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脑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共8篇)(共8篇)
1.在电脑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一
在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单 文 周(2006年2月23日)
同志们: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中央1号文件又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春节前,中央召开了农业农村两会,前几天省里又召开了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都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具体部署。这次,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结合衡阳实际就我市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并制订了“1+6”的政策文件进行贯彻落实。我们这次全市农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及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主力军作用,促进农业经济和现代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去年农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客观评析当前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005年,在党的“三农”政策鼓舞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 农业农村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克服了农资涨价、病虫害等各类市场、自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圆满实现了预定工作目标,确保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确保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分析去年的农业形势,主要有五个特点: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大宗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在2004年大幅度增产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面积808.9万亩,比2004年增加15.7 万亩;总产33.58亿公斤,增加0.52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经济作物面积388.8万亩,比2004年增加14.4万亩。黄花、席草、烤烟等特色产业继续发展,蚕桑、花卉等新兴产业来势较好。
2、产业化经营态势良好,农业结构调整取向合理。农产品优势和特色产区建设渐成规模,初步形成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全市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42个,截至2005年底已通过认证31个,产地认定94.2万亩,分别超额完成省定任务4个和24.2万亩,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通过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的扶持,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131行动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3家,全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总产值增长了34.5%,农产品加工企业向集团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龙头连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模式有力 地推动了“订单农业”的发展,全市订单面积近200万亩。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量涌现,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00余个,带动农户10万余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
3、农业增长方式得到改进,农业经济素质有所提高。一是农业科技服务力度加大,科技支撑作用明显。新品种、新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优质稻发展到340.92万亩,比上年增加33.11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86万亩;示范推广超级稻面积50.85万亩,比上年增加3.42万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40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旱育无盘抛秧、水果套袋等技术的应用面积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5189人,转移就业4599人,转移就业率近90%。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市场竞争力增强。通过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全程质量监控,全市水稻每季减少农药使用次数2次,亩节本增收56.84元,化学农药亩平用量减少0.28千克,农药生产性中毒事件近三年下降49.65%,低于市安委会下达的事故控制指标。三是农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拓展,地区间的农业合作正在形成。我们积极参与了“稻博会”、“植保双交会”、“湘粤经贸洽谈会”等节会,加强了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产销联建,形成了地区的农业合作共识,为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打下了基础。四是农村二、三产业日益成为活跃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农产品加工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2 万家,年加工农产品450万吨,加工产值60多亿元。农村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运销、观光休闲及各种服务业来势看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4、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业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各级把推进农村改革作为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推进经营机制创新的重要工作来抓,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了粮食流通体制、征地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等各项改革。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免征农业税,结束了持续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根据中央“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各级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年我市各级农业部门引进中央、省项目资金1617万元,超额完成目标管理指标817万元。同时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在衡阳市农业信息网上开通了招商引资信息渠道,精选了28个优质项目充实项目库,编撰了《衡阳市农业招商引资指南》,促进了我市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特别是今年元月举办的湘粤农业产业化经贸洽谈会,我局的组织工作得到了省农业厅的充分肯定,并获得二等奖。
5、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33元,比2004年增加368元,增长10.63%,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政策性增收保持好的势头,全市共拨付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资金11524万元,比上年增长11.39%,加上农机补贴和全免农业税,农民直接增收在60元以上,其中税费约45元。二是第一产业纯 收入创历史新高,在农民家庭经营的三个产业中,农民从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获得的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为1716元,比上年增加243元,增长11.5%,农民人均出售农产品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其中种植业纯收入占第一产业纯收入的大头,为1129元,增加187元,增长14.5%。三是农民在非农行业就业增多,劳务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去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员达134万人,创劳务收入84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501元,增加160元左右。
但是,我们在回顾去年的农业工作、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目前农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轨变型时期,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同时新情况新问题又不断出现,农业发展和农业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当前来看,其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干旱、洪涝灾害和重大病虫害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抗灾能力没有根本性提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很深,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农业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农产品加工转化度低,农村服务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农业经济整体效益不高;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形势严峻,某些大宗农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增收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对这些影响农业发展的问题,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开拓进取,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 民持续稳定增收做出不懈的努力。
二、正确判断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切实把握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大战略机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集中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以此来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
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作了明确指示和要求。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强调指出:建设新农村,贵在一个“新” 字,难在一个“新”字,要重点在“六个新”上着力使劲:一是农民收入要有新的明显增加,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的明显改善,三是农村社会事业要有新的明显发展,四是农村体制改革要有新的明显进展,五是农村现代文明要有新的明显进步,六是农民素质要有新的明显提高。
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市委书记徐明华同志指出,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改变落后面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围绕新农村示范村建 设,加快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是要把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趋势,这对于我们科学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重要。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有六个方面的新变化和新趋势需要我们认真把握。
一是经济社会总体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当前,总体上讲,农业发展大环境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全党全国已形成共识,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得到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国家和地方惠农政策不断推出,农村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国家建设投资开始向农村倾斜,社会资金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农村建设,“少取”迈出历史性步伐,“多予”有了良好开端,“放活”正在积极推进。
二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取得进展,绿色生产、节约生产、清洁生产等农业循环经济开始起步。农村二、三产业从注重外延式增长转向注重内涵发展,龙头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主导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中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农村经济增长更加注重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是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经济运行宏观机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项改革措施综合配套推广,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触及的矛盾越来越深,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特别是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取得很大进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已经实现;农村综合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即将普遍推开;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农村信用社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农业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农村经济正步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四是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农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要求明显提高。农业发展越来越需要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农业招商引资和“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区域合作得到加强。农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应对国内外市场准入和国际农产品贸易争端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受到重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电网、道路、水利、饮水、通信、沼气等各项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农村义务教育明显加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显著,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治理方式不断改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天然林保护 等生态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水土保持和土地沙化治理继续加强,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尤其是乡村清洁工程试点已经展开,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稳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有望不断改善,这些也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是全党全社会关注“三农”的氛围更加浓厚,农业农村工作领导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三农”工作已经成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各界更加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各级各部门更加注重立足全局抓“三农”、抓好“三农”促全局,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调动农民群众、龙头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法律、市场等手段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认识这些新变化新趋势,对于我们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研究和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方针、发展政策、发展模式都非常重要。这些新变化新趋势,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适应这种新变化新趋势,抓住发展机遇,在领导、管理、发展农业方面实行重大转变。为此,在“十一五”期间,我们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三大战略的实施。
第一,要实施“转变”战略。实施农业“转变”战略,其着力点和目标就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科技型、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提高农 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来说,就力求做到“六个加快”。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树立人本观、坚持统筹观、转变增长观、拓展产业观、更新安全观、深化改革观、强化开放观,始终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二要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抓紧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优化提升种植业,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三要加快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和生产模式,加大治理农业污染的力度,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四要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培训和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搞活县域经济,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比重,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五要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转轨。深化和完善农村基本体制改革、农垦改革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六要加快转变工作机制和方式。牢固树立按市场经济规律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意识,建立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完善工作落实制度,健全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增强按国际 通行规则办事的本领,切实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节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水平。
第二,要实施“拓展”战略。不断拓宽工作思路,拓展发展视野,是谋划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必须突破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势,在农业“拓展”上多做文章。一要拓展农业功能。要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拓展农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要大力发展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扩大农民就业的功能;要发挥农业在生产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材料方面的作用,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拓展农业保护自然资源的功能;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的文化与休闲旅游功能。二要拓展产业链条。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强化产业体系内部联系,促进农业产业向产前、产后两头延伸,促进农业增值增效;要加强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生物产业;要加强农业检验检疫、农产品加工、运销和对外贸易等各方面工作,逐步健全产加销各环节和贸工农各领域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三要拓展产品市场。要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大农产品促销力度,完善运销绿色通道,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外省外市外资源,大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四要拓展服务领域。努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狠抓薄弱环节,填补管理空白,拓展服务领域,提高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特别是要积极开展对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产品营销、农村劳务经济、农村服务业、农村能源环境建设、维护农民权益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
第三,要实施“提升”战略。“提升”,是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当前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着力点是“提升”五个能力。一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要加大农业科技攻关力度,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扩大农业科技成果储备和供应;积极引进和应用重大关键农业科技成果,强化农业科技与市外、省外和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强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要提升农业安全保障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保障食物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市场监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确保农业生产资料的高效安全供给;加强农业资源环境建设与保护,提高农业生态安全水平。三要提升农业政策法规支持保护能力。积极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力度;健全政策落实制度和机制,强化政策落实责任制,提高政策落实水平;加强农业法制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综合执法,抓好农业普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四要提升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抓住国家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以农业“七大体系”为总体框架,切实抓好 项目实施储备,加快各项工程建设;以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为契机,设计大工程,谋划大项目,努力开拓建设领域;完善建设机制,强化项目管理,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五要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着力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行业协会和各种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农民开展生产经营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议事制度,不断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但最根本的是要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是重中之重、中心的中心,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动摇的经济基础。2006年,根据中央农业农村两会、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认真贯彻中央各项“三农”政策,确保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总体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780万亩、总产30亿公斤以上、种植业总产值增长4%、农民人平纯收入增长7%。
要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单靠传统的、常规的发展方式与手段显然是不行的,出路在于发展现代农业。怎样发展现代农业,从 国情省情市情出发,它要求我们必须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组织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根据这个要求,2006年,我们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必须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新的突破。
第一,进一步调整区域布局,在培育优势产业上取得新突破。培育和打造优势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也是提升我市农业经济素质的重要方面。这几年,我们在这个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优势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特色经济产业带建设开始起步。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区域布局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培育,提高优势经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粮食历来是我市的重要经济产业,无论是从国家粮食安全考虑,还是从衡阳的经济发展要求来看,必须确保稳定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社会经济发展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关系,提升粮食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要在稳定面积、稳定总产的同时,着力抓好生态优质稻生产和高产栽培。全市优质稻面积达到350万亩,比上年增加10万亩。
要加快推进设施园艺农业的发展。国际国内的实践证明,设施园艺农业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风险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等优势,如法国的葡萄、荷兰的花卉、美国的柑橘、山东的蔬菜、云南的花卉和浙江的茶叶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我市来看,设施园艺农业的重点,要放在葡萄、柑桔、茶叶、蔬菜、烟叶、席草、黄花和其它特色经济产业上。各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重视设施园艺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经济作物在整个农业经济中的比重。
要规划建设城镇专业蔬菜基地。城镇专业蔬菜基地的建设已得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被列为唯一的议案。加快城镇专业蔬菜基地建设已迫在眉睫。市、县两级蔬菜管理人员要以此为契机,抓紧澄清我市蔬菜基地底子。要着眼长远,科学论证,合理布局,选准地点,加强城镇专业蔬菜基地的规划工作。要有理有节地推进占用菜地建设基金的收缴工作,积极开辟新的城镇专业蔬菜基地,今年要在全市建设一批无公害专业蔬菜基地,市区突出抓好珠晖区白鹭湖1500亩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丰富市民的“菜篮子”,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菜”,各县市区都要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
第二,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取得新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我市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几年,自上而下都已形成共识,也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产业化经营这条主线,力争有更大的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仅是主管部门的工作,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支持和共同参与,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就是支持农业的发 展,支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就是支持优势产业带的发展。农业部门的同志应该以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己任,帮助企业协调好与基地的关系,确保为企业提供绿色优质的加工原料;帮助企业与基地建立好中介服务组织,推动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帮助企业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取得新突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消费理念、消费需求的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国际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提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必须加大依法治农力度,提高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
要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充分履行农业部门在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执法职能,不断拓展农业执法领域。尤其要围绕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两个重点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农资市场整治、农产品市场整治、毒鼠强的专项整治等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破坏农业资源与环境、生产经营不合格农产品、制售假劣农资、经营使用毒鼠强等违禁产品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全面推行农业行政执法责任制,抓好职权清理、职权分解、职权落实,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确保依法治农落到实处。要深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围绕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构建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网络、建立企业诚 信制度、强化农资技术服务“四位一体”,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行动。今年首先在全市3—4个县开展试点,确保试点县放心农资入户率达90%以上,市场农资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
要进一步强化农业环境质量定位监控工作,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信息管理和产地跟踪系统,切实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重点要抓好工业“三废”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建立一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和重金属污染改良示范区,继续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监测评价认定工作,对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要加强跟踪监督管理,组织实施好核查清理工作,确保产地环境的质量优良。
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按照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以我市优势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强技术规程、产品加工、市场准入等地方标准的制定。要以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创品牌、名牌为重点,在优势产业基地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区。要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实验室、有财政预算”的要求,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完善检测体系;要突出重点,加强对蔬菜、水果、茶叶、大米等重点产品的质量监测,全面实行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抓好重点基地、市场、企业的定点监测点抽检工作,并及时发布检测结果。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重点抓好农产品 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超市的蔬菜、水果的市场准入,落实入市农产品标识化流通、分类查验检测、生产基地与市场对接、市场销售档案不合格农产品的无害化处理等措施。通过强化质量监控,确保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在上年基础上进一步下降。要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在巩固现有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创建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1个省级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县、3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1个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管理工作,努力完成省里下达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任务;积极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和名牌农产品评审推介活动,打造一批精品名牌农产品。
第四,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市场,在促进农产品外销上取得新突破。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发生了巨变,市场变得越来越宽广,其门槛也越来越高。在现阶段,市场已成为决定发展、决定生产、决定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把市场开拓,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
要认真研究市场,找准市场定位。开拓市场首先必须调查研究。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市场的调研,了解熟悉市场,明确本地大宗农产品的市场方向,找准市场定位,确定市场开拓的目标。从我市的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有品牌的农产品在省内外颇受欢迎,如“映武”牌黄花菜、“金雁”牌优洁米、“金拓天”牌山茶油等。要依托现 有品牌,积极开创新的品牌,主攻广东市场,同时拓展其它市场,把我市农产品市场扩展到全省乃至全国。
要进一步加强产销对接。我市作为全省“一点一线”地区、沿海地区的近邻,有着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传统市场优势,必须瞄准工业化发达地区,推动与沿海地区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基地建设,大力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我市农产品由以内销为主向以外销为主的角色大转换。
要大力培育和不断健全市场体系。要支持大中型农产品市场搞好信息网络平台、检验检测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物流,落实好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加速农产品流通运销。
要积极发展会展农业。去年,我们积极参与各类农业展示展销会,对推介衡阳农产品、搞好流通产生了重大的作用。今后,要继续组织各县市区参与“红星农博”、第五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等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同时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和种植业大户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经贸洽谈活动,为开拓农产品市场提供更多的“平台”。
第五,进一步推进科技进步,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要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促进科研攻关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推广由注重单项 技术应用向系统集成技术应用转变,农民培训由注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
要加强新技术示范推广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今年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杆还田、沼渣肥田、农作物轻简栽培综合配套、水稻稻鸭共栖频振式诱蛾灯、水果套袋、主要农作物标准化栽培、农作物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等10大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生态安全新技术,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50万亩。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推进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要加快超级稻等优质高产品种的示范和推广,加强种子种苗管理,严格新品种引种把关,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
要努力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和职业技能水平。广大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要把先进适用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增强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要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搞好农村职业技能鉴定和农村经纪人培训。积极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发挥现代信息载体优势,拓宽农民学习知识技术的渠道。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全年完成培训任务1.5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2万人以上。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动员和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民科学发展 生产。要抓好实用型科普资料的宣传、普及工作,重点搞好《湖南农业》杂志的发行和学刊用刊,为广大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掌握农业市场信息搞好服务。
要强化农业支撑体系建设。农业部提出加强“农业七大支撑体系”建设以来,我市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要继续抓好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信息、质量安全管理和植物病虫害防控等体系建设。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十分重视,要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统一部署,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切实抓好我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开展农技部门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试点,探索技物结合的农技服务模式,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经济实力。
第六,进一步搞好招商引资,在促进农业对外开放上取得新突破。促进农业的对外开放,关键是打造平台,创新方式,招商引资,促进发展。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扩大农业对外开放领域,拓展对外合作渠道,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壮大自己,提高我市农业经济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要认真培育对外开放平台。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已经和国际国内一些地区形成了很多交流合作的平台,我市的黄花菜、草席、茶叶、柑桔等很多农产品从这些渠道走向国内外大市场。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培育交流合作平台作为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载体,利用港交会、湘交会等多个场 所,通过湘粤农业经贸洽谈等合作平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扩大衡阳农业的对外开放,提高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
四、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实现“三增”,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
1、要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工作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对我们管理农业的工作部门来说,也必将在发展观念、领导方法、工作部署、投资重点等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提出更高要求。我们要顺应这种历史潮流,站在全局高度,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穿于“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
2、要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肩负着重大责任,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整体部署,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层层抓落实。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目标管理责任制,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农业部“九大行动”和省农业厅提出的“八件实事”以及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制定2006年农业系统的目标管理考核任务,加大督查督办力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
3、要正确执行党的各项“三农”政策。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稳定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支农政 策,并归纳为“五个三”,即“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和“三个加快”。“三个高于”就是,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三个终结”就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牧业税;“三个强化”就是,强化粮食直补、强化良种补贴、强化农机购置补贴;“三个加大”就是,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三个加快”就是,加快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努力争取项目和资金,不折不扣地贯彻好、落实好这些政策。我们一定要积极准备好项目,在争取农业部门资金的同时,还要争取发改委系统和财政部门、科技部门的支持,并把项目管好,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
4、要切实为农业农村发展抓大事办实事,推进农业部“九大行动”计划。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农业部要求今年重点启动实施“九大行动”计划,省农业厅提出办好“八件实事”的具体要求,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纲要,我们要认真执行。我们 根据全市农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就实施“九大行动”、“八件实事”拿出了具体意见,全市各级农业部门都要立足全市一盘棋,强化工作责任,健全落实机制,落到实处。今年,我们根据“九大行动”、“八件实事”的要求,结合衡阳实际,提出办好“六件实事”的具体要求。这“六件实事”是: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产品加工“131”工程、进一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行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开发、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科技培训等。市局已经明确了“六件实事”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这些牵头和责任单位要与省厅相对应的单位进行衔接,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指标,把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分解到具体的单位,落实到具体的人。各县市区农业部门也要结合各自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把实事真正落到实处,今年年中和年底,市局将分两次进行督促检查,年终进行评比考核。
5、要努力提高农业行政工作水平。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着眼于提高农业行政工作水平,努力增强五个方面的本领。一是科学决策的本领。要始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工作全局,正确处理近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社会需求与节约资源等各方面的关系,科学决策农业,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执行政策的本领。要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正确贯彻各项“三农”政策,积极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地发 挥政策效益。三是驾驭市场的本领。各级农业部门要牢固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主动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加强农业部门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研究市场新情况,解决市场新问题,积极主动地做好市场开拓工作,努力推进产加销对接,从而实现我市农业由生产促进型向市场拉动型的根本转变。四是应对复杂事件的本领。要加强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加强农业信访工作,健全完善各种预案,积极预防和处理各种灾害性和突发性事件,努力化解矛盾,减少损失,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五是服务“三农”的本领。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化系统内部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转变职能。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廉洁从政,改进工作作风。要努力提高领导农业、管理农业的水平,强化宏观决策和指导,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改进服务,多抓大事,多办实事,做人民满意公仆。
同志们,“十一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和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圆满完成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为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奋斗!
2.在电脑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二
一、关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一) 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坚持和完善“审核制”、“公示制”、“限额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四项制度, 健全党委、政府负总责,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抓落实的长效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组织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 加强政府承担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所需费用和劳务、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农民应得的补贴补助和补偿等方面的监管, 着力解决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二)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随着优势产业的推进,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迅速扩大, 2010年全省流转面积260万亩, 占耕地面积10%0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推动和规范已经成为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基础。做好省政府确定的2011年重点工作中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调研;推动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配合省人大做好《贵州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条例》立法工作;各市 (州、地) 要建立1-2个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开展流转试点等。
(三) 加强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和市场监管
近几年, 通过加强日常监管和禁用兽药、农药、种子等专项执法活动, 严格农资市场准入、落实农资经营台帐、深入排查违法行为、加强协调配合, 排除了一些可能影响产业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 农资质量和市场秩序逐年向好。但违禁农药仍有出现, 复混肥等农资产品抽检合格率偏低, 流动商贩、网络非法经营尤其是经营禁用农业投入品时有出现, 农业执法工作仍面临严峻形势。2月24日农业部等几部委召开了全国农资打假电视电话会议, 我们在9个市 (州、地) 都设立了分会场, 会议精神大家都很清楚, 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工作要继续强化农资市场日常监管, 扎实组织开展好种子执法年活动及肥料、农药、饲料、兽药、茶树种苗等专项整治。各地要有计划地组织, 对本地主要复混肥料产品尤其是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使用的专用肥料产品, 进行质量抽检, 坚决打击制售劣质复混肥产品的违法行为, 切实解决当前复混肥产品合格率偏低的问题;切实加强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管, 倡导农药分柜经营, 引导经营者不在蔬菜、茶叶主产区经营相关禁限用农药, 积极开展《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宣传贯彻活动, 深入排查和坚决查处、曝光一批可能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案件;以种子执法年活动为重点, 扎实组织春季农资市场整治活动, 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 推动农资经营网点“信息服务栏”和经营规范建设, 积极构建农资诚信经营机制。加大对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养殖场 (小区) 监管力度, 规范农产品生产记录, 实施检打联动。各级农业部门应以“五有”建设为抓手, 切实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 确保综合执法队伍编制不减, 性质不变, 力量不削弱, 工作不倒退。工作方式上, 我们和工商局做了协商, 加强部门协作、沟通和信息共享, 抽检结果一定要向社会公开, 不合格产品一定要检打联动。坚决纠正检验结果只有自己知道, 不报送、不通报、不公开、不移交, 为检验而检验, 检而不打、不处罚的情况。发现经营使用违禁农药、兽药、添加剂的, 一定要一查到底, 事事有交待、件件有结果。
二、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系统研究。
从不同生产要素、不同产业环节、不同发展阶段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统筹产业发展。近年茶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从原料基地、产品加工、市场推广等全产业链条推进, 整合各部门、各方面资源合力推动产业发展, 是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各地推进产业时, 一定要从整个产业链条去研究, 找准每个产业在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主要矛盾, 采取切实措施, 重点突破。在产业选择上, 一个县确立的优势产业不能太多、大杂, 不明确、不突出。
原料基地依然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
第一, 原料基地要坚持做规模、做集中度。基地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和集中度差, 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加工业, 依然是制约企业规模、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主要因素。没有规模化就没有标准化;没有规模化基地就难以支撑规模的加工业, 反之亦然;耕地破碎、产业分散的省情更加需要我们做产业规模和集中度, 区域布局、要素集聚、产业配套的现实选择更加需要我们做产业规模和集中度。第二, 要坚持以农户为主体。以农户为主体是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一家一户3至5亩, 实现农业的专业化生产, 才能促进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 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第三, 要围绕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集成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 将合作社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抓手。凡是基地建设好的产业都云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合作社。
龙头企业依然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目前, 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51家, 其中, 国家级19家, 省级232家;生态畜牧业61家、果蔬36家、茶叶60家、马铃薯6家、中药材19家、优质粮油32家、特色杂粮5家, 基本覆盖了我省优势产业, 初步形成了辣椒、茶叶、中药业的优势产业集群并向优势区域集聚, 企业集聚效应初现。今年重点工作是:引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推动企业集聚、产业集群。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 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兼并、重组和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推荐一批生产经营效益好、产品质量水平高、社会责任意识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效果明显的省级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
市场推介依然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
去年, 我们在上海.、义乌分别建立了贵州名特优农产品展示直销馆, 参加了上海、深圳、郑州、成都、合肥、银川、福州、重庆、东莞等9场展销会, 举办了4次贵州名特优农产品直销,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些展销会对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找准产业定位, 找出差距, 明确方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说, 省领导、委领导亲自参与、亲自推介, 是省有关部门、各地、委内各单位协作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年, 围绕蔬菜、茶叶、辣椒、生态畜牧业、马铃薯、精品水果、特色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 以重点龙头企业、原料基地、合作社为主体, 联合商务、旅游、经贸、科技、外宣、台办等部门, 集群式参加主要销区的各种展销会、专场推介等经贸活动, 全力推进产业化经营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要全力承办好7月、8月由省政府与农业部主办的2011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贵州贵阳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会。本地市场是销售起点, 各地要重视本地市场的开拓。贵阳、黔东南、黔南、黔西南、遵义、毕节都在本地举办了农产品交易会, 效果非常好。这是展示部门形象, 提升消费, 推动地方关心农业、支持农业的重要平台, 要坚持下来, 扩大影响。
密切关注一些成长度高、有特色的产业。
通过调研, 2010年我们提出支持中药材、苡仁米、苦荞、猕猴桃等产业发展, 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写进了2010年省委1号文件。我委从省产业化专项资金中安排500万元先导性资金启动扶持, 另集成“三百工程”、阳光工程、基层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资金近700万元予以支持。目前, 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步伐加快, 苡仁米基地仅兴仁县从6万亩增加到10万亩, 猕猴桃2个县得到了财政800万元支持, 苦荞产业基本遏制了种植面积下滑的势头, 产品开发有所突破。4个产业得到的支持增多, 关注度大幅度提高, 为大规模产业推进打好了基础。今年, 省级产业化专项资金继续安排500万元, 支持中药材、苡仁米、苦荞, 启动对高梁的支持, 其中, 中药材200万元, 其余3个产业各100万元。中药材支持品种提纯复壮, 不同品种间的轮作;苡仁米支持以兴仁为核心, 普安、晴隆、紫云、织金等县集中连片发展, 做大产业基地, 逐步培育形成苡仁米产业带, 实施品种提纯复壮、育苗移栽率60%以上;苦荞支持威宁、赫章、水城3个县稳定基地, 选育品种、提高单产, 加工脱粒、开发适销对路的多元化产品;前不久我们对酒用高粱基地建设做了调研, 每亩收入2000元, 很有发展潜力, 已将其纳入“十二五”省产业发展规划, 今年支持酒用高粱基地品种提纯复壮、基地轮作和质量安全等。
(二)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我省现有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600家。围绕优势产业, 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形成产业合作社集群, 向优势区域集聚。引导支持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 成为原料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优势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农业项目支持的有效渠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 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品, 加快推进特色区域经济的形成。指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组织认定一批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我省已有贵阳市绿宝石、贵州娄山等一批专业合作社自发进入了沃尔玛、北京华联等超市。各地要贯彻落实全国农超对接现场会精神, 与商务部门联手, 促进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城市社区等各类市场主体实现产销衔接和直供。要下决心拿点钱, 选择支持一批蔬菜、水果、粮油、茶叶等专业合作社, 进入超市、社区。
(三) 加快茶产业发展
经过几年努力, 贵州茶产业快速成长。各级各部门取得了发展茶产业的共识, 形成了合力, 社会关注度高, 全省茶园面积突破300万亩被评为2010年贵州十大经济事件。前几年, 我们发展茶产业向四川、浙江、江苏、福建、云南等地学, 现在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向我们学。我们倍感压力, 建大基地, 提升大产业的步伐丝毫不得松懈。今年茶产业工作, 围绕完成2011年省政府50项重点工作之一“推进农业产业化”中“新建茶园50万亩”的目标任务, 落实富玉副书记在贵州茶叶企业发展座谈会提出的“四个转变”, 加快推进绿茶大省建设步伐。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完成新建茶园50万亩以上。上规模、上速度不动摇, 全力解决茶园集中度, 力争2013年实现全省茶园500万亩的目标。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 落实目标任务到乡镇村, 加强指导与督促检查。坚持无性系, 以农户为主体, 相对集中连片建园, 新建茶园布局在原有茶园周边。围绕省内主要景点和风景名胜区, 主要交通沿线, 管护好近年建立的观光茶园, 布局好新的观光茶园, 打造好贵州好山好水处处产好茶的名片和广告。鼓励支持茶产业与畜牧业、沼气能源、林业、农产品加工业配套, 促进产业互动。引导幼龄茶园间套种, 以短养长, 以种促管。创建茶叶标准园, 茶园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 推动管护水平上台阶。
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茶农合作社。吸引省 (境) 外茶叶企业或工商资本、民营资本进入我省茶产业, 重点引进营销企业。引导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 推动企业优化组合, 发展重点企业。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茶叶企业、茶农合作社的资金支持, 促进银企联营, 银农联营。茶园发放林权证, 推动抵押贷款。
三是宣传推介全方位、高密度。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主题, 集群式参加北京、上海、深圳、西安、青岛、内蒙古、香港等地茶博会, 举办万人品茗活动, 全力承办好2011年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多彩贵州和贵州绿茶的推介互动。积极支持各地举办展示推介、品茗斗茶、摄影采风、高端论坛等, 高频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茶产业宣传推介。推动在省会贵阳、市 (州、地) 中心城市和茶产业重点县城, 建立全覆盖的茶馆体系。加快茶青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和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带头进入重要目标市场、茶叶专业批发交易市场, 通过建立直营中心、代理经销等方式, 推动建立贵州茶叶销售渠道和网络。“国酒茅台·国品黔茶”去年在上海、呼和浩特开设了专卖店, 今年还将在北京、三亚、广州开设旗舰店。国酒TwIllik茶捆绑销售对扩大黔茶销售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各茶叶主产县要支持配合。
今年, 省级茶产业专项的重点是支持新建茶园, 宣传推介、广告、品牌建设、渠道建设和茶叶加工。
(四) 继续开展现代农业示范点
近年我们在乌当、开阳、毕节、音寨等4个地方开展了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 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确定在湄潭、福泉、花溪、平坝、开阳等5个地方继续开展现代农业试点, 这些点要在提升产业, 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上下工夫,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工夫, 坚持不懈地推进示范点建设工作。
三、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信息服务
(一)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2010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一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为主线, 围绕优势产业, 全面加强重点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的监测和整治, 认真实施农药市场监管年和执法检查, 积极开展“三品”专项整治, 针对例行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执法, 实施检打联动。各市 (州、地) 中心城市和重点县的种养基地和农产品重点市场, 实施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范围大幅度扩大,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较好, 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但我省部分农产品农残超标, 个别地方出现反弹, 有些违禁物如增白剂、孔雀石绿、吠喃唑酮以及在蔬菜上禁用的氧乐果检出率, 非禁用农药乙酰甲胺磷、毒死蜱等超标率有上升趋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调联动机制亟待加强。根据农业部2010年例行检测结果, 我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茶叶高0.9%, 水果高0.6%, 蔬菜高0.5%, 畜禽高0.4%, 食用菌合格率低11.水产品低2.9%0这与我们平时号称的贵州绿色、生态、安全的口号是不相称的。各地务必认清形势, 不要以为贵州生态好, 就是天然的有机产品、绿色食品。
质量安全是保证做大做强贵州优势产业的前提和生命线。抓生产、抓规模, 抓安全一定要同步。2011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深化年, 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 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 从源头上杜绝高毒农 (兽) 药的销售和使用。突出“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 紧紧围绕蔬菜、茶叶和生猪等产业, 加强农资市场、农产品市场以及生产基地检验检查和监督抽检, 对省内夏秋茶生产基地和主要辣椒原料基地的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进行检测;开展贵州省主要茶园土壤、中药材太子参和半夏土壤重金属检测研究;开展苡仁米、酒用高梁抽检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 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秩序, 着力解决禁用农 (兽) 药违法使用、替代农药滥用、水产品中违法使用孔雀石绿及硝基吠喃、食用菌中违法使用荧光增白剂等突出问题, 从生产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以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为主攻方向, 从根本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各地要围绕蔬菜、茶叶、水果和畜禽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 抓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 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县 (区) 。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00个, 产地50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5个;绿色食品15个;开展“三品一标”检查员、内检员、核查员、监管员培训五期430人次。
三是以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为抓手, 不断提高监测监管能力。“十二五”已将9个地级质检中心和54个县级质检站纳入国家建设投资计划。力争启动开工2个地级、24个县级质检中心建设项目, 在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茶叶、蔬菜、水果等重点生产基地、在地区所在地重点农贸市场、重点超市和重点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一批检测站 (点) , 全面提高监管和检测能力。
四是以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为突破口,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深入开展9个市 (州、地) 中心城市重点市场准入和全省重点生产基地的产地准出工作;建立和完善全省蔬菜、茶叶电子监控风险网络系统, 提高预警和监管能力。今年在贵阳市启动市场准入试点工作, 推行“入市验证、无证必检、有证抽检、质量承诺、信息公示、不合格农产品就地销毁”制度。
(二) 农业市场信息工作
以“贵州农委信息网”为基础, 加快“金农”工程、“三电合一”和"12316"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整合资源, 加强信息采集、发布和动态管理, 提高信息服务广度和深度。抓市场不能仅仅抓几个价格数据, 要抓展销、抓推介。
四、关于农业科技教育工作
贵州农业在耕地少、质量差的情况下, 通过“五突破”的农业科技解决了粮食供给。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 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切实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构建完善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
深入实施“三百工程”。2009年以来, 围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 投入专项资金3000万元, 在全省132个示范村实施了“三百工程”示范项目, 集成专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村等资源, 在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今年, “三百工程”要选择好示范村、选准特色产业、“一村一品”、“一品一社”, 探索建立专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共谋产业发展机制。
(二) 加强农业教育培训, 促进教育资源向农业优势产业配置
“十一五”我省共培养专业农民10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万人, 创业培训5200名农民, 委属4所中专学校培养了近4万名农村实用人才.2010年农广校中专学历招生1.31万人, 取得历史性突破。今年, 农业教育培训工作, 要认真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全国职业培训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根据新形势下农业分工分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需要, 立足产业需求重点抓:“十二五”力争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5万人。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十二五”培训农民50万人次、带动地方培训农民50万人次, 将阳光工程打造成我省农民培训的主要品牌。三是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地建设。
(三) 提升科社刻新能力, 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步伐。继续抓好中药材、蔬菜、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围绕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整合科技资源、联合攻关、创新技术、开展技术服务等, 全面完成体系年度建设任务。促进产业技术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互动, 发挥综合试验站上联科技创新;、下接技术推广的桥梁纽带作用, 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农民学科技的田间培训学校。争取启动茶叶、马铃薯、油菜、生猪、水稻、玉米等6个产业技术体系。
加强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加强优质高产高抗新品种选育推广, 加快新品种更新换代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筛选出一批轻简化、节本增效、节水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二是重点支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 对农业产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的品种, 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农业产业科技竞争力的科研项目。三是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奖励体系, 积极发挥科技成果奖励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五、关于农村资源环境建设
(一) 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
实践证明, 农村清洁工程选择领导重视, 农民积极性高, 经济相对发达, 交通便利、农田水利基础配套, 风景名胜旅游区 (乡村观光旅游) 、水源保护地、现代农业示范点开展示范方向是正确的, 效果很好。几年来, 全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6170万元, 建成示范村150个, 惠及农户12000户。去年10月赵克志省长到贵定县音寨村视察现代农业时, 对音寨村的农村清洁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的工作重点:全力完成我省2011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农村生活环境改善项目”中80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的建设任务, 示范点我们有初步方案, 商各地后很快确定, 各地一定要落实配套资金、保证实施好。
(二) 积极开展紫茎泽兰应急灭除行动。
去年, 黔西南晴隆突发牲畜误食紫茎泽兰致死事件, 引起各级领导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 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及省有关部门, 积极行动, 精心组织紫茎泽兰应急灭除行动。在农业部安排部署下, 我省率先提出建立防控阻截带、产业替代的思路, 下拨资金864万元, 动员5万群众参与, 有效控制紫茎泽兰蔓延。今年, 承担防控任务的地区要抓好防控阻截带建设和产业替代工作, 确保如期完成任务;未发生地区要严密监控, 防患于未然。
(三) 组织完成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 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普查工作。
3.在全市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落实2008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探讨2008年中职扩招对策,实现2008年我市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技术人才。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扩大中职招生工作的重要性
2008年,实现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例达到1:1的目标是我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推进我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扩大中职招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适应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建设“一个通道”、“三带十区”这一战略规划和实现市委四届五次全会提出的“改革创新、开放升级、综合开发、强市富民”战略要求,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我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社会就业,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扩大中职招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需要。在2008年度全国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指出:“普及高中教育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口,普通高中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着力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当前重要而紧迫任务,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去年国检验收结束以后,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巩固‘双高’普九成果,做好初中后学生的职业教育,扩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0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 教育发展形势逼迫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上下功夫。就黑河目前形势看,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只有55%,普通高中已基本饱和,中职学校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生力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中职学校责无旁贷。扩大中职招生是满足人民群众谋职就业的需要。教育部门要把初、高中不能升学的学生动员到中职学校来,使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他们生存、发展的本领。“要致富,学技术”,“读完初中上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这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寄托的厚望。近几年我市每年小学升初中人数在2万人左右,毕业生约1.5万人,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的仅有5000多人,尚有1.5万未成年人需要劳动预备役培训,中职招生的空间很大。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给予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更多关注,针对学生们的各自特点,指导、规划他们的未来,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和成才之路。
二、精心组织,确保扩大中职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领导机构。各县(市)区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抓在手上,建立健全领导机构。两级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招生计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重大实际问题,制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协调处理好部门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市县两级教育部门要成立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督导室主任和业务副局长任副组长,中教、初教、职成科(股)长和各初中、高中、中职学校校长为成员。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中职招生运行机制。要把中职招生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按1:1比例制定招生计划,实行教育行政领导班子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校的“三级包保”责任制,从市到县到校到人,确定专人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要做到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四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报名、统一录取。严格实行“普高”招生的“三限政策”,特别是限人数,统一制定和落实中职和普高的招生计划,正确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要建立中职学校招生违规违纪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招生纪律,规范招生行为。坚持公平竞争,不搞地方保护,要尊重学生选择优质职教资源的权利。建立中职招生的绿色通道,坚决打击有偿招生行为,对不规范的招生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情节严重的,要取消相应学校的招生资格,保证中职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中职招生考核奖惩机制。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与中职招生达1:1的比例”列入2008年十项绩效工程任务目标考核体系,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均为责任单位,年底市人大、市政府督查室将跟踪问效。对此,我们要认真对待,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研究中职招生的督导评估办法,把招生任务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县(市)区教育局、初中、高中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指标。制定有利于中职招生的奖惩政策。每年招生结束后,市县两级督导部门要把各县(市)区和黑河市职教中心学校的中职招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排名通报,严格兑现奖惩。要把中职招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定学校各类先进的主要依据,作为校长评职、评优和提拔的重要依据。市政府在2008年将安排专项经费,表彰奖励在中职招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县(市)区政府、教育局、中等职业学校、初、高中学校以及个人。各县(市)区政府也要设立专项奖励经费。
三、明确目标,同心协力完成扩大中职招生任务
今年全市普通高中计划招生6000人,省教育厅给我市下达的中职招生计划为6406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密切配合,戮力同心,取得实效。首先,初、高中学校要积极做好分流工作。初、高中学校要担负起为中职学校输送生源的职责,积极配合中职学校做好招生宣传和动员工作,为职业学校直接面对学生及家长宣传创造有利条件,使广大家长充分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初、中、高级人才缺一不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各初、高中学校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职业技能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办校内职普融通班或与中职校采取1+1+1合作办学。组织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参观职业学校,引导初中毕业生科学定位,合理选择报考学校和专业,绝不允许简单粗暴强行分流。各初、高中学校要以初中入学人数为基数,动员流失生和参加中考未能就读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保证中职招生入学人数。其次,中职学校要主动配合,营造良好氛围。各中职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初、高中学校联系,为其提供宣传内容和资料,介绍职业学校的特点及优势,展示学校办学成就,专业设置特色,使初、高中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流。同时,要为初、高中校内职教班、高中通用技术课、初中技术课提供师资、实验实习设备支持。要宣传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重要意义及中职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典型事迹,不断营造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中职招生工作。
同志们,扩大中职招生工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圆满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而努力工作。
4.在电脑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四
十一五”规划任务、谋划“十二五”发展、巩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的关键一年。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认真把握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趋势,积极研究探索新形势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
一、强基础,育龙头,牢牢把握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发展方式是指实现农业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实质是在于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1、产业结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以品种优化、规模发展、提质增效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空间。一是抓品种优化。突出抓好以粮食、瓜菜为主的品种结构调整,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的名优稀特新品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努力拓宽农民增收结构空间。二是抓质量提升。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强化农业“三品”和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业由重视“量的扩张”向重视“质的提高”转变,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质量空间。三是抓规模发展。积极推进粮食、瓜菜、桑蚕、林果、畜产品等主导农产品的规模化发展,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规模空间。三是抓功能转变。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突出抓好以采摘、观景为内涵的生态观光游,促进农业功能由“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功能”向“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努力拓宽农民增收功能空间。
2、产业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支撑。一是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进一步完善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培育力度,扩大农业龙头企业群体规模,增强对农业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在规范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健全完善内部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来源:好范文 http:///)和应对市场能力,使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三是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配套服务功能,扩大吞吐能力。积极开拓外埠市场,不断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更好的衔接。
3、科技服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保障。一是加快科技转化。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强化与山农大、市农科院等高校的合作联系,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支持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组建技术研发机构,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二是加强植保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村级统专业化防统治队伍建设,做好重大植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三是强化科技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健全完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四是搞好信息服务。整合各种信息资源,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建立以区级广播电视、农业信息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为基础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网”,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重统筹,求实效,全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三大转变
结合我区农业发展实际,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着力推动三个转变:
一是加快农业增长由数量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提升型转变。加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促进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特别是在优质粮食和
特色瓜菜生产上,把粮食高产创建成果转变为全区粮食水平整体提升的科技动力,把特色产业的面积优势转变为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增收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在增粮增效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种植效益。
二是加快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型向产业化经营型转变。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密切利益关系,拉长产业链条,强化对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双向约束,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进一步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利益分配关系,规范合同行为,提高合同履约率,使企业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推动农业生产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分散型向产业化经营型转变。
三是加快农业效益由经济型向经济生态统一型转变。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等实用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改进生产管理方式,净化农业生产投入品源头,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节约农业、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三、促增收,保增长,七大举措推动全区农业发展转型升级,以国家、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我局遵循“农村政策实中求稳、优质粮食稳产增产、产业化经营优中求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项目建设抓村建点、科技服务点面并重、机关建设严管实考”的总体思路,重点实施“百点强村”工程,年内重点培强10个龙头企业,10大生产基地,30家合作经济组织,50个配方施肥专供村,确保工作“省内争强、市内领先”。着力抓好七项工作:
1、农村政策实中求稳。一是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突出预防和惩治两大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与区监察局密切配合,强化监督管理,抓典型、树样板,严查各种违规违纪行为,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二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严查违规收回或调整农民家庭承包地现象,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换发补发工作,强化区级土地流转中心和乡镇流转大厅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三是加强村级财务监管。充分发挥农村财务监控中心的监管职能,强化审计监督,全面掌握农村集体资产、债权债务的运行情况,切实搞好集体资产管理和债权债务化解工作。四是严格落实惠农政策。深入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工作,及时查处惠农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格审核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坚决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全区经济稳定发展。
2、产业化经营优中求强。一是抓好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扩规增量、升级换代,努力推动全区农业产业化整体上水平。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信息档案,加强对乡镇对新上农业龙头企业的考核工作,建立起扶持、考核、监管一体化的产业化发民展体系。充分发挥省、市、区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的激励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技改扩建,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农民增收带动能力。三是培树发展典型。年内重点培树特色种植、加工流通、仓储销售等类型的龙头企业10家,重点培树“制度完善、运作规范、增收明显”的合作经济组织30家。
3、粮食生产稳产增产。遵循“单项指标创高产、建制总产求突破”的粮食生产总体思路,以实施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为平台,以高产创建为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增粮增效中的作用,加快粮食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全区粮食生产由小面积高产增收向区域性稳产增产发展,年内重点建设小麦、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田各2处,力争粮食单产和整建制乡镇达标个数有新的突破。
4、农业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1处核心区面积亩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二是深化结构调整。计划新增有机蔬菜0.5万亩,新增有机食品0.5万亩,新增绿色食品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3万亩。三是强化标准化生产。纵深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引导农民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开展农业生产,年内重点建设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2个、三品基地3个。四是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严格落实经营台账和“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规范建立责任状、上岗证等各类档案资料,从源头上防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行为,依法规范农资经营行为。五是强化质量检测。认真抓好区级农产品质量抽样检测工作,加大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检测人员的培训指导力度,扩大检测范围和品种,促进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
5、项目建设抓村建点。一是全面提升现代农业项目建设水平。严格按照小麦产业项目实施要求,围绕技术培训、科技入户、计划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三大重点,突出抓好核心示范区样板建设。二是认真实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重点抓好3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建设,建立起区、乡、村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新框架,全面增强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覆盖范围。三是认真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年内重点新建户用沼气池3000个,培树沼气池建设示范村5个,强化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提高沼气池建管水平。四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依托三大农技推广服务站,全区建立测土配方施肥专供村50个,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范围,在肥料推广总量上求突破。五是强化植保统防统治队伍建设。以实施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为平台,重点加强四大核心示范区乡镇植保防治体系建设,每个核心示范区乡镇规范化建设10支统防统治队伍,核心示范区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00%。
6、培训宣传点面并重。一是加快科技入户。整合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两大项目,围绕粮食高产栽培、蔬菜高产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培训重点,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培训工作,积极引导10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充分发挥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搞好信息报送工作。每个科站完成20条动态信息报送任务。每名中高级职称人员完成20条生产、试验研究信息报送任务,每名中级以上职称人员至少独立完成一篇专题调研报告;三是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充分借助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资源,及时总结工作开展过程中好经验、好做法,宣传推介业务工作的特点和亮点,以宣传强素质促工作,以报道树形象促发展。
5.在电脑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五
宁波市农业局局长 鲍尧品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九日)
同志们:
· 这次全市农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结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部署2010年重点工作,农业局局长在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刚才,11个县(市)、区作了发言,交流了各有特色的工作经验,很好很实在,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在会议材料中,市局5个职能部门对去年几项重要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有助于各地开展横向对比,进一步推进各项工作。
· 下面,我代表局党委讲四个方面意见。
·
一、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回顾
·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分困难的一年。我市农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创业富农民、创新强农业”要求,以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工作重点,夯实基础,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和灾害天气频发的不利因素,坚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不动摇,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农业农村经济好于预期,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
·--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据农业部门预测,200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31万亩,比上年增加0.3万亩;总产89万吨,比上年增加0.58万吨。扣除灾害天气影响,早晚稻效益平均达到350元左右,农民种粮积极性高。
·--畜牧业趋稳向好。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禽蛋供给充足,规模化养殖水平继续增长。全年累计出栏肉猪152万头,出栏家禽2900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83%和1%;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0%以上。预计全年肉类总产量17.20万吨,肉类自给率保持在45%左右,发言稿《农业局局长在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开展部、省、市级蔬菜质量安全监测16次,全市地产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8%和100%,生鲜乳三聚氰胺监测合格率100%。全市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580个、绿色食品209个、有机食品9个。
·--农产品出口逐步回暖。去年是我市农产品出口最为艰难的一年。全市农产品进出口总额18.25亿美元,同比下降17.81%,其中出口8.81亿美元,下降4.78%,但降幅不断收窄,11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0.68%。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0%。其中工资性收入在二季度开始走出一季度不景气状态,三季度高速增长,全年收入占总收入的58%;非经营性收入由于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房租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保持比例在12%;一产收入持平,占到总收入的14%。
· 总体说,2009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为我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得益于各级农业部门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工作。
·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 一是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按照三年建设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要求,各级农业部门深入开展调研,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功能区落地上图和种植模式、生产技术确定等基础性工作,加强服务组织建设,实施“双千”工程,超额完成建设任务。全市共建设粮食功能区120个,面积27.04万亩,占总任务数的33.8%,其中市级功能区52个,面积19.93万亩,占目标数的49.6%。共新建、修缮机耕路、进水沟和排水沟30万米、17万米和14万米。建立粮食生产服务组织71个,服务面积超过11万亩。落实粮食高产示范方49个,实行农技人员挂牌服务,尽管受到早晚稻收割期间灾害性天气影响,仍有16个高产示范方达到“双千”目标。
·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安排、资金落实、指导督查和验收工作力度,保证建设进度。全年有21个基地通过验收,22个基地开工建设,新申报2010年建设项目20个。现全市已完成和在建的农业产业基地数量85个,核心区面积7.02万亩,总面积77.52万亩,其中51个基地已通过验收。目前,建成基地基本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投入、标准化生产。种植业产业基地的平均规模达到1.21万亩;平均拥有大棚1500亩、喷滴灌1700亩;95%的基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100%拥有品牌;大部分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优势主导产业区基本形成。
6.在全省农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篇六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省农业工作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上半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当前抗灾救灾恢复生产情况,研究部署下半年工作,特别是下阶段加快灾后恢复生产的措施,力争全面完成今年农业生产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全年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奋力抗灾救灾,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今年以来,我省各级农业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的重要讲话,按照中央提出的“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抓粮食稳定发展、抓优势产业提升、抓合作持续先行、抓五新进村入户、抓防控安全保障、抓沼气建管并重”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着力推进农业各项工作的落实。特别是面对今年以来多次的冰雹、低温冻害和暴雨灾害,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一手抓抗灾救灾,一手抓生产恢复,精心组织安排,狠抓政策落实,着力优化服务,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推动了农业农村 经济有序健康运行。
(一)农业生产因灾影响较大
1.粮食作物。春粮连续6年增产。据统计,全省春收农作物面积640.88万亩,比去年同期增12.49万亩。其中春粮面积129.37万亩,比增3.77万亩,春粮总产32.34万吨,比增0.77万吨,产量连续6年增长。早稻因灾损失较重。预计全省早稻面积349.29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但由于今年以来多次受灾害天气影响,早稻受灾达75.43万亩,同时由于长时间连续强降雨直接影响早稻抽穗灌浆和单产提高,给早稻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夏收夏种因灾偏慢。因受持续强降雨天气影响,全省夏收夏种进度受到较大影响。至7月8日,全省夏收早稻2.85万亩,比去年同期慢0.38万亩;收大豆20.43万亩,同比慢4.11万亩;收玉米25.05万亩,同比慢0.43万亩;收花生8.79万亩,同比慢1.05万亩。夏种方面,中稻已插479.73万亩,同比快13.05万亩;一季晚稻已插122.21万亩,同比慢13.29万亩;双季晚稻已播种322.64万公斤,同比少6.7万公斤。
2.园艺作物。受3月强冷空气和6月持续强暴雨袭击影响,园艺作物因灾损失较重。预计上半年,全省水果产量93万吨,同比减1万吨;春茶产量10万吨,比减2万吨;蔬菜面积448.08万亩,比减12.5万亩,产量640.2万吨,比减19万吨。但因市场拉动,红绿茶产销两旺,全省春茶价格普遍提高,茶青价格比去年提高两成以上。受不利气候影响,全省蔬菜市场总体 表现市场畅、价格高、效益好等特点。食用菌生产总体持平,上半年实现产量93.04万吨(鲜品),比减9.67%,产值45.65亿元,比增1.44%。生物医药产业迅猛发展,面积逐年扩大,产区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
3.畜牧业。总量保持增长态势,但生猪养殖持续亏损。预计上半年全省实现肉蛋奶总产量115.76万吨,比增3.25%,其中:肉类产量93.4万吨,比增4.07%;禽蛋产量14.3万吨,比降1.17%;奶类产量8.06万吨,比增2.03%。但生猪价格持续下跌,至6月第4周全省生猪平均价格10.04元/公斤,达今年以来的最低点,猪粮比价为4.48 :1,养殖处于亏损。6月底以来,受猪价长时间走低、省外疫情、南方高温和严重水灾等因素影响,生猪价格回升,7月13日全省生猪均价为11.41元/公斤,预计生猪后市价格呈回升态势。
4.农产品加工和农垦经济持续发展。据初步统计,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643家,从业人员175.2万人,实现产值3478.06亿元,同比增长18.2%。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联盟实现新发展。上半年农垦系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3%,出口商品总额1.96亿元,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增长36.7%。
(二)闽台农业合作持续先行
产业合作持续领先。全省新批办农业台资企业 27个,合同利用台资8622万美元,目前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204 个,合同利用台资28.7亿美元,实际到资16.5亿美元。4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进展顺利,新批办8家台资企业,利用台资1048万美元,新登记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2个。台湾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闽台农产品贸易保持快速增长。1-5月闽台农产品贸易额2.18亿美元,比增88.3%,其中对台出口1.9亿美元,比增103.5%,对台进口0.28亿美元,比增26%。交流平台不断拓展。5月7日,在台湾南投县竹山镇成功举办了两岸特色乡镇交流大会,我省9个各设区市106个特色乡镇和台湾102个特色乡镇成功对接,达成合作意向86项,落实的合作项目13项;第二届海峡论坛期间,在三明举办了海峡两岸乡镇对口交流会,邀请了台湾101个乡镇、516位代表前来参会,签署了117项协议。政策服务进一步加强。代拟了《关于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呈报省政府,一些先行先试政策,如扶持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加大对台湾农产品的采购和促销力度、为台湾农民来闽创业提供优质服务等,已由黄小晶省长在台北闽台合作先行先试论坛上宣布。台湾在闽居民职称评定取得新突破,5位申报人员通过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这项工作既是我省的试点,也是大陆首创。
(三)农产品进出口保持良好增势
上半年,全省农产品(WTO农产品+水海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37.90亿美元,比增46.5%,增势强劲。其中,出口22.50亿美元,比增47.6%;进口15.40亿美元,比增43.7%,顺差7.1亿美元。蔬菜、食用菌等部分农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以日本、美国、欧盟、台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为主要市场。
(四)“五新进村入户”深入推进
实行单项示范与集成推广相结合办法,大力推广农业“五新”。上半年全省已建立农业“五新”示范片91个,面积38.6万亩;建立农业“五新”集成推广示范基地10个(水稻、茶叶、食用菌、蔬菜、芦柑、葡萄、香蕉、马铃薯、生猪和肉羊各1个),水稻、茶叶、蔬菜、芦柑、葡萄、香蕉和马铃薯等7个产业“五新”集成推广示范面积7千多亩,食用菌1万多平方米,生猪、肉羊各1千多头(只);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653次,培训农技员及农民9756人次,培育示范户2060个;各级举办“五新”现场观摩会267场。水稻、茶叶、生猪等3个大宗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进展顺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推广,推广面积1187万亩,完成计划任务79%,全省总节本增效6.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五)农业安全生产水平有新提高
一是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按照农业部和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全省深入开展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生鲜乳专项整治、兽药及兽药残留专项整治、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等行动。强化对供沪世博会农产品的监管,确保了供沪世博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持续抓好农资打假工作。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专项行动、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 和肥料市场专项整治,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上半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共查获违法农资102.94吨,查处非法制售农资案件252件,为农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475.27万元。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配合农业部在我省开展了2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1次普查,检测样品近5000个。省第一次例行监测结果显示,蔬菜检测合格率为98.1%,生猪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检测合格率为100%。四是农业“三品一标”工作取得新进展。上半年,全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7个,产品100个;绿色食品企业20家,产品40个;有2家有机食品企业申报材料已通过省级审核。全省累计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的“三品”数有1954个,企业1176家。目前,我省共完成了20多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现场核查和品质鉴评工作,登记数量居全国中上水平。五是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中趋好。农机事故四项指标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六)农村沼气建设有序推进
一是认真实施为民办实事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截至6月底,全省新建农村沼气18756户,占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任务数的31%;配套建设改厨、改圈、改厕23963户(含2009年已实施的2万户),占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任务数的68%。二是切实抓好中央新增投资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截至6月底,2009年中央新增投资项目50个大中型沼气工程大部分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目前附属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之中,部分工 程已进入调试运行阶段,预计今年10月底可全部竣工验收;348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已完成服务设备采购、配臵和网点领办人员培训工作,大部分已投入运营。截至6月底,全省已建成乡村沼气服务网点1098个,年可为30万以上的沼气户提供后续服务。三是扎实推进大培训大回访活动。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各地积极组织基层沼气技术推广人员和沼气生产工开展大培训大回访活动。至6月底,全新增培训沼气生产工和维修工1000名;已回访沼气用户55700户,占应回访户的25.3%。
(七)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平稳有效
一是顺利完成春季强制免疫工作。上半年,全省累计开展强制免疫25283.65万头(羽),做到了“应免尽免,不留空挡”,免疫效果抽查结果超过农业部规定的要求。二是○型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稳定控制。今年以来,面对周边省份发生的疫情对我省畜牧生产构成的威胁,通过加强免疫,实行日报制度和24小时应急值守,强化省际防堵和跨县境调运监管,加大疫情排查核查,前移防控关口,确保了全省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形势的稳定。三是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密切监测早稻及中稻“两迁”害虫发生趋势,加强病虫害测报和信息发布。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抓好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积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上半年新增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13支,新增工商注册服务组织16个。现我省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队伍已达到432支,其中工商注册74支,服务人员6868人。专业化统防统治防治服务面积达37.03万亩。
(八)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一是加快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建设。截至6月20日,共到位资金50644.5万元,到位率96%,完成投资40849.88万元,完成率77.7%。二是切实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与补贴。做好第一批支农发展性专项下达工作,累计已下达9869万元;积极配合财政厅及时下拨2010年中央财政对我省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8.445亿元、省政府今年专门安排的再生稻催芽肥补贴资金2000万元,以及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2.076亿元。三是超额完成农机购机补贴。今年中央下达我省第一批农机购臵补贴资金1亿元,省级配套资金6000万元。4月底中央第一批补贴资金即申请完毕。5月以来,按照去年中央补贴1.8亿元的额度,继续受理农民购机申请。上半年,全省已使用农业机械购臵补贴资金2.2592亿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1.76亿元、省级累加补贴资金4992.51万元,直接受益农户6.756万户,拉动农民购买农机投入达4.51亿元,新增农业机械11.1万台。四是切实落实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政策。落实畜牧良种补贴工作,下达中央畜牧良种补贴1768万元。截至6月25日,完成补贴母猪68万头次,完成82.9%,完成金额1360.16万元。上半年全省共承保能繁母猪8.33万头,签单保费499.8万元。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下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资金7000万元,对106个生猪规模场进行标准化改造。五是继续推进水稻种植保险工作。在做好25个粮食主产县(市)水稻种植保险工作的同时,还在9个杂交水稻制种县(市)启动 杂交水稻制种保险工作。截至目前,试点县农户参保水稻面积443.87万亩、杂交水稻制种面积6.17万亩。为了加快受灾理赔,已预拨保费2400万元。
(九)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推进
一是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上半年全省有223.8万亩承包地进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占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14.53%,比去年底增长了3.4%。二是扶持发展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新扶持了50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6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项目。全省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179个,注册资金101.5亿元。三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新增加八个农民负担监测点。部署开展了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乱收费、修建通村通乡公路向农民或村集体摊派集资、农民建房乱收费、农村公费订阅报刊摊派等四项专项治理工作。调查处理了一批农民负担信访问题,清退了部分涉农乱收费。四是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全省乡镇普遍建立了村会计委托代理中心、招投标委托中心、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开展清产核资,逐步规范合同,建立了台账。一些地方将资产资源台账委托给乡(镇)资产监管中心统一实行“台账式”管理。
(十)抗灾救灾取得明显成效
今年以来,我省先后遭受了3月5日的冰雹灾害、3月9-11日的低温霜冻、5月18-24日的持续强降雨、6月13日以来的持续特大暴雨灾害,给我省农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据不完全统 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累计达1000万亩,直接农经损失达72.57亿元。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全省各级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迅速反应,众志成城,按照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同心协力,攻坚克难,扎实开展抗灾救灾、生产自救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措施具体、工作及时、责任到人。各级农业部门领导深入一线,指导救灾;加强应急值守,及时掌握灾情;及时下发各类防灾救灾和指导灾后恢复生产的文件和救灾物资,省厅累计下拨救灾种子36.4万公斤、消毒剂131吨、中央救灾资金2400万元;成立灾后恢复生产指导领导小组,派出灾后动物防疫、植物病虫害防控、改种扩种、在闽台农恢复生产等各类指导服务组或工作小组,深入灾区指导帮助灾后恢复生产。省厅采取非常规措施,在政策、项目、资金上重点帮扶重灾区灾后恢复生产。农业抗灾救灾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一致肯定。目前,农业灾后恢复生产工作正有序进行。
上半年,通过全省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奋力拼搏,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大灾面前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上半年我省遭受了多次重大灾害,给农业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给农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全面完成全年农业生产目标任务的难度和不确定因素。为此,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认真谋划下半年工作,以更加扎 实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灾后恢复生产和下半年各项工作。
二、全力推进灾后恢复生产,努力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7月19日,农业部将在江苏召开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研究部署下半年农业工作。我们要在全力抓好抗灾救灾、恢复生产的基础上,按照农业部的部署,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加快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精神,继续以“六抓两加快两依靠”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扎实抓好下半年各项工作,力争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千方百计争取粮食稳产增产
今年以来,全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困难。多灾之年,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越显突出。各级农业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今年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务必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立足灾后恢复生产,继续以落实粮食播种面积为基础,以高产创建为载体,通过抓重点产区、重点作物和重点增产技术,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努力夺取全年粮食稳产增产。一要力夺秋粮丰收。从目前我省粮食生产情况看,要完成今年省政府下达的1930万亩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必须千方百计扩大秋粮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实现总产目标。全省双季晚稻面积要力争达到520万亩,比去年扩大14万亩。秋甘薯、秋玉米、秋大豆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60万亩、35万亩和45万亩,分别比去年扩大14万亩、8万亩和5万亩。同时,要抢抓农时,组织机械收割,加快早稻收割进度,为晚季生产争取主动权。要落实田管措施,争取保收保种。要加强技术服务,大力推动粮食作物“五新”进村、入户、到田。抓好秋粮生产所需的农资服务,做好农机具的维修和零配件的供应,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和跨区作业,全力服务“双抢”。二要着力高产创建。深入开展粮油高产创建,强化示范带动,集中力量抓好万亩示范区、千亩示范片、百亩高产方建设,加大培育科技示范户,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内容和方式的技术培训,强化技术指导,确保关键技术落实到户到田,为大灾之年夺取粮食丰收多作贡献。三要狠抓再生稻生产。针对不同区域苗情长势的差异,因时、因地、因苗落实好再生稻田间管理措施,争取头季夺丰收,再生季多成穗,着力提高再生稻成功率和单产。要加大工作督导力度,用好省里对再生稻催芽肥补贴政策,推动再生稻高产栽培各项措施的落实,努力完成全省100万亩再生稻生产任务。四要努力扩大秋冬种。各地要把秋冬种作为今年我省特别是灾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早动员、早部署,力争全省秋冬种面积比去年扩大100万亩。加强引导和服务,努力扩大经济效益高、对农民增收作用大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和节本增效实用技术,建立一批优质高效冬季农业生产示范片,引导粮经综合开发,探索高产高效模式,努力提高冬种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五要全力防灾减灾。要认真总结前阶段抗洪救灾的经验,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及时了解台风、暴雨、干旱、病虫和秋寒的发生发展动态,制订相应的防、避、减灾的技术预案,努力减少因灾损失。立足防灾、抗灾,及早做好必要的物资准备,确保灾害发生时供得足,用得上。
(二)大力发展特色园艺产业
将发展园艺产业作为下半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措施,认真抓紧抓实。一是茶叶。组织灾区茶叶部门开展各种形式的名优茶加工培训,大力推广名优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茶叶制优率和经济效益,增加灾区茶农收入。认真落实中央财政支持我省的现代农业茶业发展项目,通过项目实施,抓好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推进茶叶品种改良,提高茶叶生产和加工现代化水平。二是水果。进一步优化果类品种结构,大力推广提升品质的创新实用技术,推进采后的分级、包装、保鲜、贮藏等技术应用,提高果品商品性状,增加效益。三是蔬菜。加大对设施蔬菜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广镀锌管钢架大棚,结合防虫网、穴盘育苗轻基质栽培、微喷滴灌等栽培管理技术,同时加大示范推广安全用药、节水节肥和工厂化育苗技术等实用技术,提高蔬菜现代化生产水平。四是食用菌。加快恢复灾区生产设施,加强松杉竹屑、果茶枝条和农作物下脚料等代用料栽培的培训推广及工厂化生产、食品安全、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新技术培训,突出调结构、转方式、增特色,尽快形成一村(一乡)一品,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综合效益。五是中药材。加快地道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广中药材无公害生产技术。引导中药材收购或制药加工企业与种植户、种植企业的联接,扶持建设成规模、上档次中药材示范区,引导地道 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生产。
(三)推进畜牧产业保量提质
一要引导受灾养殖户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尽快修复畜禽舍,恢复生产。要结合“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优化产业结构,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突出发展牛、羊、兔等节粮型草食动物,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二要加强预警体系建设,切实做好畜禽生产动态监测,特别是生猪生产动态监测,引导养殖户及时优化种群结构,增加养殖效益。三要落实生猪标准化规模场建设、能繁母猪保险、生猪良种补贴、奶牛良种补贴等政策,使政策实惠尽快兑现到农户手中。四要继续推进“优质畜产品工程”。加强对列入国家级遗传资源和我省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27个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进一步加大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地方品种的开发利用力度,实现产业化开发,培育畜牧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深化拓展闽台农业合作
突出优势和特色,重点围绕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生物技术、水产品、现代竹叶等产业开展深度对接。抓好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和台湾农业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中心建设,完善各类海峡两岸农产品集散中心基础设施。继续抓好4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路、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帮助受灾台农尽快恢复生产;积极申报争取福州福清市、三明永安市和泉州惠安县新设立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扩大闽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 交流合作,举办海峡两岸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研习培训班,筹备成立“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协会”,筹办“第二届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和“首届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展览会”。
(五)大力推广农业“五新”
继续推进农业“五新”单项示范与集成推广,加大农业“五新”的推介、展示、观摩、培训、咨询、入户指导,特别是强化灾后恢复生产的“五新”技术培训和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充分发挥“五新”推广单项牵头单位及全省农业推广系统的优势,大力组织农业“五新”单项推广,不断提高农业“五新”的入户率与覆盖面。同时,重点落实好10个“五新”集成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培育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典型,带动市、县培育一批“五新”示范推广典型。加大“五新”示范户培育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五新”示范户建设能力、示范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继续开展“千人百村万户”农业“五新”推广咨询、指导活动。组织千名农业中、高级技术专家进百村入万户,开展农业“五新”推广的技术咨询、指导和服务。
(六)加快发展农村沼气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目前时间已经过半,今年沼气建设任务才完成31%,差距较大。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要领导要对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负总责。要及时落实到位每户建池户100元的市级财政配套补助经费和15元的市 级工作经费,同时加强督导检查,落实责任,确保质量。二要加快建设进度。各地要结合省政府部署的流域综合整治的总体要求,结合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对今年建池任务和地点作进一步的调整优化,切实落实到村、到户。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进度时间表,抓住夏秋沼气施工有利时节,早动手、早施工、早落实,力争11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三要规范项目管理。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专账管理,坚决杜绝虚报建设数量和套取、挤占、挪用建设资金的行为。要按照厅里的通知要求,规范物资采购。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沼气事故发生。要坚持示范先行,每个项目县(市、区)要区分整村推进、养殖小区、联户工程、集中供气和后续服务等不同建设模式,于年底前建成3-5个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四要切实落实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落实省政府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和省农业厅实施方案,推广生态农业技术,预防和控制农业生产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与破坏。
(七)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一要强化监督管理。继续开展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加强供沪农产品的监管。各地要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和省厅通知要求,加快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今年省政府及农业部下达的猪、牛、羊耳标佩戴率达到90%以上,进入流通环节猪、牛、羊耳标佩戴率达到100%。福州、厦门两市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要抓紧完善方案,尽快启动 实施。二要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组织我省特色农产品和知名农业企业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下半年认定50个福建名牌农产品,并推荐10个产品参加2010年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名牌农产品的评选。三要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推进蔬菜、水果、食用菌、生猪和鸡业的可追溯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争取年底前在试点企业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八)切实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
一要扎实开展强制免疫。组织开展秋季、冬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全面推广组建专业队逐村逐户开展拉网式免疫的组织形式,确保强制免疫病种畜禽群体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常年维持在70%以上。二要开展夏季消毒灭源工作。结合夏季高温高湿天气,全面开展夏季消毒灭源工作,龙岩、三明、南平等地彻底做好被洪水浸泡的养殖相关场所的消毒灭源工作,防止灾后暴发疫情。三要继续抓好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突出抓好重点疫病、重点畜禽、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扩大范围,增加频次,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消除疫情隐患。进一步规范疫情报告,落实口蹄疫日报告制度,严格实施疫情举报核查制度。四严格检疫监管。推进动物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行为,严格查证验物,严厉打击逃避检疫、走私畜禽产品和贩卖、运输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的行为。加强省际防堵和联防联动,严防外来疫情传入。同时,要切实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工作。近期,水稻“两迁”害虫伴随降雨大量迁入我省,预计中稻及一季晚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偏重至大发生,其中两迁害虫将大发生,其它病虫害偏重发生,发生程度及面积均较去年及前年重。各地农业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和防控工作,确保灾后无大疫、少损失。一要抓紧修复完善预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灾后病虫预测预警信息;二要重点做好水稻“两虫两病”的防控,基层种植业相关技术部门要形成合力、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采取综防措施,严防农作物病虫危害蔓延;三要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队伍的作用,实行统防统治。凡属农业部、省粮食高产示范区的,专业化防治必须达到100%;凡属部、省专业化防治示范县的,统防统治面积必须达到1万亩以上。
(九)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一要强化监管。确保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畜牧生产、农机购臵补贴、农业保险等惠农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二要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认真落实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五项制度”,扩展外延监控手段,加强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的监管,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化工作。配合农业部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土地流转,注意调查研究当前土地流转新动向,严格把握土地流转政策,确保“三个不得”的底线。四要推进村集体“三资”管理。进一步规范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强化财 务公开工作,充实财务公开内容,规范财务公开制度。扎实开展清产核资,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监管。五要推进国有垦区危房改造。认真编制国有垦区危房改造规划,把农垦农场的危旧房改造纳入当地住房保障建设计划,积极解决垦区农工的住房问题。
(十)努力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一要做好16个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的作用,大力辐射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工作责任制,实现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不断创新运行机制。二要实施农产品加工技术提升工程。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产品加工,支持特色农产品关键加工技术研发推广。下半年,要认真做好第四批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第二批示范企业的组织申报工作。三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结合“一村一品百千工程”,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朝着“七有”方向规范化发展。推进农超对接,搭建农商联手促销平台。四要增强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和参加各种大型农产品营销活动。继续做好农业信息化“五有”标准建设示范,开通试运行“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五要加强农业执法服务。结合夏收夏种和秋收冬种两个重要的农事季节,深入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开展假劣违禁农资集中 销毁活动,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六要做好2010年招聘千名农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与人事、编办、教育部门密切配合,抓好落实,确保按时完成招聘任务。七要继续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排查治理隐患,促进“安全生产年”、“责任落实年”各项工作的落实。八要积极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继续培育一批农机、植保专业服务队等专业服务组织,鼓励发展跨区作业、承包作业等多样化服务形式。
7.在电脑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七
1 肯定成绩, 进一步坚定推动农机化发展的信心
2008年,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部署, 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精心组织重要农时的农机化作业, 强化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 全国农业机械化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较快增长, 农机作业水平再创新高, 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农机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购机补贴政策实施成效显著, 重点农时的机械化生产顺利进行, 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步伐加快, 农机质量管理工作得到强化, 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面对异常严峻复杂的形势, 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 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也要看到有利条件, 坚定信心, 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 趋利避害, 化挑战为机遇, 变压力为动力, 扎扎实实做好2009年的农业机械化工作, 努力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形势。
2 把握方向, 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行动纲领。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把握好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谋划好推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2.1 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
全会《决定》提出, 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当前,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两高两低”的格局。种植业较高, 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较低。在种植业中, 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较高, 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装备结构依然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 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 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性能机具少。区域发展表现为“三快三慢”的趋势。平原地区快、丘陵山区慢, 东部和北方快、西部和南方慢, 旱地快、水田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推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要坚持全面发展, 不断拓展农业机械化工作领域。二要坚持协调发展,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在推动农机动力总量增长的同时, 要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提高农机产品性能和质量;在扩大农机作业规模的同时, 要进一步提高农机生产经营效益, 更加重视农机安全生产。三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要研发推广经济适用、节本增效的农业机械, 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建立效益促发展的新机制。要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 对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机具逐步更新淘汰, 鼓励发展节油、节水、节肥、节种、节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节约、环保型农业机械, 建立节约促发展的新机制。
2.2 关于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问题
实践证明, 建设农机服务组织, 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是促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 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的有效举措。同时, 也是推进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全国已有3700多万个农机户, 但其中农机专业户仅占11%, 还存在机具设备少、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要坚持“扶持、引导、规范、服务”的方针, 鼓励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机械、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联合, 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 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扩大服务规模, 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益, 使之成为引领农机手开展农机作业服务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鼓励农机服务组织承包经营闲置和流转土地, 为农户、种养大户、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代收等系列化农机作业服务,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要加大政策扶持。落实有关税费减免、信贷优惠、购机补贴、作业补助等扶持政策, 逐步建立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组建农机服务组织,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二要引导创新发展。大力宣传推广典型经验, 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 创建服务品牌, 积极推动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一条龙作业等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三要规范市场秩序。逐步建立规范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机作业市场。四要强化服务指导。以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咨询等体系为支撑, 积极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指导、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服务, 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2.3 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问题
全会《决定》指出,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实践证明, 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桥梁和纽带。虽然我国农机化科技发展水平逐年提高, 贡献很大, 但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 农艺与农机结合不够紧密, 技术推广机制不活。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农机化关键技术创新。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 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的要求, 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 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 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突破。二是推进农机化科研机制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生产、教学、科研、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 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艺标准及相应的机械作业规范, 农机和农艺专家协同攻关, 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 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强化适用技术组合集成, 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模式, 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4 关于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机耕道、场库棚、维修站等农机化基础设施是重要的农村基础设施, 是发挥农业机械效能、提高农机作业效率的重要保障。近年来, 我国大中型、高性能的农机装备增长很快, 但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处于失衡状态。大多数农村机耕道年久失修、损坏严重, 许多乡镇存放大型农机具的场库棚不足, 农机维修服务站点的设备和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存在“有机无处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问题。加大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 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 促内需、保增长的大事。我们要抓住机遇, 做好规划, 突出重点, 明确目标, 争取实施一批增加农机化发展后劲的大工程大项目。要抓紧制修订机耕道、场库棚等建设标准, 为项目设计提供依据。大力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 将其作为农机化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载体, 提高其承接、管理、使用各类建设投资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争取在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乡村道路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理等项目规划中安排机耕道路建设内容, 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争取中央和地方对农机场库棚、维修站设备设施建设给予补助性投资扶持, 改善农机具尤其是高性能机具的保养和维修条件。依托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维修服务网络, 积极吸引生产企业加盟, 建立高性能农机具维修站点和区域骨干维修站点。
2.5 关于提升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问题
全会《决定》提出, 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创新管理体制, 提高人员素质, 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 一些基层农机事业单位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日渐突出, 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日趋薄弱, 特别是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安全监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远不能适应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提供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 是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 也是建设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一要推进农机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 放活经营性职能的要求, 推进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构建以国家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 农机服务组织为基础, 农机科研、教育等单位和农机生产企业广泛参与, 分工协作, 服务到位, 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技术推广体系。二要加快农机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全面履行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管理职能, 努力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和地方标准体系, 加快推进鉴定机构能力认定。引导和鼓励鉴定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提升全行业鉴定能力。建立健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 开展农机产品质量调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三要强化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文明监理、优质服务、规范管理, 努力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控、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注册、牌证核发管理, 严把机具安全检验关、驾驶员培训考试关。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建设, 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和创建“平安农机”活动, 在重要农时季节和作业场所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四要完善农机化信息服务网络。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建立健全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 功能齐全、服务优良、高效共享的农机化信息网络, 开发信息资源, 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加强信息人才培养, 及时准确地提供农机作业需求、价格行情、天气资讯、油料供应、维修服务、政策分析、形势预测等信息和服务, 以信息化推动农机化进程。
2.6 关于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人才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第一资源。活跃在生产一线的4000多万农机驾驶操作和维修经营人员, 大多数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 懂技术、会经营, 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但其中也有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 知识结构单一, 综合素质不高, 作业技能、维修技能、经营技能亟待加强。因此, 务必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农机人才教育培训工作, 推进农机化“三支队伍”建设。一是要建设一支技能娴熟的农机化实用人才队伍。大力培养一批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二是要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的科技人才队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 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开展对农机鉴定、推广、维修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稳定和壮大基层农机化科技、推广人员队伍。三是要建设一支素质全面的农机化管理人才队伍。
2.7 关于提高农机化依法行政水平问题
全会《决定》提出, 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 完善涉农法律法规, 增强依法行政能力。近年来, 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公布实施为标志, 我国农机化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 同依法行政的要求相比, 同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 我国农机化法制建设还有不小的差距。农机化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备, 行政执法还比较薄弱, 执法体制不顺, 执法装备落后, 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影响了农机化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我们要认真落实依法行政的要求, 保障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一要深入开展农机普法宣传教育活动。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农机化政策法规宣传, 为推进农机行业依法行政营造良好氛围。二要切实提高农机执法能力。按照“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要求, 加强农机行政执法制度建设, 提高农机执法装备水平和执法队伍素质, 全面履行安全监理、农机推广、农机维修、农机化质量监管等方面的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积极配合各级人大开展农机化执法检查, 督促农机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落实。三要完善农机化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配套法规和规章, 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 努力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在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农机化扶持政策和规章, 如农机安全监理、作业补贴、报废更新、政策性保险等, 通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规章, 形成完整、统一的农业机械化法制体系。
3 明确任务, 努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农机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 坚定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以发展农机服务组织和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为主攻点, 以提升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为突破点, 以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装备和技术为着力点, 精心组织重要农时的农机化生产, 不断拓展农机化服务领域, 继续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农机质量监督和农机从业人员培训, 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科技水平和服务水平, 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贡献力量。
2009年农业机械化主要发展目标是:农机总动力超过8.2亿千瓦,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7%, 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加快推进, 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 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及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水平协调提高。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认真实施农机化法律法规, 全面落实农机化扶持政策
配合全国人大农委开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五周年执法调研和纪念活动, 检查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措施的落实情况。继续做好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机化税费减免政策的落实工作, 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国家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机工业的政策性意见的制定和宣传贯彻落实工作, 推动实施扶持农机化发展的信贷支持、财税优惠、政策性保险、作业补贴、更新报废补偿等优惠政策。争取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加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和机耕道、场库棚等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实施范围涵盖全国所有的农牧业县和所有农场, 补贴机具种类由9大类18小类扩大到12大类38小类 (包括了所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 。要严格把好农机具选型的质量关, 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进一步完善补贴监管制度, 优化程序, 提高效率。
3.2 大力培育农机化发展主体, 积极发展农机服务产业
要进一步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 引导、培植一批规模大、机制活、服务能力强的农机服务组织, 规范和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康发展。研究提出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 推出一批先进典型, 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培训, 制订农机专业合作社库棚设施和维修能力建设规范, 大力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深入推进《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的实施工作, 制定农机企业维修及售后服务能力评价办法, 推广农机维修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进一步规范农机维修市场。开展农机维修设备选型推荐和补贴试点工作, 组织开展“农机维修政企联动培训工程”, 推广先进农机维修和农机节油技术。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和资源调研规划, 积极推进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 提升农机化信息服务水平。
3.3 继续推进农机跨区作业, 精心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
充分发挥农机化在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粮油高产创建中的重要作用, 及时部署开展“春耕”、“三夏”、“三秋”和冬季农业生产等重要机械化生产活动, 及时搜集和发布农机作业市场需求信息。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用柴油供应, 维护农机作业秩序。及时动员部署全国农机跨区作业, 继续免费发放《农机跨区作业证》, 搞好跨区作业机具的供需协调, 拓展农机跨区作业规模和范围。要抓好155个部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县的启动、建设工作。建设25个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县, 举办玉米收获机械化论坛, 加快突破玉米机收瓶颈。推动农机农艺结合, 组织油菜、花生、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交流、研讨和示范县建设, 积极推进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
3.4 扎实开展农机化示范区建设, 大力推广农机化装备和技术
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的指导, 以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机具集成应用为目标, 探索推广新机制, 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投入。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重点做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秸秆机械化还田与捡拾打捆技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薯类机械化收获技术、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和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等主推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农机科技入户的规模和范围, 与试验示范相结合, 加大指导力度, 力求抓出成效。推动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 进一步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争取启动秸秆田间机械化处理示范项目。以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为重点, 着手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促进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进一步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政策性文件。积极开展农机化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 促进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引进来”和“走出去”。
3.5 不断强化农机质量安全监管, 进一步推进“平安农机”建设
8.在电脑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篇八
全国来华留学管理工作会议于2016年10月31日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全国31个省区市教育厅(教委)、部分高校等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其中13家单位做了现场经验交流。教育部前副部长郝平出席会议,并从来华留学战略意义、发展成就、问题与挑战、下一阶段工作思路和谋划、工作要求五个方面作重要讲话。
郝平指出,来华留学历来是我国外交工作大局、改革开放事业和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均将国际教育视为政治外交、人才竞争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战略资源,国际留学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日益突出。
郝平表示,近年来,特别是《留学中国计划》实施以来,来华留学工作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障质量”的方针,取得显著成就。第一,发展规模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共有20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万名留学生在華学习,比2010年的26.5万人次增加了50%。第二,中国政府奖学金规模持续扩大,引领作用明显。2010年以来,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投入年增幅保持在11%以上;2015年,大幅提高了奖学金资助标准,生活费标准提高了近1倍。第三,规范管理服务,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为加强来华留学法制化、科学化管理,保护国际学生的合法权益,教育部近期将出台《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规定》,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法》的要求,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促进国际学生在华勤工助学合法化。第四,省市高校努力推进来华留学工作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地方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对推动本地区来华留学工作发展提供专项支持;部分高校建立了一批高层次、主要针对国际优秀留学生的项目;部分高校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主动服务“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设计专门的人才培养项目。
郝平指出,来华留学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发展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近三年来,来华留学规模增幅明显放缓,年增长率从2012年以前持续超过10%降至近两年的5%,其虽然与全球金融危机、经济疲软等因素有关,但在当前留学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查找自身的原因也极为必要。一些地方和学校在认识高度、质量和管理等方方面面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一是党政班子一把手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把这项工作列入学校重点工作予以重视和研究。二是对发展来华留学工作的定位认识模糊。有些省市和高校不能站在全局考虑问题,没有真正重视来华留学工作。三是质量水平亟待提升。有的学校留学生入学门槛低,师资水平达不到要求,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四是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五是对留管队伍和汉语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随着学生规模的快速增长,部分学校的留管人员配备不足,业务能力也有待提高,辅导员数量不能够满足管理要求,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是今后必须加强的重要工作环节。
郝平指出,为适应国家发展新常态,服务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各界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聚焦教育部的总体谋划,下一阶段来华留学工作思路应明确来华留学定位,坚持服务国家大局、人才战略和教育改革;要努力做强来华留学事业,建立中国留学生质量和管理保障制度;要坚持规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以管理提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郝平还提出,各地方、各高校和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来华留学工作的重要战略意义,把来华留学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教育部国际司要在国家层面做好整体谋划,加强综合协调能力,做好国家重大示范引领项目的顶层设计,并为各外事直属单位提供支持服务;省级政府要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完善本省来华留学发展规划;高校要将来华留学纳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教育国际化战略等整体规划,并进一步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各级单位要进一步规范管理,进一步提升宣传服务水平。
【在电脑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推荐阅读:
2022年在全县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18
最新县长在全县农业农村暨脱贫攻坚工作动员会议上的讲话10-23
在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结束时的讲话06-18
农业农村会议上的讲话10-20
市长在三级干部暨农业农村工作会讲话07-12
在县高新农业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发言06-13
在电脑上如何打开amr文件10-17
农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讲话07-09
农业公司会议纪要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