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知识考核题

2024-08-30

院感知识考核题(8篇)

1.院感知识考核题 篇一

2018年7月份院感知识考核试卷

科室: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

1、手卫生为医务人员()、()和()的总称。

2、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的过程,称为卫生手消 毒

3、暂居菌寄居在(),是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 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传播,与()密切相关。

4、免冲洗手消毒剂主要用于(),消毒后不需用水冲洗的手消毒剂。包括水剂、凝胶和泡沫型

5、医疗机构应制定并落实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的手卫生设施

6、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手卫生的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掌握()和正确 的(),保障洗手与手消毒的效果

7、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 的()

8、应配备干手物品或者设施,避免()

9、当手部没有明显可见污染物时,可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10、手部常见的细菌分为()和()两种类型。

二、简答题

标准预防的预防措施:

2.院感考核标准 篇二

一、病房相关资料(20分)

以下各项规定内有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扣完本项分数为止。

1、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名单。1分

2、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1分

3、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每季度一次,有记录。4分

4、本科室医院感染病例登记。1分

5、医院感染病例由报告人24小时内将“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交送医院感染科;住院病历封面“医院感染名称”栏内的诊断与报告卡上填写的诊断相符。5分

6、病人住院期间体温≥380C者,有病程记载和分析。2分。

7、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15%。5分

8、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相关知识问答。1分

二、病房医院感染监测项目(20分)

以下各项规定内有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扣完本项分数为止。

1、医院感染病例在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2分

2、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及高发部位、常见病原菌。2分

3、合理使用抗生素。5分

4、有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时及时报告。2分

5、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每月一次,结果符合要求,超标后有追踪。3分

6、使用中的消毒剂的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灭菌剂每月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消毒剂每季度一次,细菌含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化学监测: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等有效浓度监测每日一次,2%戊二醛有效浓度监测每周一次,记录结果并保存。4分

7、紫外线监测:包括日常监测和强度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使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强度监测:半年一次,新灯管≥90μw/cm2,使用中的灯管≥70μw/cm2。2分

三、病房管理(20分)

以下各项规定内有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扣完本项分数为止。

1、病室内定时痛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及时消毒。2分

2、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被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3分

3、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被服和衣物。1分

4、病房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500mg/L)。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3分

5、治疗室、换药室、办公室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显,分开消毒、清洗、悬挂晾干。5分

6、医用垃圾置黄色塑料袋内,生活垃圾置黑色塑料袋内,损伤性垃圾置入利器盒内,分类收集,不得混放,标示清楚,封闭运送。5分

7、对传染病患者及用物按传染病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1分

四、治疗室、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要求(20分)

以下各项规定内有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扣完本项分数为止。

1、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有流动水洗手设施。1分

2、每日清洁、消毒、地面湿式清扫。1分

3、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医帽整洁。着装、备品、器械及操作过程中的无菌观念意识强,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2分

4、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2分

5、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存放,有效期内使用,过期重新灭菌,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3分

6、湿化液、雾化吸入必须用无菌水。2分

7、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液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2分

8、无菌敷料罐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打开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2分

9、各科使用的无菌持物钳干式保存,每4~6小时更换,必须注明开包时间。2分

10、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1分

11、各科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2分 五、一般医疗用品用后的消毒处理要求(20分)

以下各项规定内有一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扣完本项分数为止。

1、弯盘、治疗碗(盘)、穿刺、换药等非一次性医疗器械用后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清洗灭菌。5分

2、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及管道、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暖箱湿化器,每日更换并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干燥保存。5分

3、接触病人皮肤及浅表体腔、粘膜一般诊疗用品如:体温表、压脉带、吸痰管、雾化吸入器面罩、开口器、舌钳、吸引器、引流瓶、胃肠减压器等用后用含氯消毒剂1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肝炎和结核病人污染的诊疗用品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浸泡60分钟。10分

门诊医院感染管理考核目标(100

分)

一、环境清洁,工作时间衣帽整洁,无菌操作时戴口罩、工作帽。

二、门诊各种小手术一律在门诊手术室进行,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就地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

三、各种消毒灭菌罐每周高压灭菌一次,使用棉球要重新浸泡;皮肤、粘膜消毒一律采用碘伏;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槽中的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四、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液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各类物品必须按无菌、清洁、污染定点放置。无菌物品应有明显的标记及消毒日期。无菌持物钳干式保存,每4~6小时更换。各种无菌包中央放化学指示卡,包外贴化学指示胶带;各种包布、小巾、洞巾要一用一洗一更换,保证干爽整洁不破旧。

六、非一次性医疗器械和物品(弯盘、治疗碗、镊子、窥器等)用后应先去污染,彻底加酶清洗干净,再消毒(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灭菌。

七、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用含500~1000mg/L有效氯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然后进行常规清洗,再消毒灭菌。

八、接触病人皮肤及浅表体腔、粘膜一般诊疗用品如:体温表、压脉带、吸痰管、雾化吸入器面罩、开口器、压舌板、舌钳、吸引器、引流瓶等用后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钟;肝炎和结核病人污染的诊疗用品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浸泡60分钟。

九、检验科采集血标本实行一人、一针、一巾、一止血带;采血针、针头放入利器盒,分类收集,不得混放;使用过的棉棒、棉球按医疗废物回收,无害化处理。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各种废弃标本分类消毒处理,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废物应就地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然后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十、监测项目:

1、紫外线监测:包括日常监测和强度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使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强度监测半年一次,新灯管≥ 90μw/cm2,使用中的灯管≥70μw/cm2。记录结果并保存。

2、使用中消毒剂的监测:

⑴灭菌剂(2%戊二醛)的监测:

①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每月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②化学监测。化学监测(浓度监测)每周一次;1~2周更换一次。记录结果并保存。经戊二醛浸泡消毒的器械,在使用前必须用无菌生理盐水将消毒液充分冲洗干净后再用。

⑵消毒剂的监测:

①生物监测:碘酒、酒精生物监测每季度一次,细菌含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保存结果。

②化学监测: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等有效浓度监测每日一次,有记录。

十一、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合法处置医疗废物。

十二、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

十三、扣分标准:

院感办组织检查,发现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

产房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100分)

一、产房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无菌区内应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染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二、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应更衣,穿拖鞋,戴口罩、帽子。非产房工作人员严禁入内。

三、保持产房清洁、规范。产床、家具、台面等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每次分娩后,产床、油布、器械等要及时清洁、浸泡、消毒、灭菌。每周固定卫生日。

四、灭菌合格物品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打包人签全名;无菌物品有效期1周。产房器械、产包等物品一用一灭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五、各种包布要一用一洗一更换,保证整洁干爽、无缺损。

六、产包开启≥2小时如仍未生产,应重新更换并再次消毒外阴。做好化学监测:每包中央放化学指示卡;包外粘贴化学指示胶带。

七、无菌包内器械无锈迹、无污垢,使用后必须酶泡清洗再消毒、灭菌;感染病人用过的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用500~1000mg/L有效氯的消毒剂浸泡30分钟),然后进行常规清洗,再消毒灭菌。

八、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在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进行无害化处理。塑料袋外贴医疗废物标识。

九、干缸无菌持物钳每4~6小时更换灭菌一次,并注明开包时间。

十、开启的无菌物品取走后,按原样包盖好,每24小时更换灭菌一次。铺好的无菌盘每4小时更换一次,并均应注明开启时间。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十一、产房的监测:包括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无菌物品抽样细菌培养,每月一次,结果符合要求;灭菌剂(2%戊二醛)每月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消毒剂(碘酒、酒精)每季度一次,细菌含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化学监测:含氯消毒剂有效浓度监测每日一次,2%戊二醛有效浓度监测每周一次,7~14天更换一次,记录结果并保存。

十二、紫外线监测:包括日常监测和强度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使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强度监测:半年一次,新灯管≥90μw/cm2,使用中的灯管≥70μw/cm2。

十三、扣分标准

以《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我院制定的相关制度执行,发现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100

分)

一、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知识每季度至少一次,检查学习内容,掌握学习内容。

二、必须分清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进入手术室必须更换拖鞋、衣裤、帽,贴身衣领和衣袖不可外露,有事外出必须更换外出衣和外出鞋。

三、手术结束要做终末消毒,地面和墙壁在有污染的情况下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隔离病人术后器械及物品双消毒,标本按隔离要求处理,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

四、接送病人的平车定期消毒,车轮应每次清洁,车上被服清洁干爽。

五、无菌物品存放间每日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有记录。

六、手术器具、物品的清洁(必须酶泡)和消毒符合要求,能压力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外贴化学指示胶带,各种手术巾、包皮及时清洗,保持干爽、洁净、不破旧,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专室专柜存放。

七、2%戊二醛溶液浸泡灭菌时间必须达到10小时,连续使用每周有效浓度监测一次;每月生物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每1~2周更换一次,同时器皿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含氯消毒剂有效浓度监测每日一次。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细菌含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八、麻醉用具应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用品应一用一消度,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内镜的清洗消毒符合有关规定。

九、手术室人员洗手、刷手、铺台、穿隔离衣、戴手套和手术中医务人员配合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洗手刷应一用一灭菌;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

十、手术室人员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病时,不得进入手术间;感染手术与非感染手术者,应严格分别安排在无菌或非无菌手术间,如无条件时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有菌手术。

十一、加强消毒灭菌质量的监测,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无菌物品的监测每月一次,结果符合要求,无致病菌生长,超标后有追踪。

十二、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月进行一次化学、生物监测,有记录。

十三、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合理处置医疗废物。

十四、扣分标准:

3.院感知识培训知识 篇三

湖南武冈展辉医院

院感科

前言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与医院相依并存,关系到医院人群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医院管理的一项重大课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控制成效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密切相关。所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保障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和经济的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2002年卫生部颁发了《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6月15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

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高强 二00六年七月六日

4.《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 组织机构:

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药事管理委员会等相关的组织机构。设置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100张床以上)。有临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临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

成员:科主任、护士长、兼职医生和护士

★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和要求。并在工作中正确运用。

主要内容

一、名词解释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标准

三、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与要点

四、常见的医院感染五、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六、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七、治疗室、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八、消毒隔离制度

九、医疗废物的管理

一、名词解释

(一)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分为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注意: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 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三)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四)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其基本特点为:

①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

②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③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标准

卫生部对500张床位以上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指标规定:

1、医院感染率≤10%

2、灭菌切口感染≤0.5%

3、医院感染的漏报率≤20% ★各类环境分类、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 环境类别

空气

物体表面

医护人员手

cfu/mcfu/m

2cfu/m2

Ⅰ类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10

≤5

≤5

Ⅱ类

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200

≤5

≤5

Ⅲ类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500

≤10

≤10

Ⅳ类

传染病科及病房

≤15

≤15

———————————————————————————————————————

致病微生物:

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它致病微生物。在可疑污染情况下应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及儿科病房的物表面和医护人员手指,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三、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与要点

(一)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分为:

外源性感染 = 交叉感染

内源性感染 = 自身感染

外源性感染:

 病原体来自于

(1)外环境 :传染性疾病如SARS

(2)其他的病人 :输注性感染如乙(丙)型肝炎

(3)污染的医用设施 :植入相关感染 如人工关节相关感染

(4)医务人员的手

 外源性感染是可以预防的感染,通过加强消毒、灭菌、隔离措施和宣教工作得到预防和控制。 内源性感染:

 病原体来自于:人全身寄居的各种微生物 如 口、鼻、眼、上呼吸道、皮肤、肠道、阴道

 内源性感染包括: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细菌移位潜在活化

 内源性感染是难以预防性感染。

(二)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

1、详细的病史(既往史、现病史)

2、疾病发展过程的记录

3、实验室和影像学的检查结果

4、易感因素

5、流行病学资料

6、入院至发病时间

7、该感染的平均潜伏期

(三)鉴别诊断

1、发热

2、致病菌与污染菌

3、细菌与病毒

4、输液反应

5、腹泻

6、感染部位诊断、病源学诊断、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等

(四)诊断要点:下述属于医院感染

1、入院↔ 发病的时间

具有明显潜伏期者≥平均潜伏期

无明显潜伏期者≥48小时

2、诊疗操作所致病原体扩散:阑尾炎切除术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

3、与上次住院密切相关:如输血相关感染、手术切口感染

4、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新的病原体或新的部位感染 如肺炎应用抗菌素后发现的曲菌感染

5、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下述不属于医院感染

1、慢性感染急性发作

2、病原体自然扩散如(肝脓肿穿孔所致膈下脓肿)

3、脓毒血症的迁延病灶

4、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5、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注: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正确掌握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检验及药敏试验,积极治疗病人,如实填表报告,如发现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漏报率低于20%。

(五)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口腔科、手术室、ICU、新生儿病房、产房、内镜室、血液透析室、导管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室等。

(六)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手术部位感染。

四、常见的医院感染

1、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2、尿路感染

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 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3、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是细菌培养。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五、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临床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前应当认真检查,若发现包装标识不符合标准,包装有破损、失效期和产品不洁等不得使用;若使用中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详细记录现场情况,及时留取样本送检,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血液中找到病原体。

2.血液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或其血清在IgM抗体效价达到诊断水平,或双份血清IgG呈4倍升高。

3.组织或体液涂片找到包涵体。

4.病理活检证实。说明:

1.病人可有症状、体征,也可仅有免疫学改变。

2.艾滋病潜伏期长,受血者在受血后6个月内可出现HIV抗体阳性,后者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但需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

5、皮肤及其它部位感染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各种皮炎、褥疮感染、菌血症、静脉导管及针头穿刺部位感染、子宫内膜感染、腹内感染等。

住院病人中凡有气管插管、多次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留置导尿、应用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者,以及老年病人,均应视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

六、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认真学习和执行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各项法律法规及制度

如《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关于合理使用抗生素意见》,《关于加强一次性使用输液(血)器、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

2、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降低患者、探视者和医务人员感染传播的危险;以标准、程序和指南为基础,加强落实;通过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和态度;对所有员工实施基础的标准预防如卫生洗手、隔离和带手套等。★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正确的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而有效的措施之一,医务人员手的卫生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正确的手卫生能减少感染的传播。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洗手措施,医生、护士的手不但可能在病人间传播病菌,也可能威胁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一)洗手

1、洗手的目的

•普通洗手-----清除污垢和暂驻菌 •消毒洗手-----清除和杀死暂驻菌

•外科洗手-----清除或杀死暂驻菌,减少常驻菌

2、洗手指征

•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等重点部门时,带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

•接触血液脱手套后。•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3、洗手方法(七步洗手法): •掌心擦掌心

•手指交错掌心擦掌心

•手指交错掌心擦手背

•两手互握互擦指背

•指尖磨擦掌心 •拇指在掌中转动 •两手互握胡擦手腕

(二)手消毒指征

•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要求: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再在流动水下洗手。

七、治疗室、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1、医务人员进入治疗室、换药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2、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3、传染病患者及其使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5、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八、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当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特殊感染症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当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2)患者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湿化瓶应当每日消毒更换灭菌水。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当定期更换消毒。

3)地面应当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当即时以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拖洗工具应当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当先消毒、洗净、再晾干,如有污染时应当先消毒。4)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九、医疗废物的管理

自2003年6月国务院第十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来,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先后制定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等相关法规。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第四十六条规定的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贮存设施或者设备不符合环境保护、卫生要求的;

(二)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的;

(三)未使用符合标准的运送工具运送医疗废物的。

医疗废物(医疗垃圾):

• 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医疗废物的分类:

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卫医发[2003]287号文件《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分类如下:

1、感染性废物

2、病理性废物

3、损伤性废物

4、药物性废物

5、化学性废物

1、感染性废物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

• ——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

•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 ——废弃的被服

• ——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特别注意

◆ 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不管是否接触血液体液组织,均为感染性医疗废物。

2、病理性废物

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包括:(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3、损伤性废物

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包括:(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4、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包括: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 ——致癌性药物,如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胺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

——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等; ——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5、化学性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包括: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6.其他废物

(1)放射性废物:含有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废物,包括:放射源、同位素检测试剂及混合物等。

(2)具有危害性的其他废弃物如压力容器等。◆ 医疗废物收集

设置三种颜色的污物袋:黑色袋装生活垃圾,黄色袋装医用垃圾,红色袋装放射垃圾。要求垃圾袋坚韧耐用,不漏水;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医疗废物登记和运送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我院医疗废物每天由专人定时到各科室回收送焚烧。◆使医务人员避免意外事故方法

禁止双手重新盖帽而应用重新盖帽装置 禁止将针头放置在床头柜、治疗车等台面上 禁止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

使用后,应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 ◆ 锐器伤的预防

(1)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4.院感知识考核题 篇四

2016年年终院感 考核反馈意见及整改措施

存在的问题: 预检分诊配备的是一次性口罩。发热门诊没有制度、流程及单独的房间。妇科门诊扩阴器储备过多,存放不合适(一大箱子放在地上)。口腔科纸塑包装只写明高压时间,没写失效时间;成形夹关节有锈;配备的酶洗剂索证不全。人流室洗手池设施过于简陋,水龙头是手动式。

整改措施: 预检分诊配备外科口罩。发热门诊设置合理的制度及流程,预留房间为院感爆发备用。3 妇科门诊扩阴器根据使用数量领用,用储物盒放在一次性使用柜内保存使用。其余由库房保管。口腔科消毒备用的一次性物品,标明高压时间及过期时间。配备不全的资质及时向经销商索要齐全。向院领导反应,改善人流室洗手设施情况,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5.院感知识—讲课 篇五

一、相关概念

1、清洁:清除污染物品上的污染物及微生物,尽可能降低至安全水平。消毒:杀灭或清除外环境中除芽胞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处理。

2、灭菌:杀灭或清除外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胞。

3、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4、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以外,即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之间的直接感染,或通过水、空气、医疗器械等的间接感染。

5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本身,即病人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6、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的隔离。强调双向防护。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环境清洁:湿式清扫,每天空气消毒,保持通风,减少走动。

2)工作人员:修剪指甲、洗手,代号帽子口罩,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无菌物品的管理:怎样保管?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必须存放在无菌容器或无菌包内,无菌包外注明物品的名称、灭菌日期,无菌物品要按有效期或失效期先后顺序放置,无菌包在未污染的情况下保存期为7天,过期或包布有潮湿均应重新灭菌。怎样取?工作人员面向无菌区域,用无菌持物钳取无菌物品,手臂保持在腰以上水平,注意不可跨越无菌区域,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怎样保持无菌?操作时不可面对无菌区讲话、咳嗽、打喷嚏,怀疑无菌物品被污染不可使用。4)防止交叉感染:一份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人使用。

三、院感知识新理论

1、标准预防的原则是什么? 双向防护

2、无菌持物钳使用的理念是什么? 以无菌持物钳夹取无菌物品一次性使用

3、储槽和敷料罐能否无菌物品?不能。不能提高灭菌的温度,不能做微生物的屏障。

4、产房手术室擦拭清洁卫生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平行擦拭

5、怎样戴口罩?

一次性口罩:分三层,不能戴反面;戴上口罩后将口罩的折叠拉平,金属鼻夹塑形,口罩四周与面部紧贴;阻菌率达95%。污染口罩及时更换,连续戴口罩4小时更换。

6、手卫生规范条例于2009年12月1日施行。一般洗手:六步洗手法,每步10-15秒,共计60秒。

四、传达部分中华护理学会举办的院感知识培训内容及在我院的一些相关要求

1、产科、妇科、儿科、ICU是产生医疗垃圾最多的科室,如血液、排泄物、分泌物。

2、每做一台手术必须倾倒一次垃圾,双层塑料袋、双头结扎。

3、手术室、沐浴室的池子每天清洗消毒。

4、空气消毒一小时,40分钟后才开门开窗通风、进人。

5、消毒液进行皮肤粘膜消毒在待干的过程中是一种杀菌的过程。新生儿断脐带用2—2.5%碘酊涂擦2遍,分别待干。第二天用0.25%碘伏涂擦2 遍,分别待干。静脉输液和肌肉注射用碘伏消毒两遍,分别待干后再行穿刺注射。消毒液未待干就行穿刺注射是违规操作,举例:体检抽血后出现静脉炎。

6、产科、儿科不能使用干肥皂,举例:2009年3月份天津市某妇保院,新生儿室一起院内感染就是使用干肥皂引起的。使用干肥皂的其他科室必须将干肥皂在每次洗手时冲洗肥皂,切忌用手直接抹干肥皂。

7、沐浴室的台布每天更换。浴巾必须灭菌。

8、婴儿室消毒用含氯消毒剂的浓度250mg/l,擦拭后10—15分钟再用清水擦拭。暖箱一般用清水擦拭,只有在有血液、体液污染时才使用消毒剂。婴儿暖箱的终末消毒:用含氯消毒液擦拭30分钟后用自来水擦拭,撤除暖箱零件,全面擦拭后,用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

9、湿化瓶及管道、压脉带由供应室统一回收,多酶浸泡——毛刷刷洗(在水中刷洗)——自来水冲净——高效消毒液(即含氯消毒液)浸泡——自来水冲洗——无菌水冲洗—烘干—戴无菌手套用无菌包布打包,湿化瓶及管道单个包装。压脉带用无菌纸单个包装后装入无菌的启闭式饭盒。注明消毒有效期及责任人,保存时间7天。注意不能当成无菌物品使用,只能作为消毒物品。

10、血压计、听诊器每天用清水擦拭,有传染性的或有体液血液污染的用消毒液擦拭,每周集中消毒一次。

11、手术器械清洗、保湿,由供应室回收统一处理;传染性器械清洗后有标记(用黄色口袋双层包装),供应室回收后先浸泡,再用多酶处理;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应先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内作用60分钟后再由供应室回收处理。

6.院感知识培训1 篇六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今天,你洗手了吗?——

手部卫生— 医院感染的控制

医生、护士和其它医务人员做一个简单的操作都可能增加手上的细菌100-1000个,如:

 把病人从床上扶起来

 测量血压或脉搏

 接触病人的手

 给病人翻身

 接触病人的衣服或床单

 接触床头柜、床垫等

洗手可有效减少手部污染:

 肥皂洗手30秒,手部金葡菌的对数减少值为2.54;铜绿假单胞菌的对数减少值2.8。

控制医院感染

最简单, 最有效, 最方便, 最经济方法

严格实施正确的洗手规则,可减少医院感染20~30%

手部卫生的重要性

手卫生的定义:

 手卫生(hand hygiene): 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hand washing):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1.卫生手消毒(antiseptic handrubbing):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2.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sis):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指征

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 4.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 5.处理药物或配餐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洗手方法:1.湿手;2.取液;3.揉搓及其方法;4.冲洗干燥;5.护肤 七步洗手法:

1.掌心对掌心;2.手指交交,掌心对;3.手指交交,掌心对搓擦,手背搓擦,掌心搓擦 4.双手互握搓揉指背;5.拇指在掌中搓揉;6.指尖在掌心中搓揉;7.手腕

注意事项

 应注意清洗指甲、指尖、指甲缝和指关节等部位。

 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等饰物的部位。

 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及方式。

 应使用清洁水清洗和冲洗双手。

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先洗手,然后进行手卫生消毒 :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速干手消毒剂使用方法

 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双手相互揉搓覆盖整个双手表面。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洗手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

 双手干燥后,手即达到安全的要求。

外科洗手与手消毒方法

 应遵循以下原则。

 先洗手,后消毒。

 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洗手与手消毒。

洗手方法与要求

 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 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

 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 使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如何进行外科手消毒?

 方法1——冲洗手消毒方法

 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2min~6min,用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无菌巾彻底擦干。流动水应达到GB 5749的规定。特殊情况水质达不到要求时,手术医师在戴手套前,应用醇类手消毒剂再消毒双手后戴手套。

 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注意事项

 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和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 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 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其他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

 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 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医院中心手术室外科洗手及手消毒流程

 外科洗手:

 洗手之前应当先摘除手部饰物,并按要求修剪指甲。

 取适量的肥皂或者皂液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

 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 使用清洁布巾彻底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 外科手消毒 :

 第一遍(在洗手处):取适量的手消毒剂认真揉搓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

 上臂下1/3,包括指尖、指缝和拇指等;揉搓时间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一般揉搓2~6分钟。

 第二遍(在洗手处):待干燥后,重复上述步骤一遍。

 第三遍(在手术间):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按六步搓手法步骤进行揉搓。揉搓时

 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

 手卫生合格的判断标准:

 卫生手消毒:10cfu/cm2;

 外科手消毒:5cfu/cm2。

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

(GB 15982):

 Ⅰ类区域工作人员,其手卫生要求细菌总数≤5cfu/cm2。Ⅰ类区域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和层流洁净病房。

 Ⅱ类区域工作人员,其手卫生要求细菌总数≤5cfu/cm2。Ⅱ类区域包括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 Ш类区域工作人员,其手卫生要求细菌总数≤10cfu/cm2。Ш类区域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室和房间。

 Ⅳ类区域工作人员,其手卫生要求细菌总数≤15cfu/cm2。Ⅳ类区域包括传染病科及病房。

7.院感控制知识III 篇七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如何判断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答:对于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以后发生的感染才属于医院感染。

2、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如何判断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答:对于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自病人入院时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3、患者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与住院期间接受的诊疗操作有关,属于医院感染吗?

答:应该属于医院感染。如在住院期间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出院后出现相关部位感染而再次入院,该感染直接与上一次侵入性诊疗操作有关,属于医院感染。

4、住院期间,患者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新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吗?

答:患者住院期间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新的感染,应该属于医院感染。可表现为两种情况:

(1)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新的其他部位感染(排除脓毒血症所导致的迁徒新病灶)。(2)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排除污染和原有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5、如何判断新生儿发现的感染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答: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而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以内发病的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弓形虫感染等不属于医院感染。

6、患者住院期间,只要在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分泌物中培养到细菌就可诊疗为医院感染吗?

答:不可以。患者在住院期间,如果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培养到细菌而无炎症表现,这只是细菌定植,不属于医院感染。只有在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分泌物中既培养到细菌,又有明显局部炎症表现,才能诊断为医院感染。

7、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吗?

答: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8、直接于烫伤等因素导致的局部炎症表现属于医院感染吗?

答:由创伤或非生物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如烫伤、手术缝线刺激导致的轻微炎症等不属于医院感染。

9、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住院期间急性发作属于医院感染吗?

答: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住院期间的急性发作,不属于医院感染。

10、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属于医院感染吗?

答: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感染等,属于医院感染。

11、呼吸机相关肺炎应如何诊断?

答: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为呼吸机相关肺炎。

(1)病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IV)治疗后或解除MIV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粘痰、肺部啰音,并伴发热,或白细胞总数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病人在原有肺部感染基础上施行MIV治疗48小时以上,肺部又发生新的病原体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

12、何谓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答: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的静脉穿刺部位感染(局部红肿或硬块或有脓液排出),或隧道感染(沿导管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漫性红斑),或血流感染(败血症或真菌血症)等临床表现。

13、如何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答: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C)、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从导管血和外周静脉血,或从导管尖段和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物结果的致病菌,即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4、如何诊断输血相关性感染?

答:常见输血相关性感染病原体有肝炎病毒(乙、丙、丁、庚型等)、艾滋病病毒、巨细胞病毒、疟原虫、弓形体等。

诊断输血相关性感染,必须同时符合下述三种情况:

(1)患者从输血至发病,或从输血至血液中出现病原免疫学标志物的时间超过该病原体感染的平均潜伏期。

(2)有证据证明,受血者受血前从未有过该种病原体感染,免疫学标志物阴性。(3)有证据证实供血人员血液存在该感染性物质,如:血中查到病原体、免疫学标志物阳性、病原DNA或RNA阳性等。

15、何谓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答: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是指: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菌药物期间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所致腹泻性肠道疾病,包括由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肠炎。临床表现为腹泻或见斑块条索状伪膜,可合并发热或腹泻。周围血白细胞可升高,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调或培养出有意义的优势菌群。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肠壁充血、水肿、出现,或见到2~20mm灰黄(白)色斑块伪膜。

16、无症状菌尿症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答:无症状菌尿症患者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管史,应属于医院感染。诊断时还应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尿液培养出革兰氏阳性球菌菌落数≥10cfu|ml,或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数≥10cfu|ml,但无明显尿急、尿频、尿痛等症状。

17、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如何诊断?

答: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出现的泌尿系统感染,符合下述条件即可诊断:

⑴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击痛,伴或不伴有发热。

⑵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

⑶尿液培养革兰式阳性球菌菌落数≥10cfu|ml,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数≥10cfu|ml

18、手术部位感染共分哪几种类型?

答:手术部位感染分为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19、表浅手术切口感染如何诊断?

答: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1)切口局部红、肿、热、痛,或可见化脓性分泌物。(2)从化脓性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由外科医生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20、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如何诊断?

答: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感染,累及筋膜和肌层的深部组织,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局部疼痛等感染症状和体征。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影像学检

21、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特点有哪些?

54答: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特点主要有:

(1)以机会致病菌为主,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克雷伯菌属、白假丝酵母菌等。

(2)多为多重耐药菌等。(3)主要侵犯抵抗力低下的患者。

22、多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常见有哪几种?

答:由多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常见有: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23、微生物标本采集原则是什么?

答;微生物标本采集原则是:(1)避免常居菌群污染。

(2)在感染的急性期、使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

(3)选择正确的采样部位,并以适当的技术、方法与容器收集足量的标本。(4)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常规培养应在2小时内(厌氧培养应不超过30分钟)送达实验室。

24、在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如何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

答: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根据是否保留血管内导管采取不同采集方法:(1)保留导管:至少采集两套血培养,其中一套经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套从导管内或输液港隔膜无菌方法采集。两个位置采血间隔时间应<5分钟。各自做好标记。

(2)不保留导管:从独立的外周静脉采集两套血培养,并送导管尖端进行培养。血标本应在采集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若不能时送检,应室温保存。

25、留置导尿管患者如何正确采集尿培养标本?

答;留置导尿管患者采集标本前,应先夹住导尿管,采集时松开导尿管,并弃其前段尿液。消毒导尿管采样部位,将注射器刺入导尿管,抽取尿液置于无菌容器中送检。

26、如何正确采集痰液标本?

答:痰液标本的采集可采用自然咳痰法、支气管镜法、经人工气道抽吸等多种方法。自然咳痰法采集时,病人应留取清晨第二口痰。采集标本前应取下假牙,清洁口腔(不用牙膏),用力咳出气道深部的痰,直接吐入无菌容器内。咳痰困难者可先于雾化。

27、如何正确采集手术切口感染标本?

答:采集手术切口感染时,应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感染局部二遍,去除切口表面渗出物和皮肤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试子两个,采集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脓液或分泌物,分别进行微生物培养和涂片检查。

28、标准预防的措施有哪些?

(1)手卫生:洗手与手消毒。

(2)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帽子、鞋套等。

(3)呼吸卫生/咳嗽礼仪:主要针对进入医疗机构的伴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所有人员,尽早采取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的传播。

(4)正确安置及运送患者,防止感染原传播。

(5)及时、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织物和环境,防止其成为感染原的传播媒介。

(6)安全注射: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中;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

29、什么是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答:呼吸卫生/咳嗽礼仪的基本要素包括:

(1)医务人员应认识到控制呼吸道分泌物的重要性。在接诊患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的患者时,应戴口罩。

(2)教育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并立即丢弃用过的纸巾;否则应用臂弯遮掩口鼻,当患者能耐受时,可佩带外科口罩。(3)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

(4)进行手卫生宣教,提供位置便利的速干手消毒剂;提供卫生纸和免触碰开启的垃圾桶。(5)鼓励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人员在候诊区内,与其他人员保持1m以上的空间距离。30、个人防护用品指的是什么?

答:个人防护用品是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31、常用的医用口罩分为哪几类?

答:按照产品标准不同,常用的医用口罩可分为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一次性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为蓝色阻水层,中层为过滤层、近口鼻的内层用于吸湿为白层)、普通医用口罩及纱布口罩四种类型。

32、普通医用口罩及纱布口罩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答:普通医用口罩及纱布口罩适用于普通环境下的卫生护理,不得用于有创操作。

33、如何正确使用口罩?

答:使用口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并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2)金属软条向上,颜色一面向外,固定带分别绑于头顶后与颈后,将金属软条向内按压至该部分塑成鼻梁形状,完成时,口罩必须覆盖鼻至下巴

(3)一次性口罩应一次性使用。

(4)口罩应保持清洁,当口罩潮湿及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丢弃。(5)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时,应进行密合性测试。

(6)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4、怎样正确使用手套?

答:(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②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坏皮肤、黏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2)正确戴脱无菌手套。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4)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执行手卫生。(5)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35、什么情况下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答:(1)在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非密闭式吸痰和气管插管等诊疗、护理操作时,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2)为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非密闭式吸痰和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36、什么情况下应使用隔离衣或防护服?

答:(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①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和其周围环境时。②对实行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等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时。③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

①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②接触某些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7、如何正确使用隔离衣或防护服?

答:使用隔离衣或防护服时应注意: 正确穿脱隔离衣与防护服。

(1)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2)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3)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或防护服若无明显污染可连续应用。(4)如接触过疑似患者,接触第二位患者时应更换隔离衣或防护服。(5)隔离衣或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6)重复使用的隔离衣应每天更换,遇污染时及时更换、清洗并消毒。

38、何时应使用防护帽?

答:当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39、何时应使用鞋套?

答: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或直接更换专用隔离鞋。

40、何谓空气传播?

答:空气传播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直径≤5p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41、何谓飞沫传播?

答;飞沫传播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直径>5p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疾病传播。

42、何谓接触传播?

答: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导致的疾病传播。

43、对经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应如何隔离? 答;对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麻疹、水痘等)患者的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

(1)应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

(2)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3)门急诊应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或疑似患者,并将其隔离。

(4)除非在负压病房内,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患者活动范围。(5)应严格空气消毒。

44、接触经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答:当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患者时,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应做到:

a)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使用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b)进入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病房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c)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45、对经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应如何隔离?

答:对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患者的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

(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如条件有限,可将感染或定植相同感染原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床间距>1m。优先安置重度咳嗽并有痰的患者。

(2)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隔离。

(3)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4)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医用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5)加强通风。

46接触经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答:当接触经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应做到:

d)进入隔离病室应戴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e)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物品。

47、对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应如何隔离?

答:对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

(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当条件受限时,可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优先安置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

(2)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3)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48、在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答;当接触经接触传播的疾病患者时,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应做到:

(1)进入隔离室,应戴手套,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并穿隔离衣:接触甲类传染病患者应穿防护服。

(2)离开隔离室前,应脱去隔离衣或防护服,摘除手套,并洗手(或)手消毒。(3)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49、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应采取哪些锐器伤预防措施?

答: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预防锐器伤措施有:(1)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2)建议使用具有安全防护装置的医用器械,以免刺伤。(3)建议手术中使用容器传递锐器,以免造成医务人员的损伤。

8.院感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篇八

(职能科室、医疗、护理、医技人员掌握)

1、医院感染的定义? 答: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及重点环节?

答: 重点部门:消毒供应中心、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室、内镜室、口腔科等。

重点环节:各种插管、注射、手术、血液净化、呼吸机治疗、内镜诊疗操作等。

3、消毒的定义?

答: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4、灭菌的定义? 答:指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5、高度危险性物品?

答: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6、中度危险性物品?

答:与完整粘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能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应采用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7、低度危险性物品?

答: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8、《消毒技术规范》规定医疗机构执行医疗器械、器具应达到哪些要求? 答:(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釆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9、消毒灭菌的基本程序?

答:一般器械:清洗→消毒或灭菌

特殊感染(朊毒体、气性坏疽)器械:消毒→清洗→消毒或灭菌

10、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哪些?

答:灭菌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

高效消毒剂: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

中效消毒剂: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已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 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

低效消毒剂: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已定)

11、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答:(1)亲脂病毒,如乙肝病毒、流感病毒等。

(2)细菌繁殖体。

(3)真菌。

(4)亲水病毒,如甲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5)分枝杆菌,例如结核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等。

(6)细菌芽孢,例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

(7)朊毒。

12、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 答: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3、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 答: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14、特殊病原体医院感染的定义?

答: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15、医院感染报告的要求有哪些? 答:(1)医院感染散发病例诊断后在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出现暴发流行趋势时立即上报科主任。

(2)证实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及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核实后立即上报分管院长,医院必须在12小时内上报兖矿集团疾控中心和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①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②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3)发生以下情况应立即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医院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上报兖矿集团疾控中心和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4)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16、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流程? 答:(1)当疑似医院感染病例暴发或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时,经治医生应立即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长(科主任)报告,同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电话:935027),医务人员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由科主任或护士长立即分别报告医务科(电话:935020)或护理部(电话:935022),同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935027)。夜间及节假日报告医院总值班(电话:935005)。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接到科室报告后进行初步审核,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并向兖矿集团疾控中心和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17、医院感染流行病学三大要素? 答: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8、《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哪三类? 答:(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19、医院感染的病原体特点? 答:(1)多为条件致病菌,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2)由于抗菌药物的选择性作用,病原体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3)一种病原体可引起多个部位感染,一个部位也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20、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有哪三大类? 答:细菌、病毒、真菌

21、引起医院感染的常见细菌有哪些?

答:G-杆菌中以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为主;

G+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为主。

22、多重耐药菌的定义?

答: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3、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包括哪些?

答: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I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24、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哪些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 答:加强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实施目标性监测。

25、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有哪些? 答:(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必须进行接触隔离,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卫生洁具、医疗护理物品单独使用。(5)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6)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26、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通过什么传播,应采取什么隔离措施,有哪些? 答: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1)尽量单间隔离。无条件时同类多重耐药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加强手卫生。接触病人前后、诊疗护理前后应进行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3)戴手套。可能接触病人的伤口、溃烂面、粘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脱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4)穿隔离衣。预计与病人的感染性物质接触时,需穿隔离衣,离开时脱下防护用品,并进行手卫生。

(5)病人物品专用。一般医疗器械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应专用。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每次使用后须消毒。(6)环境消毒。病人周围的物品表面、地面每天清洁消毒(用含氯消毒剂500mg∕L)。

(7)他科检查告知消毒。病人去其他部门检查或转科时,应向接受方说明接触隔离措施,用后的设备表面须清洁消毒(用含氯消毒剂500mg∕L)。(8)限制探视。并嘱探视者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9)解除隔离: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均未查出该病菌,方可解除隔离。

27、医疗废物的定义?

答: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28、医疗废物分哪几类?

答: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29、“感染性废物”主要包括哪些? 答:(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多种敷料;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废弃的被服;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5)各种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30、“病理性废物”主要包括哪些? 答:(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31、“损伤性废物”主要包括哪些? 答:(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32、“药物性废物”主要包括哪些? 答:(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致癌性药物,如硫唑呤、苯丁酸氨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胺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等;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33、“化学性废物”主要包括哪些? 答:(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清洁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34、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原则是什么,? 答:(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水(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5、医务人员在哪些情况下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答:(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6、在临床工作中哪些情况下应洗手? 答:(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后。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及配餐前。

37、六步洗手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揉,交换进行。

38、卫生部要求的医院感染监测指标? 答:(1)医院感染发病率≤8%

(2)医院感染漏报率≤20%

(3)医院感染现患率≤10%

(4)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

(5)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6)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

(7)手卫生依从率≥95%

(8)手卫生正确性≥95%

第二部分:隔离与标准预防、职业防护(医疗、护理、医技人员掌握)

1、什么是隔离?

答: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2、隔离的原则是什么? 答:(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4)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5)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3、经接触传播的常见传染病?

答:甲肝、戊肝、狂犬病、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腺鼠疫。其中乙肝、丙肝、丁肝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HIV和梅毒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淋病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

4、经飞沫和接触传播的常见传染病?

答: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鼠疫、炭疽、流行性感冒、SARS、手足口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5、经飞沫传播的常见传染病? 答: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

6、经空气、和飞沫传播的传染病? 答:肺结核。

7、经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的传染病? 答:麻疹。

8、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隔离预防措施?

答: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在进行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患者的隔离:患者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安置于一室;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医务人员的隔离:进入隔离病室接触患者包括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洗手或手消毒;进入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9、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隔离预防措施?

答:如果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时,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患者应单间安置,加强通风;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患者可同住一室;尽快转送到感染性疾病科进行集中收治;当病人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限制传染病患者的活动范围;严格空气消毒。

(2)医务人员的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必须戴手套。

10、经飞沫传播传染病的隔离预防措施? 答:如果患者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时,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可疑传染病患者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同室安置;不同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应分开安置;减少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当必须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患者病情容许时应佩戴外科口罩;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米以上,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

(2)医务人员的隔离: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上)接触,需佩戴帽子与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必须戴手套。

11、什么情况下应穿隔离衣? 答:(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12、穿脱隔离衣的注意事项? 答:(1)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2)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3)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13、什么情况下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答:(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4)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清洁与消毒。

14、帽子的使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答:(1)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

(2)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3)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5)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15、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 答:(1)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

(2)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

(3)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16、摘口罩方法? 答:(1)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

(3)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

17、标准预防的定义?

答: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18、职业暴露的定义?

答:医务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在从事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19、职业暴露的急救处理措施? 答:(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局部;

(2)污染眼部等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黏膜进行冲洗;

(3)存在伤口时,应轻柔挤压伤处,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伤口;

(4)用75%的乙醇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包扎处理。20、职业暴露的报告流程? 答:(1)职业暴露发生后,在进行伤口应急处理的同时,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电话:5935027),指导下一步处理措施。

(2)填写《职业暴露报告卡》,科室负责人签字后及时送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3)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事件后,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即时报告分管领导,组织专家组对暴露级别进行评估,以利尽快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第三部分 医院感染诊断、预防与控制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医疗人员掌握)

1、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答:(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2、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答:(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3、医院感染部位有哪些? 答:(1)上呼吸道

(2)下呼吸道(3)胸膜腔(4)泌尿道(5)胃肠道

(6)腹膜内组织(7)手术部位

(8)细菌性脑膜炎(9)菌血症

(10)皮肤软组织(11)烧伤部位(12)其他

4、医院感染日期的定义? 答:是指出现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检验阳性的标本的送检日期,用以计算入院到发生医院感染的间隔、手术到发生医院感染的间隔、用以区别在同一病人同一部位不同时期的感染。

5、上呼吸道感染诊断要点?

答:临床诊断:发热(≥38.0oC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说明:

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6、下呼吸道感染诊断要点?

答: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①发热;②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③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7、感染性腹泻诊断要点?

答: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1)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

(2)急性腹泻,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

(3)急性腹泻每天3次以上,连续2天,或1天水泻5次以上。

8、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诊断要点? 答:(1)发热、颅高压症状(头痛、呕吐、婴儿前囟张力高、意识障碍)之

一、脑膜刺激征(颈抵抗、布、克氏征阳性、角弓反张)之

一、脑脊液(CSF)炎性改变。

(2)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白细胞轻至中度升高,或经抗菌药物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恢复正常。

9、泌尿道感染诊断要点?

答: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10、表浅手术切口感染诊断要点?

答: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11、血管相关性感染诊断要点?

答: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漫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

(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漫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oC,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学微生物。

12、手术部位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答:(1)手术备皮: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时,应在手术当日进行,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2)血糖控制: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预防用药:有预防用药指征时,首次用药应在切开皮肤或粘膜前0.5~2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若手术时间≥3h而抗菌药物为短效者,或失血量≥1500ml,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清洁和清洁-污染手术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h)的清洁手术,术前使用一剂即可。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4)术中保温: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冲洗手术部位时,应使用温度为37o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13、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答:(1)如无禁忌证,患者床头应抬高30o~45o。(2)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4)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

(5)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进行手消毒,进行标准预防。

1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答:(1)置管和导管维护人员应经过培训。

(2)置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

(3)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透析导管例外。

(4)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

(5)尽早拔除导管。

15、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核心预防策略是什么? 答:(1)插管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

(3)保持导尿系统的通畅和密闭。

(4)断开导尿系统时,包括放尿,应做手卫生。

(5)尽早拔出导管。

1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哪四部分? 答:(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3)“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4)“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17、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无指征的预防用药。

(2)无指征的治疗用药。

(3)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

(4)给药途径、给药次数不合理。

(5)疗程不合理。

18、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分级原则? 答:(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①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②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③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④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19、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

答: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20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指征? 答:(1)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

2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答: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2、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可分3个)

答: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23、如何选择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种类? 答:(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2)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3)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24、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要求?

答:Ⅰ类切口首选一代头孢,一代头孢推荐头孢唑林,颅脑手术、关节手术根据手术视野、患者高危因素及组织穿透性可应用头孢呋辛、头孢曲松。Ⅱ类切口首选二代头孢,二代头孢推荐头孢呋辛。Ⅲ类、Ⅳ类切口首选二、三代头孢,三代推荐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25、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方法? 答:(1)术前用药在一般手术室内执行,在切皮前0.5-2h内给予单剂量的抗菌药物,30min内输注完毕。万古霉素、克林霉素、环丙沙星等要滴注时间长的在去手术室前患者所在病区内执行,剖宫产手术应在断脐后立即给药。Ⅰ类切口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只能临时给药。

(2)抗菌药物溶媒选择应符合要求,溶媒量一般成人为100ml,儿童根据给药剂量确定。(3)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追加一次剂量(根据药物半衰期)。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4)Ⅳ类切口手术应在手术前根据手术部位、患者高危因素等情况判断可能感染的致病菌来选择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应留取微生物标本送检,如不能送检手术记录应有说明;术后根据实验室检查及药敏实验结果结合患者具体临床体征及时调整药物,按照相关指南要求和患者临床体征转归、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评估及时停药,病程要有分析记录且依据充足。

26、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答:(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27、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时如何选择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 答: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1)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

(2)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底限)。

28、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时如何选择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 答:(1)可口服给药就不应静脉或肌肉注射给药。

(2)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29、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时如何选择抗菌药物的给药次数?

答: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一般情况下,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30、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时如何选择抗菌药物的疗程?

答: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31、常见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有哪些?

答: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

32、常见的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有哪些?

答: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甲硝唑、两性霉素B等。

33、《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的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比率? 答:(1)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20%

(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4)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6)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7)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8)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

(9)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34、血培养标本采集指征、时机及采集次数要求?

答:采集指征:当怀疑血流感染或脓毒血症时,应常规血培养。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症状有:发热(≥38oC)或低温(≤36oC)、寒战、白细胞增多(>10×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9核白细胞<1×10∕L)、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

采集时机:使用抗菌药物前、寒战和发热初期、停药6-8小时后或下次用药前。

采集次数:当前循证医学推荐、在短时间(例如1小时)内连续釆血2至3套(2瓶/套)。建议一套血培养为一个需氧血培养瓶加一个厌氧血培养瓶。

第四部分:样本的采集方法

(护理人员掌握)

1、空气消毒效果监测的采样时机? 答: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采样。

2、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空气消毒效果监测的采样方法?

答:采用沉降法: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三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m2,设四角及中央五点,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1m处。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Φ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5分钟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我院暴露时间为5分钟的科室有:外一科、外二科、康复医学科、内一科、内二科、内三科、妇产科、小儿科、急诊科、化验室、输血科、内镜室、血液透析室、。

我院暴露时间为15分钟的科室有:ICU、手术室、产房、供应室。

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周期及内容? 答:(1)空气每季度监测一次,合格标准为:

①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房、供应室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②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血液透析室、急诊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

(2)物体表面每季度监测一次,合格标准为:

①产房、新生儿室、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供应室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5CFU/cm2。

②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血液透析室、急诊科、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等: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CFU/cm2。(3)手卫生每季度监测一次,合格标准为:

①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②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4)使用中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无菌生长为合格;使用中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合格标准为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5)消毒后内镜每季度监测一次,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灭菌后内镜每月监测一次,无菌监测合格。(6)透析液透析用水每月监测一次,细菌含量≤2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菌;透析液透析用水内毒素每季度监测一次,结果≤2EU/ml。

(7)清洁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4、病区内各类物品表面如何消毒?

答:病区内物品有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一般情况下室内物品表面只进行日常的清洁卫生工作,用清洁的湿抹布每日2次擦拭各种物品的表面,可去除大部分微生物。当室内各种物品的表面受到污染时必须采取严格的消毒处理:可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传染病可用含有效氯1000mg/L~2000mg/L消毒液进行擦拭处理;还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处理,注意离污染表面不宜超过1m,消毒有效区为灯管周围1.5m~2m。其他类物表如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门窗、洗手池可相同处理。

5、紫外线灯使用的注意事项? 答:(1)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75%~80%(体积比)乙醇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及时擦拭。

(2)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20oC或>40oC时,或相对湿度>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3)室内有人时不应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第五部分:后勤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应知应会

1、医疗废物的收集有何要求? 答:(1)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2)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3)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4)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2、医疗废物运送有何要求? 答:(1)运送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2)运送时,应当防止造成包装物或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漏和扩散,并防止医疗废物直接接触身体。

(3)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4)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定期消毒和清洁。

3、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禁止的内容? 答:(1)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2)禁止在运送过程中丢弃医疗废物;禁止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4、简述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登记的内容及资料保存年限?

答:登记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5、医院地面如何消毒? 答:(1)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

(2)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3)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产房、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病房、血液透析室、发热门诊、口腔科门诊、检验科、急诊科等地面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6、清洁用品的消毒方法? 答:(1)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地巾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剂,干燥备用。

(3)布巾、地巾应分区使用。

7、含氯消毒剂的配制方法?

答:根据产品有效氯含量,按稀释定律,用蒸馏水稀释成所需浓度。以健之素牌消毒片为例,配制500mg/L含氯消毒剂,则需加健之素一片(有效氯含量500mg/L),蒸馏水1000ml。粉剂应于阴凉处避光、防潮、密封保存;要求现用现配,配好后的水剂用专用试纸检测有效氯含量。于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8、含氯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答:对一般污染的物品表面,用含有效氯400mg/L~7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使用10min~3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结核杆菌等污染表面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均匀喷洒,作用>60min。喷洒后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人员应离开现场。

9、工作中哪些情况下应洗手? 答:(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及配餐前。

10、六步洗手法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6)将五个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揉,交换进行。

第六部分: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应知应会

一、消毒供应中心

1、CSSD的工作人员应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 答:(1)各类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的知识与技能。

(2)相关清洗、消毒、灭菌设备的操作规程。

(3)职业安全防护和方法。

(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知识。

2、CSSD的辅助区域与工作区域分别包括哪些区域? 答:(1)辅助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值班室、办公室、休息室、卫生间等。

(2)工作区域包括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含独立的敷料制备或包装间)和无菌物品存放区。

3、CSSD的工作区域划分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1)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

(2)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正压。

4、CSSD的封包的要求有哪些? 答:(1)包外应设有灭菌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灭菌包内还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灭菌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放置包外灭菌化学指示物。

(2)闭合式包装应使用专用胶带,胶带长度应与灭菌包体积、重量相适宜,松紧适度。封包应严密,保持闭合完好性。

(3)纸塑袋、纸袋等密封包装其密封宽度应≥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

(4)医用热封机在每日使用前检查参数的准确性和闭合完好性。

(5)硬质容器应设置安全闭锁装置,无菌屏障完整性破坏时应可识别。

(6)灭菌物品包装的标识应注明物品名称、包装者等内容。灭菌前注明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和失效日期。标识应具有追溯性。

5、CSSD的无菌物品的卸载要求有哪些? 答:(1)从灭菌器卸载取出的物品,待温度降至室温时方可移动,冷却时间应>30min。

(2)每批次应确认灭菌过程合格,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合格;检查有无湿包现象,防止无菌物品损坏和污染。无菌包掉落地上或误放到不洁处应视为被污染。

6、气性坏疽污染器械的处理流程是什么?

答: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要求。应先消毒,后清洗,在灭菌。应先采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1000mg/L~2000mg/L浸泡30min~45min后,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mg/L~10000mg/L浸泡至少60min后,然后按规定清洗,灭菌。

7、压力蒸汽灭菌的生物监测结果应如何判断?

答: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阴性,判定为灭合格。阳性对照组培养阳性,阴性对照组培养阴性,试验组培养阳性,则灭菌不合格;同时应进一步鉴定试验组阳性的细菌是否为指示菌或是污染所致。

8、压力蒸汽灭菌前的准备有哪些? 答:(1)每天设备运行前应进行安全检查,包括灭菌器压力表处在“零”的位置;记录打印装置处于备用状态;灭菌器柜门密封圈平整无损坏,柜门安全锁扣灵活、安全有效;灭菌柜内冷凝水出口通畅,柜门壁清洁;电源、水源、蒸汽、压缩空气等运行条件符合设备要求。

(2)进行灭菌器的预热。

(3)预真空灭菌器应在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空载进行B-D试验。

9、压力蒸汽灭菌的化学监测包括哪些? 答:(1)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如果透过包装材料可直接观察包内化学指示物的颜色变化,则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

(2)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10、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对防护用品的配备要求有哪些? 答:(1)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应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圆帽、口罩、隔离衣或防水围裙、手套、专用鞋、护目镜、面罩等。

(2)去污区应配置洗眼装置。

11、干热灭菌的注意事项? 答:(1)灭菌物品包体积不应超过10x10x20cm,油剂、粉剂厚度不应超过0.6cm,凡士林纱布条厚度不应超过1.3cm,装载高度不应超过灭菌器内腔高度的2/3,物品间应留有充分的空间。

(2)灭菌时不应与灭菌器内脏底部及四壁接触,灭菌后温度降到40oC以下再开灭菌器。

(3)有机物品灭菌时,温度应≤170oC。

(4)灭菌温度达到要求时,应打开进风柜体的排风装置。

12、关于环氧乙烷灭菌的注意事项是? 答:(1)金属和玻璃材质的器械,灭菌后可立即使用。

(2)设置专用的排气系统,并保证足够的时间进行灭菌后的通风换气。(3)环氧乙烷灭菌器及气瓶或气罐应远离火源和静电。气罐不应存放在冰箱中。

13、过氧化氢等离子体低温灭菌的注意事项? 答:(1)灭菌前物品应充分干燥。

(2)灭菌物品应使用专用包装材料和容器。

(3)灭菌物品及包装材料不应含植物性纤维材质,如纸、海绵、棉布、木质类、油类、粉剂类等。

14、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有哪些? 答: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必须灭菌,有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

15、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附件有哪些?

答: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附件有活检钳、高频电刀、细胞刷、切开刀、导丝、异物钳、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等,必须一用一灭菌。碗盘、敷料缸等应当用压力蒸汽灭菌。

16、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内镜有哪些?

答: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内镜是: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

二、手术室

1、简述手术室通过哪些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危险?

答:手术室通过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措施,降低发生感染的危险。

2、手术室应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哪些? 答:手术室应与临床科室等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正确准备皮肤、有效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等。

3、当必须连台手术时,如何进行空气消毒? 答:连台手术时空气消毒:

(1)普通手术室:清洁工作后,有人的情况下采用空气净化机消毒后方可进行下一台手术。

(2)洁净手术室:清洁工作在净化系统运行下进行。负压手术间应在负压下持续运转15min后再进行;清洁工作完成后,不同级别的手术间应运行一段时间达到自净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台手术。

4、简述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1)先洗手、后消毒。

(2)外科手术前。

(3)不同病人手术之间;手术开始后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5、外科刷手消毒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1)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2)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3)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其他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

(4)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5)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在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三、血液透析室

1、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当做哪些消毒工作?

答:对透析单元内透析机等设备设施表面、物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透析机进行有效的水路消毒,对透析单元地面进行清洁,地面有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污染时使用消毒液擦拭。

2、血液透析器透析液出入口指的是什么? 答:透析液从血液透析器一端侧孔(通常在静脉端)进入透析液室为透析液入口;透析液从血液透析器另一端侧孔出来为透析液出口。

3、血液透析器血液出入口指的是什么?

答:在透析过程中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进入血液透析器一端(动脉端)为血液透析器血液入口;血液从血液透析器另一端(静脉端)进入体内为血液透析器血液出口。

4、透析相关发热应如何处理? 答:(1)对于出现高热患者,首先予以对症处理,包括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等,并适当调低透析液温度。

(2)考虑细菌感染时作血培养,并予抗生素治疗。通常由致热源引起者24小时内好转,如无好转应考虑是感染引起,应继续寻找病原体证据和抗生素治疗。

(3)考虑非感染引起者,可以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5、血液透析室应当建立并执行的制度有哪些? 答:血液透析室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透析液及透析用水质量检测制度、相关技术操作规范、设备运行记录与检修制度、垃圾处理制度及紧急意外情况处理预案等制度、规范。

6、在透析操作中,医务人员如何遵循手卫生规范? 答:(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2)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或透析单元内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应戴手套,离开透析单元时,应脱下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以下操作前后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操作时应戴口罩和手套:深静脉插管、静脉穿刺、注射药物、抽血、处理血标本、处理插管及通路部位、处理伤口、处理或清洗透析机时。

(4)在接触不同患者、进入不同治疗单元、清洗不同机器时应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并更换手套。

(5)以下情况应强调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脱去个人保护装备后;开始操作前或结束操作后;从同一患者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及伤口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后;触摸被污染的物品后。

7、透析机器外部消毒的方法? 答:每次透析结束后,如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对透析机外部进行初步的消毒,采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如果血液污染到透析机,应立即用1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的一次性布擦拭去掉血迹后,再用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机器外部。

8、导管出口及隧道感染的处理? 答:(1)局部处理:首先最好行局部涂片和病原菌培养,培养结果出来前应先行 经验性治疗,给予口服抗生素治疗。待培养有结果后再根据培养的致病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2)全身用药:感染严重时应静脉给予敏感抗生素。

(3)经局部处理及全身用药2周,感染难以控制者,应考虑拔除导管或去除皮下袖套。

9、动静脉内瘘的感染预防与处理? 答:(1)感染部位应禁止穿刺,手臂制动。

(2)在病原微生物监测的基础上使用抗生素,初始经验治疗推荐采用广谱的万古霉素联合应用一种头孢类或青霉素类药物,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应用;初次自体内瘘感染治疗时间至少6周。

(3)极少数情况下瘘管感染需要立即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瘘管可以用自体静脉移植吻合,也可以再缺损部位的近端进行再次吻合。

10、透析液配置的要求? 答:(1)配制室应位于透析室清洁区内相对独立区域,周围无污染源,保持环境清洁,每班用紫外线消毒1次。

(2)应由经过培训的血透室护士或工程技术人员实施,应做好配制记录,并有专人核查登记。

(3)浓缩液配制桶须标明容量刻度,每日用透析用水清洗1次;每周至少用消毒剂进行消毒1次,并用测试纸确认无残留消毒液。配制桶消毒时,须在桶外悬挂“消毒中”警示牌。

(4)浓缩液配制桶滤芯:每周至少更换1次。

11、透析液配制流程? 答:(1)浓缩B液的配制:根据患者人数准备所需量的干粉(B粉)。将B液配制桶用透析用水冲洗干净后,将所需量的干粉(B粉)倒入配制桶内。按所购买的干粉(B粉)产品说明中规定的干粉(B粉)与透析用水比例,加入相应的透析用水,搅拌至干粉(B粉)完全融化即可。将已配制的浓缩B液分装在清洁容器内。

(2)浓缩B液应在配制后24小时内使用。

(3)浓缩A液配制:浓缩A液的配制流程与浓缩B液的配制流程相同。根据透析单位使用透析机型号,决定配制透析液的倍数。按照倍数,计算出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镁,醋酸和葡萄糖需要量,加适量纯水配制而成。

四、口腔科

1、简述医务人员在口腔诊疗操作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答:医务人员在口腔诊疗操作时应当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戴手套操作时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并洗手或手消毒。

2、有哪些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答: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口腔诊疗器械有: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

3、有哪些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答:(1)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

(2)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4、口腔诊疗环境的消毒要求? 答:(1)口腔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对可能照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2)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五、无痛内镜部

1、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有哪些? 答: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必须灭菌,有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

2、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附件有哪些?

答:达到灭菌要求的内镜附件有活检钳、高频电刀、细胞刷、切开刀、导丝、异物钳、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等,必须一用一灭菌。碗盘、敷料缸等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3、简述内镜检查中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内镜有哪些?

答: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内镜是: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

4、简述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内容包括哪些?

上一篇:以珍惜粮食为话题的优秀作文下一篇:加强舆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