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精选16篇)
1.方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篇一
蒋集镇中心小学
学校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施方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提高育人水平及育人质量,根据现有社会资源,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重要的社会大课堂。为全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切实而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发挥社区教育功能,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接受教育,学习知识。为此,我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理念,准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增强学生才干、提高学生素质,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全面推进和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
二、工作目标
1、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积累校内外课程资源教育经验,为课程的正式实施做好师资准备。
3、带动学校在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提升办学层次。
4、为小学学校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有效案例,提供我校开展学校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一些共性经验。
三、工作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学校和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为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学校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校内外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二)大胆探索,搞好校内外教育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施方案,保证校内外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安全,有效地搞好各项校内外活动。不断完善相关档案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学校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新路子。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校内外教育有序进行。根据校内外活动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一是学生校内外活动应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上报主管部门审批,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二是根据《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禁止教师个人私自组织学生外出参加校内外活动。
四、组织机构
(一)成立学校与社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领导小组: 组 长:林建华 副组长:张绍杰、张健
成 员:林祥水、宁国良、赵冉、张丽、朱学文
(二)领导小组职责
1、合理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2、组织学生合理参加校外教育资源;
3、积极开发利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
4、加强家校联系,积极拓宽家长资源;
5、合理向社会开放学校资源。
五、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项目
(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课程资源切实把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纳入到常规教学工作,做好统筹安排,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宁阳县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
(二)合理利用农村资源、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我校处于宁阳三农博览馆附近,可以根据我校特点,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参观及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温氏集团参观相关工业生产,增加学生对养殖业的了解;定期组织学生走出学生到村庄、敬老院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充分发挥民间资源的利用。民间游戏的种类繁多,又富有兴趣性,形式简单,便于操作,深受广大儿童喜爱。科学地开展民间游戏,能够增强儿童体能,开发儿童智力,增进友谊,丰富生活,还能培养儿童的机智、勇敢、坚忍、顽强的性格。例如,可请民间老艺术家教给学生编制、泥塑、根雕等活动。
(三)开发利用信息化资源加强优质资源引进、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促进资源共享,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例如,可以邀请家长加入飞信,加强家校联系的另一种新形式。
(四)开发和利用家长课程资源树立家长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理念、积极开发并综合利用;整合原本独立的一个个家长个体资源,根据其爱好、社会能力以及支持的形式等进行分类和整理,成为系统化家长教育资源库;把家长请进学校,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让家长为特长发展和实践能力提高提供资源支持,发挥家长资源在全方位育人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五)有序的向社会开放学校资源有计划地面向社会开放校内活动场地、图书阅览室及其他教育设施资源;充分利用教育的人力、设施、技术、场所等优势,加强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组织教师学生走进村庄,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
总之,我校积极扩展学生课外活动途径,多方式、多途径、多形式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放心的教育。
蒋集镇中心小学
2018.2
2.方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篇二
一、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使用价值
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而言, 劳动力资源是人的体能、技能、知识和经验的总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全国7亿多劳动力中, 农村占60%以上。劳动力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据测算,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因素中, 70%以上与劳动数量增长、劳动素质提高和劳动力配置改善相关。
当今新农村建设, 解决农村劳动力, 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达到城乡均衡发展, 成为党和政府的首要任务。只有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有效使用, 才能让农民富裕起来。农民富起来, 才能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市场,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 才能推动政治民主与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 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5%, 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7%,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52%。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水平也较低。农村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 农村劳动力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的仅有0.13%, 接受过短期培训的有20%, 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则高达76%。
因此, 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必须从提高劳动者素质做起, 提升人力生产质量, 强化竞争优势。
三、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首先, 要发挥政府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浩大, 在政策引导, 资金投入, 管理实施中必须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源认为:“中国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激发知识、技能和管理的创新活力, 提高劳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高素质人力资源对自然资源和货币资本的替代,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节约型社会, 有效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其中, 他强调四个方面的投入:一是加强对控制人口数量, 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投入;二是加强对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投入;三是优化人居环境,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投入;四是加强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公平的投入, 特别是对社会保障, 消除贫困等的投入。
第二, 全国经济程度不同地区、行业积极承担对农村劳动力教育发展的责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与有限的耕地面积之间的矛盾冲突, 必然产生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即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转移, 落后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的转移。不论农业产业化, 还是农村新型工业化, 经济发达地区和现代企业都是劳动力和转移的受益者。如果把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的责任甩给劳动力原生产地, 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公平现象, 用人地区和企业不但从经济待遇上吸引劳动力, 还须从社会保障, 特别是从教育发展方面加大对不发达地区劳动力的财力资助, 共同提高社会人力资源水平, 实现互动双赢。
第三, 重视农村劳动力开发利用的实效性。政府规划指导扶助重点职业教育基地、培训基地, 避免教育资源分散、浪费。同时考虑将农村乡镇村委以及学校撤并后的场所移交相应的机构作培训基地, 使劳动培训工作就近化、常态化。对于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政府应及时逐一考核评估, 对办学水平不合格的单位坚决取缔, 保护受教育的利益。
第四, 引导高技术人才扎根农村, 促进农村各方面的进步。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 不如选拔高技术人才扎根农村, 把科学技术带到农村去。因为优秀大学生并不一定适应农村艰苦而繁重的事务工作, 而且农村最需要的是新农业产业化技术和企业支撑。农林牧渔等传统生产要过渡到集体化、科学化生产, 农村企业要发展壮大, 都离不开真才实学的技术人才。这样既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 又为农村劳动力资源在专业化发展和技术深加工方面找到出路。
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一环。一提到农村劳动力转移不能一味地是外出务工, 还有相当部分人力留在农村, 他们生产领域的变化也同属劳动力转移。只有做好这两方面的开发利用, 新农村建设才能见到成效。
参考文献:[1]李东风, 葛力力关于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农村劳动力培训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探讨[J], 职教论坛2009年1月 (下) 。 (作者单位: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
参考文献
3.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三
【关 键 词】 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理念不断涌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日益迫切。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平,本文就农村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发表一点看法。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1]课程资源按功能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如学校的人才、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的差别。我国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一般情况下是:经济发达地区课程资源的状况比中西部地区优越,城市比农村优越。但即使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虽然地处西部农村,课程资源相对贫乏,但素材性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在广大的农村学校,一方面是课程资源特别是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却是由于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加工、转化和进入学校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成为农村小学的当务之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2]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过滤后才能确定。
一般的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提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和技能、生活经验和学生经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订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3]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围绕以上五个途径进行。
而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学校要加强学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能力
首先,新课程无论是在教科书的使用,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强调了开放的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给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开发、丰富、整合课程资源提供了平台。首先要开发并利用好教材资源,充分发挥教材的多功能作用。虽然农村小学分布广,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但各个学校要把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组织教师研究和处理好教材。教材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供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诸多任务。教师要让学生借助教材,主动理解和体验,然后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
其次,学校开展课堂教学赛课活动,增强教师开发與利用课程资源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是课堂,课程资源只有进入了课堂,进入了师生活动过程,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实现课程资源的价值。每个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除了收集、选择与教材有关的资料进行教学内容补充外,还要精心制作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那就会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清理校内外课程资源,提高教师鉴别与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
学校要对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进行清理,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学校内外哪些课程资源具有可直接开发利用的价值,哪些还有待于完善与建设?这都需要教师进行清理。清理实质上就是鉴别、开发。在清理的过程中,提高教师鉴别、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清理校内外课程资源。
三、建设完善校内外课程资源,扩大师生利用课程资源的空间
学校要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清理,结合当前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情况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学校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建设和完善校内外课程资源,给师生提供、扩大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条件与空间,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首先,要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文化素养。人的心理变化与文化积淀会直接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创造环境,环境塑造人。这就要求农村小学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加大教学投入,让校园做到春花、夏荫、秋实、冬华。校园干净整洁,建筑美观,布局合理,这些都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为师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社会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核心要素。通过对校外资源的清理,我们会发现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我们应该考虑到学校要与有关社区、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学校在校外的教育基地,这样才能更加方便地利用社会资源,且能保证学生活动的安全性。
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实践活动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学校的局限,密切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它突破传统教材和课堂约束,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中,要求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实践性、探索性的活动,形成一种基于广泛资源上的学习模式。但学生的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实施主题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需求、兴趣爱好,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只是在此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建议,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在活动中成长。因此,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教师对实践活动课程观的确立,有利于提高教师鉴别、开发与利用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能力。
总之,农村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还很多,但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也不尽相同。农村浓郁的乡土材料和地方民间文化以及当地名胜古迹的开发和利用,都要做到因校制宜,分类指导。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江山野.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4] 吴廷熙. 教育资源建设之思考[J]. 教学与管理,1999(12).
4.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浅说 篇四
摘 要:围绕“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个主旨,就小学体育课
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结合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和课内资源、课外资源诸方面的开发利用 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大凡重大的教学改革,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顺应着课程改革的热潮,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则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积极利用和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是包括小学在内的各年级体育教育顺利实施“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就可以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1]
一、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做到“三要”
首先,教师要牢固确立体育“课程”和体育“课程资源”意识。有专家指出,所谓体育课程资源,指的是在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富有教育价值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自然地理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总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常常只注重如何将原有体育课程中规定的教学内容读熟、教会,至多也无非是教透、教好,少有对“课程”和“课程资源”进行选择、改造、开发、补充、利用的想法和做法。事实恰恰是,教师只有充分具备了“课程”意识,才会深入思考“课程”。课程问题,其实质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师只有充分具备了“课程”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去寻找“课程资源”,诸如: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是什么?袁振国认为,体育是人类原始动力的文明表现,体育更是一种精神———强力的冶炼,冒险精神的培养,运动习惯的形成。所以说,体育不等同于达标训练,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体力活动,体育也不是整饬纪律和惩罚的手段。[2]体育新课程以全面育人为根本目标,提出了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教学理念。由此,我们领悟到,面对从儿童到少年期的小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尊重、关怀、拓展和提升生命,体现生命价值中的亮丽和神采。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技能,而且在于人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所以,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从传授知识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生命、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解决生命生活中诸多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在知识的积累运用上,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努力个人日常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随机应变地灵活糅合教学过程中师生生命律动、交流、碰撞中所激发生成的新知识。[3]
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
经过若干年师范教育和长期教学实践的我,在体育教学的各种专业知识上,说是训练有素恐怕不算过分,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也完全做得到得心应手:在20世纪90年代,学校体育运动队总在全市田径运动会上技压群雄,独树一帜;进入21世纪后,我又带领体育组内年轻的同仁们协力拼搏,连续6年在全市田径运动会上勇夺桂冠,便是有力的佐证。无庸讳言,任何一位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总有强弱之别,于是,如何发挥教师本人的专业特长,以此展示学生的体育活动或比赛特色,自然成了如何充分利用教师自身资源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我的专业优势在田径项目上,除连续多年在宁波市体育传统项目田径比赛中夺冠外,先后将多名学生送入宁波市或浙江省少体校,还将两名学生送入浙江省体工大队。
二、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中,教师须对学生“三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组成力量,一旦失去了这个力量,所谓教育,事实上也就失去了支撑的根本。所以说,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首先,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
热情是最好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身心发育快而情绪变化一般又较大,尤其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做好热情的激发和兴趣的培养工作。通常适宜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复式教学等方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运动兴趣,努力形成“有趣、幽默、活泼、多变”的教学风格和现场氛围。
其次,重视学生的生活信息。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体育新课程教学也强调“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这就是说,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生活世界是运动技能以及各种体育教学素材的主要来源,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世界中获得的各种体验和认识,赋予教学内容以更真实的生活意义。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生活世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应该明白,体育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就越能体现教学的价值。教师更需要着力探索新旧联系,促进技能同化,即以学生已有的生活、运动经验为生长点,通过对新旧技能之间的联系
与比较,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找到附着点,形成对原认知结构的扩张、丰富、分化,进而达到融会贯通。如家庭体育中的跑步机运动、社区体育中的游泳池嬉戏和街头体育中的旱溜和街舞等。
再次,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教师制定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爱好,要选择深受学生喜爱并且能够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项目的内容,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在体育教育中学生自己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其整个过程中的亲身体验要比教师的说教来得直接而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践或者是教师的经验来代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定比赛规则,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践活动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降低课程资源成本,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方面,成功开设了十六年的少年军校课程,帮助我们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其中,学生的热情、体验途径和信息来源,靠教师去激发、去引导、去收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又起着主导作用。这里,需要教师本身要有坚定的敬业精神,有足够的热情,有丰富饱满的专业素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体育教育也才会出现名师出高徒、高足扬师名的蓬勃气象。
三、开发利用好校内资源
现实存在并已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是形成体育课程因素的基本来源,也是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进行的实施条件。它包括体育教师、学生、体育课、体育教材、各种参考书、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器材、校内体育场地设施、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少年军校、运动队训练、校内运动会与各种体育竞赛、体育夏(冬)令营。校内体育课程资源还包括校内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校内体育课程资源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4],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以现代体育教育课程理念,并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开发利用好校外资源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参与、访问、讲座、讨论、实习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体育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中,有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外体育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各种体育资源。积极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既可调整和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又可拓宽和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
5.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研究 篇五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为了促使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将生态稳定、建设和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坚决实施保护、巩固、发展的建设策略,加强水土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控制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土地荒漠化,重点控制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的行为,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筹建设、协调发展,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变为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绿洲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是维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及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保证,一、首先要摒弃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
不论是解放以前或是解放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人口、粮食问题的压力下,兵团经历了多次大规模开荒的时期,农业的重点由南疆拓展到了北疆,耕地由山前平原延伸到沙漠边缘,大规模的林地、草地、湿地被改造成了耕地,历史的变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总认为兵团的开发就是开荒,就是扩大农业的规模,直到上个世纪末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后,一些政府部门立即提出大开荒的应对方略。继后中央相继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和重视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后,才初步克服了开发就是开荒的传统理念,但远没有达到摒弃这一理念的境界,在考虑新疆兵团的发展思路时,总是念念不忘开荒,甚至还把开荒作为今后大开发的重点,把扩大农地规模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用地发展的研究则远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这种传统观念必须尽快扭转。
二、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
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对土地缺乏严格管理,土地浪费严重尽管有了土地管理法,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特别是从局部眼前利益出发开发利用土地,致使滥占滥用土地现象严重。部分基建项目用地不报请批准或先用后报,宽打宽用,少征多用,早征晚用,多征少用,甚至征而不用。
三、土地退化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起因,恢复则是进行土地持续开发的前提。土地的退化和恢复是两个长期的过程,其机理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探索。这项研究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今后必须加大投入,继续深化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的研究。
1、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会日益增多,解决耕地资源稀缺问题的出路在于一方面“开源”即加大对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和复垦;另一方面“节流”即节约和合理利用及保护耕地,提高土壤质量,提高耕地的产出水平。由于农业适宜和中度适宜的土地几乎都已被开垦用于种植业,其余土地的生态条件较差,因此应当弱化后备资源开发,重视对已利用地的挖潜整理。
2、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实现质和量的统一。切实保护耕地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效力,制定耕地保护的专项规划,严格执行用途管制;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明晰耕地产权,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土地利用行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对土地管理部门的监管,防止因利益驱动而多占、乱占耕地;建立耕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
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1、要加强教育和宣传,使各级领导和大众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认识
到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要满足人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更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逐,忽视生态效益,只求索取,不讲投入,掠夺式利用,将加剧地力退化和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土地不仅是财富之母,更是民生之本。要积极转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用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土地计划管理,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规模、结构,使之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衔接。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规划引导与成片开发,标准引导与保证质量作为结构调整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
3、加强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把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上升为法律行为,对任何破坏土地市场秩序的行为,都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以提高违规成本。
4、严把用地审批关,坚决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地利用信用评价机制。
5、完善供地政策和标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减少耕地占用的基础性作用。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行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土地利用强度、投入产出率等指标控制制度。进一步细化各业用地标准,严格按标准供地。
6.方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篇六
2、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六.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作好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和理论准备,制定并论证研究方案,申请立项、开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5年2月)。课题组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撰写活动方案,典型案例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接受专家鉴定,推广成果。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①以调查分析为起点,确立研究的起始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在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有哪些乡土资源可供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开发和利用。针对现状,设计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案,通过活动实践,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
②着眼整体联动,着力构建本土化环境下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在课程资源多元结构的情况下,其开发和利用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易变性,必须构建起本土化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③注重务实多样,着力寻求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的途径。 一方面乡土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的财力、物力、人力、网络设施等条件相当有限,要在这种反差下发展性地开发出乡土课程资源,必须找到有效的途径,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开发无果。
④有效生成,着力探索本土化环境下发展性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模式 。
7.方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篇七
一、对实验器材的有效开发利用
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 首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开发利用实验器材。物理学实验不像化学或者生物实验那么专业, 用到的器材、药品等都非常固定的, 物理实验的开放性更强, 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这一点在实验器材上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不少标准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其实都可以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加以替换。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 并且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可以用于物理实验的各种器材、物品。这将会极大地丰富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体现物理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价值。
其次,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实验教学进行合理创新, 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后, 可以对实验进行发散与延伸, 让学生挖掘生活中是否也存在可以用于具体实验的器材。慢慢地, 学生会发现很多实验器材都可以灵活地替代, 如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试管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利用试管探究音调问题:用嘴对着空试管吹, 让其发声, 再在试管中加一些水, 再对着试管口吹气, 让学生去体会声音的不同, 从而感知音调;又如, 在学习大气压强的时候, 可以做“大小试管”的实验, 让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在学习浮力的时候, 可以利用试管制作浮沉子演示上浮、悬浮、下沉;等等。学生如果善于发现, 并且思维非常灵活, 会找到很多生活中的可以作为物理实验器材的物品。学生如果具备这样的发掘能力, 既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十分牢固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二、挖掘生活中的实验课程资源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并且让学生发挥想象, 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实景或者物品的用途等进行灵活的改造, 进而呈现出相应的物理学实验的过程。这种方式同样有着一定的操作空间, 教师如果鼓励学生深入挖掘生活资源, 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资源。在教学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学习与探究的空间, 并引导学生发展开放性与创新型的思维,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 也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素养。
例如, 不少学生想到可以用生活用品做实验:用饭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尺做实验说明弦乐器的音调与长度的关系;用塑料尺研究摩擦起电;用手表的闹钟功能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用美术课用的颜料研究颜料的混合;用易拉罐研究小孔成像;用小钢勺研究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用篮球、足球、乒乓研究日食、月食;用玻璃水杯研究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惯性;近视眼镜研究凹透镜的成像;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实验资源。从中我们看出, 对于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实有着极大的空间, 重点在于要鼓励学生发展开放性与创新性的思维, 这样才能让物理实验课堂变得更为丰富有趣。
三、实现实验课程资源的有效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对一些重点实验, 教师要保障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为深入的掌握。对于这部分教学素材, 教师可以灵活创新实验课程资源, 在一些十分巧妙的实验变化的过程中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揭露实验的实质, 进而让学生对教学知识点有更深入的领会。在以这种形式进行实验教学时, 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准备一定要充分, 也要合理地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这样才能够保障实验教学的创新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 并且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加深对学生综合实验素养的培养与锻炼。
8.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八
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9.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地理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空间资源分布的范围,包括的种类,开发利用特点等。
2.了解世界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港口建设和港口贸易的发展。
3.了解世界著名的围海造陆工程。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空间利用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开发海洋空间资源的深远意义。由于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越来越拥挤,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然后让学生了解海洋空间资源分布的范围,所处的环境特点。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和海底,具有气象、水文条件复杂,环境恶劣的特点;最后,讲当前人类在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已涉及的领域。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储蓄、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
关于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世界海洋运输的发展历史,讲述人类在海洋运输中经历了由近海向远洋拓展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过程。特别要指出现代大型船舶的出现和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在海洋运输业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接着,教师可利用课本中《世界主要海运路线》图,介绍世界七大海上交通运输线。最后,介绍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港口的建设。在讲港口建设时,可引导学生读《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图,结合荷兰鹿特丹港发展案例,讲清港口建设要有三个条件:①腹地:即港口的服务区域;②配套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③在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上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于围海造陆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世界围海造陆的三个典型事例①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②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国建造的人工岛工程;③澳门的填海造陆工程,说明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同时还要指出,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1.读图引入:读课本《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图,说明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哪些领域?关于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
2.录像引入:观看有关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录像片,回答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洋的哪些部分。人类是怎样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
3.讲解: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陆地各种自然资源逐渐走向枯竭,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
〖海洋空间利用的教学〗
1.讲解:目前,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展到工业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科学文化、生活娱乐等诸多领域。然而,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不论在环境方面还是在生态方面,都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2.提问:海洋环境条件和生态条件较陆地有哪些不同;其复杂性和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会产生哪些影响?
3.讲解: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复杂的海水运动;在深海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结构和施工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1.讲述:世界海洋运输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船舶动力的不断更新换代,吨位不断增大,不同运输用途的船舶品种不断增多,海洋航线由近海向远洋不断拓展,导航技术和定位技术不断现代化的过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迅速增长,大型油轮的出现,以及大型集装箱船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今天,现代化的大型集装箱船和巨型油轮可以来往于各大洲港口之间的航线上。
2.读图:课本《世界主要海运路线》图
3.讲解:世界七大海上交通线:①北大西洋航线:美国和加拿大东海岸港口连接西欧、南欧、各国港口的航线;②亚欧航线:连接西欧和亚太地区各国港口的航线;③南美航线:连接欧洲和南美东海岸各国港口的航线;④南北美航线:也叫巴拿马运河航线,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⑤北太平洋航线:北美西岸各国和亚洲国家间的航线;⑥南太平洋航线:美洲西海岸与亚太地区各国的航线;⑦非洲航线:也叫好望角航线,是欧洲、北美洲从西亚进口石油的重要海上运输线。
4.承转:伴随着世界海洋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港口建设也随之得到发展。
5.读图:课本《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图
6.讲解:以荷兰鹿特丹港为例,说明港口的形成和发展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①腹地:即港口的服务区域;②配套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③在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上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围海造陆的教学〗
1.读图:课本《日本神户人工岛》图、《澳门历年填海范围》图
2.讨论:围海造陆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分析围海造陆的利和弊是什么?
小结:围海造陆是缓解沿海地区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建设需要的矛盾的重要途径;围海造陆工程耗资巨大,需要有强大的国力作基础,同时还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防止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探究活动
1.设计制作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模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制作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模型。可先设计一张蓝图作为底图,然后转绘在矩形胶合板上,再用塑料泡沫板或有机玻璃板做出各种海上设施模型,用乳胶粘贴在胶合板上设计的位置,最后涂上设计的颜色,标上注记,此模型即可完成。此活动可以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幻想力。
10.方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篇十
我在教学中是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开拓课外资源的:
一、开发和利用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
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是指学生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客观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课程资源, 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可以方便地使用这些资源。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还是非常丰富的, 有自己购买的《小学生作文》《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各类书籍, 也有学校统一征订的《小主人报》《关心下一代》等报刊。但学生手中的这些书报的利用率却很低。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 看着书本, 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 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呢?我在这方面动了一番脑子:
1.推荐文章给学生
刚刚开学, 学校征订的《小主人报》《关心下一代》已有好几期了。我想这也是学生课外读物的来源, 一定要好好利用它们。于是我就趁给学生发报纸的机会, 挑报刊上我校同学发表的一篇习作读给学生听。当时, 我蓦然发现孩子们的眼睛竟齐刷刷地盯着那文章, 有的吐着舌头, 啧啧赞叹;有的情不自禁地伸出小手, 频频颔首;还有的小声窃窃私语:“我认识……”那眼神、那举动, 宛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充满欣喜, 也使我心里猛地豁然开朗, 如果忽略了这一环节, 只是将书报一起发下去, 让他们自己去看, 又真正有几个学生去仔细品味、琢磨呢?
又一次阅读活动开始了, 我作了以下引导:“这一次, 由你们自己阅读后推荐你最感兴趣的一篇文章。能够吸引其他同学阅读, 你的推荐就成功了, 读的同学越多, 说明你的推荐越成功。”听了我这番话, 孩子们立刻来劲了, 个个跃跃欲试。十分钟过去了, 小手纷纷举了起来, 大力推荐自己最感兴趣或认为最好的一篇文章, 有的从内容入手吊其他同学的胃口, 有的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大力推荐, 有的利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同学的心。学生相互启发, 课堂里迸发着灵感与朝气。
2.开辟阅读与交流课
书海浩瀚, 会选读文章, 可以帮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籍。通过教学实践, 我感到让学生自己推荐文章阅读, 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 分享收获的喜悦, 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从而提高阅读的质量。于是, 我们班上有了每周一次的阅读与交流课。交流的内容, 可以是有趣故事、民情风俗, 也可以是生活常识、科普知识;可以是一篇文章, 也可以是一本书。这样既有效地检查了阅读情况, 巩固了阅读成果, 又激发了阅读兴趣, 调动了阅读积极性, 推动了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3.教会学生摘录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 时间长了, 要记的内容多了, 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 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 不仅能避免遗忘, 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因此, 从所阅读的读物里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词汇便成了我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阅读积累方法之一。
指导学生摘录语段时, 我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摘录, 并给摘录的语段写上心得, 写清摘录的内容的出处。对于好词怎样摘呢?我没有让学生把词单列出来, 而是让学生在所摘录的佳句华章中用符号标出自己认为用得准确、用得好的词。一周交一次, 老师对其进行认真批改、讲评。我还要求学生在摘录内容的开头或结尾或中间某段落的头尾配上插图, 或配上色彩纷呈的一朵花, 或一片青翠欲滴的绿叶, 或一只充满灵气的卡通小动物……表现出自己的生活情趣和读书的快乐。与此同时, 要求学生能在写作等实践活动中及时提取, 学以致用, 起到厚积薄发之功效, 为写作真正做好服务。
二、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信息媒体, 扩充学习资源
我们学校地处江南农村,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视已经进驻到千家万户,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为我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它是人们认识大千世界的窗口。看电视几乎是每个孩子都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许多优秀的电视节目知识性很强, 又引人入胜, 深受孩子们喜爱。如果根据学习需要有选择有指导地让学生集体观看, 再将这些媒体中的信息, 恰当地运用到课堂中来, 那将能成为非常好的学习资源。
例如, 在教学《动物园的晚上》这课时, 我布置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播放的系列篇动物的故事, 这一次看电视, 收获可大了。知道了初生的小猴子用奶瓶喝牛奶, 小老虎在“妈妈”怀里撒娇, 小狮子练习捕猎……这些有趣的镜头, 以及其中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 使孩子们明白了只要留心, 随时随地都是可以学习语文的。
再例如, 《蓝猫》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片之一了。这是一部很好的动画片, 不仅有趣, 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还通过故事教给孩子们丰富的课外知识, 使孩子们明白很多道理, 于是在播放其中的系列《恐龙时代》时, 课堂上我就有意无意提到这部动画片。在学习《恐龙》这篇课文时,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什么霸王龙、三角龙、剑龙、雷龙, 它们是什么样的外形、喜欢吃什么等, 孩子们介绍得头头是道。学生的感性知识丰富了, 学习的兴趣也更浓厚了。
三、沟通课堂内外, 开掘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春天体验生命的伟大, 夏天感受绿水的柔情, 秋天我们为丰收喝彩, 冬天我们和雪花共舞。语文和生活同在, 只要留心开掘, 从生活中我们能获得无尽的语文学习资源, 真正做到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学习空间。
教学《赶海》这一课时, 在充分品读课文, 感悟赶海乐趣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回忆:在自己的童年记忆里, 有哪些让自己难忘的趣事呢?呵!农村孩子的课外生活虽然少有城里孩子的参观、旅游等活动, 可也是丰富多彩的, 钓龙虾、捉鱼, 放鸭子, 在自己家的瓜地看西瓜……班上一些云南转来的同学, 还谈到在自己的家乡时上山采野花、采野果等。这些来自自己生活的趣事, 经过老师的引导, 就像一股鲜活的源泉充盈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写出来的东西, 也许仍然稚气, 可却是灵动的充满生命力的。
这学期, 在指导学生完成习作《我的发现》时, 我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 到草丛、树林、池塘甚至泥土里走一走, 看一看, 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孩子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有的写发现小草探出了脑袋, 柳树发芽了;有的写, 在池塘里、水沟里发现一些小东西, 黑黑的身体、大大的脑袋, 还有四条腿, 原来是小蝌蚪呢!还有一个孩子写自己在初春的一天跟着爸爸来到庄稼地里, 没想到爸爸一锄头竟然挖出了一只冬眠的青蛙:“它的身子有我的拳头这么大, 趴在泥土上, 鼓着一双圆圆的大眼睛……我拿一根小木棒轻轻地碰了一下它的背, 它猛的跳了起来, 张开大嘴‘咯咯’地叫了起来, 大大的白肚皮随着叫声一鼓一鼓的……我猜它一定是睡了整个冬天, 是我和爸爸把它吵醒了吧……”没有华丽的词句, 可多么富有农村生活的气息和儿童的情趣呀!
生活中语文的运用是随时随地的。前一阵班上有几个小朋友因流行性感冒, 请假在家, 我建议小朋友选择喜欢的一种方式对生病的同学表示关心。“三八”妇女节前一天, 我们开展了以“献给妈妈的礼物”为主题的活动, 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同时, 一篇篇感人的文章也跃然纸上。同学们从实际行动中学会了关心他人, 又通过运用提高了说写能力。
四、充分抓住农村地方特点,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尽管地处相对偏僻的农村, 语文教学的条件性资源相对落后, 但这里的自然风光、乡土文化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 各具特点。教师要根据需要, 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 建构地方或学校的语文课程, 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
我们学校所在地树木葱茏、鸟语花香, 素有“花木之乡”的美誉, 而我校楼台亭阁、花木扶疏, 可谓“满园春色”。学校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与花木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范畴。而古今中外, 多少名人雅士钟爱花草树木, 寄情山水田园, 留下许多千古名句, 如晋陶渊明爱菊, 就有了“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北宋文与可爱竹, 擅长画竹, 因有“胸有成竹”之典故。小学语文教材中与花木有关的美文名篇更是多不胜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广玉兰》《咏梅》……我们完全可以将课文与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 到生活中了解樟树拒虫的高贵品质, 感受广玉兰的洁净、高雅、幽香, 体会梅的傲霜斗雪……这些, 不是比书本上更生动?这些丰富而优美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 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 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城市学校无法比及的。
此外, 江南水乡, 昔日的风韵情调犹存。流传至今的独特的婚俗、礼俗, 依然荡人情怀;风味独特的农家小吃依然散发着诱人的味道。在今天, 它们同样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对这些民俗风情进行调查、整理记录, 并在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11.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十一
一、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
过去的语文教学视教材为圣书,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作文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语文,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音乐、美术、科学、数学等等,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二、组织实践,开发地域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1.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乡土文化朴实、生动、富有人情味儿,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气息。乡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这些将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2.在地方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地方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资源。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既可以利用物产丰富和山川秀美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3.在游览名胜古迹中开发课程资源。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是增强学习材料开放性的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游名胜,玩语文”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程必须既植根于现实,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有用的语文课程资源,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可以说,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教科书一直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面对这一最要紧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改变简单“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
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l.科学把握教材,利用课本资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往的课程学习中,学习者注重的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点,忽视了教材作者或编者在教材中贯彻的教学思想。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尊重学生的想象世界,充实教材资源。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小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他们富有个性化的奇异多彩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往往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课程资源与学生所提供的充满个性化的课程资源共融,努力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努力将学生所掌握的信息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现实资源。
四、联系生活,创建环境资源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之外的学习空间,教师应该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传统的课堂环境,洁白的墙、固定的黑板、秧田形的桌椅、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同学……这样的环境过于强调学习的功能,而缺乏温馨的乐学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要求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的同时,更应使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我们可以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2.追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经济的发展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现在使用的教科书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注意挖掘课文中生活化的课程资源。(1)把课堂融入社会。与大自然相比,社会要更丰富、更复杂、更生动。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更重要的源泉。我们虽然无法把社会搬进课堂,40分钟也很难再现丰富的生活画卷,但我们可以把课堂融入社会。有人说课堂是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虽然只有四五十个成员,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一滴水可以照出整个太阳,一个班级也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问题是要寻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条渠道。一是想象式。想象式可由老师或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或事情的开端, 由大家来设想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二是辩论式。可以提
出一个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展开辩论或讨论。如对“上网的利与弊”、“自由与纪律”等展开辩论,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见,这正反映了社会上不同人群的不同认识。三是实用式。丰富的社会生活对作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提出的要求,也是课堂作文融入社会的一个渠道。(2)让艺术再现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更典型,也更生动。在语文课堂上用艺术来再现生活情景,是课堂语文生活化的一条捷径。在40分钟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唱一支歌、观一幅画、演一场戏、看一个电视片段,来启发引导学生,激起学习语文的欲望,创造新的作品。3.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12.方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篇十二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学校要正确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劳动技术教育具有培养劳动技术技能、技术素养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市区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开展课程建设的要求以及近年来我校开发劳动与技术校本课程的经验,制定《杨村六中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方案》。
二、总体目标
劳动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规定在7-9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具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好地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任务。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活动形式
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集体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2、个人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允许初中学生独立进行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四、主要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的基本特点。学生亲身参加劳动操作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实践是劳动技术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创新素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2.技术性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在劳动技术课上,无论是生活劳动或生产劳动,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都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质这一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基础性原则
劳动技术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应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技术处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劳动技术课中,通过某些劳动技术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工具进行加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4.适应性原则
教师在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时,要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合适的内容和形式。在进行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地融入新科学、新技术,使劳动技术课教学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劳动技术教育还须注意适应学生年龄、性别、个性差异等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识、技能的水平,把握好劳动技术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
5.开放性原则
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理解、认识、探索和创造。又要使学生在独立与合作的各项活动中得到交流和精神体验。劳动技术课的综合性、实践性决定了它开放的性质。教学活动、学生实践操作活动的时间应有弹性,教学内容应不拘泥于教材,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这对于改变学校劳技教育内容过于单
一、要求过于统一的状况,有积极的意义。劳动技术成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开放的,是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实践和探索得来的。把实施劳技教育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技教育体系,能够为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新思路。
6.安全性原则
劳动技术课必须确保学生的安全。劳动技术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过程涉及到材料、工具、设备等都带有不安全因素。因此,要规定各个项目的操作程序和安全规程,并制定必要的安全检查制度与措施。劳动技术课应切实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劳动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学会正确使用工具、设备,自觉穿戴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从小养成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
五、途径和方法
(一)组织领导
学校确定一名班子成员负责劳动技术教育的管理和负责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学校配备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员。学校配备劳动技术技术课专用教室;建设足够的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地;置办必要的劳动技术教育工具和设施。学校要加大投入,充实劳动技术教育资源。
(二)师资建设
师资队伍薄弱直接影响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不定期的在职培训等措施,建立一支能胜任教学的劳技课专职教师队伍,并保持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是劳技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专职劳动技术课教师在工资待遇、职务聘任、评选先进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新课程强调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技术观念、劳动技术态度、劳动技术习惯的养成。劳动技术课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劳动技术即体力劳动技术”、“劳动技术教育即德育”等观念,将“劳动技术教育”转变为“教育劳动技术”。关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
(三)课程资源
学校从实际出发成立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开展劳动技术课程建设。学校要管理好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技术课教师要在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潜在的教育资源,引入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新信息和新科技;并充分利用劳技室、劳动技术园地、种植园、、学校绿地等教育作用,以更有效的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
(四)教育管理
劳动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动手能力不同学生。注重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依靠学生固有的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注重实施跨学科教学、全面培养学生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行为能力。由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管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在制作方面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一般是按照“模仿——独立劳动技术——熟练劳动技术——创造劳动技术”的顺序发展的。
(五)展示评价
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评价的作用,展示学生的劳动技术成果,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承认、鼓励和鞭策。展评劳动技术成果(作品),可在实践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可用现场实例促进操作的成功。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强调“过程”和“结果”并重,尤其要注重情感和态度。展评小结,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更多地看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鼓励,应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六、具体措施
1、每学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养成教育必须有计划、有总结、有活动记录。
2、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校讯通、家长学校等渠道,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养成教育。
3、劳动社会实践活动每月至少安排两次。争取一周一次。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基地作用。尽可能不占用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时间。
4、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卫生和校园美化相结合。实行楼道、院区等公共区域各班大包干。明确班级及个人职责。
13.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篇十三
一、淮安市旅游资源总特征
(一) 人文资源价值高, 文化底蕴深厚
淮安人文荟萃, 名人辈出, 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历史上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等;近代著名京剧艺术大师王瑶卿、周信芳、著名雕塑家滑田友、著名导演谢铁骊、著名作家陈白尘、陈登科、吴强、张贤亮等, 都是淮安文化名人中的杰出代表。主要概况 (见表1) [2]。
(二) 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较好
淮安旅游景观中的自然和人文成分结合紧密。“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 又名南山、都梁山, 面临千里长淮, 背倚九座秀峰, 因环境幽雅, 历代来都是文人学习的好地方, 早在汉朝, 孔子的后裔孔安国为临淮太守时, 就在此创立了“崇圣书院”。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历史文化名山, 宋元以来, 众多的文人墨客、翰林学士、官府政要都慕名而来, 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和碑碣。周恩来纪念馆内设大量有关周总理的遗物及丰功伟绩事迹, 而馆内还有大片的水域以及大量的花草树木, 整个馆内环境古幽, 清雅静谧, 伟大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景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淮安市景区景点数量众多, 其他的景点还有楚秀园、桃花坞公园、荷花荡、樱花园、五岛风景区等, 适合多种类型的旅游活动, 如观光游、考古游、地质游、天文游、登山游等旅游项目, 这为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也能够较好地满足游客对现代旅游项目的需求。
(三) 旅游品牌凸显
近年来, 淮安市紧紧围绕“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故乡”和“淮扬菜之乡”三大城市品牌, 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活动, 旅游产品品牌效应开始显现。“淮扬美食节”、“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节”和“涟水白鹭节”等一系列节会活动已经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力。为努力打响“食在淮安、游在淮安”的旅游品牌, 淮安相继推出“名人故里游”、“淮安美食游”、“洪泽湖风光游”、“淮河风光游”和“现代农业观光游”等一批特色旅游线路。这些活动的开展同时促进了淮安市餐饮业的快速发展, 码头羊肉、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朱桥甲鱼、高沟捆提、盱眙十三香龙虾等名菜广为人知。
二、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一) 经济发展水平低, 旅游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淮安市近年来经济虽快速发展, 但与省内多数城市相比, 经济总体水平不是很高。从表2中可以看出, 目前淮安市生产总值构成中, 第一产业还是占据比较大的比重, 不仅大大高于同质城市扬州, 而且高于苏北平均水平 (见表2) 。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 使得淮安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还不是很完善, 旅游竞争力提升所依靠的经济基础和硬件建设较为薄弱, 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无从下手。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2005—2010) 。
(二) 与省内同质城市相比差距明显
淮安市近十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有明显增长的趋势, 但与江苏省内其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差距明显;特别是历史文化特色相近的扬州市相比, 旅游业发展水平差距有明显拉大的趋势 (见表3和表4) 。这表明淮安市近几年来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仍旧不足, 周边城市强大的竞争压力是客源市场不足的重要原因[3]。
单位 (万人次)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2001—2010) 。
单位 (亿元)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2001—2010) 。
(三) 旅游产品单一、空间分散, 缺乏整合
淮安虽然拥有很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但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非常不足。产品结构单一, 多年来一直依靠少数的旅游景区来支撑淮安旅游市场, 如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等。传统产品老化、创新产品少, 其他如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产品发展缓慢。目前的红色旅游业多是简单地陈列革命人物的纪念物, 缺乏对其更深的挖掘。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很分散, 铁山寺、第一山等分布在市区以外, 还有很多的著名景点都在县区, 旅游线路之间缺乏整合, 难以形成集聚效应[4]。
三、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一) 旅游资源创新性再开发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腹地, 被其他著名旅游城市所包围, 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只有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旅游景点才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一是河下古镇的再开发。目前的河下古镇开发还不具规模, 虽然建筑基本上都是仿古代的, 但是里面的旅游产品缺少古代特色, 可以考虑与河下古镇历史名人文化结合开发新的旅游商品。二是深入挖掘“西游文化”。淮安市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故里, 但目前淮安市已经开发的与此有关的旅游资源仅仅有吴承恩故里和西游记博物馆。这两处旅游景点规模小, 产品设计缺少创意, 因此对游客吸引力不足。淮安市可以建一个特大规模的主题公园—“西游园”。目前苏北地区尚缺少规模大的主题游乐园, 作为苏北中心城市, 淮安应该抓住苏北最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契机, 着力打造苏北规模最大的游乐园, 应该是可行的。
(二) 打响优势品牌
一是打响伟人故里牌。主要是重量级的三位伟人:汉代大军事家韩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开国总理周恩来。二是打响运河之都牌。作为历史上大运河沿线四大都市之一的淮安, 古有漕运总督府、河道总督府、河下古镇, 那是皇帝南下巡游的休闲地;今有水利枢纽、入海水道立交, 这里聚集了人类水利史上的众多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古是全国盐运中心, 今是世界岩盐之都。三是打响淮扬美食牌。现在, 苏州在打“东方水城”牌, 盐城在打“东方湿地之都”牌。作为淮扬菜发源地和中国淮扬菜之乡的淮安, 应理直气壮地打“东方美食之都”牌。对于四个县旅游发展优势品牌选择问题, 盱眙应突出打响十三香龙虾、铁山寺和明祖陵三张牌;洪泽应重点打响洪泽湖、老子山温泉和活鱼锅贴三张牌;金湖应主打“江湖要塞小江南” (水上花园、水上人家、水上森林、水上垂钓、水上餐厅、水上娱乐) 品牌;涟水应主要围绕今世缘酒做好缘文化文章, 同时打响古黄河与乡村旅游品牌。围绕上述旅游优势品牌, 要有计划地开发、有步骤地推出, 形成发展中的兴奋点、新亮点。同时有效整合旅游资源, 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
(三) 利用区位与交通优势, 积极发展过境旅游
近年来, 苏北的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 特别是交通设施, 以淮安市为中心的“米”字型交通网已经形成。随着宁连、宁徐、淮江等高等级公路和同三、宁宿徐、京沪等高速公路以及新长铁路建成通车, 以及京杭运河的疏浚、新长铁路延伸线的筹建, 淮安市已成为苏北乃至苏鲁皖交通枢纽, 为苏南、苏中进入苏北沿海和鲁南的必经之地。淮安市应发挥区位与交通优势, 充分利用周边地区景点知名度高之特点, 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 整合旅游资源, 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 发展过境旅游, 以开拓更大的市场。
(四) 搞好旅游宣传工作
针对丰富的旅游资源, 挑选重点旅游项目, 进行包装、推介。投入资金, 制作宣传画册、小册子、关盘等宣传资料, 通过全市各地举办的艺术节 (如淮扬美食节、盱眙龙虾节、金湖荷花节、涟水白鹭节等) 、学术研讨会等活动, 大力宣传、推介淮安旅游;联合周围比较著名的旅行社, 设计好精品的线路, 共同宣传、推介, 吸引市内外游客, 扩大淮安旅游的知名度;可以与旅游发展比较好而相类似的城市 (如扬州、苏州、杭州等) 举办文化交流节 (如淮安文化·扬州行之类的) , 吸取人家发展旅游经验的同时, 更好地展示淮安、宣传淮安;强化互联网宣传, 可以在新浪、优酷等比较受欢迎的视频注入广告, 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最近几年像新浪之类的网站视频的开头广告几乎都是洋河蓝色经典, 如果淮安市能够在这些网站视频的开头注入旅游广告, 能让网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肯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分析淮安市旅游资源特点基础上, 全面分析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 同时对淮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淮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国[EB/OL].淮安网站, http://huaian.gov.cn.
[2]淮安市旅游局网站[EB/OL].http://lyj.huaian.gov.cn.
[3]周晓芬, 翟明女.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楚州旅游形象分析与思考[J].社会科家, 2004, (7) :57-61.
14.方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篇十四
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人体中的经济资源,具体到企业的人力资源,则是由企业支配并加以开发的、依附于企业员工个体的,对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具有能动性、可变性、组合性三种特性。
一、企业青年人力资源的特点
当前,许多企业年轻人在绝对数量上已具有明显优势,无论是IT产业青年人的独领风骚,还是如电建施工企业青年职工占到绝大多数,单纯就数量而言,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拥有较大实施空间。数量的优势不能说明质量的高水平。从知识层次、情商指数、技能水平、身体素质几个方面分析企业青年人力资源的质量,可谓是见仁见智,差异性明显。以我们电建施工企业青年人力资源质量状况为例,绝大多数青年职工在身体素质、情商指数方面处于高效状态,他们身体条件好、工作热情高,思维活跃、充满激情;但在知识层次、技能水平方面却只有一小部分青年站在高端,人才分布呈金字塔状。这犹如一个沙漏,两头大,瓶颈小,制约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不过换个角度来说,瓶颈再小,所有的沙子都将漏下,每一粒沙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如何开发和利用好青年人力资源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二、企业青年人力资源的需求
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在青年时期达到顶峰,此一时期的青年人兴趣广泛,求知欲强,热情向上,勤奋好学。由于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较少,他们敢想敢说敢干,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造精神。他们创新意识强烈,敢于标新立异,思维活跃,极富创造性。他们比任何阶段都渴望着成才,渴望实现自我的价值。通过我们经常与青年的交流沟通,通过开展青年人生观大讨论,开展青年职工需求调查得知:青年职工对于企业能否为职工提供学习培训、交流实践的机会,能否提供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能否提供职业发展导引体系,能否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等问题非常关心、十分看重。求知、创新、成才成为大多数青年职工心中最为渴望的事,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求知这个方法和途径,通过不断创新这个实践的过程,来达到成才的目的和结果。
在企业的发展中,青年职工的这种需求最难能可贵,这种高级需求势必引出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行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满意的员工就不会有满意的顾客,没有满意的顾客就没有企业的发展进步”,如何为青年职工的需求服务,是企业开发和利用青年人力资源首要考虑的问题。
三、深入持久的开发和利用青年人力资源
发现——培养——使用——调剂是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主要环节,它包括两个目标:一是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二是提高人力资源的活力。由于青年职工的特点和需求有别于其它职工,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开发,充分挖掘青年的潜在能力,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提高利用效率,以可持续性发展思路开发和利用好青年人力资源,实现青年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第一、以举荐机制、帮扶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为保障,构建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制度体系。合理利用青年人力资源争强好胜的特点,采取组织推荐或自我推荐的方式推出优势资源。多年来共青团组织开展的“推荐优秀青年作党的发展对象和企业后备人才”活动作为一个很好的青年举荐制度在实施,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更多侧重于推优入党方面,推荐企业后备人才工作力度不够,由于没有走出就团论团的局限圈,造成双推工作无法全面施展,这需
要团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部门充分协调沟通,使之操作性更强,以此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将人才推向最合适最醒目的位置,使企业与青年达到双赢。帮扶制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并与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结合起来。给青年人不断的、更多的支持帮助和鼓励:鼓励青年人冒险,宽容失败,激发青年职工的创造热情和革新精神,提高工作绩效;鼓励青年参与竞争,调动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赋予他们更多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激励把有才能,企业所需要的优秀青年吸引过来,通过激励使青年职工最充分地发挥其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公司部分工地实施的青年技术员分片负责制,正是将青年技术人才推向前台,承担更大更强的责任,迅速成长起来。
第二、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依托,加强青年的学习教育培训,营造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软环境。我们的学习,有时存在着几个误区,或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忽略了过程控制;或是形式主义,强调外在精美,忽视了实用价值和内在质量;或是拖沓冗长,不思创新,不以人为本,结果培养出一些培训专业户,这些破坏性的学习,抑制了个人与企业的发展。创建青年学习型组织强调的是团队的学习和合作。学什么?学做人、学知识、学技能;怎么学?理论实践联系学,导师带徒帮着学,比武练兵争着学。企业要根据青年的特点和需求,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企业文化特色,帮助青年设计规划个体学习目标和措施,加大对青年职工的培训力度和深度,拓展青年整体搭配水平和提高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通过团队学习增强青年的参与感,对团队的愿景和目标凸现强烈的承诺感,增强凝聚力、应变力和创新能力,以个体学习带动团队学习,以团队学习影响个体学习,形成个体与团队互动学习模式。企业可通过实施青年人才工程,通过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有计划开展青年读书学习培训活动等一系列举措,促动青年个体与团队的学习进步。
第三、以青年人才为核心,辐射整个青年人力资源面,形成因人而异的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办法。青年人力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不同的资源有不同的价值。一条鲶鱼可以激活存放在水槽中半死不活的沙丁鱼。一座雷尼尔山峰可以让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教授为了观赏美好景色而牺牲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海水中的寄居蟹能够长得跟盘子一样大,与在浅水中天壤有别。犹太人因循了“80/20效应”,生意做起来得心应手。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效应法则为我们开发和利用青年人力资源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帮助。企业80%的利润来自20%的技术与管理骨干。对于这20%的青年人才,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他们创造80%甚至更多的价值。“用待遇留住人才,用情感留住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以合理的薪酬、合拍的企业文化,舒适的人文环境、大量的自我价值体现机会与到位的激励措施,足以让青年人才参与其中、释放能量。处于80%范围内的青年人力资源,虽然他们只创造了20%的价值,但同样也很重要。人力资源具有可变性,今天处于弱势,挖潜改造激活,也有成为强势的可能。针对他们要以激励性扶持政策、竞争性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性学习培训措施进行不断得加压,不断得激发,促使他们迈出走向大海寻求倍长的一步。
15.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 篇十五
采矿权申请人依据批准的矿区范围,申请取得采矿许可证时,采矿登记管理机关对其报送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应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
一、方案编写的资格审查
开采下列矿山、矿区和矿种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由具有国家批准相应矿山设计资格的单位进行编写:
1.开采海域矿产资源; 2.外商投资矿山企业; 3.开采能源和金属矿产; 4.上述之外的大、中型矿山。
小型以下矿山企业的开发利用方案可由省国土资源部门认定的具有设计能力的单位进行编写。
二、开采储量确定的合理性的审查
设计所依据的地质资料必须由具有资格的地勘单位提供,并由国土资源部门依据《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进行评审备案,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在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能的前提下,以合理利用、贫富兼采、综合回收为原则,确定合理的经济开采品位,并以此圈定矿体(矿床)。确定的工业指标应充分考虑矿产品市场等方面的要求。对于目前暂不宜开采的贫矿,应制定“采富保贫”的技术措施和后续回采方案,以利于今后可能进行的开采活动。
三、矿山建设规模的审查
在储量有保障、适合大规模开采的矿区,必须实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方针,避免大矿小开、整矿零开。依据开采技术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在总体规划之后,可采取分期建设、滚动发展,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使企业(矿区)持续、稳定地发展生产。设计确定的生产规模要大于等于对不同矿种规定的最小生产规模。
矿山设计服务年限参考矿山设计规范。
四、开采方案的审查
开采方案应遵循“安全、高效、经济和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来确定。做到贫富兼采、采剥(掘)并举、剥离(掘进)先行。采矿回采率、矿石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等技术指标应比照国内同类矿山的平均先进水平。在经济合理的情况下,首先考虑采取先进的开采技术。
采矿方式依据矿体赋存状况和地质地形条件,通过计算和论证确定。
确定开拓系统要有利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回收。尽量不留或少留永久性矿柱,提升运输系统应减少运输过程中矿石的损失和贫化。矿山的开拓系统也需通过方案比较确定。
提升、排水、通风、压气设备选型合理,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符合安全规程、安全、可靠。
露天矿山台阶构成及最终边坡要素确定合理,符合安全规程。
采矿方法依据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考虑采掘工程量、回采效率、出矿品位和资源回收率等方面的指标,通过方案比较,选择符合开采技术条件(倾角、厚度、矿、岩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等)和安全、可靠、回采率高、生产成本低的采矿方法。
井下爆破材料库的设置要符合有关安全规程,对爆破材料的运输,存、发放要提出安全管理的措施。
五、选矿加工方案的审查
依据矿石的性质、构造、结构等特点,经过充分的选矿试验工作和方案比较,选定合理的选矿方法、工艺条件和先进的产品技术指标。入选的原矿中含其他具有利用价值的共、伴生矿产时,应进行充分的综合回收。综合利用实验研究工作,进行方案论证,确定合理的分选回收流程。对目前暂不能回收利用的部分,要提出可行的保护性处理措施。
设计的选矿工艺流程,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效装备,精矿品位、产率指标得到保障,尾矿品位有效控制,选矿加工的总体水平达到优质、高产、低消耗的要求。
六、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土地复垦等方案的审查 重点审查废石场的建设、矿井水的排放、选矿厂粉尘处理、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尾矿坝的建设、尾矿水排放的方式和影响、土地(草原、林地)复垦利用以及其他有关项目。
矿山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按程序上报并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中,应有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并按规定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对矿山开采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以及对土地资源的破环应采取预防措施。
七、技术经济的审查
建设投资应满足工程要求,产品销售价格应符合市场实际,生产成本要符合生产条件,合理取费,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内容要全面。
八、矿山安全的审查
16.方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篇十六
小学劳技课教学的环节主要可以划分为引课、新授、评价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 交互式媒体都可以有效地运用其中。
一、引课环节运用互动, 渗透知识, 激发兴趣
引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就其作用来说, 成功的引课环节,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在教学活动中把注意力集中到与学习相关的事情上, 为新旧知识的过渡铺路搭桥。将交互式媒体运用到引课环节, 让学生通过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 从课堂教学伊始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以三年级纸工课程中的《剪对称图形》一课为例。在引课环节, 教师利用交互式媒体可以随意拖动图片的功能, 设计了“找朋友”的小活动。课前教师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的图片, 并将其沿对称轴进行裁剪, 最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残缺的图形。这时, 教师提出任务:帮助残缺的图形找回“朋友”。虽然只有一两名学生可以利用交互式媒体进行操作, 但是其他学生并没有闲下来, 他们不停地提示操作的学生, 指出“朋友”的方位、形状。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图形拼接完整。看着这些完整的图形, 学生们明白了这些图形都是方向相反、形状相同的, 如果将一方翻转是可以完全重合的。同时, 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们明确了什么是对称图形, 哪里是对称轴, 对于知识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听过的, 忘记了;看过的, 记住了;做过的, 掌握了”。那么, 这种由教师有意设计、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 学生肯定是记住了, 掌握了。在这个互动环节中, 教师将本课的知识点融于游戏中, 学生主动参与,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使知识点润物于无声。交互式媒体使课堂教学的引课环节增添了新的情趣, 有效运用这种方法,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潜移默化地传递知识。
二、新授环节运用互动, 点化知识, 形成技能
新授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个环节实际上是由学习环节和实践环节共同组成的, 通过学习了解技术原理, 通过实践形成技术能力。多媒体进入课堂后, 教师主要采用提前制作课件的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以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是一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 从学生的参与状态来说, 互动效果不是很理想的。但是交互式媒体则不同, 它除了具有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外, 还有交互功能, 基于师生互动前提下的人机交互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时时生成。在交互式媒体的支持下, 课堂的主要角色是学生, 教师只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也可以实现学生在知识生成上的质的飞跃。
以四年级手工缝纫课程中的《缉针法》一课为例。缉针法是小学生所要掌握的针法中比较难的一种, 一句“退一进二”的针法口诀, 并不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此时教师就好比一个引路者, 要想方设法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 并掌握这种针法。笔者是这样做的:首先为学生准备了利用缉针法缝制的学具, 每组一份, 针对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研究结束后进行小组反馈。在反馈阶段, 教师利用交互式媒体出示了标记好针孔的图片, 让学生将研究出来的缉针法的行针方法, 直接通过交互式媒体的板演功能画出来。其他小组也可以将不同意见利用交互式媒体直接表达出来。在这种直观的相互交流中, 学生了解了“退一进二”的含义, 真正掌握了缉针法的行针方法。
《缉针法》课堂互动教学
多媒体在小学劳技课中的使用, 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领悟操作技能中的重难点。重难点的呈现最好是动态的、直观的, 可以由教师或学生现场演示手工操作技能的重难点, 让学生们在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掌握操作技能。同时还可以利用投影直观地将演示过程放大展示在所有学生面前, 让他们清晰地感知。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和单一的多媒体介入不能同时达到的教学效果, 因此可以说, 交互式媒体在点化知识、形成技能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评价环节运用互动, 巩固知识, 拓展思维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的评价, 其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诱使其在思维和技能上有更进一步的提升, 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将交互式媒体的功能融入评价中, 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
例如, 《剪对称图形》一课的引课环节之后, 教师在评价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参与状态与活动成果的同时, 再一次利用交互式媒体的翻转功能将一张图片翻转过来,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并让学生将观察结果直接表现出来—将两张图片完全重合。这时教师就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一方面是语言上的评价: 同学们观察力真的很棒, 这么快就为他们找到了“朋友”, 而且还发现了这两个“朋友”沿对称轴对折后是可以完全重叠在一起的, 那你们想一想怎样剪对称图形才是最简单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看得到的评价:利用交互式媒体中的魔术笔在评价表上添加图片。如此一来, 学生们在自信心得到提升的同时, 进一步巩固了对称图形的知识, 为接下来的剪对称图形做了思维导向上的铺垫。
另外, 劳技课教学的一大特点是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 所以引导学生评价作品、修改作品, 也是在锻炼学生的能力。这种锻炼可以促使学生取长补短, 不断提升技能。正如教育家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使人进步。”也正因为如此, 在评价作品这个环节中, 教师摒弃了以往出示实物让学生观看的方法, 而是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展示时,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也可以直接通过交互式媒体在作品图片上进行修改。
四、结束语
【方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08-11
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方案08-04
《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小专题研究报告06-09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10-06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研究方案08-27
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10-26
小学信息技术考核方案06-15
刘升小学小学语文课题研究方案07-27
小学小课题研究方案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