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新题(精选11篇)
1.诗歌鉴赏新题 篇一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第04课 新题
一、(四川省自贡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诊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琐寒窗·春思 王沂孙
趁酒梨花,催诗柳絮,一窗春怨。疏疏过雨,洗尽满阶芳片。
数东风、二十四番,几番误了西园宴。认小帘朱户,不如飞去,旧窠双燕。
曾见。双蛾浅。自别後,多应黛痕不展。扑蝶花阴,怕看题诗团扇。
试凭他、流水寄情,潮红不到春更远。但无聊、病酒厌厌,夜月荼蘼院。
【注】①二十四番:指应花期而来的二十四番花信风。②题诗团扇:用汉宫班婕妤失宠事,表现女子的闺愁。③“试凭他”句,反用红叶题诗事以言想凭流水寄情,可惜流红不能漂到更远。凭:犹仗也。④荼蘼:暮春时节开花,为二十四番华信风中居后之信。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趁酒梨花,催诗柳絮”描写梨花绽放、柳絮飘飞的春景,景中含情。B.“一窗春怨”照应题目“春思”,着一“怨”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C.“数东风、二十四番”,一个“数”形象地描摹出抒情主人公闲适的生活情趣。D.“旧窠双燕”用燕喻人,双燕犹能飞还旧巢,游子却不能返回故里,大有人不如物之感。E.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由眼前景色写起,是实写,下片则是虛写。15.词的下片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CD 15.从对方落笔,想象闺中人愁眉不展、怕看旧物、想借流水寄情、百无聊赖、病酒恹恹、月下独自徘徊的生活情状。表达了词人对闺中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二、(四川省宜宾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诊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
陈克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 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 “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15.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E 15.①亡国之悲愤。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面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②年华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③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15.这是南宋词人陈克所作的一首忧念时势、感叹迟暮的爱国寻归之词。词的上片强烈地抒发了词人老骥伏枥、壮志不已的爱国情怀;词的下片描写词人对自己归宿的寻找。这首词抒发了作者面对国家的危亡痛心疾首,而又力不从心,无可奈何的悲凉情绪,又抒发了对友人的眷恋。全词悲慨沉郁,满腔忠愤溢于言表,感情真挚。
三、(四川省成都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诊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万里桥江上习射①
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天上欃枪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注】①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水战。②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③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④笴,箭杆。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是()
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15.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D 15.诗人以反问的语气,用豪壮的结语,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同时表达出了诗人打败南犯金兵的必胜信念、对不思进取的小人的不屑,以及不甘无所作为、渴望收复江山、建功立业的慷慨斗志。
四、(四川省广元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诊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14.下面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作响,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浮想联翩,焦急万分,怎不更加衰老呢?
D.感慨不等于悲观,梦中醒来“眼前万里江山”,看似闲愁实则旷远雄劲。E.本词语言平淡,纯用白描,笔墨干练,真切自然,别具一格,生动感人。15.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D 15.诗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抒发了(1)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2)他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之大,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五、(四川省遂宁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诊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女冠子•元夕 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④。
【注】①蒋捷:宋末元初人,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②蛾儿:闹蛾儿,用彩纸剪成的饰物。③灺(xiè):灯烛的残灰。④夕阳西下:指南宋康与之(一说为范周)《宝鼎现》咏元夕词,其首三句为“夕阳西下,暮霭红隘,香风罗绮”。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① 4 A.全词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极度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对比。
B.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极力实写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三句写遍地彩灯高挂,灯光明亮照彻元夜,与“琉璃光射”相照应,写出了元宵节日的繁华。
D.“江城人悄初更打”一句以动衬静,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
E.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不惜篇幅,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以梦境加以再现。15.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BC 15.①请问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奈与悲愤;②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③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
15.这是南宋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词用今昔对比手法抒元夕感怀,表现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上片前半写往日元夕之盛况,后半写今日之清冷及自己心情之郁闷。下片写往昔之繁华不再重来的无奈,包含着复国无望的深深的眷恋之情。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在追琢中显出自然之本色。或直描,或问写,或借梦境,着力处皆词人所钟之情,情韵兼胜,沉痛感人。下片“江城人悄初更打”,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今宵的冷落,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下面数句直至词末,一连用了“问”、“但”、“待把”、“笑”等几个领字,一气直下,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恨酸楚。“问繁华谁
写成文字,以寄托自己的拳拳故国之思。银粉砑,碾压上银粉的纸。旧家风景,借指宋朝盛事。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现在居然有人能唱这首词,而这歌词描绘的繁华景象和“琉璃光射”、“暗尘明月”正相一致。心之所触,心头不禁为之一动,略微感到一丝欣慰,故而以一“笑”字领起。但这“笑”中实在含有无限酸楚。,因为“繁华”毕竟是一去不返了。
2.诗歌鉴赏新题 篇二
一、内容鉴赏
古代诗歌, 浩如烟海, 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 数量之多, 题材之广, 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 大体可概括为: (1) 写景抒情。如柳永的“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 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2) 咏物言志。山川河流、花鸟草虫, 都可成为诗人引用的对象。如虞世南的《蝉》, 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3) 边塞征战。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 , 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 (4) 怀古咏史。如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赤壁怀古》) (5) 即事感怀。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 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 快速了解其内容, 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
二、情感鉴赏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 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大致可分为: (1) 惜别之情。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尽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2) 黍离之情。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漫》) , 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3) 思乡之情。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4) 怀古之情。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 (5) 讽喻之情。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6) 报国之情。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度阴山” (《出塞》) 。 (7) 咏景之情。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8) 恋友之情。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语言鉴赏
诗歌的语言有: (1) 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 或用自指, 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深刻, 平易近人。如贾岛的《防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 毫无难解之处。 (2) 含蓄隽秀。诗歌最富有灵气, 诗的灵气在于隽永, 在于“写短情长”, 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 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问君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夫妻间的挂念问候, 其时其境其情, 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 统统显于言外, 隐于空白。 (3) 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用语新颖别致, 不落俗套, 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 生动形象。诗歌的语言往往因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 既是诗又是画, 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 气势雄伟, 境界开阔。 (5) 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 景象绮丽, 变幻莫测, 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四、形象鉴赏
客观存在着事物、景色及活生生的人, 一旦拢于人的笔下, 变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1) 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 傲视权势的思想, 也反映了李白傲则不羁, 豪放自负的性格。 (2) 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冰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 却能推己及人, 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 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饮酒》) , 写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回家……待到重阳日, 还来旧菊花” (《过故人庄》) , 诗中描写了山村风俗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 像一幅田园风景画, 使人一见乐而忘返。 (4) 爱惜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已亥杂诗》) , 其对人才的渴求, 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 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 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五、表达鉴赏
3.诗歌新题演练 篇三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爽。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解析】此种考查是“炼”字型试题的翻新,但难度加大。既要“用”字准确,又要赏析合理。此题的答案应为“凉”,凉,既指天气凉,又指作者的心凉。一语双关,而写“照”“白”“愁”等都不如“凉”字准确。
二、根据要求,调整下列诗句的语序。
A因过竹院连僧话
B偷得浮生半日闲
C终日昏昏醉梦问
D忽闻春尽强登山
(1)偷闲登山,乐趣盎然____
(2)偷闲登山,兴味索然____
【解析】此种形式是考查诗歌形象的翻新,在解答的过程中要把握住“象”。捕捉住“意”。在此题中A句因不押韵,必须放在第三句的位置上,分析B旬与C句的句意,两者正好相反,相对,所以如果强调“舒坦”就把B句放在末尾,如果强调“无聊”就把C旬放在末尾。因此(1)为CDAB(2)为BDAC
【附原诗】
登山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三、根据诗歌的内容。从修辞的角度填写下联。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_______。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是新雨,去年未当好时风。
【解析】这里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与意象。按照对偶的规律“高”对“小”,“柳绿”对“桃红”,“下来”对“上去”,“垂”对“末”,非常严谨工整。因此下联应为“小桃上去末梢红”。
四、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未,昊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富调名,“人月圆”是____。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官”“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3“诗眼倦天涯”中的卷“倦”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1答案:曲牌。题干已经提示“黄钟”是小令的宫调名。由此也可以推出“人月圆”应是曲牌。
2答案B,A项“语言委婉”有误。C项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D项末句表现的是一种悠闲宁静的生活。
4.诗歌鉴赏新题 篇四
考点展示: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形象鉴赏·人物形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关键字词。
2、答题模式:
(1)明特点(关键词);(2)找依据(语境);(3)析主旨(主旨)。例、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宋末诗人,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志士,宋亡不仕。参考答案:.什么形象:本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形象特征:主人公“独行穿落叶”,“独”和“闲”表明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只能藉“数”流萤以遣闷,更其寂寞无聊,悠长的渔歌和远处水面上飘动着的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主人公倍添凄凉孤寂。
3.形象意义:传达了主人公心中旧君故国之思,国破家亡、飘泊无依的无限伤感。(不能停留在悲秋上)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形象鉴赏· 景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1)筛选景物;(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2、组织答案落脚点:
(1)明特点(关键词);(2)绘图景(语境);(3)析情感(主旨)。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描摹图景:诗歌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2.概括特点: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3.作者情感: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三、形象鉴赏·物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物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它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1)捕捉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鉴赏依据);
(2)联系诗人经历和社会环境,揣摩所托之情,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精神。
2、组织答案落脚点:
(1)明特点(关键词);(2)找依据(语境);(3)析情感(主旨)。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步骤1: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雪未消”,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5.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 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比较鉴赏的方法。
3、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方法: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
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三、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2006•湖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珍熏芳姿昼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自携手瓮灌苔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胭脂洗出秋阶影,借得梅花一缕魂.
冰雪招采露砌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淡极始知花更艳,秋闺怨女拭啼痕.
愁多焉得玉无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欲偿白帝凭清洁,倦倚西风夜已昏.
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2011•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小结:通过以上两道高考题的展示,使学生对高考比较鉴赏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考题形式: 提问:
诗歌比较鉴赏的题型有哪几种? 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题型:
示范仿写、综合分析 设题角度:
体裁、意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方法:
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题型示例
1、比较意象: 课件展示: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先由学生思考讨论)
展示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抒发对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归纳解题要领: 第一步:紧扣文本,分析各自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特点,分析各自意象意义。
课堂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问题: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课件展示草考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王诗表现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周诗表现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2、比较思想情感
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鉴赏示例
课件展示: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题:(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步骤一:找出求“同”关键词:(学生找出)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
展示参考答案: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归纳意象,品味意境。明确: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体味情感
方法: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趁热打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比较情感异同
①“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第一步、求“同”关键词:自许;鬓虽残、衰鬓斑(学生找出)
展示参考答案: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2、存“异”关键词:谁知、心未死;空、衰、斑(学生找出)
展示参考答案: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比较表达技巧
鉴赏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题:(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步骤一:分清手法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步骤二:解析诗句。
答: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步骤三:明确效果
答:“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学生归纳方法,明确:
• 步骤一:分清手法 • 步骤二:解析诗句 • 步骤三:明确效果
四、小 结
1、诗歌鉴赏比较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
2、比较意象
紧扣文本,分析各自意象特点 结合特点,分析各自意象意义
3、比较思想情感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比较表达技巧
分清类别,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6.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分析 篇六
形象鉴赏解析
人物形象鉴赏
1、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3、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完成。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快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景物形象鉴赏
1、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
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出它展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2、从景物常见含意入手分析
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意,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思乡之愁,松柏象征孤直、清高、不畏强权的品格,等等。
3、注意答题要求
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
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事物形象鉴赏
1、重视文化积淀,熟记物象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这样,才能分析出事物的象征意义。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关注时令色彩。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3、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可从以下关键点入手:抓动词、副词;抓抒情、议论句;抓注释,关注隐含信息。
形象鉴赏答题模板
1、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模板
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中描写环境特征的词),抒写了……之情。
2、鉴赏景物形象答题模板
【理解情景型】诗歌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的景色。通过对……(动词、形容词、景物的特点)的描写,抒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描述画面型】这首诗(哪一联)描写了一幅……(时间、地点、景物特点)画面,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3、鉴赏事物形象答题模板
7.诗歌鉴赏浅谈 篇七
一、品诗趣
写诗须有趣,方能引人。诗愈好愈耐人寻味。因此,我们读诗要学会品味,读出诗趣来。诗趣大致有四种,即情趣、意趣、理趣和志趣。
1.情趣
陶洲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句,诗人本来“种豆南山下”,却是“草盛豆苗稀”的结局,可见他很不善农事,但诗人却不辞辛苦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轮皎洁明月的陪伴下,劳动归来的诗人虽孑然一身,却心情舒畅。诗人肩扛着锄头,穿行在草丛间,皓月当空,这是一幅多么引人遐思的月夜归耕图啊!
2.意趣
例如,脍炙人口的《竹枝词》中有这样的表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具有民歌风味的诗篇,诗的后两句巧用谐音双关、巧借天气景象,将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含情脉脉、楚楚动人少女那种羞涩疑虑、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描摹得惟妙惟肖,使诗的意趣平添隽永含蓄。读之如品香茗,清醇淡雅之味浓郁,令人耳目一新。
3.理趣
何为“理趣”,是指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或哲理性的人生感悟。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些精妙的句子都是作者人生阅历的沉淀与生命境界的表现。更值得一提的是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此句诗中,作者用“沉舟”和“病树”来自比,而用“千帆”和“万木”喻那些在宦海中的新贵们。此句原是刘禹锡感怀身世遭遇的愤慨之辞,但因其客观上包含着自然规律,后来人们更多地用其哲理义,即以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沉沦不算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美好。
4.志趣
例如,曹操的建安风骨诗作《观沧海》。此诗写出了诗人居高临下观赏沧海的雄姿和博大胸怀,极富志趣,堪称咏志诗的代表。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写出了诗人借大海吞吐宇宙的意境来抒发自己“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统一河山”的雄心壮志。读来让人激情荡漾,精神振奋。
诗虽有“意情理志”四趣之分,但一首诗往往是四趣皆备、水乳交融的,我们不能生硬地去解析它。凡是脍炙人口的诗歌,都因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流传千古,人们品读再三,才能感悟出其中的真趣本味。
二、析诗情
诗歌的核心是情感。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挖诗歌所蕴含的情感,这是学生学会赏析诗歌的重要一环。
我以杜甫的《春望》为例,谈一谈如何赏析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情厚谊。此诗是作者描写“安史之乱”的一首名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令人唏嘘,感人至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就是作者眼中的战乱中的长安城景色:春天早已降临长安城,但繁花似锦的国都却已残破不堪,只剩下乱草丛生。这句诗虽在写景,但我们却能从作者所写的景物中品读出诗人那痛彻心扉的忧国伤时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作者把自己感时伤世的情感通过对“花”“鸟”的移情表达出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诗人用“连三月”来形容战争之久,用“抵万金”来表示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的妻子儿女的那种牵挂、担忧、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更是把诗人那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要领会诗词中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去发现、思考和感悟。在学习诗歌时,如能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那鉴赏起诗歌情感来就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三、赏诗意
意境,是指诗词中情感、观念与环境、气氛的统一。诗词一般都有优美的意境。一谈到诗意鉴赏,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诗人用生动传神的笔墨刻画了一幅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试想:一望无际,空旷辽阔的边疆沙漠,只有“大”字方能壮其景;在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的沙漠上,烽火台升起的那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异常单调,用“孤”来形容浓烟。但作者紧接着又用一个“直”字来表现它的强劲、挺拔、坚毅之美,而那横贯其间的九曲黄河,非“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受。其实,落日在我们印象中总有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伤情怀,但这里作者却用一个“圆”字来描绘,给我们一种温暖亲切而又苍茫无边的感觉,让人浮想联翩。作者当时那种出使边塞、深受排挤、思乡感世的孤寂情怀,在这种景物描写中表现得酣畅淋漓。
总之,品读诗歌作品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它能将我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融入诗人的世界,而我们只有通过对诗趣、诗情、诗意的解读,才能有效唤醒学生心中的诗意,与诗人一起感受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感受诗歌整体,领悟诗歌的独特之美。
参考文献
8.高考诗歌鉴赏方略 篇八
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即对作品进行“品评”。通过语言媒介,读者能从中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从而获得有关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表达活动,主要涉及下列知识能力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考查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下列方面:作品的观点态度、作品的层次内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表现技巧、作品的诗眼问题以及开放性设问的探究性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呢?本文将结合今年高考全国各省试题中的实例进行探究。
一、领悟作品中的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多数为抒情诗,主要是借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形象。就是被我们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因素的客观事物,我们称为“意象”。鉴赏时须注意分析,它是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的可感受的生活图景,包括人、事、物、景,它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还要理解注入其中的意念和情感,了解意象的含义,把握其主旨和情调。
2007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选用了《诗经·周南》中的《芣苢》,全诗意象集中在采野菜这一劳动场景上,且动作频频转换,借以表达欢快劳作之意。抓住这一点即能迅速入题。07年宁夏卷选用的刘一止《小斋即事》开篇即把“棋、琴”托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琴、棋二物之“品”来状自己之“志”,最后只落得小斋独处,抒发了个人的感慨和讥讽世事的情怀。07年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选用的三首作品无一例外地把焦点赋予了暗示天下兴亡的燕子,虽风格各异,但主旨却异曲同工。同年广东卷林景熙的《溪亭》和上海卷苏轼的《阮郎归·初夏》则借助景的变化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绪和心境。
二、深入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由意象组合而成,可谓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前者是思想感情,后者指代艺术境界。正所谓“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实现情景交融,更让二者相映生辉。
随作品的变化,意境有着变化的形式,诸如: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寄情于景、情景分列等。鉴赏时,能切身体会这一境界,做到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其主旨情调。
07年高考全国卷Ⅰ选用的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就通过寓情于景的方式表达了作者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情景关系十分契合。07年天津卷则通过明·高启的《黄氏延绿轩》向我们展示了缘情写景、借景抒情的美妙,诗中的画面春光浓浓,作者则欣喜异常。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不再列举。
三、注意典故的活用
古诗词常用典故,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典故一般可分为三种:神话传说、化用前人的语句和历史典故。在鉴赏此类作品时,须对典故作初步把握,进而理解其新意义。
07年高考江西卷中两位晚唐诗人高蟾和韦庄的作品《金陵晚望》和《金陵图》都借一段史实——金陵(南京)曾作帝都三百多年却最终被废弃,表达了忧国伤时之情,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浙江卷诗歌鉴赏三首作品唐刘禹锡的《乌衣巷》、金吴激的《人月圆》和元赵善庆的《山坡羊·燕子》都无一例外地选用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大家士族的历史典故,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了人间物是人非的世事沧桑,怀古伤今之意突出。《人月圆》则更是活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沦落人”,将个人感怀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立意更显深刻。
四、明辨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修辞的使用相当普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对偶等比较容易理解领会,有几种手法须特别关注:(一)是互文。《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均属此例。(二)是移就与通感。前者侧重于一定语境下相关联事物修饰语的变化,后者偏重于感觉的相移。“红杏枝头春意闹”就属通感。(三)是列锦,即全部使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经过巧妙地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形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一种方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它含蓄、凝炼、简远,且富有意境。掌握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对于我们理解诗作的主旨和情调颇有益处。
07年高考重庆卷中宋苏轼《海棠》一诗后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即采用了拟人修辞格,以花比人,形象、生动、鲜明。当年辽宁卷宋周弼《夜深》一诗则通过“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的衬托写出了诗人夜读的投入与专注。“半峰残月一溪冰”与“杨柳岸晓风残月”形式上同属列锦修辞格,因此本句兼用了两种修辞格。安徽卷中《醉落魄·咏鹰》的上片也采用了衬托手法表现鹰的形象,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五、关注作品的“细节描写”
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是离不开细节描写的。诗词,篇幅短小,多为生活片段,以有限的信息向读者提供最精彩、最生动、最活泼的生活场景,因此注重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揣摩心情,往往能迅速入题。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常常能“见微而知著”。以细节为中心组织全篇,能集中、鲜明、形象地体现作品神韵,功效奇妙而韵味无穷。鉴赏时,以此入手,往往能事半功倍。
07年高考北京卷中《芣苢》一诗有此一问: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结合本诗,此题意在考查诗作中频频变换的动作,而这些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劳动过程,形象、生动、紧张而欢快,这便是细节的表现力。同年广东卷林景熙《溪亭》中“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一句诗,“穿”和“数”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和孤灯营造的冷清幽寂中突显出作者孤独、徘徊的情绪和苦闷无聊的心境,描写十分到位。
六、熟悉常用艺术表现技巧
通常条件下,诗歌的语言是和其思想内容协调吻合的。在思想内容确定的前提上,合理使用一些艺术表现技巧能更有效地为主旨服务,更好地表现其思想和情感。
这些艺术表现技巧大体可分为:1、描写抒情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等。2、其它类构思技巧,包括联想和想像、用典和一些常用修辞手法。
07年高考湖南卷选用王安石的《示长安君》一诗,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中“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愤。时间长,距离远,悲情更为浓烈。四川卷也选用了王安石的一首诗《葛溪驿》,首联描绘了一幅驿站秋夜难眠图,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接着以疏桐鸣蝉衬托诗人的烦恼,将其渲染到极致,表现了诗人的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和家国之思。
这些表现技巧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阅读鉴赏中,要仔细观察,细加品味,反復咀嚼,把握其精髓,这样更有利于我们鉴赏诗歌作品。
七、寻找适当的切入点
前文说过,古诗词篇幅短小,多是生活的切片,因此在鉴赏时可据此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古诗词的切入点,大体如下:
1.从题目切入
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信息。
2.从注释、题材入题
在试题中作注,或注释部分重点或疑难词语,往往能降低难度,提示我们去思考。依据题材的常见类型,根据其共同特性和规律,鉴赏时以此切入,便不会出现偏差。
3.从背景入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的产物,带有时代的印记。鉴赏时必须联系时代和文化背景,即“知人论世”。知名作者一般不会简介背景,而一些不知名者往往会作简要介绍,以此入手,更能体会诗歌内容和主旨。
4.从其它方面入手
抓住典型性的特征,如人物、环境和事件等,以此作为鉴赏古典诗词的切入点。
07年北京卷中命题者就对诗作《芣苢》的标题作详细注释,并对部分动词作出明确注释,就为我们阅读文体降低了一定的理解难度。同年宁夏卷选用宋刘一止的《小斋即事》,就对刘一止作了详细介绍,据此可知其仕途不顺,便于我们理解其主旨。湖南卷中的王安石《示长安君》一诗对该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中的主人公长安君作出明确注释,其中暗含了背景和注释这两个鲜明的切入点。江西卷和浙江卷所选用的诗作都属同一类型的诗词作品——怀古咏史类,从此类题材的共性和规律入手鉴赏,就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主旨。这样的实例在07年高考试题中俯拾即是,我们可用心去体悟。
切入是否自然合理,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创作上的思考。这几种切入或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各显其能。鉴赏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把握这一特性,便可更好理解诗歌的主旨。
当然,要做好诗歌鉴赏应该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借鉴。愚见尚浅,若有疏漏,望乞诸同仁不吝赐教!
9.诗歌鉴赏新题 篇九
1、把握三水田园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教学过程
一、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0.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篇十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及技巧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整体感知诗歌主旨
例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二步:组合意象,探究诗歌内涵
1.借助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三)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三步:认知诗歌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1、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
例: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鹊惊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胜:超过
山寺月中寻桂子 寻:找 体会意境:明月别枝惊鹊(依恋美好情);“寻”、“看”(清闲、幽静)
2、领会诗歌意境创作的方法
①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②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烘托、比喻、夸张、用典、联想与想象等
(四)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四步:抓住诗歌的诗眼体会主旨
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眼为“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真意”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对尘世超脱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五步:多角度领会诗歌
①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②体察背景:
同是烽火战争-唐朝安边创立功业,南宋收复失地悲壮。
③注意题目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④注意注释: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⑤注意比较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
②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
11.诗歌鉴赏考查热点 篇十一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三种形象,即诗中人物形象、诗中景物形象、作者形象。考题中,如果题目没有特别说明,一般只要考生分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写景诗中的景象和咏物诗中的物象,而不包括作者形象。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少年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在这首诗中,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题目“少年行”就告诉我们,主人公是一个年轻人,再结合诗中的“弓”“剑”“马”“河湟地”等意象,就能明确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战士,然后结合诗中描绘的着装打扮、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的“背”“走”“不拟”等词语,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清晰起来。答案:诗中塑造了戎装出征,决心收复失地、克敌制胜的英武勇敢爱国将士形象。
【方法总结】
一要知人论世,注重背景;二要由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入手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三要从诗中的意象入手,把握诗中的景物特征,因为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热点2:鉴赏诗歌的语言
主要是理解诗歌中关键的词句的特定含义、暗示意义,分析语言的风格特色、分析语言运用手法、评价诗歌的炼字的作用等。重点主要指动词、形容词、叠词、拟声词等。
例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本曲开头两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其中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本题是一道把语言风格及炼字综合在一起的语言鉴赏题,前一问是有关语言风格方面的,关键在于把握相关的术语;第二问是有关炼字方面的,既要明确叠词的作用,又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来解答。
答案:(1)语言风格:使用口语化的语言,使诗歌的语言清新自然且又通俗易懂。(2)叠词的妙处: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而“三”则突出了夜深,这些都使得愁思更浓。“一点”“一声”“三更”的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方法总结】
1.把握诗歌语言相关术语。诗歌的语言十分精炼传神,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朴素自然、沉郁顿挫、通俗易懂、豪迈飘逸、朦胧隐晦、悲壮苍凉、缠绵悱恻、清新明丽、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等。
2.抓住动词、形容词、叠词。动词、形容词在诗歌中的表现力特别强,常常在塑造形象,抒发情感时起着关键作用;而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突出并强化思想情感。
3.关注色彩词。诗中色彩词的选用往往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暖色(红、橙、黄)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是欢愉快乐的;而冷色(白、绿、蓝)给人以凄凉的感觉,表达的感情大多是凄苦悲哀的。
热点3: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就是把握诗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长亭送别等。
例3:阅读下边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晚登古城
李百药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注】隋炀帝即位,李百药出为桂州司马,旋即解职还乡里。入唐,又遭李渊猜忌,流放泾州。
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分析“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与“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两句中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本题考查思想情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情感,首先要注意标题中的“秋晚”“古城”两个表时间地点的词;其次要明确第一句起总起作用,其中的情感要抓住“怅然”这一关键词;其三,要结合诗中描写的“颓墉”“寒雀”“荒堞”“晚乌”“灌木”“孤烟”等意象来体会;最后,要结合注释来理解。
【答案】“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一句通过写日暮时分,四野幽暝,纵目远望,路途还很遥远的眼前实景,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登临苍凉的古城时惆怅与寂寥之情。“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呼应首联,除了有惆怅与寂寥之情处,更多地是表达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抗议的激愤之情。
【方法总结】
1.从标题切入。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起着提挈全篇、浓缩文意的作用。
2.从注释切入。虽短短的几个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3.从意象、意境切入。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因而从意象、意境切入是把握诗歌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的关键。
4.从手法技巧切入。掌握其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可以更形象地再现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5.从了解作家及时代背景切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前提。
热点4: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就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例4:阅读下边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送二兄入蜀
卢照邻
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诗的前二句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最后一句“相顾怜无声”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第一问考查表现手法,前两句都是写景,但我们很容易发现,前一句写的景是哀景,而后一句写的是乐景,再结合诗中写的事件——送二兄入蜀,因而可以确定其表现手法为反衬。第二问是考查描写方法,“相顾怜无声”描写的对象不是景,而是人,因而可以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去思考,也能够明确其方法。
答案:(1)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关山”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花柳帝王城”,写出了出发地长安繁华似锦,歌舞升华,一派繁华的景象,以长安的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碰到的孤苦、凄凉。(2)“相顾怜无声”,是抓取临分手时的瞬间情景的一个细节描写(动作、神态描写),将兄弟二人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刻画地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相顾”二字将相互间情深意切的目光传神地刻绘了出来,一个“怜”字泻出了二人心中只有亲人间才会存在的滔滔挚爱之情,“无声”二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这两年诗歌鉴赏题,可以预见2011年高考:
1.在体裁方面,唐宋诗词仍然是考试的首选,兼及其它朝代的诗词。
2.在题材方面,写景诗仍为考查的重点,兼顾边塞诗、咏物诗、送别诗等。
3.在考查热点方面。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语言和形象是考查热点,且把几个考点综合考查情况较多。
4.题型、题量、分值方面,从近两年高考情况看,题型、题量、分值大体稳定,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实施新课改,这种情况在2011年高考中可能会有变化,但变化应不会太大。
【作者简介】
陈红斌,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西省峡江中学,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
【诗歌鉴赏新题】推荐阅读: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07-12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专题复习_教案范文09-11
启示-诗歌鉴赏07-11
诗歌鉴赏:独游07-28
抉择诗歌鉴赏08-03
诗歌鉴赏反思08-10
诗歌鉴赏 学案11-14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形象鉴赏分析09-10
2011高考诗歌鉴赏06-15
诗歌鉴赏方法总结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