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小论文

2024-06-29

课改小论文(12篇)

1.课改小论文 篇一

宜阳小学课堂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指导思想

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为基础,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信和挖掘学生潜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学习、借鉴“太谷二十四字模式”的课改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我校“四段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为抓手,创造性的使用易学方案,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聚集课堂

1、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黄 梅

副组长:李祖贵 张文方 成 员: 教研组长 班主任

2、领导小组认真学习课改有关理论和文件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具体落实操作过程,教科处全面负责,教研组长具体负责本组的相关工作。

3、学校中层干部包班到人,实行每日查堂制度。主要关注教师是否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运用易学方案组织教学,是否运用了课堂评价激励。并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发现问题,寻找“亮点”,不断调整改进策略。具体分工:

三年级 李祖贵 四年级 张文方 五年级 黄梅

二、借鉴太谷,构建模式

依据太谷二十四字模式 “阅读感悟 自学检测 合作交流 展示点拨 分层训练 拓展延伸 ”,结合我校实际学情,构建我校“四段式”自主学习课改模式:

第一段 温习知新:课堂前约3~5分钟为两人一小组温故互查。(相互批改)

第二段 师生探究:四人小组内用8~10分钟开展易学案的“设问导读”和“自我检测”开展自主学习,包括学习课文或例题,后由学生提出不理解疑问,各小组再献策上台讲解。教师点拨。

第三段 展示交流:教师分题,学生自主完成巩固练习题。教师批改大、小组长作业。小组内作业批改方法,大组长批改4号学员,小组长批改3号学员。批改完,对组内的疑难问题,由其他小组派成员上台讲演。时间15~20分钟。

第四段 拓展提升:延伸课堂内容,小组内交流后,小组竞争上台讲解,学生评价后,老师评价。时间5~8分钟。

三、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我校课改活动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施: 第一步:全校动员。

利用全体教师大会,分析目前我校存在现状、目前教育改革大的背景等客观事实,对比传统课堂与课改课堂利弊,认真学习太谷模式、宣传我校”四段式”自主学习模式。

第二步:培训学习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听专题讲座、开展培训等方式,让所有一线教师倾听、观看和亲身感受。安排所有教师参加学习太谷教师在沙市区的讲课及讲座,并指导观看张四保的讲座视频,写出学习体会;安排所有教师在暑假校本培训中继续学习太谷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我校课改模式。第三步:班主任培训

由教科处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包括如何科学分组、如何建立评价制度、如何确定组长、如何与班集体建设统一,如何进行学生培训、小组长培训和指导等。

第四步:组长培训

各班所有小组长集中培训。分好小组,研讨如何自主学习,如何上台展示,如何指导、监督学困生,如何维持小组纪律等。

第五步:课堂实践

每位教师根据外出学习、自我反思、课堂中实践,依据我校的课改模式,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摸索、改进、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课堂实践,以教研组长为单位,让每位教师上一节研究课,并且学校领导、本组所有成员都要参加听课、评课、探讨、修订。落实教师的“三类课型”,即解决问题的研讨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教师全员的达标课。达到解决问题、示范引领、全员达标的目的。由教科处统一制定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在全校范围内评价、推广。各学科课改活动中扎实开展“四优”(优秀课例、优秀教案、优秀学案、优秀反思)的竞赛活动。

第六步:总结提高。

各学科在前面试点、推广基础上进行总结,对过程中材料进行修改、收集和汇总,对出现问题多思考、多研讨,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四、分项实施、重点突破

1、灵活运用易学方案。

(1)个人备课:教师提前两周研究课标、教材、易学方案以及其他参考材料,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修订易学方案中的不恰当环节,增减相关的内容等,将具体的指导、启发与点拨的方式方法写入自己的备课本。

(2)二次备课:个人根据集体备课的要求对易学方案再次进行认真细致修改(二次备课时要求用红色笔修改)。

2、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1)分组及确定组长:依据学生人数全班分为5—6个小组,4人一大组,2人一小组,1号组长对4号组员负责,2号对应3号。组内每人都可以是组长,比如学习组长、纪律组长、记录组长、劳动组长。各组长都有相应的任务和权力。

(2)组员分配:根据组数和学生学习能力分段,采取双向选择模式。教师可按成绩、性别、性格、特长等进行适当调控,做到学科和性格互补,男女均衡。

(3)制定组规:组长和组员共同商定组名和组规。组名能体现本组同学共同的志趣追求,组规要能针对本组学生的弱点有相应的规定。

(4)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成员应是一定范围内动态的。可以是组与组之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与组之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构建合理的课堂评价机制

利用班级小组评价手册进行记录评价。小组得分记录本由小组记录组长保管,并依据实际情况如实记录。每天记录组长负责对一些需要说明的问题在一周记录表内填写。每周班会时间记录小组长负责将本周小组得分情况进行汇总、排序。记录小组长配合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对小组上周情况进行总结,详实记录在一周小结栏内(包括安全、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等方面的情况)。每月评出“合作之星”“发言之星”“进步之星”“学习之星”“纪律之星”“劳动之星”,在班上的黑板报上公布,并发奖状张贴教室。学期结束,评选出“十佳少年(青年)”“五好学生”“学习标兵”“体艺卫标兵”“自强自立标兵”,班主任写好颁奖词,学校张榜上墙表彰。

宜阳小学教务处 2014.9

2.课改小论文 篇二

初中科学这门学科, 仅学习教材知识还是不够的, 要有合适的教学模式才能让新教材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进行科学小实验的时候, 就要选择小组合作探索的方式, 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来进行学习,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具体的说, 合适的实验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一) 运用教学模具, 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不能够进一步集中, 所以枯燥的学习方式就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在教育教学中就应引用现代化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辅助教学, 如多媒体图像生成, 视频教学, 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收知识, 吸收知识。

(二) 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主思考, 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中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 准备一些与科学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 在课堂上展示, 让学生跟随自己的思路, 集中注意力, 在这期间教师就可以提问, 让学生们进行思考, 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也相应有所提高。

(三) 注重实践, 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新教材更注重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一些生活小常识的实验课题, 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科学小实验, 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亲自进行实验, 学生参与其中, 加深对科学实验的理解与记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科学小实验的教学案例

新课改的科学教学理念是,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因此在科学探索研究方面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验教学中, 可以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全班分为6个小组, 每小组准备好教学模具, 如透明胶带、剪子等用品。例如如何快速建造高塔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搭建, 然后讨论问题: (1) 哪一种方法能够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 (2) 采用怎样的结构构造能使高塔最稳固, 所使用的材料又最少? (3) 小组进行讨论, 你对自己建造的高塔和其他小组所建造的高塔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在这当中, 小组的组长要对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进行综合, 确定自己组高塔的形状, 并画出简图, 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 共同来建造高塔。高塔建成之后成员要进行测试, 检测出高塔的承重力是多少, 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小组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和讲解, 最后各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如何改进高塔, 如何增大承受力, 各组学生提出建议。

在这次科学实验中, 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制作, 然后交流讨论, 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本身对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 注意力比较集中, 思维也相对活跃, 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之后再和成员之间进行讨论沟通, 集思广益。这无形当中就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科学教材的特点

社会发展迅猛, 国家正在迈向新时代, 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分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科学教材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学的科学学科教育是最基础的, 注重培养兴趣, 新课程教材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 教学内容设计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

科学研究重视的不仅仅是过程和内容, 更重要的是找到一个适合的探索方式, 教材中很多的问题都是以让学生探索为引子, 这就锻炼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 教材完整性更强

自然界系统、科学技术、人类社会等几大项都包含在新课改的教材当中, 内容相当的丰富, 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研究五大系统, 即STS、生命、物质、地球空间、科研探索。这五个系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满足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

四、提升中学科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 教学目的明确

学习科学的目的要明确, 这样才能更快地去吸收知识。确立目标, 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这个目标可以大到整个学科, 可以小到每一章节。初中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 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进一步地进行钻研探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用, 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二) 充分地利用教材

尽管新课改的教材有完善的知识体系, 但是能够充分利用教材的也就是教师了, 要明确教学大纲, 下足功夫备课, 准备新颖的教学资料, 才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真正地去利用教材内容。

我国教育教学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中, 社会对于学生们的科学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 选择适合的教育模式, 对学生起到一个教育引导的作用, 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 发挥科学小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作用, 充分利用新教材内容,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使我国的教育教学事业更上一层楼。

摘要:在国家实施新课改的今天, 科学小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文章就如何进行科学小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 结合科学小实验本身的特点, 陈述了科学小实验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科学小实验,分析

参考文献

[1]高琳.基于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8.

3.课改小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大收获

一、巧妙的开场白

我们每节课的开始,就像电视中的任何一个节目一样,能不能吸引观众的收视率,巧妙的开场白至关重要。其实短短的四十分钟的课堂都是我们 在三尺讲台上表演完成的,我们除了要有专业的技能,还要懂得学生的需求,把握学生的心理。刚当老师那会儿,总认为学生很好驾驭,只要我讲过的知识,他们就应该会,不仅要会,而且还要很好的运用。残酷的现状告诉我学生根本没有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老师的课堂提问成了学生的心病和压力。导致学生听课不认真,也根本无心听课。针对这一问题,我总是课前走进教室,和学生说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比较轻松的,又与课题有关的话题,减轻他们的压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在新课前给他们三分钟的回顾时间,然后再提问,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效果也就很明显了。另外,给一些后进的学生提一些简单的问题,给他们信心,他们也会为自己能回答问题而兴奋一节课。我自己也会因为教学效果明显而神采飞扬。这样,一节快乐的课就开始了。

二、多次提醒,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会一直很有耐心的,注意力集中不会长久。有的时候老师讲的精彩纷呈,而我们的学生却无动于衷或是思想抛锚。比如说,过上七八分钟敲一下桌子,提醒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听课;再过几分钟,老师再次大声地说:“注意了,有人打哈欠睡着了”类似这样的话提醒,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了,一节课四十分钟,提醒学生三四次也不多,但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收效率,一节课就这样张弛有度的完成了。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给学生一个笑脸,给自己一份好心情

起早贪黑的教师工作已经够苦够累了,不能再让自己不快乐了,不是吗?愁也是过一天,乐也是过一天。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因为学生答不对题或没完成作业很是气恼。越是发火,学生越是出问题,甚至不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不敢也不想回答问题了。试想这样的一节课下来,老师窝了一肚子的火,学生更是什么也没听懂,不是吗!其实,我们不是天才,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生。那么原谅他们的错吧,面带微笑,给学生一份鼓励,给自己一份愉悦,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其实挺可爱的,除了学习有点不尽人意。在课堂上我们的幽默,我们的微笑,我们的宽容会吸引更多的目光,“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也会越学越好的。

四、以生为本,敢于放手

曾读过叶圣陶老先生的一些话:“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如果我们都替他们思考了,归纳了,学生不成了记忆的机器了吗?我深有感触的是英语单元知识点的归纳,为了节约时间,我把一个单元的短语,重点句子,语法等都归纳好,让学生记忆。结果检查效果奇差。刚好,我校在提倡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的教学。有老师进行的很成功。我也尝试了在课堂中不再一讲到底了,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找知识点,自己做题,小组讨论。最后我讲解归纳学生难以理解的,或是学生不懂得知识点。一节课下来,我是浑身轻松,而学生则是参与讨论,辩解的热火朝天。课后提问他们回答更是滔滔不绝。几次的考试成绩也让我出乎意料的好。年终我还被评为了优秀,真是收获多多。看来我们学生的潜力的确是无极限的。呵呵,该放手时就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做主,毕竟教室是他们的地盘。也希望我校以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得以走向更加的成功。

4.凉小课改观后感 篇四

清水坪九校:李江沅

刚刚看完李镇西老师的《那些被冷落的“教育常识”才是真正的教育》,脑海中不禁又浮出上周五在凉水井小学观摩课改的种种情景。作为一个新教师,不敢说自己对于“课改”的真正见地如何透彻,只是脑海中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课改,我们所追求的到底是何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及教育理念?

冒雨前行,到达凉水井小学时已是早上八点四十五分。在会议室里匆匆开了个见面会,于是便随教导主任的安排各自去班上观摩课改中的新型课堂。

我所听的第一节是四年级的音乐课。走进教室,洋溢着满满的朝气的孩子们整齐的着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教室里温馨的布置无不透露着整个学校有序的教学安排和管理的人性化。音乐课上老师上课以引导学生为主,耐心地教授他们练习节奏,然后将枯燥的节奏练习结合小学生的好动特征,让他们自主分节奏编排律动,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开放了原来老套的音乐课模式而且极力鼓舞了孩子们自主的创新能力。其次老师让他们跟着电子琴哼唱歌曲,在这个环节中我认为有一点疏漏就是学生在学习跟谱模唱时老师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来备课,学生在初步接触简谱时并不能和成年人处在同一水平,他们不能根据一条简谱就马上模唱出《木瓜恰恰恰》原有的欢快与童真。所以我觉得老师可以在学生模唱简谱的环节适当放慢速度然后再层层递进。时间匆匆,当我们还沉浸在一堂“水果叫卖的盛会”中,下课的铃声已经响起,我们离开了教室再去会议室观看小有名气的“凉小大课间”。

“凉小的大课间”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一个个方阵犹如国庆阅兵时的正式,每个孩子脸上所呈现的活力不仅仅代表的是凉小的精神,更诠释出了当代小学生所有的时代精神,我真的喜欢这个积极向上的环境所带给我们一切正能量。对于凉小教室队伍群,我也是感慨万千,这里并不是所谓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我有一种切身体会是年长的教师也如同年轻教师一样对生活、对教育仍然充满了激情仍然满怀憧憬。这也就正如凉小校训所说的一样:上善若水。每个人都有一颗如水的心,对待自身的生活如此,对于一生的教育事业仍是如此。诚然,在这样一个既有爱又有教育的地方,敢问,我们的教育又何愁得不到长足地发展呢?

经由校长的推荐,接下来的我们走入了该校年轻教师李梦琴老师的课堂。她所教课文为巴金的《鸟的天堂》,本堂课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可谓是施展得活灵活现。她的课堂上,老师们纷纷赞誉学生的大胆发言以及一个个小老师有板有眼的教授,但是问题来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确实应该培养的是敢于自我表达自我推荐和自我探究的人,但是作为一个还没有形成独立成熟思维见地的孩子们,我们到底是应该培养他们的浅表达能力还是在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阅读再让他们开始进行深入的讨论呢?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称吧。

在本堂课上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老师自身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在短短的一年教学过程中就能够自如地驾驭课堂,着实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我们应当像她学习。但是对于班级“图书一角”的读物我有一点小小的想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老师完全可以推荐他们阅读儿童文学,如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和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等,而不是一本本《数学大王》《小学生满分作文》诸如此类的快餐知识。我始终相信浅阅读仅仅只是作为我们寻找分数的捷径,而真正深入的阅读却实实在在可以改变我们现有的素质、教养以及未来路上的迷惘所给我们造成的困扰。所以,语文学科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现有的知识量,更多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日积月累的深阅读所带给我们的启迪与教育思维的火花。因此,我认为教育是一门放长线钓大鱼的长久事业。

凉小的听课匆匆结束后我们都聚集在会议室听校长的讲座,感叹的是这位不是师范毕业的校长竟然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和毅力将一生的教育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我们这些处在幸福时代的年轻人又为何不能脚踏实地地走自己本该走的教育之路呢?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里,就连最真实的教育也开始扶摇可撼了,我不知道我们到底应该有着一个怎样的教育认知取向,但是我始终笃信我的教育观:阅读和劳动能让复杂的世界变得简单。

无稽之谈,望无伤大雅!

5.课改小论文 篇五

社会组:金俊红

一、什么是形势教育

形势教育同思想政治课,德育都是思想政

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教育又称为形势和政策教育,因为形势和政策 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所谓形势是指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呈现的趋势。根据形势,党和国家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提出相应的任务,制定出为实现任 务而规定的行为准则,这须是政策。形势决定政策,政策又反作用于形势,正确的政策促使朝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目前,我们许多老师在教为中进 行的实事政治

教学就是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

具体地说,形势教育有3个方面的基本任务。1帮助学生了解同内课重大时事,得到党和同学

重要方针,政策。这事形势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末门任务,也是 形势教育区别于思想政治课和同章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特 点。

2提高学生分析形势的耐力。对中学生进行形势教

育,不是仅仅停留在工作时事,党的方针政策上,还应 该进一步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形势的耐力,使他们古今后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终身受益。

3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这既是形势教育的基本任务,使形势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

重大时事,理解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培养学生分析 形势的能力,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 觉悟上来,这是由形势教育的德育性质决定的。二必须加强形势教育

第一,从学习掌握马列主义基础意识的要求看,必须

加强形势教育。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学生学习马列 主义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要学习马列主义的运用,学习当前正在运用中的马列主义。马列主义在本质上又是发展的。党和国家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分析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推动形势朝有利于人民的示向发展。这些方针,政策

实际上就是运用中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

课的教材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主要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 原理,而对当前正在贯彻执行的重要方针,政策的反映则很不 党分,这就客观上要求利党教育来加以补党.第二,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要求看,也必须加强形

势教育.中学生的分析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日常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的水平上,而应该逐渐学会分析国内外重大的 政治,经济现象,学会分析形势.培养分析形势的耐力自然 也可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但是思想政治课是按照 严格的教学进度和预先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的,这不但不使它 在联系形势,联系实际示而有一定局限性.形势教育,恰好补其 不足.第三,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要求看来,更有必要

加强形势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作觉悟不仅体现在世界观,人生

观和道德本质上,而且还体现在政治立场和态度,在党前,对坚持四项原则和改革开放所指的立场,态度,对保护安定团结政治面向所持的 立场,态度,示他们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集中表现,也是他们 思想政治觉悟的直接体现.学生的思想领悟问题,有许多直接就 是有关形势和教策示向的.所以,加强形势教育,帮助学生 认清形势,正确理解党的政线,方针,政策,使其有关的

思想认识问题,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势教育的责型和手法

形势教育总使这过一定的类型和方法进行的,不同的责型

和示法在完成形势教育任务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力特点.教师必须 从教学实际出发,正确地选择,灵活地运用形势教育的 责型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形势教育的任务.⑴形势教育的类型:

形势教育大致课氛围课内课外两大类型.所谓课内形势教育是指以上形式进行形势教育,它有 学生课前时政演讲型,学生评论课课型,学生一周时事 选评型,教师综述阐型等具体课型.1学生课前时政演讲型,我省政治课教政和教学水平

古今国处于领先.我市绝大部分政治老师在教课前安排了五分 钟学生时政演讲.遗憾的是,有少数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 这一既有利于时政式学习,又有利于在开者后颁发学生学习兴 趣的大好形式.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学生还难以脱离讲稿,直接

进行时政演讲.教师可在每个学期开学初设计并同意打印好 时政演讲稿,供参考如下:

时政演讲 教师在学期初对学生进行时政演讲进行报导.告诉

学生;演讲内容包括国内外大事,本地区的同学.可从政治

经济文化(如教育,科技,文化,娱乐,体育,卫生等)三大方面选取并整理 时政要领,一步讲,内容控制在200字.简评挂中, 引导学生从有证本题材主要内容,就事论事进行分析,提炼出 相应昵称,论点,法论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评.(即简评, 1关于:…….2分析:…….3启发:…….)从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循序渐进的耐力出发,在高中三个水平中安排时政演讲时,可分层次要求.如对初一学生实况,只要能较 好地选取最近差大要阅进行报导,学习之为五分钟的新闻发布会 也可以,对初二学生来讲,要能对

要闻涉及到的主要方面(如人物,时间,事件等)做出有 中心,并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初三学生, 除了“内容”上要选择,表现以外,还要要求学生能一向活

区类小组,各小组选派小组代表一名,即发言人。四个大族及发言人 依次轮流值周,要保证各个大族继承员都能得到各种类型时事选评的 锻炼。②、学生 ③

概括题材,从主要方面分析题材,能发挥的知识点, 感想启发,把“小课堂”与“大社会”进行有机连接.由于学生的学号顺序相对较稳定,教师可以

指定各班学生按学号顺序,依次轮流,一般地说,一学期每人都可到二次

一节课名同学上在时政演讲,学生演讲完后,随时问学生时政情况,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完成,教后教师一定要作简要点评.学生做了准备

课拓本法上的时政演讲,在课余事件坚持看报,听广播,搞搞抄 上同查询,查询要闻,有利于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培养观察,分析,归纳,表达特种耐力.2学生绩报课型 有条件的比较,可每周

或每两周来一次讲评课,每次半内学生到阅览室,启校

刑杂志,教师进行指导,引导,也可布一些小本题,就是一些讨 论,让学生写心得体会或议论文.或者教师事前准备

一些报刑杂志,法给学生论报,也可以让学生字备有关报刑杂志, 进行课.3一周时事选评课型,此课型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 的时事本课.①教师组织.把会半分成国际时事组,国内时事组 本地时事组(家事,家庭,学校,社区)时事组四个大组,各族选出

6.课改小论文 篇六

成果丰硕

——剑桥一中新课程改革落实情况总结

我省2007年实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最全面、最深刻,也将是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改革。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要求教育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并迫使教育本身的发展必须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各个学校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在这次新课改中,谁先按照新课改精神并根据实际校情理清办学思路,并进行大胆实践,谁就会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基于这种爱的情怀和“以人为本”的核心,我们完全可以提出,“学校以育人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快乐、主动、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办学思想,可以按照“主体·合作·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去设计实践。就一般而言,学校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块,硬件建设只要资金到位就可以完成,而学校软件建设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软件这一层面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此,办学必须要有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积极性,策划共同远景,师师、师生、生生、家庭、社会和学校通力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打下坚实基础,并在育人的过程中同时得到发展。就学校而言,针对教师、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校就要营造适合的氛围,并且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得到发展,要突出主体的参与性、主动性。而学生、教师的发展,更离不开合作,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在合作中促进师生学习与发展。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以后,合作是发展的正确之路:学生与教师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是协同发展的,学生的发展是为将来能继续学习、顺利工作、幸福生活打基础的,是生命的基础工程。

基于以上办学理念,我们应当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师生相伴而行的教育人生,是师生互动发展空间和共存的生命意义。在主体教育的思想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和智慧的启迪者,而是变教师的直接“说”为指导学生“发现”;变教师独立讲解为教师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储存器,而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弘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同时,还可以“主体·合作·和谐·育人”的理念为切入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善于与人交往,学会自主合作。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从而走自主发展之路。

“主体合作”既是办学的理念,又可以是办学的模式,同时还揭示了办学思路。因此,我们要着力研究“主体合作”的办学思想、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德育建设、校班管理,从而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最终实现教师有良好的师德,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在此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有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以形成优秀教师队伍,优质育人工作,优良学生素质的办学特色。

在教育日趋走向人性化、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今天,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校跨越式的发展,为学生的成材打好坚实的基础,是每一个校长都应当思考和解决的课题。而对于一个参与社会竞争的学校组织来说,无论从哪一方面讲,管理都是重中之重的事。因此,校长必须从班子建设入手,强调“主体合作”管理的意识,并达成共识,不断提升自我。在管理上,学校强化“主体合作”管理就是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管理思想,采取“共同认可的工作目标,具体的岗位职责,协议式的管理,主体合作式的工作,反思自我的评价”的管理模式,并层层签订工作协议,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清楚、各负其责的管理网络。同时,以“学习、研究、总结、提高”为管理方法,建立并完善相对稳定而又是动态发展的制度和常规,以质求新,以新促质。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必须把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作为重头戏抓。首先,要确立新课改下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因为,教育思想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教育智慧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凭借,专业精神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专业人格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依托。具体说来,应在引导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开展大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确立具体的教师发展目标: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方式,有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能力。

为此,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我校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应要求全体教师敬业、爱校、爱生、善处、自学、自省、自律、自强、合作,并组织教师开展一系列的形象建设活动,如为人师表、学校主人、职业道德、学科合作等。在师德建设中,要调动支部、行政、工会三位一体的领导,干部党员、师德标兵三种骨干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建立教师、家长、学生三维反馈评价,组织教研组、学校、家长委员会三方合作宣传表彰。此外,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新课标,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成功的课例、案例、失败的课例、案例、获奖论文、研讨等来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不断使教学思想符合课改新理念,并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实践,对有成效者组织个案研讨,请专家点评。把教师的个人课改成果(论文)编撰成册,互相交流,从而促进教师不断发展。在教育科研上,学校应围绕实验课题,结合本校情况,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卓有实效的校本研究,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并不断提高。发展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并推荐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教师参加学校以上各种层次的提高学习,是培养教师的又一重要途径。对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结合自身科研情况进行再研究,以其再研究的成果,又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以达到充分利用和整合科研资源的目的,同时又节约了教育经费。在学校科研过程中,应以平等学习研究追求卓越为原则,从教研组的个案研究入手,整合合作目标、合作任务、主体优先、主体性发挥、管理制度、工作业绩、人际关系,从而建构主体合作的基本模式,在学习、实践、研讨、反思中提高主体素质。同时,学校还应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主体合作课堂教学应成为新课改的重点。我校应要求教师在课改过程中必须人人参与,合作攻关,造就浓厚的课改研究氛围,在研究的实践中师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受益。凡是师生得不到发展、不能受益的科研,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其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应为,学生自主学习提问能力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导向,激励性评价如何具体化,教师在自主提问、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好课的评价标准的研究,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等等。经过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一些基本模式,如:基本知识自学,重点知识导学,难点知识助学,科学指导训练;课前学生预习,课堂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自主提问,教师启发,合作答疑,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对学生德育培养必须从起始年级抓起,从学生生活习惯到意志品质,从文明礼貌到高尚情操,要对其进行全面、多角度、深层次的打造和建设。学校应以主体教育为契机,以少先队建设为基础,以班级管理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通过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工作。

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养成教育为重点,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使每个学生健康、快乐、主动、和谐地发展,为未来人才全面打好基础,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规范”,深入开展争做文明小主人的活动,并将争创文明校、文明班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有机结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德育建设网络建构过程中,逐步形成系列特色活动。我们在主体教育过程中,还应注意课外活动建设,在课外活动中,以各种兴趣活动为主线,以兴趣促进活动,以活动培养兴趣,把课外活动拓展为生活实践,把学会做人和礼貌、礼仪、礼节教育生活化。

7.课改小论文 篇七

1. 固有的知识与学科观念坚不可摧。

传统的教学知识已经在教师的心里根深蒂固了,而新课改提出的是新的知识观,往往农村教师都是采取的别人的经验来进行教学,只是一味的追求知识之间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上也不注重知识的体验,从而导致学生们只会死记硬背的去学习知识,而不懂的如何去体验生活,从而缺乏创新的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 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化。

农村的教学大多采用的是一讲讲到底的单一式的授课方式,学生们也就养成了“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因此导致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思考中去,只会想机器人一样除了听老师讲就是记笔记,无法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不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与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差甚远。

3. 教学资源缺乏。

对于农村来说,条件是非常简陋的,所以在教学中很多方面的资源都非常的缺乏,比如在教学设备上,除了传统的黑板、粉笔、以及一些三角板、圆规等简单的辅助教学工具之外,就在无其他的工具,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们接触的知识的信息量是很少的,教学信息的来源也比较的狭隘,教学的过程枯燥乏味,由于这些设备的不齐全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质量非常差。

4. 教师本位思想占据绝对支配地位。

在农村教学中,学生们认为教师是他们获得知识发展的唯一途径,在他们的心目中,永远都把“老师说”的话当成他们成长的依赖,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据的绝对的支配地位,而老师们以前大多只为完成教学的任务来上课,或多或少对学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在新课改推出后,他们不得不为了课改的需求不断的花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参加一些培训不断的来完善自己,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煎熬的,因此大多数农村教师依旧没有采取新课改的教学方案。

5. 社会待遇不高。

教师虽说是吃的“国家饭”,但是很多的人却是不看好教师的,因为教师这个行业真的是很辛苦的,每天都要吃很多的粉笔灰,还要站着讲课,长期以往就会有很多的职业病,虽说付出是值得的,能为国家培养出很多的栋梁之才,但是在社会上的地位影响却是非常低的,每个月的收入只够简单的养家糊口,根本不能达到现在社会发展的经济消费水平的需求,因此教师们对待教学的工作积极性就没有那么重视,从而把大多的时间都放在其他的副业上。

二、解决当前农村教师新课改的对策

1. 转变农村教师角色,改变教学行为。

教学的新课改主要针对的就是农村的教学,由于农村教师的思想太过传统,才导致农村的学生的思想跟不上城市的学生。因此农村教师应改变教学的方式,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不只是要充当学生们的主宰者与传递者,更应充当学生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并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让他们学会如何在这个大世界里面生存立足,要结合社会的一些学习工具,与时代接轨,打破学科之间的约束,让学生们多元化的接受知识,增强他们学习掌握所需的基础知识技能,从而达到全面的发展。

2. 转变农村学生的学习方式。

农村教师应创设一个好的学习条件来让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才能教会他们怎样与人更好的沟通交流,因此老师要不断的去改善研究新的学习方式,以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从中去发现问题的关键。

3. 发挥农村家长的特殊功能。

家长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挺大的,学生能否得到全面的发展,很大一部分还要取决于家长的支持,家长在学生与老师之前起着枢纽的作用,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需要老师与家长的积极配合的,相互之间通过沟通交流,才会对学生更加的了解,才能更加的去关心,这样更利于新课改的实施。

4.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健全制度,加大资助力度。

要想建立一个农村激励机制,是离不开国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的,对于农村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比如教师的缺乏等问题,应及时的做出相应的措施,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开放一些优惠政策,让更多的骨干教师、优良教师,都全身心的留在农村教学,并且适时的建立一个教师定期交流会,让教师之间多进行沟通,交流一些教学的心德与方式,并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农村的一些教学条件以及生活条件做出一些改善,使得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这样才有更多的老师愿意留在农村教学。

5. 提倡发展性、多元化评价。

“改革课程评价”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评价的内容也是复杂多样的,评价的方式采取的是教师、学生、学校以及家长之间相互评价的交互过程,要充分的发挥出评价的作用,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能使的教学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要起到改进教学的功能,要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过程,在过程中人人都是平等的,都能自评、他评以及互评,从而达到积极、民主、平等的一个交流平台,并通过这些评价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来改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发挥出评价的作用,正确的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农村教师应在新课改的改革下,去不断的超越自我,突破自我,而不是一味的只贪图享受,要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全面的升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新课改的优惠政策,从而推进农村教学的进程。

摘要:目前我国针对教育已经全面的提出了改革,当然其中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是最多的,教师是学生的主导,多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农村教师而言,在教育的过程中必定会因为很多的因素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方式太过单一,教学的资源也严重的缺乏诸如此类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都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应当针对农村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采取一些相对的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教师,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恺.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课改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36-39.

[2]宋远伟.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工作压力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3]张杰.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曹园.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09.

8.我因课改而进步 课改因我更辉煌 篇八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信息社会,在提倡创新、张扬个性的今天,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从中识别、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更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去改革,只有不断地去尝试,才不会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被淘汰。我所担任学科的是语文,俗语说“语文是一个百宝箱,它集字、词、句、段、篇于一身,人类一切才能都来源于知识。”所以说语文才是最重要的一门功课,它是基础学科,它更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素养,更能提高视野,更能提高能力。下面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的几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课堂模式谈一谈:

一、小老师进课堂

很多小学生都说过,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像我们班老师那样的老师。老师这份工作对许多小学生来说是很崇高的、令人向往的,能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对许多学生有吸引力。针对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可以让学生们走上讲台,让他们体验当老师的感觉,并从中学到内容,可谓是一举两得。例如: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小老师课前自己制作生字词卡片,课堂上由小老师来组织字词教学,小老师教得有模有样,由读音、结构、识记方法到组词、造句等,十分认真,其他同学也学得兴致盎然,一节课下来,还真是收获颇多呢!

二、小演员进课堂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课堂表演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课堂表演的形式可谓是各式各样,每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教师出示植物头饰,说:“同学们,大家上一节课学课文表现得可出色了,植物妈妈看到你们这么爱学习,都悄悄地来到了咱们的教室,瞧,它们就在这里!等一会儿我们要来演一演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送孩子们去旅行的情景,现在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好准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为了一个细节的至善至美,“导演们”争得面红耳赤,“演员们”不厌其烦地多次排练。在成果展示中,我又惊喜地看到学生卓越的才华。学生们自行布置了合理的场景,制作了精美的道具,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形象。表演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的知识,更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同时,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想而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成功的。

三、小画家进课堂

教材中某些文章写得很美,通过对文字的感悟,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就更美了。教学《黄山奇石》时,教师引导:“作者概括地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后,就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岩石了。在这篇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岩石真奇呀!现在,黄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画一画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取些有趣的名字吧。”这样,学生学起来兴致盎然,既深化了课文的学习,又使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

四、小作家进课堂

写话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教师谈话:“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见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飞来了,落在井沿上,说天无边无际,大极了。青蛙不信,还说小鸟弄错了。那么,当青蛙跳出井口一看,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接着往下写……对教材内容可以续写、改写、缩写……这样,课堂上学生不再只是收音机,而是“创作者”。

五、小记者进课堂

语文学科应从小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我们成功了》一文时,细读完课文,进入课文描绘的意境,就可以举行现场采访活动:一部分同学扮演课文描写的某个场所的人物,其余同学扮演记者,对他们进行采访。被采访的同学可自由说说自己的心情。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挑选采访对象,选择采访内容,如:你最喜欢的人是谁?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事?你能不能说一说同学的优点呢?……通过这样的采访报道的形式来叙述自己的体验,在认识人和事的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交际能力。

9.课改小论文 篇九

【中文摘要】语文朗读教学是以语文教材为朗读对象,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获得一定言语能力。朗读教学的内容包括朗读能力的训练和运用朗读手段进行阅读。目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师生对于朗读没有正确的认识,不明确、训练不得当、效果不明显。本篇论文着力在更新朗读教学观念和改进朗读教学策略两方面展开。通过对朗读与朗诵、诵读等概念的区分,以及对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对朗读教学的价值进行了再认识,探索出具体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朗读教学实施策略。朗读不同于朗诵、诵读,它的概念外延更大,表现形式更加质朴、平稳。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语言功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字韵律特色的必然要求。实际操作中,教师应该明确,加强有序的朗读训练;使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并建立科学的朗读测试与评价体系。

【英文摘要】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for object, through learning, languag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motherland, let students accumulate language materials to use language, access to certain speech ability.Reading teaching content including read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read by means of reading aloud.At present the middle school practice reading aloud is not optimistic,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read without the correct knowledge, the purpose is not clear, training is not appropria...【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语文 朗读教学

【英文关键词】New Curriculum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reading teaching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6-79Abstract7

二、研究现状9-10

绪论9-1

1中文摘要

一、研究意义

三、本文研究方法10-11第一节 朗读的本质

第三节 第一章 朗读与朗读教学11-2311-13第二节 朗读教学的发展与演变13-16朗读与朗诵、诵读的概念辨析16-19学的现状分析19-2323-30

第四节 中学语文朗读教

第二章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价值探究

第二第一节 强化中学生语言功力的需要23-24节 汉民族共同语的特点决定24-26阅读教学效率26-2727-30

第三节 能有效提高语文

第四节 能有效提高应试能力

第一节 明第三章 朗读教学的实施策略30-34确朗读目的,加强有序的朗读训练30-31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31-32试与评价体系32-3435-37后记

结语34-35

第二节 采用多种朗

第三节 建立科学的朗读测

10.课改小论文 篇十

课改论文:课改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

口雷鸣

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版)》即将实施、对教师的培训即将开始之际,我们应该结合现状,深刻反思十年课改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还将怎样发展?对此我认为,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队伍远未形成,许多教师在把握并贯彻落实课改理念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当前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大都可归因为理念上的问题。教师课改理念的缺失性和教学行为的随意性,是当前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主因。

一、课改理念未落实到位是课改实施中最大的问题

以来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以往任何一次课改不同,有其特有的理念作支撑,每一门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也确定了其基本理念。应该说要实施好课改,就必须理解和把握相关的理念,在日常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些理念,以其来指导和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但事实上,真正这样做并具有课改理念素质的教师还差之甚远,农村地区和边远山区的学校则更甚。

课改十年,笔者听了不同地方、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课上千节,认为真正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不到三成。最大的问题是:在我对近千名教师各种方式的交流了解中,98%以上的教师根本说不出本学科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有几条?具体是什么?中央教科所对一些省市课改调研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行为上“走近”与“走进”,“身进”与“心进”等,依然普遍存在。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前不久进行的相关网络调查显示:教师们对课程改革满意度不足三成,74%的受调查中小学教师表示认同课改理念。但我认为,仅仅认同理念或者对理念只停留在“认同”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落实,把理念转变为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课改的顶层设计还须终端操作来实现,课改的终端在课堂,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由课改理念到课程实践,最终只能由广大教师来承担,理念没落实到位,必定会在教学行为上出问题,行为上的问题则必定带来结果的问题!只有实现理念上的转变,才会有教学行为上的跨越。因此,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实施时,很有必要对课程改革的理念进行“补充”,重新凝聚课改共识,以课改理念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理念及作用

1.对理念的简要解读。

当今时代是一个“理念”的时代,“理念”已成为当下广泛运用的一个关键词。任何理念都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理念与时代处于一种相互诠释、相互创生的过程,对其含义有不同的解读。

理论上可以把理念理解为一种观念,但它又不同于观念。简单讲,理念是指一种体系或制度在建构和设计中内在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哲学基础,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实践。理念作为一种抽象的价值形态对事物具有规范性。它是一系列价值选择的结果,指向某种特定的目标,通常体现为具体的信念,这种信念在实际运作中能贯彻始终,而且能够得到验证(这是关键),体现着对行动的明确指引。从这点理解,理念也是原则、信念或价值观,是一种理智的思想,是一种方法、一种态度。

课改的理念有很多,大体上可分为课程理念、教学理念、评价理念等,有理论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这属于核心理念,它表明了开设思想品德课的终极目的,也是本课程的目标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是条件理念,即目标理念提出的前提条件;“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这是方法理念,是实现目标理念的关键。基本理念是对课程的认识,它分别表述了课程标准对课程的目标、原则、方法和特点等方面的认定与追求,体现了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文化观和设计观等诸多方面,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树立与遵循的宏观课程理念。

2.理念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的作用。

新课程的建立有它内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就是其理念。版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追求。课标的内容和实施,必须符合这个理念或追求。”因此,可以说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是整个课改的基石,它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品质和意义,也集中体现了课改的方向。课程理念既是对课程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概述。课程框架设计思路的确立,课程目标的表达,课程内容标准的呈现,有关课程实施各个环节的建议,无不来自课程理念,或体现着课程理念的追求。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信念,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它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定位与教师教学都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是课改的题中之义。没有课改理念,教材就完全失去理论支撑和新意,正确的教育思想就没有基础,良好的教学行为就缺乏价值目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作用就体现在:指导课程标准的编制、教材的编写、课程目标的制定,指导教学行为、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等各个方面。一句话,教学实践必须符合并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但被誉为欧洲现代化之父的法国现代化理论家让・莫内有一句名言:现代化的关键是化人,或者说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因为现代化的机器要靠现代化的人来运转和操作,现代化的制度要靠现代化的人来制订和执行。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也指出: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其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向现代化转变,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同理,课程改革也要先“改人”后“改课”。“改人”就是要打造真正具有课改理念的教师队伍,而后才有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总之,赋有先进理念的新课程,体现先进理念的新教材,必须由具有课改理念的教师才能实施好。

三、理念与行为的关系

当前,课程改革已由“课改”转到了“改课”。研究课堂必然要研究课堂中的教与学、教师的理念与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结果等。而这其中,教师的理念及行为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但从教师方面看,缺乏的依然是对课程改革理念的把握,尤其是这些理念如何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这已成为困扰课改的最大难题。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理论也好理念也罢都没什么用,只要书教得好就行了。”其实.不是理论或理念“没什么用”的问题,而是“没去用”或者“没用好”的问题。因为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知道”、“做到”、“做好”是三种层次不同的境界。走进新课程,首先是思想观念要走进,如果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课程改革都只能是空谈,一旦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便会回到老路上去。因此,叶澜教授说: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理念的产生,有着哲学的根源。从理念和行为两方面看,理念是人行为的本源。理念与行为有着因果的关系,理念是因,行为是果;理念是行为的主导,行为是理念的实现。每一种具体的行为,都是在相应的理念支配下产生的。要想成功某项事情,首先必须选择正确的理念,其次行为本身也要正确,这是两个充要条件。正确的理念并不等于正确的行为,但错误的理念一定导致错误的行为。现实中,许多教师由于对理念的认识不足,理解不到位,在分析教学成功与不足的原因时,多是只关注行为本身,关注具体操作层面的东西,而忽略了对理念的判断与分析,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根本无法找到问题的症结。

理念需要我们去认知,更需要去体知。体知是不同于一般感知活动的,它不是毫无目的的流盼,而是默会于心的认记,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体知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亲历性和在场感,是把认知活动和直接体验融为一体,把外在的知识和个人的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逐渐变成自我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理念的内化过程。当然,从课改理念到教学行为的实施存在着两种“错位差”:一是新理念与旧行为之间的“错位差”;二是新理念与新行为形成之间的“错位差”。如果旧的课堂教学行为仍在沿用,新的课堂教学行为就不能到位,课程的实施就会大打折扣,课改的推进就会延迟。坦诚说,依笔者视域,目前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依然处于第一种“错位差”状态,理念未“落地”。因此,改变教师教学行为,首先必须要改变他们与课程改革不相符的观念,不断地以新理念来革新旧行为,使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师教学行为对接,逐渐磨合到位。

说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因为灵魂一般被认为能主宰人类的知觉与活动,比喻事物中起关键、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理念与行为是“魂”与“体”的关系。如此,“魂”就要附“体”,就要守舍。可见,理念对人的行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理念赋予人行动的方向与力量。

四、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对理念的把握程度,是判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

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判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强弱的标准,是看老师的课上得怎样,即常说的某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于是就说他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这样的判断标准过去或许没错,但现在看来却不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仅仅反映了该教师对教材的阐释能力强与弱而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怎样”而在于“怎样用教材教”,他们最大的价值体现不在于对教材本身的解读,而在于用课程改革理念来对待课程资源的使用,对待学生的学习状态。“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特征,“用教材教”才是具有课改理念教师应有的姿态。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学生是“学教材”还是“用教材学”,这已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尺。所以,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首要的任务是不断学习和把握课改理念,其次是坚持不懈地把课改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去,这样才可以为组织教学创造前提条件,也才会使教学符合课改要求。因此,考察一位老师教学能力的强弱,就是看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并不断创新课改理念的能力,由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表现为学生学得精彩,而不是教师讲得精彩。这是课改的境界和要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微观上的操作不能体现宏观的理念,那这样的教学就有问题,就脱离了课程改革的轨道。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确立符合课改理念的教材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以此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2.课改理念在教学中能否得以贯彻落实,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小。

课堂教学效益不是指教师教学内容的按时完成,而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应该学的没有?掌握应该掌握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与进步没有?课程改革实践不断表明,课堂教学效益越高,理念的重要性就体现得越突出,理念与教学行为的一致性要求就越高,对理念的依赖性就越大。没有正确的理念,教师越是努力其课堂教学效益损失就越大。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理念无所不在地渗透于教学行为的每一个环节。没有课改理念作支撑或没有体现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是毫无生机的课,是“丧魂落魄”的课,这类课是不受学生喜欢的,其价值不是低效就是无效甚至是负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毫无意义。课改是教师在相关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用理念对照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找出并缩小理念与自己行为之间的差距,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只要这些理念对教师来说还是一种外在的要求,那么,他的教学行为就是具有被迫性的而不是自觉的,课改也难以真正长久地持续下去。课堂应该是落实课改理念的核心载体,学生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如果课改理念没有贯彻落实,课堂就不会有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行为的`突围其实就是教师个人观念上的突破与行为上的跟进。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不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更不在教龄、职称等方面,而是在课改理念上的区别。这些理念决定了教师的观念与角色转变与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等。课改理念是否确立,从教师的课堂言行中就能反映出来,哪怕仅仅是一句话、一个手势。如:“给我回答一下”“说给我听听”“做给我看看”……这类言行的最终指向都是教师,教师的这些习惯性言行经常出现,一是反映出其课改理念没有确立,教学观、师生观有问题;二是如果这类习惯性言行不断对学生强化,其结果只会使学生感到是在为教师而学,自己是“被说”和“被做”,会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实践中把理念与教学行为融为一体,这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关键,也是创造性实施课改的保证。否则,教师的一句话就会使其课堂效益败损。

3.课改理念内化的过程,就是教师个人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过程。

所谓教师个人核心竞争力,通常是指教师个人长期积累且独自拥有的、不易被别人复制替代、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独特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给自己带来持续利益的一种竞争合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力,来源于对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把握,来源于把课改理念内化为自己具体教学行为的广度与深度。教师具有的课改理念对其教学行为具有引领作用,是教学行为的基础和内在依据;教学行为不仅是理念的反映与应用,同时也有助于理念的理解与内化。内化就是要把课改理念变成自我自觉的行为,进而成为一种习惯,最终成为教师个人素质的一部分,使课改理念逐步在教学行为中落实到位。具有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教师,是课改理念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这类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课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受益于内生性专业成长动力,具有个人专业素质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度和驱动力,是锐进型教师,是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应该大力推崇的具有强劲竞争力和快速成长优势的教师。

反思十年课程改革实践中不同教师的崛起与平庸的背后,无不打上课改理念确立与否的烙印。教师可以因其课改理念的把握而迅速成长与发展,所上的课深受学生的喜欢;也会因为课改理念的缺失而固守成规,学生不喜欢他们的课,个人也没有发展与进步。事实表明,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效益和教师素质高低的根本区别就在其课改理念把握上的区别。

五、深化课程改革,“道”远重于“术”

在以往的培训以及日常教研中,很多老师认为讲理论没用,课改主要是教学技巧、方法、策略这些方面的改进与掌握。这是试图寻找捷径去追求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完全忽视了课程改革的内在实质。同时,这种重具体的教学预设、重具体事例的选择和活动设计,轻理论学习、轻课程改革理念的确立与引导,其结果只有课改的“形”而无其“神”,老师们所收获的只能是“鱼”而非“渔”。仅期望通过这些活动去学别人的一点具体技法,指望听(看)了就能懂,懂了就会用,实在是一种教学短见。事实上,听(看)了未必会接受,接受了未必会用。因为如果不进一步深究这些技巧、策略后面的理念支撑,就不明事理,也无法把握其中的精髓,其结果往往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或“画虎类犬”。要知道,同样的教案是不能复制出同样的教学效果的。所以我认为,技巧为术,理念为道;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体;就教学而言,术只管几年,道则数十年;小改小变靠术,大改大变则靠道。课改十年,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没什么变化,就是因其教学不得“道”。

综上所述,课改理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我们必须以此立主脑,切实促进课改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虽然这是艰难的,但却是推进课程改革必然要经历的“阵痛”过程;我们必须以课改理念为理想追求、精神感召和目标指引,去引领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品质与个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深化课改。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11.深入课改话“握手” 篇十一

一、问题“握手”,接轨数学与现实

【教学误区之一】教材被许多教师视为学校教育的唯一课程资源,长期把教学定位在教材层面,侧重于学生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的形成。如此“照本宣科”,不但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还容易忽视主体的能动作用。

【课改现状问卷调查】(问卷对象六年级学生)

有这样两道选择题。

(1)甲数的1/2与乙数的1/3相等。比较:甲数( )乙数。(A.>B.<C.=D.无法确定)

(2)梨质量的1/2与苹果质量的1/3相等。比较:梨质量( )苹果质量。(A.>B.

【思考】以上二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语言表述上分析,题1是抽象的数学问题,而题2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问题;从数值上分析,题1中的甲数与乙数可以是任意数(包括自然数0),而题2中的梨与苹果是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实物,其质量必须是非零正数;从调查结果分析,题1的正确答案是D,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呈常态趋势,题2的正确答案是B,但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呈非常态分布,这说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问题与生活的数学问题认知上存在困惑。“生活处处有数学,生活处处用数学”已耳熟能详,加强数学问题教学与现实问题解决的接轨,对于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优化其认知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培养学生从现实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从实际生活出发,从现实问题出发,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问题中认识、发现数学,并加强对数学语言的提炼,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增强学生的数感。二是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教材中的许多数学知识,如,“繁分数”、“质数和合数”在生活中很少用到,但是并非一时未应用于生活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学以致用”是数学学习之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使之“学有价值的数学”;勤于指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之“获得必需的数学”;乐于诱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研究生活数学问题,使之“在数学上得到发展”。

二、活动“握手”,链接课内与课外

【教学误区之二】不少教师苦苦追求狭隘的课堂空间,而忽视了学生广泛的课外实践,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实践意识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学习情绪低落。

【课改现状问卷调查】(问卷对象六年级学生)

【思考】调查表明,学生的课外活动偏少。在大力倡导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今天,更应积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一是要加强个体课内外活动。叶澜教授认为,当数学和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教学才具有活力,富有生命力。一味地强调课堂教学活动,而忽视课外实践,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学生引向课外的生活,促进个体的课本知识同生活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如,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在课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拟买卖活动,在课外,我们可以征得家长的同意,开展“周末我当家”活动,让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和孩子一起实践;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回家调试可口的糖水品一品等。联系实际生活,选取数学素材,搭建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课内外活动舞台,让学生积极投入学数学、用数学的课内外活动中。二是要加强群体课内外活动。“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之一。组织群体性的数学课内外活动,是实现学生之间互动交往、增进情感、共同提高的有效手段。如,学习“比例的应用”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比例知识测量一棵大树或建筑物的高度。这种群体性活动,能有效弥补个体活动之不足,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表现意识。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习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数学调查、数学实验等活动。

三、学科“握手”,整合个体与整体

【教学误区之三】学科本位凌驾于课程结构之上,片面地“就数学教数学”,造成学生“数学思考”与“思考数学”失衡。

【课改现状问卷调查】(问卷对象六年级学生)

【思考】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科教学的孤立性仍旧存在。学科整合、渗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这是一个实践性问题。加强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使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深化数学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一是要渗透育人理念。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育人树德”。过去,不少教师把这一目标曲解为是《思想品德》、《语文》学科的教育任务。其实,数学学科也共同担负着这一任务。“育人树德”的素材,从显性方面说,有教材介绍的数学史实,如著名数学家、经典案例、数学名著等,教学内容,如时、分、秒、纳税、利息等……教师应随数学活动的进展,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从隐性方面说,大量的思想教育素材隐藏在“数学练习”中,如:“我国鸟类种数繁多,约有1166种。全世界鸟类约有8590种,我国鸟类种数占全世界鸟类种数的百分之几?”这一题是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的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二是要渗透应用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数学同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协调与渗透,使教学发挥联动效应。如,学习“循环小数”时,我们可以联系《科学》学科,提出:“在自然界或生活中,有这样‘循环’的自然现象吗?”这类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研究其他学科的意识。三是要渗透“信息”意识。当前,信息技术在学科活动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是当前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教师要注意挖掘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联系点。从“教”的角度看,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为学生提供数学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从“学”的角度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查阅数学资料,获取数学信息等,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学段“握手”,衔接基础与延续

【教学误区之四】学段教学严重脱节,一些高段任课教师责怪低段学生基础扎不牢,低段任课教师指责高段任课教师教不好。这种现象在第二学段与第三学段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课改现状问卷调查】(问卷对象七年级学生)

【思考】上表显示,基础学段与后续学段教学差别较大。学段数学衔接问题,是任何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加强数学衔接教学研究,使学生平稳地从低学段向高学段过渡,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九年一贯制”的推行、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教材也随之考虑数学教学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其目的是使每一个生命能够更自由、更健康、更具个性化地发展。那么,如何加强数学各学段教学的衔接呢?一是加强衔接学段数学教材研究。低段数学是高段数学的基础,高段数学是低段数学的延续。加强衔接学段数学教材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着手,分析、比较数、式、形、体、思想、方法等,剖析教材的连接点、异同点,研究衔接教学方法,使过渡学段数学教学尽可能自然衔接,为学生步入高年级学习数学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二是提倡衔接接受段任课教师“互动教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研是加强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的一种手段,我们可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师相互深入课堂听、评、议课,研究衔接阶段的教法与学法,共同探索适应衔接阶段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改进教学工作,减少衔接教学上的过程痕迹。三是实现衔接阶段学生之间“互动学习”。这是减轻衔接阶段学生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这就要求学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互动学习的机会,特别要为衔接阶段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实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四是强化家长对不同学段教育的认识。常听家长说:“我的孩子升中学后,各科成绩总不如小学成绩……”教师应帮助家长提高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目的、方法及心理品质的认识,共同教育学生,使他们顺利完成学段过渡。

作者单位

福建省柘荣县宅中中心校

12.课改小论文 篇十二

一、基于《纲要》的目标和要求, 我县区域课改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更加倡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引领者的地位。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节奏的把控、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评价的完善这一系列的过程, 教师必须妥当安排, 积极掌控。教师的一切努力必须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程度决定了我们的历史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刚好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在我校历史课堂的五部八环教学模式中, 对导学案的科学编制、对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转换、对课堂学习的评价无一不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主导性, 而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巩固反馈等诸环节中则强调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基于《纲要》的目标和要求, 我县区域课改在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及评价方式上有了明显的改观

在教学方式上, 改变教师单纯注重对知识的传授的传统做法, 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在片区的历史教学探索中, 教师更加注重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逐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且评价更多地体现了其科学性、多样性、灵活性和整体性的有机统一。我校所坚持的对学生进行操行等级的评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教育要发展, 教研必须走在前面, 尤其是我们今天践行课改, 没有对教育教学进行认真的研究, 我们的行动将会陷入迷茫的境地。那么如何做好我们新常态下的历史教研工作呢?我的思路是:一是加强对片区教研工作的认识。片区抱团发展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教育常态。单打独斗、一枝独秀不是我们教育发展的目的, 百花齐放才是我们的追求。只有从灵魂的深处加以确认、洗涤, 我们才能发自内心地接纳这一新鲜的事物, 才能积极地推动它、完善它。二是综合考量, 积极筹划。本学期的片区教研工作开展得有些迟疑, 工作的筹划也仅仅体现了少数组织者的认识与努力, 而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动员广大教师参与, 导致认同度较低。为此, 在新的学期, 片区教研应综合考量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 将其纳入各校的工作计划之中, 做到早谋划、早安排、早准备。三是大胆突破, 力求创新。既然我们必须抱团发展, 那么我们的教研就必须打破校与校之间的围墙。我们可以尝试将各校的历史教研工作, 由片区校的教研组长乃至所有的历史教师一同参与, 举群力加以制定。在开学之初就制定好我们统一的片区教研计划及各个年级的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并要求严格按计划加以落实。

片区教研, 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 也是对教师的一次业务学习与能力提高。新时期教师的进修包括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三个核心要素。教师是教研工作的最基本的分子, 教研工作的开始必须落实在教师个人身上。我们历史教师要积极加强自身的学科素养, 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 深入地反省、思考、诊断、自我监控历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片区教研强调历史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 强调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 强调的是共同分享。针对片区校间的学科差异, 我们可以结对子的方式互帮互助。片区教研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 例如说课、观课、评课、案例分析、专题论坛、集体备课等, 使不同的理念、教学的模式在不断交流中得到升华。

当然, 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替, 决定了我们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时片区教研可以将目光放得更长远, 寻求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例如邀请有关学科专家来片区加以指导, 让专业人员与广大教师一同备课、听课、评课, 让教师的困惑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有效解决。

而囿于时空的局限, 片区教研不可能时刻为之, 但通讯的便捷将不可能转化为另一种可能。我们可以利用QQ、微信等媒介的便利性、及时性, 为我们教师的交流与分享搭建有效的平台, 而免于舟车的劳顿之苦。

新课改孕育新常态, 新常态要求新教研, 新教研必然推动新课改, 吾辈当力行之。

摘要: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正文简称《纲要》) 的目标和要求, 江西宁都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倡导教师、学生二者角色的转变, 教改成为新常态, 教研必须适应这一新常态。

上一篇:零星维修工程安全管理下一篇:美丽的莲花湖湖公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