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2024-08-28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共16篇)

1.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习力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已作为首要学习内容,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积极投入地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是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长远的意义、价值。“养习于童蒙”,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只有紧紧抓住孩童时期,用好的习惯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分析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对症下药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不爱预习,一味依靠教师,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写字歪七扭八,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找其原因,及时纠正,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二、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课堂前置,将课堂上要学习的知识提前让学生知道、了解、学习,这就是预习。当然,教师泛泛而谈预习是如何、如何重要,是枉费心机,也是徒劳的。在学生的眼里,优等生一句朴实无华的心得体会,比专家学者滔滔不绝的演讲更可信、更有价值。基于对学生这一认知特点的理解,我尝试了以下做法:首先,我通过走访,了解班里课前主动预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然后,让这些同学公开场合谈心得、谈体会,充分发挥这些同学的“榜样效应”,让其他同学都羡慕这些教师眼里的“红人”,学习上的“领头雁”,从而对课前预习的作用产生“神秘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冲动。进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做次一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发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大有好转:调查前,比较好的班级课前预习的同学仅寥寥几人;调查时,有的班级课前预习的学生竟达到半数以上。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此做法让不少同学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尝到了课前预习的甜头。

小学生有这样一个特点: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兴趣,但持续时间较短。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直接导致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兴趣会随着体验次数的增多,新鲜感逐渐降低。因此,教师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强化学生的这一兴趣,促使学生把兴趣持续下去,转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放弃课前预习,甚至对课前预习产生厌烦。故此,在课堂上,我常设置这样一些环节,譬如:说说新课谈到的主要问题、重难点;谈谈你心中的困惑等等,通过这些环节一方面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让预习较好的同学在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羡慕中体验预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促使他们把课前预习从感兴趣变成自己的一种乐趣,进而形成自己的一种良好习惯。久而久之,“我预习,我快乐,我受益”的良好氛围便会渐渐在班内形成。

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根据小学中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我个人总结出下面几种预习方法效果较好。

①、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

②、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如果有能力的还可以写出心得和总结。

③、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

④、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⑤、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三、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体的正确与否。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我认为审题之所以会出现错误,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二是还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观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因此列出各种错误的式子。三是审题时注意到了问题(如单位不统一等),但在做题目时候却忘记了。

对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读题习惯显得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基础。

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题习惯呢?我认为主要有一下三点:

(1)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审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拿到题目后,不要盲目的答题,而是要多读,多想、读出深意,引导他们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了这一句,我可以想到些什么,求出些什么?”从而让学生彻底得将题意弄清,以达到良好的审题效果。(2)咬文嚼字,读懂。

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时,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3)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来圈画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像“——”、“?”、和“△△”等都可以找出题目条件、问题,提醒自己注意,使其参与认知活动。

按照上面的方法,每次做练习或者考试,要学生仔细读题,能自己说出题目意思,并训练他们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意义。坚持长期指导和训练,做到持之以恒。

四、培养学生专心听讲习惯

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我现在所教的四年级学生的特点,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我比较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语言力求儿语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在我教学时我尽量把语言说的精炼、准确,并增加一些形象思维的色彩。2、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可是一个班有67个人,怎么样能让所有的人都动口呢?我主要采用的是同桌对答的方式。当一个问题出现后,先指名让学生回答,在他们回答问题后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赞扬,这样就能增加其它学生学习的参与竞争意识。当大家都想说时,再让他们同桌互相说,这样并可以做到生生互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动口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与人交流的意识与技巧。也促使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养成。

3、注意动静搭配,调整学生听讲情绪。

在现行课堂上一定要动静结合。要有一段时间让学生静下来,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消化当堂的知识。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来调整学生的听课情绪。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自然增长。

4、及时对上课认真听讲、养成好习惯的学生进行表扬

我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及时对上课认真听讲、养成好习惯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给他们在评比台上加分。而对于那些上课不认真听课、偷偷做小动作的学生及时提醒、纠正。

五、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对于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先进行提醒,如果不改的话,只能进行适当的惩罚。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是有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如:对应用题的检验学生是非常困难,然而检验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检验应用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好习惯”。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正是以学生为本,是学生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是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自然习得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着眼学生现在,关注学生未来。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做学习的主人。

2.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二

一、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习惯

加强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 教师要言传身教, 起正确的示范作用, 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养成准确运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 教师都应沉下心来聆听学生的表述, 即使是学生语无伦次的表述, 也要给予理解, 耐心引导、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出来, 进而乐于表达。同时, 教师对学生的“说”与“听”要做出科学的要求和合理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例如, 在教学“认识几和第几”时,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在明白图意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 用数“几”说一句话。然后组织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共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 某个人排在第几, 第几排的是哪一个, 他前面有几个人, 后面有几个人。在说的过程中, 体会“几”与“第几”的不同含义, 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几”与“第几”的特征,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当然, 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会有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是难免的, 也正是在学生表达过程中, 老师可及时发现学生中的错误, 正确挖掘错误的有利因素, 剖析错误, 强化知识的理解。或把知错的机会留给学生, 使学生在知错中改正, 从而使其“吃一堑, 长一智”, 培养其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低年级, 要训练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来叙述图意, 复述题意, 说明计算过程和回答问题, 要求他们逐步做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随着年级的升高, 要训练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明算理, 分析数量关系, 理由充足地与他人讨论数学问题, 并能随时纠正别人不正确不严密的数学语言。

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 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 在“做中想, 想中学”。新课标十分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 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动笔练习的有机结合来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例如, 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 老师可以精心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教学程序: (1) 动手操作, 感知概念。先让学生各取出12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 拼成一个长方形, 结果学生组成了三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 而它们的面积却相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大小, 就是这个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 (2) 形成表象。再让学生利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分别摆长5厘米, 宽3厘米;长6厘米, 宽2厘米;长5厘米, 宽4厘米的长方形。得出面积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长方形的面积与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关系, 它们的面积大小, 是随着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变化而变化的。 (3) 逐步抽象。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依据建立起来的表象进行讨论: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数量关系?进而抽象出:长方形面积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4) 归纳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这一教学过程,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 既营造了“动中学, 学中动”的学习氛围,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其掌握了知识, 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学而问, 疑而思, 就是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学习精神, 这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疑”是经过深入思考, 主动探究而产生的。我国古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 教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疑问是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一个例题就能解决的, 它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 让他们在似是而非的辨别中得到提高。例如, 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 有个学生发问:“为什么2+2=2×2, 而3+3不等于3×3呢?”多好的问题!学生能发现两者的矛盾, 创新已孕育在其中了, 乘法的本质也呼之欲出。老师若能有效利用学生的这种思维冲突, 通过启发、点拨, 就能使学生恍然大悟。对学生的这种质疑, 应当给予充分肯定、鼓励, 使学生不断质疑, 敢于提出问题。又如, 在“认钟表”的教学中, 课本呈现了两幅不同的情境图。学生在观察中发现, 钟面上怎么都是10时呢?产生疑问, 在疑问中思考,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想一想, 自己是几时起床, 几时睡觉, 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出钟面上的10时有上午10时和晚上10时的区别。让学生在思考中探索, 在探索中思考, 从而培养学而问, 疑而思的习惯。如果老师能启发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那将是教学的极大成功。

四、训练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学生的书写规范应是文字工整, 运算准确, 符号无误, 布局合理。但在作业中, 经常发现学生文字书写潦草, 导致审题时难审、错审, 不仅费时费力, 还影响了情绪, 使运算难于顺利进行。学生在运算中的数字常有错抄、漏抄, 尤其是经常发生多零或少零的现象, 使用数字符号也不熟练。这些都要教师经常督促提醒。不注意书写内容布局的合理性也带有普遍性。例如, 有的一格写两字, 拥挤不堪;有的卷面涂涂擦擦, 字迹不清, 凌乱得很。为此, 教师在平时教学和批改作业时, 不能单纯看得数, 还应纵观卷面, 不规范的应及时纠正, 严加训练, 认真把好书写能力关。

总之, “滴水成渊, 积土成山”、“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必须从点滴做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 可谓是学生学会了学习, 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任务;学习心理;实践经验

G623.5

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在学习成果和学习负担上都可以看到主动学习才是做到高效学习的办法。让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坚实学习基础,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刻,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育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水平上有着独特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高效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整个人格的健全方面也有着一定作用。

一、简析当下小学数学教育的现实现象

不同于英语、语文等其他基础学科,数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基础课程,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公式定理的灵活运用。然而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当和学生自身的缺陷以及家长的监督不力,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出现了诸多问题。从教师角度上看,部分教师没有形成独特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数学公式只要求死记硬背,不懂得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公式的推导过程,促进学生们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忽视预习和复习的重要性,由此让学生没有养成对应的学习习惯[1]。此外,在课后练习的布置上求量而不求质,导致学生在对待作业的态度上有所欠缺。从学生角度上看,有些学生惰性较大、上课的集中力不够、不修边幅、不注意细节,这些缺点没有及时改正,反应到学习上就逐渐形成了计算粗心、上课走神、书写不规范等不良学习习惯。

二、不同阶段下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不同办法

小学的学习教育长达六年,这六年包含着学生的学习历程也包含着六年的成长。不同阶段下学生心理、教学内容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因素可以大致把小学教学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不同阶段下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也要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1.在第一个阶段中,学生开始真正接触到正式的课堂教育。这一阶段学生思维也处在待开发的状态,教学注重锻炼学学生的数学思维、抽象思维等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大都活泼好动且贪玩,注意力非常容易被分散,此外,对待老师也抱有崇敬信任的心理。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培养听课习惯上,老师不可以过分强调课堂纪律,制约学生的自由,应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2。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增添一点具有娱乐性的学习小游戏,在引出课堂主题时也可以采取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比如说动画片、歌曲、小故事等等。此外,如果整堂课下来都只是口头授课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厌倦,适当的增加动手操作的内容,不仅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还可以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有利于智力开发。

2.进入到三四年级的学生,相比低年级阶段已经褪去了一点稚气,在逻辑表达上已经越来越成熟,上课的纪律性和自律性也得到了提高。在学生心理上,学生开始看重自我评价,是自信心养成的重要时期,课堂上的自信心来自于成绩的好坏以及同学间的重视程度。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个性化特征开始加强,对老师、家长的依赖的程度下降。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和思维习惯上应该开始注重引导,在锻炼学生计算能力是要注重多加练习,丰富算式的样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另外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口诀公式。此外,为了避免因粗心而计算错误,教师还要强调学生做好验算、复查的步骤。尤其在考试当中,要想成留出一部分的时间来检验计算。在做题的过程中,认真阅读题目,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多角度的考虑问题。

3.高年级的学生越来越走向成熟,即将步入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在心理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学生要求独立性,对于外界的自我评价依赖感下降,对待老师和家长也慢慢出现叛逆的情况。成长的烦恼开始充斥着学生内心,投入学习中的精力也不比以前,教师要看到学生内心的转变,除了强调学生的学习还要注重把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向健康的方向[3]。五六年级是学生过渡到初中阶段的时期,在数学思维上学生要有飞跃性的发展,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提出质疑,多多与老师进行沟通。在做题时也可以尝试多种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各种题型进行对比,善于总结经验。

结语:小学教育时间跨度大,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发育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一阶段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好习惯、智力开发、夯实学习基础等的阶段,作为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在做好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好做好培育学生学习习惯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蔡广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4(01).

[2]吴新华.以“三个必须”为突破口着力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5(07).

4.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四

石头坡中心小学

薛晓敏

小学三年级 刚进入小学英语学习,几乎是一张白纸,一点一滴都要从头开始教。良好习惯的形成也就在每天学习的细微之处体现出来。小学英语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信心和习惯,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表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语言,掌握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一、听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用心地多听他人说英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敏捷反应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至关重要的。小学阶段,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用心听他人说英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两种听的习惯。

1.善于倾听的习惯。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爱模仿,模仿性强,但缺乏自控能力。课堂上,常有学生一听教师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读,结果导致自身发音欠准,而且还影响了他人听音。因此,在英语起始教学阶段,教师就要训练学生静心听,可采用手势暗示法,即教师随着示范发音打手势一、二,这时学生边听教师发音,边看教师嘴形,注意观察其大、小、扁、圆及变化情况,做到看明、听清,当手势打三时,全班齐声模仿。这样,发音易到位,模仿效果好。小学生听录音跟说跟读,往往只满足于听到,能跟得上说,跟得上读,而不注意语音、语调、重音、停顿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听清,在播放录音前,可分步提出听的具体要求,力求做到听一次录音,便有一次收获。

2.仔细听的习惯

听的练习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在训练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仔细听的好习惯。做到开口前要先听,学习新课的过程不忘听,在巩固环节中适当听,课余时间经常听。

二、说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大胆开口说英语,是英语学习所必需的。小学生是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习语言所具有的天赋是成年人所不可比拟的。从心理学、生理学角度来看,低年级学生人小,较之高年级学生心理障碍和怕羞感少,这正是培养其大胆开口讲英语的有利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得抓住时机,充分运用教材,从起始年级,让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并且做到音量适度、仪表大方。

1.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怕开口说英语的紧张心理,开创敢讲英语、争讲英语、爱讲英语的局面。

2.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

利用一切教学媒体(图片、实物、玩具、幻灯、投影、录像、录音、指套、木偶等等)创设情景,寓教于乐,让学生身置语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要从课内到课外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

如:组织语言游戏、竞赛,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兴趣小组,排演英语文娱节目,强调师生间同学间用英语问候,要求学生把所学英语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小红花、小红星奖励等等。以此造成说英语的氛围,激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

三、读《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词语;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能认读所学词语;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能读懂问候卡中的简单信息;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要求大声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由于小学生英语学习缺少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环境,在他们开始学英语,词形声义协调融合还不能熟练掌握的时候,必须加强对学生英语朗读习惯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训练中,要把好语音关,严格要求,适度纠音,持之以恒,切实打好语音、语调基础。英语朗读要有正确的读音跟语调,必须靠多读多练。即要求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养成正确理解、准确模仿、深刻体会、主动表达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听录音跟读的良好习惯。

与教材配套的录音带中有男、女、大人、小孩的不同音色,其音自然、地道。小学生模仿力强,如果他们能坚持跟录音朗读,并自觉地将自己的读音与标准规范的音调进行对比,纠正自己音调上的错误,那么这将为他们学好语音、语调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良好习惯。

为了不学成哑巴外语和聋子外语,就需要学生读出声音来。其实,朗读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最重要的是朗读能够加强记忆。因为自己发出声音和听到自己的声音,不仅需要用脑,还需要同时动用自己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这样不仅增加了对脑子的刺激强度,也多建立了一些条件反射,能使记忆过程加速并巩固。我们可以先大声朗读单词、短语、句子和课文,水平稍有提高后可以朗读报刊。

3.培养学生眼到、口到、心到的良好朗读习惯。

由于受儿童年龄特征的限制,小学生的朗读往往随心所欲,不注重意群,甚至读破句。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新授朗读句子时,要重视对学生朗读技法的指导,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朗读习惯。

4.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对话的良好习惯。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如果学生仅仅会说书本上的几个句子,一旦情境发生改变,学生就会变得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平时应加强培养小学生用英语进行对话的习惯。从最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开始,逐渐过渡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

四、写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每一种文字都有统一的形体标准(即正字法),英语也是如此。在入门阶段,书写教学要严格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的能力,能用书写体在三格本上熟练、清楚地书写,格式、大小写、连笔、标点正确。为了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书写习惯,教师必须注重规范书写,提高小学生英语书写素质。小学生书写英文,从字母到单词,最后到句子,教师不能掉以轻心,要认真对待。在刚教字母ABC时,教师就要教育学生书写规范、标准的英文手写体字母,决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临摹书上抄写。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自己的板书应该规范、标准;其次,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书写时间;最后,教师要注意及时纠错。总之,教师应该从教字母时就加强对学生规范书写的教育和督促,提高小学生书写英语的质量,使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5.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五

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 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下面,我就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在数学课中,应 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 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 ;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 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六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一、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专心听课的习惯

数学课本给学生标明了学习内容,指明了学习的重点,点明了学习思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关键是要抓住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重点、难点、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把“听、看、读、思、练”结合起来,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学会看平面图、立体图、表格、数据等,精心创设一种既有趣生动又有吸引力、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多思善想的求知欲望。数学知识有着严密地系统性和逻辑性,课堂教学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要使学生上课听要入神、入脑、入心,听懂老师的每一句话,必须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在课堂上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和手段,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让学生在不断变化了的情境中,运用计算方法、运算定律和已学过的知识,去积极动脑思考,认识事物,理解知识,启迪智慧,也使学生对学习的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努力调度学生上课思维集中和动脑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解题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尤其是应用题。只有认真审题、读题,才能知道条件问题是什么,才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

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一)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

(二)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三)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1)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4)8再添上几就是17 7(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独立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艮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上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总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7.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七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以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将其内在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进而自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开放性学习环境的营造, 应将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气氛作为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全新的师生观,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引导者, 由最初管理者的身份向学生朋友的身份转变, 建立互动、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1. 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自主参与解决问题

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提出, 应表现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教师在讲解例题时, 应鼓励学生将自己困惑的地方提出来;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前, 如果学生对整个过程存在疑问, 同样可以大胆提出来。教师必须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 并且对自身的备课内容进行调整, 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激励学生自主探索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 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是有必要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较多的时间、空间以及机会, 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以便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构成。数学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 设定学生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操作、推测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知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还必须关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挥自主性。

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将学习兴趣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来加强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通常情况下, 学生若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就会自主地对这一内容进行探究与挖掘, 同时对其相关的知识也会有所涉猎, 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 也不会却步、气馁。要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就应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很多, 如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展现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教师适当的鼓舞与赞扬、对学生的行为予以正面的评定等, 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组织数学竞赛,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的竞争性较强, 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这一特点, 可组织数学竞赛。适度地展开各种数学竞赛,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通常小学生在竞赛时的表现比平时课堂学习时的表现更突出。在竞赛期间, 因为小学生的好胜心极强, 往往期望自己能获得前几名, 获得老师与家长的赞扬, 由于这一心理, 学生学习的毅力会极大地提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改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能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因此, 教师应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 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前提下,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逐步认识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手段, 发散数学思维, 同时提供较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长期以往, 学生必然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摘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各种有效对策与措施,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孙秀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 (教师适用) , 2011 (9)

[2]张卫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 (48)

8.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不良习惯;良好习惯

在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被大众所认识,数学在教育当中占有相当重的比例,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当中无处不数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应该从小抓起,数学老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可塑性特点,制订相应的措施,采用新颖的、独特的授课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创造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本文主要从我国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不良习惯出发,分析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很吃力,而数学又是一门积累性及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小学的数学基础不好,以后的数学就很难学好。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在小学时候学好数学是很重要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大多都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教师在数学中看中的还是分数,对于数学学科的本身意义并没有引起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的讲解,忽视了数学这门课程本身的趣味性及真正能给学生培养的能力有哪些作用,从而使得数学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更不喜欢学习数学。教学数学应该让学生的兴趣集中在知识的学习上,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让学生被逼着来学习,所以现在的教学方法应该要以学生为主,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二、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良习惯

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同理,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就要知道存在哪些不好的习惯。目前在小学的数学学习当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习惯,比如,字迹太潦草,连自己都分辨不出来;算数经常丢三落四,不是忘记带单位,就是漏掉数字,或是点错小数点,运算符号写错也是常有的事;有些学生比较粗心大意,经常出错,写完后也不检查验算;还有的学生不喜欢做作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很多学生对做错的题目都是抱着改正就行了的态度,不去找原因,也不课后复习等等。因此,在数学教学当中,数学老师应该针对这些不良习惯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策略

(一)课前养成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在正式学习前的自学,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学习的过程。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可以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不懂,在课堂上可以注重听,从而得到突破,有效的预习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前后的关联性很强,做好预习,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又可以学习新知识。在开始的时候,要让学生感到预习的好处,比如,在学习新知识前对学生进行提问,对回答得好的学生给予奖励,久而久之,让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另外,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对新知识有用的小游戏,比如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提前让他们准备一些小石子、火柴棒等,课后让大家一起进行猜猜看或快速回答的小游戏,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来感悟这些加减法的概念。

(二)课堂专心听讲积极参与的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是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认真听讲,对于数学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处于开小差的状态,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很低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善于用学生喜欢的事物来辅助教学,营造一种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设计巧妙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比如学习加减法时,不要直接问几加几等于多少,改用一个小故事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另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趣味性小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在学习认识图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盖上书本,拿出一张纸,由老师出题折成什么形状,让学生动手折,得第一的学生有奖励,最后的学生表演节目,让课堂在欢笑声中度过。在课堂当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直接对学生进行否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课后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复习是对新知识学习的巩固和加深理解,要知道,人的遗忘速度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对于刚学的数学知识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课后的复习,老师可以设置一些在课堂上不方便开展的课后小游戏来加强巩固,比如可以玩“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让大家都参与,看老鹰抓了几只小鸡,还剩多少只小鸡,这样既可以玩耍,又可以复习到加减法的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复习,另一方面家长也要起到监督的作用,放学回家应该让孩子完成作业再出去玩。对于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表现良好并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

总而言之,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仅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更要靠老师的引导和训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活跃班级的学习气氛,不仅对班级、对学校有帮助,对社会的发展也是非常有用的。

9.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九

教育是什么?借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那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特殊意义,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应该把规范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作一项必要的教学目标。

而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根本,又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对今后乃至终身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应该是多层面的,为了学生能够从小打好数学的基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常规的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读、听、说、写、算、查、问等十个方面。

一、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阅读课本的习惯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逐步训练学生养成仔细、认真、完整地阅读课本的习惯。阅读课本时,做到边读边想,重点内容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弄清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来龙去脉。并且,阅读课本的能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把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能力与课前预习习惯结合起来,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每次授课之前,把预习内容布置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预习要求,指导看书的方法,并进行必要的预习看书检查,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2、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听讲获得知识的,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课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数学知识具有渐进性、连续性,某些知识听不懂,就影响后面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搞好组织教学,使学生始终能聚精会神地听讲。

“学而不思则罔”,通过思考得来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思考的情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同时,教给他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类比、对应、假设、转化等思维方法。独立思考是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踊跃发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多向交流,主要以提问与发言为媒介,学生的课堂发言既是衡量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重要尺度,又是教师实行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经常启发和鼓励学生勇于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惑。要十分珍惜和爱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必要时应给予耐心的启发和帮助,使他们能说清楚、讲明白。

4、勤学好问的习惯

这一教学习惯孕育在整个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与数学中心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①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的欲望,从而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

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重视动口、动脑、动手,引发其深刻思考,从而把抽象概念生活化。③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与创新,通过猜想、实验、观察、推理、操作等,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5、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课前的共同预习,课中的合作操作与交流来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要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学会批判他人观点,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6、认真审题、认真写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审题正确才能顺利地解题。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的意识,要使学生在头脑里明确审题是解题的首要环节。同时,还要有机地教给学生审题的具体方法。如应用题审题时要做到:认真读题,从题目的情境中弄清条件,明确问题,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复述题意,理解题中关键字、词的含义等。

作业是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学习效果,又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所以从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就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规范的作业,首先要格式正确、书写工整,清楚美观;其次还要独立完成,按时完成。做作业时要专心致志,珍惜时间,自觉检验,对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订正,反对作业马虎。

7、细心计算的习惯

计算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要使学生在计算时做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除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法则,正确地运用性质和定律外,还要学生具有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好计算概念,加强基本口算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例如,在式题计算时要做到:一看,看清运算符号;二定,确定运算顺序;三算,仔细计算;四查,查运算顺序、每步计算数字与运算符号的抄写、书写格式等。

8、自觉检验、改错的习惯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难免有各式各样的错误。因此,检验改错的习惯正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个发展性学习习惯。而检验是学生解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防止解题错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重要措施,要结合实例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使他们能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验算。常用的验算方法有:一步一回头法、互逆法、估值法、弃九法等。每当有错误及时改正,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9、质疑问难、勇于探究的习惯

质疑问难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它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主人翁精神。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一定的时间专门让学生提问题,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提倡学生课后随时记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懂的问题,主动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想方设法,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

探究是一种寻求真理的活动,探究能力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生与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自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享受探究的快乐,养成探究的习惯。

10、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提高听讲的效率,同时也是培养自学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新知识有所了解。有些课上没有条件、没有时间做的活动,也可以让他们课前去做。而复习是学习之母,做好复习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反复训练过程,必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有目的地加以逐步培养。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可以按阶段、分层次、有序地加以要求和规范。一般可以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各有不同层次要求和侧重面,又有前后联系、相互统一的阶段。

1、低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课前做好上课准备,课上端坐、静听、举手发言,认真书写,细心计算,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数学课本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听课时的不良姿势和随便发言,不完成作业,不爱护书本等不良习惯。

2、中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乐于思考,积极发言,仔细审题,正确计算,格式规范,书写美观,自觉检验的习惯。学会“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方法。注意纠正课上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死记硬背公式、概念、法则、结论的不良习惯。

3、高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认真审题,规范作业,质疑问难,勇于探究,自觉预习与复习等良好习惯。注意纠正学习知识不懂装懂,不求甚解,只做题目不愿探究解题规律等不良习惯。

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遵循小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简单的重复模仿到熟练,以及要求上逐步提高的规律。具体做法有:

1、明确意义,启发自觉,寓教于学。

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产生行为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是产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动因,它是一种推动力量,动机越明确,就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因此,在训练学生养成某种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之前,不但要讲清“应该怎样做”,更要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譬如,可用一些生活、生产中由于写数潦草,将5和8、2和3等写得模棱两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实例,教育学生明确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害处。其实,数学教学本身就具有教育性。通过教学活动顺乎自然地暗示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也可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自我心理需求,从而形成某方面良好学习习惯。方式方法一定要具体、科学、通俗与和可操作。,2、规范行为,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将要求转化为学生可具体操作的行为方式和程序,这对低年级儿童和初始训练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例如,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可设计成下面这样四方面的要求:①看——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②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③想——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和同学的回答,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④做——认真动手操作学具和进行练习。

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动力定型。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与反复训练。如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就要把上述四方面的要求认真地贯彻于每一堂课。注意随时表扬专心听讲的学生,不断提醒注意力分散、漂移和做小动作的学生,并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密切配合、辅以各种评比手段,长期地反复训练。

3、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对教师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感,他们非常愿听老师的话。教师应重视小学生“向师性”强的心理特点,充分珍惜利用这种积极因素,引导和教育他们提高学习心向,让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对待学习,怎样对待老师的要求,如何听课、完成作业等,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要注意发挥部分学习习惯优秀的学生的榜样作用,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教师某些方面的示范作用有时要比说上一千遍的效果还要好

10.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容易在教学环节中浪费时间,降低学习效率。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要从小抓起,其主要的引导者就是教师。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根据《标准》的新理念,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更重要的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及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下面我就听讲、作业、思考与提问三个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一、专心听讲的习惯培养

对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针对这些特点,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应该比较注意以下方面:

1、教学语言力求儿语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首先,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一切教学媒体(图片、实物、玩具、幻灯、投影、录像、录音、指套、木偶等等)创设情景,寓教于乐,让学生身置语境,教学语言要贴近儿童生活中的语言,增强课堂中的趣味性,让学生能跟给老师的语言进行“学习”。

2、其次,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中,学生发言和表达的机会要多,而小学生有意注意较弱,维持时间较短,特别是在听同学发言时易走神。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明专心同学发言的好处外,在教学上要采用生动、形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特别要避免枯燥操练,开“定向长火车”,要多用“有意点叫”、个别提问,从而引导学生注意听讲。

二、认真作业的习惯培养

在英语课堂中,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进行课堂的练习,通过巡查,我们可以在发现学生当堂没有掌握的内容,从而及时的“补救”。在课堂作业练习中,我们发现有大部分的小朋友因为粗心大意而错题,还有一小部分的同学有拖拉、不完成、抄袭他人作业的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都将影响学生学习的水平,甚至影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为此,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要求学生书写工整、笔画清楚。2、在书写教学一开始,学写字母时,教师就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按照规范笔顺书写,在四线三格中位置正确。随着学习的进展,教师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单词、句子、段、篇的书写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切实做到英文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的习惯。

三、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

勤思好问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习惯的培养应孕育在整个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中,与英语听、讲,英语书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本来就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和问”的求知欲。这也是培养学生勤思好问习惯的起点。,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英语课本有很多五彩缤纷的图片,使学生初学英语时能集中全部注意力听录音,理解录音内容,进而正确模仿。通过学习活动,思考练习内容,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考的习惯。

2、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因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对××同学的评价很到位”、“你很善于倾听”、“我们请×××来表演这个角色好吗?”、“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你提出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学生大多存在胆怯心理,不少儿童往往有了疑难问题不愿提,不敢提,在英语课堂中有部分学生还因为学习水平较低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更要大力表扬,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的开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未节之中,课堂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还只是一部分,但也往往容易为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专题讲座:

浅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11.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十一

关键词:学习习惯;教学活动;自主能力

小学教学大纲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在学习中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觉、自动学习的行为和倾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或者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想,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循序渐进,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1.培养认真听课的习惯

小学生活泼好动,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用深入浅出的教学艺术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听老师讲课”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2.培养勤查字典的习惯

字典是学习语文最好的老师,它能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碍。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越俎代庖,马上奉送答案,而要让学生自己查字典,使字典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3.培养学生知疑问难的习惯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具有丰富个性、创新意识、完善人格的社会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困难的习惯。

4.培养学生听课做笔记的习惯

人的大脑瞬间所能记下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的过程,是动脑动手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5.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培养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是掌握知识、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6.培养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事先对教师要讲的内容先有大致的了解,有的放矢,让课堂上的学习不再盲目,有一种强烈的寻找答案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预习方法。以下分别以语文和数学为例简述一下预习方法:语文方面,首先,在学习新课前要先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可借助字典初步感知字的音、形、义等。其次,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学习重点,有针对性地预习。比如看到记叙文就要注意文章中写了什么事,都有哪些人;如果是说明文,就要思考文章是抓住了哪些本质特征来写的,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等。上课时,学生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解,听课就会变得生动有趣。数学方面,(1)认真阅读课本,包括概念、定律、公式、例题、插图等,从而理解主要知识点;(2)把理解不清的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等分别标注出来;(3)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试图自己弄懂。预习定理、公式时,要注意其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实在搞不懂的,再等课堂上解决。预习例题时,要注意解题思路和步骤,也可以自己先解答一遍,再与书本上的答案对照是否一致。试想经过如此充分的预习,然后带着若干疑問去听课,学习效率肯定是显而易见的。

三、教师从细节抓起,持之以恒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抓起。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 “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要端正,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身作则,有意识地让学生将这些细节转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经过无数次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要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和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才能习惯成自然。

四、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和企图心,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学相长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境界。

总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会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必须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之船,乘风破浪,顺利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作者简介:

12.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十二

一、重视导入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常说,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知道, 一堂课的导入就如同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 辉煌的战果就从这里开始。导入的新颖, 自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自然投入新课学习的氛围中, 活跃他们的思维, 激起他们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热情, 降低新内容的难度, 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 优化学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新颖、高效的导入以提高教学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 学生很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即使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 此时也能集中注意力, 因为他发现他熟悉和听得懂的东西出现了。其实我们知道, 启发和引导的形式是多维的, 有多媒体图片;师生自由交谈;有新闻导入;有广告导入;有歌曲、诗歌、故事、导入等。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导入新课, 教师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语言材料的内容和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思维, 使他们减少焦虑, 尽快地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心, 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主动思维, 大胆实践。因此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 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尽量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 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相信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备课时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困难, 结合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从日常生活教学入手, 一定能找到一堂课的突破口, 为取得辉煌战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讨论的设计要发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只有这样才会使教学活动中的讨论有效。讨论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途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进师生相互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新课程标准把讨论纳入了历史课堂教学和新教材的编写之中, 这就为讨论创造了条件。实际教学中, 教师也留出教学时间让学生讨论, 也有学习小组等外在形式, 但讨论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时间长了, 讨论就流于形式。当你让学生讨论时, 他们要么言之无物, 要么一副不感兴趣的样子。本来是为了增强学生探究合作能力的活动, 却落了个尴尬的境况, 于是老师很多时候就放弃了这个活动, 又回归往日沉闷的教学。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引领学生发掘教材, 促成拓展延伸, 不仅培养学生用历史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而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在课堂结尾处形成一次思维高潮, 最后通过教师总结, 帮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在组织讨论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注意话题的选择。学生只有面对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 才会产生讨论和探求的兴趣, 才会有抒发自己感情和观点的需要, 也才会有话可说, 并在积极参与的活动中获得语言知识和交际技巧;第二, 注意小组合作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把学生编成2–4人的小组, 组员应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 活动中, 不同的成员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 还应让学生经常轮流角色, 让人人都有“换岗”的机会, 这样可以使小组充满活力, 持续的发展下去;第三, 课堂讨论活动不在于多, 而在于质量。

三、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历史学科素养不是教会的, 而是学会的。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 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全面提高学习成绩, 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第一, 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现行的历史教材的难度增大, 而且每一课的容量、时间跨度都很大, 全靠教师输入所有信息是不合适的, 也是不明智的。教学是双边活动, 教师应该根据每一课所涉及的内容去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 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话题有所了解, 让他们通过预习对该单元内容有一定知识的贮备。如果只是教师的单边活动, 那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程度就不高。常听教师说面对启而不发的学生真急死人, 那原因何在?原因在于教师备课已查阅大量资料, 搜集大量信息, 而学生并没有预习, 双方信息量悬殊大, 课堂老师侃侃而谈, 学生想说说不上, 只有洗耳恭听, 更谈不上参与课堂讨论了。现在新教材的难度、容量、时间跨度都很大, 如果课前学生不预习, 理解教材内容就很困难。只要一开始就严格要求, 坚持一段时间后, 学生就能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 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注重实效。听课对于学生来说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 教师不但让学生认识到听课的重要性, 而且要教给他们如何提高听课效率的方法:认真听讲, 多动脑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包括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等;准确理解所学内容, 必要时做好笔记, 便于今后复习。

第三, 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和练习是巩固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 作业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要做到:作业必须按时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一定要订正;重视理解和记忆。

第四, 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历史学习要战胜遗忘, 就必须强调复习。任何一门知识, 都有系统的由简单到复杂, 每一个环节的学习, 都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做到温故而知新。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 课堂上积极参与,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和及时复习。教师则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兴趣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 从导入到讨论都要精心准备, 使历史教学取得实效。

摘要:历史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唤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13.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 篇十三

摘要: 语文教学中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是语文教学大纲对广大师生提出的教与学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培养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培养练口习惯这三方面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小学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只有屏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每一种新体裁的课文后,宜总结此体裁课文应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后在教授这种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大胆领着学生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结出每篇文章要求掌握的内容。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一篇说明文后,归纳出阅读说明文应主要弄明:A、说明的对象是什么?B、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C、采用哪种说明顺序?D、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E、说明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二篇说明文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初读、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归结说明文要弄懂的五个知识点。通过这种堂上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达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当前许多学校存在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重成绩轻能力,令学生作业越减越重的不良现象。我们教师应深思深省,自觉推行素质教育,语文教师更应自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小学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

A、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佳作除教学大纲推荐的名著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悍的千字文。向学生提出目标:小学三年,阅读中外的名著20本,阅读千字文200篇。

B、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后,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促,也是一种知识积累。

总之,小学生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过程中,都应养成自觉摘抄、作读书笔记等积累知识的习惯。

二、培养小学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重写而轻听、说,故不再赘述“写”。课堂上,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边听边思索,这是每位小学生读能做倒的,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平素所忽视。胎教的流行,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小学生,随着他们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趋成熟,他们进入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

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常常没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小学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小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培养小学生练口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练口,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这个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愧对未来。因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需要谈论、争辩,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变的本领。

培养小学生练口的习惯,具体应抓三方面的工作:

1、在静态语境中练基本功。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适宜的练口活动的时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练口前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声音洪亮、吐自清楚、正确流利”。练口开始时是要求学生注意讲话时的声调、仪态。先要求把话讲完整、讲清楚,进而要求生动、感人、精彩。这样反复练习,逐步提高,就会养成好习惯,就会练就“说话”的本领。

2、把课上活,促进交谈。

学生在静态语境中的说话能力培养固然重要,但当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更多的将是动态的交际语境。因此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小学生对动态语境的适应能力。

培养小学生这种适应能力,要求语文教师必需把课上活,要为各种形式的交谈创造有利条件: A、创建“对话、答问、讨论”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设计、机智诱导下,捉住机会,利用更多的动态交流语境,积极练口。

B、围绕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钻进去,跳进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说起来,争起来,辩起来。做到这些,语文课才能活起来。

C、教师要及时发现说、争辩活动中,那些有新意、有创见、高水平的发言,并及时鼓励创新的见解,激励争辩双方,进而让学生形成一种敢说、爱说、会说的风气。

3、样板效应,熏陶感染。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严于律己,力求做学生在朗读、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榜样,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寻找常见的高水平的样板,进行学习、欣赏、评论、效仿。如收看电视辩论节目、体育比赛实况的解说等等,让学生欣常高水平的“说话”。认定样板,找到差距,学生自然在效仿的过程小学到真本领。

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制初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中早就制订教育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一条,并就指导学生读、写、听、说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细心聆听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等。这不仅是以法的形式突出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向广大师生提出了明确的教与学的要

求,而且还明确了开拓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能力的努力方向。也就是说,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至关重要。

浅谈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结合习惯的形成规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从小抓起,越早越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4.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十四

在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到:“习惯是教育教学力量的基础, 是教育活动的杠杆, 对教育者来说, 习惯是极为重要的本质现象之一;只有习惯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则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神经系统以及他们的天性中”, “习惯一旦养成后, 便用不着借助记忆, 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发生作用了”。

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在英语课堂上进行的。因此,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就要肩负起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重任,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就要使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明白:对于英语学习而言什么是好习惯, 什么是坏习惯。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 而且还能增强孩子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发挥主体能动的作用, 并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提出预习要求, 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作为学习的起始阶段, 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预习, 学生可以了解即将要学习的重难点, 事先认识到自己的疑惑和困难, 从而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要让学生主动地预习新课内容, 那么教师就要有计划地布置预习作业, 提出具体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预习能对新课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 课前预习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开始, 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 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预习效率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预习就必须做到位。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而预习重在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

课堂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 因此小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对所学知识掌握得好与不好, 与他们在课堂上是否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会尤其关注孩子的注意力集中程度, 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听讲的习惯的养成。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 我会要求学生努力做到:注意听, 努力想和大胆说。

注意听:听要入耳, 如果听而不闻, 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讲边听边记忆, 要抓住要点。努力想:当老师将问题提出的时候, 应该做到立即去想, 立即去思考, 准备回答, 即使问题回答不上来, 也应该大胆的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和考虑问题的思路。大胆说:听和想都要通过“说”这一关来进行检查。说想法就是让学生说出考虑问题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检查来找出学生的错误思维, 以便帮助学生得到进步。

三、运用记忆规律, 培养良好的复习习惯

及时复习的优点在于可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 防止通常在学习后发生的急速遗忘, 根据遗忘曲线我们可以了解到, 识记后的两三天, 遗忘速度最快, 然后逐渐缓慢下来。 因此, 对刚学过的知识, 应及时进行复习巩固, 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 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 间隔的时间可以逐渐加长。要及时“趁热打铁”, 学过即习, 方为及时。

小学英语的课后复习任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口头复习任务。即朗读和背诵课文, 并要求能将课文中所学的句子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大胆地和别人交流。这项任务可以培养小学生自觉地在课后坚持朗读、背诵课文的好习惯。 学生只有长期自觉地运用听读法模仿并跟读录音, 熟读课文, 坚持多听、多读、多背, 才能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二是书面复习任务。即抄写单词、句子或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这项任务可以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书写工整、字迹清楚的好习惯, 使学生能正确书写英语单词、句子、篇章, 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用英语的习惯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而要让学生主动的用英语进行交流, 教师就要和学生共同努力来创设学英语、用英语的良好氛围。

由于小学生是初学英语, 容易产生胆怯害羞的心理, 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包容的育人氛围, 能使学生消除紧张、胆怯的心理, 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和班级空间这两个有效资源, 扩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空间, 发动学生自已动手, 用纸写出学过的日常交际用语或句型贴在班级的墙壁上, 形成英语墙等等。这样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不仅能促使学生有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渴望, 还能为平时师生之间用英语进行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但是在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小学生们由于所学词汇量和句型有限, 难免会遇到交流上的困难, 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渠道学英语, 如阅读小学生英语报, 收看电视上少儿英语、英语动画片等,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养成坚持课外学英语的好习惯。长期坚持下来, 学生不仅可以扩大词汇量, 而且能了解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 体会到英美文化的差异, 同时也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

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 也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 更是学生获得技能的基础。但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也不能单枪匹马, 孤军作战, 不仅要与家庭, 任课教师, 学校等多方面结合起来, 还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 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 几者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尤其是需要家长的长期支持与配合。因此, 家长和教师要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 提早开始、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家教世界》, 2014

[2]《新课程:教研版》, 2011

15.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习习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的课程,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运用更有效地教学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成为摆在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发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科学发现的起始,在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科学家不断地观察中所得到的。例如,牛顿就是在不断地观察苹果落地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这种观察能力是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的。

科学中需要培养的观察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点。

(1)实事求是。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他们真实地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不说假话,不篡改结果,不伪造数据,从小养成客观、谨慎地科学态度。

(2)耐心持久。很多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若干年或者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断地含辛茹苦地观察与实验中得到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耐心性和持久性,培养他们持之以恒地科学态度。

(3)多角度全面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教会他们把各种零散地、看起来孤立地事物联系成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地、综合地观察。

(4)明确目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常常忘记了要观察的目的。例如,让学生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本该观察的是物品所发生的受热变化,但仍然会有些学生被酒精灯的火焰所吸引,忘记了观察物品发生的变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火焰的跳动上。因此,培养学生明确并牢记观察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是科学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然而,很多小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习惯,虽然他们从小就在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父母更多地是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向孩子讲得明明白白,孩子就没有必要再主动去探究了。进入学校之后,一些教师也是通过各种方式,清清楚楚地灌输给学生各种知识,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指定的步骤,就可以得到结果,不需要再进行探究。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养成了直接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去主动探究,主动找寻解决方法,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都倡导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通过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增强体验与感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但是,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更愿意用动手的方式,却较少去考虑动脑,也不愿意多动脑。当把实验的器材摆在他们的面前时,他们往往迫不及待的动手去操作实验器材,甚至在实验的过程中,小学生也只顾着玩的热闹,而不专注于实验本身。因此,培养小学生养成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显得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科学教育在引导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向小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让小学生牢记要解决的问题,强化小学生的动手动脑意识,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小学生在动手之余,多注重对事物细节的观察,多积极思考,对产生的现象多分析,培养独立思考与善于思考的习惯,通过问题分析原因,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手脑并用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的科学学习,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帮助。

四、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习惯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科学结论,或者有时得到的结论与预期结论相反,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出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碰到这些情况更是正常的现象。当碰到这些情况的时候,作为教师,不要急于批评学生,也不要急于否定学生,帮助学生纠错。如果这样做了,反而有可能打击了小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可能使其失去了学会自我反思的契机。作为教师,更应该做的是保护小学生,培养小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经历挫折失败,并不一定是坏事,这种情况反而更有利于培养探究者的勇气毅力与自我反思,并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错误,获得进步,这也培养了探究者的优良品质与习惯。

因此,教师要对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遇到挫折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并鼓励他们,耐心的引导他们对整个探究过程及自我进行反思,自我排查,进行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地实验,找到错误的环节,进行改正,最后取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反思也会获益良多,学到很多东西,促进自己的成长。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它对学生学习知识,包括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生的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纵雯阁.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2]刘凤江.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3]徐卫京,陈明琳.浅谈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J].科技创新导报,2010,14

16.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篇十六

题目:

2016

家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年5月18日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字„„„„„„„„„„„„„„„„„„„„„„„„„„„„„„1

一、优化家庭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1(一)要重视家庭美德习惯的养成 „„„„„„„„„„„„„„„„„„„1(二)要重视家庭礼仪习惯教育 „„„„„„„„„„„„„„„„„„„2

(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公德习惯„„„„„„„„„„„„„„„„„„„3

二、优化家庭语言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3

三、优化家庭人际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四、改善家庭心理环境,培养孩子良好品质 „„„„„„„„„„„„„„4

五、创造家庭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4

(一)转变观念,适度放手,让孩子树立自主学习的„„„„„„„„„„„4 1.家长要注重自我学习和变革 „„„„„„„„„„„„„„„„„„„„4 2.父母要敢于放手 „„„„„„„„„„„„„„„„„„„„„„„„„4 3.家庭为孩子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 „„„„„„„„„„„„„„5

(二)贴近生活,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让孩子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5 1.支持孩子担任小家长 „„„„„„„„„„„„„„„„„„„„„„„5 2.聘请孩子做家庭小老师 „„„„„„„„„„„„„„„„„„„„„„5 3.鼓励孩子成为小巧手 „„„„„„„„„„„„„„„„„„„„„„„5 参考文献 „„„„„„„„„„„„„„„„„„„„„„„„„„„„„7 家庭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论文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的一生整个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基础,它在很大程度上着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成效。正因为如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教师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我们知道,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学校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和家庭生活环境,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在我的调查中发现,家庭环境的优劣对于孩子而言起着重大的作用,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从优化家庭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优化家庭语言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优化家庭人际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改善家庭心理环境,培养孩子良好品质;创造家庭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家庭环境 小学生 学习习惯

一、优化家庭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

(一)要重视家庭美德习惯的养成。

对孩子来说,家庭美德主要是尊敬父母。要尊敬父母,真诚地体味父母一片爱心,从心底激起孝敬父母的纯真亲情。要尊重父母的劳动,尽力为父母做一些事。要孝顺父母,如有好吃的好穿的应先请父母吃,先给父母穿。父母遇到不顺心的事,孩子能善解人意加以劝慰。过年过节,特别是父母生日应向父母祝贺。父母生病能悉心照顾。对父母不提过分的要求,注意节约不乱吃乱用。

(二)要重视家庭礼仪习惯教育。

根据孩子特点,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公德习惯的教育:在文明礼貌方面,不说脏话,不打人骂人,不说谎骗人,不做妨碍他人工作和学习的事;在助人为乐方面,拾到东西要交还失主,对人要团结,别人有困难尽力去帮助;在爱护公物方面,不随意破坏花草树木,不伤害益鸟益虫;在遵纪守法方面,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赌博,不吸烟,不耍流氓习气等。

二、优化家庭语言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

孩子不文明的语言一般都来源于周围的环境,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文明礼貌的人,一定要净化孩子周围的语言环境。一天24小时里,其中约有2/3的时间孩子都在家庭这个重要环境里生活。所以家庭这块重要的教育阵地,必须让健康,文明的东西牢牢地占领住;否则学校老师的教育再好,也很难抵御来自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污泥浊水的玷污与冲击。因为家庭阵地这道关键性的育人的防线一旦出现“管涌”,其他的教育的防守“大堤”就很难坚守住,后果不堪设想。

三、优化家庭人际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际环境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应该是民主的、和谐的,其环境特点自然也就是宽松的、祥和的。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帮助。父母应该对孩子倾注一腔深挚的舔犊之情,要时时把孩子的生活、学习、思想诸方面情况放在心上,经常给他们以及时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做孩子的,也要像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样,尽自己所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了温馨、和谐、亲切的家庭人际环境,父母爱护子女,对孩子尊重信任,不板面孔,不随意呵斥、打骂,以平等的、民主的、朋友式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孩子自然就形成和睦互助、敬老爱幼、谦让有礼、积极上进、努力学习、诚实守信、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四、改善家庭心理环境,培养孩子良好品质。

孩子自出生后,做父母的就要围绕怎样使孩子长大成人的问题进行教育。并注意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教育。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将日常行为规范逐条编成小故事不断讲给他听,并耐心督促、引导孩子按条例去做,根据孩子的认识水平,还可经常讲一些古今中外爱国人士的故事以及小英雄雨来、王二小、赖宁等;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帮他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电视、电影等,并选择地订阅各类读物,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起良好的积极作用。

五、创造家庭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研究表明,出色的孩子都来自有着浓厚学习氛围的家庭。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

(一)转变观念,适度放手,让孩子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 1.家长要注重自我变革和学习。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之师,终生之友。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自我变革,为孩子自主学习提供观念支撑,这是孩子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想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家长首先要注重自我学习,提高认识,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因为,你的行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言传身教的效果会更显著。2.父母要敢于放手

有位教育家说过:“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只手”。意思就是说父母对孩子不要包办的太多,要放开一只手,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也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全部包办代替,也不能完全放开,放任自流。在许多问题上,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增长他们的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长久坚持下去,既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3.家庭为孩子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正是确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家庭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孩子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激发出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对外部知识、经验的理解和认同乃至吸收等转化为内在的活动,从而达到有效性的学习,使孩子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贴近生活,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让孩子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他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陶行知先生的这些教育观点,就是打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使社会成为一所新型的“大学校”,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与变化着的生活密切联系,6 教育必须贴近生活,重视实践,真正达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真谛。

当前,应试教育观念仍在绝大部分家长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只是强硬地把孩子埋在书本里,只注重分数的高低,而严重忽视了孩子良好习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信息,孩子的社会实践活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动态、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学校与家庭和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自由的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劳动体验等实践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知识融汇贯穿,体验学以致用的价值。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还能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应用知识的能力。为此,家长要正确理解教育的内涵,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引领、激励孩子从小就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最简单的事情着手,在生活中受到教育,规范自己的行为,磨炼自己的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采用以下方式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1.支持孩子担任小家长

让孩子在家庭中担当小家长职务,参与家庭政务,可以从他们被人爱、被人管的角色转变为去爱人、去管人、去理财。在孩子主持家务期间,家长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耐心指点,要听取和服从小家长的安排,但不要摆出长者的气派,扼杀孩子的热情。孩子在从事家庭管理 7 和繁重家务劳动中,就会感知父母一边工作,一边操持家务的辛苦,从而获得为他人服务的责任感和体验奉献的乐趣。2.聘请孩子做家庭小老师

在学校,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尊敬,他们走出校门,在家或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就会产生一种想充当小老师的欲望。这时,能被爸妈聘为家庭小老师,来辅导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学习,一定会异常兴奋,高兴无比。这样,就会促使他们把老师讲的知识不仅理解,而且还要学会传授。他们也要像老师那样教“学生”读书,写字,计算习题等。这就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自动地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层次,而且更有助于他们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还与家长在平等中达到了相互学习和沟通的目的,以此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3.鼓励孩子成为小巧手

实践活动与课本知识是相辅相成的,许多书本的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巩固和掌握,而且会更扎实、更灵活,记忆会更长久。有时还可能会在实践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目前,有少数家长就非常重视孩子的动手能力,他们教育孩子学习要踏实,玩耍有创意。他们经常为孩子买一些拼装玩具或一些简单玩具的零部件,鼓动孩子在学习之余动手进行组装,对现有的玩具进行拆卸等,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浓厚的兴趣。孩子在这样拆拆装装的过程中,不仅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还会学到了书本上无法学 8 到的知识,从而提高孩子创造发明的意识和创新的潜能,最终走向成功。

如此贴近生活的实例,不仅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孩子真正感悟到无处不学问,无处不有师的道理所在。

努力形成这样一种家庭学习氛围:晚饭以后半小时是家庭聊天时间,一方面家长谈工作上的积极体验;另一方面和孩子聊学习经历。之后一小时是家庭成员学习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他的课本、一起做作业,并体现出积极的和愉快的学习情绪,家长也可以做自己的业务学习。通过这种氛围的营造,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每个人的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愉快的事情。

还有就是,用奖惩的方法训练孩子做作业的认真态度。认真做作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品质,有的孩子特认真,有的就很马虎随便,那么怎么训练呢?你先别说他对错,就以他不因为马虎犯错为标准,不错就鼓励。这些都是很具体的方法,但是我个人认为,它对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甚至改变孩子学习的落后状态,都是有用的。关键是你要深下工夫,把这个工夫下到地方,避免没有用的、强制性的。我相信每个孩子的智力都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家长努力,谁都能培养出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孩子。

以上几种重要的学习习惯,家长可联系孩子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养。能不能给孩子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要求,能不能认真地进行督促引导,能不能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同时也是对家长教育 意识和教育行为的一种考验。这其实是从儿时就要开始培养的,儿童时对什么都感兴趣,于是孩子会问问题,如果家长能够正确对待和引导,那么孩子的探究兴趣会更浓,会更爱动脑筋.另外动脑筋和人的思维特点有关,有的人思维属于场独立,而且具有批判性,这类人比较爱提问,擅质疑.我觉得你现在有这种意识的话,你会自然而然的多动脑筋的,多动了就形成习惯了.[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的大学梦作文850字下一篇:《买面包的小女孩》初中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