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鱼教学设计

2024-08-16

桂花鱼教学设计(精选12篇)

1.桂花鱼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描写技巧,试着看图练写,注意使用动作来描写鱼儿的举动。

2、通过阅读懂得想象是建立在个体认知基础之上;探索过程有惊喜也有危险;属于自己的世界是最美的。

教学难点:

写话中会使用表示动作的词

教学过程:

导入:李欧李奥尼是绘本界的“伊索”,爱讲故事,故事里不仅有看得见的老鼠、青蛙、蟾蜍等小动物,也有看不见的大道理,边听边思考会让你脑洞大开。

一、看原版书说书名,体会扉页的用意(水底世界)

二、老师娓娓讲述故事从跨页1--6页

注意:跨页5  水草长出水面,代表时间之长

三、看文字,画画面。(跨页7--10)

跨页7 人是人的思维,因为人看见过鸟;鱼有鱼的思维,鱼没有离开过水底,他没有见过鱼之外的东西,所以就有鱼身鸟翅膀。

跨页8 因为有了跨页7的思考方向,孩子根据鱼的思维行进,会画有翅膀的奶牛。(再一次印证想象是建立的已知的认知中。

跨页9 10 鱼被青蛙激起了强烈的走出去看一看的愿望,即使在黑夜也常常想起,触发了后面剧情的发生,这是鱼的思维,一切动物离不开鱼的原型

四、看画面,填句子(跨页11--12)

指导: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来描写鱼的状态,更进一步,试着加上语言描写。

五、娓娓讲述故事结局,悟深意。(跨页13--14)

注意:封底连封面是一幅完整的画面,鱼只有在水里才会感觉到世界的美丽。

[《鱼就是鱼》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

2.桂花鱼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片段一】

品味:小时候, 我对无论什么花, 都不懂得欣赏, 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 这是凌霄花, 这是叮咚花, 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 最喜欢的还是桂花。

师: (学生找到了文本的“神”或“文心”———“桂花, 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话后) 一个你不喜欢的东西, 会天天想着它吗?

生:不会。

师:是呀!写桂花就写桂花, 说那么多花干吗?我们把“还是”拿掉好吗?

生:……

师:这么多花, 哪一种更叫人念念不忘, 哪一种更让“我”魂牵梦萦?

生:桂花。

师:对了。

师:那么, 就用“我除了记些名称外, 最喜欢的还是桂花”这一句话, 能不能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生:其他的花是用来陪衬的。

师:所以, 我们读的时候, “最喜欢的还是桂花”重一些, 用来陪衬的轻一点。

师:如果这段话中拿掉“尽管父亲指 指点点地 告诉我……”有什么感觉?这里出现了父亲, 父亲很重要, 有爹才有家。父亲指指点点是叫“我”欣赏, 可是“我”不懂欣赏, 只记些名称。这样写, 干什么?

生:为了说明“我”最爱桂花。

师:你来读读?

(一生读)

师:你一点都没魂牵梦萦嘛!衬托的地方读得舒缓点, 直接靠近“文心”的地方要读得有感情。读出想啊想啊, “我”好想的感觉。

(生齐读, 有滋有味。)

教这一部分时, 教师一般会这样教:先直接问:“写桂花, 为什么要写凌霄花、叮咚花、木碧花?”然后抓“最喜欢”“除了……还是……”等词语品味从中体会感情。而陈教授没有“一般”, 他采用了逐渐“删”的策略, 将改过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品味, 从而让学生体会琦君文字的美妙。最令人称道的是陈教授细致入微地指导学生朗读:不是笼统地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而是将品味语言与指导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 在学生明白为何要写其他花之后, 教师顺势指导:“‘最喜欢的还是桂花’重一些, 用来陪衬的轻一点。”这样的朗读指导巧妙、高效。

【教学片段二】

品味:“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 但我宁可俗, 就是爱桂花。

师: (生读后) 猪八戒说“我就是爱吃桂花”, 你觉得奇怪吗?

生:不奇怪。

师:优雅的诗人说“我就是爱吃桂花”, 你觉得奇怪吗?

生:……

师:琦君在大学教古代文学, 女教授, 研究唐诗宋词。要吃桂花, 她俗吧?俗不可耐!她怎么说?

生:“我宁可俗, 就是爱桂花”。

师:“我”宁可所有的人说“我”俗, “我”就是爱桂花。这叫———

生:痴情。

师 : 正因为爱 桂花 , 所以———

生: (恍然大悟) “我宁可俗”。

师:大家能不能把它读读?

(一生读, 读得不太好。)

师:“但”, 狠狠地停, “宁可俗”, 要读得“咬牙切齿”!这样读是为了突出———

生:“就是”两个字。

(师范读。生再读, 读得很到位。)

陈教授风趣、智慧。他在指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 拿猪八戒说事, 意在告诉学生“俗人做俗事”很正常, 接着“故弄玄虚”:琦君, 雅人做俗事, 真俗啊, 意在让学生误以为琦君真的俗不可耐。但教学并没有就此而止, 而是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处:她, 一位诗人、教授, “宁可俗”的背后是什么?是爱桂花, “就是爱桂花”, 这种“执拗”原来是因为深爱桂花。至此, 陈教授的“宝葫芦”卖的是什么“药”, 学生才心领神会。我欣赏的不仅仅是他睿智地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妙处———“欲扬先抑”的“曲”表达, 我更欣赏他指导朗读:“‘但’, 狠狠地停, ‘宁可俗’, 要读得‘咬牙切齿’!”如此形象、生动的朗读指导, 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教学片段三】

品味:“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 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 没开足, 摇不下来的。”……我就喊:“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师:将“嘛”换成“呢”“吗”读读看, 好吗?

生:不好。感觉没有原句语气强烈。

师:不要“空洞”, 你从“嘛”中体会到什么?

生:感觉“我”很想摇桂花。

生:“嘛”有求情的味道, 为了突出“我”想摇桂花。

生:“嘛”感觉“我”有假装生气的味道。

师:求情时假装生气, 用现在一个很流行的词叫———

生:顽皮。

师:顽皮吗?是卖———

生:卖萌。

师:对, 卖萌, 或者叫发嗲。你能不能把小女孩发嗲的样子读出来?我们叫女同学一起读读看。小女孩发发嗲, 发得好不好, 就看你们理解没有, 我就知道桂花有没有在你心里魂牵梦萦。

生: (读) 妈, 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将“妈”托一点腔, 读读试试看。

生: (读得有情有趣) 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 (高兴地) 这就对了嘛。在这个场景中, 作者最高兴的那句话是什么?

生: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师:“我”终于有桂花可以摇了, 高兴吗?于是这个场景真叫“我”———

生:魂牵梦萦。

师:在这个场景中作者快乐吗?

生:快乐。

师:那读一读, 表现出孩子般的快乐。

生: (读) 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摇桂花”是琦君记忆中最诗意迷人的场景, 而陈教授的教学亦诗意迷人。此处, 陈教授采用了“换”的策略:将“嘛”换成“呢”“吗”比较品味, 让学生感受“嘛”的情味、意味、韵味。很欣赏他别出心裁地指导学生朗读,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将一个小女孩急切摇桂花之情状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学生的朗读毫无矫情做作之感, 有的是个性化体验式的别开生面、气象万千。

3.谈《桂花雨》教学 篇三

【摘 要】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建设活泼有趣、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感受语言带来的美感,陶冶情操。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写诗,学习做人做事,健康幸福地成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 《桂花雨》 快乐学习 陶冶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31-01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凸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文能给学生以新、奇、美的艺术感受,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教材给学生带来这种情感体验,并潜移默化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挖掘教材丰富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本土,建设祖国的感情。

基于此,语文教师应该摒弃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模式,要建设活泼有趣、丰富多姿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给语文课堂涂抹一道幸福的亮色。

“我想”,我的联想——

第十册第九课《儿童诗两首》中有一首《我想》,诗歌描绘了一个孩子一串奇妙的幻想,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极富韵律美,读来琅琅上口。在与学生交流了诗歌内容之后,在同学们充分朗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课文写一节诗,作为课堂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推荐一首最好的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很兴奋,叽叽喳喳议论开了,有模有样地写起来。不出十分钟,便有结果了,陆续的地在黑板上板书着:

我想把耳朵,放在小溪旁。听青蛙鼓乐,听小鸟歌唱,唱啊唱——那是春天的礼赞。

同学们的笔下,一首首稚嫩的小诗留在了黑板。赏析润色之余,我带着全班同学读起来。那一刻,我分明感受到这班孩子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们在课堂上找到了学习的幸福。

“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花——

著名学者季羡林的一篇文作选编为第十册的25课。课文主要写德国人人非常爱花,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种花人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走在街上却能看到家家户户窗子前鲜花汇成的海洋。我引导学生在欣赏这篇隽永的美文,欣赏这种街景之余,感受到德国人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幸福的境界。当然,这还不够,引导孩子们创造一种这样的境界更为重要。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两本书拿到班上,建立了一个图书角。自己的书给别人看,自己又看别人的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个活动让孩子们懂得:愿意付出,才能收获,愿意付出,收获幸福!

“桂花雨”,香的雨——

教学《桂花雨》的时候,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走进教室,检查完预习情况,教室里居然飘来一阵桂香。好香啊!附近应该有桂树。我从窗口望出去,看不见。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哪儿哪儿有。“附近有吗?”我要确定。“有!很近!”陆展楷回答很干脆。那还等什么?我便带上我的学生,排着队,迎着一路时浓时淡迷人的桂香,向着那棵未知的桂树进发。走了有五百米吧,前边的同学兴奋地嚷嚷开了:“在这儿!这儿!”我们站定,抬头看着这棵能“香飘十里”的树。这棵树种在一家院子里,两层楼高,很茂盛。淡黄色的花儿细细密密撒在枝丫上。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桂花了,我还是第一次看这么大棵的桂花树呢!突然门动起来,“吱呀”一声打开,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探出身子。我赶紧上前解释,她笑着听了,便道:“那就进来看吧。”我心里一阵喜悦,赶紧命令孩子们不许乱动。我们高兴地看着桂树,欣赏着桂花。我则不失时机地指导他们观察——“‘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你们看,桂树笨吗?”他们认真看着,说不笨。“那作者为什么说它笨呢?”这个有点难,过了一会儿,才有学生试探着说:“大概是说比起梅树没有什么姿态吧。”回答得精妙!我又问:“‘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中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还要仔细寻找?仔细寻找是说花少,可是,我们看到的满树都是花呢。”孩子疑惑起来,沉吟片刻,有人

说:“可能刚开时花少。”也有的说:“地域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时间段,气候也会有差异。”同学们兴奋地议论着,小脸上眉飞色舞。正看着,男主人回家了,看见几个小孩正在地上找花儿,就说:“我来摇,一摇,就掉好多。”听说要摇桂花,我们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摇桂花啰!”那位大叔说着就抓着一根树枝摇起来,桂花便纷纷扬扬落下来,落在我们头发上、衣服上。孩子们眼睛都亮了,看着桂花,看着别人,伸开手掌去接。我便朗诵起课文中的句子:“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同学们和了一句:“好香的雨啊!”这时的我,这时的孩子,都醉在桂花的馨香

里……我们要回了,我教孩子们向那对夫妇道谢。那位大叔便找来剪刀,说剪一些给我们带回来。“啊——”孩子们幸福地尖叫着,鼓起掌来。剪了好多,孩子们接到的花枝都交给我,我要在课堂上分给每个人。

我们带着桂花回到教室,在浓浓的花香中我们读起了课文——“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我们的表情是快乐的,我们的心是幸福的。我们爱上了课文中那棵寄托着作者浓浓乡思的桂树!爱上了离学校五百米的那棵桂树!我们还爱上了和桂树生活在一起那对夫妇……书里书外的桂花树哦!我要教我的学生把今天的见闻写成一篇习作,题目就是《寻花乐》!

4.《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四

课题:《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课课文。教材简解:

这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给人以芬芳的印象,令人神往,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深处关于故乡最美好的印记。“桂花香”是全文的线索,浓郁的桂花香气仿佛就萦绕在鼻翼唇齿间,字里行间弥漫着桂花那迷人的香气,牵绕出作者的那股思乡情怀。同时,通过写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为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的纯朴感情,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略读课文,粗知课文大意,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语句,再现“摇桂花”的情景,感受“摇花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的金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参与式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文的情感中。教师在挖掘教材时,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个性的阅读中感悟课文情感,可以采用“以读促进”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合作探究,激情打开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营造充满灵性的课堂,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设计思路:

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摇花之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学习生字词,自由读课文,交流感受,了解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其次,通过多样化朗读,与文本绿色对话,体验“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之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回想你的童年,有什么有趣、好玩,让你至今难忘的事情吗?

2、是呀,童年似一杯暖暖的茶水,让你回味无穷;童年似横跨天际的彩虹,绚丽多彩,叫人难忘。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首先,我们来认识作者。(多媒体展示琦君的照片、作品封面和介绍文字)

3、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认识了作者,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提问,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能动

性,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疑问去课文中寻求解答吧!请同学们用心朗读课文,自读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用笔标出有几个自然段,并把你喜欢的那一段再读一读。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2)分析字形、拼音,理解词语。(3)齐读词语。

3、检查课文朗读。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4、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通过刚才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老师看出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很认真。桂花雨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完后同桌相互交流。(学生默读课文,自行交流)

(2)点名回答,师生共同帮助总结。(本文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桂花时的情景,表达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恋与向往。)

三、精读感悟,感受桂花“香”

(一)对比桂花与繁花

1、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分别是什么花?(出示姿态高雅的梅花图、雍容华贵的牡丹图等,引发学生的惊叹)

2、(出示桂花图)这是桂花,说说你的感受吧。(学生自由说话)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桂花与繁花的图片对比,引导学生挖掘桂花的“香”,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之下,学生会主动去学习、去发现,这样便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3、过渡:是啊,桂花树的样子长得笨笨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中找细花。如此平凡而又朴素的桂花,却是作者的最爱,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原因,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

4、根据回答出示:“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吗?

(1)原因一:“不与繁花斗艳”,作者喜爱桂花的朴实。(2)原因二:“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作者喜爱桂花的香味。(板书:桂花香)

5、让我们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感悟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吧!(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感受桂花“香”

过渡:桂花的香气味儿是如何吸引作者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桂花香的语句,读一读。(学生默读课文)

1、师生交流描写“桂花香”的语句:(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出示句子)

①(指名朗读)用你朗读,让同学们感受到桂花的香气味儿。

②老师注意到,你把“香飘十里”这个词语读得很重,为什么?(交流体会:“香飘十里”,桂花的香味能飘很远很远,形容桂花香味很浓烈。)

③这句话中还有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桂花香的“浓烈”?(板书:“浸”。交流体会:桂花香扑鼻而来,形容桂花香无处不在,无处不存。)

④多么浓郁的桂花香呀,每当桂花盛开的季节,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荡,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之中。让我们用朗读将这浓烈的香味儿读出来吧!(指名读,分组读)

(2)“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用朗读,读出你对“桂花香”的感受吧!(指名读,读出三个“!”所表达的情感)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指导朗读:是呀,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品上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呀!谁来感受这样的香?(指名朗读)吃着美味可口的桂花卤,过年时尝一口甜糯的桂花糕,这花香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指名再读)

②桂花香可真令人魂牵梦萦呀,让我们一同沉浸到这桂花香中吧!(齐读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采取默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运用语言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感悟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品读。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有所感悟。】

(三)难忘故乡“香”

1、读着读着,这香味将我们陶醉,难怪作者会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学生一起说出作者的心声,出示句子。)

2、是呀!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但是,在作者的记忆中,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气味儿吗?(不是,难忘的还有童年时代的“摇桂花”和那阵阵桂花雨。)

下节课,我们再去感受作者的摇花之乐吧!

四、指导写字,培养习惯

1、出示生字:吩 帮

2、指导写法。“吩”:左右结构。“口”字旁要写小,在中线左上方。“帮”:上下结构,上半部分宽,下半部分“巾”要写窄一些。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书后第二题)。

五、完成作业,迁移运用

1、比一比,再组词。

拣()吩()左()茁()

练()纷()右()拙()

2、在本子上摘抄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桂花香 浸

5.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五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桂花树下摇桂花的欢乐的情景。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想象摇桂花的欢乐,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我运用了三种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通过动口说、展想象以及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3、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朗读。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累。

说学法

素质教育应强调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在是教学生念书,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因此,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训练指导。

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学生可以围绕“作者喜欢桂花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进行提问,然后抓住重点词语“摇花乐和桂花雨”进行质疑。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读、思、议、想、练的方法学习课文。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注重以读为本,做到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欢乐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出示学习目标、检查生字词

三、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我”为什么喜爱桂花?画出相关的句子。

2、为什么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3、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出示幻灯片,进行比较。桂花的香气,也把作者给迷住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3)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4)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出示幻灯片)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出示幻灯片)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或古诗,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指名说)幻灯片出示有关桂花的古诗。

六、说板书设计

7*、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摇花真像下雨爱花赏花拾花仿佛回到故里

6.《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六

1、能正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回到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琦君。原名潘希真,现当代女作家。她一生漂泊,11岁离开家乡,32岁去了台湾,60岁又移居美国,84岁重回故乡。可是,无论她身在何处,最让她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桂花和她童年时代摇落的那一场――桂花雨。

二、基础达标

1.请同学们头放正,肩放平,捧好书自己大声的读读课文,要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二人小组交流: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以二人小组交流一下你的预习成果。注意,一个人说的时候另一人要认真倾听,并且做好发言准备。

3.全班汇报:字音:拙、撮,左,吩。部首:左、右,尤(请大家把这些特殊部首标在生字旁边)

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大家很容易写错?(拣)你的提醒很重要。这个字不难写,但是容易写错,抬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别忘了这一笔是横折钩)看清楚了吗,自己再书空一次。

以前我们还学过一个“捡”字,(板书“捡”)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吗?生答。这两个字都是提手旁,这个“拣”是表示“挑拣、挑选”的意思,比如拣个好日子、拣菜、挑肥拣瘦等。这个“捡”是表示把东西捡起来的意思。你看对比也是学习生字的好方法。

出示: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去桂花中的小枝小叶。

他弯下腰()起了掉在地上的那本书。

4.出示词语:新鲜尤其帮忙姿态感谢糕饼左右吩咐?

指名读“左右”一词。谁发现了左右这个词的规律?(反义关系)能不能照样子说几个有反义关系的词语?(开关、昼夜、黑白、生死、没有、南北、来往)

“吩咐”什么意思?能不能给“吩咐”找个意思相近的词?(嘱咐、叮嘱)“吩咐”与“嘱咐”有什么区别吗?嘱咐一般是指长辈对晚辈交代的话。如嘱咐孩子要认真学习。“吩咐”是指上级对下级交代的话。带命令口气,如吩咐大家不要误了时间,吩咐去做什么事情。

选词填空。有什么活儿要干,您只管()。

上学前,妈妈一再()我上课要专心听讲。

你们看,小小的一个词,竟然蕴涵着这样丰富的学问,看来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啊!

齐读词语。

5、完成学习报上的1题和2题。请2名学生上黑板做,集体订正后。同桌互判。

三、设问导读

1、字词掌握了,相信你们再来读课文一定能读的更准确更流利。课文有6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一段,读给你的同桌伙伴听。

2、思考设问导读: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喜欢桂花香,喜欢快乐地摇桂花。

(板书“桂花香”“摇花乐”)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琦君说:“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你知道作者小时候为什么最喜欢桂花吗?捧好书一起来读第一自然段,找找原因。

出示: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2、第一段中哪个词最能概括桂花树的特点?(笨笨拙拙)

看图欣赏:是啊,你们看,梅花盛开,枝头上挨挨挤挤,开满了粉红色的花儿,春风吹来,花枝摇曳。它是多么的富有姿态呀。而桂花金黄而又细小,得在绿叶丛里仔细寻找,才能见到它的踪迹。作者就是喜欢它的朴实,所以作者说,出示: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

过渡:这是原因之一,还有什么原因使作者那么喜欢桂花呢?

请你来读这一句。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3、琦君爱桂花,爱它的朴实无华,更爱它的香气迷人。深吸一口气,好好闻闻;你闻到这迷人的桂花香了吗?捧好书,美美地来读第一段。

7.桂花鱼教学设计 篇七

为了达成这三个教学目标, 我预设了以下教学流程与环节: (1) 歌曲《童年》导入, 引发阅读期待; (2) 初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忆桂花—摇桂花—比桂花; (3) 再读课文, 寻找桂花乐; (4) 精读品析, 感悟思想感情; (5) 执笔拓展, 延伸情感。特别是对于“精读品析, 感悟思想感情”这部分的设计, 应该是这堂课的亮点。

[片段一]

师: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 (生答第六自然段)

师:那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表现作者摇花时的快乐吧! (生齐读, 比较整齐, 但那份快乐似乎没有)

师:你觉得哪些词可以表现快乐?

(生有的说“可乐了”, 有的说“使劲”, 有的说“满头满身”……)

师:“满头满身”是怎样的?你在什么时候也有过“满头满身”的经历?

(教室里先是一片寂静, 过了好久有一生举手……)

师:那就请你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齐读, 摇花之乐荡然无存)

师:哪个同学能把快乐读出来? (巡视四周, 无学生举手, 遂抽一生朗读)

师:你们满意他的朗读吗?能提些朗读的建议吗?

(众生低垂着头似乎很难作出判断……)

[片段二]

师:你从“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感悟到了什么? (生面面相觑, 没有反应)

师:“这里的桂花”是怎么样的?请找出来读一读。

生:“杭州有一处小山, 全是桂花树, 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师:这句话写出了杭州桂花的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又一次低头寻找, 圈画, 交流)

师:那么家乡的桂花又是怎样的呢?请你再找一找具体的句子。 (生再次低头苦苦搜寻, 圈画……)

……

经历了如此的课堂之旅后, 我大失所望, 学生不但丝毫感受不到那份摇花的快乐, 而且整个课堂死寂、沉闷, 学生始终处于那种被动的状态中, 一路由我牵引着……我隐约感觉我的设计有些问题。

[诊断]

1. 文本感知欠透彻。按照我的设想,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摇花的快乐, 如找一找表现快乐的词语, 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桂花落在“满头满身”的感受, 找到了那种共感后再朗读摇花这一部分, 效果一定一遍比一遍出色。然而, 这些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学生并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透彻的感知, 只是作了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般的理解, 因而才会有如此低调的交流和肤浅的体会。

2. 教师引导不到位。纵观整个教学过程, 课堂内只有教师死板的问话和学生僵硬的答话, 不见应有的灵动、有效的师生“对话”。即使是在“你从‘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感悟到了什么?”这一引导失败时, 教师的挽救还是缺乏合理的取舍, 过分细碎的分析引导, 使学生在我的号令中不停地往返于课堂和文本之间, 整个教学线索支离破碎, 混沌不清。

3.略读地位没体现。《桂花雨》作为一篇略读课文,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我探究、学习。然而课堂上教师过分关注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诱导, 使得学生处于极其被动的学习状态, 这样人为地加大了教学容量, 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策略]

初教时, 我设计:“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表现作者摇花时的快乐?”拉开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使得学生对原本充满情趣的摇花语言的感悟过于直白而平静, 课堂上就缺少了情感的流淌, 缺少了心灵的交融和碰撞。只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把自己当成作者, 才能情真意切地感受到摇花时的那份欣喜和快乐。于是, 我对教案作了如下修改:

出示句子:“这下, 我可乐了, 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摇呀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 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指导朗读)

师:是啊!这就是摇花的乐趣, 桂花雨的奇妙, 让我们一起来尽情感受这份快乐吧! (请生朗读)

师:可是老师觉得你还不够“乐”, 能更“乐”一些吗? (生读)

师:能再“使劲”些吗?这么摇, 可摇不下桂花啊! (生读)

师:现在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吧。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教师范读:“摇呀摇, 桂花纷纷落下来, 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师:听着听着, 你笑了, 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笑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头上都落满了金黄的桂花。

生:桂花的香味真让我陶醉啊!

师:好美, 好生动的画面!所以我喊着——生接:“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师:快乐地喊呀——生接:“啊, 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师:同学们, 就让我们想象着这样美丽的画面, 再来读读这段话——

……

在一遍又一遍动情的诵读中, 学生似乎来到了那棵花香四溢的桂树底下, 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摇桂花的作者, 真情地表达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欣喜!

同时, 为了确保略读课文的地位, 凸显生本观念, 避免试教过程中教师面面俱到的分析, 枯燥乏味的串联式提问, 在教学“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 我又舍弃了先前的设计, 以“你认为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为切入点, 先请孩子们默读全文, 寻找答案, 然后展开一次辩论会, 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默读这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同时, 也把自己和恋乡的母亲融合起来, 从而走进母亲的心灵深处, 以情体会情, 以心感受心。于是课堂上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生:我认为杭州的桂花才是最香的, “全是”和“才是香飘十里”就是有力的证明。

生:我认为家乡的桂花香里有着杭州桂花所没有的香味!

师 (因势利导) :那请你找找还有哪些杭州桂花感受不到的特殊“香味”?

在我的暗示下, 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

生:因为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栽种的, 家乡的桂树有着妈妈的辛劳和爱, 所以感到更香。

生:妈妈因为思念家乡, 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生:还有, 在家乡时妈妈总是将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 这体现了妈妈和村里人浓浓的乡里情, 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生:母亲和人们还一起用桂花泡茶、做糕饼, 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 所以家乡的桂花更香。

生:我觉得家乡的桂花和杭州的桂花香气应该是差不多的, 只不过杭州的桂花是用鼻子闻的, 家乡的桂花是妈妈用自己的感情在品味。

……

多么透彻的洞解, 多么独到的分析。精彩的辩论又一次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反思]

经过那一场桂花雨的洗礼后, 我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让学生沉入文本, 潜心会文, 深度解读, 真心品悟, 才能让语文课堂魅力四射, 芳香四溢。

1.含英咀华, 运用移“情”法。心理学主张在德育教育时使用“移情”法。其实语文教学也适合训练学生自主运用“移情”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潜入文本, 全方位地感受文本, 方能感知文本“冷暖”。所以, 教师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咀嚼词句, 在此基础上, 反复含英咀华, 让学生“徜徉在语言之途”“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挖掘内涵, 感悟真情;其次创设情境, 让学生设身处地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与作者进行心与心沟通, 感情与感情的碰撞。同时通过朗读以声传情, 产生共振, 把抽象的文字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真情, 在情愫流淌的朗读中感动真心, 在丰厚深邃的朗读中滋养文本灵动的生命。

2. 化繁为简, 找准切入点。教学略读课文, 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不应面面俱到, 泛泛而谈。教师要学会相机筛选, 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以此入手,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空, 潜心会文, 层层推进, 使教学环节丝丝相扣, 浑然一体。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 穿行于字里行间, 触摸文本跳跃的脉搏, “读进去, 想开来”。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会产生独特的体验, 迸发思维的火花, 读出自己的思考, 读出独特的感悟, 读出真实的情感, 真真切切挖掘文本的内涵, 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动静结合, 增强读味。阅读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 是有效感悟文本的保证。绘声绘色的朗读是阅读的起始, 朗朗书声充满律动的激情, 学生可以用全部的身心演绎出文本的情感美和思想美。同时, 不出声的读书——默读, 则是语文阅读的延伸和提高。它能给予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课堂默读的机会, 因为这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 更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 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因此, 课堂上要注重朗读和默读的穿插运用, 动静结合, 珠联璧合。

4. 巧妙引领, 凸现生本观。无论是精读课文, 还是略读课文, 都应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要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当然, 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绝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由, 这中间也离不开教师巧妙的指引。教师引领的目的在于“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在学生有知识困惑时, 教师可以指引性引领;当学生深入思维时, 教师不妨采用提升性引领;在学生情感升华时, 教师还可以运用拓展性引领……

8.《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桂花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作者小时候为什么最喜爱桂花呢?(朴素淡雅,香味迷人,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板书:爱花香)

2如果说那浓浓的桂花香让作者非常喜欢,那么童年“摇挂花”的乐,更让她难以忘怀。(板书:摇花乐)

3在这桂子飘香的季节里,让我们循着桂花的香气,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

二、感受作者的摇花乐

1自读第3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作者“摇挂花”的快乐?用“——”画出。

2(课件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这句话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我“摇挂花”的快乐?(两个“帮着”:体会到小作者非常喜欢“摇挂花”,忙得不亦乐乎。“铺竹席”:怕花脏了,突出了对桂花的喜爱;“使劲”:想多摇些桂花,那份高兴劲。)

3指名朗读,读出我的兴奋。

4(课件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读读这个句子,此时,你也想喊出你心中的快乐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5请你来喊一喊!(请三位学生喊)

6听着你们的喊声,我感觉到满头满身都是桂花,连我的心里也是满满的,装满了——快乐。

7“摇挂花”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啊!想不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播放课件)你们看,桂花纷纷落下,多像下了一场雨呀!站在桂花树下的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有些什么感受呢?

8“摇挂花”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难怪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让我们一齐来喊一次,喊出作者心中的狂喜吧!(可以全体起立齐喊)

9桂花雨的美,桂花雨的香,“摇挂花”的乐成了作者一年一度的期盼,所以说——(课件出示:“摇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挂花”嘛!”)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从“大事”一词,可以看出意义非同一般,非常看重“摇挂花”这件事。因为小孩子眼睛里有大事必定是自己所最爱做的事。从“老是缠着”体会“我”的急迫心情,母亲到哪里“我”早跟到哪里问。)

10当“我”缠着母亲问的时候“我”是怎样的心情?谁愿意做做小琦君,来缠缠老师。

11从问句最后的感叹号你能发现什么吗?(这是小作者的一种急切心情的体现,表面是在问妈妈,其实是急切地希望妈妈马上就去“摇挂花”。)

12当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挂花”。摇着桂花的我能不兴奋得狂喜吗?让我们一起乐滋滋地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13沐浴着这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子芬芳,感受着这份快乐的又何止是作者一个人呢?还有谁也在这场桂花雨中感受到快乐呢?

三、感受桂花给父母、村庄带来的快乐

1感受母亲

(课件出示: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赶紧吩咐人提前“摇挂花”。……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从这些句子中你能读出什么呢?(母亲对“摇挂花”很慎重,对待摇下来的桂花更是倍加珍惜。从“没开足,摇不下来”“赶紧”“洗净双手”“撮”“水晶盘”可以感觉到。)

2感受父亲

人在高兴时都会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父亲高兴了就吟诗作对。(出示父亲的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请同学们品读父亲的大作,哪些词可以体会到父亲心中掩饰不住的喜悦?(庆丰年摇花乐入梦甜)

从父亲的诗中可以看出,我们一家人,摇落了桂花都有了各自的收获。“摇挂花”是作者童年里最欢乐的事情,孩子们做梦都梦到它,连梦都被熏得又香又甜。最后让我们甜甜地、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3整个村庄

(课件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自由读一下第4自然段,体会体会。

4桂花真是香,我不禁又想起了作者在树下的赞叹。出示:好香的雨呀,它香了________。(香了母亲洗净的双手、那水晶盘子、父亲的诗意、整个老宅院、整个村庄、作者琦君的童年记忆、我们手中的课本、我们的心扉……)

四、品读感悟乡情

1作者12岁那年,全家离开了家乡,也离开了这魂牵梦萦的桂花树,虽奔波在外,但仍无法洗去那尘封已久的桂花情结。以后每次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课件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那为什么比不得家乡老宅院子里的金桂呢?(故乡的桂花香是母亲所珍爱的,对家乡的金桂有感情,对家乡的思念)

2是的,假如这时候我们来到作者母亲的身边,对她母亲说:外地的水可甜了。母亲会说:

外地的人可亲了。母亲会说:

3母亲已不仅仅是用嗅觉区别桂花香,而是用情感体验它们,用整个身心来感受它们。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泡成的清茶……桂花,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因此母亲常常说:再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4母亲这句话常摇撼着我心灵的那棵桂花树,摇落我思绪中的桂花雨。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此时,我们再读题目,应包涵着深深的思乡情。(板书:思乡情)

五、回归课题,拓展导读

1同学们,桂花雨是美的,是香的,小时候,作者爱那桂花香味儿迷人,因“摇挂花”而狂喜,而如今作者远离故乡,它带给作者的是难忘的童年,是对故乡的思念。此时同学们再读课题,让我们一起体味那桂花的香,“摇挂花”的乐和作者的思乡之情吧。大声齐读——桂花雨。(香、乐、情)

2作者在她许多的作品中都写了童年的人和事,在她的一部作品《烟愁》里有这样一段后记——(师深情朗读)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永生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9.《桂花雨 》教学设计点评 篇九

义乌市朝阳小学 傅军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识2个生字,理解“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浸、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板书“雨”。

写“雨”字成语。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走进女作家琦君的童年,一起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

[点评:由“雨”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孩子们会比较爱学]

2、出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点评:体现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根据导学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学时可以有的放矢,能够抓住重点]

二、感知深化

1、读文理解

让我们带着问题用心的去读读课文,把课文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到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想想: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你从文中还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读文中抓住主要问题,学生有目标,理解时更加透彻]

2、检查朗读 指名分段配乐读

4、学生汇报: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摇花乐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呢?

此时,你的脑海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指导想象

[想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摇花的快乐,作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吸引人] 读好这部分还要注意什么呢?(喊起来)我们一起来喊一喊,好吗?(生齐喊)[喊中释放了学生快乐的心情,使学生完全地融入其中] 我从同学们朗读中感受到了喜悦,是呀!桂花雨中有我多少欢乐的笑声,桂花雨中有我多少童年的回忆呀!

过渡:这样美丽的桂花雨,这样香的桂花雨,真让我陶醉。文中还有哪里写了桂花的香?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自然的过渡到香气迷人的桂花,得到学生的认可] 桂花香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古人用“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清香不与群芳并,仙神原是月中来”来形容桂花的香。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真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学生理解“全年”的意思: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它泡茶做糕点,整个村子全年也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时香,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指导朗读:

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呷上一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啊。把这种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过年时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谁来感受这样的香? [这部分抓住重点句子,感受桂花的香,抓住重点一个“浸”来体会桂花的香。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5、再次读文。文中除了写桂花香、摇花乐,你还知道了什么?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各有各的感悟,各有各的收获]

桂花的样子(第二段)

老师带你们看看桂花。介绍桂花。这些桂花金黄而又细小,朴素而又淡雅,真是“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6、文中你还有不理解的问题?或者你理解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也是最难理解的地方,所以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母亲话里的含义,蕴含的深深的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母亲的话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难道杭州一山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如果“我”说,外地的环境很美,那母亲会怎么说?如果“我”说,外地的东西很好吃,那母亲会怎么说?如果“我”说外地的生活很快乐呢,那母亲会怎么说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你能理解母亲吗?

其实,除了这一句,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着许多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隐藏着母亲与家乡的一片深情。让我们再细细地读读文章,把这些小故事找出来,把这份情读出来!

反馈。

是呀!母亲每年都关注着桂花,收获着桂花,她品尝着桂花的香甜,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的桂花,成了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在母亲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当我把杭州的桂花捧给她时,母亲深情地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指导朗读母亲的话)。

文章最后一句话

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7、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里更能体会得到作者的内心,也就明白作者为什么那么难忘摇花乐与桂花雨]

1、许多年过去了,作者琦君早已告别了童年,早已离开了母亲,早已远离了故土,可是她仍然喜欢用自己的笔写童年,写母亲,写故土。别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总是不能忘却旧事,我一辈子最爱写的就是故乡,亲人,朋友,花草树木。这魂牵梦萦的故土,这难以割舍的童年,倘若都能一一地收藏起来,藏在记忆的花园里,我想那一定是一朵朵常开不败的花。当我们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温馨,那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花朵的芬芳,更是美丽的人生。”

2、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年是美妙的,故土是美丽的,人生更是美好的。

四、推荐阅读

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书。

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10.《桂花雨》教学实录 篇十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桂花吗?生:见过。师:请欣赏。【出示桂花图片 】 师:漂亮吗?生:漂亮。

师: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优美的诗词来歌颂它。师读【出示: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李清照摊破浣溪沙】【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出自杨万里《咏桂》】。著名女作家琦君也深深地爱着这香气浓郁的的桂花,她这样写到——请你来读:【出示: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桂花不与繁华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师:孩子们,可见桂花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它的香气味儿——说,一起说。生: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笔下的《桂花雨》。板书课题。师: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散文,读这篇散文就像我们翻阅小时候一张一张的旧照片,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勾起我们无尽的情思。所以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要轻轻地读,静静地去感受。现在请大家用心地来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开始。生自由读。(孩子们可以自己读自己的,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桂花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自己读,开始。)

2、检查生字词

师:同学们,看你们都读完了,我来检查一下这一课的生字词有没有问题。好,看一下大屏幕。【出示:笨笨拙拙

炉烟袅袅 阴云密布 撮一点 谢落 即时。】师:谁来读?请这位同学。生读。师:请跟读。请这一组同学开火车。生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跟读。师:看来呀这些词语当中有很多同学容易读错的音,我们把这些容易读错的音一起再来读一读。【出示:笨笨拙拙 炉烟袅袅 阴云密布 撮一点 谢落 即时 变红拙拙 袅袅 撮 并加上拼音 】师:一起来读。笨笨拙拙,起~

3、理解“撮”的意思

师:好了,孩子们,什么是“撮”?我们来做做这个动作。(生两手掌来回搓)师:有的孩子这样撮,还有吗?(师模仿孩子错误的动作。)这个孩子是这样做的。我们来看一下字典当中对“撮”的解释。【出示: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然后想想你刚刚做的动作对不对,我们来重新做一做。生做动作。师:哎,这次对了,轻轻地捏起来,就是撮。

4、读好长句子 师:课文当中有一个很长的句子,我想考考你们,敢吗?谁来接受挑战,谁来读?好,请这个女孩。出示【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师:她读得对吗? 好同学们,在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多音字,其中这两个读音特别容易读错,我们来看一下,【出示 多音字和】huo四声,粉末或颗粒状掺和在一起加水搅拌。huo 二声:状物中搅拌使粘在一起。赶快看看,在这个句子当中该读哪个音。师:你来说。生:应该读huo四声,这个音。师:看,通过字典这个小老师让我们同学做了准确的判断。让我们一起来读。

5、指导学习生字“谢”(生观察,说需要注意的地方,师范写,生在习字卡上描红、临写)

师:【出示带田字格的“谢”字】看田字格中的这个字,这个字是要求我们来书写的字。仔细来观察,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提个醒。生:这个谢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它中间的那一部分,身的撇不应该出头。师:小老师观察得真仔细呀。这个谢字是左中右结构的字,在书写左中右结构的字要注意,要注意什么?看老师的板书,三部分要写得细细长长,而且女孩子关注到了,身子的身做字的一部分的时候,这个撇不能出头。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习字卡,自己来描写一个,再单独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足安。师巡视。师:这个女孩子注意到了我们刚才强调的地方,写得很规范。描完了再自己写一个。有的孩子写得很快,如果你写完了就对照田字格中的字,如果写得规范就自己奖励自己两颗五角星,来鼓励鼓励自己。那如果你觉得有些地方还需要再努力,也奖励自己一颗五角星,给自己加把劲。写完的孩子可以做好了,告诉我。我看大多数同学都写好了,好了,坐好。

三、理解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1、师:字大家都写好了,那么我们来解决一下刚才读书时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叙事散文就是通过叙述事情来表达一种情感。【板书:叙事 抒情】谁来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课文围绕桂花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对桂花怎样的情感?生:主要写了作者儿童时代摇桂花的事情。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师:这个女孩子很会读书,请坐。【板书:摇桂花 喜爱】师:还有哪个同学来说一说你的读书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桂花怎样的感情? 请你。生:我觉得应该是写了作者对儿童时代摇桂花的留恋之情。师:你这位同学会带着自己的思考来读书。还有吗?谁来愿意分享一下你的读书感受。生:我觉得是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和对童年的留恋之情。师:你综合了他们两个人的意见,是吗。

2、好,孩子们,快速的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具体来写了摇桂花这件事?第几自然段,一起说。生:第三自然段。好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摇桂花,将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小组同学之间交流一下,好开始。

a、师:好了同学们,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好,请这个女孩。生:“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从老是缠着母亲,因为她非常迫切摇桂花。【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师:你从哪个词中看出心情迫切?生:从“老是”和“缠”。师:看来这个同学能抓住关键词来体会感情。请你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生读。

b、师:小琦君是怎么缠着妈妈的?我们来演一演,读一读好不好?我来当妈妈,谁来当小琦君?谁平常缠过妈妈?没有啊?那我来找一个可以吗?我看有同学想举手但是没有勇气,给自己鼓鼓劲,谁来演小琦君,没有,那我点将啦。好,请这个女孩。你平常给妈妈撒过娇吗?生:平时需要妈妈帮忙的时候,就跟妈妈撒娇。师:好,你平时怎么给妈妈撒娇的,就怎么做,好不好?师:我们两个还需要一个旁白,谁来给我们当旁白呀?这次举手的多了,好,请你来当旁白。生表演读。师:孩子们,你们听出来了吗?一看这个女孩子平时和她妈妈的感情真深呀。她把小琦君迫切的心情表达了出来。所以孩子们,在读书的时候把你真实的情感放在里面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就不一样啦。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读小琦君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你来试一试好吧。指名读。师:我听出了你的急切。早晨妈妈正在做饭呢,你就缠着妈妈问——指名读。中午妈妈在忙着收拾东西呢,你又缠着妈妈问——指名读。晚上要睡觉了,你还是缠着妈妈问——指名读。师:小琦君,你们怎么这么缠人哪?生:因为小琦君很急切的摇桂花。师:孩子们,你们来看我们只要抓住了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就能把这个句子读得身临其境。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小琦君的急切。齐读。

c、你还找到哪些句子,也能看出小琦君非常盼望着摇桂花。生:【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从这下我可乐了,这个乐可以看出小琦君非常喜欢摇桂花,她非常急切地想和大人一起去摇桂花。师:这个同学也会抓关键词来体会人物的心情。师:谁还找到这句话,也想来谈谈。生:从使劲可以看出作者小时候非常盼望摇桂花。在摇的时候非常激动。师:你能将这种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吗?指名,你来读。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你对使劲的理解。还是这段话,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指名。生从帮着这个词可以看出她非常喜欢帮大人去要桂花。师:这个女孩子真会分析。请你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师:同学们,你们找到了吗?刚才她找到一个词“帮着”,这是一个什么词?生:动词。师:男孩子真会发现。赶快找一找这些话当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动词?你来说,指名。生:摇也是一个动词。谁还来说。生:抱着。师:还有吗?生:铺。【变红:铺、抱、摇】师:说得好。孩子们,这几个动词用得特别巧妙。你来读读看看,通过这几个动词,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由读。齐读。看这几个动词用得多巧妙呀。通过这几个动词,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当时迫切摇桂花的急切心情。

3、你们想不想亲身沐浴这缤纷的花雨?生:想。师:就让我们一起使劲地摇吧。【出示课件】师:桂花纷纷地落下来,落到我们的头发上,香了美丽的发丝。落到我们的鼻尖上,衣领上,你的小脚丫上,不一会儿就落得你们满头满身,你激动地喊起来:【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齐读。师:同学们,在读散文的时候我们要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摇桂花这段内容就是抓住了通过动作和人物的语言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作者当时摇桂花那种酣畅淋漓的情景。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这下我可乐了——齐读。

4、同学们,感受到摇桂花快乐的只有小琦君一个人吗?生:不是。师:还有谁?请你读一下描写他父母亲的内容。【出示:母亲洗净双手——花雨缤纷入梦天】指名读。师:感谢你流利地朗读。同学们,这里口占一绝什么意思?指名回答。生:一时诗兴发了。师:谁诗兴发了?生:父亲。师:随口朗诵了一首诗。这个男孩子理解得真好。我们来看一下。字典当中的解释【出示口占:指即兴作诗,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绝:绝句。】在这里父亲诗兴发了,随口吟诵了一首诗。孩子们,父亲把自己的快乐都放在了这首诗里。谁来读一读父亲的这首诗。【出示:整首诗】指名读。师:孩子们听出来了吗?父亲将对桂花的喜欢都放在了这首诗里。摇桂花是孩子们童年最喜欢的事情。连做梦都能梦到它,桂花把孩子的梦香得又香又甜。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齐读这首诗。

5、同学们,课文除了描写摇桂花,还描写了哪些内容,赶快从课文中找一找。生:还描写了桂花的香。【板书:桂花香】师还有吗?课文中还描写了哪些内容?来,你来说。生:桂花的用途。能说一说,哪些句子吗?生读:桂花晒干了,收在铁罐里……。师:还描写了哪些内容?一起来交流一下。生:我找到的也是桂花的用途。师:请你读一读。还有吗?生:我找到的是桂花落下来时的样子。师:请你也来读一读。生读。师:谢谢你。孩子们,我们来看,这篇课文写了很多的内容,可是桂花的香气却贯穿课文始终的,请你拿起笔,赶快找一找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师:哪个同学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请这个女孩。生:……迷人。师:原来迷人就是香呀。还有吗?生: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从香飘十里和“浸”这两个词看出桂花的香。师:你真会找关键词,还有吗?这个女孩子。生: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我从“全年、整个和沉浸”看出桂花的香。师:好了,同学们,我看大家都很喜欢这两句话,【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从香飘十里和“浸”这两个词看出桂花的香。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同学们,这句话当中有一个词用得很巧妙,你发现了吗?发现了就说出来。生:浸。沉浸。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浸”什么意思呀?指名说。师:是呀,桂花的香气无处不在。还有吗?谁愿意来谈谈你的理解。生:沉浸,全年没有别的气味,都在桂花香里了。师:说得真好。桂花的香气无时不有。孩子们,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起——齐读。

6、师:每时每刻村子里面到处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怎能叫作者不喜欢家乡的香气呢?所以作者离开家乡很多年,依然难忘家乡的桂花香。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出示: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她一生漂泊,12岁随父母迁居杭州,读中学,32岁去了台湾,60岁移居美国,再也没回故乡。】师读第一句。指名一生接着读。师:同学们,琦君读中学的时候,跟随父母搬到了杭州,那里有一座小山,漫山遍野种满了桂花,花开时可以说是香飘十里,每次回家,琦君总是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母亲总是说:【出示: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齐读。师:孩子们,请你来读读母亲这段话,你能读懂母亲这句话里的意思吗?生:我能读懂母亲很思念家乡,很想回到家乡。师:你把母亲的心声给说了出来。还有谁,你读懂了这句话了吗?指名。师:这个女孩子说得多好。家乡的桂花是母亲最珍贵的记忆呀。这个男孩请你来说。师:是呀,母亲不是诗人,她不会作诗。他用最朴实的语言一个“再”一个“比不得”将自己浓浓的思乡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孩子们,母亲的心声也正是我的思乡情。所以每当母亲说——齐读“外地的……”师:每当想起这句话,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出示: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孩子们,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描写了桂花香,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向我们描述了摇桂花,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对家乡浓浓的思念。这份浓浓的思乡情化作一缕淡淡的桂花香,永远地留在了琦君的心里,也让我们感受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独特神韵。【板书】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11.《鱼花石》教学浅谈 篇十一

学生读诗、读文章,往往是就诗论诗,就文论文。不太愿意去了解作者或当时的写作背景,更不用说自己动手去查阅有关资料了。所以往往对诗、文的内容理解比较肤浅。为此,本人就此课程标准,谈一下自己在教学《鱼化石》中的一些做法。

《鱼化石》这首诗是作者艾青的代表作之一。我在教授这首诗时,没有用已往的边读边讲的方法。而是一开头,先出示一幅鱼化石的图。然后请学生说说:1、什么是化石?2、什么是鱼化石?3、鱼怎么会在层层叠叠的岩石中变成化石的呢?其实作为中专生来说,化石、鱼化石他们并不完全陌生,他们的头脑中不是空的,已经或多或少地储存了有关化石的这些知识。面对第三个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有的说:可能是火山爆发?有的说:可能是地震?有的说可能是海啸……这一切说明:这些灾难都是瞬间,刹那间,突如其来,防不胜防的。

在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然后让学生考虑:诗人艾青在60岁后为什么突然写《鱼化石》这首诗呢?请学生将查阅到的有关艾青的资料及写作的背景(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介绍一下。

有一位学生说:艾青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曾经创作过大量的诗。其中的名篇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向太阳》等。但生活有时是非常不公正的。正当他年富力强,创作最佳时机时,一个共產党员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右派分子,一个诗人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工作,被强迫到农场去劳动。二十年的时间里,作者不仅不能发表作品,甚至连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都被剥夺了。诗人从此在社会上销声匿迹。直到1978年诗人复出后,才开始写诗。

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鱼被这突如其来的地震、火山爆发等,瞬间失去了自由。而艾青在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关押起来到农场劳动。艾青的经历和鱼化石中的鱼是一样的。

……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谈论着对诗人和鱼化石之间关系的看法。

我则进行小结:作者的生活经历和鱼化石中的鱼是何等相似。作者在经历了切肤之痛后,不能不对自己这漫长的几十年痛苦生活作深入的思考。正是鱼化石的形象,使诗人产生灵感,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写下了《鱼化石》这首诗。

学生此时已具备了讲解课文内容前的一些必要的知识(鱼化石和作者生活经历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开始学习诗,学生对诗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在讲解诗时,我没有按照以往的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而主要是抓住诗中的有关重点诗句,让学生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去理解。

活泼的“鱼”被“火山爆发”,被“地震”埋没了,多少年后“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你绝对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鱼曾经作为一个动作活泼、精力旺盛,在大海里自由自在跳跃、沉浮的生命存在,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火山爆发或地震,把它埋进灰尘,变成生物化石。多少年以后,它重见天日。此时,尽管作为物质生灵形体是完整的,他“栩栩如生”,“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连一丝叹息也没有,有的只是沉默,他的生命已宣告终结。

诗人是在写“鱼”,也是在写人。著名女作家丁玲看了《鱼化石》这首诗后说:“这是写艾青自己嘛?”诗人在一夜之间被打成右派后,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言论的自由,处于被隔离,封闭的生存状态,他的人生经历跟鱼化石的成因和状态、特征及其相似。这首诗正是诗人真实的写照,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叹。诗人在写这首诗时,不只是想着个人的哀怨,个人的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的人。正如诗人自己曾经感叹过的:“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它是诗人表达了许许多多与自己命运相同的人们的切身感受。也是对一种不公正社会现象的控诉。所以,这首诗有很强的典型意义和概括力,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诗人面对如此不公平的遭遇,没有怨天怨地,也没有停留在对历史的苦涩的回忆中,而是在历史的教训中揭示出启迪现实,昭示未来的客观真理——“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诗人直率地告诉人们,要吸取教训,这是很多人用生命作代价换来的教训。同时,诗人也表达出了自己博大的胸怀,那就是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献身精神——“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至此,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诗中主要内容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诗中的“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来谈谈人应该怎样活着?(引导学生)

艾青:“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春蚕到死丝方尽。

屈原:“路漫漫 ,其修远,吾上下而求索。”——探索

杜甫:“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忧国忧民。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名垂史册,美名留给后人。

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追求自由。

我们学生:……

其实,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课堂发言,互相讨论以及联系本人或生活实际等方法来学习课文,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能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互相讨论,集思广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我觉得:教学好比砍柴,要在同一时间内砍柴多,就必须刀要快。而我们教学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多,掌握得牢,就要让学生在上课时多动脑、多交流、多探讨。此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12.桂花鱼教学设计 篇十二

重庆鱼嘴长江大桥桥位起于重庆广阳镇葵花山庄,止于鱼嘴镇的下果园。大桥全长1 440 m,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100 km/h,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其中主桥为1 001 m单跨双立铰简支悬索桥。含风嘴的钢箱梁全宽为36.8 m,行车道宽为30 m;节段标准长度12 m。顶板厚14 mm,顶板U形加劲肋厚8 mm,标准间距为600 mm;横隔板间距为3.0 m,吊索处横隔板厚10 mm,其余横隔板厚8 mm;底板厚为10 mm,底板U形加劲肋厚6 mm,标准间距为900 mm[1]。

2 钢桥桥面防水铺装设计要求

2.1 沥青铺装层的抗车辙性要求

从重庆鱼嘴大桥所处的环境分析,年极端气温相对较高,钢箱梁的储热作用使沥青防水铺装层的温度显著高于路表温度。因此,桥梁防水设计中应保证桥梁桥面沥青防水铺装层在重交通荷载作用下仍有较高的抗车辙性能[2]。

2.2 沥青防水铺装层的抗疲劳、抗开裂性要求

交通荷载作用下桥梁桥面防水铺装层随钢桥面板变形,钢板U形加劲肋顶部对应的防水铺装层表面将产生反复弯曲应力。桥梁桥面防水铺装层所承受的弯拉、剪切应力相对较大,在U型肋和纵梁部位的防水铺装层顶部会因负弯矩过大而产生开裂。因此,防水铺装设计要考虑沥青防水铺装层的抗疲劳、抗开裂性。

2.3 沥青防水铺装层的粘结性要求

交通荷载作用下桥面防水铺装层与钢板会产生荷载变形;不同环境温度作用下,沥青防水铺装层和钢板会产生温度变形。荷载和气候的共同作用使得防水铺装层与钢板之间产生较大的剪切应力,当应力超过层间抗剪强度时,就会导致层间脱离,引起防水铺装层破坏。因此,防水铺装设计时要保证沥青防水铺装层与钢板之间具有良好的层间粘结力。

2.4 沥青防水铺装层的防水性要求

重庆地区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桥梁钢板极易因水分而锈蚀,缩短桥梁钢结构的使用寿命。因此,在防水铺装设计中要重点考虑铺装结构体系对钢板的防水、防腐保护功能。

3 重庆鱼嘴长江大桥桥面防水铺装设计方案

3.1 桥面防水铺装层结构

重庆鱼嘴长江大桥桥面防水铺装,采用双层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结构,见图1。

3.2 环氧沥青组成

环氧沥青是由A与B两种组分在一定的条件下按规定的比例混合而成。根据性能和用途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环氧沥青混合料中的结合料,另一类是用于钢桥桥面防水粘结层的粘结料。这两类的A组分相同,均为环氧树脂,而B组分则不同。重庆鱼嘴长江大桥钢桥面铺装结合料B组分采用BV(V型),粘结料的B组分采用B1F(1F型)。

1)环氧沥青结合料

由组分A与组分BV所制备的V型环氧沥青结合料技术要求见表1。

2)环氧沥青粘结料

由组分A与组分B1F所制备的1F型环氧沥青结合料技术要求见表2。

3.3 环氧沥青集料与级配

优质的原材料是确保桥面防水铺装层质量与使用性能的先决条件。工程实践证明,集料的品质对环氧沥青防水铺装层的质量影响较大。

采石场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彻底清除覆盖层及泥土夹层。生产碎石用的原石不得含有土块、杂物、风化物及锈斑,集料成品应用洁净的编织袋分装后转入仓库保存。

环氧沥青混合料属于特殊级配,级配范围见表3,环氧沥青混合料技术要求见表4。

4 桥梁桥面防水铺装层施工工艺

4.1 基层处理

采用移动式自动无尘打砂机(图2)进行桥面喷砂除锈。对于自动无尘打砂机不能施工的区域,采用手提式打砂机作业。喷砂前应先检查桥面板的外观,打磨清理桥面板。锋利的边角必须打磨成半径为2mm以上的圆角。用清洁剂清洗钢桥面板,除去表面的油、盐分及其他脏物,确保桥面板干燥、无焊瘤、飞溅物、针孔、飞边和毛刺等。遇雨、雪、结露等天气,严禁除锈作业。喷砂温度应高于露点3℃,相对湿度≤85%。喷砂除锈后的钢桥面板表面应达到GB 8923—88《涂装前钢材表面修饰等级和除锈等级》标准Sa2.5的要求,粗糙度达到60~80μm。

4.2 环氧富锌漆喷涂

施工时(图3)应连续自测湿膜厚度,涂层应均匀,无漏喷、干喷,无龟裂、流坠、针眼和气泡等缺陷。涂层之间的重涂间隔参照使用说明及现场气温确定。

漆膜实干前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漆膜受损,并且应避免淋雨或者直接浸水以及接触其他腐蚀介质。涂装完毕后应及时组织防水粘结层施工,以防止漆膜老化与氧化。

4.3 环氧沥青防水层施工

待底涂层Zed S94固化后,喷涂环氧沥青防水层。首先将桥面尘埃、杂物等清除干净,然后仔细清洁洒布作业面,确保作业面干净、无污染。

在洒布作业的前夜将A料与B1F料加热脱桶并分别泵入各自的厂内贮油罐,并保持A料与B1F料贮油罐内的温度分别为(87±3)℃与(150±3)℃。在洒布作业前的5~8 h将已预热的A料和B1F料由厂内贮油罐泵入洒布机的相应贮罐内,并继续将A料的温度保持在(87±3)℃,B1F料的温度保持在(150±3)℃。

喷洒前应检查所喷洒区域,确保喷洒作业面干燥、清洁,且无任何锈斑、锌盐或油斑。防水粘结层施工采用专用洒布机,对于不便喷洒的部位采用人工均匀涂刷。

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记录A料与BIF料的混合比例与用量。当混合比例超出容许范围时,应立刻停止施工,待问题解决后,方可恢复施工。

凡与铺装层接触的部位都属于喷洒区。当天的喷洒区要与计划铺装的施工区相对应,且喷洒区边缘要比铺装区边缘多出2~3 cm。喷洒区边缘不与铺装层接触的结构物表面要加以保护,以免受到污染。当受到污染时应及时清除干净,清除过程中不得损坏结构物表面的防腐层或污染已洒布粘结层,见图4。

喷洒防水粘结剂时,应提前1 h用高压热空气(70~80℃)烘干钢桥面板,确保桥面上的喷洒区及其临近区域没有水迹。每层湿膜厚度不小于1.2 mm,干膜总厚度不小于2 mm,总用量为2 500~3 500 g/m2,每层涂完1 h(23℃)就可以喷涂下一层。

喷洒的粘结层应均匀、连续,用量准确。喷洒区边缘保持横平竖直,且严格控制喷洒区边缘粘结层洒布量。超量、漏洒或少洒的地方应再次进行喷洒。

4.4 环氧沥青混凝土施工

1)准备工作

在粘结料喷洒后的48 h内,应完成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摊铺碾压作业。如不能按时摊铺碾压,在混合料摊铺前应按0.35 L/m2用量重新喷洒粘结料。

2)拌料

热料仓的矿料温度应稳定在115~123℃范围内。混合料的拌和时间经过试拌确定,环氧沥青混合料每锅的拌和时间宜控制在40~50 s,其中干拌时间不得少于3 s。拌和的环氧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所有矿料颗粒应全部裹覆环氧沥青结合料,无花白料、死料、无结团成块或粗细集料离析现象,混合料温度在110~121℃范围。

3)运输

将符合规定温度要求的混合料从临时热料斗中卸入运料车内,一般情况下1辆车装7~8盘料。装料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混合料的离析,如分堆堆放等。将该盘料的温度记录在送料单上,送料单上还应填写第一盘料及最后一盘料的装料时刻。装满后从车厢侧壁插入3支温度计,温度计距料车底板的高度不得低于30 cm,也不得高于80 cm。为便于调度与管理,每辆运料车均应编号,编号必须醒目,并将编号贴于驾驶室前玻璃和后挡板上。

根据现场所测得的混合料平均温度,按表5确定容许卸料时间,合理进行料车调度。对于超温或超时的混合料应坚决予以废弃。

4)摊铺

摊铺采用侧喂料机喂料,采用履带式沥青摊铺机按预定的速度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摊铺机无法摊铺的部位采用人工摊铺。摊铺的混合料表面应无明显的离析、波浪、裂缝、拖痕、鱼尾纹等。摊铺过程中应派专人均匀翻动螺旋布料器与熨平板之间的混合料,并及时清除“死料”。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应根据试铺段确定。摊铺过程中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度及路拱、横坡,按要求填写松铺厚度记录表,并根据使用的混合料总量与面积校验平均厚度。对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也应详细记录,并向监理工程师汇报。

5)碾压

碾压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过程分为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压路机组合及碾压遍数可参照表6。具体碾压遍数与压路机组合应通过试铺确定,在正桥施工时可根据现场情况适当调整。使用轮胎压路机时,必须检查各轮胎的磨耗及压力是否相等,防止因轮胎软硬不一影响面层的横向平整度。

碾压时压路机驱动轮面向摊铺机,由低到高,依次连续均匀碾压,相邻碾压带重叠1/3轮宽。压路机起动、停止必须减速缓行,不准紧急刹车、制动。压路机碾压按阶梯形路线进行作业,见图5。

初压时的第一碾,压路机只有追近摊铺机时才可后退。第一碾的控制速度,以不产生横向裂纹和推移为原则。复压的碾压速度不宜太快,不得超过8 km/h;但也不得太慢,必须保证碾压长度控制在20~50m。压路机的起动、停止过程必须减速缓慢地进行。派专人负责检测碾压温度,保证初压终了温度不低于82℃,终压终了温度不低于65℃。

6)接缝

铺装层的施工缝采用45°~60°的斜接缝。铺装上层纵缝应设置在车道线处,与腹板或纵向加劲肋的间距不应小于10 cm。严禁将纵缝设置在行车道主轮迹带内或纵隔板、纵向加劲肋上翼缘的上方。铺装上下层的纵向施工缝间距应不小于15 cm。

钢箱梁长度范围内的单幅铺装应按“连续不停顿”的要求进行摊铺作业,以避免设置横向施工缝。对铺装下层,当因故无法避免时,横向施工缝与最近的横隔板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1.2~1.8 m,且相邻两幅的横缝应错开至少1 m。对铺装上层,原则上不设置横向施工缝。

7)其他注意事项

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的养护期通常为30~45 d,具体时间应根据环境温度与现场试验结果确定。在养护期间严禁车辆通行,禁止在防水铺装层表面长时间放置重物及堆放杂物。

5 结语

重庆鱼嘴长江大桥钢桥面铺装选用了环氧沥青材料,该材料具有空隙率小,防水性、抗车辙性、耐酸碱腐蚀性优良等特点。该材料解决了因桥梁动荷载、水作用下铺装层容易产生病害的难题,防止了水及有害离子通过桥面铺装裂缝和孔隙渗入下部结构腐蚀钢桥面板,保证了桥面铺装质量。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鱼嘴长江特大桥施工图设计[Z].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

上一篇:电大西方行政学说期末考试小抄下一篇: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幸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