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导入环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4-06-23

谈谈导入环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12篇)

1.谈谈导入环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一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试论导入环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导入环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宗雷雷

(吉林省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

摘 要:如今,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各科教师开始致力于探究各种巧妙、高效的课堂导入方式。那么,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环节,即课堂导入,在学科教学中它究竟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呢?以高中数学为例,并结合实践,尝试对此论题进行一番说明和阐释。

关键词:导入环节;高中数学;作用;求知欲;学习目的

一、利用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开始的前奏,它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这一环节,若我们能采用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方法,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我们可在导入环节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具有趣味性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在学习必修三第三章《概率》时,我们就可以引入生活中一些巧合的现,让学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以此引起学生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节知识的学习中。

二、利用课堂导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生也应有清晰的学习目的,而导入环节则是使学生明晰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有利时机。所以,身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安排学习任务,如此便能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展开数学学习活动,我们也能由此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有关“球”的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在导入环节对学生说:“同学们,相信你们已经掌握了求柱体和椎体的体积与表面积,那么球的体积与表面积该如何求呢?”这样,我就使学生了解了本节课即将学习的数学内容,明确了本节课即将研究的课题,从而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球的相关知识,既帮助学生复习了以前所学过的数学知识,也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做了良好的铺垫。

总之,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对一节课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掌握各种课堂导入的方法,然后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科学的选用,使课堂导入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和实效。

参考文献:

侯秋燕。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05.

 

2.谈谈导入环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二

一堂课中精彩的导入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导入环节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关于教学内容中学生在学习本内容前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的重要阶段,而学生对这些内容的认知情况就是所谓的前概念,不同学生的前概念往往不同,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将研究内容聚焦,而交流中的前概念,能更好地帮助儿童改善和获得新概念。

一、什么是聚焦话题

“聚焦”本是物理术语,意思是控制一束光或粒子流使其尽可能会聚于一点的过程。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1)深浅的程度;向下或向里的距离:测量河水的。(2)(工作、认识)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3)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4)属性词。程度很深的。(5)表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很高。“话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谈话的中心。“聚焦话题”在教学上早有出现,尤其在科学教学上,很多时候它出现在一节课中的导入环节。我理解它的意思是:教学中关于要研究的问题,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联想等活动,勾起他们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即使有些问题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并且这种解释不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而推出的有一定逻辑一致性的假设。这些内容是学生的原有概念(有时是想法),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激起了矛盾冲突,也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生们的原有概念就好像物理术语中的一束光或粒子流,学生们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就好像是物理术语中的尽可能汇聚的点。因此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创设情境中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就是聚焦话题,也是一节课中即将探究的内容。

二、聚焦话题的意义

1.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2. 当学生出现矛盾冲突时,确定研究问题,激起研究兴趣。

3. 教学中充分利用前概念,促进新概念的形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聚焦话题的方法

“教必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空间、时间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纷繁复杂的过程。一堂课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聚焦话题的方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内容应有不同的聚焦话题的方法。经验丰富的教师非常重视聚焦话题,十分讲究聚焦的艺术性。我认为科学教学中有以下聚焦话题的方法:

1. 实验法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操作实验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引发学生的前概念奠定了基础。聚焦话题也常用实验导入法。例如,教学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热与生活》的《勺柄是怎么热的》时,我采用的就是实验法聚焦话题。

上课伊始,教师在学生面前沏一杯奶茶,不断用勺子搅拌。这一情境的创设,为聚焦话题——勺柄是怎么热的,做好了准备。

上课的开始,教师出示一把勺子说:“这个大家不陌生吧!这部分是勺柄,这部分是勺头。我手中捏着的勺柄部分与杯中勺柄部分的温度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杯中的勺柄为什么会热呢?”教师一个小小勺子搅拌热水杯的实验,引发了学生以下的交流:

学生1:1热水让勺柄热的。

学生2:水上的热气把勺柄熏热了。因为热水上方会有热气,热气向上升,碰到勺柄,勺柄就会热。

学生3:热水温度传给水中的勺头部分,水中的勺头热了,勺头把热再传给勺柄。

学生4:水把周围空气变热,空气把勺柄传热了。

学生们的交流,不难看出“勺柄为什么会热”是本节课的聚焦话题,学生对“勺柄为什么会热”的解释,调出了学生的前概念,正是这些不同的猜想情况,激起了学生探究欲望,也为下一环节用特制“勺子”看到热传递现象铺路搭桥了。

2. 故事法

在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科学家的有趣故事,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蕴含科学道理的故事。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引入法对课堂教学有许多好处: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以舒缓学生紧张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学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变化的空气》内容中的《热空气》时,采用的是法国的蒙特戈菲尔兄弟受到碎纸屑在火炉中燃烧以后不断升起的启发,进行了一系列更大规模的热气球试验并取得成功的讲故事的方法聚焦话题。教学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简单机械》内容中的《杠杆》时,为学生讲解当他们在幼儿园的时候,父子或母子玩滑梯的故事,从孩子坐在平衡木的位置来聚焦话题。学生对这些有趣的故事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3. 经验法

经验法就是基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积经验,通过教师引导,调出学生的前认知,引起矛盾冲突,从而聚焦话题探究要研究的内容。

教学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植物的花和果实》单元的《果实的结构》时,教师在课前给每位学生下发调查表,让其判断哪些是果实,哪些不是果实。接着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每组学生判断的情况。结果发现有大家公认的果实,如葡萄、小西红柿、梨等。意见有分歧的果实有柿子椒、胡萝卜、香蕉等。学生们不同的判断情况,是源于他们生活经验中对果实结构这一概念的理解,于是教师提问:“你根据什么认为你记录的就是果实呢?”学生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学生1:我认为能吃的就是果实。

学生2:我觉得果实是长在树上的,所以我认为苹果和梨是果实。

学生3:我觉得水果是果实。

学生4:我认为有籽的就是果实。

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阐述辨别果实的理由,了解学生心目中“果实”的前概念。从判断果实的不同的想法,引起学生的矛盾认知,激起学生寻找判定是否是果实的标准,于是就聚焦了本节课研究的话题——果实的共同特征。

四、聚焦话题的作用

导入环节的聚焦话题不仅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对其他环节的教学有辅助作用,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促使科学概念的形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以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热与生活》的《勺柄是怎么热的》为例,谈一谈聚焦话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本课是以热水杯中勺柄是怎么热的聚焦话题,学生们的矛盾认知(在聚焦话题的实验法中)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马上进入探究状态。接着教师为学生出示特制的勺子,建立与热水杯中勺子的联系,采用酒精灯火焰的热代替热水。酒精灯给铁片的什么位置加热,热会怎样传递?学生们有不同的想法。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用0表示加热点,用→表示传热的方向,学生们对加热的情况进行猜想。不同的猜想情况能让学生想更好的办法验证猜想,以便顺利进入设计实验环节。此环节的设计能让学生去除前概念中水蒸气把勺柄熏热的想法,促使学生理解热是在勺子这个物体上传递的。另外,特制勺子与杯中勺子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在设计实验阶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到热在勺柄上的传递呢?”小组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中学生们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多个温度计放在铁片不同位置,看温度计上的温度得知热传递的过程;铁片上涂易融化的物体,看物体融化的过程知热传递的过程。谁的设计方案更合理呢?交流中,学生们剔除了操作不规范的设计和实验不容易保证公平的设计方案。他们发现方案中相同的地方都是借助其他物体观察到热传递的过程。于是教师出示提前涂好蜡油的勺形铁片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均匀涂抹一层蜡油的勺形铁片,让我们观察蜡油融化的过程来理解热传递的现象吧!”勺柄上蜡油的出现解决了看不到的热传递的现象,促使科学概念的形成。

在得出结论的阶段,多组学生交流操作中看到的现象,勺形铁片上蜡油融化的过程;实验中将酒精灯给铜丝一端加热,看到凡士林融化的现象;给粘有火柴棍的铝棒一端加热,发现火柴棍离火近的先掉下来,离火远的后掉下来。经过分析,学生不难发现同一物体上,热都是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3.谈谈导入环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三

高中生在学习英语时,阅读是较为困难的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参与到阅读教学中,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提问环节,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大多数教师在设置这一环节时都忽略了问题设置的科学性,这也是阅读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二、 目前阅读教学中提问环节存在的不足

1. 缺乏全面思考,照搬教材

目前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般都采用《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中的阅读语篇,这部分的Part A以及Part C中针对阅读篇章设计了大量的理解题,虽然这些问题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仍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认真的分析。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照搬教材上的题目,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也没有进行科学的问题设计。

2. 问题设计不全面,过于松散

教师在提问环节所提出的问题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有的问题跳跃性过大,不能通过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内容。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随意提问,并没有进行深思熟虑,这样就不能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题目没有梯度,结构不合理

在设计阅读问题时,教师应该注意题目的难易程度,要形成一定的梯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过易或过难的现象。当题目过难时,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损害学生学习的信心。当题目过于简单时,又会让学生失去兴趣,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4. 问题设置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现在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提问环节是为了考察学生的阅读结果,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这就导致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过于偏难或松散,不具有明确的训练方向。这种训练不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产生明显的帮助。

三、 问题设计的方法

1. 因材施教,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对文章信息的获取速度或者效率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教师在设计阅读问题时应该考虑不同学生的情况,结合文章的内容,保证问题难度的梯度,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更好地了解文章中的信息。比如,教材中模块二第一单元的语篇主要是News Story,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要让学生注意文章的关键词,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设计不同的问题

英语知识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学生在不同阶段所掌握的词汇量和具有的阅读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阶段设计题目的难度或者类型。比如说,学生在高一阶段,英语能力较差,这一阶段设计的问题应该较为简单,可以设计那些容易在原文中找到的题目。而到了高三阶段,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可以设计一些理解原文的题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 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般我们可以将问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理解性问题、识记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推理性问题以及综合性问题。通过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不同能力。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设置多样的问题类型,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So many jobs to choose from”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联想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一下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以及畅想一下自己未来工作的情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课堂互动。

4. 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要重视课堂互动

(1) 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重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利用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不断的推测、拓展或假设。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2) 要重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所以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以文章为基础,提出一些能够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题目。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間的交流,从而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能力,进而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

(3) 要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不同的学生,知识、文化或价值观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所产生的理解也不同。教师可以在提问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就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 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阅读占的比重很大。而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在课堂上设置提问环节,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4.谈谈导入环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四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情感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自然流露的一种心理要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需意识到音乐情绪情感的重要性,体验音乐背后蕴含的情感,其中表现的情绪是我们音乐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1、情为乐之魂

我们知道,音乐是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内心体验发挥出来。艺术创作是对生活的凝练,在作品为听者展现的情境里,听者应有感受情感的抒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想像,把自身对生活的感知和想象融入作品,以构成现有作品更真实丰满,栩栩如生的生活图画。艺术以情感人,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针对心情、表现心情。它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的,我们似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听到欢快的乐曲是会有情不自禁的跳舞的冲动;当听到悲伤的乐曲时就会感到心情压抑,有时还会不自觉的掉眼泪。在今年的中国达人秀中出现的乌达木,以一首《梦中的额吉》赢得全场的掌声。当动人的音乐响起,乌达木发自肺腑的声音唱到“用圣洁的花露当茶让你先享,在您的眼中我找到的安详的眼神,您的儿子从梦中惊醒……”他的声音感觉飘到了天外,直指人心。观众为之感动,为之掉泪。广辽的呼伦贝尔草原,也只有广辽的草原有如此动人的声音,这个例子充分的体现了感情在歌曲中的重要性,我甚至可以说感情就是音乐的灵魂。

2、音乐想象中的重要性

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基石。音乐的想象,在欣赏演唱各类不同作品时,学生调动生活的累积,充分的发挥想象的翅膀,其情其景就会逼真的历历在目,人物就会生动的活灵活现,感情就像火花一样迸发,把学生的想象力也燃烧起来了。然而,学生们对具有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在心里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向前进行。” 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物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的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感觉,体验到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联想。例如:在欣赏完了古筝曲《战台风》后,同样让学生说说自己初步听过后的感觉,结果几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1.欢快热烈的2.气势磅礴地3.沉重地。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甚至还有截然相反的感情体验,原因在于,平时学生们很少接触古筝曲,对这些音乐不能进行正确的感知,在加上对音乐的内涵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所以才会出现体验乐曲的情感出现错误的现象。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要想更准确的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还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包括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情感等等。我们只有对作品创作的背景和思想有所了解,才能够真正深入、准确的去理解音乐中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作品的旋律、曲调帮助学生们联想,但不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在享受了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在音乐表现智能上得到了发展。

3、乐以情发,发乎于心

音乐是情感表现的高度体现,情感是人们内心思维的文化特征。情感的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通过艺术表达的感情则是一般感情的升华,更具有典型意义。如在《学做解放军》一课中,我以汶川地震图片导入引出帮助人民解放军,欣赏地震图片时我选择了背景音乐《辛德勒名单》,曾经美好的家园变成了震后的灾区,亲人的逝去,加上背景音乐的衬托,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就留下了眼泪。这种情境的导入使学生们的情感完全投入到了音乐作品中,从而对整节可所有作品的欣赏都能够深入、准确的进行。音乐来源于情感,又是表现情感的载体。音乐不仅能描绘让人心动的情境,还能激发人的表现、创造能力。

5.谈谈英语课堂讨论环节论文 篇五

关键词“: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主动学习语言的实践者

1课堂讨论的重要性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常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我们会发现学生已经养成了在英语课上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的习惯,只要老师在黑板上写板书,大多数学生都会立即往书本上抄,基本上是全盘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基本上很少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机会,英语对我们中国学生来说本来是工具,是拿来用的,只有运用它进行流利的交流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而不是简单的对单词和语法点的死记硬背。

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我们要合理安排好教学环节,多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对培养语言的实践者、运用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讨论常见的问题

英语课堂讨论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第一,小组讨论时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室里听起来充满了讨论声,有的组气氛还相当活跃,可仔细查看一下才发现其实有的学生压根就没说英语;第二,如果教师安排讨论后要发言的话,有的学生会拿着电子词典,一个人埋头苦干,使劲在纸上写,明明是讨论却更像是在写作文,发言时就照本宣章,没有达到小组讨论,训练口语的目的;第三,有的学生借此机会开小差,闲聊,认为发言有小组长和代表,与己无关;第四,每次讨论时只有一部分学生显得比较积极,认真的讨论,而其他一些学生似乎觉得很无聊,没意思,表现出不耐烦;讨论看起来和谐的不正常,没有不同的观点和激烈的争论。

3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

3.1课堂讨论的合理安排教师在讨论前应安排好以下几点:第一,在课前精心设计好话题,把握好话题的难易程度、针对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设计话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生动有趣、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开放的讨论话题,从而营造一个真实的、源于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讨论情境,这也更有利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对讨论形式给出明确的指令性语言,是小组讨论、同桌讨论,还是全班一起讨论,是两人组、四人组还是前后座位的一组,根据不同的讨论内容来选择最佳的讨论形式和方法。

第三,合理划分小组。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性格有所了解,考虑到个体差异性,尽量使每个小组的成员搭配合理,各组学习水平相对平衡第四,合理安排讨论时间。针对不同的讨论任务,教师要控制讨论的时间,太长会占用其它教学时间,学生也会产生倦怠,时间过短讨论不充分,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一般控制在5-10分钟。

3.2有效的反馈

一方面,教师要要求学生讨论结束后每组要一一展示讨论结果,可以由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组的观点,组内其他成员可以在陈述完后进行补充,其他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观点进行提问;另一方面,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要及时有效地评价总结,使学生的讨论结果得到反馈。

教师可以从学生讨论的态度、讨论过程、主要观点及闪光点等方面对课堂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双向反馈既是交流思想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学习的过程。

3.3适时的鼓励

反馈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一点点时间让学生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投票,给该组适当加分(加到平时成绩里),鼓励其它组也再接再厉,争取下次能做的最好。

4结语

课堂讨论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课堂讨论是学生消化、吸收及运用已学知识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巩固技能的方式之一。

教师在讨论前首先要明确通过讨论能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认识到讨论的结论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想了什么?”和“怎样想的?”,即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1]Williams,Marion&Burden,Robert 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teacher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英)皮特・本顿.全纳教育与教师发展[M].范晓慧,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升.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教育理论与实践,.

[4]方旭.课堂讨论要有实效[J].当代教育科学,2006(6).

[5]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6.谈谈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环节 篇六

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导入、新授、练习、结课”等环节,只有抓好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才能实现课堂中的有效和高效,产生1+1>2的效应。通本次学习,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做法,谈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环节

导入:尽量突出数学情境。

情景创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得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高,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奠定基础。新教材在每课新知识的学习前都有一个导入性的情景,这些情境大多贴近儿童实际,便于学生理解。但教师要考虑学生实际,选择性地运用教材中情境。如有些情境城市学生能体会到,但农村学生难于理解;有些农村学生能体会的,城市学生难理解。如:三年数学中算乘法邮递员的工作,由于农村报纸较少,很少见到邮递员。这时就需要对情境进行改动。我认为导课环节的情境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课而异,因生而异,对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合理的增、删、添、改,让情境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新授: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在经历有效探究的过程中抓住重难点。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易转移、易分散、保持时间短的特点,所以我在新授环节抓住这一特点,精讲知识。如何精讲,首先目标要明确,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打算怎么教?要求学生准备什么?来抓住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其次要精心备课,多查资料,虚心学习,多借鉴名师课堂和有经验的教师的做法,取长补短。接着要熟悉教案,课前要把整堂课的教学顺序默述一遍。这样课堂中才不会出现废话。最后要找出学生难理解的地方,找最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讲解。关于精练,主要在精心准备习题,要把握以下原则,分层递进,由易到难,趣味性与应用性相结合。讲求举一反三,把一道题挖深挖透。在精讲、精练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的过程。关于有效探究,我经过这些年来的一线教学实践,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必须给学生真实的探索环境,经历一波三折的过程,才能将结论深深扎根在学生心里。第二,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必急于给出方法,留足探究的时间。第三,在学生探究时教师要深入学生,及时解决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探究进度。不要期望学生的探究一帆风顺,教师做好引导工作。不要追求一问一答式的顺畅。

练习:习题要有易有难,循序渐进,挖掘深层次的习题内涵,减少低效的重复训练。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变式,让学生在纠错、“陷阱”中,得以对知识本质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思辨力。这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大量搜集与本节知识相关的易错题,在“纠错”中让学生认清各种错误。

结课:总结评价和拔高设疑的作用。

结课很重要,结课得好,能理清学生的知识脉络,激励学生发奋学习。总结评价主要是通过自评、互评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让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优点和不足,谈感受,形成良好的赶、超、比、帮的学习氛围。

另外,我认为在追求和运用现代学习方式的同时,不能摒弃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的自身的讲解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选择学习方式时要考虑的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减轻师生的负担,要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7.谈谈导入环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七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着重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的传授, 都是以应试教育为指导方向的。这种机械化的句型练习, 无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素质教育, 学生也不能灵活得体地应用英语语言。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单纯的灌输语法, 牢记单词是不可取的。要想实现自身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 这样才能开阔他们的视野, 对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 增强阅读能力的同时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导入, 结合传统教学中打好的英语基础, 才能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 需要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仅在语言知识方面存在差异, 语言使用方面也大相径庭。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才能更好的理解英语和恰当的使用英语。由此可见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对于学好英语是必不可少的。

(一) 学习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 跨文化的交际也更加频繁。语言交际就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是用我们学过的语言知识点有效而正确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和不同的人进行交际。学生在英语环境中进行交际的时候, 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做到不冒犯他人的隐私和忌讳。如果没有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 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与尴尬。中国学生见到老外总是喜欢问名字、年龄、职业等问题, 这都涉及到外国人的个人隐私, 这就是直观的以母语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异国文化的结果。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不受母语的干扰, 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

(二) 学习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学好英语离不开必要的语言知识、必备的基础词汇量, 同时还要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当熟悉了文章的主题, 懂得有关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了解文章的背景, 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如果缺少了文化背景知识, 将会大大增加阅读的难度,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英文原著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修养, 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 对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提高, 还需要建立在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掌握充分的基础上。

(三) 学习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及修养。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学生在做翻译练习的时候常常把母语和外语互译, 这就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例如对于“black sheep”的翻译, 很多同学直观的译为“黑羊”, 但是在英语中它的真正含义是“败家子”、“害群之马”。在中国见面时经常会问对方“吃了没有?”对方会很认真的回答吃了或者没吃, 但是在外国, 对方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正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 造成了交际的误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果了解了它的真正含义, 并且在学习中熟悉并且恰当的应用, 将会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中, 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自我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明确文化的传授在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地位。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相关知识的导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 对比文化中的差异来导入

东西方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差异, 通过对比这样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清晰的分辨母语和英语文化之间的异同。例如组织学生过一次圣诞节, 让他们搜集资料比较与中国传统春节的差异, 把枯燥的语言学习与多姿多彩的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 学生在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学习中能够更加主动。

(二) 在语言教学实践中进行导入

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实践的时候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循序善进的加强听、说训练, 培养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让学生模仿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和思考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同时教师应引入相关的新知识、新动态,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西方文化。

(三) 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生动的接触到各种情景下的对白以及西方国家的一些特殊文化背景, 当学习到课本上相关知识点的时候, 让学生根据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兴趣爱好进行自由交谈,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传统上偏重于语言形式的教学使学生不能正确运用英语进行语言交际, 只有将语言的教学和文化背景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外国文化。作为一名外语教育工作者, 应该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语言学习的能力, 形成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感, 最终真正地掌握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2]李琼.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3)

[3]刘佳、王秀琴.论文化的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1 (02)

[4]李冰冰.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背景知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0)

[5]邢嘉锋.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0)

8.谈谈导入环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八

【摘要】大学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只有在语言的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的进行文化导入才能真正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关键词】文化导入 大学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是何种关系,这个命题是多少语言学家多年来都想解决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没有了文化,语言将不复存在;还有的学者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语言,文化只是水中花、镜中月。那么语言和文化到底是怎样一种关系呢?美国语言与文化委员会于1960年给出的定义比较中肯:总的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学习语言就要充分了解其所处的文化环境;语言传递文化,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对其文化了解掌握的过程;语言服从于一定文化环境下的思想与信仰,我们在语言课堂中不能够忽视这个问题。

二、文化学习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

1.了解文化是正确交流的保障。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沟通无阻碍。但是仅仅掌握了一门语言的重要词汇或者句式并不能保证学习者能在正确的情境中使用它。如果使用的场合不准确,只会造成沟通障碍。而文化是沟通交流的基础,它与交流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文化背景不仅能让你知道交流对象的基本信息,还可以让你充分准备好交流的内容以及如何让交流顺利进行。

在与母语者交流过程中,仅仅掌握语法和词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对相关文化知识的了解,就永远无法知道语言背后的真正含义。理解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能流利的说出没有语法错误的句子,而是要真正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环境背景下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知道在什么时候与谁聊什么内容才恰当。从狭义上来说,理解了目标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并且能够减少误会从而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及促进正常的经济发展;从广义上来说,了解了另一种文化必会有助于你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举止行为,这就远远不只是语言或者文化的学习了,而是对作为群体的人的行为的探索。

2.文化学习是大学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现在的大学外语教学不再仅仅围绕词汇、语法等展开,而是教会学生该语言的相关社会文化背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清楚的知道如何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意愿。而且要准备掌握那些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恰当的举止或者礼节在目标语的背景中可能是不恰当的。因为就算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精通了并不意味着文化上的掌握,他也可能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犯错,造成误解。

文化学习作为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应该有一个确切的位置,而不仅仅是语言学习的附属物或者是为有效交流做铺垫的工具。但是,直到现在,还有一些老师认为语言教学就是教授语言本身,如果有多余的时间,才会教授文化知识。但是事实上,文化的学习并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内容,而应该是大学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文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在通过去其它国家民族的相互接触中产生变化;文化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环境影响而得来的;文化也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发展并时时刻刻变化着的;文化也不是非自然,脱离个体存在的,而是限定在特定的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学习一种外语应该更加注重其实践意义。这就好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跟外国人进行有效交流,而不是为了在期末考试中拿高分,或者是顺利通过四、六级的考试。另外,文化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们对一个陌生的世界的生活体验机会,这就是其实践价值。只有真正理解一种文化,才可以使潜在的交流错误最小化,才能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崭新的世界从而把英语作为一个共享资源有效地使用。

为了让学生们缩小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鸿沟,老师们应该从多学科的不同角度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不遗余力的发展学生们的跨文化能力。这是最基本的重点,而且我们应该把其放在优先位置。因为成功的外语学习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们的知识层面,还能激励他们融入更开阔的交际圈当中。

三、如何有效进行文化导入

文化学习虽然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是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导入是大学外语老师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文化导入一定要注意其必要性与适当性,否则就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1.学生学习文化的动机。在学生的脑海中,英语学习无非就是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能在未来工作中显示英文水平的证书的过程。对于他们来说,英语学习永远是一件头疼的事,一个差事,一旦拿到了证书,他们会第一时间扔掉英语课本,永远不再捡起。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如果一个人恐惧某样东西,而且把它当成任务或者负担,他就会想尽办法避开它,不可能再全身心投入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语言课堂中恰到好处地教授文化,这种情况恐怕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对于学生来说,文化的学习应该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了,这个过程需要把语言相关的东西融入语言学习,会让枯燥无聊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起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把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进行对比也是一件乐趣无穷的事情。可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2.老师教授文化的方法。当我们提及学习文化,就应该把态度这一重要因素考虑在内。毫无疑问,当我们提及学习,你的学习态度最终决定了你的学习效果。正常情况下,老师们鼓励学生养成宽容、好学的态度,以期他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能保持本来的个性并能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只有持有恰当的态度,学员们在审视外物的时候才能够表现出无私的、没有歧视的文化态度。归根结底,跨文化学习的目标是为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包容性和理解性。而作为老师,我们不能让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面前产生优越感,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该被平等地尊重。

四、总结

总之,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按照语言学家普利策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我们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没有同时教授该语言的背景文化,那我们只是在教授一些毫无意义的符号,或者只是一些让学生们错误理解的符号……为了有效的进行语言学习,一定要在外语教学中适当的穿插文化的导入,从而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使得学生能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赵厚宪.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2002(06).

[2]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1(03).

9.谈谈导入环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九

一.课题名称:生命化教育理念融入英语课堂导入环节的研究

二.研究背景

高中英语学科的总课题为“生命教育理念下高中英语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初期的关于课堂“WARMING-UP”环节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已于上学期期末开展了关于此项研究的阶段性汇报,即课题的中期推进。这个学期之所以要把小课题定位于”生命化教育理念融入英语课堂导入环节的研究”这一阶段,首先源于对上一阶段的承接和顺延。英语的课堂热身过后便是对课程的导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及目的。其次是因为我们区绝大多数的老师上课前的口头语基本是”认真听课,精力要集中,把嘴闭上,把书拿出来翻到多少多少页“或是依旧停留在对上堂课的复习或是单词的听写中来开始一堂课的讲授。根本没有给学生一个对新课程学习的准备。问其原因多数教师又会说“我们的学生基础太差,我们的课业任务难以完成等等。”总的说来,课堂导入简单枯燥,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作用,根本发挥不了任何实效性。

怎样发挥课堂导入环节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呢?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经过了认真的讨论,认为: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并根据新的将要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特点来进行导入。曾经聆听过许多位名师的课堂,他们精彩的讲授,学生们卓越的表现,无一不是从一段精彩的导入开始的,或是大气磅礴,气吞山河,或如小桥流水,娓娓道来,一段好的导入总能让人产生无限期许,油然而生的一种直觉告诉大家:好戏还在后头呢!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效果。我们认为导入要含着活力,带着兴趣,带着思索步入课堂;形式多样化,保鲜度强,力争成效高,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的学习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也让老师们收到更佳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研究的对象:高一至高三的全体学生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调查了解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现状,包括学习水平,兴趣爱好,是否喜爱英文歌曲,英文电影,玩游戏,听故事,讲故事,做表演,是否上过英文的知名网站等。调查表明: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还是非常喜欢这些内容来作为导入的方式的。

2,个别分析法:分析研究学生的个体的具体情况,总结规律。如有的学生擅长歌曲或者朗诵,那就让她选出自己喜爱的英文歌当堂演唱或者朗读英文名篇佳作给大家欣赏,既提高了他自身的兴趣,又带动了其他的学生,培养相似的爱好和兴趣。等等。

3.对比试验法:我们并不是设立实验班和非实验班,通过对比二者的结果来验证研究的效果,做法是否有效,而是针对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导课的方式的对比,比较不同导入方式那种更有效,更适合学生。我们会及时的研讨和总结优缺点,争取找到适合于每个班级的最佳方式。

4.经验总结法:收集活动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对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计划及具体时间安排:

1.第一阶段:2013年3月准备阶段: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和有关于高中英语导课的先进的教学课例和经验总结。我们注重从相关的著作以及网络资源中吸取精华,充实自我。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如:阅读张文质老师的《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英语教学精彩片段和课例赏析》,《高中英语新课程解读》等著作或文章。

2.第二阶段:2013年4月——2013年7月

实验阶段: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导课实效性研究,建立资料档案,进行研究。确定研究方法,总结课题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进一步探索改进提高生命化教育理念融入英语课堂导入环节的策略。交流心得体会,提出新问题。

目前我们了解的导入方法主要有“实物导入”、“歌曲导入”、“游戏导入”、“看图提示”、“故事导入”、“生活化导入”、“情境表演导入”、“影视作品导入”、“网络资源素材导入”、“视频导入”、“背景导入”、“想象导入”、“ 竞赛导入”等多种形式,来分别运用到不同的课程内容当中去。另外,我们本阶段的重点还是还针对本班学生的基础情况,在课堂导入提问时分层次设置,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设置难易不同的问题。在此期间,我们课题组成员还要坚持自 2011年3月以来从未间断过的每星期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工作实录,记录了我们外出听课,学习,对名师、好课的借鉴与收获的体会,记载我们的具体做法,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反应,对于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我们的应对方式,反思,疑问,彼此相互指出大家的不足之处,和我们研讨时的点滴心灵的感悟。另外,我们每位课题组成员还准备了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每个月每位老师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科研学习心得和感悟,及时总结和反思我们的科研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记录了我们的好的做法,总结成经验,便于交流。这两个笔记本,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已经坚持记录了整整两个年头了,它们记录了我们这一路走来,从开始对课题研究的困惑迷茫,到一知半解,再到逐渐有了头绪,到刻苦钻研,到能够应用到实践当中,就像由一个刚刚会爬的小婴儿逐渐长成了一个健康,步履稳健的儿童,我们相信,有它们的陪伴,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蓄积力量,我们在未的科研道路上来一定会长成健步如 飞的壮年,随心所欲的在生命化教育的这片田野上奔跑。此外,在我们的英即将建立关于课题的栏目,及时发布进展信息和学习研究体会接下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完成个案的分析。包括对学生和对某一节课的导课环节的反思。完成阶段反思,对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

3.第三阶段:2013年9月——11月 总结阶段:总结研究成果,归纳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形成论文,课例,案例反思,教育故事等。

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对课堂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逐步树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是 他们坚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2.撰写研究报告。3.优秀课例展示。

10.谈谈导入环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十

[案例]一:“圆锥的体积”导入片段

师:“请大家来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可能和哪个图形的体积有关系?”

生:“可能与长方体体积有关系。”

生:“可能和圆柱体体积有关。”

师:“请再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样的圆柱体体积有关系。”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气氛热烈。

生:“圆锥的体积可能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有关系。”

师:“那圆锥的体积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

生:“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比圆柱的体积小一些。”

生:“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一半。”

生:“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学生在发现、尝试、对比、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在各种新课导入的方法中,猜想导入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情绪高涨,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案例]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导入片段

教学时,创设情境。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学校图书室买来12本新书,每本24元,你能猜一下我大约付了多少钱吗?”学生们纷纷进行猜测,并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通过诱导,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刚才你们都猜过了,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你猜的是正确的或者是比较接近正确答案?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我接着说:“你能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24×12’吗?”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答案。在学生猜测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有没有主动投入到“猜测”中来。通过猜测,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教学,充分展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案例]三:“圆面积的计算”巩固练习片段

在六年级的总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组算式:3.14×8、(8÷2)2×3.14 3.14×(42-32)……先猜想这些算式可能在解决什么问题,算式中的数据可能是什么?反馈时,学生发言热烈,一些学生以编应用题的形式呈现,还有学生“违背”了大众化的认识,进一步进行了探究,创编了“另类”题,一个学生以画图的形式,展示了他对“3.14×8”的猜想成果:他的解释是: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这位学生的猜想来自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的结果,这样的猜想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的唤醒。在学生观察一个非常普通枯燥的算式时,让学生根据算式猜测数据的意义,进而猜想算式的现实情境,相对“根据应用题列出算式”这样的正向探究活动来说,这是一个反向联结,这时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积极的、主动的,以此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稳定的认知系统,也可能促使学生通过进一步探究获得不同的多样的发现。

在知识巩固阶段,适当运用“猜想”,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数学信息,开拓新思路,从而获得突破性结论,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提升。在复习巩固中,常听到教师也包括我自己有“讲了很多次了,也做了很多题了,但是学生怎么还要错?”等等的抱怨。学生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原因之一是“单行线教学”。比如,在练习课或者复习课时教师往往让学生进行较多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是单向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练习课和复习课中,有时利用猜想内在的思维价值,变“正向教学”、“反复操练”为“反向构建”,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11.谈谈“对比”在美学中的重要性 篇十一

【关键词】对比 美学 重要性

“对比”一词,笔画不多,词意也很简单,然而“对比”这两个字在美学理论中却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美学理论或与整个美学有关的工作过程中,念念不忘“对比”二字并能正确运用其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分别举一些例子来论证“对比”二字在美学理论中的重要性。

比如:一个初学美术的人,对着模特画了一张头像写生画,旁人对这画评论说不像,作画的人却不知道為什么画得不像,此时要问他一句:“你对比了吗?”于是,作画人把画稿与被描绘的对象认真地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发现画稿与所描绘的对象有很多处不一样,多处不一样就是不像的原因。

我们来分析一下,作画人在作画的过程中,抬头看了描绘对象一眼,就低头画起来,画的多,看得少,只顾低头画,不顾抬头看,即使是抬头看时,也只是大概的看一下,说到问题实质,就是作画人,没有把画稿上的每一笔与所描绘的对象进行认真地对比检查,只要一“对比”,就很容易地找出不像的地方。还拿这张画稿为例,你“对比”一下,五官之间的位置是否准确,先找出一个定位点,也就是先以这一点为依据(但这一点要与对象认真对比,确定这一点是准确的),然后用这一点与它周围的各个点做对比观察,用水平线、垂直线、倾斜线的连线方法,看看眼睛的高低位置是否准确,额头的宽窄够不够,嘴角在眼睛的垂直位置准不准,脸形是否画长了或还不够长,鼻子的长短是否合适,鼻翼的宽窄,与眼睛和嘴巴的相互关系是否准确,以及明暗关系,等等,这些笔笔画画与描绘对象是否稳合一致,只有“对比”才能鉴别,只有认真的进行“对比”,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把发现的问题解决了,画稿与描绘对象一致了,旁人再评论说,这回画得像了。

上述这个例子,在所有初学绘画的人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说明“对比”二字在美学理论当中极为重要。

“对比”二字不但对初学美术的人极为重要,就是对具有美术创作能力的画师而言,也不可忽视。

在美术创作过程中,首先要确立主题,然后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画面布局,看看画面当中景物大小的对比,疏密对比,高低对比,长短对比,方圆对比,粗细对比,曲直对比,远近对比,虚实对比,色彩的冷暖对比,以及画面明暗关系的对比等等。运用这些“对比”因素,检查主题是否突出,画面是否完美,你对画面对比检查的越认真,所完成的作品内涵就越丰富,其主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在画面之中突显出来,只要认真运用“对比”二字指导创作,加之绘画技巧的运用,必定能完成一部优秀的美术作品。

把“对比”二字延伸运用到影视作品之中(可以说影视作品是活动的画面),也有很多玩味之处,这也是美学理论所研究探讨的问题。

比如:一部影视作品的演员挑选工作,运用“对比”二字就能收到良好的人物造型效果,有高个子的,还要有矮个子的;有胖一点的,还要有瘦一点的;有男还要有女,有老还要有少;有大眼睛的,还要有小眼睛的;有长的漂亮点的,还要有长的丑一点的,等等。在同部作品中,演员之间外形相貌的“对比”反差越大,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就越深。

我看过一部外国影片叫《巴黎圣母院》,在这部影片中,身穿红裙的美女爱斯美拉达与黑衣面丑的打钟人卡西摩多,这一女一男,一红一黑,一美一丑的“对比”因素,在同一影片里的搭戏表演,就形成了极鲜明的人物形象对比,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使人过目不忘,印象极深。

在此,我们共同回忆一下朱时茂与陈佩斯合作表演的电视小品,不论是“吃面条”还是“主角与配角”

等,他们这一对黄金搭档的表演,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演员一出场,眏入我们眼帘的是他们的造型(这里说的造型不单指演员的表演动作,同时也包括演员的自身形象),看朱时茂,浓眉大眼,形象端庄,语言动作,正派大方,而陈佩斯,眼小光头,语言动作滑稽幽默,这二人从外观造型到演出内容,在舞台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就是对比,他们的表演互相衬托,两个

不同的形象在一个统一的故事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也说明“对比”的重要性。

再比如,由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改编的电视剧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师徒四人的外形各具特色,对比起来各不相同;再加上这四个人的内在性格也各不相同,他们在同部剧中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每个看过《西游记》电视剧的人都会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该剧中人物造型各具特色,“对比”起来毫不雷同,可以说,这是影视作品人物造型非常成功的例子。

如果人物造型之间缺少对比,一色的俊男靓女,个个都按一个标准去选人,再按一个美脸去化妆,结果会如何呢?就像多胞胎,等戏演完了,观众还没分清这多胞胎中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老三,由此证明,美学之中离不开“对比”。

再说说动与静之“对比”。在京剧舞台上,《霸王别姬》中有这样一段戏:霸王打了败仗后饮酒,他的妃子虞姬在一旁边唱边舞剑为其解郁消愁,这一大段戏,霸王几乎没有什么动作,处于静态,而虞姬手持双剑,边唱边舞,与霸王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动与静的对比,这段戏非常有效地突出了虞姬的精彩表演,这段戏中还有一种视觉对比,那就是身穿铠甲的霸王是个大花脸,而虞姬则是个静面秀美的青衣,这二人从外形上也是一种对比。

正是因为“对比”二字在美学之中十分重要,所以在摄影(摄像)方面,运用好“对比”二字去选择机位,确定画面构图。在用光方面,当顺光、侧光,逆光、等光源照射在物体上时,就产生了受光面和被光面,形成了明暗亮度对比(即光比),光比的差值越大,其画面的明暗反差也就越大,画面则黑白分明,光比小则反之。正确运用光影的对比,使主题更加突出,画面更加完美。同时也说明在这一领域,要想拍出好作品,运用好对比二字同样致关重要。

12.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篇十二

感受地道英语•反思听说教学

——参加市教研室外教培训研讨活动有感

三月十二日我们初中英语组在开发区一中参加了市教研室举办的外教培训研讨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有幸聆听了来自加拿大的Justin(贾斯丁)带来的一节听说课。第一次听外教讲的公开课,而且用的是我们正在教的课本。这节课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听觉上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同时我的收获也是满满的。

课堂故事导入,营造听说氛围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整个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精彩导入犹如“投石激浪”,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Justin执教的是八下的Could you help clean your room?这一课。他并没有直接导入领读短语、单词,而是展示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自己父亲的照片,给同学们一种亲切感,同时调动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接着展示一张凌乱房间的照片,并提问“Guess!What should my father say?” 水到渠成地导入本单元的基本句型。在导入新词组时,Justin引用了课本之外的一个词语chores(家务),更口语化,在外国人的生活中使用率比housework更高!同学们在这种自然轻松的氛围里开展听说活动,学习情绪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关注学生注意力,开展听说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如果教师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能促进学生更快地专注于将要学习的知识。反之,学生“心不在焉,听而不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课中,Justin多次让学生close your books或open your books.在评课中,他解释这样做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专心听说的习惯。回想自己的课堂,不管需不需要看课本,同学们习惯性地低头看书。即使与学生进行日常的对话交流,学生也习惯性地在书本中寻找答案。其实这样做,证明学生对自己的口语不自信,而且也没有全身心投入到与老师的交流中,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另外,Justin的教学课件虽然没有花里胡哨的修饰,也没有精美的动漫和花边,但成功地吸引了听课教师和孩子们的目光。他使用了最为简单的黑屏白字,每页上一两个学习任务,将要表达的意思直观清晰地展示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反思自己的课件,总是担心学生不明白怎么去做,于是将每一页课件塞得满满的,可谓“图文并茂”。这样,学生反而不知道哪些是重点,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

设计有效活动,提高听说能力

英语课堂中教师只有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是实现课堂实效的基础和起点。

听的活动:在学生听之前,Justin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进行听前预测。他提出问题“Guess,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引导同伴之间进行讨论。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能有准备地去听,更有目的性、针对性,提高了听力活动的准确率。同时,也降低了听力的难度,提高了学生们听的效果。

说的活动:在整堂课Justin一直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同学们主动地说英语,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自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Justin对于A部分对话的处理。他让学生看图并进行读前预测“Guess,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s their relationship? ”学生不难推测出“They are fighting.They are brother and sister.”这种有效的读前活动大大降低了文本的难度,也带动了学生的好奇心“Why are they fighting?”。在学习对话的最后,老师让同学尝试写出对话中的几句话,写完后再让同学们按照正确的顺序将这些句子说出。这种新颖的方式加深了同学们对对话的理解。反思自己的对话教学,一味地一个模式:提问题-听读-语法解释-背诵,难怪同学们提不起兴趣。

上一篇:英语经典脑筋急转弯下一篇:《我的贝壳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