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市居民(精选8篇)
1.哈尔滨城市居民 篇一
齐齐哈尔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细则
发布部门: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发布文号: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建设,促进和保障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和<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关联法规:
第二条 本细则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对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日常指导工作。
第三条 居民委员会(包括家属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进行自治活动。
第四条 居民委员会在区、县(市)、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开展工作,动员居民积极完成人民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下达的各项任务。
第五条 居民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应尽的义务;
(二)兴办和管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发展便民利民生产、生活服务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活动;
(三)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教育居民树立移风易俗、尊老爱幼、帮残助弱、扶贫济困、团结互助的新风尚,引导居民建立健康、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
(四)协助区、县(市)、镇人民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完成道路保洁、街巷绿化等工作,爱护和保护委内的公共财产设施和美化绿化设施,不断提高委内卫生保洁和美化、绿化水平;
(五)协助有关部门搞好计划生育、拥军优属等工作;
(六)调解民间纠纷,促进家庭和睦及邻里团结;
(七)协助有关部门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治安群防组织,加强执勤巡逻,做好防火、防盗、防自然灾害事故工作;
(八)协助人民政府做好青少年教育、劳改释放和劳教解除人员的帮教和安置工作,减少和预防违法犯罪;
(九)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关联法规:
第六条 人民政府所属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和单位需要居民委员会协助完成其职责范围以外的任务,应当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否则居民委员会有权拒绝。
居民委员会对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求协助完成职责范围以外的任务,实行有偿服务。
第七条 居民委员会决定事项时,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居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采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强迫命令。’
第八条 多民族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居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
第九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应当支持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居民委员会讨论同这些单位有关问题,需要这些单位参加会议时,这些单位应当派代表参加,并且遵守居民委员会的有关决定和居民公约。
第二章 居民委员会的设立、组成和选举
第十条 居民委员会根据居民居住状况,按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设立。
县(市)城镇居民在100户至500户之间可设立居民委员,市城区居民在300户至700户之间可设立居民委员会。超过范围不便管理的,应当进行调整。
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由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出,报区、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居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委员组成。县(市)城镇居民委员会可设主任、副主任、委员5至7人,市城区居民委员会可设主任、副主任、委员7至9人。规模较大的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各设一职,户数较少的居民委员会可设主任一职。
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居民委员会中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第十二条 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应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60周岁以内,离退休人员担任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年龄可适当放宽。
第十三条 居民委员会成员应当遵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的政策,作风民主、廉洁奉公、办事公道,热心为居民服务。
关联法规:
第十四条 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可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民政福利、文教卫生和经济管理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居民较少的居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居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有关工作。
第十五条 居民委员会设若干居民小组,小组长由本组居民推选,居民小组长任期与居民委员会成员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
居民小组长在居民委员会的领导下,贯彻居民委员会的决定,完成居民委员会交给的工作,办好本组的各项事务,及时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编入居民小组,居民委员会应当对他们进行监督和教育。
第十六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军人及随军家属,参加居住地区的居民委员会,本单位职工户超过本居住地区住户60%,应成立家属委员会。家属委员会在区、县(市)、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本单位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第十七条 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会议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其成员可以连选连任。第十八条 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由居民委员会选举委员主持。
居民委员会选举委员会在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指导下成立并开展工作。
居民委员会选举委员会由居民小组推荐代表组成。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不参加居民委员会选举委员会。
第十九条 凡持有本地常住户口,到选举日期年满18周岁的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和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人,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二十条 居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可采取居民小组提名、5名以上有选举权的居民联名推荐、居民自荐、家属委员会所在地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推荐等形式产生,并由居民委员会选举委员会在选举5日前确定。
第二十一条 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应实行差额选举,在候选人名额等于应选名额时,可以实行等额选举。
第二十二条 选举时选民或选民代表超半数,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半数以上的选票方能当选。
第二十三条 居民委员会组成人员因故出缺时,由居民委员会提名候选人并召集居民会议按选举程序进行补选,报街道办事处备案。
第二十四条 居民委员会成员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或不称职的应当予以撤换。撤换居民委员会成员职务,由居民委员会提请居民会议表决,报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备案。
第三章 居民会议
第二十五条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会议的执行机构,对居民会议负责,执行居民会议的决定、决议。
第二十六条 居民会议由18周岁以上的居民组成。
居民会议可以由全体18周岁以上居民或者每户派代表参加,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2至3人参加。
居民会议必须有全体18周岁以上的居民、户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组选举的代表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会议的决定、决议,由出席人的过半数通过。
第二十七条 居民会议行使下列权力:
(一)听取并审议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工作计划;
(二)讨论决定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发展规划;
(三)审议通过居民公约;
(四)选举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撤换和补选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委员会的成员;
(五)改变或撤销居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六)讨论决定涉及本居住地区居民利益的其它事项。
第二十八条 居民会议讨论制定的居民公约,报街道办事处备案,由居民委员会监督执行。居民应遵守居民会议的决议和居民公约。居民公约的内容不得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相抵触。
关联法规:
第二十九条 居民会议由居民委员会召集和主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有1/5以上的18周岁以上的居民、l/5以上的户或者1/3以上的居民小组提议,应随时召集居民会议。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居民委员会必须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第四章 社区公益事业和服务业
第三十条 居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公益事业所需的费用,经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向居民筹集,也可以向本居住地区的受益单位筹集,但是必须经受益单位同意。收支帐目应当及时公布,接受居民监督。
第三十一条 居民委员会兴办的便民利民的社区公益服务单位,由居民委员会负责按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上收、平调或侵占。对非法侵占的,居民委员会有权抵制。造成损失的,依法提起诉讼,索赔经济损失。第三十二条 居民委员会兴办的拆洗缝补、理发、开水房、托儿所、托老所、儿童学习辅导站、家庭服务等社区服务项目,由区、县(市)民政部门核发《社区服务证书》,所在区、县(市)工商、税务、卫生、城建、金融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审批和办理营业执照时,应在资金、场地、从业人数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
居民委员会兴办的社区服务项目,不得接受个体挂靠。
第三十三条 税务部门对下列社区服务业给予适当照顾:
(一)育婴托儿、养老院、医疗保健、婚姻介绍、殡葬服务等单位免征营业税;
(二)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公用事业、商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卫生事业减征或免征一年所得税;
(三)对敬(养)老院(托老所、老人寄托所)、盲人按摩诊所、盲校、残疾人培训中心等以教育、康复、培训为内容的福利机构以及民政部门管理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公寓等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适用零税率;
(四)对经民政部门批准的街道、居民委员会兴办的社区服务业,凡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福利企业免税条件的,可享受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三十四条 居民委员会兴办的便民利民的社区公益服务单位,按企业财会制度规定,提取公益金和公积金后的利润,由居民委员会支配使用。主要用于兴办本居住地区的公益福利事业,增加居民委员会成员生活补贴和改善办公条件。
第五章 工作经费、生活补贴费和办公用房
第三十五条 居民委员会工作经费、主任和副主任的生活补贴费,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由各区、县(市)财政承担,属于家属委员会的由其所属单位承担。居民委员会工作经费、主任和副主任生活补贴费的标准,由市人民政府规定。
居民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离开工作岗位、无固定收入的,在居民委员会连续工作满10年不足15年的,享受现任居民委员会成员生活补贴50%的生活费;连续工作满15年不足2()年的,享受现任居民委员会成员生活补贴60%的生活费;连续工作满20年以上的,享受现任居民委员会成员生活补贴70%的生活费。
第三十六条 家属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由在职职工担任的,享受与其他在职职工同样待遇,由离退休人员担任的,由其所在单位给予合理补贴。
第三十七条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将居民委员会(包括家属委员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费和工作经费纳入预算,保证支出。对没有正当理由拖欠和拒付居民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包括离岗后无固定收入的居民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生活补贴费和工作经费的单位,居民委员会可向人民政府反映,由人民政府协调解决。经协调仍不执行的,居民委员会可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八条 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应当由各级人民政府统筹解决。
开发改造的居民小区,由规划部门负责确定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位置,纳入建设规划,使用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由开发建设单位承建,交居民委员会使用,按居民住房标准支付租金,不得改变用途。
房产管理部门和其他单位、部门管理的房屋,在住户迁走时,应优先租(售)给没有办公用房的居民委员会。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家属委员会办公用房,由各单位解决。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细则实施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细则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齐齐哈尔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6年9月10日
2.哈尔滨城市居民 篇二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卫生服务利用,满意度哈尔滨
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展关系到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关注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及满意度,提高居民的健康状况,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还是我国以人为本政策的体现。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是供需双方互动的体系,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高低、是否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最终应由作为服务对象的社区居民做出评价[1]。因此,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及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态度至关重要。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3月10日—3月25日在哈尔滨市城市社区中抽取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社区现场随机选取35名居民进行现场调查。在被调查的210名居民中,男性87人,占41.42%;女性123人,占58.57%。年龄分布:20~40岁50人,占23.80%;40~60岁59人,占28.09%;60岁及以上101人,占48.09%。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47人,占22.38%;初中、高中及大专108人,占51.43%;本科及以上55人,占26.19%。婚姻状况:在婚155人,占73.81%; 独身(包括未婚、离婚及丧偶)55人,占26.19%。职业:在职119人,占56.67%;离职91人,占43.33%。
1.2研究方法
依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居民基本状况、卫生服务利用及满意度,收集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状况及满意度的基本信息。 共发放居民调查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有效率为100%。
1.3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 l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运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社区居民的认知情况
从总体上看,6家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了解状况为完全知道仅占39.00%,不完全知道占49.00%,完全不知道占12.00%。一半以上的居民均对社区卫生服务有一定认知,但其对社区卫生基本服务的认知并不全面。
2.2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2.2.1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次数。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项目具体包括全科医疗、常规护理(包括静点)、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老年健康管理、社区康复、精神病防治、计划生育指导及建立健康档案等13项。 调查显示,6家社区一半以上(59.00%)居民没有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利用1~3项的次数占29.00%;4~6项的次数占3.00%,>10项的次数占9.00%。可见,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普遍较低。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度规定好的占11%。
2.2.2利用原因。调查显示,6家社区居民利用卫生服务的原因主要为方便、价廉、态度好以及等待时间短。其中认为就近方便的占39.00%,费用低的占23.00%,服务态度好的占17.00%,等待时间短的占13.00%。
2.2.3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比较6家社区居民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职业之间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差距,其中文化程度、年龄和职业三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有影响。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χ2=18.968 1,P<0.000 1); 初高中居民利用率高于小学及文盲和本科及以上的居民 (χ2=43.930 3,P<0.000 1);离职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明显比在职居民高(χ2=14.981 8,P<0.05),见表1。
2.3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调查显示,平均97.00%以上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非常满意。其中各项满意度均在98.00%左右,仅有技术水平及诊疗水平相对较低,应该进一步加强(权重:满意=3, 一般=2,不满意=3;满意度=(满意×3+一般×2+不满意×1)×3/ 85×100%),见表2。
4讨论与建议
总体来看,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是,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许多人还是相信大医院,许多常见病、多发病直接到大医院就诊,既增加了患者就医的负担,也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
4.1积极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的社会宣传
调查结果显示,210名社区居民中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程度为不完全知道的大约占一半;完全知道的仅占39.00%,完全不知道的虽少但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说明哈尔滨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普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仍有一部分人对之完全没有概念。而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程度限制着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建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知识的推广与宣传,以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程度,加深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及信任,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和满意度。文化 程度为初高中的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高,而文化程度是影响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原因之一。这是由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知程度及个人对健康问题重视程度所引起的。这也提示我们更应注重在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中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
4.2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卫生利用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6家社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次数总体呈较低的比率,一半以上(59.00%)居民没有利用社区卫生服务,>10项的利用次数仅占9.00%,反映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低利用及没有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原因是方便、快捷、经济和态度好,充分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并且社区卫生服务满足居民需要的程度很高。由此看出,社区卫生服务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卫生服务方式,它能够满足居民的大部分卫生需求,对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调查表明,居民殷切期盼医疗保障制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少医疗负担。目前,医疗保障覆盖面及筹资公平性仍不能满足人群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加快城乡医疗保障进度,推进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 有利于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提高人们的满意度。
4.3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居民卫生服务需求
调查结果 显示 , 居民对社 区医务人 员技术水 平 (95.67%)和诊疗效果(96.47%)的满意度是最低的,应着重加快医务人员诊疗水平的提升,以此来提高诊疗效果。据WHO报告,社区大部分疾病可以完全不用去大医院进行诊疗,不用住院[2]。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好的卫生服务水平有利于居民对社区卫生的信任,吸引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一方面,加强对在职人员基本业务能力、诊疗水平的培训;另一方面,严格人员准入制度,引进符合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医务人员。
4.4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
3.加强哈尔滨城市管理的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城市环境
中图分类号:G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88-02
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直接展示城市市容市貌和形象,直接影响城市的对外开放和投资环境。当下哈尔滨正举全市之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是一项顺民心、合民意的民心工程。其中,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优劣直接决定了创城工作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着力为全市人民营造幸福美好家园。
一、近年来哈尔滨市在城市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
(一)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初步搭建起市、区、街三级管理网络,形成“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管理”的运行模式。突出区域城市管理主体作用,形成“市为主导、区为主体、管护单位为基础”的城市管理责任体系。整合数字城管和行政执法平台,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建设城市管理、执法指挥、应急值班、公共服务“四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新模式,使城市管理理念和模式实现重大突破、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坚持实行“三检制度”,进行晨检、日检和夜检,并建立“检查日志”,强化督办、跟踪问效,力促城市管理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二)城市管理地方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哈尔滨市积极加强城市管理地方性法规建设,已颁布实施的地方法规规章有《哈尔滨市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数字城管系统业务流程标准》、《关于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的意见》、《关于加强街道办事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指导意见》等,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市管理地方法规体系。我市于今年还启动了城管问责机制,出台了《城市管理工作行政问责办法》,既注意有错问责,也注重无为问责,环境卫生方面、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是行政问责重点。被行政问责者将被责令限期整改、做出书面检查、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停职检查,直至调离工作岗位。这项制度的出台,使各级管理部门责任意识大大加强,有效地促进了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的推进。
(三)城乡环境显著改善
哈尔滨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强,城乡容貌秩序和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特别是自2010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实施裸土地面硬化绿化以来,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善,形成了“全民动员、全民行动、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环卫工作取得新成效。一线清扫保洁力量进一步壮大,各类扫道车、洗扫车、洗路车369台、电瓶保洁车400余台,主城区机械化作业率达到45%。同时,推行垃圾收运体系,对居民小区、商服单位和街路广场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从源头投放、转运、运输和处理等环节建立规范化流程,减少了对街路环境的二次污染。
(四)管理科技含量全面提高
建成了哈尔滨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提升了城市管理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重点推广ICF建筑节能复合墙体保温体系、温拌沥青路面技术;智能“大城管”新模式全国首创。哈西建设了全国首个“哈西枢纽智能管理中心”,并率先提出“枢纽地区运行指数”,市民看指数即可评定城市管理好不好,管理者也能根据指数看到城市管理中运行的不足。
(五)城市精细化管理补“短板”
网格化管理服务新模式的实施,让哈尔滨城市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在网格化管理新模式下,街道社区职能转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全方位服务辖区居民。辖区居民有问题、遇到难心事,不必自找部门投诉,街道社区成为第一投诉站,第一时间受理和解决;街道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人员可以依法依规对网格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市政服务单位的服务情况进行监督。以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实施为发韧,一系列涉及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规章制度相继在哈尔滨市推出:建立检查下水井管理工作制度,“马葫芦”缺盖6小时内补缺;严管工地车辆轮胎清洗设备安装情况,工程车不“洗脚”严禁上路;道里区尝试设立城管垃圾袋,与商家一对一编号,实现垃圾管理的可追溯。
二、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管理行政资源分散,不能形成合力
城市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管理范围大,需要站在全市的角度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从大城市管理角度看,负有城市管理职责的有:市城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等多个政府部门,同时还有市爱卫办、绿化办等多个派出机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相互扯皮的情况,形成“都管都又不管”局面。在这方面,哈尔滨火车站最有代表性。公安、交警、交通、工商、物价、城管、环卫等部门对站前地区的管理都有相应的执法权,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却常常造成管理不到位的情况。职能上的交叉,责任划分不清,形不成合力,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虽然经过几次专项整治,但最近又出现“黑车”、黑店”泛滥的情况,“港田车”甚至可以在站前区域大行其道,严重扰乱交通秩序,监管上存在严重的疏漏。
(二)城市管理机制不完善
随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我市原颁布的法律规章和管理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管理工作需要,亟需进一步调整和修订。一是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清冰雪、建筑垃圾、灯饰亮化、城管作业资质评定、市场准入、建管交接等管理工作尚未出台相关法规、规章,难以实施依法管理。二是城市管理机制存在不足。城市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的衔接配合不够,整体联动性不强,缺乏城市管理工作“一盘棋”思想。城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还停留在突击式、运动式管理上,常态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管理方式粗放、效率不够高,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激励机制。三是城市管理考评缺乏有效载体。城市管理工作作为政府实施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一直未纳入市委对各区、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之中,使城市管理监督考评弱化。
(三)重建设、轻管理,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重建设过程管理、轻养护管理是我市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绿化为例,我市在近几年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种树、栽花、铺草,强力扩充绿地,但由于管理不善,绿化成果难以巩固,直接导致一些街路和广场步道板、路边石换了一遍又一遍,绿化栽植栽了一茬又一茬,造成城市管理资金严重浪费,导致了城市绿化率不高,与同类城市比较还有很大差距。
(四)城市市政、环卫基础设施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市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市基础设施管护任务量日益加大,而在年度城建维护计划安排上,未能随管护量的加大而相应增加管理经费。由于经费不足,公厕、垃圾中转站、垃圾箱等环卫设施数量不足,环卫清扫、保洁、运输、处置等环节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偏低。随着我市街路清扫面积不断增加,单纯依靠人海战术很难满足城市卫生清洁需要,环卫机械化作业需求日益凸显。但由于经费不足,目前我市主城区机扫率仅为45%,而深圳市已经达到了80%,沈阳也有50%,现有的技术装备水平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环卫工人在快速干道上作业被撞伤亡事件时有发生。
三、进一步加强哈尔滨市城市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一)充分利用和整合好现有城市管理行政资源
1.树立大城管理念,形成大城管格局。要有效地把公安、交通、城管、建设、环卫等部门的人力物力整合好,按照“大城管”工作流程联席办公,理顺城市的管理体制,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
2.明确职能部门职责与权限,落实管理责任。要对城市管理职能部门的职责与权限作进一步的明确,通过政策的制订使城管工作真正成为职能部门的共同责任,同时在具体的条款上予以明确,界定各自责任,减少冲突、交叉和扯皮。在纵向关系处理上,区级部门主要是组织实施和执行;街道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主要是协助区政府管理城市,其管理职能要加强和突出;社区主要职能是服务居民,其工作重点是社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横向部门之间关系处理上,特别要明确面上管理几个主要职能部门的责任,如脏、乱、差问题,要明确市容环卫部门负责治脏;城管执法部门负责治乱;建设部门负责治差;其他各部门依据职责做好配合工作。
3.按照责、权、费一致原则,真正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现代公共管理讲求分权的管理观念,强调授权地方政府或派出机构发挥因地制宜的管理作用。对涉及面上管理的事项,一是减少管理环节;二是下放管理审批权。对下放后的管理事权,依法加强层级监督。在管理事权和责任下放时,要确保经费同步、足额到位;与管理事务相关的收费权,也按“费事对应”和“费随事转”原则同步下放;同时,按“人随事转”原则,充实基层管理力量。充分发挥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适当调整街道规模,扩大街道管辖范围,整合、充实、加强街道城市管理力量,发挥城市管理的规模效益,节约管理成本。
(二)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水平
4.哈尔滨城市调研报告 篇四
姓名:*
*
* 班级:规划101 学号:2010224000
哈尔滨是中国东北的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她以独特的建筑特色和的城市风貌驰名中外,素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之美誉。1994年1月4 日,经国务院批准,哈尔滨成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1.哈尔滨自然概况
哈尔滨的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气温约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气温约23度。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哈尔滨是东北地区的铁路枢纽之一,主要铁路有京哈线、哈大线、滨绥线、滨州线、滨北线、拉滨线。
主要公路有G10绥满国家高速、G1京哈高速、哈佳高速、哈大高速、哈同公路(同江)、哈黑公路(黑河)等。
水运航线遍及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嫩江,并与俄罗斯远东部分港口相通,经过水路江海联运线,东出鞑靼海峡,船舶可直达日本、朝鲜、韩国和东南亚地区。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东南亚至北美航线的最佳经停点,中国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重要空中交通枢纽之一。2009年旅客吞吐量656万人次,.可办理110多个国家的客货联运业务,落户的航空公司目前已达23家,开通国际、国内航线82条,通航城市53个。
2.哈尔滨历史文化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
19世纪末,哈尔滨已出现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哈尔滨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1923年,哈尔滨成立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1927年,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代会,并成立满洲临时省委。哈尔滨成为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后来抗日斗争的指挥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时期,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有13项设在哈尔滨,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并迅速由一个消费城市转变为新兴工业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尔滨经历了“大跃进”和经济调整的曲折发展过程。“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滨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挫折,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重大成就。超额完成了“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计划。在全国40个大类行业中,哈尔滨有38个,主要产品达4000多个,覆盖全国,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1990年起,连续举办了十七届“中国·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成功地举行了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和“98哈尔滨国际北方城市会议”;成功举办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哈尔滨正在由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向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转变。
1996
年,国务院批准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市。哈尔滨市辖七区十二县(市),行政区划面积5.3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948.3万人。
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调整后的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动力、平房、松北和呼兰8个区和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代管五常、双城、阿城、尚志等4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4272平方公里;人口974.8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98.96万人。2006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即:撤销动力区、香坊区,组建新的香坊区;撤销阿城市,设立阿城区;将阿城市永源镇、巨源镇划归道外区管辖。调整后的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北、呼兰、阿城8个区和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五常、双城、尚志3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08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64.24万人。
冰雪文化哈尔滨自来有冰城的美誉,她的冰灯、雪雕文化始于60年代初期,是在民间冰雪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以园林艺术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为表现手法,并于上世纪下半页,逐步发展成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艺术。每年一届的冰雪节、冰灯游园会成为赏冰灯、雪雕的艺术大观园,流光异彩,美景纷呈。
食俗文化 哈尔滨市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多为山东与河北省移民。旧时的哈尔滨,外国侨民比例较多,其中俄侨占多数。外侨生活方式与习俗对哈尔滨人的文化、饮食习俗有很大影响。哈尔滨人旧时多以大饼子(玉米面贴饼子)为主食,现在仍有吃大馇子粥、小米饭和炖菜的食俗,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当地人还喜欢吃黏糕、黏豆包、大列巴和红肠。
3.旅游资源
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同年,由俄国茶商出资,在随军教堂的基础上重新修建成全木制结构教堂。1932年重建,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中外。教堂巍峨壮美,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成为哈尔滨市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她历尽风雨,饱经风霜,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重要遗迹。
哈尔滨市政府市级一类保护建筑,国务院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中央大街步行街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中央大街”,后来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繁华商业街。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是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它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之一。步行街环境优美,井然有序。以其独特的欧陆风情、鳞次栉比的精品商厦、花团锦簇的休闲小区、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活,成为哈尔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中央大街步行街确定为保护街路。
1997年6月1日成为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
2005年,中央大街被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08年3月,东方小巴黎-哈尔滨中央大街,被联合国授予“联合国建筑成就奖”,是中国获此殊荣的第3个建筑群。同时,哈尔滨中央大街被国家授予建筑艺术博物馆称号。
2009年,中央大街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4 哈尔滨名城保护价值
一是近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遗产。哈尔滨是按照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的新城,哈尔滨城市空间结构兼有花园城市,文艺复兴城市、巴洛克城市,以及现代区域城市的印迹。作为西方规划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哈尔滨城市空间格局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以及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哈尔滨历史绿地系统,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哈尔滨市建设之初,即合理规划了公园与绿地,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绿地系统规划思想。
二是代表性的近代殖民地城市。哈尔滨城市始于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建设,城市具有鲜明的欧洲城市风貌和殖民地景观风貌。欧式公共建筑大部分都建有穹顶,尤其是教堂建筑,大部分都是俄罗斯、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屋顶都有高耸的穹顶、洋葱头顶或帐篷顶,形成穹顶林立的城市标志性景观。严格规划建设的中东铁路附属地与一街之隔,中国色彩浓郁的非附属地地区形成特色鲜明的殖民地双肌理结构。
三是独特的铁路中心城市。哈尔滨具有鲜明的铁路城市特点。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铁路选线一般尽可能减少对城市的切割。然而,作为中东铁路附属地和管理中心而发展的哈尔滨市区,铁路格局是城市空间格局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中东铁路“丁”字形空间形态,对哈尔滨组团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
四是近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哈尔滨是近代建筑的博物馆,新艺术建筑、哥特复兴建筑、巴洛克复兴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建筑等许多近代建筑类型在哈尔滨并存。其中,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尤其价值重大。在19世纪末,哈尔滨开始建设时,正是新艺术运动在俄罗斯流行的时候,还是一张白纸的哈尔滨为新艺术运动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哈尔滨新艺术运动的建筑规模和延续的时间超过了俄国本土,成为远东最大的新艺术运动中心。哈尔滨的中式建筑也突破了传统建筑风格。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空间模式与欧洲建筑风格相嫁接而出现集仿式“中华巴洛克式”风格街区。这些建筑与街区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而且,建筑本身,也具有重大的技术和艺术价值。
五是著名的音乐艺术之都。哈尔滨是有着百年音乐会传统以及音乐普及教育的城市,历史上被誉为“音乐之城”。自1961年,开始举办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经举办25届,是国际知名的音乐盛会。
六是日本侵华罪行重要的见证地。哈尔滨市有着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的遗址等丰富的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证遗址。
七是重要的传统工业城市。中东铁路建设之初,哈尔滨即建立了当时大规模的近代工业,其后,经过50年代的重点建设,形成了许多大型工业基地。哈尔滨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工业城市。工业遗产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八是冰雪艺术之都。哈尔滨冰灯、冰雕、雪雕驰名中外,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
九是金源文化中心地。金源文化是由女真文化、契丹文化和中原文化融汇形成,是中国灿烂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哈尔滨地区最重要的起源文化。
十是重要的革命传统城市。哈尔滨是一座有着反帝、反侵略的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东北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城市。
5名城保护的工作思路
在贯彻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针对保护建筑修缮与整治不足、建设性破坏、人口疏解力度不足、基础设施改造落后、历史性开放空间和绿地遭到侵占和蚕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与非保护区缺乏整体联系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意识有待提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保护模式和方法有待探讨、资金短缺、政策需进一步完善等诸多问题,我市从抓好系统规划编制入手,通过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为规划管理切实提供各项保护及建设控制要求。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目标是延续城市的历史与文脉、保护和加强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价值、协调历史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效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和促进城市复兴、增强历史文化遗产的经济促进作用、增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可接近性、使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改善历史城区的环境质量。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思路是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建筑的保护三个层面上研究开展工作,“不仅保护历史建筑,而且保护其环境”,“不仅要保护历史街区,而且要保护城市格局脉络、城市肌理和城市特色风貌”,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念,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名城保护的重点内容是保护城市传统轴线、传统街道路网、传统街道对景和景观廊道、自然遗产、绿地系统,控制老城建筑高度,继承与发扬建筑形态和色彩。
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我们要调整老城用地结构,增强老城文化服务中心职能;控制疏散老城人口,改善老城居住环境;优化老城道路交通系统,提高老城通行效率;构筑老城绿色网络,创建老城健康生态环境;完善老城基础设施,提高老城生活质量;延续老城社会网络,重塑老城人文精神;整合老城历史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对有价值的历史遗产进行主题保护,保护与利用革命遗址、传统商业街区及老字号、教建筑、科学文化建筑、金融建筑、居住建筑、使馆建筑、工业遗产、日军侵华罪证遗址、犹太历史文化遗存、铁路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
6超前编制名城保护规划,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保护框架
超前编制名城保护系列规划,已逐步形成了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总体规划)、哈尔滨保护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紫线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地区保护与整治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单体保护建筑规划等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规划编制体系,建立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名城保护规划整体框架,使保护与发展相协调,赋予名城新的生机和活力。
6.1 名城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1995年,我们组织编制了《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又委托国内知名设计单位对其进行了修编,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传统风貌区保护、城市整体格局保护、风景旅游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老城复兴战略等内容,明确了名城保护规划的基本思路。从历史和未来不同角度深化细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从老城区格局风貌保护与增强城市功能、丰富现代城市形象有机结合,以及老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相结合两个方面综合研究了促进历史名城保护与发展的规划调控原则和具体操作措施,为引导城市各项建设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全面搞好名城保护创造条件。
6.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按照专项规划,市区内规划了14片历史文化街区、9片历史风貌保护区。从整体保护的角度出发,组织有关专家对历史街区的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确定保护对象,提出保护要求。根据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组织编制完成了《哈尔滨保护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紫线规划》,对保护建筑、保护街区提出保护控制要求,并将针对不同位置、不同保护等级的保护对象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5.哈尔滨城市居民 篇五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93年的哈尔滨江南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江南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城市职业学院;学校设有中专部、大专部、专本衔接管理中心、重点专业建设科研中心和中医药研究院大学创业基地。
学校位于哈尔滨市,坐落在国家著名旅游区金上京新华开发区,办学基础雄厚,校园文化气息浓郁。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图书47万册,拥有现代化的阅览室、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中心、计算机电教中心、多媒体教室、形体训练室、空中乘务训练舱、护理实训室、护理仿真模拟医院、护理助产实训室、口腔医学技术实训室、牙齿修复与美白实训室、中医康复实训室、中医养生实训室、医学美容护理实训室、会计实习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美术设计工作室、动画工作室、微电影拍摄产业园、婚纱摄影拍摄基地、影视编辑工作室、影视合成工作室、影视调色工作室、影视后期制作工作室和汽车实习车间等实训场地。
6.城市居民理财方式调查 篇六
请在符合您情况的一项画圈
性别:a.男b.女
年龄:a.20周岁以下b.21-35周岁c.35-50周岁d.50周岁以上
学历:a.初中以下b.高中c.专科d.本科e.研究生以上 年收入:a.2万以下b.2万-5万c.5万-10万d.10万以上
1.您在过去的投资中,认为自己所承担的风险程度为:
A.很少 B.较少 C.一般 D.较多 E.很多
2.您选择过的投资工具有:(可多选)
A.定期储蓄 B.基金 C.股票 D.国债 E.保险 F.房地产 G.余额宝 H.其他
3.您在选择投资工具(理财产品)时,关注什么?(单选题)
A.产品的投资风险和收益B.金融机构成员是否专业C.该机构的信誉与品牌D.舆论的推荐
4.您选择过几种投资理财工具 :
A.1种 B.2种 C.3种 D.3种以上
5.您理财的主要目标是:(单选题)
A.合理安排资金B.提高生活质量C.资产增值D.医疗及养老E.家人教育F.其他
6.您最希望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更多的金融理财信息(最多选三个):
A报纸 B电视 C广播 D户外 E银行客户服务介绍 F网络
7.今年以来,您在各种投资上的投资回报率是:(单选题)
A.-30%以上 B.-30%-0 C.0-30% D.30%及以上
8.你对余额宝等新型网络投资的态度:
A.没听说过B.听说过,但不信任C.有小额投资,想试一试D.完全信任
二、以下题目分1~6个水平,1代表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代表有点不符合,4代表有点符合,5代表比较符合符合,6代表完全符合。请从上述六项中选择与你情况相符的选项。
1、越早与周围的人达成一致的价值和想法,越让我觉得融洽
1234562、相对于成功的回报,我更关注成功的可能性
1234563、在利用相关信息作决策的时候,我会亲自确认相关信息的真实性
1234564、我认为好的应变能力比周详的计划更重要
1234565、在作出选择前,我喜欢进行充分的探讨并与他人达成一致的意见
1234566、我喜欢参考以往的经验做出类似的选择,以避免带来损失
123456
7.哈尔滨城市居民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笔者于2012年和2014年,选取哈尔滨市某社区,按照性别、年龄等特征进行多层次单纯随机抽样,分别抽取600名和620名18岁及以上社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1.2.1 方法
采用国家统一的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对社区居民进行面对面现场调查。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和调查标准,明确调查内容。调查结束后,进行市、区、社区三级质控,确保问卷完整无错漏。
1.2.2 调查内容
(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2)气候变化、热浪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相关内容:包括居民对热浪的健康风险认知情况、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健康的态度、高温热浪期间个体适应行为情况等内容。
1.3干预方法基线调查完成后,建立了哈尔滨市热浪健康风险预警系统,将监测点日天气情况及未来3 d的天气情况和空气质量数据上传至国家热浪预警网站。通过系统测算确定预警级别及响应措施,经专家研判后,通过电子屏、宣传栏、电话、飞信以及告示栏等多种方式向社区居民发布预警等级及响应措施,并在社区召开气候变化与健康专题讲座和座谈会;张贴宣传海报,发放高温中暑防治宣传材料;在“健康小屋”为脆弱人群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和血压、心率及血糖等自助监测,通过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高温热浪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开展干预3年后进行调查。
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采用Epidata 3.0进行数据双录入,应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采用、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对干预前后KAP得分差异性采用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的均衡性
经过统计学分析,干预前、后两次调查人群在性别构成、年龄、民族、文化程度、是否锻炼身体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可视为同质样本,详见表1。
2.2 干预前、后社区居民应对气候变化与热浪KAP变化情况
经过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干预后,社区居民气候变化及热浪相关知识知晓率有了显著的提高(P<0.05);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有很大改善,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感兴趣和希望获得预警预报的人数明显增多(P<0.05);采取不同应对行为者也有所提高,其中采取高温天气使用空调的人数和开窗通风等自我防护行为的人数明显增多(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 干预前、后获取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途径
干预前,获取知识途径前4位依次为电视82.3%(494/600)、广播43.2%(259/600)、报纸24.0%(144/600)、网络17.3%(104/600),各种宣传活动和会议培训讲座分别占4.0%(24/600)和0.8%(5/600);干预后,获取知识途径依次为电视62.4%(387/600)、广播38.7%(240/600)、各种宣传活动33.5%(208/600)、报纸23.7%(147/600)、网络20.0%(124/600),会议培训讲座占7.9%(49/600)。干预前、后社区居民获取热浪相关知识的渠道均以电视和广播等主流媒体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干预后居民通过社会宣传活动和讲座获取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比例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29.5%和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社区居民应对气候变化的KAP得分的影响因素
对社区居民应对气候变化的KAP调查情况给予评分,气候变化相关知识通过3个问题(包括多项选择题)进行评价,调查对象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态度通过3个问题进行评价,调查对象为适应气候变化采取的相关行为通过4个问题进行评价,每个问题回答正确得1分,回答错误得0分,KAP总得分范围为0~10分。以KAP得分为因变量,将可能影响社区居民KAP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以P<0.05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干预后、经常锻炼、年轻人KAP得分较高,对社区居民KAP得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3 讨论
高温热浪影响人类健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以降低气候变化引起的健康风险极为重要。公众对于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积极性取决于其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5],了解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是制订适应策略,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前提[6]。调查发现,经过3年的干预,社区居民在对热浪健康知识知晓率、态度转变率、行为形成率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说明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对于社区居民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使其对气候变化的知识、态度、行为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从认知途径看,干预前、后社区居民获取热浪相关知识的渠道均以电视和广播等主流媒体为主,这与Akompab等[7]对澳大利亚社区居民的调查结果相一致,提示加强主流大众媒体的宣传是提高KAP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要加强形式新颖、生动有趣的知识讲座和各种社会宣传活动,多途径提高和改善居民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从居民气候变化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因素来看,是否接受过健康干预、文化程度、是否锻炼、年龄是影响KAP得分的主要因素。文化程度高、年轻人KAP得分较高,可能由于年轻人和文化水平高的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经常锻炼的人KAP得分水平较高,则可能与经常锻炼的人比较注重自身的健康有关;提示应根据不同人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手段,尤其要注意加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的健康干预。
综上所述,通过3年来的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干预工作,社区居民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自我防护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同时,更应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以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颖,毕鹏.气候变化与传染病关系述评〔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0):781-783.
〔2〕Linares C,Diaz J.Impact of high temperatures on hospital admissions: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previous studies about mortality(Madrid)〔J〕.Eur J Public Health,2008,18(3):317-322.
〔3〕谈建国,黄家鑫.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研究方法〔J〕.气象与环境研究,2004,9(4);680-686.
〔4〕Son JY,Lee JT,Anderson G,et al.The impact of heat waves on mortality in 7 major cities in Korea〔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12,120(4):566-571.
〔5〕Kempton W.How the public views climate change〔J〕.Environment,1997,39(9):12-21.
〔6〕严青华,马文军.风险认知理论及其在公众对热浪健康风险认知上的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3):270-273.
8.哈尔滨城市居民 篇八
深冬的哈尔滨已进入冰雪节倒计时,重点地段的冰灯制作已进入冲刺阶段。
2012年1月5日,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冰雪节将正式启动。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国家旅游局的两个国家级活动——2012中国欢乐健康游和中俄旅游年启动仪式,也将于当日同时启动。
但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冰雪节。
哈尔滨的城市旅游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在打造冰雪旅游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打造“冰城夏都”的夏季旅游上也走出了一条新路。一个四季宜游的城市正在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旅游收入已成为哈尔滨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去年该市旅游收入已占到GDP的10.41%。2011年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市已经累计接待旅游者4565.1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45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
12月6日,就哈尔滨市的旅游发展等问题,哈尔滨市旅游局局长杨杰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专访。
不是看冰雪,而是玩冰雪
《中国经济周刊》:冬季旅游是一件考验人的事,很多人可能看过一次就不再看了。哈尔滨的冰雪旅游如何吸引人们下一次再来?
杨杰:从自然资源和旅游的角度上来看,冰雪和冬季是哈尔滨城市旅游最大的劣势,冬季寒冷不便出行,组织什么活动都很困难。但是,哈尔滨通过冰雪艺术、冰雪文化把这种劣势变成了优势。
冰雪其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参与性,以往来哈尔滨的游人主要就是看。看的话,你来一次就够了,不用再来了。要想深入地发展冰雪旅游,就要把它的参与性、娱乐性包括冰雪度假发展起来。
《中国经济周刊》:参与性和娱乐性是如何体现的?
杨杰:去年有很多南方人去玩小冰车,自己弄得满身是汗,虽然很冷,但是他们玩得很开心。今年我们搞了更多参与性的内容。
一个是景区内设置参与性的内容,比如在冰雪大世界搞冰雪动漫大巡游。我们和迪士尼合作,把它的卡通形象都做成冰雪的,加上其他的一些动漫形象,和孩子们互动。比如在雪雕博览会开辟一个自己动手做雪雕的区域。
另外,我们还专门在松花江面上建立了参与互动的景区——冰雪欢乐谷,基本不做景观,全部是玩的内容。其中冰场、滑梯等都是免费的。今年,玩的内容增加了冰雪摩托、冰雪气垫船、冰雪坦克等30多项内容,我们就是想让市民和游客全身心地去体验这种快乐。
今年我们的湿地景区多数也都开发了冬季项目,并且以参与为主。比如今年的金河湾冰雪欢乐季,免费项目就有21项,都会给游人带去更多的乐趣。
“夏都”湿地游
《中国经济周刊》:夏季的哈尔滨也是大家向往的避暑胜地。今年的哈尔滨夏季旅游和以往有何不同?
杨杰:哈尔滨夏季避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首先是气候非常凉爽。7月最热的时候,哈尔滨的平均气温才24℃。哈尔滨的山、水、林资源也非常丰富,松花江穿城而过,形成了大面积湿地,对于避暑度假是一个补充。哈尔滨的森林资源也非常丰富,周边有1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6个省级森林公园。
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年来哈尔滨的避暑旅游是以湿地为核心品牌。哈尔滨湿地离城市非常近,而且是原生态的,面积非常大,无论动植物还是湿地形态都是多样性的。我们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了开发和利用,今年已经有13个景区对外开放。哈尔滨这几年的夏季旅游非常火,有的旅行社每个月要接待200多个旅游团,光马迭尔酒店的客房和餐饮一年就增收1000万元人民币,多数酒店营业收入增长30%以上或者翻番,一房难求、一票难求的现象已经持续多年。
《中国经济周刊》:人们到一个城市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都会成为加分或者减分的重要因素。哈尔滨是如何为游客提供服务的?
杨杰:城市旅游,树立城市的形象和品牌非常重要。如何把城市的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变成产品,变成品牌,变成吸引人的东西,这是城市旅游的根本。
哈尔滨原来叫冰城,现在叫“冰城夏都”。从整体的发展理念上来讲,叫“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把旅游作为一个城市很重要的产业载体,那么,城市能满足游客的功能,肯定要高于宜居的功能,所以现在哈尔滨市各部门处处为旅游服务。今年哈尔滨市建委专门在江边修了一条湿地旅游通道,而东部的6条路也全部是为了旅游修建的。我们还要建大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商品中心等,这些公共服务都会为哈尔滨的城市旅游提供好的保障。
我们在推滑雪度假游时,还成功地引进了Club Med(即地中海俱乐部,是全球最大的度假村连锁集团)的家庭度假理念,引进后对提升亚布力滑雪度假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家人到亚布力旅游一票到底,滑雪、吃饭、娱乐、住宿等都不再另收费。那里不仅晚上的娱乐活动非常丰富,而且每天会开5餐饭,随时去都有饭吃,随时去都可以滑雪,展现的是一种全新的度假理念。去年接待的1万多游客中,境外人士就占三分之一,是吸引高端消费的一种很好的模式。
住俄罗斯房子,吃俄罗斯饭,
看俄罗斯表演
《中国经济周刊》:怎样把城市文化很好地体现到旅游中?
杨杰: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对于旅游来讲,最大的特色就是欧洲风情,这是我们独特的,也是游客最喜欢的,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好,挖掘好。比如我们建的伏尔加庄园,是一些在俄罗斯有影响的建筑,有的在俄罗斯都不存在了,但是我们这里有。而“文革”期间毁掉的尼古拉大教堂、江畔餐厅等我们也进行了一比一的复制。
建筑是俄罗斯建筑,餐饮是俄罗斯餐饮,晚上有俄罗斯演出,呈现的完全是一种俄罗斯文化。我们还充分利用中央大街这个窗口,夏天搞阳台音乐会、街头音乐会、舞蹈演出等,除以往的街头素描、绘画外,现在我们又开辟了一个文化角,每天都有艺术家在那里搞创作。我们还会组织一些大的巡游,来丰富这条街的文化,让游客来到这里就感觉像是到了俄罗斯一样。
我们也通过一些节庆活动来丰富这些内容。比如冬天有冰雪节,夏天有湿地文化节,还有旅游文化节、啤酒节。这些都和闻名全国的哈洽音乐会一起,丰富了哈尔滨的城市形象。
另外,这几年我们也在探索一些冰雪特色游,其中华夏旅行社推出的体验东北民俗游大受欢迎。他们包了一个村子,村子里所有的被褥、备品都是旅行社提供的,保证了干净和卫生。游客来了就像在农村过年一样,住火炕,挂灯笼,放鞭炮,吃东北特色杀猪菜,包饺子,吃粘豆包,堆雪人,晚上搞篝火晚会,听东北二人转等,通过这些东北民俗游,体验东北人朴质的风情,让冰雪旅游更深入人心。
哈尔滨的风情不只是冰雪
《中国经济周刊》:哈尔滨的城市旅游还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
杨杰:哈尔滨作为中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已跻身全国旅游城市前20强,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宜游城市”、“十大节庆城市”、“十大品牌城市”、“十大避暑旅游城市”,并以最高票荣获“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旅游城市”十强称号,刚刚又获得了“保护湿地政府贡献奖”和“中国特色旅游最佳湿地奖”。
哈尔滨的城市旅游潜力非常大,旅游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原来哈尔滨每年投在旅游上的资金在10亿元~20亿元左右,而今年光湿地投入就100亿元,发展金也是不断在增长,从初期的600万元提升到了今年的7000万元。
针对旅游的投入明年还会增加,我们策划了一个四季冰雪乐园,仅这一个项目就不止100亿元。我们就是要把哈尔滨的优势通过四季冰雪乐园打破季节的界限,届时,你什么时候来到哈尔滨都能滑冰、滑雪,都能看到我们的冰雕、雪塑。我们还要在呼兰打造三家湾避暑城,投入就要上千亿,目前的基础设施、路、桥都修完了。
为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科学规划了旅游交通线路,加强了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为解决多年来一床难求的局面,我们进一步优化住宿设施结构,完善饭店、宾馆等配套服务设施,新建了一批星级宾馆、经济型酒店和家庭宾馆,形成了高中低档相互配套、满足旅游者不同需求的旅游住宿设施体系。
《中国经济周刊》:您心中的旅游是什么样的?
杨杰:旅游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树立城市的影响力以及民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旅游拉动的产业链特别长,对一产、二产、三产都有拉动。比如我们为了打造湿地旅游建设了滨江湿地景区、大顶子山航电枢纽景区、金河湾湿地植物园等12个湿地景观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码头13个,旅游航线10条,投入运营的旅游客运船舶达到47艘、5125个客位,带动了造船业的发展。哈尔滨和佳木斯的船厂本来已经快要倒闭,但是现在已经忙得活都干不完。湿地旅游还创造了哈尔滨新的投资热点,带火了酒店业、餐饮业、运输业,目前,有7家五星级宾馆正在建设。
发展旅游对树立哈尔滨的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的影响力也是不可比拟的。可以说,很多人了解哈尔滨都是从冰灯开始,参加过冰雪节的人能够感受到哈尔滨冬季是什么样的。但是哈尔滨不仅仅只有冰雪旅游,还有丰富的夏季湿地旅游产品。“冰城夏都,风情哈尔滨”已成为哈尔滨的城市形象,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目前,哈尔滨已形成以冰雪大世界、雪雕博览会、冰灯游园会为代表的冰雪观光旅游产品;以亚布力、二龙山为代表的滑雪旅游产品;以太阳岛风景区、金河湾湿地植物园为代表的湿地文化旅游产品;以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为代表的欧陆都市风情旅游产品;以中华巴洛克、金源故都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和以帽儿山吕家围子、二龙山马家屯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品等多元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还是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能够带动就业,帮助老百姓增加收入,比如哈尔滨市道外区农民打造的滨江湿地景区年收入达100万元,以往全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现在两个月的旅游收入就是七八千元,让多年靠淹没区土地生存的农民从土地脱离出来,办起了农家乐、渔家乐等,吃上了旅游饭。
旅游是一项民生工程,也体现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上。提高幸福指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无论是外地游人还是哈尔滨市民,人们在啤酒节上的那种放松、那种愉悦,是任何场合、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
【哈尔滨城市居民】推荐阅读:
论哈尔滨城市交通问题与对策探讨10-24
齐齐哈尔市城市供热管理暂行办法06-15
哈尔滨雪乡作文09-07
哈尔滨中考英语作文09-25
哈尔滨小米笔试题10-11
哈尔滨商业学校介绍11-13
哈尔滨之行作文600字07-10
2010哈尔滨中考作文要求09-07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校11-03
哈尔滨旅游作文300字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