与重组的机会谋求经济垄断形成新的超经济力量,妨碍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扭曲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造成新的经济和社会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年5月
[2]刘迎秋 赵三英 余慧倩:《论进一步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J].2010年5月第3期(总177期)
6.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篇六
论文摘要:以农村受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村广告传播渠道的现状分析,力图找出农村广告传播的局限性,并运用社会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观点,试图通过宏观的考察视角,分析农村的社会组织秩序和组织架构对广告传播的深层次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时策,为涉农广告经营发展献力探路。
论文关键词:农村广告;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情感诉求;理性诉求
1当前我国农村广告市场发展的现状
(1)墙体广告备受局限。
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墙体广告在农村的信息传播中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由于其简洁,方便,廉价等原因备受涉农广告商家的喜爱。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以及新农村建设,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纷纷出台措施开始对整个广告业和农村广告市场进行约束和整治,给墙体广告戴上了紧箍咒。
(2)电视虽成主流媒体,电视广告却受众不足。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视机的普及率已达95.2%,近13亿电视人口中,农村人口超过7亿,占到55%以上,形成我国电视受众的最庞大群体。收看电视节目是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美兰德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农村居民每周平均约有5.2天会接触电视,远高于对其他媒介的接触频率;农村电视受众平均每天用于看电视的时间休息日和工作日分别长达150.7分钟和194.8分钟,领先于萁他各类媒介。
但是,电视媒体的流行并不能说明电视广告在农村也拥有了广大的受众群体。据美兰德关于农村观众对电视广告的收看比例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电视广告的有效受众比例还不到30%,不少商家被第一个数据信息所误导,致使巨额广告费用打了水漂。
(3)纸质媒介传播力度差。
2006年下半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表明,6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下降,以识字者总体样本计算,农村居民下降了9.6%。该研究发现,农民对报刊的阅读率降低,其主要原因是媒体多元化影响。新兴媒体的发展与普及,已对纸质媒体造成了严峻挑战。而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民接受声像俱佳的光电媒体,显然比报纸更加容易。
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通过对农村的调查得出以下分析,“这种乡土社会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所以,养成他们阅读报纸、杂志的习惯绝非易事”。
(4)广播、网络受众稀少。
当前,我国农村广播的有效覆盖率低,农村居民的家庭拥有接收设备仅为24%,接收数量还是很低。同时,当下一些广播节目低俗化,把小众的内容拿来和大众分享,这种针对性很差。农村广播广告70%到80%是靠医药广告,有很多广告对社会极不负责任,一些专门的广告公司在电视上做的大幅广告基本上卖的都是假冒伪劣产品这在农民听众中形成了恶劣的影响,使得农村居民对广播广告产生了极不信任的态度。另外,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对广播的需求量越来越低也是必然的趋势。
互联网作为新生的媒介力量在农村的发展极其缓慢。据调查显示:互联网在农村的渗透2005为2%,2006年为3%,而到2008年也仅有7.1%。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年龄趋于年轻化,25岁以下的比例高达61%,青少年学生网民占据较大比重,他们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的需求最大,而对网络广告的关注度极低。所以商家要想充分利用网络广告来影响广大农村受众在现阶段来说是极其困难的。
2影响我国农村广告市场发展的原因
2.1文化原因——礼俗社会对农村广告市场的抑制作用
2.1.1礼俗社会的形成
《礼记》说:“别尊卑定万物,是礼制法治行矣。„俗”字在《说文解字》里训为“习也”,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土地所生,习也。”所以礼与俗,无论就其社会功能还是文化属性来说,分处于国家与民间的不同层次。社会学家费孝通经过社会调查提出中国基层社会本与礼治秩序,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的见解。在礼俗社会中,儒家思想家运用“温、良、恭、俭、让”的概念作为礼的道德标准,在全国最大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使得中国人养成了中庸之道的处世性格。其节俭勤劳的价值观念成为了礼俗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人们在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的过程中必须依赖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使三者得以协调,拥有良好的文化和素养能更多的抑制本我冲动的发生,有效地说服自我以道德目的替代现实目的并力求完美。但是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不是约束本我的唯一有效的方式。
超我是社会化的产物,是文化传统的运载工具。在传统文化浓厚的农村,农民受到更多社会礼节俗和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在这种大的礼俗环境下,农村居民的大部分行为是受道德控制的,他们的一言一行受到社会礼俗和社会规范的约束,这种礼俗和规范能有效压制本我冲动性需要的发生,使得其消费行为较为理智,尽管这种理智是低水平的。同时,农村居民经济水平低、消费观念落后会使得其消费行为慎重、保守。
2.1.2礼俗社会作用的发挥
我们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慎重、保守、理智。农村居民观念保守导致消费保守自不必说。由于农村居民经济水平低,所以把每次的消费都作为一次冒险,在消费中自然慎之又慎,将这种风险降为最低。
农村居民由于受到农村礼俗和规范的有效抑制,其处事行为较为理智,加之以中庸之道的性格使得他们不断实行自我约束,而并不随一时一己的情绪贸然采取行动。另外在落后或边远的农村地区信息的不对称尤为严重,所以,他们对待广告的聪明选择就只有逃避了。
2.2社会原因——差序格局对农村广告传播的阻碍作用
2.2.1差序格局的形成背景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乡村结构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新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
笔者在农村生长二十几年,对农村这种格局有深刻体会。认为这种差序格局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因素:
(1)血缘;(2)地缘;(3)经济水平;(4)政治地位;(5)知识文化水平。
圈子的大小和上述因素的大小强弱是成正比的。血缘组织越大,圈子就越大,其属性规则以伦理辈分为基础。地缘越是接近就越易形成差序圈子。而经济水平和政治地位的高低是圈子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它象征着权力支配的大小。而文化知识则是农村居民普遍缺乏又普遍渴求的。圈子的形成可能是一二种因素的结果,也可能是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2.2.2差序格局的作用
由于广告商的王婆卖瓜之嫌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使得农村消费者不断逃避广告。其实单纯的逃避广告也不至于使商家束手无策。令其头痛的是,在农村消费者逃避广告之后面对需求信息的收集却有了更好的受助方法。那就是差序格局为其提供的便利。
差序格局的中心人物一般有着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优势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圈内人员的敬慕和向往。晕轮效应使得他们依然认为其在产品信息方面同样有着良好的判断力和收索识别的能力。尤其在这种具有明显差序的农村社会圈子里面,攀上心理以及群体规范带来的压力,加之以个体能力的有限性,他们不敢与群体脱离,总是努力保持和群体领袖及成员意见的一致。努力得到群体人员的认可,不至于使自己被拒绝于圈子之外而孤立无援。
3应对农村广告市场运行现状的对策
3.1树立大广告意识.广告手段多元化
传统的广告传播渠道和手段在农村市场并非理想,针对农村广告的特殊性,要转变观念和方法,树立大广告意识。所谓大广告意识着重于广告传播手段和体现方法的多元化,突破传统渠道和手段的限制。目标是达到商品信息的有效传播,商品功能的有效理解,商品名称的有效记忆。
在农村市场上具体表现为把差序格局看成一个新的广告传播渠道。通过寻找格局中的核心人物,对其施以影响,从而借以形成对该产品的从众心理和口碑效应。那么商家的目标就是要辨别找出那些最为重要的中心力量,运用20/80法则,通过20的信息受众去影响80的人群,定会受益匪浅。
3.2减少广告诉求中的情感成分.增加广告诉求的理性成分
近年来我国农村的收入水平不断上升,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却越拉越大,20o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乡收入差距突破万元,加之以物价水平不断攀升,致使我国农村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所以,农村市场基本上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农村消费者注重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
3.3充分重视农村市场的调查研究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曾经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计和唯心的工作指南,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目主义”。我们的企业在商业气息浓厚的城市变得愈来愈焦躁不安,总觉得飞速变化的今天,调查数据是不值得信赖的。这种不安的态度和主观去科学的想法带到农村市场是非常危险的,也是极其错误的。
7.论当前形势下经济法的发展趋势 篇七
当前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但是,现代经济的复杂性已不是人们直观可以认识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实际往往引发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突出的是市场的无序化和社会的两级问题。此类问题引发的抱怨情绪和对市场的盲目性认识与现实的主流向好的经济环境格格不入。因此,要维护市场秩序,对社会进行全局统筹,科学规划,扶助弱者,保障人权,都需要经济法担起重担。当前形势下,经济法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更注重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弱者的保护;二是第三部门应成为经济法新主体之一;三是经济法的发展将以宏观调控法作为核心。
1 经济法的发展更注重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弱者的保护
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公众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愿望和需要。这种利益既不能概括地等同于国家利益,也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人利益的整合,其主体是社会公众整体。而经济法是公私融合的新法,是独立意义上的社会法。它以社会性为特征,以社会本位为基本原则,将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维护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效益的狂热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会愈来愈受到威胁。这决定了在未来,经济法应更加注重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突出的问遇,就是对弱者的保护。经济法中的弱者,与社会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并不完全相同。弱势群体主要指的是由于物质匮乏而处于经济上的弱者地位的群体。而经济法中的“弱者”,主要指的是经济交易中的弱交易方。尽管弱势交易方有时也是因为物质的缺乏而导致“弱”,但其“弱”更多的体现在对交易信息的掌握上,既是由“信息偏在”所造成的强弱之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中:(1)在一般交易活动中。最常见的就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类交易中,对于交易的标的物,消费者所掌握的有关价格、性能、用途等得信息往往少于经营者,这就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使消费者处于弱者的地位。(2)在特别交易活动中。这类交易的标的物往往技术含量高,其涉及的知识专业性强。常见的如信托、证券、期货业务、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转让等活动。交易双方中,一方大都是一些专门的机构,具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和技术手段,而另一方则相对而言信息占有量严重不足,处于弱势地位。(3)交易一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交易活动。典型的就是与公用企业之间的交易。自然垄断性使得公用企业在交易中处于优势,从而为其滥用优势地位提供了机会,而相对方则因缺少选择的权利有时不得不屈从其行为,因此处于明显的劣势。(4)交易一方为政府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经济活动管理者的政府,有时也要进行普通的经济交易活动。此时,它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实践中,政府的角色转换尚需一个过程,因此还存在滥用权力的行为。以政府的采购行为为例。由于采购程序不规范,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体系,在中央和地方市场发生分割市场,歧视供应商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中,与政府交易的相对方很难说与政府是平等的。(5)涉及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民族经济发展的交易活动。这种交易活动往往事关全局,主要表现为一种经济的合作。例如,为了合理布局生产力,需要企业之间的合并。在这些活动中,合作双方由于在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导致实力的悬殊。处于弱势的一方往往更需要借助于法律来维护其合法利益。
综上所述,经济法中的“弱者”有其特殊的意义。但是,由于与社会法中的“弱势群体”存在着交叉关系,使得经济法与社会法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尽管社会法侧重于对整个社会领域内贫穷者利益的保护,而经济法侧重于经济交易活动中相对弱势方利益的保护,但它们都是以社会为本位、以公平为价值目标、重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以求实质的公平和平等。正是在这一点上,经济法有与社会法融合的趋势。在未来,作为社会法的特别法的经济法将担负起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担,通过法律的力量,加大对弱者的保护力度,使失衡的经济关系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实现真正的经济自由。例如,经济法可以通过赋予弱者组成的社会团体一定权利和义务,来更加实际地对其保护。无论在什么地方,组织在法律行为中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无组织的民众———依靠自身力量的个人———往往在法律面前显得更懦弱。[1]而组织则更注重维护其成员的利益,而且容易胜诉。因此处于弱势的个人可以组成社团,利用社团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经济法未来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社会团体作为经济法的主体之一,确认其地位,设定其权利、义务,规定其运作规则并健全社会救助和支持系统,从而对弱者进行法律上的强势保护,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2 第三部门应成为经济法新主体之一
经济法主体范围具有广泛性,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农民承包户、城乡个体工商户和公民、经济组织内部机构等都可为经济法主体。可见,经济法主体本身已具有多样化。但是随着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社会结构正处于急剧的分化、重组之中。市场经济专业分工的细化,社会大众生存、发展方式日益多元的选择,催动着社会分层加速进行,旧的人群不断改变,新的人群不断生长。这种变化使原有的一些社会组织改头换面,还会产生出新的社会组织:而这些也都将逐步改变现有的经济法主体格局,衍生出经济法主体的新形象。
比较突出的是第三部门的异军突起。社会自主领域的不断扩大,对公共产品日益多样的社会需求,大大促进国家和个体之间的第三部门的生长。在我国,由于社会整体处于转型期,目前“第三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尚未完全形成,但是已显现出朝这一方向发展的趋势。我国迅猛发展起来的“第三部门”组织,也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主性和志愿性的普遍特征,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各自的领域内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弥补政府职能不足与市场缺陷的功能。如果说政府组织是第一部门,营利组织是第二部门,那么,第三部门就是各种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总称或集合。第三部门是影响一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并且已经构成里整个社会中特殊的“一极”。与市场经济对应的社会结构中,第三部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家与强调自身利益的个体之间的过渡和调节。此种充分自约的社会第三部门,特别是遍布全国各地区各领域的活跃而有力的利益组织,是有效的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长期以来,我国若干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其自身利益的维护,而且也影响到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是农民。由于农民所处的地理环境偏僻、知识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利益表达能力,造成农民的利益要求到达不决策者耳朵里,对国家决策产生实质影响,而国家政策的扶持工业与城市,抑制农业与农村的倾向也比较明显,这就造成了农民的政治经济待遇低下,农民群体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和实现。二是“农民工”。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形成“农民工”。但由于户籍制度、劳动保险等方面的制度缺陷,使民工享受不到城市正式工人的相应待遇,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从而造成了现实中许多雇主对民工进行超经济的剥夺。但是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由于缺乏相应的利益表达方式,而使其利益的维护困难重重。因此,要形成各利益群体表达利益、影响政策的有效机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完善能够充分表达各群体利益的社会团体。[2]就我国的现实来看,一些企业工会的设立及有效运作提高了工人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并形成了工人阶级强有力的利益表达工具,为维护工人的利益切实发挥了作用;而作为私营企业主利益表达组织的全国工商联,其有效运行也使得私营经济的发展和私营企业主的利益得到了较好的保障。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政府绝对统治地位的削弱,另一方面是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独立和发育。虽然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和社会改革相对滞后,政府的相对控制依然很强,第三部门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仍然存在很多障碍和困难,但是,营利组织的独立发展得到了法律的确认和保障,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潮流。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中国的第三部门或者非营利组织还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这些间于政府与个体之间的中间组织,是联结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加快推动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一是可以填补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政府归位”后社会管理出现的真空;二是可以集聚广大社会和民间的力量,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促进管理模式日趋市场化,以营利组织筹资方式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提供社会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经济法有必要对此种新的情况作处理论上的回应,将这种代表不同利益的群体的组织形式确认为经济上的主体,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义务。
3 经济法的发展将以宏观调控法作为核心
宏观调控法正在成为当代各国经济法的核心。这是20世纪与2l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内经济法体系发展变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是由宏观调控法自身在经济法中的地位决定的,也是宏观调控法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从宏观调控的产生来看,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经济法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主要着眼于经济的总体状态,而宏观调控法正是以经济运行的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为目标。宏观调控法在经济法体系总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正是为解决因“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而产生的国民经济运行的问题、实现社会利益而产生的。首先,市场调节无法解决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问题,它需要宏观调控法。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然而,自由竞争会引起垄断。垄断的产生必然扼杀自由竞争、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同时竞争也会带来生产的盲目性,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降低市场运行效率;此外,竞争要求优胜劣汰。这会引起两极分化,贫富严重不均,从而威胁社会稳定。所以,要维护良好的竞争环境,提高竞争的效益,需要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其次,市场主体利益多元化格局,要求政府的宏观调控。实行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承认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尊重市场主体的正当权益,让它们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独立地承担决策的经济风险。私人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但私人利益又好比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狭隘性和自私性引起了市场的缺陷。有利可图就干,无利可图就不干,导致了公共产品的不足;对我有利就干,对别人不利无所谓,产生了外部性问题;我尽量多无偿占有别人的利益,产生了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可见,私人利益一方面促进了微观经济运行矛盾的解决实质上就是对私人利益狭隘性的弥补,这样就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实现。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宏观调控法。第三,政府的调控失败,需要宏观调控法。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发挥作用予以弥补和矫正,但是由于政府部门的天然垄断性,缺乏激励机制,会造成政府行为效率低下,滋生官僚主义,从而极易在纠正市场不足时,引发新的分配不公。因此,政府的行为需要法律来匡正。实际上,政府失败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因为如果市场失灵,政府可以抵制,而如果政府失败,市场就无能为力。因而只能依靠法律,即宏观调控法来对政府调控行为进行匡正。综上几点,作为经济法子部门法的宏观调控法,在经济法体系中占有更高的位置。
从宏观调控法的发展看。经济法产生之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反垄断法为代表的市场规制法占据核心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其经济法体系的核心正在由反垄断法移向宏观调控法。而与之相应,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原来实行国有化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使经济法产生后较长时期内以国家投资经营法为核心。[3]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尤其时中国在改革开发以后,国家投资经营法逐渐过渡到内容更为丰富的宏观调控法。宏观调控法之所以在经济法体系中居于龙头地位,原因在于,第一,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社会化、一体化的态势日益明显,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从全局和整体上,运筹帷幄,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节经济。而宏观调控法正是一种高屋建瓴,统筹兼顾的法律,因此,各国越来越对其重视。第二包括反垄断法在内的市场规制法对市场经济无疑十分重要,但它对垄断行为主要是一种事后调整,而此时,危害往往已经发生。所以关于市场规制法的规定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宏观调控法则重对整体的规划,是对行为的一种事前反应,因而对社会利益的维护更具主动性。第三,国家参与投资经营这种调节方式也不宜过多采用。因为一方面,容易造成产权不明晰,不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政企分开,不利于国家投资企业的市场化经营。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开展,相信国家投资立法的数量和重要程度都会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不能单纯地以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为依据,它还具有增进社会福利、调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外部经济等社会目的。国有企业为了实现社会目标往往牺牲企业的利润目标,如果过分重视国家投资经营这种方式,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总之,基于以上的原因,为宏观调控法成为经济法的核心提供了机会。
总之,宏观调控法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宏观、全局和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最能鲜明地体现现代国际经济调节职能和经济法的本质特征。[4]其作为经济法核心法已是大势所趋。当然,在宏观调控法进一步发达并稳居经济法核心地位以后,经济法的科学性就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上。具体而言,就是自由、安全、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即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必须首先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主体的个性发挥,不能破坏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政府的调控还要注重安全性。它包括一方面要保障市场秩序的正常化,为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行为创造稳定有序的环境;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摆正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由于经济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必须追求效率性。而在追求效率性的同时,还不应忽视公平性。不仅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还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达到一种均衡,这也是经济法本身所追求的目标。
摘要: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突出的是市场的无序和社会的两级分化问题。要解决此类问题,主要依靠法律,尤其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经济法。
关键词:经济法,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唐.布莱克著,郭星华译.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3-45页.
[2]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119页.
8.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篇八
关键词:经济下行;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
一、移动互联网模式兴起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PC互联网已日趋饱和,移动互联网却呈现井喷式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超过5亿,占比达81%。伴随着移动终端价格的下降及WiFi的广泛铺设,移动网民呈现爆发趋势。随着手机端的使用增长点大幅度提升,我国手机行业的发展也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
当前我国手机行业的发展以及其迅猛的趋势,正在全面追赶国际巨头企业。以“中华小酷联”为代表的手机厂商,发展势头强劲,产品更新换代迅速,产品升级规模更是与国际大品牌的苹果、三星、LG等相媲美。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模式的兴起,促进我国手机行业发展转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二、我国手机行业发展的建议规划
本文以最终目标是获得每股最大收益,所以要以盈利为目标,而要盈利的话抢占市场份额是必要的。所以团队大的战略是,通过降低平均生产成本和增加单位产品附加值来抢占市场。因此我们在这里提出针对当前我国手机行业发展模式,而进行战略的分析与预想,战略实施总体上分为三步走的战略,最终形成战略统一的局面。
STEP1:此阶段实施战略的第一要素就是一定规模的建厂,为以后扩大生产做准备。少量增加研发投入,为以后增加产品附加值做准备。同时利用已经可以使用的早期技术,很大幅度的压低价格,抢占一部分市场,赚取一些收入。此阶段战略重点实施在于以现有的手机系统(首选Android OS)和技术点为依托,开发自己基于其之上的定制UI。在硬件方面,采用当前市场配置较高的内核、屏幕、音乐解码芯片等硬件。价格战对此阶段比较有效,但是价格不能压制的过低,以免在消费者群体中形成低端产品的概念。必须充分利用到现有的技术和市场已经成熟的应用系统来展开对市场的占有和争夺,尽可能的占有适当的市场份额。为接下来市场绝对占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此阶段仅出品一款产品,主打一款高端而又适价的产品平,以其打开市场的突破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定位。
STEP2:根据市场报告,欧洲的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性能、附加功能,对产品价格不是很敏感。与之相反的是亚洲的消费者对价格很敏感。美国的消费者在消费习惯上更倾向于欧洲消费者。再考虑三个地区网络技术普及的差异,选择美国作为先进技术的主战场,欧洲作为领先技术的主战场,而亚洲还是以稳定的网络制式占主导。根据后来市场的变化,可以抛弃角逐低端技术市场。根据市场变化,逐步推出全面支持4G技术的产品,并增加广告费用,争夺市场份额。
此阶段具体实施过程应当继续优化公司自己的定制UI,大力投入工程研发,积极发挥系统在该行业的重要作用。硬件依旧采取市场上领先的硬件配置。优化自定义UI的同时,此阶段重点为大力研发自有系统(假设系统命名为China OS)。在自有系统达到一定满意度的情况下不必投入市场,以防在市场中形成劣质的口碑。要在此阶段重视对欧洲、美国市场以及亚洲市场的差异性区别,而且必须保证在针对不同市场不同战略但相同的对待。可以适当的退出2—3款机型,针对不同的市场可分别制定高端、中端和低端领域的不同的产品,定价和配置有所区别。此阶段战略要加速研发4G技术处理以及5G技术的铺开。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性购买3G技术专利以达到占有市场份额的目的,但对4G技术的研发支持要保证充足合理。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日后自有系统(China OS)研发成功后相结合的软件最优态势。
STEP3:最后这一阶段是觉得最终市场格局的阶段,对于企业而言是最重要的时刻,也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付诸细化实施的阶段。此阶段必须果断抛弃不必要的技术产品,在有优势的市场上增加市场份额,适当抬高价格,增加销售额。
具体而言要全力推广自有手机系统,并且最多仅推出一款基于原自定义UI的手机。大力发展先进网络制式,大力优化自有系统,继续采用当前世界最先进的硬件用以生产设备背身。硬件方面必须采用当前世界顶尖硬件配置,是硬件与系统相结合的情况下双管齐下的战略决定市场高端地位。此阶段要基于4G技术的角度上与各软件厂商进行沟通,优化针对China OS的软件设计,为系统的流畅性带来便利。
而且在最后这一阶段,必须积极实施差异化服务,增加为用户体验带来的附加性服务。大力增加技术创新,为系统的完善带来保障。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继续稳步向前推进,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势必会越发具有无限可能。因此如何在现有经济环境中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扶持下,发展好移动端产业是摆在各大厂商面前的一道难题。但是随着如此快速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将为实体经济的再次腾飞开放新的篇章。(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黎万强.参与感[M].中信出版社,2014:3.
9.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篇九
随着当前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于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一定的控制,现如今低碳生活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为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使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都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低碳农业的发展也被提到日程上。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性管理措施,以供参考。
前言
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人类将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并且在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于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没有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较多,从而导致全球变暖。由于气候的全球性变暖,从而导致人类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农业经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低碳农业被广泛的推广,因此在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中被广泛的运用。但是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的发展不是很均衡,从而使我国的低碳行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低碳行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正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低碳行业的开发过程中,要对其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并且在能源的利用方面也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能够进一步扩大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然而我国的人口数量众多,因此在我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民占据较大的比例,并且我国农民的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并且缺少低碳农业这方面的意识,从而导致我国的低碳农业不能够较快的发展。由于我国的低碳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主要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下所示:
(一)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
我国的农业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从而给我国的农业带来极大的困扰,随着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粗放式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导致农民群众对土地及环境不能够有效的管理。在农业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管理经营方式就是集约化经营,在集约化经营模式下,农民群众可以更好的对土地和环境进行保护,并且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并且对我国农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带来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财力物力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没有给予较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支持,从而导致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并且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还略显不足。各级政府在财力支持上不能够做到均衡分配,从而导致当地的节能、节水与减排等举措无法有效地施行。
(三)劳动群体的总体素质不高
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并且在我的人口比例中,农民要占据较大的人口比例,因此我国农业的开发与改造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并且在对农业科技进行推广时,也不能够介绍的很全面,从而是我国的低碳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对于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的应用时,也不能够科学的使用,由于劳动群体的农业发展意识及节能减排意识的普遍不高,从而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分析
(一)体制方面
当前,我国土地流转制度正在试行,这是一种在现行体制下的制度创新,对土地规模化经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应该充分利用制度创新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在土地流转方向上加强控制,对流向低碳农业生产用途的土地加强政策倾斜,对流向高碳投入和高化学投入用途的土地实行政策限制。另外,加强农业生产组织化建设,建立和扶持各种农业生产协会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组织,是目前克服分散经营模式下主体众多难于实现低碳农业规模经营比较现实的方法。
(二)生产方式方面
在低碳农业的生产方式上,要积极引导并推广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在推广的过程中要重视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1.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要对化肥和农药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降低农业生产对化工能源的依赖性,注重绿色有机生产,并建立起绿色有机的生产模式。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使用家产的粪肥等有机肥料来替代化肥,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进行有机改良,使土壤的有机成分含量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2.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
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对其成产方式进行改革,还要重视节约型农业的建设。可以将农作物的秸秆充分利用,这样一来,既可以防止环境污染,又能够节约资源,并且对秸秆资源还能够重新加工利用。
3.是开发和推广使用新能源
太阳能集热器的有效使用时低碳农村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大幅度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够对农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技术支持方面
在低碳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要加以重视,并且对于节能减排工作中的要给予相应的先进技术支持,同时要有效提高能源的附加值,并且在对于能源的使用时也要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到有效的控制。将一些低碳能源进行大范围推广,并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低碳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建立环保型农业的重要基础。
(四)工作人员素质方面
低碳农业的发展中,要注意对农村低碳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并且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全新的理念及发展模式。另外在农业发展中还需要广泛的招收低碳技术专业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才,积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低碳专业技术团队,并且形成发展低碳行业的良好氛围。
三、结论
由于当前全球气候的复杂多变,从而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在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计划中,低碳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低碳农业是在全球温室效应的作用下新生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且在低碳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以低能消耗并且环保的的绿色循环农业经济生产模式。发展低碳农业可以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发展低碳农业也是我国农业方面的重大改革工作之一。
10.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篇十
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大力推动下,农村信用合作社系统正在开展大规模小额信用贷款的工作。以试点单位江西婺源县为例,在仅一年时间内就对所有农户进行了信用评级并发放了近6万户贷款证。其中4万户拿到了贷款,占持证农户的70%。到今年6月底,江西婺源县小额信贷发放总额已达2亿2千万人民币。其规模与发放速度是国内任何其它的小额贷款试点不可比拟的。这充分显示了国内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小额贷款的效力。虽然以一般农民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与国际通行的以贫困户为主的小额贷款有很多差别,国际经验与教训对我国进一步大规模开展农村小额信贷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中国应吸收那些成功经验
合理的贷款利率
首先,要让参与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能赢利,这是这些金融机构愿意扩大并能持续提供小额信贷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银行商业化的程度提高,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如果农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项目中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又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助,那么目前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小额信贷工作就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更大规模地深入发展下去。
世界上不少小额贷款项目半途而废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亏损,特别是由国际组织,国外资金所资助的小额贷款项目,往往是国际组织撤出之日,就是小额贷款活动的完结之时。这与这些项目长期依靠国际上资金补助不无关系。
要使参与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能赚钱,国际经验证明,最关键的是利率的高低。小额信贷与银行一般贷款的操作程序不同,有额度小成本高的特点。有较高的存贷差才能弥补操作成本。不能用一般银行对工商业,甚至较大的农业项目的利率水平来套小额信贷的利率。在国际上成功小额贷款的存贷差要高达8%-15%左右。在中国,由于不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组织来发放小额信贷,加之贷款的方式也较国外简便,因此成本可能比国外同类贷款低一些,但可能也需要5%-7%左右的利差。在目前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在3.5%左右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在8%-10%左右才能使项目自负赢亏。当然各地的情况有所不同,应测算后确定赢亏平衡点,再加上正常利润来算出小额信贷的合理利率水平来。
这里似乎有一个悖论,一方面开展小额信贷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帮助弱势群体,一方面又要收高利率,这里是否有矛盾。首先,我们应该指出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是商业贷款,并不是政府的扶贫款,不亏损经营,是最起码的商业要求。第二,国内外各种调查都几乎一致地显示,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借到钱,利率稍高一些是完全可以承受的。以3000元的小额信贷为例,高一个百分点的利率,借款者一年要多付出利息30元。这一个百分点对借款者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农村信用社来说都是愿不愿意大规模开展小额信贷的关键所在。最后,由小额信贷利率造成的负担与对农民所加的税费负担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税费对农民来说是强制性的,是没有回报的。然而,对贷款来说农民有选择的权力。他可以贷也可以不贷。尽管贷款要付利息,但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当农民认为利息太高,不划算,他们可以不借。
关于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各国政府都十分关心农民贷款,特别是扶贫贷款的问题。经过了多年的实践,人们也慢慢地领悟出合理利率对小额贷款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到目前为止,除了个别国家之外,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已经放开了小额贷款的利率限制。由执行小额贷款的机构来决定利率水平。
制定一个较合理的利率水平对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来说还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农村对小额信贷的需求很大。从试点地区所揭示出来的趋势来看,当小额信贷比较成熟,群众与信用社的积极性都充分发挥起来,信用观念也建立起来后,有60%-70%的农民都会有小额信贷的需求。如果经若干年后户均贷款达到5000元左右,那么一个成熟的中国小额信贷市场的极限就可能达到3500亿-5000亿人民币。如此大规模的贷款完全靠农村信用社的现行的吸储方法与能力显然不行。而增加农村信用社的吸储的竞争性或间接地通过其它金融机构的拆借(例如把邮政储蓄从农村吸取的存款返回到农村)都需要农信社有一定的付息能力。这只有通过较高的贷款利率才能做到。
加强培训
各国成功的小额信贷经验表明,对农民借贷者的培训是小额信贷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农民为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对迅速变化着的市场反应不够灵敏。对适用技术的了解不够。因此,国际上开展的小额贷款项目都要对贷款户进行大规模培训。提高他们对市场,新技术以及运用贷款的能力。为此,国际小额贷款项目均要拿出一大笔培训资金来。
我国农民同样也极待培训。他们不但需要了解新的技术,特别是要学会如何应对市场的需求来不断调整自己的种植、养殖项目以及生产方式。有了较好的培训,就能大大提高投资项目的成功率,也能减少小额贷款的风险。
在目前的机构设置中,我国农村信用社不具备对农户大规模培训的能力。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介入。把农村的技术工作者及有关部门发动起来,配合小额信贷项目,不断地给农民以培训,向他们提供市场信息。有关部门应该从财政中拨出专项资金来加强对参与小额信贷的农民进行培训。
小额信贷的大规模开展需要国家的扶助
小额信贷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是一种利用金融与市场的手段来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支的一个极好办法。然而农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农民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农业又不是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农村问题的解决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仅靠小额信贷本身,靠农村信用社并不能完全解决三农问题。换句话说,国家有必要也有责任来帮助农村信用社克服各种障碍与不足。这些帮助不仅是政策上的,可能还需要资金上与行政上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帮助,从纯商业的角度出发,金融机构可能并不愿意参与和扩大小额信贷工作。这样急需资金的农民就失去了机会,同时也加重了政府的负担。首先要解决的是信贷资金的问题。如前所述,在农村信用社吸储能力不足,而贷款需求较大时,应通过中央银行扩大再贷款的方式,或通过市场机制从邮政储蓄中拆借。金融系统每年从农村抽调巨额资金的现象应通过合理的方式逐渐扭转过来。
国家还可以通过减少税费来帮助小额信贷。小额信贷的高成本问题可以一方面用适度提高利率加以缓解,另一方面通过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小额信贷给予减免营业税与所得税,来减少农村信用社的操作成本。
国家还可以承担一部分对农民的培训费用。这可以与地方的科技推广,农田水利建设、环保以及企业的市场开发等项目结合起来。
最后,小额信贷主要是为种植、养殖业服务的。而这些行业受天气、市场的影响很大。除小额信贷机构本身要建立风险储备金之外,国家可以从每年的救灾款中拿出一部分来建立小额信贷的保险基金,减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上的风险。
中国应吸收国外小额贷款的哪些失败教训
在国外小额贷款也不乏失败的教训。各国政府每年为小额贷款提供大量的资金,但真正成功的并不多。那么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应该吸取国外哪些失败的教训呢?
首先要防止政府部门对小额贷款过度干预。政府行为对农村信用的最大破坏莫过于对农业贷款的减免措施。这些出于良好愿望来帮助农民的贷款减免极大地破坏了农村的信用。往往要多年的时间才能烣复老百姓的信用观念。地方政府部门还可能在推行小额贷款过程中过多地干涉了银行机构在挑选贷款户,确定投资方向,投资项目的权力。这往往会造成项目的失败。
在我国推行的农村小额信贷中,地方政府与党组织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与推动作用。实践证明如没有这些支持,靠农信社本身是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大规模推广农户信用评定,以及小额贷款的发放与回收的。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防止一些基层干部对小额信贷的过渡干涉。例如,一些干部强迫借了小额信贷的农民去投资他们所推行的项目。甚至还有一些地方要求农民用借款来上交税费与提留。这些都会增加小额信贷的风险。在宏观上,中央银行也要对小额信贷的发放与操作严格监管以防止这些问题大面积出现。
11.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篇十一
近日,农业部召开会议,总结分析上半年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好各项重点任务落实。一是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加强监测预警,及早制定防灾预案,加大防灾抗灾力度,强化田间管理,立足抗灾夺丰收。统筹推进生猪、牛奶、水产品、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及早谋划好秋冬种生产。二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积极谋划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返乡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三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抓好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落实好秋季集中免疫,统筹做好常见多发病防控,强化活畜禽调运监管,严格落实屠宰检疫制度,严密防范非洲猪瘟等外来病传入风险。四是把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创设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确保各项措施落地。全面推进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抓好渔业资源养护。五是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组织实施好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统筹推进种业权益改革、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六是加大政策落实和创设力度。继续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搞好大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试点,扩大粮改饲和粮豆轮作补助范围,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研究完善玉米、油菜临时收储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建议。建立农产品预警平台和信息系统,引导市场,防范风险。
以上摘自《农民日报》
12.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 篇十二
农业科技成果指的是在农业的各个领域中, 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这几个步骤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 具有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并且通过鉴定或者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以及农业科学技术人才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所创造出的并得到有关部门鉴定和认可的知识产品的总称。
农业科技成果通常分为两类, 一类是知识形态的成果, 例如科学决策、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技术经验的总结等,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非物质化的, 称为软技术成果。另一类是物质形态的成果, 例如农作物良种、合成化肥、农作业机具等,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可用的有形的物体或材料的反映, 称为硬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成果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产物, 在现行的科技成果管理机制下, 只有通过政府部门鉴定和研究后同意批准的成果才能被称作是科技成果。
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特点
(一) 周期性与复杂性
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将农业中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可用的生产力, 这个转化过程包含多个阶段, 例如农业科技项目的提出、研究、成果鉴定以及成果推广与应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设计的转化要素和环节较多, 受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双重制约,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二) 选择性和市场性
由于被研究出的农业科技成果大多数都是在实验田中取得成功的, 这并不意味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成果推广。每项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过程都是十分复杂的, 要受自然环境、资源以及人文因素等多种条件的影响, 因此在推广过程中对推广地区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一般情况下, 要对推广地进行考察, 看其环境是否适宜科技成果的推广, 要做到因地制宜。另外, 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要想取得成功, 市场是其动力所在, 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在于其成果是否有经济价值。农业科技成果所带来的社会效用大, 那么则能够被快被推广, 反之亦然。
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有利于改革农村经济体制
农业科技成果之所以能够被推广, 取决于其本身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效用, 在生产上具有可行性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有利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转变过去传统的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 深化农村科技体制的改革, 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在对科研项目的提出上, 要选择具有实际功效、应用性强、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 在项目的研究进程中要加强管理监督, 进行成果鉴定时, 应该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 进行严格的审核鉴定。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实际相结合的,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存问题和实际需要立项研究, 做到农业科技成果因地制宜, 才能在当前农村的发展中起到功效。
(二)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实施主体, 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 增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目前,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各户自主经营生产, 作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实施主体, 在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同时, 必须要建立在会用的基础之上。基于农业科技成果带来的巨大优越性, 为了使得自身能够充分运用科技成果, 大量农民会产生学习科学文化的积极性。就国家而言, 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切实做好九年义务教育, 扫除文盲和半文盲, 提高全体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 国家对农村进行税费改革, 从而减低农民负担。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切实开展对农民的继续教育, 加强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除此之外, 国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心理教育力度, 增强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在对农民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 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宣传农村科技成果, 增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意愿, 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整体推广, 缩近农民与农业科技成果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在当前农村经济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 有利于健全农业发展体系
农业科技成果的的推广有利于健全农业发展体系, 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活动的运行机制, 从而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经济活动中的运用, 能够改革传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弊端, 建设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一方面, 加强了对农业发展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将农作物植被保护、土地和畜牧、水产以及农机等农业要素进行专业化的设置划分, 将不同的要素合并为有机整体, 促进运作过程的秩序化, 完善了农村经济活动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 培养了大量的农业推广组织, 将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结合, 使其运行机制灵活高效,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除此之外, 还发展了大量农村科技企业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发展, 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还能够从各方面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激励他们能够根据农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际能力。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我国应该重视农业科技成果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将农业科技成果运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之上, 改革传统的农村经济体制, 加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健全农业的发展体系, 使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最终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的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翠林, 张保军.浅析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 2010, (2) .
[2]徐鹤群.浅议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 (12) .
[3]许国平.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9, (4) .
13.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 篇十三
一、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
过去的 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也是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及今后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
1、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
2、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3、劳动力市场管制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
4、国内重大自然与社会事件对就业的影响是喜忧参半。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总的可概括为:
一个主要矛盾: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三个基本特征:
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时并有 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
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 一个焦点:集中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上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1.中国高等教育跃居世界第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与趋势》综合报告指出,中国高校在校人数在过去非常短的时间里翻了一番,2001年高校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茅20日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位居世界第一。报告说,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高等教育规模上超过美国。2007年 1 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达到570万人和42.4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38.8万人,研究生110.5万人。
2.大学生就业进入高峰
1)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毕业生人数大增: 年 毕业人数(万)同比上年增长(万)2009 611 52(9.7%)2008 559 64(12.9%)2007 495 82(19.8%)2006 413 73(21.5%)2005 340 60(21.4%)2004 280 62(29.2%)2003 212 67(46.2%)2002 145 30(26.1%)2001 115 8(7.4%)2000 107
3、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数量减少
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计:“十五”期间(十五是指第十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57年开始的,那么到了十五就是2001-2005),我国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升至峰值(4650万)。加上现有下岗失业人员(1750万),每年城镇需安排就业人数达2300万人。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长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供大于求1500万人。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7%,实际失业率在5 —6%。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数3000万人。
与此同时人才需求下降 企业单位——减员增效 政府机关——精简机构 事业单位——下岗分流
三、大学生就业的前景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一)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三)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 3 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四)此外,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是国际惯例。
美国的补偿措施就包括联邦政府贷款减免政策、各州贷款减免计划、军队贷款偿还计划(激励毕业生到军队服役)、美国护理教育贷款偿还计划(受益的护士在护士短缺地区合格的机构提供服务)等。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五)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将会逐步改进大学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
第一,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第二,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 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第三,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大学正在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四)大学生应了解就业政策、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1、大学生要成功就业,除了要清醒地了解当前严峻的形势外,还需要了解当前就业政策:
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思路是“管而不包、加强指导、重在服务”。 基本机制是“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
基本形式是“国家宏观调控、学校和各级政府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新的就业制度是“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为了应对严峻的2009年就业形势,拓宽2009年大学 毕业生 就业渠道,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商讨推出四项2009年就业 政策。
据了解,四项就业新政策主要包括:对在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高校 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扩大实 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各类院校 毕业生 的新政策;扩大招收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第二学士学位的规模等。
2、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
这里的“观念”既有社会的观念,也有大学生这个群体自身的观念问题。社会舆论应该通过较为广泛的社会传播渠道和积极的舆论引导,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促进大学生平稳就业。近年来,某些媒体针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不良行为无限制地夸张和放大,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认识,助长了不利于大学生及其就业的偏见。
了解当前主要的就业途径。
“小”是中小企业。“三”是第三产业。“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非”是指非政府部门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外”是劳务外派、劳务输出。
3、提高自身素质
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同时,大学生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4、大学生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要想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且把目标进行分解,然后设计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图,并且付诸行动,经过不断努力和调整,直到最后实现我们的职业发展目标,获得人生的最大成功。美国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经提出过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计划+马上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要想成功,首先要明白我们的目标和并制定详细的计划,也就是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大学时期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
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
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还是被撞的“头破血流”。今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一片暗淡,不少企业进行了大面积的裁员,大多数企业则选择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这些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无疑于雪上加霜。“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人们普遍关注 8 的一个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从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看,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在如此危机四伏的经济环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各种困难。国内外诸多公司缩紧开支,压低成本,而在这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一个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乎,现今的大学生找工作也变得比往年更难了。最近有很多新闻都谈及目前我国的制造业萧条,比较典型的是长三角洲与深圳的制造厂。他们因为人民币升值,失去了人口红利的优势,被迫压低人力成本。无视GDP发展与工人提高待遇需求的失误,首先形成了民工荒;其次,因为成本无法负荷大量倒闭。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众多行业迎来了裁员寒流。记得今年春节的时候,“财源滚滚”都用于“裁员滚滚”的谐音,成了新春祝福的忌语。随着大批失业人员的增加,这些人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和应届大学生“抢饭碗”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而更重要的是企业本身对人才的需要不再如同前几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到处是机会,到处都能发财。在此前到处可见有公司企业动辙在一个学校招聘几十甚至上百个毕业生,尤其是那些理工专业的学生更是一个个整天悠闲度日,不怕无人问津。然而经济危机一来,一些曾经的聘人大户开始缩小他们的名单,更有一些干脆取消了一些校园招聘会行程。象往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到现在这个时间,起码有40%—50%的签约率,现在只有20%多。
从更广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及毕业后的出路选择都随着这次危机重新进行了“洗牌”。前几年愈演愈烈的留学热随着欧美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开始出现了降温的苗头。而国内的就业环境也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和模式在这次危机中显示出了些许优势。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也对人民币汇率、新型人才的需求及移民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许多原来打算出国深造的学子也正重新理清他们的思路,重新衡量出国留学的投入回报比。当然,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原本计划毕业后找份工作谋生,随着经济形势的动荡又拿起了课本投入考研的复习中。
二、影响就业的其它因素
1、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从毕业生总量看:全国应届学校毕业生2007年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11万,总量压力持续增加。而从就业来看,2008年应届毕业生未就业的有168万,再加上今年的应届毕业生,2009年需就业高校毕业人数达780万左右,形势十分严峻。另从我市情况来看,2008年毕业生为3703人,回富毕业生2636人,已实现就业1687人,未就业949人;2009年毕业生为3796人(不包括师范类),师范类毕业生为300余人,总计4096人。虽然今年毕业生总体数量与去年变化不大,但由于前两年积累沉淀一部分未就业毕业生,再加上一部分外地生源毕业生来富找工作,毕业生就业压力还是很严峻的。
2、一些用人单位瞄准当前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形势,招聘人才设置条件高,用人向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毕业生倾斜,致使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不断增加和往届一些就业不理想的毕业生不断跳槽,挤占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而一些低端岗位聘用农民工等,使毕业生就业重心下移受阻。
3、公务员法的实施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增加,机关事业单位接收毕业生数量进一步减少。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困局?造成困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之道也绝非单一措施或方法就能够凑效。这一问题涉及全社会,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政府:发展经济,创造机会,实施专项政策。
从政府层面,出台政策,创造机会,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我国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等。根据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与此同时,国家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和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相应地,中央银行调整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将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这些刺激经济的政策将从根本上为就业需求的扩大提供了保障。比如说,我市在政府的支持下,及时促成了浙丰小额贷款公司的挂牌,极大缓解了我市部分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
促进大学生就业还需专项政策的实施:第一,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第二,国家需要考虑在短期内增加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够直接产生效果的措施就是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还可以进一步增加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第三,国家可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渡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以我市为例,目前我市在政府层面也积极采取了一些措施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1)进一步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根据《富阳市高校毕业生创业资助资金实施办法(试行)》,市财政每年增加1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经费”用于资助符合条件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我市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时,今年,我市提出了实施毕业生“212”就业工程,即资助毕业生自主创新项目20个以上,实训毕业生1000人次左右,解决毕业生就业2000名。创造条件推进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业的服务平台;(2)进一步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民营企业就业。一是实施农村和社区招聘计划。我市从2007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实现村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目前已招收223余名大学生进村(社区)工作。今年确保推出岗位88个,基本实现全市每个村都有一名高校毕业生目标。二是实施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计划。政府有关部门及所属服务机构要为其提供就业落户、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人事代理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三是实施事业单位招聘计划。今年力争实现招聘高校毕业生300名左右的目标,特别是教育卫生文化等系统,以加快推动基层卫生文化服务机构和农村中小学校的建设为契机,更多地吸纳高校毕业生;(3)进一步强化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一是突出重点做好未就业和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二是做好失业登记和就业帮扶工作。三是做好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重点帮扶工作。四是积极搭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交流平台。
2、高等学校:面向市场,提高质量。
从学校角度,首先有必要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可以看到,一般而言,工科就业好于理科,理科就业又好于文科。在整体就业不景气情况下,名牌学校、名牌专业毕业生仍供不应求。与此同时,一些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国有本科就业率,原因值得深思。以去年我市春、夏两季人才交流大会为例,提供5300多个就业岗位中,技能型人才需求岗位占三分之一多,而我市1600多名大专高职类毕业生中这类人才仅占7%,大量集中在计算机、财务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方面。其次,收集和发布就业需求信息要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就业信息发布的充分、及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选择。要做到这一点,只要多花功夫,并非不可能。每所学校可以整理出近年来来校招聘(或者毕业生签约就业)的用人单位数据库,然后组织学生志愿者联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询问今年的招聘意向,便可获知比较接近真实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这些信息,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学生设计应聘方案,同时设法拓宽就业渠道。
3、大学生:准确定位,提高能力。
从大学生与研究生本人角度来看,自我定位和好的心态至关重要。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普通劳 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成为现实。反过来,越来越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成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接受的一个现实是: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普通劳动者,或者说大学生成了素质比较高的普通劳动者。不能再抱着过去“天之骄子”的态度不放,非国有单位不去,非铁饭碗不算工作,工资待遇非优厚不干。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向城市、涌向体制内,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造成了人才积压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客观上也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现在大学校园里最流行的话题之一是“你考公务员了吗?”当前参加公务员考试是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要择业手段。浙江省公务员报考比例从2005年到2008年分别为19.46:1,47.46:1,58.24:1,60.98:1,四年高了近三倍。我市2008年招考公务员34人,报名2942人,今年将招考录用公务员39名,应考人员2827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事实表明,凡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基本上还是可以找到自己工作岗位的,当然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己兴趣爱好一致且收入高待遇好的工作没有错,但现在早已不是一次分配定终生的时代了,因此也没有必要要求一步到位,我赞成“先就业,再择业”。其次,要及早准备、早动手。减少依赖、等待的心理,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出击。因为确实有少数毕业生消极等待,怨天尤人,这样的心理不能促进就业。尽管金融危机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的大力度拉动内需政策必将带来不少新增就业机会和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农村基层岗位和中西部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给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只要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并不困难。再次,要练好内功,学好本领,有真本事。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不这样讲了,但无论怎样,扎实的知识积累是基础,是关键。毋庸讳言,大学生中有人四年“混文凭”,几年前一个高文凭的确可以帮你找到好工作,现在不行了。必须认识到我国已由“学历型”社会转向了“能力型”社会,而且这将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推荐阅读:
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01-04
浅析我国当前的宏宏观经济形势及调控政策07-05
简论当前我国乡镇财政危机的成因与对策分析11-11
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08-25
当前我国BtoB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12-16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11-07
当前我国青年信教的社会根源及对策08-28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存三个担忧08-10
对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的思考10-13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