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12篇)
1.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篇一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大石岭九年一贯制学校 杜学礼
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课程的学习显得既陌生又似曾相识,陌生是因为一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从没有系统整体的概念,比如,牛顿力学部分。熟悉又是因为初中物理教学又有很大一部分内容贴近实际生活,例如,电学部分等。因此,初中生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更要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学会归纳和总结简单的科学规律,借由实验以加深掌握物理学中的概念。因此,要求物理教师不仅要做好课本基本知识的教学工作,而且还要加大对物理实验教学的力度,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简单明了、直观的形象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多数物理教师更多倾向于只是传授课本知识,讲解习题,通过题海战术希望提高教学成果,而忽视了对物理实验的教学,教学成果并未达到期望的值。因此,教师应该对实验教学加以重视,通过实验,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形成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一、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求知欲,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带着兴趣,便可以积极的态度、愉悦的心情去学习,真正发挥出学习的魅力与乐趣。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这种兴趣的重要途径。好奇心是诱发学习兴趣的源泉。就实验选择上,可以
选择一些趣味比较浓厚的实验,比如,力学实验中,可以进行鸡蛋拯救实验,让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实验方法,使鸡蛋从高空落下,而不至于破碎,通过这种新颖的实验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使他们对物理学中万有引力的概念有清晰的了解,达到教学效果。
二、通过实验联系实际,增强实用性
实验本身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总结归纳,进而形成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是前人完成的归纳,物理实验过程则是对规律的演绎过程。学习本质上是学生能动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开动脑筋,探索失误,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在物理实验中,通过观察现象,动手操作,突出实用的性能。物理实验的设置在合适的知识章节,应该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学生在进行这类实验时,脑中呈现出实际生活中相关的场景,既可以依照实际生活经验去操作实验,又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把实验中所掌握的规律应用到实际的生活。比如,“纸锅烧水实验,在实验进行前,多数学生认为纸会被点燃,纸锅不可能把水烧开。因此,多数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从而对该实验比较感兴趣,通过实验证明纸锅不仅没有被点燃,而且锅内的水竟然被烧开了,学生对这一现象会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观察了水沸腾的现象,了解了液体沸腾的条件。结合课本知识,水的沸点100℃,纸的着火点一般在 130~180℃之间,达不到纸的燃点,因此,纸不会燃烧,而水却能沸腾。这样通过物理实验联系了实际,增强了物理实验的实用性。
三、通过实验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由于物理实验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为前提的一个综合学习过程,因而必须通过有效的刺激,去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能够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物理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加上物理实验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新颖、意想不到的现象会吸引和诱导学生在进行认真观察、操作的同时,积极去深入探究。比如,在密度教学中,学生了解到,酒精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通过气味可以鉴别两者,有色金属之间可以通过颜色鉴别,进而得到启发在鉴别其他事物时,类比于所学习的知识,从各个方面去考究实物的性质,得到近似正确的结论,在不断的应用这种方法中,形成正确的理念,遇事首先独立思考分析,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可以得出自己合理的看法,在依照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启发自己,提高自己。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思维
物理是实验学科,实验直观地展示了课本的具体知识,能够使学生直观掌握知识。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程教授中,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思考能力,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学习习惯,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总结规律,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操作使用物理仪器,掌握相关原理与专业技能,加以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正确使用电压表、电流表,要保护电流表,测量元件的未知电阻时,电路接通后,要快速点触电流表的接头,确定大概的电流范围,从而选择正确的电流表量程,保护电流表,防止电流表仪器烧坏。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操作实验的能力,可以独立动手操作完成实验,打好基础,掌握好课本以外的知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好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思维。
五、通过鼓励学生课外进行小实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中学课堂时间来说,时间毕竟有限,物理实验不可能都在课堂上进行,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一些材料易找、方便操作的物理小实验,因为实验的原理都是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实验过程就是对该物理知识的再学习,再现过程,由此达到知识升华,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一步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家庭中常见的鸡蛋就可以完成很多物理实验,把煮熟捞起的蛋立刻浸入冷水中待完全冷却后,再捞上来剥落比不放入冷水中直接剥要容易多(热胀冷缩的性质);选一只口径略小于鸡蛋的瓶子,在瓶底铺上一层干沙,点燃一团浸过酒精的棉花投入瓶内,接着把一只剥了壳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火焰熄灭后,蛋被瓶子存入了瓶中(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把一只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水,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鸡蛋却缓缓上浮(浮沉现象)。这些小实验、小制作,有着较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贴近生活,符合初中生好奇、好动、好问、好学的心理特征。通过这些小实验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与之形成一定的互补。由此,不但促进了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而且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应用,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综上所述,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教学不可忽视,在实验教学中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深入的原则,从深层次上深化认识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加强实验与教学相结合,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正确良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为国家培育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篇二
一、观察现象
初二才开始学习物理, 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 体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走路、骑车、照镜子……这些看起来随意的日常生活, 其实包含着许许多多物理知识, 这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背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 (如, 用铅笔和手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雪碧瓶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用乒乓球从地上弹起探究“能的转化”……) , 甚至学生自己的身体 (如, 用嘴对手背“吹气”探究“蒸发吸热”、用嘴对手背“哈气”探究“液化放热”、用两手掌摩擦感觉发热探究“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用手掌分别轻压和重压在桌面上并拖动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来进行实验, 比运用实验室中的器材做实验更富有亲切感,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深刻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积极开展物理教学活动。
二、设计实验
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了解生活中现象的本质规律, 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规律, 得出最终的结论。物理实验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以及课外小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 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演示实验的作用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学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演示实验要有导向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积极地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 并对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进行积极的思考, 透过现象看本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操作具有极强的示范性, 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然, 教师演示的失误、操作欠规范, 不仅会耽误宝贵的上课时间, 而且实验的失败会引起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怀疑, 还会对学生的实验态度和实验技能的形成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 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确保实验的成功性以及做好应对措施, 课前备足课。
学生实验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后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 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课堂45分钟难免会有学生不注意听讲, 老师不能一味单调地实验和讲解, 此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 让学生动手做, 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实验活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以及正确的操作步骤, 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 理解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概念, 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物理课外小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和延伸, 因此, 物理课外小实验也就成为物理教材的重要内容。课外小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物理来源于生活, 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完成一些实验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增长了学生的物理知识以及生活经验, 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平时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材料可以成为我们的物理器材, 如图钉、玻璃杯、纸片、橡皮筋、小电珠、平面镜等。利用这些物品可以做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杯水片纸实验、弹力实验, 还可连接简单的电路、自制万花筒等。
3.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篇三
在古代,由于农牧业生产活动对于确定季节、了解气候变化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天文学;由于建筑、航海和战争的需要,形成并发展了古代力学。十六世纪以后,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物理学上的新的变化,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来看,物理学中不少规律和理论虽然是从生产实践中直接总结出来的,但更多的物理发现却来自长期的科学实验,自从十六世纪伽利略创立科学的实验方法以来,物理学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成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
纵观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冶铁和制铁工具的使用加上各国兼并战争的刺激,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力、热、声、光以及磁学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是《墨经》和《考工记》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形成;从秦、汉开始到隋、唐、五代的一千两百多年是古代物理学的发展时期,张衡的地动仪,还有指南针、透光镜等,是这一时期发明的突出代表;到了宋、元时期,古代物理学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记录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杰出人物沈括就活动于这一时期;到了明、清时期我国的物理学就相对落后于西方国家了。不论是形成期、发展期、鼎盛期、落后期,还是物理学突飞猛进的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总离不开精确的科学实验。
所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物理实验课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中学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这是由实验本身的特点及它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来决定的
实验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生活中的许多感性材料来自复杂的运动状态,力、热、电、光现象交织在一起,本质、非本质的因素交融在一起,而运用实验则可以提供精心选择的、简化和纯化的素材,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明确的、具体的认识(例如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还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传导实验——煮蝌蚪),实验还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组装滑轮测效率的实验)。实验还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它能创造“最确实,最少受干扰”“保证过程及其纯粹形态进行”的物理环境,它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能够活化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科学作风。实验本身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过程,要想获得实验的成功,必须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假,并且必须要把各项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这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十分有益。另外,实验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通过实验可以磨炼学生意志。
二、加强实验课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
中学物理教材中典型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在教材中占有不可低估的分量。因此,提高演示实验水平和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可忽视。
演示实验是穿插在课内为了说明和验证定理、规律进行的,是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表演示范实验。它主要是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帮助学生完成课题教学任务。它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并为学生独立训练创造条件,因此进行演示实验时应注意:第一,要有明确的目的。第二,要明显和直观。第三,要力求简洁和可靠。同时,也要求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作好观察的思想准备,突出观察对象,追逐观察目标,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培养观察思路,纵横对比,把握事物特征。
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整节课时间,在实验室分组进行实验的教学形式,它是学生亲自动手使用仪器,观察测量,取得资料数据,并亲自分析总结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和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环节,是任何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所替代不了的。它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课前准备要细。第二,课内操作要准。第三,课后分析要精。长此下去,可以培养学生以思维为指导,手脑并用,有条不紊的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
当然,物理实验教学并不是去单纯模仿前人已做过的实验,而是通过实验验证前人已总结出来的结论、定律和规律,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科学性,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2. 激发学习兴趣的原则;
3. 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
4. 启发思考、探索方法的原则;
5. 接触实际,联系生活的原则。
综上所述,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方有些国家的初中教材就是以实验为主体,围绕实验来展开的。在我国,目前这样做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必须从推行素质教育、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有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意义,坚持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观。
4.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 篇四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观察和实验,如果老师能和学生一起,寻找科学家探索的足迹,体会科学家成功的欢乐,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将使课堂效率倍增。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作为教师,应以创新的姿态,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
一、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1.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或学生表演实验
现代教学观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及品德的示范者。演示实验不是教师的专利,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如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课中,在学生们了解了蒸发的意义以后,引出问题:蒸发快慢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一杯水、两个小碟、吹风机和滴管,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与温度有关,有的说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也有的说与空气的流动有关,我让学生选出几个代表在讲台上做演示试验,去验证他们的猜想,每当他们的猜想被确认,他们就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将部分学生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所谓验证性实验,是让学生尝试和利用实验手段,对已知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检验的一种实验方法。所谓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并付诸实践,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进行严密推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方法。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实验目的、仪器准备、操作步骤、实验报告全部都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学生只须“按方抓药”、“照图施工”就行。这样虽可保证实验的成功率,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无需思考,更不需要创造性的探索。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如《串联电路的电功率与电阻关系》的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给出实验器材,“6V,3W”和“6V,6W”两个灯泡,然后让学生各自亲手串联连接,来探究两个灯泡的发光规律。起初学生根据已有日常生活经验,认为“6V,6W”的灯泡比“6V,3W”的灯泡亮一些,可是学生实际操作实验以后,却发现“6V,3W”的灯泡比“6V,6W”的灯泡亮一些。在这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两个变阻器,让学生探究如何在串联电路中让两灯泡同时正常发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从教学主体的角度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物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把学习融入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去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这就是新提倡的“边实验,边学习”的教学模式。边实验边学习是做与学的统一,动与思的融合。这不仅是上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有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内容,都可以作为边实验边学习的素材。例如,电流表、电压表、温度计、测力计等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就可以采用边实验边学习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思考去掌握和提高使用这些仪器的技能;对器材要求不高的演示实验,也可以改为边实验边学习的方式进行,这样能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观察程度,使学生从观众变成主角,而角色的转变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并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自主地学习。
二、实验手段的创新
新理念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则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平台,并使物理实验教学的现代特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有机整合,实现了优势互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投影或摄像的方法,强化观察主体
如各种电表的表盘刻度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可利用投影等方式,将观察主体在银幕上放大,使学生能方便地观察到各仪器的细节,增强了实验效果。
2.用制作课件的方法,再现或模拟实验现象
以前讲解“汽油机工作过程”时,学生面对的是一张静止的挂图,要讲清讲透还真不容易,找一台汽油机进行解剖也不现实。从网上找一个“汽油机”课件,它能动态地展示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活塞运动的情况,教师讲得轻松,学生也看得清楚。
3.提供与实验相关的生活与社会背景材料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播放录像。如讲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播放磁悬浮列车的录像,讲到核能的利用可播放核电站的有关录像,等等。这些相关的背景材料,能对物理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师
生们置身于情境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实验设备的创新
研究表明,如果实验所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较易克服思维障碍,能较好的达到实验的目的;如果实验所用的仪器是学生亲手制作的,那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相关物理表象,敏锐地洞察其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1.课堂学生实验,尽量就地取材
如利用塑料尺可以进行“声音产生的条件”、“力作用的效果”、“滑动摩擦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等探究活动;利用一支铅笔可以进行“压力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
2.课堂演示实验,从生活中发掘器材
如在学习音调一节内容时,取几个相同的普通玻璃杯,调节杯中的水量,即可演奏出一曲美妙的欢乐颂;利用一个普通的塑料饮料瓶,在侧壁不同的高度开上几个小孔,灌水后可演示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制器材
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材料,进行科技小制作,并利用自制器材进行实验活动。如在学习光学时,可引导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望远镜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接受式教学活动的减少,科学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增加,是值得肯定的,但专家提醒,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注意不要把“物理实验”淹没在“科学探究”中,由于教学的需要或条件的局限,演示实验还是不可缺少的实验手段,但在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具有改革和创新的意识,以取得更为直观的现象和效果。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学知识已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教师能够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不断创新,总有一天会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
作者单位 广东省茂名市新世纪学校
5.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 篇五
实验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是中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的改革实践。实验教学目标对实验教学起到导向、反馈和调节作用。它有利于实验教学目的明确化,实验能力培养的具体化;有助于提高实验考试的科学性,保证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从而有助于改进实验教学。大面积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促使广大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目标既是实验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验教学测量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因此,如何制订实验教学目标,如何对学生实验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测量和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要求
物理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因此,物理实验教学目标不应仅仅局限在操作领域,还应包括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根据我国中学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提出如下的分类和要求。
(一)认知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
有关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读数方法,误差分析和实验的设计等各项理论知识都属于认知领域。这一领域的教学目标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1.知道──指的是能记住学习过的实验内容。它是对实验内容、实验过程的回忆和识别。主要包括:
(1)知道基本仪器的用途、主要构造及各部件的作用。
(2)记述基本仪器的操作方法。
(3)记住测定基本物理量的实验目的、方法、简单的步骤和结论。
(4)知道实验中要观察的对象及基本现象,记住现象说明的基本问题。
2.理解──指的是能初步理解实验的原理、步骤、方法、操作规程、注意事项以及要点,主要包括:
(1)懂得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和读数方法。
(2)理解重要实验的原理。即明确实验中所运用的物理知识和所要观察的物理现象,以及所要观测的物理量,知道观察和测量的方法。
(3)能够对观察的现象和测量的结果,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正确地判断、解释和分析。
3.掌握──指的是能运用学过的实验知识和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主要包括:
(1)会设计实验步骤,会选择实验仪器,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
(2)会通过观察、分析、计算得出结论,并用来解释其它有关简单的问题。
(3)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在教材范围内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4)能根据要求,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4.评价──是指对有关的重要实验,掌握其设计思想,提出改进的方法,并能设计一些新的实验。主要包括:
(1)能够正确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与步骤之间的关系。
(2)能对实验误差进行简单地分析。
(3)能够指出一个实验系统产生错误的原因。
(4)理解一个实验系统的局限性,并力求寻找改善的方法。
(5)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新的假设,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
(二)操作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
有关仪器的使用及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操作技能都属于操作领域。这一领域的教学目标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1.模仿操作──是指能在教师讲解或示范下进行的动作。这一层次的动作机械,协调性差,意识参与程度不深。主要包括:
(1)知道实验中所用基本仪器的名称和实验的操作方法,操作规程和读数方法,并能比较正确的读出测量的示数。
(2)能明确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的条件。
(3)能用适当的语言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4)能重复教师的示范操作。
2.意识操作──是指学生完全在独立意识控制下进行的操作。这一层次的操作,动作不够熟练,但能独立地完成操作过程,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主要包括:
(1)能按照基本仪器的操作步骤和规程,对基本仪器进行调试和操作。即做到“会拿”、“会放”、“会调”、“会接”、“会读”。
(2)能按照实验目的和要求,正确地选择仪器和器材,对仪器和器材能进行正确地组装,并使仪器布局合理,便于观察、读数和操作。
(3)对组装好的实验装置,能按照实验内容和步骤,按一定的程序进行正确地调试和操作。
(4)会正确地选择观察目标,准确地观察、读数,独立地设计表格,认真无误地记录实验数据。
(5)能够排除简单仪器的故障,并了解产生故障的原因。
(6)实验完毕后,能对实验仪器和用具进行整理。
3.定型操作──是指对重要的实验仪器和重要的实验经过,通过多次练习,已经达到比较熟练程度的操作。这一层次的操作,动作比较熟练,且操作过程的时间短,质量高。
(1)能够熟练地调试和操作仪器。
(2)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组装好仪器。
(3)能对组装好的仪器放为熟练地进行调试和操作。
4.创新──是指在提高学生实验探索能力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有创新的意识。
(1)能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手段。
(2)能独立进行实验和实验设计。
(3)能根据实验的目的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并能在操作过程中对原实验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检验。
(4)在课外实验活动中,能应用在课堂物理实验中学到的物理知识,独立思考,以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
(三)情感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
有关实验中的动机、态度、习惯、兴趣等都属于情感领域。动机──知道做实验的意义,并有做好实验的愿望。
态度──在实验过程中,具有尊重事实,专心致志,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习惯──实验前有预习的习惯,认识仪器的习惯,实验过程中有严格按规范操作的习惯,认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的习惯,手脑并用、随时思考的习惯,爱护仪器、注意安全和整洁的习惯,并养成用实验手段研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兴趣──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追求,具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品格──树立为科学献身,为人类造福的远大理想,培养为科学真理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优良品格。
以上我们提出的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分层次的要求,是对实验教学的总体要求。
具体到每一个单元、每个实验不可能都达到这些要求,应当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提出适当的明确具体的实验教学目标,且易于操作,便于实施。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我们对实验教学中提出的认知领域和操作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层次要求中,前三个层次是达标性的,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最后一个层次是发展性、提高性的,是对实验能力的较高要求。至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实验素质、实验素养提出的要求,这些要求是长期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每个实验中加以训练和培养。
二、实验考试的内容
为了发挥考试对实验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实验考试的内容应与实验教学目标一致,应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实验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其重点应加强对学生选择仪器、组装仪器、使用仪器的能力的考查,并渗透实验习惯的考查。
(一)实验原理的表述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实验课题运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阐明实验的理论根据,其中也包含有对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同定性实验的设计思想的考查。
(二)实验器材的选取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实验对象及各测试项已确定所需器材的名称、规格、数量,能否装配、调试仪器,是否会使用有关工具观察、测量和读数,其仪器的选取是否适当,装配仪器的布局是否合理等。
(三)实验步骤的设计和编排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实验对象,测试项目和使用的器材,设计编排实验步骤,其实验步骤的编排是否科学有序,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技术细节是否严密可行,方法是否得当。
(四)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考查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熟练,对现象的观察是否准确,数据记录是否正确,表格的设计是否简明清晰,处理偶发事件和排除故障是否机动灵活。
(五)数据处理和结论分析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实验对象和所测量的数据找出普遍特征,形成规律或验证某些规律,能否依据数据处理的方法(包括数据的取舍、计算、制表、填表、读图、作图等)分析数据,能否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推断出合理的结论,能否从观察的现象中导出定性的结论,能否恰当地用文字或数字表述和报告实验结果。
(六)实验误差的分析和实验方法的研究考查学生能否分析测量工具和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能否在教材范围内找出影响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或故意设计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或提供一些不够精确的数据,请学生辨析和纠正等。
以上各项考核内容,可根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作适当的选择。每次考核的内容可以有所侧重,多次考核的结果应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达到实验教学目标的程度。
三、实验考核的方式
(一)试卷型
它是由教师把实验的基本理论、观察和操作技能,根据实验教学目标编成试题,组成书面试卷,由学生进行笔答,从答卷的成绩评判学生实验能力的高低。这种考核方式简单易行省时经济,但这种考核方式没照顾到实验考试的特殊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水平。
试卷型考核方式,实验试题的编制是个关键,编得不好,易导致教师上课讲实验,学生考前背实验的不良后果。因此,在选择和编制试题时,除做到与实验教学目标一致,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区分度外,还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尽量在与实际操作技能有关的问题方面进行命题。
(二)操作型
它是由教师根据操作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命题,学生按试题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或辅以“口试”,然后,按评分标准记录、评定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注意了实验考试的特殊性,实践性强。只要组织得当,命题合理,能较全面地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但这种考核方式工作量较大,也受仪器、设备、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且评分主观,随意性大。
(三)试卷和操作结合型
教师根据实验教学目标进行命题,由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完成试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按事先制定的评定量表和观察量表,进行适当的观察和记录,然后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于小规模的实验考试,就实践性和可行性来说,这种考核方式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它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对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并能对学生达到实验教学目标的程度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四、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可分为笔试部分和操作部分。
(一)笔试部分
以传统回答试卷的方式进行。笔试部分主要考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操作规程、设计思想、误差分析等。其试题可以编制成问答题、选择题、图解题、计算题等。
(二)操作部分
1.观察技能的考查
可以通过用实物演示、幻灯、投影、播放录像等方式进行。根据目标要求,观察部分的考核内容可以向学生显示具体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记述观察到的现象,或指出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判断现象变化的原因;也可以向学生显示具体的测量仪器或器材或实验装置,让学生说出仪器的构造、各部分的作用,读出仪器显示的数据,画出实验装置的结构图示,或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指出操作中错误的地方,发现实验操作中疏漏的步骤或违反规则之处等。
2.操作技能的考查
让学生按指定的要求,选择器材,组装仪器;按指定的要求对实验装置进行调试,使之达到规定的状态;或按实验课题要求,设计出简要的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操作和读数,并进行数据处理,在此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并回答有关问题。检查学生实验步骤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表格设计是否简明,操作是否规范熟练,数据记录是否可靠,数据处理方法是否得当,结论是否正确,回答问题是否全面正确,并检查实验操作完毕后器材放置、整理的程度。
考试前,教师可根据操作领域的教学目标,编好若干实验操作题,并提供一定量的仪器设备,在学生全面准备的基础上,由学生抽签进行考核。试题要突出典型实验,题目的形式可以是操作式,排除故障式,读取数据式,设计实验方案式,选择仪器进行测量式等,题目按名称、仪器、要求等栏目,写成卡片并编号。评分原则主要看其过程是否规范,主要的标准要求是否达到。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进行实验考核,都要保证测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为此,在进行实验考核时,首先要明确规定考核的目标、内容、范围、要求、形式、步骤及评分细则;其次,对于操作型实验考核,要根据操作领域的行为目标和内容,准备好必需的仪器、用具等实验材料。第三,实验命题要注意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可行性。要突出典型实验,要强调对实验理论和技能的全面考查。第四,要围饶考核目标进行命题。对于试卷型实验题应根据考查目标,结合常用题型的特点,合理选择题型。第五,要及时对考核结果进行讲评。
6.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篇六
2、根据你所掌握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情况,谈谈你对“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的认识。
我认为,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可以起到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助于理解等作用。如在初中物理第一课的教学上,学生们接触的第一个原理是“摆的等时性原理”,我觉得,将这个实验放在初中物理课堂的第一课上来讲就说明了其重要性,以及实验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将此实验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接触的第一个物理实验方法——摆的等时性原理,以及第一个定理——摆的等时性原理,即摆球摆动的周期只和摆线的长度有关。诸如此类的实验,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将其搬到课堂上来,因为,实验是物理学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没了实验科学家就不会发现那么多造福人类的定理,我们需要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即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实验比起“做题”更重要。可是如今的中学课堂上对于实验则是能省则省,我觉得这种现象应该予以改正,否则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物理学科中的诸多原理。
3、根据上海课程标准要求,写出上海市初高中物理学生实验内容。上海市初高中物理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让学生获得必须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和历程;经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认识和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收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具有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初中基础性课程部分:
1、用天平测质量
2、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3、测定物质大密度
4、用弹簧测力计测理
5、用DIS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6、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7、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8、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9、用电流表测电流 用电压表测电压
10、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1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12、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
1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4、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
15、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初中拓展型课程部分
1、用DIS研究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2、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测定物质的比热容
4、斜面机械效率的测定 初中探究型课程部分
1、利用简易激光发生器测量物体位置和形状的微小变化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弦乐器音调和弦的长度、紧张程度的关系
4、白炽灯、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
5、视网膜上的像 高中基础性课程部分
1、用DIS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2、用DIS测定加速度
3、研究共点力的合成
4、用DIS验证斜面上力的分解
5、用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6、用DIS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7、用DIS实验研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用DIS实验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9、用单分子油馍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10、用DIS实验研究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11、用DIS实验研究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其压强与温度的关系
12、用DIS实验研究小灯泡的U-I图像
13、用DIS实验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感应强度
14、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高中拓展型课程实验
1、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2、观察水波的干涉现象
3、用DIS描绘电场的等势线
4、用DIS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5、验证楞次定律
6、观察光的干涉、衍射现象
7、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
7.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篇七
一、实验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指出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与认知的内在动力, 是学生探索的源泉。学生对物理学习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会以一种积极、主动、乐观、愉悦的学习心态来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愉悦的认知活动, 会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相反地, 如果学生对物理不感兴趣, 甚至存在较大的厌烦情绪, 他们就会认为物理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 产生厌学的情绪, 这样自然不利于学生能力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充分利用实验鲜明而有趣的实验现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使学生顺利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做物体的浮沉实验时, 课上我将鸡蛋放入一杯清水中, 学生发现鸡蛋沉入杯底。然后我不断地向这杯清水中加入食盐, 并不断搅拌。随着盐水浓度的不断提高, 鸡蛋所排开的体积越来越小, 鸡蛋开始缓缓上升, 由最初的沉在杯底到悬浮状态再到最后的漂浮状态。学生被这一有趣的实验现象所吸引, 对此节课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带着心中的疑问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过程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过程,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主动探究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基本理念, 也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操作性强的特点, 改进实验方案,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中提炼问题,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使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主动参与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促进学生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如在学习压强的相关知识时, 我首先向学生演示了如下实验:我将鸡蛋握在手中, 用尽力气鸡蛋却很难破碎, 但是把鸡蛋在碗边、在锅边轻轻一敲就破了。学生对第二种现象较为熟悉。因此, 我让学生走上讲台亲自紧握鸡蛋, 看能否把鸡蛋弄破。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困惑, 为什么手握鸡蛋时, 用那么大的力气鸡蛋都无法破碎, 而将鸡蛋轻轻在碗边或课桌边上轻轻一敲就破了?心中的疑惑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参与动机与探究的欲望, 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真思考、主动探究, 最后终于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鸡蛋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 压强小;在碗边或桌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 压强大, 从而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既与压力本身的大小有关, 同时又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样学生经过认真分析、大胆猜测与主动探究所获得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 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更学会了学习方法。
三、运用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对实验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 并且通过长期的实验活动, 逐步提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成功的教学不在于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过程, 而在于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行为与能力的变化。创新是现代社会所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让学生大胆假设, 通过实验来不断地验证猜想, 让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实验, 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将学习的主动权与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使物理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比如, 在教学“串、并联电路的连接”时, 我设计了探究性实验,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与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 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连成一个电路, 让两个小灯炮同时发光。各小组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设计出了不同的连接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以及各用电器间的关系步步引导, 让学生展开激烈的交流与充分的讨论。其间,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这样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得出了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 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开辟课外实验天地, 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物理教学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物理知识有着广阔的空间, 而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呢?我认为, 教师应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让学生多做课外小实验。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视野, 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无处不在, 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就地取材, 变废为宝, 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 运用所学知识做一些小制作, 设计实验过程, 然后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问题、总结结果, 从而使学生对物理的认识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实践证明, 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 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 在玩中学, 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篇八
关键词:物理 实验教学 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实验,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做好教师演示实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整个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果在课堂上成功地演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如“覆杯实验”:把硬纸片盖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口中,杯子倒过来后再松开水,发现水并不会流出,引导学生知道是大气压托住纸片和水。让他们通过实验看到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印象将十分深刻,这样学生就能更牢固的掌握大气压的概念。反之,如果课堂上不做演示,即使教师费九牛二虎之力,妙舌生花,恐怕学生也未必信服。也有老师认为在建立概念、导出规律时可以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代替演示。我认为这种做法也是不妥当的。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本来就不丰富;另一方面,学生仅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又有不少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马拉车前进,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等,如果单凭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就会产生错误的的结论。所以,我一直主张在建立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时最好是让学生观察到形象鲜明、生动具体、能揭露事物本质的演示实验。只有演示实验才能按照教学的需要,从错综复杂的自然和生产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排除次要问题,把握现象的本质和主流,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获得物理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恰当合理地分出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有经过动手、动脑亲自参加到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科学知识。因此,对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要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保证其及时开出率和合格率。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不断穿插于各实验小组,进行巡回指导与答疑,实验教师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予以正确的引导,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确保实验的成功。例如,在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个别小组同学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镜子后面为什么会有两个挨得很近的像,还有小组出现了代替像的物体没有与像完全重合、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等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提示他们透明玻璃板有几个反射面、玻璃板有没有按与桌面垂直的要求放置、实验时画在白纸上的直线是否在玻璃板的一侧,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加以解决。这样既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又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强。
三、重视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会一些物理知识,会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改的实施正努力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取得进展,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更有效的发展,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课外小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物理课外小实验是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做的实验.它加深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激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外实验的开展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温度一节课后,我让学生从学校医务室借了一些盛葡萄糖的玻璃瓶,课下按照课本要求自制了温度计:在玻璃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给瓶子配一个严密的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制好后让他们先将小瓶放入热水,观察细管中水珠的位置变化,然后再将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水柱位置的变化,很容易使学生记住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9.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论文 篇九
物理教学实施过程中,探究性教学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一种新手段,也是重要的教学形式。探究性实验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它也是学生在进行探究性活动时经常用到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科学探究并强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的探究方式。
所谓物理探究性实验就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再像以往那样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创设情景,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进行讨论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最终获得知识。但要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好利用探究性活动来自主学到知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以下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开好课内实验,做到“边学过实验”
在物理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讲授与指导并进,做到在讲授课程的同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相关的实验,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一模式,要逐渐渡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活动的教学模式,这就是所谓的“边学边实验”方法。在以往的教材中,课堂上以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为主,科学的探究性实验却没有。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就是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其自主发现问题,探索结论。在这种探究性教学过程中,老师依然为主导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进程,并适时的发现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及时纠正学生实验方向。这种讲授、演示、实验、学生之间的交流,还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在不失教师的指导情况下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效果。
二、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证明,每个学生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和经验的潜能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释放出来的。
为此,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主发掘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探究性的情景创设,需要教师从几方面来进行: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再次,结合演示实验、使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并使用神态、手势、抑扬顿挫的语言等抓住课程重点难点;最后,在各环节的过渡和衔接上要巧用方法导入,并适时的设置各种生动有趣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课外探究,尽量发挥出学生学习潜能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教程知识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自主解决日常生活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不但得到巩固,还能更深层次的学习知识。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的自主学习,简单说来就是让学生自学主动学习,并乐于学习。自主学习不是三两下就能马上实现的.,还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慢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学会探究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五、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实验过程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注重观察、实验、探究、运用四者并用,故在探究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共同合作,发现问题,并共同探讨,找到解决方法并得出结论,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也感觉到团队的重要,从而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适时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10.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篇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在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中,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觉动手、动脑。我们还把课内和课外融为一体,在实验内容上把科学知识、生活知识全面考虑、互相渗透,把获取知识、科学观察、独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发挥聪明才智安排于合理的结构中。现就我的一些想法、具体做法和同行进行交流,互相提高,互相学习。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学术作风’逐步学会物理研究中的基本科学方法。实验中应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色。在实验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学习物理知识。同时,物理实验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教育任务。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改变物理实验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巩固和理解知·识的辅助教学手段。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不断提高对实验教学基础地位的认识,从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出发,认真改进、大力加强实验教学,把物理教学真正转移到以实验为基础上来。在实验的各个阶段(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根据需要提出学生不易回答的问题。同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在实验中分析、解决问题与获取知识。
2相信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
做好实验准备工作要上好实验课,课前实验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要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来做实验。有了具体要求,学生实验时才有规可循,才能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学生通过实验准备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只有让学生先动脑筋,课堂上才会动手。
例如,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向学生提出了三个目标和任务:(1)了解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及原理,会安装和使用打点计时器,并记录物体的运动规律。
(2)根据纸带上的点迹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粗略测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一位置时的瞬时速度。
(3)根据测量数据描绘运动物体的vv—t图像,理解口一t图像的意义,根据口一t图像说明物体的运动规律。实验前,我们把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实物和使用说明书一同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掌握实验器材∞结构,知道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要求学生、实验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l、电磁打点计时器的使用说明要点:
(1)用途: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个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运动信息的计时仪
器。
(2)工作原理:——。
(3)实验时,是先接通电源让电磁打点计时器先工作,还是先用手拉动纸带运动? 我的答案是: 我的理由是:——。
2、电火花计时器的使用说明要点:(1)用途:(2)工作原理:(3)使用方法:
3、根据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实物,结合它们的使用说明书,完成下面问题:
(1)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虽然原理不同,但实质都是——仪器。(2)从两种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和实验过程考虑,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哪一种误差更小一些?写出你的理由j(3)如果让你发明创造,你有办法发明测量精度更高的,能同时测出时间和知道相应位移的仪器吗?说出你的设想,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4)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电源电压要符合要求:电磁打点计时器应接——的——电源;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应接一的一电源。
3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以前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教学方式也较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分组实验来说,老师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讲解得面面俱到。教师花相当长的时间根据教材讲实验目的、原理⋯o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跟着老师动几下,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这样做实验,收获不大。再说,现阶段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特别是两人合作时,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也不留心实验观察,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去思考。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这个思维障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开始几个实验可以详细地给出实验的各个环节。例如: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数据表格、实验报告的书写模式等。’先让学生打好基础,养成按一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的习惯;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和内容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地列出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自制试验表格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素养。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排除仪器故障,要求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处理数据,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利用物理实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内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例如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我的实验设计如下:
1、实验器材
我采用的实验器材有——; ·
我的测量工具是
2、实验步骤
我的实验步骤及过程:——。
3、数据记录与处理
在下面方框内处粘贴实验所得的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纸带,并在上面标注出你所选取的计数点(用字母abcd标注,或用数字01234标注)。‘请根据你在纸带上选定的计数点,设计表格
记录所需的实验数据及相应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
4、实验结论
(1)测得纸带的平均速度。
通过——两点问的位移时,小车的平均速度为廿一Ax/ZXt=——。
(2)测量纸带上所选计数点的瞬时速度:算出各点附近的平均速度,把它当作打点计时器打下这些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请按下面示例计算各点的瞬时速度。
示例:%=%=△z击/△如=⋯。
(3)在坐标纸上设计v—t图像,把上述各点的瞬时速度及相应的时间描点作图。
5、记录在实验过程中仪器出现过的故障及你解决仪器故障的措施:r交流与感悟J 话题t:交流实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取得的主要收获。话题2:交流实验中误差的主要来源。从仪器的角度分析:
从数据测量的角度分析:——。
如果纸带上所打的点过密,对实验结果会有什么影响?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话题3:交流实验过程。
在选取仪器时,我多选或少选的仪器是在实验过程中不合理步骤或不规范的操作’是——,‘你对实验方案的改进意见是 话题4:交流数据处理。
例如,画出运动物体的∞—£图像,要用平滑的曲线拟合在坐标纸上描绘的各点,不能把各点连接成折线。这是因为
4重视实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实验教学的范围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 的物理实验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好课外活动,以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关心社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感受物理实验的乐趣及重要性,以激发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例如,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我给学生设计的课外实践活动是:
请你研究一个约1.4m高的商店的卷帘窗或卷帘门的运动。你需要什么仪器可以向老师去
借,与实验小组的同学共同做这个课题,并完成下列问题(你也可以选择研究其他物体的运动》。
(1)请根据你的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卷帘窗(或其他物体)运动的口一t图线。(2)由v—t图线可知,卷帘窗(或其他物体)做——运动。
(3)卷帘窗(或其他物体)的平均速度为时代的发展赋予物理实验教学新的内涵,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充分开发物理实验功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及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科学态度,这是推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向前发展和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实际出
11.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篇十一
【关键词】物理教学;初高中;物理实验
初高中物理学科的逻辑性、严谨性较强,而且在叙述专业知识和概念时也比较抽象,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外物理教师也很难使用教学语言形象的讲述出物理学科中的某些物理现象,这时就需要结合物理实验,利用直观的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其能够联系到生活实际当中,深刻的体会物理知识的真正内涵,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因此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不足可以通过物理实验还弥补
虽然初高中物理教学在不断的改革,但真正的落实改革内容时却仍存在许多弊端。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纯理论式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急需教师将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采用现场实验、模拟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例如在讲授路程和速度的物理知识内容时,有良好的学习基础的同学就可以利用路程、速度的相关计算公式来求解其结果,而相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在理解这方面知识的时候就会显得吃力,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相关的生活实际进行模拟实验,如学生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以及采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所行使的速度等实验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在物理实验之后得出的结论可以对物理知识进行验证,从何有机的结合物理专业知识和物理基础概念,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另外在新课改的优化和推进背景下,利用物理实验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学习中积极的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物理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物理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目标。在物理实验中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观察物理现象,激发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求知欲,在分析具体的实验现象之后,可以达到简化抽象物理理论的效果,给学生展示更加直观的实验结果,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增添初高中物理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如在讲授电路图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们分组进行电路图知识的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自己设计一个电路图,然后教师再为学生准备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电路图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对学生的创新设计进行鼓励,使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然后根据试验的结果来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从而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强物理学习能力。
三、物理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初高中物理知识
物理的实质是讲述一个微观的世界,它是非常抽象的,而初高中物理学科主要是向学生讲授自然现象的产生和演变、自然万物的生存规律。这些知识在落实到物理教材中往往是静态的内容,展示给学生的物理概念也是图片、文字的形式,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更加轻松的掌握物理知识,就需要物理教师在讲解时结合生活实例,增强概念的形象性。例如在讲解浮力、光反射等物理知识时,这些物理现象人们利用肉眼是很难看到的,但是其确实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学生在理解时就会产生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教学中,向学生讲述木块在水面上漂浮是浮力作用,镜子的原理就是光反射,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容易的理解,而且在看到生活现象时也会联想到物理知识。另外物理中一些公式推导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难记忆的,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物理实验来证明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灵活的记忆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讲授f=μF压力和摩擦力的关系公式时,就可以利用实验探究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通过对物理实验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为了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物理实验极为重要,通过物理实验进行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思维创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对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永.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卓玉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3]吴捷.物理实验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4,07:272-273.
12.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十二
关键词:物理实验,物理教学,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要求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 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注重科学探究,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1]。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 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教材非常重视实验, 力求通过实验探究引入概念, 得出规律, 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培养兴趣和能力, 体现初中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下面我结合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浅谈如下。
一、利用好引课小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一堂物理课能否成功, 新课引入是关键。利用简单的物理实验, 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课时, 通过“吹面粉”实验, 探究面粉为什么会被吹到脸上?再如在学习“大气压强”一课时, 大气压强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借助“瓶吞蛋”实验, 探究鸡蛋是在什么作用下进入烧瓶中的?在“大气压扁易拉罐”实验中, 易拉罐为什么会被压扁, 是被什么压扁的? 奇迹般的实验现象一下子把学生集中引入探究“为什么”的情境,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述光的折射一节时, 先做一个“硬币浮起来了”的实验:在脸盆里放一枚硬币, 移到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为止, 然后慢慢地向脸盆里灌水, 学生渐渐地看到沉在盆底的硬币“浮”了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惊奇不已, 纷纷探讨其所以然。这些小实验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 不仅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而且为新课的推进做好铺垫。
二、借助学生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有很多的演示实验由于实验的可视性较差, 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充分发挥。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聪明才智来源于他的手指头。”这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学生一旦感知到他从未见到或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时, 一般都会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和冲动, 希望寻求原因, 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 因此要鼓励学生动手实验。例如在“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让学生自己动手感知什么叫压力的作用效果, 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感知, 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压强的概念。再如在“变阻器”一课中, 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调节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让学生猜测变阻器的六种连接方法, 列出可能情况, 然后引导学生分步骤地进行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现象, 进行比较讨论, 总结出物理规律。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高了动手能力, 又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一举多得。
三、充分利用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一个探究实验可以涉及所有要素, 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1.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 经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的器材。例如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实验中,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与两端电压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相互讨论, 提出猜想和假设:电压越大, 电流越大, 通过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检验猜想。这个实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①如何控制电阻一定?②怎么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③电路中的电流如何观察? 学生相互讨论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 制订合适的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的设计, 学生不仅巩固了之前学习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基础知识, 对三者的关系有了更透彻的认识, 而且提高了书面或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协作能力。
2.进行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学习探究方法, 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 我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的实验中, 首先分组讨论, 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由于学生的合理猜想有多个, 例如质量、深度、液体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等, 要逐个进行探究需要时间较长, 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 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一个任务或两个任务, 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动手实验, 在实验中获得感知, 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讨论, 最后共同归纳结论。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 回顾实验操作, 对实验进行评估。最后各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 并分别在班上报告本组的实验结果, 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小组实验,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四、利用身边物品做实验, 让物理实验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坛坛罐罐当仪器, 拼拼凑凑做实验”, 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多观察生活中的实验现象, 利用和制作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例如利用塑料瓶启发学生做很多的物理实验: ①探究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②光的直线传播。③研究光的折射现象。④连通器等。 又如利用石墨和灯泡中的玻璃, 既可研究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又可研究绝缘体与导体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可以相互转化;利用废旧墨水瓶和吸管制成“微小形变演示器”, 探究固体形变; 把一个盛有红色墨水的密闭小薄塑料瓶制成“浮沉子”放入水中, 观察“红色水球”的悬浮状态, 研究潜水艇浮沉条件等。让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呈现物理现象, 更容易引起学生知觉的集中, 引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欲望, 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 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受物理, 觉得物理知识就在生活中, 并且通过实验探究, 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社会和生活中, 真正做到让物理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让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 服务于社会。
综上所述,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实验教学得到逐步加强, 但是总体来说,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实验仍是薄弱环节, 极大地影响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与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 对教师而言, 有必要改变教育观念, 从更深的层次认识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试验和教学的结合, 让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2-30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表格12-06
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09-15
中学物理实验室文化12-01
泸溪县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技能竞赛观后感07-25
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及11-01
浅谈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01-17
中学物理竞赛的章程07-06
中学物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材料07-05
高中物理化学几个重要实验总结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