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生命作文

2024-11-02

有感于生命作文(精选16篇)

1.有感于生命作文 篇一

一个人活在世上,无论是穷是富、是官是民,要想活出滋味,一定要有某种希望在支撑着。特别是一个人处于艰难困苦时,希望的价值可以等同于生命。一些自寻短见的人往往是心中没有了希望。

70年代初期,我在农村插队已经五六个年头了,同来的同学或推荐上大学或招工或走后门回城,最不济也调到乡里弄个民办老师当当。知青点的干打垒土屋里,空荡荡只剩我一个人。我是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出身不好,家里没有关系,没有背景。扎根农村一辈子这句响亮的口号大概就是针对我这种人说的。我当时心情低落到极点,常常一个人晚上在荒野毫无目的乱走。希望遇到什么野兽便好了结这份痛苦。

一次在大队开会,无意中发现省报的文艺副刊,上面刊登的文章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到旧报堆里翻到十多张,带回知青点细细阅读。能不能通过写革命文艺作品改变一下处境呢?别的希望如梦如幻,非主观努力能为。如同口渴时眼前幻化出一片梅林,长夜中远方闪耀着一盏明灯。收工后,我再也不蒙头大睡了,就着昏黄的煤油灯,模仿当时流行的写法,挖空心思编造着阶级敌人阴谋破坏,贫下中农眼明心亮,老支书语重心长之类的小说。写好后便激动万分地走十多里山路把小说寄给省报副刊。干活累时、生活苦时,我便想像着小说终于发表了,大队书记拍拍我的肩膀,公社书记专程来看望我,县文化馆发现我这个人才,一纸调令就把我调到县文化馆工作。这些甜蜜的想像常让一个人忍不住笑出声来。当时省报副刊每星期三出一期,估算到这期报纸该到了,我便早早吃饭,不论刮风下雨赶到大队。结果总是满怀希望而来,沮丧失望而归。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并没有使我失去信心,我知道,在那内外交困的处境下,如果没有这线希望,我将没有勇气生存下去。胡编乱造的小说如泥牛入海,心中又萌生了另一个希望,诗歌短小,何不从诗歌着手。我又成了一个诗歌爱好者,副刊上的革命诗歌每篇必读。又开始疯狂地写诗,几乎每天一首。终于有一天,我收到一封省报的来信。我估计一定是我写的诗歌发表了,寄来了样报。手哆嗦了半天,撕不开信封,赶紧藏进内衣口袋,反身便向知青点一溜小跑。进村后,我觉得平时不苟言笑的农民今天都笑眯眯地望着我,连狗也在我身前身后撒欢,哼哼地小叫个不停。进门后,小心翼翼地剪开信封,抽出一看,是一份文艺简报,上面登了几篇关于如何写好诗歌之类的文章。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在省报副刊发表作品成了我唯一的希望和快乐,也为我的写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今天能成为编辑,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几百篇文章,有的还获了奖,很大程度得益于当年的勤奋笔耕。我深深体验到,希望对于人们的一生是多么重要。现在,我每年年初都要为自己制造一点希望,这希望鼓舞着我不断进取,不论顺境逆境,我都觉得很充实。

2.有感于生命作文 篇二

一直思考着如何在两座大山之间解救自我,思考着如何让我的学生能够慎重地牢记自己作文中的弊病,然后欣然改之。曾经也让学生互批过作文,但是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学生毕竟是学生,缺乏理性的认识和评判能力,所以这种行之无效的方法被我果断地打入冷宫。近来,工作繁忙,看着桌上两座巍峨挺立的大山,只能逼着自己再寻良策,于是有了下面的一堂作文批改课。

本次作文的题目是“快乐一家人”,要求仿照《美丽的西双版纳》(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结构,用小片段的形式成文,要感情真挚,语言有特色,字数不少于600。上课前我大致按照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对他们的座位重新作了调整,然后要求他们前后桌交换作文进行批改,这样学生手里拿到的作文与自己写的作文水平大致相当。接下来我把此次作文批改的具体要求下发给学生。

1.字不少于600,按照要求用小片段的形式构架全文。

2.写三个片段,每个片段的字数大致相当;除三个片段外,有开头和结尾。

3.三个小标题形成系列,字数相等或者有明显的内在联系。

4.全文能紧扣“快乐”,选择的材料基于生活,有一定典型性。

5.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有具体可感的人物描写,有恰当的议论提升主题。

6.语言有特色,能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7.无错别字,无病句,无明显涂改痕迹,卷面整洁。

下发批改要求后,再指导学生一条一条地批下去,并给出具体的分值,如错字一个扣1分,扣完5分为止;病句每句扣2分,扣完5分为止,并把病句改正;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一句加2分,最多加5分等等。最后得出一个具体的分数。学生还必须在作文下面写清楚被扣分或加分的具体原因。

批改结束,挑选学生批出的高分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欣赏。下课后,收齐全班作文,我再逐篇浏览,一则了解此次作文的整体情况,二则检查学生相互批阅的质量。对批阅有明显偏颇的地方予以纠正。

此次作文批改结束后,我有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我觉得这节课的作用绝对不仅仅是为我铲平了两座大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此次作文有了非常明确的认识,对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缺陷有了深刻的印象。得意之余,我对这种学生自我批改作文的方式作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学生写作评改提出的要求是:“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既能体现民主思想,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又能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学生互批作文的优势如下:

第一,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准确地记住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二,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意识,由于作文要给同班同学甚至异性同学评改,写得太差太马虎自己会觉得没有面子;相反,写好了如果能被同学推荐为优秀作文就会赢得赞叹,经常被推荐出来就会赢得同龄人的尊敬,所以写作态度都比较端正。这就促使学生认真体会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评改,变原来的被动听取为主动参与,避免了过去那种只看分数和评语后就了事的现象。

第三,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为戒鉴。

第四,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如果创新方法经常调换批阅对象,批阅的人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

第五,批改作文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第六,教师只抽查翻阅一部分同学的批改结果,在短时间内看多篇作文,有利于教师比较思考,且保持较浓厚的阅读兴趣,容易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同时,还可将节省的大量用笔批改的时间,用于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率。

为保作文批改持之以恒,确有成效,作文批改中还应该处理好以下问题:

1.评改形式多样。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新颖的事物最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探究、操作的意愿。学生在新的形式下改评新的作文,便会有常改常新、常评常新之感。或学生多人“接力”改,或集体评改、小组评改、或自我评改,或班级互评、好差作文比较评、同档作文对照评,以此调动学生的评改兴趣,使他们一直处于亢奋、跃跃欲试的最佳状态。

2.评改内容突出重点。每篇作文评改应各有侧重,要与该作文的指导要求同步。同样是记叙文,可侧重联想能力的训练,可侧重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侧重审题能力的养成等等,从而达到序列训练的目的。

3.评改内容不拘一格。对一些与众不同的、有见解的文题、内容和闪光段落,均要破格打高分;对于一些作文基础薄弱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情感倾斜,多给予鼓励。

4.评改过程一丝不苟。注重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评改态度,从字词句到标点的运用都要认真对待。

5.评改结束及时交流。每一次作文评改后,要尽量选出一些佳作,在全班交流、学习。还可以贴在教室内,或给予奖励。以此让习作者本人和全班同学看到作文互评的成效,让优秀习作者获得成就感。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认真写好作文的欲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会有极大地提高。

3.荣耀,于生命之上 篇三

对于旅行者而言,先验主义是一种致命的偏见,它让每个人从自我世界的价值观去看待问题,判断问题,从而草率地作出结论。如同西方世界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一样,我们也时常困顿其中,用仅有的信息臆想着即将抵达的世界,盲目而草率,以至于我们无法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彼此,只有破碎的拼贴和浅尝辄止的传言。

旅行是一种体验,是用开放平和的心态去体会不一样的人文风情和价值体系,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面对法国尤其应该如此。从小到大,我们所有的书本和媒体给我们传递的信息都离不开法国人的“浪漫”,这个概念或许和五四时期最早游学欧洲带来进步科学思潮的青年们息息相关,但在其后若干年的传达中,“浪漫”也同样被误读,被标签化,被盲目崇拜。

法国式的浪漫似乎和巴黎的一切都紧密相连,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到卢浮宫、塞纳河,这座城市的男女似乎有享受不完的阳光和甜蜜。然而,如果我们走遍欧洲,我们不难发现,“浪漫”其实是整个西方文明里最基础的,对细致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无论是地中海怀抱里的意大利和西班牙,还是风景如画的瑞士,丹麦,对美的追求和直观表达是西方文明里对生活价值的共同追求。而法国巴黎之所以称为浪漫的发源地,和拿破仑时期奥斯曼的那次巴黎城市版图定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9世纪末,奥斯曼大臣在巴黎发起的城市大规模建设把眼光延伸到了未来200年的城市版图,这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古典又壮丽的巴黎。美,是一种需要时间沉淀的感觉,即便是在一个现代化高速发展下的巴黎,依旧在形态上完好保存了19世纪末的样子。艺术的发展在巴黎这个城市留下了不灭的印记,从早期的浪漫主义到印象派,从工业革命象征的埃菲尔铁塔到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地铁站,巴黎成为整个欧洲艺术历史的展示地。和固守于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不同,巴黎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市,在优雅的节奏里演绎着细致与唯美。然而,和我们所理解的肤浅层面的浪漫不同,法国人自我从不标榜“浪漫”,因为“浪漫”一词作为外来语,本意就是小说化、故事化的,对于生活在那块土地的人来说,所谓浪漫,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如同勒孔特的电影《理发师的情人》一般,崇高而绝望。

在巴黎五光十色的艺术馆、景点背后,还有一处旅行社几乎不会带游客前来的地方——拉雪兹神父公墓。在东方传统思维里,很难理解如何能将一处公墓作为旅游的景点,而这一切也只有我们身临其境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价值。虽然有王尔德,巴尔扎克,拉封丹等不同时期的文学家艺术家在此坐镇,但当我看到更多平凡人的墓地时,那种震撼感似乎丝毫不输于名人墓地。拉雪兹公墓位于城市中一座小山丘上,宁静幽美,绿荫遮蔽,这里有简单的墓碑,也有装饰精美的雕塑,有一位传教士的雕塑静静在这里躺了许多年,边上是他的墓志铭和殉道的事迹。在平躺着的雕塑的手上,是游客和本地居民敬献的新鲜玫瑰,每日不断,似乎让我们明白,生命即使结束,荣耀却仍可光耀万代。这不免让我想起小说《山居岁月》里的情景,主人公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但他却始终把自我的尊严和荣耀置于利益之上,不为贪图小利而择捷径行事。当我们再次去到拿破仑的荣军院时,金色的穹顶和拿破仑墓地似乎同样向我们讲述着那些英勇善战的法兰西士兵们,他们灵魂里所散发出的荣耀之光。

然而,对于法国人而言,生命的荣光都是平等的。在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出生地勒阿弗尔不远的诺曼底烈士墓,同样向我们纪录了半个多世纪前那场登陆战役的凶残与激烈。诺曼底如今是法国人十分钟爱的度假之地,这里海天一色,连接着大西洋蔚蓝的海水,当人们纷纷在享受着这美好时光时,法国人也会自发的为那些在诺曼底战役中阵亡的将士献上一束鲜花。更为让人感慨的是,法国的学生们都会被老师带来这些墓地,并不是刻意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是呈现一段历史,并让他们铭记于心。

相对于诺曼底和布列塔尼地区的人来说,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则更将艺术与家庭的荣光结合于一体。去年六月末,我正与一帮朋友在南部自驾,在薰衣草大本营的瓦伦索勒小镇,一件小事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来自于普通家庭的对于艺术的荣耀感。那天恰逢法国国家音乐节的前日,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国家节日似乎总是和休假、旅行结合在一起。任何由头的节假日,国内都是景区爆棚,商家赚翻,更有坐地起价之类让人心生厌恶的事情发生。而那天当我们饥肠辘辘地抵达瓦伦索勒,想要趁着法国音乐节每餐一顿时,却发现所有的饭店都打烊歇业,大惑不解的我们难以体会“有钱不赚”是个什么心理。这时候看到一家家庭饭店,儿子从房间里搬出了键盘,妈妈抱起了吉他,老爸搬出了架子鼓,就在自家饭店门口的空地上敲敲打打了起来。不一会儿,所有原本迎接游客的小店店主都各自各地拿出了乐器……我们这才明白,在法国,国家音乐节真的是“国家”的,它属于每个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而不是形式主义的“政府”音乐节。每家每户表演的都是属于各自家族的,一路传承而下的音乐与歌曲,对小镇上的每个人来说,将自我家族传承的音乐表演给游客,表演给世人,是一件严肃而认真的事情,这是一个家庭的荣耀。

在法国旅游另一条重要的线路便是沿着卢瓦尔河一路走过,看尽一幢幢沿岸的城堡。这些城堡虽然是旅游景点,但是其中不少都由家族运营。早些年,一些小城堡的游览完全不似景点般买票进入,有导游导览,而是很个人化地在门口写上了开放时间——一般是每小时会有个工作人员出来开门,免费带游客进去游览。在很多人看来,修缮和保养城堡如此高成本的系统工程,不靠收门票如何能维持?但在那些继承着城堡的家族看来,在经济利益之上的是家族的荣耀,旅行者们愿意长途跋涉来到他们的家里参观,是家族的荣誉,所以那些起初我们以为的“工作人员”,总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他们和这座城堡血缘上的关联。

4.有感于“生存,生活,生命” 篇四

在洛阳学习五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李显峰老师的讲座《传统文化队现代教育的启示》,真是受益匪浅。

在这之前,我未曾考虑过生存,生活,生命这三者有什么区别。现代的少年不缺乏生存能力,甚至为了生存,挖空心思,无视亲情。幼时自私;年少时傲慢,傲慢则无礼,无友。青年时心中的私利进一步膨胀,为了钱财不择手段,为了自己的欲望最终丧失了自己;老年时孤廖无助。而这一切又怪谁呢?我想除了自己,别无可指。那么这种生存方式又缺乏了什么呢?我想是道,是德。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一段视频:前奥运会冠军张尚武在北京街头卖艺,看到这里让人不免很是心酸。其实运动员出现这种情况的他不是第一个,前就有卖金牌的,有去做搓澡工的。在这里不知道是谁错了,是国家的制度呢?还是他们自己?钱学森在与温总理的谈话中多次谈到:为什么现代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呢?据统计:一百个人中能成才的也就一至两个,而这一至两个也未必能够留在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上。曾经让家长,让老师骄傲的清华北大学子,又有多少去了国外而能够学成归来呢?我们现代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是不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呢?

5.读《生命生命》有感作文 篇五

另外,我也感觉到生命是那么脆弱。比如:我们学校有一位大哥哥,因为相信网上人物死后能够重生,他也想试一下,就从教学楼上跳了下来,结果摔死了。

还有,我在网上看到11日淄博某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在沂水县境内不幸发生事故,造成5名学生死亡,39名师生受伤。

我深深的懂得:活着,是一种责任,对每一个爱我的人来说,活着就是对他们最根本最完整的报答,生命不是我们自己的,没有权利选择生的我们也没有权利选择死,那里不仅仅是因为道德良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爱,爱自己,爱别人,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6.生命止于静止作文600字 篇六

在充满现实主义的今天,有多少人还能脱离现实的束缚,继续发扬属于人类的探索精神。而他,职业中国帆船第一人,他做到了!郭川年轻有为,31岁时人就已上任大型国企的副总。但他并没有沉浸在现实的成就中。42岁的他依然选择帆船赛手的梦想。试问还有多少人能够拥有这份勇气和毅力?

梦想是人类独有的,他是每一个人每天早上醒来的原因,但是每一个人每当你想要放弃时的无限动力。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停止过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付出才有回报,然而回报的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例如郭川在驾驶帆船跨越太平洋创造纪录时不幸遇难。那么类似于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是否值得呢?答案是肯定的。也许在别人眼中,这是不值得的,愚昧的。但在那些为追求梦想而付出生命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升华。他们不介意用生命的长度充实生命的厚度。这不正是人类难得的探索精神吗?

鲁滨逊为了梦想,即使被荒岛困了数十年也心甘情愿的人吗?亦例如历史上第一个飞上天空的人类,不也正是为了梦想勇于探索的吗?对于这些人而言,生命在梦想之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然而,正是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促使人类登上万物的顶峰。试想如果失去这种为了梦想而敢于冒险的精神,人类何时才能从古猿进化到现在呢?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人类将会在万物中哪个层次徘徊呢?

7.有感于岳母看病 篇七

岳母今年72岁。她前些天偶感风寒,高烧不退,咳嗽不止。于是,岳父急了,深更半夜地将我们叫去。看岳母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又被高热烧得发着呓语,我们不敢再耽搁时间,急忙将岳母送进了医院。

医院急诊室里的病人很多。有一位患者生命垂危。他的儿子一边高举输液瓶,一边焦虑地瞅着昏迷中的父亲。有一位老年患者,大概患了严重的肺气肿,她一边吸着氧,一边剧烈地咳嗽。还有一位男性老人,看来是患了半身不遂,他的女儿正为父亲擦洗身下的尿液。触景生情,看了这样的场面真让人感慨万千!我想,这些老人在年轻的时候,肯定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地风华正茂,尽展生命的活力。可谁能想到岁月竟是这般无情地催人渐老,他们竟到了久卧病榻、让儿女伺候的地步!

我的岳母有6个儿女。岳母住院的那天晚上,由于有的儿女在外地,有的儿女联系不上,只有2个女儿和女婿应召急速赶来。"养儿千日,用儿一时",见到了我们,岳父岳母的心才略感踏实。由于医院没有床位,只能在急诊室里治疗岳母的病。岳母的身子很沉,又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骨关节早已僵化变形。为岳母输完一瓶液体要五六个小时。这期间,岳母上卫生间就成了一件大愁事。每当此时,我的爱人--岳母的大女儿要举着输液瓶,我和妹夫要吃力地架着岳母。等一步几寸地好不容易挪到卫生间,岳母已尿湿了裤子。熬到后半夜,岳母打起了瞌睡。她的女儿则一会儿瞅瞅输液管,一会儿给母亲盖盖棉衣,看来,她是彻夜不能眠了。我和妹夫则坐在医院楼道中的座椅上,开始还能闲聊,后来便有些睡意朦胧了。当岳母输完液,我们将岳母送回家时,天边已露出了启明星。我的妻子请了假,继续照料母亲。我则匆匆赶往单位,没顾得上吃早饭,就在椅子上昏睡了几个小时。事后,我对妻子说:"岳母有6个儿女,有病的时候,有的儿女却承担不了照料老人的责任。尽责任的,也仅仅一个晚上,便各个疲惫不堪,没了精神。而我们这一代,只有一二个孩子,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当我们动弹不了的时候,又怎么能指望上他们呢?"妻无奈地摊开双手,说:"老伴老伴,老来伴,靠老伴呗。"

我的岳母是位退休工人,退休费每月只有六七百元。岳母是位勤俭惯了的人。她不允许无人的屋亮着灯。水龙头漏水,她要用盆小心地接着,一天下来,也就是积蓄个半盆水。这样的老人,在面对医治疾病的大笔花费时,难免不心痛,难免不忧虑。有几次,她竟要拔掉输液针,说什么也不输液了。我半开玩笑地对岳母说:"妈,这针您可不能拔,药液可不似水,一滴药液要比您节约一盆水的价钱还贵!"说得岳母哑口无言,只是眼巴巴地瞅着药瓶中的药水,像是有些琢磨不开:"这药水怎么这么贵?"说来也许让人不信,岳母仅仅输了两次液,竟花了1500多元的医药费。若是住上十天八天的医院,还不花上万八的?其实,医院并没有虚开药费,只是药的身价太高而已。现在的医院给患者用药,一般很难再用"物美价廉"的青霉素一类,而是动辄即上这"星"那"星"之类的新药,那药费能不攀高吓人吗?我想,医院面对的绝大多数患者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有限的工资收入还要交水电费、房费,还要穿衣和吃饭,除了这些开支,所剩也就无几了。更何况七八十岁的老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工资收入,他们的生存全靠儿女的赡养和政府的救济。因此,面对他们,医院不要光想着创收,还要想想群众是否能够承担得起昂贵的医药费。更不要以为来医院看病的都是大款,用多昂贵的药他都不会皱眉头。

8.有感于节约小学生作文 篇八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崇尚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是是,现在不少学生中却存在这样那样的浪费行为。有的学生“大手大脚”惯了,在学校吃早餐时,常常随意扔掉粮食,有的甚至于将早点拿来掷人,我想问一问,这些同学在浪费粮食的时候可曾记起自己学过的古诗吗?是否在脑海里闪过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场面。如果我们每人每天浪费一两粮食,一天下来我国12多亿人口,就要浪费6000吨粮食,多么触目惊心呀!还有的同学对自己的书本根本不爱惜,书本 稍微有一点破旧便将它扔掉,其实稍稍粘一下就行了,也可以支援那些贫困学生。可有些人认为,我有的是钱,买新的不是更好,何必劳神费力呢?有的甚至有以浪费为时尚的错误观点,这种趋势值得我们深思。

记得报纸报道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60多岁的老教师,为了教会学生节约,竟将学生扔到垃圾桶的半张饼拣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吃了,他的行为不是表演,而是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他的无声的行动为学生们上了人生的一堂课,他让学生们的灵魂震颤。请那些让浪费粮食、浪费水、浪费电、浪费纸张的同学认真的想一想,你们浪费的不是自己的钱,而是中华民族的光荣的传统美德。在节约型的社会今天,我们未来世界的创造者,更要接过勤俭节约这一传家宝。

9.观《生命力量》有感作文 篇九

一株小草,可以撑起一块巨石;一只蚂蚁,可以抬起比自己大上几倍的物体。是的,生命就是如此渺小而又强大,李智华老师就是这样一颗坚强的生命,他用双脚书写了她的精彩而又平凡的一生。

“啪啪啪”在热烈的掌声中,这次讲座的主讲——也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李智华老师。从见到他的呢一刻起,我就被这个不平凡的生命所震惊——他没有双臂!接下来,讲座开始,李智华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的一生:出生三个月,大火便无情的夺取了他的双手,上初中时便失去了母亲,学着如何用脚叠被子……我的心有剧烈的跳动了一下,一个本该受人保护的生命,竟然自己站了起来,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个残疾人而自卑,她的内心是多么强大,多么坚韧不拔!望着那空空的袖筒,我不禁钦佩生命的强大力量。

李智华老师还告诉我们,每当他失去信心时,每当他面临失败时,总会告诉自己:“我能行!”“我能行”,多么平凡的`一个词语,却一次又一次点燃李智华老师生的希望,一次次给他永不言败的力量!

最后,李智华老师用脚写了一封横批,横批上那一个成语——自强不息,在常人眼里看似无奇,却被李智华老师诠释得如此之精彩,如此令人震惊!

10.有感于酬谢读者勘误 篇十

一、凡第一个指出本刊文字错误的读者,本刊酌致薄酬。

二、凡属一般性的文字错误(如人名、地名、年代等),每指正一处致酬一元;比较重大的学术性、资料性错误,每指正一处致酬二至五元。(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的问题,各家说法不同,不属勘误之列。)

三、对读者指出的差错,于下一期刊登勘误表,并于表中公布指正者姓名,以示谢意。

最近,这个办法已经实行,在第一○五期上第一次刊登了勘误致酬表。指出差错的读者不仅公开致谢,而且按规定付给“薄酬”。

11.读《倾听生命》有感初三作文 篇十一

当一个人仰望星空时,会看到什么?当一个人置身闹市时,会听到什么?当一个人回首过往时,会想到到什么?我寻找并倾听,发现并思考……

——题记

盛夏,如血残阳壮丽地泼洒在遥遥天际,浸染了一片深红的向日葵,生命与艺术极致的美。他只能用粗糙的线条勾勒出寂寞的遐想,连梦到的权利都被左右。可他却疯狂地爱上了绘画,爱得如此放荡不羁,却又如此情有独钟。

无情的戏弄,肆意的讥讽,辛辣的嘲笑,如潮水般铺天盖地地涌来。角落里,他嗫嚅着,蜷缩着身体,愤慨又无赖,孤独而愁苦。我听见他的呐喊,他的呼号,他的哭泣。

这种声音,没有鹤唳的高尚,没有夜莺的婉转,没有烟火的喜悦,没有机械的铿锵……这种声音,不如春华的美丽,不如仲夏的热烈,不如秋实的深沉,不如冬雪的纯净……

张牙舞爪的花瓣,动感跳跃的画面,喷薄而出的生命,那极致的美彰显了他的个人魅力,诠释了他的艺术信念。梵高的向日葵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疯狂,而不是一种亮丽明快,充满希望和幻想的,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面,他看到的一切都是具有生命的。而这种生命是一种压制和反压制的关系。

过往,抚过篱笆,在记忆的荒野里疯长;流年,越过时间,在生命的长河里跋涉。透过蒙尘的窗,我听见了生命的声音。

漫漫人生路,沧桑几何?幸福几许?感悟人生,感恩生命,用岁月的`弦拨动生命的古琴,用光阴的音符点缀生命的乐谱。穿越时空的信仰,超越季节的守望,用风干的眼泪,纪念忧伤。

最后的画已模糊了,泪落在上面洇漫开来,如同我的感动,牵制着我的情感,在墨迹间蔓延。

12.有感于生命作文 篇十二

充满个性的作文教学―听于永正老师作文课有感

充满个性的作文教学―听于永正老师作文课有感正文:在这次培训会教师上我们亲耳聆听了国内知名专家精彩的课堂教学和讲座,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再次带来了春风。很早,或是连做梦都想听全国知名专家于永正老师的课,这次真得让我近距离感受了于老师高超的作文教学技巧、精湛的作文教学艺术,那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很多很多的启示.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乐于表达 杨再隋教授曾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贯穿其间的是一个爱字,即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儿童的爱。”是的,正因为于老师爱学生,所以他善于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上课他就鼓励学生想说话就直接站起来说,有问题就直接站起来提。在他的鼓励下,孩子们不再拘谨。他们一古脑儿提了许多问题,于老师都逐一认真解答。老师的亲切、随和一下子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正是这样贴近生活的言语交际活动,使孩子们想说,要说,敢说,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渐渐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 二、提供想像的情境,调动学生内在潜质 小学生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提供想像的`情境,让学生多一些来自内心想像的东西,写出真实的内心世界,符合孩子们习作的心理需要。于老师懂得孩子们的这种需要。他给孩子们播放一段对话让他们一边听,一边想像对话所处的场景,充满个性的想像带来的是充满个性的表达。当老师要求孩子们把想到的写下来时,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笔走如飞,急于一吐为快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三、重视生活的体验,鼓励学生角色参与 要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源泉,反映生活本色,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 正当孩子们在写作中找到了成功的喜悦时,于老师又别出心裁的和学生进行了一番对话,再让孩子们去想象人物的语言,于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别具匠心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外部世界,反映生活的本色,从中寻找说话、作文的灵感,写出原汁原味的生活。    四、实施鼓励性评价,保持学生积极心态 纵观整堂作文课,没有一个学生不是积极参与的。于老师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以激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了经典的评价。对学生说:“不错!”“真好!”“好的!”“好啊!”“写得真快!”“又快又好!”“这个给M分!”孩子们在这样一位老师面前,启动了心智,敞开了心扉,他们畅所欲言,欲罢不能。教师是演员,在于老身上我真的看见了,课间他为全体学生及所有参会的教师唱的那段京剧使我至今忘记不了。让我大开眼界,羡[1] [2] 下一页

 

13.有感于“良币被逐” 篇十三

这个以全市前50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的孩子,曾是父母的骄傲与希望。在父亲眼里,他是个懂事的孩子,从小乖巧听話,学习也好,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得的奖状贴了家里整整一面墙。在同学眼里,他孝顺,人缘好,许多同学都喜欢和他聊天谈心……

人们从李金川留下的长达七八页纸的遗书中,发现了他服毒自杀的谜底。而遗书内容的披露,却在瞬间激起了社会千层浪。遗书中,充满李金川对其曾经的班主任、现在就读的学校及社会的控诉:“我带着憧憬来到这所梦寐以求的高中,迎接我的是残酷的现实。×××,虚伪、势利,外强中干。为什么我的高中第一个班主任会是你,你让我对这所学校产生了阴影。有人看见你在年级长办公室看黄色录像,你就恁憋得慌,在家看不中?还有没有点人民教师的样子?……还有×××,你更不是东西,谁知道一个高中副校长是怎么开上北京现代的?看看这所学校成什么样子了,它似乎只有两种功能:一是当地政府的形象工程;二是当地强势阶层家庭子女的御用学校。”

“为什么社会越发达人们却越不纯真?跟虚伪同在一个社会真是没意思”,正因为对其所在学校不良现象深恶痛绝、对社会腐败陋习深深厌恶,李金川留下“死要有勇气,但活着更难!我要用自己的死,来唤起人们对教育及师德的反思”的遗言,走向一条极端的道路。

或许李金川所说未必一一属实,但此类社会问题的存在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诸如此类许多人习以为常的不良现象,更多人选择了忍耐与承受,以社会普适的价值标准来看,“好死不如赖活着”、“活着就有希望”,而李金川却选择了以死抗争。借用经济学中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师德痼疾、教育沉疴、社会陋习、世风不古,这些无疑都算是劣币,而以死抗争的李金川,则该是一枚富有正义感的良币。在一定时间内,这枚被逐出的良币,会在社会舆论的助推下“咣当”作响,敲击并震撼着人们的灵魂,可是无论切近来看,还是长远来看,这枚良币的逐出,都令人无限悲恸——

并不仅仅因为一个19岁生命的消逝给一个家庭带来的无限悲痛。笔者相信,任何一个人面对这样的噩耗都会心碎,甚至发狂。对于活着的亲朋来说,一个花季生命的离开无疑是永远的伤痛,所有的关爱与希冀瞬间失去了依附的载体,变得没有意义。与此同时,也不排除一些激进的亲朋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来为死者“讨回公道”,在扰乱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社会安全的同时,把自己送进无尽的深渊。倘若果真如此,真是情何以堪?!

更因为李金川以死抗争的结果并不一定能够实现他的抗争愿望。李金川的死,除了给他所在学校的某些相关责任人带来一定麻烦外,根本消除不了校园不正之风,也改变不了社会不良之风。虽然,李金川服毒自杀这件事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众的眼球,使人们再次关注师德校风和社会风气,但笔者可以武断地说,这种关注只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一段时间过去后,它就会像当年“马加爵事件”一样,悄无声息地归于尘土。从这个角度看,虽然都是一样的热血,但与那些“死得伟大”、“重如泰山”的民族英烈相比,李金川之死的社会价值是微乎其微、轻如鸿毛的。

14.读《生命的林子》有感的作文 篇十四

阅读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会因文中的主人公而喜,也会为文中的人物打抱不平,可读了《生命的林子》一文,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

文中介绍一位名叫玄奘的高僧在法门寺修行,他想静下心神,潜心修身,但因法门寺事太多,苦苦习经多年还没有出名,有人劝他到小寺去阅经读卷,更容易出人头地。

我怀着兴奋的心情继续往下读,没想到事情发生了一点转变。“到一个小寺容易马上出名”,玄奘琢磨了很久,觉得有道理,便向方丈辞行。我想了想是有点道理,可方丈会同意吗?方丈得知后,领玄奘去了一个山头,那里的树林稀少,方丈指着那棵最大的`树说:“它是这里最大的,可它能做什么呢?”玄奘见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便说:“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方丈又领玄奘到一片松林,那里的树棵棵高大,争着向上生长,方丈说:“这些树为了承接天上的阳光努力生长,才能成为栋梁呀!”玄奘立刻明白了,决定不离开法门寺。

我读到这儿,也明白了,平时我成绩考得中等时,妈妈批评我,我还自满地说:“我在那些差生中还鹤立鸡群呢!”我总是这样想:我不是还压倒一批学生吗?还自我安慰地生活在自我满足当中。想到这里,我不就是那山头上的最大的那棵树吗?只能成为煮粥的薪柴呀!我不能成为薪柴、困柴,因此我必须要和树林里的树去争取天上的阳光,努力使自己的枝叶伸进云层,伸进天空,去承接最灿烂的阳光。

15.读《生命生命》有感作文400字 篇十五

读了《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后,我对生命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生命是顽强的,是脆弱的,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

我悟出了:生命是自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权利;生命的道路是自己铺的,可以选择“珍惜”的道路,也可以选择“糟蹋”的道路;生命的时光是自己选择的,可以“浪费”,也可以“珍惜”・・・・・・

我要珍惜生命,决不能让它白白流失,否则你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反之,你则活得光彩有力。于是我下定决心,决不让自己的宝贵生命浪费,让自己更加光彩有力,首先要从珍惜时间做起,有一句话说得好:“珍惜时间就等于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也想到了自己,以前我吃饭总是挑三拣四,妈妈很为我着急,现在我改掉了这个坏毛病,还经常出去锻炼身体,现在我的身体越来越健康了。

虽然生命有限,但是,生命的价值是无限的,我要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从现在做起!

4月3日第4篇

16.有感于学生的读 篇十六

可以说,“读”是学习的法宝和捷径。在读巾可以感知,在读中可以感悟,在读中可以理解,在读中可以生疑,在读中还可以解疑,有感情地读,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对于多读和少读,我有过深刻的体会和教训。就拿我上的《草原》和《可爱的草塘》两课的例子来说吧!

《草原》和《可爱的草塘》均为人教版第九册课文,且都是极美的写景文章,可对于我们这儿的人来说,无论是内蒙古那一碧千里的草原,还是昔日“北大荒”那可爱的草塘,都太陌生了。我们的学生只知道潺潺的河,连绵的山以及和山口差不多大的天,怎么能感受到文中所描绘的境界?初上《草原》这课,我也很束手无措。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看看草原美在哪儿?学生看看课文——白纸黑字,再瞅瞅插图——不过如此。我让他们齐读第一段(这段写了草原的景美,可谓文章的精华),他们像面对八股文一样,表情冷漠,听课老师心急如焚,我就不言而喻了。为了补上这课,课后我用两节自习时间让学生欣赏九寨沟的光碟(因为没找到草原的光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学生们被那美景吸引,喷喷发出感叹声。接着,我又用一节课,耐心地教他们试着有感情地一遍遍读,尤其是第一段,每朗读一遍,都能增加一份热情。最后学生竟情不自禁地感叹:草原真的太美了!我真想长大去那儿生活!

经过这次失败,我更加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记得上《可爱的草塘》时,我们就通过一遍遍饱含感情的读,大至草塘的描写,小至人物的对话,我和学生在读中体会草塘的景色美丽,学生跟着我一起品尝草塘的物产丰富。整堂课书声不断,虽然学生读的不够标准,但也步入了那种境界。师生合作得很愉快。我同时真切地体会到:不是我的学生基础太差,而是我教不得法——读的太少,我为我有这群可爱的“小精灵”高兴。

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在培养学生如何读的问题上,我初步总结拙见如下:

一、把握好读的要求

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尤其要把朗读和默读作为经常的基本训练。大体来说:

首先,读的目的要明确,读的时间要有保证。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读不是遵命,完成任务,而是自己的需要。也不要用繁琐的问答、机械的练习,无必要的表演和无目的的扩展代替读书。

其次,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重视读,不是满节课的反复读,集体读,个人读,读的很无聊。而是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享受着读,快乐地读,增强阅读动力。

再次,尊重读的个性,加强读的指导。指导要因材施教,加强示范(听录音带或老师范读),并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并进行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二、注意朗读指导方法

首先,根据课文特点,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和内容。我们现在用的5、6年级教材每课课后一题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年级属于新实验教材。它们都对朗读联系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课朗读都有着特定的任务。例如,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要求“我要多读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我们可以根据它来指导朗读。5、6年级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训练重难点来指导训练朗读。

其次,避免纯技巧性的形式化朗读指导,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朗读技巧主要靠感受,而不是分析。运用朗读技巧要自然,掌握好分寸。

第三,按正常朗读的形式背诵。不但背下语言,而且背下“思想感情”。有的学生让读,读得不错,一旦让背,一点儿感情没有。

第四,根据情况处理好大声读、小声读和默读的关系。

最后,朗读指导要注意正音训练,不能有错不究,但也不宜有错即究(以防打扰学生思路)。

请张开我们的嘴,带着学生张开嘴;请捧出我们的心,教会学生们会用心。让我们一起更加重视起学生的读,并用心读。真的,读的好处说不完!不信,快试试吧!

上一篇:职业经理中高层培训商学院下一篇:非主流伤感的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