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源热泵技术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共9篇)(共9篇)
1.关于地源热泵技术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
误区一:把“研究理由”当作“研究问题”
开题报告的首要任务是要清晰地阐明研究问题,其道理无须多讲,因为任何研究都是对问题的研究,而不是对知识的宣讲。因此,在开题报告的答辩会上,老师经常追问的是“你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此时,多数研究生会流露出一脸迷茫、困惑的神色。一方面,研究生深知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心里又犯嘀咕:开题报告写了那么多内容,尤其是有专门的“问题提出” 或“问题缘起”,难道老师还没有看出研究问题来?其实,这里的奥秘在于有的研究生只是在“问题提出”或“问题缘起”中阐述了研究的必要性,错把“研究理由”当成了“研究问题”。更何况,“问题提出”或“问题缘起”本来是要阐明研究问题的,而大谈特谈研究的理由则不仅有违“问题提出”或“问题缘起”的初衷,而且使下面的阐述(比如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而要想走出把“研究理由”当作“研究问题”这一误区,首要的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研究问题。通俗地讲,“研究问题”就是困惑或矛盾,是在理论或实践中存在但还没有探究或解释清楚的疑问,它主要有三种表现:①现有的研究根本没有意识到或发现的新问题。②已有的研究还没有运用或运用得不够成熟的视角和方法。③研究者直觉地预感到可能成立的新观点(相当于研究假设)。
在选题之初,研究生通常是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而大致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或领域。此时,研究问题只是一种宽泛、朦胧与模糊的意识,而这种宽泛、朦胧与模糊的意识还需要借助相关文献的研读才能够逐渐清晰、明确与具体。因为相关文献的研读会告诉研究者在某一研究领域,学 者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只有清楚了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或缺陷,研究问题才能初定下来。而开题报告就是在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选题的必要性和创新性进行的学理分析,即对初定的研究问题的再认识、再分析和再论证。
误区二:把“主题编织”当作“文献综述”
开题报告之所以撰写文献综述,并不是为陈述某一主题的相关内容,而是通过呈现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澄清拟要研究的问题,或者说,是依托已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来衬托出自己研究的意义。因此,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理应围绕着拟要研究的问题,阐述别人在该问题上已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进而通过揭示这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指明努力的方向。倘若研究问题相同,则应着重阐述已有研究是通过什么方法、选取什么样的材料进行的,并侧重指出自己的研究试图运用其他研究方法或材料的理由。但无论是揭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有待解决的问题,还是阐明自己试图运用的其他研究方法或材料,其目的都是要通过相关研究成果的叙述来映衬出自己的研究的价值。
而要想走出文献综述“主题编织”的误区则需要转换路径,把“主题编织”转化为“问题先导”。“问题先导”即以拟研究的问题为中心,充分、全面地展示、陈述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都说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追问和解答,或者陈述对已解决问题所采用的不同的研究方法或材料。它与“主题编织”的根本区别在于组织、阐述已有研究成果的主线、目的与思路的差异。“问题先导”以拟要研究的问题为主线,“主题编织”则以拟要研究的主题为主线;前者以澄清、凸显拟要研究问题的价值为要务,后者则以告诉别人就某一主题都研究了什么为旨归;前者是用已有研究成果来衬托出拟要研究问题的价值,而后者则只是勾勒了已有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误区三:把“研究方法的列举”当成“研究方法的运用”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对研究问题的基本观点是开题报告的基本要素。换句话说,开题报告至少要告诉读者“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以及预期结论是什么”等内容。如果说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是旨在阐明研究问题的话,那么研究方法则是阐释如何解决拟要研究的问题的。而阐释如何解决拟要研究的问题并不是列举各种研究方法,而是展示研究方法的运用。但是,多数开题报告对于研究方法的阐述存在着简单列举的弊端,错把“研究方法的列举”当成了“研究方法的运用”。
而要想走出“研究方法列举”的误区,最佳路径是研究问题准备如何解决就如何加以叙述和呈现。比如,调查法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拟如何解决,就如实地描述和展示出来。因为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的区分是人为的,某一问题的解决总是蕴涵着解决该问题的某种方法,而某种方法也总是解决某种问题的方法。只有当人们就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时,才会产生解决了什么问题与如何解决该问题的区别,才有了“问题”与“方法”的区分。而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就是用来陈述研究问题如何解决的,它与拟要研究的问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关于地源热泵技术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
地源热泵的研究虽然从1912年就已开始,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第一次能源危机,它才开始受到重视。自此,世界各国的科学工作者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工作涉及地源热泵的系列构件、地下热交换器型式、土壤特性和系统运行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等方面。由于其高效的节能效益和优良的工作性能,在日本、北美及中、北欧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中、北欧国家,地源热泵主要用于室内地板辐射供暖和提供生活热水,尤其是瑞士,在家用供热装置中,地源热泵所占的比例很大。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少数单位先后开展这项工作。但是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地源热泵自身所具有的节能和环保的优势,这项技术受到了国人越来越多的重视,该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活跃,近几年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地源热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
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资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空调技术。热泵的理论基础源于卡诺循环,与制冷机相同,是按照逆循环工作的。由于全年地温波动小,冬暖夏凉,因此地热可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暖的热源和夏季空调的冷源,即冬季从土壤中采集热量,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从土壤中采集冷量,把室内多余热量取出释放到地能中去。地源热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地下水热泵:为开放系统。该系统占地面积小,非常经济。它要求保证机组正常运行的稳定水源,温度范围在7~21℃,需要打井,为保持地下水位需要注意回灌,从而不破坏水资源。
2)河湖水源热泵:为开式或闭式系统。该系统投资小,水系统能耗低,可靠性高,且运行费用低,但盘管容易被破坏,机组效率不稳。
3)土壤热泵:为闭式系统。垂直埋管系统占地面积小,水系统耗电少,但钻井费用高;水平埋管安装费用低,但占地面积大,水系统耗电大。
(2)地源热泵优于传统空调的特性
在技术方面:1)传统的空调系统不论是水冷还是风冷,由于它的换热器必须置于暴露的空气中,因此会对建筑造型造成不好的影响,破坏建筑的外观;而地源热泵把换热器埋于地下,且远离主建筑物,故不会对其造型产生影响。2)风冷换热器与水冷换热器的换热环境均为大气,故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会明显降低换热效率;而地源热泵换热器是和大地换热,换热对象是1m以下的地层,其初始温度大约等于年平均温度,基本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温度特性使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运行效率要高40%~60%。3)普通空调对环境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它不仅对臭氧层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产生令人难以忍受的噪音,还由于夏季将废热排入大气,冬季吸收大气中的热量而使大气、住宅周围的环境更加恶劣;而地源热泵可以利用大地的蓄热能力,把夏季多余的排入大地的热能在冬季取用,把冬季多余的冷能在夏季取用,以达到冬夏两季室内的供暖与供冷。同时该装置的运行几乎没有排放物和废弃物,所以不仅对大气没有影响,还能使大地不至于过冷和过热。
在经济方面:1)影响地源热泵使用经济性的因素很多,如国家能源政策、环保政策、电与燃料价格、建筑环境、使用者和气候条件等。根据我国目前的现状,由于这些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的运行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难以获得准确的结论,但是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在一份有关空调未来的报告中得出结论:设计安装良好的地源热泵,可以节约30%~40%甚至更高的供热制冷空调的综合运行费用。2)由于技术方面的优势,可以节省运行费用40%~60%。3)地源热泵系统还可以集采暖、空调制冷和提供生活热水于一身。一套热泵系统可以替换原有的供热锅炉、制冷空调和生活热水加热的三套装置或系统,从而也增加了经济性。由此可得出结论:地源热泵系统虽然由于室外部分比较复杂,初次投资高于普通空调系统,但普通空调的运行费用远高于地源热泵系统,—般3-7年时间就可以将增加的初次投资回收。
普通空调寿命一般在15年左右,而地源热泵的地下换热器由于采用高强度惰件材料,埋地寿命至少50年。因此,从使用寿命和运行费用来考虑,地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性是高于普通空调系统的。
中国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有几个省市,是中国经济高速发达的地区,面积为180000km2,人口为5.5亿,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8%,是一个人口最密集,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按照我国建筑气候划分,该地区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即夏季气候炎热,最热月平均温度为25~30℃且以28~30℃居多,多数地方高于35℃的酷热天气长达半个月至一个月,比世界上同纬度其他地区高出2℃左右,是地球上这个纬度范围内除沙漠干旱地区以外最炎热的地区,而且相对湿度经常高达80%左右;冬季潮湿寒冷,最冷月平均温度为2~7℃,大多数在2~5℃之间,是地球上同纬度冬季最寒冷的地区。长江中下游沿岸及以北一带,日最低气温低于5℃的天数长达2个月甚至3个月的时间,且相对湿度仍然很高,达73%~83%。因此该地区供冷和供暖大致相当,冷暖负荷基本相同,故适合在该地区推广地源热泵技术,从而充分发挥地下蓄能的作用。
长江流域及其周围地区人口集中,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问题突出。而且本地区能源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能源供给形势严峻。因此从节约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和保护环境这些问题考虑,也应该推广热泵这项节能技术。
2. 国内外技术状况及国内存在的问题
1995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的世界地热大会上,一篇论文引起了世界地热界对地热热泵增长状况的广泛关注。随着降低建筑能耗压力的增加,以及减少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提高,安装地热热泵的趋势正逐渐兴起。应用地热热泵国家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其中一些国家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地热资源,但现在他们有了生气勃勃的地热热泵项目。另外,还有一些国家正在探索其应用潜力。从单一的家庭到大功率的系统安装,各种型号的地热热泵量都在增长。
美国装机容量最大的热泵是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的一个宾馆。通过热泵为600个宾馆的房间、100个公寓和89000 m2的办公区(整个宾馆161650 m2)提供冷热空调服务。热泵利用出水量177 L/s、出水温度14℃的4口水井,提供15.8 MW的冷负荷和19.6 MW的热负荷。消耗的能量是没有热泵系统的附近相似建筑的53%。
欧洲超过20年对热泵的研究开发为该项技术的可持续性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概念,解决了噪音问题,制定了安装标准。
在德国,地热热泵已经走过了研究、开发和发展阶段,当前的重点是选型和质量安全性。像技术准则VDI4640、合同规范以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正开始被强制执行来保护工业和消费者,避免质量不合格的地热热泵系统无法长期运行等。
地热热泵系统在瑞士已经以每年15%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有超过25000台热泵系统在运行。仅仅在2002年,就施工钻孔600000m,并安装了井下换热器系统。
地源热泵已经被公认在英国几个相关政策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供热保障程序、可再生能源以及能源效率目标。
土层的热传导系数和扩散系数是地源热泵设计计算的一项重要参数,Kavanaugh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土层的导热系数或导温系数发生10%的误差,则设计的地下埋管长度偏差为4.5~5.8%,并将导致钻孔总长度的变化。目前国际上确定上述参数的方法有2种,IGSHPA (国际地源热泵学会)确定的方法是根据钻探取出的岩土样本查表确定的方法。Austin等人建立了一套用于现场测试土壤热物性的装置,并采用数值方法得到土壤的热传导系数。
国外对地源热泵系统应用中土层的热传导系数和扩散系数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George R.Watzlaf and Terry E.Ackman[3](2005)研究了矿井地源热的利用。
R.K.Ramstad,B.0.Hilmo,B.Brattli and H.Skarphagen[4](2007)讨论了在水晶类岩石地层中,获得稳定可靠地源热的方法。
Auli Niemi,Terhi Kling,Markku Kangas and Matti Ettala[5](2004)等研究了非饱和地层的地源热传导问题。
K.Anandakumar,R.Venkatesan and Thara V.Prabha[6](2004)等研究了印度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土的热物理性能,包括土的热扩散率、土的热传导系数等。
V.-R.Tarnawski and W.H.Leong[7](2004)研究了含水量很低的土的热传导性,这种土的含水量接近土的缩限。
T.S.Yun and J.C.Santamarina[8](2007)研究了粒状干土的传热特性,从松散的到密实状态都有研究。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几乎空白。根据《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附录B中所列土的导热系数、扩散率等是引自国外的一本手册上的[9],附录B见下图。
附录B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B.0.1为了便于工程计算,几种典型土壤、岩石及回填料的热物性可参考表3确定。表3引自《2003ASHRAE HANDBOOK HVAC Applications》中Geothermal Energy一章。
这个表中数据我国作为规范给出,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国内目前对我国典型土层的热物性研究还没完全开展,没有符合我国情况的基本数据。用国外的数据只是权宜之计。这里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土的定名不符合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我国规范中没有致密黏土、轻质黏土等,只有黏土、粉质黏土等。
二是土的含水量不符合我国地层情况。在黏性土中,土的天然含水量大多都在15%以上,而附录B中给出的只有5%、15%两种情况,与我国情况不符。
鉴于地源热泵在我国的应用刚刚起步,并有大力发展趋势,提出符合我国规范定名的土层的热传导系数和扩散系数,是非常必要并且是迫切的。
3. 土源导热性能及探测技术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
在建设部出台的《建设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25%以上。在《建设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实施意见》中也指出,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太阳能、浅层地能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为25%以上,到2020年,太阳能、浅层地能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为50%以上。而有国内专家指出,通过热泵技术如能解决1/4城镇建筑的供暖,将大大缓解目前供暖与能源消耗、供暖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电力负荷冬季与夏季的矛盾,实现高效的电驱动供暖。因此,大规模使用低品位可再生能源为建筑提供供暖空调用能,是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的举措。
我国地源热泵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近5年,该项技术成了国内建筑节能及暖通空调界热门的研究课题,并开始大量应用于工程实践。自1996年至今,在北京、山东、河南、辽宁、河北、江苏、浙江、湖北、上海、西藏等地建成了地源热泵工程,全国地源热泵系统的应用估计超过2 000万m2,地源热泵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
据统计,2005年中国商用中央空调市场规模约为195亿元,其中2005年地源热泵中央空调市场规模为6亿元,仅占国内整个商用中央空调市场的3%。其中水源热泵系统(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和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总容量为3.6亿元,约占整个地源热泵系统60%。预计到2010年,水源热泵中央空调市场规模将达到25亿元,占整个商用中央空调市场的11%。发展势头非常强大。
2006年9月29日,在沈阳市推进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和应用现场会上,国家建设部资源节约办公室副主任梁俊强宣布沈阳市被确定为全国地源热泵技术推广试点城市。国家对这一绿色可循环利用能源的开发利用,提到了应用推广的高度。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几乎空白。根据《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附录B中所列土的导热系数、扩散率等是引自国外的一本手册上的。这个附表中数据我国作为规范给出,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国内目前对我国典型土层的热物性研究还没完全开展,没有符合我国情况的基本数据。用国外的数据只是权宜之计。这里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土的定名不符合我国《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我国规范中没有致密黏土、轻质黏土等,只有黏土、粉质黏土等。二是土的含水量不符合我国地层情况。在黏性土中,土的天然含水量大多都在15%以上,而附录B中给出的只有5%、15%两种情况,与我国情况不符。
鉴于地源热泵在我国的应用刚刚起步,并有大力发展趋势,提出符合我国规范定名的土层的热传导系数和扩散系数,是非常必要并且是迫切的。
4. 深入研究的可行性及内容
据统计,我国建筑用能已超过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4,并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进一步增长。而我国建筑物的能耗中有60%左右消耗于采暖、空调与生活用水系统,占有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十一五”期间,我国要实现节能2.4亿t标准煤的节能目标,其中建筑节能工程实现节能1.1亿t标准煤,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将提供可观的贡献度。
充分利用浅层地能的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节能、环保型工程系统。地源热泵系统冬季向建筑物供热,夏季又可供冷,可广泛应用各类建筑中。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减少城市燃煤供热采暖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对采暖空调降温提出更多要求。地源热泵技术提供了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笔者认为,国内深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探头制作。测试探头制作简单,测试原理明确,容易批量生产。由于能测试深层土体,则能现场获得深层土的热物性参数,满足目前市场对深层地源热利用的要求。因为地源热利用深度通常在60m左右,有时更深;(2)探头埋设。)黏性土中的埋设,可采用2Y-10B型深层静力触探机,在黏土地层中惯入深度可达60m以上,将高强测试探头埋入深层土体中。要解决好探头与静力触探杆的连接问题。首节探头长3m,将首节压入土体后,接上正常静力触探探杆,直至将探头压到设计标高。由于借助静力触探设备和自钻式旁压仪设备,不需要其他专用设备,就能将测试探头埋到设计标高,测试成本低,不需要增加钻孔费用;(3)由于目前土体的热物性参数测试还没有具体手段和标准,由于该法价廉物美,测试设备简单,测试数据准确,很容易推广。这样,就能尽快地建立我国的土体热物性测试方法和标准,推动地源热在我国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市场研究调研部.2005年国内地源热泵市场调研[J]. 市场研究,2006,127(19) 10-14
[2] R.库尔蒂斯(英)、J.伦德(美)、B.桑内尔(德)等.当前世界热泵技术的发展(地热热泵--适合于任何地方的地热能源)[J].地热能,2006:25-32
[3] George R. Watzlaf and Terry E. Ackman. Underground Mine Water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using Geothermal Heat Pump Systems[J]. 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 Volume 25, Number 1 / 2006:1-14
[4] R. K. Ramstad, B. O. Hilmo, B. Brattli and H. Skarphagen. Ground source energy in crystalline bedrock-increased energy extraction us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in boreholes[J].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Volume 66, Number 4 / 2007: 493-503
[5] Auli Niemi, Terhi Kling, Markku Kangas and Matti Ettala. Heat Transport in Unsaturated Zone Thermal Energy Storage-Analysis with Two-Phase and Single-Phase Models[J].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 Volume 51, Number 1 / 2003: 67-88
[6] K. Anandakumar, R. Venkatesan and Thara V. Prabha. Soil thermal properties at Kalpakkam in coastal South India[J]. Journal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Volume 110, Number 3 / 2001:239-245
[7] V.-R. Tarnawski and W. H. Leong.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oils at Very Low Moisture Content and Moderate Temperatures[J].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 Volume 41, Number 2 / 2000: 137-147
[8] T. S. Yun and J. C. Santamarina. Fundamental study of thermal conduction in dry soils[J]. Granular Matter, 16 October 200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 [s],北京,2005
3.关于地源热泵技术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
1.课题名称: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发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3.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结构的作用效应 常见的作用效应有: 1.内力。
轴向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压力;剪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弯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矩;扭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剪力构成的力偶矩。2.应力。如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等。
3.位移。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某点位变(线位移)或某线段方向的改变(角位移)。4.挠度。构件轴线或中面上某点在弯短作用平面内垂直于轴线或中面的线位移。
5.变形。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6.应变:如线应变、剪应变和主应变等。
极限状态 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可分为两类: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极限状态:
(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4)结构或结构构件丧失稳定(如压屈等)。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包括裂缝);(3)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状态。结构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结构的可靠与经济之间选择一种合理的平衡,力求以最低的代价,使所建造的结构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满足预定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等功能要求。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采用过多种设计方法。以现代观点看,可划分为定值设计法和概率设计法两大类。
1.定值设计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如荷载、材料强度、几何参数、计算公式精度等)看作非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经验为主确定的安全系数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即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任何情况下结构的荷载效应s(内力、变形、裂缝宽度等)不应大于结构抗力r(强度、刚度、抗裂度等),即s≤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我国和国外主要都采用这种方法。
4.信息技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四
一、选题来源、背景、目的和意义
1.来源:
为适应社会需要和拓宽毕业生就业途径, 1992 年10 月北京大学率先将“图书情报学系”更名为“信息管理系”, 之后多所高校纷纷改名。到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改名为“信息管理学院”后全国几乎没有图书情报学系这个名称了。
教育部 年7 月6 日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专业代号为110102) 。
专业的变化在有许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人, 他们只看到专业改名, 却不关注专业实质调整。听到信息就认为是高科技、IT、高产值; 听到图书情报,就认为是低级、落后、没有前途
2.背景: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为此,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大批学有所成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人术而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已经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在进行了多次社会调查之后制订了信管专业培养方案,并逐年进行修改和完善。但在教学方案实施以及就业过程中逐步发现,在培养方向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就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3.目的:
(1) 完善课程设置
(2) 建立更好的学科体系。
(3) 建立符合实际的、新型的专业培养目标
(4) 正确定位本专业。
(5) 扩大就业面。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来源。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各高校的开设状况。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
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6.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就业前景。
7. 各高校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科建设探讨。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清晰
2.人才培养方式单一
3.课程体系亟待更新
4.师资力量薄弱
5.招生不景气
(三).要改进的地方
1.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2.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3.更新课程体系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选题主要工作内容
第一章 对该专业清晰的定位
1.1 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1.2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第二章 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建设。
2.1 人才培养方式多元化
(1)培养信息和信息系统的管理人才
(2)培养信息化管理的.高层人才
(3)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IT专门知识的管理人才
(4)培养优秀的系统规划和系统分析咨询师
2.2 更新课程体系
( 1 ) 从每门骨干专业课向前找必须的先修课;
( 2 ) 整合进没有考虑到的学科标志性课程;
( 3 ) 添加一些公共基础课程;
( 4 ) 添加一些专业领域的必需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
( 5 ) 增添一些能够提高应用层次和向周边专业辐射的课程;
( 6 ) 增加一些能够扩充知识面、提高社会应对能力以及学生兴趣的课程。
2.3 整合内外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2.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
第三章 研究扩大就业面。
3.1 疏通就业渠道
(1) 软件开发人员——帮助企业和组织开发管理应用软件;
(2) 网络或系统管理员——企业或组织高效运行的保障;
(3) 企业信息管理员——在企业中从事信息收集、管理工作。
3.2加强就业指导
3.3提高学生素质
四、选题的研究思路
1.研究的技术路线:
首先,了解本论题的研究状况,形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其次,进一步搜集阅读资料并研读文本,与指导教师交流探讨,对论题观点进行实验验证,并做好相关记录,形成论题提纲;
第三,深入研究,写成初稿;
最后,反复修改,完成定稿。
2 .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
3.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完善学科体系,培养目标的更新,夸大就业。
五、进度安排
1 开题阶段
2 论文撰写准备工作
3 论文撰写阶段
4 论文修改定稿阶段
5 答辩阶段
6 善后
参考文献:
[1] 闫娜 大数据视角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
[2] 赖文俊 欧阳庆 张建桃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研究现状分析①(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2)
[3] 李后卿.中国高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中南大学 长沙 410013)
[4] 张建明,杨格兰,谭新良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与探 (湖南城市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益阳 413049)
5.关于地源热泵技术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五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题目名称:多晶硅生产工艺及节能的探讨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指导教师:?
填写时间:2014.01.12
一、选题的依据:
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目前多晶硅生产面临着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质量,扩大产量四大难题。目前我国太阳能硅材料行业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必须提高技术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关键词:多晶硅化工节能生产技术目前多晶硅生产面临着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质量,扩大产量四大难题。目前我国太阳能硅材料行业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必须提高技术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包括晶体硅原料生产、硅棒与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光伏产品生产和光伏发电系统等环节。其中硅原料是最重要的生产环节,在业界曾有“拥硅者为王” 的说法。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光伏电池90%以上以是单晶硅或多晶硅为原材料生产的。目前摆在多晶硅生产中有四个主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质量、扩大产量。我国太阳能硅材料行业目前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因此必须提高技术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
一、技术尚有欠缺我国太阳能硅料主要依赖进口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高纯度硅料不仅要求硅的纯度高达7~ 9.9,而且其中的硼、磷等杂质限制在几十个ppt(万亿分之一),它是光伏企业生产太阳能电池所需的核心原料。因此,高纯度硅料的合成、精制、提纯、生产也就成为光伏产业集群中最上游的产业。目前,尽管中国的硅原料矿藏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25%,但是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如尚德、天威英利等)所需原材料绝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这是因为用于太阳能电池生产的硅料主要是通过不同的提炼方式从硅原料中提炼而成的单晶硅和多晶硅。在中国,现有的高纯度硅原料生产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产量和能耗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如此一来,这不仅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更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向上游环节发展难以逾越的“瓶颈”,使我们国家用很低的价格卖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粗原料的同时,用极高的价格购回高纯硅料。据了解,虽然我国硅料工业起步较早(20 世纪50 年代),但由于生产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消耗大、成本高,绝大部分企业因亏损而相继停产或转产。到2004 年我国只剩下峨眉半导体材料厂和洛阳单晶硅有限公司两家生产企业,其生产能力仅为100 吨/年,且能满足太阳能电池生产需要的硅料实际产量只有80 吨。专家预计,2010 年我国用于太阳能电池生产的硅料需求量将达到4365 吨,2015 年为1.62 万吨。若不以自主知识产权改变国内多晶硅的生产现状,我国硅料工业受制于国际市场的状况将无法改变,这将危及我国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精馏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现代化工过程对节能工作非常重视,国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节能技术的开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措施、新方法不断问世。我国的多晶硅生产,在采用化工上已经成熟的先进技术后,将不再是“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而是“绿色的阳光事业”。
二、研究内容
多晶硅生产工艺流程,多晶硅最主要的工艺包括,三氯氢硅合成、四氯化硅的热氢化(有的采用氯氢化),精馏,还原,尾气回收,还有一些小的主项,制氢、氯化氢合成、废气废液的处理、硅棒的整理等等。
主要反应包括:Si+HCl---SiHCl3+H2(三氯氢硅合 成);SiCl4+H2---SiHCl3+HCl(热氢化);SiHCl3+H2---SiCl4+HCl+Si(还原)多晶硅是由硅纯度较低的冶金级硅提炼而来,由于各多晶硅生产工厂所用主辅原料不尽相同,因此生产工艺技术不同;进而对应的多晶硅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产品质量指标、用途、产品检测方法、过程安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各有技术特点和技术秘密,总的来说,目前国际上多晶硅生产主要的传统工艺有:改良西门子法、硅烷法和流化床法。改良西门子法是目前主流的生产方法,采用此方法生产的多晶硅约占多晶硅全球总产量的85%。但这种提炼技术的核心工艺仅仅掌握在美、德、日等7家主要硅料厂商手中。这些公司的产品占全球多晶硅总产量的90%,它们形成的企业联盟实行技术封锁,严禁技术转让。短期内产业化技术垄断封锁的局面不会改变。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全面正确的多晶硅生产工艺及节能,再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其中一些案例的分析与反思试图寻找一种正确多晶硅生产工艺及节能。
四、进程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选题:2009年11月底以前。
2、开题:2009年12月1日—12月31日,拟定论文写作提纲即开题报告。
3、第一稿:2010年1月1日—2010月2月15日,撰写论文初稿。
4、第二稿:2010年2月16日—3月15日,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第二稿。
5、第三稿:2010年3月16日—4月30日,再次修改论文,完成第三稿。
6、定稿:2010年5月1日—5月20日,完成论文定稿,并申请论文答辩。
7、答辩:按学院统一安排,撰写论文答辩提纲,准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1]张念超.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浅析 [J].学术探讨,2008(8).[2]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李进,祖银芳.国内多晶硅生产现状与发展[J].科 技创新导报,2008(3):200-201.[4]冯瑞华,马廷灿,姜山,等.太阳能级多晶硅制备技术 与工艺[J].新材料产业,2007(5):59-62.[5]苏维.多晶硅生产的节能减排措施[J].有色金属加 工,2008,37(2):57-59.[6]梁骏吾.兴建年产一千吨电子级多晶硅工厂的思考 [J].中国工程科学,2000,2(6):33-35.[7]梁骏吾.电子级多晶硅的生产工艺[J].中国工程科学, 2000,2(12):34-39.[8]苗军舰,陈少纯,丘克强.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热力学[J].无机化学学报,2007,23(5):795-801
6.关于地源热泵技术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六
中文:基于android微博整合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英文:based on the android client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weibo integration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微博(英文名为micro-blog),即微型博客,是随着web 2.0而兴起的一类开放的互联网社交服务,它允许用户以简短文字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状态,每条信息的长度都在140字以内,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出版,每个用户既是微内容的创造者也是微内容的传播者和分享者。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具有如下特点:
1) 准入门槛低。
传统博客强调版本的布置与语言的组织,因此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性,也就是说,在blog上写文章的门槛还是很高的;哪怕是一个没有受过严格中文训练的人,只要会发短信,他就能使用微博。闲得无事,更新一下签名,就被记录了。
2) 即时通讯的原创性。
对于每篇微博140个字符的信息量特别适合手机上网用户使用,无论你是在咖啡厅还是在地铁站,都很容易通过手机完成自己的微博。因此,微博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很多微博网站,即便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一些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就能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发表,其真实性以及快捷性给人带来的现场感,甚至超过所有媒体。
3) 更强的互动性。
与博客上面对面的表演不同,微型博客上是背对脸的 follow(跟随),就好比你在电脑前打游戏,路过的人从你背后看着你怎么玩,而你并不需要主动和背后的人交流。既可以一点对多点,也可以点对点。在web浏览器中实现好友管理是非常方便的,如果你想在手机中进行管理的话同样是非常方便的,移动终端提供的便利性和多媒体化,使得微型博客用户体验的粘性越来越强。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型博客具有更好的及时性、开放性和随意性,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网页浏览和发布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即时通讯软件的客户端、桌面客户端、外部api接口等多种途径使用微博功能。对单条信息长度的限制是微博服务形式的核心特征,其信息短、直观、简洁的特点便于迅速阅读和传播。
腾讯微博是一个由腾讯公司推出,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twitter网站。用户目前可以通过网页、手机、qq客户端、qq空间以及电子邮箱等途径使用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是一个由新浪网推出,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twitter网站。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客户端、手机短信、彩信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新浪可以把微博理解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话博客”。用户可以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或发一张图片,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一起分享、讨论;还可以关注朋友,即时看到朋友们发布的信息。
目前在移动市场来说,腾讯微博手机客户端和新浪微博手机客户端为目前主流的两大微博客户端,拥有大量的用户,用户可以在这两个客户端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事情,并且新浪跟腾讯均向开发者提供了开放平台,开发者可以根据开放平台提供的sdk和api开发出不同的微博客户端。微博用户可能同时拥有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账号,想查看不同的微博只能到不同的微博客户端里去看,这就萌生了一个需求,整合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于一个客户端当中,使得用户可以同时获取两种微博平台的数据,并且可以同一个客户端分享自己的微博。这个选题意义在于为研究社交应用客户端的实现方式,微博sdk的使用方法和开放平台给广大开发者所提供的api接口的使用方法提供一个好的应用实例,并且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整合实现多微博帐号登录客户端实现分享身边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目标、内容(论文提纲)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
1、熟悉oauth2.0授权认证机制流程,实现第三方微博客户端的授权。
2、熟练使用开放平台提供的android sdk和api接口。
3、了解新浪微博开放平台和腾讯微博开放平台的异同点,实现两种微博平台的整合;
4、熟练使用slidingmenu、pulltorefresh等android开源控件。
5、熟练掌握android高级核心技术的应用。
6、了解用户体验要素,设计出有较好用户体验的界面效果。
7、研究移动平台的广告投放的形式,实现基于应用商店sdk嵌入广告。
毕业论文提纲: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 论
1.1 引 言
1.2 项目的背景及意义
1.3 开发平台与技术介绍
1.3.1 开发平台与运行环境
1.3.2 开发工具eclipse、sdk、adt介绍
1.3.3 开发语言与android系统组件介绍
1.4 论文的结构与工作安排
第二章 android客户端界面分析与设计
2.1 android手机界面的特点
2.2 android微博客户端需求分析
2.3 系统各个界面分析与设计
2.3.1 启动界面
2.3.2 登录界面
2.3.3 主界面
2.3.3.1 首页微博界面
2.3.3.2 消息界面
2.3.3.3 个人资料界面
3.3.3.4 更多界面
2.3.4 发布微博界面
2.3.5 显示微博详细内容界面
2.3.6 显示评论界面
2.3.7 显示收藏界面
2.3.8 帐号管理界面
2.3.9 其他界面
第三章 系统概要设计
3.1 系统设计目标
3.2 系统模块设计
3.2.1 系统模块划分
3.2.2 系统模块功能分析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4.1 授权模块
4.2 微博首页模块
4.3 微博详情模块
4.4 个人资料模块
4.5 发布微博模块
4.6 查看评论、收藏模块
4.7 “更多”模块
4.8 广告模块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授权模块测试用例
5.2 浏览微博测试用例
5.3 发布微博模块测试用例
5.4 浏览个人资料测试用例
5.5 浏览评论、收藏测试用例
5.6 广告显示测试用例
5.7 系统评价
第六章 展望与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拟解决关键问题:
1、简洁的ui设计效果,需要具有良好的交互体验。
2、oauth2.0授权认证,实现新浪微博授权和腾讯微博授权。
3、多帐号管理,区分新浪微博帐号和腾讯微博帐号。
4、整合开源控件到客户端中,呈现具体效果。
5、新浪微博sdk与腾讯微博sdk的使用,api接口的数据请求。
6、解析微博数据,将数据以固定展示效果呈现。
7、任务队列操作、多线程管理、异步更新ui等问题。
8、界面优化、代码优化、性能优化等问题。
9、软件实时检测更新版本问题。
10 、 广告平台sdk的使用,展示广告问题。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1、参考开放平台提供的文档支持和qa解答。
2、研究sdk提供的demo,熟悉api的调用方法。
3、参考市场上成熟的微博客户端,参考微博客户端的设计要素。
4、研读期刊、优秀论文和优秀文章,提供设计灵感。
5、通过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收集有用资料。
6、购买相关书籍、研究技术的实现方法。
技术路线:
1、使用java语言进行编程,开发平台使用eclipse。
2、基于android sdk,调用android api的技术实现。
3、利用轻量级数据库sqlite存储数据。
4、android http通信技术实现数据请求。
5、android复杂界面ui设计技术。
6、json数据格式和json数据解析技术。
四、研究工作基础
1、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自己按照任务书的内容制定工作计划。
2、微博客户端的需求分析和技术调研,收集有用的资料供自己参考。
3、研读相关技术的期刊、论文和优秀文章,参考其撰写论文的表述和格式。
4、经常与指导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撰写。
五、实施计划
起止时间工作项目备注
XX年12月08日-XX学年度第1学期第14周至
XX年1月17日-XX学年度第1学期第20周1、确定论文题目,完成任务书;
2、阅读参考相关文献;
3、学习相关开发技术;
4、完成开题报告。
XX年2月25日-XX学年度第2学期第1周至
XX年3月28日-XX学年度第2学期第7周1、完成开发准备;
2、完成系统需求分析;
3、完成各模块主要功能;
4、完成中期阶段考核表
XX年3月29日-XX学年度第2学期第7周至
XX年5月12日-XX学年度第2学期第12周1、完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完成系统整体测试。
3、完成系统说明书;
4、完成毕业论文撰写。
六、参考文献
[1]庞周. 基于android的微博客户端设计与实现[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10:66-67+130.
[2]黄佳星,王晶,沈奇威. 基于android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框架方案[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08:77-80.
[3]严武军. 基于android腾讯微博客户端系统设计与实现[j]. 电脑开发与应用,,11:50-51+56.
[4]舒后,刘娇洋. 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博客的设计与实现[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06:42-46.
[5]王明超. 基于android系统的新浪微博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33:7933-7935+7944.
[6]姚永明,吕建平. 基于android平台的用户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1:79-83.
[7]武玉坤. 基于android移动学习的平台的设计[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01:20-21+47.
[8]姜海岚. 基于android的多功能手机相册设计与实现[j]. 电脑知识与技术,,15:3614-3616.
[9]李刚.疯狂android讲义 [m].电子工业出版社..6
7.关于地源热泵技术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七
张瑶. 四、六级英语写作中的选词失误分析[D]. 大连海事大学 20xx
李春青.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Collocation Errors in Writing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D]. 电子科技大学 20xx
刘丽军. 错误与错误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常见错误探究[D]. 内蒙古大学 20xx
周正履. 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分析[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xx
赵德轩. 错误分析与高中英语教学[D]. 华东师范大学 20xx
陈莹.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僵化现象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xx
顾玉洁. 初中生英语写作错误分析和对策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xx
王海岩. 以英语写作为基础的中介语错误分析与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xx
周冠琼. 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xx
刘昕. 中国大学生英文写作中语篇迁移现象的对比分析[D]. 辽宁师范大学 20xx
张英. 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学 20xx
赵海艳. 母语的正迁移作用[D]. 山东大学 20xx
谭莉. 语言迁移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的影响[D]. 东北财经大学 20xx
马茹娟. 母语迁移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D]. 福建师范大学 20xx
熊金芳. 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xx
赵路. 中国学生英语习作中母语迁移现象探析[D]. 大连海事大学 20xx
王红,周秀霞.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句法方面的母语干扰[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xx(06)
方忠南. 汉英翻译中两类最常见错误及其产生原因[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xx(01)
李志雪,李绍山. 对国内英语写作研究现状的思考――对八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十年(1993-20xx)的统计分析[J]. 外语界. 20xx(06)
徐景亮. 思维模式对句法结构的影响(英文)[J].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xx(01)
蔡金亭. 汉语主题突出特征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影响[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04)
张德聪. 英语学习中母语转移引发的错误分析与对策[J]. 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4)
安旭红. 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式英语探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05)
张瑶. 四、六级英语写作中的选词失误分析[D]. 大连海事大学 20xx
赵爱香. 关于高中学生英语写作中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的错误分析[D]. 曲阜师范大学 20xx
王玲. 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D]. 重庆大学 20xx
曾保红. 初中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 20xx
陶啸云. 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D]. 安徽大学 20xx
施巍巍.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使用的错误分析[D]. 大连海事大学 20xx
李静娴.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中母语思维模式负迁移的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xx
商琳琳. 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D]. 兰州大学 20xx
郭晶. 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D]. 吉林大学 20xx
刘廷和. 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对策[D]. 外交学院 20xx
王玲. 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D]. 重庆大学 20xx
段娜. 汉语负迁移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D]. 曲阜师范大学 20xx
开题报告怎么写
1.什么是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 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容转换成相应的栏目,这样做,既便于开题报告按目填写,避免遗漏;又便于评审者一目了然,把握 要点。
2.撰写开题报告有什么意义?
撰写开题报告,作为多层次科研工作的第一个写作环节,非常重要,这是因为:
通过它,开题者可以把自己对课题的认识理解程度和准备工作情况加以整理、概括,以便使具体的研究目标、步骤、方法、措施、进度、条件等得到更明确的表达;
通过它,开题者可以为评审者提供一种较为确定的开题依据。“言而无文,其行不远”,以书面开题报告取代昔日广为运用的口头开题报告形式,无疑要切实可靠得多;
如果开题一旦被批准,课题得以正式确立,则还可以通过它,对立题后的研究工作发生直接的影响:或者作为课题研究工作展开时的一种暂时性指导;或者作为课题修正时的重要依据等。
总之,科研开题报告是选题阶段的主要文字表现,它实际上成了连接选题过程中备题、开题、审题及立题这四大环节的强有力的纽带。
在当今世界搞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如果不重视开题报告的写作,即使是有名望的研究者,也不免有科研课题告吹的命运。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实 例:美国科学基金会曾同时收到关于同一科研课题的两份开题报告,一份是获得过诺贝尔奖金的西博格写的;另一份是由名不见经传的一位青年研究者写的。经过专 家们的认真评议,结果批准了那位无名小卒的申请,把这一课题的研究经费拨给了他。所以,在美国,许多科学家每年几乎要用两个多月的时间从事课题建议书(即 开题报告)的起草工作。就我国情况看,关于科技工作者要写“科研开题报告”,大学研究生、本科生申请学位要写“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等规定,都已经处于实施 之中。今后,随着科研管理的加强,在开题报告写作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3.开题报告的各个栏目怎样填写?
3.1开题报告封面各栏目的填写方法
封页各栏目由开题者(学生)填写。
其中“年月日”栏目:在开题报告封面下方,应填写开题报告实际完成的日期。实际完成日期一般应学校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此项工作。逾期即被视为未按时完成开题报告工作。
3.2“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依据和意义”栏目的填写方法
综述(review)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使文献资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 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
就是对各家学说、观点进行评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填写本栏目实际上是要求开题者(学生)写一篇短小的、有关本课题国 内外研究动态的综合评述,以说明本课题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研究本课题有什么学术价值。
3.2.1 综述的主体格式
综述的主体一般有引言、正文、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
3.2.1.1引言部分
引言用于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定义,综述的范围、有关问题的现状、争论焦点等,使读者对综述内容有一个初步轮廓。这部分约200―300字。
3.2.1.2 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主要用于叙述各家学说、阐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其叙述方式灵活多样,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模式,常由作者根据综述的内 容,自行设计创造。一般可将正文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标上简短而醒目的小标题,部分的区分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国内研究动态和国外研究动态,有的按年代,有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观点,有的按发展阶段,然而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包括历史背景、现状评述和发展方向三方面的内容。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研究成果如何?他们的结论是什么?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又分三层内容:第一,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亮出作者的观点;第二,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引出论据(包括所引文章的题名、作者姓名及体现作者观点的资料原文)。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正文部分是综述的核心,篇幅长约1000DD1500字。
3.2.1.3 总结部分(不是必须的)
在总结部分要对正文部分的内容作扼要的概括,最好能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特别交待清楚的是,已解决了什么?还存在什么 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去解决?解决它有什么学术价值?从而突出和点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这一部分的文字不多,与引言相当。短篇综述也可不单独列出总结, 仅在正文各部分叙述完后,用几句话对全文进行高度概括。
3.2.1.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原始素材,也是综述的基础,置于开题报告最后面,此处从略。
3.2.2 综述写作步骤
3.2.2.1确立主题
在开题报告中,综述主题就是所开课题名称。
3.2.2.2搜集与阅读整理文献
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因而,要求搜集的文献越多越全越好。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文摘、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也可以采用微机联网检索等先进的查阅文献方法。有的课题还需要进行科学实验、观察、调查,取得所需的资料。
阅读整理文献是写好综述的重要步骤。在阅读文献时,必须领会文献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做好“读书笔记”,并制作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所 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摘录文献的精髓,为撰写综述积累最佳的原始素材。阅读文献、制作卡片的过程,实际上是消化和吸收文献精髓的过程。制作卡片和笔记 便于加工处理,可以按综述的主题要求
8.上海博士毕业毕业开题报告内容 篇八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选题依据
研究意义:
情感在文学创作上的重要作用,钱谷融先生指出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学原则。我们说,文学是情感艺术,以情感人,以情激发人。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是作家赋予作品的艺术生命和审美价值。当生活中的人和事触发了他的各种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便产生了强烈的用文学样式表达出来的冲动和欲望。这样,主体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想象活动等各种心理活动就共同产生了美妙的文学作品并渗透着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文学翻译是一种再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一部动人的作品翻译过来要有同样的效果,要让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因此,感情的传达,是文学翻译的最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一项富有创作性的工作。学者吴海燕指出文学是情感的艺术,文学翻译同样也是情感的艺术。如果在文学翻译中没有情感的表达而只是毫无感情色彩地在译出语和译入语中进行转换,那么这根本不会成为优秀的文学翻译更不可能成为翻译文学。因为在文学翻译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译者的创作性。文学作品翻译的再创作,首先必须以阅读与欣赏过程为前提,通过对文学作品欣赏这一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记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审美观点、倾向和兴趣来感受、体验、翻译、理解作品内容;根据自己的审美愿望,运用联想、想象,给作品的形象,给予重塑或补充,使艺术形象活跃起来。阅读与欣赏,过程是文学作品翻译和再创作的首要条件。没有阅读与欣赏这一能动的再创作活动,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许多特性不能显示出来,作家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作品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就不能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诚然也不能激起再创作的情感和热情。
二、论文研究工作基础及条件保障
三、国内外主要参考文献
[1]. Bronte,Charlotte.Jane Eyre [M].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Press,.
[2]. 马红军著.翻译批评散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 [英]夏洛蒂勃朗特,李霁野译. 简爱[M]. 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
[4]. [英]夏洛蒂勃朗特,祝庆英译. 简爱[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年版。
[5]. [英]夏洛蒂勃朗特,黄源深译. 简爱[M]. 译林出版社,1994 年版。
[6]. 刘伽. 《简爱》中译本评介:译作与经典名著的建构[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第 5 期。
[7]. 赵华. 有关李霁野与祝庆英《简爱》节选译文的评述[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5期。
[8]. 张德让, 龙云平.主题显著和话题显著―――评《简爱》的两个中译本[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第 3 期。
[9]. 袁榕. 文学翻译中陌生化和本土化策略取向与冲突[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3 期。
[10]. 王东风. 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文学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J]. 中国翻译. 2001(05)
[11]. 蒋骁华. 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 中国翻译. (02)
[12]. 夏仲翼. 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J]. 中国翻译. 1998(01)
[13]. 涂兵兰. 翻译文学的俗化与消费接受[A].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4]. 骆贤凤. 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15]. 刘雪梅. 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1)
[16]. 马晶晶. 译者主体性的限度――试论译者主体性与“忠实”之准则[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12)
[17]. 朱兰珍. 论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及其制约因素[J]. 职业时空. 2010(05)
[18]. 徐佳. 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0)
[19]. 刘茹斐. 从译者主体性看中国传统音乐标题的翻译[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06)
[20]. 傅晓霞,林本椿. 从“忠实”标准到叛逆性创造――论译者主体地位之“度”[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3)
[21]. Co,1995.
[22]. 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J].中国翻译,1987(6):3
[23]. 袁莉.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构想[A].张祖毅 许均.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译学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管,.406.
9.关于地源热泵技术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九
摘要3-4
ABSTRACT4
第1章绪论8-11
1.1课题研究背景8
1.2课题研究意义8-9
1.3课题研究内容9-11
第2章系统开发的平台与技术11-16
2.1网站开发环境与软件11-13
2.1.1WAMP架构简介11-13
2.1.2ZendStudio简介13
2.2ThinkPHP架构简介13-16
2.2.1ThinkPHP目录结构13-14
2.2.2ThinkPHPMVC分层14-15
2.2.3ThinkPHPCBD架构15-16
第3章系统需求分析16-30
3.1系统可行性分析16
3.2系统需求分析16-18
3.2.1微信公众平台CMS需求分析16-17
3.2.2微信公众平台用户角色分析17-18
3.3网站前台需求分析18-20
3.3.1首页信息展示模块18-19
3.3.2个人信息模块19-20
3.4会员后台需求分析20-26
3.4.1会员状态信息维护模块20-22
3.4.2微信公众账号功能管理模块22-26
3.5后台管理需求分析26-28
3.6微信端需求分析28-30
第4章系统设计与实现30-59
4.1微信公众平台对接本系统30-33
4.1.1模块设计30
4.1.2模块实现30-33
4.2本系统接收微信端用户消息33-34
4.2.1模块设计33
4.2.2模块实现33-34
4.3数据库的设计34-43
4.3.1数据库的概念设计34-39
4.3.2数据库的逻辑设计39-43
4.4网站前台系统43-45
4.4.1网站前台系统设计43-44
4.4.2网站前台系统设计44-45
4.5会员后台系统45-53
4.5.1会员后台系统设计45
4.5.2会员后台系统实现45-53
4.6后台管理系统53-55
4.6.1后台管理系统设计53-54
4.6.2后台管理系统实现54-55
4.7微信端系统系统55-59
4.7.1微信端系统设计55
4.7.2微信端系统实现55-59
第5章系统运行与测试59-65
5.1系统运行59-61
5.2系统测试61-65
第6章结论与展望65-66
6.1结论65
6.2进一步工作的方向65-66
致谢66-67
参考文献67-70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梁亚南.门户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大学,.
[2]甘荣石.基于微信平台的移动银行应用架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詹红鑫.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航运信息推送技术研究与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
[4]董磊.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学生工作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5]周方.基于模板技术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交通大学,.
[6]杨浩.基于ThinkPhp框架的校园网络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北大学,.
[7]王池.基于ThinkPHP的微课教学竞赛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8]王亮.基于ThinkPHP的RSS阅读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2.
[9]王浩百.基于PHP和MySQL的办公室网站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
【关于地源热泵技术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地源热泵技术规范10-25
地源热泵空调调研报告11-08
沈阳应用地源热泵的面积是多少01-04
地源热泵中央空调广告词07-12
地源钻井冬季施工方案12-21
关于机械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1-21
关于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要求11-19
关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开题报告08-09
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开题报告06-19
关于请求解决技术职称工资、津贴的报告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