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世界炼油工业

2024-07-13

面向21世纪的世界炼油工业(精选10篇)

1.面向21世纪的世界炼油工业 篇一

面向21世纪的平谷水利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平谷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40万平谷儿女发扬艰苦创业,只争朝夕的精神,兴利除害,开源节流,在平谷大地上初步建成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顶、坡、沟立体开发,拦、蓄、灌、排、节有机结合的水利设施防护体系,全区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

作 者:史贵升 作者单位:北京市平谷区区长,101200刊 名:北京水利英文刊名:BEIJING WATER RESOURCES年,卷(期):2002“”(4)分类号:F4关键词:

2.面向21世纪的世界炼油工业 篇二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提高

21世纪是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时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和创新, 人的创造力, 是最容易受文化的影响, 也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 而在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 高等学校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高校的本科毕业设计更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也是检验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的本科毕业设计实际出发, 结合学院特色和自身发展要求, 秉承优良传统,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阳光心理的创新型人才做了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改革尝试, 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积极进行全过程管理的探索, 强化毕业设计各环节的跟踪和监控, 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职责、分工明确, 各部门认真负责

(一) 统一认识、齐抓共管

1. 规范管理。

学院将毕业设计作为关键教学环节进行质量监控。首先学院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方面的教学管理文件。文件中明确了对毕业设计的领导小组、管理层次与职责范围、选题、过程监控、答辩等进行了要求, 保证了毕业论文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

2. 人性化管理。

针对科研任务繁重和经常因公出差的老教授, 学院根据教师申请减少或停带毕业设计学生。

3. 对青年指导教师培训。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加, 毕业设计的题目也在增加, 因而更多的教师加入了指导毕业设计的行列。为了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学院加强了对青年指导教师素质的培养和培训, 增强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 使他们在思想上真正意识到指导教师所要肩负的责任。

(二) 指导教师治学严谨、无私奉献

1. 培养学生独立钻研, 设计的能力。

指导教师在辅导学生时并非有问必答, 而是培养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查阅与选题相关的书籍、资料, 自己寻找答案。对解决不了的难点教师要帮助分析, 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这样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善于思考, 增强独立工作能力。

2. 指导教师的工作应该重在引导。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坚持现场指导, 经常加班加点、不厌其烦地到学院做毕业设计指定地点进行指导, 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和速度进行把关, 及时指出不足,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实际的具体问题。

3. 因材施教, 对症下药。

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差别, 要抓好两头, 对能力较强者给予特殊培养, 学院每年在具有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学生确定后, 就直接进入自己硕士导师的科研课题组, 导师根据科研课题的内容和对学生硕士阶段培养的连续性, 在与学生沟通后, 为其量身制定毕业设计选题。同时学院也对这部分保研学生进行严格管理, 制定相应的规定和管理办法。学院要求指导教师对部分学生高标准、严把关, 保研学生自己也非常努力。从历年来看, 保研学生最终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都很高, 成果也都能用到科研课题中, 这和指导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也有关。

4、论文把关、提高质量。

摘要、结论部分是毕业设计整体的提炼、缩影, 指导教师对学生撰写的中英文摘要、绪论和结论部分给予重点把关和指导, 力求言简意赅, 结论精炼, 符合标准要求, 使人看见摘要、结论就能知道毕业设计的大体内容。

(三) 学生规范管理、勤奋踏实

1. 建立严格的请假制度。

学生请假要提出书面申请, 指导教师和辅导员签字要明确是否准假, 如果请假超出2天还需学校副书记签字认可。

2. 上机严格管理。

学院保研学生大部分直接进入课题组进行毕业设计, 不占用学院用机。学院为每两名学生分配一台机器, 上机时间学生自己协调分配。要求上机的学生提出申请, 导师签字, 到机房老师处登记备案。对于占用机器, 三天没有上机的同学, 取消上机资格, 如果还需要上机, 须重新申请, 写书面检查材料, 导师同意方可。

3.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 学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心态,

养成吃苦耐劳、科学求实的工作作风, 鼓励学生要谦虚谨慎, 精益求精认真操作, 力求毕业设计成果真实、可靠。

4. 答辩前准备工作。

学生按照学校论文撰写规范完成论文撰写, 学生在提交给指导教师的论文和《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手册》必须是符合规范要求的。然后由指导教师提交给各组秘书, 学院规定3次论文格式检查不合格者将取消答辩资格。答辩之前, 各位学生均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熟悉论文的内容, 包括:论文题目、选题的初衷、论文写作的过程、论文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 在熟悉论文的基础上, 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怯场。

(四) 秘书认真细致、井井有条

学院按照班级数量设立检查小组, 并为每组配备一名专职秘书, 学院将管理规定、记录本、学生成绩表、本科生毕业设计跟踪记录表、本科生毕业设计提交论文签字表、答辩评分表等发给秘书。秘书负责从开题、中期检查、成果演示、论文格式检查到答辩全过程的记录, 并为每名学生建立跟踪档案, 档案内详细记录了每名学生各环节检查的实际情况, 作为评定毕业设计总成绩的参考和标准。秘书对每本毕业论文进行了严格审查, 发现3处格式、错别字等错误的立即退还指导教师, 保证了毕业答辩环节及时有序的进行。各答辩小组秘书负责了答辩场所的布置工作。

(五) 检查小组全程监控

学院的各检查小组组员同时也是平时检查和答辩的成员, 各检查组是交叉检查和答辩, 成员从开题就已经确定, 并且为经验丰富的副教授以上资格的老师。监控从开题到答辩整个毕业设计过程, 通过各环节的检查, 成员们熟悉了每名学生, 掌握了他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所有表现。学生如果在答辩时由于紧张、怯场等现象而没有正常发挥, 会根据学生平时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工作量是否饱满、工作态度是否积极努力, 毕业设计成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方面, 在评定成绩时会作为参考。

(六) 教师评阅认真负责

学生将撰写合格的毕业设计论文经指导教师签字后交到答辩组秘书处, 秘书根据学生研究方向和指导教师进行分类, 分发给评阅教师, 同时避免分发到学生自己的指导教师手中。也就是对学生和指导教师隐瞒评阅人的姓名, 避免评阅人受到人为干扰, 造成评语失真。评阅人对论文的内容和创新之处进行审查, 然后根据论文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和评语, 并明确是否同意其参加答辩, 如论文经评阅, 评阅人不同意其参加答辩的, 学生应根据评阅意见尽快修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再次申请评阅。

(七) 经费配置

学院为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除学校为每位学生投入的经费外, 学院加大了硬件毕业设计经费, 尤其是换能器、DSP器件类方面的毕业设计,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为每位学生多拨了经费。此外, 学院各课题组在经费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科研经费中抽出部分资金补充到毕业设计工作中, 做硬件的毕业设计经费平均投入千元以上, 使得学生有了足够的经费。

(八) 用人单位高度评价

多年来学院向多家用人单位、如研究所、研究院和专业相关单位输送了大批的本科毕业生, 向国家211、985高校输送了品学兼优的推免硕士研究生。用人单位一致反应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扎实, 创新思维活跃, 实践创新、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很强, 并且工作中能够吃苦耐劳, 乐于动脑, 大多数学生经过短期培训都能承担难度较大的工作任务。

二、抓好毕业设计各环节,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一) 优化立题

首先要明确选的指导思想, 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 满足教学要求;其次选题须把握好满足教学要求和结合实际这两个基本条件。为解决当前毕业设计 (论文) 与就业和考研时间上的冲突, 给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和分析问题的充裕时间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整体水平。学院采取提前开展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 让学生尽早地了解毕业设计 (论文) 所研究内容, 并根据内容需要提前修补相关知识, 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 做到早立题、早选题、早设计, 为毕业设计 (论文) 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学院延续优良传统, 坚持做到一人一题, 并保证题目和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水声专业特色。题目尽可能联系科研课题, 让学生了解、把握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 大力倡导“真题真做”。选题确定后, 学院组织专家对选题进行三级 (小组、教研室、学院) 审查, 以保证选题的科学性、综合性、实际性。

(二) 双选制

学院采取“题目公布, 双向选择”的做法, 确定学生在毕业设计 (论文) 中的主体地位,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倡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学院向学生公布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 然后组织导师和学生进行双选, 即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教师, 指导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

(三) 集中开题

学院统一管理, 开题组织形式以报告会形式集中进行, 并实行量化考核的办法。在开题过程中, 各小组按照学院制定的考核表分别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查阅资料情况、毕业设计工作思路、工作量等给出评分等级。同时, 对学生的毕设进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给出了意见和建议, 帮助学生理清工作思路, 从而减少或避免学生走弯路。

(四) 过程监控, 成果演示

检查在毕业设计的中期和后期各进行一次。检查时每位学生要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中期检查主要着重检查学生对课题内容与要求的深入研究情况、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情况, 例如, 软件仿真类的毕业设计工作应该对需完成内容有明确认识, 并实现部分算法;对于涉及硬件开发工作的毕业设计, 应该完成原理图的设计, 并对电路板制作已经开展了工作, 明确进展;后期检查内容主要有学生现场实验数据是否完备、可靠, 检查软件运行结果, 演示实验结果。每次检查都会记录在案。

(五) 自发组织预答辩

本科生没有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的经历, 大多数学生都照本宣科或自述时低头看PPT, 容易使答辩委员产生误会, 认为学生准备不充分。为解决这一问题, 指导教师在百忙之中自发地组织对学生进行预答辩, 通过预答辩为学生毕业论文内容、答辩PPT和语言表达、思维逻辑等各方面进行最后把脉、诊断, 并提出修改意见。采取预答辩, 帮助学生积累答辩经验, 为学生顺利通过毕业设计 (论文) 答辩奠定基础。

(六) 严把毕业答辩关

学院在学生撰写论文前会安排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工作讲座,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中英文摘要、结论、小结等都会一一讲解, 并强调毕业设计的严肃性。学院拟定了较详细的答辩实施方案, 分工明确, 安排周全, 对答辩的要求、时间、顺序、评分要求、内容、分值等都做了明确规定。这些齐全、规范的工作文件, 为毕业答辩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整个答辩过程严肃认真, 秩序井然、规范。一是学生在论文报告和问题回答期间, 由于准备时间较为充裕, 答辩时间控制合理。学生在外文自我介绍和论文内容叙述上重点突出明确, 有比较清晰的思路, 背景、理论知识及自身工作介绍详略得当。二是学生答辩全部采用PPT报告, 直观的演示、结果的动态展现, 可以看出学生为答辩工作做出了努力。三是学院组织教师建立答辩题库, 经过多年的题库建设, 学院题库现有200多套题, 并且编制计算机软件程序, 随机抽取, 每位学生所抽问题均不相同, 这种机考方式更具有公平、公正和严肃性。计算机抽签系统代替了以往的题卡, 而且界面操作简单, 方便实用, 明了直观。

三、采取的措施

第一, 学生专业水平有待加强, 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 反映出个别学生专业基础差, 平时积累的知识少。学生还要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加强对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要求, 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 对课题的研究状况和前沿进展情况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和研究, 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 组织答辩教师讨论, 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答辩评分标准, 努力使评分标准更加科学、可行, 更能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检验。

3.面向21世纪的新概念航母 篇三

隐身航母

在隐身飞机、隐身坦克、隐身舰艇相继露面的同时,一些国家也在致力于研制隐身航母,以解决航母的最大弱点——体积庞大、目标暴露、生存能力弱。现在人们研制隐身航母的主要手段有:舰体外形上避免出现各种高大的垂直平面,以消除直角和尖棱角,使水上部分的外形光滑圆顺,减少对雷达的反射;尽可能地降低航母上层建筑的高度,飞行甲板上不再保留任何设备,飞机平时都存放在机库内,以求减少其目标特征;在舰体表面上涂上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涂料,造成敌方雷达接收不到回波信号等。据报道,美国海军的“尼米兹”号航空母舰在涂上吸波涂料后,其雷达波的反射面积甚至比巡洋舰还要小。

潜水航母

为了克服航母目标大、易受攻击等诸多不足之处,有的专家提出了建造潜水航母的构想,也就是说让航母具备潜水功能,这样便可以大大地减小遭受攻击的可能性。现在,已有一些国家开始着手进行潜水航母的研制工作,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计方案。在专家的设计思想中,潜水航母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排水量不能太大,以小型化为宜,约1.2万吨左右;潜水后,航母上的各种雷达和无线电通讯天线还应能够伸出水面;该种航母除了能够搭载飞机以外,还应装备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为了具有强大的动力,应采用核动力装置等等。虽然这些思路很好,现在却有许多亟待克服的问题,如庞大的舰体的密封问题、水下通讯问题、下潜前和上浮后各部位如何快速启动的问题等等。所以,真正的潜水航母问世恐怕还有待时日。

双体航母

这种航母的结构形式就好像两艘并排的超大型鱼雷状船体上支持着一个海上平台。它将具有稳定性好、航行阻力小、航速高、载机数量大等显著优点,一旦研制成功,必将改变传统航母的整体结构。美国海军自1993年就开始制定研制2l世纪双体航母的秘密计划。不过,双体航母同样也面临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是材料问题,因为目前已有的材料强度均不能满足双体航母的要求,很容易令双体航母在波浪的打击下折断,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浮台航母

这种航母的创意来源于巨大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其实质就是一个巨型的海上机动平台,在它的身上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半潜性、自升性和机动性等特点,并按照现代航母的战术及技术的要求进行了模块化设计。与其他类型的航母相比,浮台航母具有飞行甲板宽大平稳、多层结构、易于扩展、可以自由组合等优点,它的缺点就是目标过大、机动性差、自卫能力弱等。目前,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专家正在致力于完善该设想。

气垫航母

这是一种理想型的航母。由于目前有些国家已经可以制造5000吨级气垫船,所以专家们推测:随着气垫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建造万吨级乃至几万吨级气垫船也并不是幻想,于是研制气垫航母的构想自然也就应运而生了。只要研制成功能够产生足以举起航母的巨大升力的巨型风扇,那么,这种航母就会成为一种不受地域、海域限制,不受鱼雷、水雷等水中兵器威胁,能够无限制地进行转移的航空兵基地。如果气垫航母计划能够成为现实,那么高性能的飞机就不需弹射和拦阻装置而直接垂直起降,因为这种航母的速度可达到100节以上,这将给舰载机的作战效能、安全等方面带来巨大的进步。

巨型航母

这是一种空载排水量可达40万吨、满载排水量将达50万吨以上的庞然大物,设计它的灵感来自于经过现代战争考验的巨型油轮。这种巨型航母虽然看起来非常笨重,但由于使用了核动力,其航速还是可以达到23节以上的;而且,专家们为它设计了重达18.5万吨的防御部分,再加上本身“皮糙肉厚”,一般性的打击对它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这种巨型航母的缺点就是不容易找到可以随意出入的港口,无法通过运河之类的狭窄水道等等。

微型航母

4.对面向21世纪高职教师的认识 篇四

对面向21世纪高职教师的认识

江总书记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对高校教师,尤其是面向21世纪的高职教师有着重大指导意义。我认为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业精堪称师,德高能为范”,人以德为本。作为教师在德的方面,标准则更高,要求则更严。概括地说,就是要德高能为范。德高,指思想政治,道德品格,身心素质均好。将以其身教的方式,经常的潜移化的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学生。 1、为师要正 为师要正,教师为人有其育人的特殊功效,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教师又要以自身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的成长。总之,教师是充满着代表着体现着真、善、美,是至真、至善、至美。这样,在学生面前和心中就树起了一座做人的丰碑。 2、为师要诚 为师要诚,指教师对学生要真诚、坦诚和热诚。其核心是一个爱字。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谈不上师德。 3、为师要公 为师要公,对人公道、公正,这是做人的公德,也是为师的美德。所谓公道、公正,就是看问题公道,说话公道,办事公道。 所谓看的要公正,就是一是一,二是二;是就是,非就非;什么问题就什么问题,不夸大,不缩小;谁的问题就谁的问题,不姑息,不株连,实事求是,不偏不倚。 所谓说的要公,就是说的准确,说的及时,说的得体。不靠听说,不信据说,不查清楚不说,避免听风就是雨的道听途说,杜绝不负责的瞎说和错说。做到情之殷殷,言之凿凿,不因人而厚是非,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所谓做的要公,就是一碗水要端平。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要一样地献上炽热的心,倾注满腔的.爱。特别是对差生,更要做到不记前嫌,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鼓励他们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看的公,说的公,做的公,关键是教师能经常深入实际,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之间没有半点虚假,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掌握到第一手材料。当然,还要分析研究,力求把问题从质上看清楚,说到位,处理得恰到好处。有的教师对于调皮、不顺从的学生,往往采取训斥、威胁、甚至惩罚的手段,造成学生的心理恐惧。教师来了,学生在教室里鸦雀无声,安安静静,教师对此十分满意,以为自己有威信,有办法。殊不知这并非学生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尊敬,而是基于威慑,表面上暂时的遵从。当教师一走,教室里又是翻天覆地,乱作一团。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学生的眼睛在他们的心灵底片上留下影响。做教师的,加强思想修养,有崇高的境界,高尚的道德品质;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还有谈吐的文雅,仪表的端庄,良好的生活习惯……所有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成为学生永远的楷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是决不为过的。二、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专家型教师面对内在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件能做出复杂的解释与决定,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行为。在这些情景中,教师所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而且,实践知识受一个人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包括个人的打算与目的,以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所以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我们认为,关于教学的传统研究常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程式化的过程,忽视了实践知识与教师的个人打算,这种传统研究限制了研究成果的运用。三、教师的实践的重要性。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首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知识是教师的生命,如果一名教师没有知识的话,既便有再大的能力,也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然而,仅有知识是不够的,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学生的培养方面是“既懂理论,又懂实践,还会操作”,要培养的目标有这么高的要求,我们作为老师,光有知识是肯定不够的,因此,老师也需要懂实践。我是学软科学的,软科学尤其需要实践。我举个例子,我们的营销中原来有4P,还在有了6C,由原来的ERM到现在的CRM,在我们自己都不是很精通的情况下,市场上又有新的变化了,我们怎么能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既要懂理论又要有实践。四、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教育劳动的成果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如果说在改造一般自然物的生产中,随着劳动产品的获得,劳动者对其产品的影响便由此终结,而教育劳动的产品----人,则是能够继续自我发展的。老师在教育劳动中对其“产品”的影响,并不是随教育过程的结束而“消失”,往往会以一种潜在的形式,长期地存在着。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劳动产品”高度负责。工业劳动可以废弃不合格的产品,农业生产可以拔除病苗,唯独教师的“劳动产品”既不能“简单淘汰”,又不能“回炉重造”。既使是“毛病”累累的“不合格的毛坯”,也不能抛弃,相反更需要教师加倍地予以精细“加工”,以百倍的热情和耐心,认真地加以陶冶铸造,努力做到不让一个“不合格的产品”流向社会。以上是我对面向21世纪高职学校教师的一个认识。如有不妥,请予以指正。

5.面向21世纪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篇五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将进入建立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阶段。与此相适应,政治学研究的主题就是为培育公民文化服务。政治理论对公民文化的形成具有启动和催生作用,但现有政治学理论属于“群众文化”的理论建构,应该实现向公民文化理论建构的转变。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我们都关注着如何为新世纪的政治学定位,思索着面向21世纪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方向和主题。为此我们首先需要问:政治学是怎样一门学科?它能够做什么?

政治学是一门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关联的学科。它不是书斋中的智慧游戏,也不是纯粹的求知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学研究就是政治的一部分。所以美国政治学说史专家乔治?萨拜因正确地把政治理论家称为“超级政治家”。①从历史上看,政治学的主题总是时代要求的产物。当一个政治文化辉煌的时代即将逝去时,政治学家总结了这个时代,为后世留下不朽的理论遗产。在新旧时代转换的变革关头,政治学家们把握着时代的主旋律,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以他们的理论指导了一个时代。当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时,政治学家们体察到时代的深层脉动,以其理论准备着一个时代。政治学随时代的要求而转换着主题,政治学的研究因为和入政治生活的主旋律才显示出其价值和生命力。

在上个世纪的转折点上,以康粱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派清醒地认识到了世界历史的潮流,把握住了中国政治变革的趋向。中国传统政治学向现代政治学的根本转变是从他们开始的。今天,世纪的转折点与时代的转折点又不期而遇,我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在我们这一代政治学者的心头,需要有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光荣的历史使命感。我们需要严肃地思考,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什么?我们如何把握政治学的发展方向和主题,从而开创政治学发展的全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基本驱动力,以对外开放为催化剂,带来我国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的`解构与变迁。九届人大又开始迈出了重要一步,改革与计划经济相耦合的政府体制,建立与初步形成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模式。我国经济改革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它将指向成熟的市场经济。按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与民主化有着正相关的联系。大体上,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D3000美元,就初步具备了向民主政治体制过渡的条件,公民文化开始生成。②人均收入在3000D6000美元间,就具备了建立法治社会和民主制度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公民文化也趋于发育成熟。瞩望21世纪初到中叶,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这个时期。也就是说,构建健全的民主制度,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是今后数十年我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它要求我们用全球化的新思维来把握时代的脉动。应该看到,亨廷顿所称的当代世界“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1974年起,这股民主化浪潮从欧洲南端涌起,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这三个资本主义欧洲最后的权威主义政权垮台。70年代末,民主化浪潮漫延到拉丁美洲,一个接一个的军人政权还政于民。到80年代末,这片大陆已经基本实现了民主化。80年代中期,民主化浪潮涌入亚洲,菲律宾、韩国等权威主义国家实现了向民主的过渡。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又迅速席卷了前苏联和东欧地区,使这些国家相继走上了西方式的议会民主道路。与此同时,敌视西方文化的“中东D伊斯兰教”世界也开始受到民主化浪潮的强劲冲击,多数国家进行了自由化或半民主化改革。进入90年代,多党民主风潮登陆黑非洲,一党制政体或军人政权兵败如山倒,仅在二、三年间,绝大多数黑非洲国家转向了多党民主。除了由权威主义向民主政体的转变外,还有许多权威主义政权实行了民主化的改革,或松动了权威主义的统治。有的国家处于强大的民主运动与权威主义政权的紧张对峙之中。

这股强劲的民主化浪潮的影响遍及全球。从文化类型上看,它涵盖了各种文化:基督教文化、儒教文化、伊比利亚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黑非洲文化等无一例外;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它既包括了作为超级大国的前苏联,实现了经

6.面向21世纪的世界炼油工业 篇六

――使大众数学成为现实

提要:文章分析了未来社会对公民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比较了世界发达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总结了我国古代数学教育的历史传统,讨论了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大众数学意义的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思路,并探讨了中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的设计、编写与实验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普遍面临着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一方面,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社会越来越依赖于数学,每个人要掌握更多的数学,才能比较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另一方面,现代数学越来越只能为少数人所掌握。我们认为,正是这一难题构成了现代数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与此同时,我国的现行数学教育体制还出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现行中小学数学内容,不少方面学生掌握不了,而且学了没用,但考试指挥棒迫使他们非学不可;而很多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智力价值的`内容,却又学不到。这一现象集中反映了我国现行数学教育体制的弊端,说明当前我国的数学教育状况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必须寻求新的教育改革思路。几年来的研究表明,解决上述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用大众数学的思想改造传统的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社会的到来,数学越来越表现得与人类的生存质量、社会的发展水平休戚相关。义务教育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接受适应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所必须的最基本的数学教育。我国古代的数学和数学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大众数学思想,对今天的数学教育实践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唯如此,数学才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数学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组成部分。“数学面向大众”、“数学产生于学生的数学实践”――这种意义上的数学教育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数学课程改革必须建立在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数学的现代发展、数学教育的人文背景以及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潜在能力的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试图通过构思21世纪初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框架,形成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其主要内容有:社会的未来发展对公民数学修养的需求分析;现代数学发展与数学教育改革;我国古代数学与数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对今天的启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比较研究;对我国现行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评价;形成大众数学意义下的现代数学教育思想;形成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学课程改革思路;探讨如何以大众数学思想改进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国内外比较专题实验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性预期模型”,形成数学教育的发展框架。理性预期模型是对考察对象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点上量或质的描述。大众数学是我们对21世纪初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状况的总体期望。

三、课题研

7.面向21世纪的世界炼油工业 篇七

究》课题

阶段实施计划

(2001年9月――2001年12月)

绿园区正阳小学

《面向21世纪培训创新型教师的理论

与实践研究》课题

阶段实施计划

一、目的和任务: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靠人才、靠教育、靠创新型的教师,教师应具有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因此本阶段重点研究培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培养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创教学新模式。

二、具体要求:

1、确立现代教学观念,为教师教学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2、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从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入手,创备课新方式,把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放在钻研教材上,重点放在研究学生上,成为创造性的劳动基础。

创教学新模式、教学新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出发点,采取各种方法,将自己的创造性体现于课堂。

创评课新模式,把每周年组的开放课定为诊断性评价,重在商讨如何更有创意。

3、推动“青蓝工程”的实施。

4、教研与科研相结合,以教研促科研,科研促教改,落在课堂上。

5、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集体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每期要求有2万字的自学笔记。

6、进行学习理论、改变教学观念研讨和创教学新模式研讨。

8.面向21世纪的世界炼油工业 篇八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旨意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历史的实践告诉人们,人的素质高低主要是在人的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中小学阶段是人的全面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古人云“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多年来的中国教育,虽然迟迟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但众多的教育精英都在努力地寻找一条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结构模式。其中“面向21世纪素质教育‘审美型’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一九九七年七月我校被市区定为此模式教学试点校,一年来在省,市,区有关领导的指导下,实验已具雏形,下面就我校实施“审美型”教学模式设计情况做以说明。

一、模式特点。

“审美型”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品质,即个体通过审美教育而逐渐形成以感受美,监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核心的审美能力与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审美观等品质。“审美型”教学模式就是基于这一目的而设计的。它的特点:

1、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灵活多样的特性和不受视觉影响的审美特征。以“听”引起学生对审美形象的注意。

2、在审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已变成了审美指导和审美形象的化身。在整个模式教学中,突出了教师以审美的引导和自己的审美形象展示的地位。

3、突出了音乐技能教学的主渠道,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是“唱歌”教学的这一旧模式。

4、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知美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再现美,这是“审美型”教学模式的最大特征。

5、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音乐是艺术中最能体现美的一种形式。“审美型”教学突出了培养,塑造学生监赏美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协调地发展服务。

二、理论依据,

1、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

2、依据国务院《关于%26lt;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6gt;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的美育(包括音乐,美术和劳作等)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应切实加强。”

3、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知识。即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活动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是教育的关键期和形成个性的最佳期;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音乐审美型教学依据这一客观规律。

4、依据小学音乐教育的理论,小学音乐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审美教育的途径之一。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之一便是“小学音乐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小学音乐教育要适应新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人才素质的要求,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监赏美,表现美,评价美的能力。

5、依据从《小学音乐课教学大纲》。音乐新大纲充分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大纲》明确规定,音乐课教学目的“培养审美情趣”,强调音乐艺术美的熏陶。

三、模式的操作程序。

教学是种精湛的艺术,即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而进行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一种科学,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的科学逻辑规律以及教学过程本身的各种规律来进行的。本模式教学的实验以突出审美为核心,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美的形象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艺术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这种活动总是与情感密切相连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只有融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成为一定的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才能成为教学的积极因素。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而知,学生是在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推动下开始感受,思考和体验的,因此,课的开始就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正迁移状态,激起对课的内容的企盼和渴望,从而陶醉在艺术教育之中,“审美型”教学模式实验中,我们抓住了课前这一环节,着重以美入手,按教材的要求,情境导入,也就是说,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将它带入美的旋律之中。具体做法:a,伴着优美的音步,随教师做行进间的律动;b,在教师琴声的伴奏下做有节奏的动作,美滋滋地走进去;c,边听乐曲边欣赏教师那亲切的教悔,步入课堂,进入快乐而轻松的学习之中。这样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再次领悟音乐的美。

综合技能的训练目的在于对已学过的教材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使教师了解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责任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把复习,检查和加深扩大知识面的工作放在一齐来进行。教师要善于将枯燥的发声练习和新谱解难练习融进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感受到美,领悟音乐的内涵,巩固旧知识发现新技能。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示范法,指导法去学习,体会,歌唱姿势的美,呼吸发声的技巧美,咬字,吐字的形象美,将这一连串的音乐美,展现给学生,使之在训练中去再现。这些有目的,有计划,由浅入深的辅导,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使学生做到歌唱时姿势优美,呼吸正确,发声自然,圆润,咬字吐字清晰。

这一环节的主要内容是为承上启下服务的,提示主旨,引出思路,温故知新,由此用彼,为整个课堂定音定调。渲染和制造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学习心理气氛。力求缩短新知识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新奇,激动,兴奋的情绪和跃跃欲试的心态,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去感受美,体会美。

3、以情传知,使学生在感知美的内涵的同时,达到监赏美的.目的。

审美感受力就是审美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协调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及个体对审美对象完整地把握和领悟而产生的愉悦。音乐新知教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新技能,也就是让学生完整地把握和领悟音乐形象。

传授新知从导入新课开始。如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生发探究新内容的兴趣,因此设计导语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样达到激情的目的。例如《拍皮球》一课,就以新奇为主,利用自录电视片导入,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学生下课拍皮球的游戏场景,把学生带到了那欢乐的场面之中,个个跃跃欲试,急不可待地想去拍皮球,教师抓停顿 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课教学。

接下来便是学习新知识。每一首歌都有确定的主题和内涵,收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对歌曲内涵的理解就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深究歌曲内涵,对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细致地描述,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教育意义和基本情绪。例如讲授《拍皮球》一课,教师在充分讲解之后,出示三个人物情绪,让学生任定其一,这一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他们主动地发表见解,表达自己的感知结果,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学多为感知教材。感受美的内涵以达到鉴赏美的目的。而设计的范筹是主要的新课的教法。教师的范唱是运用歌声的表现形成,把儿童吸引到新的意境中去。教师的影响力十分重要。仪表,语言,声音都会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理解和模仿,从而让学生在视听的基础上“模唱”。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体会形象美,表现形象美的关键。为了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去感染和教育学生,陶冶他们的品格,丰富他们的感情,我们采用了范唱,讨论,练唱(分组练唱,独唱,合唱),利用乐器伴唱,欣赏等教学方法,并适时机,恰如其分地融合范唱,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难点。讨论的设计是为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儿童对歌曲的文字形象和音乐形象,积极的思维活动。谈论自己对歌曲的初步印象和认识,并能区分哪些是美的,那些是丑的,怎样地吸收与批判。练唱也是对歌曲的再创造过程。教师采用各种方式的教学,激起儿童情感的共鸣,以便学生演唱时的艺术再创造。并对歌曲中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以及拍节,调式,调性,情绪的各种变化进行重点很好地把握,从而去感受音乐形象。欣赏是为了更好地体会那些美好的形象。利用乐器伴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情绪,帮助学生掌握旋律中的节奏,音高,丰富演唱效果,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4、游戏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

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象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在审美感受致力的形成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低年级的儿童识字不多,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善于表现自己,表现欲望极强,音乐审美型教学根据这一特点,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歌表演。使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通过自己的创造表现出来。音乐活动,音乐形象的再创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练习手段。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启发诱导到位,设计组织好游戏活动,充分唤起审美主体的想象,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学生即兴表演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不拘一格,尽情表演,当然也要强调,遵守规则,使课堂活泼有余,严肃认真。

四、模式操作策略。

音乐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校教育重国阵地它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学校党政领导管理的科学化。音乐教育的基地是教学设备及条件。为了搞好这项实验,我校领导首先解决了场地(两个音乐教室)器材,(钢琴一架,电子钢琴,音乐教学板,vcd,打击乐,电子琴),为实施实验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领导定期听课指导,解决教师疑难,领导的重视,促进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只有教才能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他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和极高的专业素质,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校支持教师的在岗学习和培训,并积极聘请市区教研员给予指导,使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9.面向21世纪的世界炼油工业 篇九

一种新型导论逻辑教科书及其启示--再论面向21世纪的导论逻辑教科书

建构21世纪逻辑教学体系和内容的重要一环是创作新的导论逻辑教科书.然而,最近出现的导论逻辑教科书仍未脱离旧式教科书的窠臼.其主要问题是,没有对导论逻辑教科书的功能予以准确的定位;也没有明确地认识到,它只有阐发与形式化逻辑不同的关于论证或论辩的理论,才能获得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同时,只有以日常论证为核心,才能将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较好地结合起来,避免教材内部的`理论冲突.约翰.沃兹等的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很值得我们借鉴.

作 者:武宏志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政法系,陕西,延安,716000刊 名: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224(1)分类号:B81-06 B819关键词:导论逻辑 形式逻辑 非形式逻辑 批判性思维 谬误 日常论辩 日常推理

10.面向21世纪的世界炼油工业 篇十

新加坡“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的建构及启示

作者:张晓琳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7期

[摘要]新加坡“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以“3-3-3蓝图”为战略目标,在战略实施中保持三维伙伴关系,强调以21世纪的学生为工作核心,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使整个模式处于动态发展中,密切顺应时代要求,培养一流的教师。这些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教师教育 新加坡 面向21世纪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07-01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提出了一份“新加坡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的报告,指明了2007~2012年的教师教育战略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提出一整套面向21世纪的教师教育模式。

一、“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简介

(一)战略目标

“3-3-3蓝图”是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2007年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三个“3”分别代表3个支柱:满足参与方(包括教育部、国立教育学院、各级各类学校中的教育决策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中的有关人员等)的需要,赢得国际认可,影响国际教育同仁;3个核心战略领域:教学、研究和法人支持;3个保证成功的因素:责任、卓越和关系,即参与方各有分工、各司其职,追求高质量,形成互利互惠的伙伴关系。

(二)战略实施

保持独特的三维(国立教育学院、教育部和学校)伙伴关系;国立教育学院在教育部政策的保障下,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支持配合下,采用“以课堂为基础的课程,以学校为基础的实践”的,以大学为依托的教师教育模式,通过师范生在课堂和学校中学习、实习、实践和体验,促进师范生从大学校园学习向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教学的转变。

强调以21世纪的学生为工作核心。21世纪的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教育必须确保教师提供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语言、数学、情感和勤奋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够在早期发展良知;必须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行动和学术潜力,掌握必要的技能,学会独立;在确立人生理想和目标时,学生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合作;帮助学生实现学术、政府和社会的期望。

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过去的岗前教师教育的课程系统模式,即“理论—实践课程系统”的基础上,要求规范教师学历、学位制度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构建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要求教师加强学科教学知识,加强对所教学科的本质的理解,加强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加强对课程设计、提问和反馈的基本原则的哲学理解,等等。

(三)反思调整

“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前景进行必要的反思和调整,调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应具备三种价值观: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身份认同感、服务于专业和社会。教师应具备专业的教师技能:专业实践能力、领导和管理能力、个人效力。

教师应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反思、行动研究、学校合作式导师、体验式学习、以学校为基础的研究、短期调任、实习、见习,以及将课堂搬进大学中的咨询项目等等都是加强理论和实践联系的途径。

二、启示

新加坡“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是顺应时代要求而提出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计划,尽管该计划的实施还在进行中,各参与方还在试行、反思、调整,还存在许多需要商榷和改进的地方,但它仍能给我国的教师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新加坡这一模式的最大亮点在于它不是一个纯理论的大政方针、宏观路线的制定,而是根据战略目标的要求详细阐述了其战略实施,实施有必须围绕的中心,也有各参与方的职权关系,更有具体方法的举例和论证,这就避免了政策空洞,让执行者不知所措,进而容易曲解原意的通病。

另外,在实施到中期时,主要责任方,即国立教育学院勇敢地提出应该及时暂停计划的实施,进行反思和调整,及时发现并纠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保证计划能尽可能圆满地达到目标。

最后,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不足也是我国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提出的相应途径,积极探索开发出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娴熟实践本领的专业型教师。

教师教育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随着新加坡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也将不断发展。新加坡是一个人口资源有限、自然资源贫乏的小岛国。它要在世界经济中立于不败

之地,就必须能向世界提供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服务。提供这一切都必须靠一流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依赖高素质的教师,所以教师教育的发展就是这一切发展的关键。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是振兴国家的惟一正确的道路。“科教兴国”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提高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新加坡经验对我们的启示意义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上一篇:澳洲亚太瑜伽教练培训学院下一篇:人才行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