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精选8篇)
1.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篇一
岳阳县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喻帜文
【摘要】面对世界各国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协议实行强制和自主减排相结合的约束措施的高压态势,岳阳县必须结合本县实际情况,研究自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低碳经济对策,以主动应对来赢得发展先机。
【关键词】岳阳县 低碳 机遇 挑战 对策 什么是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岳阳县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低碳”一词是在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指出:自1750年以来,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由于人类活动而显著上升,现在已远远超过工业化时代之前数十万年间的水平,其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65万年以来的最高点。并且认为,全球气温上升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可能性超过90%。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以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共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面对世界各国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发展“低碳经济”的强烈呼声,岳阳县理应顺应潮流,发展低碳经济,保护县域家园。岳阳县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世界各国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协议实行发达国家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自主减排约束的高压态势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政积极倡导、大力扶持低碳经济的大好形势下,岳阳县发展低碳经济,既面临巨大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3.1 面临的机遇
3.1.1 认识上的机遇。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岳阳县地处湘北洞庭湖畔,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前,曾多次遭遇洪涝灾害,1998年尤为厉害,洪水涨至海拔36米,防洪大堤多处出险甚至垮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大损失;1990年前,新开、新墙等乡镇因钒冶炼污染致上万亩农作物减产失收,上万亩山林枯萎,数万人健康受损,生命遭到威胁;2006年岳阳县发生新墙河砷污染事件,又致县城上十万人饮水出现问题;近年来,新墙等地陶瓷企业污染又引起了红网网民的猛烈抨击。深受环境影响和污染的岳阳县人民环保意识在血的教训中日益强烈,环保呼声日益高涨,为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认识上的良好机遇。3.1.2 政策上的机遇。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虽然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但并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步入了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不具法律约束的协议,就难达到强制效果,这对岳阳县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准备,也减免了这一阶段为碳排放埋单的巨额费用。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政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地方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发展低碳经济进行引导并给予扶持。1997年11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6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7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遏制高耗能行业再度盲目扩张的紧急通知》;2007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2007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上,谁争取主动,谁就能抢得先机,获得先利。
3.1.3 清洁能源上的机遇。2002年,长江三峡水力发电厂成立,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2009年,湖南桃花江核电站、华容小墨山核电站建设启动,项目完成后,总装机容量将达100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700亿千瓦时。近年来,岳阳县农村沼气能源发展迅速,柏祥镇海东农庄、筻口镇西冲畜禽养殖公司等企业建起了大中型沼气池,装备了发电设备。西冲沼气工程群计1300多立方米,沼气发电装机30千瓦,海东农庄沼气池达16500立方(美国援建项目),沼气发电装机50千瓦,年发电7.2万千瓦时。全县沼气池发展到5.6万个,按每10立方沼气池年产沼气450立方米,每立方沼气折合标煤0.7公斤计算,可年产沼气达2000多万立方米,折合标准煤1.5万吨。全县有水电站15座,水电装机容量仅11000多千瓦,年发电仅1500多万千瓦时,按每千瓦时相当0.36公斤标准煤计算,折合标准煤5400吨;鹿角风电站建设进入准备阶段,管道天燃气也入境进城。水电、核电、风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岳阳县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保障。
3.1.4 科技创新上的机遇。近年来,岳阳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倡导节能减排,鼓励科技创新,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先后培育了湖南科伦、岳阳大力神电磁、华中电磁、向红机械化工、利尔康生物、天欣陶瓷、弘泰陶瓷等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湖南省建筑陶瓷工程技术中心、岳阳大输液工程技术中心等2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组建了以天欣陶瓷为依托的岳阳市建筑陶瓷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以科伦制药为依托的岳阳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等2家市级产学研战略联盟。岳阳县科技发明增长迅速,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率达15%,全县专利授权累计达230多件。2008年,岳阳县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荣誉称号,2009年,岳阳县荣获“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红旗单位”荣誉称号。各类科研机构的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3.2 面临的挑战
3.2.1 生产、生活习惯上的挑战。建国以来,县内传统产业主要以砖瓦、石灰、水泥、铸造、陶瓷等行业为主,这些中小企业生产上一直用煤炭作能源;广大城镇居民生活上多以煤炭作燃料;各类交通工具也主要以石油为能源。要改变人们生产、生活上用煤、用油的习惯,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3.2.2 产业调整、升级上的挑战。近年来,岳阳县积极优化招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进力度,规模工业产值增长率达30%,财政收入增长率达14%。2009年,全县共引进项目118个,合同引资41亿元,实际到位15亿元,规模企业发展到1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13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已形成了“三园三区”(县城生物医药园、新墙建材工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麻塘电磁铁功能区、新开食品工业区、鹿角临港工业区)的初步布局。并初步形成了以科伦制药、利尔康生物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以丰利纸业为龙头的造纸产业,以9634为龙头的军品产业,以湘渝焦糖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以天欣陶瓷、亚泰陶瓷为龙头的建材产业等五大支柱性产业。其中,以陶瓷、水泥、砖瓦等为主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主要以煤炭为能源,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也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而建材、食品加工两大产业涉及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要大规模地进行能源置换,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3.2.3 人才、技术上的挑战。对传统产业进行低碳改造升级的关键是人才和技术,没有人才和技术的支撑,就没有设备、工艺的更新,就谈不上低碳改造。近年来,岳阳县虽然出台了包括面向全国引进高素质人才、分别给予博士、硕士每年10万元、2万元补助等优惠的一系列人才战略措施,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先后引进200余名高素质人才,但相对岳阳县130多家规模企业、2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无论从人才数量上看,还是人才结构上看都严重不足,尤其是缺乏学科领头人才。
3.2.4 设备、资金上的挑战。要改造传统产业、要淘汰落后产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何以进行技术改造、何以进行设备更新。岳阳县财政收入仅3亿元,每年支出达9亿多元,资金缺口巨大,靠财政资金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岳阳县工业起步晚,企业还处于成本回收阶段,企业积累相当少,靠企业积累也无从谈起。
3.2.5 清洁能源供应上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富煤、少油、缺气的国家,水能、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整个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重不足四分之一。岳阳县域内清洁能源产能相当低下,虽有水电站15座,水电装机容量11000多千瓦,但年发电仅1500多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5400吨;有沼气5.6万户,折合标准煤1.6万吨;而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几乎没有,清洁能源仅占综合能源消耗(工业部分)19.7万吨标准煤中的十分之一,除去生活沼气产能,还不到3%。岳阳县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为了紧跟世界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情况,岳阳县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提高全民思想认识,抓宣传促低碳。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让各级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民众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现实性、紧迫性,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低碳排放的责任意识,树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理念,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4.2 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抓法规促低碳。县委、县政府要建立科学的碳排放考核机制,通过对各乡镇、县直各部门的考核,来促进乡镇和部门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视。各级党政也要制订相关政策,加大政府投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税费约束机制等,积极引导构建低碳生产、经营模式,尤其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参与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设备更新。
4.3 突出工业节能减排,抓重点促低碳。近年来,岳阳县工业产值已超过农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为此,岳阳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先后关停了新开钒冶炼厂、县水泥厂、五垸水泥厂、杨林硫酸钼厂、长湖粉煤灰加工厂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改造了丰利纸业、蓝海造纸、弘泰陶瓷等一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但岳阳县工业企业中,绝大多数为高碳企业,尤其是砖瓦、陶瓷、水泥等建材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节能减排的难度相当大。因此,岳阳县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工业节能减排,而工业节能减排的关键又在建材产业的节能减排。解决了建材产业节能减排也就为工业节能减排扫清了障碍,也就为岳阳县发展低碳经济铺平了道路。
4.4 关注农村节能减排,抓“三农”促低碳。岳阳县农村面广、人多,农村国土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0%以上,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化肥、农药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物资。化肥占全部农肥的80%以上,农药施用面积达90%以上。部分尿素、碳胺等化肥还进入了水产、生猪等养殖业领域。因此,农村节能减排绝对不容忽视。近年来,岳阳县积极鼓励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墙、筻口、麻塘、黄沙街等地建立了以生物有机肥、低毒农药为主要农资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优质名茶生产基地,为引导全县农业向环保低碳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毕竟农村面广、人多,碳排放总量不是小数目,再者,要扭转农村高碳生产习惯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因此,关注农村节能减排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头戏”。
4.5 重视开发水风沼等能源,抓新能源促低碳。岳阳县地处洞庭湖畔,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1300多毫米,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境内有大中型水库4座,有一定的发展水电的良好条件;洞庭湖区还是发展风电的良好场所,广大农村也有推广应用沼气能源的良好条件。近年来,岳阳县大力发展沼气能源、发展小水电,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装置等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县沼气用户达5.6万户,相当年节煤达1.6万吨,相当减排二氧化碳4.1万吨;全县有水力发电站15座,年发电1500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5400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000多吨。4.6 重视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抓碳汇促低碳。据专家研究,森林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森林每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的氧气。岳阳县现有林地面积7.9万公顷,林木蓄积量215万立方米。近年来,全县年均增加蓄积9.7万立方米,增长率达4.8%。按这样的增幅计算,到2020年将增加蓄积1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吸收183万吨二氧化碳,也就是说可以基本解决全县2年的综合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
本文作者系岳阳县科技局副局长、县科协副主席
2.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篇二
1 相关文献回顾
“低碳经济”术语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文献中就曾出现,其确切概念则起源于2003年英国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即用低碳基能源、低二氧化碳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替代当前的化石能源发展模式。2006年,《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评估,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IPCC第4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只有减少温室气体(主要是含碳气体)排放,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7年联合国讨论后京都行动方案,并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伦敦G20峰会对经济复苏与低碳化转型的承诺,促进了低碳经济概念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
而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方法、意识形态、政策设计、实践探索等方面。在全球碳政治的博弈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世界主义”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实际利益;低碳经济发展既是一种技术问题,又是一种经济问题,但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问题。在理论方法方面,专家学者主要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阶段性、发展态势和政策工具等基础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理论核心。在实践探索方面,一些国家目前已形成了各具内容和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如,英国着力于解决其国内的减排和替代转型问题,积极推动世界范围的低碳经济,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法规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面,都处在领先位置。美国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以摆脱经济衰退,巩固国家霸主地位。日本以建设低碳社会为主,大力推广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欧盟国家意在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在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方面已具有优势。韩国提出“绿色工程”计划,以低碳与绿色发展为新政主题。
在我国,低碳经济尚是一个全新概念,有一些零散型的理论研究和起步性实践活动,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温室效应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提出低碳经济的“三低三高”特征,而谢军安、李胜、陈晓春、刘细良、华金科,瞿维中等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其中范建华的研究较具代表性,他从低碳经济发展主体、内容、目标、路径以及发展规律等角度定义了低碳经济,丰富了这一理论内涵。而广东省的“低碳经济示范区”、上海的“低碳经济实践区”、保定的内地首个“低碳城市”以及长株潭国内首个“低碳城市群”等试点的建设,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作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可以看出,低碳经济这一理念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但随着实践的不断进展,其内涵正在不断深化和拓展。
2 台州制造业发展现状,低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浙江制造业较为发达地区之一的台州,台州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支撑台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截止2009年,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为583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968.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929.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 重为52.5%。全市基本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医药化工、模具塑料、家用电器、服装机械、阀门泵类、工艺品家具、食品饮料等九大制造业支柱行业、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以及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中国模具之乡”、“中国阀门之都”、“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中国植保和清洗机械之都”、“中国缝制设备之都”等3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落户台州。全市共拥有5个中国名牌、19个驰名商标、6个国家质量免检产品、201个浙江省著名商标、337个台州市著名商标。74个工业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按照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塞尔奎因的多国模型理论,台州制造业始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重化工业阶段。
然而,和国际先进制造业相比,台州制造业有着四块致命的短板:(1)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台州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绝大多数处于模仿创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2)装备水平比较落后。我市制造业的总体装备水平不高,工艺技术比较落后。以制造技术相对较高的机械行业为例,同国际先进制造业相比,无论在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方面,还是在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3)品牌效应不够突出。我市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开拓能力,但品牌意识不强,自主品牌少,突出表现为在国际市场上用自己品牌占领市场的较少,大部份依靠贴牌出口。(4)产业集群的产业层次和整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产业集群只是相同或相关企业地理意义上的集聚,缺乏关联、配套和协同效应。许多产业集群的产品虽已进军国际市场,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多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缺乏上游研发、设计环节以及下游营销环节的延伸。产业集群内部的整合度低,缺乏龙头的权威引导,相反因为低水平的类同建设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无序竞争,拉低了行业价值,直接影响企业赢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碳排放指标逐渐成为国家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将给台州带来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但也会为台州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台州能源消耗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煤炭消费为主。台州既是一个能源贫乏的城市,有“缺煤、少电、无油”之说,同时又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市,制造业快速增长不断推动能源消费持续攀升。从初始能源消费品种看,能源结构以原煤为主。随着台州发电厂2009年9月2日4台135MW火电机组顺利关停,两座水冷塔成功爆破拆除以及2010年10月份关停的1号机组和6号机组,浙江省一次性关停机组台数最多、单机容量等级最高、关停总量最大的小火电关停行动的展开,台州煤炭消耗比重有所下降。
(2)从综合能源消费产业分布看,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半。由于我市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仍是我市能源消费的最大部门。2009年,在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为93.56万吨标准煤,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为477.70万吨标准煤,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为198.94万吨标准煤,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为126.24万吨标准煤,分别比上年增长10.5%、11.5%、11.2%和11.8%,比重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0.07个百分点和0.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居民生活消费均提高0.07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中,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59.7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0.9%,占全社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1.2%,比重比上年下降0.22个百分点。
(3)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比重较大。2009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323.2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6.9%,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0.705吨标准煤,比上年增加了0.008吨标准煤,上升1.1%。从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消费结构看,在33个有能源消费的行业大类中,居前五大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12.0%、11.8%、10.6 %、9.7%和8.9%,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50.7%。从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能源消费企业看,年能源消费量达到5千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有73家,合计消费综合能源106.39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34.9%。可见,五大较高耗能行业和73家重点能耗企业带动作用非常明显。
(4)从地区分布情况看,综合能源消耗总量和水平差异较大。在九个县(市、区)中,2009年全社会能源消费量从大到小依次是温岭市234.37万吨标准煤,椒江区149.67万吨标准煤,玉环县114.60万吨标准煤,临海市105.98万吨标准煤,路桥区99.67万吨标准煤,黄岩区93.83万吨标准煤,三门县44.58万吨标准煤,天台县34.82万吨标准煤,仙居县25.84万吨标准煤;占全市的比重依次是温岭市24.60%,椒江区16.94%,玉环县12.81%,临海市12.05%,路桥区11.32%,黄岩区10.64%,三门县5.00%,天台县3.92%,仙居县2.74%。从综合能源消耗水平看,2009年万元GDP综合能耗最高的是三门县0.768吨标准煤,最低的是仙居县0.406吨标准煤。各地能耗结构和水平的差异主要受产业结构影响,如椒江区受医药、化工、海运等行业的影响,因而能源消耗总量和水平比较高;仙居县工业结构以工艺品制造为主,因而能源消耗总量和水平比较低。
3 坚持低碳发展,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国际环境来看,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一是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和再平衡,短期难现高增长,以及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安全以及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的要求,使得增加经济复苏阻力的同时,又为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二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贸易摩擦,既对我国出口形势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挤压我们传统产业的市场空间,又促使我们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国家部署新一轮沿海区域发展战略和长三角区域发展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既为台州实施“主攻沿海、创新转型”战略提供了契机,也对台州全面融入长三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从浙江省角度来看,浙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重心将进一步向沿海地区转移,作为温台沿海产业带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州沿海开发将进入全面发展的大好时期,特别是港口物流、临港重化工、新兴海洋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想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保持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持低碳发展道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而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政府的管理与政策的引导。
首先,科学制定规划,加强规划引导。将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纳入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中去,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台州市科技规划和相关产业科技计划中去,并把规划实施方案作为贯彻执行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各项具体任务的行动指南。在规划引导下,台州将大力发展以三门核电为主,辅以滨海风能、太阳能、水能以及生物质能源等于一体的清洁能源产业,逐步降低碳基能源消费比重;将加快三山涂金属再生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将加紧培育以有机硅材料、通用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科学规划引领招商,大力招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碳排放产业的引进和扩张;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以及区、县(市)的相关规划有机衔接,确保总体规划更具操作性,以规划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抓紧出台扶持激励政策。聚集财政、税收、土地和人才等政策合力、优化资源配置,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理念创新。因此,在经常性预算中,增设低碳经济发展支出科目,安排相应的财政支出预算,并立法规定其支出额度和增长幅度,建立财政预算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稳步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占预算内投资的比重;加大对市级重点节能技改工程的财政补贴,对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究开发投资和建设进行补贴,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认真宣传贯彻并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企业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在不违反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优先保证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的用地需求;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服务制度,通过做实“配车子”、“供房子”“戴帽子”、“增票子”、“给位子”,引进创业、创新、创优领军人才,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再者,加速推进城市化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根据台州市地理空间分布和城市发展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台州将推进“一带一轴一群”的空间布局框架,即沿海产业带、沿江发展轴、台州城市群。台州沿海产业带是以拟建的沿海高速公路为主轴,向西纵深约5公里、东至管辖海域的沿海带状经济体和产业走廊,涉及台州沿海6个县(市、区)和台州经济开发区共32个乡镇(街道),陆域总面积约为219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十二大产业区块。通过沿海产业带建设,加快引导台州生产力布局东移,完善产业带形态、提升产业层次,打造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互动的新平台,努力把沿海产业带建成台州主攻沿海的主战场、转型升级的主平台、城市拓展的主方向;沿江发展轴是指以椒江水系为主干的完整流域系统。覆盖的地区包括仙居、天台、临海、黄岩、椒江,总面积6851平方公里。整合沿江资源,优化区域内各工业园区布局,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引导产业向各工业园区集聚,形成专业特色鲜明、产业链配套的产业群;台州城市群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台州市区)、2个副中心城市(临海市、温岭市)、4个县城(玉环、天台、仙居、三门)、12个省市级中心镇和54个一般建制镇组成,陆域面积9411平方公里。强化中心城市的决策中心、资讯和服务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综合性交通运输中心、物流中心、科技文化教育中心职能,增强中心城市对人口、资金、人才、技术的吸纳能力,围绕成为支撑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综合服务中心和创新中心的功能导向,积极营造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再次,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立足“优二进三”调结构,依照发展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搬迁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排出一批重点行业,逐个制订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强各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其他规划的衔接。突出抓好汽车、医药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电力、塑料制品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能源利用水平,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和服务业、高技术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总部经济、创业服务、新型专业市场、文化创意等六大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适应制造业服务化趋势,积极引导由以生产制造为主向以研发设计、工程设计、运营管理、客户服务、维护维修、检验检测、售后服务、金融租赁等高端服务为主转变。鼓励龙头企业,加快从传统服务向更高层次的市场分析、流程设计、管理策划方向发展,尽快成长为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企业,推动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化发展、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最后,实施五大工程,完善保障体系。积极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集群品牌建设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企业科协建设工程和低碳生活方式教育工程等五大工程,落实总体规划与产业规划,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是增强台州产业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台州块状经济中具有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等特点。集群品牌是产业集群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提升集群产业和集群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重要抓手,因此台州要把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和集群品牌建设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建设,同时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引导市内有影响、有规模的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组建企业科协,并跟踪做好指导服务工作。加强载体建设,推动企业科协成为“自主创新服务站”。团结带领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自主创新的实践,充分发挥企业科协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群众效应和科技效应。广泛开展低碳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引导社会形成低碳消费时尚。鼓励在家庭生活中倡导购买适度面积的房子,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更多地选择公交车、自行车出行,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逐步实现低碳消费引导低碳生产。
低碳经济的理论提出与实践探索,从国内和国外来看,都还是刚刚破题。从目前来看,节能减排是切入点,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是关键点,真正的阶段性的目标则是创造以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台州制造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口,站在怎样的一个高度,选择哪些抓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摘要:在分析台州制造业发展现状,低碳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之上,提出科学规划引导,聚集政策合力扶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建设助推,“五大”工程实施为抓手,推进台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集合,践行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台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
参考文献
[1]赵志凌.发展低碳经济:未来世界竞争的重要战略[J].改革与开放,2010(1):07-09
[2]宋雅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与政策选择[J].特区经济,2010(4):237-240
[3]陈玲,薛澜.中国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产业升级: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0(6):237-240
[4]赵志凌.发展低碳经济:未来世界竞争的重要战略[J].改革与开放,2010(1):7-9
[5]施炳展,李坤望.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产业内贸易形态的跨国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08(9):3-8
[6]黄先海,杨高举.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文献述评与新的分析框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6):147-154
[7]SRHOLEC M.High-Tech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ASymptom of Technology Spurt s or Statistical Illusion[J].Review ofWorld Economics,2007,143(2):227-255
3.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低碳经济;必要性;对策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它是一个国家乃至城市实现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我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山东作为我国人口和经济大省,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9416.2亿元,占我国内地经济的十分之一,总量居全国第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将对我国低碳经济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一、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低碳经济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摒弃碳高消耗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汇丰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2008年,低碳行业收入增长幅度达到75%,低碳产品和服务行业创造的收入已经超过航天业和国防业的收入总和,标志着低碳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谁能抢先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二)能源供求压力大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山东省的交通、建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多。2009年山东省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34535.66万吨标准煤,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量306647万吨标准煤的十分之一。从能源消费结构上看,一次能源消费构成单一,主要为原煤和原油,其他一次能源很少。2009年山东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原煤占到77.13%,原油为21.27%,电力为0.05%。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山东省的能源形势已经由充裕转为原煤总量不足、成品油外调量大以及“外电入鲁”保证电力供需平衡。
(三)产业结构粗放
作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山东省的传统产业特别是高碳排放的重化工比重大,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粗放型特征。山东省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轻工业发展较为缓慢,2009年轻工业生产总值仅占到重工业生产总值的51%。另外,传统产业比重过大,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协调;加工工业能耗高、污染大,与基础工业发展不协调。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2009年山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9.5︰55.8︰34.7。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既加大了对能源的需求,也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山东省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四)环境污染严重
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山东环境污染严重。山东环境污染主要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污染。《2010年山东环境质量情况报告》显示山东环境污染不容乐观。在省控河流检测断面中,水质符合Ⅰ-Ⅲ的仅为34个,占32.7%,而低于Ⅴ类的有39个,达到37.9%。南水北调沿线、淮河、海河以及小清河流域污染严重。2010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53.78万吨居全国首位,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140.8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8.9万吨。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但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使山东治理污染付出昂贵的经济代价。
二、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行政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充分履行管理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强化节能减排负责制度,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政府各部门应健全并严格执行项目评价体系,加强新建项目的管理,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项目上马,把产业发展重点转移到现有支柱产业的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深化清洁生产审计制度。加大节能执法力度,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政府还应通过实行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经济政策,刺激企业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同时加大财政投入,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控制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的创新。
(二)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
山东省应该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低碳产业,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大力调整工业结构,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不断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资源消耗少的现代服务业,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因地制宜推广市场为导向的节能减排机制,如节能信息发布制度、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制度、节能自愿协议等,以推进低碳经济市场化发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清洁发展机制是承担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以提高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率的减排灵活机制。积极申报清洁发展机制合作项目,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三)加快研发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包括节能技术、无碳和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技术等。它不仅涉及电力、建筑、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部门,而且涉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众多新领域;既包括能源开发技术,又涵盖节能环保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要制定低碳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规划,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明确阶段目标、重点支持政策,分步组织实施。要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低碳技术的科研开发,实施重大低碳技术示范工程,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化。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快CO2捕获与埋存等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新技术的进程,加快新能源与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步伐,加强煤炭的洁净转化和利用,大力发展煤炭转化多联产和城市热电联供的新型能源供应体系,为最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贡献。
(四)积极提倡低碳生活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社会发展中,政府、企业、公众都应承担起低碳时代的社会责任。政府应加强舆论引导,向公众进行节约资源能源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宣传教育,进一步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发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减少浪费、合理消费的行动中来,使节俭文化和环保意识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企业应以主动姿态迎接低碳时代,积极改进生产方式,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走绿色发展之路。公民应尽可能避免消费那些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和服务,选择那些会减少温室气体产生的低碳生活方式。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养成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鼓励建立低碳经济社区、循环经济社会、生态社区,建立低碳示范区和低碳示范城市,加快全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诚.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低碳经济[J].当代石油石化,2010(3).
2.孟桐,孙微微.向低碳转型,促进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策略分析[J].知识经济,2010(24).
3.秦艳红.循环经济战略下山东省能源消费现状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10(9).
4.朱峰.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人大工作,2010(8).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4.关于推进无锡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四
时间: 2010-09-07[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27[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文/ 陶延风、葛福成、王雨锡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阴霾还没有散去,世界各国都在试图把经济的复苏与转型结合起来,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中,低碳经济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方向之一。与此同时,“低碳城市”也开始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城市运营、城市品牌的新标准、新名片。
“低碳城市”渐成城市发展新名片
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坚实基础。自2008年以来,“低碳城市”开始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城市运营、城市品牌的新标准,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大中城市开始努力赢得一张“低碳城市”的新名片。
南昌成我国低碳试点城市。根据中英两国政府气候变化合作协议,国家发改委日前决定将英国战略方案基金“低碳城市试点项目”放在南昌实施。该项目实施,将有利于借鉴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为探索城市经济低碳发展模式,增强经济竞争力发挥先导性作用。近日,《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通过专家评审,来自清华大学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南昌市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的研究与规划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上海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2008年,上海入选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2008年11月,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宣布,上海计划充分利用南汇区临港新城和崇明岛的后发优势,建立和完善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在两地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以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带动两地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低碳经济实践区”。同时,上海还将世博园区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探索区,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和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综合措施强制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提高了天然气的消费量占比。
成都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低碳经济模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与统筹城乡实践紧密结合,成都在建设低碳城市上走出了一条适合成都实情的发展之路,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有效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全面进步,这也为成都建设低碳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北保定倾力打造内地首个低碳城市。河北保定提出了“中国电谷低碳保定”的发展口号,积极实施“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集成工程等六大工程,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社会。
大连欲打造低碳示范产业园。大连正考虑在现有高新园区基础上,打造大连首个低碳示范产业园,使其成为大连最好的低碳经济范例。利用先进节能技术,把产业园建设成集研发、试验、教育、示范、展示、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低碳经济产业园。此外,大连考虑以建立低碳产业结构为前提推动城市发展,并将打破单一思考模式,形成系统的、可循环的平台。
推进无锡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无锡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上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发展上所具备的综合实力,为释放低碳经济的巨大活力奠定了扎实基础。
但像无锡这样工业基础较为发达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阻碍。首先是能源供给结构的约束,无锡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幅度迅速,而无锡市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选择范围十分有限。此外,无锡的工业碳排放集中度比较高,重点碳排放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五大行业。据此,为实现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以观念创新推进低碳经济。“四城”建设是无锡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要围绕“六大低碳体系”建设,系统研究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经验,完善无锡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发展,力争成为国家低碳建设示范城市。为此,一要迅速按照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结合无锡经济发展现状,尽快开展低碳经济的试验和推广;二要从地方法规、地方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实行全面统筹,形成适合无锡低碳经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外部环境;三要进行价值理念的变革,加快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既要重视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值,更要确保低碳、环保等自然资本的增值。
2、以结构创新推进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加快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机会多的低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有机、生态、高效的低碳农业,推进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努力增加碳汇。
3、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经济。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一方面要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并积极引进国外已有的成熟低碳技术,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进一步加快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加强低碳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通过产学研联合和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综合优势,力求在智能电网、建筑节能、城市照明、变频控制、余热回收、余压利用、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突破。
4、以消费方式创新推进低碳经济。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强低碳理念的普及与推广,切实提高全社会公众的节约意识,倡导低碳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广大公众全面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增强节能减排和低碳消费的先进理念,自觉改变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出行方式,为建立无锡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交通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5.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篇五
“要做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者, 提升抓城市绿色发展的能力, 学习借鉴宜昌等省内外城市绿色发展的经验, 在荆楚大地上留下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推进城市绿色发展、体现后现代理念的优秀‘作品’。”
——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
11月16日上午, 在宜出席湖北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现场会的市州代表兵分两路, 分赴BRT快速公交系统、磨基山森林公园、至喜长江大桥、九安城、规划展览馆和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地, 进行实地参观考察。从大坝之首, 到长江之滨, “宜昌绿”均显得那么别致。大城建设热火朝天、江南江北齐头并进、老城新区协调推进、建设管理同步跟进……一个个绿色发展的生动样本, 让省内来宾感受到宜昌的别样风采。
考察宜昌绿色发展路径, 会发现许多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当一些城市还在追求大广场时, 他们已经把灿若珠玉的公共绿地撒播到城市各个街区了, 中心城区人均公共绿地已达到12.3平方米;当一些城市还在追求招商数字时, 他们已经在认真筛选上门求财的项目品质, 与宜昌城市绿色发展品位不符的项目, 块头再大也不要;当一些城市只要大佬看上的地方都可以“自行点菜”时, 他们已经通过立法保护山水了。出再大的价钱, 好山好水也不出让, 还要把以前出让的赎回来, 因为这是留给后人的最好财富。
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特大城市, 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宜昌的重大使命。围绕这一目标, 宜昌大视野谋划, 突出后现代理念, 坚持高标准建设, 实施精细化管理, 全面完善城市功能,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宜昌建设者携手国内外顶尖机构规划设计城市, 以国际一流水准为标杆, 完成东站片区、平湖半岛、点军生态主城区等10余项城区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 提升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档次和水准;城东片区、东站片区、沙唐石板片区、奥体中心片区、五龙卷桥河片区建设全面推进。据宜昌新区建设推进办主任周青介绍, 建设新区, 没有走大拆大建的老路, 并非在远离老城的空地上建新城, 而是依托老城, 东拓、南展、西进、北连, 着力减少老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充分利用老城现有资源, 增加基础设施和开敞空间, 里子面子一起整, 平面立面一起上, 避免了新城与老城割裂。
规划控绿, 建设造绿, 管理护绿, 绿色决定生死。“十二五”期间, 宜昌市坚持生态先行策略, 生态建设项目规模空前。共投入了25亿元, 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启动了磨基山公园、城东公园、东山公园 (改造) 、滨江公园 (改造) 、东站三角绿地等公园绿地建设。以磨基山公园、卷桥河湿地公园、柏临河湿地公园为代表的“八大公园、六大水系”生态建设正加快推进, “人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城市景观初现。还通过立法将城区山体水域绿地纳入永久性保护的范围, 对城区总面积达944公顷的3 4块公园绿地、总面积达1517.73公顷的8片山体、2处水域实施了永久性保护。启动了宜昌市绿道系统建设, 绿道总长880公里, 运河绿道、东山大道绿道、滨江绿道、城东大道绿道等部分绿道建设工程正在建设中, 城乡一体、山水相连、低碳节能、衔接方便的绿道网格系统, 在国内独树一帜。
城市发展的每一步, 都渗透绿色理念!
面向长江, 背靠大山。绿草茵茵中, 一幢别致的建筑格外吸引眼球, 这就是刚刚落成的宜昌规划展览馆。馆内红花绿叶满目翠, 飞流直下万马催, 奇特的声光电技术作用下, “三峡腾飞蝶变宜昌、承东启西枢纽宜昌、山水纵横爱上宜昌”的故事, 娓娓道来, 让人流连忘返。宜昌市规划局局长夏文翰说, 这么先进的规划馆并不奢侈, 用材很绿色、很环保。他说, 规划馆的指示牌是用废弃的秸秆制作的, 花坛是用木屑制作的, 屋顶有太阳能光源, 房屋上下四周有许多窗户可直接引入自然光。规划馆成为江北宜昌东站片区的点睛之笔。
这样的生态个案在新区建设中比比皆是。宜昌规划者在设计点军区江城大道时遇到了难题——这条长8公里的道路沿线布设有大小150余座高压电塔, 大幅迁移线塔会抬高资金投入, 大举挖山开路势必违背生态理念。宜昌新区创新思路, 让道路绕线穿杆, 使得有曲有直、有高有低的地面生态道路与空中高压走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奥体中心、博物馆以及建设的六大水系、八大公园, 无不绿而优, 好而美, 展示着宜昌后现代的丰富内涵。
5年来, 宜昌市的市域城镇化率由47%增加到56.83%, 增幅9.83%;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03.71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75平方公里, 增幅68.7%;中心城区城市道路总长从150公里增加到577.6公里, 增幅达285%;绿地率从35%增加到43.5%, 增幅2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0.84平方米增加到14.24平方米, 增幅31.37%……
产业兴城树典范
“宜昌机遇叠加, 面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三峡城市群建设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实施机遇, 要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 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
——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
开拓一片新区、兴起一方产业、建成一座新城。在以宜昌新区、宜昌高新区、三峡旅游新区、三峡枢纽港“四大平台”为载体的100多公里长江两岸, 宜昌着力构建要素聚集、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聚集区、沿江城镇带, 把产业园区与城市建设统一起来, 实现一园一主业、园园有特色, 构建起“产城融合”的沿江经济走廊。
科学规划之下, 宜昌高新区面积扩大到300多平方公里, 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清华科技园宜昌分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截至月8底, “沿江经济走廊”在建亿元以上项目885个, 实际到位资金1371亿元, 同比增长22%。
宜昌“产城共进”彰显科学开放眼光, 产业从分散到集约积聚, 从“小而全”到“专业而规模化”, 城市建设由散乱到整齐规划、整体推进, 为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宜昌坚持以绿色产业引领产业转型, 从电力独大到多业争锋, 其产业已实现完美升级。通过发展占地少、污染小、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宜昌工业经济升级版。目前, 宜昌市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 是湖北省除武汉以外, 唯一拥有3个千亿产业的城市。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 宜昌高新区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循环经济, 是宜昌沿江经济走廊中最亮的春色。
何为循环经济?位于宜昌市兴发县的兴发集团或许可以给出答案。
兴发集团是一家集矿山、水电、化工于一体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 是中国最大和世界知名的精细磷化工企业。该公司现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497位, 中国化工500强第39位, 湖北企业100强第2 0位, 被誉为湖北省工业企业和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兴发集团宜昌精细化工园在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废物综合利用, 逐步形成完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成为国内循环经济化工园的典范。
据了解, 宜昌精细化工园里拥有9家企业生产线, 利用不同产品间的共生关系, 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 形成了各个主导产品首尾衔接, 环环相扣、环环生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这种无缝对接产业链形式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魔环”。
“园区每一个产品都是下游产品的原材料, 所有进场原材料在整个园区内循环往复, 最终都形成产品。”兴发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列举了两个典型循环实例:一个是草甘膦副产的氯甲烷用于生产有机硅, 有机硅的副产盐酸又全部用于生产草甘膦。另一个是应用ECO和MVR工艺, 将全部含磷废水中的磷回收生产磷酸盐, 磷酸盐的副产生产烧碱, 每年回收价值超过1.5亿元, 兴发集团藉此成为全国仅有的四家通过环保部核查的草甘膦生产企业之一。
兴发集团目前正与全球企业可口可乐、雀巢建立合作关系。所产的高纯食品级磷酸产品, 是国际公认最安全的新型食品添加剂。将废弃物榨干吃尽, 兴发集团成为中国磷化工行业的一面旗帜。“没有绝对的废物, 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一语中的。
除此之外, 宜昌南玻通过工艺技术创新, 率先成为国内同行业第一家全闭环生产的多晶硅企业, 所产的0.2毫米至1.1毫米全系列超薄玻璃产品, 国内市场份额达到40%, 0.2毫米电子玻璃更是打破了日本的垄断。以人福药业为龙头的全市食品生物医药产业, “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速达36.94%, 成为全市发展最快的优势产业。
10月底, 来自全国7个省的企业家, 参加“人大代表宜昌行”活动, 签约投资271.9亿元, 建设三峡南津关国际旅游度假区等39个项目, 助力宜昌绿色发展。未来几年将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 现代物流、新材料、文化旅游产值增幅均达两位数。宜昌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六大千亿产业”呼之欲出。
以产兴城, 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以绿色产业为支撑, 为城市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绿色产业典范书写了宜昌城市发展的奇迹篇章。
人城共进谱和谐
“绿色不仅是一种理念, 而是体现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以及民生保障的各个环节。这一点, 宜昌做得很好, 把各种资源用好了, 对改善、提升城市品质、人民生活都有重要作用。”
——湖北省住建厅厅长尹维真
人是城市的主人, 是城镇化的核心, 坚持民生为本、共建共享既是城市建设的目标所向, 也是跨越发展的动力所在。
几个月前, 市民陈宗美一家还住在宜昌老城区一处棚户区, 一家三代的住房十分拥挤, 他家门口有一处水泥地, 地上一潮湿就知道要下雨。家里没有独立的厕所, 厨房是在主屋外搭建的小屋, 多少年来,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住进小区, 搬上高楼。棚户区综合改造圆了他的住房梦, 两个月前, 他住进了九安城小区。“现在才真正过起了城里人的日子。”陈宗美心里美美的。
“民有所呼, 必有所应;民有所求, 必有所为。”在城市绿色发展进程中, 宜昌市委、市政府承诺,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想着群众。他们将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指挥棒和风向标。
市民魏文金的住房梦也即将成为现实。他一家住在筒子楼里, 房屋建筑面积只有25平方米, 与邻居共用厨房和卫生间, 在本次棚改过程中, 他选择了政府建设的安置房, 同时享受公摊面积补助和最低补偿面积保障等优惠政策, 仅补交了8万多元购房差价款, 即得到了东辰心语小区一套两室一厅70.84平方米的安置房, 待完工后, 即可入住。
像陈宗美、魏文金一样, 宜昌有8万多个住在棚户区的家庭需要住房。目前, 全市已开工建设安置房52514套, 基本建成10252套, 4686户居民搬进了新居。全市在建的安置房规模, 可以满足未来3年至5年的征迁安置需求, 征迁居民心里十分踏实。
宜昌在城市建设中, 坚持以人为本, 致力安置先行, 从单一安置到“三房”联动 (即打通商品房、安置房、保障房通道) , 从纯政府安置到市场安置, 从实物安置到货币安置, 从零散安置到社区安置。每一招, 都得到市民的肯定。
立足改善民生开展的城市整理工程, 共完成沿街立面整治项目415栋。“曾经的破烂楼房摇身变成江景别墅, 居民不出一分钱”, 直接受益群众已达17785户6.2万人, 既整治了城市景观又解决了群众的需求, 可谓宜昌市委、市政府又一项改善民生的大招。
今年7月运行的全长23.9公里的宜昌BRT项目, 每天发送旅客50万人次, 运行时间将由原来的92分钟缩短为59分钟, 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市民出行。自开通运行以来, 宜昌公交出行增加20%, 步行、自行车出行增加50%。
为了重塑出行理念, 提升城市功能。“十二五”期间, 宜昌市瞄准现代城市建设最高标准, 高品质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推进城市骨架路网拓展战略, 打造生态型路网, 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等骨架路网全面启动建设。
目前, 投资23.5亿元建设的宜昌BRT, 东山大道至宜昌东站段已投入运行, 夷陵区及夜明珠段建设正在快速推进;总投资27亿元的宜昌至喜长江大桥即将建成通车, 总投资30.87亿元的伍家岗长江大桥有望年底开工建设;总长14公里、投资17.1亿元的点军大道建成通车6公里;总长12.21公里、投资9.8亿元的东山四路全线贯通;总长12.2公里、投资17.3亿元的峡州大道路基成型;总长5.4公里、投资1 2亿元的花溪路路基及桥梁承台全部完成;总长8公里、投资15.79亿元的江城大道上段将基本建成……一个与宜昌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可持续发展、畅达高效、低耗减排、多层次、多模式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 更加便民的快速出行新时代已然到来。
6.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篇六
一、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 气候变化的根源是温室气体排放
《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一款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 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许多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畜牧业等生产都直接排放温室气体, 尤其是能源部门与温室气体排放有着更密切的关系。温室气体的增加主要通过温室效应来影响全球气候或使气候变暖的。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完全取决于辐射平衡, 温室气体则可以吸收地表辐射的一部分热辐射能, 从而引起地球大气的增温。.
(二) 低碳技术是推进低碳发展的保障
低碳发展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革命。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低碳发展作为协调、保护全球气候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的途径。低碳技术是制约低碳发展的瓶颈, 它涉及电力、化工、石化等部门, 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等领域的新技术。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将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发展低碳技术, 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根本途径,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能减排和转变发展模式等国家战略是相吻合的。
(三) 低碳技术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的减物质化和低碳化进程, 这需要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革, 以及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创新、应用和扩散。技术进步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没有技术支撑, 可持续发展将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各国在发展低碳技术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研发和技术共享, 现有的可行技术将得到更快的应用和扩散, 各种已预见的甚至尚未预见的新能源和低碳技术将可能更早地进入示范、运用和扩散阶段。低碳技术的大规模发展和推广, 将带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发展体系, 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 应用先进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为打造优势产业提供助推力。
二、发展低碳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的国家战略
(一) 发展低碳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中国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持积极的态度, 在国际上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2007年6月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将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 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核电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输配电和电网安全技术等。之后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三次技术革命, 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发展生产力, 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物质需要。目前, 高油价时代的来临, 为能源新技术、分布式供能技术、CCS等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尤其对中国而言, 只有加强低碳领域的技术发展, 才有机会突破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瓶颈。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对策, 关系到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权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能否维持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大计。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将伴随激烈的技术竞争, 给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带来重要机遇。
(二) 发展低碳技术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等重点战略进行了描述, 特别提到要“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 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低碳技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二五”时期, 国家计划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能源结构低碳化、消费结构低碳化, 这对中国而言迫在眉睫。推进低碳发展, 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撑和保障, 这就为低碳技术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阶段, 确实需要探寻出一条既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双赢道路。事实上,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 中国存在利用后发优势,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经验教训, 采取更先进的技术路线, 实现技术上的“蛙跳”式发展的可能性。“十二五”时期, 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发展低碳经济, 推广低碳技术,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发展低碳技术的路径对策
(一) 重视立法, 完善法律体系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是用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工具。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例, 与其特点及发展相适应, 我国致力于以立法来促进和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水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中都有关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2005年颁布《可再生能源法》, 确立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一系列重要法律制度。2009年十一届人大十次会议首次审议《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 (草案) 》。现行立法尤其是《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与实施, 在法律上保障和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进一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是, 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其一, 有效实施有赖于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适时出台配套的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相应的发展规划。目前亟待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实施细则》和各地方政府关于贯彻《可再生能源法》的地方性法规。
其二,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问题。它不仅涉及可再生能源领域中的若干问题, 还涉及与传统常规能源的关系, 而且与环境资源、财政税收等多种制度也有密切联系。因此, 还需要进行立法上的配套, 修改如《电力法》和税收法律等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 确保《可再生资源法》的实施效果。
其三, 可再生能源的立法, 存在一个实施的难题。《可再生能源法》为许多相关主管部门设定了制定具体规定的义务, 但对这些部门制定具体规定的期限和责任等方面未作规定, 从而不仅使这些义务规定无法得到落实, 而且还延迟了相关制度的建立, 影响了《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应尽快通过立法落实相关主管部门的义务。
(二) 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低碳技术创新主力军
低碳技术创新存在着短板, 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成为制约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科研机构有着庞大的科技群体, 是低碳技术的很好来源, 但当前企业与高校、研究所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联系, 研发自主低碳新技术的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平台较少, 影响了整体低碳能源技术的提档升级和推广应用。
高校、科研机构是从事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与传播、技术开发的主体, 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企业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市场, 了解市场的需要, 能前瞻性地掌握市场发展所产生的潜在需求, 使其研究开发的目标更具针对性。目前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大多依赖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开发的技术。所以, 产学研合作是推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 能够加快低碳技术创新进程。把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在科研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面得长处, 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能够加速低碳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实现。
(三) 低碳技术需要多学科会聚、多技术集成
低碳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得益于学科会聚和技术集成, 技术创新的路径、方向趋于多元化。各种低碳能源的存在形式各不相同, 勘察、探明、开发、利用的进程环节、制约因素差异较大, 原有的技术水平、发展基础也大为不同。技术创新需要对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的系统支持。以往研究表明, 对单个技术及其发展方式最恰当的理解就是将其作为更广泛的技术和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低碳技术创新不只是从研发到新产品的单向、线性的流程, 而是将低碳技术与能源市场机会相匹配的过程。因此低碳技术创新需要系统支持, 这一系统涉及国家、区域、部门的创新系统以及技术系统等诸多方面, 方向多元化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
(四) 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性选择
发展低碳技术, 应积极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例如, 英国的“碳基金”就是帮助减排、促进低碳技术研发和商业化的有效机制, 它由政府投资、按企业方式运作的非营利性组织, 运作资金主要来自于气候变化税。一方面帮助企业消除低碳生产模式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经济和管理障碍, 帮助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减排;另一方面, 对具有市场前景的低碳技术进行商业投资, 拓宽低碳技术市场。2001年以来, 碳基金已投入1300多万英镑支持应用研究项目, 在提供解决方案、技术创新、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已帮助客户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700万吨, 使客户节约开支10亿英镑。
同时, 应加强国际合作。应积极参与《气候公约》谈判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相关活动, 推进在清洁发展机制、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合作, 以更加开放和负责任的态度, 共同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全球挑战;有效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成熟经验和资金, 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技术, 推动相关技术的商业化和技术转让;建立多边、双边等形式的节能减排国际合作机制, 组织实施相关国际合作项目, 不断拓宽节能环保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摘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减少CO2排放,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主要的支撑手段。低碳技术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 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大力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 才能从总体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减缓气候变化。
7.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篇七
一、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
运用Eviews软件对199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 EC表示能源消费总量, 见图1) 。
结果显示, 解释变量和常数项都通过t检验, 说明能源消费总量确实对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75730、回归方程的F统计量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模型整体拟合较好。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进行回归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以上模型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增加能源消费量可以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却消耗过多的不可再生能源, 经济增长对环境破坏严重。而通过发展低碳贸易, 可在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我国开展低碳贸易面临的障碍
(一) 低碳贸易壁垒
低碳贸易壁垒主要通过征收碳关税、推行碳标签、实施生态设计要求、提高低碳技术标准等形式表现, 其中碳关税是当前政界与学界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碳关税是指对高能耗进口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即对不实施碳减排限额政策的国家进行贸易限制。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 如果全面实施碳关税, 国际市场“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 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碳关税为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设置了贸易壁垒, 直接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 破坏了国际贸易秩序, 更不利于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的健全和发展。
实施碳关税将会提高贸易难度, 令我国出口受阻, 缩减市场范围, 制约国内传统制造业发展, 国外低碳标准也会阻碍我国技术出口, 提高低碳技术引进成本。
(二) 隐含碳
国际贸易在转移商品和服务等的同时, 产品消费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排放也发生了地理区域的转移。因此,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污染转移, 减少了本国的隐含碳排放, 从而降低了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贸易中隐含碳的测算如下:
其中, ex (j) 为第j个部门的出口值, imk为进口值;Ad为技术系数矩阵;F为各部门单位产出的直接碳排放量;下标k代表相应的贸易伙伴国, 并认为进口产品的排放系数与国内产品一致。
出口贸易的隐含碳 (未包含服务贸易) 从1997年的635Mt, 增至2007年的2284Mt。由于出口额的增长, 2002—2007年隐含碳排放量增长是1997—2002年的3倍。与此同时, 由于贸易结构转变和生产技术的升级, 使得单位出口额的隐含碳排放有所降低, 隐含碳排放的增长速率要低于出口额的增长率。
进口贸易的隐含碳指我国通过向其他国家进口产品而避免了在本国生产相应产品所要排放的碳。我国因进口贸易而转移的隐含碳从1997年的572Mt增加至2007年1801Mt, 说明我国通过进口贸易也转移了大量的隐含碳。
综上, 净出口贸易对我国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净出口贸易的隐含碳由1997年的435Mt已增至2007年的902Mt, 通过与我国进行对外贸易, 发达国家获得了消费产品的福利, 而生产产品排放的二氧化碳却留在了我国。中国承受着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的同时, 还要承受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净出口隐含碳的绝对量增长速度比较快, 这说明中国在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同时, 也增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三、发展低碳贸易的对策建议
我国必须积极主动地维护自身的发展权:一方面要主动承担起碳排放大国该负的责任;另一方面, 利用碳关税正在形成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倒逼机制, 加快中国产业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提高能源生产和综合利用效率, 摆脱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
(一) 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产业, 突破能源环境瓶颈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新能源和替代品。节能减排产业已成为我国实现低碳目标的中坚力量, 将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中的驱动作用, 增加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
(二) 优化贸易结构, 把握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机遇,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比制造业和货物贸易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也较低。因此应提高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 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 减少污染程度较高的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出口。有效引导外商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直接投资和技术合作, 鼓励进口有利于改善生态与环境的产品, 坚决禁止从国外进口有害和有毒的生活垃圾。建立起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合理的进出口商品结构, 提高出口商品的环境效率, 增强低碳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 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 促进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转化
加工贸易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工贸易应向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转移, 企业力争掌握核心技术, 掌控整个加工环节, 才能使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获得更高的生产利润, 有效地技术和资本积累能够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
(四) 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打造良好的绿色产业发展环境
引导企业遵循国际标准, 鼓励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和利用清洁能源, 积极履行碳基金和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 提高碳排放标准, 建立自主碳排放核算体系, 积极参与国际低碳“游戏规则”的制定, 应对低碳壁垒;政府应运用价格和财税手段, 合理调节能源价格, 培育国内碳交易市场;在新能源方面采取“低碳优先”原则, 通过国家补贴的方式降低能源使用成本;加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完善政策措施, 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 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 实现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 抓住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朱海玲, 王小艳.绿色GDP与低碳贸易的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焦芳.低碳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1 (2) :51-53.
[3]彭永华, 刘昕.低碳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实质影响与应对思考[J].行政与法, 2010 (1) :88-89.
[4]王军强.我国发展低碳贸易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10 (12) :10-11.
[5]赵晋平.低碳贸易节能目标约束下的贸易结构调整[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1.
[6]陈伊然.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基于隐含碳的比较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 2011.
[7]董展眉.我国出口贸易的低碳化发展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9) :115-116.
[8]应媚, 王菲, 刘丹青.基于博弈分析的低碳约束下出口贸易模式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7) :196-197.
8.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篇八
一、低碳经济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 (三低三高) 为基础, 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 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的迅速兴起, 它对国际贸易发展也将带来深远影响。
(一) 对商品贸易格局的影响
传统能源即化石能源和资源性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 而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比重将趋于上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 而低碳商品比重将趋于上升。
(二) 对地区贸易格局的影响
对已经完成或正在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发达国家来说, 由于它们掌握了低碳技术和拥有低碳商品, 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将处于非常有利地位, 而对于尚处于高碳经济发展中的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 则将会处于不利地位。它们有可能接受被动强制减排义务, 使高碳商品遇到限制。虽然新兴国家在低碳经济中也可能寻求到一些发展的机遇, 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 将是挑战大于机遇。
二、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是中国最重要的外贸方式之一。发展加工贸易不仅可以较快推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 引进紧缺性原材料和能源, 充分吸纳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的转移。
2012年, 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 439.5亿美元, 增长3%, 占中国外贸总值的34.8%。其中出口8 627.8亿美元, 增长3.3%;进口4 811.7亿美元, 增长2.4%。加工贸易项下顺差3 816.1亿美元, 扩大4.5%。
从企业结构来看, 中国加工贸易经营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约80%左右, 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中的80%属加工贸易性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加工贸易的发展。
从加工贸易的主要产品构成来看, 中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层次还较低。纺织品、金属、塑料制品、矿产品等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高。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开始逐年增长, 但其总体水平及占出口的比重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市场来看, 中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对象有日本、美国、台湾、韩国、德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加工贸易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为亚洲国家或地区, 即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而加工贸易出口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
三、低碳视角下中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低碳技术和低碳政策, 而中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结构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利用, 技术创新能力和低碳导向政策亦相对缺乏, 这些都阻碍了中国加工贸易的低碳化发展。
(一) 高能耗带来的低碳压力
受能源资源禀赋的约束, 长期以来, 中国能源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 而化石能源中更是以煤炭为主。在加工贸易中, 资源消耗大, 能源消费速度快。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迅速扩张, 重工业投资加速, 高耗能部门在生产总值增加值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
(二) 外资项目中的两高一资问题
中国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急功近利, 对于一些加工企业的选择不够, 只是一味鼓励, 一味优惠, 接收了西方发达国家转移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量大 (两高一资) 的产业, 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 耗费能源资源, 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三) 加工贸易商品结构的不合理
中国加工贸易集中在能耗大户第二产业中, 以资源消耗和外延扩张为主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与现状矛盾在加剧, 产业技术水平不高、质量差、生产能耗大, 粉尘、污水、废气等对当地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
此外, 中国从事外贸加工的企业多数采取以量取胜、以低价取胜的策略, 造成单位出口产品利润小, 附加值非常低的中低端制成品的大量出口。在制造过程中大量消耗了能源, 排放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的污染物, 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同时, 又由于对价格非常的敏感, 加之产能过剩和低水平同质化的竞争压力, 出口企业在能源的选择时会选择价格低廉的传统能源如煤炭等作为主要的消耗品, 放弃相对价格高昂的清洁能源, 这对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当不利。
(四) 面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
中国出口市场较为集中, 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将面临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美国、欧盟、韩国、日本仍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这些发达国家环保技术领先, 对环境的要求较高, 以保护环境, 强调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为由, 设置低碳壁垒来抵制外来商品的竞争。中国的出口对这些国家的市场较为依赖, 因而在面对其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冲击时处于不利地位。
四、低碳经济下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对策
(一) 加强加工贸易的低碳导向政策
要实现中国加工贸易的低碳发展, 必须要完善相关的低碳导向政策。要对加工贸易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进行调整, 引导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型生产环节转化。政府应该建立与完善有助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产业政策、地区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进出口政策、保险政策、外汇政策等相关政策和法规, 稳步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二) 积极推动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
在低碳经济下发展加工贸易, 优化产业结构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 积极开拓高新科技产品市场, 倡导绿色加工贸易, 逐步健全“低碳”加工贸易环境。淘汰“三高”企业, 严格限制“两高一资”类加工企业及盲目发展的加工企业, 大力扶持“低碳”加工贸易项目,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加快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三)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政府应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 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业发展, 提高低碳产品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同时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和营销中心, 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训, 提高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加工贸易企业在引进项目时, 应该向环保“低碳”项目倾斜, 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这样一条“低碳”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提高外资利用质量。
(四)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工贸易的主体跨国公司在转移技术时, 转移的技术都是成熟技术, 从事加工贸易的国家与地区很难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 纯粹依靠技术转移难以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因此, 加工贸易企业应注重增强自身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 努力促进中国企业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加工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在低碳经济时代, 发展中国的加工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重视加工贸易的低碳化发展, 努力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的措施与努力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投资结构, 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注重创新与自主研发能力, 消除各种体制障碍, 建立良好的促进机制, 积极拓展新兴市场等, 进一步提升中国加工贸易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坤民, 潘家华, 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2]李建建, 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J].广东社会科学, 2009, (6) .
【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宜昌简介07-23
宜昌市情09-12
宜昌拓展训练心得体会10-10
宜昌我来了初中作文10-21
历年湖北宜昌卷中考满分作文:我的“不争”10-25
宜昌国资委推出县级国资监管新模式08-03
宜昌市夷陵区廉租住房管理实施办法07-30
企业文化建设推进的难点及对策09-02
推进教育公平研究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