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4-06-28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精选17篇)

1.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一

【摘要】朗读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朗读有助于学生对单词、短语的识记。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关键词】朗读、兴趣、记忆、背诵

中国人学习汉语要朗读,中国人学习英语更要朗读。朗读是我国传统教学中一种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缺少使用英语的环境,除了多听外,很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多读,高声朗读,阅读,进而熟练至背诵。

朗读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声情并茂地朗读,给人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使原文的主题思想、感情色彩、艺术风格等在朗读中得到体现,在朗读中得到升华。使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朗读中得到培养,在朗读中得到发展。

朗读有助于学生对单词、短语的识记。由于英语不是中国学生的本族语言,我们的初中生除了英语课之外,平时接触英语的机会并不多,学英语的遗忘率也相对较高。孤立地、死记硬背地记下来的单词、短语很容易遗忘。而把单词、短语放在句子里、课文中,联系上、下文认真学习,反复朗读,有利于学生识记、便于掌握,便于运用。

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当学生认真朗读、琅琅上口以后,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犹如蓄势待发,水到渠成。

可是,现在绝大多数初中学生只是默读,而不愿或不敢大声地朗读英语。众所周知,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际。而交际的本质便是口语。口语作为语言的第一性,一直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让每个学生开口学英语不但是我们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作为一个初级中学英语教学者,我一直在探寻造成学生“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根本原因。通过多年来在一线的英语教学经验,我的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要想每一个学生用英语开口讲话,得从一开始就注重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天天读,大声读”的良好习惯,为今后“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基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在英语教学中忽视英语朗读就会产生听力差、口语表达差、阅读能力差等负面影响。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Q195方管 无铅锡线 PJ-258耳机插座 TV-060轻触开关 防水密闭门 防火栅栏门?

一、让学生知道朗读的重要性

作为英语教师,应该从一开始就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朗读”并及早养成大声朗读英语的良好习惯。

1、朗读能够提高学生听英语的能力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语言听力材料是短时记忆,如果仅仅依靠听,他们就很难准确无误地辨别出听到的文字材料,从而影响了对听力材料的领会和理解;反过来,如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朗读教学,学生将会把学得的词汇,长短句乃至整篇文章通过朗读牢牢地记忆在脑海里,遇到听力重现时,就能迅速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提高听英语的效率。而且学生大声朗读时口中发出的声音传到自己的耳朵,大脑就会做出反应,表明学生不仅在读,同时也在听自己读,经过反复不断地朗读训练,从而锻炼了听力。

2、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和提高口语水平

学生正值身体生长发育期间,大声的朗读有助于他们发音、听觉、呼吸等器官的生长发育,经常的、持之以恒的英语朗读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英语整体知识,更能培养其语感。朗读是说的前提,只有读得通畅,才会有说得流利。学生如能坚持经常朗读文章,到需要说的时候就能脱口而出。朗读对口语表达有着显而易见的功效,它能培养学生讲一口标准的、流利的英语口语,不会朗读,肯定难以说出好的英语。

3、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由于在朗读的同时做到了眼见、口说、耳听着三个步骤,所记的东西当然要比看或写所记的东西牢固得多。用朗读的方式记单词和句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句子:It’stimetoplaywithmyfriends.IambusystudyingnowbecauseIwanttocatchupwithotherstudentsinourclass.若这个句子读熟了,学生就会记住句型It’stimetodosomething.和短语bebusydoingsomething及catchupwith.而且只有记得多才能为以后的写作和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学生,多朗读英语范文(尤其是背诵)对写作是十分有益的。

二、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1、创设良好环境,诱发朗读情趣。

英语作为外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语言环境,教师应该以满腔的热情,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每一位学生都敢于朗读、乐于朗读,教师还应努力为他们提供朗读英语的机会,给予学生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变换多种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变换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变换中体味朗读的快乐,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也可根据作品体裁,风格特点,通过提示朗读、分组朗读、采取个别与个别、集体与个别、集体与集体等多种朗读情境。如教学OxfordEnglish广州版初三上Unit6ReadingA时,教师可让学生A扮成背景音或旁白,站在教室前面的一旁,而另两个同学则分别扮演成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学生A进行朗读,其他两位学生则到时进行相应的对话;也可以采取集体与个别的方式进行表演,如几组同学一齐扮演背景音或旁白,另两个同学则分别扮演成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也可以采取集体与集体进行对话的形式,如,三组同学扮演背景音或旁白,两组同学扮演爱因斯坦,而另两组同学则扮演成小女孩等。总之,集体朗读有利于学生独立进行朗读的自我实践,也便于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个别或分角色朗读,有利于教师检查和督促学生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3、布置教室舞台,展现学生才华

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表现的欲望,并且希望得到教师或家长的肯定。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自由布置舞台,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1)朗读比赛。教师可以预先列出部分课文或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童话、寓言、诗歌或课文等读物作品。让学生在班级选定的时间内进行比赛,这样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能力,并得到师生肯定,朗读积极性会更高,学习兴趣会更浓。

2)朗读表演。学生自己改编话剧、寓言、故事,一边朗读,一边表演,从而广阔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愉悦、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锻炼自己的英语技能。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除了启发学生懂得朗读技巧的具体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学生学习掌握朗读的技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朗读技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1)强调汉语与英语音、节奏之差异。汉语讲究各种字调的搭配,而英语讲究轻重音节的搭配。因此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强调发音到位、掌握好词的重音和句重音、用好升降调、注意适当停顿、掌握连读技巧及意群的把握等。

2)培养学生独立拼读英语单词的能力。指导学生识别音标符号、拼读以及英语单词的重读音节和读音规则等几个方面。

3)培养学生独立朗读整句(长、短句)的能力。在英语朗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注意词组的意义,要求他们记住词组的意思。

4)培养学生独立朗读段落、篇章的能力。单独看几遍不懂的句子,放在英语段落篇章中朗读几遍就豁然开朗了。

朗读是阅读的不同形式,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由此可见,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学习外语,朗读都是一种可以借助的重要学习方法和手段。

总而言之,我们教师要深入实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便会发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途径,对学生英语朗读兴趣的培养,朗读技能的培养,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2.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二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朗读现状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 传统语文教学多是让学生听读与默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对于朗读的重要作用越来越重视。但语文教学中, 对朗读不够重视, 对朗读方法不够重视, 很多教师很少教学生朗读方法, 即使教也多是播放下载的音频课件, 然后让学生跟着模仿。对于学生来说, 该方法并不能让学生真切地了解该如何朗读。如《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的朗读, 运用音频课件朗读, 会让学生感觉离现实很远, 给人能听不能触的感觉, 无法表达情感, 仅能传授正确字音, 无法有效传达感情。教师示范朗读较少的原因有:一是教师认为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是浪费时间, 对于学生来说, 并不能学到有用知识, 不如讲更让人放心, 有急功近利的嫌疑;二是朗读水平不高, 朗读指导有很多不当之处, 不如音频朗读准确。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回归, 可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作用

1. 注重朗读, 感悟语文的语言魅力。

在初中语文课当中, 课文为感性具体的言语材料, 也是语感形成的基本条件。在阅读朗诵中, 学生会更为直接地感受语言节奏, 让学生脑海中显现出形象的画面。例如七年级上册的《春》一文中, 朱自清先生描写春草时, 用了“偷偷地、钻”等字眼, 可启发学生将“偷偷地”换为“慢慢地、悄悄地”可不可以?将“钻”换成“冒、长”等好不好?将“小草”放到“绿绿的”后面可不可以?然后让学生对原文与替换之后的语句进行反复朗读, 并对比揣摩, 培养学生的词句敏感性, 且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背景与课文语境, 对作者的遣词造句进行深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 应注重咬文嚼字, 给予学生有意识的引导, 充分领略不同字之间的艺术效果, 在有步骤的训练下, 学生会习惯成自然, 其语言感悟力也会相应提高。

2. 出声朗读, 唤醒学生的形象感。

在语文朗读中, 应出声朗诵, 避免默读及听读等, 从而让学生学会想象及联想, 并发展自身的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当中, 让学生通过出声朗读置身其境, 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不仅能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还能调动知识储备, 通过作品内容感受生活。如崔颢的《黄鹤楼》 (苏教版) 中有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诗句中, 除了“空”一字, 表现了诗人怅然若失及形单影只的孤寂心情, 抒发了诗人的异乡漂泊伤感与思乡情怀, 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对“黄鹤远飞不能复返, 只有白云千载依旧”的景象进行想象, 而诗人登高望远, 面对烟波缭绕的大江倍感发愁, 从而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作品的意境当中, 领悟文学语言的魅力, 以提高语言感受力。

3. 注重朗读中的情感融入。

在语文朗读中, 要注意情感融入, 让语文成为精神的律动音符。语言不仅是认知符号, 还是情感符号, 在朗读当中, 有效融入人文情怀, 对作品具有情感上的真切体验, 方能真正走进朗读境界。要读出感情, 这种感情并非教师所要求的,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如初中语文八年级中的《背影》一文 (苏教版) , 在描写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时候, 运用了“蹒跚”这一词, 不仅表现了颓唐境况的父亲对儿子的厚重之爱, 还体现了儿子对老父亲坎坷一生的怜悯与未尽孝的愧疚之情。要让学生深刻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联系语境, 对作者的感情进行潜心感受, 这种情感通过朗读方能有效表现其淡淡的哀思之情。在语文教学当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融入, 注意全文的情感基调,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全文, 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例如教学《春》一文时, 教师可运用自己的语言, 引领学生讨论, 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如沐春风, 感受春天的欢快。因此,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 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 并引导学生眼、口、心统一, 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形象描述, 让课文当中的事、景、人、物变为活的画面。

4. 注重朗读指导, 强化语文美感。

在语文教学当中, 既要注重朗读指导, 还要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 加强语文朗读, 这需要教师将朗读技巧与朗读理解、感悟融于一体, 一边引导学生, 一边思考, 让学生从朗读当中感受语文语言的魅力, 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一文在第七段, 运用了大量的反问及排比修辞句, 并且先抑后扬, 逐步加深感情, 尤其是在最后的四个排比句中, 运用了“只觉得”、“竟一点也不”及“又不更远一点”等词进行了逐层推进, 对学生进行了反复引导, 并不断品味推敲, 实施美读, 以揭示其象征意义, 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重视朗读, 让学生变默读及听读为出声朗读及情感朗读,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越来越浓。语文教学要真正回归本真, 必须重视朗读的作用, 避免课堂上的听读及默读现象,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魅力。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朗读,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瑞民.浅谈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金色年华, 2013 (3) .

[2]邹艳丽.感受千年美文掌握朗读精髓——浅谈教师示范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 2011 (4) .

3.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281-01

朗读是用响亮清晰的声音语言转换书面文字以声释义的活动,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方式。但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读”与“写”一直是一对突出矛盾,在这一矛盾中,朗读教学一直处于劣势。因为各类考试都没有对朗读能力进行考核。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尴尬,朗朗的读书声已离学生越来越远。多年的语文教学和教研实践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语文教学中没有朗读,学生就不能熟悉文章,没有朗读,学生就不能感悟文章;没有朗读,学生更难以深入理解文章。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想说好,先得读好。在教学中,我时常发现有些同学回答问题时存在着口齿不清,前言不搭后语,或者是词不达意,错误连篇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读的能力差,从而引起对词语的理解不清,用词不准。读的少,字认的不准,回答问题时就出现很多错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尤其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讲述了自己少年时代在百草园快乐无忧的生活时,境况和现在的孩子距离很远,长期固定在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和玩惯了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的学生,初读课文时是不会体会到那个空旷的院子,矮墙断壁间会有怎样的快乐。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这一段。随流畅的语言,园中的景象一下子都堆到孩子的面前,多彩的植物,可爱的昆虫,让这些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们穿越过文字,从视觉,触觉,味觉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满足,同时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对于一个孩子在园中快乐无忧的生活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如果让学生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也来讲述一下自己的童年快乐生活,那岂不是既积累了材料又完成了口语能力的训练任务,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许多写景的文章,都是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让人记忆犹新。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吸引同学进入意境。如《春》一文,朱自清先生用清新、自然、优美的笔墨,为大家展现了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等美轮美奂的画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配以优美的轻音乐,自由的朗读,响亮的读,有感情的读。从中感受春风的轻拂,春花的芳香,春雨的滋润。通过朗读同学们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唤起了美的共鸣,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一种熏陶。读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诗是让人心荡神往、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舒爽,给以无穷的力量。文字是冰冷的,但是读出来,它便有了鲜活的生命。现行的语文教材有许多精美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有节奏感、音乐感。诗中激昂的情感、高尚的思想,都是通过诗化的语言表现出来。正因为如此,只有通过反复地吟诵,我们才能体会到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的豪情壮志,才能领悟舒婷在《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中的真挚的爱国思想。

三、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

日常生活中,受身边环境的影响不少青少年学生脏话不断,恶语连篇,还有些同学受溺爱过多,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更不懂尊老爱幼、扶弱济贫。语文教材中许多好的文章都有非常积极地教育意义,我们可以在字里行间发现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美。发现善与恶,发现美与丑。 对于这些美文学生们就应该通过研读来品味它语言中的美意,通过朗读,陶冶美好的情操。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提高人生的修养。进而懂得尊老爱幼,懂得知恩图报,懂得“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教学《背影》这一课时,我声情并茂的为同学诵读“望父买橘”的过程。不加雕琢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地刻画出了一个朴实、慈祥的父亲形象。让每一位同学受到感化,让每一位同学落泪。文中“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一句点醒了梦中人。现在的中学生,总觉得自己长大了,父母的关心多余了,开始嫌爸爸妈妈罗嗦了。可见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含义。忘记了自己再大,在父母的眼里也永远是孩子的道理。今天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微不至。在这段文章学习结束后我又趁热打铁叫同学们写了一篇日记名为《我眼里的父母》教育同学们不但理解父母更应知恩图报。

四、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反馈比较难,特别是及时反馈那就更难了,不少教师只有等到考试时才知道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可这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有很大的欠缺,补起来就非常困难了。而朗读则可以很快地知道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理解能力如何。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同学生,他在朗读时,则能朗读得通顺流畅,读出文章中的意蕴,读出文章中的深情,能感悟出文章中的哲理。如读初中语文《芦花荡》中的第一段时,若从学生的朗读中,能感受到学生对敌人的恨,和对劳动劳动人民的爱,便可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4.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四

内容导读:

朗读,就是用清楚、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

一、多读就有收获

多读多背历来被视为传统的教学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高度的重视,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进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课堂上,可以采取范读、指名读、小组读、引读、齐读、同桌对读、评读、感情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策略,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法,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二、多读理出层次

教师要把阅读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去读,还要留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策略,对一篇课文要读出层次。(1)初读。以文眼入手,捉住全篇,初步理解作者思路,把课文读通顺。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字读正确,读响亮,把句子读完整、读通顺;学生读错时,教师要及时纠正,直到读对为止,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别人读,读后做出正确评价。(2)细读。就是把课文读懂,突出情境,捉住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这一层次要按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练习重点是把词连起来读,能读出句子停顿;中年级侧重点是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段的内容和段与段的联系;高年级则是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精读。借助课文情境,体味课文精华,把课文读深。要直到学生全神投入的读书,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获得思想启迪。

三、多读读中探究

让学生充分读书,边读边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教师要以尊重学生出发,对说错的学生不批评,不挖苦,而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充分发表见解,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答,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提高感受理解力,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主进展的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稳步上升。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练习,加强朗读,讲求朗读艺术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

5.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五

桂冠学校 蔡晓勇

【摘 要】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朗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朗读作用 朗读教学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都说明“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朗读的作用:

一、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的学习兴趣。有位著名作家回忆,自已中学语文老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做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很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唏嘘声,竟至„放声哭泣‟。”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就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速的效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朗读中增强语感,理解文句。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三、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文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如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 “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

这样进行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需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四、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宝库,不是学生思考和语文训练的范本,不是例子,而是培养语感,开发心智的引擎,是为了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铺设的言语之路。它应当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他们,点燃他们成为真正的人、优秀的人。”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的途径之一。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例如用昂扬急促的语调 朗读唐雎对秦王说的一番话,读出唐雎的愤怒,使学生感受唐雎的临危不惧、机智果敢。

学生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五、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的新形象。现代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读者不应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及积极的再创造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积极主动地想象和再创造,因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教师讲授《童趣》中“我”鞭逐蛤蟆一节,用轻声朗读“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用急促声朗读“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的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蛤蟆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少儿沈复调皮可爱的人物形象。

6.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六

摘要:

信息技术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化解以往教学的枯燥性与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下的数学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我从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思维能力等方面浅析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关键词:

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能有更多机会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尤其对于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与系统性的数学学科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数学课堂教学带来重要机遇。它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与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而愉悦地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是实现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下面我对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谈谈几点认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产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而要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浓厚的兴趣,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中面对新知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看书探索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及知识的发展过程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与艺术性,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设计的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高昂的学习情绪与饱满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在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知识点时,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设计教学环节,制作线段、射线和直线相关的各种图形,进行投影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参与欲,从而实现兴趣与思维的顺利转移。

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将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事物具体直观地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获取更多形象可感的事物,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透过大量的表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学习过程比起直接讲述结论,学生更容易理解,更能牢固记忆、灵活运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要求,并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也要勇于提出自己进一步思考后所产生的新的困惑,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在教学难点与关键处,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导,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索,并适度地启示和点拨。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许多学生在理解时往往存在一定难度。在教学《平方差公式》课件中,运用信息技术创造的视听结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把图片、音乐、动画结合起来,同时创设问题学习情景,使之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思维发展,从而也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以往的教学中以听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采用枯燥单调的讲述,获取途径单一,教学氛围枯燥,学习效果徘徊于低效状态中。信息技术以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这对于传统教学是一种创新与改进。多媒体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来参与教学,这样的教学比单一的听所获取信息的量要大得多,大大提高学生的识记质量。数学由符号与字母组成,单纯地记忆不利于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与运用,这样才能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如相似三角形这一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精美的课件,以形象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动态的效果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刺激,娱乐学生的耳朵和眼睛,使学生能够通过听与看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为学生预留自主操作的空间,让学生来亲自动手来剪出一组相似三角形,使学生在亲自操作中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相关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多媒体集优美的图片、滚动的文字、动听的声音、直观的画面等各种信息于一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散漫状态到集中状态的顺利转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信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中,使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想、论证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突破固有思想与思维的限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闪现,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在小组学习交流过程中,展示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一个认识过程,最后由教师引导、点拨、拓展思维。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体会到一些成功的愉快,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展示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以及一条固定的边,让学生来帮助把这个不完整的等腰三角形复原。如此呈现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参与意识,学生会把精力集中在问题的解决上,会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活动中来,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将学生思维的全过程用多媒体动态地展现出来,这样既能使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得以充分暴露,同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以灵感,从而使学生突破传统教学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思维能力的到提高。

7.朗读教学在课堂中的作用 篇七

1.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 老师要把握最佳时机进行范读, 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录音带等进行配合朗读, 将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和动作、姿势、表情等无声体态语言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背影》时, 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学生被多媒体播放的场景和有感情的朗读所感染, 沉浸在一种浓浓的慈母情中。接着提出:这首诗是歌颂伟大母爱的, 你们知道哪篇文章是赞美父亲的呢?然后引出新学课文《背影》,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学生在学习的热情中怀着极大的兴趣自觉学习了课文, 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 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参与, 充分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先让学生听录音范读, 听准字音、节奏, 再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你们能不能在朗读中想像一下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朗读打开了思维之门, 展开丰富的想像力, 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 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深秋的黄昏, 一个骑着一匹瘦马的游子, 正在苍凉的古道上缓缓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 看到暮鸦即将归巢;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 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 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 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 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 不禁悲从中来, 肝肠寸断。

实践证明, 通过听、读训练,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和巩固, 同时, 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 无论是文学作品, 还是非文学作品, 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具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 不仅在感官上获得一次享受, 一种愉悦, 而且在朗读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 从而提高鉴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例如教学《春》, 我以交替运用配乐录音朗读、老师范读、学生自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朗读过程中除强调学生注意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外, 还要求理解课文中精彩的词句, 领悟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趣, 感受文章语言的艺术魅力。我问, 在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中, “偷偷地”、“钻”两个词好在哪里?能否换成“慢慢地”、“爬”等其他词?通过反复朗读, 学生感悟出“偷偷地”、“钻”这两个词不能换, 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 形象地描写出初春时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突出了春草的清新可爱, 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教学《陋室铭》诗文, 在朗读中我提出“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诗句中“上”、“入”两个字好在哪里?能否用其他字代替呢?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 品味, 学生茅塞顿开:“上”、“入”二字不能用其他字代替, 它在语句中起到生动传神、化静为动的功效, 不但使描写的景物人格化, 而且更突出了诗人对这悦目的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4.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初中语文教材中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能感染人, 而且在语言上也令人叹服不已, 那精练准确的语言是作者精美构思的艺术珍品, 为语言贫乏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好材料。而通过朗读, 有助于发展学生交谈、发言、复述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我常常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朗读切入点, 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舞台, 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 我先范读, 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 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渔人离开桃花源为什么处处作记号?”“假如渔人带公差找到了桃花源……”这些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思维亢奋, 想像驰骋, 纷纷打开话匣子。有的学生说:“作记号是为了不迷路”;有的学生说:“从带公差找桃花源这一点来看, 渔人是想邀功请赏……”“假如公差找到桃花源, 太守会派兵占领桃花源, 就会发生流血冲突……”有的学生说:“渔人和公差可能私下请求长住桃花源”……学生反复朗读文章后, 已有一定的体验, 加上我设计的问题简约新颖, 便能吸引学生争相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5. 强化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 鼓励学生多诵读, 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与领悟。”读书感悟是传统朗读教学经验的精华, 它追求以读促悟, 让学生在读中悟情, 读中悟境, 读中悟意, 读中悟法。在语文课堂上, 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 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对象发生共鸣, 体会文本对象表达的独特之处, 张扬其思维, 唤醒沉睡着的意蕴情感, 从而不断强化他们的语感能力。

余光中的《乡愁》一课, 全诗共四节, 大体蕴含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约生动的画面。教学时, 我指导学生以舒缓的语速、深沉的语调、深挚的感情, 有节奏地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爱国心声,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感悟出诗人由个人的哀愁上升到家国之思、从强烈的思乡之情中领会作者的心声: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以结束两岸人民饱尝亲人离别的思念之苦。

8.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朗读;习惯;记忆;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9-082-1

一、养成习惯之本:朗读

朗读是学习语文之本,是感知语言魅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领悟作者思想,体会作者感受、情感的重要方法。大声诵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抑扬顿挫;大声朗读,方能真情流露。著名语言教育家周一贯这样说“感于言而动于情,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审美情趣丰富着课文的意蕴”,这是前辈为我们指出的一条明路,为我们年轻教师在探索语文教学教法的路上点亮的又一盏明灯。一篇篇精美的文字,在学生的朗读中变得更有生气,这不仅仅是使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更是学生们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在汲取课文中的养份,在不停地吸收着课文中意韵、情趣,为己所用。养成朗读的好习惯,久而久之,便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便能读出感悟,体会词语的华丽和妙用,便能悟出篇章结构和层次精巧。所以说,朗读是打开学习语文的一把“金钥匙”,是身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大力倡导学生需养成的一个习惯。

二、感知意境之本:朗读

就小学语文的学习来说,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因为,在我们学习的成长之路上,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字、词、句的重要手段。在朗读中学生能够感知词语的搭配,句子间的衔接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之处。这正是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

比如古诗词的学习,古人在作诗作词时。用字,用词,用句之严谨、精练。经典之作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作者是何等的煞费苦心。前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用一个“绿”字来表现春天的气势,同时这个“绿”字又概括了整个春天。只有在让学生大声地朗读中对这个“绿”字进行着色,方能感受到这个“绿”字所包含的韵味,才能体会作者要表现的整个春天。朗读诗词,才能体会其精妙的用语,精练的表达。

三、增强记忆之本:朗读

“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相信很多人都能朗朗上口。即便三四年不教,学生六年级也不曾遗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记忆是大脑系统活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阶段。而重现又可分为再认:识记过的事物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时,能够明确辨认。再现:识记过的事物不在自己的面前时,仍能够正确表现出来。而后者的要求要高于前者。而我们现在仍可以再现这篇优美的游记《孔子游春》,这便与我们反复朗读是分不开的。提到记忆,不能不提到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他通过研究提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根据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在完成记忆的20分钟后,记忆量只有58.2%,1小时后只有44.2%,而1天后仅存33.7%。因而,要学生牢牢掌握住所学习的新知识。反复地不间断的朗读是多么的重要啊!一天后的继续朗读便能及时弥补我们脑海中已经遗忘的知识内容,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链条得以修补,进而连续、完整。另外,从全国各阶段学校的课程安排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自小学到初中、高中及至大学。我们每天的第一节课程便是早读。每天保障30~40分钟的朗读,在大脑没有受到一天劳累的影响下,对前一天所学习的知识,进行遗忘部分的添补。这便是对我们人类大脑的这种遗忘特征所采用的最佳弥补措施。因而,朗读是我们记忆之本,而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我们的学生年龄尚小,大脑发育也在进行中,对于成年人的许多理解性记忆,或是寻找其他多途径记忆法还不具备条件,而这种通过反复朗读,便能让每位学生完成知识体系初识→熟记→重现的学习过程。

四、提升素养之本:朗读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朗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当众发言或是演讲的胆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口语的表达能力多数是跟随家长、老师和同学学习的。他们在平时的交际表达中所使用的词语会受到身边环境的绝对影响,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表达含意的日常用语,甚至在条件差的影响下,出现粗俗的话语。有时连普通话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更别谈用词的精准,美妙了。而朗读却能给予学生以华丽的词语、篇章,能够丰富学生的词语储备,教会学生华丽词语的搭配使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话的艺术含金量。

9.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九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学 黄巧凤

【摘 要】《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作为一个音乐教师应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为音乐教学服务,把音乐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教学;兴趣;想象;多元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使抽象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化,这不仅优化课堂结构也大大地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提高兴趣,激发审美想象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感到学习有趣时思维就处于积极状态。同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取的。”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如在学唱莫扎特的歌曲《渴望春天》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春天的景色,然后多媒体播出五月鲜花盛开的画面。百花盛开,小鸟歌唱,树林换上绿装,再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仿佛置身其间,体会到儿童渴盼春天早日来临的迫切心情。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又如,在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节选时,我根据每个小标题的意境制作了课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序奏及狮王行进”、“乌龟”、“大象”、“天鹅”等场面,在视听的结合中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仿佛看到万兽之王威风凛凛地迈着步伐出现;乌龟在缓慢的爬行、大象正踏着沉重笨拙的步伐、天鹅在湖面上昂首浮游的高雅身姿。可见现代多媒体的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宽音乐视野

多媒体计算机有着存储容量大、显示信息快捷、方便的特点,如果将相关的知识编制成融声、像、文字于一体的教学软件,则更有效地浓缩了时间和空间范围,拓宽了音乐教学的课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同时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如在学唱智利民歌《卖玉米饼》时,我通过课件介绍智利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让学生对智利背景有了一定的认识。(音乐教学论文 )《卖玉米饼》是一首以民间集市叫卖调为素材的歌曲,音调为口语化风格。为了使学生对这种叫卖风格的音乐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我收集了两首叫卖风格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即台湾歌曲《卖汤圆》和印度尼西亚歌曲《木瓜恰恰恰》。学生在欣赏音乐中感受到了叫卖音乐形象,然后再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学唱《卖玉米饼》,效果很好。这不仅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吸收了教材以外更多的知识,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渗透多元文化、丰富文化内涵

音乐是一种文化,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及风土人情的特点,要体会音乐的`个性风格,必然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是开通了这条道路,它用各种先进技术融各类人文科学于一体,大容量展示教学所需的辅助内容,为全方位鉴赏音乐作品做好了文化铺垫。如在《今夜无人入睡》的歌剧音乐欣赏课中,将所有音乐资料制作成课件。首先出示介绍有关歌剧音乐的文字,让学生了解欧洲歌剧艺术的魅力及其发源与发展;然后介绍歌剧《图兰朵》的故事梗概,再结合歌剧《图兰朵》表演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其音乐背景有更好的理解;同时播放中国民歌《茉莉花》,了解欧洲歌剧音乐融入中国民歌《茉莉花》,使学生了解本土音乐与多元文化的联系。最后欣赏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的演唱,从歌声中感受歌曲中主人公卡拉夫所表达的热情和信心,相信自己定会赢得公主的爱情的情感。学生通过综合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可见多媒体创设的意境,能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使学生从中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对欣赏的音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视听资料,创造声像并茂的音乐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拓宽音乐视野,丰富文化内涵。因此,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音乐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陈海东《多媒体技术对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3]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4]邹爱民、马东等编译《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0.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

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郭元菊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5期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是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叶圣陶先生也曾经倡导:“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这些都说明了在语文的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一、朗读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朗读能使学生丰富知识、发展智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激发学习兴趣。知识的积累是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语文课应着重教给学生吸取知识的方法,扩大知识视野,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看,既有社会科学知识,也有自然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活、社会和历史。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吸取和掌握知识,同时,朗读也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人们常说的“读书可使人变得聪明”是有道理的。人的思维要靠语言来发展,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指导朗读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给学生的智慧仓库增添一笔财富,不言而喻,朗读对开发学生的智力,作用是明显的。

(二)朗读能使学生品味文学语言、进入情境,更深刻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又是感情容易激发的时期,最容易受到朗读材料思想内容的感染。初中的语文课文大多充满着鲜明、强烈、健康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课文,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时,我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感知萧瑟的秋景、孤独的农家、阴冷的西风,从而体会词人悲怆的心境,特别是最后一句,如果能读出“断肠人—在----天涯!”这样的节奏、语气,就能设身处地的领悟异乡游子对故乡梦牵魂绕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受到美的教育。语文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特殊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受到美的教育,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思想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朗读能使学生全神贯注,提高学习效率和自己的水平。听别人读,取长补短,为自己朗读作准备。自己诵读,当然要竭尽全力。所以上课时学生思想高度集中,既保证了课堂纪律,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五)朗读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语文课上,老师经常成为一言堂堂主,学生昏昏欲睡,因此,效率不高。只有让学生参与,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分角色朗读,需要相互协作,配合默契,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感染学生。有时还需要事先商量好,甚至还需要排练,在无意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只有教师那充满激情的范读,学生顿悟后的品读,只有发自内心最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的诵读,才可以称得上是最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二)根据教材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全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藤野先生》、《海燕》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首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出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深刻含义。其次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文章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读出作者当时的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11.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11-01

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来浅谈一下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作用的一些见解:

一、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很重视。例如:六年级上册课文《山雨》,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我则先通过有感情的范读,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同时交给学生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出课文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我在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这样的范读不仅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还使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情感朗读下,由倾听进而成为不自觉地自由朗读。学生在反复的听、读中脑海中自然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山雨的美。

二、朗读的目的要明确,要求要恰当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索溪峪的“野”》、《火燒云》、《山雨》、《五彩池》、《观潮》、《山中访友》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的形式要多种多样

朗读的表面看起来单一,但是形式却层出不穷。实际教学中要求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尽可能的形式多样。我们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古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绿”字的巧妙之处,我们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用“度”、“吹”、“拂”等词替换“绿”朗读,让学生在比较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的精炼及活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可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如《我爱你,中国的汉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一样拥有如此美丽而丰富的书法瑰宝?”可以先请同学们换个说法,把句子变成陈述句读一读,再读一读原句,感觉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这样既能使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这些句子的特点,又助于他们领悟到作者骄傲自豪的情感。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在《唯一的听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把文中的旁白、老教授的话、妹妹的话分角色读,读出不同的语气,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在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朗读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适时采用配乐朗读,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经典的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

四、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理念

时代在不断的变迁,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尤其是21世纪后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明显变化,他们乐意接受新事物,吸收新观念,而不是拘泥于旧的思想,思维方式。在此条件下,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随着教改的深入推进,新形式和新问题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观念的调整,甚至是大胆的变革和创新。朗读教学亦是如此,唯有保持与时俱进地先进性,方能不被历史所淘汰。

12.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十二

1) 一讲到底或以讲代读的“填鸭式”和“问答式”。中高年级如此, 甚至低年级也这样。好些教师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文, 也无视文章的长短或内容深浅, 总是从头到尾不分主次地一讲到底, 大量的时间都被老师的分析、提问占去。学生没有朗读的时间, 更谈不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朗读。以致一篇课文讲完了, 学生还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的连字都认不完, 读起课文来结结巴巴, 错别字连篇, 更谈不上有感情了。有些古诗,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抓住关键词语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能懂, 可有的教师, 特别是农村教师在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的情况下, 却在时代背景、作者介绍、逐字逐句地讲解诗意上大做文章, 有时, 甚至一课中几首诗都讲完了还未让学生自读课文, 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朗读课文, 如此教学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费力不讨好。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朗读教学则是学生感知、理解教材, 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不管哪种类型的课文都应通过课堂内外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再画龙点睛地精讲, 使读和讲有机地结合。如果舍此而片面地追求教材内容的分析、理解, 忽视了朗读和基础知识的教学, 其结果必定是舍本逐末, 欲速不达。

2) 对朗读缺乏正确的指导, 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缺乏针对性的“和尚念经”式的唱读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应付差事似的无的放矢地读了数遍, 可脑子里仍是一片空白, 收效不大。

朗读训练的指导, 一要注意有的放矢, 二要注意朗读技巧, 三要注意读出感情, 几者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在课堂有限时间里的朗读, 一定要针对课文内容, 重难点和课后练习有选择、有侧重地提出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专心致志地去读, 每读一次必有所得。所谓技巧, 即按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及语言、速度、语调、停顿的掌握去控制和运用。朗读训练的设计, 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因文因人而异, 做到因材施教。一般要求达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再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那么, 怎样加强小学语文教学, 逐步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呢?

朗读, 首先要求读得正确, 要用普通话, 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 不读掉字, 不添字, 不唱读, 不重复句子。在读正确的基础上, 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 并注意轻重缓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发掘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做到如身临其境, 才会心领其情。这样, 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一般情况下, 表达兴奋、激动、愤怒、慌乱、惊惧的情绪时, 朗读的速度要快一些;表达忧郁、悲伤、失望、迟疑的情绪时, 速度要慢一些。朗读道理高深难懂的文章和文中的引语时, 速度也应慢一些, 以便读者和听者都有思考的余地。容易懂的地方, 朗读时速度可以稍快一些。那种平淡无味的唱读和流于形式的读“望天书”的不良习惯必须及时纠正, 决不能任其发展, 若习惯成自然, 纠正就难了。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在学生课余时间自己朗读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内容和要求, 结合学生实际, 酌情范读、导读, 以至教读, 认真抓住朗读指导。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齐读, 分组读, 分角色朗读或个别抽读等。无论哪种形式的朗读, 教师都要认真看学生读书。听其声, 观其行, 看听学生是不是“进入”了课文里, 读出“味儿”。教师做到了认真看、听学生读书, 一方面学生读得特别认真、起劲、有精神;另一方面教师发现问题也好及时纠正, 正确指导, 提高朗读质量。

13.浅谈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 篇十三

初中语文 宜春实验中学 钟思超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初中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式的教学方式频繁迭出,朗读也渐渐被教师和学生冷落与淡化,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已不尽如人意。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实施朗读教学课程,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初中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这也是每个初中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朗读教学 现状及对策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文章,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感人至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朗读这种表达方式最能在朗读过程中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然而初中语文教学朗读的现状却让人堪忧。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师生对朗读教学认识不高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师生之间都不太重视朗读教学。老师和学生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高,主观上认为朗读教学对于语文教学没有那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是考试内容就默认不是教学重点,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学习。还不如背背,古诗考试还可以用得上,因此都是敷衍了事,学生没有体会到朗读的乐趣,就慢慢地对朗读失去了兴趣[1]。在教学中朗读没有被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严重影响了朗读的教学成果。

(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初中语文课堂的是“讲问教学”,真正给学生的读书时间有多少?一节课 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范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譬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布置了自由朗读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读通全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琅琅书声刚刚响起,学生就在教师的示意下停止朗读,接着就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我们只能说这种朗读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已,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吟诵理解,又何以知“济南的冬天”之美丽?如果没有足够的朗读,何以知“百草园”之趣味?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何以知“背影”之 2 感人?所以说,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课文是十分而且必要的。

(三)朗读方式不当

在初中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朗读的练习方式就是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老师让大家一起朗读,方式古板单调,不适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偶尔老师也会实行随机点名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学生读完后老师很少进行有效的评价,多数时候都不进行评论,不注重学生的朗读情感和语速等考查,只要没有读错的字就可以,时间久了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三)学生朗读训练少

由于教学对朗读的不重视,所以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通常就找几个上课比较积极的学生进行朗读,其他的学生很难得到锻炼的机会。朗读练习时有时无,根本没有完善的课程安排,更没有专门的老师给学生讲解朗读技巧,朗读被当成教学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更不用说质量好坏了。

(四)老师对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没有做好课前准备

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语速太快、吐字不清、结结巴巴等,一段课文读下来很困难,即使勉强读下来了,也丝毫没有感情色彩,完全体会不到朗读的乐趣。学生完全没有系统的朗读技巧和常识。不知道什么样的情景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哪里应该快读哪个字要轻读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被及时解决,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就很难再改回来。

二、朗读的应对策略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语文老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错误思想、接受新的教学要求、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提高全体同学的朗读水平。因为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多种朗读方式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朗读时,应该注意朗读的内容与形式,重点选择一些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有很美意蕴的文章,然后再以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除了大家齐声朗读和自己朗读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角色朗读、分小组赛朗读、接力赛朗读以及依据课本形式进行舞台剧表演等。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加了学生的信心,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加强课外朗读指导

朗读水平的提高,需要经常性的进行朗读训练,正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然朗读能力的培养同样也重在实践。它不能只靠课内练习,还必须要辅之以多种多样的外朗读活动。通过丰富的课外朗读实践活动,能让学生更深层的认朗读的意义,并从中受到实际锻炼,提高朗读能力。

1、介绍优秀课外朗读读物

想要激发学生课外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能力,首先得有好的课外朗读读物。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一本好的朗读读物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得大。教师要结合课内教材的特点,以课内教材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由一本课内教材最终带动几本、几十本乃至几百本优秀课外朗读读物,最终寻求到经典的适合学生朗读课外朗读读物。只有优秀的课外朗读与课内朗读读物相互引发,相互影响,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充分的提高,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的朗读习惯。许多读物都可以成为优秀的课外朗读读物,比如名人传记类、童话寓言类、科普读物类、文学艺术类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这些读物都是学生的最佳选择。班级内也可以开辟“读书角”,初中生有一些必读书目及一些优秀刊物,像《读者》《视野》《青年文摘》《诗刊》等。对于课外朗读读物,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选择好朗读材料在进行朗读,具体方法归纳如下:其一为抄读法。其二为精读法。其三为跳读法。

2、开展各种课外朗读活动

朗读活动具有开放性,尤其体现在课外朗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个性,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自由地读,放开来读,不能将其限制得太死,教师要多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朗读活动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表现欲。

3、收听和朗读有关的节目

教师可以利用午休和自习时间组织学生收听广播,观看与朗读有关的访谈节目,CCTV3 的电视散文展播,CCTVl0 的《子午书简》等节日。让学生在常听常看中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学习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的标准、纯正普通话,在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朗读兴趣,培养自己的朗读意识。

(三)尊重学生的朗读心理

教师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不能只是照顾个别优秀的同学。对待没有勇气朗读的同学要给予鼓励,给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朗读,不能随意打断他们,让他们阅读结束后再给予指导,而且指导时应该用恰当的言辞,不能打击学生的信心和朗读积极性。

(四)教师应强化朗读训练

教师要想更好地教育学生,自己也应该不断的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学习朗读有关的知识,强化自己的朗读水平。对此,学校应该健全有关制度,定期举办语文教师的朗读技能比赛,来督促教师进步,以便更好地教育学生朗读[2]。

在初中语文朗读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本着鼓励式教学的原则,多鼓励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即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有些错误,老 6 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表达艺术,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慢慢地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最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朗读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认真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水平。【参考文献】

14.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论文 篇十四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必不可少。因为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朗读又是阅读的主要方式,所以,抓好朗读教学就十分必要。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分析朗读过程的心理机制,可以看出,朗读时眼、脑、口、耳同时活动,而且精力高度集中,可见,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朗读也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古人在私塾里读书,每上新课,先生先给学生划一个段落,这叫“号书”,然后由学生诵读,直到读得滚瓜烂熟时,先生才讲解,即“开讲”。诵读时有一定的腔调,而且拉韵,这叫“唱读”。读到精妙处,亮开嗓门,拉长声音,摇头晃脑,其乐融融。

古人对诵读十分重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是对朗读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既训练了读和听,也为说打下了基础,故而朗读既是语文学科的要求,也是培养能力即素质教育的要求。

初中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以诵读为主,刚步入初中,学生还不适应默读。有声向无声的转变,不仅是阅读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诵读是其最主要的过渡方式,因此,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朗读的作用

朗读有哪些重要作用呢?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默读虽然能够提高阅读速度,但是很难发现学生的读音错误,而朗读可使之得以及时纠正。朗读也是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一次机会,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对于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十分奏效,特别是对性格内向者效果尤佳。

2、创设情境,激发感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诗歌句式整齐,音韵铿锵,便于诵读。散文语言优美,抒情性强,朗读起来容易进入情境。故初中课本中的诗歌、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教法应以朗读为主。如教杨朔的《荔枝蜜》,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以便加深对蜜蜂的感情。通过朗读,学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仿佛觉得小蜜蜂就是劳动人民的化身。这样由赞美蜜蜂进而赞美劳动人民,于是学生也就领会了文章的主旨。

3、增强语感,发现问题

所谓语感,是评议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是对语言的直接感知。汉语的语法、句法变化较为复杂,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比较困难。通过反复读诵,学生就可以大量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从而培养出敏锐的语感。 朗读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搭配、顺序及句子的类型结构,又能从中发现语法、修辞、逻辑之类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意的体味。

综上所述,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待朗读教学呢?

二、如何正确对待朗读教学

1、注重朗读技巧,提高范读质量

教师成功的朗读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深厚的兴趣。“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通过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形象地再现和传递文章中的意境和思想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文”,完成再创造。因此,可通过朗读教学磁带来读准字音,避免丢字、添字、语气不连贯等毛病,熟练运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训练语感,提高朗读质量。

2、创设情境,合理安排朗读步骤

朗读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尽可能让学生进入角色。因此,教师要针对朗读材料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朗读方法,安排合理的朗读顺序,确定明确的.朗读目的,营造良好的朗读气氛。

3、探索朗读新法,加强课外辅导

(1)注重朗读的审美性。朗读时,要做到声情并茂、娓娓动听,使学生置身于文章优美的艺术境界之中而为之移情动容,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2)注重朗读的趣味性。感知的效果来自对感知材料的兴趣。朗读须灵活多变、形式多样,或浅吟低唱,或慷慨陈词,或配乐,或分角色,或辩论,或朗诵。还可以采用计时的办法,这种朗读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调动积极性,增强趣味性,收效较好。

4、把朗读教学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末,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讲授新课,一读感知,二读体会,三读巩固,四读鉴赏。讲评作文,初读了解,再读赏析,三读汲取。因为读中能够见情,读中能够见义,读中能够记忆,读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15.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五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帮助小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

在阅读课中,教师组织学生积极的朗读课文,将小学生的眼睛、耳朵以及大脑等器官及时的调动起来,切实把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提高他们在阅读课上的效率。通过大声的朗读语文课程中的作品,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语言的轻重缓急,更好的感受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日常的交流中,通过组合相应的语言文字,使它们可以较好的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不仅可以较好的进行交流,而且而言可以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师也要重视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阅读课上,可以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获取较多的、准确的词语储备,为他们在写作或者日常交流中,能够良好表达自己的思想奠定基础。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开展朗读训练的策略

(一)语文教师要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

在进行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指导学生进行预习,首先借助相关的工具书排除生字和生词,理解阅读课文中新词语的含义。其次,学生要通过多次的阅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课文中的停顿、换气、语调以及重音等。最后,教师要进行朗读示范,或者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巩固学生对课文朗读的注意要领,对于重点段落,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通过对这些基础的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教师要注意分层指导小学生朗读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有许多文章包含十分丰富的思想情感,甚至有些文章在表达方面运用了非常重要的文学艺术手法,所以教师要对不同的内容进行分层指导,在朗读中要掌握不同的语气、语速以及情感表达,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文章中情感的变化。例如在《丑小鸭》这篇课文中,当丑小鸭因为比较丑陋的外表而遭到其他同伴的嫌弃时,它感到十分的失落、难过甚至绝望,此处在进行朗读时,要注意声音是低沉的,在语速上应该是比较缓慢的,而经过丑小鸭的努力,最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此时在朗读相关的文字时,在声音、语气、语调以及情感等方面,都要与前面相反,表现出兴奋、开心以及愉悦的心情,通过改变之前的比较低沉的声音来表达丑小鸭的心情。所以在分层指导小学生进行朗读中,让他们充分的体会前后两种情感在朗读中的变化情况,进而帮助他们理解不一样的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涵。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

小学语文课文中所选择的文章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同时,在体裁方面也具有多样性,例如童话寓言故事、记叙文、戏剧等,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一样的文体结构设计不同的朗读模式,从而丰富朗读的方式,提高小学生对朗读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设计演讲比赛的方式,鼓励小学生积极的参加比赛,让小学生积极的展示自己的朗读能力。通过参加此类型的比赛,小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现场应变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同时,还需要克服紧张的心理问题,这就可以较好的锻炼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在观众面前勇敢表达自己的胆量。教师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让小学生在朗读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提高,使小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教师要鼓励小学生积极的参与朗读活动

由于小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们中不乏有一部分学生是比较内向、害羞甚至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所以对于这类小学生而言,语文教师要积极的鼓励他们参加朗读,慢慢克服恐惧的心理问题,真正的参与到朗读的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学生朗读一些比较简单的文章材料,他们能够比较轻松、顺利的读完,通过这些简单材料的阅读,使他们获得朗读的信心,然后逐步增加朗读文章的难度,慢慢的帮助他们跨越困难,从而使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够参与朗读活动中,获得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阅读能力对小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写作能力的提升方面还是在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角度上,阅读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而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学生可以很好的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例如朗读中的语气、语调以及语速的变换,还有朗读时所运用声音的轻、重、缓、急等,掌握这些技巧,才能将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帮助小学生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卓嘎.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7:23.

[2]袁伦政.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09:102.

[3]钟扬.试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2,08:158.

16.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六

关键词:英语朗读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013-01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各大学都在贯彻新教学大纲,重视学生阅读、听、说、写的能力的培养。但是,朗读——作为一种语言技能却受到了教学者不同的冷遇。

不论是教还是学,朗读都非常重要。首先,朗读能够体现一个外语教师的语音面貌。一个讲授语言的教师能否在授课时吸引学生,一方面是他的知识,另一个方面是他的表达能力;而外语表达的流利与否又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这可以从教师所做的朗读示范中体现出来。其次,学生如果能以较好的音、调,顿把一篇文章读出来,也说明他有良好的语言基础,且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有促进作用。本文试从分析朗读与语言各分项技能之间的关系来说明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朗读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语言教学的内涵,一是指英语的基本语音、基本词汇、基本语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能力;二是指英语的基本功能意念的教学和读、听、写、说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交际能力。

不论是口头交际还是笔头交际,都需要有较强的语感,说出和写出的应是标准的,符合习惯的(idiomatic)英语。特别是口头交际,要求考虑的时间短,反应快,回答准确。这就更要有较强的语感才能达到,而朗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简捷,有效的途径。因为:

首先,流利的朗读可以刺激大脑中枢,迫使它接受朗读内容(朗读材料)和形式(朗读的声音和动作)。和单纯的阅读相比,朗读可以调动眼、口、耳等器官配合大脑中枢协同工作,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接触的内容。这个过程可称作信息输入过程。也就是说,朗读可以帮助处理和牢记输入的信息。

其次,朗读使学生增强语言感受能力,为交际能力的提高疏通渠道。信息输入主要是为了信息输出一一实现交际过程(或信息输出过程),交际过程与输入过程潜移默化的影响(后面要谈到选用标准、地道的语言材料),如此反复循环,是输出与输入的信息差异缩小,达到准确、流利的交际目的。

二、朗读与阅读、听、说、写的关系

第一,朗读可以促进阅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一定数量的文章,在语音、语调、特别是在句读上给以重点指导,这对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层结构含义(implication)具有辅助作用。例如:学生有时会在阅读中遇到这样的语段。

“The Space Mountain is for many the climbs of the tour of Magic Kingdom, for deep inside the Space Mountains ,there is a terrifying roller coaster which whizzes you through a pitch black sky lit up only by a birdmen of meteors and space debris。”

如果单纯地讲解语段中的几个生词和句法结构的用法,如两个“for ”的用法及“deep inside the Space Mountains…”的结构,学生就只能在理性上有所认识,而得不到实际应用的训练。相反,如果教师能在讲解的同时,把语段的语调、句读等朗读给学生听,令其模仿,学生便会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就能更好地理解“for deep inside the Space Mountains…”和“which whizzes you through a pitch black sky…”结构的深层含义了。此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有了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再阅读到类似语段,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了。如此反复循环,扩大阅读面,以读促进阅读便可使之相得益彰了。

第二,阅读对耳部器官是一种压力和刺激,从客观上对提高听力大有益处。另外,耳朵(听)又可以帮助大脑鉴别朗读时语音、语调、句读等方面的错误。如果能把朗读同听录音、录像等结合起来练习听力,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单纯的录音、录像、时间久了是件令人头疼的事,以外语为专业的人都会有这种体验。

第三,说和写属于信息输出过程。要想说出和写出既流利又地道的英语(fluent idiomatic English )就必须加强潜移默化的语言训练,否则,学生就会有“拿起书本全会,”放下书本脑中“皆空”之感。所以,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有效朗读,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双向提高。

总之,只要把阅读、听(信息输入过程)说、写(信息输入过程)与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便可较容易地达到流利、地道的语言境界。

三、朗读与句子水平上的微技能和语篇水平上的微技能的关系

句子水平上的微技能,即指语言形式的用法,(如熟悉词的搭配关系,掌握组词成句的规则等)。当然,对于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Native Speaker )来说。因受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论是词的搭配还是组词成句,都是本能的。除非患有脑功能障碍者、或在极特殊情况下,如即席发言时神经紧账而造成思路中断所犯的错误;其他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都极少可能犯语言形式上的错误。即便有也是可接受的(AcceptableEnglish)。相反,一个中国人学习英语,他自己的母语本身就是一个大障碍。因此,只有突破汉语习惯性的局限。才能说出或写出符合英语习惯的英语。才能避免中国式的英语。

朗读对于中国人突破汉语习惯的局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习者加速记忆和老故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输入的信息),久而久之,便可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语言习惯。“习惯成自然”,所以,朗读是掌握语言形式的好途径。

那么,我们再看看语篇水平上微技能——用口语形式理解和表达信息的技能(如理解文章大意,表达本人观点等)。词的搭配关系及组词成句的能力,通过朗读已经有了扎实的基础,因而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有所提高。这因为:以某种形式输入的信息还会以近乎同样的形式输出。幼儿学语就是鲜明的例证,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强,无论他听到什么,几乎都能以同样的形式说出来,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语言习惯。学习外语的人,由于有平时朗读所养成的语言基础,形成了一定的语感,再扩大语言的接触面,便很容易理解所阅读的文章。

四、朗读材料的选用

进行朗读训练。必须选用适当的朗读材料。不同水平的学生要选用深度不一的材料,这既有助于学生接受,又能使学生朗读时易于理解。有一点必须指出,不论所选用的材料深度如何,首先应该保证所选材料语言的规范化,学生输入规范的语言,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多次循环,学生输出的语言才能更接近地道标准。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由此,笔者建议。

1.选用大学英语(文理科通用教材)精读课本中的材料。这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是所选材料地道、标准、具有可靠性;其次,通过反复地朗读教材,学生可以复习、牢记所学过的语言知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但是知识面较窄,不利于学生获取广泛的信息。不过对语言能力较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则仍是利大于弊。

2.可直接选用英美国家出版的一些非专业性书籍。如Background To U. S .A., Background To Britain 和一些经过改写的小说、科普文章等。这些材料地道可靠,适合语言能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使用。他们从中可以学到真正的,活生生的英语,深深地体味英语这门语言的意境,同时,学生在听、读、写、说方面也会有很大提高。

17.试谈初中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 篇十七

摘 要: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课文进行理解。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初中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并没有养成朗读的习惯。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语文教学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是朗读。朗读对语文教育有着深刻而重大的影响。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克服“弱化、边缘化朗读”和“朗读机械化、模式化”问题,充分认识朗读的意义,改革评价方式;激发朗读兴趣,丰富朗读形式;优化朗读方法,注重体验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1.普遍不重视。

细心观察,如今的中学生并不是很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这种现象分析起来,原因不止一个,除了教学模式呆板、教学缺乏艺术性等因素以外,与不重视朗读有关。到了中学阶段,要看的文章长了,要理解的内涵深了,朗读既费时又费力,更何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师生的心态都渐趋功利,考什么学什么,既然朗读不考,那还学它做什么,不如多做点阅读题来得实惠。

2.朗读品质低下。

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起来朗读的学生多半是感到不自然,往往声若蚊蝇,结结巴巴,将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文章的美感荡然无存。这说明,学生不懂朗读之法,不得朗读之味。初中生处在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个阶段,他们中很多人由原来的天真活泼、大胆勇敢转为腼腆内虑、含蓄内敛。在这样的心理变化之下,他们觉得自己不自然的朗读有些怪腔怪调,于是便不愿在同学、老师面前展示,造成朗读品质的低下。

3.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5分钟,老师基本不范读,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个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4.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呢?

5.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忽略了朗读表达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在走访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

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质量的途径

1.认识朗读意义,改革评价方式。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师不能只把能量化、可细化的内容作为教学和考试的重点,更应把眼光放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上。朗读是一个人全方位地感悟自得的过程,是口、耳、眼、心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顺利进入“读其言、见其物、闻其声、悟其情”的境界。因此,朗读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流畅精炼,阅读理解更准确深刻,语言感受更迅速敏锐,情感熏陶更丰富细腻。可以说,抓好了朗读就是抓住了听、说、读、写的关键,就是全面地反映和体现了语文素养。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一项措施是改革评价方式。如果考试是必须实行的评价方式,那么朗读能力的考查就应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比如在初中语文考试中增加语文听力的测试,播放一段优美文字,通过朗读者声情并茂的朗读,考查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或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实质上是间接地考核学生的朗读知识与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朗读体验,才能和朗读者心灵相通,产生共鸣。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还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诗歌朗诵会、主题演讲赛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朗读教学的认识误区。

2.激发朗读兴趣,丰富朗读形式。

初中学生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意识越来越强,理解力与自学力也随之增强,阅读课文也越来越不喜欢发出声音来朗读,使得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全都无法表达出来。因此,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变被动朗读为主动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清?袁枚,《杂诗遣怀》)的朗读真谛。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与灵活化不但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是深入把握课文思想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交替使用散读、齐读、跟读、个人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形式。各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应根据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对象和目的来作相应的选择。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感兴趣读的方法朗读、感悟,由“苦读”变为“乐读”,让他们把朗读看作是一种享受。

3.优化朗读方法,注重体验感悟。

上一篇:房贷的收入证明怎么开下一篇:民政局服务接待窗口方案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