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礼仪之敬酒礼仪

2024-07-08

商务礼仪之敬酒礼仪(共14篇)

1.商务礼仪之敬酒礼仪 篇一

1、明确预算

挑选葡萄酒第一步就是明确预算,确定葡萄酒的价格区间,这可以大大缩小选择范围。

2、查看酒单

一般情况下,餐厅中的酒单会对葡萄酒进行大致的描述,不过酒单上的酒款琳琅满目,一一查看颇费时间,在点酒前可以先询问你的同伴想喝什么类型的葡萄酒,确认好感兴趣的葡萄酒类型,红葡萄酒或者白葡萄酒之后,你几乎就可以忽略酒单上一半的酒款了。

点酒时可以根据菜肴来点酒,如果是吃法国菜,那法国的罗纳河谷葡萄酒自然是个不错的选择,还可以秉着“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这样的常规搭配来选酒,比如品尝牛排、羊排等煎烤的肉类时,可以搭配罗纳河谷红葡萄酒,尽享美食美酒之乐趣。

3、咨询侍酒师

如果你对选酒依旧毫无头绪,可以征询侍酒师的意见,侍酒师一般会根据你的价格、食物等给出中肯的意见。

待点好的酒送过来时,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餐桌礼仪,一起来学习下吧!

4、确认酒款

通常,侍酒师会拿着订单和酒走过来为你展示酒瓶并告诉你酒款的名字,你可以通过查看酒标,确定葡萄酒的年份、品种和产地等正确无误。

5、检查酒的温度

检查酒的温度可以让你更显专业范儿,你可以用手握住瓶子,用手掌来感受酒的温度。一般而言,红葡萄酒的最佳饮用温度为15℃-18℃,白葡萄酒的最佳饮用温度为8℃-12℃,起泡酒的最佳适饮温度是6℃-8℃,如果你觉得温度不合适,可以让侍酒师重新调整。

6、检验葡萄酒

侍酒师在揭开软木塞后,将会把软木塞放置你面前,此时,你需要检验软木塞是否良好。干裂松散或完全湿烂的软木塞都说明空气有可能已经进入酒瓶中,破坏了葡萄酒。之后侍酒师将酒倒入酒杯中,此时你可以通过晃杯、观察和闻香来检查葡萄酒的颜色和香气,鉴别酒款是否存在缺陷,如果你未发现任何瑕疵,向侍者点点头,这就是你的“心动之选”了。如果发现葡萄酒有瑕疵,可以要求退换该瓶葡萄酒,并重新进行选择。

如果以上环节一切确认无误,那就和你的同伴好好品尝所点的葡萄酒吧,享受美酒佳酿,品味杯酒人生。

2.商务礼仪之敬酒礼仪 篇二

关键词:商务礼仪,日本文化,自谦语,行为表现

所谓礼仪, 是指基于上下长幼关系的礼节规范, 包括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之中, 需要遵循的表示尊敬, 友好的行为程序。今后大家作为社会的一员开展工作的时候, 首先需要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打开人际关系的钥匙就是礼仪, 因此, 礼仪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提到礼仪, 不禁想到日本。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如同日本一样将此种文化形态保存的如此完好。日本在保留原有文化礼节的同时也融入对当今礼仪文化的理解。而将此种文化保存的如此之好的原因, 归根于日本文化中的更深层次。

礼仪分为很多类型, 本篇仅以商务礼仪为切入口, 探讨日本文化对其的影响。

一、商务礼仪的语言表现

1. 问候语

问候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对于学习日语的人来说, 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便能体会到问候语的重要性。早、中、晚各时段、进入或离开办公室都要致以问候。而在商务礼节中, 初次见面时, 会固定的用:“初次见面, 请多多关照。”这样的寒暄语互相问候, 以示友好。

2. 敬语

在日常生活以及商务接触中, 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日本人会频繁使用敬语, 最简单的比如与山田先生或者山田女生见面时在对方的名字后面加上敬称“sang”。

在商务交往中, 日本人对于上司或者对方公司的职员代表会使用敬语。这体现着日本人对对方的尊重。

3. 自谦语

与敬语相对的自谦语, 在商务交往的时候也会经常出现。在表示自己一方的时候, 日本人会用自谦语来降低自己一方的姿态, 让对方感到他们的友好和谦逊。日本人在社交活动中, 爱用自谦语言, 并善于贬己怡人。“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 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客套话。日本人管用这样的语言, 压低自己的身份, 以视对对方的尊重, 从而获得好感, 跟对方进行友好的商务等方面的交往。

4. 不说“不”

注意日本人不喜欢当众否决别人的意见, 所以即便是在商务礼节中, 日本人一样不会使用“不”, 但这并不表示日本人不拒绝人, 只是在拒绝的时候, 语言上不会直接用“不”来表示, 有时用些别的委婉的话语来暗示对方拒绝的意思, 有时是用一个不那么坚决和真诚的“是”来表示“不”的意思。

二、商务礼仪的行为表现

1. 鞠躬

鞠躬是日本人见面打招呼的传统习惯, 亦被认为是日本人的见面礼节, 这延续了中国古老的见面习惯, 但并不表示日本人在礼节方面不够先进, 因为日本人也同样将西方的传统商务见面礼节握手融入其中。

在鞠躬的度数、时的长短、次数等方面还有其特别的讲究。行鞠躬礼时手中不得拿东西, 头上不得戴帽子。如果对方向你鞠躬, 你也要向对方鞠躬, 深度应与对方相当或者稍微深一些——因为鞠躬的深度标志着你与对方在地位上的差别。

日本人有时还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

2. 交换名片

日本人与他人初次见面时, 通常都要互换名片, 否则即被理解为是不愿与对方交往。在第一次见面互相介绍时递上名片, 名片最好是用日语和英语双语。注意要用双手递, 也用双手接名片。接到名片后认真阅读以后, 小心翼翼地收好。

日本人姓氏众多, 据统计, 各种各样的姓氏加起来超过13万。并且有的日本姓氏很难读, 即便日本人也不会都认识, 所以在初次交往互换名片的时候, 切记要认真阅读, 特别是姓名的部分, 如果有对姓名中的读法不确定的时候, 要在初次名片交换的时候跟对方加以确认, 这样并不失礼, 相反, 如果在交换名片之后的再次见面时却说错对方的名字会相当失礼。

以下是交换名片时需要注意的几点:

站立姿势交换名片。

(1) 交换名片之前要提前准备好, 把名片放到容易拿取的外兜里。

(2) 交换时要将字面朝向对方, 双手递上, 方便对方辨识。

(3) 交换的顺序:年轻→年长访问者→被访者

(4) 接受名片后, 当场要确认对方姓名、发音。

(5) 接到名片后, 不要立刻收起来, 可以放在桌面上片刻。

禁忌:

名片要干净, 弄脏了的名片不要再发放出去。

接到名片后, 不要揉搓、当面在名片上写字、或是忘记名片。

3. 时间观念

日本人是十分重视时间观念的。在商务约会时一定要提前跟对方确定时间, 并且准时抵达。

说到时间观念, 在日本时, 电视上曾经播过一个有趣的娱乐节目, 有很多外国人说:日本人很不注重时间观念。然后问其原因, 其实是因为日本人通常会在约会的时间提前5~10分钟到达约会地点, 然后等待对方的到来。这虽是个笑话, 但无疑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的时间观念。在重要的场合, 日本人会稍微提前几分钟到达现场, 这也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 不想让对方久等的态度。

4. 礼品馈赠

商务礼品在日本非常重要。礼物必须包装, 包装纸以色彩柔和为宜, 一般在第一次见面时呈上。而日本人通常不会当面拆开礼品, 这和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 在西方国家当面拆开对方的礼物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而在传统的日本, 当面拆开礼物则被视为十分失礼的行为。

5. 着装

日本人在交际应酬中, 对穿着十分用心。在商务政务以及对外的场合, 男人穿西服, 女人也要着套装。即使天气再热, 也一定要正装出席商务场合, 颜色方面也多为黑、灰、白等朴素颜色。

着装首先要给人以清洁感。要适合工作氛围的服装, 禁忌牛仔裤等休闲类服装。

6. 交谈

大部分日本人在谈话间避免与对方目光对视。无论什么时候, 日本人都避免与人眼光对视, 无论是寒暄时, 感谢时, 或者是道歉时, 都尽量不和对方对视。

7. 就餐

与日本人在商务交往中就餐, 要注意使用筷子时, 不要用筷子指人, 更不要把筷子插在米饭碗里。勿将肘关节放于桌面, 这样是很失礼的举动。

8. 社交活动

即便在商务活动中, 欧美人也常常邀请谈判对手到家里做客或参加鸡尾酒会。但在日本, 这样的社交活动是不常见的。日本人喜欢邀请客人到饭店或餐馆吃饭, 然后再到酒吧喝酒。日本商人把招待客户作为影响客户的一个手段。日语中出现了“NOMINICATION”这一日英复合词。“NOMI—”是日文中喝酒的意思, 而“—NICATION”则来源于英文的“COMMUNICATIOU” (交际) 。由此可见, 日本人是很重视吃喝这类交际活动的。

9. 电话礼仪

电话响三声之内接听, 如果响过三声, 应该向对方致歉:让您久等了。

办公桌上一定要准备好记录用纸。

用左手 (善用左手的人则用右手) 握话筒, 右手 (善用左手的人则用左手) 做记录。

接电话时, 要先报:这里是***公司。

确认对方姓名。

复述留言内容, 比如电话号码、约会地点。

即使是打错了的电话, 也要礼貌应对。

三、日本文化和日本商务礼仪的关系

日本的商务礼仪, 讲究的礼节点众多, 很多地方与其他国家的礼仪不同。这无疑与日本文化中的固有根源相关。商务礼仪只是日本众多礼仪之中的一个小点, 而所有的日本礼仪也只是日本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究其根源还是与日本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的根源保持着礼仪的延续, 文化的变更, 影响着礼仪的改换。

日本文化根源于中国, 很多文化形式都是从中国古时由来, 所以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例如鞠躬, 中国古代见面相互之间便是鞠躬。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国将此种礼仪演变成为今天的握手或点头问好。日本虽也相互握手, 但鞠躬的礼仪却没有就此消亡。而且更加重视这一礼仪。当然电话传真等现代交通手段下的礼仪, 日本多是借鉴与西方先进国家, 但也并非完全照搬, 而是融入了日本文化中对现代礼仪方面的理解。故形成了现在的日本独有的日本式的商务礼仪形式。而这种礼仪形式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为正统的最为规矩的礼仪模式。

四、日本文化对商务礼仪的影响

商务礼仪是日常生活礼仪中的一个缩影, 而在商务礼仪上的种种表现, 也体现着日本文化对其的深层影响。

以礼品馈赠方面为例, 欧美人的礼仪认为, 当收到对方礼物的时候, 当面拆开表示对馈赠礼品一方的尊重, 欧美文化多为显性体现, 故在礼品馈赠方面的礼仪也体现着这一重要特征。当收到礼品一方将礼物放置一边而不去拆开, 会让人感觉到对对方的不尊重, 是对馈赠礼品一方静心挑选的一番心意的抹杀。而与此相对的日本, 在这一点上的体现却极为不同, 日本人在接受礼品的时候一定不可以当面拆启。日本是重礼节的国家, 每当重要节日或者纪念的日子, 都会互赠礼品以视祝贺, 然而馈赠方式却和别国有所不同。日本讲究的是礼仪人情, 故馈赠的礼品会礼尚往来的相互还礼。所以在馈赠的时候多考虑到对方的经济情况, 因为在还礼时一定会跟收到的礼物价值相当或者稍高, 这样思维周密的日本人会在馈赠礼品的时候就将对方的情况考虑进去, 避免为对方造成压力。在接到礼物的时候, 礼节方面跟欧美完全相反, 是不可以当面拆开的, 因为当收礼者当面拆开的时候, 会给对方很大的压力, 是不是喜欢所收到的礼物等等方面的心理压力, 并且会给人:“原来还是这些东西啊。”等很多不好的错觉。以上所述的当然是日本生活中的馈赠礼节, 而这种接受礼品的礼节也渗透到了商务礼节方面, 毕竟文化与礼节不可分, 而商务礼节也是日常礼节中的缩影或者可以认为是提升表现。

所以在商务礼节方面的种种体现, 都其实是日本文化的具体表现, 文化影响着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表现, 从而也影响着商务中的各个环节。所以要更好的理解日本的商务礼节, 就必须要更好的理解日本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安田贺计:日本商务礼仪[C].学林出版社, 2006

[2]叶谓渠:日本文化通史[C].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刘金钊:解读日本语日本人[C].大连出版社, 2009

[4]金正昆:实用商务礼仪[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C].九州出版社, 2005

[6]叶谓渠:日本文化史[C].广西大学出版社, 2005

3.播礼仪之种 开礼仪之花 篇三

一、以环境创设渲染礼仪

1.美化“礼仪”硬环境

(1)让花草会“说话”。我們在幼儿园里的花坛、草坪、自然角等处树起“爱护花草”“花儿好看我不摘”“轻点,别惊醒小草”等牌子。让幼儿树起植物的生命意识,形成善待植物的文明习惯。

(2)让通道会“说话”。我们在楼梯上悬挂礼貌用语“你好”“再见”“谢谢”“对不起”“不客气”等;在走廊上设置温馨的提示话语“不随地吐痰”“不推不挤,相互谦让”等;在通道的宽敞处张贴礼仪三字经“早入园,不迟到,见老师,要问好”等、名人礼仪故事“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文明礼仪格言“世界因礼更精彩等。旨在让幼儿园外环境无声地、静态的传达着文明礼仪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3)让墙壁会“说话”。各班布置“礼仪墙”等,分设“学说甜甜话”“礼仪快车”“每周一句”等板块。让幼儿园环境的每个细节都渗透着文明礼仪教育,也让礼仪教育更具有动感。

2.优化“礼仪”软环境

(1)酝酿礼仪“试听”环境。为了让幼儿用多种感官感受礼仪,让幼儿倾听礼仪故事和相关歌曲。达到让幼儿在“礼仪中耳濡目染的效果。

(2)酝酿礼仪“动感”环境。为了强化幼儿的礼仪行为,适时的将姿态礼仪、仪容礼仪、健康礼仪、社交礼仪等日常礼仪结合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

(3)酝酿礼仪“榜样”环境。为了养成幼儿的礼仪习惯,我们建立“礼仪标兵”迎接制度。每天由6名礼仪小标兵跟家长孩子们问好,让礼仪在这种榜样的示范中变成一种习惯。

二、以“国学经典”陶冶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对数量的礼仪典籍。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回家等。这些礼仪比之现代礼仪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而且它还便于吟唱或诵读,幼儿在记忆力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有利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为礼仪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

1.“经典诵读”懂得礼仪

在每周开展1至2次“礼仪经典活动,开设的内容有《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等。让幼儿在朗朗上口的经典吟诵中懂得古人的礼仪,从而自觉的建立起自身的礼仪规范。

2.“故事启迪”辨析礼仪

为了不让幼儿的礼仪之停留在口头的吟诵上,我们在每周的周二和周四开展一个“礼仪故事”活动,让幼儿在故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自觉的接受故事中的教育内容。同时组织幼儿辨析故事中的礼仪情节,让幼儿在对事件的评议中分辨美丑、善恶,知道好与不好,从而辩证地对待经典礼仪。

3.“情景表演”内化礼仪

为内化幼儿的礼仪情感,我们阶段性开设礼仪故事表演活动,创设主题情景,让幼儿通过分角色的情景演练,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这是对礼仪教育内容的复习、运用和巩固,是对幼儿的综合考察。对促进礼仪的内化,最终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有重要意义。

三、以“一日活动”养成礼仪

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生活中的正反事例,可以教育幼儿从新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我们把礼仪教育融入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幼儿用餐、行为举止等“一日活动”之中,主要抓好“四结合”。

1.礼仪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每天一节礼仪教育活动,由班级教师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并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2.礼仪教育与幼儿园日常交往精密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

3.礼仪教育与户外活动紧密结合

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

4.礼仪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利用餐前手指运动,放学前的生活整理等环节,播放和诵读《弟子规》等“礼仪经典”。

5.开展“我与文明手拉手”实践活动

开展“礼仪小标兵”、“今天我做到了吗?”礼仪细节,养成实践情况记录、“我真行”、“我真棒”、“我的发现”、“我要学习他(她)”自评、互评等活动评选,使抽象化的礼仪道德概念在幼儿头脑中形象化、具体化、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观念,继而养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行为。

五、以“评价机制”激励礼仪

教育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不是不要教育,而是要实现自主教育,培养和确立学习的主体性。单靠老师的外部教育不足以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因此,我们可以建立班级月评价制度、学期评价制度、学年评价制度。

六、以“家长资源”助动礼仪

家长资源对幼儿园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动态资产”。因为幼儿在家里的实践毕竟比在幼儿园的时间多,如果在家里和家庭成员不讲文明,那么我们的礼仪教育就会大打折扣。为开发家长资源以助动礼仪教育,我们开通了家长资源的多种渠道。比如:①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幼儿把良好的礼仪风貌带出幼儿园,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宣传礼仪知识,实践礼仪行为,扩大文明礼仪教育的辐射面。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③利用家园联系手册、幼儿成长档案、家园专栏、幼儿园博客及网站等多种途径。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及班级开展的礼仪活动和自己孩子的文明礼仪情况,要求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给予孩子一个文明礼貌的家庭生活环境。

4.吃饭敬酒礼仪知识 篇四

自己的`酒杯低于别人的酒杯,这个基本的礼仪相信只要是喝过酒的人基本都是知道的,简单说,就是表示尊敬。敬酒的顺序,如果和领导或长辈喝酒,就先从领导或长辈开始,一个一个来,一般朋友就比较随意,如果你需要一点的就是按照瞬时间的方向来。

二、需要先后顺序,等领导、长辈相互喝完,你才可敬酒。

领导或长辈在场的时候是要特别需要的,就想上一个菜,一般要等领导或长辈先吃,然后小辈们才开始吃的原则,在敬酒也是一样的。我们一般是会让领导或长辈自己相互喝酒,他们相互喝完了,接下来才是晚辈们孝敬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才是你开始敬酒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给领导或长辈敬酒,一上来就给领导下马威:“先干为敬,领导请随意”这是不可取的。

三、领导、长辈的特权,你不能有:领导长辈可以一人敬多人,你不可以。

领导和长辈毕竟是资质、年龄、经验一般是比我们要大一圈的,也之所以成为我们的领导和长辈,也因此会有一些特权,最基本的一个要记住:就是他们可以一个人你们所有人,可以一对多。而你晚辈们就不行了,你就只能一个敬一个了。除非等你晋级成为领导的时候再说吧。所有不要自作聪明,我敬大家一杯,听起来很好,其实不可取的。

四、察言观色,多帮忙给添酒,适时敬酒。

酒桌上要眼观四象,耳听八方,是非常重要的,时候把我领导或长辈的饮酒需求,如果你要想把领导或长辈配好的话。察言观色很重要,简单的,及时为他们添加酒,特别是杯子空的时候,然后添酒的顺序也要需要,先领导。另外,除了标准的敬酒流程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去敬酒,不要再领导出现想喝酒没人敬的尴尬场面,那你就完蛋了。

五、敬酒词,敬酒一定要准备合适的敬酒词。

5.婚宴敬酒礼仪 篇五

第一次接到美国朋友婚礼请帖的时候,我们刚来美国没有几年,对美国的人情世故还不“练达”。那请帖印刷得相当讲究,措词也十分恳切。新郎官是我读书时候的好友,毕业以后还一直有来往。

这样的朋友结婚,着实应该送点什么。可是在送什么的问题上,我们却大伤了脑筋。送钱?太薄情,送物?太俗气,送首诗?送副字画?他们懂吗?

打电话问其它朋友才晓得,人家是在Robinson May“登了记”的。所谓“登了记”就是两个新人把自己需要的东西列出清单,在礼品店里挂上号。挂号单上列出每一件应需物品的价格,由送礼人打电话去自己选。至于颜色、款式,主人早就选好,写在单子上了。这个“登了记”的商店的名字、地点和电话,再经朋友的朋友的嘴,转达给那些估计非参加婚礼不可,或是一定要赠送礼物的朋友,一来省得人家在送什么的问题上为难,二来,也省得送了人家不需要的东西(我跟太太结婚的时候,就曾经一下子收到十二个热水瓶和二十多条床单。)。我们打电话去一问,果然方便。随我们的预算,买了件主人需要的东西。由于电话上是信用卡交易,连那家店也不用去,店里会像模象样地包起来,提前替你送到新郎家里。

结婚典礼在教堂。我和太太一人做了一套礼服,算是我们为他们婚礼的最大花费,按照请帖上的时间,准时赶去。

接下来的,和电影上的一样。新娘挽着父亲的胳膊,在庄严的婚礼进行曲的伴奏和众人羡慕的目光的注视下走向新郎。牧师问几个似乎不用回答的问题,再念一段洋经,大礼毕。

大礼毕,两个新人便跳上事先打扮好的“娇车”。那车其实就是新郎官上学的那一部,无非洗了洗。由新郎开着,一溜烟“逃离现场”,渡蜜月去了。我和太太,甚至连新娘的面孔都还没有看清楚。留下的来宾,围着教堂大厅里长条桌上的自助餐,手里擎着纸杯,这里抓一口,那里抓一口,一会儿的功夫就喜笑颜开地散了。

6.浅谈我国现代称呼之礼仪 篇六

关键词:称呼,敬意,律己

称呼, 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称呼礼仪是是表现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准则, 也是个人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 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不同的称呼常常能传递某种特殊的语力, 它能直接传达出你对待对方的态度。一个小小的称呼就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敬意、你的热情, 你的态度是友善的还是敌对的, 是尊敬的还是轻慢的, 是热情还是冷漠的, 都能从你的称呼以及相应的语气中表达出来。所以一个得体的称呼会令交际双方如沐春风, 为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一个不恰当或者错误的称呼, 可能会令对方心里不悦或引起对方的反感, 而直接影响到彼此以后的交往及亲疏关系。

一、称谓得体、有礼有序、符合身份

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 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 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 有时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所发展到的具体程度。

(一) 通行尊称, 也称为“泛尊称”。

它通常适用于各类被称呼者, 如“同志”“师傅”“老师”。而在交往对方身份不明确的情况下, 可以以性别相称“某先生”“某女士”“某小姐”;对文艺界、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有身份的人, 称“老师”。对有身份的人或年纪大的人, 应称“先生”。

(二) 讲究交情, 称呼对方姓名。

对关系密切的人, 平辈或者是长辈对晚辈, 一般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份较高的人对年龄较小、职务较低、辈份较低的人可直呼其姓名, 也可以不带姓这样会更显得亲切。但关系一般者不可。对年长者称呼要恭敬, 为表示亲切, 不要直呼其名, 在被称呼者的姓前加上“老”“大”或“小”字相称, 如“老刘”“大王”等;对德高望重的人, 称“公”或“老”。称呼时态度要诚恳, 表情自然, 体现出你的真诚。

称呼朋友、熟人, 应亲切、友好, 才能不失敬意。对任何朋友、熟人, 都可以人称代词“你”“您”相称。以“您”称呼他人, 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对长辈、平辈, 可称其为“您”;对待晚辈, 可称为“你”。

(三) 称呼职位。

在人际交往中, 尤其是在对外界的交往中, 此类称呼最为常用。意在表示交往双方身份有别, 用于正式场合的交往。如“老板”“经理”等。也可加上姓, 称“王老板”“李经理”。对政界人士的称呼, 可以用姓氏 (或姓名) +行政职务的方式, 如“陈科长”“王局长”“李主任”等。

(四) 称呼职称。

对于具有技术职称者, 特别是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者, 在工作中可直称其技术职称, 以示对其敬意有加。如“教授”“工程师”等, 也可在前面冠以其姓, 如“李教授”“王工程师”等。某些极其正式的场合, 也可在职称前冠上全名, 以免与同姓者混淆。

(五) 称呼行业名称。

对教师、法官、律师、医生这些社会地位较高、受人尊敬的职业, 可以用姓氏+职位的称呼:例如“王律师”“李医生”等。

(六) 称呼学衔、军衔、警衔。

在高校中, 一般以学衔作为称呼, 可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 可在学衔前加上姓氏或姓名, 如“王博士”, 但对学士和硕士不称呼学衔。对军人, 可以用姓氏+军衔的称呼, 如“王将军”;也可用军衔+先生称呼, 如“少将先生”;还可直呼军衔, 如“上尉”“少校”等。

(七) 亲属或类亲属称呼。

从辈份上尊称对方, 对于邻居、至交以及长辈的朋友, 可用令人感到信任、亲切的称呼, 如“爷爷”“奶奶”“伯伯”“大妈”“大爷”“叔叔”“阿姨”等类似血缘关系的称呼。也可以在这类称呼前加上姓氏, 如:“王爷爷”“李奶奶”“赵叔叔”“郭阿姨”等。

有时称对方“兄”“姐”, 自己未必比对方年龄小。如对方为女性, 且比自己年龄大, 可通称为“阿姨”“大姐”, 这种称呼避免了对方是否结婚的问题, 但注意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比实际年龄小, 称呼时按年轻的称呼去称呼对方。

二、称呼的顺序

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 并且在需要同时称呼多名交往对象时, 要注意称呼顺序, 一定要首先分清主次, 然后再由主到次, 依次而行, 从称呼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

(一) 由尊而卑。

它的具体含义是, 称呼多名人士时, 应当自其地位较高者开始, 自高而低, 按顺序进行。

(二) 由疏而亲。

它的具体含义是, 若被称呼的多名人士与自己存在亲疏之别, 为避嫌疑, 一般应当首先称呼其中与自己关系生疏者, 然后再称呼其中与自己关系亲近者。

(三) 由近而远。

有时不便细分多名被称呼者的尊卑、亲疏, 那么则不妨以对方距离自己的远近来进行, 即先称呼距离自己最近者, 然后依次称呼距离自己较远者。

(四) 统一称呼。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对多名称呼者不必一一称呼, 或者不便一一称呼时, 则可采用统一称呼对方的方式作为变通。例如, 以“诸位”“大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等方式直接称呼对方。

三、不宜使用的称呼

(一) 无称呼。

在需要称呼接待对象时, 一定要有适当的称呼。若是根本不用任何称呼, 或者代之以“喂”“嘿”“下一个”“那边的”以及具体数字代号, 都是极不礼貌的。

(二) 替代性称呼。

以绰号相谓, 在任何情况下, 当面以绰号称呼他人, 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对于关系一般的, 不要自作主张给对方起外号, 更不能用道听途说的外号去称呼对方, 不能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 也不能以生理特征称谓。比如称呼:秃子、麻杆儿、胖子、瘦子、瘸子、四眼等, 有失尊重。

(三) 容易引起误会的称呼。

因为习俗不同、关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 容易引起误会的称呼平时不要随便使用。像我们很传统的一个称呼就是同志, 同志就是志同道合者, 有相同的政治信仰、理想、爱好等, 都可称为同志, 自己人一听到被称为同志很亲切, 而在海外的一些地方, 甚至包括我国的港澳台地区, 它就不适于使用了。“同志”在那里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同性恋。

还有“小姐”一词,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小姐”被解释为对未婚女子的称呼, 在50多年前, 一个女性被称为小姐, 要么是大家闺秀, 要么是小家碧玉, 而现在“小姐”一词因为沾了“三陪”的光而被很多女性所忌讳。

(四) 不当的简称。

在正式场合, 有不少称呼不宜随意简化。例如, 把“张局长”“王处长”称为“张局”“王处”, 把“范局长”称为“范局”就显得不伦不类。

(五) 距离不当的称呼。

在接待活动中, 若是与仅有一面之缘者称兄道弟, 都是与对方距离不当的表现, 应当避免使用此种称呼, 尤其是在正式交际场合, 某些称呼不宜使用, 如“兄弟”“朋友”“哥们儿”“姐们儿”“死党”等等。这些称呼让人感觉不正规, 当然, 在私下里某些轻松的场合是可以的。

四、称呼的禁忌

(一) 错误的称呼。

一忌误读。一般表现为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有些姓氏是多音字, 不知道的人很容易犯下错误, 引起不必要的尴尬。比如“芮”“查”“盖”“单”等, 这些姓氏就极易弄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对于不认识的字, 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 就要谦虚请教。二忌误会, 主要是对被称呼的年纪、辈份、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 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 会让对方很不高兴。相对年轻的女性, 都可以称为“女士”, 这样对方也乐意听。

(二) 不通用的称呼。

有些称呼, 具有地域性特征, 不宜不分对象、不分地域地滥用。在中国, 东西南北地域不同, 称呼就有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山东人喜欢称呼“伙计”, 但南方人把“伙计”理解为“打工仔”;北方人习惯称呼成年女性为“大姐”, 男性为“大哥”, 而南方人习惯称呼为“小姐”“女士”和“先生”。东西方国家也有差异, 中国人把配偶经常称为“爱人”, 但在外国人的意识里, “爱人”是“第三者”的意思。

(三) 使用不当的称呼。

7.敬酒碰杯礼仪 篇七

1.端起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住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

2.端起酒杯与人敬酒时,必须站起来与人碰杯,表示敬意。

3.你不可以一人端着酒杯与多人碰杯,除非你是领导或尊长。

4.如果领导和尊长提议大家一起喝个酒,就可以全桌多人一起碰杯。

5.敬酒与别人碰杯后,自己必须喝完或者要比对方喝得多。

6.酒桌上有尊长和领导,就先从他们开始碰杯敬酒。

7.酒桌上有几位领导,就让领导之间互相碰杯,表示完后,才轮到自己与领导碰杯。

8.酒桌上若没有尊长,碰杯应按顺时针的.顺序,逐一碰杯,宁落一村不落一户。

9.敬酒碰杯时最好有说词,就是找好理由,用吉祥的话语表达。

敬酒碰杯酒杯高低:

8.点酒敬酒文化礼仪 篇八

面对大千世界里林林总总的葡萄酒,作为商务精英的你会如何选择一款最适合的酒让你与客户的谈话渐入佳境呢?或许宴请人本身并不太熟悉酒,这种情况下,记住“事先先计划,临场好好发挥”的原则即可,你淡定而得体的点酒礼仪将会给商务合作伙伴留下好印象。

在此中国礼仪网奉上商务宴请中点酒的几个秘籍,助你轻松点得美酒:

化繁为简,让自己成为最优雅的“选择供应商”

如果你精通红酒知识,或者碰巧你宴请的餐厅没有侍酒师这样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您做参考,那么这样的几个问题会让你迅速而从容地找到你与客人餐点需要的葡萄酒:“您是喜欢白葡萄酒还是红葡萄酒,香槟?喜欢新世界的酒还是旧世界的酒?有什么钟爱的国家和年份吗?今晚想吃红肉还是白肉?今晚我们点什么价位的酒呢?”这样的问题组合往往会非常快速地帮助你和你的客人搜索到酒单上配合餐点的那款酒,让你轻松过关。

盘活资源,让餐厅侍酒师成为你“宴请的盟友”

侍酒师(Sommelier)有“酒类活字典”的别号。他们在各种西式高级餐厅中会为客人建议最适合餐点的葡萄酒,以优雅的礼仪穿梭席间为客人斟酒。最好的侍酒师往往是最好的服务生,也是提升你与客户用餐体验的最佳配角。在宴请客人之前,在没有客人盯着的压力下,与侍酒师随意休闲地聊一聊,因为他们有的不仅是酒的知识,还有对酒的热情。像所有狂热的爱好者一样,他们喜欢有这样的机会去给你讲各种各样的酒的知识。你可以让侍酒师成为你这次商务宴会的盟友,把他们当成专业人士对待,而不只是一个给你拔开酒塞的人,你也不必担心自己缺乏常识,特别是在这个年代,酒单越来越长,变化又快,把你的意向跟侍酒师说得越明确越好,让他们为你在客人来到之前提供事前建议。你可以放开来聊所有重要的细节、价格,让客人既不会把你当成一个吝啬鬼,也不会认为你太挥霍。吃饭的时候,你点酒时的淡定而迅速会在餐桌上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以客为尊,遵循万无一失的游戏规则

商务宴请的指向很明确:通过轻松的餐饮互动了解你客人的需求从而达成合作意向。充分尊重客人的餐饮习惯至关重要。套用北京王府井希尔顿酒店的侍酒师Peter Deng的话:“一个商务礼仪得体的客人会要求我尽最大限度的独立,帮助他的客人选择最喜欢的饮品,哪怕这款酒他自己并不喜欢。”

另外,如果你知道你的客人是个葡萄酒的钟爱者,你一定有办法打听到他喜欢的葡萄酒。舍得下工夫的人,会事先咨询客户的家人、朋友或者同事,了解他喜欢的葡萄酒品牌年份以及佐餐习惯。你周到体贴的询问会为你的商务形象加分不少;如果,有关客人的喜好信息无法获取,那么以一瓶口味清淡市场接受度高的白葡萄酒开场,如Chardonnay霞多丽,会是一个很好的欢迎仪式;最后,试着从你熟悉的酒品中选择,因为你亲自体验过的酒你会有能力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当你开始表达,客人开始倾听的时候,你们的互动已然开始。你会很快知道对方喜欢的口味,也在这选择酒的瞬间拉近你们的距离。

有效分工,全心关注你需要关注的人

9.三本院校学生校园礼仪之我见 篇九

礼仪的基本含义

礼仪是“礼”和“仪”复合而成的一个词语, 出自《诗经》“献酬交错, 礼仪主度”。按古代礼和仪的含义解读礼仪, 意思就是用一定的制度、规范和标准, 按照一定的形式去“事神”、“致福”。

在现代社会, 礼仪的含义没有古代那么宽泛, 只是着重规范人们交往活动的程序和行为, 借以维系和发展人际交往关系, 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为此, 礼仪就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 相互之间为了表示尊重、敬意、友好、关心而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所以, 礼仪既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又是一种行为的规范, 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礼貌, 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通过言语、表情、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恭敬和友好的表现;礼节, 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和友好的问候、祝颂、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与照料的的行为规则, 如鞠躬、握手等;仪表, 是指人的外表, 一般包括容貌、姿态、风度、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 是礼仪的美的表现形式;仪式, 是指礼的秩序形式, 即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在一定场合举行的, 具有专门秩序的规范化的活动。

总之,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 礼节、仪表和仪式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一个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中的着装、举止、用语、姿势, 在公共场所的行为习惯等等, 都属于礼仪问题。

三本学生校园礼仪现状

中国历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大学生也秉承了这种文化传统, 表现出谦和、勤勉、尊敬长辈等民族特质。然而, 在现今大学生中不懂礼、不守礼、不行礼、不尚礼的现象比比皆是, 且呈现出日趋严峻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文明意识匮乏, 不守校规校纪

许多大学生认为, 进入大学就等于进入“保险箱”, 应该轻松轻松, 痛痛快快地玩了。加上大学不像中学管得那么紧, 自由度较大, 这就使许多大学生把校规校纪抛在了脑后。于是, 在校园, 可以看到许多不文明的行为, 比如:极少数学生无视课堂秩序, 旷课、迟到、早退的现象严重, 有的甚至认为“不逃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课上吃东西, 玩手机, 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校园里见到老师不打招呼、不问候, 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走;在宿舍或图书馆不顾及他人, 大声喧哗;食堂就餐时不主动排队, 且浪费现象严重并不以为然;部分学生卫生习惯较差, 乱扔垃圾、随地吐痰, 更有甚者在方便之后不冲水, 搞得卫生间臭气熏天。

2.“个性”张扬过分, 不注重个人素养

追求个性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之一。但是在此过程中, 不少大学生不会打扮自己, 穿衣奇形怪异、头发五颜六色;有部分学生衣着不分场合, 女生为追求所谓的“新潮”、“潇洒”而穿着暴露, 男生衣着不整, 穿背心、短裤、拖鞋进出教室、图书馆、食堂;更有许多学生在公共场合亲吻搂抱认为是现今校园里的一种普遍现象, 不必有害羞之意;在遇事不满时就污言秽语、脏话连篇认为是维护自己的权力。种种迹象表明, 他们是陷人了自我认识的误区。

3.诚信意识缺失, 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每当考试来临之时, 总有部分学生想通过手机短信、纸条、枪手、课桌上涂鸦等考试作弊行为以求考试蒙混过关, 且在评优评奖方面也有作假舞弊行为;与同学交往时有些学生对朋友不真诚, 狐朋狗友、哥们义气、不分是非, 且随意承诺, 不守时、不守约;更有部分学生为了追求享乐主义, 有意欺骗家长自己患病需要钱治疗, 殊不知家长在家里是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诸如此类的在大学生中存在的种种“受教育没教养, 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举不胜举, 大学生的校园礼仪很是让人叹息, 虽然这只是一部分同学的行为, 成不了大气候, 但这也正在影响着其他一些行为比较规范的同学。像这样下去, 会有越来越多的同学不讲究校园礼仪。这样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 而且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因此, 将礼仪教育的时代快车开进大学校园是势在必行的, 是严重关系到社会和祖国未来的。

在三本院校中开展礼仪教育的意义

1. 开展礼仪教育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提出的根本要求

胡锦涛、李长春等国家领导人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一再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是要抓育人这个中心, 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可见礼仪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 各行业、企事业单位之间求生存、求发展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不仅要求其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要扎实, 而且还更要求其具有职业道德、思想水平、礼仪修养等在内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也是其成功迈入社会的根本条件。

2. 开展礼仪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大家都应记得, 那件最为轰动全国的大学事件——马加爵杀人案。自从那以后, 全国人民都开始质疑中国的教育和大学生自身的素质, 也引起了教育界对高中和大学素质教育的改革。从马加爵事件中我想说的是, 那不仅和他的个人素质有关系, 而且也和校园内的礼仪教育有重要的关系。大家试想, 若他周边的同学都是很有礼貌地对待他, 不歧视他, 那他会有如此对自己、对大家不负责任的行为吗?若是他懂得交际的方式和原则, 会落的如此格格不入, 没人交流的一个人吗?

由此可以折射出对大学生进行校园礼仪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手段, 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生活中, 应注重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培养, 使大学生能在一种高雅、凝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地领悟人生真谛, 调适自己的行为, 培育一种严谨求实、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3. 开展礼仪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在有“礼”走遍天下, 无“礼”寸步难行的日本, 许多大企业认为, 雇员的礼仪和教养如何, 关系到生意的兴衰和机构的存亡, 一个受过训练、彬彬有礼的员工, 一定会赢得顾客的欢迎, 对公司的经营乃至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现代社会中, 一个人若能做到谈话高雅、风趣、礼貌, 举止文明、有度、得当、穿着庄重、协调、美观, 就会拥有一张走向社会、实现理想的名片。孔子也曾教诲后人说:“不知礼, 无以立也”。更何况在我们三本院校, 本来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 所以加强大学生礼仪知识教育, 普及和规范大学生的礼仪, 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明素质, 更有助于帮助他们掌握社会交往技巧, 积累与人交往的经验, 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能力, 使他们顺利地去开启就业的大门, 实现美好的理想。

在三本院校中实施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1.大学生自身要用礼仪规范来约束和改造自己, 不断提高礼仪修养

礼仪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 这就要求大学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反省、自我约束, 才可能塑造出彬彬有礼、落落大方的文明形象。具体可从如下几点做起:

第一, 遵守校规校纪, 尊重他人。俗话说:“无规矩, 不成方圆”。在一个校园中, 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条例和要求, 只有遵守相关规定, 按公共礼仪去办事, 才会被大家认可接受。只有尊重他人, 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第二, 注重个人修养,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是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公民, 所要遵循的做人最起码的德性要求。为此,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力求做到说真话, 办实事, 一是一, 二是二, 没有虚假行为。

第三, 注重自省, 完善自己。《论语.学而》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一说。大学生在用礼仪规范自身的同时, 也需要通过回忆、反思自己的行为, 总结优点, 发现缺点, 不断完善自我。

2.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训教师, 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对一个学校来说, 教师、职工、学生都应该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 让礼仪之花开遍整个校园。康德说, 德行出自敬畏, 敬畏源于伟大的叹服。教育者的劳动正是用人格塑造他人人格的劳动。因此, 首先对教师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的教育,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 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礼仪训练。教师要遵循教师礼仪规范, 规范自己的举止、谈吐、着装、仪态, 做到言语文明, 举止得当, 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地对待学生, 鼓励并帮助学生克服不良习惯,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相信在教师的榜样作用带动下,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不断进行自我礼仪修养。

3. 学校从上到下都要重视礼仪这门课, 让礼仪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说文解字》中对“礼”是这样解释的, “礼者, 履也”, 履为行路。言下之意是良好礼仪行为的形成需要依靠礼仪的践行。因此, 校园利益的养成可以从如下几点做起:

第一,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 形成浓厚的尚礼风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 让他们展示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同时也可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不文明现象, 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 弘扬文明礼貌之风, 暴露礼仪缺失的丑陋行为。

第二, 积极创造礼仪实践的机会, 加强学生的礼仪修养。学生要多了解礼仪知识, 但对礼仪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礼仪知识掌握的面上, 因此, 应鼓励大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 在任何场所都应记住自己的角色, 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 不辜负社会对读书人知书达理的评价。

4.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要协调一致、积极配合, 共同创造一个育人的环境

家庭和社会也是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重要渠道, 社会教育 (包括家庭教育) 对学校教育影响很大。只有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爱护公物、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才会使学校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进入大学后, 家长要配合学校,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用自己的言行做好表率,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懂得尊重他人, 懂得感恩。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以防教育脱节。社会要加大宣传力度, 要持之以恒, 鼓励大学生在社会中自觉的学礼、讲礼、用礼,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结语

可以说三本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矛盾的群体, 有成熟的一面, 又有不成熟的一面, 存在相当大的可塑性。这种情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提出了挑战, 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三本院校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工作, 针对他们的特点引导其走上健康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邱培磊, 任仙敏, 王德田.三本院校学生学习策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28 (6) :122-123.

[2]刘连兴, 王景平, 张美君.大学生礼仪修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2-4.

10.婚礼喜宴上新人敬酒的礼仪 篇十

婚礼喜宴上敬酒就是祝酒,是指在正式宴会上,由男主人向来宾提议,提出某个事由来饮酒。在饮酒时,一般要讲一些祝愿、祝福类的话或者发表一篇专门的祝酒词。祝酒词内容越短越好。

步骤/方法

敬酒可以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当在特定的时间进行,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比较适合在宾主入座后和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或者甜品上桌前进行。

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主人、主宾或者在场的人提议。提议干杯的时候,应起身站立,右手端酒杯,再用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有人提议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个样子。将酒杯举到眼睛高度,说完“干杯”后,将酒一饮而尽或喝适量都可。然后手拿酒杯与提议者对视一下,这个过程就结束。在中餐,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也可表示和对方碰杯。当你离对方比较远时,可以用这种方式代劳。如果主人亲自敬酒干杯后,可以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11.商务礼仪之敬酒礼仪 篇十一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创设和作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由此可见, 营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是对幼儿实施粗浅礼仪教育的重要手段。首先, 幼儿园和老师要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干净、美化的物质环境, 让幼儿生活其中感觉到安心、舒服;在提供物质环境的同时我们更要积极地构建一个平等、友爱、合作、和谐的人文环境, 让每个孩子在这个环境中愉悦地成长。质点 (幼儿、老师、材料) 的相互作用即是通过“质场” (环境) 作为媒介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 因此, 我们充分利用每个空间、每个墙面, 让它们说话。例如, 在设计幼儿园的绿化时, 我们请专业的园林设计师精心设计, 整个设计精致美观, 四季常青、四季有花, 错落有致, 这里是幼儿每天散步的场所, 行走其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美的享受, 更重要的我们还赋予这里更丰富的教育内涵, 在每块草地上我们插上了卡通提示牌:“我疼, 请别踩”“请别大声说话, 我还在睡觉呢”等, 在每一个树上我们也挂上一个卡通卡片:“我叫某某, 我们交个朋友好吗?”“我和某某是好朋友, 我们都喜欢……”, 在荷花池里我们放养了观赏鱼, 给这些可爱的小鱼喂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还会不停地和小鱼说悄悄话, 有一次, 那是个冬天, 我班的程浩小朋友盯着小鱼看了好久, 然后一脸关心地问:“小鱼你冷吗?”环境创设彰显“礼仪”特色, 我们创设了礼仪长廊, 以儿歌、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熟悉有关礼仪的小常识, 了解古往今来的礼仪故事, 如“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 为幼儿提供仿效的榜样。在宣传厨窗中开辟了礼仪直通车板块及时张贴“本周礼仪重点”, 让家长及时了解班级幼儿学习礼仪的动态。每个老师还利用班级的各个角落张贴“礼仪”标志, 大到活动室门口, 小到每个玩具每个材料都有标志。

二、注重融合, 让礼仪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生活即课程”, 幼儿的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是课程, 如何让礼仪教育无处不在, 我们教师必须要确立全面的课程观, 做一个“生活即课程”的践行者, 并注重各个领域课程的渗透、融合。 (1) 在游戏中渗透礼仪元素: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也是幼儿园实施教育的主要手段, 所以,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如何渗透礼仪教育, 首先, 制定游戏的规则, 在设计每个游戏时, 我们又把游戏规则的提出交给幼儿, 充分确立幼儿是游戏主体的理念, 老师做一个合格的参与者。教师根据游戏的内容投入足够的游戏材料, 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在教师的参与下逐步确立礼仪的认知情感, 如在游戏结束后知道该收拾好玩具, 知道不和伙伴争抢玩具等。 (2) 在主题活动中融入礼仪元素, 结合“礼仪”特色, 和《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及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 生成了特色主题活动《健康文明小宝贝》《礼仪天使在行动》《礼仪之花处处开》等系列主题活动。 (3) 以“礼仪”为抓手, 将礼仪教育课程化, 将礼仪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来园离园, 进餐、散步等各个活动之中。另外, 我们编制了教师礼仪操, 宝宝礼仪操, 礼仪三字经等, 孩子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 知道了与人友好相处, 学会与同伴、老师打招呼, 会说“你好”“谢谢”“请”“不客气”等礼貌用语;懂得了做人诚实的道理;学会了坐、走、站的正确姿势。

三、回归生活, 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幼儿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必经三个环节:情感———认识———实践, 它们是幼儿礼仪习惯形成的动力因素。如何让幼儿初步形成的礼仪情感、认知, 得到进一步的固化, 那就是实践, 在生活中来, 再回归生活中去。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中去体验、感受。例如:在一次午睡时, 我班有个孩子躺在小床上不睡觉翻来覆去, 我发现小家伙正在偷偷地把手伸到临床的小雨床头, 两个小手指在拉小雨的头发, 我赶紧跑去制止, 他看见我来就连忙把手缩进自己的被子装睡, 我一走开他又伸手去拉小雨的头发, 这次, 我走过去故作没看见, 看着他装睡, 然后我就在他旁边蹲下, 也用手指不停地去玩他的短头发, 一会他忍不住了说:老师, 你摸得我睡不着觉了, 难受。这时我适宜地说“刚才你拉小雨的头发, 小雨也会睡不着、也会觉得难受的啊!”从此, 睡觉时小家伙再不去摸别人的头发了!除了真实生活中的感受、适宜教育外, 我们每班还设立了“礼仪体验馆”“礼仪大剧场”“礼仪俱乐部”“文明礼仪宝宝秀”“你来我往礼仪馆”“礼仪T台秀”“快乐礼仪吧”等, 让孩子们在这里模拟现实生活, 再现生活经验, 在这里孩子们对已有的礼仪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地升华, 并逐步形成了稳定的一种行为习惯, 如今, 走进我们的幼儿园, 一声声稚嫩的“你好”“早上好”“谢谢你”“请问……”让人感受礼仪之邦的骄傲和幸福, 在这里孩子们真正体验到礼仪带来的无穷乐趣, 也必将为孩子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商务礼仪之餐桌礼仪 篇十二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 呼女士。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主要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 口。4、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13.蒙古敬酒手指礼仪 篇十三

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待。

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精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一般敬酒礼仪如下:

敬酒者身着蒙族服装(头饰、蒙古袍、腰带、马靴),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献歌;歌声将结束时,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再唱劝酒歌或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额),施礼示敬或稍饮一点儿;主宾饮酒毕,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对尊贵的客人用“德吉拉”礼节:主人手持一瓶酒,酒瓶上糊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抹在自己额头,客人再依次抹完;然后主人斟酒敬客。客人要一边饮酒,一边说吉祥话,或唱酒歌。

待客时主人经常要唱祝酒歌祝酒,一支歌客人要喝一杯酒,使之不能拒绝。蒙族认为让客人酒喝的足足的,才觉得自己心意尽到了,所以主人家从老到少轮流向客人敬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为止。

蒙族过小年时祭火,在灶前摆酒等供品;点一堆柴草,把黄油、白酒、牛羊肉等投入火堆表示祭祀;过年时要专摆酒肉祭祖。

蒙族农历八月举行马奶节,开幕时主持人首先向蒙医敬献马奶酒和礼品。赛马之后,众人向骑手们欢呼,敬献马奶酒。

蒙族婚礼时,至少举行三次宴会,婚礼主要在女家举行。喜日的前一天,新郎与伴郎、主婚人、亲友、歌手等一帮人到女家。女家邀请自己家的亲友来参加“求名宴”;晚间女家又设新娘离家前的“告别宴”,新郎、新娘、嫂子和姑娘们坐一席;到次日早晨,婚礼结束,宾客准备告辞,娘家在门口备酒席一桌,给每位客人敬“上马酒”三杯,客人干杯后方可启程。

蒙族人在结交知己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用装饰有彩绸的精美牛角嵌银杯,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蒙族无论狩猎回来,还是放牧休息,牧民们燃起篝火,烧烤猎肉,和着悠扬的马头琴,举杯饮酒,豪歌劲舞。著名的蒙族《盅碗舞》多是在宴席之上酒酣兴浓之际由舞者(女子)即兴表演。舞者双手各捏一对酒盅,头顶一碗或数碗,舞蹈时头不摇,颈不晃,双手击打酒盅,甩腕挥臂,旋转舞蹈,刚柔相济,舒展流畅。

“金杯金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炒米奶茶手抓肉,今天喝个够,朋友朋友,请您尝尝,这酒纯正,这酒绵厚。

现在生活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额济纳、阿拉善等地的蒙古族,被人们称之为“卫拉特”蒙古族,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西蒙古。这些蒙古族既是整个蒙古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保持了他们文化上的独特性。卫拉特,这是古代蒙古一个部落的名称,有“森林中的百姓”的意思。

敬神

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

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

14.商务礼仪之敬酒礼仪 篇十四

关键词:文明礼仪,中学生

礼仪, 致福曰礼, 成义曰仪。古人云:“礼者敬人也。”由此可见, 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 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的, 既为人们所认同, 又为人们所遵守, 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人口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因此, 中学生的教育问题受到社会普遍重视。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益受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助力中国梦的具体措施, 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 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而在当今社会中, 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淡薄, 在家里唯我独尊, 一副皇帝做派;在学校粗鲁无礼, 无视师长;在社会上我行我素, 自由散漫, 一味追求庸俗化的“范儿”。这些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学生礼仪的缺失呢?我们又应如何应对当前文明礼仪缺失的现况呢?

一、文明礼仪教育的缺失

(一) 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至关重要。很大一部分家长只重视智育, 而忽视了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或过于宠爱, 或过于严格, 对于礼仪方面的教育却从不提及。在这种情况下, 孩子的文明礼仪缺失是必然的。

(二) 学校方面

部分教师将其职业作为一种赚钱的手段, 缺乏职业道德, 无视为人师表的原则, 在品行上没有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如有的教师则缺乏起码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 在课堂上讲课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 只是一味强调自己的专业知识, 照本宣科, 课堂上对学生缺乏爱心, 把讲课当做例行公事, 认为只要把课上完就完成了任务, 不会主动关心学生, 对学生缺乏爱心, 或者只将上好课作为自己评优评级的基本手段, 一旦评上职称, 就又恢复到之前的课堂。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挖苦多, 鼓励少;说教多, 尊重少;上课迟到、早退, 对学生缺乏起码的尊重。

(三) 社会方面

由于中学校园日益强烈地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社会风气的影响, 再加上由于现代社会的开放, 各种思想、价值观点不断涌入, 中学校园早已不是世外桃源、一方净土。社会文化中表现出各种思潮, 多种价值观念在校园中激烈碰撞。而中学生的思想尚未定型, 可塑性很大, 他们好奇心盛, 求知欲强, 兴趣广泛, 又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和外界的影响, 不少人有偏激盲从的弱点。因而中学生很容易受社会的影响导致文明礼仪的缺失, 甚至价值取向紊乱。

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应对之道

(一) 知行合一

俗话说:“口号喊得震天响, 不如甩开膀子干一场。”文明礼仪教育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学习礼仪和学习知识、能力一样, 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有所收获。因此, 学校应该引入专门的礼仪辅导教师, 有条件的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 将之与各学科课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化理论内涵, 在生活中践行文明礼仪风尚, 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二) 强化教师示范作用

中学生的从众性强, 一名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对中学生文明礼仪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由此可见, 为人师者, 必先示之以范。因此, 教师必须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关爱情感去教育学生, 杜绝一边在对学生进行说教, 一边却在打骂学生的情况发生。这种对学生缺乏尊重的说教, 其危害甚至大于不管不教。此外, 教师还应注重个人仪表。个人形象直接体现了教师的修养。一位有修养的教师在穿西装时不可能不知道忌穿运动鞋与白袜子。若是不谙此道或者明知故犯、将错就错, 其个人教养与素质在外人眼里就会大打折扣, 个人形象就会严重受损。教师的仪表风度和精神状态, 可以为学生提供外在的形象楷模。衣着得体、言谈高雅、举止得当是教师基本修养的表现。因此, 教师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充分发挥示范作用, 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三) 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古人云:“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这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人格养成的重要性。因此, 要树立中学生文明礼仪新风尚, 学校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 定期召开演讲会、知识竞赛、辩论会, 或通过观看礼仪教育片、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 让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接受教育, 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 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

(四) 努力争取校外配合

当然, 要解决中学生文明礼仪缺失问题, 光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肯定是不够的,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紧密合作, 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取得文明礼仪硕果。因此, 我们要不断利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区活动, 注重对家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指导, 定期召开家长会, 介绍学校情况和学生学习、思想的状况, 使家长懂得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总之, 在中学生文明礼仪日益缺失的今天, 从源头上探索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 并找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是当今中学教育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 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 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 就会收获命运。”辛勤的耕耘终会结出累累硕果, 我相信, 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地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之花定会绽放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考英语听力满分诀窍下一篇:市场学术活动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