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欣赏第二讲

2024-06-15

现代诗歌欣赏第二讲(7篇)

1.现代诗歌欣赏第二讲 篇一

题组一 炼字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①荒,荒凉冷落;瘦,贫瘠。(字的本义)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月,瘦瘠之至。(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③作用效果:“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在感情上所起作用)考生若能准确解读诗歌(借助注解),按老师平时所教方法来对炼字型题目进行答题,与答案应该没有多大出入。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解析 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和炼字综合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开头两句要抓住“高

卧”“仰看”的描写来体现悠闲自得的心情,炼字的题目主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几方面分析,此题是景物描写,应从“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分析,写出山峰的特征。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过苏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注]暮亦行。

[注] 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简析“东出盘门刮眼明”中的“刮”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刮眼明”,指令人眼界明亮、开朗。一个“刮”字,生动写出了细雨过后,天气放晴,气清水秀,景色清新明媚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云锁朱楼”一句的诗眼是哪个?请分析这个字妙在何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的诗眼是“锁”。“锁”字含义丰富,除了给我们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意味。

解析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古代填词,有个基本写作方案,那就是上片描叙景色,下片状情。以景带情,定好调子。起句开门见山,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春日迟迟,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一个“弄”字,形象生动鲜明。良辰美景,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春天多么美好啊!第三句开始转折。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是阴霾的日子,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往事不堪回首。“锁”字,除了描绘云雾压楼的阴霾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喻意。

题组二 炼句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构思精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 赏析诗句主要的切入点是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其中手法的运用往往伴随“炼字”而出现。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赏析诗句的切入点一般为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此题主要的就是“花须落”“柳絮行”“蜂抱”“鱼吹”的结合,手法上注意“抱”“吹”的运用。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首先理解两句诗的基本含义,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每句诗对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第一首诗的结句与“怪来诗思清人骨”句形成因果关系,也是诗人情感凝结处;第二首诗的结句存在理解的多向性,可以理解为诗人从正面展现自己的情态,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从侧面衬

④②

托隐者的生活状态。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表达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解析 这是一个写景的句子,作用在于借景抒情,理解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竟”和“空”来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注]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注] 谩:徒然、空自。

请赏析“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借景抒情、想象、虚写、对偶,词人想象自己夜间独宿孤馆,借雁声、残月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

解析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全文揣想着笔,身未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题组三 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②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角度分析。“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开阔的特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又形成了刚健有力的意境。

2.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风格特点的能力。首先,考虑诗人的风格,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这首诗抓住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明快、清新。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朴素自然。

3.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朴素自然。整首诗的语言没有任何雕琢,平易通俗,感情真挚。不论是前两联交代自己对灯孤坐,还是后两联遥想家人,都是如此。

解析 本诗考查分析语言风格特色的能力。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冬至夜深时,人们还围坐在灯前,家人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构思别致精巧,诗中无一“思”,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语言直率朴直,道出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2.第二讲 写作与自我 篇二

一、为自己写作

如果一个人出自内心需要而写作,把写作当作自己的精神生活,那么,他必然首先是为自己写作的。凡是精神生活,包括宗教、艺术、学术,都首先是为自己的,是为了解决自己精神上的问题,为了自己精神上的提高。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就是注重自己的精神修养,为人是做给别人看,当然就不是精神生活,而是功利活动。

所谓为自己写作,主要就是指排除功利的考虑,之所以写,只是因为自己想写、喜欢写。当然不是不给别人读,作品总是需要读者的,但首先是给自己读,要以自己满意为主要标准。一方面,这是很低的标准,就是不去和别人比,自己满意就行。世界上已经有这么多伟大作品,我肯定写不过人家,干嘛还写呀?不要这样想,只要我自己喜欢,我就写,不要去管别人对我写出的东西如何评价。另一方面,这又是很高的标准,别人再说好,自己不满意仍然不行。一个自己真正想写的作品,就一定要写到让自己真正满意为止。真正的写作者是作品至上主义者,把写出自己满意的好作品看作最大快乐,看作目的本身。事实上,名声会被忘掉,稿费会被消费掉,但好作品不会,一旦写成就永远属于自己了。

唯有为自己写作,写作时才能拥有自由的心态。不为发表而写,没有功利的考虑,心态必然放松。在我自己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人与永恒》,就因为当时写这些随想时根本不知道以后会发表,心态非常放松。现在预定要发表的东西都来不及写,不断有编辑在催你,就有了一种不正常的紧迫感。所以,我一直想和出版界“断交”,基本上不接受约稿,只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完之前免谈发表问题。

唯有为自己写作,写作才能保持灵魂的真实。相反,为发表而写,就容易受到他人眼光的支配,或者受物质利益的支配。后一方面是职业作家尤其容易犯的毛病,因为他借此谋生,不管有没有想写的东西都非写不可,必定写得滥,名作家往往也有大量平庸之作。所以,托尔斯泰说:“写作的职业化是文学堕落的主要原因。”法国作家列那尔在相同意义上说:“我把那些还没有以文学为职业的人称作经典作家。”最理想的是另有稳定的收入,把写作当作业余爱好,如果不幸当上了职业作家,也应该尽量保持一种非职业的心态,为自己保留一个不为发表的私人写作领域。有一家出版社出版“名人日记”丛书,向我约稿,我当然拒绝了。我想,一个作家如果不再写私人日记,已经是堕落,如果写专供发表的所谓日记,那就简直是无耻了。

二、真正的写作从写日记开始

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的写作,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我相信,每一个好作家都有长久的纯粹私人写作的前史,这个前史决定了他后来成为作家不是仅仅为了谋生,也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因为写作是他的心灵需要。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是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的日记。我从高中开始天天写日记,在中学和大学时期,这成了我的主课,是我最认真做的一件事。后来被毁掉了,成了我永久的悔恨,但有一个收获是毁不掉的,就是养成了写作的习惯。

我要再三强调写日记的重要,尤其对中学生。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已经进入了写作的实质。这表明:第一,他意识到了并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他们曾经存在的证据;第二,他有了与自己灵魂交谈、过内心生活的需要。看一个中学生在写作上有无前途,我主要不看语文老师给他的作文打多少分,而看他是否喜欢写日记。写日记一要坚持(基本上每天写),二要认真(不敷衍自己,对真正触动自己的事情和心情要细写,努力寻找确切的表达),三要保密(基本上不给人看,为了真实)。这样持之以恒,不成为作家才怪呢。

三、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写什么?我只能说出这一条原则: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题材没有限制,凡是感兴趣的都可以写,凡是不感兴趣的都不要写。既然你是为自己写,当然就应该这样。如果你硬去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肯定你就不是在为自己写,而是为了达到某种外在的目的了。

在题材上,不要追随时尚,例如当今各种大众刊物上泛滥的温馨小情调故事之类。不要给自己定位,什么小女人、另类、新新人类,你都不是,你就是你自己。也不要主题先行,例如反映中学生的生活面貌之类,要写出他们的乖、酷、早熟什么的。不要给自己设套,生活中,阅读中,什么东西触动了你,就写什么。

3.口才演讲技巧(第二讲) 篇三

学习的目的:

不仅仅只是为了掌握口才与演讲技巧,更是为提高个人语言能力,无论在工作中、生活中,都能为你所用。口才作为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掌握好,运用自如,今后升职空间及发展事业的机会也将更大,无乱是老板、管理者、销售人员等,都为之重视。口才与演讲对我们技术行业的人来说,一点也不擅长,可以说还是大多数人致命的弱点。其实,并不是我们天生就口拙,而是因为我们平时说话和训练口才的机会太少,我们总是做的比说的机会要多的多,渐渐的,我们失去了平衡。

如今,口才与演讲成了立足人于这个庞大经济人才市场的王道,要想得到升职、发展、高就,口才演讲就是关键,必不可少。美国主席奥巴马的一场场激情演讲,赢得多少人的心,主席是当了一轮又一轮。再看看我们的习近平主席深情演讲,感动了多少国内外的人们,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更多的了解习他,这就是口才的魅力。我们也是如此,虽然我们没有这么大的抱负,也没有那么伟大,但我们绝不可甘愿做一辈子技术活,或总是为别人打工,在今后我们同样可以当领导,当老板。那就从现在开始打好基础吧,成为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一、大家一起跳抓钱舞。

目的:活跃氛围,放松身心,打开肢体语言,缓解紧张情绪,让下面演讲进行的更顺利自然。

二、口才演讲技巧

1、简单4招快速提高说话能力:

(1)多争取上台讲话能显著提高说话能力:

上台说话才能消除胆怯,提高说话的能力。如果你能在台上,也能很自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你的话说话能力已经算不错了。

(2)多看书报可以提高说话能力:

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视野,看书读报可以让你掌握大量的信息,平时才能有谈资,跟人家聊天也不会觉得没有东西可以说。

(3)多参加社交活动提高说话能力:

平时一定要多接触一些陌生人,多参加社交活动,这样对你的说话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有意识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会提升得很快。

(4)坚持写日记也可以提高说话能力:

写日记就是与自己交流,记录生活的事情,可以让你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坚持写日记还可以让你留下永远的回忆。

2、五种助你成功的口才训练方法:

(1)锻炼心态,提高自信

这是最基本的,如果你是害羞或者是没自信,那你平时的话就会比较少,如果你想 1

练好口才必须要突破自我,锻炼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要有自信,没什么好害怕的,每天早上起床可以默念10遍“我能行,我一定行,我是最捧的”,这种心理暗示无疑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动力,就像李阳疯狂英语一样。

(2)口才训练方法二:速读文章

快速朗读文章,可以锻炼人的发音,使你口齿伶俐,读音更准确,吐字更清晰,对于锻炼你的口才有很大的帮助哦。

(3)口才训练方法三:背诵文章

多读,多说,就可以达到背诵的效果,像学生,背诵课文多伶俐,那是因为他们多读多背诵,只有多读才可以达到背诵的效果,所以有时间的时候不妨多读一些名诗名句,或者是自己喜欢的某个片段,既不会乏味又可以锻炼口才。

(4)口才训练方法四:多描述

最简单的就是,站在镜子前描述或者是评论自己的穿着打扮,也可以描述一下家人,同事,养成这样的习惯,口才想不好都难哦。

(5)才训练方法五:讲故事

讲故事也是锻炼口才的好方法,平时讲故事的人总是讲得绘声绘色,所以你可以模仿讲故事的人,把故事惟妙惟肖的讲出来,你还可以自己添加一些情节,可以锻炼人的应变能力哦。

3、口才训练方法之模仿法提升口才:

(1)模仿专人

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学习他的口才,可以是一些演讲专家或者是名人,录下一段视频对着来练,尽量让自己模仿相似。

(2)专题模仿

可找几个好朋友一起,然后让其中一个人讲一个小故事或,大家轮流模仿,看谁模仿得最像。

(3)随时模仿

其实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广播,看电视看电影,你可以随时跟着播音员,学习自己的动作神态,你可以边听边模仿。

(4)经典对白

平时可以收集一些经典的对白台词来模仿,最好注意肢体语言,尽量模仿出你最好的表情和动作。

4、平日口才锻炼:

(1)每天至少10分钟深呼吸训练。

(2)抓住一切机会讲话,锻炼口才。

(3)每天至少与5个人有意识地交流思想。

(4)每天大声朗诵或大声讲至少5分钟。

(5)每天训练自己“三分钟演讲”一次或“三分钟默讲”一次。

(6)每天给亲人、同事至少讲一个故事或完整叙述一件事情。

(7)注意讲话时的一些技巧。

(8)讲话前,深吸一口气,平静心情,面带微笑,眼神交流一遍后,开始讲话。

(9)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声音大一点,速度慢一点,说短句,语句中间不打岔。

(10)当发现紧张卡壳时,停下来有意识地深吸口气,然后随着吐气讲出来。

(11)如果表现不好,自我安慰:“刚才怎么又紧张了?没关系,继续平稳地讲”;同时,用感觉和行动上的自信战胜恐惧。

(12)紧张时,可以做放松练习,深呼吸,或尽力握紧拳头,又迅速放松,连续10次。

5、言之有序魔鬼技巧:

我们在讲话中最常见的毛病就是,言之无序,具体表现在于:颠三倒四,丢三落四,前后矛盾,主次不分,没有重点,洛里啰嗦,没有条理。

(1)注意讲话次序。

(时间、地点、方位、流程、发展、历史、结构、因果关系等)如按次序讲话必然就有条理性了。

(2)学会分类表述。

按事物、事件、内容所属性质进行分类演讲,按类别去演讲,让讲话内容非常具有条理性。

(3)运用数字。

运用数字是指1、2、3等,这样一目了然,给别人的感觉就是显得非常具有条理性。有时讲话的内容不具备层次感,但只要加上数字,思路自然就清晰自然多了。

(4)提炼。

提炼石讲话概述性训练的重点,就是运用简单的同类字、词、词组来高度概括要表达的内容。

(5)形象化的语言。

形象化的语言,可以使空洞的理论内容附上了一个真实条理清晰的外表,这样让讲话生动起来,增色不少。

三、自我介绍,讲故事或笑话(台上表演)

经典故事分享: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

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

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

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温馨提示: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四、绕口令练习(台上表演)

学时事

史老师,讲时事,常学时事长知识。

时事学习看报纸,报纸登的是时事。

常看报纸多心思,心理装下天下事。

扁担和板凳

扁担长,板凳宽,八百标兵奔北坡,扁担没有板凳宽,北坡炮兵并排跑。板凳没有扁担长。

炮兵怕把标兵碰,扁担绑在板凳上,标兵怕碰炮兵炮。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这段绕口令,我说的不好,还请大家多指导。标兵和炮兵

分享几句名人名言:

1、视野决定思维;

2、成功和勤劳一点关系都没有!和选择有关系,选择的背后是决策;

3、人生决策没有对错,只有得失;

4、如果结果是痛苦的,我们应该放弃眼前的快乐,如果结果是快乐的,我们应该忍受眼前的痛苦;

4.舆论学讲稿 第二讲(共) 篇四

舆论客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公共性,即对于广泛的社会成员而言的公共利益的相关性。那么舆论在社会的公共管理与公共决策当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的意义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先来学习第一节《舆论的社会角色》。

第一节 舆论的社会角色

一、关于舆论在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关于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有很多种说法,其实归纳起来无非是肯定与否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怀疑——否定学派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李普曼

核心思想:舆论是一个意见的大杂烩,公众不能理解政府运作,其发表的意见是可疑的,价值是有限的。

2、肯定学派

代表人物:马基雅弗利、洛克、卢梭、边沁、杰弗逊(美国第三任总统)、马克思

核心思想:从政治民主、尊重人权的角度,给予舆论比较多的肯定。可以说,关于舆论的作用的观点泾渭分明,那么我们对舆论的把握会不会由于认识的模棱两可而导致行动的无所适从呢?如果不是,那么我们把握舆论、利用舆论的行动依据是什么?接着来分析本节的第二个问题《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二、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

1、首先,无论是怀疑——否定学派还是肯定学派,这两个观点都有其合理性。①从怀疑——否定学派的理解来说

一方面,舆论是建立在公众对社会公共管理决策的具体情况不能完整准确地认知的基础之上。他们认为,社会管理和社会决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情,如果一个受过专门训练来处理当前社会事务的官员尚且不能理解和把握政府运作的全过程,那么,普通公民就更不会具备这种能力。也就是说,公众无论如何努力,由于其视野和经验有限,都不可能理解政府工作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舆论的存在形式是众说纷纭的,有各种各样的意见,这其中真理性和谬误性的说法就难免混杂在一起。

怀疑——否定学派以这两个角度为出发点,认为舆论对于社会的管理者而言,它的意义是很低的。

②肯定学派

肯定学派则主要是从公共决策的来源和合法性依据的角度出发,在这个基础上来探讨舆论。

根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它的中心意思是,国家之所以有力量,是由于决策者有权力。而决策者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是通过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授权程序而完成的,比如说通过政治选举。也就是说,作为管理决策者,你是一个受委托的权力执行者,那么,你的权力行使一定要代表民意,代表老百姓的意愿来行使。如果不能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和意志,不能很好地完成这种委托的时候,老百姓随时有权力把这种授权撤回。也就是说,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者要有一个目标,就是按照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这样一个方向来操作。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舆论确实会对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实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其次,怀疑——否定学派和肯定学派都正确指出了社会公共管理决策不同层面上的内容。

①怀疑——否定学派

这一学派将重心落在了社会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上。具体来说,操作过程是一个异常复杂的专业过程,并不是哪一个人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对相关的东西没有切实的把握就能完成的过程。因此,这是一个由有专业能力的人来完成的管理决策过程。既然这是一个由专业人士来完成的过程,一般公众对于这一操作过程本身而言,应该说其能力是很低的。

②肯定学派

肯定学派将民意的重心落在社会公共管理目标上。这一学派实际上指出了公共管理决策的目标是由民意来决定的,并不是由操作者自己的愿望、自己的目标取向来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民意对于社会管理的目标起着决定性的“定位”作用,离开了这一目标,任何社会管理和社会操作就会变得毫无价值。

因此,可以这样说,再高明的社会操作,只有当它符合民意的价值取向所确定的目标时,它才具有正面价值;反过来说,如果将社会管理简化为简单的公众表决,那么公众的利益也不一定能具备有效实现的保障。因而,社会管理和决策的确是一件极为复杂因而需要具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人来操作的事情。

总之,否定与肯定这两种学派都指出了民意与社会管理所构成的整个链条的某一个重要方面,都有不完善的一面,如果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个问题的看法就比较完整一些了。

把握了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分析后,接着来分析一下第二节《舆论的功能》。

第二节 舆论的功能

一、舆论与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的三个环节

为了进一步理解舆论与社会公共管理决策的关系,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举例:一个人到酒店去吃饭,这个需求是谁提出来的呢?是由顾客提出来的。我到了这里,是想吃点儿爽口的,还是想吃点儿清淡的,或者说多少天不沾荤腥了,就想吃点油腻的。你提出要求之后,再由厨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士来为你提供这道饭菜。如果这个厨师从厨房跑出来说,如果要吃清淡一点儿的话,这清淡一点儿的菜应该选什么菜?怎么烹制呢?那么,客人会有什么反应呢?那还要你厨师干什么?作为客人,我就提出这个要求,做菜这件事情是由专业人士来完成的。等端上菜之后,好吃不好吃就不由厨师说了算了,而必须得客人说了算。客人吃得好了,说明厨师的厨艺高;客人说,不好吃,说明你的厨艺有待提高。(如果按市场经济的话就该换人了;按民主政治的话这个领导人就该下台了,就是这样的一种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包括三个环节:口味需求——厨师主理——顾客反馈 如果我们探讨一个社会公共管理决策问题时,其过程也可以分解为三个环节,即:社会目标——管理决策(过程)——社会效果

首先,就是社会目标,也就是说,社会公共管理到底要实现什么?要作什么?要往哪个方向去?这是社会目标问题。

其次,在社会目标确定之后有一个操作问题,也就是管理决策问题。最后,决策操作之后,这种操作本身是否实现了这样的目标?社会成员本身对这个决策本身的效果有什么样的看法评估?这是决策效果、社会效果。

事实上,怀疑——否定学派强调这样一个过程:管理和决策的过程是专业化的,一个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没有专业能力的人是不可以简单地来发表意见和进行相关的工作处理的,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能力。

对于肯定学派而言,它则正确地指出了,这样一个社会公共管理的社会目标是由民意来决定的,而通过管理决策的操作是否实现了社会目标也是由民意来予以评价的。

总之,民意提供的实际上是两种东西:一是建立社会发展的目标、社会决策的目标取向;同时,对于这样的社会管理、社会决策的操作后果,或者一个相应的效果评估也提供自己的反馈意见。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舆论功能的发挥。

二、舆论功能的发挥

1、舆论设定社会目标

对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扮演的探讨,是我们对舆论作用诸多认识的客观梳理,而舆论作用的明晰则恰恰是我们认识舆论、引导舆论的前提。但是,对舆论把握并不仅止于此,具体而言,既然在社会公共管理的三个环节中,舆论设定社会目标,那么它是如何设定的?

我们常常把舆论比作一种“社会口味”,它喜欢什么样的东西、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喜欢什么样的内容?这种口味本身有哪些特点?这种口味由什么决定的?

⑴社会目标设定的动因

我们说,峰顶是登山者的目标,此时,目标是自己想要达到而没有达到的地方。诺贝尔奖是科学家的目标,那么,目标又成为自己想要探求而还没有获得的结果。可以说,目标就是与现实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地方。举例:对于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即使有再辉煌的奖杯摆在面前,或许它也无心领略,此时,他的目标无非是旁边一块能果腹的面包;而对于一个极度困乏的人,就算有再丰盛的美味佳肴端上来,恐怕也无力品尝,目标对于他来说竟成了美美的睡一觉。也可以说,目标就是表明了人自身在某个方面的需求匮乏状态。

关于人如此多的需要,我们还可以列出一张长长的单子。马斯洛的“基本需要理论”将人的多种需求纳入到一个等级表中,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尊重与他人的尊重,直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体来说,当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高一级的需要就立刻出现了;而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更高一级的需要就又会出现了。

事实上,在一个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情境中,人同时会有多种需要。人们有衣食住行的需要,同时还希望被尊重等等。需求又是不断变化着的,即使某种需求满足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又对这种需求内涵本身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就最简单的“衣食住行”而言,现代人也不仅仅只满足于“衣能遮体,食能果腹,屋能避雨,车能代步”的境况了,更多人已经把目光投向怎样使生活变得舒适、健康、营养、时尚这些方面。

因为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现实状态与需求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因此人总是有未满足的需求,这种未满足的需要就会以意愿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每一个人的需求都是具体的、多元的,因此,需求的意愿是“散乱”的,众人的目标也不是一种整合的状态。但当对某一具体的物质生存条件,或是精神发展状态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时,也就是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共同希望达到的状态,民意或者说舆论就该问题设置了社会目标。

⑵社会目标设定的维度

社会需求作为动因导致了舆论对社会目标的设定,但所设定的目标就一定有效吗?如果需求是不现实的,那么无论社会公共管理决策本身有多么完美,恐怕也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也就是说,社会目标要想真正的进入社会公共管理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衡量标准,来确保实施的有效性。

那么,社会目标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①理性与非理性

既然社会需求决定了舆论的“社会口味”,需求本身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需求也是可以用理性与非理性来分辨的。

举例:我们每一个人,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比如从健康饮食的角度,人们会注意饮食的荤素搭配、科学进餐,甚至有人通过服用复合维生素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这是人理性的需求。但有时在饭桌面前,明明知道酒肉过量对身体健康有害,麻辣口味容易上火,可是人们偏偏嗜好大鱼大肉或者又麻又辣也在所不辞,此时,理性的饮食观念就被抛在了脑后,非理性显然占据了上风。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在社会生活当中也有类似的社会本能。根据人的文化水平不同,心理反应的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心理反应更带有朴素的性格,有更直接、更实用的特征。因而遇到事情后更多的是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反应;而文化程度高的人,科学意识渗透到了日常生活,重理性作用,遇事多考虑,比较深入一些。

因此,如果社会目标的设定与表达反映了人们一定时期的利益获得,无论是物质生存条件还是精神发展条件,也就是把社会需求与满足的目标紧紧联系起来。此时,可以说,社会目标的设定是具有理性的,社会需求与社会目标存在着统一性。

但有时,社会需求与社会目标存在着内在矛盾,二者之间是相脱节的。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社会目标所夹杂着的一些非理性的成分。

举例:记得一位研究英国政治选举的学者曾经说过,实际上,梅杰政府(保守党)并不是被布莱尔政府(工党)选下去的。在工党和保守党的角逐中,梅杰政府之所以失败而工党政府上台,并不是因为保守党政府把英国的社会经济本身搞得很糟糕。事实上,从某些数据来看,那个时候是保守党政府执政效果比较好的时候,失业率比较低,经济状况比较好,社会治安状况也比较稳定。但问题是,保守党政府在英国的政坛上执政已经接近二十年了,人们看着这几个人已经觉得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很需要一些新的因素,所以就选了一个更加年轻、更加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工党候选人布莱尔。

那么,在这样一种评价当中,它有理性的成分,但可能也有一些东西应该属于非理性的,比如说“想换换口味”。

②合理性与非合理性 由于社会目标的满足是依靠公众的外部条件来实现的,因此,就存在着社会目标与社会实现条件的对应关系,即合理性与非合理性。

如果所设定的社会目标与实现社会目标的外部环境不矛盾,那么,这种社会目标就具有合理性。

举例:比如申办2008年奥运会,不仅是北京市民的心愿,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就历届奥运会的成功经验来讲,此举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就各方预测:中国经济将因此每年提速0.3-0.5个百分点,其对GDP的累计贡献将达到1.4-1.6万亿元等等。因此,从这一角度讲,举办2008年奥运会时全体国民设定的社会目标。那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恰恰说明,通过国际奥委会的认真、细致的考察,中国北京具备了举办奥运会的条件,即实现这一社会目标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一个合理的社会目标。

而当社会目标与社会现实条件存在着矛盾性,换句话说,在目前的情境下,尚不具备实现该社会目标的客观条件,比如说,如果在20年前提出申办奥运会,中国的经济社会条件自然是不允许的,事实上,在北京奥运会以前申奥的失败,就已经印证了这一社会目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比如,由于建设资金的缺乏,都市中的住房建设和交通建设往往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又比如,对于北京市民来说,交通拥堵是一件很头痛的事情,那么,可以说,交通通畅是北京市民的社会目标,但北京城市规划的滞后性,以及众人对汽车拥有的期望现实,使交通方便、快捷的社会目标与其他社会目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致使该社会目标在短期实现具有非现实性和非合理性。

从理性与非理性的角度来讲,社会目标的设定是从舆论主体——公众自身意愿与行为选择是否统一,即自身的矛盾性出发的;而就合理性与非合理性,则是舆论主体——公众在自身意愿与行为选择一致的基础上,社会目标与所实现的条件之间是否和谐,相对于前者,是外部矛盾。因此,理性与否、合理与否是两个不同的维度考量标准。

⑶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

正因为理性与否、合理与否是两个不同维度的考量标准,从逻辑上来讲,社会目标所设定的空间也就更复杂一些。①理性——合理

在此空间,舆论公众设定的社会目标特点是,无论从公众的物质生存条件还是精神发展条件来看,符合该社会群体的公众利益,由该社会群体明确地表示意愿并加以选择。同时,就外部社会环境来看,具有实现的条件。

比如:有一个生活社区的居民,希望在小区中央开辟中心广场,用来供居民休闲健身。事实上,该小区确实有闲臵场地,那么,建立休闲广场作为该社区成员的社会目标,具有理性和合理性。

再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北京市民或者是全国人民的社会目标,因符合公众意愿选择,同时条件成熟,所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是理性——合理性的社会目标。

②理性——不合理

这个空间的特点是,从公众利益来讲,是符合公众意愿的,但条件不允许,也就是说不现实。

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建休闲广场是符合公众利益的,公众也是愿意的,但由于不具备闲臵场地,因而是不现实的;假如说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时理性——不合理的社会目标,那在其它任何一个除北京以外的城市举办,纵然公众有心愿,也不一定可行,因为不具备申办的条件。

③非理性——合理

这个空间的特点是,就实现的条件来讲是允许的,但未必符合公众的利益、心愿,即舆论主体——公众内部存在矛盾。

比如建休闲广场的空地是有的,但有人提出,人们的娱乐场所已经很多了,再修建广场只是留给了宠物散步,是人力、财力的浪费。虽然合理,可以建成广场,但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有一种浪费的成分在里面,因而又是非理性的。

④非理性——不合理

这个空间的特点是,既不符合公众利益和意愿,也不具备现实条件,纯粹是空想。

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仅仅在逻辑上展示了社会目标的多种可能性,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种可能性都是有效的,而只有有效的社会目标才能真正纳入到社会管理决策过程中,成为社会管理决策的目标。

2、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

目标的实现依靠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由于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有多种可能性,这就意味着社会操作过程并不是单一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不是冲着目标而去的直线性过程,社会管理决策要根据社会目标的具体情况给以区别对待。

如果面对非理性——合理和非理性——不合理的社会目标,就需要社会管理决策者用专业人士的角度进行鉴别,由于其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选择或者是属于空想社会目标,就应该当作无效目标加以剔除。

如果面对的是理性——合理的目标,社会管理决策相对比较容易作出决定。只要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以专业的手段、方法和程序进行操作,就可以达成。

事实上,社会管理决策更多的情况面对的是理性——不合理的社会目标。理性,说明该目标符合公众利益与意愿;不合理,说明目前条件不现实,但却恰恰是社会管理决策今后努力的方向由于不是简单决策的社会目标,社会管理决策过程的复杂性也主要体现在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上。那么,处理这些问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①专业水平、科学意识

无论是理性——合理的社会目标,还是理性——不合理的社会目标,专业水平和科学意识是基础和前提。

比如通过民意测验,我们了解到某一个传播市场格局中,老百姓到底有哪些需求,哪些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哪些需求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哪些需求可能还是一些空白,没有某个媒介去做,这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目标的一种明晰。

也经常有媒介的负责人提出要求说,如果能够在作完调查之后,替他们把整个媒介的行动方案都提出来,这样是最好的。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民意本身只能告诉你,我喜欢什么,我读什么,我需要什么,即设定社会目标。但它不能告诉你,我需要的报纸应该如何去采编,我喜欢的电视节目如何去生产制作,这是公众力所不能及的。

所以,这种专业的解读能力和执行能力,是把调查结果真正地提升为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说,社会目标的实现、操作过程渗透着专业水平和科学意识。

②利益平衡、轻重缓急

由于社会目标的设定,是社会群体的需要决定的,是以该社会群体的利益为依归的,既有理性的的成分,也有非理性的成分;既有合理性,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非合理性,而社会公共管理者承担着这个社会的利益安排与利益分配,那么在为社会管理决策过程中,在以社会目标为取向时,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的局部利益,还要兼顾整体利益;不仅要照顾到眼前目标还要兼顾到长远目标,因此,在社会的管理决策中,注意利益平衡,考虑轻重缓急是必要的策略。

在政治管理决策过程当中,邓小平同志对市场经济的概念和中国国情的把握,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政治智慧。

举例: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人们把市场经济看作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基本特征,而把计划体制、计划经济视作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来加以认识和维护。在当时,无论是在“资本主义”还是在“社会主义”名下去提市场经济,都是要背上搞“资本主义自由化”的罪名。可以说,无论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在国内搞市场经济都是绝无可能的。怎么办呢?实际上,我们最终是采取了在有控制的情况下把它引进来。所以,当时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所谓的“为主”、“为辅”的概念逐渐被淡化,民营经济力量和外资经济力量逐渐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得到了提升。实际上,就是要先通过一个经济的实体性成长,让中国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看到,市场经济到底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让他们对计划体制下得一些状况大致有一些体验,有一些比较,以便于更加全面和客观地来认识市场经济。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的一些成分和要素在国民经济生活当中的作用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此时就顺其自然地把姓社姓资这样一种理论上的“谬误”给抛弃掉了。

所以,在政治领域,就社会目标而言,求发展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但就管理的途径和手段来说,由于历史与现实利益的错综复杂,社会群体在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疑问。因此,在政治决策过程当中,既要考虑到复杂的社会心理与承受能力,又不能错失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发展现实和社会效果来印证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3、舆论反馈社会效果

民意不能简单地应用到社会公共管理中去,它只是提出了社会目标,但是,经过社会管理决策之后,某一社会目标操作实施之后,对于社会“口味”——舆论而言,人们到底感到实现了没有?也就是说,舆论在为社会公共决策提供设定目标之后,还会提出效果反馈。

民意的效果反馈是由公众对社会管理决策的结果与当初所设立的社会目标进行对照,来考量二者是相距不远,还是相距甚远,抑或相吻合?由于反馈结果最终还是要提交给社会管理决策者,重新纳入到社会管理决策过程中,以此来进一步调整或微调社会管理手段、方法与社会目标之间的距离,那么,如何有效地把握评价的结果呢?

⑴定性与定量评价

对于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社会目标是否达成,总是将社会管理决策实施的结果与个人的需求、利益联系在一起,如果需求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就会对相应的社会管理决策给予肯定评价,反之,则做出否定判断。大体来讲,人们是以一种感性、直觉的方式来评价,如感到满意不满意?欢迎不欢迎?合适不合适?因此,由公众进行相关的效果评价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提出的。

那么,仅仅根据或肯定或否定的定性评价,社会管理决策者能将其客观采纳吗?如果评价是满意的,满意度是多少?如果评价是不满意的,社会效果与社会目标之间的“缝隙”又是多大?由于每一个人的需求都是千差万别的,众多的定性评价以一种散乱、无机的形式存在着,要想使社会舆论真正发挥其建设性作用,尚需对诸多散乱的定性意见进行整合,也就是通过专业的舆论调查、民意测验的方式将众多个体“无机”的意见进行系统采集、科学分析,并以客观数据定量地体现出来,从而整合为社会群体、公众的“有机”意见。

定性的效果反馈意见仅仅为社会管理决策者提供了调整和改善管理的方向性意见,而只有定量的社会效果评估才会成为社会管理者科学决策的客观尺度。

⑵动态评价与反馈

当然,人的需求总是变动的,对社会效果的反馈评价也会随时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发展、公众心理的变化,曾经满足了的需求,又产生了新的意愿;曾经实现了的社会目标,也意味着改写。正由于需求的不断变化,社会效果的反馈在满足——不满足——再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的发展,随之,社会目标不断地重新设立,管理决策不断地推陈出新。由于整个社会公共管理链条是在动态地运行着,社会公共管理决策是否有效,社会目标是否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社会效果的动态追踪,适时评价,因此,建立稳定的社情民意的评价系统,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将社会效果以数据的方式客观地呈现出来,对社会公共管理链条有序化地良性运行特别重要。

5.第二讲基础知识 篇五

第一节 学习与人的发展

一、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的涵义与特征

学习是个体凭借经验而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分类

加涅对个体的学习进行了两个标准的分类,一是按学习层次分类,一是按学习结果分类。

1.按学习层次分类。加涅根据学习活动的简单复杂程度和学习任务的难易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从低到高依次是:

信号学习,指学习者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反应的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指学习者受到某种刺激后产生特定反应行为,最终学会以特定反应应对这种刺激的学习。白鼠学习压杠杆取食就是此类学习。

连锁学习,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合。马戏团中动物作出一系列的复杂动作即属于连锁学习。

言语联结学习,指学习者使用语言对刺激做出反应,并把这些语言联结在一起,形成整体。如将单词组合成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辨别学习,指学习者接受多个相似的刺激,学会辨别这些刺激,并做出不同反应的学习如对相似的、易混淆的单词分别作出正确反应。

概念学习,指学习者通过学习掌握了某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对同类刺激能作出相同的反应。如圆的概念的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指学习者掌握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学习。自然科学中各种定理、定律的学习就属于这类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属于高级规则的学习。指学习者能够在某种条件下,使用掌握的规则或原理解决问题。

2.按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划分了五种学习结果,并进一步把它们看作是五种学习类型。

言语信息的学习,指学习者能够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智慧技能的学习,表现为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对外界的符号、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认知策略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即:学习者用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内在组织的才能。认知策略指向学习者内部。态度的学习,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态度是个体获得的对事物的内心准备反应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事物、人物及事件的选择倾向,最终影响所采取的实际行动。

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是个体通过练习获得的精确、熟练、流畅的动作操作能力,是个体能力的组成部分。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1.主要掌握间接经验。

2.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3.带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二、人的身心发展

(一)人身心发展的定义

人的身心发展指人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二)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根据生理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人的发展划分以下阶段:乳儿期(0至1岁);婴儿期(1岁至3岁);幼儿期(3至6岁);儿童期(6至11、12岁);少年期(11、12至14、15岁);青年初期(14、15至17、18岁);青年后期(17、18至25岁);成年期(25至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第二、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有:相对具体性。儿童开始依赖表象进行思维,但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性。又称为自我中心思维阶段。

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真正运算的能力,先后获得各种守恒概念,但运算的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即:此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一阶段儿童不再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是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第一阶段,0-1.5岁,将遇到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冲突,解决不好会发生信任危机。

第二阶段,2-3岁,将遇到自主与羞耻、怀疑的矛盾冲突。第三阶段,4-5岁,将遇到主动与内疚的矛盾与冲突。第四阶段,6-11岁,将遇到勤奋与自卑的矛盾与冲突。

第五阶段,12-18岁,将遇到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之间的矛盾与冲突。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首先,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

其次,在心理发展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亦有不平衡的方面。所谓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个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个体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个别差异性。

三、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三是教育。

(一)遗传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提供了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

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并不起决定作用。

(二)环境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自然环境。这是人赖以生存与发育的物资基础,为人的生理及其机能的发育提供必须的能量。

2.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虽然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但是,人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那种认为环境决定人身心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片面夸大了环境的作用。

(三)教育因素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

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其次,学校教育能对其它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选择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有害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

第三,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出来的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力比较强。

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四、学习、教育与身心发展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针对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结果;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儿童现有水平与即将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

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并提出略高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学习效果。

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

4.要考虑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个体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迟效性和反复性是教育工作中的正常现象,要在缓慢的发展和反复中看到学生的进步。

第二节 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

(一)试误说

1.基本观点:桑代克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2.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即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

1.基本观点: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他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

由无条件刺激(食物)所引起的反应(分泌唾液)是无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中性刺激(铃声、灯光等)和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相伴随而呈现),即在给狗吃食物时亮灯光或响铃声,灯光或铃声刺激就会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

2.巴甫洛夫指出了引起条件学习的一些基本机制,即学习的规律,主要包括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三)操作条件反射说

操作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于1937年提出来的。1.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2.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的强化原理:强化是重要的影响行为的因素,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强化的作用,控制强化就能对行为进行控制。个体自发性的反应行为如果能带来有效的结果,那么该行为就会因受到强化而得以保留,个体也就获得了经验。因此,斯金纳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二、认知主义学习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一)顿悟说

顿悟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苛勒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苛勒对黑猩猩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现象进行了多年研究,根据实验苛勒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立起了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1.基本观点:加涅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动机分为诱因动机、操作动机和成就动机。领会阶段:主要包括学习者对刺激的注意和觉察。习得阶段:把感知的东西在短时记忆中进行编码、储存。保持阶段:短时记忆中的知识再进入长时记忆储存起来的过程。回忆阶段:指搜集记忆库,并使学习过的材料得到复现的过程。

概括阶段:把学习的知识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中,使其具有更广泛的意义。操作阶段:指学习者的反应,使学习者对已习得的知识进行操作。反馈阶段:对以上阶段的内容进行检查、纠正的过程。

(三)认知结构学习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对人类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其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3.强调发现学习。发现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强调直觉思维;

·强调内部动机,而不是外部的奖惩; ·强调信息的组织、提取,而不只是存储。

发现学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提高智慧的潜力;

使外来动因变成内在动机;

学会发现;有助于对所学材料保持记忆。

(四)认知同化论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

1.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两大类。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要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与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相互作用。2.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直接呈现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得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与“师讲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有质的不同,它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的心理过程表现为:

首先在认知结构中找到能同化新知识的观念;

然后找到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观念之间的相同点; 最后,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不同点,使新旧知识之间形成明显的、清晰的区别,使知识不断分化和系统化中达到融会贯通。

(五)认知目的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尔曼提出的。托尔曼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建立刺激与反应的直接联结,而是有机体的内部变化要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发生作用。

关于学习,托尔曼有以下的观点。l.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

2.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六)社会学习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上世纪60年代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班杜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1.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

2.自我调控。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3.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预期,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七)建构主义学习论

建构主义学习论是学习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的基本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每一个人自己决定的。个体是以自己的经验建构现实和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体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其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三方面: 1.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

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学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因此建构主义把教师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

6.现代诗歌欣赏第二讲 篇六

唐代,是中国陶俑制作艺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时代。尤其三彩俑,在形象塑造、表面装饰、色彩运用以及工艺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俑类,主要包括人物俑和动物俑两大类。俑类的形象特别讲究神态美,注重细节的刻画。表现手法上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形象生动,朴实纯真,恰到好处。

(1)人物俑

常见的有男女侍者、文吏、武士、天王,伎乐,骑马者,胡人、神怪等。一件成功的雕塑作品,首先要造型准确,特别要求不同人物脸型的多样化,以求充分表现其个性特征。

女俑,按其身份、地位的不同,其容貌、体态、服饰等都塑造得非常成功,一般为细眉长目,直鼻小口,黑发粉面,体态修长,显得面目俊秀,神情恬静。侍女俑:或抱手胸前,或两手下垂,或捧物侍立。如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的两件侍女俑(图13),均高31.5厘米,面部丰满,身材匀称,头梳垂发倭堕髻,身着圆领袖曳地长裙,帔帛披肩,足穿大头鞋。周身施蓝、黄、白三色釉,面部施红彩。墓3:25号俑(图13:右)双手捧圆盒,墓3:26号俑(图13:左)双手笼于腹部,均直立在抹角方形台板上,显得神态端祥;骑马女俑:头戴风帽,或戴鹦鹉冠,朱唇红颊,身穿长袖襦衣,显得俊秀矫健,英姿飒爽,神采焕发;贵妇、后妃俑:面庞丰满,长衣广袖,服饰华丽,体态端庄,丰肌秀骨,悠娴静雅;歌女、舞伎俩:作舞蹈、奏乐、演唱姿势,神态娇媚,感情奔放;男装女立俩巩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图14),高33厘米,面容圆润丰满,细眉,长目、小口,黑发粉面,朱唇红颊,容貌俊俏,体态端庄,生动传神。头戴卷沿虚帽,身穿绿色翻领窄袖长袍,腰间系带,右侧带上系圆形皮囊,足穿长筒软靴,右手持物,左手曲置胸前,直立在方形台板上。这一男装,登胡靴的女子,拱手捧物,似在侍奉主人,可知其身份应是政要、高贵之家的侍女。

天王俑:用于镇墓的天王俑,唐代为“四神”之一,唐高宗时期开始出现,并逐渐替代了镇墓武士俑的地位,成为盛唐时期随葬俑群组合中的重要角色。较早时期,通常为脚踏牛或羊的式样。巩义市芝田镇38号唐墓出土的一件(图15),头戴展翅朱雀盔,肩披龙首披膊,着开口式臂褡,腰系索带,胸前有圆护,下有短蔽膝,腿着膝裤,足穿靴。左手叉腰,右手握拳高举,右腿抬起,两足踩牛头与臀部,头上饰红彩,颈以下施黄、绿、酱、白釉。通高朋厘米。武则天至中宗时期,除脚踩牛、羊者外,又出现脚踩俯卧状鬼怪的式样。玄宗时期,又流行脚踩蹲坐状鬼怪的式样。

文吏俑:突出表现其封建官吏固有的性格特征,慈眉善目,仪容庄重,峨冠博带,衣饰整齐,神情温文尔雅。巩义市芝田镇38号唐墓出土的一件(图16),头戴鹃冠,身着高领宽袖襦,下着白裙,足穿靴,拱手直立在椭圆形高台座上,周身施黄、绿,酱色釉。容貌端庄,神情虔诚,作侍奉上司状,高了5厘米。

武士俑:一般形象为浓眉大眼,阔口宽腮。头戴兜鍪,身穿铠甲。南北朝到初唐时期的武士俑,一手持戟,一手执盾。河南省博物院收藏的一件武士俑(图17),属盛唐时期,头戴尖顶兜鍪,全身着戎装,一手握拳,一手叉腰,竖眉圆目,直立在方形高台座上。周身施红、绿、黄釉。高8了厘米。面部表情严肃,有威武不可侵犯的神态。

胡人俑:深目高鼻,落腮虬髯,头戴幞头或尖顶毡帽,身着圆领或翻领长袍,腰系束带,足蹬长靴。反映了唐代开通西域,商贸往来的时代特色。

(2)动物俑

马,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动物之一。一般为头小曲颈,小耳大眼,四肢如柱,膘肥体壮,矫健有力。着意刻画其劲健、骠悍、雄骏的特点。河南唐三彩制品中马的数量之多,形式之多样,与当时尚马之风有很大关系、原来以牛车为中心的时髦风尚,轉而改成了“朱轮华盖,宝马香车”。《太真外传》载“……每入朝谒,国忠与韩、号连辔挥鞭,骡马以为谐谑,从官监妪百余骑,秉烛如昼,鲜装炫服而行,衢路观者无不骇叹”。巩义市芝田镇38号唐墓出土的一件(图18),昂首,剪鬃、眉骨突起、双眼圆睁、两耳上竖,马嘴微张-鞍鞯俱全,络带、攀胸、上均饰下垂杏叶形饰,直立在长方形台板上。周身施浅绿釉,鬃、蹄部施酱釉-高52厘米-显得骨健肌壮,似奔跑之后暂时停息状态。

骆驼也是河南唐三彩制品中数量较多的一种动物俑,尤以盛唐时期最多,或仰首嘶鸣,或伫立,或跪卧,或满载丝绸,翘首向前-均躯体强壮,四肢有力,犹如在漫无边际,高低起伏的大沙漠中行进,突出表现耐劳任远的神态。骆驼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向有“沙漠之舟”之称、骆驼俑数量之多,形象塑造之精巧,反映了唐代中西交通以及对外贸易交往的繁荣-1995年巩义市苏家庄唐墓出土的一件(图19),体型较长,昂首,闭口,腿稍短,双峰,背置圆毯,挺立在方形台板上。周身施棕红釉,圆毯施黄、绿、白釉,头顶与双峰施乳白釉。高38厘米。显得四肢强健有力,这种双峰骆驼应属于中亚细亚的巴克特利亚(大夏)种。

镇墓神兽俩:盛唐时期,随着厚葬之风盛行,上层人物的墓葬中普遍出现成对的躯体高大,制作精美,装饰华丽,釉彩鲜艳的三彩镇墓神兽,成为当时随葬俑群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人面兽身、兽面兽身两种镇墓神兽,形象威武、凶猛、狰狞可怖,好像时刻都在护卫着死者亡灵,驱除妖邪。巩义市芝田镇38号唐墓出土的两件(图20),兽面镇墓神兽头顶有两只弯角,脑后插火焰状冲天戟,高鼻、瞠目、张口,牙齿外露,颔下有浓重的须毛;人面镇墓神兽头顶插有权冲天戟,圆眼、阔口、高鼻、扇形耳,昂首挺胸-两个镇墓神兽肩部双翼均呈半月状,蹄足,前腿挺立,蹲踞在穿孔高台座上、周身施绿,黄、白、棕釉。均高74.4厘米。

其他动物俑,如狮,威武而不带凶恶,恐怖之相,却给人一种矫健、温驯之感;猪,突出其肥胖;虎,突出其威猛;猴,突出其机灵,活泼;羊,突出其温驯;牛,突出其强健……

总的说来,河南唐三彩中的俑类,题材广泛,技艺巧妙,风格多样,艺术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个性突出,透露着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自信心和充满活力的激情,非常自然地表达出制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想像力,体现着一代社会人群,特别是统治阶层的意向和欲望,这些,正是河南唐三彩俑类艺术创作的社会基础。

(摄影:刘洪淼)

7.高中作文第二讲(范文模版) 篇七

一、文章标题的重要作用:

有一位摄影爱好者,拍摄了一幅某少女在树林里撑着伞的镜头,画面、色彩和角度都不错,起名《晨曦》,此稿投向多个杂志社,结果都被退稿。后来有一位专业人士建议作者把题目换为 《有约》。结果不但见诸报刊,还获得了三等奖。

标题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

标题是让阅卷老师慧眼为之一亮的第一点

标题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

标题也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

二、拟题的要求

㈠清楚、准确

【例】虹和石桥虹看到弧形的石桥,向它说道:“我的大地的姐妹,你的生命比我长久”。“你那样美!”石桥回答,“你在人们的记忆中必然是永恒的。”

1.《学会欣赏 》2.《相看两不厌》

3.《我的眼里只有你》4.《瞬间与永恒 》

㈡小巧、具体

例】有一个青年翻译陪外国人参观一家医院,这家医院挂着一个横匾,上书“华佗再见”。一个外国人问这个青年人:“这个匾写的是什么意思?”青年人说:“再见吧,华佗。”这位外国人听了先是迷惑不解,继而大笑起来。

1.《低素质,再见》2.《岂可不懂装懂》

㈢新颖、别致

【例】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中只有三个字——爸:钱。儿

1.《怎一个“钱”字了得》2.《爱,是不能忘记的》

3.《我们现在怎样做儿女》4.《谁来为亲情“扶贫”》

㈣含蓄、深刻

【例】话题:“幸福”

1.《幸福的滋味 》2.《我和幸福有个约定》

3.《别让幸福擦肩而过》4.《采撷幸福》

5.《幸福之吻 》6.《缝在衣服上的爱》

好的标题往往通俗易懂而不晦涩难解,简洁流畅而不繁冗板滞,新颖出奇而不平庸俗套,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三、拟题方法

(一)、定文体,扬长避短

紧扣话题,调动积累,选用自己的“拿手文体”写作是快速拟题的基本前提。因为任何文章都是有体裁的,不讲文体,随心所欲地写作,只会写出结构松散,不合章法,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况且,话题作文也只是要求文体不限,并非不讲文体。

例如:作梦,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梦的内容却是异常丰富,形式是异常多样的。请以“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一幅风光,如梦》《比梦更美》宜写成抒情散文;《美梦成真》《想起了那个暑假》宜写成记叙文;

《说说课文中的“梦”》《梦的成因》宜写成说明文;《让美梦成真》宜写成议论文。

又如:树,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无论是自然界还是园林绿化都离不开它。请以“树”为话题为文。

如果我们想写记叙文,标题宜为《树下》 《我家的小桃树》 《记一次特别的植树活动》如果我们想写成抒情性的散文,可拟题《松树赞》《我爱那片小桃林》;

如果要写成议论文,就要这样拟题:《植树,为了子孙后代》、《小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真的是“无用之材” 1

吗》。

虽然同一标题可以写成不同的文体,但大多数标题还是能体现出一定的文体特征的,如明明是记叙文的,却拟个

议论文的题目,文不对题。

高考作文中的标题:

记叙文:《善意的谎言》《没有芳香的花朵》

议论文:《假如世上没有诚信》《诚信——为人之本》《崇高的心灵选择——谈悲剧之美》《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莫把情云遮慧眼》《勿为情所障目》《抛开情感看问题》

寓言:《诚信漂流记》《虎大王的悲哀》《农夫与狼》《关于蛇的辩论》

(二)、善补题,以小见大

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是最常见的快速审题和拟题技法。

例如:语文课不单是语言训练课,更是人生教育课。它使我们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懂得做人的修养。但上语文课,有的同学很喜欢,有的同学不那么喜欢。请以“语文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感受激情——《多味的语文课》

发挥想像——《虚构的语文课》

片断组合——《语文课剪影》

联系实际——《语文课之我见》

又如:手,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真正得力的助手,是我们吃、住、穿、玩的主要工具。纤纤玉手,是女性美的象征。请以“手”为话题为文。

我们可这样拟题:

《一双灵巧的手》《一次难忘的握手》

《对手》《精巧的手工艺品》

《从手指的长短说开去》

以“年轻”为话题:《为年轻起航》

《年轻就是财富》 《年轻成就未来》

这些文题从各个角度缩小了写作范围,选材范围更明确集中,极利于我们的写作从小处着眼,从而顺利展开思路。

(三)、巧修辞,匠心独运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遗,让文题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使文章锦上添花。

例如:当我们不如意的时候,一曲哀歌常使我们热泪纵横;当我们事事顺畅的时候,我们常常想纵情欢歌。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音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般拟题:《谈音乐》《音乐与人生》《生活中不能缺少音乐》《音乐的价值》

(四)、运用修辞:

①《心灵的变奏》《生活中的阳光》比喻新颖,过目难忘

②《一个没有乐队的指挥》《一个没有指挥的乐队》对比鲜明,各显其妙

③《“五线谱”和他的五线谱》《二胡和小提琴的爱情变奏曲》巧用借代,别出心裁

④《刘禹锡何以调“素琴”而恶“丝竹”》

采用设问,耳目一新 《习惯 ——命运之舟的导航者》

如:高考中出现的标题

《与诚信同行》 《点一盏心灯》 《守住你的金矿》 《倾听心灵的钟声》《月若有情月长吟》《情要深深理要昭昭》《我该怎么办》《雾里看花,行吗?》《镌刻心灵的石碑》

(比拟、对偶、设问)

社会的喧嚣,应试的压力,功利的追求,心态的浮躁,现今的中学生很难进入到大师们所营造的氛围,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式或短平快式的浏览。很难想像,这样的浏览能品出屈原的孤独、陶渊明的冲淡、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痛、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悲壮、曹雪芹的伤感。虽说现代社会信息高速化,资源多样化,人们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不局限于阅读,但毫无疑问,在这精神家园逐渐沙漠化的时代,我们的中学生更需要荡涤灵魂污垢的黄钟大吕,用来为我们的终身发展铺上绚丽的底子。请以“阅读(读书)”为话题,拟一则标题,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避免一般化,拟出新意来。

(五)、巧点化,妙趣横生

对影片名、歌曲名、古诗句以及成语 俗语等适当点化,进行套装、借用、仿造之后作为文章的题目,常常显得典雅大方,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是考场中快速拟题的高明之举。

例如:

①以“我”为话题,可活用歌词《真我的风采》《我想唱歌不敢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

②以“假日”为话题,可引用歌曲名《自从有了你》,《世界变得好美丽》

③以“同学”为话题,可拟题目

《长相忆》《别时容易见时难》

④写老师晚年坚守教坛的文章,可引用诗句作题《夕阳无限好》

⑤写有关透视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文章,可沿用鲁迅的话作题: 《救救孩子》

⑥以“年轻”为话题 :

《风景这边独好》 《激情燃烧的岁月 》

《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生命诚可贵,年轻价更高》

例,高考作文中的标题:《一个都不能少》《我心中,你最重》 《一句话,一辈子》《我选择,我喜欢》《感时花溅泪》《问世间情为何物》 《我悄悄地蒙上你的眼睛》《借我一双慧眼》《追忆似水流年》《掀起你的盖头来》《爱是怎样炼成的》《都是诚信惹的祸》《诚信,爱你没商量》 《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诚信是金》《选择,并快乐着》《心星点灯》 《都云老汉痴,谁解其中味》 《怎一个“情”字了得》《“爱”在心口难开》

用这种方法拟题,通俗明了,妥贴自然,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看来,平时多背点古诗词名句,平时多留意歌曲、俗语、歇后语等知识,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素养,对作文拟题的好处也是非常明显的。

(六)、新视角,别开生面

拟题不仅要快,更要求新求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势,逆向思考,追求陌生效果,拟出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好标题。方法有:

①违反常情式:

《 美丽的谎言》《 陌生的朋友》《感谢你的敌人》《珍惜你的痛苦》《败了,多好》《真想做个差生》《渴望停电》

②借用数字式

《1234567 i》——抒写音乐情怀

《7+1>8》——论述学习与休息的关系

《7-1=0 》

③展开想像式拟题

《 8 与 发 》《雷锋“出国”了》

《电脑与人脑的世纪之辩》

这些文题不落俗套,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新体验,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当然也很容易迷住阅卷老师,使他心甘情愿给你高分。

四、拟题时应有的两种意识优质 的目标意识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新、优)

《天凉了,别冻着„„》不像其他题目流于一般化,情真意切十分动人。小角度 的定位意识

角度小,立意深。

《父亲,我想对您说„„》从谈话开始,所谓沟通从心开始,从心里流露出来的东西,当然动人。

就下面以“父爱”为话题而拟的几个题目,比较其优劣:

1.《我的父亲》

2.《伟大的父爱》

3.《父爱深深》

4.《牵手》

5.《父亲,我想对你说„„》

6.《天凉了,别冻着》

评价下面围绕“我的爱好”话题而拟的题目

我的爱好大而空

我爱写作过于直白没有文采

《读书和写作是我的爱好我的第二生命》 有气势但是题目过长

《与“笔”共舞》 化用式:富有创意。

思考:1.《助人为乐》《平易近人,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负责到底》《谦逊为人,长者风度》——平淡

2.《开学第一课》 《人间自有真情在》 《北大第一课》 《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 ——巧妙

3.《己所欲,施于人》《不以善小而不为》《可敬的赤子之心》《质朴无华见纯真》《自然心——最高的境界》《金子般的平常心》《难能可贵的平常心》《呼唤平等与博爱》《超凡脱俗境界高》 ——新颖别致

4.《人的尊严与平等》《留住诚信》《没有大人物与小人物之分》《人与人只须平视》《不必仰视,不可俯视》《不

必“惊讶” 》——深刻

一位小学老师要学生在方格本上写一个“a”字,要求把这个字写满。结果有一个孩子写了一个大大的“a”字。

这个字几乎占满了全篇。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了他偷懒、胡闹。

根据上述材料,请拟一标题。

参考题目:

《拒绝框框》《敢于破‘矩’,标新立异》

《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该废止了》

《规矩——扼杀个性的枷锁》《开启智慧的大门》

《谁扼杀了我们的想像 力?》 《 是培养人才还是庸才》 《 不要扼杀个性的萌芽》 《 这个“懒” 偷得好》 《妹

上一篇:十里长街送总理教案下一篇:《电子商务培训教程》模拟试题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