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

2024-09-24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14篇)

1.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 篇一

上好单元总结课,培养地理综合能力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探索

构建激励、互动、创新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以师生互动为突出特征,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终极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就模式的基本特征、教学策略、教学程序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激励机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激励、互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其意图是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有不竭的动力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将激励机制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情绪振奋,对知识的渴求、期待情感保持恒定;使学生非智力因素(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情感意志)与智力因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想象力)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的激励方式有:

1?学习目标激励

运用目标激励是在教师提供基本事实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迫切需要之时,由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使目标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目标确立过程的这种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变化过程是教师把教学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的全过程。运用目标激励可以使整个学习过程从一开始就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完成目标,使学习的过程由“我要学”向“我会学”转化。

2?巧用导入激励

导入的过程,是切入目标的过程,其意图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动机,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导入的方式有:总结复习式、承上启下式、建立联系式、激疑设问式、启发思考式、渲染气氛式、调动情感式、运用媒体式、激发兴趣式。教师要依据学科特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导入方式。导入方式的选择要立足于激励,使学习者尽快进入学习最佳状态。

3?运用媒体激励

教学媒体引入课堂,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使左右脑和谐运行,同步发展。教学媒体运用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动态的观察、操作、思考,概括、领悟知识产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激励。另外,在练习中运用卡片、实物等交换进行激励,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媒体的选用要遵循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原则,要注意媒体运用的科学性、目的性。

4?组织竞争激励

竞争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超过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具体表现是:期待自己在知识、能力水平上超越别的同学。运用竞争心理进行竞争激励,会使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在欲罢不能中,表现得异常活跃,产生最佳学习效果。选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是进行竞争激励的有效方法。如教师的激励、评价性语言,暗示信任的目光,启发性动作、手势等都能激活学生的竞争心理。

5?正面评价激励

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是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一个学生在课堂中多次受到负面评价,就会形成胆怯退缩心理,不敢积极

[1][2][3][4]

★ 教学视导总结范文

★ 教学视导反馈主持词

★ 物理视导教学反思

★ 参加高中英语教学视导心得体会

★ 教育视导员优秀个人总结

★ 视导员个人工作总结

★ 视导员工作总结个人

★ 八年级数学上学期视导教学反思

★ 物理学科教学总结

★ 体育教师学科教学总结

2.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 篇二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不仅如此, 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起到引导, 强化, 甚至是灯塔的作用。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他才会主动去学, 才能自主去学, 才能将学习当做快乐的事情来做。总之, 良好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

然而, 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很多种, 比如, 以新激发兴趣, 以奇激发学生兴趣等等, 至于采取哪种激趣方法, 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等实际情况。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激趣方法和手段, 创设情境, 就是创设一种场景, 让学生进入这个场景之中, 进去之后思考根据这个场景设计的问题。比如:在讲解“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时, 可以先看一段视频, 这段视频就是各个地方的雾霾天气, 看完之后让学生谈谈认识, 分析雾霾形成的原因, 并让学生总结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通过这样场景的设定, 学生注意力就会集中在那一个方面, 更易于产生探究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 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地理课程的教学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 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在现在功利化的今天, 学校, 教师, 学生甚至家长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 至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被忽略。这也是造成现在学生厌学的一个原因, 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这些东西距离自己太远。基于此, 在进行地理教学时, 我们要从生活实际出发, 着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也就是让学生具有一种对问题不断思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每个人对社会和世界都有好奇的心理, 也都有一种探究欲望,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好奇心理, 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上需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求知欲才会表现出来。

学会质疑, 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意识主要来源于质疑, 只有善于质疑, 才会自主解决问题。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 要让学生不要迷恋老师, 不要迷恋教材, 更不要迷恋答案, 要让他们学会质疑, 善于质疑。实践表明, 在学习中, 只有会质疑的学生才会更有发展。

三、拓宽学生的探究路径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但又不局限于课堂教学, 教师要围绕教材展开, 但是也要高于教材, 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更有必要拓宽培养的路径, 让学生充分发展, 个性成长。

1.以校本教材为途径, 拓展学生的探究路径。校本教材是国家课程的补充, 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 但有高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可以结合我校和本地的实际情况, 可以挖掘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素材。比如, 可以着重探究和分析我校所在地秀山, 这个地方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地下溶洞分布较为茂密等, 可以将此作为一节, 既拓宽了探究的路径, 学生也乐于学。

2.以课题研究为途径, 拓展学生的探究路径。在拓宽学生探究路径方面, 不仅限于利用校本课程, 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课题研究。每学期设定一个课题, 每人负责一个部分, 在期中需要汇报一次, 期末进行验收, 在此过程中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

由此可见,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课堂为中心,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拓宽学生的探究意识为途径,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落到实处, 才能确保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摘要: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立足新课改背景下提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是学生以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因此, 我们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 更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就是试图探究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以此推断地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印宝芳.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洋流”的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07 (13)

[2]孟成伟.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2008 (06)

[3]刘琳.地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5 (18)

[4]刘文溪.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认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 (03)

[5]吕娟, 魏世明, 林叶彬.“虚拟情境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24期

3.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 篇三

关键词: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位置 记忆

一、空间思维能力对学生地理课堂学习的作用分析

空间思维能力是一种普遍的思维能力,是所有人在任何背景下都或多或少具备的一种能力,空间思维由三大要素组成:空间概念、呈现工具以及推理过程,空间思维能力涉及到对空间意义的理解,利用空间的各种性质形成问题,寻找答案,并呈现解决方案。地理空间定位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地理区域的认识,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是高考地理的重要课题,地理事物诸要素和经济部门在一地区的特殊结合,形成了一地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区域特点。高考地理复习要求我们善于辨别地理的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的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应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去认识地理事物,反之任何一道地理试题均应先明确其地理位置,方能准确的进行地理事物分布、特点、成因和影响力的判断。学会地理思维,发展地理空间能力,提高地理科学研究能力。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空间想象能力不仅对学生现有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通过地理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地理思维,发展地理空间能力,提高地理科学研究能力。

二、高中地理课堂强化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中学地理教学由于长期过于强调地理知识的灌输,对于地理学科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观点等地理其他素养的培养不足,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地理基础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已成为其中心议题。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又成为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核心。学生在学习地理中,会读图、读懂图、能见文生图是必须学会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地理图形、图表,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地理技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是摆在地理基础教育界的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地理空间思维的规律和特点,突出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意识的培养,不仅是对学生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研析发现,几乎题题都有图,要求根据地图提供的地理事物提取出相关信息去解决地理问题。所有的地理事物最后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位置上来表述,因而较强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可以帮助考生快捷的提取有效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能力是高考文科地理解题的第一道门槛,也是文综的门槛,越过门槛,在高考中能获得更好的成绩,提高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能力还有助于提高高考地理试题成绩。

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核心。物体的空间特性(形状、大小、远近、深度、方向等)直接作用于视觉,触觉等器官,或者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和图形示意等形式间接作用于视觉、听觉等器官,经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而产生知觉,再通过想象这一心理过程,可以获得对直接客体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也可以获得语言描述或图形示意的间接客体在头脑中的再现形象,甚至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是以想象为核心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的熟练与准确程度,决定着人们认识物体空间特性的快慢和深浅程度。

三、高中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措施

1、强化学生记忆地图意識。较强的空间定位能力必须记地图,初始,学生看图、读图的地图意识并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复习中不时提醒学生看图,并指导看图的方法,引导一段时间后,注意提醒次数逐渐减少,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密切注意学生看图、读图情况,如:当讲到某矿产地、山脉、河流、交通线,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主动地去看地图,落实它们的空间位置,若学生不知道主动看图,说明学生地图意识弱,教师要及时提醒,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地图意识,如此有意识地坚持一段时间,使学生地图意识真正形成。在地图的记忆上我特别注意寻找兴趣点,为了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趣味记地图。例如在记忆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时,我就采用省区的象形轮廓记忆,青海是长着大眼睛(青海湖)长睫毛(布哈河)的小白兔,内蒙古是奔跑的哈巴狗,陕西是跪着作揖的明朝官员,黑龙江是向走向西方的大头恐龙,云南是走向东方的小头恐龙等,同时用彩色政区泡沫拼图让同学们进行拼图游戏,并进行拼图趣味竞赛,让同学们在快乐的游戏中记图。趣味记地图的效果显著,学生因兴趣而记忆深刻。为空间定位能力奠定了基础。

2、读图技巧的训练。地理图表有很强的兼容性和覆盖面,利用图表提供的背景材料是地理高考题常用手法,是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是地理题的特色和魅力所在,是高考题理想的切入口,也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高考地理题中地理事物分布区域的判断大多在地图上进行,高中生应养成“图图转换”“图文转换”“图表转换”和“文图转换”的地理学习习惯,善于借助地图进行形象思维分析、判断。对于图形转换能力的培养,主要着重于习题的训练,以及老师的板画讲解,学生的习惯绘制简单的地理图形,并通过多练习来加强和巩固。

3、填充图的训练。填充图训练的目的在于学生在空间位置上对地理事物的定位、了解。对填图、绘图提出明确的要求,例如:《南方地区》地图训练,教师先提出要求,学生通过看图,了解我国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范围,了解大致的经纬度位置范围,从而对南方地区进行经纬度位置范围控制,脑中形式一个空间范围,然后要求学生将地理事物分类:①河流湖泊。②主要的地形、地貌。③主要的聚居城市。④主要的矿产地、能源基地。⑤重要的地理分界线。⑥主要交通线。再将分类的地理事物填在图纸上,填注完毕,再回想一下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4.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 篇四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是地理思维逻辑中的一种思维方式。从研究意义上来说,它符合有关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也充分地体现了有关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在地理学科方面的文学素养,对于应对高考和日常教学有着较强的实践价值,同时也为高中地理教学中思维逻辑的运用提供服务。通过新课标的归纳法以及演绎法对高中地理课程进行简单分析,归纳出有关归纳、演绎法在范围和策略上的双向结论。

关键词:高中地理;归纳法;演绎法;教学

归纳法和演绎法都是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它们担任的主要责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归纳演绎法与地理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地理归纳演绎法这样新的地理思维方式。本文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对归纳法和演绎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一、在高中地理中有关归纳法的应用

要想将教学达到有效的提高,就必须运用一种学生都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运用归纳的方法来进行归纳学习,因为归纳法的学习比较符合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认知规律,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且,有关地理教材的很多内容本来就是运用归纳的方法说明的,特别是在基本的理论学习部分。就是说,归纳法也是有关教材编写的一种方式,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思路,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感知地球和宇宙的存在,并思考有何共同的性质特点,积极地引导并推理出有关天体的特征和概念。

二、有关地理演绎和归纳的教学意义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运用一些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形象思维,要形成具体的逻辑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能力。有关高中地理教学要将重点放在问题的分析及对地理的认识上,这将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演绎能力和归纳能力,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详细分析。归纳出有关的地理原理从而演绎出实际的案例,对人与地的关系进行深入性的认识和理解。

三、在归纳法中应注意到的一些问题

(一)可以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归纳

对于地理的教学目的就是因图识地,而这里的地是指实际的现象和相关的地理事物,而理是指相关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对于地理的学习,要尽量从地理的实际现象出发,进行逐一的归纳和概况。

(二)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灵活地运用归纳方法

对于那些地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学习归纳的方法。将地里知识进行透彻的分析,只有对有关事物进行深层的理解和分析,才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现象和事物,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三)对于学习条件的改变,创造性地归纳和总结

对于现代各种媒体的发展,特别是有关网络的普及,让我们更加有条件地将课程中可能出现的材料进行具体的分析且说明,这让学生对各个地区的实际现象与地理事物有了更详细的说明和了解,更加有利于对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有关地理演绎法的现状

通过对有关文献与书籍的分析和研究,我国对于地理的演绎法在实际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曾有专家认为在地理教学中的演绎法是学生对地理的本质与特征及实际的规律和原理的学习方法。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有四个主要的方面:首先,要对地理的原理和规律进行学习,然后要进行归纳和概括,形成具体的概念;再次要运用一般的原理和规律,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最后运用实际的规律去分析解决问题。主要在教学中强调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可以运用到的规律和逻辑的思维能力,来通过演绎的方法去推理解决问题。

五、演绎法在地理中存在的范围

(一)在有待解决的地理问题上,其思考的出发点是否为比较理性的知识

从地理的内容上来说,可以将内容划分为地理的分布和地理的演变以及地理的名称等方面。有关地理的理性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均处在一个较高的地位,因此,相对于有关感性的知识来说,较理性的知识更适合运用演绎法去进行分析解题。

(二)对于在逻辑学中运用的演绎法我们可以知道,演绎法是从一般情况到特殊问题进行的推理

对于地理演绎法是从原理的认识和地理的规律进行思维分析的方法。因此,在一些地理联系题中蕴藏着四海皆知的一般性法则,然后再加上题干中有很好的特殊情景,这时就可以运用推断演绎的方法进行解题。在地理解题中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法中比较常用的推理方式。

六、有关地理演绎法的特征

(一)地理演绎法具有“地理性”

首先,从地理演绎法的使用范围来看,大多数的地理知识较适合于地理演绎法。地理演绎法和其他科学的演绎法相比,在实际的逻辑上不是很严密,对于地理演绎法中主要是对于三段论的应用,但是其他的演绎推理形式在地理的解题运用中却比较少。

(二)地理演绎法具有“区域性”

在现代地理学的领域中,将综合性与区域性在地理学中视为两大特征。地理演绎法不是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适用,具有很强的区域性。

(三)地理演绎法在实际的适用范围中具有“局限性”

尽管将地理的理性知识视为地理演绎法适用范围上的研究,但是并不等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可以运用演绎的方法来进行解题分析。比如,在有关酸雨成因和全球变暖的问题上。虽然两者都可以划分到理性的范围之内,但是学生在学习该方面内容时只要直接掌握就可以了,根本没有必要进行演绎。

七、有关高中地理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相关总结

本文对高中地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一)地理推理能力在学科中广泛研究和应用

对于地理的推理能力在学科中是比较广泛研究和应用的,同时也取得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日前对于有关地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研究还不够深入。

(二)在地理的教学中,要培养高中生的实际推理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对地理实际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进行发展分析,并发现演绎法和归纳法是学习地理的最好方法。

(三)归于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归纳法和演绎法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在实际的教学中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是学习的有效手段。而对于老师来说,在地理中使用归纳演绎法要做到灵活地运用,从而真正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素质。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关的地理学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掌握,还要积极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培养有关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演绎和归纳的能力。这也是对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本文对地理归纳总结和演绎能力进行具体的阐述,通过对地理课程的解析而整理出演绎归纳的方法。本文对地理教学中存在的演绎归纳法做了有关介绍。总结出有关课程目标的演绎能力和归纳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从教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演绎思维和归纳的能力,同时也要对相应的结果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希望能给相关学者带来有益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沈伟,曲琳.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展望: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2]叶回玉.地理学科高中生运用演绎推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04).[3]刘倩.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对学生地理知识素养的培养作用及教材使用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4]刘曦.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教学衔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5]许青山.归纳与演绎 共性到个性:科技史复习个案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01).[6]陆勇.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2(06).[7]李黔怀.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D].贵州师范大学,2007.(作者单位 杭州市萧山区第十一高级中学)

5.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 篇五

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不能形成正确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考试答题没有思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培养开拓性、创造性的人才出力,这样才符合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是急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以下就谈谈我在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结合生活,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所学地理知识与地理原理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和问题,可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天气预报、旱涝灾情、环境污染、交通运输……在地理教学中,联系这些生活实际,尤其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并运用地理科学知识加以解释,是增加中学地理教学感染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关心认识社会和环境、改造利用社会和环境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最佳手段。

二、引经据典,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1、将古诗文、歌词、成语等与地理现象相联系,提高地理学习的趣味性,以促进对地理知识的内化和掌握,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的目的。例如我在复习热力环流时,用“山雨欲来风满楼”“巴山夜雨涨秋池”与谷风和山风相联系,四川盆地为何晚上多夜雨,引起学生思考,盆地夜晚降温慢,导致气流上升,解释山风。学习气候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与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相联系,通过这两句诗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降低0.6摄氏度,及海拔高低引起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这些地理知识。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解释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们知道,这里的春风是指夏季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用“大江东去浪淘尽”、“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解释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引出方向和风向的复习;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与水循环相联系,这句话在地理学上正确吗?同学们通过看书讨论,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但是通过海陆间循环,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和水汽输送及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强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

蕴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比比皆是,如果在地理课堂中恰当的加以应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以很直观的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分析地

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揭示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相联系;“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的歌词与东亚的季风气候相联系;“沧海桑田”与地壳运动的联系、“风雨交加”与冷锋过境时天气的联系、“星移斗转”与地球运动的联系、“滴水穿石”与流水侵蚀作用的联系……将冰冷的、枯燥的知识用动听的、优美的文学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体验知识的音、像、声、画,学生学习起来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记忆效果奇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注重引入典型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在洋流一节中,我引入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撞到来自北极的冰山沉没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四月会撞到冰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哥伦布两次到美洲: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用了37天,第二次沿着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仅用22天,你能解释其中原因吗?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为何都是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俄罗斯在北极圈内的港口——摩尔曼斯克为何冬季不冻?2002年装载着7.7万吨燃料油的“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北部海域漏油,法国、荷兰等国为何要引起恐慌?世界四大著名渔场的成因跟洋流有怎样的关系?通过教师适当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讨论探究,问题得到一一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记忆深

刻。

在人口迁移一节中,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知识,将地理和历史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的兴趣。在学习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时,按照原始社会采集渔猎时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化阶段分析这种阶段性影响。岛屿对人类的影响中要结合当前的中日钓鱼岛争端,理解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开发的范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学习寒潮一节时,介绍拿破仑和希特勒两次进攻俄罗斯(苏联)均在莫斯科城下铩羽而归,除了人为原因外,遭遇寒潮的侵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习鲁尔区一节时,课前补充鲁尔区的背景,它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机,本身煤炭资源丰富,但是铁矿较少,所以普鲁士打败法国后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法国的铁矿。

因为地理学科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又有社会科学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也很多。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综合、升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巧妙引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

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因此,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巧妙的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引领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一节中,我首先交给学生分析本节内容的结构,黄土高原的核心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解决这个问题,该区域就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分析这个问题时,首先从区域背景条件入手,分为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水文、土壤、地形等(即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人为因素主要是破坏植被。之后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从当地的危害和对下游的危害讲起,最后分析治理措施,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核心,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让学生按照这个结构看书、归纳、总结。掌握整个分析思路后,引入生活实际,尝试解决江南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促进知识的迁移,课后出示西北地区荒漠化、亚马孙热带雨林破坏、湖泊面积缩小的资料,学生按照所学知识,解决该地区的生态破坏问题。

在三大自然区一节中,我首先以东部季风区为例,引导学生回忆自然地理知识,复习东部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文(降水较多,多外流河)、植被(森

林草原)、土壤肥沃、地形(平原丘陵为主),这样的自然条件导致东部地区区域发展与其他两个区域截然不同,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交通便利。随后按照这个结构让学生自己总结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大陆性气候,干旱、高原盆地为主,多内流河,草原荒漠为主,土壤贫瘠,导致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可以发展灌溉农业,交通不便)和青藏高寒区(高寒气候,冰川广布,高寒草甸荒漠,地势高原为主,土壤贫瘠,畜牧业为主,可以发展河谷农业,交通不便)。通过三大自然区自然要素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区域之间比较差异的方法。按照这个方法逐渐缩小对比的范围,比较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即南北方的差异。南北方自然条件的差异又导致南北方农业、交通、民居、文化、工业都不一样。

复习工业与区域发展时,我将工业区归纳为三种,以鲁尔区为代表的重工业区,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区,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分析每种工业的形成条件(市场、原料、燃料、交通、环境、劳动力素质和成本、政策、地价)等,产生的问题,解决措施。迁移到东北老工业区振兴,产业转移的问题。复习区域农业发展时,我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包括自然条件(从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的角度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地价、政策等)发展的农业类型,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迁移到江南丘陵发展的立体农业。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启发学生

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才能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一堂课不仅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而且还要使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体验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发展自我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地理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光阔乡土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6.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 篇六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于2006年秋季在浙江省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高中地理新课

程理念的落实是一渐进的过程。地理新课程地图教学对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观点的培养至关重要。地理新课程标准、会考标准及高考考纲中都有明确的读图能力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个别访谈、教师间的交流等方法发现,在地理教学中没有正真发挥地图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地图的编制不科学,教师利用教学用图引导教学的策略值得探讨,地图教学资源不够完善,学生利用地图自主学习的能力尚有不足,通过地图教学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潜力巨大。在实际教学中要以新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重视体现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要明确地理图像在地图教学中的地位、偿试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地理图像、不同学生的和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有效结合;要加强教学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做到资源共享,推广成功的地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具体措施是在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等层面对影响地图教学有效性因子进行改进,通过有效地图教学确保地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关健词]新课程地图教学读图能力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在全国已平稳实施。然而新理念的落实,从理论到教育实践,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对于地理学科的教学,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贯彻新的理念,特别是在地图教学中在继承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改变过去一些落后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理念指导地图教学,以新教材观、新师生观来进行教学定位,以提高地理地图教学的有效性,是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与评价对读图能力的要求

1.地理新课标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要求

[1]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有这样的要求:“学

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在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5要求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优化地理教学。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可仍以教科书中的地理图像、地图册为主要媒介等方法帮助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需要的地理信息,并学会应用”。活动建议:用电子地图查询信息等。

2.新教材中地理教学用图的地位

地理教学媒体可分为语言符号媒体和非语言符号媒体。地理教学最常用的非语言教学媒体之一是地理教学用图。198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R·W·斯佩里和他的同事发现对空间的认知能力与对复杂事物的理解能力方面右脑优于左脑,文字不能清楚地表达空间的概念,地图以图像形式巨大的信息量,决定了其在开发右脑,挖掘学生潜力中不可替代的作用[2]。下面是新课程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各地理图像的运用情况统计(见表1):

表1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模块插图使用统计表

模块

必修Ⅰ

必修Ⅱ

必修Ⅲ 地理分布图 23 14 36 示意图 40 17 7 图片 42 51 56 统计图 9 7 9 关系图 5 5 11 表格资料 4 10 2

可见,地理图表的运用,在教科书在占很大的篇幅,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与表述的限制,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地图,即地理分布图,以其空间性、直观性、简约性让人易于识别和记忆。这类地图的大量呈现,是地理教科书的显著特点,是地理板图的主体,是地理事象分布教学的重要手段。

3.国内外地图教学状况及趋势

(1)美国地理地图教学

20世纪末,美国的地理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1993年,美国签署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ct),以法律形式将地理学科指定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提出了“2000年所有美国学生都要具备运用地理学的能力”。1994年颁布的《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Geography for Life: 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1994)是美国地理教育史上纲领性文件,体现了地理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教育理念[3]。《美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地理教育,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使用地图,用空间的观点来获取、处理及表达信息。

(2)香港高中地理的教学用图

[4]彭晓风通过对人教版2001版高中《地理》(下册)与香港文达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的《新地理》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教材都注重图文结合、学练结合。人教版和文达版的地理教材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图像,这些图像生动直观,信息量大,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创造等各方面的能力。从数量上看,文达版教材的图像总量要高于人教版教材。在表述形式上文达版教材的语言很生活化,图像系统很丰富,照片种类很多,质量很高。多样化的表述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澳大利亚教材教学用图

谢辉[5]等通过对国外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地理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识技能和社会技能,即运用地理资料(如地图、图表、统计数据等)阐明和发现地理问题,进行逻辑思维,从而提高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4.高中阶段地图教学现状

从调查统计的资料及对不同年级一些学生、教师的访谈,发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对教学用图不够重视的情况,一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去引导学生用图;二是学生没有用图的习惯和兴趣;三是基于一种惰性,学生懒得看图和翻图;四是对读图的能力培养认识不足。这种情况越是低年级就越明显,这也是基于读图能力及基础不同,对地理课程的重视程度的不同的缘故。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地理很感兴趣,特别是对地图册及课本中教学用图,通过看图识图,极大的丰富了他们的地理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了探究、丰富了情感。

二、影响地图教学有效性及读图能力提升的因素

1.中学地理教学地图运用上的困惑

我国现行的中学教育中,地图教育主要在地理课程中。通过多方调查了解,现阶段地图教学中面临的实际状况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地理图表的运用重视程度不够,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等方面能力的意识不强、对现有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师绘图、多媒体运用等教学技能有待加强,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现代教育理念存在欠缺。对地图不感受兴趣的学生较为普遍,学生读图能力困难较大,75.33%的学生对自己的读图能力信心不足。学校地图教学资源不足、师生用图观念较淡薄、教师教学水平有限,方法陈旧、教学用图与生活联系少、学生缺乏实践和应用等直接影响了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的提高。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没有很好发挥地理图像在地理教学中的功用和价值,也难以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新课程高中地理教材中教学用图的诸多缺陷及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比发现,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教学用图的选择上虽有明显变化,如地理图表的在教科书中占的篇幅有较大增长,弥补了文字资料的不足与表述的限制,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在图片色彩的处理、教学用图的选择、与正文的搭配、版面的设计处理等方面有待完善;地图反映的内容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缺乏亲切感而且不能很好地反映我国社会发展,缺乏现实性和时代性;教学地图册不能及时反映最新信息,地图类型单

一、呆板,与课本、生活联系不密切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挥,也不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材中的地图以行政区域图、自然地理图及原理图为主,缺乏乡土地图及实用性,无法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由于这些原因,造成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地图的意识淡薄,读图能力

差,难以对教学地图进行分析综合等,影响了地图素养的养成。

3.影响到学生读图能力发展的因素

从上面的统计资料显示,影响学生读图能力的发展的因素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1)学生自身有关的原因。如个体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程度,会影响其投入本学科的时间和精力;个体对读图方法的运用与撑握程度;个体的识记方法与水平;个体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个体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个体所拥有的学习资源等。

(2)教师因素。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教师对各种地图教学资源的运用,教学的组织与教学策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要求等。

(3)地图教学资源的及其质量的高低。如教学用图不典型、不科学或不具代表性,与文字材料配合不好;使阅读和使用地图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巩固等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发挥。如教学条件与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教学方法陈旧、组织形式不恰当;有些地理教学用图与生活联系少;学生缺乏实践和应用;教学用图不典型、不科学或不具代表性,与文字材料配合不好;使阅读和使用地图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巩固等等因素,直接影响了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三、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的地图教学策略

为提高地图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升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可在以下层面加以改进:

1.学生层面:重视学习方法与技能的灵活运用

(1)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地、及时地去学习,善于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要求学生善于利用家庭、同学、老师、媒体等渠道帮助自己学习,在共同学习中获得快乐与进步。

(2)善于充分利用各种地图学习资源

地图教学资源一方面来自学校,另一方面来自社区。如社区中的地形地貌、气候河流、经济发展等自然人文资源都可为我所用,让它发挥出最大效能。

(3)善于在教学用图中探究与发现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探究教学用图中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原理,学会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教学用图相结合,实现地图教学的能力提升效果。

(4)学会灵活的识图方法

对不同地理图像的识别与记忆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地理分布图中地理事物的记忆识记可采用的方法有:网络识记、归类识记、规律识记、形象识记、对比识记等。

(5)使地图学习与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相结合在地图学习中,要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结合自己原有的生活体验,不过分钻研繁、难、偏的地理图像,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6)要偿试动手画图或制作地理模型、学习用具等

实践操作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地理学习中通过画图,自制模型等不但能使已学知识得到巩固,而且能在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知识的运用。

(7)重视学习过程的参与和经验的积累

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态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在地图学习中,要重视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习充满活力,不断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从而改进学习方式方法,使自己的学习不断进步。

2.教师:合理运用地图有效教学策略

不同地理图像、教学媒体运用应采用不同的策略 [6]:

(1)地图、图表的运用策略:①选图恰当,紧扣主题②图表配合,简明扼要③选择制作规范的地图。地图、图表的展示要求:①要注意采光条件②图幅大小适当,突出重点③悬挂方法得当,利于教学④把握好展示时机。

(2)地理景观图的运用:注意要典型性、生动性、针对性、对比性,展示时一要注意数量,二要掌握出示时间,三要突出观看重点。

(3)地理板图、板画的运用:简化原图、突出要点;展示过程、变静为动;启发诱导、发展智力。

(4)幻灯、投影的使用:目的明确——辅助教学、不宜过多;关联性强——表现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适时演示——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教师主导——观看时教师进行有效指导、明确重点;操作熟练。

(5)地理专用教室的运用:关注最新的教育媒体技术进展,及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如制作网络课件、处理一般图像等

20世纪80年代,结合认知心理学理论,Dreyfus和Berliner等很多学者在研究中将教师专业成长分为五个阶段:新手阶段、高级新手阶段、胜任阶段、熟练阶段和专家阶段[7],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经历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进步,超越自我,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地理教师要把各种要求内化到自己教育教学之中,积极开拓进取,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艺术素养与教学风格。在地图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各种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

3.学校:积极建设地理课程资源库

针对现行学校开展地图教学难度较大的现状,不同学校及教师应努力完善地图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直接参与与感知的机会,为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具体内容如:

1、传统装备

2、电教媒体

3、多媒体技术

4、地图教学资源

5、地理实习场所等。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与学生的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所必备的内容。

综合上述分析,要提高地图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有明确的新课程理念。没有新的课程理念作指导,就没有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材观,就不会有新理念下的地图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要努力改善自身的教育素质和教学技能,重视研究学生与教材,积极探究适合教师、学生、教材的地图教学方法。其次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让课程走近学生,通过情境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研究从现代教育技术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四是要使地图教学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实践,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读图技能。五是要不断改善学校的教学件,不断积累和更新各种地图教学资源,为一线教学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六是要加强教学交流与合作,在教学中做到资源共享,推广成功的地图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

出版社,2003.11.[2]刘桂侠,张效国.地图—凸显地理学科特色与开发右脑的切入点[J].地理教育,2007,(2):

7.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 篇七

一、借助地图创建问题情境

地图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最为直观的作用便是能够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高中地理课程中不乏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 这些知识光是凭借教师的口头讲述不仅难于透彻地被大家理解与吸收, 还很容易让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与乏味。地图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 借助地图不仅能够清晰而直观地让某些知识点得以呈现, 地图还能够很好地让这些知识变得丰富起来。不仅如此, 在地图的辅助下还可以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在地图的引导下提出一些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不仅是对于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验, 也能够丰富课堂教学。

在讲到“北美洲”的相关内容时, 老师可以首先自备一幅北美洲详细的地形图挂在黑板十分显眼的位置上。在地图刚被挂上的时候, 学生们的好奇心已经被充分引发, 老师可以以此为契机灵活地向学生们提问, 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铺垫。可以让学生们思考“有哪些国家是在北美洲”、“有谁知道北美洲地处哪一些大洋、大洲之间”这类问题, 学生们如果一时回答不出来, 教师可以引导大家从地图上找答案。学生们的思维此时此刻就会不知不觉地跟上老师的节奏, 积极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借助地图不仅能够非常有效地进行情境创设, 很多时候地图也能够为教学进行有效铺垫。在地图的辅助作用下不仅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导入, 也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在活跃的思维下对于知识的理解及吸收效率也会更高。

二、借助地图对比引发学生质疑

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在于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 它也能够不断引导学生们掌握更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角度。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 引发学生们的质疑很重要, 这也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全面锻炼。很多时候, 教师习惯以传统的模式展开教学, 教师进行知识的讲授, 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慢慢实现对于教学内容的吸收。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问题, 然而, 如果能够创新教学模式, 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会很有帮助。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质疑, 可以创设一些和学生们的思维体系存在冲突的问题来活跃大家的思维, 引发学生们的思考探究。这不仅是对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一种发展与锻炼, 这也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

在讲到“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课时, 教师可以首先选取几张珠三角不同时期的城市分布地图让学生们进行对比, 提问:“珠三角在不同时期它的城市分布有什么区别?”“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呢?”“由此同学们可以总结出城市化的总体进程么?”循序渐进地将讲课的内容引到这节课的主题上去, 学生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 并且逐渐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最初看见这几幅不同的图片时所产生的一些疑惑。这样一来, 学生们不仅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 对于最初看到这几幅图时的疑问也能够得到解决。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 也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提升。

三、借助地图转换激发学生疑问

想要更好地借助地图来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 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不同的看法, 这些都是学生思维的体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十分沉默, 对于课堂的参与也不够积极, 这些现象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化。教师可以借助地图来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在地图的引导下鼓励学生提问。这既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 也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和学生们探讨“等高线”时, 教师可以充分让地图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教师在对于某个特定区域展开讲解时, 可以给学生们呈现这个区域的电子版的等高线地图, 通过不断转换地图中等高线的走向或者是等高线的距离, 来让学生们判断这个地区是高原、山地、平原、盆地或者是断崖。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 学生在刚开始存在的很多疑问也逐渐被化解, 教学刚开始时不少学生提出的疑问都自己在地图的对比中找到了答案。由此不难看出, 地图对比的教学不仅是解决学生们疑问的好办法, 同时也是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对学生们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有重要的意义。地图的运用方式还有很多, 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征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8.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 篇八

关键词:能力培养; 高中地理; 教育教学

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不要忽略对综合能力的教育与培养,例如实践操作的能力,互动交流的能力及其研究的能力,通过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进行适度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并积累地理知识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建立特定教学情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尽可能的多运用交流合作的形式开展课题,自主研究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深入生活实际,感受知识源于生活,获得社会实践能力在开放式学习生活中培养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

一、 培育学生动手及其实践能力

给学生课余的时间安排地理实践活动,开展与高中地理相关的课题研究,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一个充分的补充,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在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之前,准备工作需要由学生亲身参,将方案设计作为伊伽开始,依次进行深入的工作,活动的实施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最后的整理工作的安排都要作出一个合理的方案,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实践,与在进行地理课外活动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自然灾害,在进行自我保护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素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理这一门学科的认识和学习它的兴趣,在学生形成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同时动手能力随之提高。深入大自然的学生们对探索的每一个对象都十分的感兴趣,这时候地理教师就应带领学生以客观的角度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总结结论。遇到较为困难的问题时地理教师可以站出来指挥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认真观察,给学生留足时间思考,提供对应的地理知识原理启发学生,在结合现实事物之后给学生一种地理知识看得见也摸得着的感受,让学生彻底的了解地理,认识深刻。比如,学习上册的高中地理时,以生物和土壤为例,即可有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地理课外活动,以不同的土壤标本进行不同层次的实验,在条件支持的同时还可以对土壤做一个更深层次的实验分析,探索其中的成分。并作出记录和进行总结。这一过程有效的培育了学生动手以及实践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观察能力

当新鲜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时除了好奇之外,更多的是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设计出与生活贴切的方案,使学生找到探索方向,树立自信,大胆的进行问题研究,合理的运用地理知识,枯燥的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精彩刺激的探索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最重要的是知识与能力同时进行传授。概括总结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通过学生对课本以及课本之外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地探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当地的真实情况,例如,在分析区域的发展时就可以带动学生切实观察自己生活地方的城市规划、环境的保护、交通条件等等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经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是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正常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图表的运用十分广泛,所以教师应该充分的发挥其潜在的作用,带领学生进行图表分析,学会阅读图表,通过观察获得图表信息,这也是能够培育学生善于发现和提高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培育学生的合作能力

伴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科技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教科方面也也有较大的改进,高中地理不仅仅知识地理它还涉及到其他学科,例如计算,描述,这些数学或语文方面的知识,所以单一的学习地理是不可能的,当然也不是个人就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进行合作,不管是学科之间还是学生之间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进行交流谈论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达成合作能力的培育目的。

学习高中地理将会涉及到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地理知识,说明地理与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存是密不可分的,例如课本中要学习到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对于这些探究性的问题,就需要学生采取研究性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体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科学精神的一门课程,结合实际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探究,利用最基本的研究方案开端,体验地理的学习和探索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教师要着重强调学生要求真务实,不断地开创先进的探索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积累经验,为今后的探索历程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并梳理过程中获得的结论。

四、培育学生办事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学生在进行地理研究时,尽量选取典型的事物,有利于分析的同时也减少了研究难度,遵循探究的几个重要的步骤,善于发现提出并发现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求知精神。在合作中促进发展,进而培育学生的研究能力,不仅仅是在地理学科,在其他学科同样可以运用的研究能力。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开展研究活动观察事物,在增强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兴致。也就更加愿意进行深度的分析,从而有效培育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办事效率。

五、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不断改进过程中,教学的理念始终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好科学的发展观念,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优良高中生,在对学生进行系统地理知识传授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在地理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其学习能力等,提高其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研究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高级中学地理 ( 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5- 7.

[2] 周英姿,朱海阳.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质疑与导思[ J ]. 地理教育, 2003( 2) : 30 -31.

[3] 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 S ]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2 -38.

9.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 篇九

课题负责人:丹阳市第5中学

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替代表达的。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需要用地图来表示地物和现象的分布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苏联彼得罗夫斯基曾说:“查看地图是1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地图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地图能力,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问题的提出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以确定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知识;它可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和形状等各种特征;它有助于阐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便于综合分析和了解地理事物动态变化的规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是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形式;通过地图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地达到形成学生地理意识的程度。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在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增强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而且还能使学生掌握1些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基本技能,因此地理教学对本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重点中学的学生,经过中考的筛选,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学习主动性、自主性不够,地理学习能力亟待培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出台给中学地理教学创设了1个教改的舞台,我们借此良机,在学校开展“新课标背景下发展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通过在实践基础上对学生学科能力的测定和培养,探索1条重点中学促使学生均衡发展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

(1)、发挥地理学科特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地图、图表的基本技能,是国家地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1,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特殊之所在。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其范围是10分巨大的,大到全球,小到某个区域,如此广阔的研究对象,单凭眼睛在同1时间内是不可能直接把它尽收眼底,只有通过地图,才能1览无余。

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是中学地理教学极其重要的1项任务,同时也是当前把素质教育落实到中学地理学科具体教学过程中的1项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在国家社会急需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今天,鉴于地理教学的特殊性。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地图的突出地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以确保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

中学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中唯1传播可持续发展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课程,也是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综合、阐明人与环境关系的课程。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首先要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负责。因此在地理课程与教材内容方面早已打破传统的“地理8股”体系,重视地理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广泛性、区域性、动态性及实用性等特点,从素质教育高度选择地理教学内容,突出特征、抓住要点,通过案例说明观点。并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教材的变革与地理科学的发展,带来地理教学内容的更新

新编初中地理(人教版)教科书是由文字系统、图象系统、作业系统3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图象形式多样,数量大,是新教材的特点之1。据统计,新教材中有各种地理图象800多幅。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各类地图;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描图;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配以示意图;为了增强直观感受,每册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图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每册课本封面配以卫星图片;为了增强德育功能,配以幽默漫画。这些图象,直观、形象、生动,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图象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教学评估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不知“撒哈拉沙漠”在何处?认为吉林是辽宁的省会;到1个陌生的环境里,分不清东南西北;课本的内容可能熟记,而不会应用于实践;不会读各种地图……。综观这些现象,都是学生地理意识缺乏,地理学科特点不了解,地理学习方法未掌握的缘故。

教育部提出的“地理高考10种能力”中明确提出:学生应会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给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高考新1轮改革对教学评估手段与教学方式将发挥1定程度的正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与评估手段作保证。随着高考新1轮改革的出台,人们已普遍从1999年的高考试题中意识到“以能力要求立意”的命题正逐渐代替“以知识立意”的命题。自1998年开始实行的对高考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内容与其它学科内容的结合反映了特殊的优势,这是由于地理内容涉及自然与人文知识的广泛性以及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当前人类普遍关注的课题所决定。2019年在5省实行“3+X”的高考科目,其中,综合将成为“X”的主体形式,可能在更多的省区实行“3+X”或“3+综合”,因而对地理知识的要求与重新认识已成为有识之士广泛关注的话题。

地理图表有很大的兼容性和覆盖面,是考查学生观察、判断、分析等综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是高考题理想的切入口,因而地图是地理高考命题中不变的主题,更是综合测试的重要内容。但在答题情况调查中,发现广大考生的地图能力却不容乐观。因此,为了保证地理教学最直接的检验成果——高考成绩,教师也应在今后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和地图能力。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就曾说过:“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地理是1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日常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及现象数不胜数、学不胜学。地理教学新课标也明确要求“地理教学的目的之1就是要让学生掌握1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初中和高中的地理课程主要是奠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交往。高3的地理课程也是为进入高等学校做准备。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放在1个重要的高度来认识。

什么叫学习能力?概言之,即人们在学习实践中运用已经习得与掌握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等),去进行深1步求知获能的各种实际才能。地理学习能力是地理教育的核心,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它主要应包括①地理认知能力(对地理事象观察、认知、记忆等方面的能力);②地理分析能力(主要指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地理特征及成因的能力);③地理应用能力(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③地理创新能力(包括评价物象具有独特、灵活的新观点;对待事物,解决问题具有新的思路;问题的表达、决策和调研具有新的见解或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第1阶段——对我校高1学生地理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学生有比较明确的地理学习的目标和自信心,但在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上存在不足,而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更是有待培养。鉴于此,我们此项课题研究围绕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和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3方面展开,借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做到”会学地理"。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主要有以下3个依据:

1、从现代教学理论看。

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它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是熟知某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与此知识相关的1系列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以保证学生能真正地理解、掌握知识。地理学科有独特的特点:知识联系特别紧密,如高中地理知识体系:要求学生能有地理知识的综合汇总能力,而不是单1的掌握其中的某单个知识点,地图是将知识汇总,明确其中联系的最好的工具。充分利用地图能促使学生的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能力,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能发挥学生的逆向思维与想象思维能力。这些都符合现代教学理论。

2、从中学生的特点看。

中学生的年龄在13~18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中学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1定的困难。同时,随着信息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地图的形象诱惑力,创设问题情景,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逐步加强学生的地图意识,提高地图的认知能力。

3、 地理学科特点看。

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的基本技能包括:(1)阅读地图的能力: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第2语言”,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新教材让学生试做天气预报员,激发学生读图兴趣。(第2。5课活动);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分析能力(第1。4课活动、第4。6课活动、第4。2课活动);通过不同内容地图的对比,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3。3课活动、第4。8课活动)。(2)绘画能力:新教材在这方面安排了较多活动,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达到化解难点、锻炼绘图技能的目的。例如:绘简图说明地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第1。4课活动)、绘制地壳物质循环图(第1。6课活动)、画水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的示意图(第4。3课活动)。(3)计算能力:通过地理计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1。5课计算时差活动)。由此可以明确看出,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图意识的培养,是地理学科本身的必然的要求。

4、实施过程

(1)、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课题正式研究之前,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加强教师在这1课题中的主观重视的意识,并设定课题计划,调查分析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实验班级,研究教材,照准研究的突破口。教师分工明确:谭延平、侯建成负责理论的原则把握;侯建成负责具体实施计划的制定;张琳霞、陈春蕾负责课题各种材料及成果的整理;朱秋娥、王洪玲、宋彩萍负责地图的收集和整理;汤国华、王文华、侯建成负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整理;所有成员各负1职,并协调工作。

(2)、实施过程:

1、把握地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A、认识规律原则:

地图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地图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地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1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例如,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特征,如果学生只读课文,或只凭教师讲述,是很难形成各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分布概念的。只有阅读了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以及各带的自然景观彩色图(尤其是典型植被和代表性的动物图)后,学生对自然带的景观和分布特征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B、实际性原则:

地图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讲地图投影,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只能深入浅出地用切开桔子皮,把它摊平、变形的例子,来说明球面地图画成平面图的变形,而不能按照地图学的要求去讲地图投影。

C、。思想性原则:

新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的好材料。这1特点从地图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地图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建设现代化祖国的雄心壮志。例如,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教材中选用漫画《苦难的母亲》来加以说明。漫画中把人类生活的地球比作母亲。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地球母亲拖儿带女,疲惫不堪,无力承受子女过多的压力,呼唤人类要控制自己,实行计划生育。这幅漫画主题明确,寓意深刻,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受到生动的思想教育。

2、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中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地图教学进行指导和强化,并同时形成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首先,要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读图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读图1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图象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认别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例如,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应以地图为骨架,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找到答案。首先,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几条等降水量线,用蓝色笔描出后3条等降水量线。仔细观察上述每1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过读图活动,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会形成1定的空间概念,这样的效果是文字叙述所不能比拟的。

其次,要利用“1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的能力。因为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常常结合在1起,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对地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学会1图多思、1图多用。每1幅图都提出“是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为什么?”,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对同1幅图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若从生态系统组成角度来看,图中4个方框分别表示哪1部分;若是从地壳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图中4个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中的哪1个;若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则又是表示海水、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的哪1个方面。这样,经常性进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将大有好处。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在教学中可以更广泛地加以运用。总之,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多渠道地进行地图教学,注意图的变式,1图多用,多图并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地图意识及思维能力。

第3,要注意整体性,注意化整为0,注意规律性,注意特殊性,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地图反映的是众多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相对位置、空间结构等。有时需要将其中某些组成部分分割开来,以突出某1空间或某1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在读图时要求学生不能只了解1幅图的概貌,还必须对图中局部地区、个别事物有所认识、分析和了解。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地峡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特殊现象。

第4,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缺图补图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绘制图表、缺图补图”要求学生能模仿、记忆、想象,做到眼、手、脑并用,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是读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动手绘画过程,能加强对地图的认识,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地图意识的目的。

第5,要学生掌握图文变换的方法,着重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图文变换主要是指数据表格与图形之间的变换,通过变换培养读图能力,如针对人口、资源、气象、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图文变换将饼状图变成柱状图或曲线图,或叠加图形或改变设问角度等方式提高读图分析能力。要善于通过读图、识图获得与某些热点问题有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及交通、资源、经济活动等地理信息,并善于用这些信息联系已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 课题结题报告怎么写

★ 英语课题如何结题报告范文

★ 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待优化

★ 研究性学习模式之一-“自导式”语文导读实验课题结题报告摘录

10.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论文 篇十

随着高中地理课程的深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了目前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课题。但是,现如今很多课堂依然是教师在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落实。通过实践证明,学生自己领悟到的知识才能真正让其受用一生,并形成一种技能。

关键词:高中 地理教学 主体性 培养研究

1 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每个有都拥有主体性的特质,主体性中包含着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在课堂之中,有成熟的学习方式以及独立的见解是学生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才能够真正独立自主的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要以引导性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向知识的海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能够有效的养成各种习惯,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2 学生主体性确实的原因

如今,尽管教师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由教师包办学生的一切,使得学生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学生的自由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目前,很多学生在学校中并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或独立性往往有着严重的`缺陷,虽然在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可与教师的教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更严密的来说,是教育的方法和观念并不适合时代发展中学生的需求。

如今,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正是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其表现一般为:教师课改意识淡薄,对新理论不关心,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认为高分数才是好的;认为没有时间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一些教师固执的认为讨论、探究等活动会导致课时变少,导致教学效率变低;而还有一些教师,他们认为新的方法实践起来比较困难,不愿意去主动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观念。这些错误的思想和行为,都导致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3 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途径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应明确的知道,主体性的发挥与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这种又要的影响。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尽力改变自身过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将探索出来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进行落实。

3.1 正确认识师生关系,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地理课程要求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完成从单纯的传授者到引导者角色转变,客服师生之间不平等的关系。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强调,教师不应在教学在教学之中居高临下,但很多学校的高中地理教学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强调,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不是主动的探究,而是被动的灌输,使得很多学生感到学习过程十分疲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无论是什么教学活动,教师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不是在课堂上完全支配。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定一定的自由时间,给予学生自由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互相合作、思考中获得知识,提升自我。并且,教师还应让学生在教学中全面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在教学中师生做到互动,分享活动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能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变成单纯的“填鸭”式教学。师生之间的信任,可以让双方做到共同成长和提升。

3.2 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一般来讲,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或是教师放课件,学生看的模式,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仅仅是作为观众的形式在听课,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学习的内容只停留在老师教的范围之内,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已经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

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敢在教学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在这样教学氛围的熏陶下,很多学生都缺少主动探究的能力,主体意识非常淡薄。

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其主体地位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创造性的一种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强与否,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影响颇深,因此,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是非常紧迫的。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紧张的心态放松下来,对学生的态度应友好亲切,让学生敢于把自己的疑惑问出来,而对于后进的学生,教师也应多以的鼓励的形式,增强其对地理的自信心,真正的让学生的思想自由,成为课堂之中的主角。

4 结语

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主学生塑造主体性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这也是教育者的理想。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全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摒弃过去一人控制课堂的做法,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讨论,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学生在课堂上“主人翁”的地位,真正的变成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李青.人教版高中地理“问题研究”专栏的教学实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 朱继美.高中地理“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

11.高中地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地理教学 读图能力 读图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124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可以代替很多语言和文字,所谓“一图胜千言”,它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读图能力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其已成为近年来高考地理重要的考核目标之一。纵观近年的高考,地理考试“无图不成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提高学生地理成绩的关键就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一、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地刺激,以加深学生对各种地理图像的认知和记忆。传统教学可以通过经常使用教学挂图、教师边讲边画、学生动手、读图强化训练等手段达到目标,现代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推进,多媒体教学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增加了生动感,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并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气压带和风带》新课导入时,笔者播放了“冰岛火山喷发影响欧洲航空业”新闻视频:当地时间2011年5月21日位于冰岛南部的格里姆火山喷发火山灰,从冰岛蔓延到波兰、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上空,导致欧洲航空运输再次受到严重影响。学生看完视频后,对此火山喷发现象很感兴趣,笔者顺势提出问题:“火山灰为何会从冰岛扩散,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学生马上带着问题去课文中找答案。在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这一难点时,笔者播放了“三圈环流形成”Flash动画,并描述其形成过程,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形成原理。过去同样是讲解这个知识点,没有利用多媒体,反复讲三到四遍学生还是不理解。可见,多媒体具有化不可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整为零的功能。利用多媒体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加深印象,从而使地理课堂“活”起来。

二、教会学生读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先看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明确地图所示的主题内容。例如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冬季),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还注明了时间是北半球冬季。

2.细辨图中图例、注记、符号。细辨图中图例、注记、符号等有助于获取地图中的准确信息。

3.精读地图,综合分析。各种地理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同一幅图中往往有体现,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图时要注意发现和探究。例如,对比分析“鞍钢的区位”和“宝钢的区位”两幅图时,读出鞍山本地有丰富的铁矿和周边省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供应,所以能成为我国的大型钢铁基地;而宝钢及其附近既没有铁矿,也没有煤炭资源,相对于鞍钢来说,它的煤炭来自内地省份,而铁矿需要从遥远的澳大利亚等国运入,原料和燃料的运输距离较远,但在上海宝山同样也能形成一个大型钢铁基地,其原因则与上海的消费市场、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条件有关。

4.表述地图。对所获取的地图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重组和再造,学生当众表达自己的读图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5.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必修一课本中的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其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通过对比分析主图和辅图,可以得出规律:北印度洋受季风的影响,洋流流向为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故北印度洋洋流为季风洋流。由此可见,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切不可忽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多用图引导学生,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重视教材插图、地图册和教学挂图的使用,多用图、常用图、用好图,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即实现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使学生对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逐渐熟悉起来。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勤用图,课堂上带好地图册,养成“左图右书”、经常查看地图的习惯,坚持一看图名、二看图边(即图例、注记、符号)、三看图中的顺序,看地图要有明确的目的,对于图中某种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延伸方向或轮廓形状特征,必须仔细查看并进行记忆。熟能生巧,学生在多次用图读图的过程中就可以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读图方法和技巧。

总之,地理图像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读图能力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能力要求。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学习成绩。

12.高中地理问题研究能力培养地理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随着当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中地理教学的任务, 除了要传授学生相关知识以外, 还要加强对学生地理能力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运用能力。

一、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性的教学课程, 更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 其综合性强, 时代性突出, 涉及人文、自然、地理、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知识跨度相对较大, 既有利于学生探究、质疑、创造和想象等意识的激发, 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随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不断改革与发展, 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渗透, 各个学科均已经投入到改革的队伍当中, 因此, 高中地理教学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地图运用能力

地理教学中, 对于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是一项最为基本的任务。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对于地图的运用, 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知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若是没有地图, 那么地图学习和研究也都将无法进行下去。同时, 地图还是地理学科学习的一种重要语言, 其不仅具体形象, 而且对于学生的整体性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地图, 针对地图上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并与实际知识相互联系、综合分析, 从中推理出其他的知识, 进而促进学生良好地图运用能力的培养。

2. 记忆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 记忆能力是学生各项能力中最为基础的一项能力。同样, 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也不例外。为此, 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加上地理学科本身知识面广、跨度大、地理数据多、地理分布复杂等特点, 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更是提出较高要求。为此, 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 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和掌握,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形地图、地理数据以及地形分布, 不断的强化记忆力, 让学生印象深刻, 保证牢固的记忆力。

其次, 要将学生的记忆力进行转化, 比如在教学中将学生脑海中的相关知识与实际的地理内容连接起来, 使得抽象记忆转化为形象记忆, 并在长期的学习中, 不断地升化为记忆能力。

另外, 要适时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 如对比法、谐音法、理解法以及图片法等等, 通过对这些方法的运用, 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并且巩固学生的记忆, 从而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

3. 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高中地理中, 许多内容必须要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才能深入理解的地理事实。而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为此, 必须要重视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板图、仪器演示, 或者说插图、板画的阅读等, 与课外生活中的植被、气象、天气、土壤等人文地理现象和自然地理现象联系起来,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源动力。因此, 当下的教育必须要以创新为指导, 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在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创造者和接班人, 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 为此,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指导学生积极树立创新意识,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优化, 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

从某种意义上讲,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核心。为此,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还要加强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 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践教学中, 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充分利用地图,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地理学习中, 地图作为地理事物研究的主要载体, 可以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大量的信息, 为此, 在教学中, 要高度重视地图的重要性, 充分发挥地图的功能和作用, 并且作为教学最为直观的道具,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活跃和带动学生的思维的深入发展。

2. 采用分析法, 强化学生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培养中, 比较分析法是培养学生的一个关键途径。因为比较法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活跃性, 在进行事物或者是现象比较时, 人的思维处于一种高度运动状态。为此, 需要教师加强比较分析法的运用, 以此来培养思维能力, 比如对比分析地中海沿岸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区域特征, 通过对两个地理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异同点, 并在此基础上, 加强对事物本质的深入认识, 既强化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有利于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运用比较分析法, 发展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3. 运用综合法, 发展学生地理思维

地理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为此, 要充分利用综合法, 来强化学生对地理事物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比如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从一个知识点发掘相关的地理规律, 包括相关知识的相关性, 并且作出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进而地理思维也就得到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地理科学是一门相对较为特殊的学科, 其具有高度综合性, 为此, 在教学中, 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细心观察, 激发学生从多途径、多角度地探索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 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英丽.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2]耿金贵.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 (上) , 2013, 04:145.

13.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读图能力论文 篇十三

在我教过的几届学生当中,个别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但唯有地理学科成绩突出。通过与他们谈话了解到,他们觉得地理好学,因为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地图就可以掌握下来。地图直观性较强,易于接受,学起来比 较轻松,于是他们就对地理产生了兴趣。由此可见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几年的地理教学中,我初步地总结了一套不成熟的经验,并实施于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读图训练大体可分三步进行:

一展图。在教学过程中,将地理挂图展示在学生面前,或教师画黑板略图,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或板图上 指出所学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说图。利用挂图或板图,教师进行细致地讲解。比如在讲“大洲和大洋”这节时,教师利用“东西半球 图”让学生先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然后教师再进一步讲清哪个是东半球,哪个是西半球;东西半球各 分布有哪几大洲,各大洋被哪几大洲包围;各大洲分别临近哪几大洋等。这样可使学生明确七大洲和四大洋的 分布,进一步加深印象。

三绘图。当图形在学生的大脑中有了初步的印象后,开始让学生在玻璃片上描绘出相应地图的轮廓,接着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填图,学生在玻璃片上独立填图,并用幻灯展示学生的玻璃片,进行相互比较,让学生自己 选出最佳“作品”,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熟练程度。

14.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四

作者:谢碧强

单位: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

通讯地址: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

邮政编码:51145

5注:此文曾获取广州市第四届(2008)“广州市校本研究与教师发展学术研讨会”二等奖,并在大会上宣读。

摘要: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就是指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中学地理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研究地表物质的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具有综合、动态演化及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载体之一。中学地理教育也只有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于日常地理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意在探究如何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这一途径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反复强调:“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于中学地理教育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新世纪的呼唤,时代的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1]

中学地理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可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宇宙,既可论古,又能谈今,具有综合、动态演化及多科学交叉等特点,他的内容与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都有关联。地理教学中就会给学生任意驰骋的、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之一。[2] 中学地理教育也只有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有动静结合的特点。有相对不变的知识,如自然地理方面;也有不断变化的知识,如人文地理知识。教师可以立足“不变”,搜集“变化”的知识,把国内外的实事新闻,日常生活常识补充到课堂。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眼前的实事,并提出看法、建议,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具实效性。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地理教学中仅仅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往往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只粉笔一节课,老师在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在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知识,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条文背诵。忽视了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及运用,将教学过程庸俗化到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低级程度。严重地遏制了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发展[3]。

而且中学地理教育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积极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学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有效地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直以来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1、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郭沫若同志也曾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成功的向导,成功的起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也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无精打采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要想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这是中学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由于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观察自然现象,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引入生活中这些事例,并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记住地理基本的识记知识。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材与现实的关系,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疑激趣,引发思维,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又富有哲理,使教师真正能做到导学生之思,激学生之悱,解学生之疑,引学生之路的作用,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为什么海南岛总是那么炎热?霜冻前夜气温较低,大家感到很冷,第二天一般天气晴朗,是什么原因?又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运动后问假如地球自转方向变,公转方向不变,又会产生怎么样的地理现象呢?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积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向来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老师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仅仅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在被重新定位。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应该再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尊,不应该再以知识的权威者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道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倡导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去讨论、探究,并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这节课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对学生讲授天气对生活是怎样影响的,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天气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天气现象及关于天气的谚语、诗歌,从中分析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每组找出至少一条天气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后,我只是将每一组的答案进行了归类并写在黑板上:天气与交通的关系、天气与人民健康的关系、天气与农业的关系、天气与工业的关系、天气与战争的关系、天气与人的心情、动植物的生存的关系等。在整个教学中,始终用温和的语调和鼓励的眼神,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平等,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还鼓励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表见解,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的这些行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一些不愿发表意见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树立起自信心。就这样我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使地理课教学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都比较习惯用“对”或者“错”去对待学生的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是很容易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很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往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回答问题,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无形中造成整堂课都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对此我通常的做法是少用甚至不用“对”或者“错”这类比较容易伤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字眼,而是反问学生对那位同学的回答有什么看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即使是学生的回答根本达不到点子,也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取其中创造性的因素,供其它同学借鉴,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关注其在表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供其它同学参考。一方面这样有利于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使课堂变成了“多言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了,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表现信息媒体的优化组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也是强化和巩固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工具。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尤为重要,可以使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大大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学中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灌轻趣、重知轻智的现象。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抽象知识,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4]。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教材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自转示意图”等等,都是以静态形式出现,缺乏直观性、生动性,而将多媒体引入地理教学中后,运用二维、三维动画就能把这些静态图变成动态图,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连续、动态的感性材料,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既有声、光、色感官的刺激,又有思考、说话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多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思考问题,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我们每一位一线地理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积极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北京:华龄出版社,1999.10

[2].蔡明·论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地理教学,2000.1

[3] 黄山教育委员会编印《‘99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习材料》1999.7

上一篇:安全教育周讲话稿2011.3.1下一篇:探索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