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案

2024-10-14

八年级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案(共10篇)

1.八年级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4、学会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

2、用量筒和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估读的方法。

2、量筒读数时的注意点。

3、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实验器材

教师: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卷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学生: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木块、量筒、石块、水、细线

学生课前准备

透明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

让学生观察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挂图,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上台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要求学生看书第25页图,了解宇宙、地球、上海的金茂大厦、微粒的尺度。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二、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μm、n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光年的长度。

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对单位用单位的长度有所了解后,介绍几种测量长度的工具,分别介绍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说明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用于精确的测量,我们目前只需掌握普通刻度尺的使用。那么如何使用刻度尺呢?对于刻度尺的总结一下,有四个字,那就是认、量、读、记。

①认:就是认识刻度尺,认识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是多少?量程就是刻度尺能测量的最大范围;分度值是指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在以前叫做最小刻度值。

②量:就是如何测量,在测量是要注意两点,零刻线对准被测物体,如果零刻线磨损了,则应让其它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未端读数与起点读数之差,就是被测物体长度。刻度线应紧贴并平行被测物体,说明厚刻度尺的使用(图2-7)。

③读:在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此外,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往往要求比较精确,此时,就要进行估读,即: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难点)。估读值不是一个精确的值,但也是一个有效值。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2-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2-7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有效数字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着重讲清最后一位估读数字是有意义的,因此,估读的数字及其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④记:测量完了,就要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是不行的,应懂得根据记录来判断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难点)。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四、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着误差。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物体的末端恰好对着刻度线,测量的结果应是准确的。其实,任何刻度线都有一定的宽度,“恰好对着刻度线”也是估计的,这时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数字是零。(估读数字为“零”,容易被忽视,要提醒学生注意。)由此可见,测量中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五、体积的测量

学习了长度的测量后,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积的测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立体空间,也就是具有一定的体积,对于具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如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只要测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直径,就可以算出它们的体积。但是对于液体的体积,就要用专门的仪器测量,如量筒、量杯。并且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就要用特殊的方法间接测量它们的体积。

要求学生观察桌上的量筒,结合书第28页图2-9,认清量筒和量杯的结构特点。

1、体积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3,实际应用中还有分米3、厘米3、毫米3、升、毫升,它们的符号分别是m3、dm3、cm3、mm3、L、mL,1L=1dm3。并简单介绍体积单位的换算。

2、认识量筒的量程、分度值。

3、量筒读数时要注意视线要同凹形水面的底相平,或与凸形水银面的顶相平。

4、实验:让学生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并正确读出水的体积。

明白了量筒的使用,再简单介绍量杯,强调量杯的示数特点与量筒不同,由于量杯的形状特点,所以量杯上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在介绍完量筒的使用后,提出问题:如何测出你们桌面上的不规则形状的石块的体积呢?(要求学生看书第28页的做一做,并思考测量石块体积的方法)

教师讲解:我们只要借助排开水的体积间接测量出这个石块的体积,先在量筒中到入一定体积的水,然后用细线绑住小石块,慢慢放入水中(说明为什么要用细线绑着慢慢放入水中),此时水面上升,分别读出前、后两次量筒的示数,将两次的示数相减,就可以得到石块的体积。这种方法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积,以后在学习中将经常用到。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的操作提出更正。

六、课堂小结

1、我们学习了利用刻度尺和量筒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2、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和读数。

3、再次强调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4、重复利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1、课文第28页作业第1、2、3题。

2、在家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物理书的长和宽,要求估读,并作好记录。

2.八年级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②了解并记住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③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②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二.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三.教学难点

液体温度计的设计。四.教学教具

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烧杯(每组2只,中等大小)、多媒体课件、开水、冷水若干。

五.教学过程:

师:老师这有一杯水,如果我把它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它还是水吗? 生:不是,变成了冰。

师:那我们猜想一下,使水变成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温度。

师:那么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就是从同学们最熟悉的温度和温度计开始。同时板书标题:温度计

师:提起温度,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那么哪位同学可以举出生活中一些温度比较高的物体和温度比较低的物体?

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定义:指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师:还有那位同学知道一些具体的温度值?例如,什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的温度值具体是多少?

同学回答后,请同学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如有错误适时纠正,并给予鼓励。

在此过程中,教师强调:记录结果由数值和单位两部分组成,其单位是摄氏度。师:我们在看天气预报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数据:-20℃,怎么读呢? 学生读出来,教师给予点评。

师:实际上自然界的温度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本77页的小资料,了解一下自然界的各种温度值,并试着把空填上,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沟通合作。师:哪位同学把你们组的填表情况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和同学们一起解决表中数据。

师:我们是怎样知道物体的具体温度的?需要一个测量工具——温度计。温度计我们都很熟悉,有的同学也使用过,那么你们想没想过自己制作一个温度计? 利用小瓶(内装红水)、塑料吸管自制一个温度计。

让同学们利用自制的小瓶来判断另一个烧杯中的水比现在的烧杯中的水温度高还是低? 同学们动手实验,并能得出结论。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么老师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塑料吸管中的液柱在热水中会上升?

生: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师:我们用手中的小瓶能不能测出热水的具体温度值? 生:不能。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生:刻上刻度

师:对,但是在哪里刻上0摄氏度?同学们有知道的吗?如果没有,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

教师边出示幻灯片边讲解。从而引出分度值和量程。练习读数。

师:小瓶子的塑料吸管刻上了刻度,就成了一只温度计,拿出实验室温度计与自制温度计比较一下,小瓶相当于什么?塑料吸管相当于什么?红水相当于什么?

学生回答,根据里面的液体的不同,可以分为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师:我们利用手中的温度计如何准确的测出水的温度呢? 自学课本77页和78页。

学生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学生互动解决出现的问题。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际操作测出一个烧杯中水的温度值。出示幻灯片,教师最后总结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

师:体温计也是一种液体温度计,它和我们今天设计的实验用温度计有很多不同。下面自学课本78页,解决下列问题。

⑴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

⑵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 ⑶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在构造上有什么不同?

师:学会使用温度计后,同学们有没有注意一个问题,灯丝的温度2500℃,那如何测出来呢?

3.八年级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电荷(定向)移动。

2、从常用电器的电流值感知电流的单位“安”。

3、了解电流大小与用电器的工作状态的关系。

4、学会把电流表连入电路侧电流。

、学会电流表使用不同量程时的读数。

重点难点:

1、电流的概念;电流的单位;学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的方法。

2、正确使用安培计测电流并可熟练测串、并联电路电流。

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连接图4-1的实验图,你只要一按开关,灯立即会亮,这是为什么?

--原来,电路接通后形成的电流把能量从电源输送到了用电器上。

电流的方向如何呢?--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讲述】在没有发现电子以前,科学家曾经认为电流是正电荷从电源的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的。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带负电的电子的移动产生的,它们是从电源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电流的形成与方向

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电荷定向移动。在金属导体中,是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流的方向与电子运动的方向相反。

在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4.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示汇报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前两段,知道什么是力学中的功,知道力何时能做功.并填写下列空格: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二、观察课本中前三个图,找出三个实例的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本中的后三个图中,力都没有做功,想一想这些力为什么没有做功?并写 出原因:

甲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乙图:没有做功的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本第一段,找出力学 力所说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一个是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本第二段,了解两种不做功的情况,要知道为什么不做功.通过各个实例可知力学里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具备,力才做功.课堂达标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只要有力作 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物体只要移动了距离,就做了功()

(3)物体从高处落下重力做了功()

(4)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这个力就做了功()

(5)受提着重物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做了功()

(6)人用力推车,但车未动,人没有做功()

三、阅读课本“功的计算”部分的内 容,然后填写下列空白.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力所做的功就_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功.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_________()

F----____-----_________()

S----____-----_________()

在国际单 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 ____,距离的单位是________,功的单位是__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 做_________,简称_______,符号是______,且1J=_____Nm

【典型例题】质量为100kg的物体,在拉力F=200N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前进了10m,则拉力

所做的功是多少?

五、拓展提升

1.已知物体受10N的拉力,并沿拉力方向匀速前进了5m,拉力对物体做功_________J.2.用100N的拉力将重500N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运速移动了5m,拉力做功________J,重力做功为_______J.3.马拉着质量为2000kg的车在平路上前 进,马的水平拉力是500N,做了2×105J的功,则马拉车前进了_______m.4.某人沿水平方向用力推着重1500N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10m,已知受到的阻力为100N,求它推车做的功.5.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做了功的是()

A 用力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 B 用力提着水桶水平匀速移动

C 用力在斜面上拉车前进 D 物体在光滑的平面上运速移动

6.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kg,用10N的水平拉力在地面上前进了10m,则拉力做的功是_____J,若把物体匀速向上提起10m,则需要的拉力是_______N,拉力所做的功又是_________J.7.起重机将重3×103N的楼板以1m/s的速度举到10m高的三层楼后,又将楼板水平移动了3m,在整个过程中,起重机对楼板做的功是()

A 6×103J B 9×103J C 3×104J D 3.9×104J

8.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10N的足球踢出去15m远,该同学对足球做的功是()

A 750J B 150J C 没有做功 D 做了功,但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9.两辆车的重力分别是100N和500N,用200N的力都使它们前进了15m,则()

A 拉大车做的功多 B 拉小车做的功多

C 拉力对两车 做的功一样多 D 无法比较

10.如图所示三种情况下,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都沿接触面匀速移动了S的距离,则功的计算公式W=FS()

A 只适于甲 B 只适于乙 C 只适于甲和丙 D 甲、乙、丙都适用

5.八年级物理杠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计划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

二、学习新课 ㈠认识杠杆 ⒈讲解: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如图9-1第一图。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⒉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分别在图上指出。㈡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 ⒈讨论:

用手搬不动大石头,用杠杆能撬动。这说明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是不是只要应用了杠杆一定能省力?例如垫那块小石头,是不是垫在什么地方都能省力?

⒉实验1——学习实验方法

讲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出示杠杆及支架)。实验的方法是:在杠杆一边挂一个重物,在杠杆另一边向下用力,提起重物,测量用多少力。

分组实验:(在教师带领下,分步进行。)

我们用2个钩码当作重物。首先,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有多重,2个钩码有多重。(学生测量,汇报。)

然后,把2个钩码挂在杠杆左边、从中间数第2格的位置,右手握在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用力向下压,把钩码提起。(学生实验。)此时,杠杆像不像那撬动大石块的棍子?在杠杆上,哪里是支点?哪里是动力?哪里是阻力?动力臂是多少?(用格作单位)阻力臂是多少?

那么,我们是用了多少力把重物提起来的呢?可以在动力作用点挂钩码来测量。试一试,在动力作用点(杠杆右边、从中间数第4格的位置)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平衡。(学生实验,汇报。)

讲解:当杠杆平衡时,右边挂的钩码的重力就是提起重物用的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小于左边的重力,是省力:如果右边的重力大于左边的重力,是费力;如果右边的重力等于左边的重力,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提问:以上实验结果是省力还是费力?(省力)

在这个实验中,动力臂与阻力臂关系是怎样的,大于、小于、还是等于?(大于)指导学生把以上实验条件及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中。⒊实验2——学生自己探究杠杆的规律

讲解:下面,各组接着实验。利用实验1的方法,分别测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连做三次实验。把每次实验的条件、结果,像实验1那样填写在实验记录中。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使用杠杆提起重物有什么规律? 教师小结: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指导学生填写本课关于杠杆作用的空白。㈢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⒈谈话: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得很广泛,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哪些装置像用棍子撬石头一样?哪些装置像杠杆一样?

⒉讨论:

(出示剪子)剪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要剪一块很厚很硬的纸板,把纸板放在剪刃的哪个位置剪比较省力?(演示)为什么?

(出示钳子)钳子是不是杠杆?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为什么用钳子能截断很粗的铁丝?(演示)

钉在木板上的钉子很结实,怎样把它拔出来?(如果学生说用钳子,可以接着问“除了用钳子还可以用什么工具?”待学生提出起钉锤后,演示用起钉锤起钉子。)为什么利用起钉锤能比较省力地把钉子拔出来?在用起钉锤起钉子时,锤子上哪里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是动力臂长还是阻力臂长?

(出示指甲剪)这是什么?(指甲剪)指甲剪是不是杠杆?在指甲剪上,哪里是支点?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这样的杠杆?.指甲剪上有三个杠杆。手把部分是一个省力杠杆,刀口部分是两个费力杠杆。

还有哪些工具应用了杠杆原理?

⒊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工作时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杠杆类的工具也并不都是省力的,有的是费力的,为了使工作方便。人们掌握了杠杆的规律,就可以根据需要,制造各种各样的杠杆类的工具。

三、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杠杆。2.提问:

⑴什么样的装置属于杠杆?

⑵在杠杆上,哪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⑶使用杠杆,在省力费力方面有什么规律?

3.讨论:一个大人与一个小孩能不能玩压板游戏?怎样玩小孩才能把大人压起来?

四、布置作业

⒈观察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研究它是省力的杠杆还是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要做成那样的?

6.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篇六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学生观察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7.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七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机械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二、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 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 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二、猜想----比较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比较二者做功大小。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和证据是否一致,物理教案《提高机械的效率》。

1、会动手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进行计算;

3、

活动4

分析论证

四、分析-----W总〉W有的原因

1、 机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结论: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总=F·s W总=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

5、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永远小于1。

1、能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2、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活动5

应用

五、观察----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动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小组讨论;

2、学生各抒己见;

3、老师进行提示和小结。

1、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活动7

设计与评估

七、探究----设计改变机械效率的方案?

1、每组设计一个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

3、学生陈述能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师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会设计一种或几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机械效率中改变机械效率的原理。

活动8

交流与提高

8.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 篇八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②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1.2过程与方法 :

① 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 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②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①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2.2 教学难点 ①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题: 什么叫透镜?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 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6.2 新知介绍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 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师】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师】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板书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探究什么是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老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

学生: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学生: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老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学生:图中甲是凸透镜。

学生: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老师:再看(课本板图3.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板书

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侧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光心: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光心。

老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看投影(课本图3.1—4所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 length).用“f”字母表示.(课本图3.1—5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板书

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距,用“F”字母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字母表示。

【实验】如何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如图A、B是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3 cm和5 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

学生们作图,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从图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图A偏折得厉害,图B偏折得不厉害。

【师】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

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实验】探究透镜的作用

【师】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原理?先猜测一下。

【生】把小灯泡放在大于一倍焦距之外。

把小灯泡放在一倍焦距之内。

把小灯泡放在焦点处。

【师】学生们都猜想,想不想知道你猜得是否正确,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并说出理由。

方法(1):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外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方法(2):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内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方法(3):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师】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它利用了什么?

【生】经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

【生】这是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是可逆的知识。

【生】光通过凸透镜两侧表面发生折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要会聚到焦点处,那么,焦点处射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就会平行于主光轴出来。

[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生】有亮点。

【师】亮点是怎么形成的?

【生】“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

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

【师】他们分析的特别好,咱们为他们鼓掌!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

亮点是光会聚的。

凹透镜不能使光会聚。

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

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实验】

做法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做法三: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法都很好,也可行,我们来拍手表示祝贺。

板书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课后小结

课堂总结: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侧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光心: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距,用“F”字母表示。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字母表示。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课后习题

1.如图是四个透镜实物图,属于凹透镜的是( C )

2.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C )

3.如图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D )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4. 人的眼睛中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具有 光线作用.如果远处的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 (填“前面”或“后面”)就会形成近视,近视眼患者需要配戴 透镜来矫正视力.

答案:会聚;前面;凹

作业布置:

9.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篇九

(1)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知道密度的应用.

(2)掌握用天平、量筒测量密度及其他间接测定密度的方法.

(3)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会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提高解题意识.

1.回忆本章所学知识

在学生汇报本章知识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密度的物理涵义、测定方法,以及应用密度知识的几个方面(列表板书略).

2.例题

[例1] 冰的密度是0.9×103千克/米3,读作______,意义是______.如果冰的质量是1.8千克,它的体积是_____分米3.如果这块冰全部熔解成水,则它的质量是______,水的体积是______,水的密度是______.这说明______.

3.填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对同种物质,m与V成正比.

B.对同种物质,ρ与m成正比.

C.对同种物质,ρ与V成反比.

D.对不同物质,ρ与m成正比.

(2)一密度为ρ,质量为m的金属块.把它分割成相等的三小块,那么每一小块的密度和质量分别为: [ ]

4.例题

[例2] 体积是50厘米3的铜球,它的质量是0.4千克.该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若是空心的,在其中空部分铸满铅,球的总质量应是多少?

因ρ<ρ铜,故该球是空心的.

0.4千克的铜球其实心部分的体积=0.0449×10-3米3=44.9厘米3.

V空=V-V铜=50厘米3-44.9厘米3=5.1厘米3.

m铅=ρ铅V=11.3克/厘米3×5.1厘米3=57.63克

m总=m铜+m铅=400克+57.63克=457.63克.

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其他的解法.

5.学生口答

要测定不规则的铝块的密度.所给的器材有:铝块、天平、砝码、玻璃杯、水、细线,还需要选用______来测量铝块的______.

如果某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A.在量筒里倒入一定量的水,记下水面到达的刻度.

B.把铝块全部浸入水中,观察水面到达的刻度,并计算两次的刻度差,求出铝块的体积.

C.用天平称出铝块的质量.

D.计算铝块的密度.

试问:

(1)此实验过程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应如何改进?(不增加实验器材).

(2)在此实验中.观察量筒水面刻度时.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

变题1:如果铝块是规则的,可选用_______测铝块的体积.

变题2:如果要求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石蜡块的密度,需要增加的器材有______,方法是______.

在点拨学生解决口答题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进行小结:

块的体积时,关键要使它全部浸没在水中.可用压入法、悬挂法和排水法.实验步骤是否合理要看能否尽量减小误差.

6.讲解例题

[例3] 若没有天平.你能用量筒“量出”酒精的质量正好是500克吗?

试简要说明所用的方法和依据(ρ酒=0.8×103千克/米3).

只要用量筒量出625厘米3的酒精,它的质量便为500克.

变题1:怎样用量筒“量出”一瓶空气的质量?

变题2:怎样用天平“测出”一枚大头针的体积?

变题3:怎样用天平“测出”一卷细铁丝的总长度?还需要选用什么器材?

然后启发学生.自己进行小结:

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的使用功能.

7.概括本节复习课的要点(略)

8.布置作业

(1)如果实验桌上只放一架天平,两个完全相同的量筒及盛有待测液体的玻璃杯,只允许你使用一次天平,你能设法测出待测液体的密度吗?若能,请简要说明实验步骤.列出所依据的公式.

10.八年级物理教案温度的测量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水循环,知道物态变化。

理解温度的概念及常用单位,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了解温度的国际基本单位制。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 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重点难点:温度计的使用。

教学用具:

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冰块,镜子,各种温度计,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杯,分别盏冷水、温水、热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自然界的万物生灵,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冬天河里的冰在天气变暖时熔化,地上的水时间长了会消失,变成水蒸气;天气变冷时,水又会结成冰。形态各异的水告诉我们,水可以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现在我们就研究

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提问:针对云、雨、雪的形成提出各种问题 一名同学解释云、雨、雪的形成

二、进行新课

(一)从水之旅谈起——水是怎样变化的

1、播放自然界的水循环光盘或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观看、思考,一段时间后,安排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水的三态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相互转化呢?

2、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上的“人造雨”实验。安排两名同学进行“人造雨”实验其余同学观看,(教师协助学生)问: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两名同学到讲台完成实验,学生思考回答,填写课本上空白部分

(二)温度

1、引出温度的概念

教师:热现象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我们生活中都用哪些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学生:回忆生活,气温高了觉得热,气温低了觉得冷,得出温度的概念。

2、提出自学要求

教师:看第一框题,在课本上划出温度的概念,常用单位及单位符号。

学生按要求看书自学,对温度的概念、单位等形成进一步的认识。

3、梳理总结,能说出生活中和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并能用温度术语描述生活中的“热”现象

(三)温度计及其使用

1、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来做个实验探究。三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指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中。

2、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3、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温度有哪些种类?

学生:按要求看书,对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温度计的种类有初步的认识。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正确的予以肯定。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实验探究后归纳使用温度计注意事项。

5、巡视学生测出半杯冷水的温度,并不断向冷水中加热水后分别测出其温度的情况。

6、强调使用温度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说明温度的国际单位是开尔文,符合“K” 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 T=273+t

学生:读“加油站”热力学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生活与生产中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___。

2、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_的原理工作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____;被测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__________;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

度计中液柱上表面_______。

3、用体温表测得某人的体温是38.5℃,用后没有甩过就又接着测第二个人,示数可能会怎么样?

五、作业:课本P7、8 1、2、3、4、5题

板书设计:

第十二章

内能与热机

第一节

第一课时

温度与温度计

一、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二、测量工具——温度计

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热胀冷缩

2、单位:常用单位:摄氏度℃

国际单位:开尔文

3、正确使用温度计

六、教学反思

上一篇:公司励志演讲下一篇:三月问柳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