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024-08-07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精选20篇)

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一

发挥学生主体性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培养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是管理好班级乃至学校的前提。作为学校应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当家作主”,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自我评价等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和学校自主管理中,让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是班级——学校自主管理的最终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呢?现就我校实际做一下介绍:

一、日常事务全面实施学生自主管理 1.学生参与班级和级部日常事务管理。

这是体现学生自主管理的最基础内容。学生是班级的组成成员,对班级事务最有发言权。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那么,班级就会出现良性运转,从而使学校工作也能朝更好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既可以减轻老师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2、学生会“六部”全面推开学生自主管理:

(1)纪律部以 李璐部长为龙头带领X多位纪律部干事,抓常规,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礼仪教育,仪表仪容,课间纪律等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

(2)卫生部在郭春的带领下,卫生部X多位干部每天督促各班级的卫生清洁,评价校园卫生,使校园朝着净化、美化方向迈进。在文班级评比中收到良好效果。

(3)宣传部在高丹的带领下每天中午定时广播,每月督促班级出好

墙报,在宣传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4)文体部在杜迦楠的带领下,学生大胆工作主持课间操,评比各班做操的质量与出操纪律,使许中的课间操质量不断提升,课间操初步成为九中校风的缩影。本学期开展迎艺体节文娱演出,从场地的布置到节目的编排发挥了学生自主能力。

(5)生活部管好学生的生活纪律与卫生。从宿舍到食堂纪律、卫生良好,宿管、食管工作投入人力少但效果显著,这与引入学生自主管理有密切的关系。

(6)学习部每天巡视各班早读情况,评价自主学习优秀集体。

二、在活动中实施学生自主管理: 各班班会课、团队课;及各年级开展的各项活动实施自主管理。如本学期开展金话筒朗诵;语文科组、英语等科组开展的知识竞赛从主持、会场布置、竞赛纪律,充分发挥学生管理作用,使得活动顺利进行效果显著。可见我校教师从各个方面提供机会给学生锻炼,促使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学习过程实施自主管理

1、课堂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各班建立学习小组,实施小组长管理组员的评价体系

2、在班级学习管理中学生会学习部试用自主学习评价系统从早读、自习课、午自习等方面引导各班学生自主学习。

四、本学期自主管理的成效:

1、大部分班级能达到没有老师在,班干部能独当一面主持班级各项

活动、维持班级纪律(如本学期由于科任教师、班主任外出学习,安排班干部负责管理班级而秩序井然纪律良好令人满意)

2、班级学生干部能管好本班空档时段。(如早读课前、午休、午自习、晚修、自习课等管理时段)

3、各个部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出色完成各部工作任务。

4、实行“班级自留地”学生自主管理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5、构建学生管理学生,学生评价学生管理体系。

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二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没有疑问, 就没有创造。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来, 产生疑问, 进而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洗澡, 看见人进入水中, 水就会溢出来, 产生疑问, 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由此可见, 没有疑问, 没有好奇, 哪里来思维创造火花的闪现?因此, 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任务是“无疑者须教有疑, 有疑者须教无疑”。思维往往是疑问的开始, 疑问常常是书中的难点、重点和关键, 读书的过程是“生疑———析疑———解疑”的过程, 应当提倡学生读书质疑, 做到有疑而入, 无疑而出。

二、师生置换、体验成功

一般教学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 如果让学生通过自学, 汇报一下“我读懂了什么?”告诉大家, “还有什么不懂”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让学生也当一回“教师”安排他们主动学习, 相互交流, 从而逐步学会学习。例如, 在教《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第一段时, 笔者让大家自读课文,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同学们积极性非常高, 就连班上一名平时成绩最差的同学也举起了手, 他说, 他读懂了这一节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我大加表扬, 并鼓励大家继续读, 还有什么新发现告诉大家。一位平时上课思维很活跃的学生站起来说, 他读懂了当时情况非常紧急, 敌我力量悬殊, 是从“集中兵力”“大举进犯”而我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些词语中看出来的。这样没有通过老师讲解, 学生通过自己的读, 自己的理解, 就领会了课文。显示出空前的学习积极性, 以至于整篇课文的教学都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一方面自己去探究, 另一方面也从他人的探究成果中吸取养分, 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同样也很好地达成了学习的目的。

创新人才的一个特征是不怕失败, 不迷信别人, 不甘示弱, 培养自信心。因此, 让学生也当回老师, 主动发现、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 图画再现

课文中有一些语言文字的理解, 单靠讲解很难形象直观, 让学生自读自悟, 自己动手, 进行绘画揣摩, 形象地再现语言文字的内容, 学生则乐于动手, 兴趣盎然。例如在教《爬山虎的脚》一文时, 书上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伸出六七根细丝。”那么爬山虎的脚究竟长在什么地方?脚又是什么样子?学生仅仅从语言文字上理解把握不准。于是, 我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和叶子, 有意识地留下脚长的位置, 让学生根据对语言文字的描述, 把脚画出来。虽然, 有的学生开始只知道把脚画在茎上, 或茎上长叶的地方, 但经过几个同学的努力, 一次次纠正, 大家终于知道, 脚是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形状是六七根枝状的细丝。这样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 通过画图再现的方法, 在主题探究的基础上很好地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内容, 学生乐于去学, 去做。

四、反馈朗读, 在读中悟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可以说任何一个人, 如果很好地朗读一段语言文字, 做到准确地停顿、重音, 做到声情并茂, 毋庸置疑, 这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理解, 尽管有时这种理解是不可言传的, 是一种自悟。《爬山虎的脚》第一段, 内容简单, 语言文字容易理解, 教学时笔者采用了反复朗读, 在读中悟的方法。先自读, 考虑该如何读好它。再请学生个别读, 全班同学评价, 他读的好在哪里?有的说他强调了“满是”, 说明学校的爬山虎很茂盛, 有的说“一大片”也应该强调, 因为“一大片”也突出了学校爬上虎的生命力旺盛。这样评读之后, 让全体学生通过读来体会, 从而对爬山虎生命力的顽强不需任何讲解, 学生就理解了, 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中悟, 边读边思, 读后评, 评后在读, 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 使思维理解能力得到有机的锻炼。

五、小组讨论, 互帮互助

课堂中, 遇到教学重点、难点问题, 教学气氛往往容易沉默, 此时, 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告诉”, 而要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小组讨论, 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讨论学习与一般教师教学生学, 以及学生自学知识不一样, 它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课堂上让学生就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通过学生互相合作, 集思广益, 逐渐完整地掌握某一知识, 在学习讨论中, 学生兴趣盎然, 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人, 有了自己发表见解的空间, 能够畅所欲言, 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究之中,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体味表演、怡情激趣

语文课本中, 有许多篇幅, 是采用通话或拟人的手法来写, 其内容生动, 活泼, 且富于儿童气息, 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 学生爱学、乐学。例如《雨点》一文中, 借“雨点”的旅程, 来介绍“小溪、池塘、江河、大海”的特点, 提示百川归海的自然规律, 写得生动有趣。因此, 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扮演“小雨点”, 让他表演“小雨点在小溪中”散步”, 在池塘中“睡觉”, 在江河里“奔跑”, 在大海里“跳跃”, 从而使学生对小溪的轻快, 池塘的静谧, 江河的奔腾, 大海的汹涌有了清晰的认识, 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也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六、展开想象, 激活思维

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新。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想象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首先可以抓住词句, 进行扩充想象。课文中有一些词语写的简略, 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此外, 我们还可以抓住结尾, 引导续想。抓住内容, 进行对比想象等等。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三

关键词:预习;复习;创新能力;整理知识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是基础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试题转,教师画书,学生背书,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服从的状态。应试教育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笔者认为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摆正主体和主导的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改变应试教学模式下为考试服务的现象,更注重对学生思维、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笔者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通过预习启动学生探求欲望

预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掌握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很好地利用预习这一环节,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预习中要求学生自拟课文内容提要。传统的预习方法一般是要求学生先看课文,再找出不懂的地方。可事实上能找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学生为数不多。思想政治课教科书内容的编写条理很清楚,每一课都是按照框、节、段的顺序编排。在教学中,笔者按照课文框、节、段的顺序要求学生分别概括出每段、每节、每框的主要内容,要求找出基本原理,并自拟内容提要。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讲完课后对自拟提要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这样做能促使学生认真读书、仔细思考,并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在预习中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广博的知识还要靠平时积累。因此,学生在课外时间有意地搜集整理资料是非常必要的。在笔者的课堂上会采用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如有时课前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自编自导一些小节目,学生会采用演小品、讲相声、讲故事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主题;有时,笔者根据课文内容布置演讲题目或是一场辩论赛。这些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对教材的探求欲望,他们不仅能认真阅读教科书,很好地把握教材内容,而且能主动地搜集整理一些课外相关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在讲课过程中善于质疑解难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问底就会焕发出浓厚的兴趣,产生自觉学习的内驱力。初中学生总是充满了好奇并凡事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就应是设疑、质疑和解疑、答疑的过程。

1.启发学生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教材的解释权应交给学生。学生提出问题、互相争论的过程,就是他们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的过程。笔者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胆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学生的看法是错误的。这样做可以使那些平时学习成绩不佳、不愿发言的学生也活跃起来。对于那些爱发言的学生,无论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多么的简单和幼稚,笔者都要给他们必要的肯定和鼓励,如果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更要提出表扬以保护他们的敢发言和爱动脑的习惯;对于那些不善发言的学生,笔者更注意对他们的启发和点拨,引导他们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大胆发言。

2.解疑。主要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法。在讲课过程中笔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避免出现“一言堂”。对笔者自己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先不急于表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中鼓励学生要敢于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课文所阐述原理加深了认识和理解,讨论完毕后笔者对讨论结果作必要的总结和归纳。这种以质疑解难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积极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采取“辩论课”的形式。辩论过程主要采用全体学生自由辩论的形式,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辩论当中来。学生在及其活泼的气氛中弄清是非,在补充本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的过程中积极思考。辩论结束后,笔者对正反双方的陈词进行分析,评出胜方,并把学生的观点以及例证升华到教材中所要阐述的理论的高度。通过辩论,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也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三、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学生学过的知识往往是零乱的,记忆和运用起来都不方便。在课堂复习中,笔者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作必要的整理。整理的方法很多,笔者主要指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整理知识。

其一是图表法,即用线条、符号或表格的形式把课本中的知识要点提纲挈领地表现出来。知识图表的整理,可以由学生按照教材严密的逻辑关系自己整理,也可以是教师列出图表的框架再由学生填写主要内容。这样做使原本庞杂的知识变得直观、简洁,且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其二是归类法,即把同类、相似或相反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经过这样整理可以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观点搞清楚,使知识更为条理化和系统化,从而加深了记忆和理解,提高复习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四、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敢做

学生做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自己去做,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灵感。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敢干、会干,把学生的学与做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启迪思维,把学与做统一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经常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有:

1.播报时事新闻。在思想政治课考试中时事新闻是必考内容。过去的做法是临近考试时,给学生发一份时事政治题集中突击记忆,学生应付考试可以,但是考完就忘,更无法达到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实践证明,对时事政治的教学采取课前5分钟播报的形式,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课前5分钟由学生播报近日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并由教师或学生进行点评,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学生走上讲台当教师。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又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自己备课并走上讲台讲课。学生好胜心强,能在很好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搜集相关资料旁征博引作好备课工作,这实际上就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做法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3.组织学生编写手抄报。每学完一课内容,利用一课时时间组织学生编写手抄报。具体做法是,前后座学生为一个小组共同编写,自带参考资料,内容包括:近日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故事、漫画、名言警句,学习心得等。这样做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巩固了知识;搜集资料,开阔了眼界。

总之,改变“教师不讲,学生就不可能会;教师讲了,学生就应该会”的教学思想,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空。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今后,笔者会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环节、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作者简介:王笑玉,任教于包钢实验中学,中学二级政治教师,研究方向为政治教学,曾在多种期刊发表过文章和论文。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实验中学

4.搭建一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桥梁 篇四

观课课题: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执教教师: 李老师

观课维度: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包括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是否自主、合作探究、协同等)报告撰写: 彩@镇@大@小学

李@@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磨课组执教教师—— 李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较好地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策略对策运用比较高效,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师生互动度都很高,现从这堂课的教学流程包括五个环节,分别是交流资料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把握内容——深入研读体会不振——感情朗读感受伟大志向——激发情感抒写感悟。这五个教学环节,仅仅围绕着这节课的五个学习目标进行设计。

一、交流资料

导入新课

在本单元的教学导语中提出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的方式了解伟人、名人及别人的成长故事的要求,因此“交流资料导入新课”这个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交流周恩来成长中的故事,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也为学生后面落实“学生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目标做了铺垫。

二、整体感知

把握课文内容

本环节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初读课文---检查字词,重点指导“惩处”“喝彩”“肇事”---比较词语“抱负”和“报复”理解“抱负”---在句子中读准“一通”---认读四字词语---由四字词语“中华不振”导入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点明学习的重点“中华不振”的含义

本环节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详略得当地落实了字词的教学,初步进行了朗读句子的练习,体现了朗读指导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概括自然段段意的能力,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故事入手,从而把握整篇课文内容,较好的体现了“抓住主要事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目标要求。

三、深入研读

体会不振

本环节是本课最大的亮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还是老师传授“抓关键词语体会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的重要环节。本环节老师紧紧抓住“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而展开。这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扶”有“放”,先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哭诉”两个词,体会妇女的可怜,然后杨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接着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画关键词语谈体会,学生不仅学会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体会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人物的鲜明特点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体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孩子掌握知识的规律。同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班级汇报,让学生学会合作,产生思想的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借鉴别人的优点补充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充分利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资源。

本环节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感情朗读,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本环节由上一环节的录像导入,渲染情境,此时此刻,你的内心还会平静吗?周恩来的内心想些什么呢?由这一问题引到修身课上周恩来立下志向这一环节,通过引读,让学生去感受周恩来立下的伟大志向是他终身奋斗的目标,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也就有了自己的情感。很自然地在朗读中感受到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五、激发情感

抒写感悟

5.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五

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科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

6.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论文 篇六

党坝中学教师李静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灵魂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内心更为强烈。”所以,应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从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一员,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打破单一的量化评价形式,开展质性评价的尝试。

(一)量化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手段,但是把它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就会使之异化,偏离评价的本意。所以,单一的量化评价是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的。此时,质性评价的地位就突显出来了,质性评价能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解释和描述对象的各种特征,所以应在教育教学中多加关注。

对于初中生来说,已经是见多识广了,也许他们对老师的评语不再感兴趣,但对同学的评价却很在意。评价一个孩子,要首先从日常行为开始,在这一方面,要注意其能力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全面考察,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注入到评价之中。我把评价分为学习、纪律、劳动、思想、综合五方面,每方面下设几小项,列成表,上墙。这样,每个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为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提高评议的实效,我采用了分组的形式进行了尝试。有的学生思维敏捷,可以安排他和想法单纯的学生一组;有的学生沉默寡言,就把他们和大胆、泼辣的学生安排在一组。同时评价的形式、内容也不拘一格,而是灵活多样,如课上、课下同学的表现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自己对自己有什么评价,可以亲自写一写,可以几个人合写、、、、、、手段也不能强调单一的标准,可以是画笑脸,可以是A、B、C、D,也可以是评语、、、、、、这样做,让学生成了评价的主体,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传统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指点评述,却很少听到学生对老师这一节课的评价看法。我大胆地把学生评课引入了课堂教学,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都会把最后几分钟留给学生,让他们对老师的讲课谈谈感受,也许他们的说法深浅不一,也许他们的观点还不完全正确,但那些却都是发自孩子肺腑之言,在他们评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评价教师的教,而且可以评价自己的学,这就像一面可以照到全身的镜子,摆在了大家的面前,既促进了教师的教,更能促进学生的学,这样做,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还使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成为了评价的主体。

(三)考试评价,一定要改。分数再也不能成为学生的命根。在现实教学中,分数成了许多人追求的唯一目标,往往会忽视学习者所处的整体文化背景,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将考试的激励功能一概抛弃,极端地将分数放大成了体现个人整体素质的直接载体。

由于先天等因素,学生之间本身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表现在对同样的认知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要照顾到全面,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认知需求,统一的考试显然无力担负这一重任,取而代之的必将是一种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新型考试。

7.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七

一面对巨大挑战必须把握良好机遇, 面对新目标必须加强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切社会组织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要加快我省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必须得在理论上创新, 在实践中突破。贵州交通不便, 山路崎岖, 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我们怎样来实现理论创新呢?第一, 明确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理论是为实践作指导的, 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第二, 响应机遇, 勇于挑战, 在机遇中不断挑战, 在挑战中赢得机遇。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重视, 伴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 我们应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不断突破。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教育必须深入到同学中去, 再从同学反馈的信息中不断更新。实行“深入———反馈———再深入———再反馈”的形式, 切实到位。

通过这一形式, 让学生切身了解到更多的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办学方向等情况, 学生才能有的放矢, 明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才能进一步形成竞争学习, 加强学风建设, 才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才能更好地去面对西部开发, 西电东送等机遇。这一流程中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就是一种创新, 创新之源是客观现实, 结合贵州省情, 只有抓住本质, 认清形势, 才能在因变而变中提高因变量的响应性。

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沿着小康目标, 在新世纪取得新成绩, 加快贵州发展

目前, 贵州的教育水平相对不高, 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 国民总值总体滞后, 学生的综合能力相对较低, 如何在全国性人才战略中有所突破, 充分利用本省人力资源是关键。人力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贵州这样一个西部省区就应该重视。学生所学和行业所需不一致和不相符是一对矛盾, 一方面行业认为学生能力不好, 另一方面学生又不能随行业而学专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对矛盾, 就得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真正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努力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贵州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大计。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 学生干部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我们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的, 我们立足这个实际, 深化教育改革, 使我们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按照小康目标要求, 我省教育必须做好几件大事:第一, 建立更加开放、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体系;学校和其他人才培养机构依法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机制。第二, 发挥学生干部作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学生干部中90%以上是民主的反映, 代表着广大的同学。运用学生干部的代表性推进学生素质教育, 特别是近年高校扩招后, 学生干部的代表性作用尤显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第三, 我省要办出一些接近和等同于全国一流水平的学科, 增强竞争实力。高等教育要围绕贵州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人才, 让学生以“学得到, 用得上”来证明自身的社会价值, 形成“高校———人才———社会———高校”的良性循环模式;让我省高校在“以服务求支持, 以特色创优势, 以作为谋地位”中取得新的成绩。第四, 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特点的终身学习系统。使各个阶层人员跨越单纯学校教育的时段, 贯穿于人的一生, 终身学习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总之, 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事实求是, 与时俱进, 结合实际, 科学制定高校战略发展规划, 在新世纪取得新成绩, 实现新突破, 加快贵州发展。

三以学生干部为点、广大学生为面, 构筑学生综合能力城墙, 为实现贵州跨越式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高校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工作上, 学生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与外界不停地进行着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开放系统, 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把握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 及时创新, 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自身价值能否实现的问题, 直接关系着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持问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 在学生工作中尤为重要。我们怎样把握这个重要问题, 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以变求变———高校工作的必定规律

社会的变革必然引起人们特别是敏感的学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我们必须及时分析学生本质变化及反映出来的特点, 是应变的基础和前提。正确认识我校学生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势在必行。广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学校由国家“统”和“包”的办学模式转变为面向市场办学, 学生自主择业的办学模式。等价交换原则必然冲击着母校观念和师生关系, 情感上的母校观念被亘性母校观念所代替, 字法观念的师生关系被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所代替。如果不注重这些变化, 学生在价值观念的取向上就会偏离。纵观学校的学生情况, 学生的利益观相对明显, 对学校关心甚少, 综合能力不高, 自主自由的愿望增强, 自强自律的能力不足等, 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仔细观察就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不少学生不愿听老师上课, 学生毕业或假期不愿回家的增多, 光天化日下拥抱的男女偶现大道, 英语过级率极低, 突发事件有所明显 (如新生砸酒瓶) 等, 这都反映学生在适应时代, 走自主、自立、自由之路上存在着差距。要缩小这个差距, 运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已经不能满足学校扩招的需要,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势在必行。一则学生干部是学生的代表, 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 便可以好好的沟通;二则学生干部充实着每个班级每个点, 更好地涉及到每个面, 可以代表最广大同学的根本利益。

2创新———高校工作的必然选择

世异则事变, 事异则备变。面对学校学生工作的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 创新管理工作是必然的选择。我们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做到四个创新。

(1) 思维创新。我们不能否认, 学校工作的基本对象是学生, 我们要把学生看成是高校工作的客体, 应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当我们一提到高校学生时, 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学生素质太差, 太难管, 不服管, 没有考虑时代对学生的要求, 不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定位。培养适合时代的合格人才是学生工作和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同时是手段又是目的。我们要转变“为学生上课”的观念为“为学生服务”。整个过程中要求采取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评价学生, 抓住本质看学生, 切记用过快或过慢的眼光和思维来认识学生。

(2) 制度创新。学生变则思维变, 最终要落实到制度变。学生管理制度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具体规则的总称。制定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保证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学校应加大学生干部与学生关系的相互作用方面的制度创新。可以对学生干部实行“定量积分制”, 在学生中实行“弹性积分制”管理, 以激励学生干部与广大学生的点与面的作用, 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 组织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的创新, 既要求具有符合自身及其环境特点的运行制度, 又要求具有与之相应的运行载体, 即合理的组织形式。学校近年来均以适应为主的学生处、学生科管理方式, 但近几年,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强, 以前的形式显然不能适应需要。比如学校在全面落实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困难家庭的学生政策中, 有极个别同学徇私, 这其中不乏有学生干部的意识不正确。在这种时刻, 学生干部如何正确处理大公无私的奉献和暗箱私包的利己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干部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

(4) 教学创新。“教学”顾名思义是教与学的结合体, 即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做好这项工作, 必须两手抓, 两手都要紧。我们可以采用企业与学生之间合作的上课方式, 即学生到企业单位上课或企业派人到学校讲课的方式。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就业的了解, 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如何采用新对策;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结合省情, 让学生明确省内经济形势新动向, 以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这期间可以发挥学生干部的先头作用, 企业不可能容纳很多学生, 我们就发挥学生干部作用, 特别是学生干部中的党员作用。在近年的高校毕业生中, 签约的毕业生80%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 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培养自己多元化知识和能力。学校可以把考评、奖惩、助学金发放、学籍管理等下放到各院系, 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监督。完全利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充分利用学生干部“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 以此形成各院系竞争机制, 调动各院系教与学的积极性, 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向上。

8.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八

关键词 学生;兴趣;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82-0171-01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理论,探索新的方法,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从来没像今天这样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成为学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今天,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

教育的创新,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观念。这种意识和观念,来自学习,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钻研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尤其是要用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多收集多研究欧美国家先进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来更新我们的观念,更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人才观;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高度,用现代化的标尺来衡量我们今天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全新的视角出发,适应时代的要求,自觉培养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2 启发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强烈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有关事物的启示,触发联想,从而达到认识上的“顿悟”与飞跃的心理活动。古人云:“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创造力火花的开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总是由问题所引起是同解决问题形影相随的。发现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往往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情况下发现关键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揭示矛盾,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难题更为可贵。教师教学就要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快感,同时,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应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像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当学生的积极思维被调动起来,敢于提问题以后,学生常常会碰到“难点”而“卡壳”,们不知所措。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思维卡壳”现象?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经验告诉学生,也就是教师用语言展现自己突破“卡壳”现象所适用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信心去克服思维中的障碍。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活动过程,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一个“引”字,对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引”的得法,“引”的有效,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 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蹑径。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鼓勵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大胆假设,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独创精神。例如,在教学“内外因辨证关系”时,我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把它说成是“绝对真理”,借此引发学生的思考。果然,就有学生马上反驳,且响应者越来越多,他们纷纷举例辩驳我的说法。这样,学生对课本知识就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新的理解、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的探索。学生的求异乃至辨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求异思维不是单向思维,它是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特性。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像、联想能力,多角度、多层次解决问题。教师不应该强行地力图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纳人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不应以教师的思维成果和教材的内容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应粗暴干预,即使是一些错误的不符合事实的想法,应在倾听的基础上积极地帮助其分析,加以启发、引导,使之纳人正确的思路。因此,在学生平时回答问题或练习、考试中,对不因循守旧、不简单机械地照搬教材知识的有创见性的解答或思路,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因此,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求异,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状的方法和答案,要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4 充分挖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因素,并落到实处

1)中学文科教材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新教材融知识、能力、觉悟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要教师重视善于挖掘教材各类“创新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学定会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

2)名言警句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铺路石”。教材设置了许多名言警句,如初一的“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法拉第语),“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语)。它告诉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发展想像能力,能够给人们带来智慧的光芒和创造的勇气。这些名言警句,句句鲜明有力,条条掷地有声。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它,就一定能开启学生思维,催促学生上进,为学生创新思想的形成铺平道路。

3)典型人、事例是创新教育的“导引仪”。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张海迪身残志坚,著书《轮椅上的梦》并自学外语,精通英语,有多本译著。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立志“跨过洋人头,敢为天下先”,不怕艰苦和疾病,攻克一道道世界性石油技术的难关。一代伟人邓小平“三落三起”终于成就一番伟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些伟人名人,本身的成长就是一部创新史,他们的思想更是闪耀着创新精神的光辉。我们如果将这些鲜活人物,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定能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奋斗,去创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多样栏目设置是进行创新教育的“试验场”。教材中设置了“各抒己见”、“想一想”、“动脑筋”、“议一议”、“试一试”、“小资料”等栏目。这些栏目的开辟打破教师包揽讲课的一统格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有了用武的“试验场”。教师必须巧用、用好它,发挥它的真正效力。

9.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九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主导作用必须淡化,而应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一、内容由学生确定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学生总是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或教师所阐述问题的记忆,喜欢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教师往往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知识陈旧,没有新鲜感,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由于受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在教学中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学什么,要让学生来确定,包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会把自己已经熟知的内容作为一般性了解,把不懂的作为难点来学习,把未知的作为重点来探索。

二、课时由学生制订

教师在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往往就把课时安排好了,这很不科学。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由学生制订课时。学生认为这篇课文容易理解掌握,那就只用一个课时,他们认为太难了,一两堂课解决不了,那么就再增加一课时,这就避免了教师制订课时的盲目性。

三、方法由学生选择

从学习方法来看,学生善于动脑,善于对事物变化的机制进行探究,渴望找到疑难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并加以批判,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策略、创新意识。一堂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我都让学生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四、问题由学生解决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常有的,怎么办? 是教师给出现成的答案? 还是让学生动脑筋寻根问底自己找到答案?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探究,反复尝试。鼓励学生勇于暴露自己的错误,勇于独立思考,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我告诉学生不管你们是通过讨论还是通过查资料等形式,最终找到答案,自己解决了问题,都是难能可贵的。

五、任务由学生完成

学习目标确定以后,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习任务当然由学生来完成。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出课文的韵味来;让学生理解词语,动手查字典、词典;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概括段落大意,找出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归纳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及文体特点等等。

六、作业由学生布置

要正确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用恰当的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均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布置作业往往一刀切,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因而造成差的受不了,好的吃不饱。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让基础差的学生又推选了一位课代表,每次就由两个课代表分别布置不同的作业,作业量的大小和难度自然有所区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

七、测验由学生组织

除了学校组织的大型考试以外,每次语文测验我都让学生自己组织。我经常告诉学生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通过考试能够找出教与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法和学法,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我们要重视考试但不要害怕考试,更不能患考试恐惧症。我指导学生根据题型自己出题,然后制定标准答案,考自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再依据标准答案评卷,学生自己做试卷分析。考试时,我也不去监考,学生的考风也非常端正。这样,大大减轻了学生考试的精神压力,同时学生组织考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使所学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10.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十

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目前,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问题多了,思维活跃了,教师一时束手无策,难以应对,这对教师充分备课、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需要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变革,建立平等合作关系;三是要求控制班级学额,建立课堂教学新秩序;四是教学时间紧张,需要进一步精选教学内容;五是有必要的教学活动设施作保证等等。这需要克服困难,坚定不移地推进。因为改变了教学方法,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应付、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中解放出来,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新课程从自己的目标定位出发,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鼓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往与动手实践。文科教学更多地强调讨论、辩论、实践体验、对话、角色扮演;科学教学强调实验探究、野外考察,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标列出了学生必做的实验;数学要求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许多学科还要求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能力。有个美国人创立了一家非营利性教育组织,主要利用网络进行免费授课。该项目最早给他亲戚的孩子在线视频授课,后来向周围蔓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它使教育活动游戏化,引入游戏中的满分过关理念;更好地因材施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在线学习;采取了反转式教学,儿童在家上网学习,到学校做作业、与同学讨论或接受教师辅导。

1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学生 主体作用 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落实的最重要的阵地是课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能否学习好,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有直接关系。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在教师的教育下,学生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或等待领取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自身积极地、全面地开展内部认识、心理活动,有选择性的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愿望的激发。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数学具有抽象性,要使小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感兴趣,就应以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教学《年、月、日》一节时,首先让学生收集不同年份的日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手中的日历进行观察比较,看能发现什么问题。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开始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看不同年份的日历,是否有相同的规律,某一年的2月份是否相同等等。此时,学生的学习气氛特别浓厚,每个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不时互相加以纠正和改进,最后,教师把学生发现的问题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到黑板上,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即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是大月(31天);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这样,本课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来了。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搭起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们感到被尊重的快乐和自豪。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带着满脑子的问题。教师在回答他们的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教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提问,常此下去就会把学生的创造性扼杀。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预习质疑——讨论解疑——教室提问——发现新疑”四步完成新课的教学。

在讲解《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节时,首先让学生看课本预习10分钟后,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1/10米为什么是0.1米、10米6分米怎样用小数表示、整数和小数有什么区别、为什么0.2﹤0.9等等,学生一边提问教师一边把问题一一列举道黑板上后,然后让学生思考数分钟后,看谁能回答这些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如出现困难,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当学生问题解决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补充如:13.6怎样读?0.8里面有几个0.1;10个0.1是多少等。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能一时回答不出来,但又急切想知道答案。(因为这些问题是教师提出的,如果能回答出,那说明自己很棒),于是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并及时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己把问题解决。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及时的给学生以鼓励。在课堂学习气氛达到高潮时让学生根据前面的置疑、讨论及结论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当学社发现新的问题时,让学生课下自己想办法解决,下一次课时进行检查。这节课,紧紧围绕问题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这样的过程,促使了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充分发挥潜能,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室演示,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模式,让学生主动思维、主动探求,体会到了学习的愉快、成功的喜悦。

三、自我评价,确认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习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它发挥着调节学习策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应该有进行自我评价的机会,有选择评价标准的权利,因此在结合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评价选择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能力的试卷(A、B、C),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评价。

学生通过评价,从中获得了自己的学习、行动是否正确的有用的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其学习的实际可能性,及时地加以调整,选择自己最适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评价,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成功的教学。

1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十二

一、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 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音色 (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 。比如可以选择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旋律给学生听, 教会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细细品味, 通过对比, 分辨其中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 以此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的培养。在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更是要求“一目数行”。这些都要求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其实识谱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 看的多了, 音符就变成了同汉字一样形象的符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看多唱, 同时注重讲练结合, 做到讲一点, 练一点。如讲了附点音符, 就要选择一些带有附点音符的乐曲让学生练习, 并且着重练习乐句中有附点音符的部分。教唱新歌时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 从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 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 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这样, 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音乐教学中, 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二、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培养学生的理解、表现力

在音乐教学当中,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是指根据作品的内容, 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等方面入手, 利用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 对乐曲的调式调性、曲式、风格等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而要把一首歌 (曲) 正确而完美地唱 (弹奏) 出来, 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这其中包括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强弱力度掌握、准确的咬字吐字 (演唱时) , 同时运用正确的呼吸, 加入真切的情感, 从而把歌 (曲) 所表达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再现, 这就是音乐的表现能力。

我认为, 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更要注重形式的多元化,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让我体会颇深的是在幼儿园的一次请学生家长做“助教”的活动中, 我选择的一堂音乐课。教学内容是教唱《小红帽》这首儿童歌曲。首先, 我引用了“小红帽”这个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作为导语, 先入为主, 为歌曲活泼的旋律风格奠定了基调。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 通过故事理解歌曲的内容。另外, 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渗透旋律、节奏等一系列音乐元素, 让孩子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歌曲中的主人公——小红帽聪明勇敢、乐观积极的精神, 进而把这首歌曲完美的再现。

三、充分利用音乐资源,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 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 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 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 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 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 而且, 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 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 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 欣赏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 给学生以适当的讲解:《单簧管协奏曲》有三个乐章构成——快板、柔板、快板。第一乐章快板响起, 一把巴塞特单簧管, 三支长笛, 两把法国号, 所有的乐器就这么简单, 吹奏出从容明丽、莫扎特式的音……你想象不出这是临终前两个月的莫扎特。莫扎特八岁时第一次见单簧管, 完成《单簧管协奏曲》时, 作品号已达到六百二十二, 他以单簧管开始生命, 又以单簧管结束。单簧管就是莫扎特的眼睛。这些讲解足以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所以说, 教师要善于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在具体教学中注意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培养学生做到善于聆听, 二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三是提升其抽象创造思维能力。在聆听的基础上, 进行充分想象, 了解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朦胧的、不确定的形象。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创造能力, 鼓励创造性的想象, 开发培养学生潜在的智能、创造力。

四、因势利导, 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教师自身首先要明确责任, 应当有选择地对优秀作品进行分析, 掌握音乐欣赏的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音乐, 欣赏音乐, 甚至评价音乐。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设施从实际出发, 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例如欣赏一个乐曲的片段, 可以在钢琴的低音区、中音区和高音区分别弹奏, 让学生对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进行比较和分辨。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的是, 如果过分强调概念以及技巧的训练等, 效果往往事倍功半。但如果把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于欣赏音乐作品之中, 用音乐作品把知识点串起来, 结合学, 对比学, 而不是把传授知识、技巧练习与欣赏教学脱离开来。如此一来, 会让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鲜活起来, 相互结合使知识易学、易懂, 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此之外, 在音乐欣赏课上, 我认为对于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材可以做一些形式上的突破。除了教材上的音乐作品, 可以灵活掌握, 适当的加入一些时尚流行的音乐, 以此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例如, 当下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中的主题曲《凤凰于飞》。很多大学生通过电视或者网络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针对这一情况, 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欣赏课中, 我加入了《凤凰于飞》这首乐曲。首先让学生听由周璇演唱的同名歌曲, 追忆歌声中的老上海, 感受世情的变迁和延续。周璇的歌声, 好似从时代隧道的那一端传来, 缭绕着美酒加咖啡的奇香, 绽放着云裳霓虹的异彩, 袒露着追求爱情的执着, 飘溢着万家灯火的温馨。它谱写出海派文化中一段华丽的乐章, 树立起中国流行歌坛的第一座丰碑。随后是张惠妹的翻唱和刘欢演唱的根据剧情再度创作的主题曲这两个版本, 让学生在风格迥异的演唱风格中学会欣赏、体会。由此及彼, 再让学生赏析民乐版的《凤凰于飞》。通过音符给学生“讲”音乐故事。结合“凤凰于飞”的出处——《诗经·大雅·卷阿》, 释义为凤和凰相偕而飞, 喻夫妻恩爱幸福, 进而使学生对乐曲的主题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其中又有笛子吹奏和扬琴演奏的不同版本。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不同民族乐器的风采和韵味。这种练习充满乐趣, 而且适合学生口味, 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 并为以后的欣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 感知、想象思维、理解表现、欣赏这几种能力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这几种能力的综合提高一定会促进智力的提高。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仅仅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大有益处, 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举多得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郑亚洪.音乐为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吴剑.解语花-周璇的歌二百首[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9.

1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十三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方法有: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创设交流环境,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思维过程,增强问题意识,鼓励大胆猜想,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主体作用

兴趣 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索性的方向发展。在这点上,我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并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硬板的教条式的制度来教育学生,扼杀学生的天性。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传为辅、学为主”的主导思想,绝不能盲目生硬地将知识灌输于学生,应将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做到讲者有神、听者有趣的环境,同时更应做到将只有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讲,即将“一言堂”变为“多方堂”,这样既听取了学生的见解,又调动了学生的自动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老师既传授了自己必需传授的知识,又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倾向。这样就会使学生意识到听课是一种享受,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境,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动性、积极性,课堂气氛不由自主地活跃了。我在课堂教学中深深感到教育工作不能是简单的传授,要因势利导,同时还要结合课堂的实际需要和传授知识两方面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改变厌学恶学的缺点,课堂教学的气氛才能得于活跃。

二、融洽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师生双边的活动,需要师生互相的配合。现代教育观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学生要学好数学,掌握知识,必须依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认真学习。许多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学科的好恶,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如果这位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上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心理更加放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把枯燥的课堂学习变为一种美的享受,这必将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经常深入学生群中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经常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体育或文艺活动,在娱乐和游戏中改善师生关系。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三、积极倡导以探究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要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发现,进而创新的能力。变革学习方式,是指从他主、单

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们交流和合作,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据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倡导以探究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多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学评价也被扭曲了,重学生分数的获得,轻视能力的培养;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情意的发展。重结果,忽视过程;评价方式单一,过于依靠期中、期末考试,忽视平时的考查;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重视定量评价,忽视定性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扭曲导致了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死读书,读死书,学生心理压力大,负担重,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没有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最终制约了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所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必须着力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维和实践,这才是他们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促使学生的主动发展,不遗余力地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课堂教学“回归主体,发展主体”。

参考文献:

14.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十四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三十多年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期间经历了教育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由原来唱独角戏到师生共同活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觉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樊篱。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对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庐山云雾》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创设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姿多彩、奥秘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对庐山云雾,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

2.对学生分层要求,激励他们的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

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教师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从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叫学生进行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如学习了《松坊溪的冬天》一文后,我这样设计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句段。

(2)有感情德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

(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色优美的片断。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阔学生思路,鼓励学生质疑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大打折扣。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例:在教学课文《少年闰土》“跳鱼儿”这部分内容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课文中介绍的跳鱼儿真有趣,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而且都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老师,我从来没看见过跳鱼儿,它到底是什么样儿的?”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对。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看见过这种鱼,我们同学中谁见过这样的跳鱼儿?”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种鱼像现在菜场上两只青蛙似的脚一样的鱼。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15.也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十五

一、教师要认认真真备课,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和教案的设计。备课要做到备课标, 备教材、备学生。教师备课越认真, 越全面,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 课堂效率也就越高。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再根据每堂课的知识内容、重难点及学生的实际等来设计教案。在设计教案时应从课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时间安排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如在形式和方法上应考虑到课的动作难易程度、运动强度、练习节奏等, 然后考虑是否配音乐、舞蹈体操, 用作课前准备、课后放松。做到每节课心中有目标, “有的放矢”。教师要在全面锻炼身体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 注意每堂课的趣味性, 在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 尽量做到每堂课都有新意, 让学生有刺激感、有兴奋点, 课后感到余味无穷。例如, 用韵律做准备活动, 用舞蹈结束课。或游戏或组织体育竞技穿插互补, 或田径、球类穿插进行。还可适时地传授体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等体育修养、体育艺术等方面的一些知识, 寓德育于其中, 使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积极思维

上课时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 利用多种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观察、思维能力。在体育教材中, 各年级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标准, 如前滚翻的学习, 有的属游戏性, 有的作为基础入门的一般训练等。在教学团身前滚翻这一课时, 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方形的物体和圆形的物体在滚动的时候, 哪一种形状的物体要省力些?让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学生们正在思考的时候, 我将课前准备好的一块方型木头和一个篮球, 放在操场的水泥地面上, 让学生自己动手想办法让它们自己滚动一下, 看一看是方型的木块省力还是篮球省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马上明白了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自我体会到要尽量使身体抱成一团, 练习时才能轻巧地翻滚过去。然后我干净利索地做了一次示范动作, 学生就更加心领神会了, 兴趣盎然地投入练习, 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让全体同学共同提高

体育委员、锻炼小组组长, 都是教师的得力助手, 对他们要注意培养和大胆使用。课前让他们整队, 带领同学们做准备活动, 课中让他们做示范动作, 辅导同学们练习。这样既锻炼了骨干学生, 又使胆小、技能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学起来无拘无束, 起到共同提高的作用。体育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是师生双边围绕教学内容而互动的教学活动过程, 在这一活动中, 教师应创设适宜学生的情绪体验情境, 从而形成活泼、热烈、宽松的课堂气氛, 并在这中间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接受学生反馈信息, 有效地调控活动强度、密度及课堂节律等。要热情地帮助鼓励体育成绩较差的同学, 让他们树立信心,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这些学生主动参与练习。时间一长, 他们的体育成绩就会不自觉地提高了, 他们的信心就更大了, 积极性就更高了。

16.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十六

一、使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活泼

例如,在对“数的整除”进行教学时,我为所有的学生每人准备了一张用于写他们学号特征的小卡片。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们掌握的关于自己学号数字的特征越来越多,此时,我就布置学生们以表演的形式形容自己的学号数字。如学号为1的学生所说:“我是最小的自然数,最小的奇数,又是你们每一个数的最小约数,我与众不同,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我可以和你们分别都交上朋友,组成互质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把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活泼,而且可以充分建立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易于掌握所学知识,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使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宜面面俱到,更不宜“满堂灌”,而要让学生有发展的余地。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先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的特征,我相信学生只要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就完全可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于是用小黑板出示例题:用一段铁丝,围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这段铁丝长多少厘米?

我先引导学生弄清铁丝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试着去做答。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对照讲台上的教具以及学具,通过思考,开始列式计算。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多少有些差异,所以列出的算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4+3+4+3 = 14(厘米)

(2)4×2 =8(厘米) 3×2 = 6(厘米)8+6=14(厘米)

(3)4+3=7(厘米)7×2=14(厘米)

通过认真地比较,学生认为,这三道算式都是正确的,但(3)计算最简便。于是概括出求长方形周长的一般方法: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这样,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把原有的相关知识调动起来,重新进行了新的组合,为独立获取新知服务,从而组建了新的认知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了扩充和发展。毫无疑问,在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思维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后,我为学生准备了下面这样的题目:“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增加3厘米,宽减少3厘米后,所得到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大吗?”这样的问题新奇有趣,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调动了起来。思考后,大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些学生说一样大,有些同学说不一样大,但是他们只是凭直觉,没有具体的根据。所以,他们用期待的眼光望着我,希望我给予解答和说明,此时正是启发学生的好机会,我便让他们自己举例验证,很快就得出了正确的结果。然后我再接着提问:“通过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存在吗?”此时,学生的兴趣就更浓厚了,他们总结出:所得到的长方形周长都相等,长与宽相差越小的长方形面积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便成了正方形,正方形面积最大。

在我设置的疑问引导下,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具有饱满的学习情绪,在他们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使学生感到了自己的智慧,从而体验到了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数学习题,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进行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对学生日后的成才,也是有着很大裨益的。

17.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篇十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质疑.对学生质疑,对教材质疑。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师生平等、师生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这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质疑的兴趣,让学生愿问。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问错了,不指责,还要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如果问对了,问得好,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如讲《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学生发问: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都比不上,咱们国家有那么多名胜古迹,她这样说不对。他的话音刚落,立刻遭到好多同学的反对。我趁机把同学们分成两方,让他们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意见统一后,我说:“他提的问题很重要,他能提出这个问题真了不起!”再看那位同学,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小学生都喜欢表现自我,他们为了发现问题必定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找疑问,这样就激起他们质疑的兴趣,愿意去问。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1)在预习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从中发现问题。如我教《苦柚》一课,通过预习,学生一个个举起小手,迫不及待地提出数十个问题:“郑重其事”是什么意思?伯父说:“我们都得了思柚病。”可表妹从未见过柚子,更没吃过,怎会得思柚病呢?对卖柚子的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柚子那么苦,伯父为什么把一筐柚子全买下了?小姑娘为什么不要伯父给她的100元钱?„„学生思维多么活跃!(2)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③)在讲读分析课文后,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再质疑,问问他们还有什么问题。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但有的学生质疑的质量不高,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那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疑不到点子上。这里存在着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问题。从何疑起?怎样疑?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质疑方法。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五壮士指的都有谁?为什么称他们是壮士?题目改为“狼牙山五战士”行吗?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颐和园》一课有一句:“游船、画肪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学生质疑:我们常说船在水面上“划过”,这里为什么用“滑过”?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跳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一顶小小的帽子,孩子回家后买一顶不就行了,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4.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给颜黎民的信》一课。信的开头称呼是“颜黎民君”,可见这封信是写给黎民的,在结尾鲁迅先生却写道:“祝你们好”,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揭示了课文中心,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真诚关怀。

5.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跳水》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四十秒钟一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6.从写作手法上质疑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18.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十八

在新的教育体制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以应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对于新课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导学案的引导,逐步完成对新知识的预习、自学,最后掌握并达到可以在课堂上为大家讲解的程度。

如果将教师比喻为导演,学生比喻为演员,那么导学案就是剧本。演员演的不好,导演可以纠正可以示范,但是却不可能代替演员出演。教师也是一样,在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理解错误或者不清晰,我们可以纠错改错,可以帮助其加深的知识的理解,却不可以代替他们的位置。演员要演好戏的前提是对剧本的阅读和理解,教学中的剧本就是导学案,那么导学案的作用也就可见一斑了。只有充分利用导学案,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

19.谈论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十九

一、调动学生做好预习, 使学生主动参与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要使学生主动参与, 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关键所在, 弄清教材的内在联系。因而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 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如如我我们们在在进进行行每每一一课课教教学学之之前前, , 先先印印发发给给学学生生本本课课的知识点, 学生可以依据知识点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再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提问, 如果学生能顺利答出来, 说明他们已经基本掌握, 答不出来的, 我们再引导学生继续看书, 教师再引导点拨,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这堂课所学的知识。实践使我们体会到:这样做才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增强主动参与意识。

政治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爱好的活生生的人, 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教师要相信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要重要的是, 不能把主体的发展仅仅看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 而要把其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直接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要求教师解决角色意识问题。长期以来, 受“教师中心论的影响, 教师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让学生围着教师转,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 特别是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师生关系应有所变化。在课堂上, 教师应“退居二线”, 成为“幕后策划者”, 教学重点应转移到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政治理论学习, 端正学习态度, 改进学习方法, 培养各种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 还要深入了解现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鼓励学生多动脑, 使学生有效地消耗能量

政治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给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激发其内在的学习需求。我们知道,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 无疑是教师能量的一种浪费, 也养成了学生的懒惰情绪, 使他们旺盛的体力和聪明的才智得不到发挥。一堂课下来, 教师声嘶力竭, 学生却仿佛如梦方醒。这种状况不能不使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课堂上, 真正流汗的、消耗能量大的应该是谁?是学生还是教师?在这方面, 体育训练无疑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有谁见过运动员坐着, 教练在运动场上跑的场面?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政治教师应该借鉴体育教学的这种模式, 在设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上“大作文章”, 多消耗一点能量, 而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和动口, 设法让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肯定学生哪怕是片言只语的见解, 也就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消耗能量。现代教育观认为, 教师的最大能量消耗应在备课, 课堂上能量消耗最大的应该是学生。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其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 在讲“殖民地是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时, 我们首先提出帝国主义为什么要瓜分掠夺殖民地这一问题。授课前我们把大量实例总结概括在题板上, 再用投影仪反映出来。学生根据题板所列内容就能得出结论:帝国主义把殖民地作为他们的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商品销售市场。

四、开展课外活动,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补充、巩固和提高, 是整个思想政治课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上, 学生的主体作用常常得不到充分发挥, 而在课外活动时, 学生是活动的“主角”, 教师只是进行一般指导, 这就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开展课外活动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若干名不同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的学生, 用同一的教学进度讲授同一教学内容, 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以大多数“中等生”为依据, 使“优等生”吃不饱, “差等生”受不了, 照顾不到每个学生, 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外活动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项目。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自己乐意的活动, 独立自主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都有机会在课外活动这个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 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20.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篇二十

关键词:音乐课;舞蹈能力;作用;培养;因素

我国高校是综合性学校,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而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课程,舞蹈是培养学生形体的关键课程,所以音乐课程和舞蹈的相结合,能够培养出高文艺素养的学生。同时,音乐课在舞蹈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在编排舞蹈和学习舞蹈的能力,通过感知音乐的内涵,真正的理解舞蹈的含义,这对于舞蹈教学十分的重要。因此,音乐课能够在培养学生的舞蹈能力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1 对舞蹈作品的表现产生影响的因素

1.1 纯粹的对舞蹈动作进行模仿,不具有音乐的美感

现代高校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的时候主要是以模仿为主,而模仿是学习舞蹈起步的学习方法,但是随着年纪的增加,学习舞蹈的时间不同,不仅要重视对舞蹈内容的学习和表现,同时也要重视表现音乐的美感,这样的舞蹈才是高校应该表现的。然而,由于现代的高校舞蹈教学还是以模仿为主,所以导致音乐缺少灵性,这就是高校的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借助于高校音乐课,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美感的理解,从而在学习舞蹈动作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含义,这样的舞蹈表现是具有美感的,也不是纯粹的模仿舞蹈动作所能带来的效果。

1.2 在舞蹈动作的学习和编排过程中,不能理解音乐的含义

舞蹈是音乐内容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身体,而灵魂的思想表现要舞蹈的动作来展示,所以需要学生真正的理解音乐的内容以及情感的含义,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音乐与舞蹈更加的融合。但是,目前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舞蹈和编排舞蹈的过程中,由于不能真正的理解音乐的含义,所以导致舞蹈动作和音乐的内容不能相容,从而感觉不伦不类,这样的舞蹈动作让人感觉有一种违和感。因此,高校要改变这种情况,在舞蹈教学中就应该重视音乐课的学习和安排,这样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可以真正地感受和学习到音乐的内涵和魅力。

2 音乐课在培养学生舞蹈能力中的作用

2.1 可以通过音乐课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舞蹈在表现的过程中是需要随着音乐节奏一起舞动的,所以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舞蹈能力,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节奏感,这样才能在学习和编排舞蹈动作的时候不会出现错误,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就要通过音乐课。高校开设的音乐课,内容和形式都是比较丰富的,无论是民族音乐,还是通俗音乐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同音乐的节奏,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节奏感,这对于提高学生舞蹈的节奏感十分的重要,而且高校的舞蹈编排并不局限于音乐课本中的音乐,很多传统的或是流行的音乐都可以成为舞蹈编排的音乐节奏,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音符节奏,感受一下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以及节奏感。例如,高校在开运动会的时候经常会需要啦啦操表演,而啦啦操就是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更需要注重的是节奏感,所以要选用节奏特别强烈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保证啦啦操的学习和锻炼更整齐,像欧美AKON大师级的创作歌曲——what you got(feat)就是啦啦操编排的重点歌曲。

2.2 学生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表现舞蹈的张力和表现力

舞蹈是通过形体来表现音乐的内涵以及舞蹈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舞蹈中每一个动作的力度,都代表着这一段的感情是怎样的。所以,学生要想完美地表达出舞蹈的内涵和情感,就要保证对舞蹈动作有一定的表现能力,也就是舞蹈的张力和表现力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也是音乐课培养学生舞蹈能力的重点方向。音乐课教导学生注重表达对音乐和舞蹈的内容,是为了让舞蹈鲜活起来,而不是让学生单纯的模仿动作,这样的模仿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学习基础舞蹈的时候,才会要求学生模仿动作,在高校更多的也是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在舞蹈中的表现能力,并且要提高学生对舞蹈动作张力的掌握能力,尤其是音乐课可以通过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受和掌握,把精神真正地融入到音乐中,感受其中的内涵,这种就能在舞蹈中表现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舞蹈也具有了表现力。例如,高校在选择音乐的时候,需要选择类似于欧美传统舞蹈《燃烧地板》,这样的舞蹈表现力是极强的,而且其中的舞蹈动作的张力也十分的到位,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也是十分的强烈。

2.3 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以及编排舞蹈的灵感

学生想要学习和编排舞蹈,首先就要保证有足够对音乐理解的能力,不仅要掌握音乐的节奏感,还要掌握音乐的情感和内容,才能编出具有内涵的优秀舞蹈,而这样的舞蹈无论在形态和节奏,还是思想感情以及内容上都是舞蹈中比较完美的表现。所以,高校开展音乐课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让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提高自己关于音乐和舞蹈的灵感,因为只有不断涌出的灵感,才能保证创作出的舞蹈是就有灵性的,舞蹈不是死物,而是灵魂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音乐课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的时候,要选择激发学生灵感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多观看不同的高级的舞蹈,在不同的音乐环境的熏陶下,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感觉,这样的灵感是与众不同的,是具有创新的。另外,音乐课在培养学生的舞蹈能力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音乐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可以和诗词的结合,这样的舞蹈编排也更具有意境。例如,我国现代舞的拓荒者金星老师,在编排以“风”为主题的舞蹈时就利用诗词和柔和的音乐,这样的结合让舞蹈变得更有灵性,这也是学生需要通过音乐课学习的东西,也是音乐课培养学生舞蹈能力的重要環节,不是单纯根据音乐改变舞蹈,就能让舞蹈具有内涵。

3 结束语

音乐是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构成舞蹈的重要因素,而只有真正的理解音乐的含义,才能编排出具有内涵的舞蹈动作。所以,高校借助音乐课来培养学生的舞蹈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把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让舞蹈的动作和灵魂交融在一起,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节奏感,感知能力以及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舞蹈的张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高校可以通过音乐课,解决学生对音乐感知能力差的情况。因此,音乐课对培养学生的舞蹈能力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可.试论音乐课在舞蹈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26):787-788.

[2]祝苏珊.浅谈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关系[J].戏剧之家(上),2013(05):132-133.

[3]宝婵.浅谈舞蹈与音乐的关系[J].现代交际,2014(05):76.

[4]白玛央吉.浅谈音乐和舞蹈的融合与促进关系[J].黄河之声,2013(03):115.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下下一篇:女儿十八岁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