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与讲评(9篇)
1.作文指导与讲评 篇一
“痛苦与快乐”作文立意指导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一位画家的屋里,我见到了一幅非常特别的画。那是一张被装裱起来的白纸,在中间偏左的位臵,有一块黑渍。我不明白这块黑渍到底算什么生花妙笔,被画家挂在了墙壁正中最为显著的位臵上。我琢磨了很长时间,头脑里仍然一片空白。我向画家请教,画家说:“中间这块黑渍是痛苦,每个人看到我的这幅画时,都是只看到这块痛苦的黑渍,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我们的生活不是这样吗?多少快乐我们都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我说:“按照你的说法,这张画应该是一张白纸。”他说:“没有痛苦,我们便见不到快乐。”我明白了,我们的眼里,总是盯着痛苦,而快乐常常是被我们忽略了的那部分。
一、构思指导
这是一道思辨型的话题作文题。所谓思辨,就是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而不是执其一端,不及其余。运用思辨写出来的文章,内涵才比较丰富,富有哲理,令人信服。
就以本题中的“痛苦”与“快乐”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例,在写作时一定要作出理性思考:“痛苦”与“快乐”是一对孪生兄弟,只有经历了痛苦,才能体会到无尽的快乐。同时,从所给的材料也可以悟出:生活中的痛苦与快乐,往往是人们不自觉地选择的结果。只盯住痛苦,就会无视它的孪生兄弟——快乐。反之亦然。
因此,我们写作时首先要对话题进行全面思辨,然后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思辨的方法有解剖透视、思维辐射、寻求联系等,但无论采用了哪种方法,总离不开“分析法”。分析时,可进行这样的提问:为什么说“痛苦”与“快乐”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人如果只是聚焦在“痛苦”或“快乐”上,那将是什么情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经过这样认真思考,一个哲理性的话题就会变得深入浅出了
二、选择恰当的中心论点(或题目)
1、痛苦与快乐是相互依存的
2、磨难是成功的基石
3、追寻幸福
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5、祸兮福之所伏,福兮祸之所依
6、成功来自磨难
7、痛并快乐着
8、追寻快乐
9、发现快乐
10、快乐就在身边
11、莫让痛苦遮望眼
12、幸福无处不在
13、寻在忽略的快乐
14、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15、直面痛苦
16、珍惜现在拥有的
17、有一种幸福叫苦难
18、学会发现
19、没有痛苦便没有快乐 20、忽略是一种美
21、阳光总在风雨后 ▲恰切的中心论点有:8、9、10、11、13 ▲偷梁换柱的有:3、5、6、12、18 ▲偏离题意的有:1、2、4、14、15、16、17、19、21 ▲过大过宽造成脱离材料:20
三、思考下列问题:
1、判断材料的关键词是什么?
2、材料中的关键句子是什么?
3、上边不恰切的中心论点(或题目)其病因主要是什么?
4、材料作文如何做到不跑题?
抓关键词,看关键句。
四、看自己的作文具备了发展等级的哪些方面———
文采、丰富、新颖、深刻、辩证,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新颖指立意新颖或材料新颖)(1)、加分
1、论点明确:勾画出一二段中的中心论点,明确点出“痛苦与快乐”恰当关系的,5分
2、全文贯穿,防止中途易辙:划出行文中照应论点的句子。每处1分,最高5分。
3、丰富性:恰当典型(名人)的例子每个3分。最高20分。
4、文采性:贴切的比喻论证、扣题的排比段、恰当的引证,每处2分,最 2
高10分;丰富洗练的语汇,酌情加1—5分。
5、深刻性:下面两个方面写出一个的得5分
①能够看到痛苦后面必有快乐的人,具有怎样的品质?。如,乐观、坚强、自信、智慧、豁达。
②“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人有怎样的缺陷?如,悲观、脆弱、浅见、短视。
6、现实性:在现实生活中,点出生活的压力产生痛苦的,加5分。如:房奴、股票、就业(蚁族)、婚姻、职称。
7、怎样做才能快乐常在?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5分。(2)、扣分:
1、错别字,每个扣1分。(不重复扣分)题目中有错别字,扣10分。常用字连续出现5次,扣10。例如,“痛”中,“病”字头写成“广”字头。
2、离题但认真,得25。
3、字数不到“800”线下四行,每行扣5分。
4、书写潦草,25分以下。
5、偏题但认真,25至30分。
五、精彩语段
体会要素:①切题;②文采;③深刻;④丰富;⑤新颖;⑥典型。
1、“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突如其来的痛苦的风雨,他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无所畏惧,以内心的坚强心胸的豁达,为自己披上一袭避风挡雨的蓑衣。他快乐地吟啸,他逍遥地徐行,翻越一座又一座痛苦的赤壁,沐浴一场又一场痛苦的风雨,在人生旅途上始终飘荡着快乐的长啸。峰回路转,斜照相迎;清风朗月,山高月小,大江东去,他快乐的笑声就像拍击痛苦岩石卷起的千堆白雪,飞扬,飞扬。
高一(7)刘丽萍 耿铭 高一(8)耿传宝 点评:语言强调画面感;点明实质,苏轼为什么能够快乐?由表及里,探求根源。并非生硬机械地举例子,其中镶嵌关键词;活学活用课本材料,化用技巧高超。
2、贬黄州,谪海南,在宋太祖“刑不上大夫”的家训下,他遭遇了一个文臣所能面临的最坏境遇。但是,在这痛苦的绝壁之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也无风雨也无晴。子瞻用他那旷达的胸襟和吞吐日月的豪迈,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以乐观的心态唤来了痛苦的料峭寒风之后的山头斜照。苏轼,是及时走出痛苦风雨的强者,是一个享受生活快乐的智者。
高一(7)刘斌
点评:能够紧密切题,对人物作出高屋建瓴的判断。化用自然流畅,不板滞。
3、有些人,一叶痛苦之障目,不见快乐之泰山。海明威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在两次飞机失事后重新振作,却最终饮弹自尽,让生命的华彩乐章戛然而止。海子,春暖花开,却刹那凋零,把如花的生命交付冰冷漆黑的铁轨。刹那的痛苦乌云,遮住了快乐的湛蓝天空;短暂的日食黑暗,彻底拒绝了快乐的太阳照常升起。一块痛苦的污渍,让他们撕碎了书写快乐的洁白纸张。痛哉!
假如人人都放弃在沾染了痛苦污渍的生活中品出快乐的甘甜,贝多芬能在失聪后创作出命运的乐章吗?米开朗基罗还会在病痛中雕刻出不朽吗?列夫托尔斯泰还能在痛苦的折磨之下佳作迭出吗? 痛苦不过是快乐这倾盆之雨的闪电罢了。
高一(7)赵宠 点评:“短暂的日食痛苦,彻底拒绝了快乐的‘太阳照常升起’”。素材化用,巧妙灵活简洁,富有诗意。“一块痛苦的污渍,让他们撕碎了书写快乐的洁白纸张”,切题并且照应原材料。情感充沛,议论中包含强烈的抒情,深刻感人。假设推理,纵深推进,对比鲜明,材料丰富。一个精彩的结句,指明二者关系,精警明朗。
4、他在《五月的麦地》里,用自己的执著和辛勤的汗滴,种下一茬又一茬快乐的麦子,快乐的风铃在春暖花开中摇响。可是,当痛苦的风雨瓢泼了他的麦地,他快乐的麦种霉变,风化。啊,大地的诗人魂归大地,留给世人无尽的叹惋。
佛说,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无论生命的足迹抵达哪里,我只愿合着清风与阳光,快乐地跳跃。因为痛苦,多少的快乐我们视而不见,整日郁郁寡欢身心疲惫面容憔悴,这,不是我们生活的主色调。别让痛苦侵蚀了快乐,快乐才是人生的主旋律!高一(7)姚文雅
5、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寂寞红楼,埋葬你欢乐的梦。她是潇湘雨梦中哀怨的斑竹,快乐的青春年华却染上那么多痛苦伤感的湘妃泪。孤独痛苦中香消玉殒。内心的脆弱敏感终究将快乐沉没于尘世的痛苦。如果有来生,贾府中的你,会让自己快乐起来吗?
人生犹如一幅画卷,冷色和暖色的交织才成就画图的璀璨夺目;人生犹如一支乐曲,高低疾徐,才激荡出震撼人心的乐章;人就像一条河流,快乐和悲伤时河流的两岸。
点评:上面两段文字,都很有文采。但都有瑕疵,问题在哪里呢?
6、一个悲观的人走过一座砖窑,里面熊熊烈火正烧得砖发红。那人问一块砖说:“哎,你真可怜,这一定很痛苦。”“不,朋友!”那砖说,“相反,我很快乐。因为我正在变得坚硬。”
……
十四岁走进拳击场,头破血流,对手体力不支而倒下,他未曾倒下;十九岁走上战场,炸成重伤,身上的二百多块钢片没有让他倒下;无数次的退稿没有让他失去希望,他不肯倒下。他说:“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他战胜了无数的痛苦。
“砰!”一声枪响撕碎了豪华别墅的宁静……
几乎每个人都尊敬他,他几乎富可敌国,几乎每个女人都愿意嫁给他。可是,痛苦污渍的光线眩晕了他的双眸,遮蔽了快乐的人生的整页纸张。震耳的枪响射落了原本应该照常升起的快乐太阳!
点评:人物的矛盾冲突,更能激发人的思考,更具典型性,更震撼人,让人过目不忘。
高一(8)班 王道范 赵万策
7、“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点评:恰当的引用,很有文化底蕴。三毛之语,可惜,她终究“沉河”,过了奈何桥。
高一(8)班 李京翔
8、“我仿佛漂浮在迷雾中,伸手试图抓住什么,却总是什么也抓不住。”这是她的内心独白,最终她也没有走出自己内心痛苦的迷雾,二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一双薄薄的丝袜。
高一(8)班 杨桂芳
9、一位中国女作家在纽约街头遇到一位卖花的老太太,她身穿旧衣,身体看上去很虚弱,却呈现出祥和的神情。女作家挑选了一枝花,说:“您看上去很高兴。”
“为什么不呢?一切都这么美好。” “您倒是真能看得开。”女作家随口说。
老太太的回答令女作家大吃一惊:“耶稣星期五被钉上十字架时,是最糟糕的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痛苦时,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复正常了。”
“等待三天”,多么平凡而充满哲理的生活方式,它把烦恼和痛苦抛下,专心收获快乐。所以,痛苦只是暂时的乌云,很快,快乐就会阳光普照。
高一(8)班 孙绪江 10、28岁耳聋,终身未婚,晚年孤独,这只是贝多芬一生中的不幸的一部分。可他却始终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抗争精神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当有人问他是否为失聪而痛苦时,他说:“不,我很幸福!因为我仅仅失去了六分之一!除了耳,我还有眼、鼻、嘴、手、脚。还有六分之五!”凭借着这剩余的六分之五,他找到了生命中的终极快乐,终成一代音乐大师。他的《欢乐颂》的快乐音符永久飘荡。
这就是贝多芬,坚强的贝多芬,快乐的贝多芬!
高一(8)刘译阳
六、学生例文
踏出痛苦,拥抱快乐
高一20班 李欣冉
很多时候人们会为小事而心烦,被痛苦蒙蔽了双眼,与其自寻烦恼,不如踏出痛苦,拥抱快乐。
人的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如果一帆风顺,反而没有了前进下去的动力。挫折、痛苦出现是难以避免的,既然无法避免,就要坦然面对,快乐面对生活。
桑兰意外事故导致高位截瘫,可她却从未放弃。走出痛苦,像花儿一般展开笑颜;苏轼屡遭贬谪,却仍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淡定。哪怕沦落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地,也依旧笑称自己是“东坡居士”。哪怕是一贬再贬,对曾经雄姿英发的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可他仍能踏出痛苦,快乐面对这一切。
快乐,本就经过痛苦的洗礼之后才显得亭亭玉立、弥足珍贵。但如果一味沉迷在痛苦的回忆当中,只会郁郁寡欢,甚至造就一场悲剧。
贾谊才华横溢,本可以有一番大的作为。可梁怀王的坠马而死,让他陷入了内疚当中不可自拔,结果32岁便郁郁而终。曾经,三毛连撒哈拉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都可以穿越克服,却在丈夫荷西死后终日以泪洗面,对丈夫深切的思念让她忽视了亲人朋友的挽留,也忽视了身边草长莺飞的快乐,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条绝路。
无论贾谊,还是三毛,本都可以有更加快乐的人生,可他们却无一例外的被痛苦的黑暗蒙蔽了双眼,却想不到打开那扇心灵的窗户,让快乐的阳光飞舞。本可以乐观的面对生活,却停留在痛苦的回忆之中不能自拔。
其实,人生免不了痛苦的光临,与其抗拒,与其沉迷,不如坦然对待,等待快乐的再次慰问。痛苦和快乐本就是双生姊妹,经历过痛苦的深渊,也会有重生的欣喜。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之后才为百鸟之王;雏鹰被多次抛落悬崖才能翱翔天空。痛苦,伴随有更多的快乐,不要因为痛苦而忽略了应有的快乐。
快乐不可能时时刻刻有,痛苦更不可能永驻心头。要相信,风雨之后会有彩虹。不要因为一时的痛苦,而忽略了快乐的存在。人生本就是痛苦与快乐交织的过程,就让我们大踏步的走出阴影,走出痛苦,拥抱快乐。
苦中作乐,是一种境界
高一19班 郝德娜
懂得在痛苦的斑点后看到快乐的华美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与智慧。似乎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智者闲人都会遇到坎坷的逆境,每一位君子达人都有磨难和痛苦的经历,而他们之所以被称为贤才智者,就是因为他们懂得苦中作乐,懂得用旷达的情怀去透过痛苦,触摸到快乐的光环。
东坡居士苏轼,因为一场“乌台诗案”而锒铛入狱,之后更是一贬再贬,从京城贬到海角天涯,其间的跋涉,内心的忧苦,岂是常人所能体会得到!东坡毕竟是东坡,被贬杭州,他慨然而吟曰“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被贬黄州,他欣然而吟曰“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惠州,他安然而吟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儋州,他更是慷然而吟曰“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葩冠平生”。
我们常常仰慕苏轼,很多人都哎苏轼的诗词,也许,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他能这般旷达地在痛苦中享受生活,享受快乐。
五柳先生陶渊明,因为厌恶官场的黑暗而毅然拂袖而去,在自己的桃花源中过着清贫的生活,家徒四壁,箪食瓢饮。在常人看来,应当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但陶渊明却在这没有尽头的苦寒之中,安贫乐道,在清贫之中书写了自己的快乐人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赞陶渊明为古代四君子之一,与陶渊明的这种苦中作乐的智慧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在痛苦的黑暗中看到快乐的光亮是怎样的一种智慧与境界!美国的一位女作家曾经问一个以卖花为生的老太太这样一个问题:“您丈夫亡故,儿子也死于战争,您眼下的生活也这样困难,您是怎样做到一直保持这样乐呵呵的心态的呢?”结果老太太的回答令她大吃一惊:“耶稣被钉死的哪一天充满了苦难,但再过三天,就是复活节。凡是等三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是怎样的一句充满哲理的话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痛苦,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达到那一种境界——苦中作乐。在痛苦时,别忘了还有很多的快乐与希望存在,要相信:有快乐存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作文指导与讲评 篇二
一、灵活采用批改方式
(1)当堂批改。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后,各学校都特别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自觉、主动地探索、发现,主动学习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初中英语教师可以立足于这个角度,在课堂上实施即写即改的这种新型英语作文教学模式。这种作文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自己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语态、时态是不是正确,标点符号有没有错误,人称是不是合理,所有的要点有没有全部覆盖进去,词汇以及语法结构有没有达到任务提出的相应要求,整体的书写是否工整,连接词是否合适,行文是否连贯等,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后期的作文能力。当然,教师也要检查,并且评定成绩,补充学生批改中遗漏和不足的地方。同时,教师也要懂得适时鼓励学生,张贴出学生修改后的作文,以便其他学生学习、模仿、借鉴。
(2)有机结合泛批、精批、面批等多种批改模式。教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批改方式,将面批、抽样批改以及全批等有机结合,千万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批改模式。教师可以抽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文作为批改重点,归纳、总结学生们喜欢犯的一些典型错误,找出他们的通病,并且明确问题的根源进行对症下药,然后其他的就可以采用泛批作文方式。精批作文可以作为教师集体讲评的材料,这样其他学生没有得到重点批改的话,就可以通过对比发现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尽量弥补自己的缺点。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有一定差异,因此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和评价所有学生,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写作能力较差的话,教师可以当面批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这样有利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画出典型的错误,学生相互评改。学生的作文批改也要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批改英语作文。经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之间也可以更好地交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发现写作问题。在小组互评的过程中,可让学生朗读作文,相信通过朗诵可以使更多的人愿意参与、探讨,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教师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多积累一些常用的句型、词汇,使学生能够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句型、句式等。
二、采用有效的讲评策略
(1)提供例词、例句。教师在讲评作文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可以接触、学习更多词汇,可以为学生适当地提供和作文相关的一些词汇,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思路适当改动句型或者词汇,提高作文质量。比如,连接词:what’s more、because、besides、first of all、in a word in my opinion等。句型可以采用It is important for sb.to do sth、We had better do sth、sb.spend a lot of time(in)doing sth、Doing sth is…It will be helpful for us to…We should do sth、To do sth is/brings us…I believe that…等。
(2)诊断病句,对短文改错。平时批改作文的时候,教师应该详细记录英语作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样方便开展后期的作文讲评工作。比如,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以下典型的毛病,如:1)A few students are read books or do they home-work.2)I spend a lot of time to watch TV.3)There are some students do sports or play outdoors.4)I think take exercises is good for our healthy.5)Many students watch TV in them spare time.I think that is good for them.第一句叠用了动词,第二句误用了词组,第三句属于汉语式英语,第四句将动名词作主语,第五句误用了代词,并没有主语。诊断病句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广泛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这种错误类型。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展示病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讨论、分析,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这个病句中出现的错误,最后由教师详细讲解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当然也要进一步分析病句,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以防学生以后再犯相同的错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英语作文的批改与讲评,多琢磨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作文批改与讲评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兴趣,尽可能避免二次错误,从而逐渐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及自身实践能力。
摘要:写作是在英语考试试卷中占有较高分值的一种题型。教师要对英语作文的批改与讲评进行研究,以丰富英语作文批改方式,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教学质量。
3.“铜锣与匠人”材料作文讲评 篇三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16年3月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联合考试)
传统工艺中打造一面铜锣,往往需要经过千锤锻打,才能使其规格合适,厚薄均匀,形状美观。最后一道关键工序是定音,多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掌锤,在锣面上不停地轻敲碎打,耳听目察,寻找定音的部位,找准之后,只需一两锤,就使一面新锣臻于完美了。正如俗话所说:“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文题材料讲述的是铜锣的打造工艺。打造的过程中需要千锤百炼,才能使其规格合适,厚薄均匀,形状美观,成为半成品;最后还有一道关键工序,即由老匠人掌锤定音,使其成为新锣成品。打造的过程用材料中的话说,就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作文材料的本意不难理解,但要较短时间内准确立意、确定论点也不容易。对于此题,我们可采用以下方法来审题立意:
1.找关键句法。
通读材料,不难发现,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即是总结性语言,是我们审题立意的关键句。“千锤”是打造铜锣的初始工艺,是打造好一面铜锣的基础,是成为完美新锣前的积淀;“一锤定音”则是画龙点睛,是对半成品的提升、升华,是半成品转化为成品的关键,是新锣臻于完美的嬗变。可以说,锣之所以成为锣,就是在千锤百炼基础上的一锤定音。
我们可将立意点放在“千锤百炼”上,如“成功需要经历风雨”“锤炼才能铸就辉煌人生”等,联系现实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才。
我们也可将立意点放在“一锤定音”上。不论多么优质的铜材,不论剪裁的尺寸是多么合理,也不论一开始打了多少锤,这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最后关头的断然一击,这分量深浅、恰到好处的最后一锤,是一只锣成功的关键。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后关头的断然一击。生活中有很多人所缺少的,就是这断然一击的气魄和能力。遭受了很多磨难,吃了不少的苦头,做了足够的准备,可是在跨出一步就成功的时候,却徘徊不决,方寸大乱,于是就与成功擦肩而过了。
我们也可从“千锤”与“一锤”的关系的角度立意:“千锤”虽重要,但“一锤”是关键;量变与质变(“千锤百炼”与“一锤定音”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先有量变,然后才有质变);没有“千锤打锣”,哪来“一锤定音”;十年磨一剑,既要注重基础,又要注重顶层设计,厚积才能薄发;以及沉潜与爆发,日积月累与一朝成功等。
2.由物及人法。
我们可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相关的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从而确定文章立意。此则材料,我们可由材料中的“铜锣”联想到人。铜锣要臻于完美,须要经过千锤锻打。同理,人生要完美,须经坎坷、挫折等磨炼。没有历练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由此,可立意为“完美的人生需要打磨、历练”等。
3.多向辐射法。
从铜锣的角度看:(1)紧扣“千锤”,锻打是成为新锣的基础,我们可立意为“人生要学会锻造自我”等;(2)紧扣“一锤”,定音之锤是成为新锣的关键,是对锻打的超越,我们可立意为“人生要学会超越自我”等;(3)从“千锤”和“一锤”的关系看,二者都不可少,前面是基础、准备,后面是提升、超越,由此可立意为“既要打牢基础,锻造自我,又要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从老匠人的角度看:铜锣定音是关键,但寻找定音的位置是关键中的关键,这靠的是老匠人的经验和智慧。可以说老匠人是打造铜锣的关键人物,一两锤在数量上虽比不过千锤万锤,但在价值上却远超它。由此我们可立意为“解决问题需要抓住重点,找准关键”“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成功需要果断出击”等。
[作文示例]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湖北孝感一考生
曾听说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用温开冲水泡了一杯茶给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开水反复冲泡了另一杯,青年人慢慢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原来,茶叶只有在沸水中翻滚沉浮,才能芳香四溢。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在磨炼中砥砺意志。39岁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事业可谓如日中天,灾难却在这时无情降临。一次意外让他患上了脊髓灰质炎症,从此失去了健康的双腿。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把不幸当作砥砺意志的一次磨炼。政敌们常用他的残疾来攻击他,但他总能以出色的政绩、卓越的口才与充沛的精力将其变成优势。参加州长竞选时,他曾说:“一个州长不一定是一个杂技演员。我们选他并不是因为他能做前滚翻或后滚翻。他干的是脑力劳动,是想方设法为人民造福。”依靠这样的坚忍和乐观,罗斯福终于在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在磨炼中重塑自信。史铁生于风华正茂之时双腿残疾,失去行动自由,只得去地坛“逃难”。他也曾失落過、绝望过,但他没有像海明威、川端康成、三毛、海子一样走上自我灭绝的道路。忍受着心灵的煎熬,他从地坛中重拾了自信,用出入生死的体验凝结成常人难以企及的生命哲学。“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他用生命书写生命,成了中国文坛少有的“常青树”。
在磨炼中追逐梦想。梦幻甜美的台湾歌手张韶涵,一出道就被誉为“电眼娃娃”,更被传媒界奉为最被期待的新生代玉女掌门人。张韶涵刚到台湾时,她的求职经历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顺利。第一家公司的老板因为她太瘦而拒绝了她;第二家公司的老板说:“赶紧别唱了,听你唱歌我心烦!”可张韶涵并没有失去信心,几天之后又来到了一家新的公司,最终她成功了!人总要经历一番磨炼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从前那个娇滴滴的小女孩,已经长成一个为事业奋力打拼,为梦想勇敢往前飞的女孩。在韶涵心中,为了天边那个最真的梦,一切的辛苦与泪水都值得!
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的,花儿只有在狂风暴雨中坚强,才能明艳惊人;铜锣只有在千锤百炼中锻打,才能臻于完美;人只有在困难与挫折中磨炼,才能让生命更加美丽。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推荐理由]该文从铜锣“千锤百炼”的角度立意。铜锣经过锻打才能臻于完美,那么,人生经过磨炼才会更加有意义,由此得出“生命因磨炼而美丽”的观点,切合题意。具体行文时,作者首先以一个故事引出中心论点,富有趣味性;然后分别列举罗斯福、史铁生、张韶涵等人的事例横向展开论证,阐释论点;最后引用了冰心的话并总结全文。整体看来,文章结构清晰,论据翔实,论证有力,是一篇较规范的议论文。
(李亚洲荐评)
经验引领成功
湖北孝感一考生
打造一面铜锣的关键工序是定音,这多由老匠人掌锤,不为别人,只因他们经验丰富,找准定音部位后,只需一两锤即可。由此可见,老匠人是让一面新锣臻于完美的关键所在,而他们丰富的经验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可以说“一锤定音”靠的是经验,是经验引领了成功。
德国剧作家歌德说:“经验是最好的生活老师。”英国诗人司各特也说:“生活中最有用的东西就是自己的经验。”的确如此,经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有时如同一颗定心丸,让我们不至于心慌神乱;有时如同一枚指南针,为我们指明方向。
据报载,2004年12月26日,一场海啸席卷了泰国南部,而南素林岛上一个渔村的181名村民因为提前逃到了高山上的一座庙中,躲过了一劫。这些村民通常被称作“摩根海流浪者”,他们知道,如果海水退去的速度很快,那么它再次出现时的数量会和消失时一样多。于是,当大量海水迅速退去,别人忙于捡拾搁浅在沙滩上的鱼类时,他们则向山顶进发了。他们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拥有了经验,经验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如果没有经验,他们恐怕会和他人一样,葬身于汪洋大海。
诚然,仅仅拥有经验,也未必一定就能成功,但可以肯定的是,缺乏经验往往会导致失败。
国画大师张大千曾画过一幅《柳荫鸣蝉图》,画的是一只蝉落在细弱的柳枝上鸣唱。画完后他颇觉满意,便托请白石老人题款。白石老人收到画后仔细观看,发现张大千的画有个明显的错误,便对前来送画的人说:“大千疏漏了,蝉伏在柳枝上头应朝天,不能朝下。因为蝉头重尾轻,头朝下落在细弱的柳枝上就会掉下来。”张大千经过观察后,发现的确是这样的。我们为张大千画中的败笔而叹惋,如果他像白石老人一样留心生活,有着丰富的经验,那幅《柳荫鸣蝉图》或许又会是国画艺术中的珍品。
画家画画需要经验,医生行医需要经验,抗震救灾需要经验,教书育人需要经验,司机开车需要靠经验……经验之于各行各业都大有益处,同理,我们的学习也需要经验。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凡有所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无不与“勤”和“思”相关。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经验,拥有了它,我们也能像老匠人一样在高考的战场上“一锤定音”。
生活是由一系列的经验组成,每一个经验都会使我们变得成熟一些,让我们牢牢把握这些经验,让经验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4.作文指导与讲评 篇四
【原题回放】
设想徐志摩生活在21世纪,在英国忽然 有一天傍晚想起康桥,悄悄的走出去,看到余晖下的康桥,拿出相机,咔嚓一下拍照,再发到朋友圈或者微博,写了句“夕阳下的康桥很美”,然后就没有了下文,文字没有了,《再别康桥》也没有了,诗歌没有了。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材料解读】
材料理解:
两个大的方向:第一,读图与作诗的关系。一种是浅层次的感受,拍个照片,简单评价;一种是在内心深深酝酿,从而形成优美的文字。感觉是便捷化的生活方式,使情感也便捷化,表达也便捷化,美也便捷化,也就没有诗了;第二,从现代化与生活的诗意关系角度——但既可以反思为什么没了诗意,也可以思考为什么就不能有诗意(发朋友圈也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但提倡诗意,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反思现代化中如何去淘得生活诗意。
写作底线是:第一,要结合现实(不是不可以举老例子,与现实进行对比反思是很好的,允许拿古人与今人对比)去行文。第二,要有思辨性,且至少抓住两个立意要素(比如图与文,现代化与生活的诗意),不可泛泛而谈。【优秀题目】
1.立科技之林,守诗意之美 2.别让科技抹去诗意 3.莫让科技绑架诗意 4.莫让科技消解诗意 5.让诗意与科技齐飞 6.莫让诗意再别康桥
7.让文学情怀在科技枝头灼灼其华
8、科技发展中寻诗意生活 【学生问题】
1、审题不严谨,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只抓住一个方面来写。写科学或网络是把双刃剑,写坚守初心,写浮躁,只写科技,不提文字等表达方式的,只写文字文化,不提科技材料等等。
2、不引材料,不提材料。
3、许多作文沦为例子的罗列,缺乏深入的论证与辨析分析。
4、题目问题严重:进化中的退化,如何正确对待电子产品,重逢于康桥,活在当下,时代造就伟人,手机与生活,万能的网络,文学的魅力。【精彩片段】
1.在这物欲横流的石头森林,“时间就是金钱得到淋漓尽致的诠释,人们崇尚快生活,无暇顾及云卷云舒,满树繁花。他们用高科技手段简单粗暴的表达自 己的种种欲望,让他们沉下心思,拿笔抒情似乎并不现实。文学情怀就在这种生活方式的腐蚀下变得千疮百孔了。
2.科技与文化是鱼与水,没有文化传承的科技,不过是涸辙之鲋;没有科技支撑的文化,不过是一潭死水。科技与文化又像是山于水,山,坚定耸立,巍峨千载;水,温婉灵动,百转千回。只有山水相映,才有这动人的山水和谐,才有这美好的大千世界。
3.我想,应有聂鲁达为诺贝尔奖陪跑十年的沉稳;应有川端康成凌晨四时看海棠未眠的初心;应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不为尘俗牵绊的淡然。面对发达的科技,我们不能为物质文明所惯纵,浮于尘世,被现代科技牵着鼻子走,而应保持一颗沉稳,保持自己的思情怀与诗意,继续前行。
4.诗意的消失,究其根源,并不是科技带来的高速化、数字化虚拟化的生活,而是人们那颗对生活麻木、浮躁而又空虚的内心。
5、诗意需要我们去创造。梭伦成名后依然选择在湖边建一座木屋独居,与大自然为伴,让心灵呼吸自然的芬芳。如果没有这般情致大概也不会有流传于世的著作了。当有一天,我们视野里不再只是朋友圈里为集赞而发的自拍,充斥的不再只是心灵鸡汤,我们该庆幸生活还未失掉它本来的样貌。
6、在水乡踏青念友人时,与其敲击“么么哒”发送消息,不如送友人诗句“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在秋夜冗长生愁绪时,与其推送一条“烦恼求安慰”的朋友圈,不如孤卷青灯相伴,思“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洒脱。科技固然伟大,但人应为其主而非奴,“缠脱只在内心”,心有云白山青的诗意,何惧科技的快速武断。【学生佳作】
让诗意与科技齐飞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的诗意沁人心脾。有人设想在21世纪的他看到余晖下的康桥后会拿出手机拍照发微博,却没有写下充满诗意的《再别康桥》。看似水火不容的诗意与科技并非如此。诗意与科技同样可以和睦相处。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21世纪,的确,诗意被钢筋水泥覆盖,诗意被批量化生产的文化快餐所侵蚀,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意难以寻回。
假若诗意插上科技的翅膀。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现已创新出符合大众化需求的视听版本,已不仅囿于书本纸张,更在科技引领下焕发勃勃生机。现在,文化产品与科技紧密结合,插上科技翅膀而实现腾飞的文学著作不一而足。电子版的《红楼梦》更便于携带,有声阅读版的《三国演义》让你在枯燥无味的旅途感受来自三国的刀光剑影……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文学作品,所有的诗意能与科技相协调,并不能以偏概全的认为科技给诗意插上翅膀就能经久不衰。有些媒体为追求商业利益,不顾事实,不明真相,热衷于“捕风捉影”,常常把虚无缥缈之事过分吹嘘夸大,完全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增添诗意的初心。还记得被贾玲修改的《花木兰》吗?还记得被随意编写的抗日神剧吗?还记得被尚雯婕法语演绎的“渔鼓道情”吗?这些诗意与科技随意结合的所谓作品,最终将被湮没在滚滚而逝的文化长河。
在这里我们所提倡的“诗意与科技齐飞”,并不是简单的把二者放在一起,也不指用大众传媒等科技手段去展现诗意,而是将二者真正融合。这二者的完美结合:诗意中蕴藏科技元素,体现出文化的与时俱进,诗意的不断创新;科技中不乏诗意,处处彰显诗意美感。
拍照虽简捷,文字更美好
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拍屏时代”到来,当我们简单地将美景传入网络便置之脑后时,我们内心的温存美好也难以长存。拍照虽简捷,文字却更美好。
《再别康桥》作为文学经典,不知激发了多少人的文学梦想。可是设想徐志摩生活在21世纪,这传世佳作竟只变成了简单的话语和配图,岂不悲哉? 由此设想,我们也可以作出一个推断,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21世纪的徐志摩因沉浸于简捷的拍照上传程序中,埋没了自己的文学潜力。究其根本,是对现代科技的沦陷。其实,拍照虽简捷,终不敌文字留下的美好永恒。
文字的生命力,从浩如烟海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中可见一斑。照片带来的视觉冲击,不会赢过文字带来的心灵震撼。无数人到过庐山瀑布,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吟诵是人们心中共同回荡的经典;卡萨布兰卡的酒馆虽特色浓郁,没有杜拉斯的“这座城市天生就适合恋爱”的诠释也难以激起人们心中的柔情。文字的生命力跨越千年,跨越国界,足以深入每个人的心田,滋润我们的灵魂。可见拍照虽简捷,终不敌文字留下的美好流芳永恒。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里谈及:“肉眼看到的不一定真实,用心感受大的才是真正的美丽。”作为文字,其意义已不限于肉眼所见,更多的融入了人性的柔情,让读者在想象中产生余韵悠长的共鸣,如柳生堤堰,叶生树梢,这微妙又悠长的内涵,赋予了文字动人的诗意。
但是,我们绝不可将文字写作的缺失全部归咎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却更应懂得保存内心的宁静。“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愿我们不要沉迷于快捷的拍照技术带来的优越感,而是愿意在纷繁的世界中偶尔放慢脚步,用心去体味世界的美好,倾注入笔端,看自己的情感随墨迹洇入纸端,让所见之人同有所感,对文字的坚守,需要的更是我们为自己的方寸之地整理出一片净土。
拍照虽简捷,终不敌文字留下的美好永恒,“用笔书写自己的情感是上天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妨静下心,让语言文字与心中所感进行一场美丽邂逅。因为文字寄托表达的美好,远比简易的图片上传更有温度与力量。劝君深思酿风雅
有人设想徐志摩生活在21世纪,于是康桥波心上的柔波再激不起一丝诗意,透过手机摄像,化为朋友圈或微博一句“夕阳下的康桥很美”便随信息洪流消匿于时空。可悲吗?
固然是可悲的。手机作为工具创造出来,为人所用。但在其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切断了对眼中风景,耳中所听与头脑深思的联系。我们的手的确清闲自由了起来,可我们的思想也荒芜琐碎起来。身处此时此情,不是仅仅倡议“放下手机,活出自我”,而应恰逢其时的运用手机,并在这种技术支撑下,去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风雅。
米兰昆德拉曾说“现代的傻不是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只要拥有手机,便可通晓天下的时代,古老年代的车马难行,消息不通早已不是阻碍。然而,越是拥有浩渺的知识越是要有瞻识群星的智慧,去筛选,去探求,去思考。否则,只能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脑中胸中无一点”,只能使任由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更遑论锻成华章丽句,吟出风雅名篇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马頔“不做自己的走狗”,同在光怪陆离的世界,他沉下身,做时代的浪子。并不是因与深林才叫沉静,并不是站于人海便是喧闹。他只是一心创作他的民谣,他的雅致。不会以为逃离信息爆炸的威力,只是思索,只是沉默,去创作他的《南山南》,他的艺术孤岛。
不会一味逃避,更不会深陷技术信息的漩涡之中。像是凭风而飞的鲲鹏,借助科技的威力得以更深刻的思索。
总有人羡慕《儒林外史》中的两个挑粪人的对答。虽物质匮乏,却有着观察世界的奇妙与深思的心境。一抹雨花台的落照,一壶清冽的飞泉。不禁令人感叹“真是酒佣菜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于是我们目送着那个风雅的时代老去,悲叹我们一生再难有《再别康桥》的诗意。可这仅仅是你手中所握的三寸手机让你失去了诗心,乱了方寸吗?
不是的,当你埋怨科技的局限时,请思考一下自己,有多久没有见到云霞烟花吟一曲岁月留香;有多久未曾惦念山河的悲欢,挂念云烟的离散。甚至一次生命的重生一场花朵的开谢都再不会生出感动和思索了呢?
其实,手机也好,微信也罢,都只是沟通世界的工具。关键是你眼中的世界惊鸿一瞥亦或思索万千。
5.作文指导与讲评 篇五
我爱大海
课型
作文指导课
备课人
XXX
执教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正确交流有情感的朗读课文。
能力 目标
感受大海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 目标
学生感受能力需要培养.重点
感受大海的特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感受大海的特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
观察准备范例示导口头议练 试作诊断修改评补
创境激疑
一、导入新课:
大海可以用那些词来概述?
探究文本
二、新授课。
1.初读课文,初步认识大海的容颜。(1)注意准确的把握故事结构。(2)根据课后思考题填空。
在课文中作者按照()顺序,写了大海的()以及人们对于大海的()。读了课文,你觉得大海的容颜是()的。(3)精读课文,触摸大海的灵魂。第一步:默读课文,感受大海的形象。1.画出写大海在不同时间的颜色。动态和人们感受的语句。然后填写课文思考练习中的表格。第二步:品读形象理解海的特点 1.读一读大海给你的印象?
2.如果你是航海人,在这样的海里会产生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展开联想。
第三步:诵读课文。铭刻对海的记忆。
1.选择段落读
2.背诵
3.领悟表达方法
(1)朗读课文
(2)从课文学到表达方法讲述巩固。读最后一个问并解答。
4、即兴作文。
拓展延伸
大海有哪些特点?
全课总结
你想怎样描写大海?
作业布置
起草作文。
板书设计
我爱大海 朝夕相处 清晨沉静
我爱大海{中午变化无穷
夜晚„恐怖 爱大海的浩瀚无际
教后札记
范文: 我爱大海
我们日照山清水秀,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大海、植物园、浮来山、森林公园„„但我却最爱大海!
夏季,我最喜欢到海边了。光着脚丫,踩在金色的、柔软的沙滩上,缓缓吹动的海风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发、脸颊。有时,我也会把脚放在凉爽的海水里,顿时,一股清凉的气流从脚底传遍全身,立刻驱散了浑身的酷热与烦躁,取而代之的是一身的清爽、满心的愉悦。
我特别喜欢那一阵阵小浪。当我拎着鞋袜、提着裙子快活的在沙滩上奔跑时,那清澈得有些发绿还泛着白色泡沫的小浪便轻轻地漫过我的脚踝,向岸上冲去,一阵又一阵,永远不知疲倦。等小浪落下去以后,淘气的我便故意在岸上踩了几串小小的脚印。小浪也不生气,笑哈哈又来了。它还是像先前那样,轻轻的漫过我的脚,只不过等它再退回去时,我踩的脚印不见了,于是我冲着小浪做鬼脸。没想到这回小浪来得好快好猛,浪花溅得老高,差一点就把我的裙子弄湿了。吓得我赶紧尖叫着往后退,而小浪却“咯咯”的笑着溜走了。嗬!这小浪,竟然敢吓唬我!我用手蒙上脸不理它了,透过指缝我看见小浪又偷偷跑回来了,这一次它慢慢地走过来,轻轻地亲吻着我的小脚,像是在跟我道歉,我觉得太痒了,忍不住笑了起来。于是,小浪也笑了,我和小浪都笑了„„
当我和小浪玩累了,我便在柔软的沙滩上坐下来,静静地注视着远方。这时的天和海好像连接在了一起,天是蓝的,海是蓝的,到处都是蓝的。呼一口长气,抛却所有的烦恼,我感觉在这蓝色的世界里,我可以变得无忧无虑,随心所欲。几片白帆摇荡在海天相接处,白色的海鸥在这蓝色的空间里自由自在的飞来飞去,不时地叫几声,那声音时长时短、时大时小,仿佛在诉说着大海里古老的传说„„我的心好像长了翅膀,跟着海鸥一起自由的翱翔在大海上,尽情的在大海温暖的怀抱里歌唱。
这时的大海是平静的、温柔的,像一位慈爱的母亲,包容着一切。但有时候大海也会发怒,这时的它像一位勇士,尽情挥洒自己的力量。
看!海面上起风了。风愤怒地吼叫着,呼啸着,一阵比一阵大,一阵比一阵猛。紧接着,海上的浪也越来越大,他们借助风的力量迅速地冲击着海岸,巨大的浪头拍打着岩石,溅出一大朵一大朵白色的浪花,发出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响声„„那无所畏惧的劲头着实令人惊叹!我爱大海!是它给了我力量,是它给了我灵感,是它给了我宽广的胸怀!课题
我爱大海
课型
作文讲评课
备课人
XXX
执教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在互相赏识和交流评改中,学会怎样才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处。
能力 目标
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懂得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体验评改成功的快乐。
情感 目标
表达出真情实感,体现童年的乐趣。
重点
怎样才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难点
怎样才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
聚焦问题明确审题内容明确审题的方法 问题作文修改总结提升
创境激疑
一、把握整体,引入新课。
师:读读,看看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写趣事、写具体„„)师:看了大家的作文,发现大家有两点做到了,而且还做得非常好。
探究文本
二、赏析语段,学习写法
三、指导病文,学会修改 师:请看这样一篇文章。师:课件出示病文(略)生:即兴修改
四、在写作中,感觉还有哪些问题呢?
五、请同学范读作文并介绍心得体会
A、请胥姿读作文,从立意、结构的角度品评;B、请寇欣妍读作文,品味其是如何选材的;C、请张雨晗读作文,重点从结构、语言的角度去品评;D、请刘婉僮读作文,品味其是如何运用语言的。
归纳:
1、作文的立意要注意从深度与高度把握好;
2、作文的选材要注意从细节与意境的优美的角度去把握;
3、作文的结构应从点面结合的原则设计好;
4、作文的语言要做到形象准确,富有文采。
拓展延伸 课后请传阅优秀同学作文,曹力心、高闯、王卉宇、寇欣妍、张雨晗、刘婉僮并修改自己的作文。
全课总结
只要同学们不断的加强修治学,就会形成深刻的思维与独特的审美视角,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用心去感受生活,回望深情,守望感动,相信你会领略到更多、更美的人生风景!
作业布置
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我爱大海 语言描写
“空洞”病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6.作文指导与讲评 篇六
第二、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单元的写作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有条理地进行记叙,掌握按时间顺序写和按空间顺序写这两种记叙事情过程的基本方法。写作活动与课文的结合点是弄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主要可结合第三、四课让学生体会。四道作文题,第一、二:题,可指导学生联系本人或班级的生活实际安排好所要表达内容的顺序,学生可从这两道题中任选一题。
第2题的要求有两个:新鲜事不是离奇的事,记叙文写作要从生活出发,要从小处入手。莫把新鲜当怪异,要到生活中找米,写出真情实感。其次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序。
第1题是写一个故事。故事注重情节,要能吸引人,但同样要表达真情实感。这篇作文应引导学生多注重语言的表达。
第3题,掌握写“计划”的格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计划。
第4题,“课外练笔”要求学生看精彩电视节目后的观感,激发兴趣,体现个性,指导抓住切入口,明主旨,吐真情,组织交流,“修改作文”要求学生着重修改自己习作中的标点符号在正确表达情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教材的安排与特点,我设计出了本单元学生的大作文——写一则观后感。
第三、设计理由:学生在完成观感时,必然要记录一件事,而且它肯定是学生认为较新鲜的事,是学生有话可说的一件事。这样,学生所写出的感情必然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体现。如此,本次作文就将本单元学生作文的要求及练习题1、2、4合并在一起,实现了精练的目的。结合七年级学生写观感的水平,此次写作前,我作了相应的讲解,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作文的实际情况,采取精讲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取长补短。
第四、课前讲解
1、《我的故事》学生旁批:模仿《老山界》按时间变化与空间转移来安排故事情节的方法进行构思。
2、“„„里的新鲜事”
板书:新鲜==离奇
3、观后感写作方法介绍与示范
爱国主义(话题太大)
不当的方法:喊口号(空洞,无实际内容)
恰当的方法:“大化小”(从生活小事写起)
师解释:因为生活小事往往是在你身边发生的事,是你熟悉的事,这样你就更有话说,更便于安排情节,从而写得更有内容、也许更加感人。
板书:
引:简要概括所读、看的内容==复述(50——100字)
点:开门见山,点明中心(1、2两句话,50字)
析:a、找出原文(片)中你最有想法的一个事例(情节),结合你的感想进行分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b、可采用的句型“此外„„”
结:总结全文(照应前文的感想,切记使用小学生作文的结尾方式即喊口号。)
注意:刚开始写作时,可写出前面三项内容即可。
示范:
1、《奥运随想》
——我看菲尔普斯脱“帽”
第一部分:在什么情况下菲尔普斯脱“帽”(50—100字)
第二部分:点中心——这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应该向他学习。(50字)
第三部分:首先将他的行为与中国队员的表现进行对比;其次可与自己小学、中学参加升旗时的表现进行对比,用事实说明自己提出的中心。
第四部分:照应中心,结合全文。
2、《最甜的时刻》
——读《给妈妈洗一次脚》有感
第一部分:简要概括2003年发生在华中科技大学某一专业的事实——老师给大学一年级新生布置的一道特殊的“寒假作业”:回家后给妈妈洗一次脚。
第二部分:点中心——这是报答母爱的一种形式。
第三部分:首先可引用孟郊的《游子吟》或广告“小男孩给自己的母亲端来一盆洗脚水请妈妈洗脚”;结合自己的一些真实事情谈感想。
第四部分:照应中心。
第五、学生优秀习作
1、蒋蕊:新世纪的栋梁
——读《七律•长征》有感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写的一首诗,诗中再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转战十一个省,翻越五岭、快速通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终于喜踏岷山的场景。
读完此文,不禁掩卷深思:红军是什么?在我看来,红军是那夜里的蜡烛,点亮了我们的明天;红军是那雪地里的火炭,温暖了你,温暖了我,温暖了一切;红军是那桥柱,支撑着大桥,支撑起新中国的诞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中的一字、一语,都经过了千百万的检验、是从广大群众的心底唱出来的。它代表着革命战士的一滴血、一滴泪,歌声荡漾在我们的耳边,不禁让人想起了战斗;想起了光荣牺牲的战士们;想起了战斗中吃苦的红军;也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想到了部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班上同学。对于红军来说,困难似路上小小的蚂蚁;似树上那小小的一片叶子落在自己的头上;似一张考验自己的试卷;似一个放大镜,放大了红军的勇敢与伟大。红军以及后来的新四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用智慧和勇敢装点了我们神圣的祖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革命性的变化。
江山如此多娇,红军的战斗已成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这幅图没有西双版纳的密林那样神奇秀丽;没有海峡那边的阿里山那样风光如画;也没有古人笔下的永州小石潭那样水清境幽;更没有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那样别具魅力与神韵。但红军的胜利却是这些美丽风景的桥梁和源头。它让我们幸福,让我们快乐,让我们成为新世纪的栋梁。
点评:这篇习作,我一口气读了三遍。你的文采让老师自愧不如,更让老师由衷地高兴——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方法,语言的组织严密。特别是文章的开头一段,成功地把引所读文章与自己的感想巧妙地融合在一块,十分精彩。我以能与如此优秀的学生一同学习、一同进步而感到自豪。100分。
2、姜笑:奥运随想
——我看菲尔普斯“脱帽”
奥运会是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盛会,对奥运选手来说,能站在奥运会领奖台最高的那一级上,聆听国歌、面对国旗冉冉升起,是最荣耀、神圣的时刻。素有世界泳坛“天才”之称的美国运动员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就六次经历了这种特殊的时候。更让人击节叫好并肃然起敬的是他在接受全世界观众祝贺和敬仰的时候,没有忘记向自己的祖国,并以一个别人看来毫不起眼的动作表达着他心中那份浓浓的爱国情怀——他用左手默默地摘下头上那个由橄榄枝编成的象征荣誉的花环,然后右手紧握拳头放在胸前,肃然地注视着“星条旗”一点点地升起,口中低唱着国歌。
看到这一情景,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在他心中,祖国是至高无上的。相比之下,中国运动员就没有把爱国主义表现得如此细腻、如此完美。但也不能说他们不爱国,他们一定也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只不过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作为学生,我们每个星期都要参加升旗仪式,可是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升起时,又有多少同学能严肃地对待呢?事实是,大部分同学还在下面讲话。或许有人会说,升旗每周一次,讲一下话有什么关系?看了菲尔普斯“脱帽”的自觉行动,如果你还这样想甚至还这样做,你难道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可耻的人吗?学校每周一都安排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正是为了提醒我们时时刻刻想着祖国并把她放在心上,让我们牢记: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母亲——祖国。
菲尔普斯面向国旗自觉“脱帽”,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正因为是小事,更能体现他的可敬。他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是一种贯穿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就应该从小事做起。
建议:将字书写大一点,这样,你的成绩才不会吃亏。
点评:你的观点十分深刻而且中肯,这说明你的写作能力是很强的;文章的开头部分与第三段非常精彩。95分。
3、郝欢:母爱无言
——读《甜甜的泥土》有感
文章讲述了一个叫王小亮的男孩在八岁生日之际,收到了一包带有体温的自己最爱吃的奶糖并与同学、老师分享快乐,虽然剩下的糖被他不得已埋入雪地里进而融化了,他仍然觉得十分快乐并抠了一块泥土美美地品尝的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慈爱、关爱、恩爱以及世界上所有的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亮的遭遇不由让我想起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而由爱筑成的家庭,是生命的起点、人生的慰藉和社会的细胞。因此,我想高声说:我爱我家,我爱我的亲人。
7.作文指导与讲评 篇七
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必须有效改变传统作文点评教学封闭的课堂教学体系, 使学生在自由写作点评实践中形成一种对自我、社会与人生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而合作学习以它全员参与和互动的显著特点, 逐渐成为一种实现生为本的理想、高效的教学形式.而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使得尊重每一个学生成为作文点评教学实施过程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作文点评教学不仅要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 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 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些理念启迪我们作文点评教学就应走出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 走向合作探究, 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研究的积极性, 提升作文点评的实效性.
《案例描述与分析》
环节一:明确要求, 交流欣赏, 完成表格
师:都说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 今天我们就要去感受寻找一下同题作文《童年·饺子》里的人外人, 天外天.
要求:完成师推荐的必读同学的作文后, 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同学, 欣赏对方的作文, 同时完成表格. (每个精选三例, 没有的可不填)
生:自主阅读, 师巡回指导.
【环节一分析】给学生空间, 让他们借着阅读满足好奇心的同时, 拓展写作视野、争取在阅读思维运转中成长, 在交流中精进.当然为了更具实效和可控性, 让孩子们在分散行动的同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任务, 所以下发一张欣赏发现记录表格, 这样就有了要求, 孩子的欣赏相对更有效.另外, 我又规定必读作文是因为这些都是一些相对优秀的文章保证在有限时间里能收获别人的优点, 而自由选择部分则可让学生自己去甄别.
环节二:交流回馈有争议的语句或段落.
(争议一) 出示
于是, 我便跑过去请教于大师.只听见于大师滔滔不绝地说:“…………”我也在一旁跟着做.
生:于大师很厉害, 大师的称号让人神往, 而且她说话也是滔滔不绝的, 所以我觉得这位同学写得很好.
师:真是这样吗?
生:群体点头认同.
师:特殊人物的出现需要特殊的描写, 就像这里的于大师, 这么大的封号, 想必她在这位同学的心目中不一般, 但是一个省略号让我们觉得于大师是影子有名无实, 所以充实大师的语言非做不可!就像下面的姐姐, 虽没有封号, 但心态的关注及简明利落的语言节奏让我们只闻其言便知是饺子界的高手.
出示:姐姐说:“包饺子时, 要心如止水, 馅少一点, 但要饱满.一手一夹, 一手在皮上弄四个褶, 一个饺子就完成了.”
生:齐读品味.
(争议二) 出示
我先把饺子皮放到手上, 再用勺子舀了点肉放在皮中间, 接着把水弄了点在饺子皮的周围.
师:有同学把这个句子推荐到精准的动作描写里, 我们请他来谈谈看法.
生:我觉得他写得很有序, 用上了首先、接着、然后等顺序词.
生:我觉得他这样写很真实, 放、弄、捏这些动词让我们看到了一只包饺子的菜鸟.
生:我觉得他这样写一点都不好, 因为感觉很呆的.
师:想知道我的观点吗?动作千千万, 有些时候需要我们像放慢镜头一样一个一个直接开回放, 但更多的时候则需提炼精华性的动作, 让我们感觉到利索, 就像包饺子, 这位同学用上了“首先, 接着, 然后, 再一些”列表先后的关联词, 这程序本身没有错, 但生活不应是程序, 程序化的处理缺少了描写的美感, 读多了感觉不像是在包饺子, 而是在解题解一道复杂的难题, 或者又像在机械化地安装, 安装一个饺子机器人, 没有了生活的灵巧与随意.
(争议三) 出示
“馅好了没有?我们不够包了.”“马上!马上!”我说罢便两手使劲地剁着虾仁和香菇, 为组里做出美味的馅料.我时不时用余光去瞟对面包饺子的同学, 也盼着已经下了锅的饺子快点熟, 好让我吃上自己的劳动果实.
师:有一位同学的描写虽然普通, 几乎没有同学关注他, 但是我觉得他做到了与众不同.你能找到吗?
生:多数同学都是写自己是如何包饺子的, 而他是写自己是如何剁馅的.
生:这里有语言描写有动作描写还有心理描写.
生:“时不时用余光瞟”这个地方让我觉得这个同学很可爱, 很想吃的样子.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 平时我们强调做事要一心一意, 很默契地我们的同学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对一心一意做事的自己或同学的描写上, 而在班队这样激动人心的集体活动中, 像哲铵一心多用的人应该是很多的, 因为非常符合特定的情境, 它不仅生活化而且显得非常有趣!但三心二意做事的人, 只有哲铵发现了哲铵, 其他都是空白.
【环节二分析】新课程提倡“先学后教”, 这里的学在作文点评教学中表现为给机会、给空间, 让学生对同伴的作文有自己的体会和发现, 而关注反馈他们的争议点就是发挥教师“教”即“点拨”的作用, 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 是对学生思想观点交流的一种提升.
环节三:展示师推荐的文章段落和推荐理由
出示
小小一碗饺子, 摆在我面前.
黑色的鲜汤, 松松的紫菜, 绿绿的小葱, 白白的饺子, 一看口水就要流下来.这碗饺子, 是我们一组的心血啊!它的来历, 相当———坎坷.
唰———一道白光从空中闪过, 不偏不倚落在案板上.十几个虾仁被扔在了刀边, 加上几块软滑的香菇, 让菜刀飞速运转起来.不一会儿, 虾仁和香菇飞速运转起来.不一会儿虾仁和香菇就被五马分尸了.几只小手抓了一些饺子皮, 飞速包起.我看呆了, 自己的手也触摸到了我不愿触摸的香菇.
姐姐说“包饺子时, 要心如止水, 馅少一点, 但要饱满.一手一夹, 一手在皮上弄四个褶, 一个饺子就完成了.”
师推荐理由:当很多同学以诗情画意的童年怎么样开头时, 我们的刘文涵则以活动现场的描写引入, 聚焦色彩鲜明的饺子汤的描写, 以是心血, 来历相当坎坷的倒叙方式跟进, 吊足读者胃口, 紧接着武侠小说悬疑式的环境描写, 还有武侠小说中传奇人物式的语言, “包饺子, 要心如止水, 馅少一点, 但要饱满.一手一夹, 一手在皮上弄四个褶.”未见其人, 只闻其言, 便知是饺子界的高手.这样将平凡的事情通过环境描写, 通过倒叙, 通过语言, 通过动作传奇化也是一种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环节三分析】“要想跑得快, 全凭车头带.”因此, 在学生下水前, 教师的示范就是导航仪.这样的示范, 从整体上控制点评方向掌握课堂节奏, 避免盲目性, 减少无谓的时间浪费.此时的教师就好比舵手, 自己的点评将引领学生在正确的航道上行进, 并可启发学生的深层次讨论.
环节四:小组合作推荐本组优秀段落和理由, 并交流展示
“妈妈, 我家哪来这么多元宝啊?”我皱成一只核桃, 若有所思地问道.
妈妈笑了笑, 带着一种逗趣的味道说:“这很像吗?”
我立刻变了模样, 一下子仿佛长大了十岁:“的确很像, 不过白了点.”
转眼间沉默变成了哄堂大笑, 大人们把脸笑得都红了, 而我却像个傻子一样呆在原地, 用一种无聊的眼神盯着大家.妈妈终于开口了:“这是饺子.”
组1评:读这段对话, 让我们想到了林海音在《冬阳·童年·骆驼队》里看到骆驼毛长了想帮忙剪一剪的情节, 童年之所以让人回味, 因为曾经的问题曾经的疑惑只有天真的童年才会有.这里的语言对话, 就体现了童年的天真浪漫的味道, 契合主题童年.
老师宣布正式开始后我们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剁馅的剁馅, 包饺子的包饺子, 烧水的烧水……一片繁荣之景.贪吃鬼专门等在锅旁边只要开锅, 第一个冲上去的总是他们.
“上一批应该煮得差不多了吧, 咱们去吃吧!”楼依杨迫不及待地说, 我点点头, 可是紧接着一群人蜂拥而上, 也不知是谁的大屁股在兴风作浪, 毫不犹豫地把我弹了出去, 想再挤进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组2评:从活动的角度来写本文的话, 一定要有群体的描写, 能烘托活动的气氛, 省得明明写的是大型的活动, 但在舞台上的永远只有一个孤独求败, 没有对比, 没有反衬, 让人觉得索然无味.而我们组的这些同学的片段恰恰远离了这些问题.
饺子皮那苍白的面容, 毫无血色, 像得了白血病那样可怕, 让我有了一丝凄凉, 不过我们有妙手回春的本事.我小心翼翼地捧起饺子皮, 加了点肉馅, 然后轻轻用手蘸了点儿水, 抹在肉馅旁一圈, 又轻轻对折, 用手一点点把边缘搞皱, 饺子渐渐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有了血色, 饺子姑娘穿着白色的蕾丝花边裙, 把头埋在底下, 有些羞涩但依然美丽.不多久, 饺子们开始享受泡温泉的舒爽, 他们在温泉里欢快地玩耍, 有些淘气的饺子又时不时地溅出一些水花, 我满意地看着.
组3评:情人眼里出西施, 饺子因为有了钟爱这一特殊的情感, 在文章里变得千娇百媚.
师追评:写物也可以写出它的变化, 如本段中的饺子, 当然需要拟人的帮忙, 物非物便是上品.
【环节四分析】我采用“小组合作互评”的方式进行作文点评教学, 是因为让学生在平等、融洽、自由的气氛中讨论、修改、评价同龄人的习作, 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 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种由教师组织、指导, 由学生既写作, 又参与批改的“双向实践”活动, 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批改的兴趣, 让大多数学生初步掌握了作文批改的方法.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探索, 积极体验, 相互交流, 相互评价, 相互影响, 相互赏识, 真正实现了共识共享共进.
环节五:独立修改写吃的部分
师:虽然吃得美味, 但写起吃的部分我们的同学都非常简单, 很多都是一笔带过, 不像我们课文中的林海音单描写骆驼吃草都是那么细腻.请同学们从吃的动作、吃的神态、吃的样子等方面修改自己组里吃饺子的部分.
生:修改.师巡回发现指导.
交流出示部分修改后的句子, 小组点评:
看着那碗冒着热气的紫菜悠闲地在汤上飘, 一个个皮薄肉多的饺子, 不禁令我食欲大增.咬了一口, 嗯———肉瘦而不硬, 软软的, 有嚼劲.再看看皮, 滑而不难架.这样的皮与这样的肉搭配, 肥美而不油腻.我慢慢地吃, 慢慢地品, 在不知不觉中我那体力也被补满, 饺子也吃完了, 只剩下汤. (颜于雯)
我迫不及待地跑到厨房一探究竟, 呀!一个个乳白色元宝已经严阵以待了, 它们在盘子里整整齐齐地卧着, 还散发着徐徐上升的蒸汽.咬上一口, 汤汁喷涌而出, 肉与蔬菜“纠缠不清”, 时不时咬到脆脆的笋和绿绿的香菜与葱……
张琪琪咬上一口饺子, 汤汁立马从小口里涌了出来, 她也立马俯身下去, 贪婪地吮吸着, 不时有几丝油花, 从嘴里溢出.吸完后, 便小口咬着剩下的一些, 我仿佛能感受到皮与馅之间的巧妙融合, 我深陷其中.
组4评:如果说包的过程异彩纷呈, 很多同学都把它当重点大写特写, 那么吃则需像这样的描写看齐, 细细的, 像林海音看骆驼吃草一样从动作、神态、样子、感受等各方面全面出击.尽可能把享受的过程弹性地拉长, 让人如闻其身, 如见其形.
【环节五分析】作文点评教学中“修改”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因为通过这种互动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因此, 重视语文作文的修改, 关注学生习作的互动过程, 给学生提供作文修改的方法, 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掌握作文技巧, 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
【观点与思考】本堂课, 学生由始至终都是那么兴趣盎然, 让我看到了放手的轻松, 看到了合作的兴趣和效率, 当然, 因为是初次尝试, 也发现了许多不足, 引起我进一步的思考, 要想提升作文点评的实效, 发挥合作的高效, 特别需要注意下面两点:
一、要给学生相对充裕的思考时间
我在第一环节虽然给足了将近15分钟让学生下位置自主阅读, 但课堂实施中发现还是不够了一点, 因为在之后的合作讨论点评中, 很明确的讨论的主体是学生, 要想在讨论中有所收获, 学生在讨论前必须有明确的个人见解, 这样才能在交流中强化原有的认识, 吸收他人的思维, 形成新的全面的看法, 避免人云亦云的跟风、搭车现象.因此在课前最好就能就将例文印发给每个学生, 让他们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对全文做出点评, 并完成一张“个人评改记录表”.有了这样的充分准备, 才能保证课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地顺利、有效地进行.
二、教师的随机指导需要准确、及时
8.策略与原则齐飞 指导共讲评一色 篇八
一、评讲策略:底线与灵动维度下的交融共生
1.基本策略:习作讲评共同承担的底线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师对于教学针对性要求的不断提升,习作讲评课已经逐渐地走进了家常课堂之中。
(1)按年级评讲。小学六年,是学生快速发展与提升的阶段,不同的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结构都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据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不同的年级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尤其在习作教学方面,在认知主体和语言表达的标准上都有着严格和相应的设置。作为语文教师,要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烂熟于心,不能擅自降低要求,更不能提升要求。
(2)按内容评讲。阅读教学现在越发重视文体的特征,相对于习作教学而言,评讲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于文体的特征进行。叙事类习作,重点关注记叙六要素的呈现与表述语言,尤其关注在事件推进过程中对于细节的表达以及人物个性的刻画;写人类习作则要将关注的要点聚焦在人物外貌描写是否千篇一律、刻板化一,人物语言描写是否符合人物鲜明的个性,动作描写是否能够与人物的心理相符合等方面进行引导点评;写景类习作则重点评讲谋篇布局的顺序是否鲜明而合理,着重考量学生在写景过程中是否将所看、所听以及自身的所想有机融入习作中。
(3)按层次评讲。学生本身个性与能力的差异注定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不同策略的点评。优秀习作,要提炼出其优势所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榜样作用;中等和存在问题的习作,要在肯定其优点的基础上,再指出其问题所在,让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修改。
2.变通策略:习作讲评个性彰显的灵动
基于以上的基础策略,教师在习作讲评中还要根据各方实际作出灵活处理。首先,联系本班学生习作的实际情况是要遵循的首要原则。教师在批改过程中,要在整体上对班级本次习作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对习作讲评的重点与内容形成有效认知。
现代课堂教学呼唤人文关怀,在习作讲评中彰显人性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表达的意愿,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而以统一固定的模式去要求每个学生,势必会造成能力强的学生无所突破而丧失兴趣,能力较弱的学生无法逾越而信心消失。在每个学生的生命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彰显时,学生的习作与修改才能得到展示与落实。
二、评讲原则:现象与对策维度下的对症下药
1.聚焦性:树立一课一得的意识
俗话说:面面俱到等于不到。习作讲评切记面面俱到。教师应该在习作讲评中树立一课一得的意识,每一篇习作都有其具体的要求,教师可以围绕着每次的习作要求引导学生在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内化的过程中实现习作能力的提升。
如《身边的小能人》一课就是以主题投稿的形式出现的写人类习作。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就应紧扣投稿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审题中强化选材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新颖性。而在具体的习作内容上则重点在事件中对于人物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为表现人物之“能”上做文章。
2.思想性:树立文道统一的意识
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留下的宝贵财富。文字创作是学生自我价值与生命意识的主观流淌。很多学生习作其实已经鲜明地暴露出不健康的价值取向,但由于其描写生动,语言诙谐,常常得到教师的好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好生活中形成的道德准则,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例如,在写一件趣事时,很多学生写出了变相虐待小狗以及捉弄老人的文章。习作本身写得妙趣横生,教师在点评中大加赞赏,甚至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这无疑给学生留下了“精彩的垃圾”,严重制约了语文教学思想性的效益。
3.个体性:树立以点带面的意识
在现行的班级制教学模式中,众多学生在统一化的教学流程中难以彰显自我生命的个性,习作教学的点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无法对学生习作一一点评,只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作来引导学生探讨。这种形式给原本洋溢着生命个性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禁锢。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典型习作的辐射发散作用,让学生围绕着典型习作展开讨论,必要时创设情境让学生现场仿写,自我修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既习得优秀习作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同时也能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综上所述,习作讲评课如果能够灵活运用讲评的策略,深刻把握讲评的原则,就一定能够为提升习作讲评的效益发挥作用。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所谓以不变应万变,无论什么原则或者策略,都必须依托实际做出适当调整,都必须根据习作内容做出灵活处理,做到心中有数,机动处理。
9.高考作文素材:“热词”作文讲评 篇九
【作文题】(江西省九江市2018年高考语文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最近,各种版本的2017流行语、新词语、网络用语等纷纷公布。“怼”“油腻中年”“尬”“演技”“剁手族”“刷脸”“知识付费”“撸起袖子加油干”“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所谓“微言大义”,热词是感知社会发展最为敏锐的神经末梢。这些“热词”像一幅幅素描,直接展现出社会心理和情绪以及文化的多彩与进步,勾勒出一个气象万千的时代。
请在上述流行词语中选择和你关系最为密切或者你最有感触的一个,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则材料,首先是对写作要求的理解。有两个要求必须做到:一是写作内容的确定,材料罗列了许多流行词语,题目要求“在上述流行词语中选择和你关系最为密切或者你最有感触的一个”,因此不能同时写两个以上,更不能每段写一个;二是文体的明确,虽然本题没有要求只写某一种文体,但文体必须明确,即考生一旦下笔,必须是全篇自成某一文体,比如是记叙文或议论文,当然也可能是抒情散文。除了这两个容易走偏的要求,还有三个基本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命题人没有给出标题,要考生自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考场题目首先要符合题目要求,要让改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你没有写走题,另外题目要切合文章的文体和内容,最后才是有新意,考场作文题目不要太朦胧晦涩,以简洁明了略有文采为上。不能大段大段抄袭别人的文章,不能明显套用其他文章,引用文段如果与文章内容契合、贴切,则不是抄袭套作。最后,字数应该写足1000字,写满卷面的作文比留一大段空白的更让让改卷老师悦目。
其次是对上述流行词语的理解,即立意的确定。上述热词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既有心灵的躁动、时代的反思,又有催人奋进的时代强音。在选择好某一个热词作为写作话题之后,要明确这一热词的字面义与引申义,放在充满正能量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解剖,从中发现当下的困局、烦扰,指出问题的出路,解决的途径方法。
“怼”原始义为“怨恨”,网络义为“表示用言语回应或行动反击等含义。”这从侧面反映出新一代年轻人勇于表达想法、敢于说出不满的人生态度,也说明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包容和多元。
“油腻中年”为网络流行语,其中所谓“油腻”无非就是一些让人看着讨厌不招人喜欢的特质,该词多形容那些油腔滑调,世故圆滑,不修边幅邋遢不堪,没有真正的才学和能力又喜欢装逼吹嘘的中年人。在网络上有各种对“油腻中年”的理解。有人认为年轻人失败了大不了重头来过,但中年人在社会、家庭的重压之下,心理包袱较重,改变现状对他们而言不是一件易事,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在不满足与向现实妥协之中不断挣扎,最终陷入深深的焦虑;有人认为“中年油腻男”的走红是世代战争的产物,或反映上层人士的阶层优越感以及社会对年轻人的追捧;有人认为这是对男性的歧视,还有人认为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与久经职场的中年人之间的矛盾。“尬”是指处境困难或事情棘手,不易处理,或者行为、态度不正常。用来表现一些不合时宜不合场地亦或是不合自身观念的举止正在身边发生时的尴尬之感,有揶揄之味。
其余“演技”“剁手族”“刷脸”“知识付费”“撸起袖子加油干”“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等均有时下赋予的特定含义,写作时应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中分析才会得出更深刻的结论。
另外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层次。考场作文必须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文章脉络要求一眼便能看出来。云山雾罩的文章,看似旁征博引、文辞华丽,但前后颠三倒四,或转移话题,或旁支斜出,不能给人清爽悦目之感,这是考场作文的大忌。
最后要注意文章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文体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写议论文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议论文或事实贴切,或雄辩有力,都离不开逻辑的力量。写记叙文则要注意细节的生动,叙事要素的呈现要明显。在满足考场作文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作文要呈现一定的文化积累,考生能够征引一些有品位的材料,有一定的哲理思辨能力,让文章表达流畅而又辞藻华丽,往往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作文示例】
刷脸不如刷内在
新词迭生的21世纪,或委婉含蓄或简洁晓畅、或幽默讽刺、或一针见血的“流行词”飞扬在表情达意的语句里。而在这浩瀚“词海”中,笔者想就“刷脸”一词谈说一二。
“刷脸”,意指外表或俊或美的人们通过悦人皮囊达到某种目的。然而,当皮相如韩国人造美女般千篇一律地“大眼高鼻梁薄嘴唇”,我们又该以何种面目超越皮相跃为“夜空中最亮的星”?笔者以为,答案应是——刷脸不如刷内在。
诚然,外表美丽确能愉悦心情,可内在涵养方为人际交往中所应看见之“陋石中的璞玉”。专栏集《民国风度》中收录了一代大师及其相片,可仔细观之,竟无一人可满足“刷脸”要求——马寅初与潘光旦皆是一圆脸广颐;金岳霖与冯友兰俱如其所写雄文清癯雄健;至于“真狂徒”刘文典,长衫破旧头发凌乱面容憔悴,唯一双眼内射出凌厉骇人之光芒。置之今日,若非受过西方正统教育的留洋学者们,上述多位泰斗级人物恐怕凭面相只是“恒河沙”中一粒;但诸位之内在学识与人格魅力让《南渡北归》的作者不得不慨叹:“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尚且不提此悲观论调是否失之偏颇,仅论此叹,大师们超脱“刷脸”之外的内在修养便可见一斑。
谈及此,略有理智之人想必已明白内在之重要远超外表;却仍有人贪慕那艾玛·沃森、张曼玉、山口百惠之魅力脸颊,恐怕又是另一种下场了。
一味“刷脸”者与“被刷脸”者,除了“外貌协会”别无去处。“外貌协会”同样为时代新词之一,指“只看脸”的肤浅人群。同“刷脸”一样,他们盲目追求外表耀眼傲人,全然不顾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真正闪光的是人的本质。近年来风靡的“毕业整容潮”不就是这股歪风邪气催发的时代产物吗?而当韩国整容术与中国P图术合称为“世界奇观”,我们在笑出声来的同时难道没有在心中泛起浓重的悲哀吗?为什么人们只着眼于“所罗门王极盛之时穿戴的”而忽视耶稣所言“这花一朵”呢?“整容上百次”的女子最终心愿只是“做回原来的自己”,却为时晚矣!归根结底,还是追求虚假皮囊而忘了充实内在吧!
刷脸不如刷内在,明白此点的人们终于“拔开云雾见月明”。娜塔莉·波特曼拿下哈佛心理学博士学位,安吉利娜·朱莉担任联合国亲善大使,韩雪从小品学兼优演技过人……这样的人,“刷脸”也刷得“有内在”,方为真正的美人。
居里夫人说:“二十岁时你不美,可以怪你父母,三十岁时你不美,便只能怪你自己了。”三十岁的内在,比二十岁的脸,相必更美。
点评:本文选择了“刷脸”为题,无论从立意、结构,还是从语言来看,都是一篇优秀的作文。立意鲜明,语言简洁明了,雄辩有力,旁征博引,积累丰厚,思路清晰。作者以一句“新词迭生的21世纪”引向“刷脸”的话题,开门见山,高度概括材料,有作文材料过渡到“刷脸”的题目,十分自然。接下来作者非常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刷脸不如刷内在”,随后的论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结尾重申这一论点。本文论证严密,层次清晰。提出中心论点后,作者以民国大师们为论据反复从正面论证,再从“外貌协会”等反面材料入手对比论证,接着进一步重申论点,以世界知名品学兼优的演员为例说明何为“真正的美人”,最后以居里夫人的名言作结。本文语言干净简洁,表达流畅,反问句和感叹句交错运用,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力量。运用了大量有文化品位的经典材料,贴切可信,针对性强,极具说服力。
贫穷有界,思维无边
在坠花落溷般的人生中,每个人面临着不同的境遇:有的功成名就,生活无忧;有的超然物外,洒脱一世;而更多的人,却仍在为生计挣扎,在污泥在发出呼喊,却又湮灭于沸反盈天的靡靡声浪中……
以是,近日的一句“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成为流行语也就不足为奇了。可是面对舆论对“贫穷”的集中抨击,我们更应沉下心来思考:贫穷真的是限制想象力的罪魁祸首吗?
贫穷是限制不住“有趣的灵魂”的。芸芸众生面对困境无法跨越便对其深罪周纳,殊不知:你们的贫穷不是那么贫穷,你们的想象却是那么匮乏!千年前的一句“君子固穷”至今遗韵犹存;英国诗歌先锋布莱克困顿一生却在死后引领了整个欧洲文坛;玻德莱尔根植于贫瘠土壤,却开出了“恶之花” ……千万个站在星河彼岸的背影告诉我们:贫穷是矗立的孤墙打下厚重的阴影,但思想的光却能跨越这阻碍,去寻得“我愿划破闪电,长久如云飘泊”的境界。
究其根本,是社会的惰性限制了思想的发展。五十年前你可以说“前有物质再有精神”,但五十年后今天却仍如此推脱难道不是惰性在作祟吗?艾略特曾言:“当人们没有什么可以抓住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自己不放。”相象力有限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纵容它,原谅它,默认它,让贫穷成为替罪羊,却让全社会成为懒惰的温床!所以,请别再用你的“念念生灭心”给自己画地为牢了;相反,秉持好“次第相续心”才能看穿贫穷的界限。踏破思维之无垠,摒弃惰性的牢笼。
所以,用双手去打破这牢笼。不论是贫困的外来束缚,还是思维的作茧自缚,有什么是这双手不能打破的呢?正如《西雅图夜未眠》中有言:“埋头苦干让你摆脱痛苦。”只要有足够顽强的意志,苦干的斗志将伏贫穷的猛虎。就算面对着《海上钢琴师》中那:“阻碍我的不是我看得见的,而是我看不见的”思维囹圄,你也当如《肖甲克的救赎》中所言那般:“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翼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去追寻思维中无限的自由世界。
《吕氏春秋》有言:“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不论是贫穷,还是懒惰,抑或是什么限制了你的想象力,都请面对它、挑战它、打破它,才能真正寻得那“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才明白:
贫穷确有界,思维永无边!
点评:这是一篇才华横溢的考场作文,从立意、结构、语言以及材料运用等方面均属上乘之作。这篇文章立意显豁,观点鲜明。在开篇对时代背景概括描述之后,作者以一个设问句鲜明地亮出了观点,“贫穷真的是限制想象力的罪魁祸首吗?贫穷是限制不住“有趣的灵魂”的。”结尾以“贫穷确有界,思维永无边!”重申论点。本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作者先以诗意的语言概述时代,然后亮明观点,接下来从正面列举典型材料正面论证了“贫穷是限制不住‘有趣的灵魂’的”,然后从反面运用名人名言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了“究其根本,是社会的惰性限制了思想的发展”,随后进一步提出解决文体的方法,“用双手去打破这牢笼”,结尾以《吕氏春秋》的观点为支撑,分析了突破限制,获得自由的不二途径,使结尾重申论点“贫穷确有界,思维永无边!”显得水到渠成,铿锵有力!本文感情充沛、语言优美,或叙述或议论,旁征博引,指向鲜明,大气磅礴,语言丰富,极具文化品味和精神境界,如诗一般的语言使本文有极强的思维穿透力。
“油腻中年”背后的社会隐痛
“鲜花和史诗永远是属于年轻的生命,而非坐在格子间里大腹便便的中年人。”近日来,网上异军突起了一股“声讨油腻中年”的声浪。
相效之前的“吃瓜”和“宝宝”等幼龄十足又无伤大雅的热词玩笑,这次的“油腻中年”似乎并非一股简单的,带有黑色幽默的网络潮流,它暗含了当下时代人对于时代的敏感神经末梢,以及对这个日新月异,波谲云诡世界的不确定性。
让我们解析拆分这个词汇,既可看出人们对于“油腻”的鄙夷,也可察觉到对“中年”的不安:
“油腻”在于被时光的陈油覆盖了往昔的少年锐气。虽生活在高新信息时代,徘徊于家和公司二点一线,但许多人心中仍怀着一丝江湖梦想,一份快意恩仇的少年锐气。这无关年龄,只关乎心境。如此前美国社交网站上一位老奶奶在中国境内的迅速走红,她虽年逾古稀,鹤发枯颜,却不像平日里暮年老人的生活情状,她频繁出入各大时装秀场,身上穿的永远是最新款式的少妇时装。她之所以能走红,在于她给汲汲于生活的平凡大众以另一种老去的可能:不必腆着大肚满脸油光地讨生活,而是活出了鲜活的自我。众人对“油腻”的声讨,对“精致生活”的歌颂,也许正是他们于现实生活中残余的一点马托邦梦想吧。
而“中年”则是一种双方的矛盾引发的担忧。矛盾的一方在于当今社会对年轻潜力的重视和开发,大龄青年的市场价值日益下滑;矛盾的另外一方则在于人恒将老去这一不可更张的悲凉主题。张爱玲曾言:“出名要趁早。”恰在于年轻是青眼有加的必要前提:俄罗斯著名男高音vitas早在十九岁就享誉国内;民国的一众学者也是于大学时期便创办报纸,引领先声的潮流;贞德的称号永远是“少女贞德”,一个饱含爱国热情的高尚少女……
而如今这种年龄的驾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不论过度的同型人才膨胀导致的岗位空缺,单是赋闲在家的就有很大比重属于中年阶层。他们往往属于社会的“透明人”,没有年龄优势,也无一技之长,默默地穿梭于人群之中,没有归属,无处改变。等待他们的仅是小报上的临时工位,或是几天几夜的网吧酣战——这是新时代中年的悲哀。
由此观之,人们对待“油腻中年”的态度——或鄙夷,或无奈地自嘲——皆是对当下生活态度的影射,人们怀揣着永远锐气的乌托邦梦想,又害怕直面年龄流失带来的现实灾难。
所谓“高楼背后有阴影,霓虹灯下有血泪”,光鲜亮丽,幽默自嘲的网友身后是不可抵达的隐痛和心酸。虽然鲁迅先生也悲凉地指出过“人类的情感无法相通”,但我们却不能只看到“油腻中年”表面的搞笑色彩,忽略背后人们的矛盾和社会的隐痛,而如何调适当下人民的社会心理,健全针对中老年人这一空白领域的就业政策,则是有关部门亟需解决的难题。
我衷心地祝愿所有人正如《水仙赋》中那样找到自己“闪耀着的终点”,而非在现实网络上用“油腻中年”掩盖小丑面具后的泪水。
点评:本文是一篇说理透彻、颇具才情的考场议论文。作者开篇提出观点,认为“油腻中年”与其他网络流行语不同,“它暗含了当下时代人对于时代的敏感神经末梢,以及对这个日新月异,波谲云诡世界的不确定性。”“既可看出人们对于“油腻”的鄙夷,也可察觉到对“中年”的不安。”
本文的行文结构非常智慧,作者把“油腻”和 “中年”拆开来解析,并以此为行文脉络。作者先分析了“油腻”一词,重点以一位在中国走红的美国社交网站上老奶奶为例,分析了“众人对“油腻”的声讨,对“精致生活”的歌颂,也许正是他们于现实生活中残余的一点马托邦梦想吧。”接着分析“中年”一词,认为“‘中年’则是一种双方的矛盾引发的担忧”,这位考生从年轻的成就与“人恒老去”的悲哀分析了这种矛盾和隐忧,并进一步探讨了解决之道。
本文语言优美,材料典型,积累丰厚,有思想深度。
当然,可能由于本文作者的社会阅历等原因,对中年的理解可能有局限性,比如“他们………也无一技之长,默默地穿梭于人群之中………等待他们的仅是小报上的临时工位,或是几天几夜的网吧酣战”,这种描述应该是大学毕业生或打工仔,而非全部中年人。
表演是刀锋上的独舞
席慕容在《戏子》中说: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却有着相同的悲哀。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无论有过何种经历,“表演”或许是大多数人的共性。表演,也即演技,实际上是伪饰的一种娱乐性说法,而文明就是通过伪饰打压动物性,并将动物性催眠的目的与手段。在这一层面上,演技似乎是文明的必然产然,无所谓是非对错,更不必对此口诛笔伐。“演技”一词的风行,是因为一档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的流行,最初用于调侃明星令人尴尬的表演,后来就变成了对惯于伪饰,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人的嘲讽。然而,笔者认为,这种或对他人或对自己的嘲弄始终带有一丝可笑的意味,可笑在不知人、不知己。在自媒体时代,尽管人们试图证明个体性的崇高地位,社会性的日益加强与隐私的无以遁形却让个体日益成为群体的附庸,对个体性的粗浅认识以及自我存在感的徒劳追求无异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为自我存在感概念对大多数人而言意味着生存意义的被肯定,而这种肯定的来源又是群体,因而人们在寻求存在感的同时会无可避免地滑向群体。完全独立的个体和自我证明是无法平衡的天平的两端,而后者由于人的社会性远比前者易于达成,人们总是会抱持假的自我倾向群体,为了适应群体,就必须拥有群体的特质,满足群体的准入标准。这种标准又常常无法为个人所与生俱来,人们由此不得不开始自己的表演。
人们总认为真小人要比伪君子要可爱得多,可伪君子同样比真小人多得多,况且“伪君子”作伪的目的是为了真正融入“君子”的框架,被群体认可,这也是一种对社会性的肯定。在日本这个过分强调仪式感的国家,形式上的君子是为大众广泛认同的。那么表演也是如此;或者说伪君子的“伪”就是一种表演。演技的施展是对秩序的顺应,真小人们明争明斗会无可避免地解构社会伦理观念,伪君子们的暗争暗斗像汹涌的暗流,即使潜藏危机也能通过表面上的和平争取暗流四散的时间,正如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危害与破坏远小于一战、二战的后果。
不可否认的是,“表演”的作用也是十分强烈的,倘若人人都是影帝,人人都在无时不刻地表演,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面具生长在皮肤上,摘不下也撕不毁,人们不再信任表面的真实,而是时刻揣度面具下的真实皮相,到那时表演就会丧失原有的属性,成为毫无用处的虚妄仪式,不仅如此,群体中的人将会在周身罩上隐藏的玻璃盖子,即使身处群体也会如同独自沉睡的孩子,然后盖上千篇一律的被子,营造出虚假的和乐融融。
演技本身确实无所谓对错,它的使用者也是如此,一方面,表演维持社会性,另一方面,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自我”,两者相伴相生,如影随形,正如一场刀锋上的独舞。
点评:本文个性鲜明,分析有深度。作者从“演技”一词的本义和网络义产生背景等方面分析,认为演技是文明的必然产然,维持着社会性,无所谓是非对错,更不必对此口诛笔伐。认为“人们在寻求存在感的同时会无可避免地滑向群体”,“伪君子的‘伪’就是一种表演。演技的施展是对秩序的顺应。”“伪君子们的暗争暗斗像汹涌的暗流,即使潜藏危机也能通过表面上的和平争取暗流四散的时间,正如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危害与破坏远小于一战、二战的后果。”这些极具个性思想的观点,有惊醒世俗令人顿悟的效果,同时作者又能够辩证地分析,表演不能过度,“倘若人人都是影帝,人人都在无时不刻地表演,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最后作者以表演的正反作用作结,认为“两者相伴相生,如影随形,正如一场刀锋上的独舞。”
本文语言精练,富于理性色彩。
【作文指导与讲评】推荐阅读:
五年级作文修改与讲评08-09
五年级作文指导与训练10-05
流星作文讲评12-10
省质检作文讲评06-10
三检作文讲评06-26
作文讲评教学教案11-05
生命的痕迹作文讲评07-01
想象作文讲评课教案08-01
作文讲评课反思总结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