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为题的作文(精选6篇)
1.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为题的作文 篇一
成功是一颗钻石,而成长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很多人为了那一颗钻石而披荆斩棘,却不知享受自己不断超越阻碍奔向成功的成长之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比钻石更珍贵的人生经验。通过这些人生经验,我们甚至可以得到几十颗更大更美的钻石。因此,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功并不能等同于成长,成长是一种状态,成功是一种心态!我们的时代是崇尚成功的时代,人人都想成功,更有不少人期盼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然而,获得成功的人毕竟凤毛麟角.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没想到成长.”今天,由于社会上流行一种浮躁习气,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期待成功,却很少人真正关注自己的成长。
我们要能体会到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功是一种结果,而成长则是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只一味的追求结果,却忘记了享受过程,过程是最重要的。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问题:“若您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白纸。现在,把它反复折叠51次之后,它大约会有多高?” 答案是地球与太阳之间最大距离(公里)的1.48倍!折叠51次的高度竟如此“恐怖”。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折叠”?若我们把每一次“折叠”看作一次进步,那每上一个台阶我们所要付出的努力将会越来越艰巨。与其对折叠高度的追求,我们更应该享受“折叠”的过程!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者总是关心自己的成长,而不是终日盘算何时成功.许多人甚至不知道成功其实是向一个目标前进成长的过程,而成长又是成功的蓄势待发的渐进积累.人生的成功只是一个人成长的转折点或节点!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相当于是孕育的过程,而成功便是一个新生命的呱呱落地,人们看到的往往是成功者的辉煌。却忽略了成功者成长过程的艰辛,其实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当年,在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举行庆功会宴会上,他却突然“失踪”。人们四处寻找,最后在实验田里发现了他,面对沉甸甸的稻穗,袁隆平正在那里发愣呢!此时,上千次的实验,几十年的劳累,数不清的失败,都在他的生命的记忆中。如今的成功,其实是过去的无数劳顿、辛酸甚至是不解和讥讽堆砌而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在为成功靠近一点。其中任何一步的放弃,都会前功尽弃,成功也会擦肩而过。成功是用成长做加法。
其实,成功形于外,成长寓于内.成功只是人生的一两个节点.表现与外在,由别人去评论;而成长是个性持续的过程,是内心体验所在.
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会经历很多,感悟很多, 收获很多。珍惜自己的成长过程,才会让自己变得更成熟,关注成长,淡泊成功,以平常心去一步步成长,也许成功就会不期而至。关注成长会带给我们 “做一个最好的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激励着我们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超越!
2.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篇二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终于被一家电台破格录取了。她大喜过望,如同抓到了救命草一般。她暗自下定决心,要把所有热情和精力都奉献于这个职业。可事与愿违,已经习惯了男性播音员的听众们,无法接受她的忽然出现,很快,她便被电台以“跟不上时代”为由,漠然辞退。她的人生,又再度陷入了一片黑暗与空茫。
无路可寻的她,辗转来到了波多黎各,她以为,她将会在这里找到希望的种子。可命运,又再一次给她出了一道难题——在美国长大的她,根本不会西班牙语。
她不愿放弃最后的光亮。潜心苦读,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来学习陌生至极的西班牙语。后来,在波多黎各,她终于得到了一个外出采访的机会。这个在她看来是至关重要的采访,其实仅仅只是一家通讯社委托她前去多米尼加共和国采访正在进行的暴乱,就连途中的差旅费,也是自掏腰包。
有人认为,她一定是想工作想疯了。
鼓足勇气之后,她主动找到了一家广播公司的负责人,并向他谈起了自己的节目构想。许久之后,此人终于对她的构想产生了兴趣。于是,微笑着告诉她:“公司一定会喜欢的!”
她开始了兴奋异常的等待,她甚至已经想好,第一个节目该说些什么。可不幸的是,这位广播公司的负责人,在说完这句话之后,便不明离去。她的美梦,再一次被冷酷的现实所击碎。
无奈之下,她又找到了该公司的另外两名负责人。经过艰难的商讨,虽然该公司同意让她试试,却坚决反对她主持娱乐节目。始料未及,她只能做自己根本不擅长的政治主持。
她对政治真是一窍不通,但她实在不想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于是,她又和当年初到波多黎各一般,开始了昏天暗地的恶补计划……
1982年的炎炎烈夏,她的以美国独立纪念日为内容的政治节目开播了。顿时,她轻松坦诚而又爽朗的风格如同一道别样的凉风,席卷了所有听众。
有越来越多的挑剔者接受她,喜欢她,甚至在节目时间打进电话,与她探讨当前的政治问题,乃至总统大选。这在美国电台的历史上,是绝无前例的。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破格留下了她。她几乎一夜成名,她所主持的节目,也成了全美最受欢迎的政治节目。可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她曾足足饱受了18次被炒鱿鱼的苦痛!
如今,她是美国一家自办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在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每天有800万听众收录她的节目。而她,也凭借独特的风格和娴熟的语言技巧,两度拿下全美主持人大奖。
试想,如果没有这18次颠沛失业的成长经历,还会不会有后来享誉全美的莎莉·拉斐尔女士?
3.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篇三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而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真正的成功,并不是最终要达到的那个目标,而是学会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如何克服自己、超越自己,并使自己在磨练中得到成长。
自从小学5年级以来,妈妈都让我自己上下学,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好像并不是很关心我学习成绩的好坏。有时候,我贪玩没有好好写作业,妈妈看到后问我:“**,你是希望妈妈管你?还是希望自己管好自己?”我当然不喜欢妈妈管我了,赶紧回答:“我自己管自己。”就这样,我从过去的每天妈妈盯着都写不完作业变成了每天一下学回家就抓紧时间写作业。虽然我的成绩在班里仍然不是名列前茅,妈妈并不是很在意,只是偶尔问问我的考试成绩在班里能否排在前十名。当看到我考试成绩有进步时,还时常夸奖我一番。
很快面临小升初考试了,第一批被推派的名额中没有我,正准备参加大考的时候,学校发了通知:愿意参加普通中学统分的同学可以不参加大考,直接升入初中。我顿时陷入了矛盾之中,我不想上普通中学,但也不太想参加考试,因为万一没考好,还是得上普通校,我不是白费力气了么?我有点期待妈妈让我放弃大考,直接升入普通中学,就不用受这个罪了。但是妈妈似乎并没有让我放弃大考的意思,我看着身边的同学们都轻松地放假回家,而我还要在学校奋战2个星期,心里郁闷极了。回到家,我委屈地看着妈妈:“妈妈,您平常都不怎么关心我的学习,为什么现在非要让我参加大考?万一还是考不上重点校,我不是既受累又丢人么?”妈妈平静地看着我,说道:“**,妈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希望上重点校,但是又怕考不上。但是,听妈妈跟你说,妈妈并不是不关心你的学习,而是希望你学会担当,只有自己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来,人才会真正的成长,成绩不能说明一切,最终能不能上重点校也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从这次大考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学会克服自己、超越自己,并通过这次大考坚定你的自信心。永远要记住: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我似懂非懂:“那我该怎么做呢?”妈妈拿出我书包里的那些篇子,充满信心的说:“首先,我们看看你现在的学习现状是怎样的。。”
这样,妈妈和我一起投入了紧张的考试备战中。通过学习资料的整理,我发现我落下的功课有好多,这都是我平常学习不努力、得过且过的结果。在学校的复习中,我改掉了不注意听讲的坏毛病,发现认真听课后,学好功课并不是那么难,而且能够掌握学习要领是那么的有成就感,不知不觉的我爱上了学习,心里很庆幸没有放弃这次大考。
4.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美文摘抄 篇四
可我依然很喜欢“家教”这个词,因为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是一种长期的人格养成。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了。我们现在是反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们牺牲掉了。
传统中国人接受的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土地教育。孩子春天撒着欢儿地玩耍,夏天在河沟里游泳,秋天掰玉米、挖土豆回来烤了吃,冬天换上新棉袄放鞭炮、贴春联、过大年。四季的循环,在农耕文明里清晰展现。因为崇尚多子多福,每家每户都是大的拉扯着小的。一个馒头热气腾腾地出锅时,可能要掰成四块,每个孩子吃一块。这就叫分享。
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说:“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边,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但进步也有它的心灵标准。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却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却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来说,我们童年的游戏方式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小时候是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然后我们一根一根地把它们套起来,连成一根皮筋,从脚踝到腿弯到大腿到腰间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举”。那时穷有穷的玩法,而且我们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输了绝对不允许耍赖,谁跳坏了谁就得下来撑皮筋。这是一种游戏规则。
现在,我们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一副轮滑鞋,孩子们滑到面前,彼此打个招呼又散开了。他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滑板车和轮滑鞋给了他们一种自由奔跑的速度,却缺少了大家都必须服从的规则。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长大了容易耍赖?因为他们小时候处于规则之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们跳皮筋、砍沙包都是和同龄人一起,你要是耍赖,人家就不和你一块儿玩了。所以我们会自己解决规则认同的问题。再来看现在的孩子,他们在玩的时候就缺失了这种规则的协商和认同。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他们怎么能懂得牺牲和谦让?
家教是一种伦理的认同,也是一种规则的认同。家庭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就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一种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自觉。这种服从是伦理的服从,规则的服从,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为什么很多考上大学的高才生,却总是磕磕碰碰、与人有那么多冲突呢?到了念大学时你再告诉他们什么叫“规则”,已经晚了。
我们都懂得“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很混乱。一方面我们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却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独尊;我们嘴上告诉孩子要艰苦朴素,但在行为方式上,还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
“言传不如身教”,相对于行为的强大,思想和语言往往是苍白的。我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2岁时,我们就告诉她,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所以她养成了习惯,每次吃饭前刚拿到筷子,她就说:“姥姥,吃药!”她会明白她对姥姥是有责任的,有了责任会觉得很光荣。我们以前带她出去玩时,她都会带一个布娃娃,说那是她“妹妹”。但是到了4岁,出去玩她就不带她的“妹妹”了。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我要腾出手来扶我姥姥啊!”
今年春节我带她去丽江玩,女儿第一次去养鸡场捡鸡蛋,感觉特别新鲜。回来后她一手握着一只鸡蛋,吃饭时也攥着不放。我们都笑她:“你那鸡蛋都快孵出小鸡来了。”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她也舍不得放下。就这样,两只鸡蛋颠沛流离地跟着她回了家,一进门还没来得及换鞋,她就扑到姥姥怀里说:“姥姥,我给你带回来两只鸡蛋!”那一刻我心里挺惭愧的,因为我顶多想到给我妈妈买些土特产,但没想过不花钱还能给她带回来什么。那时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没有牵挂。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我女儿4岁时,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有一天她“哐当”一声把花篮摔了,花篮的一个角摔出了一个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我说:“我们试试,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我们又是剪又是贴,她还用彩笔画上颜色,最后,我们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她对我说:“妈妈我懂了,哭是没用的。”我听了很欣慰。让我郁闷的是,后来家里每逢打坏什么东西,她都特别高兴,说:“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的时候更好看。”
做父母的,要传递给孩子一种态度,让他们明白该怎样去面对挑战。如果你告诉孩子:“我会把你呵护得好好的,你这一辈子都不会打破花篮。”这就是谎言了。孩子不仅会打破花篮,还会打破他们自己,会撞得头破血流。这时候就要看他们有没有一种能力,像修复花篮一样把自己修复得更好,这种能力,我觉得在4岁时告诉他们,并不算太早。
现在,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了,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我始终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论;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成功是相关于社会的评价;成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断成长。道家讲的“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吗?一个人过分热闹了,就被社会的标准绑架了;一个人不独立了,就放弃了自由;一个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滞了。
5.《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书心得 篇五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就是讲述了这批优秀人才形形色色的成长故事,他们外表看来平凡普通,成长过程也很平常,他们的“绝妙”与“完美无瑕”来自于他们自身的不懈努力,来自于学校与老师恰当的教育,当然也离不开他们的家庭教育,他们每个人也都饱受挫折,但是他们站起来了,使自己更坚强,更“聪明”。
他们的成长与优越的家庭背景没有任何正比的关系,事实正相反,与贫寒之家联系密切。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有一定的道理。他们那一群人,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但他们却成功了。在他们很平常的成长故事里,我们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些与众不同的东西透射出一种共性的东西,形成一种教育理念,在此我个人大胆的作了下总结,如下:
1、孩子超越常人的表现是缘于后天的教育,而非天赋;
2、教育是培养孩子自信的过程,自信是建立在对自身价值的深刻理解上,而不是建立在成功上,因为没有人永远成功而不失败,真正自信的人并不在意某些“公认标准”,他们更在意自己内心的感觉;
3、每一个人都是在真正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才能有发自内心的渴望和热爱,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潜力,这个环节至关重要;
4、家庭教育要做到尊重孩子的兴趣,沟通理解,信任,这点尤其重要;
5、大脑的成长与知识的积累不是一回事,优秀的学生应该拥有广泛的兴趣,全方位训练自己的大脑;
6、学习是一种态度,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却能导致巨大的差别;
7、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8、老师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非师道尊严和一本正经,而是温暖如春和循循善诱;非知识渊博,而是洞察力和远见;非教给学生如何应付考试,而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和做事。
上述教育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和孩子的家长,我是很受启发。
作者凌志军先生将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比喻成一座大厦,里面容纳了亿万学生,每一个学生在这里都有自己的位置,这个大厦并非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形状,是一个金字塔,塔有五级,学生则有五种类型,分别对应金字塔的五个层次:
A、厌学型:不快乐、厌烦、心理上的强烈反感和抵触,恨不得把课本摔到老师脸上去;
B、被动型:消极、被动、麻木,在父母老师的督促和环境的压力下取得进步;
C、机械型:全身心投入刻苦用功,按部就班的朝着一流的方向努力;
D、进取型:自信、主动、积极、乐观,把必须作的事情做的最好,持续性的保持着一流的成绩;
E、自主型:拥有上一级学生的特征,此外还有:自主、自由、坚韧、快乐,有个性,有激情,有想象力,享受学习而又不是完成学习,不以分数衡量成败,不一定是第一名,但一定有独立的意志,有强烈的兴趣,有一个执著追求的目标。
作者当然是非常喜欢E的学生,我相信每一名教师和家长都喜欢,其实每个学生也都渴望自己成功,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每个老师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学生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各种资质的学生,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成绩是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所以不管是谁都会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的培养相对就少一些。这样就导致那些成绩落后的孩子渐渐地失去自信,失去一段学习其他事物的宝贵时间。
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凌志军先生在这本书中就介绍过这样一个人物:他家境贫寒,他也期望成功,可在高考时他栽了跟头,语文考了不及格,总分也很糟糕,连找份正式的工作都危险,可他不在乎人们对成功的定论,在成长中学习,一路摸滚打爬,成了令人羡慕的世界级科学家,他就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沈博士走上演讲台感慨万千,他也曾经做过碌碌终生的思想准备,但成绩仅仅是一组苍白的数字,他随着成长的步伐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相继获得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哲学硕士学位,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他回顾成长的道路问心无愧,他说他没有达到事业的巅峰,但是他没有愧对成长,这就是成功。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能说每个学生都喜欢学习课本中的知识吗?答案肯定是――不能。因为有些孩子喜欢音乐;有些孩子喜欢体育;有些则喜欢科学;有些喜欢动手操作等等。如果能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巧妙地根据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那么就能使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树立自信。就像书中提到的,在微软公司里,研究人员的成功可能是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测试人员的成功可能是找到隐蔽的“臭虫”,支持人员的成功可能是帮助客户及时解决了问题。这些不同类型、不同资质的人才都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凌志军先生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他教会了我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如何去教育学生。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潜能,而且每个孩子的潜能是不一样的,不能忽略课堂与日常言行中的细节,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孩子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将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其实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教给他们课本以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课本以外的东西,那便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去做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教会他们朝哪个方向走去。
6.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篇六
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家教好”,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外语口语是多少等级”。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很喜欢“家教”这个词,因为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是一种长期的人格养成。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了。我们现在是反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们牺牲掉了。
传统中国人接受的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土地教育。孩子春天撒着欢儿地玩耍,夏天在河沟里游泳,秋天掰玉米、挖土豆回来烤了吃,冬天换上新棉袄放鞭炮、贴春联、过大年。四季的循环,在农耕文明里清晰展现。因为崇尚多子多福,每家每户都是大的拉扯着小的。一个馒头热气腾腾地出锅时,可能要掰成四块,每个孩子吃一块。这就叫分享。
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说:“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边,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但进步也有它的心灵标准。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却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却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来说,我们童年的游戏方式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小时候是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然后我们一根一根地把它们套起来,连成一根皮筋,从脚踝到腿弯到大腿到腰间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举”。那时穷有穷的玩法,而且我们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输了绝对不允许耍赖,谁跳坏了谁就得下来撑皮筋。这是一种游戏规则。
现在,我们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一副轮滑鞋,孩子们滑到面前,彼此打个招呼又散开了。他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滑板车和轮滑鞋给了他们一种自由奔跑的速度,却缺少了大家都必须服从的规则。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长大了容易耍赖?因为他们小时候处于规则之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们跳皮筋、砍沙包都是和同龄人一起,你要是耍赖,人家就不和你一块儿玩了。所以我们会自己解决规则认同的问题。再来看现在的孩子,他们在玩的时候就缺失了这种规则的协商和认同。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他们怎么能懂得牺牲和谦让?
家教是一种伦理的认同,也是一种规则的认同。家庭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就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一种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自觉。这种服从是伦理的服从,规则的服从,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为什么很多考上大学的高才生,却总是磕磕碰碰、与人有那么多冲突呢?到了念大学时你再告诉他们什么叫“规则”,已经晚了。
我们都懂得“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很混乱。一方面我们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却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独尊;我们嘴上告诉孩子要艰苦朴素,但在行为方式上,还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
“言传不如身教”,相对于行为的强大,思想和语言往往是苍白的。我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2岁时,我们就告诉她,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所以她养成了习惯,每次吃饭前刚拿到筷子,她就说:“姥姥,吃药!”她会明白她对姥姥是有责任的,有了责任会觉得很光荣。我们以前带她出去玩时,她都会带一个布娃娃,说那是她“妹妹”。但是到了4岁,出去玩她就不带她的“妹妹”了。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我要腾出手来扶我姥姥啊!”
今年春节我带她去丽江玩,女儿第一次去养鸡场捡鸡蛋,感觉特别新鲜。回来后她一手握着一只鸡蛋,吃饭时也攥着不放。我们都笑她:“你那鸡蛋都快孵出小鸡来了。”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她也舍不得放下。就这样,两只鸡蛋颠沛流离地跟着她回了家,一进门还没来得及换鞋,她就扑到姥姥怀里说:“姥姥,我给你带回来两只鸡蛋!”那一刻我心里挺惭愧的,因为我顶多想到给我妈妈买些土特产,但没想过不花钱还能给她带回来什么。那时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没有牵挂。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我女儿4岁时,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有一天她“哐当”一声把花篮摔了,花篮的一个角摔出了一个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我说:“我们试试,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我们又是剪又是贴,她还用彩笔画上颜色,最后,我们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她对我说:“妈妈我懂了,哭是没用的。”我听了很欣慰。让我郁闷的是,后来家里每逢打坏什么东西,她都特别高兴,说:“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的时候更好看。”
做父母的,要传递给孩子一种态度,让他们明白该怎样去面对挑战。如果你告诉孩子:“我会把你呵护得好好的,你这一辈子都不会打破花篮。”这就是谎言了。孩子不仅会打破花篮,还会打破他们自己,会撞得头破血流。这时候就要看他们有没有一种能力,像修复花篮一样把自己修复得更好,这种能力,我觉得在4岁时告诉他们,并不算太早。
现在,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了,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我始终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论;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成功是相关于社会的评价;成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断成长。道家讲的“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吗?一个人过分热闹了,就被社会的标准绑架了;一个人不独立了,就放弃了自由;一个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滞了。
(于丹关于家庭教育的演讲《孩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演讲上)
编辑 张金余
【以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为题的作文】推荐阅读: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读后感06-12
以成长为题的初三作文09-30
以成功的钥匙为题的作文600字08-12
初中作文以成长的烦恼为题的06-17
以回首成长的烦恼为题的作文08-11
逆境比顺境更有利于成长11-07
以成长为题写作文经典07-09
以渴望成功为题-中考优秀作文06-16
以古诗伴我成长为题中考作文10-16
成长成熟成功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