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共9篇)
1.中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一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摘 要】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物质支持的不足,政策的不完善,还有文化创新欠缺,文化分类模糊,一些偏远的非主流的文化不能形成产业。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家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如何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把握好文化产业在新形势下的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文化创新
文化产业是指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以文化资源为资本,通过文化创意和艺术智慧的运用,最终以文化产品服务于社会并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型产业,它既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又能够提供就业、培训、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机会的产业。中国作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传统的文化,对当前及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个引导作用,而且深厚文化底蕴,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越来越成为各个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和核心产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美国(4.77%)、英国(7.70%)、加拿大(3.9%);增加值占本国GDP的比重,美国(5.83%)、英国(7.61%)、加拿大(3.8%);这两指标之比维持在1:1左右,而我国为1.8:1,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仍较低。而对于我国来说,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和拥有资产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69%和78%,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收入情况看,东部地区的营业收入占全部的82%,而中西部仅占18%;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从对GDP的贡献看,东部地区实现的增加值占 1
2.56%,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28%和1.35%。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走向总体上将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产业竞争区域化竞争将全面展开,地区间的不均衡发展态势进一步突出。二是文化产业集团将进入调整整合期。三是数字技术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这将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四是产业间合作力度加大,传统产业将会进一步向新兴的文化产业进军。五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六是“走出去”战略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将会有实际的行动。
最近,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于5月18日至21日在深圳举办。从文博会组委会传来消息,今年深圳文博会首次设立集聚式分会场,将地域相邻、主营业务相近的分会场申办单位合并为1家集聚式分会场。各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骨干作用也更加明显,40家分会场中,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有9个,省级的有4个、市级21个。从第一届的1家分会场到今天的40家,从单纯的增加展示场所到举办数百项特色活动,多姿多彩的分会场把整个城市纳入一场文化盛会,使深圳文博会不仅见证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也展示出文化与经济结合孕育出的广阔空间。深圳文博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文化产品之多样、文化业态之丰富让我们非常震撼,这是吸引我们每年参加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深圳文博会反映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是文化产业市场的风向标。在去年文博会期间,福建省领导参观了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村分会场,深圳市用心打造这些专业化、产业化的村落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目前我们正向深圳取经,并规划建设福建漆画一条街,对漆画进行产业化的运作,以形成更大的效应。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对促进各个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有积极作用,由此看出中国文化产业将向着更高层次的发展。
自有了人类之后,就产生了文化,有了文化之后随之而产生了文化产业,随之又诞生其他的产业,从而产生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文明。全球文化产业深刻变革和发展趋势,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全球文化产业最深刻变革就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崛起,新兴文化产业主要是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出现新的文化产业。专家认为,科技,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至少在四个方面深深地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为文化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先进手段和表现形式,使其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二是催生出很多新兴的文化业态,如电子票务、网络文化、手机文化、3D﹑4D电影等;
三是极大地拓展了文化节目传播的出口和通道,节目播出渠道的垄断逐渐被打破,呈现出更为开放、多元的格局,文化节目“播出为王”、电台电视台垄断的时代即将结束,以文化优劣、好坏为评价标准的时代正在到来;四是多种高速的、大容量的通道已经建好,对文化内容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为以内容创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也不断完善,目前政策红利持续不断,在“文化强国”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目标指引下,未来十年,文化产业将出现高速增长态势。在此趋势下,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内的“大文化产业”结构格局将逐渐形成。这带给投资者更为宏大的想象空间,市场热点会持续孕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细化政策,包括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将逐步得到实施,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相关公司的盈利水平。体制改革所带来的资源重组、业务结构优化、机制改善健全等举措,也使得相关公司具备持续释放业绩的能力。2012年,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时结构性变化更为显著。经营性文化产业改革的重点政策主要包括有线网络整合、非时政类报刊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制;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新媒体播控平台建设、促进电影产业发展政策、影视内容生产企业扶持等。相关部委制定的动漫等产业“十二五”规划即将发布,财税等配套措施也将加快进程。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创新对其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中有三方面的创新:第一是思路创新,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原动力。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文化产品、渠道、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思路不断涌现才能让文化产业有更强的活力。前几年,传统报纸、杂志受到互联网新闻的冲击很大,中国移动与传统媒体联合推出的手机报产品,很快就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全国90%以上的主流报社都已推出手机报产品,用户规模接近1亿。四川藏、彝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我们整理了1000多首原生态歌曲,通过无线音乐传播这些“天籁之音”,不仅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找到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也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第二是技术创新,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助推器。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流行和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为数字出版、数字音乐等文化形态与新技术的融合创造了条件。中国移动推出可以让用户通过网络将音乐内容在自己的手机、电脑、电视等多种设备上进行分享的新技术,刚刚推出便受到音乐爱好者的推崇,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第三是模式创新,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倍增
器。好的商业模式能够激发产业链的热情和生命力。3月初,苹果AppStore总下载次数已超过250亿次。AppStore创造的这种开放、透明的合作平台,低门槛、易操作的合作模式,对电子出版、游戏等文化产业发展是一种很好的借鉴。无线音乐产业领域,无线音乐内容合作专区正成为众多小型音乐工作室、独立音乐人的最爱,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完成音乐的创作、提交审核及发布、收益。截至2011年底,这种模式已为全球近300家唱片公司、350多位独立音乐人提供了在线服务,促进了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所以,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文化产业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出版、数字音乐、数字娱乐将成为快速发展的新文化形态,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文化发展繁荣,加快发展新文化形态,建设文化高地,扩大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文化将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强国也将成为世界强国,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实现文化价值的渠道,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保留中华优良传统文化,求创新,求发展,把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为中国文化发展而努力,为实现文化强国而奋斗。
参考文献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
2.中国结核病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二
【摘 要】结核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因而有效控制与遏制结核病的流行,就需要对我国的结核病工作开展详细的调查与分析,为防治工作打好基础。本文就当前我国的结核病含义、指标、现状加以深入分析,尽管控制结核病面临许多的难题,疫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结核病 防治 现状
一、全球结核患病现状
据估计,2012年世界范围内有860万人患结核病,全球结核发病比例为122人/10万人口,130万人因病死亡。不同国家发病率差异很大,发病率高者如非洲南部(莫桑比克和津巴布韦550人/10万人口、南非国家平均1000人/10万人口),发病率低者如美国、加拿大、西欧多数国家等(10人/10万人口)。多重耐药结核菌发病率虽然估计占全球新诊断病例的3.6%、之前治疗病例的20.2%,但在俄罗斯联邦及其他一些前苏联国家中,这两个数据却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20%-35%和50%-69%。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HIV感染促进了结核的流行蔓延:HIV既可以使潜伏期结核感染再激活者增加,又可因HIV引起的免疫缺陷使患者暴露结核分枝杆菌后不久,快速进展发病的风险提高。目前我国结核病的现状:
(一)肺结核患病人数居高不下,世界卫生组织在2013年对中国的结核病患者进行评估,大约有110万年结核病患者,发病率82/10万,是仅次于印度的国家之一,发患者数一直居于甲乙类传染病的前列。
(二)肺结核的死亡率与患病率逐渐下降2001年,我国开展全面的结核病控制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13年为止,15岁以上人群中活动性结核病患者480万,2013年国内的涂阳肺结核患病率降至68/10万,由于地区患病率不均匀,农村高于城镇、西部地区高于中东部地区。
(三)耐药结核病严峻,目前我国结核病控制工作中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耐药结核的防治,平均每年新发耐多药结核病患者9万例,2001与2013年我国的耐药基线调查显示,结核杆菌耐多药率达到9.34%。
二、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进展与困难
(一)工作进展
时代在发展,我国的医疗领域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对于结核病工作的防治,经过全国各级政府与医务人员的合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我国在1981年相继制定与落实了两个全国结核病防治十年规划。”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与”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开展,使得1992年~1999年取得了不错成绩,130万患者免费诊断病治疗肺结核,结核病治愈率大幅度提高,达到90%以上。2001年制定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各项措施也得以实施。截止到2010年10月,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828万得到了很好的医治,达到预期目标,也大大降低了结核病死亡率。
(二)疫情防治的困难
1.政府承诺不足、资源投入少。当前结核防治工作模式是:综合医疗机构转诊肺结核患者,结核病防治需要專业机构追踪、治疗,各乡镇及村对肺结核患者加以督导。各级肺结核防治人员的经验、数量都很少,待遇也较低,进行耐药结核病治疗的专家少,省级、中央防治机构中应该增加经验丰富人员便于基层工作的指导。
2.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较低:DOTS的五要素是政府的承诺、痰菌检查、直接短程化疗、定期持续供药系统、数据分析评估。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预防与控制结核病最为有效的办法,以上的五要素是相互配合的缺一不可,到2001年中国的DOTS策略覆盖率仅在60%左右,覆盖的速度也较为的缓慢,给我过的结核病疫情防治工作造成很多的困难,尤其是疫情严重地区,特别需要覆盖DOTS宣传,使更多人重视并参与防治。
3.结核病防治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结核病是一项长久工作,各级防治机构人员对当前的结核病疫情的现状分析不足,尽管各级机构也进行了多种健康宣传工作,但是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的工作模式,宣传力度不够,民众对于结核病的认知度低,因此并不是很重视。
三、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采取相应对策
(一)增强政府承诺,有效控制结核病发展各级政府对结核病防治工作更为重视,并将其纳入本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也对政府目标管理考核项目之一。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各级政府加强法制管理,对各行各业的疫情报告进行监测、也让结核病有法可依实施。并且在资金投入上采取”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责、多渠道筹资”的原则,不断健全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宣传(新闻、广播、网络等)多渠道向民众介绍结核病知识,动员社会全体参与其中,预防结核病。
(二)加强科学研究,完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 我国已经把结核病科研项目纳入国家重点攻关计划与优先项目。主要是对结核病流行病学、耐药结核病的监测与治疗、结核菌与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及对结核病防治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并给与资金支持。在科研基础上,省、市(地)、县三级建立结核病防治网络体系,明确各自职责、目标,组建结核病防治专业队伍,进行防治人员培训不断提高防治技能及服务水平。实行专业教育与在职培训结合,医学专业学生可进行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开展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的新方法、新技术的培训等,使更多人了解并增加覆盖面。
(三)及时发现结核病患者,抗结核药物加强监管结核病的传染性强,发现的晚不但延误病情,还会危害他人,因此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加以治疗极为关键。通常采用痰涂片显微镜检查为主,偏远地区可直接化验痰,及时作出诊断,防治疫情蔓延。对于确诊的传染性、重症涂阴患者进行统计的抗结核药物治疗,需要直接观察监督下服药(DOT),一旦发现立即救治,同时定期、持续的向结核病患者提供合格的抗结核药物大大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全国结核病防治现状及目标[J].中国乡村医药,2012,19(3):3.
[2]张忠海.关于结核病防治现状的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7):1113-1114.
3.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篇三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3)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2](4)中国西部农业的发展——甘肃兰州高墩营“高原夏菜” 1.发展现状:兰州市共有耕地面积314.79万亩,其中水浇地117.06万亩。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产量186万吨,外销各类蔬菜81万吨;全市50.43亿元的农业总产值中蔬菜产业占了50%、达到25.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达到21.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01元,其中蔬菜产业贡献率为23.2%。兰州高原夏菜能够提供20多个种类、200多个品种。
2.区位分析:(表一为兰州高墩营发展高原夏菜的区位分析)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自然条件:1.兰州市高敦营村地处自然条件:1.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平原地带,地形平坦,有利于蔬菜候区,全年降水量较少,水源不种植。
1.当地地处高原,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内部有机物的积累。
3.干燥少雨,病虫害少。社会经济条件:1.迎合消费者对绿
社会经济条件:1.西部地区闭塞,足。
2.当地大水漫灌的形势严重,土壤板结现象严重,土壤肥力不高。
色蔬菜的要求,具有较长的采收上交通条件欠缺。
市期,可从每年5月下旬到10月初2.蔬菜种植技术想多落后,缺乏持续供应,很好地弥补了东南沿海相关的技术人员和指导人员 夏季蔬菜供应的缺口,具有良好的3.销售渠道单一,未形成相关的上市档期,市场广阔。
2.政策上国家给予财政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的政策。
产销合作社,产业链不连贯。(5)抗病虫作物的培育。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等,其中转基因生物育种是重要的应用领域。抗病虫是转基因作物的一个重要育种方向。1996 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在美国应用于商业化生产,仅仅10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了60倍,达到了1.02亿hm2,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户数量超过了1000万户[3]。Bt抗虫棉是中国唯一大规模推广使用的转基因作物,仅2009年,Bt抗虫棉占棉花总播种面积达到68%。但由于受到国际上“转基因安全性争议”和国内一些环境保护人士的影响[4],近年来我国转基因作物推广应用的速度放慢了。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16 个重大专项之一,该重大专项是建国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单项农业科研项目,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的高度重视和我国政府支持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的政策导向。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
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2)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学程度占40%有30%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5]。
(3)甘肃兰州高墩营“高原夏菜”发展的问题。
技术方面:存在着白菜烂蕊,叶子泛黄的双霉病等,缺乏技术人员的指导。
销售方面:销售价格单一,销售渠道不通畅,缺乏统一的销售模式。价格方面:年均价格不稳定,价格波动大,采购商恶性竞争造成市场的混乱。
生态方面:尾菜的大面积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人为方面:村民环保生态意识不高,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缺少。生产方面:夏菜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三、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1)低碳经济模式是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从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分析,农业生产消耗用碳大致有三种途径:①化学性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如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②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如拖拉机、耕地机械、水泵等;③农产品的加工流通过程中能源使用,如加工过程、运输和包装等。那么就需要针对性的改变原有高碳的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统计,全球农业减排的技术潜力高达每年5.5—6亿t当量CO2,其中90%来自减少土壤CO2释放,即土壤固碳[6]。鲍建强等[7]依据人类社会能源结构中碳用量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3 个阶段,并指出发展低碳农业可以走有机、生态和高效的路径。王松良等[8]指出农业在碳问题上兼有“碳汇”和“碳源”双重属性,低碳农业通过把大量的碳“扣押(sequestration)”在农业土壤和植物来抵消人类碳释放。赵其国等[9]提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必须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其宗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的高值化,大幅度提高。
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发展过程的中间阶段就是低碳农业经济,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社会最大效益的技术。本研究在前述文献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由于高碳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低碳化”,即农业产业链从“高碳型”移到“低碳型”;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2)节约资源能源的耕作技术
(2.1)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国传统农作制度中精耕细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好的耕作习惯,但过分的精耕细作不但消耗大量能源,也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负面作用。如我国北方春天常年干旱,农田土壤耕作层裸露疏松,过度机械耕作不但直接耗费了大量石油能源,而且也加剧了北方旱作农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土壤沙化等现象的原因之一。保护性耕作的采用起源于上世纪70 年代,目前已经在部分发达国家得到大面积推广。到2005 年,全球大约有近1亿hm2 的耕地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占全球总耕地面积的6%以上。其中,超过90%的面积集中在美国(26%)、巴西(24%)、阿根廷(19%)、加拿大(13%)和澳大利亚(9%)等国家。另外,保护性耕作的采用主要是在雨养地(面积超过96%)。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工作起步较晚。1991年农业部与澳大利亚合作成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2002年政府筹集专项资金来支持保护性耕作的试验和示范。2005 年开始农业部推动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和推广。
在农业固碳和减排措施中,保护性耕作被认为是最具推广潜力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因为它不仅可以提高土壤对CO2 的固碳能力,并且通过减少燃料使用量及秸杆焚烧现象,农用投入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农用投入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首先,免耕少耕可以减少农业机械的使用,这也就减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相应减少CO2 的排放。再次,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在耕作中化肥的使用也相应减少。保护性耕作主要从4 个方面保护耕地生产肥力:①深松打破犁底层,有利于雨水下渗和作物根系成长;②利用免耕、少耕技术,减少对土壤层的破坏;③用大量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的蒸发;④秸秆腐烂形成大量的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保护性耕作还可以显著节省劳动投入,增加效益[10]。在我国的北方旱作农业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尤其是严重缺水的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更有推广价值。
(2.2)节水抗旱技术的推广。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降水分布失衡,表现在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就是连续干旱。北方地区作物播种生长季节的旱灾几乎每年都发生,节水抗旱技术对于这些地区农业生产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抗旱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大水漫灌。但这种方式水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节水抗旱技术有广阔的推广应用潜力。节水灌溉技术分为两类:①从工程角度分类,包括改土 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左右;推广管道输水灌溉(管灌比土渠输水灌溉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微灌技术(包括微喷灌、滴灌、渗灌及微管灌等)。②从农艺角度分类,包括根据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灌水,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选用抗旱品种、增施有机肥;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平衡施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配合应用化学调控抗旱措施,如保水剂。抗旱剂等效果更好。
四、结论
由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由此而来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各国。农业作为依赖自然再生产提供产品的重要产业部门,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发生双向影响关系,即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直接的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是“低碳化”,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本研究以产业链和技术的视角,讨论了耕作技术、农用化学品投入、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低碳化发展方向,以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化和产业链末端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低碳化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传统的以高碳、高耗能、不节约资源、环境不友好的现行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走向末路,以低碳、节约资源能源、环境友好为显著特点的低碳经济模式必将成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这将会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4.中国铝型材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四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现代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支柱性原材料的铝材需求旺盛,建筑幕墙、交通运输业、化工业、电力设备业、国防军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使铝型材消费断地增长,同时,新产品、新工艺、新用途的铝型材将不断出现,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世界铝型材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世界铝型材行业发展现状(1)全球铝型材产量及产能分布 2001-2007 年,全球铝型材产量逐年增长,由2001 年的880 万吨增长至2007 年的1470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为9.01%。2009 年全球可生产铝型材的国家和地区约95 个,生产企业约2200 余家,其中中国的产能占世界总产能的比重超过50%,位列第一。(2)全球铝型材产量(3)全球铝型材消费量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及铝型材用途不断扩展,全球铝型材的消耗量由2001 年的869 万吨增长至2009 年的1550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5%。预计2012 年,全球铝型材消费量将达1669 万吨。从地区来看,2001-2009 年全球主要地区消费量呈现出不同走势,中国消费量比例迅速上升,而欧洲和北美洲呈现出下降趋势。2009 年,中国消费量占全球消费量比达到47%,而欧洲、北美洲和日本分别仅占21%、8%、6%,中国已经发展为铝型材的消费大国。从应用领域来看,建筑行业仍然是铝型材应用的主要领域,远远超过其他领域消费量,消费量逐年上涨,2009 年占总消费量的63%以上。分地区看,北美、欧洲等发达地区2009 年铝型材在工业领域的消费平均比重已经超过50%,而中国铝型材在工业领域的消费量仅32%,工业领域的消费比例相对较低。2.国际铝型材行业竞争格局 从国际铝型材行业的竞争情况来看,中国、美国和日本三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产量分布来看,全球铝型材材约60%的产量集中于中、美、日三国,多年来中国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超过1/3。与美、日等国产量基本保持稳定不同,中国的产量增长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据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统计,2000-2008 年,国内铝型材产量复合增长率超过35%。2008 年中国铝型材产量占全球的45.2%。以美、日、德等铝加工发达国家为代表,铝加工业在20 世纪末已基本完成了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的整合进程,建立了跨国集团公司,并进行全球化生产和经营,如美铝、加铝和海德鲁公司等;其中最典型的是美铝公司,几乎囊括了全部铝加工材品种,在全世界各主要地区都设有分支机构,年铝加工材能力近200 万吨;而以日本、德国铝加工企业为代表,继续引导世界铝加工向着高精尖方向发展,在饮料罐板和高档PS 版基材等研发和生产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3.国际铝型材行业发展趋势 未来几年世界铝型材加工业的发展趋势是:企业数量和规模不会有太大变化,产能和产量也不会有太大增长,而产品品种会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会更加精益求精,产品附加值更高,更加节能环保。具体来讲就是:在铝加工工艺上,向着更精细化方向发展;在铝加工装备上,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企业建设上,向着大而强和专而精方向发展。4.国际铝型材行业发展前景 铝型材因其具有质轻、价格低、可回收性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交通、家电、电子及机械设备等行业。在目前全球强调节能环保的前提下,铝型材在交通、家电、电子及机械设备等领域的未来市场十分巨大,市场需求前景广阔。近年来,全球新能源环保产业增长速度较快,铝型材由于具有导热好、自重轻等优点,在太阳能和LED 等产业中将得到大量应用,发展前景看好。
二、中国铝型材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铝型材产量与消费量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属门窗、建筑幕墙、铁路运输设备、汽车和城市轨道交通等行业发展迅速,推动了铝型材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铝型材行业销售收入从2003 年的275.45 亿元上升到2010 年的4131.83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7.24%;铝型材产量从2000 年的156.5 万吨增长到2009 年的860.00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84%;消费量从2000 年的161 万吨增长到2009 年的816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76%,预计到2012年中国铝型材消费量将达到1440 万吨。中国已成为铝
型材行业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表1: 2001-2009年中国铝型材产量及表观消费量(万吨)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产量 156.5 186.2 216.1 252.0 303.6 372.5 489.0 633.0 755.0 860.0 表观消费量 161 185 214 243 286 342 430 546 707 816 2010 年,中国铝型材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行业内企业对成本费用的管理控制能力较高,盈利能力较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0 年底,中国规模以上铝型材企业有824 家,资产总额达到2181.40 亿元,同比增长31.62%。2010 年,中国铝型材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38.41 亿元,同比增长44.31%;销售收入4131.83 亿元,同比增长47.46%;实现利润总额142.05 亿元,同比增长54.10%。图表1: 2006-2010 年铝型材行业工业总产值及增长率走势(单位:亿元,%)从不同性质企业竞争情况来看,中国铝型材行业私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2010 年,私营企业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企业数量分别占行业的38.67%、28.95%、37.40%和63.2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企业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企业数量分别占行业的19.82%、25.36%、24.11%和11.65%。随着中国金属门窗、建筑幕墙、交通运输业、化工业、电力设备业、国防军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铝型材的需求将会不断增长,同时,新产品、新工艺、新用途的铝型材将不断出现,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行业持续健康发展,2011-2013 年铝型材行业仍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05-2010 年,中国铝型材行业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35.20%。根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结合2005-2010 年中国铝型材行业销售收入数据及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粗略估计2011-2013年中国铝型材行业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8%,2013 年,中国铝型材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8749亿元。2.中国铝型材行业发展主要特点(1)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5-2010 年,铝型材行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总额年复合增长率为29.20%。2010 年,铝型材行业资产总额为2181.40 亿元,同比增长31.62%。2005-2010 年,铝型材行业的销售规模也不断扩大,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35.20%。2010 年,铝型材行业销售收入为4131.83 亿元,同比增长47.46%。图表2:2005-2010 年中国铝型材行业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变化趋势(单位:亿元,%)(2)私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 不论是销售收入、资产总额,还是利润总额和企业数量,私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都占据了中国铝型材行业11%以上的份额。2010 年,私营企业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企业数量分别占行业的38.67%、28.95%、37.40%和63.2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企业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企业数量分别占行业的19.82%、25.36%、24.11%和11.65%,说明私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在中国铝型材行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3)市场区域化分割非常明显 以建筑铝型材为例,行业地域性特征较为明显,一方面,产能分布不均衡,目前60%以上的建筑铝型材生产企业集中于东南沿海及环渤海湾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生产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另一方面,受运输成本影响,建筑铝型材存在通常的行业销售半径,约为500 公里左右。产能分布的不均衡和销售半径的限制,决定了建筑铝型材市场竞争的地域特点较为明显。
3.中国铝型材行业工艺技术(1)行业技术水平特点 经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内铝型材行业技术水平已经相对成熟,产业化程度也相对较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铝型材工业的技术,主要表现在熔铸技术、挤压技术和铝型材表面处理技术。而以上三个环节的技术又体现在设备的技术装备水平。近年来,中国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铝型材工业装备,包括同水平热顶铸造机(引进美国17 台)、内导式液压铸造机(引进英国5 台),各铝型材企业非常重视熔炼工序合金化、熔化、净化与均匀化处理,已基本上掌握了圆锭的铸造工艺。目前,国内铝型材行业挤压机装备呈现出三个特点:数量众多(约3100 台)、规格丰富(世界上所有的铝挤压机品牌都有,型号从1.5MN-125MN 都有)、小挤压机比重高(小于13.5MN 的挤压机占95%以上)。随着市场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及行业竞争的不断深化,目前部分企业已陆续引入国外先进挤压机生产线,与发达国家的技术
装备差距正在日益缩小。铝型材工艺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穿孔挤压、润滑挤压、等温等速挤压、扁挤压、宽展挤压、分流组合模挤压、变断面挤压、水冷模挤压、快速连续挤压以及静液挤压等新挤压方法在一些企业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得到一定的应用。目前国内约有700 条铝型材表面生产线,其中引进或关键设备引进的表面处理生产线有200 条左右,种类齐全,可以生产300 多种颜色的铝型材。阳极氧化着色、静电粉末喷涂、氟碳喷涂、电泳涂漆、化学着色、木纹处理等表面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行业内企业日益重视客户需求变化,表面处理能力在不断提高。生产所需模具的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也使得研发成果得以充分应用。目前挤压仿真技术开始应用于铝型材生产中的模具制造工序,大幅提高了试模成功的比率,从而间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2)新产品、新款式的研发和应用能力不断提升 首先,注胶、插条等隔热节能技术从无到有,逐步得到应用,有效提升了铝型材产品的节能、环保效果;其次,在提升性能的同时,品种和款式不断推出,满足了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及偏好。3)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在汽车、轨道车辆、航空、船舶和电子等领域的铝型材产品质量和品种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要求。同时,后续加工能力普遍不强,对铝型材的后续加工率不足25%,且主要以铝门窗为主,铝材进一步加工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加强,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拓展产品应用领域。(2)铝型材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中国已成为世界铝合金型材生产大国,但还不是铝合金型材生产强国。国内铝合金型材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等级不高的现状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还需要继续加快和深化行业结构调整,以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能力。近几年,中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铝合金型材生产线和工艺技术(包括大吨位的挤压生产线和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基本掌握了其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操作技术,所生产的各种铝合金型材不仅在内在质量,如合金成分、强度、延伸率、几何形状等方面,而且在表面处理,如色彩、光泽、表面硬度、平滑性、耐光、耐候、耐腐蚀等方面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产品已逐渐进入国际市场。资料显示,建筑耗能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5%-40%,而在民用建筑的门窗、墙体、屋面和地面四大能耗部分中,门窗的能耗又占到约50%。因此,世界各国都把门窗、幕墙作为实现节能的关键所在,从而对作为门窗主要材料的铝合金型材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各种隔热铝型材(包括浇注式、灌注式和插条式等)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将成为本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当前,国内铝合金型材产品超过80%的产量应用于建筑门窗产业。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这必然对建筑门窗用铝型材的节能功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此外,随着国内中、高档建筑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门窗产品向多功能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从而要求不断提高铝合金型材的耐腐蚀、耐候性能以及装饰效果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也是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4.中国铝型材加工的装备 随着我国铝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铝加工装备的科研、设计和制造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过近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我国铝加工装备的科研、设计、制造已完成了从辅机到主机、从单体设备到整条生产线,从仿制到创新等过程的重大转变。而且在这一重大转变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我国著名的铝加工装备科研、设计和制造的著名企业,如洛阳有色金属设计研究院、上海捷如重工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到目前为止,所有铝型材加工装备,从熔铸、挤压、热处理系列装备到在线分析、检测装备,国内都能设计制造。国产铝型材加工装备由于具有优良的性价比,在保证基本功能优良的情况下,可以显著降低项目投资,已为铝型材加工企业广泛采用,铝型材加工完全依靠引进国外技术装备的局面已经被基本改变,但部分高端装备还依赖于国外进口。
三、我国铝型材行业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中国铝加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不仅是产量快速持续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而且装备技术水平提升、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实现了产品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转变。但在这种持续快速发展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足与问题,这对铝加工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1.行业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
中国铝型材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平均规模偏小,现代化铝型材制造企业与大批小企业并存,多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粗放,生产工艺和装备落后,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国内铝型材行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竞争激烈,而部分高性能、高精度产品尚不能完全国产化,需要进口;另外,国内铝型材行业的产能地区分布也不尽合理,较大部分产能远离原料产地,部分地区产能严重过剩依赖外销。上述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容易引发企业间低端产品的过度竞争,行业整体难以获得生产和研发上的规模效益,增加了整个社会的物流压力,不利于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2.企业素养偏低,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企业素养偏低表现在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低,而员工素质偏低则主要表现在操作水平低、创新能力弱,提高企业素养与员工素质是铝型材加工业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中国铝型材加工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创新机构不健全,科技活动层次较低;二是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投入明显不足;三是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四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五是高级科技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中国铝型材行业是伴随着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发展起来的,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在面对轨道交通、汽车、航空、电子、电力、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出新要求的环境下显得相对不足。近几年来,中国的铝型材总产量迅速上升,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比例仍然偏低,许多还得从国外大量进口,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3.节能减速排任务繁重,技术经济指标达标任重道远 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铝行业准入条件》,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铝加工行业的准入门槛,而且要求现有铝加工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综合能耗、金属消耗和成品率等达到规定门槛。在未来不足3年内,使我国铝加工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门槛水平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充满了挑战。我国铝加工行业2004-2007年技术经济指标与门槛水平的对照见表8,从表8中比较可知,除熔铸成品率已达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综合能耗,要达标十分艰巨。表2:中国铝加工企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门槛水平比较4.一般产品多,高档产品少,缺乏世界品牌和著名企业 2005年我国铝材已经是出口大于进口,但是我们出口的多是一般中低档产品,而进口的多是高科技产品。而且我国多是仿制国外的合金和品种,自己创新的合金和独特的品种很少,直到2007年3月7日,佛山凤铝铝业有限公司“无铅6020合金”才以“中国研制”的身份在国际变形铝及铝合金国际牌号注册表中注册成功。据统计,铝及铝合金共有300多个国际牌号,中国直到2007年3月份才只有一个,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国际牌号。实际上,至今除中国铝业公司外,中国缺少国内外公认的著名企业,也还没有一个国内外公认的铝材世界品牌。
5.中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五
班级:xx姓名:xxx 学号:xxxx
[关键字]:文化产业,定位,法制,自信,创新,融合[摘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国文化产业,我认为它是实际上和新世纪的太阳一起冉冉升起的。在2000年之前,中国没有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我们国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这么一个局面?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对今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事务的发展总有其必然的规律,产业的发展也将顺承历史的脉络。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带给国人的不仅仅是文化可以成为产业的震撼,最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产业,我们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界碑性时刻,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透视才能更加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未来。
中国文化产业十年的成长,有理论创新带来的产业飞越,也有摸石过河造成的一些失误。站在十年发展的拐点上,除了回顾过去十年的成绩与经验,展望未来十年的梦想与光荣,我们还需要认真反思。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来概括中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趋势。
1.重新定位:事改企的职能转移
下一个十年,将是文化体制改革大发展的十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一批文化单位推向了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将归根到市场的本 1
源。下一个十年中,随着文化体制的深入开展,传统事业单位转制后其职能范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改革中,其所承担的旧有的诸如政策咨询、行政审批等政府职能需要陆续剥离,进而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企业主体。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何进行新单位的职能定位、转制单位与主管部门的权限划分、公益性服务与行政监管之间如何协调等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视阀下事业单位转制中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政府主管部门进行职能转变的重要环节之一。
那么,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对转制后的企业进行定位和社会职能划分。首先是.剥离,即行政职能归还政府;其次是探索,即企业运作瞄准市场;第三是延续,即专业技术立足发展;第四是.双赢,即政事合作促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地处理四个关系:首先是国有资产(技术)管理权与所有权的关系;其次是转企单位与原主管单位的平等主体关系;第三是社会服务与主体盈利之间的关系;第四是职能渐变的长期性与改革的急迫性之间的关系。只有通过这种职能的重新划分,才能大破传统事业的习惯惰性,维护好国有资产,将其真正地放入到市场大潮中,经受市场的考验,成为文化产业真正的组成部分。
2.完善法制:文化产业法律体系的健全
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都与国家法律与政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法律是促进与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根本。目前,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从市场角度而言,对于
新兴产业,对于市场经济而言,用于维护其良好发展环境的法律环境却远远未见其形。下一个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之一就在于市场法制环境的建立。
目前,国内出台了众多文化产业方面的政策。但是仔细琢磨后发现,多是从正面进行鼓励和扶持,更多层面地在关注如何刺激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文化产业发展起来之后,如何规范,如何在全球化中适应国际竞争规则,在文化品出口遭遇反倾销的时候如何保护我国文化产品;在我们文化商标被国外非法注册的时候如何维护我国文化的安全与利益?一切是都需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规避,可见法治文化的建设势在必行。
3.文化自信:传播决定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产业势必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文化遗产、创意概念、技术流动、人才吸纳等等,都不会局限在一地一时。全球范围的文化产业竞争,必将成为各国文化影响力的指南针。
为什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的概念后立刻被各国接受。因为大家都看到了文化价值的软性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文化产品消费会产生很强的滞后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勒和贝克尔1977年在他们的论文《偏好是无可争辩的》中写到,从音乐消费中产生的边际效用依赖于消费者已经消费的总量及其欣赏音乐的能力,而欣赏音乐的能力又是以往音乐消费的一个函数。简而言之,消费得越多,欣赏的能力越高。欣赏能力越高,就会更加激发消费者对该类文化品的兴趣和购买欲望。推而广之,其他文化产品也适用。
国内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一旦对国外某种文化产品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慢慢地疏远自身文化,尤其是一代人都出现此类倾向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命运就岌岌可危了。
因此,文化产业发展下一个十年中树立文化自信,重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中国文化,引导青年人关注中国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面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霸权主义,我们要做的是文化教育“从娃娃做起”。让文化产业从源头上真正地成为中国的人的文化产业,而不是一谈起文化产业就必要提起西方源头。当然,提倡中国文化的文化产业不是要求一元文化,而是以中为主“文化多元化”的。中国有句古诗:万紫千红总是春。文化产品应该是多元化的。以影视产品为载体,我们需要不同文明在同一蓝天下对话。这是全球化的真正内涵,而不是将文化同一化。文化多元化这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理念,更应该成为各国政府外交执政的一种准则。只有全世界一起来努力,才能让文化产业真正地实现万紫千红。
4.科技创新:引发版权革命
网络、数字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接触文化的形式。传统的接受文化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会导致未来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出现变化。目前,很多传统的文化活动不被年轻人所理解。举例而言,音乐销量的下降,不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是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接触音乐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于科技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导致文化接触方式的不同,进而导致版权革命。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是数字化引起的;但是
从社会发展而言,这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拐点。
如何在技术与传统之间保持平衡,使文化产业需要关注一个问题。版权革命,不仅仅是技术革命,更应该是人们对传统文化接触方式的革命。如何通过新的技术方式展示传统的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不被技术的优越所埋没,特别是如何破除技术至上的论调,让传统的文化方式能与新式的技术形式同步前进。这是中国文化产业下一个十年中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5.产业融合:劳动力转移的新天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逐渐从一产、二产逐渐过渡到三产。作为新经济领域中的文化产业,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其转移劳动力的含纳量。这里有一组数据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根据调查,文化经济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企业,这部分企业规模不大,却在经济利润和就业岗位的创造上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以广告业为例。广告业是德国创意产业中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目前有近60万人供职于广告业,而且从业人员大都为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就业单位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德国是全球第五大广告市场,2007年的广告业投资额为300亿欧元。弗里德里希?瑙曼基金会于2007年5月又组织了“欧洲文化与创意经济大会”,邀请多国专家及业内人士交流对文化与创意经济的看法。会议得出共识:中小企业对创意经济有特殊意义,应对这些通常自有资本有限的企业予以资助。
反观我国,大量的资助都投入到大型国有文化单位或者国有控股企业中去了。对于中小企业几乎很少会有特殊对待。文化企业的发
展不同于一般的制造业,三五个人就可以开设一间文化公司或者创意公司,通过理念和知识服务赢得利润,通过发展,中小企业以其规模小的优势根据市场需要积极调正自身发展,通过合理,很容易形成产业的上下游。通过这种产业链条的扩展,产业发展和衍生中就会出现更多更新的岗位。这是产业融合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之
6.中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六
关键词: 私募股权投资 现状分析 趋势分析
一、私募股权投资概念和特点
1. 私募股权投资概念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PE)是指以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向特定对象募集资金,通过基金管理运作,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的股权投资。简单的说就是PE投资者寻找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未上市公司,为其注入资金同时获得公司的相应股份,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推动企业发展、上市,以便获得巨大的收益。
2.私募股权投资的特点
(1)在资金募集上,主要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或个人募集,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
(2)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并不以控股为目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一般为高科技、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注入资金,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以其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弥补高新企业在管理方面的不足,控制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免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
(3)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权益投资。
(4)私募股权投资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从一个企业通过私募进行融资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一般需要经过3-5年的时间,国内的私募股权基金一般追求短期高额的投资收益,一般将投资的周期定在3-5年,
二、 私募股权投资的现状分析
2013年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资本流动性加速下滑,投资热潮逐渐衰退,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面临着资本盛宴后进入"寒冬"的巨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于2013年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现状进行分析:
1.筹资方面
根据ChinaVentureSource投中数据终端统计显示2013年经披露开始募集成立的基金有199只,总计目标规模为461.35亿美元,与2012年新成立226支基金,目标规模为475.55亿美元相比,基金数量和计划募资规模都有一定的下降。从基金币种上看,2013年募集完成的基金中,人民币基金依然占据着市场的主流,人民币基金共有228支,完成规模147.22亿美元,美元基金仅有15支,完成规模108.71亿美元。
从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募资情况来看,2013年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继续着2012年的下滑趋势,在募资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回顾2013年资本募集市场上遇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2013年仍处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衰退期,境外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市场前景并不看好,不断从中国资本市场上撤离。二、由于2012年11月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员工违规销售的理财产品无法到期支付,2013年初银监局决定严禁银行销售股权投资类产品,而我国VC/PE机构的散户LP(有限合伙人)主要投资渠道是通过银行来进行,银行会的决定很大程度的影响了私募股投资市场的活跃度。
2. 投资方面
2013年国内市场共披露VC及PE案例共972个,同比增加68个;投资金额为24792.01亿美元同比减少1876.10亿美元。从地区上看,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私募股权投资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中东部地区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表现均较为活跃。2013年私募股权投资最大的亮点是房地产,2012年国五条出来以后,全年的房价一直处于在较低的水平,部分中小开发商承受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在差别化住房信贷、限购措施和税收政策的压制下,投机性购房已经得到有效的压制,居住性住房需求者也一直保持着观望的态度。然而被压抑的购买力在2013年集中爆发,2013年房价水平上涨明显,伴随着房地产热度的提升,许多VC/PE机构选择房地产项目进行投资,房地产基金投资活跃度有了较大的提升。
3.退出方面
2013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退出案例228笔,由于境内IPO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空窗期,在主退出渠道阻塞的情况下,退出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其中并购退出成为最主要的退出方式,发生案例62笔,占全部案例数的27.2%。全年IPO退出案例41笔,全部发生在境外,香港主板实现退出34笔,成为IPO主战场,其中有18笔发生在12月。从退出行业分布分析,房地产行业获得64笔退出,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这主要源于房地产基金存续期较短。
三、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趋势预测
1.合格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将不断增加
伴随着政策逐步放开,全国社保、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券商资管等大型机构LP将更大比例地加入到股权投资中。LP将会向着专业化,机构化的方向发展。合格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将不断增加伴随着政策逐步放开,全国社保、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券商资管等大型机构LP将更大比例地加入到股权投资中。
2.商业银行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LP服务更加完善
商业银行针对于股权基金LP正逐步推出各项金融服务,根据股权基金投资者具体需求,为LP提供专业周到的配套咨询顾问服务,包括对基金管理机构进行评估、信息披露咨询、股权基金权益抵质押等融资咨询、股权基金权益转让咨询等服务。
3.着重发展私募股权投资二级市场中介机构
专业的中介服务是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我国私募股权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发展私募二级市场,应该大力培育一批在市场状况、交易模式、估值建模、交易流程方面拥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中介机构担任金融或法律顾问。
4.建设专门的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平台
专门的二级市场交易平台能够提高份额交易的便利性和流动性,从而推动整个市场的发展,因此,尽快建立推出覆盖全国的私募股权交易平台,是加快中国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的重要手段。国内私募股权二级市场的设立将为私募股权份额流通提供公开、有效的平台,进一步丰富私募股权投资人的份额退出渠道,并满足其流动性需求,促进我国私募股权二级份额交易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卞华佗.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 2007(13)
[2]吴晓灵.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提升企业价值[J].中国科技投资,2007(7)
[3]熊国平. 关于我国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思考[J]. 金融与经济, 2010(3)
7.中国精细化学品发展现状及趋势 篇七
摘要:概述了近几年离子液体在我国医药、食品添加剂、农药等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以及无机氟化物和含氟精细化学品工业的现状,并从市场和技术动态两方面分析了发展趋势。
关键词:离子液体 精细化学品 氟化工业 发展趋势 前言
最近几年,国内精细化工品行业都在关注一个问题:21世纪精细化工的发展趋势。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决定加大在能源、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化工作为传统产业没有被列入国家优先发展的行列,而被有的人归于夕阳工业。但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我们精细化工,由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由于它和能源、信息、生物化工以及材料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将愈来愈重要,而成为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精细化工品合成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依然是朝阳工业,前景一片光明。
精细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们都知道精细化工是生产精细化学品的化工行业,主要包括医药、染料、农药、涂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助剂和化学试剂等传统的化工部门,也包括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油田化学品、电子工业用化学品、皮革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命科学用材料等近2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领域。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十多亿人的生存与生存质量与精细化工息息相关。增加粮食产量,需要多种高效低毒的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复合肥料;抵疾病需要多种医药、抗生素;石化工业生产需要催化剂、表面活性剂、油品添加剂和橡胶助剂等。服装、丝绸工业需要高质量的染料、纺织助剂、颜料;美化环境、改善居住条件需要不同的涂料、黏合剂;据报道一台电视机与2000多种化学品有关,其中绝大部分是精细化学品。
正由于精细化工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大贡献,被我国先后列为“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作为七大重点工程之一来抓。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精细化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精细化工企业总数已达11000余家,传统领域精细化工企业7000多家,其中染料、颜料企业1525家,农药及其制剂加工企业1243家,涂料生产企业4544家;新领域精细化工企业3900家.精细化工行业总产值达1200
亿元,其中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值为600~700亿元。许多精细化工产品产量如染料、农药等居世界前列。有部分精细化工产品已能满足国内需求。
精细化工的发展,促进了其它行业如农业、医药、纺织印染、皮革、造纸等衣、食、行和用水平的提高,同时为这些行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离子液体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
离子液体表现出的主要优势在于:它无毒无害,对环境友好,可以替代有毒、腐蚀性的溶剂或催化剂;反应速度快,条件温和,收率高,选择性好,特别适合高纯产物的合成;中间体无需分离,多步合成操作过程可以连续进行,简化了合成工艺;产物易分离,离子液体/催化剂可循环使用;离子液相有机合成具有比固相合成担载量高的优势,适用于药物的组合化学合成中。设计合成高效、多功能、价廉、易降解的离子液体,将加速离子液体由基础研究到中试研究和工业应用的步伐,使之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带来更大的经济、环境效益。氟化工业
氟化工产业自20世纪30年代崛起,虽然总量不大,但因其产品性能优异,品种不断增加,对其他领域的支撑和联动作用显著,所以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航空、冶金、电子、纺织、轻工、医药和农业等方面,在化学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政府已将氟化工列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
氟化工产品主要分为4大类,即无机氟化物、ODS及替代品、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其中无机氟化物包含氢氟酸、氟盐、特种含氟气体、氧化氟化物等,含氟精细化学品则包括含氟医药、含氟农药、含氟染料及其中间体,氟碳表面活性剂、其他含氟精细品等多个门类。全球无机氟化物产品有近百种,含氟精细化学品有数千种,两者在氟化工产品总销售额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3.1无机氟化物工业
近几年,我国的无水氟化氢、有水氢氟酸、氟化铝、冰晶石、氟化铵等产品已有较大量的出口。一部分氢氟酸、氟化铝的生产装置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的无机氟化物工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相比差距很大。首先,无机氟化物的产品结构很不合理,还只是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在无机氟化学品众多的产品中,作为氟化工基础原料的HF和铝工业生产的原料氟化铝、冰晶石等少数产品占绝大部分;氟硅酸盐、氟化氢铵、氟化钠、氟化钾占少数;高纯度的三氟化氮、六氟磷酸锂等精细化学品极少,而且高附加值的迁移金属氟化物、电子级和光学级无机氟化
物、高功能氟化物玻璃、氟化石墨和氟代球碳等产品,几乎还是空白。第二,总体研发投入少,无机氟化学基础研究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品的生产技术、质量与品种档次、科研开发水平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三,无机氟化物的应用研究滞后,应用市场开发缺乏力度,关联行业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更谈不上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开发。第四,氢氟酸、氟化铝、六氟化硫等初级无机氟化物装置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存在着恶性竞争的趋向。第五,萤石和氢氟酸等初级氟资源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按照现有开采量和已探明的保有量,酸级萤石只可供氟化工产业用25 年,原先的资源大省浙江已远不能满足本省氟化工的需求,江西、福建的总体储量也有明显下降,而2003年以来HF 的出口量更是以年均超过60% 的递增率猛增。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国民购买力的提高,国内市场对无机氟化物的需求增长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应用面还不宽,不同品种需求的增长率差异较大。近几年,ODS及替代品的快速增长,因此作为氟化工基础产品的氢氟酸市场需求增长率在12%以上,同时氢氟酸的出口增长势头很猛。国内铝工业发展较猛,也拉动了对氟化铝、冰晶石的需求。预计“十一五”期间无机氟化物的需求增长率约为10%。氢氟酸仍将有较高的需求增长率,但会逐渐趋缓;随着国家限制电解铝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以及铝业对氟化盐消耗的的降低,“十一五”后期电解铝对氟化铝和冰晶石的需求增幅将趋缓,而电子化学品、稀土氟化物及光学用途的其他氟化物将随着信息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有较大的增长。
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氢氟酸生产和装备技术已比较成熟,在新建和老装置改造过程中,这些成熟的工艺和装备将被更大范围地推广,促使我国氢氟酸生产总体水平和单套装置规模的提升。规模很小、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包括磷肥行业在内的大量副产氟硅酸回收制备氢氟酸逐渐引人注目。先进的干法氟化铝生产装置正在湖南湘乡、甘肃白银、浙江衢州等地生产或建设中,大大促进了氟化盐工业的技术升级。高分子比冰晶石和气相法氟化氢铵的工业化生产技术的开发势在必行。元素氟电解装置的技术进步将围绕减小极化、提高单槽能力下功夫。特种含氟气体将致力于提高纯度,以适应信息电子产业不断升级的要求。氟化石墨的产业化,元素氟的表面氟化应用、稀土金属的氟化技术开发愈益受到关注。
3.2含氟精细化学品工业
我国的含氟精细化学品工业发展很不平衡。2004年,我国含氟精细化学品的总量约40 kt,其中芳香族基础氟化物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且以出口为主,而纵深延伸的高功能含氟精
细化学品却很少,依据这些高功能含氟精细化学品的深度或终端应用产品大多依靠进口。已具备工业化生产能力的产品中,比较特殊的是DVDR光盘颜料溶剂四氟丙醇,发展迅猛,可惜重复建设太过严重,造成价格猛跌,大多厂家昙花一现。
含氟医药、农药和染料及其中间体含氟医药以其特有的生理活性和高选择性,日益受到生命工程科学等领域的关注。重要含氟药物有:氟消炎剂、含氟中枢神经系药物、含氟吸入麻醉剂、含氟抗肿瘤药氟脲嘧啶、抗心率失常药氟卡尼、抗哮喘药氟尼缩松、抗忧郁药氟西汀、减肥药氟拉明、全氟碳类人造血液等。含氟农药以其特有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可以减少施药量,尽量抑制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国外已开发的产品有近!200个品种,其中70多种已工业化。含氟染料因氟元素的引入而增强其光泽和艳度,提高其耐晒、耐水、耐有机溶剂的性能。目前我国此类产品主要依靠进口。
含氟中间体在含氟精细化学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十五”期间,国内含氟中间体发展比较快。其中含氟芳香族化合物已大量出口,在全球有一定的影响力,而浙江和江苏两省的芳香族氟化物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80%以上。目前普通品种的含氟芳香族化合物能力已过剩,恶性竞争导致价格下跌。发展趋势
预测“十一五”期间,含氟精细化学品将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含氟中间体的增长率仍将超过12%,有可能达到15%。中国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配额限制逐渐取消,高档纺织品出口增长明显加快,因而高性能的含氟纤维整理剂和高效活性含氟染料的需求也有了快速的增长。生命工程的崛起,对生理活性含氟医药倍加青睐,绿色农业则对环境友好的高效低残毒的含氟农药越来越有兴趣。发达国家迫于环境要求及人工成本的压力,一些含氟中间体的采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已成趋势,而中国、印度是最适宜接受其转移的国家。上述趋势,为我国的无机氟化物和含氟精细化学品工业在“十一五”期间的更快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而我国的原料资源优势和人工成本优势以及积累的生产、研发基础和模仿生产能力,则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多种氟化技术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定向氟化技术备受关注,含氟杂环化合物仍是原料药和中间体的焦点,一些有实力的厂家,转向以含氟单体为起始原料的脂肪族或脂环族氟化物中间体的开发,电化学氟化、调聚、齐聚、催化合成、复配等技术开发方兴未艾。高选择性是技术进步的关键,而难生化废水的处理技术能否取得突破,将成为含氟精细化学品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8.中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八
“十三五”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并围绕这一目标在环境综合治理、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绿色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总体部署。“十三五”,环境管理将从污染物总量控制单一目标向环境改善与总量控制双重目标转变,这既体现了国家持续强化污染治理、加快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坚定决心,同时也将为环保行业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2016年两会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将其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环保行业有望在政策的持续加码扶植下,延续高景气度。同时,环保行业在发展速度上,则将取决于政策、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监管执法、PPP等创新模式的整体推进力度。
十三五”规划中,环保地位空前提升,带来投资需求大幅增长。环保绿色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6个重要目标任务、5大发展理念和2016年8大重点工作之中,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中环保占到16个,环保在“十三五”期间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水十条”、“大气十条”的细化落实及“土十条”的预期出台,“十三五”期间环保领域投资将大幅增长。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环保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中显示:2014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9576亿元,同比增长6%,“十二五”期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有望达到5万亿元。据环保部规划院测算,“十三五”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是“十二五”的3倍以上;环保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支柱。其中,部分资金来自于中央财政。自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呈增长趋势,2015年1-11月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达到3,692亿元,同比增加35%。
一、黑臭水体形势严峻,加大整治势在必行
根据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公布的第一轮全国黑臭水体摸底排查结果,截至2016年2月16日,在全国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超过七成的城市排查出黑臭水体,已认定的黑臭水体总数1,861个。在排查上报的全部黑臭水体中,河流数量占比最高,达85.7%;而重度污染水体数量占比则达到33.5%。从黑臭水体地域分布情况看,经济发达且水系更多的中东部地区的黑臭水体数量占比较大,中南区域和华东区域合计占比达71.0%。分省份看,广东、安徽数量均超过200条,合计占总数的近1/4;另外,江苏、河南、山东、湖南、湖北5省数量均在100条以上,合计占比约1/3。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黑臭水体治理总体目标。同时,明确由住建部牵头,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共同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5年9月,《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发布并开始广泛征求意见。此外,财政部和环保部,已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列为PPP模式推广运用重点领域之一以及水
网址:
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将在创新模式和资金方面倾斜支持。2016年3月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则再次强调重拳治理水污染,作为水污染防治薄弱环节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有望获政策持续加码而加快推进。
我国目前共有城市市辖区数926个,假设平均每个市辖区内的黑臭河流数量为10条,平均每条河道长2公里,每公里整治费用2,000万元(包括控源截污、污水厂建设、清淤疏浚、引水、生态修复等措施投入),以此粗略估算,“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按市辖区计)黑臭水体治理市场规模约3,700亿元。按照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估算这部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投资需求将达约1,150亿元,并预计将于今明两年内集中释放出来。此外,从资金投入来源方面,预计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将成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投入资金筹措的重要方式。
二、污水厂提标改造:市场或加速爆发,膜技术迎来机遇
根据“水十条”对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总体要求,2016年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6年要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政府在推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方面的力度空前。而在2015年11月,环保部便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启动意见征求程序,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实施准备条件。新修订标准要求,敏感地区现有污水处理设施2018年1月1日起执行一级A标准,即2017年底前需完成提标改造。
住建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802座,日处理污水能力1.61亿立方米;其中,完成提标改造比例约30%,即70%的污水处理厂、约1.13亿立方/日达不到一级A排放标准,需要提标。暂不考虑新修订标准中的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假设以一级A作为统一改造标准,单位造价按750元/立方米估计,初步匡算剩余污水厂全部完成改造的投资需求约845亿元,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同时,假设待改造污水厂处理能力中,敏感地区的占比为50%,对应提标改造市场规模为423亿,按提标时限要求,该部分市场需求将于2016、2017两年释放,若考虑改造工期,订单或将于2016年内集中爆发。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膜法水处理(MBR、CMF、SMF等)技术成熟度较高,具备出水水质好且效果稳定、占地省、自动化程度高等突出优点,市场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以膜生物反应器MBR为代表,近几年膜技术的应用加快并且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渗透率持续增加,2010-2013年,我国MBR污水处理能力从110万吨/日增至233万吨/日,达到翻番增长;同时,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中的比重也由不足1%迅速增长至约1.6%。
据报道,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提高至地表水IV类标准,采用膜技术仅需增加吨水成本0.1元左右,一级A排放标准情况下,膜技术与传统三级处理在运行成本上的差距也缩小。因此,随着新修订标准落地,一级A标准及特别排放限值的强制执行,膜技术有望成为市场的优先选择,迎来发展良机。
三、土壤修复:“土十条”渐行渐近
网址: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形势严峻。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16.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无机污染物中,以五毒重金属(镉、汞、砷、铅、铬)以及铜、锌、镍等为主,其中镉污染最为严重,点位超标率达7.0%。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土壤受污染比例最高,点位超标率达19.4%。总体而言,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地土壤环境问题突
与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相对应,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在政策、技术、法律及标准体系等方面均较为薄弱;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以持续引导投入,土壤治理行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土壤治理以试点示范项目为主,投入则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出资。“十二五”期间,我国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仅约300亿元,与土壤防治所需的万亿级别投入相比,资金缺口巨大,资金瓶颈制约着土壤治理行业的突破性发展。
据报道,在资金筹措方面,“土十条”相关编制单位建议提取10%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土壤污染治理。如加上中央财政、社会资金投入,每年土壤防治投入可在1,500-2,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筹措到1.1~1.4万亿元资金。若土地出让收益建议最终被采纳,资金落实将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土壤污染防治所面临的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并将对土壤修复治理市场的加速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9.中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九
黄金文化品行业概述
黄金文化品是以贵金属黄金为载体,以历史文化、文物、民俗风情、古典遗址、名家作品、诗词歌赋等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大型赛事和其他时事题材为文化元素,通过倒模、微雕等较为复杂的现代化加5252艺制作而成的黄金制品。根据國内黄金行业的一般统计口径,黄金文化品归属于小金条的一种,小金条主要包括普通投资金条和黄金文化品两大类别。其中,普通投资金条只是通过对黄金进行简单加工,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且消费者主要是以投资增值为目的的黄金制品;而黄金文化品加工则相对更为复杂,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消费者主要是用于收藏、纪念、传承和馈赠等。
从黄金文化品的外在表现形式来看,黄金文化品具有不同规格、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业内比较常见的且市场消费需求量较大的主要包括各类条状、块状、元宝、仿币、徽章、奖牌以及算盘、钥匙、锁、同心结等其他各种异型产品,这些不同类别的产品都可以根据消费群体和客户的需求,打造成不同尺寸、不同重量和不同款式的产品。
从黄金文化品的用途来看,黄金文化品主要用于个人或企业的收藏、纪念、传承以及相互馈赠等。自古以来,中國人就有对黄金的收藏习俗,喜欢藏金于家,认为这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而黄金文化品在普通黄金的基础上更是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积聚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元素,具有较高的文化鉴赏价值,这对文化爱好者和收藏爱好者来说,都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收藏品,具有很高的个人收藏价值、传承价值和纪念意义。同时,黄金文化品也可作为國邦友邻和亲朋好友间商务或节庆的馈赠礼物,这不但显得大方、体面,还能让人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需求。
黄金义化品行业发展背景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宏观经济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中國改革开放以来,中國國民经济一直处于持续、快速的发展之中,國内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目前,我國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整体看,在“十一五”期间,我國的國内生产总值逐年稳步攀升,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6.596。根据國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我國國内生产总值完成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9.2%,可见,國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國的黄金文化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宏观经济发展基础,如图一。
(二)國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激发人们对黄金文化品的需求欲望
在國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个人、家庭财富也在快速增长。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國家坚持实施应对國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了國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國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29%。根据國家统计局初步测算数据,2011年,我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10元,比上年增长11.4%,如图二。
伴随着國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富裕起来的人们对于黄金文化品的收藏、传承热情被再次唤醒,同时,伴随着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被赋予了丰富文化元素的黄金文化品正越来越受青睐,并逐步走进了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无论是个人收藏还是馈赠礼品,人们对黄金文化品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之势迅猛发展。
(三)黄金交易市场的逐步开放,推动黄金文化品向市场化、大众化消费发展
2002年,國家正式放开了黄金交易市场,允许民间自由交易买卖;2005年,國家明确提出了“藏金于民”的号召,鼓励民间藏金;另外,通过黄金交易所等正规渠道购买黄金,还可以享受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这些都大力促进了國内黄金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商业银行与生产企业合作作为市场主体更是丰富了黄金制品的市场内涵,而伴随着商业零售市场的逐步开放发展,更为普通消费者提供了便利选择。
随着个性化黄金消费需求的增长和人们对数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理念,促使人们不断的将黄金制品与历史文化沉淀相融合,为黄金制品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使其逐步由单一的黄金产品向具备丰富文化内涵的黄金文化品转变。特别是2008年奥运盛事的举办,更是带动了國内黄金文化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國内黄金文化品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黄金文化品的交易也逐步向市场化、大众化消费发展。
(四)重大事件的纪念意义点燃行业发展激情
黄金文化品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同时还可以赋予其他的文化内涵,如國际國内的一些重大事件、体育文化盛事的纪念等,这些同样也受到广大消费群体的青睐。在2008举办、的上海第二届钱币拍卖会上,由香港宝生银行发行的我國第一套纪念金章,拍出了近20000元的高价。可见,具有节日、体育、文化盛会等重大盛事题材文化元素的黄金文化品也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这一需求必将随着國内重大盛事、盛会举办次数的不断增加而稳步增长。
黄金文化品行业发展现状
黄金文化品行业是近几年才逐步新兴起来的一个行业,由于黄金文化品是通过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和加工设备,引入当今的流行设计理念和时尚的感官审美观念,将时尚潮流设计与传统文化底蕴进行有机结合,将优秀的历史文化沉淀、民俗风情、时事纪念等以特殊的手法附加在黄金制品上,有效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底蕴、艺术价值和收藏鉴赏价值。随着黄金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对黄金文化品逐步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黄金文化品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一)全球黄金文化品行业发展现状
由于世界各國历史文化差异的影响。國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不同,导致各國对黄金文化品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也不同。从全球来看,黄金文化品的消费和需求主要集中于中國这种历史文化大國,由于中國具有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历史底蕴,再加上國人对黄金文化品的消费和需求具有特殊的情感和独特的爱好,特别是随着中國國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渴求益加强烈,因此,以黄金为原料制作的黄金文化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目前全球黄金文化品的主要消费國和制造國。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黄金文化品消费需求则相对比较少,从小金条的消费需求来看,他们主要是以普通投资金条消费为主,但随着中國黄金文化品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國等文化大國对黄金文化品的消费需求推动下,必将促使全球其他國家对黄金文化品的探索、研究和消费等,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黄金文化品消费市场也必将被逐步发展并日渐成长、成熟起来。
nlc202309011609
目前,全球各國虽然还没有对黄金文化品进行一个专门的市场数据统计口径,但由于黄金文化品是小金条系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全球小金条的用金需求来看黄金文化品的市场需求概况。2006年,全球小金条用金需求仅291.7吨,占黄金总需求量的8.6%;而近两年在全球经济危机刺激下,人们对小金条的需求急剧增长,到2011年,全球小金条的用金需求突破千吨大关,达到1246.9吨,占全球黄金总需求量超过了30.7%,如图三。
(二)中國黄金文化品行业发展现状
1、小金条用金需求是中國黄金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
从黄金消费需求来看,中國黄金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于饰品消费和小金条消费需求两大方面。小金条主要包括两大类别,一是加工比较简单、缺乏文化蕴涵的以投资增值为目的的投资金条;另外就是加工相对复杂,并给产品赋予了丰富文化蕴涵的黄金文化品。从近年来黄金消费需求增长走势来看,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國内小金条用金需求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不论是从增长额还是增长幅度上看,小金条的消费需求都超过了饰品消费需求增长,因此,小金条的用金需求是近年来黄金需求增长的土要力量,特别是通胀因素影响下,小金条的消费需求更是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占黄金加工制造市场用金总需求的比重也逐年稳步增长。2006年,我同黄金加工制造市场用金总需求为279.911吨,其中小金条用金需求仅有10.1吨,占黄金总需求的比重仅为3.6%;到2011年,我同黄金加工制造用金总需求达到760.1吨,近几年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2.1%,而小金条的用金需求则超过了213.9吨,占黄金总需求的比重增长到了28.1%,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84.1%,远高于黄会,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如图四。
2、黄金文化品消费需求急剧增长,逐步成为黄金需求增长的新兴市场
从我國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来看,历年来,我國的优秀文化传统主要是通过诗词歌赋、名家画师、风俗遗址、个人收藏等代代相传以及到目前的博物馆、文化馆等展示方式予以传承和弘扬。近年来,随着國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的基础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愿望愈加强烈,而单调的展馆方式和遗址瞻仰由于受地域限制因素,已逐渐无法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诉求。
黄金文化品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文化符号的实物黄金制品,它不仅具备了黄金的货币和商品属性,同时也将优秀的历史文化沉淀进行了高度浓缩,从而具备了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受到同人的一致热捧,并逐步成为國人消费的一大热点。特别是通过与國家博物馆、名人纪念馆、大型文化机构的紧密合作,对各种题材的深入挖掘,引入现代化的研发设计手段和工具,使产品在注重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其艺术价值。随着黄金文化品生产企业与展馆的合作不断深入,黄金文化品用来传承和弘扬华夏文化经典的作用日渐明显,正逐步演变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
近年来,伴随着我國同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人们对黄金文化品的消费需求日渐增长,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國际赛事盛会在國内的召开,更是推动了网人对黄金文化品的消费需求急剧增长。从黄金文化品,的用金需求来看,黄金文化品用金需求占黄金市场总需求的比值呈逐年快速增长态势。2006年,我國黄金文化品用金需求仅为7.5吨,占黄金总需求比重仅为2.7%;随着行业的发展,人们对黄金文化品的需求急剧增长,特别足近两年来,几乎是成倍的增长,到2011年。我國黄金文化品的用金需求则达到了140.6吨,占黄金总需求的比重达到了18.5%,近几年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79.7%,远高于黄金总需求增长速度,如图五。
3、黄金文化品产业逐渐独立成系,银行渠道销售和商业机构并驾齐驱。
从中國黄金文化品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历年来,中國的黄金文化品都是伴随着黄金产业而发展的,由于行业比较细分,一直都是归属于黄金产业而未独立成系。因此,传统的黄金文化品生产企业大多数都是与黄金的开采、冶炼等相关的企业,同时在市场需求推动下,一些黄金珠宝首饰生产型企业也逐步涉足黄金文化品的生产制造。
近年来,随着國内黄金文化品行业的快速发展,黄金文化品行业日渐成熟壮大,行业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发展需求越来越明显,部分黄金珠宝首饰生产企业已逐步转型成为以生产黄金文化品为主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因此,目前國内黄金文化品行业已经形成了包括黄金开采冶炼等矿业企业、珠宝首饰生产企业、黄金文化品专业化生产企业以及一些代加工生产型企业等多个行业的交叉重叠,行业的竞争也日渐复杂化。其中,黄金开采冶炼企业和珠宝首饰生产企业中从事黄金文化品生产制造的企业主要有中國黄金集团公司、山东招金集团有限公司、國金黄金集团有限公司、中國工艺美术(集团)公司、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上海老庙黄金有限公司、深圳市百泰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深圳金之道珠宝有限公司、深圳市翠绿珠宝首饰有限公司等;印钞造币企业从事黄金文化品的生产制造企业主要有中钞國鼎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國金币总公司等;黄金文化品专业化研发生产企业主要有深圳市國富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國道黄金有限公司、北京金一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國鼎黄金有限公司、浙江金牛工贸有限公司以及深圳中金國礼文化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以黄金文化品的研发、生产或销售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研发生产企业。
从黄金文化品的销售渠道看,國内黄金文化品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银行渠道销售和商业机构(如企业自营金店、百货公司专卖店、经销商、加盟店等)渠道销售。2010年,我國共有12家商业银行开办了黄金文化品交易业务,其小金条的交易业务共计完成71.14吨,比2009年增长了60%以上,其中,黄金文化品的交易将近30吨,占國内黄金文化品交易市场的40%左右;而在商业机构销售渠道中,小金条销售方面,中國黄金集团公司以60.49吨高居榜首,同比增长了79.66%,占商业机构销售渠道的85.5%,其中,黄金文化品的总销量约为30.5吨左右,同比增长了65%左右,占全國黄金文化品销量的40.6%左右。
nlc202309011609
黄金文化品行业发展趋势
(一)全球黄金文化品行业发展趋势
从近几年全球黄金消费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全球部分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滑坡状态,同时由于黄金制品具有一定的避险保值功能,导致其投资收藏需求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青睐。
从总体上看,在黄金原料供应平稳的情况下,小金条等实物黄金消费需求将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后经济危机时期,经济的不稳定性和股市的低迷现象,将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小金条等实物黄金消费的购买行为中来,从而全面带动小金条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小金条等实物黄金消费需求仍将会保持较高的速度稳步增长,但基于黄金原料资源的有限性和采矿的难度性,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等相关因素,我们保守估计,未来几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将基本维持在15%左右,同时由于市场产品的逐渐充斥,未来几年的增长速度有可能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预计到2015年,全球小金条等实物黄金消费的用金需求将超过2000吨,占据了全球黄金需求总量的40%以上,如图六。
可见,黄金文化品作为小金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國等文化大國消费需求的带动下,也必将在未来几年迎来较快的发展,在全球小金条消费中所占比重也将得以稳步增长,并逐步成为全球黄金制品的消费热潮。
(二)中國黄金文化品行业发展趋势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随着國内黄金市场的快速发展,國内市场已经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黄金市场之一,从中國的黄金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中國黄金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尚未开发。根据世界黄金协会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國的黄金需求量都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不断拉近与其他主要市场的距离,未来十年,中國的黄金需求总量将增长一倍左右。
黄金文化品用金需求是國内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之一,从近年来國内黄金文化品用金需求发展情况来看,随着國内经济的不断增长,黄金交易市场的逐步放开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國内黄金文化品消费逐步向普通大众化群体消费的转变。特别是由于黄金文化品的价值相对比较稳定,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非常理想的文化收藏品和纪念品,在当前我國居民财富积累不断增强,而房地产市场逐步降温、股市震荡、文化诉求旺盛的形势下,大量民间资本不断寻找安全的新收藏、投资领域。
因此,随着國内黄金文化品的收藏热潮的兴起,带动了國内黄金文化品用金需求的陕速增长,基于目前我國的黄金文化品行业正处于行业初级发展阶段,在國民收入以及消费购买能力持续增长的推动下,将为黄金文化品带来庞大的市场需求动力,从而导致未来几年的黄金文化品用金需求仍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保守估计,未来几年,我國的黄金文化品用金需求年均增长速度将超过25%,到2015年,黄金文化品用金需求将达到241吨,占國内黄金总需求的比重将超过22.9%,其年均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黄金总体需求增长速度,如图七。
【中国舆论监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06-15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改10-11
中国饭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09-19
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09-27
2024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06-24
中国市场调查的现状、问题及趋势08-30
舆论监督06-29
加大舆论监督力度07-17
关于加强价格监督检查舆论监督的调查报告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