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

2024-07-15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共10篇)

1.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 篇一

第12课

关注改善民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民生的基本内容,了解改善民生的途径。[2]思想教育目标:善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职业技能教学点:掌握“五险一金”内涵。教学难点:社会保障体系。教学重点:民生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例证法。

教学设计: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总结本次课内容—布置作业。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联合国成立于哪年? [2]联合国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有哪些?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二、预习新课4分钟

三、讲解新课:

1、优先发展教育:学有所教

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一方面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另一方面又关系人民的生产生活。因为教育有多方面的功能:

1.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现代化建设需要人,需要有才能有文化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参与。列宁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是很难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只适合自然经济时代,农耕时代,无法从事现代化建设。

2.教育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国际竞争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的落脚点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从哪些来,从教育培养来,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自学成才也是一种教育,即自我教育。

3.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

教育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社会风气、社会经济、社会文明都会得到全面发展。

4.教育会改善家庭生活水平。

北大、清华毕业生很多人成为亿万富翁,家庭生活水平肯定能得到改善。

当然这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指经济生活,也包括文化生活。一个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精神文化生活面貌都不一样,欣赏水平和口味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要有品质得多。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职业教育的内容: [1]职业学校教育。

包括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职业中专、高职学校、高职本科(云南省就有一所本科类职业大学)。[2]职业培训

包括岗前培训、军人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等形式。一个员工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要经历无数次这样那样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员工自身的工作技能。2.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需要白领,也需要一大批的掌握较高劳动技能的合格劳动者。[2]实现社会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需要。

公民选择接受职业教育,那么国家就应该给他们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这样的社会才是公平合理的。社会公平合理了,也就为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3]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材上说学生从职业教育获得的知识只能使用五年,五年之后知识需要更新,而更新就需要重新教育,这种重新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可持续教育。实际上一个人一生都要学习,活到老,要学到老才不落后。[4]建立创业型、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没有一定的教育经历和知识能力,很难创新、创业。教育是基础,是从事智力劳动的基础,也是从事创业创新的基础。

2、医疗和社会保障:普惠百姓

(一)民生蓝图

P117

(二)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病有所医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自从2003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开始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加强了这方面的投入和医疗人才的培养。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还处于试点阶段,制度还没有成型,尚处于摸索阶段,相信要不了几年,中国会有一个成熟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温家宝总理说本届政府要初步建立城乡医保制度,具体情况过几年都知道了。教材上只是介绍了一些改革方法和试点,没有成熟的制度,因此大家对这个情况心中有数就可以了。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意义:

健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过去我们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可见人们的身体状况有多差。当时国弱,人们的身体也弱不禁风。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国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之一,有重要的意义:

[1]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之一。

如果我们高调宣传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如何高如何好,然而生病了没有保障,富人可能很快就会变成穷人。因为有些大病几十万还拿不下来,哈尔滨有个病人住院十七天,医了458万元。

如果有医保,自己的负担就只承担百分之十左右,负担大大减轻。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蔟健康水平的需要

人要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要好,而身体素质要好,需要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作保障。

[3]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这个社会不能只是让富人有钱医而长寿,也要让一般的百姓也能有医疗保障,保证自身健康不受大病得了地钱无技术医疗。这样社会才能和谐。

(三)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民之所安

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构成。

1.社会保险含义

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

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

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等。

企业要给职工购买“五险一金”:

五险一金:是指的是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这里要注意的是“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2.社会救济的含义: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

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

3.社会福利的含义:

孤寡才经进养老院,就是享受社会福利,所以养老院又叫社会福利院。

含义有: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各种政策和社会服务,旨在解决广大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福利待遇问题。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 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优抚的含义:

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

优抚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人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投军人和武警官兵;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等。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中国有优抚对象4000多万人,其中享有国家抚恤补助的各类优抚对象为450万人。

5.社会互助的含义:

捐款是社会互助的一种重要形式,具体说来社会互助是指: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

社会互助包括两个方面:

为受助者提供资金的社会互助。包括社会(国内)捐赠、海外捐赠、互助基金和义演义赛义卖,等等。

为受助者提供服务的社会互助。包括邻里互助、团体互助和慈善事业,等等。

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其意义有:

社会保障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制度安排,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课 后 小 结

五、作

1、教育的功能有哪些?

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3、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2.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 篇二

关键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现状,对策

《经济政治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重要意义, 是中职学校德育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的主要目标, 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的教育, 并向学生传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鉴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现状

(一) 课程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对职业的理解日趋明朗, 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的重视落实得非常的到位。与此同时, 德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理念, 端正人生态度的课程却被日益淡化, 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 更多地把德育累课程边缘化, 甚至从教育的施教者来看, 德育课老师成了谁都能干的活, 有些学校从事德育课程教育的老师根本不是科班出生的专业教师, 而是成了谁课时不够谁就顶上, 谁都可以担当的角色, 学生亦然, 为数不多的几节德育课被很多人认为是用来放松的课程。而实际上德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 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应在课程教学中受到足够重视。

(二) 教学内容脱离于学生实际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坚持了从中职学生特点出发, 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育人为本, 突出德育课的思想引导作用, 让学生终身受益, 真心喜爱的原则;坚持知识学习, 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三结合的原则;遵循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课程教材管,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原则。其中“三贴近”原则即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原则, 是我们强调的比较多的一个原则,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并未真正以中职学生思想、心理特征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活动, 也未能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师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 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没有将学生的思想实际视作为该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德育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节, 所以导致学生缺乏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极大地降低了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

(三) 中职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中国虽然现在高学历学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手持高学历却不能找到理想职业的人已经司空见惯, 但仍改变不了中国人骨子里已经根深蒂固的只有念高中、考大学才能有出息的观念。所以学生一般都是在高考、中考失利后, 才会选择读职校。中职学校的另一部分生源是没念初中或初中没读完, 是由于家长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进入社会, 放在学校有人看管放心, 才到中职读书来读书的。因此, 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不能实现良好的对接, 学不为所用, 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以及社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诸多原因, 导致中职生大多自卑、没有学习的动力而厌学, 学习兴趣不浓。具体到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 如果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有时纪律都难以维持, 教学效果就更可想而知了。如何培养中职生学习德育课程兴趣, 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已刻不容缓地摆在了职教老师的面前。

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对策思考

(一) 正视《经济政治与社会》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目是为了让教师和学生对《经济政治社会》这一课程及其改革教材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从全局上把控中《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方向的正性。按照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的教要求,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其实是以德育教育为核心, 教学目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点的教育, 并向学生传授中国社会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理想,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并激发学生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二)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新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材中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 但因为教材局限, 教材内容多是以点概面, 且时事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也就是说每个知识点的支撑内容并不丰富, 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进行丰富和提炼, 否则不足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的需求。此外, 教师还应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引申讲解, 最好做到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不仅让学生记住内容更能明白内容涵盖的意思和社会意义, 如此才可避免学生被教导成“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三)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是为了保持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课堂导入要贴近生活

新课程要求坚持贴近原则, 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何为贴近生活,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们可以选择身边人、身边事实, 这些应该是最好的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花样动辄以神话传说、联合国等为导入素材, 这反使学生在听课后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 就是在授课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即前面课堂导入花尽气力, 在正课讲授中却出现急躁、语意不明的情形。学生一旦在冗长的课堂导入中已显疲惫, 听课过程中如坠云雾之中, 似懂非懂, 课堂被做成了“夹生饭”, 引起的结果必然是“消化不良”。最终的结果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缺乏兴趣, 学习的目的不能实现, 听课授课失去了意义。

2. 在课堂探究环节, 探究活动切忌过于频繁

作为授课的主要教学方式, 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通过探究, 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 在唇枪舌战中甄别、提高,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探究, 学生的参与意识、群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空前提高。学生情绪高涨, 课堂效果良好。但是, 如果短短的一节课, 教师频繁使用“探究环节”, 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甚至会导致适得其反、过犹不及;探究次数太多, 学生疲于应付, 教师心急火燎。有的“探究”刚开始“冲锋”又来个“猛刹车”, 教师草草总结, 高度、深度均未挖掘。一堂课下来教师学生“丢盔弃甲”仓皇至极!这些现象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 改变评价方式, 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改变以往的单纯的闭卷考试的评价方式。在评价中要坚持评价的客观性、发展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同时评价要坚持以激励性为原则。积极有效的评价体制, 对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的评价要真诚, 要积极向上, 要充满热情,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与教师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与交流,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 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拓宽视野, 我们的德育课程教育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越, 张可君.政治经济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沈越, 张可君.政治经济与社会教学参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李伟华.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与对策思考[J].广东教育, 2012, (8) .

3.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 篇三

关键词:中职教育;运用;思考

随着中等职业教学的改革进入到深水区,人们对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给予更高的教学定位。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中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该课程的教学主旨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心为基本观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详细介绍了我国改革三十年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成就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有关知识。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坚定走具有中国化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的能力。

一、中职教育中《经济政治与社会》的状况分析

1.在中等职业教学体系中对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内容大体上分为经济、政治、社会这三方面。从这些教学内容上看,经济部分所占的比重是最多的,但是在我国长期的中等职业教学过程中,一些中职学校过于看重学生的专业技巧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灌输,忽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相比以往的教学观念,《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授课中依然“照抄”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课堂上形成了呆板、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在相关的课程选择上没有进行有效地延伸和发展,同时对于当代学生的情感需求也没有进行很好地了解,这样造成了《经济政治与社会》严重与现实生活的需求分离,从而降低中职教育的教学效用。

2.教材上内容繁多,教师没有很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甄别,而这门课程所涉及的教学门类众多,内容上也比较繁杂,这样在一方面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眼界,更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上不得不根据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课程中对于社会内容的设计并不是很精巧,社会性的内容安排不合理,同样对重点的内容教师也就只能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讲解,没有科学系统化的讲解过程。对新课程改革中需要删除的内容要能够进行有效分辨,删减时教师应该注重什么?删减的内容是否合理?如何处理新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教师注重的地方。

3.中职教师对于教学改革认识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而《经济政治与社会》一直是中职教学的主阵地,从2011年开始,国家教学改革便对《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重新收入了新的时政热点教学内容,但是在改革措施的落实上便出现差错,一些教师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未能清晰地认识到《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一些教师课程教学过程思想上存在着认识盲区。对原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体系也亟需改善,在对学生教育上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有待改变,高分能力并不是唯一考察学生的手段,需要能够综合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对课程的教学改革上的动力不足,对于新鲜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不是特别理解,更何况老教师习惯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新鲜的教学手段运用不是很熟练,对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并没有建构起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是,作为新一代的中职教师,我们必须要能够灵活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

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措施思考

1.全面客观地认识《经济政治与社会》。就必须要能够熟练地掌握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方法,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民主化的课堂学习气氛,在友好的气氛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不断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能够逐步引导学生正视《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另外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通过教师提出的教材重点,并且与当前的时政热点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习小组进行自由讨论,让学习小组的组长进行观点阐述,最后让教师点评。严格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教育,注重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进行宣传,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刺激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断奋斗。

2.优化课堂施教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是由学生自发提出,之后便由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进行解答,从而可以引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热情。例如,在对外开放的问题相关解答时,让学生自行解答:“各省之间的商业往来的行为属于对外开放吗?”“对外开放有什么基本条件吗?”“如何定义对外开放的背景?”“对外开放对国内外的经济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对加深“对外开放”的了解。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更好地实现和保持教学水平的高质量和高水准。从改进教学课堂方式来说,教师要实现在课堂讲课的多元化,从而有效弥补在教学课堂上的不足。通覽《经济政治与社会》一书,我们便会发现这么课程在内容上缺乏有效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上不仅仅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需要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同时要能够将教学积极融入到课堂实践中去。在另外,教师要能够充分意识到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并能够有效地融入到《经济政治与社会》讲学过程,实现高效的教学水平。

3.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真正地理解“学以致用”的核心要义,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让中职学生真正做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际的运用”。为此,在对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能够灵活处理现实生活与理想状况之间的差距,课堂上注重利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和知识。从而不断刺激中职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还要在教学过程根据学习情况和学习阶段的不同进行及时的调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到全国各地旅游或者是参观文化博物馆,在不断的实践中让学生在认同不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了解人们千姿百态的生活情境,从而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在学习经济活动规律时,教师可以安排中职学生到当地的企业了解生产状况的流程,让中职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社会中的市场经济生产和生活,从而让学生建立正常的消费观念。

总的来说,教师要想真正地让学生走进《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首先就必须要能够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程的自信心,全面客观地认识《经济政治与社会》,有效促进教学课堂授课方式的转变,不断更新中等职业教学管理观念,拓展学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视野,让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城.浅谈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J].新课程学习:下, 2011(02).

[2]谭宪琴.创建高效德育课堂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8(09).

[3]张静.用唤醒突破中职课堂教学的瓶颈[J].科技致富向导,2010(35).

[4]黄少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之我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4).

[5]刘壮.图书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

[6]彭辉,朱荣富,莫丽平,罗心贤,李雯等.融入相声艺术,构建快乐课堂[J].卫生职业教育,2011(9).

4.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四单元测试题 篇四

一、填空题:

1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有:————、————、————、————。

2人民当家做主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以保障人民的————、————、————、————。

3政府担负的四项主要职能:————、————、————、————。

4公民监督政府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5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坚持——————、——————、————————。

6、—————和————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7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的和平外交路线。8中国倡导并坚持————、————、————、————的新安全观。

9国家利益主要包括:——————、——————、——————、——————。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问答题

1政治权利和自由:

2政治性义务:

3国家安全:

4政治生活:

5政治参与:

6国家利益:

7外交政策:

8独立自主: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和平发展:

三、简答题:

1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

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主要有哪些内容?

3公民履行政治性义务的意义是什么?

4中国处理和其他国家贸易摩擦的五项原则是什么?

5有序的政治参与的意义是什么?

5.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 篇五

1.790多年前,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大军挥舞弯刀驰骋征战,如今他的后代用马头琴向世界传递和平之声。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内蒙古野马乐团准备了《初升的太阳》等曲目,寓意“和平就是我们的太阳”。这反映了()A.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C.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真诚愿望 D.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 C 解析 中国人民用音乐传递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声,体现了C;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材料只是体现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期盼,没有涉及发展问题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D。

2.1949年,美国支持的国民党败逃台湾后,美国掀起一场激烈争论:谁输掉了中国?今天,美国部分人士认为,美国对华“建设性接触”的本意是打造一个“友好”的中国,事实上却培养了一个战略竞争对手,眼下这个对手正在挑战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领导权。于是一场新的争论出现了:谁输掉了亚洲?由此可以推断()A.两场争论是美国霸权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 B.中美之间的矛盾将是亚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C.国家利益的不同使得中美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D.“建设性接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进而对美国形成挑战 答案 A 解析 1949年美国讨论“谁输掉了中国”,是美国不甘心失去对中国的控制的表现;今天美国讨论谁输掉亚洲,是美国不甘心失去对亚洲的控制的表现,二者都是美国奉行霸权主义的表现,故A正确;B错误,亚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问题;C错误,国家利益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和睦相处,各国要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同时,尊重别国的合理关切,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冲突是可以避免的;D错误,不是中国的发展对美国构成挑战,而是美国一直奉行的霸权主义政策在阻碍中国的发展。

3.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50年来,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保持密切沟通,妥善处理涉及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积极倡导和致力于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这表明中法两国()①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②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③共同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④把维护共同利益作为对外活动的目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依据题意,中法密切沟通,妥善处理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①正确;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的主张,不是中法两国共同的主张,②不选;两国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说明两国共同促进世界向多 1 极化发展,③正确;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④观点错误。故选B。

4.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郑重宣布,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资格。北京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得益于()①我国不断抓住机遇,努力增强综合国力 ②我国国际地位提高,主导世界市场的发展 ③我国政府长期专注于体育事业的发展 ④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左右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②④错误,现阶段,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北京联合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会得益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国际奥委会的信任,同时也是我国国家实力的体现,是中国政府长期专注于体育事业发展的结果,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5.2015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英国首相卡梅伦举行会谈。双方积极评价中英关系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就多个问题达成重要共识,决定共同构建中英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持久、开放、共赢的中英关系“黄金时代”。这说明()①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时代的潮流 ②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 ③国家利益是中英两国之间合作的基础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中英共同利益是两国合作的基础,③错误。中英共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赢,体现了①④的内容,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和平与发展的关系,②与题无关。

6.2015年8月,土耳其发生多起恐怖袭击事件,造成至少10人死亡,多人受伤;泰国曼谷市中心发生恐怖袭击强烈爆炸,造成19人死亡,123人受伤。这说明()①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依然艰巨 ②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③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因素不容忽视 ④恐怖主义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在当今时代世界并不安宁,还存在着恐怖主义等影响和平的因素,因此①③符合题意,入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因此②说法错误。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因此④说法错误,应排除。

7.在很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金砖国家有着相同或相似看法,都致力于推动世界经 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并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建设者。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①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②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和平等发展的权利 ③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民族和宗教问题的权利 ④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和平等发展的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①②④符合题意;③观点与题意不符。

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回答下题。

8.讲话强调,中国将继续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这样做的原因有,发展中国家()①其国家利益与中国的核心利益一致 ②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 ④是制约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决定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②③准确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故选C。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与中国的核心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故①不选;④夸大了发展中国家的作用,不选。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并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回答下题。

9.习近平在纪念活动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①最终目的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③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兼顾各国利益 ④有利于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我国所倡导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调的是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故②④符合题意。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目的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故①有误;国际新秩序应兼顾各国合理关切,不可能兼顾各国利益,故③不选。

10.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 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年来,日本政界有人企图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请你加以批驳。

答案(示例)南京大屠杀、731部队制造使用生化武器残害中国人民等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铁证如山,不会因任何人的抵赖而改变。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行,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罪行的蓄意美化,是对世界公理良知的粗暴践踏,违背了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言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对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构成了巨大威胁。

解析 对企图否认日本侵华历史的人士进行批驳,一要结合材料和日本侵华历史,列举其侵华具体事实,说明日本侵华铁证如山;二要结合当今国际社会的实际,说明日本否认侵华历史的错误和危害。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目前,中俄关系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成功的俄罗斯”;国家主席习近平认为,中俄共同发展“将为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正能量”。中俄两国超越零和博弈、集团政治等旧的思维方式,致力于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一个典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评价中俄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

答案 ①中俄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在中俄两国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有利于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②中俄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③中俄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体现了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家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这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政治生活中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题型为评价类非选择题。评价中俄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首先要结合材料,概括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特点,如相互需要、共同发展、为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正能量,然后联系相关知识,如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世界多极化等,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地进行作答。

12.创新驱动发展是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要求。

预测一 到2030年,预计中国将在技术领域追赶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中国的增长将越来越多地受到自主创新的驱动。

预测二 从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上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将在未来成为新的创新主体。

结合材料,分析未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什么政治影响。

答案 ①这种发展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落后、贫困、危机、债务等问题,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改善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②有助于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实力,使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遏制霸权主义、强 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有助于增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实力,促进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④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6.经济政治与社会 试题 篇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选择正确的答案,将相应的字母填入题内括号中)

1、下列物品中,属于商品的是()

A、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河水 B、商场里过了保质期的饮料 C、农贸市场中待售的蔬菜 D、朋友送的钢笔

2、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A、小河里的水 B、自家菜园里种的西红柿 C、超市里卖的大米 D、自然界中的空气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决定的。()A、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商品的价格 C、商品的价值 D、市场的需求量 4、2010年高考前夕,与补脑、健脑、增智等保健品市场平淡相比,哈尔滨的“氧气”市场却很活跃。哈尔滨考生兴起“补氧”潮。材料中的“氧气”()。A、是商品,因为它是有用物品

B、不是商品,因为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 C、是商品,因为它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经过劳动

54、厂家和商家在推出自己的商品时总是极力宣扬自己的商品“方便实用,经济实惠”,这是因为()。

A、商品的首要属性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B、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C、人们购买商品总是贪图便宜 D、商品是价值和价格的统一体

6、货币的本质是()。

A、等价物 B、一般等价物 C、商品 D、交换价值

7、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

A、价值尺度 B、贮藏手段 C、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

8、消费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是影响消费的首要要素。A、收入 B、商品价格 C、消费心理 D、消费观

9、有位准备购买轿车的消费者说“新车一上牌就成了二手车,就开始贬值,越用越贬值。对我来说,汽车只是一种为我服务的工具,什么品牌无所谓,关键是质量要好,价格要是在。”从消费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

A、攀比心理 B、求实心理 C、适度心理 D、盲目从众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企业的是()

A、中国联通公司 B、个体工商户 C、海尔集团 D、希尔顿饭店

11、关于企业中的劳动者的相关观点正确的是()

A、企业之间的竞争是资金、技术、规模的竞争,然后才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B、员工无所谓优劣之分,企业效益的获得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者要管理到位 C、劳动者的技能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勤练技能,其他的可以放一放 D、道德品质是成为一名高素质劳动者的必备条件

12、小王月工资3000元,他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是()A、75元 B、100元 C、125元 D、50元

13、关于投资理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收益一般意味着高风险 B、储蓄是投资理财中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理财方法 C、证券中的国债收益低,风险也低 D、企业债券的风险高,收益一般

14、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对“公有制为主体”的正确理解是()。A、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B、公有制在各个领域都必须占支配地位

C、公有制在各个地区都必须保持质和量的优势

D、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成分必须保持在50%以上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A、市场调节不同 B、宏观调控手段不同 C、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不同 D、生产目的不同

16、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A、商业 B、企业 C、政府 D、中介机构 17投资风险最大的是()

A、银行存款、国债、保险 B、养老基金、债券 C、股票、投资性房产 D、期货、金融衍生品

18、我国最初在()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启动。A、深圳、厦门、珠海和汕头 B、深圳、珠海、浦东、天津滨海 C、深圳、厦门、温州、汕头 D、深圳、厦门、广州、东莞

19、我国的企业可以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这种对企业分类的依据是()。

A、企业的组织形式 B、企业的规模 C、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D、企业的投资者 20、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董事长曾说:“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把我们的人带走,我们的公司会垮掉;相反,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而留下我们的人,十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这说明了()。A、资金、厂房及品牌对企业发展来说意义不大 B、该董事长有经济发展头脑

C、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D、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21、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A、按资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按贡献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

22、下列关于我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是国家保障低收入劳动者收入的一项基本制度

B、它是法定工作时间内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用人单位须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C、最低工资不包括加班工资 D、津贴是最低工资的一部分

23、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称为()。

A、社会总产值 B、国民收入 C、国内生产总值 D、国民生产总值

24、在校中职学生既不从事经营活动,又无直接的经济收入,因此()。A、税收与中职生无关 B、税收同样与中职生有关 C、中职生不需要了解税收知识 D、中职生没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25、下列有关税收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税收具有强制性、有偿性和固定性

B、根据征税对象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C、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D、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19、下列哪一种投资理财方式是目前我国家庭主要的投资方式()。

A、证券 B、股票 C、人身保险 D、储蓄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B、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突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辅

27、市场经济是 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A、计划 B、计划和市场 C、市场 D、政府

28、改革开放之初,为我国设计了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A、邓小平B、江泽民 C、胡锦涛 D、毛泽东

23、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B、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C、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D、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9、下列行业属于第二产业的是()。

A、种植业 B、建筑业 C、交通运输业 D、渔业

30、美国制造的大型波音客机,由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 自制外,还来自6个国家近2万家企业。这说明()。A、生产的国际化 B、市场的国际化 C、资金的国际化 D、信息传播的国际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A、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B、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2、常见的消费心理有()。

A、求同心理 B、求异心理 C、求名心理 D、求实心理

3、下列属于科学的消费观的是()。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B、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C、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D、统筹兼顾,合理消费

4、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

A、有限责任公司 B、合伙企业 C、股份有限公司 D、股份无限公司

5、下列属于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的是()。A、面向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B、创新技术,推动企业集约型发展

C、提高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D、改善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6、在我国,下列属于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构成的有()。A、工资性收入 B、经营性收入 C、财产性收入 D、转移性收入

7、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D、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

8、按照产业部门的性质划分,产业结构可以分为()。A、工业 B、轻工业 C、第三产业 D、农业 分,共40分)

1、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2、提高经济效益有哪些途径?

2、为什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3、简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7.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 篇七

但是该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根据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历史问题, 政治课已学习了多年, 学生的基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形成, 这门课程不再新鲜。二是地位问题, 德育学科在许多中职学校处于“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地位, 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现象。三是教师问题,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德育课教学模式, 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来讲课, 教学重书本、轻实践, 重知识、轻技能, 重灌输、轻启发, 重结果、轻过程。四是教材问题, 教材中部分内容抽象难懂, 导致学生理解困难, 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甚至会对该课程产生反感。久而久之, 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2]。

为此, 笔者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及自身条件, 尝试应用引导—发现式、自学—指导式和情境—陶冶式3种教学方法, 旨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 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1 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

该方法又叫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是指教学活动以问题为中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找到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是学生参与生活的过程, 必须让他们通过活动去亲身感受、发现和升华[3]。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认为“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 急于解决而又尚未弄清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 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这就是“启”。“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 此时就需要教师予以回答, 使学生清楚。也就是说, 应该通过教师的外因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教学方法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不矛盾, 二者相辅相成。教师是引导者和顾问, 主要任务是启发诱导,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发现。教师“启”的目的在于学生“发”的活动, 不但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 反而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是探究发现者, 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 发现新事物, 其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得到了发挥, 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激发。

爱因斯坦曾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发现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 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因此,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 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 他们就会感受到发现问题的快乐和解决问题的喜悦。

比如, 讲授第一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时, 要求学生观看视频《理发》后思考:3次理发哪些是商品?它们是劳动产品吗?能够用于交换吗?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商品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第一次, 爸爸和儿子相互理发, 是劳动产品, 不用于交换, 所以不是商品;第二次, 理发师给他们剃了光头, 是劳动产品, 用于交换, 所以是商品;第三次, 老板给他们送了假发, 假发是劳动产品, 但不用于交换, 所以不是商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之中, 得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一概念。这不仅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点燃了学生好奇的火花, 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而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发现式教学集教和学于一身, 对学生能力培养与知识拓展、理解教师工作以及师生沟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得德育更贴心可亲、入情入理入心, 从而更好地实现引导学生、塑造学生、教育学生、鼓舞学生, 完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由“学会”向“会学、愿学、乐学、善学”的转变。

2 自学—指导式教学方法

该方法又叫学导式教学方法, 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的指导贯穿学生学习过程始终。教师的职责由系统讲授变为定向、指导、启发等, 其主导作用并未削弱, 相反要求更高了。

老子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是指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 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 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即不但要让学生知道结果, 而且要让学生知道结果的形成过程。通过独学 (自学) 、对学 (对子间的合作) 、群学 (小组间合作探究) , 实现“回归实际、回归生活、回归学生”。采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课题讨论、录像播映、主题演讲、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 克服注入式教学的呆板与程序化, 改变教学中分析、讲解、练习等枯燥的程序, 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知情意行的统一[4]。

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 我们采用群学模式, 按照学生实际情况分组, 以优帮差, 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引入竞争机制, 并赋予分值, 以分值最高的小组为优秀组, 并计入学生平时成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培养了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强烈的自学兴趣和良好的学习态度[5]。

比如, 在讲解第六课“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 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抽象、枯燥。考虑到我校坐落在珠海———我国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 教师事先引导学生调查寻找改革开放30年来身边的变化, 对比父母10岁时、自己10岁时和现在的生活情况, 包括衣、食、住、行、玩等方面, 让学生初步感受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课堂上再将独学、对学和群学等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教师最后总结。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形成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而且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独立掌握系统知识。

又如, 在学习第十课“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后, 为了让学生关心并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更好地融入社会, 笔者鼓励学生参与我校老人院“一助一”志愿服务活动, 利用休息日到老人院和福利院看望老人, 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包括生活照料、健康保健、打扫卫生等, 并写一篇心得体会在班上交流。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开阔了学生视野, 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真正推行了素质教育和责任教育。

3 情境—陶冶式教学方法

该方法又称为情—知互促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互相促进的环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有效获得知识又陶冶情操。“境”是指教学环境, “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师生情感交流。情因境而生, 境为情而设, 情境统一。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维持者。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 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到感官的面前”。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人的感官是知识的入口, 也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它给教学营造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 运用所学知识, 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领悟, 缩短了认知时间, 提高了学习效率。

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 为了解决疑惑而主动学习。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强化, 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比如, 讲授第十三课“建设和谐文化”时, 在导入新课前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千人击缶》, 用国粹艺术特有的铿锵旋律, 令学生感受民族文化带来的影响和震撼, 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 激发了学生求知欲, 丰富了学生精神生活, 提升了学生文化修养, 而且改变了学生认为政治课是枯燥无味的观念, 激发了其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情。这种情境设计, 正是综合运用视频、音乐、图片等资料, 令其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从而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效果。

情境教学有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创设一定情境,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才能深入人心, 对学生个性的陶冶、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都有一定作用。但创设教学情境并不仅仅是为了博得学生的掌声和笑声, 其目的是追求知识与情境相结合的美妙境界, 使知识的吸附、情境的熏陶凝成一种力量, 从而唤起学生追求真理、向往崇高、探索未来的热情, 落实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理念,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德育课教学中, 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然而并非越多越好。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及自身条件, 灵活运用, 创设出既适合学生又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真情涌动中获得情感升华,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高心理和行为素养[6]。

总之,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重在得法, 贵在用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上述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往往交叉运用, 相互渗透。课堂教学要从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出发,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打破单一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 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思想, 从而彰显课程教学知情意行的统一, 最终实现德育课教学目的。

摘要:以具体教学内容具体分析,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指导思想, 尝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应用引导—发现式、自学—指导式和情境—陶冶式3种教学方法, 克服单一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有效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 为学生掌握经济政治与社会知识提供科学方法, 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思想, 从而彰显课程教学知情意行的统一, 最终实现德育课教学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经济政治与社会,德育

参考文献

[1]覃遵君.体现课程改革理念, 关注中职学生发展[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9 (9) :13-18.

[2]邝邦洪.问题与对策——中职德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王卫东, 田秋华.教育学纲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4]朱永琴.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思品课堂有效教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138-140.

[5]睢超霞, 何新蕾, 张文豪.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渗透压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8) :83-84.

8.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 篇八

1.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快速变化的信息里找到讲课需要的最新资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通货膨胀、CPI指数、GDP、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名词时都需要掌握最新的资料来辅助教学。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比较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讲故事,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在政治课教学中切忌满堂灌。要努力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章节,让学生自己讲课,发现和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还可以让他们通过讨论、演讲、知识竞赛、小品表演、主题班会等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政治课程的学习。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尤其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对GDP增长的理解,一方面要看到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又要看到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看到我国巨大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实,明确GDP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进步,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倡导实施绿色GDP。

4.加大师生社会实践的力度,让政治课走向社会。政治课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除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保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教师对我国现实国情、我国的改革开放缺乏深入了解,对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深刻的认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若没有开阔的视野,对现实生活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将直接影响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实效性。因此政治课教师必须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思想,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实效性。

社会实践也是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课理解和认识的有效途径。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走访、问卷调查、公益活动、顶岗实习等。这些活动体验有利于全面实现中职政治课的教学目的。

5.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上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教师也要注意语言技巧,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6.让德育课程触及学生心灵。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文明之处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讲到财政税收等内容时,让学生明白公民纳税对国家的作用以及国家富强对每一个公民的意义,培养学生树立纳税意识和履行义务的思想。在讲到民族精神时着重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将这些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讨论的题目,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正确对待金钱,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该不该搀扶老人,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等。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增加了认识,提高了觉悟,有利于他们正确的金钱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9.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计划 篇九

任教老师 金磊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德育课。为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强和改进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的精神及我校学生实际,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总的看,中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错,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目标不明确,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没有养成,导致他们学习劲头不足、纪律松懈。德育课将发挥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学习信心,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再添动力。

二、指导思想:

教学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思想保证。

三、主要任务: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投身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中去。

四、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自觉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难点:第四单元

参与政治生活

关键:第三单元

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六、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

(1)坚持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2)坚持“三贴近”原则。教学中要注重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紧密联系实际,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高教育效果,避免空洞说教。

2.教学方法

针对教学内容,将综合运用案例探究法、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法、多媒体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七、教学安排和进度:

第一周:8月22——8月26日 开学报到 前言 2节 第二周:8月29日——9月2日:开斋节放假 第三周:9月5日——9月9日:第一单元 模块一 2节 第四周:9月12日——9月16日:第一单元 模块二 2节 第五周:9月19日——9月23日 第一单元 模块三 2节 第六周:9月26日——9月30日 第一单元 思考与实践 2节 第七周:10月3日——10月7日 国庆节

第八周:10月10日——10月14日:第二单元 模块一 2节 第九周:10月17日——10月21日:第二单元 模块二 2节 第十周:10月24日——10月28日 第二单元 思考与实践 2节 第十一周:10月31日——11月4日 复习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11月7日——11月11日:第三单元 模块一 2节 第十三周: 11月14日——11月18日 第三单元 模块二 2节

第十四周: 11月21日——11月25日 第三单元 思考与实践 2节 第十五周: 11月28日——12月2日 第四单元 模块一 2节 第十六周: 12月5日——12月9日 第四单元 模块二 2节

第十七周: 12月12日——12月16日 第四单元 模块三 2节 第四单元 思考与实践

第十八周:12月19日——12月23日 第五单元 模块一 2节 第十九周:12月26日——12月30日 第五单元 模块二 2节 第二十周:1月2日——1月6日 第五单元 模块三 2节 第二十一周:1月9日——1月13日 复习期末考试

2014-2015年第二学期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金磊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任教科目:经济政治与社会

班级:13建筑2 1.备课

备课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备课和组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备好课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前提。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与实际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认为值得重视:第一、备教材,教师要熟练和钻研本门学科的教材,对我们新教师更要在钻研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所教的学科教材全部熟读一遍,因为科学知识都是有连贯性,系统性的,教材和教科书的编排也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如果不知道后面讲授的内容,就很难确定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性的问题也是把每节课讲深刻;第二、“备学生”,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备课中必须进行了解学生的工作,这主要包括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兴趣、需要、思想 状况,智力发展水平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以便对教学中以及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个大致的估计,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工作。起点要合适,采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第三、“备重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第四、“备难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突破难点。那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的选一些这方面的题目,对学生进行重点讲解,并布置下有关这方面的作业。

2.课堂

“万事开头难”在教学活动中,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到整堂活动的成败。精彩的导入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孩子的心,把他吸引到活动中来。刚来时自己也是把握不好此环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与学习,现在的我能根据活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导入活动,吸引住孩子的兴趣。对中职生要十分讲究自己的讲授技能,只有讲好才能吸引住学生。经过一学期努力自己能真正做到把握教学目标,讲授条理清晰,讲授内容从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而且在语言和体态语的运用上也能灵活自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的课堂提问技能明显提高。现在问题的设置不仅仅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更多的是考虑问题是否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问题是否有开发性。课堂不属于老师,他是学生们的展示舞台。在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所以每堂课我都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

3.课后记

课后记是课堂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能帮助教师们及时总结经验,并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从而来制定下一环节的学习计划。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可以通过定期分析整理,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从而促进教学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很多时候我也将这个环节忽视了,导致后面的课进行的不是很顺利,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多注重这一环节。

学校通过每一个阶段重点听某个教研组,而且面向全体教师的公开课方式,这样的集中听课方式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学校教学质量的宏观把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虽然还不能说这样的听课能起到多大的教研效果,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听课人员与老师课后的交流,这样的交流的确对双方都很有意义,很有效果,听听上课老师自已对这节课的意见,这堂课的优点、缺点等,教材处理,教学设计的目标等,作为听课的老师也可以提提问题,如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某个学生的反馈、学生上课的状态,某些不太恰当或特别好的做法等,这样的交流也是一种对话式的教研。

我紧紧围绕中等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出发来进行这门课的教学。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创新,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对中职校的学生不是很了解,课堂进行的比较困难,因为太多东西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下学期我将在课堂中,设置一些和上课内容有关的比较生动实际故事辅助我的课堂。

这门课程主要是让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10.经济政治与社会说课稿 篇十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共建和谐校园》。这部分内容是中职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属于社会常识部分。本节课主要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正确认知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积极思考如何参与和谐校园建设,自觉抵制校园不和谐现象,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的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20xx年7月第2版)是由沈越、张可君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该课程是20xx年我国实施第三次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的中职生必修的四门德育课程之一,要求在中职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课程设置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内容是教材《第五单元共建社会主义和谐》中的内容,属于社会常识部分,主要引领学生正确认知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积极思考如何参与和谐校园建设,自觉抵制校园不和谐现象,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师生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初步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但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从众的心理因素,少数学生容易做出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行为,自觉抵制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的信心和勇气不足。

2、学习态度:中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但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比较依赖教师的讲解、教师的答案,自我探究能力比较弱,自主学习意识有待增强。

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设置课堂活动和学习讨论环节,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教师主导下的师生探究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认知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理念

中职德育课程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不断增强德育课堂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实现德育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情感、端正态度、树立观念,提高能力、学以致用。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意义,自觉参与和谐校园建设,主动抵制不和谐的校园现象,以实际行动化解校园建设的不和谐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辨析身边的校园现象,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积极参与和谐校园建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认同和谐校园建设的现实意义,形成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及正确辨析校园和谐与不和谐现象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现象与因素

(三)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创设、任务驱动、问题探究

学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四)信息技术应用

环境资源:多媒体机房

信息资源:PPT、视频、动画、图片

平台资源:问卷网、QQ平台

(五)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

教师对学生分组,成员分工,引导学生利用任务导学单开始前置学习。指导学生利用手机收集图片、视频信息,并通过QQ平台上传,让学生自我感知。利用“问卷网”平台设计问卷,调查全班学生对校园不和谐现象的认识,并利用“问卷网”进行自动统计分析,以便在课堂公布统计结果并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回答网络调查问卷时,可以登陆给定“问卷网”网址,或者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通过手机回答网络问卷。

(二)情境导入(4分钟)

通过PPT展示校园内宿舍、食堂、教学区、实训区及其他公共区域和谐与不和谐现象,并适当讲解。让学生通过观看PPT展示的图片、视频信息,真正感知校园内和谐与不和谐现象,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三)任务探究(37分钟)

任务一:分组交流,畅谈感想(5分钟)

每组学生针对搜集到的校园内一些和谐与不和谐现象图片、视频内容谈自己的感想,并指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分享。

任务二:合作探讨,思考对策(21分钟)

指导学生利用任务导学单,认真观察网络调查问卷调查结果,以小组为单位逐一分析宿舍、食堂、教室、实训区及其他公共区域典型的不和谐现象,并合作探索解决的途径、策略。教学中按照校园主要区域,分为五个活动内容逐一分析讨论。本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自动、方便、快捷的统计网络问卷的调查结果,还辅以播放在“优酷”网络搜索的对应相关视频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每个活动合作探讨后,每组指派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小组合作探究结果。

任务三:感悟升华,正面引领(11分钟)

本任务利用信息技术,以视频、动画呈现和谐校园的美丽场景,深化学生认知,内化学生信念,涤荡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为学生做出正确行为的行为选择奠定基础。学生认真欣赏视频、动画资料,真切感悟,净化心灵,增强情感,强化信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提炼和谐校园的内涵。

教师指导每组学生互相评价小组交流、合作、探讨积极的学生,教师面向全班评价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以定性评价、口头评价为主。

(四)课堂小结(2分钟)

和谐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中职生要立足校园和谐校园建设,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为和谐社会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将拍摄到的校园和谐与不和谐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电子宣传海报,上传至班级QQ空间平台,学生互相欣赏给予点赞。

2、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共建和谐校园”倡议书,上传至班级QQ空间平台,学生互相欣赏给予点赞。

3、撰写一篇“共建和谐校园你我有责”的演讲稿(600—800字),比比谁写得最好。将演讲稿存放至班级QQ空间平台,学生互相欣赏给予点赞。

板书设计

话题:共建和谐社会

一、我感触到什么

二、我应该怎样做

六、教学反思

亮点与反思:教学内容由枯燥变生动,课堂充分运用音视频信息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有效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组内合作探究,互学互进,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教学时空由封闭变开放,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

缺点与不足:讨论进度时间掌控难,学习任务是由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师合理掌控小组讨论的时间与进度成为实际难题。

上一篇:一个城市的行走散文下一篇:以案促改工作汇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