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共15篇)(共15篇)
1.略论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篇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应注重人格教育
【摘要】通过对人格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阐述了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包括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实践人格体验;提高教师素质,展示人格魅力;构建评价体系,促进人格养成。
【作者】刘国庆 历史教研室 高级教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WHO)曾经在一份报告中说:“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得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在社会日益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健全的人格也越发备受关注和倡导。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期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便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自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养成,因为这既是新世纪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更是未来教育的终极目标。
何为人格?人格既可以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这是心理学中的“人格”;也可以指“个人的道德品质”,这是伦理学中讲的“人格”;还可以指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这是法学中法律意义上的“人格”。简言之,人格是个体的思想、道德、性格、气质、人生追求、行为准则、特长与优势等的总和。“人格教育”既是对个体良好性格与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又是对“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的训练过程。世界文明的发展史证实,对于人的一生而言,什么都可以通过日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去弥补,惟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培养,较早定型的。尽管各国教育法提法各异,但有一个基本的教育观是共同的,即强调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培养符合本民族精神的能为建设国家作出贡献的良好品质,并把这一切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在普通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亦明确规定:“加强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因此,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历史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历史课学习的主体”,“历史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观念,正视人格教育的各种因素,开发、利用周围可供进行人格教育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历史课是人格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促使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同时也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媒介和工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行历史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从体例结构、内容编排到细节取舍,无不体现了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启发性等特点,注重以人为本,折射人文关怀,弘扬高尚美德,引导学生成长,较好地符合当代学生思想、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深受学生欢迎。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直接施教者,历史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动宝贵的教育资源,领悟教材编写的精神实质,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想教育。如现行高中教材将原来高二才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安排至高一讲授,高二再学习世界近现代史选修,高三学习中国古代史选修。因为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强疯狂侵华史、罪恶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和前赴后继的探索史。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培养人的方向上。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而高一又是这个阶段的起始时期,可谓重中之重。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格教育的素材很多,如从“卧薪尝胆”的勾践到“东山再起”的谢安;从“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从“还我河山”的岳飞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的陈玉成;从“宁做中华断头尸,不做倭奴屈膝人”的农村教师阎世开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维新人士谭嗣同;还有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等。教师要多多挖掘,充分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从而为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践人格体验。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其人格教育功能远没有得到发挥。很多老师感叹历史难教,前途渺茫,学生不重视。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问题出在我们老师身上。一方面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丰富而生动的教材资源,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方法太陈旧,太古板,满堂灌,一言堂。可以说是“一本书,一支笔,教师一人讲到底”。毫无生动有趣可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生仅有的一点好奇心和兴趣无意中被渐渐扼杀。
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为什么同样的一节内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讲授而效果却大不一样?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等不同而致。教有定则,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等现代教育教学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可多通过讨论、辩论、答辩、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时,很多内容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比如: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会爆发吗?假使没有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会怎样?如果太平天国运动真的成功了,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若中法战争继续进行下去,你认为结果会怎样?如果光绪帝真的有实权,戊戌变法一定能成功吗?西安事变不和平解决又会怎样?等等,再比如在讲述列强侵华战争以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处理等问题上可以让学生采用“模拟法庭”形式组成“审判庭”,列强侵略者一方为“被告”,受侵略方为“原告”,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教材内容,让“死”的历史知识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教学,其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体验人格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另外,还可以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古迹;观看电影、录像,听听专家学者讲座;编辑史海浪花、历史园地等小报;设计问题如“历史上的今天”等让学生查找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等等,同时活动要定期总结,好的经验成果要不断推广。总之,通过课内课外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中真切感受人格体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请记住:健全的人格植根于心灵的沃土,潇洒的人生源于自信和勇敢。
三、提高教师素质,展示人格魅力。
克鲁普斯卡娅说:“所谓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是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担此重任的便是教师,教师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人们常说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正如德国政府宣称,最值得德国人骄傲的并不是德国出了许多饮誉世界的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而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拥有世界一流的中小学教师。可以这样说,每个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关重要。有调查显示学生在校期间的言行举止70٪模仿于授课教师。可见,教师人格高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好坏。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教师,如何健全完善自己高尚的人格?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那么当代历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必备素质?我认为,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历史学科是一门教育功能很强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用爱的暖流去启迪学生的心扉,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不可想象,一个思想政治素质较低的历史教师会给教育带来什么后果?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素质。历史教师要自觉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优秀历史教师更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的创造者和发明者,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再次,要有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洛克说:“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同时还要有健康稳定、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一般地,历史教师忧患意识较强,喜欢读书、思考,不太喜欢活动。因此,历史教师更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最后,还要有很强的科研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也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历史教师还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与时俱进,常思考,勤动笔,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创新素质,努力使自己由“机械型”的教书匠向“学者型”的教育家转变。总之,我们的历史教师如果能从以上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认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那么,我想,一定会有助于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也一定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实践证明,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胜过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也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四、构建评价体系,促进人格养成。
我们知道,一定的评价体系是衡量某项工作任务是否完成的基本尺度和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而现行大多数学校的评价体系则有待进一步改进和重新构建。它们大多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教师、学生水平高低、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准。可以说偏离了教育的内涵和宗旨。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应重新定位。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应该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加以落实,而不应该简单地始终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使得历史教学失去应有的育人功能,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发展。
因此,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即评价的根本目的,评价的内容标准,评价的工具方法等等。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要注重过程的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的内容、标准、工具、方法要体现多元化、多样化、科学化、规范化。在评价学生时既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可通过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成长记录以及考试、辩论、答辩、表演、产品制作、论文撰写等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测评方式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教师教育教学和教师素质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是否了解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以及创新与合作等,既要看教师的教学效果,更要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总之,通过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而且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历史学科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中很强的基础学科——历史,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新的教育发展形势,我认为,只有努力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每一位个体,着力提升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独立的人格,我们的历史教学才能真正走出低谷和困境,最终发挥其特有而重要的教育功能,步入良性循环轨道,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此文获2004年北京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
2.略论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篇二
优良人格的建塑和养成, 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 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
一、结合历史知识教学, 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 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 以期考试得高分, 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和塑造。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 或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 或畏惧困难, 或抵抗挫折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 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 也影响了历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 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 人格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 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 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
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 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 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 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 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 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等人事迹, 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 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在教学中, 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和比较, 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 拓宽思维的广度, 加深思维的深度。
二、改革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塑造优良人格
优良的人格, 需要反复地磨炼、修正和健全。在历史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 改革教学方法, 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塑造。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个体自身的需要、动机和积极能动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强烈的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意识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包办代替、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 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这种学生, 缺乏积极进取独立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 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 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 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 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
因材施教, 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备教学前提之一。要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心, 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 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 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优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们现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重在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引导他们求异和创新;对“差生”要加强学法指导, 所提的学习要求要低起点、小梯度,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 让他们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树立起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逐步消除畏难等心理。对“中等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 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和思想问题, 鼓励他们勤奋学习。
要鼓励竞争, 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格。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 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在历史教学中, 可以适当组织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小论文评比、开展专项历史资料 (历史题材的邮票、火花、明信片、书法艺术作品等) 的收集、展览、评比活动, 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 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 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 以推动他们人格不断完善。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 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 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 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完善自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 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 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 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 扬长避短, 科学合理地使用大脑, 改变不良习惯, 改进学习方法, 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 扶植他们去积极获取成功, 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不断塑造和完善人格。
3.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篇三
关键词:历史教学;健全人格;人格教育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弟子三千,他的教育目标是先“成人”后成“君子”,“成人”即育人,使人有健康的人格,这是成“君子”(优秀人才)的首要条件。爱因斯坦也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
那什么是人格?人格,也称个性,它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健康、优秀人格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格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课程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呢?
一、教师自身要有健康的人格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健康人格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健康人格包括:有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责任心强;热爱教育事业,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知识渊博,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要以最大的灵活性和科学性面对教学,将最有用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创新,革新教育理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要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
1.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明,非谓教学滔滔演说,学生默默聆受。”课堂上教师要多引导少讲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讨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常用方法,对于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参观当地名胜古迹,进行社会调查,考察风俗文化,自编家庭简史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正感受到历史,认识到原先枯燥无味的历史竟然也这样生动活泼。从而把学生引导到主动学习中来,凸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人格。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课堂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设计这样的课题:北京是我国历史名城,假如你是导游,将会带领我们去参观哪些景区,并就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对这些景区作相关的介绍。分为四个小组,各组成员分工协作,主要从课本上查找资料、图片,发挥集体智慧和合作精神,办一期《北京名胜古迹》墙报,课题布置后,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作品形式多种多样,编辑非常别致,经过挑选,所办的墙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和好评。此次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同学们不仅增强了学习主动性,而且学习历史的劲头更足了。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应该用鼓励性的肯定性的语言加以评价,不能训斥学生,扼杀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这样才有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情境教学、多媒体运用、开放式提问,激发学生对人格的思考
情境教学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能让学生感悟人生,思考人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让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如,在讲述《罗斯福新政》一课,老师可以这样模拟历史场景,如果你是罗斯福总统,面对经济危机你会怎样应对?将在哪些领域采取措施?学生分组探究合作学习,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后,师生共同总结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并评价,由浅入深,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影片、歌曲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直观性、生动性,可以有效地寓人格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多媒体演示南京惨遭日军屠城的图片和影片,揭露日本法西斯凶残暴虐的行径,让学生们充满憎恨的同时,还能够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愤图强,理解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应该珍惜。
开放式提问:比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独立思考、辩证思维。如,评价秦始皇,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他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结束了长期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从推行的暴政角度看,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劳民伤财;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又如,评价工业革命,从工业化的角度,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环境污染严重,阶级分化、贫富差距加大、高犯罪率。
三、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优秀历史人物事迹,作为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
如,介绍司马迁身受宫刑,在狱中发奋撰写《史记》、罗斯福下肢瘫痪却参加总统竞选并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三届的总统、贝多芬在失聪后仍然坚持音乐创作,这些身残志坚的事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玄奘历经千险西游、哥伦布麦哲伦等人进行新航路开辟的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邓世昌,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西安事变的张学良、杨虎城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爱国精神。在新中国的建设时期,更有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以上种种爱国实例,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四、营造开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和睦,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师和学生有效沟通,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师生间的交往中,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他们的人格。有一位校长教育他的员工时说了一段很实在的话:“不要不爱优生,将来他们很可能是科学家;也不要忽视中等生,以后他们将和你们现在一样;更不要歧视差生、调皮学生,未来的企业家将是他们。”学生得到尊重、理解,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充满自信心。课堂气氛轻松融洽,学生学得愉快,才能有更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健全人格。要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注意加强对后进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好生、学困生一视同仁,对学生看法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待学生的错误,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并适时地给予点拨、启发,诱导学生重新走向成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良好发展。
4.略论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篇四
[论文摘要]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独立的人格,究其本质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的良好尊严和意愿的宝贵财富,是一个人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现代教育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就是对学生人格教育重视的一个体现。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一、大学体育中的体育精神
(一)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换句话说,体育的整体风貌、凝聚力、号召力、特色、水平以及感染力共同构成体育精神。即,体育精神――是体育的信念、理想、情操及体育知识、审美水平的标志体。作为一种体育意识,对体育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行为的动力的一种心理资源。体育精神,作为一种规范力量,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体育精神的集中反映。
(二)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众所周知,体育比赛与做人一样,要不得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求所有参赛人员都要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入口处的宙斯铜像上就镶刻着这样一句话:“在奥林匹克,只能用快腿和体力战胜对手,金钱不可能使你赢得胜利。”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集体观念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
其次,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人认为,体育是一种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竞技意识的重要手段,是以打败对手取得胜利为终极目标。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体育在是一种竞技活动的同时,亦是一种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以及求得两者间的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在体育比赛中得到完美体现。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最后,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使其更好地养成大学生遵纪守法精神。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必须遵守裁判规则,违规就得受罚,取得成绩则相应的受到奖励。所以说,把体育文化中蕴涵的体育精神和大学生的纪律修养相结合,对加强大学生纪律修养有着深远影响。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的培养
有人说:“一所合格的大学,是把教育教学搞好;一所好的大学,更要注重人格养成;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前两者之外,还要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所以对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是其他知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也恰好是我们当前大学教育中所忽视的。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则成为现今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问题。在我看来,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第一,教材与引导相结合。教师应从教材的基本理念出发,深入研究并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同时,引导学生以乐观豁达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体育活动。同时,引导学生与他人的团结协作,使其能够更好的正确处理与队友、同伴的关系。
第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其体育精神。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培养学生,使其在体育活动中树立体育精神意识。同时,通过课堂学习或体育活动培养其公正、公平的心态以及不畏艰苦的意志力。
二、人格教育的概念
(一)人格的概念
所谓人格,究其本质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的良好尊严和意愿的宝贵财富。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由此可见,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视人格。东方亦然。“良将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毁节以求生。”这正是东方圣贤具有人格魅力的完美体现。在我国,有的家长从小就会对孩子进行人格投资。这种投资,虽然不能直接使得人们在物质方面变得更为富有,但孩子们则可以从获得的荣誉和尊敬中得到回报。而且,就是因为有了这种人格的力量,困难就可以战胜,邪恶也可以抵御。古人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人格魅力的伟大体现。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
众所周知,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格局或者说是心理面貌。即一个人的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以及一些意识倾向的总和。据研究表明,人格大致包含这些内容:信念、气质、理想、性格、兴趣、能力等。同时人格的塑造也是由于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看先天遗传因素。古人云:“虎父无犬子”,俗语也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说法。就其实质,则是指先天遗传因素对子女人格品质的影响作用。实践表明,人的生命冲动、基本情绪等个性中的下层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容易遗传,而所谓的.信仰、世界观、理想等上层成分则会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受到影响和制约。所以说,先天遗传因素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
其次,我们来看后天环境因素。后天环境因素则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家庭影响。据某项实验表明,人格中的交往能力、信任感、情绪的稳定性、语言能力等因素,其发展和形成都与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其二,社会环境影响。社会是个大家庭,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在其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说,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后天的环境是将先天所形成的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必要因素。
(三)高校体育对塑造大学生人格的意义
首先,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道德、需要、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都没有成熟和定型,就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内容都具有全面的教育性以及可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对其人格的培养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有人说:“体育是育体与育心的最佳结合方式,它对人格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以及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说,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通过体育教学练就强壮的体魄,可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重要时期,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特别是,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上的敏感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发育基本成熟阶段。进行体育教学,不失时机地促进其身体的的健康成长,使“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的身体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炼,可使之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
三、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一,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众所周知,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完整。其中人格完整的首要的标志则是:人格构成的各个要素都要完整、和谐、统一。即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将自身的愿望、行为以及目标统一起来。众所周知在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运动比赛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以规则来规范自身行为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体育精神的熏陶,使其拥有公正、公平、客观的视角,并以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其在体育比赛中明确自身目标,同时制定适合自己的合理的目标,正确对待体育活动和竞争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或者学习、工作中的一切挑战。所以说,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
第二,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衡量人格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条:其一,必须在任何时刻都能客观实际地看待、认识世界;其二,必须时刻拥有一份坚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以及端正的道德心;其三,对待自己要客观实际,认清自身;其四,具有真实的安全感存在;其五,对待所参与的各种活动都能专注其中;其六,必须具有爱父母、亲人、朋友的情感和能力;其七,能够更好的完成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工作。在我国,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群体性特点的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谐相处、公平竞争、相互关心的体育精神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得到提升。
四、总结
众所周知,体育精神对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热爱体育运动的人往往自信、阳光,体育不仅能赋予学生一种愉快的生活态度,而且能通过严酷、激烈的锻炼,给处于舒适环境的学生一种竞争的痛并快乐的体验,这对年轻人的成长、行为的养成和不畏困难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养成不怕输、不畏困难、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执著严谨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小剑.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商情,(25).
[2]刘强.略论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世纪桥,2009(15).
[3]郭平,李梅.浅论体育精神与人文精神[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
[4]陈正富.对现代体育精神的诠释[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4).
5.略论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篇五
作者:蒋淑君(小学语文
青海海东小学语文十七班)发表日期: 2012-10-18 18:51:20 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堂的引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要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的方法有好多种,(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导入方法,使学生的原有的知识跟现在要学习的知道有联系,使原有的知识起到对现有的知识的铺垫,过渡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探究性活动。
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置于适当的情境下开拓、扩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从“统一”之中求“发展”,在“发展”之中见“统一”。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不断提出问题由学生猜想、比较、判断、推理的方法。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的推断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耐心力与刻苦的能力。这样做更接近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发展规律。老师通过这样不断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老师在教学中对提出不同思路的学生能要多鼓励,以提高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错误的思路要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原因。不能怕在课堂上耽误时间,而不分析错误之处。老师经常这样分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的。使学生在课堂始终处于兴奋、高昂的状态。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爱国注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的挖掘教材的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榜样、不断的渗透英雄人物、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
教学过程面对的是人,而且需要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试想一位与学生没有感情的老师,学生能配合好吗?所以老师要在平时多与学生接触、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老师要多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学活动才能顺利的完成。
6.略论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篇六
内容摘要: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为此,在历史教育中教师应克服过去历史教育中的问题,用“真”、“情”、“思”、“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关键词:健康人格 健康个性历史教育健康成长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我们认为更多的是需要个体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正视挑战、勇于创新的求知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稳重坚定的行为习惯、敢于抗挫、善于自我调控的意志品格和善待他人、团结协作的交往水平等。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利用那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得到健康的成长。
一、历史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历史学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纵横交错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们各自的渊源和将来,体现在教材当中就表现为教材内部知识体系的网络化。但有的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简单的就章节内容加以讲述,未能较深入地向学生展示历史纵深的一面,没能很好的把握教材的内部知识体系。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没有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没有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
(二)、历史学科教学的思想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开设历史学科,目的就在于培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历史教学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简单吸取及转化而成的卷面成绩。这样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作用就未能很好的发挥,这是与学科教学大纲要求是违背的。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
(三)、从教法来看,还是比较单
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很多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采用传统的形式。以讲解、讲述相结合为主,即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法。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调动。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 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四)、历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强化。历史学科的丰富性、深刻性及网络化,决定了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这当中应包括本国的古今通史和全球史知识。另外,还应具有超出历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从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教师,由于受自身条件及外界环境的制约,上述这些教学基本功还是相当缺乏的,使其在课堂教学上不能博古通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或教学用语缺乏文采,有失分寸,极大的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材
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板画,特别是自绘地图,这是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学实际中,其落实情况是不尽人意 的。
(五)、在某些地方没有专职历史教师。这主要表现在乡镇中学,把历史学科看成是副科、是“豆芽科”,于是历史课都由别科老师兼职,有教语文加历史的,还有政治加历史的,甚至还有生物加历史等等现象。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历史教学训练,教学方法也以读教材为主,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让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
(一)、结合历史知识教学,加强对学生的熏陶
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的。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学生的健康教育只能变成空洞的说教,而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健康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健康的人格。
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学生健康的重要特征,是推动学生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动力。在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慈禧太后、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等人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二)、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构建健康个性
健康的个性,需要反复地磨炼、修正和健全。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1、要强调一个“真”字。“真”是指客观历史的事实及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真并不就是美,真是求知的对象,科学研究的对象,而美是欣赏的对象,它应具有生动的形象,应给人以直接的感受。然而,美又必须以真为前提,尤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造的美,必须使教学内容真实,符合历史事实与发展规律,绝不能为了追求美的效果,而任意虚构夸张。“真”的要求还促使我们要注重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展示直观教具、利用形象性画卷、照片、采用电教手段)以及对历史古迹、遗址的实地考察。这也对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既要用准确、细致的语言去讲解,又要能再现历史的画面形象烘托出的当时的独特气氛。2,要强调一个“情”字。历史的直接效果是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包容了相互冲突、相互对应的悲与喜、爱与恨、忧与愤、怜悯与崇高、恐惧与勇敢、负罪感与正义感等情感因素。“这些朝两极方向运动的情感因素,共同组成了人类审美心理中最浓烈、最深刻、最持久的情感。”这种震撼着年青学生心灵的激情,是我们导引学生们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进行理想教育和锻炼学生心智的极为重要、极为宝贵的情感基础。教师应以饱满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使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转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如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讲述,具体塑造圆明园的形象,教师用真挚情感,以发自内心的语调语气介绍它的华美壮丽,使学生的自豪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当说到它被焚毁于敌人之手时,学生们对侵略者的仇恨溢于言表,历史的感染力便一下体现出来。此外,由于历史情感的相对性,容易导致学生复杂的心理变化,作为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正面的、积极的情绪。如讲述美国
内战、林肯遇刺的情景时,这种悲剧性的结局会使大多数学生对林肯的不幸遭遇产生惋惜、悲痛和崇敬的心情,但也可能会有极少数学生会感到人世的无常与空虚,即使是一代伟人,也会被命运所左右,而“我”能做什么呢?于是悲观消极的情绪会占据他的心灵。教师则应当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寻求人生价值的标准,把历史教学与思想教育紧紧连接进来,克服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
3,要强调一个“思”字。任何历史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激情都包含着理性意蕴。在教学中,我们强调“真”和“情”,主要注重形象思维的建立,都是从感性认识入手的。那么我们强调“思”,则要求把历史美中蕴涵着的理性因素挖掘出来,把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是历史美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普遍忙于应付主要科目的考试,因而他们真正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思想。教师就应当在创造出历史的课堂气氛之后,及时引导学生去思索种种现象的本质,寻求人生的价值,探求历史的真谛,同时应积极倡导学生培养沉思的习惯,并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4,还要强调一个“行”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在掌握并理解真知后,内化成他们自己的行动。历史告诉我们:应当珍惜幸福,艰苦奋斗,有限生命应当时刻珍重。在教学中应当努力使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参观调查、讨论演讲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教师还应当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结点,并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与锻炼“思”的结果,将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指导学生构建健康人格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指导学生构建健康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
7.略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七
首先,这是由审美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共鸣;也是通过美的事物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总之,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追求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其次,这也是由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优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其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的方式,是以坚韧不拔的方式还是以畏却退缩、望而生畏的方式,是以勤劳的方式还是以懒惰的方式去干,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要使学生想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感染他,以真情实感打动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二、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无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三、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非智力因素的现实作用
1.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因素极为广泛: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长征》的吟诵;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赏鉴;讲述巴黎公社时一曲《国际歌》的播放;讲述鸦片战争时一部《林则徐》的放映……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2. 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一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愿望、动机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美的感受。”可见崇高的、美的形象对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的培养的重要性。历史教材中,从“匈奴未灭,何以家还”的霍去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报国赤诚,到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尤其是“五四”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千万革命者,历尽困苦、艰辛和磨难,为中国人民留下了的惊天动地的不朽诗篇……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完善个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对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达到人生目标有帮助,而且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很有意义。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的美的形象比比皆是: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从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到司马迁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但矢志不渝,最终写成《史记》……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陶冶,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困难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4.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决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的教育。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都不能够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感人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美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总之,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为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其早日成才。
摘要:本文从审美教育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审美教育对优化非智力因素的现实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了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学,审美教育,途径,教材,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庆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2) .
[2]廖全明, 张莉.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1) .
[3]王菊芳.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2) .
8.历史教学和人格教育 篇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一份报告中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得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人格,也称个性,反映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包含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在素质教育四大主题即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之一的心理素质中,人格居于核心地位。在社会日益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健全的人格也备受关注和倡导。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健全的优良人格。
二、历史教学在人格教育中的作用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知识能力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高考分,高升学率,忽视大多数人的发展和提高,这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现代教育理论相悖。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历史课虽然不可能代替心理健康课,但在塑造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着一种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格教育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塑造广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1历史教师加强人格修养树立典范
教师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完善的能力,还必须有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实践证明,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胜过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也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2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挥、自我培养、自主发展,从而达到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教育目标。
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备教学前提之一。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努力从课外实践活动中获取动力,汲取营养,提高教育的效果。可以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古迹等等,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中真切感受人格体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合历史教学重点内容,开展人格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格教育,必须明确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侧重点,以突出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格的基石,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爱国主义教育: “天下兴亡,匹夫有则”,几千年来,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出现了无数仁人志士。
(2)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格的支柱,也是生命的支柱。教学中我们注重引用历史伟人、名人志士成长成才的事例教育和熏陶学生。他们崇高的人格、伟大的抱负、宽广的胸怀、坚定的意志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感召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潜意识中的敬慕感,并由敬慕感转化为责任感、使命感。
(3)诚信教育
道德是人格的核心。当前部分学生道德情感淡漠,缺乏道德及失信的行为不时发生。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挖掘诚信教育的素材,用商鞅变法立木树信,曾子教子杀猪取信等古人诚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史实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4)艰苦奋斗教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艰苦奋斗兴盛、骄奢淫逸衰败的事例比比皆是,历史的经验教训耐人寻味。如汉文帝倡导勤俭遂有“文景之治”和汉朝的兴盛,隋炀帝喜好奢侈而造成杀身之祸和灭国之灾。
(5)文明礼貌的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表现了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同样勤学好问、开拓进取等等都能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教育。
4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要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反省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不断完善自己。针对不同的对象,本着严格要求的原则,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挖掘内在潜力,改变不良习惯,改进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扶植他们去积极获取成功,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
9.略论波普尔的历史哲学 篇九
略论波普尔的历史哲学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水,“水无常形”,有人用某种容器盛满水,却因此愚蠢而狂妄地以为水就是方的或是圆的,可以任人随意塑造而被玩弄于股掌之中。历史是海洋,有人从海洋里舀起一小杯水,便说这就是历史的全部,他哪里知道海洋永远是无比沉默深沉、浩瀚无垠、不可形相和不可称量的。漂一叶偏舟或艇舰,徜徉于浩淼的海洋之上,你能见到的也仅仅是海洋的表面,即使深潜万米,你仍然不敢声言自己已经掌握了海洋的全部,你有可能遇见一些美丽的珊瑚、浮游的海洋生命,如果幸运一点,大概也能邂逅若干珍异稀奇的海洋动物以及璀璨夺目的珍珠,但你永远不能完全拥有和掌握海洋的全部,海洋的大部分仍然在沉睡,也许还将永远沉睡下去,永远向人类藏起它神秘的面目。历史是海洋、湖泊、江河,有时风平浪静,碧波荡漾,风光旖旎,水色潋滟,像驯顺温柔的波斯猫;有时却又横生波澜,浊浪滔天,波涛汹涌,翻江倒海,像无比残暴的魔王,露出狰狞的獠牙,向人类张牙舞爪、凶恶咆哮,人类对此却完全无能为力。历史是天空,风和日丽之间可以风云突变,电闪雷鸣,大雨磅礴,霜雪盖地。历史是火山,它也许沉睡了一万年,但仍然可能在一个不知名的早晨意外地醒来,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啸。历史就是这样,似乎是沉寂死亡了的,却仍然可以超越遥远的时空到达我们跟前,历史的一切遗迹,正像火山一样默默蕴积、发酵,而后有朝一日突如其来地激情喷发,或许,历史永远不会死亡。历史是小舟,人就是舵手,历史这叶小舟就在舵手的指引下乘风破浪。历史是四季,“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人们乐观的信念,冬去春来,岁月轮回,永无止息。历史是一个虚假错误的存在,人类本身也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存在,是宇宙轮回中的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是上帝心血来潮为自己造的开心果,上帝可以创造出其他的取乐的替代品,人类终究要被上帝抛弃,世界也便变成像月球表面一样的死寂;也许会更热闹,但热闹的主角却已经不再是人类。历史是一部《红楼梦》,正如鲁迅所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人类也从历史中各取所需,各执一端,捏造出种种的荒谬传说,人间遂至于谬种流传。历史是“道”,“道可道,非常道”,“道”即是“无”,无中生有,涵生万物,葆有大千众生,“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历史是什么?我确实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或许,历史这个概念本身的由来,便是因为“吾不能名之,而强字之曰`历史'”――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历史不可言说。或许是答案太多,令人无所适从,无从择取。以上的说法,显然只是一些比喻,然而,历史本身或许就是一个比喻,一句谶语,是上帝交给人类去猜的一个谜语。 历史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有着与文学家们不同的回答和理解。“历史哲学”一词首先是由伏尔泰所使用,伏尔泰意在用这个词强调历史学家必须对历史予以整体性、统一性的思考,要体现出历史学家本人对历史的宏观把握①。然而,人类对于历史的思考却更早,大体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意识的形成,便出现了或明确或模糊的历史意识。当然,历史、历史学、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等几个关键词是应予以简单解释和区分的。总的说来,这几个概念本身便是一个历史的存在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历史学家的笔下有着不同的涵义,读者可参阅《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一书绪论,此处不予赘述②。一般认为,在西方史学史中,是希罗多德首先创立了比较科学意义上的历史学,自此以后,人类便开始有意识地记录历史,形成了历史学以及历史思想和理论(中国有所不同,可参阅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或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9月第1版)。 尽管对历史哲学的理解人言人殊,聚讼纷纭,但如果采取另一种分析模式,即不追求历史哲学的精确定义(事实上也无此必要,甚或不可能,因为这样做,倒极有可能落入缺乏历史感的窠臼之中了),而把它作为一个历史的存在物,如今仍在经历着变化,并从总体上考察其所关注、讨论的问题,则我们大体上仍然可以划定历史哲学的域限。历史哲学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大体有以下一些,历史有无规律,能否预言或掌握历史的进程和方向,历史有无目的、意义,历史的动力是什么,等等。而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又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历史哲学流派。按我国学者何兆武的观点,近现代以来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趋势和线索是日益从思辨的到分析的历史哲学,即由对历史的本体论的思辨和研究转向对历史的认识论的研究③。张广智则认为,近代以来西方史学经历了五次较重大的史学反省活动:16世纪下半叶的文艺复兴时代、18世纪的启蒙时代、19世纪的二、三十年代、20世纪初、本世纪50年代④。西方学者对此也有相应论述,当代美国著名史学史家格奥尔格・伊格尔斯教授把世界史学归纳为法则论的、阐释学的和辨证唯物论的三个方向⑤,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以重要的方式指出了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可能方向”的史**流之一⑥。
$False$
10.略论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篇十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人格教育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33-01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技能的培养的时候,同时对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也极为重要。在社会群体中,毕竟人格是支撑一个人维持与群体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一种途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格教育,作为教师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渗透呢?笔者在教学一线中,进行探究总结,提出我们的看法,以期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提供教学上的参考。
1. 初中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的内在关系
1.1人格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何为人格?人格就是个体在自我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品格个性,主要受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所左右。为了促进学生健全的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人格的教育无疑是需要的。为了达到培养和树立学生良好的品格,健全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必要让学对于我们传统的美德进行学习和继承。与此同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内容,还要学生积极地理解和弘扬民族精神,以增强初中生的民族责任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就精神方面来说,历史教学活动,其主要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这里,不论是学生的价值观,还是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都跟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要健全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积极地发挥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功能有其必要性。
1.2对历史课程是人格教育的载体的认识
历史记述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有着极强的人文性。它作为人格教育的载体,其知识内容涉及主观和客观、科学性和人文性……这些内容无不体现了人格健全中的东西。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将人格教育充分体现。初中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进行理解,为更好地对待其它的民族的文明搭建平台。
2.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施行人格教育的方法
2.1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利用历史人物进行人格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进行人格教育,最为直接的就是利用历史中的人物进行人格教育。原本历史就是人物的活动记录,人是历史学科中一条主线。在初中历史学科中,有无数的历史人物,包括一些革命领袖、科学家、改革家、诗人、皇帝等等。作为教师,积极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品格进行挖掘,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第一方面,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品格。第二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塑造学生天下为公的品格。第三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真理追求的品格。毕竟历史中一些人物,他们中有许多人都是在探寻着真理,捍卫着真理。比如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就是一个坚持宇宙无限论的伟大人物,他最后为了真理竟然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样,哥白尼是这样,诺贝尔也是这样。这些人物的精神品格值得学生学习。第四方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浩然正气的精神品格。在中国历史中,具有浩然正气的人物也不乏其人,比如苏武,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历史人物。为捍卫自己的一片忠心,苏武在北方牧羊了19年,在艰苦的19年里不改忠贞,一腔浩然正气感天动地。同样,文天祥也是这样。我们要充分地利用这些人物,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自然会对学生的人格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2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利用历史事件进行人格教育
我们所说的历史事件,不仅指军事的政变,还包括社会的变革。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积极地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挖掘,有助于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有助于对学生民族精神的传承,有助于学生对自由民主追求的品格的培养。在这些历史事件中个,学生的人格得到积极地塑造。
2.3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利用历史文化进行人格教育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历史文化,包括文学作品、历史风俗、名言、历史典故等等。在教学中,积极地利用这些历史文化,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道德的、君子的、格物的等等方面,都为学生的人格教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和内容。
2.4在历史教学中,积极探寻人格教育的外部条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进行人格教育,需要积极地探寻人格教育的外部条件。
一方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其教师的教学法,有必要对人格教育的协调和配合。所选取的教学法,应该考虑是否能够促进的人格健全这一宗旨。另二方面,注重人格榜样力量的感染。这里的直接榜样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提高自身的人格,进而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最为直接的对象。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健全全面的历史观,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是对健全学生人格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即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利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进行人格教育。同时在历史教学中,积极探寻人格教育的外部条件,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必然会起到不可抹杀的作用。因而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致力于人格教育的渗透,才能提高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贠喜红.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尹慧.初中生人格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11.浅谈历史教学与人格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格培养,情感交流
文化和历史放在一起, 是做好的结合体。悠悠数千年, 历史的车轮碾过的时间长河, 也是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的源远流长的印记。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深厚, 能很好地体现在这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上。如此看来, 学好历史, 是人格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学好历史知识, 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 提升个人修养。历史的学习包括基本概念、历史事件、人物、线索, 等等。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 所以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和历史人物在关键事件中的处人处事而带给我们的思考, 对学生完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起典范作用, 也可借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有事实依据, 更能让学生接受。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智与勇, 来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加深对学生的激励和熏陶, 在无声无息中推动了学生人格的树立和完善。优秀的人格需要靠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做保证, 这些因素也从精神层面影响着学生们今后的发展。在教学中, 结合“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老当益壮, 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等励志名言的教学, 通过汪精卫、奕忻、袁世凯等卖国求荣的遗臭万年的特例教学, 培养学生正确的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 那些英雄人物就是他们的偶像, 我们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条件, 通过他们这些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来感染学生们。培养学生们的持之以恒斗志的, 我们可以看看司马迁、看罗斯福;培养学生们诚恳的求知态度, 可以学布罗诺, 学居里夫人等;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 可以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创新教学方法, 塑造学生的优良人格
优良的人格, 是要在不断的磨练中修正和健全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要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要有针对性, 认清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年龄层次, 并依据这些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这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个体的自我需要、做事的动机和主观能动性都是人格的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期的年龄, 普遍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而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那些老套路, 死记硬背, 反复重复, 周而复始, 严重地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独立地发展, 这不是我们要的合格人才, 更不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这种教育方法培养下的学生, 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 除了教授他们学习历史的课本知识, 更要建议他们多阅读历史课外读物以及相关资料, 在阅读中培养他们扑捉信息、找出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多尝试让学生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让他们在评价中, 加深对人物以及事件的认识, 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知识海洋的独立人格。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因材施教是必备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特点也各不相同, 存在着明显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事实, 要如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就必须正视他们的优缺点。采用区别对待, 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特长, 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对待“优生”, 要去赞美他们。当然, 对他们的要求也要高一些, 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要高出一筹。所以, 我们要注重扩宽他们的深度与广度;对待“后进生”, 要多给予鼓励, 也要重点放在引导上, 对他们的要求起点要低一些, 在每一个小进步上都要表扬与鼓励, 让他们在不断累积的成就感中, 慢慢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排除畏惧难心理。对于“中等生”来说, 他们的情况不是很稳定, 也是思想波动最大的人群, 可进可退, 有的时候让他们很迷茫,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指出他们学习中的不足, 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鼓励他们奋起直追。
在优良人格培养上, 还要鼓励竞争。竞争会对一个人产生压力, 人在压力下更容易爆发出潜质。竞争意识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克服自身缺陷, 战胜自我、超越别人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多种活动方式, 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兴趣和特长爱好, 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 形成敢为人先的人格品质, 进而完善他们的人格修养。与此同时, 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的过程体验,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完善学生人格的培养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崇拜的对象, 它可以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 来支配着我们以后的日常行为和人生道路。而我国历史如此悠久, 更是产生了数不清的流传后世的佳话, 也产生了无数传奇的人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会引起情感共鸣。历史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学以致用, 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讲述“桃园三结义”, 是向学生们阐述了“情”与“义”;讲“三顾茅庐”是要告诉同学们做人做事要诚心诚意;讲“卧薪尝胆”, 是要引导学生们树立远大志向, 奋发图强。通过历史教学, 让学生理解与汲取我们历史中的思想精华, 在熏陶与启迪之下, 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做一个热爱人民, 造福社会,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伟大贡献的新时代青年, 激发学生为实现祖国复兴大业而努力学习的伟大志向。
总之, 历史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 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只要潜心教学研究, 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 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 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 有效地提高对学生人格教育的效果, 在培养学生人格方面一定收到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闵祥瑞.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4) .
[2]徐生平.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互动性之我见[J].考试周刊, 2008, (45) .
12.体育教学与人格教育刍议 篇十二
一、营造温馨氛围, 树立服务理念
我们如今倡导的“体育课中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的理念中, 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 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这就是树立“健康第一”的基础。才可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温馨的心理氛围。教育者只有真正树立“教育即服务”, 主动自觉地为学生服务, 以学生的需要作为一切教育地出发点和归宿, 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人格独立、主动追求真理地探索者。
前一段时间听过一节公开课, 执教老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 设计了形式及其多样的练习, 意图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进行的十分顺利, 就在教学进行到关键环节时, 下堂课的老师所准备的呼拉圈放在了操场的旁边, 有调皮的学生马上就跑去“借”进了课堂, 面对听课老师的“众目睽睽”, 执教者愣了一下, 马上将呼拉圈也借了过来, 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将呼拉圈插入到游戏之中, 孩子们马上就欢天喜地的融入了新的游戏规则中去了, 最后, 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的小朋友玩的很开心, 老是业很开心, 但是有个不听话的小朋友———呼拉圈来到了我们的游戏中间, 呼拉圈不听话, 我们的小朋友上课能不能学习它呢?学生齐呼“不能”!那老师还想请小朋友们安全的护送它回家吧, 好么?一堂精彩的课就这样收尾了。虽然课多了一些未知的内容, 但执教者得到的却是不约而同的掌声。这堂课虽增加了这样的“小插曲”, 但听课者却为执教者不泯的童心所感动, 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 他才会宽容学生的越轨, 才会迅速感受他们内心的需求, 才会为孩子的发展提供适时的服务。体育课堂也只有了这样卓越的老师, 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鼓励挑战困难, 帮助树立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学习愿望并不取决于学生的任何天赋, 而是在日常劳动中, 在克服困难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品质。只有力量的辅助跟儿童的自尊感密布可分的时候, 他的劳动才能成为自愿的、诱人的劳动。儿童的脑力劳动对象既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也应当有适当的难度。”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发,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引导孩子探索, 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去体验发现知识的艰辛, 学生就不可能感受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伟大, 就不可能从学习中获得尊严, 就不可能形成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热爱真理的品质, 就不可能树立真正意义上的自信。
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 面对一个新的高度, 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 能否超越, 一目了然, 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 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 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 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 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 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 增强耐挫能力, 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这样, 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
三、注重群体交往, 培养团队精神
“把体育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 合作和竞争一是、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从小就有意识地熟悉环境, 适应环境, 避免滋长孤独感和培养协作、谅解的集体主义精神, 这是实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 学会准确而精炼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集体活动或小组合作时, 为了节省时间, 提高交往的频率和水平, 每个成员应学会准确而精炼的表述自己对于某一件事、问题的看法。
(二) 尊重别人的发言
在老师或其他同学发言时, 所有成员都应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会尊重他人, 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发言。不仅要肯听, 更要会听, 能够听出别人说出的重点、问题。
(三) 尊重他人的感受
防止意气用事, 在合作学习时, 所有成员都要尊重他人, 注意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变化并随时调节, 保证交往的正常进行, 并力求在交往中培养感情, 增进友谊。
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正确地交友, 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 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学生人格会更趋完美。
摘要:人格, 也称个性。把体育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人格具有独特的作用,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本文通过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事例, 对塑造学生独立、坚强、不断追求完美人格的起到积极作用。
13.略论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 篇十三
关键词:人格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高校在教育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将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凸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一、创新教学模式
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上需要做的工作是“旧曲新唱”,所谓“旧曲”也就是说我们的史实是基本不变的,是经受过时间考验的;至于“新唱”,也就是指将教育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发展,采用新点子、新思路迎合教育发展。笔者曾经观摩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袁腾飞老师的课堂,学生反应热烈,这足以表现出对袁老师上课模式的喜爱。在知识点相同的情况下,袁老师能够用自身的历史功底对学生循循善诱,用风趣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这让每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看到了新课改中历史课的前景,也看到了过去我们教育教学方式的固化、僵化和陈旧化。因此,创新教育模式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德国教育家齐勒尔和赖因在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段教学法,可以让教师更直观、更全面地掌握整个课堂,使其制订的教学计划有序进行,还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知识。教师满堂灌是完全不可取的,但当前教育界鼓吹的所谓“学案教学法”“元认知法”“研究型学习”等,呼吁让学生反客为主,自己获取知识,教师仅用答疑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的方式,笔者认为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历史学科的方法培养和知识建构需要长年累月的书本知识以及大量的生活阅历,仅仅靠学生自行探索,很容易让学生走邪路、歪路。历史是政治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使课堂的走向在控制之中,让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前进,才能使人格教育理念真正付诸实践。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历史教育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将能否完整地背出、默出历史知识和考试的具体成绩当成评价的尺度,以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多少来判定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这样就使教师和学生都走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学习历史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对待某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是三维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加上高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如今的高考中,有关历史观的考查日益增多。历史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正确地看待历史事件,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历史,是当下历史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此,随着考试内容的人性化,教育教学的方式也应当向多样化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可采用提问、作业、口试、笔试等形式,而对于情感、价值观方面可以适当组织历史辩论赛、历史小论文评比,开展与课程有关的史料的收集评比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调动他们积极向上、勇为人先的内在能动性,帮助学生形成敢于拼搏的人格品质,以推动他们人格的不断完善,并通过该项方式来实现历史教学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
三、增加教学内容
首都师大教授赵亚夫先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中指出:“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说到司马迁,只有一本书,一句话的印象,谈到张骞、苏武不过陪衬丝绸之路而已……”笔者在山西某山区学校担任历史教师一职三年多,感受颇深。学生只知道教材与教师讲授的内容,对于人物的生平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就是说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只是浅层次地“知其然”,而 “所以然”的部分学生却无从知晓。一方面的原因是教材内容上人物生平等知识点的匮乏,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工作的失职。教师应将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某一历史人物的生平情况介绍清楚,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建构大的历史框架,形成完整的历史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告诉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做人,为什么做这样的人。历史教师必须告知学生完整的历史,学生有了完整的历史观,才能真正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了正确的三观,才拥有了真正完整的人格,人格教学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14.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格教育 篇十四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健康人格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格教育因素。
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在于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有关内容是零星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首先将这些潜在的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
例如,教学《景泰蓝的制作》、《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应让学生懂得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心理品质。
再如,教学鲁迅小说《药》,迎结合鲁迅的经历及其对国民性的思考,联系当今种种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旧中国国民人格上的缺陷,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提供历史的借鉴。
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人物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周恩来总理的无私奉献,闻一多的“拍案而起”,朱自清的“宁可饿死,不要美国的救济粮”,陈铁军、周文雍烈士为人民解放甘洒一腔热血的奉献精神,无一不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极好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结合语文学科的的点,讲究方式方法。
人格教育是一门科学。语文课毕竟不是一门专门的人格教育课,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一味地进行人格灌输。语文教学渗透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塑造学生们好的灵魂,完成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渗透上下功夫,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创造民主的﹑有感情的教学氛围。
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沃土,失去了这个条件,学生个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束缚,只有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大胆的发言﹑自由的讨论,想己之所想,说己之想说,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引起共鸣,达到提高人格水平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当中去,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是对峙﹑紧张的关系。师生关系紧张无疑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影响他们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发展。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创造和谐﹑有感情的教学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微笑带入课堂,把快乐带给学生,树立“以情感人,以情服人,以情育人”的教学观念,用情趣去感染学生,用挚爱唤醒学生人格深处的迷惘。
2.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找准切入点,也就是找到语文教学与人格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只有找到这个点,渗透才能顺利实现。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切入点很多。有时是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有时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有时是对某个问题的讨论,有时又是对某个词语的准确把握。
例如,在教学《项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玛蒂尔德身上存在的人性的弱点与人格缺陷,我把切入点放在对这一人物的分析﹑评价上,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有的学生对人物报以同情,有的则认为这完全是人物的虚荣心所至,有的还把问题深入到社会制度上去。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才是健全的人格,并能结合自己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不仅掌握了小说的思想内涵,而且受到了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再如,教学《荷花淀》时,为了让学生领略文中一群普通的农村妇女纯朴﹑勤劳﹑贤惠而又勇敢的崇高人格。我就以“荷花”为切入点,以“荷花”的高贵品质作为引子,让学生去感受文中人物身上人性的光辉。
在富有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纷纭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敏锐的发现这个切入点,将人格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3. 注意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和事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素材,在学习类似作品时不妨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做实地采访,亲自去感受伟大人格的魅力,在采访过程中,那些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人物就成了学生人格的典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
4. 善于总结,巧妙点化。
人格教育不一定都是长篇大论的演讲﹑报告,有时一句简短的﹑精辟的话往往能令学生大受启发﹑回味无穷。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巧妙点化。在总结中,使学生明确人格教育的内容,在电话中,使学生的人格感悟受到启发。
15.体育教学与人格教育关系之探讨 篇十五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格教育,学生
“学会做事先学做人, 成才先成人”。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都应该渗透人格教育内容, 体育课也不例外, 它与其它学科相比较, 感知更具体, 体验更直接、更亲切、更有人情味, 有更多的机会释放、展示学生的个性等。
一、体育教师要构建一个适宜在体育教学中操作的人格教育框架
在体育教学中究竟可以融入那些人格教育的内容, 具体内容怎样“嫁接”于不同的体育项目。一方面需要结合学校实施人格教育的专题计划, 应有相对的系统性、稳定性和计划性;另一方面需根据体育教学本身的“承载力”, 由于不同体育项目适宜“载”的内容不同, 如耐久跑承载意志力、自信心的培养较好, 它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体育游戏讲求公平、公正、协调一致、灵活创新, 承载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和诚实美德的培养较好;集体舞、校园舞的互动性, 轻松愉快、节奏鲜明使练习氛围轻松活泼, 舞伴轮流换位增加了学生沟通的机会, 使学生能尽情的释放自己的青春热情, 坦诚交往、真诚欣赏别人, 载大方优雅气质的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培养较好。所以各年级人格教育的目标应兼顾学校专题计划中该年级的内容和相应的体育项目。构建起相对稳定的框架, 对平常的教学活动起到指导作用, 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减少了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实施人格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格教育
1、激发学习的动机、培养积极心态
首先, 通过各种方法使大家明确体育课是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 培养体育实践能力, 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的必备条件, 是在校期间能够精力旺盛学习文化课的良好保证。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为国家、社会多作贡献。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来的,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就会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在课堂中就会表现出积极的心态。
教师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提高组织教学的艺术性, 善于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 一个美好的体验, 一个成功的感觉, 一个自信的信念, 一个公平、公正的机会, 一个中肯、善意的批评和劝告, 一个诚心诚意的欣赏, 一个真心真意的祝福, 一次次无私的帮助等。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内容和形式,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玩得开心、学得用心, 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教师要善于主导和引导
(1) 教师垂范性的主导
常言说:“身教胜于言教, 正人先正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高尚的人格, 做到为人师表, 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如:要求学生勤奋好学, 教师就必须兢兢业业的工作;要求学生与同学友好相处, 教师就必须敬业乐群, 不搬弄是非, 不勾心斗角;要求学生诚实守信, 教师就必须言而有信, 诚实做人, 踏实做事等。做到与学生一起成长, 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2) 教师要善于正面引导
抓住课堂上或学校内发生的事为素材, 正确地、及时地进行引导, 使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有正确而具体的感知, 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正直与邪恶到等的能力, 知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做什么, 而不应做什么。要用实际行动来逐渐强化思想意识, 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加再到形成自动化的行为习惯, 自觉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遵守课堂常规,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阳光的、爱憎分明的, 敢与不良行为作斗争的良好个性。
对课堂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及时表扬和鼓励, 这样能使当事人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愿意重复其行为,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好习惯, 而对其它学生起到楷模和鞭策作用,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我总结和反省, 自觉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如对那些不务实、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的学生, 教师要经常提醒他们;对那些拉帮结派、凌驾于别人之上、欺压他人或故意扰乱课堂教学秩序者要敢于批评指正,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正气。让学生明白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和履行相应的义务。如人人都有言论自由, 但作为学生你在课堂上不能随意说话, 因为这会影响老师上课和同学听讲, 又如上体育课学生有使用学校体育器材的权利, 领取器材、合理使用器材、爱护器材就是应尽的义务, 人为损坏必须赔偿。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早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成为能够遵守社会规则的社会人。
3、教会学生总结的方法
《论语》中说:“一日三省吾身”, 意思是说经常反省、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 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 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进步。要求学生从遵守课堂常规、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班级学风、课堂好人好事等方面做好周总结、月总结和学期总结, 这样的总结可以结合日记和周记来完成。体育老师应该鼓励和表扬学生点滴进步, 一点点的小进步, 累积起来就会是大进步, 使其逐渐内化并形成的良好习惯。
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应注意的事项
1、制定人格教育的目标不能牵强附会, 讲空洞的大道理, 只能从属于体育教学活动, 千万不可主次不分, 或者是主次颠倒, 为实施人格教育而教学。只有把体育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才能根据不同的情景, 融入相应的人格教育的内容。如果上不好课, 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完不成, 谈何人格教育。
2、实施人格教育的目标宁小勿大, 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 不要指望体育教学或学校教育能解决所有问题。体育教学有它的优势, 也有它的局限性, 关键是如何去把握可行性, 尽量挖掘体育教学中非技术技能的因素且运用好。
【略论历史教学与人格教育】推荐阅读:
略论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施07-09
略论《万历邸钞》09-13
略论鲁迅杂文讽刺艺术10-20
略论资源社会定额管理09-04
略论宋代厢坊制度01-18
略论《荀子》修辞艺术的突出特色11-18
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09-17
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06-18
略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法律思想10-25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与分析-历史案例12-19