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2024-07-10

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12篇)

1.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篇一

观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有感

学院:*** 学号:********* 姓名:***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位于黄山风景区,这里层峦耸翠、薄雾笼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遗址面积约4053平方米,总占地500余亩。

黄山抗战遗址是重庆抗战时期军事、政治、外交的一个重要场所,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是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重要历史地位与 贡献的价值体现和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和载体。

无论是叶剑英舌战群儒、蒋介石召开重要军事会议,还是中国代表参加开罗会议的文稿 起草等历史史实,无不客观记载着抗战期间,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的那段历史。

2.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篇二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深入发掘重庆城市的历史资源, 讲好重庆的战时故事, 对于建构真实的中国国家历史形象, 进而完善和传播今天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真实形象意义重大。

一、中国需要一个真实的国家形象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态势, 改变着自己的面貌, 连中国人自己都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国家, 世界更是瞪大眼睛, 重新审视这只已经苏醒且正在抖擞前行的东方醒狮。习近平主席说, “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1]

但是, 在当今的世界上要形成这样的共识, 还需要我们做艰苦的努力。

今天的外部世界, 大体上从两个维度观察我们的国家形象:

——传统的中国: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时空, 以“大红灯笼”为典型, 一个落后的、愚昧的民族, 一个被压迫、被奴役的国家。尽管这一时期, 从愚昧到文明、从封闭到开放、从独裁到民主的中国形象也有传播, 但是至今为止, 前者的形象更多地被传播、被夸大了。

——今天的中国:以1949年为起点, 尤其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时空为基础, 一个新兴的荡涤了污泥浊水的中国, 一个在曲折中奋力前进的中国, 一个努力打开国门向世界敞开胸怀的中国, 一个正以高度的自信勇敢地融入世界的中国形象, 正成为外部世界认知中国国家形象的主流。尽管, 总有那么一些人起劲地唱衰中国, 这既缘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 更缘于他们难于接受中国正在和平崛起的新现实。

这两个维度都是对中国内部事务的观察。其实还有第三个维度, 即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互动。遗憾的是, 这个维度被遮蔽了, 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被遗忘了。

因此, 外部世界还应当从这第三个维度来观察中国, 才能清晰地了解中国, 理解中国, 与中国交流合作, 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二、被遗忘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对世界二战的历史贡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以一个半殖民地国家的地位被巻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个勇敢地举起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旗帜。中国战场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是这场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最终以战胜国的姿态、盟国四强的地位而赢得了这场改变人类命运的战争。这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点, 也是中国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

但是, 几十年来后的今天, 中国是一个被遗忘的盟国, 重庆则是一座被遗忘的城市。

早在战时, 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中国的重大贡献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说:“假如没有中国, 假如中国被打坍了, 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 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起冲向中东”, “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 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 在近东会师, 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 割吞埃及, 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2]丘吉尔、斯大林等盟国领导人都有类似的肯定。

但如果深入考察一下二战以后西方主流社会对中国抗战历史地位作用的评价就会发现, 上述认知并没有一以贯之。其主流学界对于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作用的评价, 都低于当时其领导人的评价。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 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认同。英国牛津大学拉纳·米德教授 (Rana Mitter) 在他著名的《被遗忘的盟国》一书中就提出, “几十年来, 我们关于那场全球性战争的理解一直未能对中国的角色给出恰如其分的说法。即使在中国被考虑在内的时候, 它也只是一个次要角色, 一个在一场让美国、苏联和英国出尽风头的战争中跑龙套的小演员。”[3]

抗日战争时期, 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 是受到国际广泛承认的中国政府所在地, 是中国战时外交的中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盟国设立中国战区, 重庆又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统帅部所在地。抗战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是从这里发轫的, 中国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指令是从这里发出的, 战后代表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的命令是在这里做出的, 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复台湾的决策是在这里做出的, 收复台湾的中国使团是在这里组建并出发的, 中国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代表团是在这里组建并出发参会的, 废除中国与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条约并签订平等新约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这种情况首先是西方学者提出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近年来, 米德和他的老师方德万教授 (Hans J.van de Ven剑桥大学) 一起, 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会议, 尤其是影响和聚集了一批熟悉中国、客观公正地研究中国抗战史的西方学者, 从而影响着西方世界开始逐渐正确认识、客观评价中国对二战的贡献。

因此, 以《被遗忘的盟国》的出版为契机, 掀起了一阵重新评价“中国的二战功绩”的热潮。

三、在追寻、研究、交流中重塑被遗忘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 在与西方的学术性互动中追寻被遗忘的中国形象

正确认识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是正确评价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贡献的前提, 更是完善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

2008年以来, 重庆市实施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 这是一项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文化工程, 也是近年来中国在抗战研究方面最具雄心和影响力的研究计划。八年来, 重庆学者在美国、英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和台湾地区广泛搜集档案资料, 将重庆确定为全球顶级学者共同参与的国际性研究项目——“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研讨会的中国主办地, 与西方和台湾主流学界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工程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国内外和海峡两岸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深切地感到,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和中国学界的不懈努力, 西方主流学界已经开始软化其“欧洲中心论”立场, 重新评价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表明, 重庆所经历的抗战岁月, 凝聚了中国和世界的进步力量, 奉献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汇聚成为全人类的财富。这对于我们今天向世界客观公正地介绍中国, 为世界贡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借鉴载体。

(二) 从西方引进珍贵历史资料, 用第三方的视角恢复被遗忘的中国国家形象

今年以来, 美国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苦干》引起舆论热议。这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为纪念中国抗战和世界二战胜利70周年而做的一件大事、实事。

由于实施“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 我们与国外境外一些学术机构、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经美国费尔菲尔德大学终身教授李丹柯女士的引荐, 我们发现了《苦干》, 并把它带回到中国。

这是两位从未涉足过电影纪录片艺术的美国青年的处女作, 也是一部创造了纪录片历史的作品。抗日战争时期, 美籍华裔艺术家李灵爱女士策划、筹资、拍摄这部彩色电影纪录片。她邀请雷纳尔多·斯科特为该片摄影师。

1937~1940年, 李灵爱和斯科特四赴中国, 历经辛苦, 足迹到达上海、南京、广州、香港、越南海防、昆明、南宁、贵阳、重庆、成都、兰州、西宁和西藏地区, 对中国的现状进行了广泛的报道, 尤其是1939~1940年在中国西部的旅行, 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日军对中国的野蛮侵略、数百万难民流离失所及大后方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景象, 勾勒出一幅内容丰富、气势恢宏的中国抗战前期各阶层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 提炼出“苦干——在艰苦受难中的英雄气魄”这一主题, 揭示出“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 拍摄成彩色纪录片《苦干》。

1941年6月23日, 《苦干》在美国纽约世界剧场首映, 随后公映, 引起轰动。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称之为, 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挣扎并获得新生的故事”。 (1) 1942年2月, 第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第一次设立纪录片奖, 《苦干》摄影师斯科特被授予纪录片特别奖。[4]

1941年1月1日, 美国罗斯福总统在白宫观看了《苦干》。后来他给重庆人民写了一封亲笔信, “我今代表美利坚合众国人民, 敬致这幅卷轴于重庆市, 以表示我们对贵市勇毅的男女老幼人民的赞颂。远在世界一般人士了解空袭恐怖之前, 贵市人民屡次在猛烈空中轰炸之下, 坚定镇静, 屹立不挠, 这种光荣的态度, 足以证明坚强拥护自由的人民的精神, 绝非暴力主义所能损害于毫末, 诸位拥护自由的忠诚, 将使后代人民衷心感动而永垂不朽!”[5]

遗憾的是, 抗战时期这部影片没能在中国放映。二战后, 这部影片又消失于人们的视野, 连美国奥斯卡电影资料馆里也没有它的踪影。

21世纪初, 美籍华裔电影制片人罗宾龙女士在研究亚裔妇女对美国的贡献的过程中, 从斯科特先生后人那里找到了一部16毫米90分钟完整的《苦干》拷贝。再由奥斯卡电影学院历经三年时间将严重破损的胶片修复成85分钟家用录像版本。与此同时, 我们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也发现了35分钟的《苦干》片段。

2014年7月28日, 我们中心促成了《苦干》在中国第一次放映, 举行了学术研讨。

2014年8月, 新华社重庆分社、重庆日报公开报道了这一活动, 和《苦干》、李灵爱、斯科特的故事, 使《苦干》第一次进入中国公众视野。

经9个月的谈判, 2015年4月3日,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斯科特后人的代表, 就《苦干》影片资料的转让达成协议, 正式签署合同, 取得在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的20年使用权, 使这部湮没在历史风尘之中的珍贵影片, 在它拍摄、制作、放映70多年后终于回到重庆, 回到中国。

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大力支持。

几个月来, 《苦干》被来自中国和西方的电视、报纸、杂志、微信、互联网等方式, 被广泛地传播。人们发现:

——从二战历史的角度观察《苦干》, 它曾经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 使美国政府和人民知道了中日关系的真相——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和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牺牲、中国战场发挥的巨大作用, 从而认同中国, 理解中国, 进而支持中国, 与中国结盟, 共同对法西斯作战。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战场的作用, 促使中美两国珍惜共同历史, 共担维护二战后世界秩序的历史责任有重要意义。

——从中日关系的角度观察《苦干》, 它提供了侵华日军轰炸中国和平城市、屠杀中国普通平民的最新铁据。从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 日军飞机对重庆进行长达近7年的政略、战略轰炸, 史称“重庆大轰炸”。其历时之长, 范围之广, 所造成的灾难之深重, 在二战期间和整个人类战争史上创下了新纪录。它与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旅顺大屠杀、七三一细菌部队等一样, 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惨痛的牺牲和巨大损失。最为震撼的是, 《苦干》全程记录了1940年8月19日、20日侵华日军飞机对重庆主城实施狂轰滥炸的过程, 这是迄今为止, 由西方人拍摄的记录抗战时期日军对重庆实施大轰炸历史上, 时间最准确, 史实最完整, 内容最翔实, 画面最震撼、评论最客观的电影原始资料, 也是客观记录日军轰炸重庆不可多得的法律证据。这对于促使日本当局正视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 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有重要意义。

——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研究《苦干》, 它反映了以李灵爱为代表的海外华人自强不息、爱国奉献的拳拳之心, 展现了华人对中国抗战和对驻在国社会的贡献。以往研究海外华侨对抗战的贡献, 重心在海外华人的金钱物质捐助。而《苦干》的拍摄告诉我们, 海外华人对抗战的贡献也包括了舆论和影像宣传, 功不可没。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进而提升华人在海外的地位和影响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抗战历史的角度评价《苦干》, 它别有风采——没有直接表现战场, 也没有渲染战争的残酷与血腥, 而是通过抗战前期中国大后方的情景,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 从人的精神的层面, 来表现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作者带领观众以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独特视角, 提炼出“苦干——在艰苦受难中的英雄气魄” (李灵爱语) 这一主题, 揭示出“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使这部电影具有了史诗品格, 成为唯一获得奥斯卡奖的反映中国抗战历史的纪录片, 这对于我们今天“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 在与西方的交流中重塑战时中国的正面形象

这两年, 在影视方面我们中心还做了两件事:

(1) 联合西方主流学界, 拍摄纪录片《大后方》。八年前, 我们就策划拍摄一部反映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的纪录片。从2011年起, 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广局、重庆广电集团和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就开始筹拍12集电视纪录片《大后方》。该片以抗日战争这个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点为主题, 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线, 从历史的视角阐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起点, 全面反映中国抗战在世界二战中的地位和贡献。全片包括迁都、战时首都、重庆大轰炸、国共合作与统一战线、同盟国东方战场统帅部、铁血兵工、文化与教育、后勤保障、后方生活、胜利还都等部分组成, 除在重庆取景外, 还赴北京、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延安以及台湾地区、美国、英国等地采访拍摄。我们坚持真实、权威、创新的原则, 联合了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日中历史研究会·日本组织委员会和来自美、日、英、法、俄、加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著名学者, 共同参与拍摄。这是一部全球视野、横跨两岸的抗战纪录片。这部片子已于9月在CCTV科教频道播出。

(2) 联合荷兰政府外交部, 拍摄了纪录片《沧浪万里长》。2014年, 应荷兰驻重庆总领事邀请,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与荷兰王国外交部、重庆广电集团 (总台) 、荷兰CHINA STRATEGY公司联合摄制了《沧浪万里长》。这是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 与新闻媒体、外交机构合作进行成果转化的成功尝试。该片通过荷籍华裔学者张克雷先生向中国、重庆追寻其先辈抗战期间在中国外交部任职的历史, 通过中国学者向荷兰追寻抗战时期中国外交的历史成就, 这两条线索的双向互动, 忠实记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荷兰在重庆设立外交机构, 与中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 从而建立起深厚友谊, 并延续至今的历史;反映了中国战时外交的一个个案, 是中国战时外交成就的精彩一例。同时也反映了今日重庆开辟“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 推进重庆与欧洲特别是荷兰的经济贸易联系, 努力建设“新丝绸之路”的现实。这部片子发掘了一部历史, 也延续了一段情缘, 更记录了当下中国和荷兰的友好关系, 预示了双方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这是我们向世界二战和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最好的献礼。我们用高罗佩“更泛沧浪万里长”的诗意做片名, 也是出于一份期许。希望共同珍视二战期间中国与盟国合作的历史, 并期待携手合作, 用学术的力量, 文化的表达, 传承友谊, 推动交流, 共同为和平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部影片已于2014年11月, 荷兰驻重庆总领事馆和中国驻荷兰库拉索群岛总领事馆开馆时上映。随后, 该片登陆荷兰国家电视台, 并在全球各大视频网站推出。并将于今年作为重庆卫视“二战反法西斯名城”纪录片之一, 进行重播。舆论普遍认为, 该片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 运用国际化的事件, 国际化的视角, 国际化的语言, 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把宏大的主题蕴含其中, 娓娓道来, 这完全符合习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要求。主创者的国际化的理念, 使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用中荷两国在重庆的友谊史, 服务于中国和重庆发展的大局;抢救了即将湮灭的历史, 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主题突出, 制作精良, 专业水准高, 有国际范儿;跨界混搭, 学术与艺术、宣传的结合, 探索并开拓了历史研究向现实需求转化的新路。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一位西方学者认为, “弄明白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才能展望中国在21世纪将会有怎样的发展。这场战争更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 塑造了中国对自身及邻国的看法, 并在此基础上影响着今天亚太地区国家间关系及今日世界格局的形成。”[3]

作为中国学者, 我们更有责任进一步发掘好重庆城市的历史资源, 向世界讲好重庆、讲好中国的战时故事, 从而建构一个真实的国家形象, 完善和传播好今天中国的国家形象, 共同营造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为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15年3月27日) [N].人民日报, 2015-3-28.

[2]伊里奥·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M].李嘉, 译.新群出版社, 1947:49.

[3]Rana Mitter.Forgotten Ally: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M].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3:4, 7-9.

[4]互动百科.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特别奖[DB/OL].http://www.baike.com/wiki/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

3.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篇三

涵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激发“同仇敌忾、共赴疆场”的时代强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爱国情怀根植于中华广袤大地、深融于中国人民精神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培育起来的固有基因,和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一二·九”运动中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北平爱国学生,到“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抗日军民,及至庚子年逆行而上、白衣执甲的抗疫英雄,中华儿女总能在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像火山一样迸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奏响同仇敌忾、共赴疆场的时代强音。

坚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引领“大义凛然、慷慨豪迈”的生动实践。“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为了维护国家尊严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饱经沧桑而不失的精神之魂。的全民抗战,中华儿女“扛起土枪土炮,挥动大刀长矛”,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用生命和鲜血高擎坚决抵抗侵略的旗帜,绵亘其中的正是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硝烟散尽,但气节长存。当下虽无外敌入侵,但内外挑战仍然艰巨复杂,我们要从那段不屈抗争的历史中汲取力量,让崇高的民族气节历劫不灭、薪火相传,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慷慨豪迈的奋勇前行中,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

激荡“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汇聚“气吞山河、壮怀激烈”的磅礴力量。“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一个民族最巍峨的精神丰碑,就是为了祖国利益不惜流血牺牲、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战涌现出无数不畏强暴的英雄豪杰,他们共赴国难、视死如归,即使血染疆场,也要救国救民于水火、救民族于危亡,构筑起“人人抱必死之心,必与日军拼命到底”的强大精神支柱,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如今,我们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也遇到不小的压力阻力,我们要激荡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砥砺英雄奋进之志,方能不断汇聚气吞山河、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凝聚成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4.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篇四

抗战纪念日国旗下讲话:铭记抗战历史 弘扬民族精神

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叫“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共圆美好中国梦。”

今天是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这个日子,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人民更不会忘记。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再到“9·3”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人民终于取得百年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这场在1945年9月3日赢得的战争胜利全然不同以往110年前的甲午战争。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年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惟一赢得的,就是7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9月3日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第一个值得扬眉吐气的日子,胜利属于人民!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牢记9月3日,它是以伤亡3500万骨肉同胞、人民英烈的代价,取得的近代以来中国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正是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这个日子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誓死抗战的勇气,这个日子是中华民族的血铸之魂!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获取智慧和启迪,从而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

已经过去了70年的抗日战争,在今天依然时刻警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从十九世纪开始,日本侵略者就开始不断地、肆无忌惮地欺辱中国。日本为何能以小欺大,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国力、军力强大,而中国虽大却是积贫积弱,国力单薄,一时难以和日本抗衡。所以,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只有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现代化强国,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陆海空三军,才能有效地抵御外敌;才能让某些对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领海觊觎已久的国家不敢轻举妄动;让某些企图依仗着某大国“撑腰”,非法侵占我国岛屿并企图“国有化”或永久化的国家,其痴心妄想彻底破灭。

5.铭记抗战历史主题班会教案 篇五

四年级组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讲抗日英雄故事,朗诵抗日是诗歌,听抗日歌曲等形式,让学生重温历史,受到抗日精神的熏陶和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2、让学生在抗日精神的鼓励下,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灿烂的明天而奋斗。

二、活动的准备:

学生准备抗日故事。朗诵抗日诗歌

查找抗日的有关知识 老师准备抗日歌曲

抗日知识问答题目

三、活动过程 :

1、听抗日歌曲《黄河颂》

主持人: 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边听边想一想你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2、讲抗日英雄故事

主持人:刚刚我们所听的是著名的歌曲《黄河颂》。这首歌诞生在抗日战争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我们再听着首雄壮的歌曲,相信又是一翻滋味。今年正好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因而,今天我们在此开展《感动、抗日精神》的主题班队活动。接下来,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给我们带来的几个抗日英雄故事。

3、抗日诗歌大连颂

主持人:听完了刚刚的几个英雄故事,相信大家的心理一定是汹涌澎湃。那么接下来的抗日诗歌一定会让你更受鼓舞。

4、讲述抗日历史

师: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虽然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但是回顾那段历史,我们的心依然无法平静。

5、进行抗战历史知识问答比赛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进行有关抗日知识问答比赛。现在宣布活动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答对一题加5分,答错不扣分。最后看哪个小组的得分最高。

6、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对抗战这段历史的感受

7、说说:心里话

通过今天的主题班队活动,通过了解有关的抗战故事、知识,你最想对今天的生活说些什么?今后你会怎么做?

8、齐唱《爱我中华》

9、总结

6.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篇六

一、抗战前夕重庆的旱灾灾况

抗战前夕, 重庆及周边的巴县、江北县爆发了特大旱灾, 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民国二十六年五月五日, 巴县赈务分会兼主席罗国钧 (巴县县长) 呈给重庆行营的报告称:巴县自二十三、四两年, 新谷欠登, 十得三四, 二十五年栽秧之际, 殊久旱不雨, 收获仍亏, 所种秋粮半成焦土, 秋干既久, 复又冬干, 三春不雨, 夏至将临, 菽麦无收, 种秧失望[1]。与干旱相伴的还有虫灾。1937年巴县水稻因干旱遭受了严重的螟害, 平均损失达10.82%, 损失产量达206640市石[2]。这导致众多饥民纷纷涌入重庆市区, 造成大量的流民。据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十日的《商务日报》报道:“天灾人祸, 饥寒交迫, 市附近的灾民齐奔都市, 据警局调查, 有九万八千余人之多, 连日以来, 到处发生扰乱安宁之事件, 难于计算。”[3]而近代以来,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通商港口城市, 居民十之七八都从事工商业或就职政府各机关, 民食所需仰给于各处, 即使在风调雨顺之时, 重庆城区几十万人口的口粮还要从重庆以外的其他地方购粮供应。而在大旱灾打击下, 重庆更是严重缺粮。这导致一些逃到重庆的饥饿流民因没得到及时救济而路毙。据当时的重庆市警察局统计, 民国二十六年一、二两月合计死亡2870人。三月上旬, 重庆市路毙达707人 (还不包括江北分局死亡的饥民。因江北分局辖区之路毙, 由该局同江北慈善机关掩埋, 未报警察总局, 其数不详) 。三月中旬, 重庆市又路毙695人[4]。

二、政府拍摄和放映旱灾灾况电影, 吸引民众募捐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 为了引起全国民众, 特别是相对比较富裕的南京、上海、武汉等地民众的注意, 吸引更多的民众募捐, 政府非常重视电影在救灾宣传中的作用。因为与报纸的报道相比, 电影通过银幕的声画形象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更具有生动性、具体性和直接性, 更具震撼力。尤其是1931年3月15日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由上海明星公司摄制成功并上映后, 这种集声、像、画、形为一体的新的娱乐方式, 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迅速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当时的国民政府高官陈立夫写了《中国电影事业的新路线———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应负的使命》, 体现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他明确指出:“中国需要的电影, 不仅是娱乐的东西, 而必须在娱乐之中包含着多量的教育上文化上的意义。”因此, “中国固有道德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更为电影取材的最大原则”[5]。当然, 拍摄和放映重庆旱灾灾况的惨状以及重庆民众积极救灾的影片, 唤起民众的同情心, 踊跃募捐救灾也符合这一原则。

为此, 1937年5月11日, 军事委员会电影股专门派员来川摄制各县灾情影片。“罗静予、罗及之昨由沪飞抵渝, 拟于周内完成, 即在全国公映, 俾使各地民众共同赈救灾黎。”[6]经过长达二十一天的摄制, 包括重庆地区在内的四川旱灾影片终于在6月2日摄制完毕, 胶片长度达四千余尺[7]。受此影响, 四川省政府财政厅长刘航琛根据当时的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的指示, 也约联华影业公司摄影师入川摄制灾情影片[4]。

在电影摄制内容方面。首先, 摄制人员对旱灾及造成的严重危害进行了拍摄。比如, 电影对旱灾打击下, 重庆的粮食生产、灾民生活情况进行了报道。电影中当时的重庆郊区农村、巴县、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 (现北碚) 、江北县农村在旱灾打击下的一片凄凉, 灾民的乞讨声、哭泣声, 以及病态孱弱的身体。影片中还配有当时中央赈务委员会委员长朱庆澜的谈话:“彼半生精力皆亲于救灾, 所见所闻亦算不少, 而‘野有饿殍’亦只在书上读到, 今在重庆, 乃亲眼目睹人间如此惨象, 诚不胜懼 (惧) 之至。”[8]

其次, 摄制人员还对政府和民众的救灾进行了拍摄。影片对旱灾打击下, 中央政府和四川省政府、重庆市政府、巴县政府、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江北县政府的努力进行了相关的描述。1937年5月11日, 重庆临时急赈委员会于午后三点钟在市府开成立大会, 到会委员王伯康、陈智若、邓子文等, 推定各所所长。幼孩所夏厚丞, 妇孺所廖荣光, 成年所 (乞丐所) 王作霖[9]。5月20日, 蒋介石电重庆行营代主任贺国光, 令驻渝部队官兵发起救济川灾运动[10]。当然, 影片对民众的救灾也给予了详细的报道。1937年5月16日, 重庆市学生界扩大救灾宣传, 数百学生摄入镜头[11]。5月底, 重庆巴蜀校学生捐款赈灾, 已送交救灾协会。仅江北初级中学教师一次就捐款525元, 超过教职员工月薪10%以上[12]。

电影摄制完成后, 就在全国主要大城市公演, 得到极大反响, 吸引人们的同情和支持, 民众纷纷解囊捐助。1937年6月6日, 上海市川灾救济会议决, 开映灾情影片, 以唤起各界热烈救灾情绪[13]。6月24日, 川灾影片在上海公演, 效果很好, 民众深受感动[14]。30日, 在京城 (南京) 公演, 共有拷贝三个[15]。观看电影的民众纷纷被影片中震撼人心的灾害场面、令人动容的救灾演讲、募捐所吸引、所感动, 意识到在旱灾严重的情况下, 一个有恻隐之心的人, 也应该伸出支援之手, 募捐救灾。

三、电影宣传募捐救灾的效果分析

经过电影宣传, 重庆旱灾救济募捐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武汉, 据当时的《新蜀报》记载:“鄂人徐云廷已经八十余岁, 其夫已仙逝, 她也捐三千元。”[16]1937年6月, 川灾电影在上海宣传得力, 各方捐款极为踊跃,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 由自治会代表会议通过, 全体同学每人至少捐银五角, 共募得国币二百六十余元;圣约翰大学高中部同学更节食助赈, 将近日减少饭菜所得五百元交大公报转汇[17]。又据1937年7月5日的《大声日报》报道:“七月五日午后, 一女仆手持百元, 遍寻 (川灾募捐) 办事处不得, 旋由警士引她至国泰影院。据称捐款主人张易清君, 得见川灾影片, 极感同情, 自愿乐捐二百元, 适值银行月终结息期间, 存款未能取得, 现以家中所存百元, 先行捐纳待取得存款后, 即如数补捐。”[18]更为甚者, 一些本身就是弱势群体的打工者也深受感动, 踊跃捐款。当时的报纸就报道了一名叫朱治民的小工捐一日所得, 用于募捐救灾[19]。

7.抗战胜利70周年作文:铭记历史 篇七

中国政府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避免历史悲剧重演,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果实,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华夏儿女的历史上,有一段血与泪的岁月,也是一段抹之不去的屈辱历程。纵然有再多的屈辱,流再多的血和泪,我们也坚强地面对。因为,那依旧是我们中华儿女历史上最为骄傲的 篇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彻底将中日战争拉开了帷幕。日本侵略者全力进攻中国,踏着中国将士的血泊,在卢沟桥上无数座雄狮的怒视下,迈开步子,冲向北京城。华北人民奋力抗击,我们没有战败,因为我们没有畏惧。日军对中国的发动了第一次侵略后,人们发出了“为保卫国土流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怒吼。侵略者的肆虐,彻底点燃了华夏儿女的愤怒。但战争总是残酷的,多少母亲每日都在期盼儿子的回归,多少妻子昼夜在想着丈夫的到来。却始终无法盼到他们的归来……没有人知道,有多少的家庭在战争中分散,有多少文明在战争中悄无声息的消逝。

为了保卫家园不受侵害;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人们不惜代价,誓死抵抗侵略者。终于,经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浴血奋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儿女站了起来,将无情的侵略者赶出国土,结束了残酷血腥的战争。八年的战争中,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荣耀与辉煌。因此,我们更因该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珍惜先烈为我们创造的条件,做好一个学生的本分,学习先烈们大无畏的品质,克服一切困难,迈向成功。

证文五:

牢记历史,立志报国。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条孕育着56个民族的巨龙――中国。如今,巨龙已经腾空而飞了。但是,在70多年前,它却蒙受着巨大的屈辱,这是我们永远也不能淡忘的。

亲爱的朋友,你们可曾记否,1937年7月7日夜间,日本军队在北平南面的卢沟桥地区进行挑畔性的军事演习。他们谎称有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但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于是,日本政府就以此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枪声、炮弹声刹时间敲破了往日的宁静,千亿多的中国同胞被处身于水深火热之中。

残酷的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实施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他们把人当作刀靶练习刺杀;他们用铁丝将我们的中国同胞捆绑,然后进行密集的机枪扫射,在血泊中尚能呻吟者,均被用刺刀杀戮。残暴的日本侵略者还将大批的中国人当作是细菌和毒气的实验品,残害致死……流离失所的中国子民在沦陷的国土上苦苦挣扎,一片片沃土被染成了鲜红的血色。听见了吗?黄河在悲鸣,长江在呜咽!

1937年12月13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充满血腥的一天。因为日本侵略者就是在这一天攻打南京,开始对我国同胞进行长达6个星期惨不忍睹的残杀。被枪杀、活埋的人竟多达30多万,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就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记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外婆就曾经对我说过,我们所在的三坑也曾遭受过日本侵略者的侵略。那时,敌机经常在天空中轰轰地转,偶尔还投下几枚炸弹,人们都赶紧带着自己的亲人逃亡。当然,也有人被那丧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残害了。可见日本侵略者是多么的残暴,就连三坑这样的小地方他们也不愿意放过。

正由于侵略者的暴行,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英明的共产党顾全大局,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都为自己伟大的胜利而欢呼、自豪。

然而,也许有人还没有想,为什么一个国土只有37万多平方千米的岛国竟敢如此猖狂地侵略一个国土达970万平方千米、有4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那是因为日本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中国在当时却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那时候很多的西方国家甚至说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东亚病夫”!这是一个多么讽刺的字眼。这样不但使中华儿女蒙受了巨大的屈辱,还使日本侵略者更加嚣张了。

我曾经听别人说:“跪着的德国人远比站着的日本人要高大!”“难道德国人的身材真的那样高大吗?”我不禁想道。原来,并不是这样的。那是因为德国也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但是德国人肯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而跪下向全世界表示真诚的歉意。这个举动使世人为之欣慰。相比之下,至到今天,日本政府不但没有承认错误,还不顾亚洲各国的强烈遣责,三番四次地到靖国神社拜“鬼”。除此之外,日本还千方百计地改编教科书,意图篡改历史,但是历史是永远也不能改变的,日本政府这样做只会再一次地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他们可知道,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遗留着日本侵略中国的铁证!

同学们,让我们铭记中国所蒙受的屈辱,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然而,我们牢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向日本发动“复仇”战争,而是为了让历史沉痛的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我们更应该好好报效祖国。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建设祖国的重任就落在我们的身上,让我们一起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征文六:

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是人类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纪念日,也是值得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的纪念日。

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法西斯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70年前那场决定世界命运前途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点。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今天,我们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就是要永远铭记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无辜死难同胞;永远铭记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战斗、为国捐躯的烈士;永远铭记参加抗日战争的老战士、爱国人士、抗日将领;永远铭记为抗战胜利建立了功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永远铭记支援和帮助了中国抗战的外国政府和国际友人。铭记这段历史,是因为它的悲壮惨烈与不屈抗争应该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更是希望从中汲取智慧启迪,获得开创未来的现实力量。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救亡图存、实现民族解放的核心力量。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七七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吹响了抗击外敌的第一声号角。在那场威武雄壮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之所以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伟大奇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8.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篇八

自1937年起,日本人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我们的国家开始被全面侵占,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这时,华夏大地涌现出一大批英勇的抗日战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他们在硝烟战火中重生,他们坚持抗战八年多,他们终于战胜了邪恶!

1945年,我们抗战胜利了!到现在已有70年的历史,而在这70年中,我们国家又新生出一代又一代的儿女。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战争,虽然我们处在和谐美好的社会,但这场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这段惨痛的血泪史让我们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也让大批爱国人士崛起,他们为祖国的今天奉献了生命,他们是英雄,他们中最小的可能只有我那么大,但他们都用生命告诉我们,告诉世界中国人民不可辱,中华民族不可欺!

9.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篇九

“咚―咚―咚”这是解放军前进的脚步声,他们踏着雄壮的步伐,沿着长安街的_广场前进。“咚―咚―咚”多么有劲,多么铿锵有力的步伐声啊!这不是普通的脚步声。这是我们国家迈向世界民族之林的声音,是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就的的喜悦之声,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脚步声。

勿忘“昨天”,勿忘那曾经的伤痛;勿忘“昨天”,牢记那可贵的觉醒;勿忘“昨天”,把握那难得的坚毅;勿忘“昨天”,继承那令人敬仰的中国魂。但勿忘 “昨天”,不是让我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骄傲中不知前进方向,勿忘“昨天”,是为了让我们正视今天,是为了让我们挑战明天,是为了让我们将“昨天”胜利的辉煌重现……

或许平日的我们并不会将那段难忘的历史特意拿出来宣扬一番,但只要我们将那个__年前的日子融入到自己的脑海,它便能像警钟一样时时鞭策我们好好工作、踏实前进!此时此刻,我们隆重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__周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我想每一个华夏子孙都能在铭记历史中,不忘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激动。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对于教师来讲,必须牢固树立国耻的意义、忧虑意识和危机意识。一个国家对自己民族遭受的耻辱,往往比得到荣誉更能刻骨铭心。一个不忘国耻而愤然前行、充满忧患意识而始终居安思危的民族,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纪念抗战胜利__周年的日子里,在伟大祖国通往现实化的不平坦的征途上,我们理应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变压力为动力,把爱国精神和国耻危机转变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中。

10.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篇十

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使其作用的发挥与其执政党的地位和拥有200多万人的军队并不相称。

中国军队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

毛泽东肯定地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历时1年4个月,国民党军共毙伤俘日军250730人,牵制日军70万人以上,同时付出了重大牺牲,其正规军损失达1044268人。

需要指出的是,1938年11月至1940年,中国抗战由战略防御向战略相持阶段过渡。正面战场对日军的进攻仍进行了较为坚决的抵抗,共毙俘日军263251余人,自己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这也是国民党在这一阶段的抗战较为积极的一个表现。

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蒋介石采取“保存实力,等待胜利”的方针。相反,在反共方面却积极了。1941年1月,国民党军发动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从1943年6月开始,先后调集第8战区5个集团军近50万人,准备分9路闪击延安。只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及时揭露和军事上的充分准备,才粉碎了蒋介石的反共阴谋。

不过,国民党军对于与美、英盟军对日作战还比较积极。1943年11月至1945年3月,与美军共同对日作战,毙伤日军4.8万余人,打通了中印和滇缅公路,这是正面战场在此阶段中惟一引以为荣、扬威异域的一次作战。正面战场没有战略反攻行动及计划

至1945年春国民党军装备的美械部队已达35个师,并陆续得到外援,新编兵团也已在西南省份编组和部署完毕。但是,国民党并未适时向日军发动战略反攻。

然而,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在蒋介石的指令下,加速从西南大后方空运至华北、华中、华南抢占战略要地,甚至与日伪军暗中勾结,进攻八路军、新四军,致使敌后解放区军民的大反攻作战在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后,还一直持续到1945年底。

整个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规模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战斗38931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自己付出3220419人的重大伤亡。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涌现出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郝梦龄、戴安澜等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

11.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篇十一

荣维木

2014年08月04日10:08 来源:《求是》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参战国、战胜国。但对于中国来说,两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却大相径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是,中国虽然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却无法顺理成章地从战败的德国手中收回山东主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是,中国第一次以主权国家的身份,收复了被日本霸占的全部大陆国土和台湾、澎湖列岛,并且在战争进行期间,废除了与一切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两次战争的结局为何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一、中国率先举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旗帜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急于扩张的法西斯国家挑起的,因此,任何反抗侵略的行动都具有反法西斯主义的性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附属列强被卷入战争的情况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是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也是率先高举武力反抗法西斯侵略旗帜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抗日行动一开始就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先驱和组成部分。1939年德国对于波兰的入侵开启了法西斯国家对欧洲的侵略战争,而1931年日本对于中国东北的入侵则是法西斯国家开启了对亚洲的侵略。尽管九一八事变不像德国入侵波兰那样立即引起其他国家对法西斯势力的直接对抗,但世界局势的变化却由此开端,即法西斯侵略开始对人类和平产生巨大威胁。这也正如战后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远东军事法庭所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日本历史学研究会编:《太平洋战争史》第4卷,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50页)九一八事变虽然引起了世界关注,但是由西方国家操纵的国际联盟并没有采取任何制裁日本的行动。这种情况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非武装区。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遥相呼应,瓜分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在英美等国尚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的时候,中国人民却高举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旗帜。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立即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浪潮,东北人民纷纷参加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等,毅然加入保卫中华民族的抗日武装斗争。虽然由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实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国全民族一致对外的局面暂未形成,但是为了团结全国人民挽救民族于危亡,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各军队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随着日本的步步紧逼,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终于,以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契机,中国形成了全民族一致对外的局面。事态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人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参见《毛泽东同志国际问题言论选录》,北京大学法律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59页)中国很快就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二、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为开端,中国的全面抗战率先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中国的英勇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中国人民在正面、敌后战场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在太平洋战争之前的4年时间里,中国是在敌强我弱和没有充分外援的艰难条件下,以百折不挠的精神独自抗击着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在抗日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在全部战争时期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其中有14次战役发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在战役中,中国军队以重大牺牲为代价不断消耗和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1937年的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歼灭日军4万余人,使日本三个月内征服中国的美梦成为泡影;1938年徐州会战,仅台儿庄一役即消灭日军万余人;同年武汉会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3.5万人,迫使日本改变战略为对华长期作战。在抗日敌后战场,1937年八路军出师首战告捷,平型关一仗消灭日军1000余人;1940年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大小战斗1800余次,消灭日军2万余人。另外,在长江南北广大地区活跃着新四军;在广东和海南岛活跃着东江纵队和琼崖纵队,这些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大量牵制和消耗了日军。据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所资料载,投入侵华战争的日本陆军兵力,1937年占总兵力的88%;1938年占总兵力的94%;1939年占总兵力的83%;1940年占总兵力的78%。中国的抗战阻止了日本的“北进”战略计划。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日本就追随西方国家出兵苏联所辖的远东地区。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日本的用兵纲领里,就有“北进”内容,这对苏联的远东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而这个威胁的严重程度如何,又与中国的抗战有着直接关联。尤其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面临着德、日法西斯东西夹击的极大可能。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抗战牵制日军的战略作用充分地显示出来。为了维护“治安”,日军不得不向华北派遣更多的部队。因此,在德国入侵苏联要求日本配合的时候,日本参谋总长杉山元表示:“日本现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很大,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办不到”。日本最后决定:“帝国政府将继续努力解决中国事变„„暂不介入德苏战争。”去除了日本的威胁,苏联才敢把远东地区的大量兵力调往西线与德军作战。苏联元帅崔可夫中肯地评价说: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中国的抗战延缓了日本的“南进”战略计划。“南进”是日本对外扩张的另一个指向,即与欧美国家争夺资源丰厚的东南亚地区。日本早在1936年制订《国策基准》时,就已经明确提出了这个计划。1939年欧战爆发,法国、荷兰很快投降,英美等国无暇东顾,于是日本认为南洋几成“真空地带”,正是完成“南进”的天赐良机。但是,日本却没有立即采取“南进”的行动,直到德国法西斯以闪电方式入侵苏联时,日本仍然表现出了对“南进”的犹豫。究其原因,是日本的多数兵力被牢牢地束缚在中国战场,不敢贸然开辟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对于日军的战略牵制作用,任何尊重历史的人都予以肯定。如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也十分看重中国战场牵制日军的巨大作用,他说:“中国一崩溃,至少可以使日本15个师团,也许会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攻印度,就确实可能了。”(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四卷上部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266页)而事实是,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崩溃”,仍然以顽强不屈的精神,独自抵抗着日本的侵略,这使得丘吉尔不能不承认,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继续牵制着日本陆军主要兵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用于东南亚战场的陆军兵力只有10个师团,不及侵华兵力的20%;战争结束时日军向中国战区投降的兵力128万余人,这个数目超过了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总和,约占日军投降兵力总数的50%。中国军队积极配合盟军作战。1942年日军进攻缅甸,应英国请求中国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为了营救被日军包围的英军,中国远征军曾与兵力4倍于己的日军作战,并成功地解救了包括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在内的7000名英军。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做出的上述贡献,是以中华民族的重大牺牲为代价的。在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伤亡和损失超出了任何一个参战的国家。

三、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2.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篇十二

敬!

时间流逝,记忆能否长存?2016年,抗战硝烟散去已经整整71年。也许我们不曾经历过那段历史,但我们永远无法忘记那段历史。硝烟虽已散尽,但历史的烙印却深深地,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9月3日,一个属于中国人民的纪念日。记住这个日子,以及和这个日子有关的历史,是我们的情感本能。历史无言,精神不朽。今天,我们一起来纪念那个胜利的日子,追忆那段壮怀的岁月。纪念日背景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颁布停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日本天皇广播诏书。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每年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天也被全世界公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2015年胜利大阅兵去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调休放假的通知:9月3日全国放假1天。不仅如此,曾在国庆节上出现的大阅兵,提前至9月3日。这一天,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中国政府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名义,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规模空前的大阅兵。我们可以简单地把这场为世界舆论注目的阅兵式称为“胜利大阅兵”。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重温阅兵盛典,缅怀历史情节阅兵巡礼,是对武装力量进行检阅的仪式,是一个国家展示国威军威、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方式。“胜利大阅兵”真的很燃!胜利大阅兵还有许多以往阅兵没有的亮点三军仪仗方队女兵首现阅兵场合唱团队员首次参加阅兵将军首次担任阅兵方队领队外国军队首次参加天安门阅兵„„太多太多的亮点,一幕幕让人印象深刻,也更加新颖大气,更加壮观!

抗战老兵去年九三阅兵时,老兵方阵曾让无数人动容。半个多世纪前,热血青年浴血奋战,保卫家国,时光匆匆,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兵正离我们而去。但为国浴血的战士,不能被历史遗忘,每个保卫祖国的忠魂都将永垂不朽。我们只愿这盛世长存,不负你们傲骨英魂!向所有抗战老兵致敬!刘增钰,1918生于山西省昔阳县。父亲在山西开有好几家药店,家中经济富裕。七七事变爆发后,他离开北平,回到太谷铭贤学堂投笔从戎,被编入八路军129师独立支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生涯。

上一篇:读《流浪汉与时光老人》有感下一篇:做最好的自己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