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的作文(13篇)
1.行路的作文 篇一
学习了诗词三首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首诗――李白的《行路难》。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感情奔放,语言夸张,这首《行路难》开头,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营造了欢乐的氛围。可到了第二句,诗人心情却不如这氛围一般好,为什么呢?他发现自己的才华只是社会升平和宫庭生活的点缀,连“欲渡黄河”,“将登太行”都要“冰塞川”,“雪满山”。他渴望得到明君的赏识,渴望施展报复,但他依旧不知道要做什么。很快,他的心情忽的一转,表现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
人生大起大落是常有之事,也许感到迷茫,不知身处何方,但我们依然需要有“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勇气,不为眼前的困难所打倒,即使如李白般“仕途”艰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也要有从泥泞中站起来的信念,即使如刘禹锡般“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也要坚定乐观的面对一切,即使如苏轼般“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烦恼,也要坚信,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用什么态度对待它,它就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回报你。相信风雨过后就会有彩虹,只要你足够乐观,就没有什么可以打倒你!
2.行路的作文 篇二
引导青年学生到西部、到底层、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有效政策。在建党92年的历史上, 曾经掀起过组织和领导青年知识分子到西部基层一线就业的历史浪潮。同时, 从人口变迁史角度来看, 这也是大批青年人口从城市到农村的三次大迁徙。
第一次是抗战时期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接受红色革命洗礼。抗战全面爆发前夕, 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亲眼目睹了鸦片的烟雾、列强的进犯、国人的饥寒交迫, 自身也遭受了精神上的奴役与生活上的贫困的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品质, 由一种被动的情感反应上升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这一时刻起, 几乎每一个有良知、有觉悟的中国知识分子, 都像受雷击一般从惊恐中跃起, 纷纷投入到抗日救亡中去。”然而, 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反动政策让广大知识分子无比绝望和伤心。总部设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政策赢得广大知识分子的高度赞同和坚决拥护。数万名青年知识分子远离上海、北京、南京、广州等当时中国政治经济中心, 经历艰难险阻、跋山涉水来到黄土高坡延安。这批青年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批人才, 特别是为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乃至解放初期提供了党政军重要干部。
第二次是建设时期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运动。上山下乡运动发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因为文革运动使城市大批工厂关闭停业, 为了解决2000多万毕业生就业问题, 毛泽东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央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 去往农村定居和劳动。这次历史政治运动, 有效化解了城市知识青年就业问题, 积极推动了西部农村和边疆地区开发和建设, 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基层经历、基层情怀、群众意识的优秀干部。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中, 几乎大部分中央领导同志都到农村当过“知青”。基层也成为我国高级干部的摇篮, 在他们身上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第三次是新世纪以来在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中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一线就业。2003年, 高校扩招以来第一届学生毕业, 全国高校就业形势面临重大压力。为了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等中央部委联合实施“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计划”,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农村团建、农村远程教育、基层检察院、基层法律援助等10个志愿服务行动。目前, 全国共计有10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了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夯实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基础, 2008年4月11日, 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 (试行) 》, 决定从2008年开始, 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部分省份在中央下达指标基础上, 目标翻一番。目前, 全国共有将近30万大学生村官。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成为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党的十八大代表中, 就出现了大学生村官的身影。胡锦涛同志在参加江苏省代表团讨论时和大学生村官党代表石磊进行了深入交流, 受到格外关注。
政策释然:从全面组织动员到政策全程扶持
改革开放以来, 推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邹鹰计划”。2008年, 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 (试行) 》, 决定从2008年开始, 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进入全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 从高校到基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动员。仅2008年全国就有15万高校毕业生报名要求到农村任职。
为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中央制定了优厚的扶持政策。从待遇上保障:按照当地乡镇公务员工资标准发放工作、生活补贴 (新疆等特殊艰苦地区工作、边远地区工作津贴) , 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等商业保险, 按照规定给予代偿国家助学贷款, 报考公务员、研究生等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从生活上关心:国家给予2000元一次性安家补贴, 乡镇政府切实解决好大学生村官的食宿及日常生活问题, 为大学生村官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从政治上关怀:确立大学生村官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的角色, 担任党支部副书记、书记等职务。在政策执行中, 江苏、北京、重庆等地政策更加优厚。江苏省直接给予大学生村官公务员待遇。北京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工作舞台和发展平台。重庆实行准公务员制度, 基层服务期满, 考核合格即转为公务员。同时, 近两年, 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直接定向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公务员。
近20年“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 提高了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优化了农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 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发展经济的能力, 加强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 促进了城乡之间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为此,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 大学生“村官”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也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大学生“村官”的重要批示, 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 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说, 村官计划对于培养农村骨干力量, 造就经过基层锻炼, 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是一项功在当前、利在长远的人才工程。
成长困境:从法理合理性到政策落实上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 取得重要成绩, 也面临诸多问题, 阻碍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首先,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体——“村官”的政治地位不明晰。“身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大学生担任“村官”之后, 需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认可。然而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是中共正式党员的, 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 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 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在这些职务中, “大学生村官”不是农民, 因为他们没有土地;不是政府工作人员, 因为他们没有编制, 其身份只可简单的概括为“非官非工非农”的“村级组织临时岗位”人员。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1条的规定,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由于“大学生村官”不是本村村民, 没有合法的权利参与村委会的改选。这就使得广大“村官”的政治身份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
其次,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体——“村官”的经济待遇较差。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全国农村约有320万个自然村, 60多万个行政村, 常住人口大约是7.4亿左右, 占中国总人口的58%左右, 加之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农业支援工业, 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 造成农业基础薄弱,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下, 基础设施落后, 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投入的资金数量巨大。也就是说, 虽然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很大, 最后落实到村官计划上的资金并不是很多。再加上各地的财政情况不同, 村官计划的实施因而也就存在着不少地区性的实际困难。从全国范围来看, 仅有一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水平相对较高, 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待遇水平都相对偏低, 全国各地“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总体较低。最近有调研材料显示, 61.73%的“大学生村官”对当前的工资水平不满意, 45.93%的村民认为偏低。而由于经济待遇差导致的“村官”流失现状较为普遍。
再次,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主体——“村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据统计, 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 现有“大学生村官”知识背景为:医学占2%, 工学占6%, 法学占3%, 经济与管理专业占22%, 哲学、历史及其他占18%, 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45%, 具有农学知识背景的仅有4%。“村官”的知识结构对于其在农村开展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那些对农村情况没有基本了解, 对农业知识所知甚少, 对农村经济缺乏了解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去农村指导农业实践显然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而且, 报考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无法就业、生活所迫, 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先天不足的劣势。所以, 对大学生“村官”知识结构的选择和改造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四, 推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各级政府部门存在重招聘、轻管理、疏支持的现象, “大学生村官”作为当地农村的一员常常处于“外来者”的角色, 在族群观念、同乡观念较重的农村, 作为一个外来者常常较难开展工作, 因此当地政府应该关心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 通过行政的手段给予“大学生村官”必要的支持。同时,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被乡政府、县级机关部门抽调或截留。在机关从事文件起草、计算机维护、数据统计等基础性工作, 出现大学生“村官”到不了村的现象。
第五, 后续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不配套。“大学生村官”多是刚从学校走向工作的大学生, 他们拥有工作热情, 但也缺乏实践经验, 缺乏实践经验常常使得“大学生村官”不能很好的实现一些工作设想。此外, 农村工作涉及多方面的事情, 需要“大学生村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这样才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事情, 因此, 对“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定期教育和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 然而, 当前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机会还是较少。
最后, 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成为重要问题。当前, 国家出台了系列举措解决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主要是单独面向大学生“村官”的基层公务员选拔。但是, 受编制名额的限制, 政府提供的岗位数量非常有限, 根本无法满足大部分“村官”的实际需求。引导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 也受资金、经验等影响, 自主创业者寥寥无几。
发展之策:从政策改进到主观努力
当前, 基层就业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要使大学生“村官”制度政策落实好, 切实发挥其有效作用。一方面, 政府要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另一方面, 大学生需要加强努力, 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政府角度来看, 第一, 需要把好选拔关。在选拔中要坚持考评结合。注重理论测试和综合考核相结合, 注重考核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倾向性。第二, 需要做好培训。注重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使其积极主动学习和掌握农村工作的经验、方法和措施。第三, 需要改善待遇。建立生活补贴增长机制、奖励机制, 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激发他们工作积极性。第四, 需要搭建工作平台。要他们下任务、压担子、提要求, 在工作实践中提高他们农村工作经验和能力, 培养他们基层情怀和群众意识。第五, 需要找好出口。针对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 拿出社会就业工作总体, 统一规划, 制定特殊政策, 提高就业质量。
从大学生“村官”角度, 大学生村官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四点要求, 切实做到志存高远、坚定信念, 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的交往中吸取营养、增长智慧;勇于开拓、大胆实践,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 在服务农民群众中增进同他们的感情, 赢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努力把自己在农村大熔炉中炼成一块好钢, 能够适应不同岗位工作要求, 用青春抒写人生的壮丽篇章。
3.行路的作文 篇三
陈新东大学毕业后,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一家大型国企录用。初入职场,想着终于成了自食其力的“上班族”,陈新东心里充满了好奇和兴奋。由于刻苦用心,陈新东多次受到老总的表扬,年底还被评为公司的“优秀员工”。第二年,陈新东继续拼命工作,因为他知道,经过了第一年的“打基础”阶段,第二年应该是自己“往上走”的年份。但事与愿违,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与陈新东一同进公司的两个同龄人都得到了提拔,而他却还滞留在原来的职位上。于是,陈新东的心渐渐不平衡起来,慢慢萌生了“跳槽”的想法。
一天,陈新东应邀参加一个同学聚会。他发现,经过两年职场打拼,很多人在职场上已经初露峥嵘,有了自己的一小片天地。更让他吃惊的是大学同宿舍的汪云亮,现在已经是一家IT企业的副主管,月收入是自己的两倍多。“论学习、口才、能力……大学时汪云亮哪一条能比得上我呢?毕业后却不声不响地跑在了自己前头。”陈新东这样想着,心里酸溜溜的,一顿饭愣是没吃出什么滋味,而“跳槽”的念头却益来益强烈。离别时,陈新东把汪云亮悄悄拉在一旁,把“跳槽”的想法和盘托出,请他帮忙。汪云亮非常仗义地说:“那就来我们公司吧,你本来就比我有能力,理应受到重用。我回去后先和老总通通气……”
这样,陈新东有了第一次“跳槽”的经历。临走时,老总极力挽留他,说公司本打算让他在基层多干两年,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人气后就提到一个较重要的岗位上。但此時的陈新东年轻气盛,老总挽留的话一句都没听到心上。
到新公司后,陈新东卖力工作,很快便受到老总的器重。一年后,他被提升为业务主管,副手便是大学时的同学汪云亮。这时的陈新东总算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但好景不长,由于大批海外公司的涌入,IT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陈新东所在的公司面临倒闭的窘境。这时的陈新东开始后悔起来,在以前的公司里,虽然收入不算太高,但有国家的扶持,起码公司不会倒闭。如果自己再坚持一两年,可能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岗位了……
一咬牙,陈新东又把一纸辞职信放在了老总的桌上。老总不想就这样失掉一个优秀的人才,就把辞职信压了下来。汪云亮劝他说:“公司在危急关头,更要共渡难关,不应该这样一走了之。”但这时陈新东去意已定。做了多次思想工作后,老总发现再也无法挽留,便忍痛答应了陈新东的辞职。怀着一丝愧疚,陈新东从老总办公室出来,却没发现老总眼里深深的失望……
再次辞职后,陈新东在职场上一直跌跌撞撞,不断跳来跳去。不是由于不堪忍受领导屡次挑刺而辞职,就是由于工资低、待遇差而选择离开……最后,陈新东靠关系在县城老家的一个政府部门落下了脚。从竞争激烈的职场上退下来,过上了每天喝喝茶水、看看报纸的悠闲日子,陈新东浑身难受。而且他很快发现,政府部门的人事提升靠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资历和关系。本来就不擅长搞人际关系的陈新东到现在还是办公室一名普普通通的小职员……
几年后,又是一次同学聚会。坐在一群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同学中间,陈新东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在聚会上,他又看到了汪云亮,现在的汪云亮早已升为了副总。原来,他离开不久后,由于老总积极活动,最后国外一个大企业收购了他们的公司,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4.读书与行路作文 篇四
身为老师,能够和孩子们一起过暑假和寒假,是我对这个职业最满意的地方,因为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还有什么比“陪伴”更好的教育方式吗?
和孩子一起读书。每年的假期前两周,我们就开始在网上选自己心仪的图书。儿子爱看科普类的书,所以《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世界上最软最软的物理书》、《世界上最酸甜可口的化学书》、《探索世界未解之谜》、《男孩的冒险书》、《揭秘恐龙》《贝塔斯曼动物大百科》等等精美的图书,都来到了我们家。四年级了,儿子除了坚持要看他的科学类图书外,还迷上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看一部分,就要喋喋不休地给我讲一部分,不仅讲故事的情节,还讲自己的感受,那眉飞色舞的神情,常常令我忍俊不禁。
现在我们一家人,儿子在看沈石溪的《狼王梦》,女儿在看杨红樱的《非常事件》,我在看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那个所谓大忙人的爸爸回到家,我也要把《父母教育孩子的`50个不要》塞进他的手里,呵呵,不合群可不行哦!我会把我的读书心得写进笔记里,而孩子们,更多的时候是把他们的所看所想讲出来,有时姐弟俩还要争辩一番,难分高下的时候就要找我做裁判了,这就促使我也要去读他们的书,我可不愿意做一个只会和稀泥的裁判哦。就这样,我们读的书越来越多,我们积累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和孩子一起旅行。说到旅行,我们一家人都会兴奋异常,尤其是那个对看书不太感冒的老爸,因为旅行是他的强项,每次的旅行,都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所以他异常兴奋。提前规划好路线,比如北线的北京之行,西北的山西之行,西线的陕西之行,还有今年南线的湖北湖南之行,都是我们提前规划好的。司机和导游依然是爸爸,我依然是导航兼管家,其他人等依然是吃喝玩乐只管玩。孩子渐渐长大了,我觉得我们的分工应该改一改了,今年的旅途中,我把我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了,大家都表示赞成,于是,我们决定,明年,导游和导航的工作分给孩子们,促使他们提前做功课,把每一个旅游地点的风土人情牢记在心,把我们的行走路线规划到最优。等孩子们再大一些的时候,我还想把我财务总管的职位让给他们呢,呵呵,慢慢来吧。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作为爸爸和妈妈们,一定会享受到有孩子们优质服务的愉快旅行。
5.怀揣一本书行路作文 篇五
怀揣一本书行路
龙渊文学社 夏伟唯
“旅客朋友们你们好,你现在乘坐的是……”一字一顿的广播声在拥挤的车厢内显得格格不入,大人扛着包裹,小孩儿咧着嘴笑着,争先恐后地跑上列车,我找到自己的位置后安顿下来,看了看车窗镜上的我,全然没有一丝小孩儿该有的兴奋。
我要去旅行了,我驰往在离家数千公里的列车上。两旁急速向后的树木拉出一道长长的绿色掠影,连绵不绝的电线杆像一条找不到头的斑马线,让人感觉分外压抑,瓦屋大厦以时速200多公里交错地跑过,像是一个个能够弹出不同音阶的琴键,黑白相间地坐落在苍天之下。列车偶尔停站两三分钟,人们只是匆匆地上下车,在列车员毫无生机的广播提醒下,裹紧大衣,提好行李,默然地离开,我还没来得及看一眼,他们便消失在我的.视线外。这一切都太快了。突然间,生活流逝像是手中握不住的沙,丝毫不给我喘息的机会。我心一颤,问自己,这是旅行吗?这是旅行的意义吗?(www.fwsir.Com)我陷入茫然,似乎人们在突然见证自己事与愿违后的手足无措。
下意识地翻了翻行囊,瞥见一堆杂物之中几本略显崭新的书,静静地,躺在那儿。和其他东西相比,它们像一盏明灯,时刻有着与众不同的光;它们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与世无争,遗世独立。迫不及待地,我把它拿在手上。书的扉页上写着周国平的名字,他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在日益浮华的世界,他却能以散文的“平淡”日益突出。“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他的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是再好不过了。我打开书,一行一行地读,看得缓慢而仔细。我用思想深入他的每一个字,用情感体会他的每一句话。无须多么华美的辞藻,无须多么恢弘的文势,正因为在路上,此刻,周国平更像是我的良师益友,与我面对面交谈,将生命的真谛娓娓道来。
我能感受到,我的心,之前还如同渴望扑向蓝天的雏鸟,渴望荣誉,渴望自由,此刻,却慢慢飘落,成为大地上最朴实的一分子,甘愿无声,变得沉静,追求真正的美好。我看着书,书似乎也在看着我,以它最温柔的眼神,散发出淡淡的油墨书香。这书香将我揽入怀中,去感受它最真实的律动,使我获得锐意进取的生命能量。不知不觉,我的眼眶微湿,泪水洗去了我眼前的阴霾,这世界又逐渐变得明朗起来。远处,蓝天延绵千里,白云悠然飘荡,瓦屋大厦此刻像是在弹奏一支欢快的曲子,我看见车窗镜里的我,嘴角上扬。
我仿佛明白,生活的本质也正是一场旅行。这其中有人不断地出现,或作为陪你终老一生的伴,又或仅仅是个闪亮登场后又黯然离开的过客。但不必自扰,不必感伤,旅途中或许有停靠站,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但终究会向前进,而书,是你最好的伴。
大千世界,我们时常被物欲遮蔽,时常埋怨现代过快的生活节奏,那么怀揣一本书,放慢自己的脚步,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让书带你上路,让心灵去真正旅行。
6.行路难扩写作文 篇六
又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冷风呼啸着从我耳边掠过,刺得生疼。屋内,是为我准备的饯行会。金杯装着的美酒和白玉盘盛着的珍美菜肴,一杯一盘都珍贵得无法形容。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美味佳肴啊!而我却因为内心的茫然无措而茶饭不思。拔出宝剑四处张望,却始终无法填补我内心深处的罅隙。我那受到阻碍的仕途道路和那伟大的却又无法实现的济世安民的梦想啊!是多么像那想要渡过黄河却又因冰封河道而无法前进的人,又是多么像那有着登上太行山顶俯瞰天下之人却因大雪封山而懊恼不已。
真羡慕那些被天子重用的`人啊!吕尚年老时,在碧溪边钓鱼,巧遇周文王即被重用。伊尹曾在梦中乘舟绕日月而过,不久后被成汤重用,成为商朝开国元勋。真希望我是他们这样的人啊!不知被重用之前,他们是否也有如我一般迫切的心情?
想当初,我年少轻狂,“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一年前,我受召来到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心中豪情万丈,想着终于到了我为国效力的那一天。但现实总是很无情,它总是在我意气风发之时给我以迎头痛击。我不禁疑惑了:本是思想开放的盛唐时期,为何朝中有如此奸诈之人?我向来正义,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却不料遭到小人的污蔑,令我落到如此下场。真是“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啊!真没想到,我才入长安一年,就要离开。人生的路何其艰难,何其艰难,岔路如此之多,我要走的正道究竟在何方?眼前,雪下的正大,放眼望去,天地间一片银白。
但是,比起“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我是否应该庆幸呢?比起这些和我一样怀才不遇的人,我还有机会,因为我还活着。
对!我还有机会,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定会有乘风破浪展宏图的机会。到那时,我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正如杜甫所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行路的作文 篇七
关键词:翻译美学,诗歌翻译,“三美”原则
1 研究背景
美学是研究美和品位所构成哲学的一个分支,而翻译理论与美学的联姻无论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国外的理论都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翻译理论与美学密不可分。在诗歌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原诗的语义信息,还要再现诗歌的审美价值和美学特征。
李白作为盛唐文化诗人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语言清新飘逸,音韵和谐自然,豪迈奔放中又不失浪漫色彩,其诗歌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许多翻译家。在国外,研究李白诗歌的学者包括Arthur Cooper,Florence Ayscough and Amy Lowell。在中国,李白诗歌英译的学者包括杨宪益、许渊冲和徐忠杰等。这些名家对李白诗歌的研究与翻译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
由于李白诗歌在中国乃至世界诗歌的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影响,国内外许多著名的译者进入这个翻译领域研究,但由于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翻译理论运用于诗歌翻译尽显不同特色。本文的目的是要进行深入探讨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从翻译美学的视角,以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赏析李白《行路难》,由此指导理解和翻译中国古典诗歌。
2 文献综述
2.1 翻译美学
在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辞海》中,翻译美学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述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翻译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
2.2 国内外研究
追溯翻译与美学的联系,无论是国内的研究还是国外的理论都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翻译理论与美学密不可分。
2.2.1 西方翻译理论
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译论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古典译论期,史称“希腊化”,主要立论于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修辞学》和《诗学》;古代译论期(公元5世纪末—18世纪后期),这个时期的译论以文艺翻译和宗教翻译为特征;近代译论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末期),立论开始逐渐转向依据古典语文学和语言哲学;现代译论期(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也可称为“现代译论前期”,其标志是第一本科学语言学著作《普通语言学的教程》的出版。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直至现在,也可以说是当代译论期。
综上所述,沿着西方两千年美学译论史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西方译论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尽管翻译题材的广泛多样,但译论皆趋向“一”的旨归;第二,西方译论较早的从美学转向语言学立论,由感性走向理性的认识构式和构成;第三,西方翻译美学并不关注语言审美而是探讨扩及翻译美的本质、产生、构成和表现。
2.2.2 中国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与美学的联姻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这一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传统美学思想是中国翻译美学的底色。美学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老子就提出“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主张。大约公元前520年,孔子创儒家美学,提出“诗言志”,“赋比兴”的讨论美学;公元前372年,孟子提出“仁义为美”,创立了以“仁学”为纲的儒家美学主张;荀子提出了文质兼顾、“美善相乐”论,发扬了儒家的美学思想。从中国的美学史上看,“美”与“信”、“文”与“质”是最古老而又始终一贯的命题。中国最早的翻译事业即佛经翻译就是以“文质之争”的主流命题为理论依据,及至玄奘提出的翻译标准“求真喻俗”也非常符合“文质统一”的功能主义的审美价值观。可见翻译美学从创立之初就没有脱离过古典哲学与美学的问题根源和命题内涵。
近代,对中国译论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严复在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译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严复所谓“信”,是指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所谓“达”,是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充分地发挥译语的特长以求原意明显通顺;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古雅优美,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文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第二个对中国美学译论有重大影响的就是林语堂的译观。在林语堂看来,文字的表现在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五个方面。郭沫若则提出翻译创作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创作性的工作,有时翻译比创作还困难”。1951年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将绘画美学移花接木于译论并付诸实践对现代翻译影响颇深。20世纪60年代中期,钱钟书从传统美学鉴赏的角度提出“化境”,标志着从“信、达、雅”以后我国翻译理论的突破性进步。当然在译坛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他从中国古代诗学的视角提出“意美、形美、音美”。他主张意美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音美,形美是第三位的。
综上所述,中国翻译美学研究历经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发展已渐趋完善与成熟,其理论基础更加坚实,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系统。
2.3 李白诗歌翻译的研究
李白的诗歌飘逸豪放,想象瑰丽,在中国乃至世界诗歌:的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影响。李白诗歌已被译成多种文字,仅英译而言,就不乏名家名篇。
作为18世纪的诗人、政治家Soame Jennyns是第一位翻译唐代诗歌的人,其中就包含李白的诗歌。在其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李白诗歌英译出现了断层,直到Sir John Francis Davi出现,他翻译李白诗歌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一些成果却具有极高的翻译价值。在这一时期中,西方学者开始关注李白其人及其诗歌。传教士Joseph Edkins是第一位发表这方面研究论文的西方学者。1888年,他在China Review发表了文章《诗人李白》。总的来说,20世纪前李白诗歌英译并不丰富,并且译者在挑选诗歌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20世纪开始,李白诗歌的英译进入了新的纪元,许多著名的译者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这一时期的译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主张将李白的诗歌译成自由体,其代表包括:Ez Pound,Obata,Witter Bynner等,而另一类则主张将李白的诗歌译成律诗,其代表包括:H.A.Giles and W.J.B.Fletcher等。
20世纪后期,关于诗歌翻译采用自由体还是律诗的争论仍在继续,翁显良是前者的发言人,而许渊冲是后者的代表人。翁显良主张将中国古代诗歌翻译成散文,许渊冲认为在翻译李白诗歌时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原诗的韵律。这一时期由于许多汉语学者参与进来,李白诗歌译英译在中国更学术化也更严谨,徐仲杰和孙大雨是其代表人物。
3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
3.1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
许渊冲教授从事翻译就是为了实践他的翻译理论,他的理论著作《翻译的艺术》以及翻译标准都成为翻译世界璀璨的明珠。许渊冲教授对于诗歌翻译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译诗不是科学是一种艺术”,提出译诗的本体论“三美论”,即“音美”、“意美”、“形美”;译诗的方法论“三化论”,即“深化”、“等化”、“浅化”;译诗的目的论“三之论”,即“知之”、“好之”、“乐之”。
3.2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
许渊冲教授认为“译诗不是科学是一种艺术”,提出“三美”原则,即“音美”、“意美”、“形美”。“三美”的理论来源于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所谓“意美”指译文传达原文内容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的美;所谓“音美”指译文可以借用译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所谓“形美”指在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尽量做到形似。许渊冲教授在多年的诗歌翻译实践中力求三者统一,但译诗不可能百分百传递原诗的音美、意美和形美,因此他主张意美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音美,形美是第三位的。
3.3 诗歌翻译的方法
“三化论”谈的是译诗过程中的变通问题。“化”取自钱钟书的“化境说”,即“文学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化”可分为三种,即浅化(generalization)、等化(equalization)、深化(particularization)。许渊冲关于英译唐诗的变通分为五种情况,翻译典故要变通,改译专门词语,改译原诗的观点、语气,改译原诗的词语,将对仗改译为散行。在英译唐诗时,许渊冲用“深化”、“浅化”、“等化”的译法,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用“双声”、“押韵”、“抑扬”的方法来传达原诗的“音美”;用英诗格律来传达原诗的“形美”。由此看出,许渊冲的译诗本体论“三美论”与方法论“三化论”紧密相连。
3.4 诗歌翻译的目的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渊冲先生将这句话应用到译诗上来。所谓知之(comprehension)就是使人理解;所谓好之(appreciation)就是使人喜欢;所谓乐之(admiration)就是使人愉快。知之是译诗的最低要求,能够使读者理解,了解原文内容;好之是中等要求,读者不仅了解了原文还喜欢;乐之是最高要求,此时译诗能使读者愉快。在译诗时能做到意美就能使读者知之、好之,如再能具备音美、形美,便能使读者乐之了。
4 李白诗歌翻译中的“三美”原则
4.1 李白与《行路难》
李白(701—762年),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给人以豪迈奔放的感受,被后人尊称为“诗仙”。诗作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行路难》三首皆是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三年长安生活,让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下面本文将依据许渊冲先生的翻译诗学理论“三美、三化、三之”分析该诗的英译。
4.2 意美
在《翻译的艺术》中,许渊冲提出“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的想法。意美是指诗歌的深层结构美的构式与滋味,“意美”是译诗传神的首要任务。译者若能忠实原文并且传递其意境美感——意美,便是达到了翻译的最高境界。下文分以下几点讨论和鉴赏许渊冲先生《行路难》译文如何践行意美翻译的原则的。
4.2.1 意象
一首好诗,往往就是意中有境,境中寓意。在李白诗歌的翻译中,意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渊冲在翻译中竭力体现实践自己的翻译思想——“意美”的迁移,就是重现原文中艺术意象。李白在《行路难》中借景抒情,借“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描绘出冰塞黄河、雪拥太行的艰难意境,抒发了诗人无奈痛苦的心境。许渊冲为了表现原诗的意美,这样翻译到:
I can't cross Yellow River:ice has stopped its flow;
I can't climb Mount Taihang:the sky is blind with snow.
“黄河”、“太行”、“雪”、“冰”基本上是等化翻译方法,分别译为“Yellow River”、“Taihang”、“snow”、“ice”;原诗中“欲渡”和“将登”是肯定句式,而译文没有出现肯定句式,而用“I can't”来传递原文意思,肯定句转换否定句是等化的翻译,此处等化的翻译方法用于句子的重构,达到意似的效果;原诗中“雪满山”许渊冲并没有直译而是深化译成“the sky is blind with snow.”表明困难重重,人生道路并不顺利。许渊冲“三化”翻译方法的目的就是力求意义上的对等,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性,达到“知之”、“乐之”。
4.2.2 典故
典故亦是一种意象,由对典故意象生成出审美意境。李白很擅长引经据典,他在《行路难》中就多处引用典故充实内容,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可译为:
Pushing aside my cup and chopsticks,I can't eat;
Drawing my sword and looking round,I stamp my feet.
原诗引用鲍照《拟行路难》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反映了李白内心的矛盾。一般来说,诗歌翻译很难翻译出文学常识和出处,典故用直译只能是“意似”而非“意美”,于是许渊冲用浅化的翻译方法取此典故的意思而舍其神,中诗英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诗的意美,典故表意隐讳,意义丰富,翻译时是需要变通的,如果意义的表达和理解都存在问题,意美更是无从谈起。
4.2.3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让感情更加丰富,画面更加真实。李白所作诗中擅长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夸张和排比等,下面来看看在《行路难》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Simile),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常用as、as…as、as if或like等词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如:“大道如青天”可译为“The way is broad like the blue sky”。译者采用了深化的翻译方法,巧妙地加了一个“broad”,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愤慨的感情。诗人用对青天的广阔无垠表达心中的迷茫,而“broad”一词在这里正是起到使读者身临其境的作用。
夸张(Hyperbole),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热爱自由不满当朝现状为了表达他激昂的情绪,在他的诗篇中常常运用到夸张的手法,如: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Pure wine in golden cup costs ten thousand coppers,good!
Choice dish in a jade plate is worth as much,nice food!
“十千”和“万钱”就是夸张手法的体现,突出表现当时朝政腐败。许渊冲巧妙地运用等化的翻译方法,“ten thousand”与“十千”;“golden cup”与“金樽”;“Pure wine”与“清酒”,并在诗句末尾加上“good”“nice food”,运用深化的翻译方法直抒胸臆,让读者直观感受诗人借夸张手法表达的愤慨之情,达到意美的效果。
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s),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如:“多歧路,今安在?”译成“Don't go astray!Whither today?”诗人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译者直接把原诗的陈述句“多歧路”变通为感叹句“Don't go astray!”正是运用了这一相对自由,变通了原诗中的语气,从而使译文变得更加生动。
反复(Repetition),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如:“行路难,行路难”译成“Hard is the way,Hard is the way”,这两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译者应该充分理解诗歌的隐含意义,抓住诗歌的意境美才能呈现出具有意美的译文。
4.3 音美
诗注重抒情,音乐美实际上是指诗的格律和音韵节奏。许渊冲教授的译文注重韵律,文笔精练,保持了诗的效果且贴近原文风格,取得了与原文最大程度的等值。下文分如下几点讨论和鉴赏许渊冲先生《行路难》译文如何践行音美翻译的原则的。
4.3.1 韵律
中英文诗歌都存在韵律,根据韵律在一句中的位置不同分为三种不同韵律:押头韵、押中间韵和押尾韵。中英文诗歌中常出现押尾韵,尤其唐诗的要求更加严格,我们把出现在句末的音律叫作韵脚。李白擅长律诗,这首《行路难》也属于七言律诗。如:
“欲渡黄河冰塞川,(chuan)
将登太行雪满山。”(shan)
这两句诗体现的就是押尾韵,押的韵脚是an.
I can't cross Yellow River:ice has stopped its flow;
I can't climb Mount Taihang:the sky is blind with snow.
许渊冲在翻译时注意了韵脚的音节,“eat”和“feet”,“flow”和“snow”,体现他仔细推敲用词的准确,最大程度地展现原文的音美。读者在读译文时也可以深刻感受到发音的美感达到“好之”和“乐之”的目的。
4.3.2 头韵
在《行路难》中“大道如青天”这一句中“大”和“道”压的就是“d”的头韵,许渊冲在翻译时也将这一语言特色翻译出来“The way is broad like the blue sky”其中“broad”和“blue”压头韵。
由于汉语和英语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所以要体现中国古诗词的韵律就需遵循许渊冲先生的“三化”从而达到音美的效果。
4.4 形式美
诗歌形式美的表现为对仗,即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者相似,音节数目完全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一个相对立或相对称的意思。下文分如下几点讨论和鉴赏许渊冲先生《行路难》译文如何践行形美翻译的原则的。
4.4.1 诗歌形式和句式长度
古典诗词有多种形式,比如五言诗、七言诗等,但都十分讲究对仗工整和形式的美观。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这首《行路难》就是一篇七言杂五言的诗作,许渊冲的翻译虽没有保持与原文的句式长短,但寥寥数笔同样勾画出原诗的美感。例如: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I can't cross Yellow River:ice has stopped its flow;
I can't climb Mount Taihang:the sky is blind with snow.
原诗14个字,许渊冲用排比的手法保持译文的形式美感,对仗工整,虽不能与原诗的形美匹配但做到形似也实属翻译界的大师。
4.4.2 句法结构
句法结构是表现诗歌形美的重要因素,在古典诗歌中,每一句诗句都包含多种句法,诗歌的美感也因此显现出来。
排比(Parallelism)是一种平行结构,由结构和意义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平行并列构成,是为了达到修辞效果而循环出现的、句法相似的结构。在李白所作的诗篇中经常会出现排比的运用,给人以视觉或听觉的美感。在《行路难》中也有所应用: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I can't cross Yellow River:ice has stopped its flow;
I can't climb Mount Taihang:the sky is blind with snow.
原文中“黄河”与“太行”相对,“冰”与“雪”相对,“川”与“山”相对,“渡”与“登”相对。其中“黄河”、“太行”、“冰”、“雪”、“川”、“山”都是名词,“渡”与“登”是动词。许渊冲在翻译时保持了排比的对仗工整与平行,“cross”与“climb”相对,“Yellow River”与“Mount Taihang”相对,展现形式的美感。
重复(Repetition)在我国古诗词中起到强调作用,读起来节奏感明显也增加了气势。重复包括词语、句子和段落三种形式。《行路难》中就有重复出现的关键句子,如:“行路难,行路难”译成“Hard is the way,Hard is the way”句子的重复都是关键句,在整首诗中起到点题或是主题思想升华的作用,故译者在翻译时通常遵循原文。
中国古诗词大多是韵律诗,译者讲究译文的形美也是为了达到让读者“乐之”“好之”的目的,许渊冲先生的“三化”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参考。
5 结论
本文通过许渊冲“三美”原则的美学理论框架,对许渊冲英译李白诗歌《行路难》为例进行诗歌的解读和赏析,从全新的视角发现了李白诗歌所存在的美感,可以看出好的译文应该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尽管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等存在差异,但从诗歌的意象、音韵和形式三个方面所创作的译文一定具有艺术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诗词讲究神韵,对译诗而言,尽最大努力传达出原诗的神韵,是所有译者追求的最高目标。许渊冲先生的译文独具风格,其诗歌翻译理论可谓独到前瞻,可实践性强。通过上面《行路难》英译本的分析,许教授的翻译方法论“三化”在中诗英译中为诗歌“意美”的表达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译诗时,他采取“三美”的原则,在语言的表达上重视与原作在意象、音韵和形式上保持高度统一,以“三化”的方法达到“三之”的目的,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参考文献
[1]The New 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James.J.Y.L The Art of Chinese[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3]程永生.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诗词翻译的理论和实践[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1-95.
[4]佟晓梅.论诗歌翻译的美感[J].现代语文,2007(4):127-128.
[5]关文义.论许渊冲翻译的“三美”[J].考试周刊,2008(32).
[6]邢影杰.许渊冲的翻译思想解读[J].今日中国论坛,2013(3):13.
[7]李谧.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83-84.
[8]周蓉.李白诗歌英译历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5.
[9]张毅.从许渊冲“三美”原则角度论李白诗歌英译的美感再现[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10]许渊冲.李白诗选[M].许渊冲,英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4.
[11]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3):3.
8.双轨并行路宽广 篇八
2012年,记者再次来到学校。当车子驶进上栗县金山大道,一座崭新、气势磅礴的校门映入眼帘,令人耳目一新。校门上,由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题写的“江西萍乡上栗中学”八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校园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迎面而来的学生频频向记者示意问好,让人倍感亲切,倍感温馨,倍感鼓舞。
双轨并行,增强学校发展动力
在校长李招文的带领下,记者走入了见证学校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红楼。红楼,实际上是一座用红砖砌成的两层的老房子。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柳斌曾在此读书。为了激励学校师生能够以优秀学子为榜样,学有所成,上栗中学历届校领导将这幢老房子保留下来。如今,这幢红楼已是学校的行政楼。学校的领导班子和行政部门都在此办公。
记者拾阶而上,斑驳的木板以及身后它所发出的阵阵闷响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的历史悠久、绵长。会议室内,数名教师围坐在一起。李校长向记者一一介绍了他们,有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也有教坛新秀。
“他们都是学校专家组成员,学校大大小小的决策都是靠他们谋划的。”李校长高兴地说,“行政管理建设是学校必备的,而集结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育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好比学校发展的双驱动,能够助推学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李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正在实施“行政管理”和“专家治校”的“双轨管理”制度,行政管理机构由校长、副校长、各行政职能部门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以及教师组成,专家治校机构则由校长、首席专家、专家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师组成。
在座谈会上,教师们畅所欲言,其中一则小故事令记者印象深刻。
故事发生在2009年,学校急招一名生物教师,在前来应聘的众多教师中挑选出两名候选人,其中一名是重点院校研究生,另一名是普通院校研究生。在讨论候选人去留问题时,有的校领导认为重点院校研究生的知名度高,可相应提升用人单位的知名度。但专家组经过集体商议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高知名度并非就有高能力。经过对两名候选者在教学、人品等方面的考察后,专家组写了一份考察报告,详细分析了两人在相关方面的情况,并得出结论:来自普通院校的候选人在教学能力、教育专业素养方面均更胜一筹,更适合做高中教师。专家组翔实的报告得到校领导班子的多数认同。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专家组意见的正确性。
“以前,我觉得自己就是个教书匠,两耳不闻其他事。自从学校提出‘双轨管理’理念,我荣幸地被选入专家组,一股主人翁自豪感和责任感时常涌上心头。”特级教师李柏武感慨地说,还告诉记者一件令他难忘的事。
2011年,学校为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硬件设施,计划在金山镇政府旧址兴建两栋教学楼,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办学需求。计划提出方案后,校领导便邀请专家组研讨。
“上栗县委、县政府将原金山镇政府所在地无偿划拨给学校,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因此,我觉得在原金山镇政府旧址兴建两栋教学楼,能够满足学校不断扩大的办学要求。”一名校领导的看法代表了校领导班子多数人的意见。但学校专家组的讨论意见却与此相反。专家组代表提出,合理科学地规划校园是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兴建现代化教学大楼势在必行,但是旧址土地面积有限,兴建两栋教学楼会使原本狭小的空间变得更加拥挤,学生的活动空间受到限制。而且随着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在上学、课间休息、放学期间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建议兴建一栋12层的综合性教学大楼,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减少建筑用地,扩大运动场地。
专家组的意见很快被纳入备选方案。“你可别小看这件事,学校的每一件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都是大事。”李老师回想起当时参与的情景,兴奋不已。
“师生是学校的真正主人,校长只是主人们的代表。我想做到的是让主人作主,让代表担责。”在一次教师座谈会上,校长李招文简短的肺腑之言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1988年,李招文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栗中学工作。从教20余年来,他当过一线教师,做过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校长,他深刻地领悟到让真正懂教育、爱教育、愿意干教育的人去管理学校,不仅体现了对教师的尊重,而且可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名师工作室,激发教师成长活力
在上栗中学,除了专家组,还有一支队伍,学校教师把能够加入这一队伍视为一份荣耀。这支队伍便是学校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是培养学校专家的阵地,为学校发展提供造血功能。”李招文告诉记者,在“专家治校”的理念指导下,学校有以特级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县域名师组建起来的特级教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和各学科工作室,各种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特级教师彭俊昌是学校特级教师工作室中高中物理工作室负责人,他花费五年的时间创造性地撰写高中物理教材和总复习多媒体电子学案,还常年担任高三毕业班的物理教学,热心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在他的指导下,一批青年教师在省市大赛中获奖,迅速成长为学校教学和科研骨干。当问及他指导青年教师成长有什么“秘招”时,彭老师指了指随身携带的DV和听课本,微笑着说:“每次听完课,我不会急于给执教者评课,而是让他们先看我录下的上课情景,然后等他们说完感受,我再点评。点评完后,再让他们上一次课,我再次录下这堂课,刻成光盘送给他们,作为他们成长的见证。”
彭老师告诉记者,名师工作室每月集中研讨的时间不少于4小时,要求研修员每学年在县内进行1次以上公开教学和专题讲座。各工作室骨干成员和研修员实行双向听课制度,要求骨干成员每学年参与听课或活动指导时间不得少于30个学时,还需指导研修员研究课题,建立研修员档案,负责对研修员的考核、评估和评价工作。学校每年为各工作室拨专项活动经费,征订学科杂志,组织外出学习。
“两年来,我认识到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活动,懂得了要充分尊重每一名学生。”青年教师王宇姝说。2010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的她来到上栗中学工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她就获得了县级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新蕾杯《初中生之友》作文指导大赛省级三等奖,还被学校推荐参加市级优质课评比和省级优质课比赛观摩活动。面对成绩,她一脸幸福地说:“这得感谢学校和师傅们对我的大力培养和无私帮助。”
在上栗中学,有数不清的、生动的教师成长案例,还有许多发生在成长背后的感人故事。
学校有名英语教师英语发音准,口语流利,讲解生动,一直被同事们视为“教学能手”。可有段时间,这名教师所带班级两次连续考试的成绩都在同年级中排在最后。按照学校以前的规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调换教师的岗位,但学校放弃了这样的做法,而是采纳了专家组的建议,派名师工作室成员在这名教师上课时随堂听课、评课。当发现这名教师所带班的学生自控能力差、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威信不高后,名师工作室成员就给这名教师提出了指导方案。结果,这名教师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如今,这名教师已成长为学校骨干教师,负责带几名青年教师,她个人还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选派至英国学习交流的资格。
有人说,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如同拥有了教学高质量的基石。自成立名师工作室以来,学校以“名师培养名生,名师、名生塑造名校”为发展思路,加强师资培训,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多达30万元。学校有5位教师被评为江西省特级教师或学科带头人,13名教师被评为江西省骨干教师,10余名教师被评为萍乡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134”人才培养模式,铺就学生成才新路
在与学生代表的座谈会上,到场学生有二三十人,他们中有的来自实验班、平行班,有的来自体艺班、技能班。他们发言踊跃,个性飞扬,气氛轻松、愉悦,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上很难分清他们是来自哪个班级。
“以前,我以为在重点高中读书会像进牢笼,没有自由。可来到这里后,我发现高中生活还如此多姿多彩。”高二体艺班的柳能说。
记者眼前的这个男生,皮肤黝黑,个子中等,性格开朗。他学习成绩不好,可喜欢体育运动。一次学校举办体艺节,他第一次体验三级跳远后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此后,每天下午放学,他都会到操场上训练。刚开始,他不知道跳远技巧,只顾弹跳。后来分进体艺班后,他掌握平衡、发力等技巧,三级跳水平大幅提高。2011年,他在全校体艺节三级跳项目中一举夺得金牌。当记者问起他今后的发展目标时,他自信地说:“努力考进全国优秀的体育大学!”
在每所学校,都会有像柳能这样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对待“偏科”的学生,是一味放任自流,还是合理引导、科学规划,上栗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出“134”人才培养模式。
一直陪同采访的李校长告诉记者,“134”人才培养模式中的“1”即“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不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学生有差异的个性发展,为不同基础、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设计。“3”即“三类计划”,就是在高中进行三类分层教学:第一类为实验班,主要针对基础扎实、能力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求两年完成高中课程,第三年为自主考试做准备,通过自主招生模式参加全国重点高校考试;第二类是平行班,针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通过三年学习后能够进入高等本科院校学习;第三类是体艺班、技能班,针对文化基础较差但具备一定体艺特长的学生,其目标是让他们在高中毕业后能够考上体艺特长类专业大学或高职院校。“4”即“四个结合”,就是在探索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升学预备教育与特长培养教育、校内与校外教学资源、普遍性和个性、思想道德的课内教育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一手抓升学预备教育,一手抓就业预备教育。时隔14年,当年的分流教育在这里有了深厚的根基,不仅抓升学、抓就业,还抓特长培养,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在座谈会上,学生们谈论的话题里总少不了“体艺节”这三个字。体艺节是上栗中学每年都要举办的体育艺术节活动,是全校师生的盛大节日。在体艺节里,既有师生一年来的书法、绘画、手抄报等获奖作品展,又有气势宏大的全校教职工大合唱比赛,还有运动会、文艺汇演。
“每年的体艺节,学生会、各大社团都会发挥主力作用,通力协作,大到舞台场景布置、组织节目评选、比赛裁判,小到环境卫生、服务等细节,都能做好。”2010年通过竞选成为校学生会主席的石宁嘉告诉记者,“学校每月都会组织主题活动,还有吉尼斯打擂台、模拟联合国等活动,都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在他的记事本上,记者看到里面写满了各类活动的策划方案,每个活动的组织都细化到有具体的学生负责,计划周密且有条有理。
9.行路的作文 篇九
书,人类文明的载体,人类进步的阶梯。路,每个人脚下都有,沿着这条路走向成功。但究竟是“读万卷书”后再“行万里路”,还是“行路万里”后再回过头来博览群书?这需要思考。
书籍,心灵之药也。一本好书可以伴人一生,博览群书更是可以让人不俗于世,“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无论怎样装饰打扮都无法让人觉得高贵典雅,正如俗话所说:有长相没气质。气质从何而来?即从书中来也。也有一些人不用修饰也能现其雍容华贵,可见书的魅力有多大。
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是在革新当今知识和提升人们道德上起到了不少作用。书是一种粮食,精神粮食。米饭吃多了会撑,山珍海味尝久了会腻,但书却不会。无论品多少都不会腻,像一杯清茶反而越品越觉其甘洌醇香。
书的产生来源于文明,而文明又产自人类的思想。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所以不是每一种思想都能被大众所肯定和传承。同样,不是每一种思想都正确,而这时检验之,则需要另外一种方式——行路。
行万里路,方可知文化的差异,方可感觉到各种文化所带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而这些则是书无法带给我们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人走的,智慧是人创造的。李白游历大江南北才作得名篇万千;徐霞客不畏险阻翻山越岭,才留下游记以示后人。书是前人编纂的,是获得知识的良好途径,但要是想获得新的发现,你就要自己去开辟道路。因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中的未必句句都是真谛,自己去辨别的,去感受的,方可永存心间。书能给人以幻想,而实践能给人以理想。理想是一座堡垒,努力就可以达到;幻想是一串泡沫,阳光一晒就荡然无存。理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幻想等不起时间的折磨。
所以说,书带给我们的是一次的心灵之旅,而行路则能带给我们人生的教益。但只读书不行路是迂腐,只行路不读书是盲目。只有将这两者结合,才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带上你的书,准备好你的行囊,一边行路,一边阅读,让阅读丰富你的思想,让行路打开你的眼界。
读书不止,行路不停,若你要问,路在何方下。
10.欧洲政客行路难 篇十
可以说,奥巴马上任以来,一年一度的白宫记者协会晚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明星们的加入让这项活动变得更像是一个好莱坞红毯秀,因而对其批评之声已甚。晚宴设立的原意是为新闻业界人士提供一个和谐友好的氛围与总统共处,如今人们似乎更关心哪些明星到场、总统先生又说了什么俏皮话、晚宴后的派对有什么有趣的新闻,愈加有了不起的盖茨比举办的华丽晚会之风。
相比于年轻而充满活力、同时又享有最大限度地自由与最少的掣肘的美国,欧洲大陆就安分守己多了。经历了民主化进程的欧洲发达国家一直是全世界标杆,一千多年的王室制度在人民思想中留下的印记也许日益消失,肉眼少见,但是王权思想却仍然保有重要影响力。此外,欧洲二十多国中仍有不少是君主立宪制,如英国、西班牙、挪威、瑞典、丹麦、荷兰、安道尔、卢森堡等。这些国家的象征是历史久远的王室后代,即便政府首脑是首相引领议会,国家从上到下都对国王(或女王、大公)尊崇爱戴。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几乎统一地在政治上保持了严肃庄重的传统氛围。不管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开放与世界接轨,政治家们都会竭尽所能地以正确的姿态维持政坛的稳定与制度。不论什么时候,打开电视机,节目里的总统、大臣、部长、议员都在一脸正经地参加各种会议、会面、外交活动、内政事务,新闻报道也永远是一丝不苟不偏不倚陈述事实,或者带着自己的立场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这自然是在传递给人民不加修饰的可靠性,从最大程度上获得支持,因此,与之相辅相成的是人民的监督角色与苛求态度。
在西班牙,上世纪70年代经历了严酷的弗朗哥专政之后,军事政变危急之际,当时的胡安·卡洛斯王子靠着自身的能力以及王室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扭转危局,使得国家平稳过渡到民主政体,2年前他的继任者费利佩六世进入人们的视线之后,也一直试图维持长久以来的王室形象。由于对贪腐现象的高度关注与担心,不论是王室还是政府领导人,在眼镜雪亮的监管机构和追求公平透平的人民面前都得小心翼翼地夹起尾巴做人,遑论放松准则去做出任何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娱乐化的举动。事实上西班牙皇室目前深受克里斯提娜公主与丈夫挪用公款和逃税丑闻的影响,这起案件仍在调查中,好在费利佩国王非常低调,尽心尽力地工作履行职责,在公共场合也谨之慎之。比此更为复杂的是首相和各政党领袖,身担政府公职,承载着选民对自己做出承诺的期望,他们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谋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然而须知道阻且长,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得到似乎比支持者更多的批评声音。如果行差踏错,或是不端正态度、无所作为,就会让他们立刻落入深渊。西方人民的政治参与感普遍较高,他们是能随时“覆舟”的涌动之水。在西班牙社交网络上最为流行的就是各种对于政治领导人的讽刺之语,上一任首相萨帕特罗因为高失业率被批评多年,现任首相拉霍伊亦深陷受贿丑闻,这就是政治家们身上必须背负的沉重十字架吧。
欧洲其他国家情况与西班牙相似,民主土地上的各方制约因素太多,没有人能够拥有如美国人那样坦荡的心胸。英国和法国,是政治讽刺漫画的集中地,尤其是法国。这一传统起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此后便常常用来讽刺揶揄本国和外国的王室、政客、警察、银行家等等。去年震惊世界的《查理周刊》编辑部被血洗的直接导火索就是该杂志刊登了调侃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法国总统曾被报纸嘲笑其私会女友,英国女王也多次被漫画出版物调侃。
这样的景象,成因复杂,既包括了历史、宗教政体因素,又与目前西方世界面临的经济、动乱等危机息息相关。总之,面对严峻的形势,保守又自傲的欧洲人是难以笑出来的。
所以当美国政坛上演一出出滑稽戏剧时,这边的欧洲国家正搬着椅子权当看笑话了。当然,今天的欧洲民众们已经远比从前心态从容也更包容了,毕竟美国的政治娱乐化是建国伊始便已存在的。最近这几年,最为出格贻笑大方又大出风头的政客非唐纳德·特朗普——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莫属了,他的神奇极端而且愚蠢至极的政论让全世界错愕不已,但是早有媒体出来安慰心灵受到伤害的围观群众了:1858年,林肯与道格拉斯为美国伊利诺斯州的联邦参议员席位进行连续辩论,题目是严肃得不能再严肃的“奴隶制度”,而且两人的精彩演说也因此载入史册,然而当时盛况堪比盛大游行。这场辩论俨如移动马戏团,所到之处人群蜂拥而至,逃离自家农场聚集在各个城镇上,乐队无时无刻地表演,礼炮声不停,人们在演讲人的幽默与夸张表演中欢呼、鼓掌,全是一副娱乐至死的劲头,尽管——如果你还记得——他们在谈论奴隶制呢。如此看来,日光之下并无新鲜事,政坛如秀场早已见怪不怪了,只不过如今的广播、电视、网络将每一幅画面都记录下来输送到越来越多人面前。
《华盛顿邮报》懂得调侃自己:欧洲人要被我们逼疯了。不过,其实近十年,一直紧绷的那张欧洲面孔也逐渐松动,偶尔露出狡黠的笑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便是其中一例。按理来说,英国作为几百年日不落帝国,虽说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地位已大不如前,但是依仗着背后的深厚传统与根基以及全球闻名的高傲,对美国这个后辈是有不少意见和些许轻蔑的,推特上就有一个著名的假的女王账号借此做文章: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美式英语,只有英语,和错误。所以常常会被人揣测:果然还是拉不下脸像美国人一样逗趣吧。
而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政治形势瞬息万变,放眼望去任何一件事都是蝴蝶效应的结果,也可能会是将来任何一件事的蝴蝶效应之起因。旧世界的超级大国与新时代的世界强国之间,互相影响自然不可避免。所以你看:英国女王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时和007演员空降会场,过了一把电影瘾,又在上月与哈里王子在公益广告中毫不示弱地迎接同样出镜的奥巴马夫妇的“挑衅”,表现幽默亲民。只不过,在欧洲范围内,顺应时代发展的轻微改变,大约是“点到为止”,要是像山姆大叔那样,可就太任性了。
11.行路的作文 篇十一
2010年10月26日晚, 在山东省202省道工业新区草庙子段, 连续发生2起拖拉机与其他机动车辆相撞的事故, 造成1人死亡、2人重伤。2起事故均由拖拉机无灯光、无反光设施引发。
当天下午5点半左右, 一男子驾驶一台轮式拖拉机行驶至202省道草庙子镇北大疃村路段时, 突然发现车辆没油, 他便将车停在路西侧的机动车道上, 自己前去买油。由于该拖拉机及挂车无任何灯光及反光标志, 致使一辆两轮摩托车从后面撞了上去, 摩托车驾驶人当场死亡。半小时后, 在202省道草庙子镇北台村路段, 一辆商务车与一台无灯光、无反光设施的手扶拖拉机相撞, 手扶拖拉机上2人受重伤。
山东省威海市交警6大队交警提示, 在乡村公路少有路灯的情况下, 拖拉机等无灯光或无反光设施的车辆应尽量减少夜晚出行;机动车辆行经无路灯路段时应减速慢行, 防止发生意外。 (张军涛孙雪笑)
12.《行路难》的教案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理解这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学习古诗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由友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王李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后病逝于当途。
有《李太白集》。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划分句子停顿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自由朗读诗文
3.请二到三名学生朗读诗文
4.理解诗文的内容,要求
(1)掌握重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2)赏析句子的含义
(3)把诗歌内容转化为散文化语言
5.齐读全诗
四、探究诗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五、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六、背诵这首诗(指导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背诵)
七、阅读
试比较,陶渊明的《饮酒》和李白的《行路难》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八、练笔
在你生活或者学习的过程中,你也一定遇到过困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痛苦,面对这样的境遇,你该如何对待?请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13.過坎方知行路難 篇十三
背離新馬路的喧囂,我鑽進一條小巷,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小徑兩旁全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民居,雖然經過翻修,但外貌與風格卻沒有根本變化,這可能正是澳門人尊重傳統、繼承傳統的一種體現吧。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澳門也能找到與八零年代的兒時回憶——老式的理髮店,古董店,小吃店……抬頭望望遠處極致奢華、燈紅酒綠的聳入雲霄的娛樂場大樓,再回首看看小巷內的這份恬靜,不由得對澳門這座城市和城中的人心生敬意,佩服他們在這經濟繁榮、物欲橫流的時代仍能堅守傳統,堅守心中的那份寧靜。
繼續沿著小巷直行,曲徑通幽處,我遠遠就望見了他的身影——武哥。已近不惑的他猶如大男孩般和周圍的鄰居說笑著。只見汗珠在他本就沒有什麼頭髮的腦門上被太陽照得閃亮發光,然後迅速滑落到下顎。見到我武哥大聲嚷道:“嘿,等你好久啦!為什麼現在才到,快點跟我上樓。”大大的嗓門,言語中沒有半分做作,直爽而又不失溫情。這是四年前我們初次相識時我對他的第一印象,也是我對澳門人的第一印象。
武哥名叫黃仁武,是一名職業司機,每天穿梭在澳門並不寬敞卻秩序井然的馬路上,是他從事了接近二十年的工作。正如大多數澳門人一樣,武哥也並非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澳門。祖籍廣東佛山三水的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跟隨父輩來到澳門。接過武哥遞過來的茶水,跟他表明了來意,武哥大笑起來:“我們這些人,有什麼好訪問的。但是既然你有要求,那我們就拉拉家常吧。”
武哥告訴我,兒時的他對澳門的感覺是一座空氣清新,到處可以看到大海的城市。即便是現在他也依然希望能回到過去的澳門,回到那個沒有鋼筋水泥、沒有填海、沒有堵車和賭場的純真年代。
武哥繼續滔滔不絕,從懵懂無知的清純童年一直說到血氣方剛的青年時代。他告訴我,青年時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在他二十出頭的年紀,澳門賭博成風,許多本來勤勞純樸的澳門人也會迷失自我,沉迷於一夜暴富的幻想當中。太陽底下本沒有奇跡,發生在無數賭徒身上的悲慘故事最終也毫不例外地複製在武哥身上。因為賭博,他賠上了全部家當,落下一屁股賭債,還有一顆破碎的心。講到這裡,平時大大咧咧看似沒心沒肺的他已經紅了眼眶,可能是因為這些塵封的往事已經壓在心底太多太多年。我很慶幸他能在我面前將往事的記憶再度解封,更感激他對我的信任。
迫於無奈,帶著僅有的幾百元錢和父母的眼淚,武哥離開了當時對他來說是灰色的澳門,登上了去往海那邊的輪船。“當時我站在船頭,心裡沒有別的想法。只是對自己說我要靠我自己的努力,再次回到這裡來。”說完,他拿起茶杯閉上眼睛輕輕地飲了一口茶繼續說道:“我要感謝那時的自己,感謝那時的澳門,最終讓我找回了真正的自我。你看看現在的澳門,沒有幾個本地人是真正愛賭好賭的,這也離不開回歸後這些年澳門高速發展的經濟。不賭博,澳門人也能過上非常不錯的生活。”
正如武哥所說,現在的澳門看上去一切都是那麼美,但是當年千千萬萬個同武哥相似沉迷賭博的人,幾乎都有過家破人亡的血淚史,有過我們很多人不曾經歷過的痛苦生活。聽到這裡我不禁感慨,正是由於澳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自我修復,才能獲得現今如此和諧的社會氛圍。
武哥繼續講他的故事。到了台灣後,身無分文且語言不通的他十分艱難,做過洗車工,送過報紙,擺過地攤,賣過檳榔,當過司機,幾乎所有髒活累活他都幹過。武哥告訴我,那段時間雖然辛苦,但是覺得非常充實,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辛苦努力得來,相比之前在澳門賭桌上一擲千金的夢幻,台灣的一切都顯得那麼真實。由於要償還賭債,武哥說他最高記錄是同時打四份工,有時候甚至累得坐在路邊一覺就能睡到天亮,無數次他都是被台北早晨的雨水淋醒的。“我要感謝台北的雨,不然就沒有現在的一切,要不是那裡的雨把我淋醒,我現在就不能坐在這裡和你如此淡定地聊天了。”是的,生活可以把一個人變成一灘泥,更能把一個人塑成一座山。時常感恩生活,景仰生命,讓自己變得樂觀變得豁達,這也是我通過武哥從澳門人身上學到的人生重要一課。
過坎方知行路難。在台灣,武哥找到了自我,還清了賭債同時還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和兩個可愛的兒子。兒子的出生對於他來說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在孩子剛剛咿呀學語時,武哥就堅持教孩子說廣東話。一有時間他總是抱著孩子不停地用鄉音對話或哼唱民謠:“月光光,照地堂,蝦崽乖乖睡落床……”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由於妻子是台灣人,周圍也沒有合適的語言環境,所以對孩子來說本就複雜的語言學習變得更加困難。但是武哥並沒有放棄,我問武哥這又是何必呢?他告訴我,雖然當時人在台灣,但是他一直告訴自己和家人,他的根永遠在澳門!
新的生活篇章已經慢慢拉開序幕……但是在武哥心中真正的靈魂歸宿依然是自己的家鄉——澳門。時間來到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的那一年,武哥當時沒有一絲疑慮就帶著愛人和兒子回到了澳門,回到了他一生無法忘記並且深深眷戀的這片土地。“我不能離開澳門,我更加期盼回歸祖國。如果沒有回歸祖國,哪裡有我現在的生活。”這是整個訪問中,武哥說得最多的話語。我想這也是所有澳門人的心聲,正如分隔多年的遊子心中無時無刻不在惦念著母親。
談到現在,武哥開始眉飛色舞。靠著職業司機這一份工作,武哥已經把自己的小家庭經營得有模有樣,雖然辛苦但他心甘如飴。武哥說,上班時間每天他都會起個大早,把自己的大巴沖洗得乾乾淨淨。開著大大的旅遊巴士,滿載著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遊客,帶著他們穿梭在自己再也熟悉不過卻又一天一個模樣的家鄉,為他們描述當年澳門的模樣,是他最願意做也最開心的事情。雖然語言不通,但是看著不同膚色的人們對著澳門豎起大拇指時,他內心的感受就猶如正午的陽光般燦爛而明亮。突然,武哥伸出了自己的兩隻手對我說:“看看,同樣是這雙手,幾十年前它們只會用來擺弄賭桌上的籌碼,給我營造一個虛幻的夢境。可是現在卻為我帶來了這個幸福的家庭,更重要的是把我從異鄉又送回了家鄉。”聽到這裡,我和武哥都會心地笑了起來,爽朗的笑聲充斥著整個客廳。因為我們都明白這句看似笑話的說辭中包含著太多關於他的人生經歷與感悟。
“澳門,一個神奇的地方。”這是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特別創作歌曲的一句歌詞。沒錯,澳門的美無與倫比,中西方的文化在這裡交匯在這裡延續,神奇的澳門正在用自己一次次神奇的表現讓世界震驚,讓華人驕傲。有人說澳門像漂浮在中國南海上的一艘小漁船,精緻又唯美。那麼千千萬如同武哥一樣的澳門人就是這精美小船上的漁燈,正因為聚集著無數澳門人的點點亮光,才讓我們更加清晰更加透徹地發現這艘船上的更多精彩。
金子般的心靈往往掩藏在最平凡普通的面孔背後。這正如澳門人,勤勞質樸、溫和謙遜。結束和武哥的訪談,走在大街小巷的碎石小路上,我不禁感慨萬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行路,都在攀登,就同武哥一樣。路是人走出來的。只有歷盡坎坷,摔過跟頭,才能體會到人生道路之艱險,也才會珍惜得來的一切而更堅定地走下去。
(作者是澳門城市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碩士研究生)
【行路的作文】推荐阅读:
李白 行路难07-30
行路难10-06
行路难赏析题07-17
行路难白居易07-29
泪水的泪水的作文600字作文06-14
成长的作文阅读陪伴成长的作文09-03
小学作文春雨的作文06-22
蚂蚁的作文-动物作文07-15
我的姐姐作文作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